培养阅读能力,注重能力转化

时间:2022-10-07 12:48:19

培养阅读能力,注重能力转化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方法直接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质量,同时,阅读又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如果学生在阅读中能够运用合理的阅读方法,边读边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则对于开拓智力,提高综合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阅读中思考能力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就读的方面来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阅读中的思考是达到“真知”读、“真能”读的重要保证。

阅读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要靠思考。如《穷人》一课通篇除了题目以外,找不到一个“穷”字,然而在字里行间处处反映出穷人的贫苦和困苦;全文没有出现一个“美”字,却通篇赞美了穷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文章也没有直述当时的黑暗社会,却通篇揭露了对穷人的残酷剥削。学生要理解这些思想内容,全凭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离开语言就捕捉不到它的思想,而理解语言就要靠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必须给学生创造获取知识信息的条件,教给方法,带着问题边读边思就是一种最常用、最有效的方式。也就是说,在学生阅读之前,应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精当的、操作性强的、有思维价值的思考题,一边读一边想。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之前,我给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思考题:(1)红军在夜间行军克服了哪些困难?为什么不休息一会儿?(2)红军战士经过泸定桥时,桥上、桥下又是怎样的环境?(3)红军战士采用什么方法夺下泸定桥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阅读边思考,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开拓,加深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激发了主观能动性,促进了积极思考,通过自己生动活泼的学习方法获取了知识。列夫・托尔斯泰曾说:“知识,只有当他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讲的就是阅读中的思考的重要。

二、阅读中的表达能力培养

阅读一篇文章,学生不仅应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也就是所说的作者是怎样写的,而且应理解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之法,这样才有利于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表达方法,要指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先搞清楚文章是按什么样的思路布局谋篇的,然后再一部分一部分地分析研究,作者是采用了哪些具体表达方法来一层一层地表达感情的。最后,再综合概括全文,总结出文章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在《桂林山水》一文的教学中,我出示了三个自学题引导学生阅读讨论:(1)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描述了桂林山水的特点?(2)漓江水有哪些特点?第二段的第二句是怎样具体描绘漓江水特点的?(3)描写桂林的山和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通过讨论第一题,学生搞清了文章先总起,再分述,后总结的写作思路。通过讨论第二题,学生理解了漓江水的特点,并学习了作者运用对比的写法和排比句、比喻句来具体描绘漓江水的表达方法。通过讨论第三题,学生理解了桂林山水的特点和运用生动、形象的词语描绘桂林山水的写作方法,最后综合全文。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学会了表达方法,做到了文道的统一。从下面的课堂教学板书中可说明这一点:

桂林山水

总起:桂林山水甲天下(原因)

分述水:清、静、绿?摇山:奇、秀、险景色排比对比比喻

总结舟行碧波上?摇人在画中游感受

三、阅读中的写作能力培养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我国古已有之的阅读经验谈,对于我们阅读教学来说,也同样适用。

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学生随手把阅读心得记录下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欣赏和记诵,也便于日后查阅回忆。动笔墨大致有圈点、批注、摘录、写心得几种方法。在阅读《落花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文章重点,懂得做人的道理,我运用了这样的方法,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搞清作者的思路入手,一层一层地找出文章描写的重点,概括出板书如下:

落花生种花生过收获季节吃花生谈花生我们谈?摇父亲谈?摇?摇

学生通过板书概括,已经深入到课文最中心的部分。接着让学生把父亲的所有谈话用笔勾画出来,然后再让学生分析这些话的内容,把最重要的谈话找出来,并概括出谈话的中心意思。学生概括为“赞花生”、“学花生”。我让学生从这两点中再找出最重要的、直接表达中心思想的标上“”。学生在“学花生”上标上“”。我接着提问:“究竟学花生的什么?”学生仔细读后,画出有关的句子,并概括出“做有用的人”,我在原板书中填上:

父亲谈赞花生?摇学花生――做有用的人(学生用红笔文中画出)

我通过这样的指导阅读,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极鲜明地揭示了文章的思路、重点和中心思想,而所有这些,都是学生读书、思考的结果。学完后,我让学生以“做有用的人”为题写一篇读书笔记,联系个人的思想实际写出心得体会。整个阅读指导过程,不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而且传授了在读书中怎样动笔墨的方法,达到了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为了培养阅读能力,教师就要做好阅读教学中的转化工作,让学生从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个性语言。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些例子。”但有的教师却认为阅读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读懂一篇课文,以讲解课文为目标而面面俱到地教学,一课接一课。至于学生对课文理解多少,理解到什么程度,掌握了多少知识,教师知之甚少。这主要表现在当教师提出有关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时,学生就会拿起课本,照本宣科,读一段课文算作回答。照本宣科,既不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又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很难测定学生理解了多少。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切实加强语言文字的阅读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我反复强调,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问题。还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知识、年龄特点,设计了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转换为自己具体个性的语言,以提高他们理解、组织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教学《语言的魅力》这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逐段阅读完课文,然后看图,结合图文,用自己的话说出让・彼浩勒写了什么语言,有什么作用。学生理解后,我再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出几个问题:头发斑白的老乞丐在让・彼浩勒没写“春天到了,可是……”之前情况怎样?写上后情况有什么变化?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学生把问题连起来自己先试讲,而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与学生共同修改。这样,学生就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转化为个性化的语言,既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了阅读能力,又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要从情节分析转化为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宝贵的而又有限的。但由于有的教师从头到尾对课文内容不厌其烦地分析、提问、讲解,把力气都花在了情节分析、疏理结构、把握思想内容上,教学节奏拖沓,教学效率较低,特别是对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缺乏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促使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词句融入学生写作时用的词汇,阅读教学必须从情节分析中跳出来,把注意力转移到研究课文活生生的语言文字上来。研读大纲强调:吃透教材,抓住、抓准重难点。重点部分要咬文嚼字,朗读体味,非重点部分则可以以读代讲,一带而过。这样的阅读都会收到效果,如在教学《春潮》这课时,我作了如下课堂设计。

1.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冰雪在( )的照射下开始融化,雪水顺着斜谷流过来冲开冰面,最后成为一股( )的奔流,这是春潮由( )到( ),由( )到( )的体现。

2.再读课文,划出描写春潮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句子通读。

3.讨论:文中的几句话是怎样写春潮的?从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结合课文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4.读背这些句段,并抄写下来。

这样避免了层层分析,以训练的方式帮助学生既掌握了课文内容,又阅读了课文,使学生对课文结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把情节分析转化为语言文字的训练。

在以上转化的同时,还要注意把语言的积累转化为读写能力。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有一个积累消化的过程,而阅读是最好的积累,多读多写是学好语文的传统经验。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积累只是运用的前提。阅读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单项技能的训练,更应该对学生进行综合写作能力的培养,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小学生进行读写训练,这是培养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生从模仿到创作的必不可少的阶梯。

如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时,文中叠词较多,我让学生找出如“青蛙呱呱叫”、“甲虫嗡嗡地叫”等句子反复读,体会用重叠词会使文中叙事、写景的语言更加鲜明、生动。然后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引导他们开阔思路,扩大叠词运用范围。他们在描写人物外貌时,写出“胖乎乎的脸庞”、“蓬松松的头发”;描写环境时,写出“教室里静悄悄的”、“屋子里亮堂堂的”等句子。

阅读教学中,句子的仿写也是重要的训练途径。如《养花》一文中的反问句:“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话,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让学生先判断这是一种什么类型的句子,说说句意,再试用不同类型的句子,表达同一个意思。学生会说出陈述句:“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还会使用感叹句:“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就是真理啊!”最后,让学生讨论比较,同一意思的句子可以用三种不同类型的句子来表达,从而体会到反问句对表达感情、突出中心的作用。

通过语言形式的迁移训练,学生能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表达形式运用到新的语境中去,促成语言学习转化为读写的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浅析“词串识字”及其应用 下一篇:关于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