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音乐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15 08:59:58

美育音乐教育

美育音乐教育范文第1篇

音乐教育所产生的美育功能是一种美妙的情感,其中具有独特的情感性、技能性、形象性。从音乐教育中能够抒发美好的感情,培养审美意识,这对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音乐教育;美育功能;感情

一、艺术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反应

在以前的社会中,音乐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音乐凭借着音波的震动而产生的声音,是审美意识的表现。音乐教育也属于文化的一种,能使人产生美妙的感觉,陶冶人的情操。它的主要的特征有:

(一)情感性。

音乐是一可以抒发感情的艺术。我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只要用心投入,就会感受到其中的美妙之处。现在很多的大学也都开设音乐鉴赏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气质,培养学生们的文化情感。在艺术欣赏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富有情感,如果缺少了情感就相当于失去了灵魂,所以说,音乐教育是否成功,就要看是否投入了情感在里面,因此,情感在艺术欣赏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要判断这首歌是否好听,能否引起我们的共鸣,就要看这首歌是否有感情在里面。人们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可以通过情感的抒发来产生积极思想,对人生的感悟或许也有着重要影响。

(二)技能性。

在音乐教育中,技能性的培养是很重要的。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的教育,如果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话,那么对以后的音乐学习就会增加困难;音乐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学科,音乐教育应该强调对技巧的学习。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在疲惫的时候,听一下舒缓的音乐,就可能会感受到舒服一点;在很烦躁的时候,听一下安静的音乐,就可以放松情感。所以说,音乐是可以给人正能量的。

(三)形象性。

艺术是具有形象的,如果艺术中缺少了形象的话,那么也就称不上是真正的艺术了。因此,在教授一门艺术的时候,一定要讲解其具有的生动形象性,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地理解艺术的要素。音乐的艺术形象性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音乐是一种美妙的东西,可以把它比作不同的事物,那么它所代表的事物就相当于是其中的感情,这样抒发的感情可能会更具体一些。音乐教育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东西,我们现在都能够接触到音乐,现实生活中随处都存在音乐。

二、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音乐教育美育功能的核心是让学生们拥有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让同学感受音乐的律动来感觉到美的存在,感知生活的美丽,让人们在无形中接受着美好的事物,通过在音乐上感受美,从而在生活上创造美。

(一)树立审美的意识,以美现真。

音乐是通过对人们视觉上、听觉上的冲击来达到传播某种精神、某种社会现象的目的,激发人们内心的共鸣。在快节奏的社会过程中,人们往往过于追求效率,却忘了追求生活的质量,失去了去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更别说去创造美的能力。听音乐是人们想要放松时的重要工具,人们在歌声里体会到美丽的存在;人们在歌词里接受正能量的熏陶,让人们对于生活更加的充满希望、期待。音乐教育作为培养人们审美意识的重要方式,已经与人们生活产生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因为音乐,人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美丽,发现美的存在,在音乐中尽情的享受,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因此,音乐教育可以树立人们的审美意识,以美现真。

(二)提高良好品质,以美积善。

音乐非常具有感染力,音乐通过音乐人的编写以及专业歌手的演唱,以良好的表现力对社会的某种精神进行传播,让人们接受着社会的正能量。音乐教育是老师通过传授自己对音乐理解的技巧来培养人们的情操,人们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能够在音乐中体会到不一样的力量。比如常回家看看、世上只有妈妈好等等歌曲教育了无数的人,弘扬了尊老爱幼的中华优秀传统精神。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让人们拥有音乐技巧,而是让他们发现社会的美好、生活的真谛。

(三)激发创新思维,以美激智。

科学认证,人们的脑袋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是人们的数据模拟库,通过对某种数据的分析,来达到思考的目的。左脑发达的人,对于数据就会特别敏感,脑袋运转速度也会比一般人更加快。音乐教育可以通过对音律、音韵等等的识别来使人的大脑高速运转起来,长期下来,可以培养人们思考的能力,激发人们的智力潜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是人们接受艺术教育的重要选择之一。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各方面的表达能力,因此,音乐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高尚品格、提高人们的思想情操与道德修养、开发人们的大脑。

作者:王晓羽 单位: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冰.浅析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J].文学教育(中),2010(02).

[2]谢聪.浅析音乐教育中的美育[J].科技信息,2009(35).

[3]谢聪.高师音乐教学方法研探[J].科技信息,2008(34).

美育音乐教育范文第2篇

把美育融入音乐教育,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这种必要性我个人认为是由以下三个方面决定的:

一、音乐教育的目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明确提出,基础音乐教育的目标是“育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真正把美育作为目标,体现以审美为核心。因此,音乐教育必须站在“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这样一个宏观立场上来,使音乐教育真正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和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音乐教育的本质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音乐以其特有的方式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融入一个个音符,记载和传承着人类的灿烂文明。音乐把一切在人类心灵中占据地位的东西都拿出来提供给我们的感性和情感,让人深刻体验到审美的愉悦。人需要音乐,培养人的教育也同样需要音乐。音乐教育作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的健康成长。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匈牙利著名的教育家柯达伊曾说过,灵魂不能用行政法令来重新塑造,要用美和知识重新塑造。可见,好的音乐是人的高尚品德、美好心灵必不可少的营养剂。

三、音乐教育的价值

1、审美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他告诉我们,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和重要教学内容应该是感知音乐美、理解音乐美。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的音乐教学成了传授知识和技能训练,那种枯燥的节奏训练、听音训练、视谱训练,怎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理解到音乐的美呢?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那种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对于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中央音乐学院学生陈果,音乐技术理论不可不说娴熟,然而我们的音乐教育在让她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却未能让她感受到音乐的美,理解音乐的美,最后竟陷入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走上了自焚的道路。因此,我们的音乐教育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通过审美教育,最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2、表现价值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表现自己,通过特定的方式使情感得到表现。在音乐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有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一个华侨要为自己的孩子请一个中文家教,有两个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女研究生前去应试,华侨向她们问了同样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的汉语水平如何?”第二个问题是:“你的汉字写得怎样?”第一个人很谦虚地回答:“我的汉语水平一般,汉字写得还可以。”而第二个人则拿出了她自己的文凭、获奖证书以及自己的手写稿回答说:“这两方面我都特别突出。”结果第二个人获得了这份工作。而实际上,第一个人也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但是她因为不能如实地表现自己,因而失掉了这份工作。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在音乐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表现力和鉴赏力,使心灵和音乐一起创造美好的意境。

3、创造价值

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是国际竞争的要求。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美国在六十年代就开始了音乐对人在创造能力发展方向上的作用的研究,我国也曾对音乐在开发人的智力方面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很多事实证明,音乐可以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如爱因斯坦在研究相对论的最后困难关头,是他自己演奏的小提琴音乐给了他灵感,产生了“相对论”的催生作用。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可见,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才能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只有把音乐创作教学作为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音乐教育才能够获得最大的教育效果,才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教育。

美育音乐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功能;怡情;修德;益智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培养人的审美观和对美的感受、鉴别、欣赏、表现、创造能力的教育。美育具有愉悦身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健全思维,发展智力等作用。就个体发展而言,美育是人格完善的必要途径;就社会发展而言,美育是促使社会精神文明朝更高层次迈进的推动力量。而音乐,作为最古老,最有生命力的重要和基本的美育形式,一直在美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的艺术,它表达着人们的愿望和憧憬,抒发着强烈的情感,是一门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艺术。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常具有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强烈的感染力,它能够延伸语言文字所不及,表达我们用语言表达不尽而又不能缄默的一切;它能够直接有效地渗入人的心灵,作用于人的情感,对人的情绪调节有着至高无上的作用。音乐的音响美、节奏美、旋律美、内涵美能够荡涤人们心灵的尘埃,净化心灵空间,使人自觉地弃恶扬善,主动地开创美好生活。因此,音乐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古圣先贤对于音乐的美育功能曾有过许多著名的论述,如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孔子等。亚里士多德指出: “音乐对于人的性格有显著的影响”,他将艺术审美教育功能总结为:教育、净化、精神享受。我国春秋末期的孔子以 “礼、乐、书、数、射、御”六艺教授弟子,并要求音乐要做到尽善尽美,因为他感到音乐能增进个人修养,具有感化人心,使人去恶从善的教化功能。古书 《乐记》强调音乐在施行教化中的重要作用,把音乐的美感享受作为施行伦理教化的媒介手段。我们可以将古人的上述有关音乐的美育功能的观点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愉悦身心,使人得到精神享受,即:怡情;其二,施行教化,陶冶情操,即:修德。

从人类的自我发展的角度来讲,人类的全部历史就是人的感觉不断解放,不断 “人化”,不断走向自由的过程。音乐审美作为人类实践的精神超越层面,是一种创造性的、自由的活动,它的创造性可以使人从自然的,甚至 “异化”的存在状态中超。当今的大学生承担着繁重的课业和就业压力,他们忙碌终日,疲惫不堪,而又时常感到精神世界的欠缺。千变万化的世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常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出现精神上的困惑、偏差、焦虑。而优美的音乐常能使人从现实的羁绊和精神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得到感觉的释放和精神上的超然。听阿炳的 《二泉映月》,他那丝丝细腻如水的音饰表现的凄迷与缅怀,令人联想起 “试问闲愁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悲凉意境。听肖邦的夜曲,会感到乡愁如织,佳期如梦。听理查德的《秋日私语》,你就会不禁想起在一个秋日的下午,约一两位知己,在暖屋里啜饮着,并低低私语的情景。听 《黄河协奏曲》你就会激情四射,热血沸腾,激发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音乐所演绎的情绪与意境,比数学更能精确地表达人们的内心感受,带给人的精神享受是无穷无尽的,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怡情养心功能是难以估量的。

音乐教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一种灵魂的净化剂,它能穿透某些人麻木的感情铠甲,直接影响人的精神世界,给受教育者内心留下深深的印迹,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因此,音乐教育已不是单一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而是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其修德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经过音乐审美教育与实践,人们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良好的道德观念,从而由衷地向真、向善、向美,自觉抵制假、恶、丑的观念与行为。并自觉自由地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美、发展美。也就是说:通过音乐美的陶冶,人们不仅会形成深刻的美的观念,而且会由此形成善的道德观念,并以此鉴别、评判事物,这种道德观念还可以外化为人们的道德行为,推动人们在生活中弃恶从善、抑恶扬善。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它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升华,是沟通人类情感的桥梁,能够让人得到一种高尚的感动与共鸣。正如贝多芬所言:音乐能使人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

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还有着 “益智”的功能。正如李岚清同志所言: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不只是一般的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现代科学告诉人们:音乐对于促进人们的大脑左右半球的均衡发育,合理运用有明显的协调作用。因为人的大脑由左右两半球构成,左半球主管语言和逻辑思维等,右半球主管形体图像、音乐艺术和形象思维等,左右半球均衡发育,人的智力才能不断提高。然而:应试教育、繁重的课业压力,常使学生的大脑左半球处于超负荷状态,而右半球却长期闲置,这对学生的智力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制约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科学研究还表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情商的高低。情商的主要内容包括能够客观认识自身和他人的情绪;能妥善管理自身情绪并能自我激励;人际关系的管理恰到好处。而音乐的平衡心智的作用,对学生提高自己的情商也有一定的作用。因此,音乐教育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佳径,它对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对于开拓型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钱学森的卓越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艺术家夫人的艺术熏陶,爱因斯坦的 “相对论”是在他演奏优美的小提琴的启迪下产生的。他说: “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受到音乐的启发而来的。”

美育音乐教育范文第4篇

小学音乐教材中多数都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选材,下面结合实践教学,就小学音乐教育如何贯彻“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谈几点认知和体会。

一、歌曲学习认识美、以美悦情

俄国大文豪契诃夫说:“歌声是太阳,没有歌声的生活就象没有太阳的生活一样苍白,淡化”。学习表演唱歌曲是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学习者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当学生对作品产生强烈的情绪时,就会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

如小学高年级表演唱《中国人》,学生能骄傲自豪的表演唱,并通过学习本曲,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联想到中国民族辉煌的五千年文明史,在大灾大难面前互帮互助的中国人,在取得举世瞩目、骄人成绩面前不骄不躁的中国人,屹立不倒的中国正是因为有了我们这些中国人才会更加团结、更加前进。通过歌曲的教唱,谁不受到感染?他们唱着,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提升,道德情操随之升华,学生体验到生活就是音乐。

二、唱游学习感受美,以美塑形

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形态美、演唱演奏的情感美,是其它学科难以比拟的。它既能陶冶学生情操,丰富联想、开启智力、活跃思想,又能鼓舞势气,奋发向上,激发创造、影响世界观的形成。

如小学低年级集体舞《闪烁的小星》和集体舞《蒙古舞》。前者音乐旋律抑扬顿挫,有连有断,把小星星的“调皮”(闪烁)和夜晚的宁静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后者音乐旋律朗朗上口,节奏活泼、热烈,其动作形态则轻快、情绪欢愉,把挤奶的欢快心情和热烈的劳动场面呈现出来。通过上述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律动作品与相应的形体动作组合的教学,无疑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感受、理解、想象、创造和演绎的广阔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华,把他们从座位上的束缚中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三、欣赏乐曲孕育美,以美扬善。

乐曲欣赏是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听觉聆听音乐作品,从中获取音乐美的享受,满足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提升。然而,音乐以其音响的魅力,给人以各种美的感受。乐曲的魅力与学生的心灵在碰撞在交融,获得了相得益彰的最佳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见机而行,指导学生在今后欣赏音乐作品中,要多听、多想,用心去感受,去领悟、去体会乐曲所表现的音响美、音色美、配器美、肢体美、和谐美、意境美以美怡心。

如小学低年级《快乐每一天》,由五个不同情绪的音乐小品组成,乐曲形象地表现了一名小学生快乐一天的过程,从早晨太阳升起,叫醒睡梦中的小学生――高高兴兴上学去――认认真真学习中――快快乐乐下课十分钟――放学回家,甜甜的梦……不同的音乐情绪使学生更能体会了解实实在在的音乐。它的旋律在起伏变化,抑扬顿挫,迂回曲折中,在动与静、高与低、快与慢、紧与松的对比组合中无一不蕴涵美的因素,显现出它独有的魅力,从而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澜。让他们带着一份真情去体验音乐,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从而产生共鸣,愉快的进行教学。

四、音乐活动体验美,以美怡心

音乐有着强烈的愉悦功能,在口风琴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创新的能力,给学生自己演奏的机会,相同的乐曲可以用不同的风格吹奏出来,让学生自己去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这种参与----互动----体验----升华的教育模式,则是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体验和深化。既优化了课堂,又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拓展了思维空间,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学生心灵,以美怡心产生了相应的效果。“凡乐于欣赏音乐,就能够倾心赏美,便是乐于接受教育的表现,人的精神愉悦了,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焕发出异彩”。

情感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音乐就是情感的艺术。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在实践中加深情感体验,进而产生对音乐共鸣,使其灵魂得以净化,情感得以升华,最终实现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美育音乐教育范文第5篇

一、美育与音乐教育的共通性

将音乐教育归属于美育的范畴,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美育与音乐教育存在着许多共通性,下面列举其中四点简要说明。

(一)情感性

美育的本质特征是情感性。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③美育作用于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情”字。其实,“美学”“美育”概念的提出,主要涉及的就是人的感性认识和情感教育领域。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鲍姆嘉通主张建立一门新的学科去研究人的感性认识问题,于是创立了“美学”。德国启蒙运动的美学家席勒则将美学理论应用于教育,认为要使人从感性的人上升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于是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开辟了一个新的协调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形象化情感教育领域—游戏冲动,亦即美育。从美学史和教育史的角度来看,在西方从柏拉图到苏霍姆林斯基,在中国从孔子、孟子到苏轼、朱熹,虽然没有直接谈到美育的性质问题,但都认为美和艺术可以陶情养性,直接诉诸于人的情感。我国近代的教育家梁启超、王国维则明确提出“情感教育”和“心育”论的主张。情感性也是音乐所具有的典型特征,音乐表达着一定的情感,突出情感性是音乐教育所强调的。“音乐教育处处离不开情绪唤醒、主观感受与体验,离不开情感层面及其活动。它的一切活动,核心在于情。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教育就是审美情感教育。”④

(二)形象性

美育的形象性是指美育所使用的工具、手段和方式,不是抽象的理论和道德的说教,而是具体可感、生动鲜明的形象。在美育中,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方面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借助于具体生动的事物(如自然山水、艺术作品等),诉诸人们的听觉、视觉所引起的一系列的审美心理变化。当然,这个过程也包含着真、善、知识等理性的因素,但这些因素已融合在美的形象之中并化为美的感性形象体系。所以说,美育不是用概念体系去引导教育对象作抽象的思考和判断,而是用美的感性形象体系的展现来引导人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从而达到“怡情养性”的目的。众所周知,音乐总是以一定鲜明生动的形象为基础内容的,形象性是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是流动的音响,它是创造性的、非自然性的,是抽象的、非语义性的,是模糊的、非对立性的,是表情的、非确定性的。因此,音乐要通过音乐语言高低抑扬的旋律变化,轻重缓急的节奏安排,以及调式、调性、和声、复调等变化,塑造独特的音乐形象。”⑤

(三)愉悦性

所谓美的愉悦性是指美育依靠美的事物(包括艺术)的感染力,激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审美愉悦,并在愉悦的美的享受中使情感得到净化,心灵得到升华的一种特征,即人们常说的“寓教于乐”。如人们欣赏一段美妙的音乐,阅读好的小说,游览大好河山等所产生的愉悦心情。由于音乐的审美活动具有愉悦的心理效应,因此,“寓教于乐”是音乐教育特征之一。在音乐教育中,愉悦性可以构成一种审美的本质力量。“那些优美的旋律以特有的艺术魄力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这种‘快乐式’的教学赋予音乐教育强大的生命力,如果引导得当,把音乐教育的愉悦性从‘悦耳’升华到更高层次,从而更好地感受、领悟音乐的内涵,获得更高境界的审美自由。”⑥

(四)普遍性

美育的普遍性指美育所具有的多种多样,丰富生动,可以不择时间、地点、对象和条件而普遍实施的特点。美育的普遍性表明了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特点。由于音乐具有审美的功能,因此,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就是要以审美为核心,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美,无论什么类型的音乐课都是如此。正如《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言:“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⑦

二、美育与素质教育及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

人的素质是一个系统整体。何为素质教育,目前国内教育界对其内涵所指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在众多的研究中,更多的学者倾向于从人的素质发展水平即发展层次对“素质”进行界定,将素质的构成分为三类:生理性素质(包括生理特征和生理机能特征等)、心理性素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和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以及社会文化性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等),这样把素质分类与素质发展水平一致起来。这种分法早已为许多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所认可,并且运用于实际研究中。例如,在心理学领域,苏联心理学家阿•尼•列昂节夫认为人们很容易从“生物水平”“心理水平”“社会水平”来对人进行研究,“这些水平的存在,就提出了使心理水平与生物水平、社会水平联系起来的内部关系”。⑧这三个方面的素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协同构成人的素质的有机整体。由此可见,素质是以人(个体、群体)先天的自然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包括自然、社会、文化传统)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和质量水平。它既指人的身心发展潜能,也指社会文化因素在人身心结构中的积淀与内化。美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美育主要是培养人的审美素质,主要包括审美能力素质和审美境界即审美精神素质的教育,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欣赏、创造、评判能力,提高审美境界,走向一种审美的超越和自由、创造的人生。由于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因此,美育中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这种音乐教育在作用于素质教育时往往遵循这样的思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以此通向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即培养审美素质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审美素质的培养可以通向其他素质的教育,也就是通过音乐审美教育而达到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既然音乐审美素质能力的培养是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那么音乐教育的性质、目标、内容等必然都要围绕音乐审美这一“核心”进行。在音乐教育性质方面,“音乐教育最基本的性质,就是它具有审美性,它是通过音乐媒体进行教育的一种审美教育,它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⑨音乐教育的功能同样也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审美功能决定了音乐其他功能的实现。对于音乐教育的价值定位基于同样的逻辑思路。“只有实现了审美价值前提下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同理,只有实现了审美价值前提下的艺术课程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艺术课程。因此,我们在探讨音乐课程的价值时,就没有必要将其作为课程价值中的某一条例列出来,与其他方面价值相提并论。”⑩可见,创造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都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的,都是审美价值派生的。既然音乐教育的性质、功能、价值都定位在审美方面,那么,音乐教育的目标理所当然也是培养具有审美能力的人。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都有一个目标,即育人。但要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真正把美育作为目标,体现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的‘育人’目的是通过美育的方式实现的,因此,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于所有的审美因素,并应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⑪当音乐教育的性质和目标确定后,选择美的音乐作品是音乐教育内容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学内容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实现音乐教学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⑫在这里,能够唤起美感的音乐作品(歌曲和乐曲)是音乐审美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音乐作品的选择要体现在音乐的精品美、思想内涵美、现实生活美等方面。从这个标准出发,音乐教学所选内容应属于富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现实生活美的中外音乐艺术精品。

三、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及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毋庸置疑,音乐教育对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都将产生特定的作用。在生理素质方面,身体行为在音乐中广泛存在,为了产生声音,人们要学会灵活运用身体中的手指、嘴、肺、横膈膜等,这便是身体行为。在歌唱中,声音就要由喉头与肺来产生,在乐器演奏中,乐器的演奏技术也会涉及身体行为。既然身体行为存在于音乐行为中,那么,音乐及其教育必然会对人的身体素质产生作用。研究表明,音乐作用于人的听觉、视觉、动觉会影响人的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呼吸、血液循环、肌肉的张弛等。在心理素质方面,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作用于人的心理而实现其价值的,如振奋、松弛、理智、悦人、认识、想象等。在社会文化素质方面,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而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个体存在的“母体”。通过音乐教育我们可以了解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意识形态等社会文化内容。实际上,“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途径之一”只能说明可以通过音乐教育达到美育的目的,但不能说明音乐教育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美育来设定,音乐教育并非仅仅具有美育的功能,它还有其他的非审美功能。这些非审美功能涉及人生的诸多方面,如科学的、伦理的、政治的等,它可以对受教育者的心灵发生影响和作用,这些非审美功能的效用也是容易理解的,如给人以理想,给人以教谕,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等。审美素质能力的培养不能涵盖音乐教育的全部,还有其他非审美素质的培养。因此,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音乐教育的性质始终是审美与非审美的融合统一,音乐教育不能只讲审美而排除非审美的内容,音乐教育既能实现学校美育的部分功能,又有不属于美育任务的教化、认识功能,既是美育内容的一部分,又非“美育”一词所能涵盖的。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一种交叉融合的关系,不能画等号。如果以美育来规范、界定音乐教育,必然会遮蔽音乐教育的多元化价值的存在。因此,从素质教育角度来审视音乐教育,其内涵不仅包含美育的内容,亦包含美育之外的内容,而这又带来了音乐教育的性质、内容、目标等方面的变化。首先,从性质来看,因为音乐教育是一种人类音乐文化得以保存、传递、延续、创新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所以社会文化素质培养是音乐教育的重心和导向。音乐中的乐谱、乐器,音乐的观念、音乐表演、音乐审美心理、风俗等都体现了文化的特性,都包含了人的因素。音乐教育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传承功能将作用于人并形成人的社会文化素质。在这里,社会文化素质包含了审美素质,审美素质的培养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形成并成为社会文化素质的一部分。因此,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的性质可以理解为:音乐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以社会文化素质教育为导向,通过“音声、概念、行为”来理解音乐所承载的人类社会文化,以此提高人的社会文化素质,并作用和影响于人的生理性素质和心理性素质,从而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次,从教育目标来看,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都是以“育人”作为培养目标,但“育人”的内涵十分丰富,在这个方面,二者存在着不同。前者着重审美活动的教育,通过审美活动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境界,提高受教育者审美素质,从而促进人的发展;后者是以社会文化素质教育(包含审美素质)为导向,通过音乐对人进行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在这里,我们可以以“社会文化素质”为导向去“联通”其他素质。究其原因有三:第一,这是由素质的结构所决定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受到社会的文化影响而发展,因为不论人们从事何种职业,承担何种社会角色,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国家公民,有效地感受和理解生活、参与社会生活,都必须具备所处的社会文化所要求的基本道德、智能、情感素质。在素质分类的“要素说”中,实际上也是按照社会文化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和规范建立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二,可以超越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中,仅以审美素质作为核心进行素质教育的狭隘性。因为社会文化素质包含审美素质,即审美素质是社会文化素质的一部分,以社会文化素质为导向的音乐教育必定包含了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这必将拓展音乐教育的内涵。第三,音乐自身体现着特定的社会文化意义,因为音乐是一种文化或文化中的一部分。通过音乐,人们可以理解社会、政治、经济、语言、宗教等人类行为及其所反映出的社会结构与体制。因此,“要想了解一个文化和社会的模式怎样通过人类组织起来的音响形式而体现出来,就必须掌握这种音乐在其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发生、发展的相应证据。”⑬所以说,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目标是通过音乐去了解、认知音乐中所蕴含的社会和文化内涵,并将这些富有人文知识、人文意义、人文精神的内涵内化于个体的行为中,从而影响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促进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最后,在音乐教育的内容方面,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与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其内容、范围也不尽相同。前者主要是选择“美”的音乐作品来唤起、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提高人的审美素质,后者是以培养人的素质为目的的多元化音乐内容选择,因为音乐自身就是一个复合体,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认为音乐存在着十种功能:情绪表现、审美欣赏、娱乐、交流、符号象征、身体反应、强化对社会的遵守、树立社会机构和宗教仪式的权威、为文化的延续和稳定服务、促进社会的凝聚。音乐中所蕴含的这些功能是审美所无法涵盖的,审美只是其中的一个功能。美育的内容无法涵盖音乐教育的全部,以美育内容替代音乐教育内容将会遮蔽音乐自身的功能和价值,而使得音乐教育附属于美育,带来音乐教育内容选择的狭隘性,这与当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相悖离。素质教育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因此,在音乐教育的内容选择方面,要根据音乐的功能与人的素质的关系进行选择,而非仅仅选择“美”的音乐作品。社会上有丰富多彩的体现人类社会文化的音乐,所以说,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内容是多元化的,这种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是以人们的生活世界为基础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综合性的世界,也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包含了人的各个方面素质的内容。当今的教育学研究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这其实也是素质教育转型下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以生活世界为基础的音乐教育的内容选择是一种关乎人的整体发展的教育,它所选择的内容亦包含了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内容,如伦理道德的、社会规范的、文化传统的等等,这无疑将会超越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仅仅关注审美素质方面的内容,从而丰富和拓展音乐教育的内容。

结语

将音乐教育纳入美育的范畴在特定历史时期有着特定的“有效性”,但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及其践行,教育的“核心素养”又被当今教育界所提出和实施。在当今教育发展趋势下,仅仅将音乐教育视为“审美教育”已无法适应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及其音乐教育哲学发展的需要,如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对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的批判,以及当今“核心素养”理念下如何构建音乐教育的“核心素养”等问题,对仅仅将音乐教育视为美育来说是无法解答的。因此,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跳出仅仅将音乐教育视为美育组成部分的藩篱,而走向一种真正以素质教育本体与音乐教育本体相融合的教育发展之路,这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应然诉求。

作者:刘小红 单位:江苏盐城师范学院

注释

①②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③转引自顾建华、张占国主编《美学与美育词典》,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65页。

④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⑤同注④。

⑥同注④,第24页。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⑧〔苏〕阿•尼•列昂节夫著、李沂等译《活动•意识•个性》,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75页。

⑨同注④,第15页。

⑩郭声健《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页。

⑪同注⑦,第10—11页。

⑫同注⑦,第16页。

美育音乐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教育渗透

使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主要任务,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科目。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美育能够对学生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一、音乐教育与美育的关系

音乐教育和美育的含义不同,但二者互相渗透。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

(一)音乐教育的含义

音乐教育是当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发点在于传授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音乐识别力、鉴赏力以及审美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

(二)美育的含义

美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认识生活中的美、体验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以及创造生活中的美的能力。美育的途径是丰富多样的,形式是变化万千的,美育的内容不仅包括各种艺术内涵和艺术形式,还包括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中各种美的事物。

(三)音乐教育和美育的关联

音乐教育和美育是互为关联的,美育是开展音乐教育的自然延伸。音乐所表达出的情感能够使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陶冶情操、塑造心灵和完善人格,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美育是科学的、合理的、容易的。开展音乐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音乐的基本技能,通过音乐艺术让学生产生对美的热爱,抒发感情。教师应利用中学音乐课本中蕴含的美,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音乐的魅力,让学生在音乐中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从而更加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二、音乐教育中渗透美育的策略

音乐中有优美的文字、动听的曲调、感人的情境,音乐中蕴含美的元素,音乐易给人听觉上美的享受,也易影响人的情绪、情感以及性格,因此,音乐教育中渗透美育是可行的。具体的教学策略如下:

(一)注重一言一行,言传身教

美育通过美的形象来撼动人的内心,使人的内心与美相交融,从而产生共鸣。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作品的内容、形式、旋律等方面来传递美的形象,进而打动人的心灵的。音乐教育和美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互为补充的。教师是学校美育的实施者,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优秀的教师特别注意言传身教。课堂上,教师美的语言、美的举止都能影响学生的情绪,带动学习气氛,能够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教师的言传身教恰当,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将美育引入音乐教育之中,这能够让学生在享受音乐的旋律之美,享受音乐的内涵之美的同时得到适当的美的教育。在长期美的艺术的熏陶下,学生自身的情感、素质、个人气质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他们就能积极地参加各种音乐活动,积极发现生活中的美,体验和感受生活中的美,进而创造生活中的美。

(二)充分利用音乐美,打造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平台,是美育的重要组成方面。优美的教育环境可以促进美育的实施,提高美育的成效,因此,学校可以利用音乐的优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在学生进入校园时播放《春江花月夜》等名曲,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在课间休息的时播放流行歌曲,如SeeYouAgain,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在考试休息期间,播放励志歌曲,如《相信自己》,振奋学生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斗志。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美化校园环境的活动,让学生对校园美化提出意见,几人一组合作完成对校园美化的实用性策划案,让学生在优雅的动听的旋律中感受美、创造美。

(三)丰富教学形式,感悟音乐作品中的美

音乐是思想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也是最能打动人的艺术形式。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学习的过程,目的是通过音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音乐是一门综合性和共鸣性比较强的艺术,它能够带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思想活动,使学生的情操和心灵受到音乐的熏陶和感染,是教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必要手段。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尽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优秀的电影原创歌曲,让学生欣赏、分析。有的学生可能在听的过程中能猜出电影的名称,有的学生可能对电影原创音乐缺少关注,而不能欣赏音乐。教师播放原创音乐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描绘听到音乐后脑海里形成的影像,然后教师可以讲解原创音乐的故事情节,引领学生理解、感悟作品,这样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品中所蕴含的道理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强烈地冲击了学生的听觉感官,而且还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了音乐作品中的美,丰富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和感受。

(四)丰富审美教育

音乐是一门综合的情感艺术,它是通过语言、旋律等形式来体现感彩的,它能够确切地反映人类的精神品质、思想追求和情感意识。音乐通过刺激人类的审美感官,能迅速使人的情绪、情感产生波动。因此,音乐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向往与热爱,还能让学生对音乐抒发的情感产生兴趣,这种情感与美的结合是美育的必经阶段。

(五)丰富美和创造美的音乐作业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教师不会留课后作业,从而使学生对音乐课不够重视。课后作业是学生温故知新的重要手段,因此,音乐老师应该注重作业环节。学生熟练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后,为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自行创作歌词,以体现现实生活与情感抒发相结合的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完成歌词创作作业,鼓励学生创作。如果有学生创作的歌词很有意义,教师可以配合学生,给歌词谱曲,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歌曲,这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潜能,还能使他们产生成就感,从而达到音乐美育的目的。

(六)组织活动创造美

学校应多组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在教师的细心指导下,能够提升学生的鉴赏力、创造力、审美力,从而实现美育的目标。以《智取威虎山》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先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播放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思考乐曲的含义。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对乐曲中的人物和各种声音进行模仿,通过与学生共同思考和探讨乐曲的寓意阐述作品的含义。为了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组演话剧。各组长在教师的指挥下,给组员安排角色。在演出中有的学生演雕,有的学生演人物,有的学生演山,演雕和演山的学生容易使观看的学生开怀大笑,观看过后学生还会提出一些表演建议。表演不但拉近了音乐和学生的距离,还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在享受生活和快乐的同时也享受和感悟了美。

(七)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和学生课堂上的行为举止。首先,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优秀的教师不但要具备过硬的音乐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其次,教师应该注重个人魅力和修养的提高,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重视言传身教的方式方法,具备让学生称赞的人格魅力和个人修养。中学音乐教育中渗透美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音乐教师要注重上述七个方面的提高和完善,坚持音乐教育和美育相结合的原则,保证音乐教育和美育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廖家骅.审美教育过时了吗———多元音乐教育哲学思潮刍议[J].中国音乐教育,2011(6).

[2]尹丽.中学音乐教育中美育的实施策略[J].文教资料,2011(24).

[3]于祥宗.浅谈中学音乐课的美育[J].文理导航,2011(8).

美育音乐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功能;感情

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21-01

一、艺术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反应

在以前的社会中,音乐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音乐凭借着音波的震动而产生的声音,是审美意识的表现。音乐教育也属于文化的一种,能使人产生美妙的感觉,陶冶人的情操。它的主要的特征有:

(一)情感性。音乐是一可以抒发感情的艺术。我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只要用心投入,就会感受到其中的美妙之处。现在很多的大学也都开设音乐鉴赏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气质,培养学生们的文化情感。在艺术欣赏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富有情感,如果缺少了情感就相当于失去了灵魂,所以说,音乐教育是否成功,就要看是否投入了情感在里面,因此,情感在艺术欣赏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要判断这首歌是否好听,能否引起我们的共鸣,就要看这首歌是否有感情在里面。人们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可以通过情感的抒发来产生积极思想,对人生的感悟或许也有着重要影响。

(二)技能性。在音乐教育中,技能性的培养是很重要的。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的教育,如果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话,那么对以后的音乐学习就会增加困难;音乐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学科,音乐教育应该强调对技巧的学习。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在疲惫的时候,听一下舒缓的音乐,就可能会感受到舒服一点;在很烦躁的时候,听一下安静的音乐,就可以放松情感。所以说,音乐是可以给人正能量的。

(三)形象性。艺术是具有形象的,如果艺术中缺少了形象的话,那么也就称不上是真正的艺术了。因此,在教授一门艺术的时候,一定要讲解其具有的生动形象性,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地理解艺术的要素。音乐的艺术形象性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音乐是一种美妙的东西,可以把它比作不同的事物,那么它所代表的事物就相当于是其中的感情,这样抒发的感情可能会更具体一些。音乐教育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东西,我们现在都能够接触到音乐,现实生活中随处都存在音乐。

二、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音乐教育美育功能的核心是让学生们拥有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让同学感受音乐的律动来感觉到美的存在,感知生活的美丽,让人们在无形中接受着美好的事物,通过在音乐上感受美,从而在生活上创造美。

(一)树立审美的意识,以美现真。音乐是通过对人们视觉上、听觉上的冲击来达到传播某种精神、某种社会现象的目的,激发人们内心的共鸣。在快节奏的社会过程中,人们往往过于追求效率,却忘了追求生活的质量,失去了去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更别说去创造美的能力。听音乐是人们想要放松时的重要工具,人们在歌声里体会到美丽的存在;人们在歌词里接受正能量的熏陶,让人们对于生活更加的充满希望、期待。音乐教育作为培养人们审美意识的重要方式,已经与人们生活产生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因为音乐,人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美丽,发现美的存在,在音乐中尽情的享受,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因此,音乐教育可以树立人们的审美意识,以美现真。

(二)提高良好品质,以美积善。音乐非常具有感染力,音乐通过音乐人的编写以及专业歌手的演唱,以良好的表现力对社会的某种精神进行传播,让人们接受着社会的正能量。音乐教育是老师通过传授自己对音乐理解的技巧来培养人们的情操,人们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能够在音乐中体会到不一样的力量。比如常回家看看、世上只有妈妈好等等歌曲教育了无数的人,弘扬了尊老爱幼的中华优秀传统精神。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让人们拥有音乐技巧,而是让他们发现社会的美好、生活的真谛。

(三)激发创新思维,以美激智。科学认证,人们的脑袋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是人们的数据模拟库,通过对某种数据的分析,来达到思考的目的。左脑发达的人,对于数据就会特别敏感,脑袋运转速度也会比一般人更加快。音乐教育可以通过对音律、音韵等等的识别来使人的大脑高速运转起来,长期下来,可以培养人们思考的能力,激发人们的智力潜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是人们接受艺术教育的重要选择之一。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各方面的表达能力,因此,音乐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高尚品格、提高人们的思想情操与道德修养、开发人们的大脑。

参考文献:

[1]刘冰.浅析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J].文学教育(中),2010(02).

[2]谢聪.浅析音乐教育中的美育[J].科技信息,2009(35).

[3]谢聪.高师音乐教学方法研探[J].科技信息,2008(34).

[4]戚艳.浅析高职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11).

美育音乐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中学音乐教育 美育 实施方法

针对我国教育现状,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被教育界普遍关注,而艺术(音乐、美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渠道,也是主要途径,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势在必行。我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根据多年来在工作中的学习与感悟,对中学音乐教育中美育的实施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阐释。

一、美育和音乐教育的关系

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音乐教育,音乐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指导学生去感受和欣赏,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等。音乐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创造力,提高道德修养,完善人格品质,让学生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对教育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国家教改也对学校音乐教育提出要求,学校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之一,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在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美的愉悦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学生音乐教材中有很多美的东西,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可以让学生对于音乐艺术所表达的情感产生相应的联想,从而看到完美真实的生活画面,这种教育最容易达到陶冶情操,塑造学生心灵美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通过采用美育的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真、善、美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做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1]。

二、音乐教育中构建美育的思路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美育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为让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技能,运用艺术形式表现美、抒发感情,教师应尽量利用和发现中学音乐课本中所蕴含的美的因素,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受到美的熏陶。学生接受了美育教育,便能初步掌握美学知识,以正确的态度去感受和鉴赏美而对现实生活作出评价,识别是非的标准,发挥艺术创造能力。如音乐形象非常鲜明的《保卫黄河》,以跳动起伏、生气勃勃声调特征体现了高昂的战斗精神,生动地刻画出英勇杀敌、保卫祖国的光辉形象,学生通过欣赏或者表演会受到难忘而深刻的素质教育。

三、音乐教育中美育的实施方法

1.注意语言和形体美

美育是靠美的形象来打动人的,音乐教育就是通过美的形象传达作品中的内容、形式、旋律等方面,打动人们的心灵,它可以提高个人修养,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体验,促进情感交流,等等。老师应该认识到言传身教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在课堂上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如语言风趣、有幽默感等,这一点很重要。同时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引入思想品德教育,做到美中引善,让学生在享受美的过程中受到思想教育。在长期艺术形式熏陶下,学生积极参加音乐审美活动,就能更好地感受美,提高鉴赏美的能力,慢慢地培养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不仅如此,教师的言传身教还能带动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让师生感情更加融洽。由此可见,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美育教育,能让学生在情感、素质、个人气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2]。

2.创造美的环境

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校能够为学生创造美的校园环境,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常组织一些美化校园环境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学环境也是美育教育中重要的一点,音乐老师可以多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等,创造好的学校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指导学生的艺术实践,引导学生自觉追求高尚文明的艺术美和生活美。如在早上学生进入学校时播放《春江花月夜》、《清晨》等中外名曲,使学生在不经意中受到熏陶;在学生课间活动时播放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或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可以振奋学生的精神;在学生用餐时播放《蓝色多瑙河》,可以缓减学生的压力,也可选择更多经典的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3.从音乐作品中感悟美

音乐教育的主要方式和目的就是通过音乐的审美功能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音乐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师应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去激发学生的美感,使学生的情操和心灵受到音乐的熏陶和感染。在教学实践中,音乐老师也可以适当地把一些比较优秀的电影原创音乐带进课堂与学生共同鉴赏。学生往往对某部电影非常熟悉喜爱,但对该部电影里面很出色的音乐却很少关注,此时教师就可对此作出正确引导。对于那些优秀的原创音乐,教师可以把电影中的音乐部分结合故事情节、电影画面给学生作生动地讲解,此举能使学生同时获得视觉与听觉直接感观,加深他们对音乐及电影作品的印象和感受,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提高音乐修养。另外对于一些大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也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

4.提高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本身就是一门情感艺术,任何形式的音乐都有它各自不同的感彩。贝多芬说:“音乐尽管千变万化,但归根结底是精神生活同感官之间的桥梁。它能够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并反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及整个情感世界。”音乐通过刺激人类的审美感观,能迅速影响人类情绪、调节情感,引起听者共鸣。因此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而且能让他们的情绪感官随着音乐的节奏起伏而发生变化,这种情感交融与碰撞是达到审美教育最终目的的必然阶段。审美教育能让学生从形式、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音乐鉴赏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趣。音乐修养的提高,势必促进道德修养的提高,也可以说,音乐审美教育的功能促进了道德主体育德的养成。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将“乐”置于安邦治国的第二位,提倡“礼、乐、御、射、书、数”六艺教育,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3]。由此可见,音乐审美教育自古以来就发挥着重要作用,被历代教育家、思想家所重视推崇。

5.组织活动创造美

学校应多组织一些开展一些课外的音乐活动,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时,老师加以指导,可以引导学生学会鉴赏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鉴赏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美育的目的。

四、结语

中学美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音乐教育和美育教育相结合,在音乐教育中渗透美育教育,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育者应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张前,王次.音乐美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美育音乐教育范文第9篇

为了将音乐教育充分的融入到中职学校教育中,本文对音乐教育在中职学校美育中的作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音乐教育;中职学校美育;作用

一、浅析音乐教育对学生产生的作用

(一)心理的影响

根据实践研究表明,音乐可对学生的情绪造成复杂多样的现象,并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且音乐还会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等多方面,来刺激学生大脑产生情绪反应,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放松压力,并也可使学生身心缓缓地平和下来。另外,音乐还能够使人的情感得到体验,促使人的情绪得到变化。

(二)学生智力的影响

由于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色等方面高低长短的不同,所以可促进学生情感、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开发。其次,因音乐之间具备协调、对抗、追逐、跳跃、停顿等多方面的特点,这不仅可构成完美的音乐世界,并可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与此同时,音乐在演唱、演奏、欣赏等多种形式下,都可以刺激学生的记忆、想象、思维等多方面的反应,使其促进学生感知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进而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启发。特别是针对正在生理与心理高峰发育的中职学生,音乐教育更是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因为音乐教学是促进中职学生智力开发与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对中职学生创新意识的作用

(一)学生综合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影响

由于音乐教育学科的基本本质就具备了一定的创造性,而学习与感受音乐就可使学生慢慢地领悟出创新感,所以音乐可触发与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性能量与活力。其次,根据著名学者本耐特•雷默对二十一世纪音乐教育的研究认为,音乐教育中因具备了智力、思维、认知、注意力,所以任何人都有能力去发展音乐的认知能力,进而提高中职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其次,音乐教育还可有效地平衡学生左右脑的发展,使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由于音乐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左右大脑的平衡,这不仅能够强化左右脑的紧密配合与联系,使学生更大程度的加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启发,并还可明显的促进右脑的发展。另外,音乐本身就具备了有规律、有节奏的特点,促使世界万物都可以在音乐中找到相同的地方,而这一现象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与思维能力,并可有效的扩大学生的视野,进而增添新知识,为学生的观察力奠定基础。

(二)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因音乐具备了自由、模糊、不确定性特征,促使人们对相同的音乐有效不一样的理解,而这也就为学生创造了无限的联想空间。且音乐的创作、表演、演奏等环节都可为学生提供创造意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行为。而这一音乐特点不仅为学生创造能力提供了一定的发展优势,并可有效地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育提供坚实的基础。另外,音乐是想象力的源泉,它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超越性与求异性,且在对音乐进行感受时也有着不同的想象。如在音乐教育课程中,教师通过为学生演唱或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时,学生也可创作部分简单的音乐作品,而这对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浅析对学生审美能力与文化涵养的作用

(一)审美功能

音乐是记载与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而学生仅学习基础的音乐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鼓励学生欣赏一些较为优秀的音乐作品,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学生陶冶心理素养,进而强化学生的鉴赏水平与审美观。其次,音乐还可结合人的情感,使之产生共鸣、激动与联想,进而为学生灌输道德情操、精神品质,这不仅能够是学生在精神上感受欢乐,并还有利于学生提升健康的审美情感。另外,音乐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还包括了社会义务、伦理道德、职业道德等多方面,促使学校理解我国的文化传统,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文化涵养

音乐教育对学生视野的扩展、知识的增长、思考的深入等文化涵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且音乐教育在演唱、演奏、欣赏等环节中有较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促使中职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创作,这不仅能够学习音乐,并还可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与此同时,音乐有着不同风格的形式,所以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时,还可间接性的了解我国历史文化,时代背景、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这不仅为学生能够加强中职学生文化涵养,并也是启发学生智慧的重要部分。因此,中职学校重视音乐教育课程,激励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并充分地体现音乐真正意义的教育,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文化涵养、综合能力等多方面,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音乐教育在中职学校美育中的作用较多,尤其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个性自由、和谐发展、完善人格等多方面的提升。因此,作为中职音乐教师,必须重视音乐教育在美育中的作用,才能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的。

作者:董军强 单位:甘肃天水市麦积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黄秀聪.浅谈音乐教育在中职学校美育中的作用[J].艺术品鉴,2015(06).

[2]兰革.浅谈音乐教育在中职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0(11).

美育音乐教育范文第10篇

一、音乐是以形感人的艺术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这就是说人们在欣赏各种的事物而产生美感的时候,都是从客观的直觉形象开始,并通过形象进一步深入认识它的内在本质,从而得到理智上的满足和和精神上的享受,如《苏武牧羊》教学中,通过讲解特定的时代背景,了解曲式第一段徵调式曲调反复强调主音 sol 和属音 re ,多次运用大跳音程塑造了苏武坚贞不屈、高大挺拨的形象。第二段运用色彩的对比,表现苏武坚定的意志以及不辱使节的民族气节。通过这一鲜明的形象,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民族情操,树立为国献身,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音乐正是通过有组织的音响运动塑造了音乐形象,表现人的情感和思想,反映人类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艺术。它是利用特殊的内容和形式、生动具体的形象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他们在情操上受到熏陶;思想上受到教育;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好的音乐能起到远非语言所能达到的巨大的说服力。

二、音乐是以情感人的课程

美育的本质是以情感人的教育,一切审美活动总是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的,它以的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从而得到情感的共鸣,性情的陶治。而音乐教育正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一门艺术课程。它不象美术那样静止,不象文学那样无声的记述,它是时间的艺术,是在不断地发展着,流动着的。愉快的舞曲使人手足蹈;哀乐催人泪下;激越的进行曲则使人勇往直前。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不也能激励人们去同命运抗争吗?当然,教师自身情感的投入也是很大程度上影响、感染着学生的情感,每次欣赏课前,必须翻阅大量的资料,培养自己的情感,拓宽知识面,在课上要始终以自己饱满的热情,通过生动的语言去影响感染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上《梁祝》这一课时,我用充满感情的话语叙述:“《梁祝》这首绚丽多彩、抒情动人并有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交响乐作品,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作了大胆的创造与成功的尝试。在国内外的演出均引起良好的反映,群众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它在欧、亚、美各大洲演出,得到国际公认,香港、台湾翻版出售的《梁祝》受到普遍欢迎,引起各界重视。美国的舞蹈家根据它改编成了美丽动人的冰上舞蹈,西方音乐家称之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蝴蝶”的爱情故事,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这一段感彩丰富的语句引起学生对“梁祝”的强烈渴望,在教师情感的引响下,学生的民族感油然而生。经过长期音乐美熏陶的学生就会形成美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从而促使学生树立起崇高的道德,远大的理想,健康的趣味,宽广的胸怀,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

三、音乐教育以愉悦性为特点

审美对象的结果或结局给人带来愉快的情感称为愉悦性。音乐教育正是以愉悦性为特点的活动,都具有生动、活泼、愉快的特点,是青少年学生所愿意接受、积极参加的。因为音乐是一种艺术,教学中,最活跃、最生动、最富于感染力的一种艺术,具有悦目、悦耳的愉悦性,它不象数理化那样概念化,也不象德育的说教式,它以自己的愉悦性受到人们的青睐。例如:歌曲《牧马之歌》曲调豪爽开朗,短小精悍,富有民族气息,抒发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赞美。通过这优美轻快的音乐教学不仅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学生精神轻松愉快,心旷神怡,达到调节学生紧张的生活,促进其它课程的学习,.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所以,罗曼兰说:“没有什么能使我们感到还有比源源不绝的音乐更加美的东西。”

四、联想性是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

想象是人在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新形象的过程。表象是想象的基本材料,是客观事物在脑中留下的印象。

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等方面的联想能力上是有其特殊功能的。例如:它通过音乐高低、强弱、快慢、音色等因素的变化可以使学生联想起自己经过的现实生活,体现出音乐作品所描写的思想感情,并受它的感染和影响。当学生听到音的高低变化时,就能联想起生活中情绪的激烈程度;听到音的快慢变化就能联想到现实生活中行动的快慢……这些都证明音乐作用于人的感情是通过联想来完成的,而这个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工作、鉴赏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恩格斯就曾说过:“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而思维之花的培养是离不开音乐教育的,这也是音乐的特殊功能。

上一篇:城市土地规划范文 下一篇:大专音乐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