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素质教育中作用范文

时间:2023-10-10 15:12:53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作用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作用篇1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创造性思维;审美素质;能力;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55

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审视当前国内的美术教育,就会发现“应试教育”下的美术课经常被忽视,许多学校没有必要的教学设备、师资队伍建设没受到重视,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忽视美术课的综合教育功能的现象十分普通。据教师了解,很多学生对于美术课的了解很少,这样对于像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的学生要掌握基本的美术技法与审美技能还远远达不到教学的要求。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美术教育提出要求,进一步促进美术教育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良性发展。

一、在美术教育的目标上注意强化审美意识的培养

在以往传统美术教育的教学任务中,过分强调了绘画技法的介绍与训练,相对地说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只是画匠,他们缺少欣赏美的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教育应该尽可能使学生更多地感受美的事物,把审美的意识、审美情趣放在重要位置。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美术教育的目标上要让学生从丰富的艺术作品中感受到人文美,通过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欣赏山川河流的壮丽奇观,充分感受自然美,,在这种丰富的审美体验中,才能形成强烈的追求美的动机与愿望,这种审美意识与兴趣是非常可贵的。这对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自觉追求真、善、美,自觉发展审美能力具有长远的意义。

二、在美术教育中注重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的培养与发展

受应试教育所影响的当代学生,他们的素质发展是不全面的,知识面不够宽,特别是社会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相对薄弱。在美术课中要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它不仅是美术欣赏课的任务,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任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学会感受各种各样的自然风光,让学生从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中体会画家的思维与情感过程,以此达到共鸣。艺术家为人类创造了一个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欣赏者能否进入到“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通过教师的淳淳善诱,教会学生通过美术欣赏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平衡。但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平时要教会学生多观察、阅读、欣赏,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积累感性知识,了解美术的基础知识,熟悉各类美术作品的不同特点与表现技巧。进而学会把握作品的意义和内容的方法,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观察力、记忆力与想象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时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分析,进而把握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主题思想与艺术成就。并借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与想象力。在教学中要安排一些速写、记忆画、想像画、创作画练习,这都是培养学生形象记忆力与创造能力的好方式。形象记忆力的提高还可以促进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美术教育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充满热情,自觉主动地投入到美术学习之中。

青年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强,思维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表现为能独立思考,不盲从,喜欢发表个人见解。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有组织地开展一些讨论性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如在教学中结合文学艺术特色进行欣赏教学,教师利用形象的图片和直观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一定的欣赏情境后,再抓住知识内在联系、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启发学生自己去找出矛盾,解决矛盾及问题,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寓教于乐,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发展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要有了兴趣,就会有求知欲。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三、强化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提高审美素质的独特性

创造力是美术发展的核心,也是美术教育的最后目的。美术教育在训练发展人的创造力的大脑的右半球中,其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经过创造性的学习与训练,不但对通过感受力、形象思维能力培养提高的审美素质进行认识上的定型和巩固,同时还可使学生的审美个性在新的层次上向更新的层次发展。所以要求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强化创造力的培养。

培养创造力,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创造力在整个社会、在整个人生当中所具有的价值。有了创造意识,缺少创造思维的训练,创造就缺少了桥梁,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通过理论常识学习、写生习作、招贴、标志、封面、工艺、平面、立体、色彩构成等课程中有创造性的构思的范作,向学生作分析,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感与欲望。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与潜质。要使每个学生都能“人尽其才”就必须给学生提供进行创造实践的机会和技能,否则,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运用。并通过各类创造性课程作业进行总结分析,找出个性发展规律性的东西,并结合学生有代表性的作品对学生进行反馈。同时对作品附以简评在学校画廊展出,展示学生的创造才能与个性体现,使创造力得以进一步的弘扬。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作用篇2

关键词:美育 高校 素质教育

美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方针内容的组成部分。开展美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过程,也是进行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过程。普通高校要加强美育,主旨在于“育人”。因此,首要的任务就是教育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这是我们时代最正确的、最进步的、最高尚的审美观。所以,高校的素质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念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同时,要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最初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部委员会,在全国普通高校成立了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对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由试点逐步向全国普通高校推广。美育在52所高等学校进行了试点,提出了必须实现用“三提高”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全体教师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实现“三提高”应是普通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更高的境界。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和劳动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而审美活动是使人从一定的功利性中解放出来,是人类全面发展为最高目的,培养人的个性发展,从而认识人的本质、价值、情感,培养人完美的、和谐的、完全的心灵、人格、品质。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审美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自然和社会)以及文艺作品的审美感受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人们热爱真、善、美,变得文明、高尚、积极。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思想。把艺术教育的“乐”,列为学校教育科目“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中。以后各个历史时期都非常重视艺术教育的“乐”,逐步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

高等院校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格品格。审美教育又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采用形象直观的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进行美的欣赏和创造,形成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使大学生在审美享受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于情感的美育把真、善统一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之中,使情感达到更全面的教育目的。美育能引人向善,美成为高尚的道德品质,净化和丰富人的思想感情。使生活变得更充实、更丰富、更有乐趣。

美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有德育、智育、体育不可代替的优点,同时,它又与德育、智育、体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它可以启迪大学生的智慧,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他选取最美的”。因为他的许多科学创新、成果是从音乐优美的弦律启发而来的。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在国家授予他最高荣誉奖时,他说了感谢他爱人蒋英的一段感言。“她是女高音歌唱家。而且是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式,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更宽一点,活一点,所以,在这点上我也要感谢爱人蒋英同志。”钱老他讲到了科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也说明了艺术对科学具有启迪作用的道理。我们可以用此来说明审美教育对智力的开发与完善是多么的重要。

高校开展美育教育渠道非常广泛,主要通过开设文学欣赏、书画欣赏、艺术概论、美术鉴赏、音乐鉴赏、影视欣赏、舞蹈欣赏和美学知识讲座,观看戏剧演出、参加音乐会、参观美术、书法展览,以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美学观念;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和各种文艺社团,如:书画协会、艺术沙龙、摄影协会、大学生歌舞团、学校健美操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电视台、美术馆、文化馆、音乐厅、电影院、博物馆、游乐园以及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等,都是审美教育中起着巨大作用的教学内容与范本。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组织高校大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因为课外艺术活动不仅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思想与艺术特长的重要方式。根据他们浓厚的兴趣特长,引导他们参与校内外书法、绘画、摄影、舞蹈、表演等的培训,技能得到提高,参与一些各级各类艺术竞赛和表演,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和考验,为将来的培养目标。奠定了牢固的基础。通过举办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同学们施展艺术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增强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作用。校园完善的硬件环境设施。如:音乐铃声、校园专栏、美术长廊。不但美化了校园环境,而且成现审美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体现了艺术教育以独特的方式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开发智力和个性形成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素质教育与艺术教育溶为一体的教育理念。是追求大学生人生完善人格的理想教育。

美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正确的教育观。所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应包括思想品质、伦理道德、人格修养、行为规范教育等。而审美教育着眼于心灵的净化,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有其一致性。正确的审美教育又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创造性等特点。它有利于智力结构的完善。有利于文化科学的发展。

智力教育是一种认知活动,它对学生的智力培养提出了很高要求。而审美教育侧重于形象性,情感性体验,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愉悦的美感。这种美感必然有利于大学生的感知,活跃他们的思维。它强化着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为智力活动提供了最好的情绪。另外,美育还要求教师必须用美的手段进行教学,体现教学审美化。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有振奋愉悦的心情,消除教学中的焦虑和疲倦感,增强情感教学,学生才能愉快完成智力教育的任务。

二十一世纪是竞争激烈的时代,充满着困难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因此,未来的人必须有坚强的意志,拼搏的精神与坚强的毅力。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审美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尽管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所要达到的目标,如何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开展,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究竟如何。还有许多的理论问题需要研究。我国艺术教育,尤其是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现状,还需要认真调查研究。因此,可以肯定的是通过努力,我国的美育在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的开设、开展一定能够取很大的成绩,并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出符合时代所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综上所述,在高等院校大力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要特别重视美育在高校素质教育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作用篇3

一、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下,现在的小学美术课不再仅仅是小学生娱乐的课程,还是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在素质教育的发展变革中它发挥着极其独特的作用,因此,认识小学美术学科的本质,正确而辩证的看待小学美术的课程性质,是很好的进行小学美术教育的基础。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始终是在学科内发展,美术的教育教学始终停留在了技术的层面,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美术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是注重学生的美育素质。随着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几次的教育改革,美术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发生了质的改变。

全面素质教育下的美术教育的整体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提高全民族的艺术文化素质从而使每位受教育者都能感受到整个现代文化氛围下的社会文化。而当代学校美术教育即是在遵照教育总体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大部分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通过运用必要的美术手段与方法,使受教育者感受艺术,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从而让受教育者完善人格,达到全面和谐发展。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它表现的的范畴很广,而且还在不断地向边界扩展。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展示了视觉的艺术,让人感受到一种醉人的艺术魅力。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把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美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具有一个丰富而充实的灵魂,从而让他们有一种理性的力量,使他们的心灵得以升华。美术教育可以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健康成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慢慢消除学生对应试教育的消极抵抗心理,同时还让学生们对校园生活不再感到枯燥乏味,为他们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美术学科的特点是以让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出发点,养成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审美能力为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与创造力,开发和发展学生的美术素质。

二、改革美术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1.要从注重技法训练向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艺术素质转变。目前的小学美术课堂中,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包括一部分从事美术教育的专业的工作者都忽视了儿童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培养形式,儿童纯真养成的的主要环节,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健全而良好的艺术素质的养成不但对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及健全的艺术素质的培养起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在美术教育的方法上从注重模仿能力训练向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转变。从大多数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想像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让学生大胆尝试,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去客观地表现对象,而且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创造了条件。

3.实现由教师独霸评价权转向学生参与课堂评价转变。在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独霸评价权,无论是课堂组织还是教学方式都是教师一人说了算。无论教师的观点对与错不允许学生反驳,更不允许学生参与评价。但凡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进行质疑,教师总会以老师的身份进行指导和强制的的纠正,直到学生低头接受方罢。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教师才能更多地了解儿童在绘画中的语言和思维。教师没有必要对学生的理解进行矫正只要学生用心去画,用心去感受,用心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应该得到支持和理解,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美术思维。我们的小学美术教学并非美术专业教育,也不是为了培养画家、艺术家,而是让学生的创新在美术教学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三、结语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作用篇4

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发展,更多的人将素质教育提到了教育理论的高度,而高校素质教育里的音乐审美教育就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手段,不仅能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来提升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音乐审美是高校艺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高校教育的同时,也能提升学生间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音乐审美在高校教育中不光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在高校的素质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才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使得现代高校教育也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对知识技能的培养,还需要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使得高校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高校审美素质的培养上,音乐审美教育已经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因为音乐是人类生活上最好的伴侣,也是因为音乐艺术是最有效的审美教育的手段。在高校音乐教育主要是用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陶冶情操的有效方式,而想要提升音乐学习效率就必须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只有提升了高校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才能避免低俗的音乐对高校学生危害,使得高雅、优质的音乐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和情操得到升华。

1 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和特征

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高雅审美情怀的重要途径,所以音乐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素质教育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1.1 高校音乐审美教育就是美育教育

审美教育也被称为美育教育,是按照审美标准来培养人的情感教育。主要是特定时代、特定阶段为标准的审美观念,是以形象为主要手段,其核心是情感表达,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美育能使人更加具有美的理想、情操、品格等,不仅要有欣赏美的能力,也要有创造美的精神。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里,要更为客观地去发现自然美,寻找生活中的美,对艺术要有欣赏的美,以及更好地去感受学习的美,这些都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所在,这些审美教育不但能让学生了解美,认识美也能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和创造。高校通过审美教育科研让不仅能提高道德素养、净化心灵,也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影响,不仅促进了学生健康发展,也能树立正确良好的审美观。

1.2 高校音乐审美教育是美学和教育的相互融合

审美教育是应用哲学认知方式来认识世界的,审美教育的按照自身对美的了解和发展来改变自我认识的一种手段,是最基础的一种教育,而在教学内容上其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庞大,审美教育在内容上主要是以非具象的美感教育为基础,还与其他教育相互连通,不仅能通过社会实践来形成,同时也促进了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所以高校音乐审美教育是美学和教育的相互融合,相互依存,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健康发展。

2 音乐审美在高校素质教育的方法

音乐审美教育是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音乐教育要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这样才能改善和提高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音乐本身展现的是一种外在与内在相互统一的形体美,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素质,也能在素质教育上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音乐审美在高校素质教育的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从通俗音乐过度到纯音乐

通俗音乐可以很更好地反映歌曲本身的一种情感表达,不仅可以很好的被学生接受,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内容,可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还是要锻炼学生纯音乐中的乐器、节奏、旋律等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这样就需要从学生喜欢的通俗音乐入手,逐步将纯音乐带入到音乐审美教育中来,使得学生不仅更好地接受音乐审美教育,也能不同程的提高学生个人素养和音乐情操。

2.2 从流行音乐过度到民族音乐

流行音乐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都非常受到高校学生的喜爱。由于流行音乐风格多样化、音律多变化,地域特色化等特点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也能不同程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不同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而通过流行音乐做铺垫来更好地分析民族传统音乐,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不同音乐有更多了解,也能扩宽学生对音乐的了解范围,更好地开阔学生音乐视野,使得高校学生更好地解读音乐审美能力。

2.3 从乐器独奏过度到交响乐

在音乐欣赏中乐器独奏可以让学生更充分发了解乐器的声色和音色,感觉不同乐器表达不同的情感,而逐步过度到交响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器在整部音乐作品里扮演的角色,来提升高校学生的整体审美品位,同时也能更好更充分的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本身的魅力,来开阔学生音乐的想象空间。

3 音乐审美在高校素质教育中作用

音乐审美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是高校学生培养高雅审美情怀的重要途径,音乐审美教育不仅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可取代的一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也能借此改善和提升心理和文化素养。

3.1 音乐审美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可以提升审美评价能力

音乐是高校学生一种实现审美能力的体现,音乐不仅能反映现实生活,也能表现人们在生活中最直接的心理感受,所以说音乐的现实形态,是对现实艺术的一种加工的现实没的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教育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高校学生对音乐理解能力,在正确的引导下能更好让学生了解音乐的节奏、风格、旋律等更多的音乐知识,也同时更好地把握音乐的情调,让学生能了解音乐作品更深的蕴意,不仅能够理解和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也能更好的领会音乐内涵的精神,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使得音乐教育不仅成为基础教育,也成为高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2 音乐审美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可以提高文化素养

音乐作为人类发展的宝贵遗产和智慧结晶,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魅力,高校音乐教育中学生主要通过音乐作品来不断地了解音乐创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风格等信息内容,还需要掌握一些音乐理论基础和表演技巧等,在音乐学习上还能够了解不同文化和艺术领域的相关知识,最终学生要通过学习这些音乐知识,来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更好地深入了解我国悠久音乐文化,并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优秀音乐文化,扩宽高校学生的自我审美视野,培养他们的对多元化文化的热爱和了解,这样都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3 音乐审美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可以开发创造思维能力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作用篇5

[论文摘要]美术教育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培养手段,是把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培养学生感情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教育。而且,美术教育在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等人的艺术素质方面,又有其它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育,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创造美的能力。”这是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话,它确立了美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前所未有的地位,也赋予了作为美育内容之一的美术教育应担负的重要责任。因此,美术教育作为现代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的艺术索质的一种有效培养手段,是把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注重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感情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教育。而且,美术教育在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等艺术素质方面,又有着其它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人道德修养

做人要讲人品,德行和操守,这是人类社会在个人修身方面的最高规范。尽管符个时代,各个地区的道德标准不尽相同,但在若干方面又是相通的。我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说:“才者,德之益也;德者,才之师也。”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德育先于智能。”在我国古代孔夫子办学起,就制订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历代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美术教育的价值。我l=目古代东汉王延寿就认为,美术“恶以诫也,善以示后”。魏曹植说:“存于鉴诫者图画也’’。近代鲁迅先生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通过美术教育,使人们自觉地服从本阶级的道德规范,并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美国教育家艾斯纳认为,美术教育家们不仅日益有志于让孩子们提高鉴赏能力,以培养对美的感受,而且他们也火心通过伟大美术作品讲述的故事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赫伯里德认为,教育唯有应用艺术,才能解脱人类心灵所承受的压制,才能真正达到完整人格。事实上,艺术的教育在完善人的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方面的作用并不弱于说教,而在某种程度上,它又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这是因为艺术靠形象的感染,而艺术形象的塑造是艺术家费尽心血在灵魂上的升华,它不仅刻化了艺术形象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社会的客观要求。当复杂的人生与纷繁的社会浓缩在艺术作品中的时候,便容易看出是非曲直,进而悟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就如我们能从德德拉克洽瓦的《自由领导着人民》,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董希文《开国大典》等作品中,感受到人民对人类社会中美好事物与正义事业的热爱,对进步的信仰,对真理的渴望。而古希腊的雕塑《维纳斯》、罗中立的《父亲》、王式廓的《血衣》、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作品便能唤起人们对生命的崇敬,对苦难的同情,对罪恶的仇恨。因此,美术充分运用了视觉手段,把难以言传的东西形象化,调动人们的审美感受,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达到培养人的道德修养的目的。

二、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人的审美情趣

人是社会的人,而对生活、社会、自然应具有欣赏、感受美的能力,才有生命的意义。阿恩海斯曾指出:“生活的唯一意义便是对生活本身最充实、最纯粹的体验。艺术是我们所能得到的完成生活使命的最有利的工具之一,如果不让人得到这一利益,实际上就是对他的剥夺。”的确,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有一种魅力,使人欣赏时能够完全If6i『醉,整个心情,精神都非常的愉快和满足。这种魅力或特殊的美感作用,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优秀的美术作品II1有美,这种美刊’以唤起人们的美感,追求的美感作用正是n1美术的美所决定的。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美感能力,而美感教育的最先途径是从通过训练人的感觉器官而开始的,或者是首先应该培养人的审美的“眼光”,以审判的眼光去改变实用目的视觉态度。而要把普通人的眼睛训练成艺术家的眼睛,其重要途径就是美术教育,人们在接受美术教育时,通过对客观形式的比较协调、对称、均衡、各样统一、节奏和韵律等规律的感悟和研究,从而获得对形式美的把握,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丰富审美感受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在理智上受到启示,在精神上得到满足愉悦,达到身心健康、协调和美化社会的效果。审美能力,是人的素质发展的核心。在新世纪倡导素质美术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

21世纪是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成为适应残酷的生存竞争环境的必要条件。美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大众的创造思维和生活工作的应变能力。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发现,曾接受过良好的美术教育的人往往思维活跃,有自己的审美态度并能灵活地创造性地去完成任务。相反,没有受过美术教育的人,虽然工作认真踏实,但很少创意。许多著名的美术教育家都指出:艺术教育并非造就专业艺术家或进行一种职业训练,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各个方面发展他认识与智力,特别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独创能力。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培养创造精神的主要手段就是视觉的训练,通过视觉的训练,去建立感官与外界的和谐与习惯的关系,构筑一个统整的人格魅力。一个人的视觉能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入具象向意象发展,对于一个普通人的眼睛是见什么像什么,要从这种“像”中培养对形体的比例概念,并善于将彼此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形体的大小、高低、粗细、方圆等以及色彩的冷暖、明暗、块面的大小等相互关系,之后,再动手描绘,由简及繁的物象写生,逐步认识明暗与色彩的规律,掌握观察和表现物象的方法,把握物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而获得完整系统的表现能力。随着视觉能力的发达,真实情景渲化为一种文化内涵,进入意象层次。因此,通过对大众实施美术教育,加强视觉能力训练,并着重意象训练,不仅提高了观察客观世界的深度,而且提高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作用篇6

关键词:美术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审美情趣

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的人文素养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何才能够更好的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成为了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美术教育作为人文素养培养的一种重要手段,十分重视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重视学生对于课堂的积极参与,追求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目前美术教育在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成为了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形式。在对学生开展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大量的美术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和绘画的联系过程可以很好的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正确的区分善恶美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主要结合实践,从美术教育增强学生审美情趣、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艺术创造力方面就美术教育在文化素养培养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 美术教育能够在增强学生审美情趣的过程中培养人文素养

审美能力是人们素质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人只有对生活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才可以更好的感受美的存在,才可以进行更好的开展艺术创作,也才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生命的意义,因而对学生来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十分重要。审美能力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术教育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学生可以增强学生自身的审美情趣,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实施美术教育过程中,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艺术作品塑造出各种不同的艺术形象,对受教育者的审美情趣进行陶冶,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创造这些美术作品时候的审美情感和思想感情,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故事,以此来提升学生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带着一定的审美能力开展艺术创作,进而增强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在开展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色彩、造型以及空间等美术知识技能的感受与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对于绘画创作的想象思维,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促进自身审美能力的有效提升,审美素质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 美术教育能够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培养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作为一种对意识形态的教育,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美术教育具有净化心灵和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争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美术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都是为了完善学生的伦理结构,在美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讲解,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分辨善恶美丑,能够向学生积极宣传社会上的正面信息,帮助学生形成对于事物正确的认知和理解。美术教育相对的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的刚性教育来讲,是一种柔性教育,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伦理结构的完善,通过美术作品来对学生进行内在感化,提升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开展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以美学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媒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抽象形式,而以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的美术作品形象开展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对美丑善恶形成一种很好的鉴别能力,这样往往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效果。美术教育作为对学生开展人文素养的一种很好的手段,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美术课程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这有利于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品德的培养,增强学生自身对于社会不良现象的免疫力,增强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因而在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应当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3 美术教育能够在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方面培养人文素养

艺术教育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一些科学研究发信,人自身的情感会对于人的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痛苦和愤怒的情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人的创造力的发挥,而愉快高兴的情绪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人们创造力的发挥。美术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形象性的感性体验,可以很好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以便帮助学生更好的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在日常的生活中充满了很多美好的东西,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发现美的能力。美术教育能够对学生的艺术创造力进行培养,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帮助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美感,使得美感能够成为学生开展艺术创造力最为重要的内部因素。美术教育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积极性,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美术教育激发学生艺术创造力的过程也是一种对学生开展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形式。美术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和其他学科有着一定的区别,在美术教育学习的过程中更有利于学生右脑的开发。这是因为科学研究的结果发现,人的左脑主要是负责语言和计算机逻辑能力方面的培养和开发,而人的右脑则主要是负责图形和空间等一些鉴定工作,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形象思维,美术教育则主要是对学生的形象思维的一种培养。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美术教育,有利于对学生的右脑进行开发,有利于学生自身创新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另外美术教育还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美术教育在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美术教育通过美术作品作为教学的媒介,十分生动的将人类传承下来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授给学生,有效的增强了学生自身艺术文化水平,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 小结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教育在学生人才培养方面所发挥出来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一定的影响。作为新时期的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美术技能和审美能力,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不断地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样才可以形成良好的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够在的发展成为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美术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培养重要形式,有着一定的特殊性,融合的多种教育元素,在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主要结合自身实践,就美术教育在文化素养培养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更好的发挥美术教育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孙杰,张光涛.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

[2] 李勇.美术鉴赏课引入地方高校公共课程理论分析的可行性[J].青年文学家,2012(06).

[3] 金业明.试论高中美术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9).

[4] 桑林.新时期艺术鉴赏教育在大学生美育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报业,2012(04).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作用篇7

首先,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儿童自身的生理特点,大多数儿童喜欢涂涂画画、拼拼贴贴,他们可以在对周围世界做了观察以后产生新的感受,去对自己的想象做出各种各样的尝试。不管画得好与不好,这是一种自我表现,只有满足少年儿童这种自我表现的要求,他们的情感与智慧才能真正得到平衡发展。另外,学生还会因为美术方面的兴趣自己督促自己去学习语文、数学等课程。在以前曾把美术课看成副科,每天只是语文、数学枯燥乏味地重复出现的情况下,学生可以通过美术课来调节情趣,培养兴趣。如果美术课的形式开展得多样化,会使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成绩不但跟上去,学习兴趣也会逐渐浓起来。

其次,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能发展学生智力

第一、充满好奇心是少年儿童的一大特点,很多学生通过美术课学习以后,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周围产生兴趣,因而会更细致深入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只有不断地观察,才能得出更新的内容。这些新内容在幼小的心灵深处扎根,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这样一来,少年儿童的观察力会得到提高,并不断发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更主动深入地观察了解,并进行写生,写生时学生感觉到事物是这样的美,就会把这些美的印象深藏在心里。在作文课上,有的学生就会将美术课上观察到的东西带到课堂,并进行语言文字的描述,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第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学生在完成一件作品时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注意表现对象,并加以记忆。观察得越多,记忆内容越丰富,这样就会将那些本来无联系的内容随意地组合在一起,并进行一些细节的“添枝加叶”,时间一长,他们的想象力就会更丰富,就能在作品中体现儿童的个性思想。

第三、发展学生积极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美术重在创造、求异。越表现出和别人不同的就越有自己的特点,越有个性,这就产生了创造性。而美术作品的这一特点又来源于思维,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对周围事物多提几个“为什么”进行思考:为什么要这样画?为什么要这样添?为什么要这样构思……这些都是一个创造过程,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具体途径。 转贴于

第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美术”是一种表现美的活动,如果不美就达不到目的。要表现美就得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美和发现美。在了解美、认识美的过程中,美会自然而然地深入到你的心中。另外,前面提到小学美术教育《新大纲》中明确指出了美术课具有审美功能,美术教育过程是审美活动,是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热爱美、表现美的愿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良好品质。比如在上欣赏课时,学生既认识了我国的各种画种,又了解了我国从古到今的一些著名画家和作品当时的历史背景,每一幅画的特点以及这些画家的优秀作品,使学生对这些画家产生一种崇敬之情,并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五,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可以发展学生全身心的协调能力

在美术作品的形成过程中,观察、记忆、想象和理解能力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在眼、脑、手、体相互协同作用下,集中注意力才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美术课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的基本活动,能使学生的脑、眼、手等多器官协调并用,锻炼和提高学生观察力、判断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陶冶儿童的性情,塑造美好心灵

鲁迅先生曾指出:“美术可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遂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上,亦可辅道德以为治。”(鲁迅《集外集拾遗,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人民文学出版社)美术教育用视透形象刺激人的思维意识,让人潜移默化地接受某种道德观念。是进行精神品质和思想意识的教育,能触动灵魂的向往而达到优美崇高思想境界的效果。可谓以美感人、以美益德,它在涵养人的性情,制约一些不良习惯,自然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如在一年级小朋友中进行《可爱的小鸟》记忆画,让学生从小鸟飞时的各种美丽的姿态,漂亮的颜色中感受小鸟的天真可爱,我们不忍伤害,而应该爱护它,喂它食物,为他搭窝、植树,创造优美的环境,领悟一颗可贵的爱心和保护环境、保护美好大自然的纯洁心灵。在小学美术教育的各种训练中,如静物写生,真实而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如画校园题材的游戏,反映了学生天真烂漫和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让学生为童年生活和学习而陶醉,产生爱学习、能与人友好交往,并会互相关心、团结向上的好品质。在《民间工艺》的制作中,让学生了解民间工艺的丰富多彩,民间艺术的精湛技艺以及悠久的民族文化,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进行一些《我的家乡》、《难忘的旅游风光》、《蓝天白云下的城市》等记忆画训练中,让学生大胆表现祖国江山的美,家乡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大自然的美好风景,引起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课文中还有各年级的不同内容的欣赏作品。如六年级的《激奋人心的革命历史画》欣赏,通过欣赏学生懂得了中国革命的斗争史,知道了我们今天的安定环境和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雄心。通过形象的观感,在这些思想健康、情趣高尚、有益身心的各种活动中,使他们在感官上愉快、情感上受到感染,心灵上得到触动,达到陶冶性情,塑造美好心灵的目的。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作用篇8

一、美育与音乐教育的共通性

将音乐教育归属于美育的范畴,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美育与音乐教育存在着许多共通性,下面列举其中四点简要说明。

(一)情感性

美育的本质特征是情感性。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③美育作用于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情”字。其实,“美学”“美育”概念的提出,主要涉及的就是人的感性认识和情感教育领域。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鲍姆嘉通主张建立一门新的学科去研究人的感性认识问题,于是创立了“美学”。德国启蒙运动的美学家席勒则将美学理论应用于教育,认为要使人从感性的人上升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于是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开辟了一个新的协调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形象化情感教育领域—游戏冲动,亦即美育。从美学史和教育史的角度来看,在西方从柏拉图到苏霍姆林斯基,在中国从孔子、孟子到苏轼、朱熹,虽然没有直接谈到美育的性质问题,但都认为美和艺术可以陶情养性,直接诉诸于人的情感。我国近代的教育家梁启超、王国维则明确提出“情感教育”和“心育”论的主张。情感性也是音乐所具有的典型特征,音乐表达着一定的情感,突出情感性是音乐教育所强调的。“音乐教育处处离不开情绪唤醒、主观感受与体验,离不开情感层面及其活动。它的一切活动,核心在于情。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教育就是审美情感教育。”④

(二)形象性

美育的形象性是指美育所使用的工具、手段和方式,不是抽象的理论和道德的说教,而是具体可感、生动鲜明的形象。在美育中,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方面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借助于具体生动的事物(如自然山水、艺术作品等),诉诸人们的听觉、视觉所引起的一系列的审美心理变化。当然,这个过程也包含着真、善、知识等理性的因素,但这些因素已融合在美的形象之中并化为美的感性形象体系。所以说,美育不是用概念体系去引导教育对象作抽象的思考和判断,而是用美的感性形象体系的展现来引导人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从而达到“怡情养性”的目的。众所周知,音乐总是以一定鲜明生动的形象为基础内容的,形象性是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是流动的音响,它是创造性的、非自然性的,是抽象的、非语义性的,是模糊的、非对立性的,是表情的、非确定性的。因此,音乐要通过音乐语言高低抑扬的旋律变化,轻重缓急的节奏安排,以及调式、调性、和声、复调等变化,塑造独特的音乐形象。”⑤

(三)愉悦性

所谓美的愉悦性是指美育依靠美的事物(包括艺术)的感染力,激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审美愉悦,并在愉悦的美的享受中使情感得到净化,心灵得到升华的一种特征,即人们常说的“寓教于乐”。如人们欣赏一段美妙的音乐,阅读好的小说,游览大好河山等所产生的愉悦心情。由于音乐的审美活动具有愉悦的心理效应,因此,“寓教于乐”是音乐教育特征之一。在音乐教育中,愉悦性可以构成一种审美的本质力量。“那些优美的旋律以特有的艺术魄力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这种‘快乐式’的教学赋予音乐教育强大的生命力,如果引导得当,把音乐教育的愉悦性从‘悦耳’升华到更高层次,从而更好地感受、领悟音乐的内涵,获得更高境界的审美自由。”⑥

(四)普遍性

美育的普遍性指美育所具有的多种多样,丰富生动,可以不择时间、地点、对象和条件而普遍实施的特点。美育的普遍性表明了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特点。由于音乐具有审美的功能,因此,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就是要以审美为核心,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美,无论什么类型的音乐课都是如此。正如《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言:“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⑦

二、美育与素质教育及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

人的素质是一个系统整体。何为素质教育,目前国内教育界对其内涵所指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在众多的研究中,更多的学者倾向于从人的素质发展水平即发展层次对“素质”进行界定,将素质的构成分为三类:生理性素质(包括生理特征和生理机能特征等)、心理性素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和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以及社会文化性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等),这样把素质分类与素质发展水平一致起来。这种分法早已为许多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所认可,并且运用于实际研究中。例如,在心理学领域,苏联心理学家阿•尼•列昂节夫认为人们很容易从“生物水平”“心理水平”“社会水平”来对人进行研究,“这些水平的存在,就提出了使心理水平与生物水平、社会水平联系起来的内部关系”。⑧这三个方面的素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协同构成人的素质的有机整体。由此可见,素质是以人(个体、群体)先天的自然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包括自然、社会、文化传统)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和质量水平。它既指人的身心发展潜能,也指社会文化因素在人身心结构中的积淀与内化。美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美育主要是培养人的审美素质,主要包括审美能力素质和审美境界即审美精神素质的教育,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欣赏、创造、评判能力,提高审美境界,走向一种审美的超越和自由、创造的人生。由于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因此,美育中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这种音乐教育在作用于素质教育时往往遵循这样的思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以此通向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即培养审美素质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审美素质的培养可以通向其他素质的教育,也就是通过音乐审美教育而达到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既然音乐审美素质能力的培养是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那么音乐教育的性质、目标、内容等必然都要围绕音乐审美这一“核心”进行。在音乐教育性质方面,“音乐教育最基本的性质,就是它具有审美性,它是通过音乐媒体进行教育的一种审美教育,它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⑨音乐教育的功能同样也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审美功能决定了音乐其他功能的实现。对于音乐教育的价值定位基于同样的逻辑思路。“只有实现了审美价值前提下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同理,只有实现了审美价值前提下的艺术课程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艺术课程。因此,我们在探讨音乐课程的价值时,就没有必要将其作为课程价值中的某一条例列出来,与其他方面价值相提并论。”⑩可见,创造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都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的,都是审美价值派生的。既然音乐教育的性质、功能、价值都定位在审美方面,那么,音乐教育的目标理所当然也是培养具有审美能力的人。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都有一个目标,即育人。但要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真正把美育作为目标,体现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的‘育人’目的是通过美育的方式实现的,因此,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于所有的审美因素,并应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⑪当音乐教育的性质和目标确定后,选择美的音乐作品是音乐教育内容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学内容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实现音乐教学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⑫在这里,能够唤起美感的音乐作品(歌曲和乐曲)是音乐审美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音乐作品的选择要体现在音乐的精品美、思想内涵美、现实生活美等方面。从这个标准出发,音乐教学所选内容应属于富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现实生活美的中外音乐艺术精品。

三、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及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毋庸置疑,音乐教育对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都将产生特定的作用。在生理素质方面,身体行为在音乐中广泛存在,为了产生声音,人们要学会灵活运用身体中的手指、嘴、肺、横膈膜等,这便是身体行为。在歌唱中,声音就要由喉头与肺来产生,在乐器演奏中,乐器的演奏技术也会涉及身体行为。既然身体行为存在于音乐行为中,那么,音乐及其教育必然会对人的身体素质产生作用。研究表明,音乐作用于人的听觉、视觉、动觉会影响人的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呼吸、血液循环、肌肉的张弛等。在心理素质方面,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作用于人的心理而实现其价值的,如振奋、松弛、理智、悦人、认识、想象等。在社会文化素质方面,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而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个体存在的“母体”。通过音乐教育我们可以了解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意识形态等社会文化内容。实际上,“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途径之一”只能说明可以通过音乐教育达到美育的目的,但不能说明音乐教育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美育来设定,音乐教育并非仅仅具有美育的功能,它还有其他的非审美功能。这些非审美功能涉及人生的诸多方面,如科学的、伦理的、政治的等,它可以对受教育者的心灵发生影响和作用,这些非审美功能的效用也是容易理解的,如给人以理想,给人以教谕,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等。审美素质能力的培养不能涵盖音乐教育的全部,还有其他非审美素质的培养。因此,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音乐教育的性质始终是审美与非审美的融合统一,音乐教育不能只讲审美而排除非审美的内容,音乐教育既能实现学校美育的部分功能,又有不属于美育任务的教化、认识功能,既是美育内容的一部分,又非“美育”一词所能涵盖的。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一种交叉融合的关系,不能画等号。如果以美育来规范、界定音乐教育,必然会遮蔽音乐教育的多元化价值的存在。因此,从素质教育角度来审视音乐教育,其内涵不仅包含美育的内容,亦包含美育之外的内容,而这又带来了音乐教育的性质、内容、目标等方面的变化。首先,从性质来看,因为音乐教育是一种人类音乐文化得以保存、传递、延续、创新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所以社会文化素质培养是音乐教育的重心和导向。音乐中的乐谱、乐器,音乐的观念、音乐表演、音乐审美心理、风俗等都体现了文化的特性,都包含了人的因素。音乐教育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传承功能将作用于人并形成人的社会文化素质。在这里,社会文化素质包含了审美素质,审美素质的培养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形成并成为社会文化素质的一部分。因此,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的性质可以理解为:音乐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以社会文化素质教育为导向,通过“音声、概念、行为”来理解音乐所承载的人类社会文化,以此提高人的社会文化素质,并作用和影响于人的生理性素质和心理性素质,从而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次,从教育目标来看,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都是以“育人”作为培养目标,但“育人”的内涵十分丰富,在这个方面,二者存在着不同。前者着重审美活动的教育,通过审美活动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境界,提高受教育者审美素质,从而促进人的发展;后者是以社会文化素质教育(包含审美素质)为导向,通过音乐对人进行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在这里,我们可以以“社会文化素质”为导向去“联通”其他素质。究其原因有三:第一,这是由素质的结构所决定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受到社会的文化影响而发展,因为不论人们从事何种职业,承担何种社会角色,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国家公民,有效地感受和理解生活、参与社会生活,都必须具备所处的社会文化所要求的基本道德、智能、情感素质。在素质分类的“要素说”中,实际上也是按照社会文化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和规范建立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二,可以超越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中,仅以审美素质作为核心进行素质教育的狭隘性。因为社会文化素质包含审美素质,即审美素质是社会文化素质的一部分,以社会文化素质为导向的音乐教育必定包含了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这必将拓展音乐教育的内涵。第三,音乐自身体现着特定的社会文化意义,因为音乐是一种文化或文化中的一部分。通过音乐,人们可以理解社会、政治、经济、语言、宗教等人类行为及其所反映出的社会结构与体制。因此,“要想了解一个文化和社会的模式怎样通过人类组织起来的音响形式而体现出来,就必须掌握这种音乐在其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发生、发展的相应证据。”⑬所以说,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目标是通过音乐去了解、认知音乐中所蕴含的社会和文化内涵,并将这些富有人文知识、人文意义、人文精神的内涵内化于个体的行为中,从而影响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促进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最后,在音乐教育的内容方面,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与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其内容、范围也不尽相同。前者主要是选择“美”的音乐作品来唤起、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提高人的审美素质,后者是以培养人的素质为目的的多元化音乐内容选择,因为音乐自身就是一个复合体,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认为音乐存在着十种功能:情绪表现、审美欣赏、娱乐、交流、符号象征、身体反应、强化对社会的遵守、树立社会机构和宗教仪式的权威、为文化的延续和稳定服务、促进社会的凝聚。音乐中所蕴含的这些功能是审美所无法涵盖的,审美只是其中的一个功能。美育的内容无法涵盖音乐教育的全部,以美育内容替代音乐教育内容将会遮蔽音乐自身的功能和价值,而使得音乐教育附属于美育,带来音乐教育内容选择的狭隘性,这与当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相悖离。素质教育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因此,在音乐教育的内容选择方面,要根据音乐的功能与人的素质的关系进行选择,而非仅仅选择“美”的音乐作品。社会上有丰富多彩的体现人类社会文化的音乐,所以说,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内容是多元化的,这种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是以人们的生活世界为基础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综合性的世界,也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包含了人的各个方面素质的内容。当今的教育学研究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这其实也是素质教育转型下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以生活世界为基础的音乐教育的内容选择是一种关乎人的整体发展的教育,它所选择的内容亦包含了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内容,如伦理道德的、社会规范的、文化传统的等等,这无疑将会超越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仅仅关注审美素质方面的内容,从而丰富和拓展音乐教育的内容。

结语

将音乐教育纳入美育的范畴在特定历史时期有着特定的“有效性”,但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及其践行,教育的“核心素养”又被当今教育界所提出和实施。在当今教育发展趋势下,仅仅将音乐教育视为“审美教育”已无法适应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及其音乐教育哲学发展的需要,如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对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的批判,以及当今“核心素养”理念下如何构建音乐教育的“核心素养”等问题,对仅仅将音乐教育视为美育来说是无法解答的。因此,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跳出仅仅将音乐教育视为美育组成部分的藩篱,而走向一种真正以素质教育本体与音乐教育本体相融合的教育发展之路,这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应然诉求。

作者:刘小红 单位:江苏盐城师范学院

注释

①②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③转引自顾建华、张占国主编《美学与美育词典》,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65页。

④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⑤同注④。

⑥同注④,第24页。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⑧〔苏〕阿•尼•列昂节夫著、李沂等译《活动•意识•个性》,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75页。

⑨同注④,第15页。

⑩郭声健《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页。

⑪同注⑦,第10—11页。

⑫同注⑦,第16页。

上一篇:社会控制的特征范文 下一篇:地理教师教学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