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的作文素材范文

时间:2023-10-15 21:36:59

美育的作文素材

美育的作文素材篇1

关键词:美术教学;乡土教材;人文素养培养

1乡土教材的人文教育价值

美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1]。美术是一门人文课程,可以唤起学生内心崇尚美、追求美的愿望,满足学生精神方面的需要。美术教育承载了认识人类文明和强化审美意识的重要使命。美术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通过学习建立美术与自身情感生活的联系,一方面,获得以美术作品的形式表达和交流情感的能力,展示美好愿景,陶冶性情、健全人格;另一方面,提高审美情趣,更加热爱大自然和生活,增强尊重生命和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艺术提倡展现正义、朴实、诚实等高贵的品质,保持人们纯洁的心灵,这正是美术教育的本质。美术的教育作用从来就不局限于美术作品本身,因为这些作品早已融入了画家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传达了画家的理想和愿望。从这一点来说,美术是一种语言形式,通过直观的形象表达,将道德观念和真理完美地融合,寄育人作用于无形之中。在国外,早已提出这样的观念,即艺术教育具有培养科学知识和社会道德兼备的人才的功能。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同样具备这种功能,即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强化艺术意识,增加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升华生活的意义,提升生活质量。“利导则两美可以相得,强合则两贤必至相阨。”[2]如何将美术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机结合,已成为美术教育中的重要课题。乡土教材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乡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立足于本土,地方文化底蕴深厚,体现了地方特色,展现了民风民俗,闪烁着民族文化的光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3]。在强调人文素养重要性的背景下,现代美术教育中合理选用乡土教材,通过乡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必然趋势。

2利用乡土教材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2.1渗透情感教育

在美术教育中,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着力开发教育资源,触及学生的内心情感,可以为他们打开一扇获得无尽美术创作灵感的大门。永恒而深刻的情感可以缔造伟大的美术作品。人的情感体验来源于生活,美术作品则是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如在写生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景、生活的美好,并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就是抒发生活情感的一种具体表现。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教学最好是从实地实物的观察入手,这就要把乡土和学校周围的事物补充到一般的教科书里去。”[4]因此,美术教学不应局限于室内,应该走出教室,走向山间田野,走进生活。充分地利用乡土教材中的自然资源,让学生观察自然,品味生活,接受艺术的熏陶。对自然多一份热爱,对生活多一份感悟,对作品就会多一份理解。美丽的田野,葱茏的山林,多种多样的素材和自然质朴的生活,可以让学生迸发更多的创作灵感,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地的风士人情,培养保护、有效利用家乡自然资源的意识和习惯。不同形式的写生,如风景写生、静物写生等,利用线条、色彩、空间、明暗等表达方式,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美术的意义和作用,增强人文情怀。山林田垄、繁花野草、家禽家畜等也是美术教学中可以触动学生内心情感的重要内容。这些生活化的乡土素材,不仅可以丰富美术教学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这些乡土气息浓郁的素材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一方水土养一方生灵。”学生身临其境,观察和感悟这一方水土最真实的美,并在一系列的观察、分析、比较中领悟美术创作的精髓,从而深深地爱上脚下这片土地,真诚地、艺术地表现这一方水土的美,流露自己对这一方水土的眷恋。自然资源中一些看似没有利用价值的“废品”,有时恰是最好的素材。创作者深入生活,融入情感,在人文、情感的交汇中碰撞出灵感的火花,经过巧妙的构思和制作,那些“废品”就可以变身为工艺美术品。收集这些随处可得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材料,如树叶、小草、小花等,进行工艺制作,可以让学生体会它们的质朴美与艺术美,感受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无形中达到人文熏陶的目的。在手工制作时,首先,让学生在自然资源中寻找创作材料,如田野中的泥土、小石片,农家常见的秸秆、家禽羽毛,以及黄豆、绿豆、红豆等农产品。然后,构思题材、画出草图,进行工艺制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创作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发现美、审视美、创造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与乡土文化进行触及心灵的交流,无形中实现了情感的升华,实现了对美更深入的认识,实现了艺术品内在价值的提升。

2.2寻求精神力量的源泉

“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没有文化的引领,美术创作无法成为真正的艺术。在乡土教材中,传统民居、文化建筑等已成为美术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这些建筑记载了重大的历史事件,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将这些资源引入美术教学,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环境特点、建筑美感、人文故事,可以让学生在无形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实地写生,品味古今建筑的变化,了解科技的进步、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增进对家乡的感情,并从中获得精神力量。在乡土教材中,民间文化占有非常大的比例。《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充分利用当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以及文物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民间文化扎根于民间,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学生接触的机会和内容比较多,熟知度更高。挖掘乡土教材所涉及内容的文化内涵,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及其蕴含的精神力量,提升人文素养。传统节日是乡土文化的集中体现。在节日期间,让学生积极参与民俗活动,亲身感受民间美术最具特色的内容,是对学校美术教育有益的补充。中国的传统节日,如以吃元宵、赏花灯为主要形式的“元宵节”,以包粽子、赛龙舟为主要形式的“端午节”,以吃月饼、赏月为主要形式的“中秋节”,以贴春联、放鞭炮、团圆饭为主要形式的“春节”等,都是极好的教育资源,学生置身其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感受节日的气氛,了解更多的民俗知识,激发对民间文化的兴趣,获得更多的创作力量。

2.3升华对美的感受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审美之心、鉴赏之力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前提。引导学生感知各种色彩、线条“美”的表现,把客观、抽象的美转化为主观、具体的事物,把握丰富多变的色彩、线条的形式美和内涵美。在乡土教材中,名家画作也是唤起学生内心共鸣、培养审美情感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些优秀画作,学生具体认知线条、色彩、形体等外在的表现形式,发至内心地感受美、欣赏美、审视美,启迪智慧,抒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的动力也会有所增加[6]。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增加我国著名国画大师作品赏析的内容。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国画大师的作品及其生平故事,在课堂上交流。欣赏这些以祖国的自然万物为主题的画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近乡土文化,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触发内心的感悟,增进对自然的了解,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珍爱情感。乡土文化还包含民间艺术,如剪纸、刺绣、木雕、面人、编织、花灯等。乡土文化是激发民间艺术创作灵感的沃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巧,观察和参与这些民间艺术的创作,不仅能锻炼他们的学习能力,还能扩展他们的美学视野,间接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如在美术课堂中引入“剪纸艺术”的内容,组织学生向民间艺人学习具体的剪纸方法,了解剪纸文化,并积极实践。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多角度的美和美的多种表现形式,在生活中学习美和创造美。

3实践意义

教学中,笔者经常和学生一起走出教室,走进乡村,踏进植物园、动物园。在乡村写生时,鸡、鸭、鹅、牛、羊等动物有时也会闯进画面来凑“热闹”,而这恰巧给学生提供了最佳的素材、最美的画面,让他们的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层次感更强。手工课上,学生会带来许多让你意想不到的材料,有泥土、秸秆,有家禽,甚至连锅铲、盆、烟袋等都带来了,从他们手中出来的艺术品也让人大开眼界,有碉堡,有城墙,有老汉吸烟……虽然这些作品在造型上准确度稍有欠缺,但是他们的想象力让人不得不叹服。有一次,笔者带了一筐萝卜,放在讲桌上,学生一片惊呼,以为是请他们吃的。笔者因势利导,让学生画萝卜,并以萝卜为奖品,奖励的标准为作品中的萝卜形状准确、色彩丰富。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他们精神抖擞,跃跃欲试,竞相开“画”。作品中的萝卜栩栩如生、生机盎然。透过作品,可以看到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可以感受学生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看着他们品尝清脆、甘甜、的萝卜时幸福的微笑,笔者也倍感幸福。

4结束语

开发和利用乡土教材,对于丰富美术教学资源、优化美术课堂、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实现美术教学的育人价值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应不断地开发乡土资源,充实乡土教材。

参考文献:

[1]吴芸.美术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6(4):81-82.

[2]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96.

[3]韩宏飚.乡土文化在美术活动课程中的应用[J].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12(6):45-46.

[4]曾祥宇.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民族文化意识培养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16.

[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8.

[6]张佑民.美术大观[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9:9.

美育的作文素材篇2

关键词:教材;传播途径;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3-0207-01

一、高校舞蹈美育教材的传播意义

传播,是教材在出版发行阶段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教材价值实现的第一步,关注高校舞蹈美育教材的传播,对教材建设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本文主要传播途径与效果两个方面切入,对其进行分析。

二、高校舞蹈美育教材的传播途径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此类教材的传播途径主要是:

(一)指定用书。根据相关部门政策,高等教育阶段的公共选修和必修课程有指定用书或参考用书。在这一传播途径中,教材质量的优劣对传播效果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教师教学需求。据笔者了解,大部分高校美育类课程,在教材的选择上主要依据任课教师的教学需求。在这一传播途径中,教师本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材的传播。

(三)图书馆馆藏和阅览室订购。图书馆是为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及对学生课余生活的满足,这一需求构成了教材传播的又一途径。学生的选择决定了教材传播的效果,对教材的传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四)学生需求。在此传播途径当中,教材主要是以“课外读物”的形式进行传播,学生自己的学习“兴趣”是这一传播途径的主动因素。

(五)其他途径。通过书店、网络书店等发型渠道发售,主要满足对“舞蹈美育”有兴趣的读者。在这一传播途径中,影响其传播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读者的素养是主动因素影响着教材的传播效果。

三、高校舞蹈美育教材的传播效果

联合目录公共检索平台,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LS)”,反应了被全国主要高校收藏的文献,其中数据准确、具有权威性。本文对教材传播效果的研究与分析,其数据主要来源于此。本人的硕士论文《中国大学生舞蹈美育教材建设现状研究》中,将教材分为两部分即“一、‘冠名大学生舞蹈美育教材’的教材即舞蹈美育教材”“二、大学生舞蹈专业教育教材,由于大学生舞蹈美育教材数量和类型的有限,这部分教材因其专业性、权威性、系统性、传播性较强。”对传播效果的分析,主要从以上两个方面进行。

(一)舞蹈美育教材。冠以“学生舞蹈美育”的教材,在笔者调查的教材中数量约28部,部分教材(3部)在检索平台中未见记录,其余25部的全国高校馆藏情况(截至2010年)均有记载,由于篇幅所限,将前三位的教材馆藏情况梳理如下:

1,《舞蹈欣赏》,主编:金秋,已收藏的高校图书馆数量为77所,范围包括华北9所、华东北9所、华东南7所、华中21所、华南10所、西北8所、西南3所、东北10所;

2,《形体舞蹈》,主编:王锦芳,已藏高校图书馆数量为76所,包括了华北8所、华东北9所、华东南10所、华中18所、华南10所、西北9所、西南2所、东北11所;

3,《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主编:资华筠、刘青弋,已藏高校图书馆数量为43所,包括东北5所、华北7所、华南6所、华东北5所、华东南5所、华中9所、西南1所、西北5所。

(二)可选作教学参考书的类舞蹈专业教材。此类型的教材共34册(部),根据馆藏量,位列前三位的部级规划教材是:

1,《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作者:刘青弋,已藏高校图书馆数量80所,包括华北7所、华东南12所、华南15所、华中16所、西北7所、西南4所、东北13所、华东北7所;

2,《西方芭蕾史纲》,作者:朱立人,已藏高校图书馆数量60所,包括东北7所、华中17所、华北7所、华东北9所、华东南7所、华南7所、西南1所、西北5所;

3,《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作者:潘志涛,已藏高校图书馆数量59所,包括华东北9所、华东南5所、华北6所、华南9所、华中13所、西北6所、西南3所、东北8所。

位于前三位的一般专业教材是:1,《中国汉族民间舞教程》,主编:赵铁春,田露,已藏高校图书馆数量53所,包括华东北5所、华东南7所、华北6所、华南10所、华中9所、西北4所、西南3所、东北8所;2,《中外舞蹈赏析系里(第二卷)》,主编:刘青弋,已收藏高校图书馆数量51所,包括华北7所、华东北3所、华东南7所、华中10所、华南8所、西北5所、西南1所、东北9所;3,《中外舞蹈赏析系里(第一卷)》,主编:刘青弋,已收藏高校图书馆数量49所,包括华东北7所、华东南4所、华北8所、华中10所、华南7所、西北3所、西南3所、东北7所。

四、高校舞蹈美育教材传播效果分析

通过对教材传播途径的梳理及传播效果相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其传播效果的分析如下:

(一)教材传播的途径中,教师、学生的需求占主要的因素,影响着教材的传播。因此,教材是否能够满足广大师生对“舞蹈美育”的教育需求,其教材内容的规划是否符合广大师生的切实要求是教材传播的关键。

美育的作文素材篇3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的《国宝——大熊猫》,内容是通过对大熊猫这一国宝的说明,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

三、初中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像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的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比如说《选场》、《选场》等。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四、美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长”

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美育可以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这就与智育的抽象概括和德育的理性论证区别开来。情感性是美育的特殊功能,美育将理性蕴含在感性之中,以情感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不像智育和德育那样的理性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美育不靠灌输,更不靠强迫,它是自由而轻松愉快的,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美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这也使得它较之于某些抽象的说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美育的作文素材篇4

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不断地向教学法理论提出这样的命题,即“自觉地选择耗费力量最少而能够获得最大最持久的成果的斗争手段、方式和方法”。[1]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成为中学教育界的共识,中学语文教学“减负增效”越来越迫切,教学法领域里一些学者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原则和教改方案,推动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获得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领域,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教师、教材、学生。“辩证的系统方法,是研究选择最优教育方案理论的方法论基础,这种方法需要分析教育过程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有规律的相互联系。”[2]在优秀的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教材、学生这三部分不是孤立地、单独地存在着,而是以其他两个部分作为自己存在的参照物。许多教育家在论著中都论述了语文教师、语文教材、学生构成一个教学过程完整的链,揭示了语文教学的相关因素是普遍联系着的这一规律。在此理论的起点上,我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即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学过程呈现出教师的教育力结构、教材的召唤结构、学生的接受力结构之间的“共振”现象。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一旦教师的教育力结构、教材的召唤结构、学生的接受力结构相对应或相耦合时,教学效果会倍增。我们把这种教学现象称之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异质同构”[3]现象。许多语文教师都曾有这样的教学体验。教学中教师的教育力结构、教材的召唤结构、学生接受力结构同构共振应该是中学教师追求的教学境界。

“异质同构”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最佳状态,如果达到这种状态,语文教学对教师、对学生都将不再是单调的、重复的、高耗低效的劳作,而是一种充满灵性的、愉快的、主动的输出与接受。

因此,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异质同构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语文教师的教育力结构

课堂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教育教学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它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训练语文基本能力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

我们提出中学语文教师教育力结构这个概念,是想与教师素质结构相区别。关于中学教师的素质及素质结构,教育理论界有许多研究成果,认为教师应具备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科研素质、教师风度仪表、教师体魄等,并对每项素质作了细化。教师的教育力结构是指达到一定教学目的的一种知识与能力因素的最优组合。这种组合是建立在素质基础上相关素质因素的积极整合,是一种有明确指向的能力结构。

教师的教育力结构由显性教育力和隐性教育力两部分构成。显性教育力指教师的语文专业知识、技能及对教材的理解程度。隐性教育力包括行为动机、教学态度、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隐性教育力是显性教育力的倍增器。语文教师的教育行为由课堂教学、语文实践活动、自身语言文字示范等一系列活动组成。这些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即相关又相对独立的教育环节。在每一个特定的教育活动中,都要求教师整合自身的相关素质因素,形成教育力。

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以教材为依托,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教育,应具有以下能力组合:教材理解力、教育预见能力、教学传导能力、教学过程控制能力,这四种力组合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课堂教学。当然,合力并不是四种力平均算术相加,而是在不同的教学情况下各自权重不同的组合。教材理解力是指对教材中各个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及他们之间关系的认识、分析、抽象、演绎的能力。对教材的理解力,是以尽可能多地拥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教学预见能力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前对教材中教育因素的认识,对教学对象心理认知结构的把握,对教学过程中各种可能因素的作用的估计。教师只有对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对教学对象,对教学效果有一个客观的估计,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计划和教育目的。教学传导能力指教师将经过思维整合过的教育信息传达出去,高效地作用学生的感受和认知。信息传导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语言表达,包括口头语言、板书语言和体态语言。教学过程的控制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因素的发挥,对教学实践过程、教学目的的控制,涉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设置最佳教学情境。

我们认为,教育力相关因素的组合及应用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师已经具有的从教的各项素质,并不等于能把各种教育因素最优地作用于教育对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作文教学、阅读教学、听说教学、语文知识教学,教师都应从最优化的原则出发整合自己的素质因素,形成不同的教育力结构,以对应教材的召唤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材的召唤结构

中学语文教材,是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实现对中学生语文素质教育的目的而编写的。教材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协同起来。有学者认为,教材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处于核心的地位。[4]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的调整后的中学语文教材淡化了技术操作的训练,改变了某些纯工具性的作法,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在选编课文时注重思想性、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这是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的具体体现,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培养和提高中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审美情趣和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材料。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基本体现了“文道统一”的原则,体现了语文知识学习与语文能力训练的统一,形成了一个有鲜明学科特色,循序渐进的系统的教学结构。

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依据大纲的要求,将语文知识结构和语文能力结构进行了科学的分解,将其化为蕴含在课文中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序列,编排在各册、各单元、各篇课文之中,由点及线,由线及面构成一个多层次对外开放的系统。[5]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也给中学语文教师和学生,特别是给语文教师提出这样一个任务,是否能够从教材中抽象、提炼出实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的,中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结构体系和语文能力训练结构体系,并把这种结构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这是全部问题的关键。笔者在《论初中语文教材基本结构的教学》一文中,论述了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的基本结构及其基本结构的各个层面,即每篇课文、每个教学单元、每册课本、全套教材都存在着教学内容结构和形式结构。并进而认为结构化、整体化、简化、格式化是教师掌握教材的钥匙和通道。[6]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训练结构是一个有待学生实现的召唤结构。在这个召唤结构中,语文知识结构和能力训练结构是显性的,思想教育结构、审美教育结构、创造力教育结构是隐性的。

教材中显性的召唤结构是有限的,易于把握的,与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应知应会的共性联系在一起。比如中学语文知识的教学,是独立于听、说、读、写能力教学之外自成体系的部分,是语文能力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基础,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从初一到高三语文教材中循序地安排了语文知识内容,从读写知识、语法知识、逻辑知识、文学知识到文言文知识。这些知识在教材中呈现出显性的结构,既有系统性,各类知识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语文教材中这些知识系统不是集中编在一起的,而是分散在各册之中,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教材要有结构的概念,要整体把握,对语文知识教学的进程、目的有全面的考虑。

语文教材中隐性召唤结构具有无限的、开放的、与学生个性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特征。对教材中隐性的审美召唤结构、创造力培养召唤结构、思想教育召唤结构的把握最能体现教师的功力。

教育部制订的试用修订版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试验修订版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都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是语文教学一个鲜明的任务,然而教材中并没有专门列出哪篇是培养审美情趣的教材,审美因素是什么,在第几章第几段。从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的教材,注重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教材中的选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每篇文章都蕴含着美的鲜艳与深刻,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如自然山水、自然现象的壮丽秀美,人的社会实践的本质力量,人内心的品格等,这些美都是以语言文字为信息载体的。教材中审美的因素和语文能力教育的因素互为依存。不是教材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和挖掘。

教材中审美召唤结构有自己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对视觉艺术品的欣赏。这种特殊性质在于教材中审美召唤结构更多地依靠学生接受力结构中的审美想像去实现。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审美认知心理结构是由审美期待、审美感知、审美想像、审美理解等要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成的体验系统。实现教材中的审美召唤结构,要靠教师体验、想像去感悟、发现。教师发掘教材的审美召唤结构,必须以学生能体验的以及可能体验的为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情感记忆和想像性思维,去感知语文教材中隐含的情感、形象、审美趣味及审美理想,进入审美境界。“当教师更多地懂得了美的素质怎样进入人的生活,当他们能够有意识地来完善、扩展这种美的体验的方法时,他们也就踏上了教学艺术之路。”[7]

中学生的接受力结构

在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只能是某特定学校定年级的特定学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8]没有对学生具体的认识,任何教师的教育行为都将是盲目的。异质同构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认识学生,认识和把握学生的接受力。接受力是学生学习能力,即中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感受、获取语言信息,加工并利用信息以阅读作品和表达思想的一种个性特征。构成中学生的接受力的基本要素主要是前期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在基本方法和态度的导向下化为相对的认知结构。中学生语文学习的接受力的实质是结构化的知识、能力和方法。我们看到,学生的接受力既是学习的结果,又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中学生对语文学习,在自己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一个接受力结构。这个接受力结构是他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全部观念和知识组织。主要有三部分组成。1.语文知识的组织。它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一系列语言、文字等信息组成的一个结构性精神存在。不同学段的学生这种已形成的精神存在不断改变和复杂化,这是学习接受力的基础。2.语文学习的规则和习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则是语文教师教学规则对学生的内化,因而有大致相同的状态,而语文学习习惯因学生个性的差异而千差万别。3.语文知识的表征。即语言文字信息在中学生的头脑中是如何表示的以及如何外化表达的。同一知识可能有不同的储存方式和外化途径、通道。中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而构建的中学时期的学习语文的认知结构是他个人的知识、经验、智力活动、情感活动相融的结果,因而形成年级层次和个别差异。

中学生的接受力不仅有年级的差异和个体的差别,而且是不断发展的系统。这一点十分重要。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生理快速发展的阶段。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有组织的语文知识,而且要促进学生的接受力结构向更高的水平构建。构建的过程是分层递进的,中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语文的方法构成学习的起点,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接受力的构建过程是“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认知发展过程,使学生不断形成新的“最近发展区”。

研究学生的接受力结构是异质同构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条件,研究班级的每个学生认知结构和班级集体的认知结构水平,以确定他们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和发展的水平。分析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是值得关注的,要动态地区分、认识他们学习能力的长处和短处,以及发展前景。

异质同构教学的动态发展性

动态发展性是异质同构教学最显著的特征和一般原则。异质同构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情境,一种教学方法,更主要的是一种教学理念。它的实质不在于我们使用这种或那种教学方式、方法,而在于每一种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中都能将三种不同质的结构耦合起来。惟一的、万能的最优化教学过程是不存在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必须随着教学情境的各种变量的不同而为具体学生创设最优化的方案。

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异质同构教学与无意识进行异质同构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方面,可能是相似的。异质同构教学是将各种质的结构耦合的过程,是一个思索的过程,是教学操作行为的指导理念。至于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何种形式来表现这种逻辑结构,要根据更加深刻的因素来确定。这更加深刻的因素就是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教师的师德和对学生情感,则是一个变量因素。

教材的召唤结构对于教师而言,一般是已知的、分层次稳定的,教师在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中,应针对学生的接受力结构。教师不能试图超越学生现有的接受力结构。

在异质同构教学三要素中,除教材的召唤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以外,教师的教育力结构和学生的接受力结构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尤其是学生接受力结构具有成长性。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教材这些外在影响和教育力量只有通过学生个体的内化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从而不断形成新的接受力,从而表现出学生接受力结构受到外在教育因素的影响不断发生变化的特征。这种变化应相应地引起其他的两种结构的变化与调整,以达到新的同构。

注:

[1]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9,190.

[2][苏]尤·克·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问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20.

[3]“异质同构”是完形心理学的理论核心,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完形心理学派认为,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知觉组织活动和人的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的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以结构上一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我们在文章中借用这个词。

[4]庄静肃等.语文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79.

[5]教材是相对封闭的系统还是相对开放的系统,主要是由教材使用者的教育观念决定的,而不是由教材本身决定的。

[6]中小学教材教学.1999,5,1-4.

[7]周南照译,克莱德·E·柯伦.教学的美学[J].教育研究1985,3,48.

美育的作文素材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加强;审美教育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在全国教育会议中,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得到强调。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社会美的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二、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

初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的《国宝——大熊猫》,内容是通过对大熊猫这一国宝的说明,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

三、艺术美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像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的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比如说《选场》、《选场》等。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四、美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长”

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美育可以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这就与智育的抽象概括和德育的理性论证区别开来。情感性是美育的特殊功能,美育将理性蕴含在感性之中,以情感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不像智育和德育那样的理性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黑格尔曾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美育的特点决定了它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这也使得它较之于某些抽象的说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美育的作文素材篇6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

高中化学教材较好地反映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教育性,其中有显现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内容,也有许多内容隐含在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内部。因而,我们需要充分挖掘高中化学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要尽可能地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艺术、审美教育,注意教给学生学习中华民族文化,汲取民族精神的方法。与此同时,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要让学生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教育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意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素材,有机地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到坚定的科学信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严谨、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这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人文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教师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让学生走向社会,接触大自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自然整合。例如在介绍水资源时,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环境调查、水样分析、参观自来水厂等社会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收集环保小资料、讨论并撰写小论文,阅读有关环保书籍资料,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把学到的课本知识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水污染问题,并激发他们保护水资源的热情与信心。

三、在教学中挖掘化学美,体现化学美的育人功能。

化学美是一种科学美,化学在揭示物质内部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时,显现了化学领域中蕴含的丰富的美育素材,因此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例如金刚石的璀璨夺目、水晶的玲珑剔透、金属晶体的天然光泽等,这些外在美无不与它的内在结构美相统一,而其内在的天然结构正是一种“真”与“美”的统一;再如焰火的五彩缤纷无不与其化学反应的“真”相联系。因此,科学的“真”与“美”自有其辩证统一的道理。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化学科学美的事物和现象,并利用这些事物和现象来熏陶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审美观。

美育的作文素材篇7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的辅助作用

首先,美育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稳步增强。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会引导学生接触较多不同题材、体裁的课文,也会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带领其体会其中所包含的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让学生在多元的文本意境下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借由文本中所融入的这些美,可以让学生加深自己的感悟,也有助于其自身理解能力及阅读能力的稳步增强。同样,美育也能够促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有效的锻炼。相比于传统教学方法,融入了美育的高中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其次,美育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相较于传统教学环境中教师所惯用的单一教学方法,美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中的科学文化与社会知识,使之更好地与其中的美学元素相对接。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见到大好河山之美,体会到诗句名篇的恢宏气势;可以见到不同人物身上所彰显出的人性之美,体会到人性的光辉,既增强了其自身的审美认识,也可以使之在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个性发展思维,对美形成独特的思想与见解。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途径

(一)挖掘教材中的审美素材

美育就是通过对审美对象进行美的赏析、感受、判断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教育。美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结构的系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结合现行高中语文教学标准分析来看,在新课改教学任务的推动下,语文教材呈现出创新化的发展趋势,其中包含的很多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典范性以及时代性,能够达到文质兼美的标准。并且通过对现行高中语文教材进行解读,也可以看出其中很多内容都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也包含较丰富的审美元素,能够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美、思想美,有助于美育工作的进一步落实。高中阶段学生的鉴赏能力还在形成阶段,学生对文本中一些事物的审美判断时常会出现误差,有的学生在小说人物身上不能看到概括和浓缩的内容以及美学内蕴,也不能站在一定的视角来分析人物身上所显示的社会思想和审美情趣。教师带领学生研究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应当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去考察。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前提在于教师要以教材为根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元素,让学生在接触文本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美育,陶冶情操,强化自身的精神境界与思想觉悟。这既能够充分发挥美育的核心价值,也有助于立德树人思想的完美渗透。针对美育,其主要的核心在于审美。而立足于学术界,审美功能包括三种不同的形态,分别为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这三种不同的审美形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均有所体现。1.自然美自然美的特点在于其注重形式美,以一种最自然、最原始的形态,让大众感受到美,并能够理解、接纳它的美。自然美是存在于自然界的,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不会因为人的思想而出现转移。古往今来,数不尽的文人墨客折服于祖国的大好河山,能够在自然美中感受到一定的精神,并将其转化成宝贵的文化作品。例如,在诗人的笔下,我们能够见到山川河流,见到日月星辰。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与此相关的文章也有很多。将这些内容以美育的形式体现出来,指导学生解读分析其中包含的自然美形态,可带给学生丰富的审美体验,也有助于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例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苏轼通过自然美景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赤壁磅礴美景,也潜移默化地展现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诗篇中的江与人相互联系,让学生借助具象的自然美,体会其中的抽象情感。又如,《蜀道难》描绘了一幅险象丛生的蜀道画卷,而其中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也侧面展现了作者对国家的关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所体现的雄壮之美切入,在感受蜀道艰险以及风光变幻的美景环境中,让学生体会到李白人生的艰难,以及其自身对国家的忧虑,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总而言之,将文章中的自然之美抽离出来,引导学生了解、品味,既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可以激发其对创作者胸怀的仰慕之情,使之在观赏美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领会人生真谛。2.社会美社会美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所展现出的美。社会美与自然美不同,其并不存在于自然界,而是与人类的情感与道德紧密相连。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主要呈现大多会体现在一些传统文化或者优秀精神风貌方面。社会美可以细分为5种不同的类型,如人格美、人情美、智慧美、劳动美以及探索美。例如,在指导学生欣赏《边城》时,教师可以从人格美、人情美这两种社会美的展现形态入手,引导学生通过翠翠的爱情悲剧这条主线,深入分析文章中各位主人公身上的人性光辉。在这篇文章中,还很全面地展现出了风俗美、智慧美以及劳动美。在授课时,教师要尽量拓展不同的教学角度,以深入挖掘其中所囊括的社会美元素。例如,在讲解《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整篇文章揭露的是人性的弱点,在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解读中带给学生人性的体会。虽然这篇文章与社会美中的人性美相悖,但透过其表面所描述的人性丑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追逐更深层次的人性之美。在相互对比的状态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与价值观。3.艺术美艺术美大多体现在作品上,是人类审美的主要对象,会直接折射出艺术家自身的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可以说,艺术美是一种美的升华,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所衍生出来的。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与艺术美相关的素材也并不在少数。例如,《雨霖铃》中柳永展现给大众的是阴柔之美,通过“杨柳岸,晓风残月”绘就了一幅阴柔画卷;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所展现的是阳刚之美,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在教学中,针对这两种对比强烈的艺术美,教师都需要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强烈的风格对比下,加深对作品艺术美的感受,丰富学生的体验。除此之外,在很多文章中,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可能会同时出现,教师要做好三者之间的融合与协调。例如,《赤壁赋》中既有关于自然环境的描写,又有诗人对哲理的思考,对情感的传递。教师需要先引导学生了解现实生存中所展现出的自然美,而后通过作者超脱于现实的审美思考,指导学生感受其中的社会美以及艺术美,以升华学生的思想,完善学生的人格,在多元美的体验下,达到以美育德的标准。

(二)利用课堂中的美育因素

首先,教师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语言。一位优秀的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工作一定是饱含热情、饱含热爱的。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教师拥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才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愿意听从自己的要求,信服自己的想法,才能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情感共鸣,指导学生去体会美,去求真向善。语言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缺少的一种工具。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教师自然需要加强语言的情感价值,通过语言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以及道德认知。教学语言包括但不限于朗读语言、提问语言、对话语言、评价语言以及肢体语言。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语言的形式。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将进酒》时,教师可借助网络技术播放与文章相同风格情感的背景音乐,并为学生范读,在声情并茂的朗读语言中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情景范围内,进而更深层次地探索李白所展现出的真善美。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合理地协调肢体语言以及评价语言,能够用一句简单的话、一个微笑、一个动作带给学生沟通交流,对学生实施情感激励,让学生能够受到感化,进而提高自身的学习态度,并潜移默化地塑造自身的人格之美。其次,教师需要对文艺形式加以适当的丰富创新。语文并不单单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学生对文章直观的感受就是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著名的美学家王朝闻曾经指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那么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凭借直观去感受,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审美感受。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需要跟随不同的教学内容创建不同的课堂氛围,应用不同的艺术手段,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潜移默化地实施美育。如果教师一味地使用灌输法,那么文章蕴含的丰富的美育信息便无法展现,学生也无法对其形成清晰的体验。例如,讲解一些故事性或者细节性较强的文本时,教师可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其加以适当的改编,以表演的形式再现故事中的情境。例如,在讲解《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时,文章中用大量的语言描写了烛之武与他人之间对话时的心理变化、细节变化以及语言变化,也很好地展现出文章主人公的人格之美。那么在学生了解了文章内容之后,教师就可引导其将文章改编成剧本,在自己参演的状态下,更深层次地感受烛之武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对祖国的热爱,潜移默化实施爱国教育与美育。又如,在讲解《雨巷》这篇诗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其中的韵律之美,教师可借助网络技术为学生展示与雨巷有关的风景图画,以直观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自然美,并在脑海中构建诗歌所塑造的丁香姑娘,在虚实结合的环境中,引发学生对意境美的感受,达到超功利性的审美体验,让学生所接受的美育更加的多元,在丰富审美渠道与审美信息的加持下,丰富学生的审美素养。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审美素养,全面落实美育工作是语文教师需要关注的一大课题。作为学生的主要引导者,语文教师需正确理解美育的价值,能够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课堂中的美育元素,打造丰富多彩的美育课堂,助力学生更好地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在丰富的美育素材运用中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促进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

美育的作文素材篇8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在全国教育会议中,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得到强调。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的《国宝——大熊猫》,内容是通过对大熊猫这一国宝的说明,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再如初中语文第六册中的《写在第11亿位国民出生前夕》一文,这篇短论宣传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意义;另外通过本文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全社会增强控制人口增长的意识,而且也有利于增强环保意识。

三、初中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像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的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比如说《选场》、《选场》等。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四、美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长”

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美育可以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这就与智育的抽象概括和德育的理性论证区别开来。情感性是美育的特殊功能,美育将理性蕴含在感性之中,以情感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不像智育和德育那样的理性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美育不靠灌输,更不靠强迫,它是自由而轻松愉快的,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美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这也使得它较之于某些抽象的说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上一篇:太空一日范文 下一篇:远程教育专升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