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音乐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15 08:59:58

大专音乐教育

大专音乐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专院校;音乐教学;美育;实践;探索;改良

正如贝多芬所言,“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不仅可以使人放松心情,获得精神上的共鸣,还可以启迪心理,甚至升华人们的思想境界。音乐中的深厚学问需要被人们不断发掘,继而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音乐、学习音乐,并从中得到美的教育与自我的提升。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学工作的开展,音乐在美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广泛的认知,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有了令人欣喜的进步。然而我们同时看到,大量高校包括专科院校的音乐教育改革却长期裹足不前,音乐教学工作面临着现实的困境。音乐教育不受重视、音乐教育无法与现实的需要结合起来、教学模式陈旧老套毫无新意……这些问题在专科院校音乐教学实践中屡见不鲜。本文试图结合现状,分析大专类院校应如何开展音乐教学工作,切实地将音乐教育的重要功能发挥出来。

一、宣传音乐的美育功能,冲破陈腐的音乐教学观念的束缚

“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音乐课程的全部内容和最终目标。音乐是接近美、发现美、认识美的一条途径,音乐课程必须带领学生们走上这条正确的道路,大专院校的音乐课同样也不能忽略这一点。通过音乐课程的开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在音乐的美好氛围中缓解压力,提升审美情趣,获得心灵的启迪。在压力重重、诱惑多样的现实社会,音乐的重要功能更加凸显出来。大专院校的音乐课程如果开展得合理恰当,可以帮助学生们减轻就业、学业等方面的思想包袱,加强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最终得到身心健康的平衡。然而当前大专院校音乐课程的显著作用尚未被充分认识,因此大专院校有必要向教师、学生以及家长普及音乐教育的理念,宣传音乐教学工作的实际成果,从而唤醒全社会的重视。

同时,在旧有的音乐教学观念中,不合时宜的、陈腐的内容应该被摈弃。比如通过应试考核来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评价方式,已经不符合现代化的评价标准,应当予以彻底改革。总之,大专院校的音乐教学工作应当和时代结合起来,不断地推陈出新,方能培育出高标准、高素质的当代大专毕业生。

二、课程设置应契合专业特色以及社会的实际需要

大专教育旨在培育出基本功扎实、知识技能深厚的应用型人才,是为社会输送职业中坚力量的重要“管道”。因此,大专院校的音乐教育要紧密配合大专院校的教学宗旨,在课程设置方面注意贴近学生们的专业领域,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们的实际需求。

在大专院校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面对专业不同、目标不同的授课对象,教师要首先明确一个问题——“音乐课可以从哪些方面帮助学生”?无论是侧重职业技术专业类的学术,还是侧重知识能力专业类的学生,无疑都需要音乐教育来提升个人审美素质。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需要将音乐教学与专业特色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体现音乐教学的“可塑性”,将音乐的实用性能更直观地展现出来。

三、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寻找前进的动力

以往陈旧的教学内容和僵化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发展中的音乐教育的需要。因此,大专院校的音乐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把新鲜的血液熔铸到音乐教学模式之中,摸索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比如说,大专院校的音乐教师需要合理地安排声乐基础知识教学的比重。声乐基础知识安排过多,学生在枯燥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提不起学习兴趣,音乐教学工作也会陷入古板僵化的格局之中;声乐基础知识安排过少,学生掌握不了音乐的本质内涵,鉴赏音乐也就成了“一纸空文”。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必须灵活地安排学习声乐基础知识,可以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穿插入对声乐知识的介绍,这样会减少枯燥感。另外,教师在分析声乐作品时,应该要联系曲目所特有的语境,将音乐教学上升到一个更好的审美层次。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多种手段来丰富教学方式,比如多媒体的影像声音展示,或者延伸到室外的声乐鉴赏活动,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们感受音乐、学习音乐。

上述三点内容结合了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如何开展大专院校音乐教学工作的初步规划。大专院校的音乐教学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汲取养分,把积累而成的经验转化成改革的推动力。通过孜孜不倦的探索与创新,大专院校音乐教学工作必然会充分展现出音乐的美育功能,它的音乐课堂也必然会呈现出更夺目的风采。

参考文献:

[1]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夏碧辉.师范大专声乐课中的素质与能力培养[J].成才,2001(11).

大专音乐教育范文第2篇

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相对较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个是形成期,分为体系形成和调整(1949-1965)、特殊教育发展的混乱期(1966-1976)、特殊教育的恢复期(1977-1985);另一个是发展期,从1985年至今,从两个发展阶段来看形成期主要是儿童、成人技能等的教育,发展期后才陆续建立高等特殊教育学院,我国第一所面向全国专门招收盲、聋哑残疾学生的高等特殊教育学院是1987年由中国残联和吉林省人民政府联合创办的长春大学特教学院。截至2007年,我国有14个高等特殊教育学院(专业、班),分别为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三年制大专并本科)、长春大学特教学院(本科)、南京中医药大学推拿学专业(三年制大专)、南京特教学院美术系艺术设计专业(五年制大专并三年制大专)、金陵科技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计算机(特教)专业(三年制大专并本科)、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三年制大专并本科)、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三年制大专)、广州大学聋人大专班、长沙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并三年制高职)、中州大学聋人艺术设计学院(三年制大专)、重庆师范大学特教学院信息与资源方向(本科)、西安美院特教学院(三年制大专)、滨州医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其中设置特殊音乐教育专业的学校仅有三四所,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经过28年的发展在设立的6个专业中将音乐表演专业作为特殊音乐教育的代表,但其发展的特点和普通音乐教育的发展差异较小,特殊高等音乐教育体系并未完全形成,高等特殊音乐教育如何发展,发展的目标都是值得研究人员开拓的。从特殊教育视角看高等音乐教育,就不难发现在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的状态。

(一)从教人员和研究人员较少

这里指出的人员较少,一个是指本身从事与特殊音乐相关的人员本身数量就比较稀少,按照最近的相关数据显示,以黑龙江为例,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底,黑龙江省共有特殊教育学校73所,其中盲校1所,聋校40所,弱智学校5所,其他特殊教育学校27所。到2010年底,全省特殊教育专任教师为1873人;从事特殊教育的师资,不单看特殊音乐教育,就比较少。另外一层较少,是如果进行细致划分,就会发现没有完全的分开,或是专业从事二者中某一项研究人员较少。2012年,沈阳市的10个区、县(市)共有14所特教学校,其中培智学校5所,聋哑学校3所,盲校一所,培智和聋哑合校5所;于洪区、东陵区和沈北新区三个区还没有设立特教学校。沈阳市特殊学校在校生共有1380人,教职工534人,其中专任教师416人。两个省市的数据显示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数量,远远不够特殊教育的师生比,从事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师数量相应的比例更低。截止到2014年底,根据中国知网提供的研究数据显示,精确检索“特殊音乐教育”或“特殊音乐”主题研究的论文共18篇,其士1篇,硕士1篇,期刊16篇;“残疾人音乐”主题研究的论文3篇。在显示的研究中发现,把中国特殊音乐教育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人员仅一人,从音乐治疗角度对特殊音乐教育进行研究的研究人员也较少,各省、市对特殊音乐或特殊音乐教育进行研究,截止到目前为止,仅有湖南、浙江、广西、黑龙江、西安、武汉等省市对其所在省市的特殊音乐教育现状进行过调查研究。

(二)研究机构较少

截止到2013年,黑龙江研究特殊教育的专门机构中,高等学校仅有1所,其中专门从事高等特殊研究的教师不足20人,而从事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师多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兼职人员。

(三)研究水平滞后,相对水平较低

从全国范围看,通过中国知网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用精确筛选方式检索出含有特殊音乐教育的论文仅为16篇,博硕研究生毕业论文2篇,文章多数以各个省市以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为主要研究内容,而有些省市目前对特殊音乐教育的研究还尚未起步。导致特殊音乐教育的总体研究水平,都仅限于调查、分析的初级阶段,并没有完全进入对特殊音乐教育本身、本质内容的研究,导致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研究更处于滞后状态。

(四)社会关注度较低,起步较晚

虽然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的关注从1985年就开始,但是由于特殊人群的受众面限制,及一些有需要特殊教育的当事人家长人为地不愿意扩大其影响,致使特殊教育往往成为被人们偶尔从广播电视中才能感受的事物。我国从1985年就开始通过立法制定残疾人读书、就业等一系列的政策,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对较晚。

二、总结

基于以上的调查分析,在特殊教育视角下高等音乐教育发展晚于我国其他特殊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所以,高等音乐教育在特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大专音乐教育范文第3篇

(一)从教人员和研究人员较少。这里指出的人员较少,一个是指本身从事与特殊音乐相关的人员本身数量就比较稀少,按照最近的相关数据显示,以黑龙江为例,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底,黑龙江省共有特殊教育学校73所,其中盲校1所,聋校40所,弱智学校5所,其他特殊教育学校27所。到2010年底,全省特殊教育专任教师为1873人;从事特殊教育的师资,不单看特殊音乐教育,就比较少。另外一层较少,是如果进行细致划分,就会发现没有完全的分开,或是专业从事二者中某一项研究人员较少。2012年,沈阳市的10个区、县(市)共有14所特教学校,其中培智学校5所,聋哑学校3所,盲校一所,培智和聋哑合校5所;于洪区、东陵区和沈北新区三个区还没有设立特教学校。沈阳市特殊学校在校生共有1380人,教职工534人,其中专任教师416人。两个省市的数据显示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数量,远远不够特殊教育的师生比,从事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师数量相应的比例更低。截止到2014年底,根据中国知网提供的研究数据显示,精确检索“特殊音乐教育”或“特殊音乐”主题研究的论文共18篇,其士1篇,硕士1篇,期刊16篇;“残疾人音乐”主题研究的论文3篇。在显示的研究中发现,把中国特殊音乐教育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人员仅一人,从音乐治疗角度对特殊音乐教育进行研究的研究人员也较少,各省、市对特殊音乐或特殊音乐教育进行研究,截止到目前为止,仅有湖南、浙江、广西、黑龙江、西安、武汉等省市对其所在省市的特殊音乐教育现状进行过调查研究。

(二)研究机构较少。截止到2013年,黑龙江研究特殊教育的专门机构中,高等学校仅有1所,其中专门从事高等特殊研究的教师不足20人,而从事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师多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兼职人员。

(三)研究水平滞后,相对水平较低。从全国范围看,通过中国知网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用精确筛选方式检索出含有特殊音乐教育的论文仅为16篇,博硕研究生毕业论文2篇,文章多数以各个省市以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为主要研究内容,而有些省市目前对特殊音乐教育的研究还尚未起步。导致特殊音乐教育的总体研究水平,都仅限于调查、分析的初级阶段,并没有完全进入对特殊音乐教育本身、本质内容的研究,导致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研究更处于滞后状态。

(四)社会关注度较低,起步较晚。虽然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的关注从1985年就开始,但是由于特殊人群的受众面限制,及一些有需要特殊教育的当事人家长人为地不愿意扩大其影响,致使特殊教育往往成为被人们偶尔从广播电视中才能感受的事物。我国从1985年就开始通过立法制定残疾人读书、就业等一系列的政策,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对较晚。基于以上的调查分析,在特殊教育视角下高等音乐教育发展晚于我国其他特殊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所以,高等音乐教育在特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大专音乐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审美教育;大专;音乐欣赏

众所周知,音乐是人们传递思想内涵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音乐本身就具备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时下许多专家和学者越来越重视对音乐教育教学的研究,尤其在音乐欣赏教学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学校教育教学不断地改革与完善,许多大专学院对音乐欣赏课程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我国大专音乐欣赏教学仍然存在诸多的不足。

一、大专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

1.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单一化

在大专学院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更多时候教师往往都是播放音乐、照本宣读,学生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缺乏一种主体参与教学的模式。事实上,这样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探索,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大专音乐课程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2.教材内容过于专业化

有些大专学院音乐教师在其欣赏课程教材的选择上盲目跟风,一味地追随其他音乐专业学院的脚步,选择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教材。实际上,这不仅不适合大专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也不会达到预期课程教学的目的与计划。

3.大专学院对其重视的程度不够

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程,许多大专学院对其重视的程度不够。因此,学校在其资金投入方面欠缺、师资力量也较为薄弱、音乐欣赏教学设备陈旧落后。这也间接导致了大专音乐欣赏教学未能进行有效地推进与发展。

4.教学主体存在差异性

每位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鉴赏能力不尽相同,因此所呈现出对音乐学习的热度也自然不同。在开展和实施音乐欣赏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之前,教师要把握好每位学生的音乐基础和素养,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进行讲解,从而激发大专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激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与音乐审美标准。

二、审美教育视角下大专音乐欣赏课程开设的意义

音乐欣赏是其音乐作品审美艺术再创造的一个过程。作为一种极具审美意识的艺术,音乐具备较高的再创作性与丰富的想象力。德国音乐学家贝多芬也曾说过,“音乐不在谱子上,而在谱子之间”,这也就表明了音乐具有一种特异功能,即开发人们的思维想象力。由此可见,在实施具体的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中,教师不能使学生局限于机械地欣赏与歌唱,而是要根据音乐作品的主旋律,灵活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引导学生挖掘音乐作品的内在审美价值与艺术精华,为学生开辟丰富多彩的音乐天堂,享受音乐所带来的美感。我国音乐教育学家刘德昌把自己的亲身教学经验总结为一种教学模式,即“欣赏―模仿―创造表演―欣赏,并坚持认为音乐的最初学习要从聆听音乐(欣赏音乐)开始。因此,音乐欣赏在音乐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除此之外,我国大专音乐欣赏教育也应与世界音乐接轨。毫无疑问,大部分的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音乐欣赏课程,例如,德国某些学校的音乐欣赏课程注重将音乐融入到学生个人生活和学习中去,强调音乐的审美价值和实用性,从而让音乐成为重要的个人情感表达方式;美国许多的心理学专家也都提出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要性,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人物穆塞尔,他认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就是欣赏教育。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我国于2006将音乐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中去,以此要求各大专学院开设音乐教育课程,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方针。实践表明,我国的音乐欣赏教学发展正上升到一个历史的新高度。

三、审美教育视角下大专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改善措施

1.及时转变音乐欣赏教育理念

在大专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及时转变音乐教育教学理念,推行现代化音乐教育的观念,将素质化教育置于日常教学课堂之中,从而确保大专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促进学校音乐教育的进步。

2.优化音乐欣赏课程教学内容

优化音乐欣赏课程教学内容是大专院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关键,也是符合大专院校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由此可见,教师在实际的音乐欣赏课程中既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西方经典的音乐作品,同时又要重视对本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学习与探讨,运用“一纲多本”的教学模式开展地方特色音乐教育,鼓励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从而进一步拓宽学生对音乐的认知程度,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潜能和感知,创造性地体会音乐背后的文化与内涵。

3.改善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优劣决定着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在大专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突出音乐欣赏教学与专业音乐教学的差别,既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具体而言,一方面,教师可结合时下流行音乐的特征,将流行音乐元素融汇到大专音乐教学中去,从而进行比较式教学,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和音乐鉴赏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采用自由活动式教学方式开展实践教学,例如,学生自行编撰并表演舞台音乐剧,举办多样的音乐歌唱大赛等等。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音乐文化内涵,而且也增强了他们的课外实践能力和音乐创作能力,从而进一步推进大专音乐欣赏教育,实现其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四、结束语

上述可见,审美视角下的大专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国少部分的大专院校已经加强对其课程的重视程度,并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因此,笔者再次呼吁各大专院校加快对音乐欣赏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以期许培养更多有用的本领域人才。

参考文献:

[1]宋佳.浅析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J].音乐时空,2014(03)

[2]李娜.浅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J].青春岁月,2013(22)

[3]侯双霞.音乐欣赏活动的实践意义探索[J].大舞台,2013(07)

[4]杨晓辉.浅论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5]胡建华.审美教育视域下高职音乐欣赏教学探析[J].歌海,2014年02期

[6]蔡波.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10期

[7]刘良鹏.高职学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的作用与建议[J].北方音乐,2014年06期

大专音乐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歌曲创编 儿童歌曲创编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我国的儿童歌曲是随着上世纪初“学堂乐歌”活动的开展而逐步形成的,当时留学海外的学子回国后在中小学开设唱歌课,并进行儿童歌曲创编。由于当时我国没有系统的音乐创作理论,他们大多是采用欧美各国流行的歌曲曲调进行填词,自作曲调的儿童歌曲甚少。上世纪20年代我国创建了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开始专业音乐教育,全面引进、介绍西方音乐创作理论。音乐家们开始尝试运用西方的音乐创作理论进行儿童歌曲创作,但极少关注儿童歌曲创作理论的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后,很多音乐家借鉴外国儿童歌曲创作技法,创作了许多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儿童歌曲。但是,儿童歌曲创作理论的建设和研究仍然很落后,虽然各地出版过一些讲授作曲知识的书籍,但专门讲授、剖析儿童歌曲创作技术理论的书籍和文章极度缺乏。改革开放以来,流行音乐占据音乐市场,受市场经济影响,不少音乐家冷落了儿童歌曲创作,也很少关注儿童歌曲创作理论的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儿童歌曲创作理论研究的弱势和教材的极度缺乏,严重滞后于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和幼儿师范学校的“幼儿歌曲创编”课程教学,再加上当时很多任教此课的音乐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这些教师专长于声乐或器乐,创作理论与实践创作较弱,故自身在“幼儿歌曲创编”课程教学内容上没有做足准备,没有整理、规范出系统的课程教学内容,以至于课堂上照套成人歌曲的创作理论讲述,学生听得似懂非懂,学生的习作严重脱离幼儿的生理及生活习性,缺乏童趣。可喜的是,近10年来针对幼儿师范学校出版了一两本儿童歌曲创编理论教材,市场上也出现有关儿童歌曲创编理论的专著,有些刊物也发表了一些有关儿童歌曲创编的文章。这些理论专著、文章和教材为教师教学提供了理论与技术依据,也为“儿童歌曲创编”课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课程建设

本世纪初,笔者由媒体单位调入长沙师范学校任教,角色由音乐编导转为音乐教师。当时的长沙师范学校只是一所培养幼师的中专层次的幼儿师范学校,专业单一,只有学前教育专业。当时开设的“幼儿歌曲创编”课程面向全校学生,采用的教材是198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幼儿歌曲创编》。这本教材共分七章,每章篇幅短小,主要是将幼儿歌曲的一般特点和创编基本知识做了简单介绍与归纳,基本满足中专学生的学习需要。2004年,长沙师范学校升为大专层次的高等学校,在重点办好学前教育专业的同时申办了新的专业,成立了音乐舞蹈系,申办了音乐教育专业,除继续保留招收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大专生外,还招收三年制高中起点的学生。2004年至2006年,学校将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社会幼儿园,培养大专层次、能适应社会发展和艺术教育发展需要,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音乐特长突出的、多能一专的音乐教师”。新的专业设立和专科人才培养目标对原有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知识结构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建设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课程建设初期,音乐教育专业五年制大专(初中起点)仍保留“幼儿歌曲创编”课程名称,三年制大专(高中起点)则更名为“儿童歌曲创编”。由于当时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音乐教育专业与学前教育专业在基础音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上的区别也不是很明确,加之国内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办学时间短,市场上缺乏与之相适合的实用性、可操作性的专业教材,因此在制定教学大纲时没有明确区分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两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分为幼儿(儿童)歌曲的词曲特点,幼儿(儿童)歌曲的题材、体裁和演唱形式,幼儿(儿童)歌曲的音乐表现要素,幼儿(儿童)歌曲的音乐主题写作,旋律发展方法,幼儿(儿童)歌曲的曲式结构,前奏、间奏、尾声的写作七大模块,每个模块的内容和198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幼儿歌曲创编》的目录内容基本一致,只是教师备课时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适当地增添一些内容并稍作深入讲授。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音乐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2006年,学校和音乐舞蹈系加大了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力度,各种课程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开始制定明确规范的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编写教材,对课程的授课内容范围进行清晰的界定。学校根据就业市场形势的变化与需求,将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社会儿童音乐教育和培训机构,培养大专层次、能适应社会发展和艺术教育发展需要,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艺术特长突出的、多能一专的音乐教师”。音乐舞蹈系根据新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将“幼儿歌曲创编”“儿童歌曲创编”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儿童歌曲创编”课程。作为主讲教师,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申报了长沙师范专科学校校级课题《儿童歌曲创编教材建设的研究》,获得立项批准,课题研究期间对“儿童歌曲创编”课程建设做了很多相关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儿童歌曲分析与创编》为“儿童歌曲创编”课程的建设做了铺垫,并为教学内容范围的界定提供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与此同时,学校购入了电脑音乐制作设备,加强了电脑音乐实验室的建设,笔者将眼光投入到了数字音乐技术领域,并在“儿童歌曲创编”课程内容和课堂上尝试引入数字音乐技术等实用性内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至此,“儿童歌曲创编”课程知识结构分为数字音乐技术,儿童歌曲的词曲特点、题材、体裁、演唱形式,儿童歌曲主题旋律音调的构成,儿童歌曲主题的节奏构成,儿童歌曲主题写作,旋律发展法,儿童歌曲的曲式结构,前奏、间奏和尾奏的写作与布局,儿童歌曲整体分析与写作九大模块,每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如下:

大专音乐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公共音乐;教育教学;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084-02

达尔文说过:“世界上如果没有音乐,那么世界也就不存在了。”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及音乐家孔子非常重视“乐”的作用,在他开设的“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之中,“乐”位居第二;而在古希腊,音乐作为七艺之一,也备受重视。

一、民办高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公共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它可以使学生们与音乐产生共鸣,充分体验到蕴含于音乐中的丰富情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的智慧得到启迪,从而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2.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现在,各大院校均提倡素质教育,德育工作是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要想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我们必须将德育工作做好。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往的德育工作的开展都是说教式的,让学生感到乏味不堪。然而,有了公共音乐教育,德育教育将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公共音乐让学生们自由自在的去享受艺术的美好,而不是强迫型、被接收的教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人愉快自愿地去接受这种教育;不仅如此,它还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让学生更有公德心、更加善良。公共音乐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是独一无二的。

3.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有效途径。高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摇篮,这个时期也是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形成和性格塑造的关键阶段。公共音乐教育用其独特的教育方式,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们更加乐于去了解其中的魅力和文化内涵,使学生的道德水平得到提高,让他们更加热爱校园、热爱生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同时也是大大提高校园整体文化品味的有效途径。

4.对于培养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也有着其他教育所不及的功能。在高等教育中加强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开发,通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

二、公共音乐课程现状分析与教学改进对策建议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的五年制大专、本科生的选修音乐课、艺术团都是公共音乐教育的一部分。首先,针对五年制大专的情况,笔者详述如下。

1.五年制大专。课时:五年制大专的音乐课,针对课程时间的设置,笔者认为两节课比较合理,即90分钟,每周一次,十六周或十八周课时。教材:配备材,笔者建议使用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编写,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教科书《音乐基础》,虽然此教材为小学教师培养教科书,但同样适用五年制大专学生。上课地点:上课地点需要配备钢琴,笔者认为可以设置一间固定公共音乐教室,钢琴不需要搬来搬去,老师音乐设备也不需要移动,对音乐教具也具有保护作用,利于教学资源合理有效利用。这样,一来课程既规范,又可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二来学生有了钢琴后会学到基本的音准、节奏,甚至合唱等音乐基础知识,学到的内容更为丰富,而不仅仅只是在课堂上听听音乐而已。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还是很渴望学习一些音乐知识的,而现在的音乐课成为了学生的休息课或者自习课,这样就失去了音乐课的本身价值。

2.本科。笔者认为,本科学生音乐选修课的设置很有必要。现在,大部分学校对学生进行公共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选修课来进行的。公共音乐教育的课程分为三大类型:(1)知识类:如音乐理论基础、中国音乐简史、艺术概论等;(2)赏析类:如音乐欣赏、交响音乐赏析、民乐欣赏等;(3)参与类:如声乐、器乐、合唱艺术等。结合各门课程的特征,开展实践教学的形式可分为四类:表演实践、鉴赏评论、音乐创作、演出观摩。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刚升本,很多课程是初办,学生生源有限,师资力量也有限,课程类型不一定要开设这么多。笔者认为,知识类可以开设音乐理论基础,赏析类可开设音乐欣赏课(可分为民族音乐及当代流行音乐,还可组织学生观看音乐影视电影,欣赏其中经典音乐),参与类可开设声乐、器乐、合唱艺术。

3.艺术团。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艺术团刚刚成立,现成立了歌咏队、舞蹈队、礼仪队、舞美队等专业队伍,其中大部分是艺术特长生。笔者有幸成为合唱指挥艺术指导,但有很多艺术老师由于课时太多,没有时间来排练,不愿参与进来。笔者认为学校研究生艺术老师不应以上课为主,因研究生教师在科研、艺术活动的开展上面也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要想做好艺术活动、科研等其他事情,上课的课时量必须减少。

三、关于公共音乐课程课内的改革

1.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开展和其他课程教学方法一样,大都采用满堂灌的方法,学生总是在记笔记或听老师讲课,根本没有自我发挥的机会,这样的课堂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应该改变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让公共音乐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打开学生的学习思维。课堂教学应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程开设:大学音乐基础知识、视唱练耳基础、基础乐理、中外作品赏析等;实践课开设:合唱、乐器演奏基础、舞蹈与形体训练等。再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进行锻炼,吸引更多学生参加,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这是我国当前民办院校应用型大学公共音乐教育一条比较适合的途径。

大专音乐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社会音乐教育 现状 调查

社会音乐教育面向的是社会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广大的工人、农民、职工、干部和老年人,他们是当今社会的主体。①无论在教学内容、形式上,还是受教育群体的范围上,社会音乐教育都更为广博、丰富。笔者针对社会音乐教育这一特点,选择了部分社会音乐培训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希望更加准确、深入地了解目前蚌埠市社会音乐培训市场的现状。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蚌埠地区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参加社会音乐教育的教师及琴童家长,共发出问卷280份,取得有效样本267份,其中家长问卷调查61份,教师问卷调查34份,学生问卷调查172份。被访问对象在年龄、性别、职业、收入和文化层次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次调查的目的是初步了解蚌埠地区的社会音乐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各种状况间的联系。

二、调查地点的社会因素

蚌埠又称珠城,位于淮河中下游,是安徽省第一个建市的地级市,是安徽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经济腹地十分宽广,被称作“两淮重镇,沪宁咽喉”。蚌埠跨中国南北分界线,拥有千里淮河第一大港口,是京沪高速铁路一等客站所在地。蚌埠是中国著名的水陆交通枢纽城市,也是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常住人口360万,其中市区人口105万。交通便利、基础雄厚、物产富饶、景色优美、气候宜人是蚌埠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三、蚌埠市社会音乐教育的现状调查

1.师资来源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从事社会音乐教育对大部分教师来说仅仅是副业,他们大多是中小学校中的音乐教师、各大专院校的音乐教师以及在校艺术专业学生等。在34名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其中9人(26%)学的是声乐专业,24人(71%)学的是器乐专业,2人(6%)学的是音乐理论,1人(3%)学的是舞蹈专业,2人(6%)学的是器乐和声乐两个专业。

2.师资学历结构

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成果与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水平等是息息相关的。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发现社会艺术培训机构教师中本科学历占了74%,大专学历占20%,研究生学历占6%,中专学历则无人选择。本科学历的教师一般来自于大、中、小学校,教学经验比较丰富,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的比例较少。笔者认为一方面由于专业的要求,学音乐的研究生人数少,另一方面到了研究生阶段,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教师不仅要从事教学,同时还要做一些相关的科研项目。从社会艺术培训机构所开设课程来看,大多偏重于技术类,例如器乐、声乐、舞蹈,等等。所以本科学历教师是能够胜任的。另外还有一个原因,一些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家庭授课较多,一般不去社会艺术培训机构教学。

就教师的学历结构来看,教师的专业素质还是不错的,教学水平也较高,但在社会中仍然有人对社会艺术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存在质疑,笔者认为这与教师的教学态度有关。

3.家长

(1)家庭背景

蚌埠地区参与到社会音乐教育中的学生家庭情况总体来说以工薪阶层为主,少数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同时参与社会音乐教育的学生家长的学历以大专、本科居多,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教育方法及模式。

据调查,大专和本科学历的家长占多数,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家庭占了34%,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也有一些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虽然承受着一定的压力,但仍然坚持让孩子学习音乐。

(2)家庭经济支出

在调查中,家庭和个人对于社会音乐教育的经济投入是一个重点,它从另一个方面更能说明家长和个人对于儿童学习音乐的期望和功利性。

音乐教育相比较普通教育而言,其经济投入可以说是较大的。不仅学费较高,如果学习器乐演奏,乐器的价格也是不菲的。同时学习音乐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小学起,还要考虑到更换乐器的问题。因此音乐教育往往要付出比普通教育更多的费用。很多家庭由于负担不起,在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很无奈地中止了孩子的社会音乐培训。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给孩子每个月在学习音乐上的开支是“300元以上”的家庭占了50%,“120—150元”和“200—300元”的家庭各占20%,“150—200元”的家庭占10%。

通过这次初步调查,笔者发现大多数家长选择培训学校让孩子学习音乐都是盲目的。有些家长为了孩子将来考学加分,为了考级而学习音乐;有些家长是为了实现小时未实现的愿望,而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而不去考虑孩子是否真正喜欢。除此之外,蚌埠地区社会音乐教育师资力量还是比较薄弱的。多数是在校大学生或者中小学教师,进入培训机构时,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和教师培训,加上社会音乐教育者的流动性比较大,因此提高社会音乐教育者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注释:

①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3]陈明大.对社会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1999.9(2).

[4]陈雅先.社会音乐教育实践的着眼点[J].中国音乐教育,1999(6).

[5]斯雯.乌鲁木齐社会音乐教育调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

大专音乐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优化 三年制 学前教育大专 音乐课程结构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普及,为我们提供广阔的舞台,同时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近几年,许多大专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陆续招收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学生,三年制大专有别于三年制中专和五年制大专,它比三年制中专学生的起点要高,比五年制大专的学制要短,许多学校沿袭三年制中专或五年制大专的课程设置,必修课的门类多,课时足,几乎占用学生所有的学习时间,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学习上缺乏自主性,在学习效果上很难体现这一层次学生的特点,使学生缺乏竞争能力。怎样确保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在学制短、课时少的情况下最大化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音乐技能,需要我们加速对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合理优化音乐课程结构,通过认真地思考与研究,获得最科学的依据,真正解决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问题,推动其音乐课程教学。

一、我院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音乐课程结构的研究现状

2009年以来,我院学前教育系不断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率先对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大幅度增加了幼儿园实用的教育类课程和课时,如:幼儿教师与专业发展、幼儿心理发展、幼儿学习与发展、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等,注重学生的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其他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相继减少,音乐课程的课时比2008年前削减了1/3,音乐课程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在课程结构上做了一些调整。

(一) 整合与调整音乐课程结构

1、减少了必修课的门类,扩大了选修课的范围

2008年以前,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课程设置主要沿袭五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的课程设置,必修课程门类繁多,音乐理论课有:音乐基本理论、音乐欣赏、幼儿歌曲创编。音乐技能课有:视唱练耳、声乐、钢琴、幼儿歌曲弹唱、幼儿歌曲配弹,课程达八门之多。加上其他课程,占住了学生所有学习时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参与其他活动时间,必修课多,选修课少,课程结构严重失调。2009年我校逐步将原有的必修课程综合为两门,如:钢琴与音乐基础、声乐与视唱练耳。钢琴与音乐基础(内容包含了音乐基础理论、钢琴、钢琴作品赏析和幼儿歌曲配弹)、声乐基础(内容包含了视唱练耳、声乐、声乐作品赏析和幼儿歌曲演唱),解决了音乐课程门类繁多,相互之间孤立及课程之间重复内容较多的问题。

2008年以前,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选修课几乎为零,2009年为了扩大选修课的范围,逐渐增加了幼儿歌曲创编、音乐欣赏、奥尔夫音乐活动、合唱艺术、声乐提高班、钢琴提高班等来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2、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

2008年以前,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采用的教材与五年制大专、三年制中专为同一教材(幼师中专教材),教学内容陈旧,与当今学前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导致学生技能单一,与幼儿园音乐活动教育严重脱节,严重制约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2010年编写了钢琴实用教材、声乐补充教材、声乐综合、幼儿歌曲弹唱等校本教材,2012年编写了全国三年制学前教育教师教材《声乐基础》、《钢琴基础》、《幼儿歌曲弹唱》等教材,并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些教材在内容、体例上力求创新,同时,增加了幼儿题材作品的比例,体现了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积极与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教学接轨。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例,每学期举行两次声乐、钢琴阶段性汇报,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如声乐小组、钢琴小组、系合唱队,每年进行一次课外活动汇报演出、音乐技能教学汇报演出;举办各种音乐比赛,如“田汉杯”合唱比赛、毕灵杯歌手赛,幼儿歌曲弹唱与表演唱比赛;举办各种音乐晚会,如六一晚会、元旦晚会等等,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育实习指导,学生教育实习分游戏实习和总实习,音乐教师分批下园参与学生在实习中音乐游戏与音乐活动教学的指导。

(二)音乐课程结构调整后带来的利与弊

从2009年开始,从课程的设置、课程结构的调整上有了大的改革,显而易见,利大于弊,但通过几年的教学实验,还有一些不够合理,不成熟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

1、重视音乐综合教学,忽视音乐学科的科学规律

音乐综合教学是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音乐课程的一个必然趋势,怎样综合应符合音乐学科规律,如将音乐基础理论与钢琴综合、视唱练耳与声乐综合,较难找到两门学科的结合点,音乐理论知识割裂的七零八乱,缺乏系统性,更难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学内容的增多,视唱练耳教学受到限制,音准节奏的基础训练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音乐素质低下,给音乐技能的教学带来不利因素。因此,音乐课程如何综合应深入进行科学论证。

合理安排课程的学程与学时,如视唱练耳学时较少,幼儿歌曲弹唱、幼儿歌曲赏析与创编安排的时间偏后,学程太短,学生能力难以在短时间之内提高,更难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2、重视综合课教学形式,忽视教学效果

2010年,随着音乐课程改革,音乐课程实施了综合性教学,而综合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面临音乐综合课无教材、多学科知识的合理整合、构建综合课程整体性的知识基础、构建综合课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及教师缺乏对知识与能力的整合等种种问题,急需我们做新的课题研究。有的教师综合课程混同于分科课程教学,不同的学科知识仍处在零散状态,没有找到很好的结合点,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成为不同学科的拼盘,而不是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因此,较难达到预期目标。

3、重视音乐技能课程,忽视音乐基础课程

目前,我院在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大专音乐课程必修课中开设了两门音乐综合课,声乐与视唱练耳、钢琴与音乐理论,学期成绩整合为两门成绩,其中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都只占30%,在教学中教师重视钢琴、声乐技能的教学,削弱了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严重缺乏音乐基础理论,音乐素质低下,造成学生学习的后劲不足,音乐技能的学习缺乏上升空间,也使音乐教学举步维艰,学生对技能学习的不自信,阻碍了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

二、进一步优化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音乐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合理的课程结构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使学生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学前教育教师必备的音乐知识与能力。

我院在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音乐课程结构改革方面做了一些研究,也进行近四年的教学实验,获得了一些成功经验。怎样使它更具合理性、科学性,使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能获得良好地音乐素养、音乐技能和教学技能, 为学生毕业后在幼儿园音乐教育领域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认为应该在音乐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调整和优化音乐课程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构建音乐综合教学的内容体系等方面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调整音乐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与结构的构建与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无不依据培养目标而确定。课程结构是落实学前教育大专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具体体现,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前教育专业素养,从而获得从事幼儿教学的能力和幼儿教育研究能力, 尽快地建立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音乐课程体系,使音乐课程结构更加完善。

音乐课程设置的调整,是对课程结构优化的具体措施,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学校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在考虑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音乐课程设置,应以音乐在整个学前教育中的定位为出发点,为学前教育培养合格的幼教师资,学前教育教师应具有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音乐技能、音乐素质、艺术实践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因此,有必要对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音乐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形成一套更科学的、更合理的、具有师范特点的音乐课程体系。

2、进一步优化音乐课程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首先,要精选必修课,突出专业特性。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对象是幼儿教师,专业必修课应突出”幼儿教育“这一特点,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和“幼儿教育”相关的课程,体现它的实用性。如声乐、钢琴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音乐技能,而幼儿歌曲弹唱、幼儿歌曲配弹更为重要,它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因此,应重视实用性强的课程,加大这些课程比例,将部分的专业课程进行有机整合,这样将课程内容融会贯通,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有利于知识的连贯性和综合性,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

其次,要增加音乐选修课门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通过增加大量选修课和课外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研究能力与活动能力,还应当相继开设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选修课和音乐专题讲座,如:幼儿音乐发展的专题讲座、幼儿歌唱训练的专题讲座、童声合唱训练的专题讲座等,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开阔学生音乐文化视野,建立以多元化价值观为基础的音乐课程体系。

第三,要强化艺术实践,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实践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声乐、钢琴技能课应加入一定比重的艺术实践,通过舞台表演、课外活动、音乐技能教学汇报和各类音乐技能比赛,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舞台,培养学生舞台表演经验,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有足够的实践创新能力,而教育实践创新能力取决于他在学习期间参加的各种艺术实践活动的多少,艺术实践活动应充分地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学科与非学科学生之间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一些班级合唱比赛、班级音乐技能汇报、班级毕业汇报等,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在练习中发挥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

加强实践环节,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艺术和社会实践,增加艺术实践与教育实践的时间,多为学生提供实践、观摩、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多接触幼儿园有关音乐教育教学的课程内容。

第四,构建音乐综合课程的教学模式,立足学前教育发展前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找到音乐综合课程各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合理取舍和有机整合各学科内容,讲究内容的实用性,改掉过去”繁、难、偏、旧、全”的课程内容,增加大量的幼儿题材的作品,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幼教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鹰 《地方高校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新思考》《中国音乐》2010年第2期;

[2]王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反思与构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3]徐春艳 《高校音乐教育学科课程体系与内容优化》《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六期;

[4]刘妍玲、邵奇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探讨》《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年12月

[5]封亚玲、陈胤《大专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设置与研究》《大家》2010年第24期;

大专音乐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声乐表演;艺术教育;高职高专

高职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来看起步也不算早,步入正轨快速发展基本上都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社会发展服务,由于分工细致,培养目标明确,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高职高专音乐表演专业声乐表演必修课一般开设2-2.5年,每周1-3学时,采用个别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方式,一对一的个别课一般每周1学时,集体课每周2学时。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时间都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又会存在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教学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1、高职高专中的艺术教育

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众多国际知名院校对艺术教育有着广泛的共识:那就是艺术和科学是相辅相成的,艺术教育既可以使科学家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又可以有助于艺术家了解和认识科学。无数的科学家都在践行这一事实,如爱因斯坦不仅是科学巨匠,同时也有演奏乐器的爱好;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还是个音乐迷,他甚至谱写出中国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艺术教育帮助其培养理性思维和创造力。

2、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在艺术教育(美育)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音乐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陶冶情操,也是一种社交礼仪的体现。作为一种业余爱好,音乐教学可以对其所学专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的规定,高校学生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艺术教育课程。例如,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在2006年将音乐欣赏课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程,每个院系都要开设,学时数不能低于16学时,根据不同专业的情况可以适量增加,但不能减少。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合唱比赛、声乐大赛层出不穷,音乐也更加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甚至朋友聚会都少不了去KTV娱乐一番,没有音乐的教育不是完整的高等教育。因此,适当加强音乐教育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的分量,增加学生社团活动的比重,对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很大。是培养新时期全面发展高端技术型人才的保障。

3、河南省高等音乐教育现状

目前河南省的行政区域主要分为18个地级市,通常将郑州市、开封市、许昌市、平顶山市和漯河市称为豫中地区;新乡市、安阳市、濮阳市、鹤壁市、焦作市和济源市称为豫北地区;三门峡市、洛阳市和南阳市称为豫西地区;驻马店市和信阳市称为豫南地区;商丘市和周口市称为豫东地区。每个地区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差别较为明显除新兴的城市之外,各地都有自己的本科教育。在音乐教育中以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原河南大学艺术系)为最早。拥有音乐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力的学校有三所,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郑州大学音乐系。相对全国来说,无论是办学层次还是办学级别都较为落后。专业的独立艺术学院――中原文化艺术大学正在建设中。

纵观建国后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不难发现,多年以来一直以培养师资队伍为主体,屈指可数的专业音乐院校在茫茫的高等教育院校中显得凤毛麟角。河南省的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基本也是以高师音乐教育为主,目前尚未有专门的独立音乐院校。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是隶属于河南大学的二级学院,并且是集美术、戏剧与音乐为一体的综合类艺术学院。河南高等音乐教育长期以河南大学为中心,河南大学艺术学院为河南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师资人才,成为河南高等音乐教育的“航空母舰”。较长一段时间内,河南省几乎每一个地、市的高等音乐教育师资都来源于河南大学的输出,这种状况在一定的时期内对河南省高等音乐教育的初建与稳固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进入新时期以来期形成的弊端也显而易见―由于师资来源比较单一,容易出现教育模式单一复制,教育思路僵化重复的消极影响1。

【参考文献】

[1]刘杰.河南省高等音乐教育现状评述[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9):119-120.

大专音乐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高校;作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255-01

一、高校音乐教育的功能

(一)音乐教育有利于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

在高校开展音乐教育有利于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音乐对大学生的心灵世界产生的影响更直接、更强烈,大学生能够在音乐世界里,陶冶性情, 修养品性,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

(二)音乐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情感培养

高校要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健全人才,必然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音乐教育能够以音乐这种独特的听觉艺术形式对大学生的情感培养产生直接的影响,直视他们的心灵和情感世界,让他们产生最强烈、最深刻的情感体验。良好的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大学追求美好的事物、圣洁的情感和丰富的人生,反过来又会对音乐充满喜爱与向往。

(三)音乐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升华

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是艺术殿堂的奇葩,而且也蕴含着高尚的伦理道德。著名的《黄河大合唱》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顽强不屈的斗志,曾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民族的各族儿女,献身于我们伟大的民族独立和富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以、呐喊式音调和果敢的节奏,呼唤着顽强不屈的中华民族起来战斗,表现真实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英勇抗争的革命精神。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硬件设施的落后。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目前现有的教学设施与实际的教学需要还存在很大的出入,如教室、琴房、多媒体教室、钢琴以其他乐器等等,教学质量受到了影响。

2. 师资亏乏。近几年,音乐招生人数迅速增加,音乐系的建设犹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许多中专学校升为大专,大专学校升为本科,而这些院校中的教师的专业水平则相对落后;另一方面,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原本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师无从细致的进行教学,随之而来的是教学质量水平的下降。

3.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由于艺术招生的特殊性,音乐专业考生的文化课成绩远远低于文科理科考生的成绩。更有一部分考生,想走捷径考上大学,而这些考生对于音乐的认识相对来说差距较大,这在教学中是一个很大的困难。

三、如何进行改革

(一)主流价值观在音乐上的回归

当前流行音乐在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上与主流价值观背离,对大学生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流行音乐是当前最大影响力的音乐形式,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很大,要引导音乐制作人在音乐制作方面充分地将主流价值观纳入其中,倡导积极向上的歌曲形式,保证歌曲内容的健康向上,对于当代大学生课下精神生活的丰富以及道德建设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就当前流行音乐的态势来看,很多流行音乐充满着无厘头元素,只强调音乐的动感和节奏,无视词曲内容的空洞,更有甚者在歌词方面选用肮脏和下流的词汇,这类音乐却也大行其道,流行度很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国民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类音乐有着很大的受众群;二是这类音乐充分迎合了社会底层人群、对社会不满人群、生活状态低迷人群的口味,成为他们发泄情绪、平衡心理的工具。从以上分析的结果来看,当前流行音乐曲风以及内容上的偏离主要原因来自于社会现实,而高等院校中广大学生的音乐教育则不能受此影响,主流价值观的回归十分重要。

(二)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环境对于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环境改变人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的行为惯性和思维惯性,这两种惯性在固定环境中的体现就是同化。当前,高等院校要重视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要设立专项课题小组,针对本校的具体情况,组织音乐教育人员、心理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管理工作者进行系统研究,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校园音乐氛围营造计划,通过这一措施能够有效改变校园音乐氛围,帮助广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三)提倡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教育形式是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和时代对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多做创新、刻苦钻研,以多样化、多层次、多角度的音乐教学方式开展工作,将我国众多的传统音乐形式中的健康部分、优秀部分纳入教学内容中来,同时,要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将众多的优秀音乐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在依赖流行音乐的同时有更多的选择,这也有益于这些优秀音乐形式的推广和成长。

参考文献:

上一篇:美育音乐教育范文 下一篇:课外阅读规划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