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17 17:08:24

美育教学

美育教学范文第1篇

一、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老师既是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也是参与者,一个优秀的老师在教学中应用优美的语言、自然大方的教态创造出美的意境、和谐的气氛,并对学生加以引导。这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科学探究。美育是由美学家席勒在他的《美学书简》中提出来的,它指“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审美客体。化学教师不仅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科所呈现的美加以阐释,而且教师自身要不断展示美、创造美,使学生既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又得到审美,情操得以升华。

二、美育在化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来激发学生主动接受熏陶,启迪聪明和智慧,塑造他们美的心灵,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化学中的美,这样才能促进人格完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美育是贯彻普通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迎接新世纪的必然要求。

三、化学教学中实施美育要有技巧。若把美育仅当作艺术特长或技能技术教育来施行,这是误区,既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又违背了美育自身的规律和宗旨。作为一名化学老师,课堂语言应讲究艺术,力求语言美、意境美;叙述过程要清晰完整、亲切动听,化学术语要准确无误,表达化学规律要简练准确、说服力强;演示化学实验要操作正确、现象明显、设问到位,说明现象要机智风趣、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这样,在学生的整个认识活动中都渗透着美的因素,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就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四、美育即审美教育,作为审美客体在化学学科中是普遍存在的。美育在化学教学中,涉及各种美:不同物质的不同颜色、形态,如淡黄色的氯化铁中加入无色的氢氧化钠时就立即产生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显示出一种直观的美;元素周期律反映了元素之间随核电核电荷数的增加,其性质也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显示出一种和谐之美;小如珍珠、玛瑙的晶莹宝贵,钻石、宝石的璀璨夺目,各种物质的斑澜色彩、美丽光泽,大到石笋、钟乳石的鬼斧神工,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地大物博,它们既体现了自然美又蕴含着科学美;许多物质的合成、化学规律的发现,以及化学物质在社会和生活实践中的应用,都展示了学科的社会美。紧紧抓住这些美加以展示或描绘,既可加强教学直观性、激发求知欲,又可启迪思维、愉悦心灵。从钻木取火到飞向太空,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试管婴儿,从炼丹术到人造金刚石……正是化学科学不断发展的过程。

美育教学范文第2篇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最重要内容和途径。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美育能否得以实施。

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在学校美育中占有重要位置。美术学科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强烈的感染性,是奠定学生审美基础、培养学生健康美感、指导学生进行美的创造、从而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重要学科。

在学校美育中,美术教育体现出如下特点:

一、体现美育目的的深刻性

郭沫若同志说:“类社会的根本改造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在这里,郭老师把美育看作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措施之。那么学校美育的目的就是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健康的人格。实现分配的人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美术教学正是可以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美国艺术家邓肯说:“艺术是……人类精神上的美酒……,人类需要它需要水和面包。”美术的贡献于教育的意义在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其形象的具有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也优美而完美的艺术形式深刻地拨动了人们的心弦,激发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以达到美育的目的。

二、体现美育任务的全面性

美术作为具体学科,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形象性、可感性、物我交流性,因此在校园美育中与其他学科相比要起着主力军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全面地体现着美育的任务:培养审美能力,感受美的事物;提高美的鉴赏水平,欣赏美的世界;按美的规律来培养创造能力,创造美好生活。

在教学中,我校根据美术大纲,曲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美术理论的讲座,请专家讲学,欣赏名画,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写生等培养学生审美的感受力。坚持开设美术的欣赏课进行美学理论讲座,用马克思美学理论讲座,用马克思主义美学武装学生头脑,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崇高的审美理想,自觉用无产阶级的审美标准去鉴别美丑、善恶、是非。在教学中从培养学生审美理想开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情感和想象力,指导学生进行美的创造,锻炼驾驭形式的艺术技能。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更注重学生到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我校近年来,在全国、省、市的青少年科技艺术大赛和创新科技大赛中连续取得骄人的成绩。

三、体现美育内容的广泛性

美育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的教育,进而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塑造美的心灵、升华精神境界,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积极性。

艺术是美的精华,如果说:自然美侧重形式,社会美侧重内容,那么艺术美则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

美术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客观生活。美术,通过线条、色彩、造型等表现手法创造出诉诸于视觉和艺术形象,美术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内容: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之美。要以美术实施美育,不能不分析把握其美的因素,从而恰当地选择美育点,顺利完成学科美育任务。恩格斯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我们引导学生把握美术的艺术技巧,分析体会千资百态的艺术结构、艺术表象中蕴含的丰富的审美价值。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一切都美而和谐的人。

四、体现美育方法的直观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第一个窗口”。为使学生能深入美的世界,能感受、欣赏、创造艺术之美,更能感受、欣赏、创造社会、人生之美,教师要做好美的导游人,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想象,勇于实践,从而达到美术教学和美育目的。

美育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美育。

【中图分类号】G633.9

《中国教育发展纲要》中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展美育在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这就告诉我们加强美育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应试教育下的美育,在社会风气、某种利益的影响下,只重视对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对人的培养;只重视结果,而忽视了教学过程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下的课堂,基本上是一言堂,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而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则是建构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气氛下的师生互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下的众言堂。应试教育下的美育,不能发挥出美育的情感作用。美是精神文明范畴,对待学生既要晓之以理,又需动之以情,任何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通过审美主体的感情体验。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一首歌、一支乐曲,或是庄严雄伟,凛然悲壮;或是忧伤哀怨,使人怅然;或是热情奔放,令人振奋……;这一切都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共鸣,拨动学生的心弦,陶冶学生的情操,这是音乐课所独有的特色,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情操的熔炉。”那么,作为音乐教师,应怎样在教学工作中充分让学生得到心灵的升华、美的享受、情感的滋润呢?

一、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由于音乐未列入毕业、会考、高考科目。因而有些学生对音乐学科不够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除了自身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有比较广泛的文化修养以外,还必须具有爱岗敬业、献身音乐教育事业的精神,才能认真备课、上课,在课上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动听的歌声、熟练的琴声吸引学生,让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对老师的才华产生由衷的敬佩,从而激发出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杨振宁教授曾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当学生对音乐有了浓厚的兴趣后,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会如饥似渴地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中去。

二、深挖教材中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课程标准》音乐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第一位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应善于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到教学中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学,除了介绍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产生后对中华民族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所起的巨大鼓舞作用外,要放音频让学生听,让学生假想我们如果正处在被列强分割、日寇大举进攻,而政府除了只会镇压人民,对日寇的进攻却不敢抵抗的暗无天日的旧中国年代,整个中华民族正处于被奴役的苦难之中,《义勇军进行曲》的出现就会犹如一轮红日照亮苦难的中华民族,使人民从中获得了团结、力量和勇气。然后用充满激情的声音进行学唱,学生学习后不仅能使其心灵得到巨大震撼,而且会深深将歌中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牢记心中,终身难忘。再如《歌唱祖国》,可让学生离开教室,到国徽或国旗前进行,或对几个班同时进行教唱,使其雄伟、庄严的气氛得到充分的体现,让学生对伟大祖国产生强烈的自豪感,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三、将美育渗透到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去。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现行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教学中应深挖这些教育资源,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其情操,从而使其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1)在歌曲教唱中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美。

现行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歌曲,如公益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爱国歌曲《七子之歌》,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等等,各自都散发着自身独有的美感,教师在教唱时要把握住这些歌曲的感情:或宁静致远、或优美柔和,教好、唱好,让学生去感悟、领会,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2)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惑受到音乐的美。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要充分利用学校的音响设备上好音乐欣赏课。上音乐欣赏课时,教师要注意对所欣赏的歌曲进行欣赏上的引导,告诉学生欣赏音乐的方法。如在欣赏《二泉映月》和《命运交响曲》时,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去分析为什么有人会说“华彦钧是中国的贝多芬,《二泉映月》是中国的《命运交响曲》”,进而去品味他们崇高的人格,与命运作斗争的信念。在欣赏歌曲《红山下的绿草原》时,引导学生体会歌中那浓郁的内蒙民风,让歌声将我们的思绪带到那一望无际的乌兰布统大草原上,地上的月亮――达里湖,从而引发学生对家乡、对辽阔的祖国的热爱之情。

(3)在各种音乐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创造音乐的美。

学校对各种节日一般都要举行纪念或庆祝活动,这时音乐教师积极配合班主任组织学生参加,并热情地给予辅导,使学生从排练到最后演出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并最终在演出获得成功时会从中感到自己所创造出的音乐的美和力量。如为迎接香港回归,我校师生参加了由内蒙古赤峰市委宣传部、教委、团委联合举办的《内蒙古赤峰市百人大合唱比赛》,并获二等奖,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成立演唱、器乐等特长生兴趣小组.注重培养对音乐有天赋的学生。使他们成为校内的音乐骨干,定期开展活动,并在活动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精神来创造音乐美,教师多指导,不包办,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作用,从而保证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使之能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在班内组织学生音乐比赛,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能力,张扬学生个性,为学生展示音乐提供平台。

综上所述,美育是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必经之路,我们要时刻记住我们创造的是“人”这一特殊产品,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命运,我们把学生培养好,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安定。总之,音乐是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阵地,要加强音乐学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净化学生心灵,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参考资料:

1、《课程标准》

美育教学范文第4篇

一、美育的作用与意义

早在古代我国就十分重视美育的作用,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兴于诗,立于法,成于乐。”其意思是说国家要太平,百姓要遵纪守法,美育十分重要,要提倡诗歌,音乐和礼节。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今天,学校教育中美育有更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美育与德育密不可分。真、善、美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只有真的、善的事物才是美的,换言之,美的事物一定是至真至善的。奥夫襄尼夫说:“爱美就是爱生活,爱创造,爱为崇高理想而斗争。爱美能使人振作起来,使人生充满高尚精神,并能以深刻的意义和内容充实人生。”滕守尧教授说得好:美育“直接指向人的情感和无意识的层面,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人的精神,提高人的趣味,改造人的气质,铸造人的性格,开阔人的胸襟。美育使人的情感具有文明的内容,使人的理性与人的感性生命沟通,从而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得到协调发展。人类的许多品质、如崇高、神圣和悲剧的情感等,只有通过艺术才能充分而生动地展现,也只有通过美育才能获得,艺术在学生的价值观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只有那些感动过他们的东西,才能真正构成他们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心灵的体操。”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我就在思考,中职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快速发展阶段,可塑性极大,学校教育应该反对应试教育,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长为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身心健康的人,让每一个青少年都拥有阳光、自信、坚强的精神风貌,顺利实现社会化,造就一代能有效适应和改造环境,充分享受社会生活的高情商的未来建设者。为此,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始终贯彻美育教育,以提高学生认识美、评价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履行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二、政治课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1.利用教材内容,适时地提高学生认识美、感受美的能力。

美感包括自然美感、社会美感和艺术美感。自然美很容易理解,春花秋月,名山大川,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旅游经历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景。艺术美种类繁多,生动直观,我让学生列举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不胜枚举,欣赏艺术品和文艺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教学中,我更重视培养学生对社会美的感知能力,从我国的政治制度、社会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发现美、感受美,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捕捉闪烁着美的画面。比如各民族兄弟姐妹亲如一家的场景,不是很美吗?感动中国的那些人物事迹,不是很美吗?老年模特队风姿优雅,老年街舞团活力四射,不是很美吗?在《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中,我本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结合临床实例,教育学生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人民的健康卫士,首先要具有一颗美的心灵,要关心病人,同情病人,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其次要注重语言美行为美,言谈举止要和蔼、亲切、文雅、谦逊,衣着整洁,举止大方,给人以美的享受,当病人转危为安,医护人员挂满汗珠的脸上那欣慰的笑容,就是一道绝美的风景。教育学生在医疗工作实践中时刻奏响人性美、职业美的乐章,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认识美的能力。

2.结合学生实际,及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职生易于受到各种流行元素的影响,加之年龄尚小,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所以会出现部分学生浓妆艳抹或衣着奇异的现象。我在课堂上总是循循善诱,让学生明白青春就是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才是青年学生真正的美,美是青春,美是健康,美是积极进取,过分的装扮反而遮住青春美的光环,掩盖本来清纯自然的美。有句话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真正的美通过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格、精辟的言谈、得体的举止等方面体现出来,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折射外显。没有真才实学,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只追求表面的刻意打扮和模仿,不仅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反而有着东施效颦的效果,给人绣花枕头草包肚子的印象,让人大跌眼镜。通过耐心引导,提高学生评价美的能力,把学生的精力引领到刻苦学习、提升自身素质上。

3.言传身教,以教学艺术美来感化学生的心灵。

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教师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修养、乐观自信的气质、广泛的兴趣爱好、落落大方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都会给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自己的言行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尽职尽责,在教师的教育熏陶下,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智慧得以启迪,情操得到陶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教学是一门艺术,世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知识装进别人的脑袋,讲课不难,讲好不易,不细琢磨,难入心灵。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语言美、逻辑美、板书美、教态美,讲授力求引人入胜,举例尽量妙趣横生,注意语言生动幽默,教态自然大方,使学生兴趣倍增,以美促思,以德促美。这些教学艺术的运用,有效增强了教学效果。

美育教学范文第5篇

一、审美教育的渗透

审美教育(美育)的渗透是基础教育的新课题。虽然审美教育是艺术类课程的主旨,但要真正渗透到中小学基础学科,仍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一是因为教师对审美教育的知识较缺失;二是教师缺少对所任学科内美育渗透的技能与途径。事实上,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就可体现合适性或有效性,就蕴含了教学美的内涵;课堂上师生和教学内容的和谐,也能体现教学美。教学美可以体现在多方面,这需要教师去探索、发现。

审美对象理论建立在这样的一种基本信念上:同一个对象,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它,用不同的观点来比照它,它会呈现不同的面貌。正如朱光潜在《谈美》第一章《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所说:“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由此可知,用审美的态度、观点来观照事物,会获得事物不同的模样,将事物转化为审美对象。审美能力的提升需要一定的知识积淀和技能积累,将美育渗透于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是提升审美能力的途径。

1.艺术教育中渗透

美与艺术密切相关,教师可以通过艺术要素进行美育渗透。艺术领域非常广泛,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电影、电视等,就其要素来讲,有语言艺术、线条艺术、结构艺术、形象艺术、动作艺术、音响艺术等,这些要素与艺术学科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给美育渗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艺术的特点是形象性、生动性和美感,因而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唤起人们的兴趣。人们把参加艺术活动作为一种美的欣赏和享受,在笑声和赞美声中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教育。美育渗透学科教学会让课堂教学获得同样的功能。

2.学科教育中渗透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素质教育就必然要考虑审美教学。教学美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课堂教学和美育有机融合的必然结果,是课堂教学研究的方向。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很多,能否运用语言艺术、结构艺术、形象艺术、动作艺术等手段是关键,能否对所学教材内容进行艺术开发,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真善美的事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做到科学与艺术相结合、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相统一、教学主体与教学情境和谐融合,使教学美充满课堂内外。

3.情感教育中渗透

学科教学要渗透情感教育。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当今情感教育的缺失,这十分不利于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美育和艺术与人的感情息息相关,所以审美教育的中心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有助于形成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人的原初情感,是审美经验的核心内容。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显然没有感情的老师不可能与学生有真正的交流与互动。艺术的最高阶段是“以情感人”,交际的最高境界也是“以情感人”,在日常的交往生活中,高尚的情感与美是形影不离的。情感卑劣、灵魂肮脏的人无法与人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感情纯真、以诚待人才是交往教学之道。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用理智去驾驭感情,使理智与情感不一边倒,这样才能发出美的光辉来。

4.社会教育中渗透

社会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场所,社会教育涵盖面很广,它把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都概括进去了,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审美教育宝库,师生应积极地去开发和利用。自然美是人们普遍欣赏的对象,人们通常喜欢将自然物视为艺术作品,新兴的环境美学或自然美学将自然美学的思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社会生活也是审美所涵盖领域,所谓社会美,主要指的是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美。如今,日常生活审美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的审美理想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因此社会美逐渐成为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教师不仅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美,从而为教学服务,还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深入社会、接触艺术。在走进自然、深入社会的过程中去感知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这些课堂美育渗透是促进学生学习美学基础知识和健全人格的有效手段。

二、美学基础知识学习建议

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美育,美学理论的学习不可或缺。随着全球范围内审美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美学策略实际上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个人外观修饰和社区景观的美化,使得化妆、美容、整容、景观设计等产业蓬勃发展;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经济生活的审美和社会现实的审美化,如经济生活中,属于美学范畴的产品外观包装、企业形象包装等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由于审美化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因此社会上不同层面的工作和生活中都会遇到美学的问题。由于缺乏审美观念,有些女青年疯狂整容,结果越整越不美,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有些企业由于缺乏美的企业文化,对产品过度包装,最终因消耗资源而受罚。而教师美学知识缺失,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建议:

1.重温哲学理论,习得美学知识

美学属于哲学领域。从艺术哲学看,美学与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科学哲学、文化哲学、经济哲学、教育哲学等组成哲学的应用学科。就艺术哲学来说,就是将哲学的基本观念和方法应用于艺术研究,而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实践,无论是艺术欣赏还是艺术创作,都不属于哲学领域。学习美学一方面要掌握一般的哲学观念,阅读一些美学理论专著,结合自身的审美实践和审美体验,加深对美学理论的理解,学会用哲学的方法和观念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另一方面也要自觉地在美学理论指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感知和审美判断的能力。这有利于我们不断认识到自己在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探索更好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教学的美的设计

教学美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概念。对于教育纲要中提及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师往往片面地理解成艺体美教育,从而忽略了美育渗透这一理念。因此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都应明确提出要求,思考课堂教与学时间比例、课堂教学的和谐环境、课堂教学的适宜性或效用性等问题。学习美学理论不仅有助于审美欣赏、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而且有助于其他领域的知识的学习和创新。美学强调兴趣、敏感,这些主体因素在其他领域的知识学习和创新中也会发挥重要作用。

3.哲学理论在艺术经验中经受检验

我们必须让哲学理论经受起艺术经验的检验,让哲学概念在艺术经验中不断重新界定。美学的研究领域毕竟跟艺术实践与审美领域有关,而这些领域中的事物是以变化著称的。艺术是一个本质上开放和易变的概念,它是一个以原创、新奇和革新为衡量标准的领域。

由于概念是运动的,理论是动态的,因此我们需要学习美学理论。但是,因为每种美学理论事实上都是在解释某个特定历史阶段艺术的审美经验,都是突出某种艺术类型的特征,因而无法适从所有的艺术和审美经验。

美育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艺术 摄影教学 美育教育

摄影课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摄影不仅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艺术,它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产物。美育教育作为摄影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贯穿其中,它影响着摄影艺术风格的走向,能够提高学生发现美和提炼美的能力。

一、摄影教学与美育教育之间的关联

设计艺术作为引领潮流的创造性力量,在其创造过程中,搜集资料、表达概念、组织元素和表现设计等都会大量运用摄影手段。摄影将审美与大众的视觉感受和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消除了艺术传达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审美隔阂,为人们提供了普适的艺术表现模式。可见,美育教育对摄影教学的影响至关重要。摄影通过对瞬间的艺术凝结,犹如一座桥梁,加深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呈现了人与自然、人类行为和社会问题,这就是摄影审美价值所在。

在摄影教育体系中,审美教育承担着多重功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角度和对自然、社会的感知与再现能力。可见,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美学在摄影中的传承和体现,构成了摄影师的知识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的摄影课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感知、理解和创造能力,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摄影课的教学就必须紧紧围绕摄影艺术的审美特性及艺术属性来开展。从独特的摄影艺术语言入手,培养学生在构图、用光、色彩、点与线条等方面的观察、理解和运用能力,使摄影真实而艺术地反映自然和社会,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能力。

二、加强摄影美育教育的途径

1.利用摄影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美育素养。

摄影审美教育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训练学生的感觉器官开始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视觉和个性思维;从对摄影器材的了解和掌握到写实拍摄,从对事件的真实再现到摄影理念创新,从模仿到摄影个性的形成,都可以找到美育对教学的影响。在具体教学中,取景和构图、光影和色彩,都与培养学生视觉感受力和审美素养关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最初的点、线、面、影调、色彩、结构、空间等视觉要素入手,尝试通过人物的表情、光线的运用、影调的体现、构图的个性化培养学生的美感、秩序感、节奏感和韵律感。

为把美育教育融入到摄影教学中,还应该指导学生学习艺术鉴赏、摄影艺术史、美学等相关课程,丰富学生的审美知识,提高审美品质。在摄影实践中要广泛涉猎风光、人像、广告、新闻,以及商业摄影领域,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摄影对审美的要求,避免限制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为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审美感悟能力远比传授知识,培养摄影技能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主动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摄影艺术造型理论,培养学生在平凡的景象中发现独特的美质和对美的结构及形态的鉴赏、识别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开设数码摄影作品的后期制作课程有利于学生开展二次摄影创作。通过对作品的画面剪裁、光线及影调的处理、颜色的搭配等,培养学生对作品的取舍能力和审美素养,以便学生能将创作个性和风格在二次创作中更充分地表现出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增强。

2.通过作品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作品欣赏在摄影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学生从模仿到创作,作品欣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发掘本质,把握艺术形象,感受艺术情景,体验艺术情感,让学生通过美的体验和审美教育实现与大自然的情感交流,达到培养审美情趣、完善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同时,作品欣赏要结合社会文化背景,从政治、经济、人文等视角赏识作品;要结合拍摄者的审美取向、创作背景、社会效果来发掘作品中的人文价值和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实现摄影美育教育的目的。

开展多种形式的摄影体验交流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班级之间、同学之间的习作交流和点评,可以消除摄影美育的神秘感,使学生感到在摄影中感受美、创造美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是可以做的。在作品欣赏活动中,学生要敢于剖析自己的作品,听同学的意见,听老师的意见,更重要的是要倾听自己的心声,要敢于直面自己的成功和不足,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使自己的作品赋有美的韵味。

作品鉴赏的方法很多,分门别类地欣赏作品有利于对作品流派风格的准确把握。比如,航天摄影可以展示宇宙的浩瀚、微观摄影能展示自然生命的美丽和复杂、动物摄影能展示大自然的丰富与多样,等等。通过对摄影图片的分析,让学生在了解主题、主体、构图、色彩、场景等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对大自然的好奇和关心,对摄影美的探索和追求。

3.开展摄影创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在摄影教学中开展摄影创作活动能够提升学生参与摄影的乐趣、积累创作经验和激发创造热情。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比如:运动会、球赛、文娱活动、会议,等等;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农村和城市发掘题材、寻找素材,尝试新闻摄影。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摄影创作机会。摄影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社会、感受自然,在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中得到启发和灵感,激起学生创造美的欲望和行为。

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在摄影活动中懂得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创造美,最后成为美的创造者,这是摄影美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基于此,教师就应该具备较高的美学修养,娴熟的摄影技术,渊博的摄影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摄影的美学目标,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审美创造能力的提高。

摄影作为大学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简单、方便、实用和效果明显的特点,让学生从走入社会和自然变成关心社会和自然,这是了不起的进步。学生通过摄影活动,感受自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最后达到提高审美素养和审美创造能力的目的,这是高校摄影教学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袁鼎生.教育审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振民.摄影审美纵横[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3]肖伟奇.摄影艺术创作是美育的重要途径[J].教书育人:普教版,2000,(06):47-48.

美育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美育 中学音乐 教学

一、音乐教学的美育作用

所有艺术形式均是以表现人类情感为最终目的,音乐作为一种极具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情感培养和审美情趣确立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在想象力激发、创造力提升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艺术无法比拟、无法替代的。音乐不仅能够陶冶情操,充分提升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美的追求。在中学音乐课堂中,教师无疑是传递美的使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们关注的焦点。为此,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的调动,将音乐之美,从多个层面表现出来。

美育往往要通过现实生活以及艺术之美来引领和打动学生们的情感,使中学生们的心灵深处能够得到感染,并以此培养学生们正确的审美观念,帮助学生们树立起鉴赏美、表现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其思想教育的实现形式绝不能依靠强制的方式进行,而是应该依靠动人的音乐本身。一支优美动听音乐本身就具有启迪人思想的作用,例如《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优秀曲目,对于激发抗日热情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音乐的旋律中也蕴含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髓,学习和感受这些音乐作品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中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同时可以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美的熏陶,完成美育教育,提升道德情操的目的。

二、中学音乐教学法的现状

中学阶段,音乐教育宗旨在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和造就其成为具有一定音乐知识和音乐能力的群体,不断改善和提高其美育素质。然而现实中我们调查发现,一些学校在音乐教学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很多学校对音乐课极不重视,将音乐课基本都做完自习课处理。在课程表上虽然有音乐课,但实际课程安排上,往往是应付进行,有的学校没有配备专门的音乐课教师。

二是音乐欣赏课往往课堂氛围比较呆板,内容单调乏味。一些学校在音乐欣赏课上,往往仅仅介绍某些音乐家的平生和其音乐成就,教学内容以理论和发声为主,课堂中互动情况较差。

三是依然采取教师教唱的传统形式,教具仅仅是一架电子琴,课堂教学氛围较差,音乐的整体性不佳,更缺乏必要的审美情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难度较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差。

四是部分音乐特长教学班,往往仅仅重视考试成绩。在课程安排上,缺乏必要的连贯性,其教育的目的仅仅是用来应付考试,对音乐表现处理的能力不高。

除上述问题外,中学教师在艺术探究和思维的培养等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情况为某些中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仅仅对音乐理论和技巧进行讲授,却忽视了在艺术思维方面的引导和培养,将中学音乐课上成了音乐“传艺课”。教师仅仅是在课堂上教学生如何演唱,而不是教学生应该怎样思维,学生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发声技能和音乐理论背诵,音乐中核心的艺术思维能力往往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

第二种情况为某些中学音乐教师仅仅重视如何实现音乐,而不重视艺术表现。对于音乐感受和艺术修养调整不够重视。

第三种情况为某些中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先教发声,再进行教艺术表现讲授的方式。这种方式从表层上看,似乎较好,但如果认真分析则能够发现,这种方法人为地将声乐训练和艺术表现进行了割裂,在应用教学中,应从发音开始就进行艺术表现同步传授。

三、中学音乐美育渗透方式

(一)充分发挥教师引导的作用

中学音乐教师应在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全面挖掘其音乐内在意境因素,并采取有效手段使之为教学服务。同时应注意运用身边和自然界的有力环境,引导学生表现音乐色彩,营造美的意境,使学生们在置身于美的意境当中,获得愉悦,感受美好。

(二)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

应通过良好教学环境的营造,使学生们能始终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音乐,自由自主表达自身的感受,展示自己的个性,显示个人的潜能。广大教师应将教学过程当做发掘和培养学生气质和潜能的过程。在音乐课中开展美育教育,同时还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开展智育和德育引导,不断开阔学生视野。

(三)创新开展多媒体音乐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方便、易于接受等诸多优点。在多媒体展示下,能够较好地将学生带进特定的音乐意境中去,音乐意境中具有直观、形象、快捷、方便等特点。在多媒体声、色、形的共同作用下,学生们能够很快就进入特定的音乐意境当中。使学生们能够产生身临其近的感觉,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该音乐内容的理解。

结语

美育教学范文第8篇

一、美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于幼儿教育的内容,教育部2001 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规定:“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显然,在这五个领域中,艺术乃人类社会之美的高度集中与凝练,属于美育的范畴,而且是美育最主要的内容。不仅如此,《纲要》关于艺术领域的“目标”要求让幼儿“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在“内容与要求”上规定,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在“指导要点”上更是明确提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可见,作为幼儿教育五大领域之一的艺术教育实际上已远远超越了艺术形式的范畴,它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融为一体,包容了美育的全部内容。由此,我们不难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美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美育是幼儿教育的最佳形式

关于幼儿教育的形式,《纲要》指出,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点早已在每一位幼儿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达成共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不仅意味着游戏是幼儿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更意味着幼儿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应该充满着一种游戏的品格。而游戏的品格,就是审美的品格;游戏活动从本质属性而言正是一种审美活动。德国美学家席勒认为,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一般来说,人有三种冲动:感性冲动、形式冲动和游戏冲动。如果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在人的身上同时起作用,或者说两者达到了统一时,便出现了一种新的冲动———游戏冲动。席勒进一步解释说,游戏冲动亦即审美冲动,以自由为其精髓。

那么,如何才能让幼儿教育活动不只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本能游戏活动,而成为一种充满自由与创造品性的审美愉悦活动呢?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当我们的幼儿教育借助于艺术这种最高的审美活动形式来实施的时候,它不仅会深受幼儿的喜爱,而且必然会最大限度地实现幼儿教育的既定目标。如蓝猫儿童文化心理研究中心研制开发的“心能美育”幼儿教育系统就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上述幼儿教育的基本理念与思路。动漫艺术是一种融绘画、音乐、表演、影视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符合幼儿的审美特点和需要,是当下幼儿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心能美育”幼儿教育系统所谓的“心能”包括“爱、快乐、自信、梦想、创新”等五大能量,与其说是指幼儿的“心理潜能”,不如说是幼儿的“心灵潜能”,它是一个融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美学、伦理学、系统工程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而产生的新概念。美育本是一种心灵教育或灵魂教育。“心能美育”即是一种通过美育来开发幼儿心灵潜能的教学策略。它力图通过艺术审美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培育幼儿的美好心灵,从而不仅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而且必将为儿童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美育是幼儿教育的理想境界

美育既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教育的最佳形式,由此让幼儿教育自身立美,让幼儿教育成为美育,培养出美好的人,应是幼儿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在最高境界的美育中,不仅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美的,而且其教育的过程和结果都是美的。整个教育的过程要富有美感,要充满自由与创造的品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收获美的结果或产品,培养出美好的人。而要使幼儿教育成为美育,我们必须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艺术领域的教育内容切忌专业化和技能化。让幼儿感受与体验艺术之美,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与爱好,应被确立为艺术领域教学的主要目标;在非艺术领域教育中,不能对美视而不见,而要善于挖掘健康、语言、社会、科学等领域中的审美要素,充分利用幼儿对美的敏感与亲近的自然倾向,让美引领着幼儿愉快地进入这些领域。

第二,借助艺术形式进行游戏活动,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活动形式,但不是惟一的形式。艺术审美活动适合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能充分满足幼儿的艺术表现欲望。因此,对于能够以艺术为载体来组织教育活动的内容,艺术形式无疑是我们的最佳选择。但是,不能机械地把任何内容都套上艺术的形式,我们强调的是幼儿教育形式的审美化,关注的是幼儿教育过程要具有审美意味和自由品性。

美育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学美术教学;美育教学;渗透

在大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不仅能够让美育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也能帮助大学美术教学查缺补漏。美术教学和美术教学天然的联系让两者的融合能够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最终让学生成长为能够用美的眼光看待人生、看待世界的人。所以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大学生都应当重视起美术教学与美育教学的结合。

一、在大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的必然性

(一)人才培养的需求

在素质教育被广泛提倡的今天,我们在进行教育工作的时候不能再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美育教学的主要教育目标是让学生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状况,从而为其他教育提供心理基础。而美术教学则要求学生运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事物。在这种情况下,美术教育和美育教育的结合时国家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基本需求。

(二)理论基础的完善

在大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并非是一个新近诞生的理念,早在十八世纪就已经有相似的观点出现。在著名教育家杜威继续发展了这个理论之后,美育教育与美术教学的结合就已经开始了广泛的实践,相关的理论也在逐步地完善。人的审美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某种联系,美术教学和美育教学存在着契合点。可以说,在大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的理论基础已经搭建完毕,需要我们用实践来检验它[1]。

二、大学美术教学与美育教学的关系

(一)在教育目标上的区别

大学美术教学与美育教学尽管也有着比较多的契合点,但是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区别。比如,两者的追求目标是不同的。大学美术教学更加看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致力于让学生拥有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而美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让学生学会情感表达和情感体会。两者在教育目标上区别决定了教育方法会有分歧[2]。

(二)公开性和保密性的区别

由于美育教学直击学生的情感和心灵,所以需要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从而实现与教师的深度情感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希望被其他人看到,教师也不希望其他人干扰教学进程,所以美育教学有着保密性质。而大学美术教学则没有这个问题,由于是能力和知识的传授,大学美术教学有着比较明显的公开性。教师在课堂上公开交流,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换观点,课堂更加开放。

三、在大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教育观念的结合

大学美术教学与美育教学存在着诸多的分歧,那么怎样才能合理的利用两者的契合点进行渗透教学呢?首先要在教学观念进行紧密的结合。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要利用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观念上达成两者的统一。美育教学进入美术教学中能够为美育教学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让心灵美和艺术美达成良性的互动。美术教学进入美育教学能够改革美育教学的形式,开发新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的变化

大学美术和美术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教师要教学的时候要积极引导学生,采取更能够让学生接受的方法。从美术教学来说,教师要依靠基础知识的巩固来启发审美能力,而从美育教学来说,教师要直接进行心理上的指导,来让学生据此认识世界。美育教学渗透进美术教学之后,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融合两种方法的优势,取长补短。

(三)教育平台的互补

大学美术教学往往集中在课堂上,教师在课堂上集中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而美育教学则没有地点的限制,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美育教学,也引起美育教学呈现出一对一辅导的倾向。在两者进行结合之后,美育教学可以在课堂上更高效率的进行美育的指导,而美术教学也可以摆脱课堂的限制,随时随地的把美术教学融入日常生活当中去。

(四)教师队伍的结合

美育教学和美术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如果要更好让两门学科的教学融合在一起,可以建立一支既懂得美术教学,也懂得美育教学的教师队伍。这样教师在进行大学美术教学的时候就能够不自觉的加入美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让两门科学充分融合。

四、结束论

在大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对于美术教学和美育教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本文首先总结了在大学美术教学中融入美育教学的必要性,然后分析大圩么似乎教学与美育教学的关系,最后对大学美术教学中融入美育教学的具体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参考文献:

[1]吴玲,陈祥龙.以美育人润物无声——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的体现[A].校园文学编辑部.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校园文学编辑部,2007:4.

[2]赵丁玲.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No.6302:70~73,76

美育教学范文第10篇

舞蹈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主要方式之一。舞蹈不仅可以使幼儿得到艺术美的体验,还能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文章论述了舞蹈在幼儿美育中的主要功能,探讨了舞蹈对幼儿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幼儿教育;舞蹈教学;美育功能;主要措施

舞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舞蹈逐渐受到幼儿教师的重视。艺术性作为舞蹈的主要特征,直接决定了舞蹈具有对幼儿进行美育的功能。此外,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喜欢模仿等特点,因此,舞蹈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最好形式。为了更好地对幼儿进行美育,幼儿教师应明确舞蹈的美育功能以及掌握舞蹈教学的方法。

一、幼儿舞蹈教学的美育功能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的一种教育。美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还能促进社会文明。幼儿舞蹈教学对实现幼儿美育具有以下功能。其一,舞蹈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美感。舞蹈教育可以使幼儿的形体得到规范,帮助幼儿改变之前的不良行走及坐立习惯。规范的姿势对幼儿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健康的身体又能使幼儿的心灵世界更加美好。因此,舞蹈教学能够实现人内外美的统一。此外,舞蹈能够使幼儿理解美与丑的概念,促使他们形成欣赏美好事物的习惯,培养他们的美好气质。其二,舞蹈教学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幼儿的审美意识是在不断欣赏美及追求美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舞蹈作为表现艺术美的主要载体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识。对于幼儿来说,审美意识的形成可以使他们体会到世界的美好,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三,舞蹈教学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舞蹈能够实现人体动作的艺术美,是动态性地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种形式。幼儿在努力学习相关动作以及进行舞蹈表演时,会逐渐形成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审美观念。幼儿形成审美能力不但可以净化他们的心灵世界,而且能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真假及美丑的能力。其四,舞蹈教学有利于提高幼儿创造美的能力。舞蹈教学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之外,还能增强他们创造美的能力。随着幼儿对舞蹈的学习,他们就会积累一定的舞蹈知识和舞台表演的经验,这为他们对美的创造奠定了基础。此外,幼儿的思维比较活跃,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再加上教师的不断鼓励,可以使得幼儿创造美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舞蹈教学对幼儿进行美育的主要措施

(1)需要充分掌握幼儿的特点。教师进行舞蹈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由于幼儿的身体正处在发育期,运动神经及肌肉发育还不够健全,因此,教师应该选择一些学生身体能够承受的舞蹈动作。此外,还要根据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多选择一些短促且节奏明快的动作。幼儿具有喜欢模仿、想象的特点,教师要运用一些具有故事性和幻想性的教学形式进行舞蹈教学,并且还要选择直观性强的动作,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2)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一味地重视学生的舞蹈动作,却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导致学生对舞蹈产生厌恶情绪。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从培养幼儿的舞蹈学习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幼儿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个性,教师只有不断地引导他们,才能使他们逐渐产生学习舞蹈的兴趣,才能充分发挥舞蹈教学的美育功能。

(3)完善舞蹈课程体系。在西方发达国家,舞蹈教学较早地受到重视,并且已经有了比较完善、成熟的课程体系。我国也应该在推行舞蹈教学的同时,努力形成幼儿舞蹈教学课程体系。这一体系的完善,既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又需要注意幼儿的身心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实现幼儿舞蹈教学的目的。

(4)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舞蹈教学可以将多种多样的舞蹈艺术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随着学生的不断成长,他们的审美能力也会不断提高。为了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教师不应要求学生只是一味地模仿,还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例如,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大胆展示自己的动作。只有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幼儿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三、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舞蹈教学是幼儿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学生美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育对学生的学习及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公民素质的提升。因此,教师要重视舞蹈教学的美育功能,通过培养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舞蹈教学的美育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作者:王昆 单位:陕西省淳化县润镇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王丽娟.谈舞蹈的美育功能———对幼儿舞蹈教育的几点认识[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2]王妮妮.浅谈幼儿舞蹈教育的重要作用[J].艺术教育,2014(06).

上一篇:文物保护培训范文 下一篇:音乐美育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