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5 09:56:31

绿色农业论文

绿色农业论文范文第1篇

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云绿色农业技术集成中心连续多年加大对农业机械、试验设施装备等物资的投入,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举办观摩、展示活动,对农民进行现场培训。由于建设成效显著,该中心的基地已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和集成示范基地”。此外,隆平高科部级玉米种子研发中心建设正在积极推进,河南科技学院杂交小麦研究科研项目巳取得初步成效,这些都为济源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绿色农业防控体系逐步完善。建成济源市植保田间观测场及应急药械库,梨林镇东部万亩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大略镇寺郎腰村3500亩的大葱种植基地被定为绿色农业防控示范区。健全了市、镇、村三级监测防治体系,成立社会化防治组织100余个,推广应用大型车载植保机械300余台,构建起了“监测预警准确、扑控快速高效、监管规范有力”的动植物保护体系。高产示范区全面建设。针对土地流转率加大、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等现状,济源市先后建成五龙口玉米万亩高产示范方,积城镇/j、麦万亩高产示范方以及多个千亩方、百亩方’为全市粮食稳产高产提供了科技保障。

2.存在的问题

济源市农业科技支撑能力逐渐加强,但与农业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集成配套不够。二是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一线的实用型专家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尤为突出的是基层农业科技人才弓I不进、留不住。三是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农业生产、教学、科研、农民培训、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等工作的衔接不够紧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整体合力。

3.意见和建议

一要抓好项目实施。持续抓好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活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三大重点工程。其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要围绕“小麦、玉米、蔬菜”三大产业,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效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与认证、扶持政策协调配套,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二要加强协调沟通。农业技术教学科研工作要根据相关单位的性质、职能来谋划,要定位在全市的层面,加强彼此的分工协作,进一步做好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信息支撑、数据支撑和平台支撑。三要培养农业科研创新领军人物。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吸收一批高水平的高级农业专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四要开展农业科技体制创新试点。选择一批基础扎实、条件较好的科研机构开展综合创新试点。目前,济源科云绿色农业技术集成中心果蔬示范基地和玉米小麦新品种示范基地,已经被列为济源市种植业基地发展的重点,正在通过项目扶持增强其科技含量,起到示范带动效应。

绿色农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绿色农业意义途径

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实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为绿色、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产品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森林、草原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是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起涵养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等作用。自从有农业以来,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日益加剧。然而,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在最近50年来迅速扩大的,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对环境的破坏,为了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在建设生态省的工作中将保护黑土地,合理退耕作为一顶重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在现代农业的架构下,出现了白色农业、蓝色农业、黑色农业、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立体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50多种农业模式。现行的这些农业模式有各自的特征和不足,都是从某一方面、某一技术层面上提出的,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绿色农业则站在现代大农业的高度,用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相互和谐的理念贯穿到绿色农业的全过程之中,因此说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最佳选择。

一、绿色农业的内涵

绿色农业具有“三先三保一个提高”的鲜明特征,并且强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三先”就是将先进的工业装备、先进创新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绿色农业的概念融合;“三保”就是确保农产品安全、确保生态安全、确保资源安全;“一个提高”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企业收入,增加财政收入,进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绿色农业主导模式具有三大内涵。一是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追求的是清洁生产、绿色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要求控制和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对生产、生活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处理,对农业野生资源加强保护和利用,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二是倡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提供营养合理、卫生安全、数量充足的食物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功能,绿色农业强调安全但不拒绝农药、化肥的合理应用,符合我国食物安全战略。三是积极倡导和贯彻农业全程一体化管理的理念,把优质、安全、营养的绿色食品作为终端产品的生产,转化为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控制。同时,也注重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推进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的发展。

绿色农业核心理念是科学、安全、高效、和谐。绿色农业将市场、资源、生态等约束变量内生化到农业体系,变事后监督为过程控制,强调农业整个产业链条的标准化,注重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多功能性。

我国绿色农业的概念和模式是在总结国内外可持续农业、有机农业以及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因此比较全面、科学、内涵丰富。

二、积极推动绿色农业模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绿色农业是真正的贸工农一体化。绿色农业把农产品按产业关联度,拓展为一个系列,在绿色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经营。既强调产前的环境监测,又强调产中投入品的标准,还强调产后的绿色加工、销售,既具有种养业的环境标准、生产标准,又有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的生产标准和环境标准,通过企业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保证加工原料的品质划一,质量达标。

其次,由于绿色食品的收购价明显高于常规农产品(一般比普通农产品价格高40%左右),绿色农业具有高增值性。

第三,由于绿色农业倡导以保护优良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产安全优质产品为核心,坚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农业的良性互动而不是恶性循环,所以绿色农业特别强调可持续发展。

绿色农业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以下现实背景:一是源于提升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需要;二是基于现代农业环境的污染逐年加重,农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严酷现实;三是农产品安全性不够等问题凸显。

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农业人口多,资源少,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已无法通过增加更多的农业资源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只能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来解决。因此,大力提倡的绿色农业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发展模式。只有选择绿色农业模式,才能做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生产和保护结合,合理开发和利用结合。只有将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健康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生存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

三、发展绿色农业的有效途径

生态示范区,就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建设为主要对象,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的相对独立又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

1、充分利用自然优势,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自然优势包括有利于开发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丰富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是不断加重的,为此从“九五”开始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同时对造纸、乳品、糖甙、制药行业的污染以及医院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水污染,进行了有效的治理,使排出的烟、放出的水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治理污染的同时,积极植树造林。这些措施使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生态环境得到优化。

2、促进”三位一体”的整体推进。发展生态农业以来,人们先后制定了四作物包括土壤、水源、空气、种子、化肥、农药及产品质量、运输、储存等内容的《A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22项;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四大作物化学灭草,防治病虫害的26种二元、三元配方。规定了节制使用的农药品种;制定了高温堆肥的卫生标准,化肥的使用标准,对空气、水、土壤污染物浓度作了具体规定,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营造氛围,加大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的力度。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农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在生产环节,必须从生产者的教育、引导入手,使他们能自觉保护农业环境,实行科学种养,提高产品质量。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的宣传,增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氛围。

4、从点到面,逐步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市场准入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市场准入制度,是指通过有权开展质量认证、认定机构认证、认定的农产品或经检验质量安全卫生指标符合国家、行业、地方食品安全卫生标准、无公害标准的农产品准予进入市场流通的制度。同时,要在市区农贸批发和零售市场设立绿色农产品专区、绿色专柜和专门摊位或者建设专门的绿色农产品市场,以此来推动和促进绿色消费,打响绿色品牌,满足人们对营养健康食品的需求。

绿色农业论文范文第3篇

虽然资源优势明显,但在发展典型的同时,忻州市发展生态农业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水资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土壤肥力水平下降,土地生产力水平较低,品牌产品不多、推广力度不够、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生产中存在掠夺性经营思想、小农业思想,条条各自为政和短期行为等难题。近年来,忻州市在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上,一直存在着以下几个大的问题:

①广阔的石质山区宜林地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到处有山地,就是少林木,而且原有的国有林、集体林也在萎缩。全市山区有宜林地66.7×104hm2以上,但大多数是荒山秃岭及稀疏草灌植被,一直沉睡着、闲置着,基本无人问津,无人去承包、去造林。

②广阔的黄土丘陵宜林、宜果、宜牧地资源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综合开发利用,反而是农垦过度,致水土流失严重。黄土丘陵包括荒山荒沟面积也在66.7×104hm2以上,但均以农耕为主。虽然酥梨、核桃、红枣、海红果、仁用杏等是这些生态区域的优势品种,但一直没有大的发展;农林牧综合开发治理也不普遍,只是在退耕还林项目区种植了一些新的树种。

③广阔的盆地平川宜农宜耕区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种植业大、养殖业小,大量的玉米等秸秆资源白白浪费,焚烧成灾。没做到种养结合,使纯农业村农民的收入单一,为了高产高效,便依靠大量投入化学物质,致农业污染日趋严重。

2建设绿色生态忻州应该做好的大文章

2.1围绕生态产品,做好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的大文章

长期以来,忻州市农业自然资源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自然资源的生态性能不仅得不到恢复和提高,为了保持粮食增产,还不得不增加化肥、农药、激素的投入,导致土地污染日益严重,恶化了原有的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活动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从而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生产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既绿化了荒沟荒坡,保持了水土,又可同时产出果、粮、畜等优质产品。忻州应打破部门分割,大力推广林草、果粮、林药、林菇,或利用各种林地及果园,大力发展林下生态养殖等一系列高效的生态农业及循环经济新模式,既能显著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又能产出绿色品牌产品。

2.2围绕农业增效,做好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发展大文章

从2006年起,忻州市观光农业点由原来的3个发展到现在的大大小小77个,观光旅游农业收入超过13亿元。忻州市是旅游区,要借助旅游业,对当地产业转型、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做出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利用蔬菜大棚基地和核桃、杏、枣、梨等干鲜果基地,通过发展设施农业、现代农业技术,建设特色精品果蔬采摘型农家庄园。建设集蔬菜产业、采摘、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学习培训农业示范基地。

2.3围绕农民增收,做好资本发展山地生态经济大文章

在抓好集体林权经营制度改革的同时,要制定政策、出台办法,调动和鼓励农民,尤其是工商企业、社会资本进山入沟,承包山地,植树造林,发展松树、杨树用材林,山桃、山杏经济林,以及大果榛子、大果沙棘、刺梅等经济灌木,宜栽什么就栽什么,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能继承。有力促使全市广阔的山地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既绿化了山河、改善了生态,又开辟了长远增收途径。

绿色农业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而发展绿色农业模式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沿点。在世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部门采用现代化的设施及农业机械装备,依赖大量的投入化学肥料、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用高投入换取高产出。这种农业即使考虑到生态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也不很全面,因此这种现代农业是不完备的。

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实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为绿色、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产品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森林、草原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是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起涵养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等作用。自从有农业以来,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日益加剧。然而,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在最近50年来迅速扩大的,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对环境的破坏,为了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在建设生态省的工作中将保护黑土地,合理退耕作为一顶重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在现代农业的架构下,出现了白色农业、蓝色农业、黑色农业、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立体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50多种农业模式。现行的这些农业模式有各自的特征和不足,都是从某一方面、某一技术层面上提出的,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绿色农业则站在现代大农业的高度,用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相互和谐的理念贯穿到绿色农业的全过程之中,因此说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最佳选择。

一、绿色农业的内涵

绿色农业具有“三先三保一个提高”的鲜明特征,并且强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三先”就是将先进的工业装备、先进创新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绿色农业的概念融合;“三保”就是确保农产品安全、确保生态安全、确保资源安全;“一个提高”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企业收入,增加财政收入,进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绿色农业主导模式具有三大内涵。一是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追求的是清洁生产、绿色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要求控制和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对生产、生活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处理,对农业野生资源加强保护和利用,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二是倡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提供营养合理、卫生安全、数量充足的食物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功能,绿色农业强调安全但不拒绝农药、化肥的合理应用,符合我国食物安全战略。三是积极倡导和贯彻农业全程一体化管理的理念,把优质、安全、营养的绿色食品作为终端产品的生产,转化为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控制。同时,也注重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推进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的发展。

绿色农业核心理念是科学、安全、高效、和谐。绿色农业将市场、资源、生态等约束变量内生化到农业体系,变事后监督为过程控制,强调农业整个产业链条的标准化,注重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多功能性。

我国绿色农业的概念和模式是在总结国内外可持续农业、有机农业以及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因此比较全面、科学、内涵丰富。

二、积极推动绿色农业模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绿色农业是真正的贸工农一体化。绿色农业把农产品按产业关联度,拓展为一个系列,在绿色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经营。既强调产前的环境监测,又强调产中投入品的标准,还强调产后的绿色加工、销售,既具有种养业的环境标准、生产标准,又有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的生产标准和环境标准,通过企业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保证加工原料的品质划一,质量达标。

其次,由于绿色食品的收购价明显高于常规农产品(一般比普通农产品价格高40%左右),绿色农业具有高增值性。

第三,由于绿色农业倡导以保护优良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产安全优质产品为核心,坚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农业的良性互动而不是恶性循环,所以绿色农业特别强调可持续发展。

绿色农业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以下现实背景:一是源于提升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需要;二是基于现代农业环境的污染逐年加重,农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严酷现实;三是农产品安全性不够等问题凸显。

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农业人口多,资源少,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已无法通过增加更多的农业资源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只能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来解决。因此,大力提倡的绿色农业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发展模式。只有选择绿色农业模式,才能做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生产和保护结合,合理开发和利用结合。只有将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健康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生存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

三、发展绿色农业的有效途径

生态示范区,就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建设为主要对象,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的相对独立又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

1、充分利用自然优势,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自然优势包括有利于开发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丰富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是不断加重的,为此从“九五”开始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同时对造纸、乳品、糖甙、制药行业的污染以及医院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水污染,进行了有效的治理,使排出的烟、放出的水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治理污染的同时,积极植树造林。这些措施使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生态环境得到优化。

2、促进”三位一体”的整体推进。发展生态农业以来,人们先后制定了四作物包括土壤、水源、空气、种子、化肥、农药及产品质量、运输、储存等内容的《A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22项;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四大作物化学灭草,防治病虫害的26种二元、三元配方。规定了节制使用的农药品种;制定了高温堆肥的卫生标准,化肥的使用标准,对空气、水、土壤污染物浓度作了具体规定,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营造氛围,加大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的力度。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农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在生产环节,必须从生产者的教育、引导入手,使他们能自觉保护农业环境,实行科学种养,提高产品质量。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的宣传,增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氛围。

4、从点到面,逐步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市场准入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市场准入制度,是指通过有权开展质量认证、认定机构认证、认定的农产品或经检验质量安全卫生指标符合国家、行业、地方食品安全卫生标准、无公害标准的农产品准予进入市场流通的制度。同时,要在市区农贸批发和零售市场设立绿色农产品专区、绿色专柜和专门摊位或者建设专门的绿色农产品市场,以此来推动和促进绿色消费,打响绿色品牌,满足人们对营养健康食品的需求。

绿色农业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而发展绿色农业模式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沿点。在世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部门采用现代化的设施及农业机械装备,依赖大量的投入化学肥料、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用高投入换取高产出。这种农业即使考虑到生态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也不很全面,因此这种现代农业是不完备的。

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实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为绿色、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产品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森林、草原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是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起涵养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等作用。自从有农业以来,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日益加剧。然而,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在最近50年来迅速扩大的,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对环境的破坏,为了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在建设生态省的工作中将保护黑土地,合理退耕作为一顶重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在现代农业的架构下,出现了白色农业、蓝色农业、黑色农业、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立体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50多种农业模式。现行的这些农业模式有各自的特征和不足,都是从某一方面、某一技术层面上提出的,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绿色农业则站在现代大农业的高度,用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相互和谐的理念贯穿到绿色农业的全过程之中,因此说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最佳选择。

一、绿色农业的内涵

绿色农业具有“三先三保一个提高”的鲜明特征,并且强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三先”就是将先进的工业装备、先进创新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绿色农业的概念融合;“三保”就是确保农产品安全、确保生态安全、确保资源安全;“一个提高”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企业收入,增加财政收入,进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绿色农业主导模式具有三大内涵。一是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追求的是清洁生产、绿色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要求控制和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对生产、生活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处理,对农业野生资源加强保护和利用,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二是倡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提供营养合理、卫生安全、数量充足的食物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功能,绿色农业强调安全但不拒绝农药、化肥的合理应用,符合我国食物安全战略。三是积极倡导和贯彻农业全程一体化管理的理念,把优质、安全、营养的绿色食品作为终端产品的生产,转化为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控制。同时,也注重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推进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的发展。

绿色农业核心理念是科学、安全、高效、和谐。绿色农业将市场、资源、生态等约束变量内生化到农业体系,变事后监督为过程控制,强调农业整个产业链条的标准化,注重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多功能性。

我国绿色农业的概念和模式是在总结国内外可持续农业、有机农业以及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因此比较全面、科学、内涵丰富。

二、积极推动绿色农业模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绿色农业是真正的贸工农一体化。绿色农业把农产品按产业关联度,拓展为一个系列,在绿色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经营。既强调产前的环境监测,又强调产中投入品的标准,还强调产后的绿色加工、销售,既具有种养业的环境标准、生产标准,又有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的生产标准和环境标准,通过企业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保证加工原料的品质划一,质量达标。

其次,由于绿色食品的收购价明显高于常规农产品(一般比普通农产品价格高40%左右),绿色农业具有高增值性。

第三,由于绿色农业倡导以保护优良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产安全优质产品为核心,坚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农业的良性互动而不是恶性循环,所以绿色农业特别强调可持续发展。

绿色农业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以下现实背景:一是源于提升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需要;二是基于现代农业环境的污染逐年加重,农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严酷现实;三是农产品安全性不够等问题凸显。

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农业人口多,资源少,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已无法通过增加更多的农业资源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只能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来解决。因此,大力提倡的绿色农业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发展模式。只有选择绿色农业模式,才能做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生产和保护结合,合理开发和利用结合。只有将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健康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生存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

三、发展绿色农业的有效途径

生态示范区,就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建设为主要对象,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的相对独立又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

1、充分利用自然优势,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自然优势包括有利于开发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丰富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是不断加重的,为此从“九五”开始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同时对造纸、乳品、糖甙、制药行业的污染以及医院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水污染,进行了有效的治理,使排出的烟、放出的水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治理污染的同时,积极植树造林。这些措施使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生态环境得到优化。

2、促进”三位一体”的整体推进。发展生态农业以来,人们先后制定了四作物包括土壤、水源、空气、种子、化肥、农药及产品质量、运输、储存等内容的《A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22项;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四大作物化学灭草,防治病虫害的26种二元、三元配方。规定了节制使用的农药品种;制定了高温堆肥的卫生标准,化肥的使用标准,对空气、水、土壤污染物浓度作了具体规定,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营造氛围,加大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的力度。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农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在生产环节,必须从生产者的教育、引导入手,使他们能自觉保护农业环境,实行科学种养,提高产品质量。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的宣传,增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氛围。

4、从点到面,逐步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市场准入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市场准入制度,是指通过有权开展质量认证、认定机构认证、认定的农产品或经检验质量安全卫生指标符合国家、行业、地方食品安全卫生标准、无公害标准的农产品准予进入市场流通的制度。同时,要在市区农贸批发和零售市场设立绿色农产品专区、绿色专柜和专门摊位或者建设专门的绿色农产品市场,以此来推动和促进绿色消费,打响绿色品牌,满足人们对营养健康食品的需求。

绿色农业论文范文第6篇

绿色科技在生态农业中的运用,能够迅速地推进农业生产环境和生态保护的进程,治理己经出现的环境污染,预防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达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和的统一,极大地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绿色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成果即绿色农业产品,它在进入消费领域后就成为了绿色农产品消费对象,这对人们的消费内容、消费习惯等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绿色科学的生活消费,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生活的质量,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④

2.绿色科技在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中现状

2.1绿色科技对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撑不够

从目前来看,虽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该区域目前还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尤其是还没能向农民提供关于绿色科技方面的指导及有效的信息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农民仍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生产,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技术含量低,畜牧业环境污染大,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特色农业、效益农业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

2.2绿色科技资金投入不足

作为江西重要的农产品产业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其对生态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的投入,从总体上看是很不足的。这首先造成了农业基础设施比较陈旧、老化,以至于农业的抗灾能力比较薄弱,难以确保农作物生产的高效稳产。其次,各级地方政府也因为受财力的制约,因此对绿色科技资金的投入无论在程度还是范围上,都很难满足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这将导致许多建设项目因投入的严重不足而难以全面开展。再次,绿色科技资金的缺乏也将抑制生态农业发展所需要的高新绿色科技的引进和应用。

2.3绿色环保、绿色经营意识薄弱

由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民的绿色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对本地的生态环境没有进行有效的保护,往往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了整个生态环境。有些地方农民大量地围湖造田,导致了湖面缩小,湿地减少,鱼类资源也逐渐地衰退,生物的种类减少、存活率下降。在一些山区丘陵地带,农民滥砍滥伐现象比较严重,结果导致了水土的严重流失,植被大面积被破坏,森林覆盖率明显下降。由于受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生产者,很难有机会直接面对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加上长期在稳步发展的思想指引下,已经形成了思想保守、缺乏绿色经营理念等不良局势,因而导致了耕作方式比较落后,这些都很难与鄱阳湖区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3.发展绿色科技以促进鄱阳湖生态农业的发展

3.1加强绿色科技在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要重视绿色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增强环保意识。充分地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自觉地开发和利用绿色科技。要积极地搜集绿色信息,进行国内外绿色市场调查。这样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绿色生产,开发绿色产品,开拓和占领相应的绿色市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大力推广绿色植保、绿色大米的生产和有机蔬菜的生产,大力推广无公害生态养殖等绿色技术。在生产模式上要更加注重“生态”,重点推广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精准农业、休闲农业等生态高效的生产模式。

3.2加大绿色科技的投入

政府要逐步加大对鄱阳湖区绿色科技和绿色农业产业的投入,积极引导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与相关的科技研究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提高绿色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缩短绿色科技成果的转化时间。对于那些能够促进绿色科技发展的重大项目,要给予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为绿色科技在鄱阳湖区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政府还要不失时机地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的发展培养和创造创新型人才,特别是绿色科技领军人才,促进高科技创新团队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要为这些科技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及良好的学术氛围。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农业的需求为导向,依托高新科技创新队伍和科技成果,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3.3提高绿色科技文化素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养是绿色科技应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绿色科技成果的传播和推广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要建立公共绿色教育宣传网络,普及绿色科技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区人民对发展绿色科技重要性的认识,把发展生态农业变成大家自主自觉的行为。要建立相关的绿色科技信息系统和科技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该区人民有关绿色科技的知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推广,并将有关绿色科技的最新成果及时宣传到位,对相关人员定期进行科技培训等。以绿色科技理念为先导,建设绿色乡村和生态城镇。

4.结论

总之,生态文明是绿色文明的回归和高级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依靠绿色科技的支撑。因此要发展鄱阳湖生态农业,必须要加大绿色科技的投入,营造良好的绿色科技氛围,加强绿色科技在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绿色农业论文范文第7篇

目前,我国农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探索热潮。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绿色能源开发为特征的现代生态农业应运而生,不仅给农民带来方便,还可以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剩余”资源,然而,发展新型农业、开发新能源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调整农村农业产业结构,采用现代化生产模式,加快园区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调整农业经济发展结构,实行山水农业建设。通过示范场(户)的建设分前、中、后三个环节建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以生物质能的技术原理为依据,全力推进绿色能源的形成和利用。

1.高新技术的内容

1.1主要组装配套技术

为了完善各养殖户、示范区、示范场、示范点种养殖高新技术示范的实施,提高各种养殖基地的种养水平,确保各养殖示范场(户)获最佳经济效益,采用以下配套技术。

1.1.1立体种植技术

在项目区,畜禽养殖、果林建设、水产扩繁等综合饲养,建立生态观光旅游区,做好隔离工作,改善环境,预防感染,科学种养,种养结合,合理配作,有效利用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价值。

1.1.2节水灌溉技术

产业区全面疏通灌溉渠,衬砌排水渠,合理利用水源。微灌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灌水分布均匀、精确、效率高,可节水,节省劳力,提高产量和品质。

2.高新技术的应用

2.1采取物质分级多层利用模式

建设微生物菌肥生产系统,建立沼气池,收集人畜、农作物废料、垃圾等废弃物。将沼气池过滤出的废水或渣滓,用作农作物肥料,用在紫王葡萄、高钙苹果和蔬菜大棚等农作物的生产。不仅解决了生活垃圾的污染问题,同时实现了物质能源良性循环作用,形成良性生物链,保持生态平衡,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2.2生态农业种养结合技术

在生态农业发展建立无公害绿壳蛋鸡养殖基地,实行林下养殖,种养结合模式。林下种养,生态建设,减少水土流失,节能排水,节水排灌,有机利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起到防护环林环保作用。建设规模100头猪或5000羽绿壳蛋鸡的养场,果树行间种经济作物,建立“果—猪—沼—菜”等的生态模式。

二、效益分析

通过示范园区建设,建立示范场(户)进行技术推广及辐射带动,可迅速提高长顺县各乡镇农村农户科技种养水平和发展意识。通过农户参与建设,加强技术培训,较快地提高农户种养技术的应用能力。

1.社会效益

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大力发展农业、畜牧业发展,倡议青年返乡创业精神,缓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以示范作用辐射周边地区,促进我县经济可持续发展。

2.生态效益

采用生态农业模式,建造沼气,减少环境污染源的扩散,减少水土流失现象,培土肥壤,有效提高土壤利用价值,有效保护自然生态,形成以“果—养—沼”的生产发展模式。可以产生大量优质有机肥生物肥供用种植施用,废水与湿地结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利用沼气设备,为养殖户(场)提供生活燃料源和生活用灯。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资源,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绿色农业论文范文第8篇

1.1人地矛盾突出库区目前人口约2540万,农耕地195588hm2,人均耕地0.05公顷,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人均0.053公顷警戒线,农业沿袭传统“粮猪型”二元结构运行,产业空心化,农业比较利益低,80%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缺劳力,土地撂荒面积扩大,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540元,人均粮食354kg,人民生活贫困。

1.2地形崎岖——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基础条件差三峡库区大部县属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贫困落后县,地质灾害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仅库区重庆段地质灾害总数有755处,总体积约12.59亿m3,从70年代起洪涝灾害年年都有发生;伏旱频率高,大部分地区频率≧60%。政府对农业固定资产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滞后,水利年久失修,农田保灌面积仅占31.96%,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1.3森林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库区由于植被稀少,大片的荒山没有绿化,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水土流失面积达5.1万km2,土壤侵蚀模数3775.59t/km2•a,每年进入库区泥沙达1.4亿t。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耕地减少变薄,坡耕地土地生产力下降,制约了粮食生产。

1.4水土污染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近年来沿江县市采取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因此,乡镇企业星罗棋布,聚集中心城镇,2013年城镇人口已超过51%。每年库区生活垃圾约380万t,工业固体废物3000多万t排入江河,常在库区回水区形成污染带。在农业上每年每公顷耕地施化肥、农药(折纯)720kg和2.72kg,致使水土受重金属Cu、Cr、Pd、Zn、Hg的污染,河水水质恶化,鱼类种群减少。据在云阳澎溪河采水样测定,亚硝酸盐氨30㎎/l,水土污染后,土地生产力下降,食品不安全,影响人们身体健康。

2、三峡库区发展绿色低碳经济

农业模式根据库区立体气候的特点,提出以下四种发展模式

2.1山地丘陵区立体开发利用模式库区山地丘陵占总面积95.7%,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貌,独特的立体气候,农业生产模式应分层布局多样发展。平坝浅丘陵区,土地资源不足,但质量高,是水稻、小麦、玉米主产区,为保证库区2000多万人有粮食吃,要建设基本农田,推广良种良法,加强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土,测土配方施肥等综合配套技术,提高单产,确保粮食安全。在丘陵低山缓坡地带,温、光、水条件好,因地制宜种植柑桔、蚕桑、油桐、李桃等经济林木,并推行农林复合(Agroforestry)经营,实行林粮间作、果粮间作、林药间作,林下还可围网养鸡养羊,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对高山地带,气候寒冷,水土流失严重,应建设水源涵养林用材林,控制水土流失,实现山青水秀,林茂粮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2.2生态养殖模式库区溪河纵横,水域辽阔,为鱼类生物提供了良好栖息条件,应大力发展草鱼、鲤鱼、鲫鱼。库区还有86617hm2稻田,在水源条件好的地方,推行稻田养鱼,既增加农民收入,又能促水稻增产。

2.3发展城郊观光旅游农业三峡库区历史森林文化景观有1000多处,巫山的小三峡、奉节的白帝城、云阳的张飞庙和龙缸、忠县的石宝寨、丰都的鬼城、涪陵的白鹤梁等等,在全国都颇有名气,要精心策化,发展乡村旅游,建立农家乐,吸引人们参观,增加经济收入。

2.4发展庭院经济模式库区农民居住分散,每户村宅占地约0.03hm2,土地肥沃,便于管理。应充分利用这些闲散土地发展种养殖业和加工业,形成不同类型的村镇庭院经济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小果园、蔬菜园、畜禽园、花卉园,为城市提供无污染绿色生态食品,既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2]。

3、推行绿色低碳经济农业的对策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吸收C02释放O2,根据科学研究估计,我国农作物与草本植物每年要吸收115万吨C02释放80万吨O2[3],因此实行科学管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如何减少化肥、农药、畜禽养殖粪便排放,实行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对改善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3.1实行新能源发展战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随着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高能耗需求将呈刚性增长。为了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转型,淘汰高能耗企业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通过技术创新,实施新的新能源战略。首先要减少烧煤发电,积极利用水资源、天然气资源、太阳能资源、风能资源来发展新的能源,减少石油高碳能消耗,实行清洁生产,特别要加强林业建设,绿化荒山,减少碳的排放,这是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农业的关键所在,应普遍推行。

3.2推行免耕,减少化肥用量根据资料介绍,我国土壤含碳量约为18.57万t(土壤平均深度0.88m),是植被碳库容量的30倍[1]。因为农耕地有着巨大固碳潜力,通过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传统翻犁方式为免耕,能保存土壤中的碳含量,免耕还减少农机械使用,减少化肥量的使用,间接减少农碳的排放,能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3.3实行稻田水旱轮作,减少CH4的排放种植水稻是CH4的排放源,库区有86000多公顷稻田,应通过改制,实行水旱轮作,这是因为稻田CH4排放通量比冬水田低50%以上。各地应根据水源气候条件,可推行稻麦轮作,稻菜(油菜)轮作,稻薯(马铃薯)轮作。这种耕作制度能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复种指数,既能增加粮食产量,又能减少CH4的排放。

3.4推广沼气净化池,发展农村新能源库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在15℃以上,适宜沼气发酵。目前农村约有50%的农作物秸杆被烧掉和沤火灰,释放大量CO2和烟尘,污染了环境,污染了空气,增加了雾霾天数。今后应推行秸杆过腹还田,以人畜粪尿为有机原料,大为发展沼气净化池,使农村粪便得以科学处理,既增加了农村新能源,又改善了生活环境。

3.5发展高效生态循农业库区温、光、水资源充足,建设节能日光温室设施农业,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温室采取微滴灌技术和反光幕补光技术,发展高附加值的蔬菜和名贵中药材,如在棚内种三季蔬菜,番茄、花菜等,也可种黄连、天麻、半夏等各种名贵药材,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4]。

3.6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是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农业不可少的必要因素,因此需建立完善农业科技培训机制,开展以农业生产技术为主的科技下乡活动,组建县、乡科技特派员,指导技术的贯彻。特别是基层农技部门,要开展项目,做出典型,组织农民观摩,从而把绿色低碳经济农业贯彻到生产实践中去,保证农民粮增产钱增收。

绿色农业论文范文第9篇

1.1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

一般来讲,农业的机械化可以对现行农业的低产出、低收入以及低效益现状进行有效地突破,实现大量的增产以及增收,创造出价值更高的物质产品。在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抢收以及预防旱涝等各个农业的环节当中,应该充分发挥机械化高质量以及高效率的优势,在比较恶劣的气候环境以及最短的时间内来完成相应的作业,有效控制以及调节肥、土壤、热、水以及气之间的平衡,最大程度满足农作物的需要,对农作物的质量以及产量进行有效地提高。

1.2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作物产量

农业机械化的高技术含量以及高效率主要表现在大量提高了农业的产出率。运用比较先进以及实用的机械技术,最大程度来降低相关生产的成本。与此同时,比较先进的增产技术能够经过农业机械的推广进行实施,还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品质量以及产量,进而来有效保证绿色农业的高效率。因此,农业机械化的技术应用以及推广能够为绿色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方面的支持。

1.3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作物质量

绿色农业的发展需要真正依靠农业的机械化,有效结合农业的新技术和机械化的新技术,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有效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业相关的费用,保证绿色农业的实施以及有效发展。农业的机械化会大量减少农药以及化肥的用量,实现了实效、省、精及准,确保了农产品的质量水平。

2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

2.1绿色农业基础薄弱

相对来讲,绿色农业的生产规模比较小,品牌非常杂乱,进行精深加工的产品比较少,同时,市场的开拓力度还远远不够,还有比较低的市场占有率,只有少数的能够真正依靠现代化的大流通、大市场来进行现代化的大企业以及大基地。

2.2执法力度不到位,市场管理不规范

在没有经过国家以及省的认证情况下,有的销售商或者企业就擅自打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者有机食品的相关招牌,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的秩序,损害了真正的绿色食品。更严重的是,有的商贩为了获得利益,违法经营伪劣的化肥以及种子,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2.3资金投入不足

因为开发资金的短缺,对绿色农业的发展进度造成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各个地区的绿色食品的相关部门一般都是全额拨款的单位,缺乏办公经费,没有额外经费来源,也会对绿色农业的开发进度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3发展绿色农业机械化的对策

3.1构建绿色农业机械化发展体系

一是建立新型的高效智能化的农业机械装备研发以及制造的体系。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制造业相关产业的振兴以及升级,还应该建立健全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除此之外,对十项关键的技术以及重大的装备进行优先发展;二是建立相关农产品以及食品的机械化安全生产的体系。从比较初级的农产品到多功能、安全以及健康产品的机械化清洁加工体系;三是从农田直到餐桌的生态产品机械化的生产体系,包括安全营销、绿色保鲜仓储以及配送的相关体系;四是是农林中比较严重的病虫草害的智能化的监测以及安全防范方面的体系;五是建立健全节约型的农业机械化的体系。先对比较传统的耕作农艺进行大力改革,进而建设节约型的耕作体系,同时还应该发展保护性耕作,对节能减排新技术进行全面的应用以及推广。

3.2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应该充分利用报刊、电视以及广播等新闻媒体,运用开辟专版、专题以及专栏的宣传方式进行绿色农业方面的宣传,有效提高干部群众对绿色农业的认知,大力加强干部以及群众对农业开发的自觉性以及积极性。相关的农业部门应该选择比较优良的品种,真正依靠先进的科技增加利润。

3.3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农业部门应该建立具有创新性的相关机制,投入足够的资金来当作开发绿色食品的专项基金,并将其列入财务的预算,有效解决相关部门经费不足的难题。与此同时,各个地区应该进行融资渠道的开拓,增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并制定出优惠的政策,引导并积极鼓励各方面资金投向绿色农业生产方面。

4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应该实现机械化,发展绿色农业需要依赖农机的新技术。有效提高农业的生产机械化,可以增强农机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推广,有效保证绿色农业的健康发展。

绿色农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环境绿色农业意义途径

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实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为绿色、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产品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森林、草原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是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起涵养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等作用。自从有农业以来,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日益加剧。然而,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在最近50年来迅速扩大的,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对环境的破坏,为了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在建设生态省的工作中将保护黑土地,合理退耕作为一顶重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在现代农业的架构下,出现了白色农业、蓝色农业、黑色农业、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立体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50多种农业模式。现行的这些农业模式有各自的特征和不足,都是从某一方面、某一技术层面上提出的,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绿色农业则站在现代大农业的高度,用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相互和谐的理念贯穿到绿色农业的全过程之中,因此说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最佳选择。

一、绿色农业的内涵

绿色农业具有“三先三保一个提高”的鲜明特征,并且强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三先”就是将先进的工业装备、先进创新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绿色农业的概念融合;“三保”就是确保农产品安全、确保生态安全、确保资源安全;“一个提高”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企业收入,增加财政收入,进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绿色农业主导模式具有三大内涵。一是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追求的是清洁生产、绿色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要求控制和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对生产、生活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处理,对农业野生资源加强保护和利用,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二是倡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提供营养合理、卫生安全、数量充足的食物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功能,绿色农业强调安全但不拒绝农药、化肥的合理应用,符合我国食物安全战略。三是积极倡导和贯彻农业全程一体化管理的理念,把优质、安全、营养的绿色食品作为终端产品的生产,转化为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控制。同时,也注重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推进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的发展。

绿色农业核心理念是科学、安全、高效、和谐。绿色农业将市场、资源、生态等约束变量内生化到农业体系,变事后监督为过程控制,强调农业整个产业链条的标准化,注重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多功能性。

我国绿色农业的概念和模式是在总结国内外可持续农业、有机农业以及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因此比较全面、科学、内涵丰富。

二、积极推动绿色农业模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绿色农业是真正的贸工农一体化。绿色农业把农产品按产业关联度,拓展为一个系列,在绿色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经营。既强调产前的环境监测,又强调产中投入品的标准,还强调产后的绿色加工、销售,既具有种养业的环境标准、生产标准,又有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的生产标准和环境标准,通过企业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保证加工原料的品质划一,质量达标。

其次,由于绿色食品的收购价明显高于常规农产品(一般比普通农产品价格高40%左右),绿色农业具有高增值性。

第三,由于绿色农业倡导以保护优良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产安全优质产品为核心,坚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农业的良性互动而不是恶性循环,所以绿色农业特别强调可持续发展。

绿色农业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以下现实背景:一是源于提升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需要;二是基于现代农业环境的污染逐年加重,农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严酷现实;三是农产品安全性不够等问题凸显。

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农业人口多,资源少,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已无法通过增加更多的农业资源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只能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来解决。因此,大力提倡的绿色农业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发展模式。只有选择绿色农业模式,才能做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生产和保护结合,合理开发和利用结合。只有将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健康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生存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

三、发展绿色农业的有效途径

生态示范区,就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建设为主要对象,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的相对独立又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

1、充分利用自然优势,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自然优势包括有利于开发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丰富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是不断加重的,为此从“九五”开始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同时对造纸、乳品、糖甙、制药行业的污染以及医院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水污染,进行了有效的治理,使排出的烟、放出的水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治理污染的同时,积极植树造林。这些措施使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生态环境得到优化。

2、促进”三位一体”的整体推进。发展生态农业以来,人们先后制定了四作物包括土壤、水源、空气、种子、化肥、农药及产品质量、运输、储存等内容的《A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22项;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四大作物化学灭草,防治病虫害的26种二元、三元配方。规定了节制使用的农药品种;制定了高温堆肥的卫生标准,化肥的使用标准,对空气、水、土壤污染物浓度作了具体规定,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营造氛围,加大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的力度。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农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在生产环节,必须从生产者的教育、引导入手,使他们能自觉保护农业环境,实行科学种养,提高产品质量。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的宣传,增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氛围。

4、从点到面,逐步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市场准入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市场准入制度,是指通过有权开展质量认证、认定机构认证、认定的农产品或经检验质量安全卫生指标符合国家、行业、地方食品安全卫生标准、无公害标准的农产品准予进入市场流通的制度。同时,要在市区农贸批发和零售市场设立绿色农产品专区、绿色专柜和专门摊位或者建设专门的绿色农产品市场,以此来推动和促进绿色消费,打响绿色品牌,满足人们对营养健康食品的需求。

上一篇:农业实践论文范文 下一篇:美国农业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