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23 10:46:28

绿色低碳发展趋势

绿色低碳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190-02

低碳经济是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是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和解决办法,它是不同于传统模式的经济发展模式[1]。当前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作为高碳行业的石油企业,应当顺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总趋势,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内涵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是实现人、自然、经济三方面协调、平衡、持续状态的过程,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人与经济社会关系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人类自身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性[2]。而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是经济发展、自然界发展、人类社会发展有机统一的过程,很好地秉承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三个特征,首先,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低能耗特征体现人、自然、经济三方面和谐发展的思想;其次,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低排放要求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不损害资源的恢复再生能力,正确处理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界环境保护的关系,体现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界发展的协调统一;第三,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不仅能够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引导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绿色生活、绿色消费,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体现经济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思想。

总之,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所体现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正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兼顾了“低碳”和“经济”的一种发展模式。“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3],所以石油企业要走绿色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品结构,重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

二、中国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建立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主要产业结构、政策措施、传统观念、技术水平四个因素制约中国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1.产业结构单一。未来的能源结构是以可再生的新能源为主,虽说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相对比较环保,但也是不可再生能源,只能维持现状。作为石油企业,要对可再生新能源进行研发,不能紧紧停留在常规能源的产业链上,并且这方面石油企业也投入相对较为落后。面对当前国际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以及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步伐加快,石油企业要能够加快结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走向规模化、一体化、产业集群化的集约化发展之路,转变生产方式,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清洁燃料的生产,提高单位石油的产品效益[4]。

2.政策措施不健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解决能源利用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废物处理及回收利用等问题,具有很强的政策性,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保驾护航。作为高碳产业的石油企业来说,低碳经济发展应首当其冲,应当由一些列的政策法规来进行制约,但当前中国这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不健全,缺乏专门的针对低碳经济的专项法律法规,没有较好地执行体系,没有法律化、制度化,监督监管不严,造成了一些企业碳排放量招标、废弃废物乱排乱放的现象,严重污染了周围的生产生活环境。

3.传统观念滞后。同国际公司相比,中国石油企业管理理念还处于粗放型阶段,管理理念和水平还相对落后,特别是在节能排放方面,主要是通过减少资源利用、关闭高耗能装置等比较直接性的生产管理方式获得的,对于利用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相对比较落后。

4.总体技术水平落后。中国低碳技术研究起步比较晚,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是刚刚起步。中国低碳技术落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源消耗的技术系统落后,造成能源利用率低,碳排放量大,经济效益低下;二是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落后,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程度不高,造成化石能源利用量大,能耗资源消费高。所以,石油企业在进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同时,要对总体技术进行改进创新,为建立高效节能低排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打下良好基础。

三、建立中国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对策

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针对制约中国石油企业建立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因素,为中国石油企业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提出相应的对策,引导中国石油企业向绿色、低碳、高效的经济发展方向发展。

1.积极参与低碳政策法规制定。借鉴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经验,中国石油企业可以从推动行业健康、低碳发展的角度积极与政策制定者沟通,倡导低碳生产和消费模式。一是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联系,发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二是积极开展相关战略研究,本着对国家、企业、消费者都有利的原则,积极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三是加强落实,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5]。并且作为高碳行业的石油企业,要通过有效地政策法律法规坚定坚定不移地围绕强化生态系统的主体、节能减排和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战略目标[6],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绿色低碳发展趋势篇2

一、绿色低碳设计的概念

所谓绿色低碳设计,就是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尽量减少对资源的浪费,通过使用绿色资源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室内气体的排放。通过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绿色低碳设计,不仅可以满足人性化的需求,把人的健康放在室内设计的第一位,更加注重对室内的细节与结构的和谐设计;还可以有效的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着积极作用;同时,绿色低碳设计理念很好的指明了室内设计的新方向,既能满足当前人们的需要,也能满足未来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室内设计中绿色低碳设计的应用原则

(一)注重对生态美学的追求

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绿色低碳设计注重对生态美学的追求,就是在传统的美学中增加生态元素,更加强调尊重自然,把生态美学融入室内设计中。通过应用现代技术手段使室内的一些绿色景观能和自然协调的融合在一起,让人在室内就能感到自然的魅力。比较著名的是,设计师EduardoArroyo应用绿色低碳设计对位于埃斯科里亚尔的住宅进行的设计,该住宅充分体现了生态和谐之美。

(二)提倡适度消费

人们更加注重提高居住环境质量,这也成为了促进商业经济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室内设计渐渐成为了人们消费的重点,绿色低碳设计成为革新人们消费观念的重要手段。绿色低碳设计强调节约能源与资源,在人们提高居住环境的时候要注意适度消费,践行节约消费的观念。

(三)践行绿色低碳设计理念,倡导循环利用

绿色低碳设计提倡的是人与环境能够和谐相处,并对室内装修的装饰材料进行分类处理。将材料分为一般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要及时回收各类资源,尽量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应用,在绿色设计中充分践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绿色低碳设计在室内设计的应用

(一)绿色低碳设计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从本质上来讲,室内设计就是对空间进行设计,主要是对空间的尺度、布局以及空间渲染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绿色低碳设计是其发展与延伸,因此在设计时,也要把空间设计中的要素作为设计的重点。充分了解空间所处的环境以及用户对使用功能的需求,只有充分的了解空间的特点与人们的需求,才能对空间进行设计与布局,这样既能充分挖掘空间的功能,又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使用户能够在和谐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在空间设计中应用绿色低碳设计,设计师首先要能够准确的掌握整个建筑结构的空间布局,对建筑的进行部分围合面处理,可以开拓出更加宽敞的空间,可以使更多的阳光照射进来,改善光线条件,同时还可以在室内摆放一些绿色植物,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吸收空间内的部分二氧化碳,并能消除空间内的甲醛、苯和一些空气中的细菌。

(二)绿色低碳设计在建筑装饰材料中的应用

在室内装修的过程中要使用各种各样的材料,绿色低碳设计要刘丽求室内装修中应用的材料要尽量控制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数量,及时回收室内装修中的不可再生资源并进行充分利用,控制可再生资源的用量,减少资源浪费,将绿色低碳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

1、选用新型材料,减少材料能耗有部分人为了追求更高的居住环境质量会选用一些高级的装修材料,这样市场中的需求就会增加,如木材等材料,如果对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就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在绿色低碳设计中使用新型的技术,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还可以采用新型的环保材料,不仅可以满足室内设计的要求,还能有效的减少对资源的浪费。

2、使用低碳节能的材料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生产出了很多的低碳节能材料,如保温墙和随光线变化的变色玻璃等,都具有很强的低碳节能作用。在绿色低碳设计中就可以充分应用该类材料,这些材料不仅不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还能有效的节约资源,使资源实现可循环利用。

(三)绿色低碳设计在家具中的应用

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要求室内设计符合生态美学原则,并提倡环保与适度消费,在绿色低碳设计家具中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1、合理利用旧物,制作创意新家具在进行室内设计装修时,用户可以根据整个空间设计的风格,充分利用旧物设计与空间风格匹配的创意型家具。要转变用户认为旧家具已经过时,在装修结束后就会去购买新的家具来进行装饰的观点。这一方面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还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因为一些新家具在被放进室内后,如果不能及时通风会释放出有毒气体,不仅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旧家具虽然在样式和结构上比较陈旧,但是设计师应用绿色低碳设计理念,对旧家具进行改造与创新,同样可以发挥其作用。通过合理利用旧物,制作创意新家具,可以有效的减少资源浪费。

2、减少一些自制木材家具的使用有部分的家庭会为了节约费用或其他原因,要求设计师设计一些家具,然后找工人现场制作安装等。这些家具在加工的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粘合剂以及油漆等化学材料,产生的化学物质,会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同时,大量使用木材等材料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四)绿色低碳设计在室内光环境处理中的应用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离不开照明,这是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但是目前我国的资源紧张,因此在灯具的选择上,高效节能成为用户的首选标准。基于绿色低碳设计,对室内光环境的设计有以下几种应用方案。

1、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节能。在进行室内设计时,为了实现节能的目的,可以在装修中应用智能技术来控制灯具。例如,比较常见的就是声控技术,通过对人声的识别来判断人的需要,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人因为粗心而忘记关灯造成的电力资源浪费。还可以应用一些新型的节能灯具,以达到节约能源和环保的目的。

2、增加灯具的功能性设计。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人们要求灯具不再只具备照明作用,还要求灯具能够与整个室内设计保持和谐、统一,让人能有美的感受。因此,绿色低碳设计可以增加一些具有多种功能的照明设计,在目前的市场中有一种床头灯,不仅可以接电话,还可以根据环境中光线的变化智能开关,在白天光线条件较好的时候不亮,晚上的时候光线较暗,其根据需要会变亮。这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照明的需要,还能节约能源。

四、室内设计中绿色低碳设计的发展应用趋势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观的不断深入,开始关注生活质量,在室内设计领域人们会更加关注和谐、养生、绿色、低碳设计理念,绿色为低碳设计也必将成为未来室内设计的发展重点。

(一)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设计趋势

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更加注重将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联系起来,这也是未来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发展的总体趋势。

(二)追求多样化风格的趋势

室内设计不仅要符合绿色低碳理念,还要符合人们对不同风格的追求。绿色低碳设计要随着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变化而进行多种设计风格的尝试。

(三)应用科技化手段的趋势

在绿色低碳设计中积极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不仅能够使室内环境中的设备设施更加完善,还能应用其他的科学知识不断完善设计理念,将一些先进的工艺技术应用其中,可以有效的提高绿色低碳设计的价值。结束语总而言之,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绿色低碳设计也渐渐成为室内设计中的主要趋势,并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不断提高绿色低碳设计的水平与质量,需要设计人员能够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在设计中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创设出和谐、舒适的室内环境。

绿色低碳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低碳建筑技术;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是国际上“可持续建筑”、“绿色低碳建筑”以及“生态建筑”等理念提出的现实背景。过去10年来,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以及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在绿色建筑技术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建立起各自较为完善的“可持续建筑”、“绿色低碳建筑”或“生态建筑”评价体系、认证方法以及政策措施等来推广绿色低碳建筑技术,来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说,降低建筑全寿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主轴也将是国际“可持续建筑”、“绿色低碳生态建筑”未来发展的核心使命。

一、低碳建筑的定义

低碳建筑(low-carbon buildings)的概念是近几年刚刚提出的,在国内外还没有达成统一认识,在建筑领域,对低碳建筑比较清晰的定义为:指在满足人类对居住舒适性要求的前提下,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建筑。

二、推广低碳建筑技术的保障性措施

1、健全法律体系

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对于低碳建筑的推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低碳建筑管理的法律建设尚属起步阶段,至今没有一部国家的关于低碳建筑管理的法律文件。虽然《民用建筑节能条例》颁布实施以来,为建筑节能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但完全贯彻实施仍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现有的法规中有关低碳

建筑管理的定量指标无从查询,缺乏低碳建筑节能减排的专项检查、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体系。所以在低碳建筑推广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制订完善的法律法规。尽快制定和颁布实施低碳建筑相关法律,并对《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电力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能源法》等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修订,将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写入法规,进一步鼓励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

对于《煤炭法》、《电力法》等辅助行政法规规定碳的标准。充分重视碳税立法问题。我国关于碳税的法律尚属空白,碳税手段还未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选择。尽管理论界对碳税立法的研究不断增加,但总体仍然薄弱。因此应尽快对碳税法律制度进行完善。

2、完善技术标准

我国为了推广绿色建筑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了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与标识管理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低碳建筑相关评价标准和标识办法,建立一个完善的低碳建筑评价标准能够更加有效的实现低碳建筑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发展。建立低碳建筑评价标准应该坚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的原则,重点突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环保要求、体现过程控制的原则、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该标准包括低碳建筑节能设计规范、低碳建筑标准,建筑物采暖和制冷温度控制标准等;修订风机、水泵、变压器、电动机等主要工业耗能设备、家用电器、照明器具、办公设备以及机动车等的能效标准。

3、构建低碳建筑认证体系

推广低碳建筑技术的核心是降低建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构建低碳建筑认证体系就是用法律的手段对建筑碳排放量标准进行明确的界定,对于符合要求的建筑授予低碳建筑标志或者称号,以此大力推动低碳建筑的发展,激发企业的积极性,从而向社会推广以达到建筑减碳效果。低碳建筑认证是政府用法律手段半强制化的方式推动低碳建筑发展的创新手段,努力开发低碳建筑新技术,引导全社会消费者向低碳的生活模式转变。

4、重视技术研发,培养专业人才

积极开展同国外发达国家的战略合作,借鉴其低碳建筑技术和推广经验,实现我国低碳建筑推广发展的目标。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向低碳产业倾斜,加大投入进行新型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着重发展以节约能源为重要目标的低碳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开辟新的洁净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CO2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高效热力泵、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研发。政府在经济上为个人、机构以及企业开发低碳建筑新材料、新技术提供支持,加大对新材料、新技术的扶持。

三、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发展展望

1、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应用研究中的问题

近年来,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的良好环境。各级政府加大推动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力度,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技术是建设领域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唯一途径正在逐步形成共识。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绿色建筑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渐趋成熟完善。与此同时,经过几年来的实践,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技术创新性不够,集成程度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优化措施较少,有技术堆砌的倾向;绿色低碳建筑领域的标准体系仍不够完善;绿色低碳建筑运行效果难以保证,投资收益有待进一步深入细致研究;技术适应性研究不足,对一些绿色低碳建筑技术的地区气候适应性尚不明确;绿色低碳建筑技术的应用仍然偏重于“设计层面”,出现“重设计,轻运行”的现象;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目标及方法尚待进一步明确。

2、绿色低碳建筑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正处于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在未来20年具有保持GDP快速增长的潜力,同时也面临着能源与资源供应紧缺的压力。在建设领域,推进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是实施我国能源和资源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面积发展,继续带动建筑行业的绿色革命。展望未来,绿色低碳建筑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呈现以下特点: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将逐渐融入到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及拆除的全过程,改变传统的建设方式;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实用性能及集成程度将不断提高,逐渐摆脱“噱头”式、简单“堆砌式”应用;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将与“碳排放”、“碳交易”的概念紧密结合,达到“绿色”同时“低碳”;绿色低碳建筑技术能够与“智能建筑”、“生态建筑”等建筑理念相融合;绿色低碳建筑技术领域的产业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技术选用将更加注重投资效益比;绿色建筑技术向技术性能更高的方向发展,即绿色建筑将逐渐向高性能绿色建筑发展;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将以“统分结合,以统为主”的趋势向前发展,紧贴最新技术动态,注重行业特点。绿色低碳建筑标准体系修订周期将更短,低碳建筑领域的相关标准将逐渐建立起来。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建筑业的能耗已经超过工业成为第一能耗大

户,因此降低建筑能耗、推广低碳建筑势在必行。如何科学有效的推广低碳建筑

对我国实现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围绕低碳建筑技术展开研究,重点研究低碳建筑技术的推广应用,并取得了

一定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有为,王清勤,赵海,等.学会标准《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编制简介[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绿色建筑2013.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203~207.

[2]李启明,欧晓星.低碳建筑概念及其发展分析[J].建筑经济,

2010,(2),41~43.

绿色低碳发展趋势篇4

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冲击,积极应对已迫在眉睫,低碳发展理念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随着国际社会对低碳发展的日益关注,世界各国对于建设低碳经济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环境问题和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共识也不断加强。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推行低碳旅游,倡导低碳消费是河南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河南省低碳旅游业发展趋势及其存在的问题

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作为河南省重点培育的优势产业之一――旅游产业,发展低碳旅游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十一五”期间,河南省旅游产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各项指标与“十五”末相比实现倍增,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预计河南省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0%。旅游消费将进入大众消费阶段,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度假成为居民消费新趋势,国内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主体。这种趋势将促进河南省旅游产业爆发性增长,成为扩内需、促消费、保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虽然河南省旅游业在经济产业中地位进一步提升,综合带动作用也更加突出。但是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下,河南省低碳旅游业发展还存在着几个问题。

(一)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与利用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盲目开发旅游景区(点),在旅游景区(点)的建设中重开发,轻保护,使得景区(点)布局分散,整合不足,同质化严重,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资源损害和浪费。同时旅游景区(点)的吸引力弱,知名旅游品牌不多,游客以观光为主,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并且客源波动性大,节假日热,景区游客容量超载,从而增加了碳排放量,导致旅游景区(点)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力较弱,旅游综合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差。

(二)旅游企业运营中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旅游企业运营中主要包括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和运输业的参与者,在生产运营过程中,一些经营者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使用高碳排放、高能耗、高污染的“三高”产品,不仅浪费了许多资源而且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

(三)旅游参与者低碳环保意识的不足

目前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高碳化趋势,虽然大多数旅游参与者对低碳旅游持积极态度,但是多年的生活习惯成为落实低碳措施的阻碍,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旅游参与者对低碳认识水平不足和存在误区,导致不知道该如何实施低碳行为。

二、河南省发展地低碳旅游的策略

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对旅游的需求,抓住“十二五”时期发展机遇, 把旅游产业放在国民经济更加优先的位置来发展,放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大格局中来谋划,放在产业升级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充分发挥河南省旅游产业的综合优势,全面释放河南省旅游产业的巨大潜能, 倡导旅游参与者从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方式两方面大力推行低碳旅游。

(一)积极发展和运用低碳技术

1、在旅游资源开发中

为了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利用生态学理论和循环经济法则,创建低碳循环型景区。

根据河南省林业厅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全省有林地面积502.02万公顷,森林面积336.5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16%(林木覆盖率26.53%);与2003年相比,全省森林面积净增66.2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3.97个百分点。特别是,栾川县地处洛阳市区西南,栾川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83.3%,名列河南省第一,有“中原肺叶”之称。河南旅游各地可根据自身地理森林特点,增加景区森林覆盖率,加大绿化面积,有效的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保护和美化旅游区环境。

结合国际相关绿色环保标准和国家出台的政策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景区环保与开发的地方性法规,在景区创建中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审批、景区容量规模的控制、景区配套设施智能化、环保化水平、清洁能源利用以及对游客的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控制要求。换句话说,景区的规划设计应在原生态基础上保护开发,景区施工崇尚节约,设施选材环保、节能、耐用;景区监管采用智能化、数字化视频监控与防控系统;景区垃圾分类堆放、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从而降低碳排放量,实现创建低碳循环型景区。并且在河南省大力推广和实施低碳旅游时应采用低碳循环型景区的示范推广机制。

目前焦作市通过发展旅游把黑色煤城变为绿色山水城市,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全国范例,被全国旅游界誉为“焦作现象”。以及栾川县以旅游业为引领,实现了从国家级贫困县向“中国旅游强县”跨越的“栾川模式”。把这些合理利用资源与能源,有效控制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典型模式,在不同层面进行经验总结,积极稳妥全面规范化推广低碳循环型景区。

2、在旅游活动中

(1)旅行社

在旅游行程中,旅行社企业为了树立绿色品牌,可以通过低碳绿色营销,为游客设计出可行的低碳旅游产品和线路。

绿色低碳发展趋势篇5

(1)性能发展方向。机械电子系统的高效能就是机械电子系统速度、精度和效率的统一。因此要在机械电子行业采用高速CPU芯片,RISC芯片,同时采取改善机床动态的有效措施,这样有利于机械电子系统的高速、高精确、高效的实现。(2)功能发展方向。机械电子系统可以使信息交流不仅仅局限于文字和语言的表达方面,可以直接运用图形、图像、动画等信息,将可视化技术与虚拟环境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扩展应用领域,缩短产品设计周期,提高产品的科技蕴含量,降低成本。实行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机械电子行业也不例外,所谓低碳经济,简而言之,就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准的经济增长模式,实质是能源的高度利用。从表面上看,似乎低碳经济与机械电子行业似乎没有太大联系,其实并非如此,低碳经济是所有行业的发展趋势,低碳经济与机械电子行业存在着众多关联,并且低碳经济在一定条件下或许会对机械电子行业起到制约的作用。

2低碳经济下我国机械电子行业的必由之路——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是面向环境的制造,当然作为能源消耗的的机械电子方面也要承担对环境大保护角色,也要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绿色制造是一项综合考虑环境和资源利用率的制造模式,目的是保证产品的性能和和用途的前提下加强环境的保护,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和有害产品的增加,节约能源与资源,实现机械电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制造,要求产品在设计和生产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从设计到包装再到报废处理等环节,要对生态的损害降至最低,同时也要实现资源利用率达到最高,使企业能够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传统的制造过程是从生产到流通,再从消费到废弃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直线型模式。绿色制造是封闭式的循环过程,产品从原材料选择到最终的生命终点这一过程,要实现产品在生命周期间对环境最小的负影响。

3实现机械电子行业最大化的低碳效果

3.1科技创新是机械电子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机械电子行业尤其要考虑低碳的效果。传统的机械电子行业创新体系中,政府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和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应改变职能,激励企业科技创新。但是很多机械电子企业在科研方面投入的比重较小,导致企业的技术储备不足,缺乏科技软实力,技术发展成为机械电子行业实现低碳的一大障碍,因此要在机械电子行业实现低碳模式,要做到以下两点:(1)加大科研投入。资金是基础,科技是后盾,机械电子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更新非常迅速。这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这就对企业在资金分配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机械电子企业要在市场调研和财务分析基础之上,将资金投入科学研究上,这样有利于企业实现低碳模式,对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着重要作用。(2)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机械电子产品对环境污染相当严重,所以,在培训过程中,要将低碳意识灌输到每个员工心灵深处。只有这样才能将低碳经济更好的推进。

3.2扶持中小机电企业

中小机械电子企业在创新体制和资金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发展机械电子行业的低碳经济时要对这些中小企业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资金上的支持。机械电子行业是我们国家近年来发展迅猛的行业,因此在实行低碳经济的今天,要使低碳意识渗透到与机械电子行业的每一个角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机械电子行业的健康发展。

绿色低碳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链,转型

2014年 12月9日至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总结2014年经济工作,提出2015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他指出,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要认识到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纺织工业作为绍兴市的支柱产业,为绍兴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纺织行业的自身特点,造成了能源、水资源的大量消耗,并产生了大量的污染,这对建设“两美”绍兴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新常态下,纺织业实现绿色发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围绕纺织业发展模式、纺织业的发展趋势、纺织业低碳化发展的必然性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绍兴纺织业低碳化发展策略。

一、新常态下纺织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纺织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环境、人居和谐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我国的纺织业在全球纺织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总体上来说,纺织业还处于粗放式增长阶段,缺乏核心技术,产业附加值低。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是OEM工厂,对外依赖性较强,国际市场的变化都会严重影响国内的纺织业发展,我国纺织业已显示出利润增长的疲软态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品国际分工不断深,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依存度升高。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纺织业出口也困难重重。国内工资上涨的预期强烈,纺织业中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正在丧失。这对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构成的重大挑战。

二、低碳化是纺织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 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CO2 )和二氧化硫( SO2 )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新概念,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定义的延伸还含有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权重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纺织业作为国家低碳发展规划中的重要行业,必须适应低碳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纺织业的健康发展对促进就业、平衡国际收支、稳定人民币汇率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配额制度的取消,中国纺织业必须保持竞争优势。所以,低碳化已成为中国纺织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低碳发展模式是我国纺织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一大机遇。

三、纺织业低碳化发展的必然性

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非关税贸易壁垒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而绿色贸易壁垒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正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技术性贸易壁垒。最新的研究显示,我国服装纺织业全过程能耗约为4.84吨标准煤/吨纤维,其中,织造行业能耗为0.95吨标煤/吨纤维,服装行业能耗1.05吨标煤/吨服装,印染行业在2.5-3.2吨标煤/吨纤维之间,印染行业约占全行业能源消耗的58.7%,成为纺织服装业节能的重点。此外,我国纺织服装业大多以化学工业为支撑不少产品因损害环境和质量不合格而在国际贸易中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目前,在多数低碳专利被西方国家掌握的情况下,我国纺织业要突破以低碳为载体的知识产权壁垒,需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碳关税是一种新型的绿色贸易壁垒,即把碳关税作为一项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辅助手段加以利用,已成为了目前各国热议的话题。所谓碳关税就是指一国针对进口产品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税。世界银行报告预测,一旦实行碳关税中国制造业出口额将减少20%,所有中低收入国家出口额将减少8%。纺织业是15个工业生产部门中受碳关税影响产量下降比例最高和就业岗位减少比例最高的五个行业之一。利用动态CGE模型分析,纺织业在30美元碳关税率时产量下降1.60%,在60美元碳关税率时产量下降3.18%;在60美元碳关税率下,纺织业和服装皮革羽绒制品业第一年就业岗位分别减少5.48%和5.10%(见表1)。即使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发达国家不会真正出台硬性“碳标签”政策限制进口中国产品,但越来越多的国外订货商却早已悄然开始选择了能证明所制造的成衣是符合环保生产标准的供货商。

加入WTO以来,我国纺织业受到了关税壁垒之外的冲击,但这也为我国纺织企业以及代工企业寻求新的出路提供了思路。发展低碳经济模式是主动应对碳关税等新型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战略。

四、绍兴纺织业发展低碳经济模式建议

绍兴纺织业发展低碳经济模式,不仅有利于绍兴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其转型升级。但是对绍兴纺织企业来说,发展低碳经济存在不少困难,如技术、政策、企业管理、公众意识等,尽管如此,面对低碳化浪潮,政府、企业和个人也难以置身其外,必定要和世界接轨。

(一)政府要完善宏观管理,鼓励低碳技术研发。

在低碳成为新的绿色壁垒趋势下,地方政府应联合国家相关部门通过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双边谈判以及其他制裁措施进行规制,为绍兴纺织业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同时制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激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模式,并承担企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以日本纺织业转型为借鉴,政府应介入纺织业的转型。政府应鼓励企业基于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拥有的资源,以其已有的能力为基础,通过企业重组和加强技术研发,进一步提高、强化、扩展和延伸进入产业或在原产业内提供新的产品或服务。此外,政府应该关注低碳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权力的获取,不只是研发,要申请相应的知识产权专利,发展知识产权战略引入其中。虽然碳关税的提出有违公平原则,但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应对发达国家低碳技术壁垒的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

(二)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由于竞争全球化、产业结构变动和技术的不断连续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产业边界日益模糊,技术溢出效应增强,这为衰退产业中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根据“微笑曲线”理论,在“微笑曲线”中一端是研发、设计,另一端是销售、服务,中间是加工生产。一般而言,处在两端的产业利润率在20%-25%之间,而处在中间的加工生产产业的制造附加值最低,利润只有5%,甚至更少。企业只有不断往附加值高的区块移动与定位,才能持续发展与永续经营。纺织业的低碳经济模式,是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其关键是自主创新。纺织企业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和意识并为之行动,需要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尤为重要。实现技术创新,才能使纺织业尽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三)企业要把低碳经济模式提升到战略高度。

纺织企业必须结合自己的总体发展战略,在战略层次上对低碳经济模式进行总体设计规划。纺织业发展低碳经济模式是大势所趋,但是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承受能力。纺织业的低碳发展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低碳技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研发,因此纺织业要进行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应该是盲目的,生存发展应该并重。绍兴纺织业需要深入厂家,做细致调查,确定估算方法,计算出产品准确的碳排放数据,确定发展途径。然而,纺织业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还有其他途径,比如在生产环节引入节能环保的新型材料、使用新能源、减少化学制剂的使用等;同时减少库存,避免浪费也可减少碳排放,从而实现低碳发展。

(四)加强纺织企业与其他组织的合作,完善产业链。

纺织品市场的竞争正处在由中低档纺织品向中高档纺织品转变、从价格向品牌和技术转变的过程之中。因此,绍兴纺织业发展低碳模式,要坚持信息化为主导,分析并建立全球采购和供应信息系统,以寻求竞争优势。重点从完善产业链、发展专业市场、加强物流等配套措施入手,通过与其他组织的合作,提升竞争实力,实现低碳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谢和平.发展低碳技术推进绿色经济[J].中国能源,2010(09):17-18.

[2]闫海成.我国能源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资源与产业,2010(01):30-31.

[3]邹小芳.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纺织业出口的影响和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03):78-79.

[4]姜延书,张倩倩.基于灰色理论的纺织业与信息业协同发展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2(06):44-45.

绿色低碳发展趋势篇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地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探寻新的城市建设模式、产业经营模式和企业生产模式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领导者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只有推行更加绿色、环保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才能避免生态环境遭受更大的破坏,维护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旨在针对低碳城市发展趋势中的智能建筑电气技术的应用及推广问题,探讨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城市低碳化工作。

关键词:

低碳城市;智能建筑电气技术;探索和研究

以低耗能、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而创建低能源消耗和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低碳城市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作为低碳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建筑的概念逐渐被城市建造者和管理者所广泛接受,大量使用对环境友好的可再生资源、减少建造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将环保与建造相结合等先进理念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绿色建筑概念中电气技术的智能化正逐步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智能建筑电气技术具有的节能环保、高质高效的特点使其越来越被建筑行业人员所广泛采用。

一、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核心、提倡市民低碳生活方式、市政管理以建设低碳社会为目标的城市。低碳城市建设必须在保持经济发展速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碳城市的概念强调的是经济发展代价最小化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相互包容,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建设低碳城市包含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生产技术的清洁化、消费模式的绿色化以及绿色建筑的建立。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公布了第一批国家低碳试点地区名单。2012年12月,发改委确定了第二批国家低碳试点省区和城市。至此,我国已确立了6个低碳试点省区和36个低碳试点城市,低碳试点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

二、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泛指一切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能源,为使用者和周边人群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的建筑。绿色建筑的所谓绿色,并不是指狭义上的绿化概念,而是象征着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对周围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代表着对大自然的最终回归,因此又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绿色建筑的具体含义可参考我国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关于加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和备案工作的通知》。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强调的是对能源和资源的合理应用: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减少空调、采暖等容易造成污染的电气设备的使用,选择具有环保特点的可再生建筑材料,节约用水、用电。同时,绿色建筑概念提倡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和谐互补,要求深入了解周边环境的条件和特点,就地取材,选取天然建筑材料,创造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三、建筑电气技术的智能化

在新型城市发展理念中,对建设低碳城市和建造绿色建筑的提倡向建筑电气技术的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建筑电气技术的智能化将成为相关行业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建筑电气技术是指以建筑为平台,利用当代先进的电力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满足居住者的各种生活需求,保障建筑居住和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智能化的现代建筑电气系统配备了安全、稳定、高效的电力工作系统,该系统由提供、传输电能的各条线路组成,又被称为供电系统。为了方便建筑使用人群使用电能,电力工作系统中的变电所和输配电线路充当连接用户和发电厂的纽带。10kV以下的配电线路和变配电所构成配电网,并将由配电线路直接提供的电能分至各个用户。

绿色建筑的供配电系统担负着向所有用户提供电力的工作,因此必须具备安全稳定的电路和电压、大容量的电流。同时,为了保护由有线电视线路、卫星电视线路、计算机网络、自动报警装置、安全闭路电视等构成的弱电系统,避免其遭受电网瞬变、高次谐波、雷电天气等各种电磁脉冲及自然现象的干扰和影响,当代智能化建筑电力系统配备了漏电保护器、剩余电流监视系统、SPD保护器等设备和装置,加大了对用电设备和住户人员的保护力度,保证了建筑的安全、有效使用。智能化的现代建筑电气技术还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日益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对建筑电气系统操作的人性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代化的建筑电气系统必须具备先进的电气设备,对电气系统的设计必须符合用户和整个建筑所有设施的需求:为了保证电力设备的高效、持续运作,智能建筑电气技术采用各种先进手段提供持续电能;电力系统的设计简单、易操作,功能性电气设备和仪器数量合理、运行高效。

在反恐行动全球化的趋势下,对用户的安全保障是智能化建筑电力技术必须具备的功能,各类建筑物都须采取与建筑规模相匹配的安防手段和措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事件和挑战。当前先进的智能建筑安防系统中通常采用的是智能传感技术,改变传统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增加智能识别功能,对各种不同清晰程度的图像进行探测、识别、处理,通过对移动人体、街区实景、车辆牌照的分析,预防和阻止各种突发性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居住环境安全等级。智能化的建筑电气系统注重电气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时刻更新智能化技术手段在建筑电气领域的更新。而各种公用、家用电器日新月异的发展及各种计算机网络设备和功能的不断演变,要求建筑电气技术必须时刻跟紧时展步伐,避免出现建筑电气系统管理落后于用电设备水平的现象。

四、结语

低碳城市建设是我国现代化绿色城市建设工作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进一步推行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关键。在低碳城市建设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逐步普及对智能化建筑电气技术的使用,继续研究和发展新型智能化建筑电气技术手段,是提高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和绿色建筑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杨西.低碳城市与智能建筑电气[J].科技创新导报,2015(08):107-108.

[2]肖峻.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优化设计[J].科技与企业,2015(11):107.

[3]冯锦.低碳城市发展下的智能化电气研究[J].山西建筑,2015(23):173-174.

绿色低碳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化学;精细化工;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2-0178-02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许多国家通过推出一系列“绿色新政”催生新技术和新产业,以期带动整个经济进入新的繁荣。绿色化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策略方针早已引起各方瞩目,随着低碳经济潮流兴起,正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和业界的努力方向,由政府直接参与以及产学研密切合作成为低碳时代绿色化学研究和开发的显著特点。

一、低碳时代化学工业与化学品面临大考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核心在于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社会转型;其本质在于要求低碳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激励制度的创新,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对现代经济运行与发展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能效、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提高碳生产率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的增长点和竞争焦点。由于全球性环境污染影响因子的80%是化学性污染,低碳时代的到来使得化学工业不得不面对更严格的环境控制和不断飚升的成本费用,亟须进一步增强环境忧患意识和做好环保工作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

发达国家对于化工产品“绿色化”的要求,以及发展中国家受到“绿色壁垒”的限制,使得化工产品设计的绿色化成为必然趋势。在绿色化工产品设计时,要遵循全生命周期设计、再循环和再使用设计、降低原料和能量消耗设计以及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绿色化工产品的设计等原则。

低碳时代化学工业的发展目标应该是实现高选择性、高效的化学反应,极少的副产物,实现“零排放”,继而达到高“原子经济性”的绿色化学。从环保、经济和社会的要求看,化学工业不能再承担使用和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费用,需要大力研究与开发具有社会责任感、可信赖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

随着中国污染防治战略逐步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转变,应认真吸取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在环境容量允许的条件下发展,主动调整和控制自身的行为,从简单的企业治理向调整产业结构、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在现今科技手段和条件下寻求建立能降低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负面影响的各个方面和各种类型的化学过程,包括许多化学领域,如合成、催化、工艺、分离和分析监测等。

二、绿色化学现状和发展趋势

绿色化学自1991 年首次提出绿色化学概念以来,迄今已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特别是近几年来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环境友好技术和洁净技术成为化学学科最引人瞩目的焦点。在化学合成或生产工艺中去研究新的技术和方法,探索新的反应条件,尽量减少和消除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已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共识。有关绿色化学主题的学术会议和研究论文不断增多,反映了科学界以及公众对绿色化学日益增进的关注度,也说明绿色化学合成和设计从理论研究进入了实际应用。

绿色化学与技术主要解决与化学供应链相关的创造、合成、优化、分析、设计、控制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等多元复杂问题,以建立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化工过程或以产品生产为最终目标。绿色化学的研究内容不仅涉及原料、工艺和终端产品的绿色化,而且还涉及到成本、能耗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从目前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原子经济性反应和零排放、原料的绿色化、绿色溶剂、绿色催化、助剂的绿色化、新的合成路线的选择、绿色化学工艺、绿色过程系统集成等,而且其内涵仍在不断完善发展中。

绿色化学一出现就带有强烈的应用技术与工程性,成为综合运用环境与资源、材料、能源、生化工程与计算信息学等多学科知识,研究物质转化过程绿色化的综合性科学与工程。绿色化工过程系统集成涉及的化学供应链问题,涵盖了从分子聚集体颗粒界面单元过程工厂工业园的全过程,并将环境、健康和安全对过程或产品的影响作为约束条件或目标函数嵌入模型中,以多目标、多变量、非线性为重要特征,以全系统的经济、环境和资源的协调最优为最终目标。

尽管绿色化学已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认同,但如何使其走向工业化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绿色过程系统合成和设计要求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经济、环境、安全、健康等),这些因素使工业过程的绿色化设计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大规模、多目标的高度非线性问题,其求解有待更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近年绿色化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最小化环境影响负荷,采用低毒性原料,或节约能源,随着整个社会对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有关绿色化学的研究已开始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如何解决现行用于绿色化的工艺、技术及产品中存在的不绿或绿色程度不够等因素将是今后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中国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加上低廉的生产成本与未来二十年中新型基础设施和研发领域的庞大资金的流入,为低碳时代绿色化学和技术的大量采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由于化学工业存在的环境、安全等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中国化学工业必须尽力设计研究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材料,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都对环境没有或尽可能小的负作用的化学工艺,推进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全过程的资源利用率,从战略上谋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中国化学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化学工业的绿色化提升为多学科综合交叉和工程学的新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背景不同,向低碳转型的起点和条件不同,追求的目标也有所差异。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探索化学工业的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中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发展绿色化学、走低碳发展道路需要相当的额外成本和大规模采用低碳相关技术,这将有可能延缓化学工业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化学工业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所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必须以多种政策来引导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低碳经济的内涵既包含了低碳生产,也包含了低碳消费。化学工业作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主体,需要结合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需求,开展化学工业发展的碳排放强度评价,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绿色化学和清洁生产技术体系。

绿色化学和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所倡导的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因素。中国化学工业和化学品环境管理政策和制度框架应建立高度关注的优先化学品的筛选标准,切实把推行绿色化学提升到实现低碳经济模式中长期发展战略层面上加以思考,认真并、转一批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并积极引导这部分企业向服务业、低耗能、低排放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转移。

低碳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其技术转让、设备制造、产品生产和相关服务业都将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超前发展的意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节能、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储备,融合市场现有的节能、低碳技术,并迅速加以推广和应用。

四、结语

低碳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科学发展模式的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这是环境战略重点的一次创新性转移,是一种新技术对传统技术的挑战,也是人们对环境问题由被动反应转化为主动行为的一次认识飞跃。

参考文献:

[1]Sonia Y, Nicholas P L, Nathan C P. Assessment of Technologies to Meet a Low Carbon Fuel Standard[J]. Environ. Sci. Technol.,2009,

43 (18):6907-6914.

[2]Pamela W, Daniel I, Andy A, Garvin H. Environmental and Sustainabilit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Next-Generation Biofuels in the

U.S.: What Do We Really Know? Environ. Sci. Technol.,2009,43(13):4763-4775.

[3]Brigitte S, Andreas R, Thomas S. Use of computer-assisted prediction of toxic effects of chemical substances[J].Toxicology, 2006,

224(2):156-162.

[4]后勇,徐福缘,程纬.基于可再生能源替代的经济持续发展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9):67-72.

[5]谢萍华,陆伟.绿色化学与中国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J].杭州化工,2008,(2)

[6]赵华成.绿色化学及其绿色系统工程技术与环境友好[J].化学教育, 2007,(6).

[7]郑华林,刘清友,张金伟,肖晓华,王悦排.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制造技术及其实施对策[J].机械制造,2006,(6):44.

[8]J.G. Hengstler et al. The REACH concept and its impact on toxicological sciences[J].Toxicology,2006,220: 232-239.

[9]夏芸.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成本控制系统[J].生态经济,2005,(9).

[10]冯之浚.论循环经济[J].中国软科学,2004,25(10):1-9.

[11]Stephen J H, Paul W. Green chemistry: synthesis in micro reactors[J]. Green Chemistry, 2003,(5):240-249.

[12]Katarzyna W, Sasi K, Kazimierz W, Joseph A C,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sample treatment for speciation analysis by hyphenated

techniques[J].Green Chem.,2003,(5):250.

[13]Alan D C, David C C, David N M, Virginia L C. So you think your process is green, how do you know?―Using principles of

sustainability to determine what is green-a corporate perspective[J].Green Chemistry, 2001,(3):1-6.

[14]Gerald J, Oliver Z, André W, Konrad H.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ly-sound processes in the chemical industry: a case study on

上一篇:科技安全概念范文 下一篇:经济结构理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