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先进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21 17:12:20

绿色低碳先进技术

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篇1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基金是中国第一支面向全球聚集资金、投资于中国绿色低碳产业的产业基金,是为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服务的金融平台。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基金基于国家批复的前海跨境人民币业务先行先试的综合政策优势,以香港为窗口与国际大型金融机构进行对接,直接利用跨境融资、跨境贷款及证券业务为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国际性的金融服务,成为境外人民币回流的重要渠道,吸引外资支持中国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并通过深度把握中国城镇化建设和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历史性机遇,助推地方政府快速响应中央精神,规模化推进绿色低碳产业基础设施及城镇化项目全方位合作,整合资本、项目、技术,帮助政府快速落地,搭建发达国家先进发展模式的输出渠道,帮助地方政府在新一轮的国家发展中发挥特色,走出独特的低碳城镇化道路,成为低碳城镇化战役中的领航旗帜。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基金主要投资于区域集中能源供应,绿色低碳高新技术产业中成长性和技术性领先的优势企业,以及城镇化建设中绿色低碳产业优秀项目。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基金的成立是响应十核心精神,以建设美丽中国为使命,符合国家十二五及长期以绿色低碳经济为核心的新兴产业道路的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重心为碳能源投资、低碳科技投资、为低碳产业快速发展打通产业链,专注打造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的绿色低碳金融平台。而前海作为国家金融改革的前站,具有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与地域优势,已成为国际性金融机构立足亚太的首要发展目标。中国绿色低碳产业基金落户在前海,成为国际金融业支持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及平台。

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篇2

[关键词]绿色就业;动力机制;约束机制;战略转型

[中图分类号]F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5 ― 0108 ― 02

十三五规划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步入经济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实施低碳化改造成为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趋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融合成为可能,经济发展趋势与经济新常态的双重作用使就业绿色转型成为就业的战略选择。

一、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基本动力机制

低碳经济实质是谋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安全为一体的经济模式,经济新常态为就业战略转型创造时间窗口,实现低碳经济模式下的就业模式“绿”化成为协调经济结构调整与生态安全的战略选择。

绿色就业战略转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随着中国逐步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已经无法满足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环境零价值形成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降低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净福利,根据世界银行的结论,1997年的环境恶化使中国每年付出600多亿美元的代价,接近国内生产总值的8%〔1〕,为此,中国确立了2020年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60%,单位GDP的CO2排放降低50%左右。降低宏观经济发展成本,与就业是民生之本的话语结合,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植入环境与就业两个重要的发展要素,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将社会劳动力与环境进行结合,逐步实现就业的绿色转型不仅可以解决就业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修复与维护就业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而且为正处于倒“U”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爬坡阶段〔2〕的社会发展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绿色就业战略转型是就业质量提升的内在动力。随着技术进步提高了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速度,造成了低就业率的经济增长;同时,中国就业人口长期存在的供大于求的失衡状态形成了依靠劳动力的低成本配置培育了人口红利和经济的发展,而劳动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提升其发展地位,就业质量包含的就业性质、就业条件、就业环境、社会保险和劳动关系,与现实的“强资本、弱劳动”产生了冲突,根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86万902例。其中2010-2014年,每年报告职业病病例均超过2万6000例,尘肺病占总报告病例的87% ~ 90%,苯、铅及其化合物和砷及其化合物为每年引起慢性职业中毒事故最多的化学物质〔3〕;同时,劳动者报酬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劳动者人均报酬增长落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企业与劳动者分配关系不协调、劳动收入负担的增长快于劳动报酬的增长〔4〕,绿色就业战略转型可以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现,解决就业总量的增加和就业质量的提升双重任务,使关系到中国长期面临的不断扩大就业规模与提高就业质量问题得到解决。

绿色就业战略转型是迎接危机挑战的外在动力。2015年全年GDP增长6.9%,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同比减少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05%,就业人员7.75亿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04亿人。部分老工业基地、资源型省份、重点群体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非全日制、短期、兼职、待岗等就业方式增多,就业质量有所下降〔5〕。根据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课题组对林业、电力行业、钢铁行业等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重点部门的测算表明,2005-2020年间,中国主要行业实施低碳发展,至少可创造3000多万个直接与间接的绿色就业岗位;仅2020年中国将至少提供450万的绿色就业机会,而随后几年将提供数以百万计的就业机会。同时,根据《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显示,2014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为29.5%,第三产业就业比例为40.6%,劳动力的产业分布的调整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实行绿色就业战略转型将创造就业机会,包括研究开发、环境管理、生态服务、科普教育等相关的服务业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有力地促进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减少单位产出的碳排放水平,改善环境质量和就业质量,实现环境质量和就业质量的动态累积性增加。

二、中国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结构性约束机制

(1)经济结构缺陷。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需要产业升级与转型,绿色增长还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发展模式,绿色就业岗位的创造和生产的空间仍然无法有效打开。同时,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成熟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高新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因其知识密集型的特征而排斥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绿色就业的缓慢增长,并不能够迅速地实现就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因金融危机的冲击成为受损害的行业,但是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仍然是维持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承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重要职能,但是在缺乏有效低碳技术的支持下,即使进入经济复苏阶段只能是传统发展道路的复制,因此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低碳升级与转型引发的绿色就业岗位仍然无法有效创造。

(2)就业结构缺陷。由于供给侧结构改革形成的失业人口、新增劳动力、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以及复员人口使劳动力供应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适应经济新常态条件下的就业供求结构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劳动人口中低技能或无技能过剩,高技能劳动人口短缺导致低端就业与高端就业失衡,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2015年第二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其中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2.0、1.94、1.81、1.77,就业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结构性失衡仍将长期存在;由于新兴产业仍然处于培育期,阻碍了传统高碳产业的劳动力的转移,从而抑制了绿色就业的充分就业状态的形成;承担国计民生的国有经济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绿色就业岗位创造失灵,而中小企业在吸收并创造绿色就业岗位的主体地位没有形成,绿色就业战略转型还没有成为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动力,国有经济与中小企业在创造绿色就业岗位方面表现出吸纳就业主体失衡。

(3)制度接轨缺陷。首先,由于缺乏碳交易市场,以碳交易为中心的价格改革没有进入企业运营机制,建立市场机制下的减排激励机制仅依靠政府的规范和强制性的措施根本无法产生绿色就业转型的持久动力。第二,碳排放测试系统建设由于理论、技术流程、计算方法、行业差异、排放监管权限等各种因素的存在,测试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符合国际标准,方便企业测试和评价的碳排放量标准远没有确立,导致政府监管困难,企业创造绿色就业岗位的动力不足。第三,碳税制度体系目前主要针对二氧化碳,涉及碳税核心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相互结合的税率设计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因此,支持绿色就业岗位创造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生态补偿制度、产品支持认证体系、政府价格补贴和采购制度都存在着完善的空间,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经验,并转化为驱动绿色就业幅度的提升的制度还需要时间的累积。

三、中国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基本路径

(1)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为契机,完善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创造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空间。通过能耗效率管制重新规划产业链条中的碳排放,控制高碳行业过快增长,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缩短高碳产业链条,降低高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形成包含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在内的完善的低碳经济体系,建立和完善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产业基础;建立高碳产业低碳化就业补偿机制,明确产业转型与环境保护的绿色就业指标,运用政策工具鼓励转型产业开发绿色就业岗位以容纳合理的人力资源量,鼓励自主绿色创业,实施绿色就业援助,降低绿色就业战略转型成本;通过国内清洁技术开发与国外先进技术的整合推动技术进步,推进低碳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发展,加强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研究的投入,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和低碳前沿技术,在信息、环保、先进制造等领域形成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技术产业群和服务群,为绿色就业战略转型创造新兴产业技术支持。

(2)政府管理创新。首先将低碳管理思想嵌入政府管理系统,对低碳经济战略转型与就业战略转型进行顶层设计,制定科学的阶段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方案,通过低碳经济转型促进绿色就业战略转型;其次,建立多元的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治理机制,在发挥政府为绿色就业战略转型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鼓励企业低碳生产和社会公众低碳消费,形成政府主导、与市场和公民社会开展多元合作的治理机制;第三,综合运用包含政府管制、碳税、财政补贴、碳基金、碳排放权交易、标签计划、生态工业园规划等在内各种控制性工具以及经济性工具,完善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公共政策体系,为绿色就业战略转型创造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绿色就业战略转型政策体系的市场化。第四,将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纳入政府绩效管理,根据效率与公平并重、效率与民主兼顾、经济增长与社会同步发展的价值标准为指导,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符合中国国情的政绩评估指标体系,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就业转型摆在同等地位,用全面的指标评价政府绩效。

(3)人力资本再造。人力资本再造,提升就业能力是实现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关键,是人口就业压力转化为科技进步与产业转型的动力。运用劳动预备制度对基础行业和高碳产业分离出的劳动力实施针对性教育培训,为绿色就业创造知识与技能基础;加快高等院校专业调整步伐,建立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共同培养机制,重视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专业发展,培养实践性高端人才,满足经济低碳转型的人才需求;建立绿色人才培训和科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创新投入、技术研发、人才资源开发、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人才保障服务等高效共享的服务体系,为绿色就业战略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培养载体和服务保障;培育新兴产业与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相结合,建立项目、人才、资本、政策四位一体的互动机制,形成绿色就业的集群效应,并以集群效应促进经济低碳化转型。

〔参 考 文 献〕

〔1〕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3〕招嘉虹.图解我国2010―2014年职业病报告〔J〕.现代职业安全,2016,(02).

〔4〕尹艳林.提高劳动者报酬改善国民收入分配〔J〕.中国发展观察,2011,(03).

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物流体系;研究与构建

随着生态环境污染、雾霾天气频发等各类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绿色物流体系的构建成为了当前我国物流运输行业改革任务的重中之重。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背景下,政府机关和物流企业必须积极开拓、勇于创新,构建新型绿色物流系统,提高运输工具的使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低碳经济理论框架与实现路径

(一)低碳经济定义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运用新能源开发、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等各种手段,尽量减少石油、煤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

(二)低碳经济的目的与意义

低碳经济的核心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利用低碳能源、清洁能源和以及其他各种新型能源,发展低碳技术和节能技术,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构建低能耗、低污染的经济发展体系,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建立低碳型经济发展模式,能有效降低生态环境污染,完成我国政府制定的节能降耗要求,提高能源使用效益,建设生态文明,发展新兴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有效解决日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等环境问题,全面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三)低碳经济的实现路径

为了全面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应当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减排目标纳入五年规划,向低碳经济转型。推行低碳经济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必须发动全社会力量开展通力合作,并通过政府部门的行政手段加以引导,建立健全法律监督机制,确保全社会步调一致,齐心协力使低碳经济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政府部门要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经验、方法,完善产业导入政策、土地使用和资金使用配套政策,建立系统的产业认证、产品认证、检测检验标准,运用先进的技术理论进行指导,加速完善人才培训。要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全面提高我国在低碳经济与技术方面的竞争力,在低碳产业生产中培育和创造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高碳改造、低碳升级、无碳代替的生产方向,做好节能减排、材料装备升级、技术工艺升级、新能源生产等各项工作。

二、绿色物流产生背景和实施策略

(一)绿色物流产生背景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生态系统失衡、臭氧层破坏、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等各种环境问题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环境污染的可怕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于是,绿色消费运动、绿色和平运动等在世界各国兴起,对绿色物流这一概念的提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各国政府也针对环境保护事业制定了专门的政策法规,并组织各种力量对环保工作的开展进行监管,加大了相关投入,为绿色物流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逐渐加快,传统的关税壁垒渐渐淡出了经济贸易市场,而环境壁垒则成为了新的壁垒模式。国际通用的ISO14000要求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在经营生产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在这样环境壁垒的背景下,只有发展绿色物流才能满足国际经济贸易的环境友好性要求。

(二)绿色物流实施策略

由于受到传统的物流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的制约,许多物流企业忽视了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使用掠夺式的经营方式,导致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因此,首先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绿色物流的观念,让物流经营者转变思路,建立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观。物流企业应当根据环保理念和环保目标,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制定绿色经营管理策略,选择绿色运输方式和绿色交通工具,合理规划配送网点、优化配送路线、提高载货率,使用少耗材、可回收、可再用的绿色包装,将分散加工转变为专业化的集中加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由于生产过程、废弃物产生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搜集、整理并利用绿色信息,及时对绿色物流手段和方法进行更新,进一步促进物流绿色化。政府部门和物流企业要积极开发新型绿色物流技术和手段,发展物流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努力缩短与西方先进国家绿色物流技术之间的差距。

三、国外绿色物流体系借鉴

(一)日本绿色物流体系

1992年,日本公布了汽车二氧化氮排放限制法,在大城市的部分地区规定只准通行污染物排放量较低的货车。2001年,日本政府出台《新综合物流实施大纲》,强调通过利用可再生资源等手段降低物流交通工具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建立对环境友好的新型绿色物流体系。同时,日本政府还积极推行物流运输模式转换工作,大力提倡对环境负荷较小的铁路运输、干线运输和海上运输方式,实施《货物汽车运输事业法》、《货物托运事业法》,规范汽车运输行为,确定了五种允许企业使用的货车类型,构建高效合理的市内共同配送系统,利用补助金发放、政府津贴发放等手段促进货主与物流商之间的协同合作,降低环境负荷,进一步提高交通工具的使用效率。

(二)欧盟绿色物流体系

欧盟各国物流企业高度重视物流方式的环境友好性,尽量将交通运输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最低,并实行了具有环保功能的物流解决方案。德国于2012年建立了生态物流体系,所有汽车制造商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都参与其中,在产品始发地到终点客户的物流全过程严格按照相关环保法律控制包装品管理和废品管理,使用经久耐用的、具有环保性能的集装箱设备,严禁使用托盘、塑料包装等易造成环境污染的材料,提高纸张、木材、金属等材料的循环再利用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2008年,TNT物流集团在荷兰发起“行星与我”行动,计划至2025年集团物流车辆二氧化碳废气排放量减少一半。该行动倡导用电动车辆代替内燃机车辆,并主动要求政府部门、环保团体、社会公众对计划实行过程予以监督,提高集团物流工作的透明度。

(三)美国绿色物流体系

美国政府在全美境内建立了水、陆、空、铁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使用计算机管理软件、信息技术、自动化等多种手段管理全国范围内的物流交通运输工作,有效地降低了库存率和仓储费用,进而降低了物流成本投入。美国在各个港口实施“绿色港口”管理,对集装箱车辆以及其他货运汽车在港口码头的停留时间采取严格控制,降低物流作业的二氧化碳等废气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城市物流交通工具管理上,美国根据物流运输量选用相符合的配送汽车,对车辆进项专业化改造,配备了便于城市配送的专门设施和装备,提高运输效率。同时,美国政府制定了《国家运输科技发展战略》,提出应用先进的运输技术、配送系统和环保包装材料,全面落实绿色物流发展理念,打造绿色物流强国。

四、我国绿色物流体系构建

(一)我国物流业发展新要求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物流行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高速增长的新要求;新兴工业化和产业转型的新要求;新型城镇化和消费模式升级的新要求;区域化协调发展与产业转移的新要求;创新驱动和科技革命的新要求;开放性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新要求;生态文明减少和节能降耗减排的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政治整理的新要求。因此,物流业必须在创新协调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加强绿色物流模式的开发,完成去杠杆、去产能、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等五项关键任务,推动行业创新和提质增效。

(二)我国绿色物流体系构建策略

政府机关和环保部门要发动全社会树立绿色环保意识,鼓励企业运用绿色理念进行生产指导规划和产品结构改造,培养一线工人的绿色产品理念,使环保、生态、绿

色的理念深入人心。推行绿色物流经营模式,监督物流企业从环保角度制定绿色经营管理策略,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发挥整体效率和组合优势,建立高效的综合物流运输体系,合理、有效地利用车辆,减少车辆运行,提高配送效率。加强供货企业、物流企业合作,选择绿色运输策略,使用绿色包装,开展绿色流通加工,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电子信息平台建立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实行共同配送。加强对运营筹划人员及其他各类专业人员的培训管理,政府部门、物流企业、咨询机构、民办教育机构等要通力协作,采用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方式,培养具有绿色物流专业知识、跨学科综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绿色物流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三)我国绿色物流方式应用现状

位于深圳的陆地方舟新能源电动车集团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围绕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全面推进转型发展,已拥有电动汽车第七代电驱动控制系统、高效变频电机驱动系统、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系统三大核心技术和电池管理系统、车载充电系统等关键配套技术,2015年,该企业旗下多款车型入选《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这些车型具有环保、节能、高效的巨大优势,与多家快递企业开展了合作,有效解决了物流行业普遍存在的汽车尾气排放问题,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生态环境污染。今年上半年,山东省淄博市将在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一站式的现代物流产业集群-齐鲁综合物流港,为多个高等级经济开发区企业提供物流供应链服务,并服务于当地化工、陶瓷、纺织、新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与附近高速公路实行无缝对接。该综合物流港具有专线仓储区、通用仓储区、精品仓储区和综合配套区等四大功能区,以发展绿色物流、构建低碳循环经济理念为导向,建设集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基地、商贸流通发展基地、供应链服务发展基地、智慧物流社区为一体的功能布局,为我国的绿色物流体系构建指明了发展方向。

五、结语

在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越来越重的前提和趋势下,构建绿色物流体系势在必行,随着电子商务经济模式的逐渐扩大,我国的绿色物流面对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应当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物流理念和物流技术,进一步扩大绿色物流普及范围,将我国建成绿色物流强国。

参考文献:

[1]蒋卫华,赖盛中.物流产业发展新路径及其与经济增长互动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34):39-40.

[2]徐鑫,姚志存,陈俊,张道升,朱俊国.低碳经济视角下安徽省农产品物流优化策略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5,(33):66-69,75.

[3]甘卫华,许颖,黄雯,王茹红.基于PCA和RSC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发展水平评价[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5,(6):132-142.

[4]范荣华.低碳背景下我国煤炭物流业发展现状与“绿色”路径选择[J].对外经贸实务,2015,(12):89-92.

[5]刘晓凤.低碳经济发展下美国物流业税收协同创新的制度环境研究———兼论啄食秩序理论[J].兰州学刊,2015,(11):189-196.

[6]丁红英.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农产品逆向物流发展路径优化[J].农业经济,2015,(11):133-134.

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篇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工业建设也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起来,环境污染的加重直接影响着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因此,在当代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培养绿色节能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些政策的执行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对工程建设施工中的绿色低碳节能技术进行了探讨与分析,着重对当下工程建设中的低碳环保技术进行了相关介绍和分析,并对当下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提出了看法,重点探讨了绿色低碳节能技术在工程建设施工中的应用。

关键词:

工程建设;低碳节能;应用

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技术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近年来的一种新兴概念,我们必须对它做个全面、系统化的理解,在利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要对它的内涵有着基本的认识。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技术已经全面渗透到任何一个工程中,工程建设施工中应当大力推广绿色低碳节能技术。

1绿色低碳节能技术的内涵

就发展内涵来看,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技术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绿色、低碳和环保。绿色,主要是指在工程建设的环节中要做到无污染。低碳,主要是指要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降低碳的排量,从而做到有效保障能源。节能,主要是指着重加强对能源的合理利用,这是加强对能源保护的重要措施。因此,从内涵上来看,绿色低碳环保技术主要是用来促进整个人类居住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兴技术,在整个工程建设施工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且意义重大[1]。

2在工程建设施工中如何强化绿色低碳节能技术应用的浅见

通过上诉分析,我们大体上了解了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技术的内涵,为了更好的去利用绿色低碳环保技术,本文主要以建筑工程为例,以建筑工程技术中的绿色低碳环保技术的应用来进行具体分析。

2.1建筑墙体施工中绿色低碳节能技术的应用

在目前我国的建筑标准条例中,对墙体环保节能方面的要求包括很多方面,但主要是对墙体的内外部进行保温处理,在做到保温处理的基础上要做到绿色低碳环保,以达到绿色低碳环保为目的,可以在整个工程施工建设的基础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墙体主要是有外保温和内保温以及自保温三种保温墙体。在墙体的节能环保建设中,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做到墙体保温的安全高效和耐用性。因此,在进行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技术时,要采用结合所选材料和技术措施来进行加强施工处理。

2.2建筑屋面施工中绿色低碳节能技术的应用

在现建设工程中,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技术的使用主要体现在屋面施工方面,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中,为了实现屋面施工的保温隔热,主要采取的绿色低碳节能技术有通风屋面、蓄水屋面和种植屋面以及实体材料层的保温隔热屋面。在主要的建筑屋面中,要采取的方法有选取种植屋面,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在建筑物的屋面上种植植物,以此来达到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目的。但在种植植物之前,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对屋面的荷载结构进行精确计算。然后要对屋面的构造体系进行专业的设计,在研究设计的基础上选择的材料要具备防水的效果。

2.3建筑楼面施工中绿色低碳节能技术的应用

绿色低碳环保技术施工的最重要一点体现在建筑楼层的施工方面。因此,在对楼层进行施工时,为了全面且更好的体现绿色低碳环保技术,要在很多地方全面体现出冬冷夏热的特点,为了更好的达到这一目的,在客厅和卧室中要采用分户采暖的情况,这一方法会在时效性和空间性上体现出传统用能模式中所不能体现的特点。因此,传统的用能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要在研究构建加强保温节能的基础上,采取措施降低保温层的传热系数,在此基础上尽最大可能的提高保温效果。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在注意外墙保温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板楼和内墙的保温[2]。

2.4建筑门窗施工中绿色低碳节能技术的应用

在整个建筑施工中,除了上述环节外,在门窗施工中也应注重绿色低碳节能技术的应用,因为其属于整个保温和隔热中最为薄弱的环节,门窗导致的能耗损失往往为整个围护结构能耗的50%甚至更多,所以在门窗中也应注重绿色低碳节能技术的应用。而在建筑内部,夏天主要是利用空调进行制冷,阳光通过窗户向室内照射,导致空调的负荷较大,且窗墙比越大,空调的负荷就会越大,因而应尽可能的选取节能的门窗,且应当优化门窗材料、玻璃、密封件以及五金件等的组合,确保所选取的窗墙比合理,同时又能满足房屋采光的需要。

2.5切实加强建筑碳排量的控制

建筑物的碳排放量一般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的:①建筑材料的生成和准备的环节;②建筑结构施工环节;③建筑物运维环节;④建筑物拆除环节。在建筑物的施工环节过程中,碳排放量的主要来源是施工材料和运输材料过程。在运维阶段主要是各种生活家电所致。拆除环节主要指的是使用时能源的消耗以及各种废弃物所产生的碳排放。

2.6致力于绿色低碳节能建筑体系的构建

因为绿色低碳节能建筑的核心主要在绿色、低碳和节能三个方面。尤其是在能耗和碳排放方面,应建设绿色低碳节能模式下施工技术的建筑施工技术,这就需要在结构支撑、围护装修、设备管线等方面加强绿色低碳节能建筑体系的构建,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尽可能地采用信息技术模式,改变传统的施工模式,尽可能地将混凝土构件的预制装配率提升,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建筑行业走向低碳化的进程。

3工程建设施工中保证绿色低碳节能的措施

通过上述阐述,我们认识到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原料浪费的原因以及施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下面,我们来讨论在工程建设施工中保证整个施工过程实现低碳环保节能的措施。

3.1对施工原材料进行控制

加强对进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基拙。严格贯彻落实工程建设施工的标准工艺、规范文件,增强施工人员及相关物料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对计划使用的原材料按规定进行严格的检验。凡是有害物质超标的,或者国家明令禁止或限量使用的材料,全都禁止入场,真正从物料采购环节就开始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还应积极使用合格的新型材料,加强材料采购、下放、使用和放样管理,能够循环使用的材料应循环利用,例如安全防护栏、灯塔等,进而避免施工材料的不必要浪费。

3.2对施工周边环境进行考虑

建筑工程设计人员在项目设计环节中,要做好工程周边土水资源的调研工作。通过有效的调研,来对场地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例如,工程建设要尽量避免占用农田耕地、远离人群居住地区进行施工等。

3.3对水资源进行保护

在工程建设施工中,取土作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优先选取土壤贫瘠的区域进行取土,取土时注意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同时,取土作业也可以同灌溉、养殖等项目结合起来,对水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和保护。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场地尽量安置在水体下游,避开饮用水源地段,还可以建立沉淀池,对一些用过的水进行净化,实现循环利用,避免浪费。此外,还可以在建筑工程中设置污水管网,让建筑体系中产生的污水都排入污水管道,避免水污染问题出现[3]。

4结语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就。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成绩,却忽视了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忽视工程建设造成的环境危害。只有严格按照绿色低碳节能的要求,做好施工管理,积极发展和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我们的工程建设事业才能走的更好、更稳。

参考文献

[1]郭献珍.城市中心高速铁路地下车站绿色施工[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1(03):115~118.

[2]张雪峰.建筑工程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7(03):58~59.

[3]周开幸.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6(30):28~29.

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篇5

1.1低碳经济要求企业树立绿色雇主品牌理念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1]。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企业能否按照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承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主动进行绿色生产、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发展低碳经济要求企业树立绿色、低碳的雇主品牌理念,吸引优秀人才,通过提升人才的绿色环保意识,激发绿色环保行为,创造出绿色产品和服务,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雇主品牌正是将“绿色”理念运用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品牌管理领域,形成新的管理理念,奠定和支撑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推动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低碳经济推动企业制定绿色雇主品牌战略当前,低碳经济正在世界各国蓬勃兴起。[2]为了应对全球变暖的危机和挑战,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都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发展低碳经济,一些国家也发表了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倡议书和行动计划,进行节能减排,走低碳发展之路。[3]欧美发达国家许多先进企业大力推行“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革命,发展绿色低碳技术,培育绿色低碳人才,创造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树立绿色低碳企业形象,抢占低碳经济发展的先机。我国企业要想在低碳经济的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制定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雇主品牌战略目标,运用绿色雇主品牌吸引和培育绿色低碳人才,引导绿色低碳环保行为,关注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4]因此,企业的雇主品牌战略应该与企业的低碳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制定绿色雇主品牌战略,通过绿色低碳管理实现“人态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1.3低碳经济促使企业加快绿色雇主品牌建设随着人才竞争的加剧,“雇主品牌”这一用以识别雇主特质的符号,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并被广泛宣传,众多企业开始探寻雇主品牌建设的路径,以期招揽贤能、保留人才。随着提倡发展低碳经济,推行低碳革命,低碳社会对企业的雇主品牌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设绿色雇主品牌。绿色雇主品牌建设需要企业树立绿色雇主品牌理念,识别绿色低碳人才的需求,提供满足绿色低碳人才需要的绿色工作体验,通过内部沟通和外部营销两个方面,充分发挥低碳人才的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低碳产品和环境。

2绿色雇主品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2.1绿色雇主品牌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新理念绿色雇主品牌是以绿色雇主为主体,以绿色需求的核心雇员为载体,以向雇员提供绿色优质服务为基础,旨在建立良好的绿色雇主形象,提高绿色雇主品牌在低碳经济社会人才市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从而汇聚优秀绿色人才,创造出绿色产品和服务,提高企业绿色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战略性品牌建设。绿色雇主品牌运用绿色理念吸引、激励和保留绿色人才,在企业内部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开展绿色运营管理,指导规划和改造产品服务结构,制订“绿色低碳计划”,实施“绿色低碳工程”,制订“绿色低碳标准”,采用“绿色低碳技术”,树立“绿色低碳标兵”,发动一场全面的“绿色革命”,实现生产效率和生态效率的和谐提高,使“低碳、环保、绿色、生态”的理念深入人心。[5]

2.2绿色雇主品牌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新形象绿色雇主品牌通过树立绿色低碳理念,为人才提供包括绿色文化、绿色激励、绿色环境、绿色开发等绿色雇佣体验,在低碳经济社会的劳动力市场上建立最佳工作场所的企业绿色形象。人才绿色需求和绿色雇佣体验之间的良好匹配,有助于激励和留住人才,在绿色低碳理念的引领下,建立绿色低碳绩效目标,开发和使用绿色技术,实现绿色生产,在低碳经济社会建立最佳绿色产品或服务的绿色产品形象和节约环保的绿色企业形象。

2.3绿色雇主品牌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新能源绿色雇主品牌吸引和保留的人才,在绿色低碳环保的愿景和价值观的鼓舞下,在绿色文化和绿色理念的引导下,不断学习新的环境技术,提高环境知识和技能,从设计、生产、销售的整个价值链上减少或消除污染,并从污染控制转向绿色生产,提高生态效率。同时,绿色雇主企业也为雇员提供绿色培训开发,增强雇员的绿色低碳环保意识,增进绿色低碳环保知识,提高绿色低碳环保技能,设立绿色低碳环保绩效目标,提高雇员的绿色低碳绩效水平,实现生产效率和生态效率的和谐发展,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低碳经济社会提供了新能源———绿色人才。

3绿色雇主品牌的建立

3.1构建绿色文化绿色企业文化是指把绿色思想引入企业管理中,以绿色低碳环保理念为企业的价值观,在企业的价值链管理中,能够充分利用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企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绿色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绩效存在某种间接的联系,加强绿色企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升企业经营绩效。[6]绿色企业文化包括紧密相连的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层次是企业文化的基础,主要是绿色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的构建;制度文化层次是企业文化的约束手段,主要是绿色规章制度的制订、运行和评审;精神文化层次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主要是树立绿色价值观、经营理念。三个层次的文化通过内外部营销渠道进行宣传,从而在企业内部建设完整的绿色企业文化。通过绿色文化的灌输和培育,塑造高度环境责任感的企业精神,增强员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凝聚力,引导员工的绿色行为,树立良好的绿色企业社会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战略,拓宽企业发展前景。

3.2建立绿色绩效管理体系绩效管理通常包括绩效计划的制定、绩效监控、绩效评价和绩效反馈四个环节。在低碳经济时代,绩效管理体系升级为绿色绩效管理体系,其最大的区别在于确定绿色绩效计划,将环境职责加入绩效评价中。在企业绿色低碳环保战略的指导下,树立全员绿色意识,制定绿色绩效计划,根据环境保护标准确定绿色绩效目标,结合“5R原则”制定绿色指标体系:研究(research)———把环境保护纳入企业战略决策中,全员参与研究本企业的环境对策和绿色运营管理;减消(reduce)———采用绿色技术、绿色工艺、绿色方法减少或消除整个价值链环节中废气物的排放;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和剩余物料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节约能源;再开发(reuse)———鼓励开发和创新绿色技术、绿色工艺、绿色方法,改造普通商品或服务为绿色商品或服务,制定绿色升级标准;保护(reserve)———积极参与社区环境保护与整治,建立绿色社区。[5]同时,奖励与绿色绩效相挂钩,鼓励员工保护环境,争做环境保护的卫士。对于雇员在本职工作范围内履行环境责任,要及时给予宣扬和提倡,对于非本职工作范围的绿色行为,比如提出改善环境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建议等,要及时给予合理的奖励,调动雇员进行绿色创新的积极性。

3.3提供绿色激励在崇尚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下,企业要根据员工的需要提供绿色环保节约型激励措施。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在提供必备的保健因素基础上,同时满足了对激励因素的需要,才能激发人的积极性,才能有更好的工作成绩。绿色雇主品牌企业在该理论的基础上树立“绿色双因素”激励原则,即为现有雇员和潜在雇员提供绿色保健因素和绿色激励因素。绿色保健因素主要是指通过提供绿色工作环境、条件和工作关系以及合理有效的薪酬福利等,关注雇员的身心健康,缓解雇员的高压力,保障雇员的生理、安全需要。绿色激励因素包括给雇员提供绿色工作表现机会、绿色工作带来的乐趣、价值、责任感和成就感等,调动雇员从事绿色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态效率。

3.4培育绿色人才绿色雇主品牌企业要重视对雇员的培训,从意识、态度、技能、行为上培育绿色全面人才。意识上,宣传绿色低碳环境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让员工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绿色低碳环境的重要性;态度上,通过培训使员工能够自觉地遵守环境保护制度,自觉实现环境保护绩效目标;技能上,培训实现绿色工作所需要的绿色知识理论和绿色技术,提高员工绿色工作技能;行为上,组建各种绿色小组,通过竞争-合作的形式,鼓励员工不断探索和创新工作中的绿色新方法新技术,调动员工进行绿色环保创新的积极性。

3.5承担绿色责任企业要建立绿色雇主品牌,必须承担起三大绿色责任:第一,绿色人才的职业生涯管理与开发。对绿色人才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开发,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益。第二,绿色产品或服务的开发。通过有效发挥绿色人才的效能,不断开发满足低碳经济社会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第三,绿色低碳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绿色人才的绿色管理和绿色产品或服务的开发,能够有效维护绿色环境,保证绿色低碳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人才可以为企业创造绿色产品和维护绿色环境,绿色产品及在环境市场上树立的绿色企业形象也能够进一步吸引绿色人才,三大责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为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和社会环境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推动低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篇6

5月26日,“银川国奥村合作开发签约仪式”在开幕不久的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北京国奥村展馆举行,这意味奥运历史上最好的运动员村――国奥村将正式落户银川。在此之前,国奥村已经开始开发建设成都国奥村,重庆国奥村和桂林国奥城等项目,国奥村品牌连锁开发的蓝图正在向我们展开。

世博会对国奥村来说是一个新的契机,国奥村品牌将如何借助世博会的机会实现从北京向全国的推广,我们采访了国奥投资董事总经理张敬东先生。

本刊记者:

本届世博会上,贵公司展示了哪些内容?新的建筑理念?节能方式?低碳选择?还是技术创新或者其他?这些内容以何种方式展示,世博会上其他展馆与贵公司理念类似的展示内容还有哪些?

张敬东先生: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这一大的主题之下,很多展馆都集中展示了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技术和实践。国奥村同样展示了绿色低碳技术和理念在国奥村的成功实践和在全国的有效推广。但我要说的是,绿色低碳并不是国奥村品牌理念和标准的全部。

众所周知,国奥村即奥运村,是2008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运动员村,秉承“绿色、科技、人文”三大奥运理念,广泛使用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建筑科技,构建绿色低碳、人性化住居典范。国奥村集成应用了可再生能源、中水回用、雨洪利用、绿色建材、建筑节能、室内环境、生态景观、智能家居、绿色照明、无障碍设施等30余项绿色建筑的高新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每年从太阳和再生水中获取6700万千瓦时的能量,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6.7万吨,再生水利用节约电能40%。国奥村内的微能耗建筑,集成二十余项国内领先高新技术于一体,年节约能耗14万度。国奥村作为中国绿色低碳人性化社区典范,获得了目前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美国LEED-ND评估体系金级标准社区金奖一“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金奖”奖等诸多奖项。这些在国奥村展馆通过声像视频、智能模型、实物展示等方式,直观地让参观者了解绿色建筑的技术应用,体验低碳家居的生活方式,感受心目中宜居的绿色家园。

国奥村是2008伟大盛事所直接催生的部级住宅项目。国奥村建设过程中采用一系列国际上最为先进的节能技术,令其成为有史以来最为先进的微能耗奥运住宅项目。正是这种国家建筑,奥运项目的意义与实力,造就了国奥村作为一个世界瞩目的项目,既承载奥运精神,又将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的主旨发挥到极致。

国奥村项目从开始就定位于国家工程,承载了国家形象和国家信誉,奥运会后,这种形象和信誉就传承到国奥村的品牌上,形成了一整套的理念和标准。国奥投资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也从兑现奥运承诺建设“史上最好的奥运村”,转变为推广奥运留下的宝贵绿色宜居理念和标准,并用创新的方式开发出能够贴近市场,满足不同地域不同人群需求的产品,让更多的国人受益于此。

在这样的理念和标准的指引下,将会有更多符合标准的新技术和创新被逐步应用于国奥村未来的项目中来。

本刊记者:

您刚才提到推广绿色低碳的理念和标准,是国奥投资的责任,那么这些推广和努力会对绿色低碳的新技术或者新选择在房地产行业的应用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张敬东先生:

国奥村作为践行奥运三大理念的典范项目,以其在绿色低碳方面的创新实践,建立起了一整套完整的开发标准,将奥运低碳标准融入到项目开发的每一个环节,从城市选择到项目选址、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运营服务等每个细节都有严格的标准和具体的操作可循,具有非常强的可推广性。

随着国奥村品牌在全国的不断推广,国奥村的开发标准将会对整个房地产行业乃至整个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广意义,会引发与国际接轨的绿色生态产业链的整体升级。

举个简单的例子,国奥村的开发标准中,对马桶的水箱大小有着规定和要求,由于桂林国奥城的建设,引发了整个桂林市房地产行业水箱大小的升级换代,而这些改变正在积极改变当地建材行业的工艺改造和当地市民的生活方式。

而事实上,由于国奥村品牌建设标准涵盖了从城市选择到项目选址、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运营服务等每个细节,这些都会而且已经在整个房地产行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刊记者:

国奥村的建设标准是如何建立的,如何兼顾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实际需求?

张敬东先生:

国奥村的开发标准首先对城市选择进行了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城市:第一,直辖市首府城市;第二,旅游资源自然生态比较好的生态城市;第三,城乡一体化政策优惠型城市;第四,品牌友好型城市,比如最近刚刚签约的银川就是品牌友好型城市,当地政府主动同国奥村接洽,希望国奥村品牌能够落地银川,当然,银川同时也具有非常好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第五,体育赛事影响力城市,这也符合国奥村传承的奥运体育精神;第六,有重大影响力的会议会展城市。

套用体操项目的术语,国奥村标准主要包括标准动作和自选动作两个方面,标准动作就是规定必须做到的标准,另一方面是自选动作,就是因地制宜进行改变的方面。

标准动作要求必须打造宜居绿色地产,倡导绿色宜居,节能环保,公益概念,建筑物感官符合民族建筑物的特点,要肩负时代使命,打造民族精品;自选动作寻求差异化,要求落地生根,结合当地市场,表现当地文化。我们希望国奥村的建设,能够成为一张城市的名片,能够集中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例如重庆国奥村的建设就结合了重庆红岩文化和山水文化的特征,让山更蓝,水更绿,使得项目成为城市亮点中一个,这样国奥村品牌价值就是无价的。而这些,都需要非常强的创新能力。

成都国奥村规划建设用地约20公顷,总建筑面积近56万平方米。在节能降耗、低碳减排方面通过地源热泵系统、污水处理技术等30余项科技的应用,建成后年节约自来水25万吨,年节电1100万千瓦时,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1万吨,二氧化硫35吨。成都国奥村将成为拥有健康生活方式的绿色宜居社区。

桂林国奥城位于漓江岸边,规划建设用地约58公顷,总建筑面积近80万平方米。通过太阳能生活热水系统,江水源水环热泵系统等集成应用绿色建筑高新技术,总计年节电13400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8.5万吨。桂林国奥城将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养生为一体的国际领先的大型绿色园区。

重庆国奥村位于嘉陵江畔,城市北扩的核心地带。规划建设用地约33公顷,总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因地制宜地选用了水源热泵、景观污水处理、空气源热泵等20余项高新技术。建成后年节约自来水167万吨,年节电30万千瓦时。重庆国奥村将成为生态、健康的宜居家园。

本刊记者:

国奥村如何评估引进新的绿色低碳的技术,并将这一技术向全国进行推广?

张敬东先生:

为了能够更好的引进推广新的绿色低碳技术,国奥投资成立了北京国奥时代新能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主要负责落实所有国奥村项目低碳工艺的集成和实施。

本刊记者:

目前在国内房地产界,这种绿色低碳新技术或者新理念运用的情况如何?您认为应该如何推广这些新技术或者新理念?政府企业都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张敬东先生:

目前我国低碳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集成都还处于快速上升和发展的阶段,但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却威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建低碳社区,开发商的一次性投入很大,开发成本和营运成本偏高,我认为,低碳建筑并不等同于成本增加,整合运营与系统集威是实现低碳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建筑能源的节约远远大于新能源利用,只有从规划入手,通过整合运营,提供低碳产业集成应用方案,才能有效控制成本,达到低碳减排的良好效果。

在低碳产业中,从单项技术上讲,某项产品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上,技术的难题已基本攻克。但具体到集成化应用成功的案例却不太多。提倡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不仅是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也将为我国赢得新的世界经济竞争的先机。我国拥有3.5亿个家庭,如何使他们也能享受到低碳产业、低碳经济带来的实惠、参与低碳生活更为重要。政府应特别鼓励如太阳能热水系统等成熟技术在家庭中的广泛使用。作为开发企业,我们当然希望政府能够对“低碳社区”开发给予更大的补贴,也希望政府能够在土地招标,报建程序上予以相应的优惠政策,以鼓励更多的开发企业都来开发“低碳社区”。

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营销;营销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全球气候变暖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石化能源的稀缺性,导致各国对其能源安全的担忧。低碳经济是指以最少的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碳排放为限,实现整个经济社会投入产出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我国学者鲍健强认为:“表面上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

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低碳经济就意味着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意味着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能源利用技术的创新,同时也是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改变(陈兴中、孙丽丽,2009)。低碳经济在内涵上包括了低碳生产、低碳流通、低碳分配和低碳消费四个环节,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政策创新及制度设计,提高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立低碳的能源系统和产业结构,实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低碳化(李晓春,2009)。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庄贵阳,2009)。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做出积极的响应与配合。从企业营销行为上看,绿色营销也是追求营销效果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生态,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因此,推进低碳经济下绿色营销的发展与创新,就是低碳经济微观基础优化的过程。

二、低碳经济与绿色营销的研究回顾

(一)关于低碳经济研究

英国学者在Emission Scenarios中描述了未来的经济增长和能源使用相对于气候变化的长期后果(IPCC,2000)。Galeotti M.,Lanze A,Richer(1999)在FEEM Working Paper中使用了110个国家的数据预测二氧化碳排放量同GDP的关系并对排放进行预测,认为气候变化的争论已经引起了人们普遍对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关注。Nicolas Stern(2006)指出了二氧化碳导致的经济问题。Johnston D.等(2006)探索了21世纪中期在英国的房屋股票中减少超出6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技术可行性,指出了通过技术减排的可行性和困难。Treffers T.等(2005)在能源政策中探索了建立长期可持续的能源系统的可能性。他们在分析节能减排、能源政策和经济发展的长期关系中认识到了企业和政府的责任,企业绿色营销有助于政府政策目标的实现。

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健坤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主要的是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效;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是实现低碳发展的主要途径。杨昌荣(2009)对我国低碳经济中的外贸体系转型提出了建议。学者们普遍认为,对新技术、新能源的投资,积极利用财税制度,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推广教化低碳消费模式,建立客观的减排标准,转变我国产业结构,扩大碳汇等有助于我国推进低碳经济。蔡林海(2009)从世界竞争格局角度,分析了低碳经济带来的绿色革命对国家以及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二)关于绿色营销研究

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篇8

[关键词]绿色低碳 国际合作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紧迫课题。金融危机以来,人们在调整变革中寻求经济持续发展之道,以绿色经济、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和科技变革正在孕育繁衍,绿色发展成为重要趋势。绿色低碳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趋势。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越来越显现出来,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如果改革开放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次转型,那么“绿色低碳革命”将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又一次伟大转型,伴随转型而来的潜力将为经济发展释放巨大的空间。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将铺就中国未来增长模式的新道路。

一、把握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09年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实行了不同的“绿色复苏”推进措施。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正在研究推进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贸易措施,发达国家积极酝酿推进“碳关税”、“碳认证”等措施,对我国外贸的潜在影响越来越强。

在当前,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已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在今年9月结束的APEC第二十次领导人会议上,与会各方通过了包括54类商品在内的《环境产品清单》,APEC各经济体将在2015年把清单内产品关税降至5%或以下,这为扩大世界范围内的绿色产业合作创造了有利契机。绿色低碳领域发展前景广阔,将为全球投资者带来更多的合作机遇。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201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达到2501亿美元的历史记录。

把握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既是中国顺应全球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也是践行生态文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十二五”是中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危机意识,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彻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经济发展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二、积极开展绿色低碳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经济在转轨的过程中面临着资金和技术的难题,同时还要面对未来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上带来的环境压力的挑战,绿色低碳之路艰难异常,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我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唯一选择。

在经贸领域节能环保国际合作框架下,我们要与节能环保先进国家积极开展绿色低碳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参与中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目前我国已确定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苏通科技产业园分别建设中德青岛生态园、中瑞镇江生态园、中奥苏通生态园,成为节能环保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推动工业园区节能减排和生态化、低碳化改造。

加强各国协作,参与APEC环境产品清单的制定和磋商,推动环境产品贸易便利化与自由化,避免滥用绿色壁垒,制订并实施鼓励绿色经济发展的贸易政策,让绿色经济发展惠及更多国家和企业。

三、深化南南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多年来,中国始终坚持向经济困难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对外援助涉及沼气、小水电、太阳能、风能、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荒漠化治理等多个领域,帮助有关国家建立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农业抗旱节水、森林可持续经营、海平面上升监测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加大培训力度,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是当今时代的潮流,是南南合作日益重要的领域。中国是南南合作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多年来,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推动的南南合作项目,在对外援助和对外投资合作中,以绿色发展为己任,取得了显著成效,体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四、支持绿色创新发展,鼓励节能环保产品进出口

一直以成本优势著称的“中国制造”正在失去价格优势,我国外贸传统竞争优势正在面临挑战,应大力推动外贸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外贸发展方式。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调整贸易结构,要支持绿色创新发展,将绿色产业、清洁生产和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吸收外资的重点领域,促进环境产品贸易和投资,培育环保产业发展,推进流通企业节能减排,为实现绿色低碳各项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加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利用世贸组织等多双边合作机制,将贸易投资便利化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助推器,规范碳排放贸易,制订相关技术标准地创造有利于国内外绿色创新企业公平竞争发展的良好环境。

把握全球经济低碳转型带来的无限商机,促进更多的绿色低碳技术走向产业化,为实现全球经济绿色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五、顺应形势,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品

原材料价格上涨势头迅猛,人民币汇率前途未卜,两者都是外贸企业的心病。提价不是办法,于是很多企业被迫创新升级,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自主研发能力或高附加值的产品降低了外贸企业过度依赖政策的风险。

外贸企业顺应形势,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将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低碳经济让中国制造变中国创造。

同时也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尽快建立完整、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提高废旧家电回收拆解水平。

企业要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加大对低碳节能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满足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受文.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对外贸易稳定平衡发展.国际贸易[J],2012(1).4-7

[2] 蒋洁敏.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低碳经济 实现绿色发展.中国石油企业,2010(3)11-12

上一篇:百家争鸣对后世的社会影响范文 下一篇:社会认知对健康有何影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