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产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17 18:01:09

绿色产业分析

绿色产业分析篇1

【关键词】绿色消费;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高度化;结构合理化

一、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选择对公众健康有益处的绿色产品进行消费将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将导致产品供给结构发生变化,对于一种产品需求的多了,在获得利润的前提下就会有更多的生产者加入到生产行列中来。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消费的增加,使得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对目前的中国来说,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生态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王晨强(2009)认为,当前我国工业化水平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产业发展水平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把握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Mostafa M(2007)分析发现,不管是高技术产业还是高密集地区,产业结构和创新(包括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之间都存在互相影响的关系,创新产生的技术进步会影响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

通过对绿色消费理念下的产业结构优化进行分析,进一步强调绿色消费的重要性,指出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使生产者能够意识到:在以后的生产中要十分注意环保、注重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利用,做到无污染、无公害,减少废气、废物排放。

二、绿色消费引导下的产业结构现状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产业结构矛盾己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根据消费者消费理念的转变,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

(一)绿色消费理念认知处于较低层次

2011年通过对石家庄居民的一系列调查数据显示,有将近60%以上的消费者只是将绿色消费单纯的理解为对各种资源的节约;2012年通过对武汉居民的调查数据显示:超三成的消费者都以为绿色消费只不过仅仅是指“购买无污染的商品”和购买“污损健康的商品”,仅有不到7%的人选择“回收利用和节约资源”这个选项。这一状况可以明显看出国人的绿色消费意识目前来说还不算很高。

(二)低端产业比重大,发展模式粗放

在我国,这一轮经济的迅猛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使用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消耗土地、矿产、水力等一系列的自然资源,扩大出口,但出口产品大都是附加值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以第二产业为主,重点是重工业的发展,对外依存度非常高,依赖性比较大,以投资的方式来拉动我国经济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资源的浪费,并造成了严重环境污染。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绿色消费行动迟缓,产业结构转换困难

近年来,绿色产品的使用虽然有所普及,人们也愿意去购买,但是总是说的多,做的相对较少,并未将其真正的付诸行动。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了很多的具体措施,可是这些措施的效果却很小,人们的偏好仍然是主要的,人们依旧以自己的喜好为主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一般情况下很少考虑我们周围的环境因素。所以说,这种消费模式难以有效地带动产业结构的变动,使产业结构难以向着更加合理化的方向转变。

三、基于绿色消费的产业结构优化的判别原则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要明确产业结构优化的一般判别原则,这样才能为如何进行产业结构优化提出相关的建议,其基本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稳定国内物价水平,增加就业,促进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消费理念下的经济增长不能单纯的依靠生态环境破坏或者对能源资源的高消耗,更应该注重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者素质水平,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二)重视生态保护,合理利用资源

在绿色消费理念下,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减少污染,合理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生态保护,这二者都不能忽视。在绿色消费理念的指引下,产业结构的优化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合理利用资源,高度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绿色消费理念下的产业结构优化,要注重开发本地区的资源潜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利用资源,与本区域的发展优势相符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除此之外,要注重各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有效的促进资源在各个区域间流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对产业进行合理的布局,使得各产业之间的比例更加协调,增加技术型产业的比重,促进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

四、未来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向着科学化和合理化迈进,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构建生态农业园区,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加强绿色农业的生产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深化产品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第三产业的产业规模,调整其内部结构,优先发展金融业等至关重要的重点行业,增加这些行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降低低级服务业比例,使产业结构配置更加合理化。使现代服务业得到不断的推广和壮大,提高各行业的服务质量,以绿色消费理念为指导,提高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产业结构高度化调整

绿色消费理念下的产业结构高度化重点强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重视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总产业中所占比重,而传统的产业结构升级强调的侧重点不同,比较注重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增大工业化比例,促进第二产业迅猛发展。要加大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及环保技术的扶持力度,增大环保产业的比重,这一比重越高,可持续发展下的产业结构也就越高级化,各个产业之间的比例也就越协调,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有效的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而且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使得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加大对该产业的投资力度,增加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清洁生产,减少环境污染,增加政府扶持力度,努力推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状态下的产业结构高度化。

(三)产业结构关联度分析

产业结构调整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实质上是消费和供给的关系,在当前绿色消费占主导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市场的供求矛盾也早已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因此,要增强产业结构的灵活性,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加大绿色产品的生产力度,抢占新兴市场。绿色消费理念对产品生产和资源供给提出更高要求,要将有限的资源在三次产业中进行最优配置,优化资源的供给结构,资源的供给发生了变化,那么企业就会调整产品生产,间接地使产业结构的到了优化。在某一生产领域中,各产业部门关联程度可能不一样,但都是相互联系的,有些部门的产品可能会成为另外部门的原材料,只有各部门之间通力协调,加强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绿色生产,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化和高度化,满足市场上广大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

五、结论

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改变,区域之间的存在的较大的协调难度,也严重阻碍了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绿色消费理念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产业发展水平仍旧很低,尤其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科学技术创新等方面还严重不足,需要继续在这些方面优化调整。绿色消费理念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我们应该坚持下去,深入宣传绿色消费,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以需求的变动来拉动产业结构调整,使产业结构向着更加合理化和高度化迈进,以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晨强.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产业结构优化[D].山东大学,2009

[2]王辅信,张立存,胡国强.中国各地区投入产出分析与产业结构调整变化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1),3234

[3]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4]冯芳芳.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12

[5]刘战伟.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J].价格月刊,2012(06),3740

绿色产业分析篇2

关键词:博山南部山区;绿色苗木;现状分析;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U412.366;S68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各地对城市环境质量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崇尚环保,追求自然”也成为人们的一大需求。作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园林绿化迎来飞速发展期,园林苗木产业正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不少知名的苗木产业区。如江苏沭阳、南京汤泉、浙江萧山、山东泰安、菏泽、青州、济宁、滨州等地都形成了有一定特色苗木产区。淄博市博山区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随着城市建设的大力推进,园林绿化建设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市环境面貌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一大批精品绿化工程给市民带来了良好的休闲环境。随着生态博山、休闲宜居的城市新定位,园林绿化建设必将会更大的发展,绿化苗木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南部山区自然条件比较适宜绿色苗木产业的发展。

1现状分析

1.1博山区南部山区气候概况

博山南部山区,地处北纬31°35′~36°16′,东经116°43′~117°12′,平均海拔高度450m,年平均气温12.8℃,年降水量800~1200mm,属暖温带大陆季风半湿润气候,土壤pH5.5~6.5,有机质含量1%~2%。区域内比较适合一些乔木及灌木的生长,尤其一些北方常绿树种如油松、黑松等长势良好;山区植被茂密、种类繁多,一些优良的乡土树种如北栾、连翘、鹅耳枥、流苏、胡枝子等现已大量应用到园林绿化中,可以说发展苗木产业气候与土壤条件良好。

1.2苗木产业发展状况

这几年小规模的苗木产业在博山的南部山区悄然发展起来,由于发展模式单一及管理技术经验的缺失,市场信息的不通畅,导致了部分苗农的苗木出现了滞销、积压的现象。

2012年以来,山东苗木业的发展态势可以用“峰回路转”来形容,通常每年植树节前后是苗木销售的高潮,可是今年植树节前山东苗木市场异常冷清。当时有专家预测,今年可能是山东苗木业的“小年”。但进入四月中旬以后,苗木销售异常火暴,一些品种大苗供不应求,银杏等小苗出现短缺情况。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今年山东的苗木市场如此红火跟各地绿化的全面提速有很大关系。好行情提振育苗者信心,与育苗企业相比,普通育苗农户在发展中存在着市场信息不畅、种植规模小等劣势,一批育苗农户在激烈的竞争中退出苗木种植。所以说,现代苗木产业必须注重科学管理与标准化种植,合理选择不同树种,均衡发展,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

2发展绿色苗木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各地苗木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大力发展,选择绿化效果好、适应当地气候及立地条件的乡土树种及适应性、观赏性较强的新品种,使用现代栽培管理技术、迅速培育大规格的绿化苗木,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不仅能供应当地绿化工程需要,还能立足博山、辐射山东。通过良好的质量与服务,逐渐打造出地域品牌,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1发展苗木产业的树种选择与搭配

落叶乔木类:北栾、五角枫、垂柳、旱柳、枫杨、法桐、国槐、千头椿、毛白杨、白蜡、核桃、板栗、杜仲、黄栌、柿树、流苏、银杏、楸树、榆树、香花槐、朴树等。

常绿乔木类:油松、黑松、白皮松、华山松、雪松、蜀桧、侧柏、龙柏等。

花灌木类:白玉兰、蔷薇、榆叶梅、樱花、海棠、棣棠、连翘、丁香、迎春、锦带、木槿、梅花、木绣球、山楂、木瓜、四照花、山梅花等。

彩叶树类:紫叶李、红叶李、黄栌、紫叶矮樱、枫香、乌桕、黄连木、刺楸、五角枫、鸡爪槭、卫矛等。

藤本及模纹地被类:扶芳藤、紫薇、金银花、葛条、地锦、葡萄、金娃娃、麦冬、金叶女贞、红叶小檗等。

竹类:刚竹、淡竹等。

草坪类:马尼拉、狗牙根、高羊茅等。

宿根花卉类:天人菊、蛇目菊、黑心菊、桔梗、蜀葵等。

2.2发展苗木产业项目投入及收益分析

2.2.1苗木投入概算

1)南部山区土地租金平均每年:1200元/亩。

2)苗木投入费用:①小苗:可栽植20000株/亩,平均每株0.1元,共计投入2000元/亩。②大苗:可栽植200株/亩,平均每株30元,共计投入6000元/亩。

3)养护管理费用包括人工、浇水、机械、农药、化肥等:①小苗每年投入2000元/亩。②大苗每年投入1000元/亩。

4)投入总概算为:①小苗第一年投入5200元/亩,以后每年3200元/亩。②大苗第一年投入8200元/亩,以后每年2200元/亩。

2.2.2苗木收益分析

1)小苗正常管理平均2年后可出圃,每亩出苗20000株,平均按市场价0.9元/株计算,每亩可收入18000元;扣除苗木投入费用8400元,每亩可获利9600元,平均每年收益4800元/亩,投资种植小苗具有投资小、周期短、回报可观等优势,但有随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升值空间小等缺点。

2)大苗正常管理平均4年后可出圃,每亩出苗200株,平均按市场价200元/株计算,每亩可收入40000元;扣除苗木投入费用17000元,每亩可获利23000元,平均每年收益5750元/亩,投资种植大苗具有升值空间大、回报高、风险低等优势,但有投资较大等缺点。

综上,该苗木生产项目优点是市场前景好,投资回报高且收益稳定,综合风险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兼具,属于政府扶持项目。缺点是投资回收周期相对较长,属长线投资,苗木行情随市场需求变化波动较大,如遇特殊自然灾害会有一定损失。

3发展苗木产业的生产要素筹备及基本设施配套建设

3.1发展苗木生产的第一要素就是土地

南部山区的土地近几年主要以生产小麦、玉米、谷类、药材、蔬菜、水果等为主,苗木生产用地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但难以供应当地绿化苗木市场的需求,更满足不了外地苗木市场的需要。所以,必须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调节等措施调动当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政府设立相关苗木信息平台及聘请苗木生产专业人员,培养一批苗木经纪人,经过一批示范户的带动,让当地农民真正从苗木生产中得到实惠,才能逐步的扩大苗木生产。

3.2必须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合理控制成本,实现良好经济效益

近几年,南部山区每亩地的租金约每年1200元。为了充分利用土地与光照,可采用乔木与灌木或地被、阳性树种与阴性树种套种。通过各种技术措施如修剪、摘花、疏果技术的应用、反季节容器育苗、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改良等提高经济效益。

3.3必须加强苗木生产的基本配套设施建设

重点加大对苗木生产工具、农药、化肥、技术服务站的建设投入,形成一套完善的苗木生产体系,方能真正的实现苗木生产规模化、产业化。

4结束语

绿色产业分析篇3

摘要:绿色产业是一个新兴的综合产业,是适应世界发展的主潮流,发展绿色产业是商洛经济突破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商洛应从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业、加大绿色产业的投入及绿色产品的认证、培养公众绿色意识和倡导绿色消费、强化政府的监督管理、加大对绿色“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等方面来发展绿色产业,进而实现商洛经济的突破发展。

关键词:商洛;绿色产业;优势

商洛地处我国南北气候交汇处,气候宜人,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这块宝地成为天然绿色产品的生长基地。同时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商洛绿色产业的开发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商洛绿色产业起步较晚,开发规模小,市场导向性差,资金投入不足,区域特色不鲜明。为此,加强开发对策研究。对商洛绿色产业的开发与发展尤为重要。

一、发展绿色产业是商洛经济实现突破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商洛地处陕西秦岭东段南麓,丹江上游,西邻古城西安,东瞰南阳盆地,北接八百里秦川,南带汉江平原,总面积1.92平方千米,山地占80%左右,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地面积大,气候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52.4%),生态旅游资源各具特色,也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的主要水源地。但由于历史、自然、交通、灾害等因素导致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处于劣势。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力水平落后,以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主;工业基础薄弱,投资大,社会制约因素多,效益低。无法成为商洛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也无法成为商洛经济发展的特色。特别是从“十一五”规划以来,陕北、关中经济的快速发展,陕南经济更显落后,尤其是商洛经济发展尤为滞后。据统计,2005年商洛财政收入仅5.15亿元,不到榆林的1/10。面对这种情况,为了突出特色,实现经济突破发展,商洛依托其山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商洛的可持续发展。商洛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多,只能扬长避短从实际出发,做好山水文章,弥补经济发展劣势,使效益最大化。二是有利于应对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从目前市场需求来看,绿色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近些年商洛开发的绿色食品和无公害绿色产品在市场上备受消费者青睐。三是有利于保护环境,特别是水源保护。因此,发展绿色产业是商洛经济实现突破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二、商洛发展绿色产业的优势条件

1.商洛有发展绿色产业的资源优势

商洛地处我国南北气候交汇地带,秦岭的“心脏”部位,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商洛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据统计,全市有林地1800万亩,水资源57.7亿立方米,山清水秀,气候温和,空气清新,发展生态旅游潜力巨大。境内有生物2300多种,是秦岭的“天然药库”,《全国中草药资源汇编》收录的2002种药中,商洛有1192种。核桃、板栗、柿子、木耳等林土特产1500多种,具有很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近些年获国家、省、市认定和认证的生态植物基地、生态动物基地以及现代中药生产基地等相继建成,这些都充分说明商洛具有发展绿色产业的资源优势。

2.商洛有发展绿色产业的自然环境优势

商洛地处秦岭峡谷之中,工业发展滞后,农业生产主要以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主,向土地投入较少,化肥、农药等施用量明显低于发达地区,环境污染相对较轻。地形独特,绝大部分区域除了城镇有部分污染外,广大的农村几乎无污染。与发达地区相比,商洛有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土地,为生物的生长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优势。

3.商洛有发展绿色产业的政策优势

政府在法律和政策上给绿色产业的优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国家和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绿色产业的开发和发展。在《国务院关于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批复》中,明确把绿色产业作为国家今后优先发展的产业,并把绿色产业定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大目标。环保部门倡议和推行的“三绿工程”即绿色通道、绿色市场、绿色消费,为绿色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地方政府也高度重视绿色产业的发展。商洛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十一五”重点突破的产业之一,坚持打造绿色品牌、走特色路,做强现代中药,做特绿色食品,做精生态旅游,并确立了生态立市,产业兴市等发展战略。这无疑为商洛绿色产业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商洛发展绿色产业的主要对策

(一)重点发展有区域特色优势的绿色农业

特色就是独一无二,只要有特色,才能赢得市场,产品就会有竞争优势,才能有利于经济突破发展。发展有区域特色的绿色农业,就是谋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结合商洛实际情况,应重点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产业和绿色食品业。

商洛气候独特,适宜中药材生长,境内中药材资源丰富,素有秦岭“天然药库”之称。据悉,在第九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商洛现代中医药也吸引了大批客商,成为本届西洽会的亮点。为了进一步突出特色,做强做大商洛中医药产业,促进商洛经济突破发展,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有利条件,依托商洛GAP科研工程中心和秦巴中药良种繁育中心,充分发挥商洛现有的中药材基地和医药企业的平台作用,逐步健全和完善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规范种植体系、新药研发体系和药品营销体系,把商洛建成秦巴地道的现代中药材研究基地、优质药材种苗繁育基地、中药材规范化栽培和技术管理基地、现代中药生产基地。

同时,商洛境内有丰富的林土特产资源(林土特产1500多种),使商洛具有开发和发展绿色食品的巨大潜力。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商洛市无公害绿色产品开发面积已累计71.55万亩,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2个,认定面积16万亩;认证绿色食品10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3个,在区内外设立商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专营店346个,其中西安22个;带动农民收入2.1亿元。目前已成为壮大区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绿色食品业,还必须大力开拓市场,建立绿色食品营销网络,不断培育壮大绿色食品龙头企业,重点扩大沿312国道和丹江具有区域特色绿色食品业的生产规模,开发核桃、板栗、柿饼、木耳、豆制品、茶叶等农产品,把商洛建成绿色食品的集散地。

(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业

商洛是秦楚大道,又是革命老区,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有秦之雄,有楚之秀,青山绿水,奇花异草,土特名产,其秀其韵引人入胜。特定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山、洞、水等自然风光;鲜明的喀斯特地貌形成许多溶洞群,已开发的“柞水溶洞”被称为“北国奇光,西北一绝”;特别是近些年开发的部级森林公园“商南金丝大峡谷”、丹凤的丹江漂流、洛南老君生态旅游、商州牧护关生态度假旅游区等项目,已成为商洛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商洛文物古迹也甚多,比较著名的有距今一万年的洛南梁土坪旧石器时代的河口遗址和商州三贤紫金城遗址;西汉时丹凤商镇四皓墓和棣花二郎庙;建于明代的船帮会馆和商州东龙山双塔等石建筑群等,都是人们休闲度假旅游的理想境地。因此,商洛应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开发原生态度假旅游和绿色文化旅游。

(三)加大绿色产业的投入及绿色产品的认证

商洛由于历史、自然、交通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其本身经济处于落后的状态,缺乏资金投入,使发展绿色产业的基础设施条件差,不能很好地发挥资源的优势,极大地影响了绿色产业的开发和发展。因此,加大对绿色产业的资金投入,乃是商洛绿色产业开发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以财政和信贷投入为导向,吸纳资金,逐步健全绿色开发机制。二是通过加强生态、环保、绿色意识的宣传教育和政策诱导,调动投资的主动性。三是制定优惠的政策,吸引社会投资,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国际绿色产品的资格认证,实践证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消费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市场上绿色无公害认证产品备受消费者欢迎。因此,要加大在绿色产业上的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参与国际绿色产品的资格认证对商洛绿色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培养公众绿色意识,倡导绿色消费

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媒介体系和信息网络技术等途径,大力宣传绿色观念,逐步强化公众的绿色意识,使绿色观念深入人心。其次,倡导公众进行绿色消费,诱导公众形成健康的、对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努力改变公众的消费观念,培养绿色消费的绿色风尚,促进绿色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五)强化政府的监督管理

绿色产业能否持续、快速的发展起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监督管理。首先,要完善环境的标准制度,使其与国际标准接轨,将有利于阻止国外污染项目向国内的转移;其次,成立专门机构,研究国内外市场绿色产品的动态,各国环境标准的变化,督促企业推行洁净生产。第三,完善环保法规,加强环保部门的监督职能,赋予其在环保管理方面更大的权限,大力促进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六)加大对绿色“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绿色产业分析篇4

关键词:绿色建筑;成本;效益;

1成本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

成本效益分析是早期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学者Sidgwick , Marshall,Pigou等对此都有深人的研究。在建筑领域,成本效益分析法是评估建筑工程项目可行性的一种重要决策工具。它是运用经济计量的方法对各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和效益进行货币化处理后做出的决策。其中成本主要包括时间、环境、设备、人力、交易、资金等投人的各类成本,而效益主要由不同手段、不同主体的成本投人产生的包括社会、集体、个人等效益。无论是对何种方案的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决策,首先都要对其成本利效益进行系统分析,其次采用经济价格为统一度量单位,即进行货币化处理。最后根据方案本身的情况分析它是否可行。方案的效益-成本比越高,则其可行性越大。本文将分析绿色建筑相对于传统建筑在成本投人和产出效益下的变化,研究绿色建筑的成本投人与产出效益之间的关系。

2绿色建筑成本效益构成

2.1绿色建筑成本

绿色建筑的成本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生产成本;二是附加成本。

生产成本是指绿色建筑在建设的全过程中,按照国家的相关硬性指标要求进行的高耗能设备及传统建筑材料的更替以及其他相关节能减碳的措施成本。目前我国针对绿色建筑建设的硬性指标要求主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节能减排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以及其他质量评估标准,如《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国家和各省级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绿色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首先满足这些硬性标准要求,通过绿色设计、绿色施工、增加节能设备和措施等达到绿色减排目的。

附加成本应从两方面考虑:其一,业主方依照国家相关政策、法律要求所进行的一系列绿色活动的依从成本(包括:相关绿色技术和设备的购买、建造、改造成本;绿色节能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成本:绿色建筑的设计、认证、审批的交易成本等)以及在碳排放市场条件下的行为成本(包括:碳排放计量、研究、交易成本;碳排放量的控制成本;碳排放的相关税收如对碳排放超标的企业征收碳税等成本。其二,承包商在建设绿色建筑过程中的附加成本(包括:质量控制成本和施工能耗控制成本,如建筑垃圾的处理成本,建筑噪音、粉尘、材料、劳动资源、施工机械合理使用的控制成本,节能设备的采购、安装成本等,其中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和绿色节能设备的采购安装是承包商附加成本构成的重点)。结合以下成本内容的分析,绿色建筑的成本变动公式可按如下表示:

式中,Cal为生产成本的增加,这里Cal为扣除原有设备残值和原有材料成本的节能减排措施成本,其中节能减排的措施成本包括: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成本以及新能源等节能设备的更新成本,节能材料的使用成本等;Ca2为绿色建筑建设过程中附加成本的增加,主要为业主方的依从成本、市场条件下的碳排放行为成本利承包商的附加成本之和;Cr:为绿色建筑生产建设过程中所减少的成本,主要是减少消耗的化石燃料所需的成本、政府财政补贴带来的成本减少以及采取绿色设备和措施后节省的照明、通风等成本。则成本

的减少Cr可表示为减少化石燃料消耗的成本、政府的财政补贴、绿色措施和设备节约的成本二者之和。

2.2绿色建筑效益

绿色建筑带来的最直接效益就是降低建筑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从而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

效益。在分析针对绿色建筑的相关政策和具体项目时,由于降绿色排放量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是重要的评价因素,因此要把绿色建筑的减碳效益通过货币价值表现出来以便度量其环境效

益和社会效益;绿色建筑的另一个效益体现在进行绿色科技投人和绿色宣传时,社会和公众对开发绿色建筑的企业的认可程度和企业本身的知名度都将得到显著提升,由此绿色建筑带来的销售和自身品牌价值都将改变。结合以下成本内容的分析,绿色建筑的效益变动可按如下表示:

式中,绿色建筑所产生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整体效益的变动为 Pal,则Pal可表示为降绿色排放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整体效益之和;Pa2为绿色建筑产品销售的变动,则效益的变动Pa2可表示为绿色建筑产品的销售额与原有建筑产品的销售额之差;在全社会的绿色潮流中,绿色建筑的业主和承包商其自身的社会认可程度和品牌效益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这些效益可以通过专业的评估机构进行货币计量,则Pa3为绿色建筑带来的品牌价值效益变动。

3绿色建筑成本效益分析

综合下述分析,可利用成本效益变化即通过绿色建筑的单位成本投人变化所产生的效益变化对绿色建筑进行分析评价,利用分析结果来对绿色建筑的成本和效益进行直观分析决策。分析公式如下所示:

式中的计算结果为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即从效益和成本变化的角度来考虑绿色建筑增加的单位成本投人与产生效益比,并与传统建筑进行比较,判断其是否具有优越性。在实际应用中利用成本效益公式进行分析,需将效益和成本都进行货币化量化处理,最后可得出三种分析结果:

(1)若其比值大于1,则说明绿色建筑增加的单位成本投人能够产生较大的效益,绿色建筑的综合效益更佳;

(2)反之,若成本收益的结果小于1,则说明绿色建筑增加的单位成本投人产生的综合效益较小,不适用于在全社会推广;

(3)同时,利用成本效益公式来对传统建筑模式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将结果与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进行比较,其对比结果将是评价绿色建筑成本效益优劣的重要参考指标。如若绿色建筑增加的单位成本投人带来的效益还不如传统建筑模式的成本效益,则绿色建筑在成本效益的角度下就没有在全社会推广的必要。

当然,在实际运用成本效益比进行分析时,除了可按照下述分析方法外,还需将效益和成本进行具体量化。

4结语

当前我国正积极发展绿色经济,绿色建筑是绿色经济时代建筑领域发展的重点。本文提出在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意义,通过对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变动情况的货币化处理后,与传统建筑形式的成本效益进行比较,得出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并依次评估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是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对绿色建筑在全社会的推广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菊,孙大明.住宅建筑绿色生态技术增量成本统计分析[J].住宅科技,2008(4)

[2]孙大明,邵文稀,李菊.我国绿色建筑成本增量调查分析[J].建设科技,2008(7)

绿色产业分析篇5

关键词:绿色农业;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2010

解决“三农”问题是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从2004~2015年,连续12a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以“三农”为主题。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和发展绿色农业,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国内专家学者对绿色农业的相关研究,系统分析绿色农业发展相关文献,对绿色农业发展基本要求、绩效评价以及发展路径进行梳理总结,以期对未来绿色农业的发展有所借鉴与帮助。

1 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绿色农业发展是建立在资源环境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上的,依托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生态环境治理技术,综合协调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国内专家学者围绕资源环境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绿色农业发展阐述。刘鳎2013)提出绿色农业发展是依靠科技环保技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融二者为一体的经济模式。[1]孙一鸣(2012)阐述绿色农业是以生态农业为出发点,利用高新“绿色技术”生产无毒无害绿色农产品,有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且在生产过程中避免对自然造成伤害,以便树立民族绿色意识,开辟国内外绿色农产品市场,最终保障食品安全的一种体系。[2]张海翔(2011)提到绿色农业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将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管理理念运用到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确保产品安全、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最终实现生产、生态和经济三者协调发展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3]

根据绿色农业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满足综合协调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要求,其主要特征表现在持续性、开放性、高效性、标准化4个方面。持续性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以超越环境的有限承载能力和牺牲未来资源为目标的综合协调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开放性是以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为目标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发展;高效性是以采用集约型增长为目标的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发展;标准化是以农产品实行“从田间道餐桌”的标准化全程质量控制为目标的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发展。党银侠(2008)围绕现代科学技术基础,提出绿色农业发展中构建新型农业生产体系、综合效益、区域发展基本路径。[4]晁团光(2009)围绕依靠科技、资源环境、农产品标准化,提出发展的基本特征。孙一鸣(2012)围绕公平性,阐述了绿色农业发展是在满足代际公平基本要求下的发展。[2]刘雁(2014)围绕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问题,提出了绿色农业专注于农业经济发展,注重推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5]

2 绿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

对绿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可以有效地衡量绿色农业发展程度和判定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绿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是在建立绿色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之后, 运用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化评价,对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绿色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纵横比较,寻求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明确绿色农业发展方向。

国内专家学者在研究中,较多地围绕资源节约和综合效益构建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任运河(2006)围绕绿色农资采购、绿色生产、绿色加工、绿色营销和绿色文化五个方面,从理论上构建了山东省绿色农业发展绩效四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取脂定价、渗透定价、组合定价方法来进行绿色营销产品定价,以期分析山东省绿色农业发展水平。[6]张新营、佟连军(2006)围绕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支持四个方面,构建吉林省绿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吉林省绿色农业发展建设初期(1999~2003年)的发展水平。[7]崔元锋、严立冬等(2009)在对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中,通过研究和总结国内外绿色农业、食品安全以及绿色农业效益,从生态效益水平、经济效益水平和社会效益水平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在专家打分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分析2006~2007年样本点环境质量状况和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水平[8]。李静静(2011)在对四川省生态农业建设的绩效评价研究中,采用理论分析法和频度统计分析法相融合,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筛选指标,建立含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的生态农业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嫡值法对指标进行赋权,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四川省9个省级生态县2007~2009年间的生态农业建设进行绩效综合评价,寻求四川省生态绿色农业发展中的阻碍因素。[9]谢沂希(2013)在研究江油市生态农业综合评价及发展模式中,运用综合集成赋权法,从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三方面构建三个准则层,建立了一套能够综合反映生态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对江油市2001~2010年生态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10]。王俊杰、王娟娥、方金(2014)在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以资源节约型农业内涵为出发点,运用层次分析和专家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水、土地等各类资源的丰度与利用两个方面建立了一套资源节约型农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山东省2001~201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出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类农业资源的利用水平及趋势和对资源节约型农业的支撑度,对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进行评估[11]。

3 绿色农业发展路径

围绕绿色农业发展的持续性、开放性、高效性、标准化主要特征,根据绿色农业发展实际,需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绿色农业发展路径。

为体现绿色农业发展的持续性特征,需要增强绿色意识,加强绿色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的普及力度,促使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江治贤、康超勇、陈波(2014)围绕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广元市绿色农业发展路径为依靠广元山区的自然禀赋和生态优势,寻求具有生态优势和低碳路径的特色品牌;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12]。陈淑艳(2013)结合吉林省舒兰市实际状况,制定绿色农业统筹发展规划,依据资源优势,由东向西分区分片建立农业优势产业生产基地,综合协调资源、环境、经济发展[13]。

为体现绿色农业发展的开放性特征,需要加强绿色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任洪伟(2014)以东北省大石桥市为研究对象,明确提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运用生物、信息等农业高新科技,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推广及运用,提高农产品数量和质量,高附加值低污染,增强绿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绿色发展路径[14]。赵硕(2013)围绕技术支撑,从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技术推广方面,提出提升绿色农业发展路径[15]。

为体现绿色农业发展的高效性特征,需要寻求集约高效的发展路径。胡鹏辉、田牧野(2014)围绕从事农业生产者、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对象三个方面,提出绿色农业发展的农业经营主体必须向职业农民和专业化的现代市场主体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增长动力必须向投入现代化农机设备装置转变;农业生产对象必须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以便实施集约化规模经营,实现人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农业绿色转型发展路径[16]。曹艳双(2014)围绕加强绿色农业经济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要加强农业技术研究,提高农民组织化,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通过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来提高绿色农业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17]。

为体现绿色农业发展的标准化特征,需要严把质量标准制定与实施关卡。王慧娟(2013)在分析沈阳市发展绿色农业保障食品安全主要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和产品认证,建设标准化农业生产体系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严格市场准入制度,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18]。刘琴(2014)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绿色农业科技含量的基础上,围绕农产品国内外市场需求,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控制监管体系,各环节各部门实行标准化管理,充分利用舆论力量来监督体系运行,引导绿色农业参与者共同创建和维系绿色市场[19]。

4 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农业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绿色农业发展中,需要满足绿色农业发展基本要求,有效地体现持续性、开放性、高效性和标准化的特征。根据绿色农业发展基本要求,进行绿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可以有效地衡量绿色农业发展程度和判定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围绕持续性、开放性、高效性和标准化的特征,寻求适应其研究地区绿色农业发展路径,以明确绿色农业发展方向。国内专家学者对绿色农业发展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内涵功能、必要性、现状问题、模式与路径等方面的宏观层面,对其发展中的绩效评价研究较少,有待更多的学者进行进一步总结和研究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国外绿色农业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3(1).

[2]孙一鸣.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3]张海翔.迈向生态文明的思考与绿色农业的升华[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5(2):1-4.

[4]党银侠.我国绿色农业制约因素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5]晁团光.陕北绿色农业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6]刘雁.山西省广灵县绿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

[6]任运河.山东省绿色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4).

[7]张新营,佟连军.吉林生态省建设中的生态农业综合评价[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6,22(1).

[8]崔元锋,严立冬,陆金铸,屈志光.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6).

[9]李静静.四川省生态农业建设的绩效评价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

[10]谢沂希.江油市生态农业综合评价及发展模式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

[11]王俊杰,王娟娥,方金.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4).

[12]江治贤,康超勇,陈波.广元市发展绿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4.

[13]陈淑艳.关于发展绿色农业的对策及建议[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3):12-13.

[14]任洪伟.大石桥市绿色农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4.

[15]赵硕.吉林省绿色农业发展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3.

[16]胡鹏辉,田牧野.农业绿色转型:意义与道路[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 46C49.

[17]曹艳双.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农业与技术.2014,34(11).

[18]王慧娟.关于进一步深入发展绿色农业保障食品安全的对策建议.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3.

[19]刘琴.我国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具体解决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5).

绿色产业分析篇6

关键词:绿色农产品;营销;PEST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3.3 文献标识码:A

一、 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PEST分析

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分析,P指政治环境(Political System),E指经济环境(Economic),S指社会环境(Social),T指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这四项因素是衡量企业所处背景和经济实力的重要因素。本文中对于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也适用PEST分析法来进行产业内营销影响的宏观分析。

(一)P政治环境

(二)E经济环境

(三)S社会环境

一是人口环境。营销市场的发展受人口、购买力的影响。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的营销不仅针对本省内部,更多的是销售到省外市场。截至2014年5月,我国大陆总人口数量达13.6亿人,黑龙江省人口数量为3835万人。伴随着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在市场的认知度被提高,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是人文环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偏向健康、营养、环保的绿色消费,这有助于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市场的开拓。根据我国社会调查事务所报告得知,被调查的人中73%认为开发绿色产品非常必要,他们支持环保事业,在他们看来绿色产品有助于改善环境状况。根据我国消费者协会市场调查资料得知,76%~84%的消费者愿意主动购买绿色农产品。绿色消费的观念使得传统的消费观念,以及不关注社会环境利益的观念得到改善,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环保意识大大加强,环保作为一种新的消费观念,逐渐被我国公民所接受,这为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提供有利条件。

(四)T技术环境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绿色农产品营销的发展。新型绿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方式能够减少产品流通的环节,降低了销售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络营销将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紧密的联系到一起,通过无纸化贸易、信息贸易、电子广告、网上采购等方式,将产品销售到消费者。绿色农产品网络营销具有全球化、个性化、价格公开化、渠道直接化等特点。

二、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营销对策

(一)提高绿色营销观念

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营销企业应该树立绿色的营销观念,这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生产经营中将绿色营销的意识传承下去,将绿色营销的观念贯穿到经营的全过程,从原料农产品的定价、包装、宣传、服务到销售都需要进行绿化。同时注重培养绿色企业文化,使企业在全社会树立起关心社会、保护环境、对消费者负责的公众形象,提高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拓展绿色分销渠道

营销渠道的通畅对绿色农产品企业的营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绿色农产品的营销渠道依据中间环节方面分类能够分为零层营销渠道、一层分销渠道、二层分销渠道。企业绿色农产品零层营销渠道是指绿色食品企业直接将产品销售给最终消费者,主要通过绿色农产品的销售部门、专卖店等实现农产品的销售。零层营销渠道是从产销一体化的方向着手,促进生产与销售的有机结合。黑龙江省在进行绿色农产品营销的过程中应注重发展多渠道的营销方式,做好售前宣传、售中使用、售后咨询的配套服务。

(三)提升品牌影响力

黑龙江省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较高,因此相关部门在进行绿色农产品营销的过程中应加大宣传,提高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这是进行绿色农产品工作的重要部分,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得到增强,绿色食品产业日益融入三农工作,成为食品安全工作重要内容,实现现代农业建设以及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因此打造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知名品牌是必然选择。

(四)增强品牌竞争力

绿色产业分析篇7

[关键词] 绿色贸易壁垒 形成机制 企业 应对策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曾经被世界各国作为保护本国市场有效手段之一的关税贸易壁垒的作用越来越弱,各国根据贸易一体化趋势开始建立一种更为有力的市场保护武器--绿色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是以环境保护为名的新兴的非关税壁垒,它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发达国家以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为名,凭借其科技优势,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技术标准与法规,对国外商品进入限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机制分析

作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个重要内容,绿色贸易壁垒的使用也是一个典型的科学问题,它对保证产品质量、保护人类健康和动植物安全及健康是非常必要的。但绿色壁垒同时也是资源配置的问题,因此要服从经济学分析。

1.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分析。(1)技术差距理论可以解释绿色贸易壁垒存在的客观原因。各国由于环保及产品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技术发达的国家会领先于其他国家开发出一种新的产品或新的生产工艺,由此产生国际间的技术差距。随着技术的转移,贸易流的走向也发生变化,技术领先的国家会由原来的出口国变为进口国。现实中,发达国家往往是技术领先的国家,发展中国家则是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发达国家不可能轻易地放弃它在产品或工艺上的优势地位,会尽可能地采取反仿制措施减缓技术的外移。同时发达国家会在原有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继续研发出新的标准和功能以阻碍相类似产品的进口。所以从长期角度看,只有缩小国家间的技术差距,绿色贸易壁垒才可能减少。(2)需求层次理论可以解释绿色贸易壁垒存在的主观原因。需求层次理论则从主观方面揭示了人们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要求。各国制定的环境标准、法规都是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和利益的,即使是专门针对某个国家的绿色壁垒,也都是打着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旗号。这主要是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性加强,对技术要求提高,对安全、卫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人民对相应商品制定相关标准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并日趋严格。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所说明的,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首先是对效用的满足,之后才是对商品的款式、卫生和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低,不少国家还为摆脱贫困的恶性循环,对商品的需求还依然停留在基本需求的满足上,因此对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观要求与发达国家有相当的差距。

2.绿色贸易壁垒形成的博弈分析。从理论上讲,完全的自由贸易只是经济学家的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绿色贸易壁垒是基于现实经济情况下的次优选择。我们可以利用经济学的博弈论来分析贸易国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在动机。

假定一:甲国和乙国,分别生产自己比较优势的产品,并从对方进口比较劣势产品。

假定二:进口方只能通过绿色壁垒的设置阻止产品的进入。

假定三:甲国和乙国采用绿色壁垒的概率都是50%(双方设置概率相互独立)。

此时,我们用一个博弈模型来对绿色壁垒的设置加以分析(见表):

注:矩阵中第一个数字表示甲国的收益X,第二个数字代表乙国的收益Y。

此处的收益只考虑是否征收绿色壁垒带来的收益。

对于甲国:不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时,MAXP0X1+P2X2=-1×0.5+0×0.5=-0.5

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时,MAXP1X1+P2X2=-1×0.5+1×0.5=0

对于乙国:不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时,MAXP1Y1+P2Y2=-1×0.5+0×0.5=-0.5

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时,MAXP1Y1+P2Y2=-1×0.5+1×0.5=0

根据理性的经济人假设,双方都会剔出严格劣势战略,博弈的唯一均衡是双方都设置了绿色贸易壁垒。虽然都不设绿色贸易壁垒可以提高双方共同的福利,但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以及信息的不对称等原因,各个国家最终都有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在动机和意愿。也就是说,在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技术条件具备,行为被默许、承认的情况下,每一理性的主体都有动机去设置绿色贸易壁垒。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出口贸易的动态抑制效应分析

绿色贸易壁垒的本质特征是通过绿色生态、环境技术标准和法规,限制产品的进入,保护本国市场,从而达到扭曲分配国际贸易利益的目的。绿色贸易壁垒和其他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区别还在于它会随着技术进步而不断调整和升级。 因此,绿色贸易壁垒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动机角度考虑,绿色贸易壁垒只是代表了进口国对于出口国的暂时性的“技术或标准”领先。进口国与出口国间设置与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较量,可以看作是国际贸易利益再分配的动态博弈过程。首先,若出口国不提高产品的绿色技术或标准,则进口国的绿色贸易壁垒便出现了对进口产品数量的抑制。当出口国依据进口国的绿色技术标准和法规改进产品的质量、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后,适应了进口国的绿色贸易壁垒,产品的出口量自然会增加。但随之进口国又会提高其国内绿色技术标准,或者重新设立新的技术标准,于是对进口产品再一次实现了数量抑制。如此循环,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深入,新的技术标准、法规不断涌现,新的一轮抑制效应不断延续。 如图1所示,纵轴代表进口国的绿色技术标准,横轴代表出口国某种商品X的出口量,当绿色技术标准为T0时,只有达到或优于该项标准的商品X方可进入进口国,对应的商品X的出口量为Q0;当进口国逐步把绿色技术标准提高到T1时,商品X的出口量随之减少至Q1。在图2中,出口国提高了绿色技术标准,面对进口国的技术标准T0和T1,商品X的出口量分别增加至Q0‘和Q1’,较图1中的Q0和Q1明显地提高了许多,表明有更多的商品X能顺利进入进口国市场。图2则表明进口国又设置了更高的绿色技术标准,使得出口国的商品X的数量Q0”和Q1”较图2中的出口量有所减少,但比图1的出口量有所增加。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要想成功突破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关键在于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进而提升产品的技术优势。

三、我国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分析

我国企业大多数出口产品几乎都遭遇到目标市场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其中农业、纺织服装和机电行业是遭受绿色壁垒最严重的行业,遭受的损失占到了中国全部出口贸易损失的50%以上。面对国际贸易领域不断出现和增多的绿色贸易壁垒,中国相关出口企业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建立我们的绿色贸易壁垒防线,巩固和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地位。

1.全面树立产品的绿色形象。企业的绿色产品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既要靠技术,靠管理,还要靠产地绿色形象。尤其是农副土特产品的加工企业和传统工业产品生产企业,依靠建立绿色产业基地,树立自己的国际形象。例如,中国作为最大的陶瓷制品国,曾享誉全球。但随着发达国家检验技术的提高,发现我国的陶瓷制品含铅量超标,立即引起销售困难。如果我们相关企业联手合作,突破这一技术难关,重新树立陶瓷大国的形象,就可以带动企业的发展。因此相关企业必须挑选好的原料供应基地,树立绿色产品形象,让世界知道,我们的陶瓷决对是上乘绿色产品。类似地,我们也可以建立起“绿色花生基地”、“绿色茶叶基地”、“绿色果品基地”等。

2.积极开发绿色产品。企业要开发绿色产品应抓好两个环节:一是进行绿色设计,在生产过程中节约和有效地使用自然资源,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二是绿色制造,又称“清洁生产”。2000年2月,在美国纽约举行的化工产品展览会上,由我国年南阳众邦环保涂料公司研制生产的一种新型绿色环保涂料获得了美国市场1100多万美元的订单。其主要原因在于,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产品的溶剂涂料,能直接溶解于水,无毒、无刺鼻气味,并能经受600℃以上的高温,其有机物含量为零。1987年海尔集团开始生产无氟、超节能冰箱,1995年海尔集团作为亚洲惟一一家企业被邀请参加在奥地利举行的蒙特利尔协定书缔约国第七次会议。奥地利联邦环境部门认为,海尔在降低能耗和保护臭氧层的技术上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被国外同行誉为“世界上多一个海尔,地球多一份安全”。这些做法都是值得其他企业学习和借鉴的。

3.高度重视产品的绿色包装。一是采用环保包装设计,就是要求在保证产品洁净、安全的前提下,采用节料少废包装,还应选择无毒性、可回收循环使用、能自然分解或易于分解处理的包装材料;二是包装材料还应尽可能单纯化,避免过度包装;获得“绿色标志”的产品在其包装上要印上或贴上明显的相应标记等。三是要及时了解国外绿色包装新技术、新方法和对包装的新的环保要求,加快我国新型包装材料的研制和应用。目前,我国已有克重降低、强度提高的瓦楞箱纸板,薄壁轻体的玻璃瓶,一膜多能的复合材料等成果。这些都是比较现实、便于推广使用的绿色包装产品。

4.制定适宜的绿色产品价格。调查表明,消费者愿意支付比一般产品高的价格购买绿色产品。因此,绿色产品价格应当高于同类其它产品的价格。企业在开发生产绿色产品过程中,增加的环保成本应计算入最终价格,这样做还可有效地避免进口国基于环境保护的倾销指控。而实际上,治理污染的成本在工业成本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大约1.5%左右)。所以实施绿色产品生产的企业往往会比经营同类型的一般产品的企业能获得更高的利润。

5.全面开展绿色营销。绿色营销企业通过自身的绿色形象,可以在新市场环境中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引导公众的消费行为。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应制定明确的、适合自身特点的绿色营销策略,并据此制定企业的具体环保事务计划。一个企业的环保事务既是职能部门的工作,也是整个企业的职责所在。企业在制定和实施绿色营销战略时,应同企业的远景战略计划相结合,同树立和维护企业长期的良好形象及扩大出口业务相结合,应邀请企业各级组织和部门参与策略和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这将有助于深化全体员工理解环保事务的复杂性和战略意义。

6.实施绿色会计制度。企业管理从时间上来讲是供、产、销诸环节,从空间上来讲是人、财、物各部门。企业除了要加强供、产、销的绿色控制与管理,加强对企业员工的绿色观念的灌输,引进绿色技术设备以增强企业绿色竞争力外,还必须重视实施绿色会计制度的重要性。所谓绿色会计制度,是指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特别是在成本控制中,不仅要对人工、资本、原料等进行成本核算,而且还必须计算资源和环境的占有和消耗成本,这样能恰当地估价自然环境资本和污染的环境对企业和消费者的影响,对环境做出精确的定量分析,揭示其经济价值,为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正确的决策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文兵:绿色壁垒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思考.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3

[2]杨培强:绿色壁垒对浙江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国际贸易,2004

绿色产业分析篇8

【关键词】绿色管理;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化;技术创新;管理方法

农业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础产业,现代社会中,农业对人类生活领域的影响日益扩大,农业发展也在日益深化。进入现代化农业即“石油农业”时代后,农业生产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效应,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的日益冲突引起各界专家学者的关注。为了保持农业永久耕种,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维护人类健康安全和呵护地球永续发展,人们开始反思现代农业的种种弊端和危机,生态农业的概念孕育而出。1991年,国际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大会并发表《登博茨宣言》,提出生态农业的共同发展纲领,近年来,针对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农业生态补偿等诸多问题的绿色管理逐渐成为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环境管理和创新管理的研究热点,围绕生态农业与绿色管理的应用,专家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一、生态农业与绿色管理的内涵

中国的生态农业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来的。尽管不同阶段人们对中国生态农业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在农业中引入生态效益目标和在农业实践中自觉运用生态学原理方面却是一致的。综合国内学者阐述,我国的生态农业可定义为“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农业综合体系”。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全面综合在一起,实现自然资源的能量多级利用,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同时能将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形成大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发展模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绿色”一词,是指自然界生态系统中所具有的“绿色”的抽象规定性,即节约、再利用、再循环。从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特点来看,尤其是由于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使得由一种有机物排泄出来的废物都会被另一种有机物当作食物而吸收,充分体现了对资源的“经济性”再利用。生态系统就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开放的闭路循环系统,其中的自养者、草食者、肉食者、腐生者正好构成了一个“生产—消费—复原”的闭合链条,实现着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高效循环利用。绿色管理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和企业界对环境管理的关注。有关环境管理(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的研究表明,通过实施环境管理的“最佳实践”活动,企业可以显著降低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绿色管理的内涵不断得到扩展,不同领域的学者采用不同的理论视角赋予绿色管理丰富的内涵。今天的绿色管理已经从环境管理扩展到了绿色技术、生态环境响应、绿色公司治理、企业的环境责任、环境利益相关者等诸多方面。研究视角也从演化适应延伸到资源基础观、生态响应、制度以及利益相关者等诸多理论。目前,人们对绿色管理普遍定义为以追求人类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全社会共同参与、全过程控制为特征,多种多样的绿色技术为手段,逐步降低人类给予大自然的环境承载负荷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绿色管理可以将环境的外部不经济转化为外部经济,通过对从设计、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销售、消费及至消费后产生与排放的废弃物、毒物的数量及质量的控制,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消费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效应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等全部活动。

二、生态农业产业化中绿色管理的研究范畴

生态农业产业化中绿色管理研究范畴的界定是正确规划和发展生态农业产业的前提,农业中的绿色管理要求农业发展要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在物质和能量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农业,使农业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中,实现农业经济活动的绿色化转向。研究农业的绿色管理就是将“绿色”要求纳入农业发展的内生变量中,控制污染、保护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无污染、无公害、无损害于子孙后代的“三无标准”,达到有利用于人类、生态和自然平衡,有利于资源永续利用和有利于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有利于”的长远目标。从社会化再生产的角度来看,绿色管理应涉及到产前研究、产中研究和产后研究范畴,以及这些研究范畴中的管理与服务等内容。

绿色管理的研究范畴应重点体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与绿色技术管理创新。从农产品生产和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对农业生产模式进行选择和管理,研究最能体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生态生产经济协调型的农业生产管理模式是绿色管理的重点。绿色技术创新也是农业绿色管理研究范畴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飞跃,技术创新的作用举足轻重,但综观农业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发现大多数农业技术创新只是从单项工程技术层面或经济效益层面上来研究技术创新的,而从生态经济层面研究所见甚少。因此,要实现常规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向,不仅要追求技术创新的工具效率,而且要将农业技术创新活动自觉地融入自然生态循环的系统中,实现绿色技术创新成果的低成本化和公益化。除此之外,如何适度开发与节约农业生态资源、治理土壤退化和实现农业生态经济一体化产业集也是农业绿色管理研究范畴的重点。

三、生态农业产业化中绿色管理的方法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实现的必然途径,而高效合理的组织与管理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科学的管理理念、工具和方法是实现绿色农业的基本手段。

(1)生态农业系统分析方法。生态农业作为一个系统,应具有开放性、持续性、高效性和标准化的系统功能,通过系统分析,能更好地确定问题的本质和起因,找出各种可行的管理方案。生态农业系统的分析方法立足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分析技术,将大量采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对生态农业进行系统设计、运行管理、故障诊断等日常管理。生态农业系统分析方法研究重点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研究管理系统工程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具体运用,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系统特征分析方法(如系统模拟技术,系统可靠技术,系统评价技术)、生态农业系统逻辑分析方法(如确定性分析技术,随机分析技术,结果预测技术)和生态农业系统工程技术方法(如工程管理技术,系统优化技术,系统开发技术)等。

(2)生态农业生产规划管理。生态农业生产规划管理应从规划区基本情况、所规划产业的发展情况、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市场现状与前景分析、规划的总体方案(包括规划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内容与布局)、单项内容规划、投资估算、效益分析、风险分析、运行管理和政策措施等方面来研究。在进行生态农业规划时,首先要以新观念定位生态农业,不断挖掘传统农业资源(产品)的新功效、新用途,加强对农业资源(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加工增值,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施去提高农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外观设计。其次,以新机制运营生态农业,通过建立具有明晰产权以法人为中心的生态农业产业运营管理模式,逐步形成规范、有序、高效的决策机制。再次,以新设施装备绿色农业,除了包括常规的保护性设施(钢架大棚、温室、太阳能温室)和节水设施(喷灌、滴灌及供排水管道、水处理设备)外,还应包括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监控设施(温度、湿度、养分、光照、病虫害控制系统)、优良品种培育设施、农产品质量检测监控设施、生态环境监控设施和园艺游乐设施等。最后,以新技术升华生态农业,引进与开发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和储运的相关技术、生态农业良性循环技术和新品种研发技术等。

(3)生态农业模式设计方法。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生态农业的实质和核心,研究生态农业模式的设计方法,就是要探讨如何应时、应地来进行科学决策,选择特定时空条件下最优的发展模式。在对生态农业设计管理的过程中,应遵循“三个确保、一个提高”(即确保农产品质量、确保生态安全、确保资源安全,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的原则,通过科学的设计程序进行可行模式方案选定、评价、实施和反馈管理,并为保证模式设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高效率,还必须正确掌握和运用模式设计技术,例如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评估技术,博弈决策技术等。

(4)生态农业绩效评价方法。生态农业绩效评价是对一个复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多个指标信息,应用定量定性方法,包括数理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和提炼,以求得其优劣等级的一种评价方法。评价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排出优劣次序、设立标杆。在收集一个高质量、内容丰富的信息源的基础上,根据评价目的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结合实践需要,确定各单个指标的评价等级及其界限,再选择正确有效的评价方法。生态农业绩效评价的指标分为确定性指标和非确定性指标,根据指标选择正确的评价方法,对多维度、全方位、多层次的全面评价一个生态农业系统,综合评价生态农业的绩效有重要作用。

(5)生态农业农产品质量管理方法。生态农业的发展应以优化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的,围绕高效农业技术、品牌特色资源和农产品安全质量,制订符合生态农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扩大标准化生产覆盖率。通过产品质量等级、定量包装、计量、包装标识、商品条码等手段,加强流通领域的生态农产品标准化管理,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确保上市绿色农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标准。通过建立绿色农产品质量体系把农产品的末端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结合起来,还包括探索建立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的绿色农业质量标准体系、绿色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体系、绿色农产品质量认证评价体系、绿色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等。

通过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绿色管理研究对于发展生态农业,解决现代农业带来的种种弊端和危机有着重要意义。而未来在农业发展中对绿色管理的研究,可从市场经济转型下的制度环境深入研究绿色管理与绿色效益、经济效益的共生关系;绿色管理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企业提供了全新的市场机会,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绿色产业,也创造了创新的就业机会,同时绿色管理问题也给企业提出了挑战。把绿色管理研究拓展到农业产业化生产的每个生产阶段,为引导生态农业建设和绿色创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王致晶.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探讨[J].学术纵横.2010(6)

[2]李新字,唐海萍,赵云龙.生态农业系统综合效益评价研究动态与展望[J].生态环境.2004(4)

[3]李维安.“绿色管理”:后金融危机时代管理新趋势[J].南开管理评论.2009(6)

[4]吴树波,严立冬.绿色技术创新的特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5]严立冬.绿色经济发展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上一篇:体育课程的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