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实践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1 09:47:16

农业实践论文

农业实践论文范文第1篇

基本思路

针对龙岩市农村环境的污染现状,建立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规模养殖场模式可以较大程度的改善生态环境。按现有饲养量估算,龙岩市全年畜禽粪尿年产生量约为564万吨,其中猪223.0万吨,牛242.1万吨,羊3.0万吨,兔44.1万吨,其它51.8吨[4]。面对如此庞大的畜禽排泄物可以建立以沼气工程为纽带,进行畜禽粪便综合处理和利用的模式,既建立大型沼气池以畜禽粪便发酵沼气,沼气用作生活能源和发电,沼渣、沼液作为果树、茶树和蔬菜的肥料,也可以通过使用人造温室和新型的沼气供热设备,解决传统农膜的“白色污染”问题。这种模式的好处是结构科学,操作简单易懂,节省生产和生活能源,既解决了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净化了环境,又为种植业提供了有机肥,减少了化肥农药以及薄膜的使用[5]。同时政府要积极引导进行综合利用,提倡农牧结合,种养平衡一体化,从源头及生产过程中减少排放,减少治理成本,提高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实践探索

1加强循环农业推广力度,强化循环农业的治污理念

发展循环农业的主要地点在农村,因此只有让农民明白其科学道理和经济效益,才能提高农民发展循环农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此,应加大循环农业的推广力度,普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科学与法律知识,增强农民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6]。从经济、自然、社会、生活的多角度和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主体多主体,对循环农业的知识进行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使循环农业的治污理念深入人心[2]。同时,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也要有责任感和危机意识,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护农村环境的重要举措来抓,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建立明确的目标管理机制,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提高发展循环农业的科技水平

龙岩市应在农村的循环农业发展方面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大力建设一批先进的绿色技术科研基地,努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积极建立农业清洁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生态产业链等绿色循环技术体系。把龙岩市的政府、生产、学校、科研部门的力量聚合起来,搞好技术研发,加大对生态农业生产、生态健康养殖和农牧结合、新能源利用技术、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技术、“零”排放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废弃物重新利用处理与工业污染防治的成套技术等等相关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形成完善的资源节约、能源梯次利用、资源回收利用的技术体系。

3创新农技推广体制,强化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实践论文范文第2篇

1.农业高职院校老师社会实践活动档案应用广泛

实践教学作为农业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校的特色,是教育部门评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目前,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组织的综合或各类专项评估中,都把实践教学作为重要考核内容。老师个人职称评定、年终评先评估也要突出实践教学能力。正因如此,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加强了老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档案收集、管理和利用。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农业专业老师参加社会实践的档案纳入个人业务档案管理,与本人的科研成果、论文、教学等工作记载一起,进一步充实完善了老师的个人档案。

2.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我院和其它农业院校档案管理情况的调研,发现农业高职院校老师社会实践活动档案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老师建档主动性不高。前已述及,由于农业专业老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对象、方式和内容多样,老师在服务的过程中只注重工作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相关工作规划、过程和结果的档案收集和整理。还有少数老师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对自己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刻意保密。比如,有的老师在农业企业担任技术顾问,收取了一定的报酬,为了不让学校知道,便多年隐瞒自己实践活动的情况,尽管老师在社会上很有名气,其实践活动的档案却仍是空白。二是档案记载内容不完整。农业专业老师社会实践活动的档案是非常丰富的,包括老师与合作方的协议,服务规划、技术研究与推广指导过程,服务效果等,既有文字,又有照片、影视,甚至还有实物等。笔者调研的几所农业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都一致地反映,几乎没有一个农业专业老师的实践活动档案是完整的,老师提供的实践活动档案资料都非常有限。具体到每一位老师,每年的实践活动资料不齐全,每项活动的记录不连贯,提供的资料种类单一,主要是文字档案,缺少图片、影视、实物等直观档案材料。三是档案材料不严谨。目前,在农业高职院校老师的实践档案中,有的只在每年的年度考核表中寥寥数语,服务时限、服务内容无从查证;有的只有简单的一个表格记载了一些服务成效,给企业增加了多少效益,没有过程,说服力不大;有的只有老师自己的记录,没有合作对象的材料,真实性难以考核;有的只是老师在评职称时突击填写,失去了档案原始记录的根本性质。档案材料不严谨,对老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便很难真实地反映,对学校的实践教学情况的总结评比也难以准确定位和考核。四是缺乏统一管理和利用。目前,农业高职院校对建立老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档案还没有硬性规定,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缺少专门人员管理。比如,有的学校由教务处负责,每年年底由老师提供归档一次;有的由系部负责,每个学期归档一次;有的由专业教研室建立老师服务社会资料室,这些部门一般没有专门的档案室,档案随处放置,容易毁损。档案管理不规范、不科学。比如,有的学校老师实践活动档案没有编目、没有装订、没有入卷,更别说录入电脑,档案查阅、利用非常困难。

二、做好农业高职院校老师社会实践活动档案管理的对策

1.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老师建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学校除了规定老师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外,还应制定老师实践活动档案管理相关制度,要求专业老师必须对个人实践活动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定期上交学校,建立老师个人完整的实践活动档案。对建档积极,档案完整的老师,由学校给予表彰奖励,并在评先评优和职称评定上给予倾斜。反之,对刻意隐瞒实践活动,不支持建档工作,也不建立实践活动档案的老师,由学校给予通报批评;对突击建立实践活动档案的,不予认可。

2.制定实践活动档案条目,增强档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每年由学校教务处牵头,联合科研处、实训处、校企合作处以及各系部,制定各专业老师当年参加社会实践计划,规定老师应该收集和整理资料名录,形成档案条目。每位老师要根据档案条目,将当年全部实践活动,每一项活动内容,尽可能多地收集整理各种档案载体,使实践活动档案有血有肉。这样既丰富了老师个人档案,又使学院实践活动档案更加系统完整。

3.加强实践活动过程管理,增强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目前,农业高职院校专业老师参加实践活动由学校统一安排的较少,大多为老师自发参加。统一安排的也只是注重安排和结束时的考核,实践活动的中途管理非常薄弱,老师自发参加的更加如此。档案的根本属性就是原始记录,记载着事件的发生、过程和结果。过程尤其重要,它是确保实践活动档案真实可靠的重要依据。因此,农业高职院校应加强对老师实践活动过程的管理,加强与老师服务对象的联系,掌握实践活动各环节和相关细节,注重平时工作材料的收集,使收集的档案材料真实可靠。

农业实践论文范文第3篇

(一)紧贴学校优势,社会效益明显

发挥农业高校优势,送农业科技下乡,送温暖下乡,切实解决当地生产实际问题,为“三农”事业做出积极贡献,受到服务地政府、群众和省内外媒体的高度评价和积极关注,成为学校“大别山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紧贴办学特色,育人效果突出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在大学生中影响广泛,一批又一批大学生走进农村,在震撼中激发爱农情节;走访典型,在感动中领悟青春责任;走进生产,在历练中提升实践能力,通过亲身实践进一步加深对国情、世情、民情的的了解,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真正达到了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育人效果。

(三)紧贴学校发展,师资队伍受益

学校组织专家、青年教师随队开展技术指导,及时发现生产实际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回校后,教师带着问题做学问、搞研究。同时,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参与“三下乡”本身也是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一次与大学生亲密接触了解他们思想动态的机会,对于提升素质、促进工作都有积极作用。

(四)紧贴实际效果,体制机制完善

学校采取集中组队和分散就近就便开展活动的有效方式,特别是在集中组队方面,活动主题特色化、服务内容科技化、团队申报项目化、实践成果目标化“四化”联动。此外,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学校决策部署、团委统筹安排、各学院具体指导的领导体制;在部门合作、项目评审、动员培训、过程指导、评比表彰、总结宣传等环节逐步形成了制度化的安排。

二、当前“三下乡”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需要提高

虽然学校做了统一安排,但是各学院对实践育人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和对“三下乡”活动组织力度层次不齐。多数学院紧扣学院特色、结合专业特点、加大组织力度,活动开展成效明显。也有少数学院领导不够重视,指导力度不够,活动组织无序,拉了全校后腿。一些同学参加活动的动机不纯,功利主义色彩浓厚,不能务实的开展活动。这些反映了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三下乡”重要性的认识。

(二)实践方法需要改进

学生在组队的时候继承传统的多,改革创新的少。一些团队在立项的时候说的天花乱坠,但是在结束答辩的时候言之无物。主要原因是当初做计划前缺少对服务地真实情况的调研,做的方案缺少针对性,对如何更好的实施“三下乡”缺少感性的认识。

(三)组织管理需要完善

实践服务地每年都在变化当中,“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另外,由于目前经费主要依靠学校投入,受到经费的影响,目前服务团队的实践时间基本在3~5天,容易给人造成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印象;缺少对指导老师的考核,老师指导过多依靠学院动员和自觉,很难让所有人整齐划一,指导不到位,必然会影响到实施效果。(四)活动成效有待挖掘学生对活动成效的理解有误区,不少人尚停留在完成一篇调查报告的层面上。一个团队的每个同学都去写同一个主题的调研报告,以至于报告的质量不高,很难看到更多的团队集大家智慧写一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同时,学生有没有真正的收获、服务的满不满意,也应该是活动成效的重要体现,却往往被我们所忽略[1]。

三、农业高校“三下乡”活动面临的新机遇

(一)党和政府出台了关于“三农”事业发展的新举措

这些都为农业高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领域和发展机遇,同时也给“三下乡”活动提供了新契机。借此机会,可以在以往基础上进一步的探索“三下乡”活动的模式创新,切实发挥农业高校的学科、师资优势和同学们的积极性,以“三下乡”为阵地,做到真正兴农、助农、惠农,为“三农”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同时也通过“三下乡”培养出更要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人才。

(二)高等教育改革有了新格局

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部署,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教育部等七部委于2012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安徽农业大学也提出了培养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目标,培养有诚信、有自信、有责任、有能力的“四有”大学生,并且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三下乡”活动契合了国家和学校对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新期待,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领域,也是农业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

(三)大学生对参与“三下乡”活动有了新期待

通过集中座谈和随机走访,笔者了解到90后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兴趣更加多元、个性更加张扬,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更为接纳,更多的人对亲身参与一次“三下乡”充满了期待。另外,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加,大学生迫切需要通过“三下乡”的平台拓展素质、提升能力、增长见识,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倾听学生呼声,解决学生关心的问题,是学校办学的优良传统,对学生需求的积极呼应必将进一步拓展“三下乡”的实施空间。

四、优化农业高校“三下乡”活动的对策和建议

(一)立足思想观念转变,端正实践动机

思想观念转变是先导。应该在全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化对“三下乡”工作的理解和认同。对于组织实施单位来说,应该对“三下乡”工作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切实增强实践育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突出优势、办出特色,想方设法组织好“三下乡”,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发挥农业高校服务“三农”事业发展的职能。对于参与活动的师生来说,应该珍惜难得的机会,走近基层一线,扎实开展活动,亲农、近农,培养同“三农”事业的感情,将“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作为参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立足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制度保障

体制机制创新是保障。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创新加强对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在体制上,在坚持学校、部门、学院各施其职的基础上,要特别注重部门之间的协同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部、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各部门的资源应该整合,将农业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大学生村官的采访、社会问题的调研、素质拓展学分的认证等方面统一到“三下乡”活动中去,加强对活动的顶层设计。在机制上,需要建立健全活动的宣传动员、团队选拔、培训、管理、安全保障和考评机制,通过制度建设,保证工作规范开展[2]。

(三)立足实践模式改进,突出实际成效

实践模式创新是关键。应该在实践模式改进上下大功夫,为活动效果保驾护航。在平台搭建上突出“特色”。围绕学科专业特色选定方向、搭建平台,更好的发挥学校优势为地方提供服务,让学生在校所学有用武之地。在地点的选择上突出“基地”。依托学校的产学研基地和综合实验站点,推进服务地点的基地化,实现每年的实践地点相对固定。在时间的安排上突出“常态”。变“三下乡”为“常下乡”。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时间节点有计划的开展经常性的活动。在内容的安排上突出“务实”。找准服务地的实际需要和服务团现有资源的结合点,突出解决实际问题和获得实实在在的收获。在形式的设计上突出“吸引”。充分考虑新青年的新特点,通过时尚、情感、艺术的元素增加活动对大学生的吸引,在潜移默化中寓教于乐。在成果的体现上突出“多赢”。眼睛向外,充分挖掘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等社会资源的潜力,找准各方的工作的着力点和利益的共同点,通过共建实践基地、共促社会管理、共解发展难题、共推品牌宣传等多种方式,从而达到资源的有效整合[3,4]。

(四)立足实践作风整改,确保务实亲民

实践作风整改是重点。应该积极响应中央关于作风建设的有关规定,从学生时代开始培养大学生务实亲民的作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加强教育引导。教育参加活动的师生对工作要“勤”,对群众要“敬”,对条件要求要“简”,对成果要求要“高”。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赢得服务地群众的认可和尊重,展示新时期农业高校师生的精神风貌。严格监督管理。通过服务团队的项目化运作形成竞争机制,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通过服务团队的考评奖励先进鞭策后进,起到提升积极性主动性的作用。通过建立服务地信息反馈、满意度制度调查了解“三下乡”服务团工作的真是情况,起到督促的作用。强化典型宣传。通过培育典型、选树典型、宣传典型,树立标杆,号召更多的团队向典型学习,杜绝形式主义的作风,让艰苦奋斗、勤奋努力、务实高效成为青春最厚重的底色,通过“三下乡”的开展传递正能量,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青春力量。

农业实践论文范文第4篇

学生心声

为评奖沦为“网抄公”

现在,社会实践成了许多高校的必备“科目”。除了定期组织学生参与“三下乡”等社会实践,部分高校还通过综合加分和评奖奖金等制度,鼓励更多的学生在寒暑假自主参与实践。这些制度确实鼓励了更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但据记者采访了解,当中也有不少学生为了加分评奖,以造假应付。

一位食品专业的学生告诉记者,为了学年综合测评可以加分和争取奖金,占一定分数比例的“科技入户工程”必须要做,但自己缺乏农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只能形式上做一下,盖个章,而所写的调研报告就只能靠在网上搜资料,东拼西凑。

而华师的谭同学则透露,学校假期的社会实践主要以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但她们从调查问卷到调查报告几乎全都是在网上下载的,东拼西凑就成了,而调查问卷也只是在网上随便发几份。这种情况,在广州其他高校也同样存在。

无关系无社会实践?

“学校集体安排的社会实践要学生会、团委有关系的才能去,不是我们这种‘平民百姓’有资格享受的。”一位大学生向记者报怨。“要跟老师打好关系,要不然根本不知道有什么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路过教师办公室,看到有实习活动的照片才发现。”

大学城某高校的一位男同学向记者抱怨,有些学生做的实践论文只是随便抄的。“学校社会实践都是走马观花的,和去旅游没有什么区别,还不如花钱去培训班,至少还能学到一些技术,对以后工作有帮助。”

农村学生说

盖章证明,自村人好办事

寒假前,部分高校向学生派发介绍信和表格供实践单位盖章证明。但记者发现,有一些学生并没有参加实践,但表格上依然盖有实践单位的印章。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都是在自己村里“完成”的,然后就盖上村委会的章。有一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透露,“谁真的会去做呢,到时去村委叫人盖个章就可以啦,反正都是自己村的,自己又是大学生,他们应该会行个方便的。”

城市学生说

缺乏专业知识,难觅实践单位

记者调查发现,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力军几乎都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在广州,有部分农业高校在寒暑假时会布置学生去做“科技入户工程”,但对于低年级还没学到专业知识的学生,甚至是非农业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显得困难了。

“很多同学不是农村的,不是很好开展。”本地一位大学生表示。有一些高校要求学生以向家乡推广学校的研究成果,或者以做一些调查的方式进行“科技入户工程”。但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来说,寻找一个实践单位实在不是易事,而且很多人也不愿意特地跑去农村做一个调研。所以,一部分人选择放弃,就算做了,写论文还得依靠网络。

高校教师说法

奖励实践有利有弊

某高校一名辅导员透露,开学以来的确听说学生中存在实践论文造假现象,但由于这种行为比较隐蔽,具体有多少,无法统计。“社会实践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部分学生社会实践没有达到目的,也可以理解,但弄虚作假根本没有意义。”一名高校辅导员表示。更多老师表示,寒暑假的社会实践都是自愿参加的,部分高校推行的奖励制度当然是有利有弊,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但另一方面的确是存在一定的盲点,就像是为了加分不去“实践”,只编纂实践报告、找个章来盖。而工作存在的局限性,学校也无法一一核实。

农业实践论文范文第5篇

学生心声

为评奖沦为“网抄公”

现在,社会实践成了很多高校的必备“科目”。除了定期组织学生参与“三下乡”等社会实践,部分高校还通过综合加分和评奖奖金等制度,鼓励更多的学生在冷暑假自主参与实践。这些制度确实鼓励了更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但据记者采访了解,当中也有不少学生为了加分评奖,以造假应付。

一位食品专业的学生告诉记者,为了学年综合测评可以加分和争取奖金,占一定分数比例的“科技进户工程”必须要做,但自己缺乏农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只能形式上做一下,盖个章,而所写的调研报告就只能靠在网上搜资料,东拼西凑。

而华师的谭同学则透露,学校假期的社会实践主要以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但她们从调查问卷到调查报告几乎全都是在网上下载的,东拼西凑就成了,而调查问卷也只是在网上随便发几份。这种情况,在广州其他高校也同样存在。

无关系无社会实践?

“学校集体安排的社会实践要学生会、团委有关系的才能往,不是我们这种‘平民百姓’有资格享受的。”一位大学生向记者报怨。“要跟老师打好关系,要不然根本不知道有什么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途经教师办公室,看到有实习活动的照片才发现。”

大学城某高校的一位男同学向记者抱怨,有些学生做的实践论文只是随便抄的。“学校社会实践都是走马观花的,和往旅游没有什么区别,还不如花钱往培训班,至少还能学到一些技术,对以后工作有帮助。”

农村学生说

盖章证实,自村人好办事

冷假前,部分高校向学生派发先容信和表格供实践单位盖章证实。但记者发现,有一些学生并没有参加实践,但表格上依然盖有实践单位的印章。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都是在自己村里“完成”的,然后就盖上村委会的章。有一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透露,“谁真的会往做呢,到时往村委叫人盖个章就可以啦,反正都是自己村的,自己又是大学生,他们应该会行个方便的。”

城市学生说

缺乏专业知识,难觅实践单位

记者调查发现,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力军几乎都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在广州,有部分农业高校在冷暑假时会布置学生往做“科技进户工程”,但对于低年级还没学到专业知识的学生,甚至是非农业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显得困难了。

“很多同学不是农村的,不是很好开展。”本地一位大学生表示。有一些高校要求学生以向家乡推广学校的研究成果,或者以做一些调查的方式进行“科技进户工程”。但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来说,寻找一个实践单位实在不是易事,而且很多人也不愿意特地跑往农村做一个调研。所以,一部分人选择放弃,就算做了,写论文还得依靠网络。

高校教师说法

奖励实践有利有弊

某高校一名辅导员透露,开学以来的确听说学生中存在实践论文造假现象,但由于这种行为比较隐蔽,具体有多少,无法统计。“社会实践是为了进步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部分学生社会实践没有达到目的,也可以理解,但弄虚作假根本没有意义。”一名高校辅导员表示。更多老师表示,冷暑假的社会实践都是自愿参加的,部分高校推行的奖励制度当然是有利有弊,一方面进步了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但另一方面的确是存在一定的盲点,就像是为了加分不往“实践”,只编辑实践报告、找个章来盖。而工作存在的局限性,学校也无法逐一核实。

农业实践论文范文第6篇

精通业务

苏联专家都有很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修养,精通自己的业务。阿尔马卓夫同志是第一个到我们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教学研究室来的,他在讲授政治经济学时贯彻着高度的科学性和党性,绝不放过对资产阶级理论的批判,讲的又非常明白易懂。他到中国来,语言文字资料各方面都有很多困难,但在讲课时还是用心地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如关于旧中国的经济性质,新中国的经济改造,在新的生产关系下生产力的高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等问题,他都很熟悉,讲得也非常具体。苏联专家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榜样。

苏联专家有着很丰富的社会科学与生产斗争的知识。有一次我们到石景山钢铁厂参观,专家然明同志给我们课解了整个炼铁的生产过程,并且告诉我们苏联用什么样的炼铁炉,一般的炼铁时间是多少。参观双桥国营农场时,专家阿尔马卓夫同志告诉我们各种农业机械的名称、性能和作用,并且告诉我们苏联已经有了许多最新式的农业机械,如摘棉机等。这说明了他们的理论造诣是有着丰富的广阔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的。

阿尔马卓夫同志经常告诉我们,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是工人阶级斗争的武器,因此在讲这门科学时应该使任何人都能听得懂。在课堂讨论时他常常问研究生:“如果你们给文化水平较低的工人去讲应该怎样讲?”他说。“如果同学用心了还是听不懂教员的讲课,那就该教员检讨了。”这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启示,督促我们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紧张严肃的作风

苏联专家把培养年青的中国政治经济学工作者看作是他们一个更要的任务,他们尽自己的力量来做好这一工作,每星期他们要讲二十八个小时的课,还要办公、辅导、领导研究生学习,开各种会议。有几次我曾见阿尔马卓夫同志从早上八点来到教学研究室上课、办公,一直到下午四点以后才回去吃午饭,我们劝他中午休息一下,他说:“我下午还有事情,这里搞不完怎么行呢?”他常常告诉我们,紧张的工作是列宁、斯大林的工作作风。在这里他们是把他们的工作热忱和中苏两大民族的友谊结合在一起的。他们对我们的进步非常关心。阿尔马卓夫同志就常常问起我:“在教课上有什么困难吗?比两年前感觉怎样?”当我告诉他两年前我还刚刚开始学习政治经济学,现在已经担当起教学工作,这都是在他的教导培养下的结果时,他非常高兴,但也很谦逊地告诉我:“这都是领导中国革命的胜利,给了你们学习的机会,而且也是你们自己努力的成绩。我们做的工作很少。”

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是十分严肃认真的。我和阿而马卓夫同志一起工作,看到他对每件工作都是仔细考虑,考虑好就办,除非因特殊事故决不拖延。他布置工作时,非常细致周到,什么工作,谁去做,如何做,什么时候做好,他都有计划地安排妥当。但他不仅仔细地周密地布置工作,而且经常地督促和检查。有一次关于研究生考试的问题,在考试前他要我准备好各种材料,可是到时候我没有准备齐全,他批评我说:“今天材料不齐全,就不能考试,就要拖延许多时间,影响不少工作,你知道培养研究生是多么重要的工作啊!”这一批评是完全正确的,这本来是我们自己的事业,但我们却没有苏联专家那样的负责态度。我从这里深深地受到了教育。

不倦地学习

苏联专家为了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都很努力地学习中文。他们每天工作是很忙的,但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学习中文。坐在汽车上的几分钟,也要拿出读本来看一看,或者练习说话。中文是不容易学的,但他们并不怕困难,学习情绪很高。专家然明同志在短短的一年中不但能听懂不少的话,而且能读中文的政治经济学讲授提纲、“选集”及陈伯达同志的“近代中国地租概说”了,并且翻译了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

他们学习中文,是作为工具来研究小国的经济问题的。他们已经搜集了许多中国实际材料,专家然明同志最近已经写了开放中国的,新中西三年来的经济改造等七、八万字的论文。他们一方面自己对中国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同时也对我们这些中国同志所写关于中国经济的论文进行指导,并提出修正的意见。

为了更好地联系中国实际,他们热心地研读着的著作,如“实践论”、“论人民民主、“矛盾论”等。他们很熟悉这些著作,当谈起这些著作的时候,他们会兴奋地告诉你,“实践论”已被选为苏联大学生必读参考书之一了,并且告诉你应当精心研读革命领袖的著作,很好地领会它的精神实质,以提高思想水平。

农业实践论文范文第7篇

一、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教学模式的构建

构建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是在总结以往大学生社会活动的经验和不足基础上,从更新教育观念入手,综合考虑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各要素,运用管理学知识建立的,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

1.以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突出问题

分析以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突出问题有:1)老师和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意义认识不够深刻,把社会实践仅当作丰富大学生暑期生活的活动,学生大多是被动应付。2)学生、老师、学校(学院、班级)、实践地单位之间的配合协调不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较为混乱。3)实践活动内容单调。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监督,学生主要通过暑期返乡的机会,凭着学校的介绍信到当地政府抄写一些统计数据,然后写出调查报告来完成社会实践。4)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一套质量监控系统。学校仅凭实践单位证明和学生的体会来给学生打分,大有评价失真的可能。5)学生社会实践效果不好,特别是学生返乡分散实践效果较差。6)学生长才干与做贡献脱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调查为主,忽视了为社会服务,即使强调服务,也不知道群众需求什么或服务水平根本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2.社会实践课教学模式的结构与运行机制

根据社会实践课的基本特征,通过对以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做法的辨析和扬弃,经深入研究,我校构建了由“方案设计――指导阅读――集中培训――实践活动――考核评价――总结反馈”六个环节组成的教学模式。

方案设计是各学生班在学院团委和班主任的指导下,组织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和文化特长,自行设计暑期社会实践方案,要求对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计划安排、目标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策划。校团委则结合地方实际需要,以项目化运作方式,按照“按需设项,据项组团”的原则推出若干组团项目,在全校范围内公开招标,各学生组织或临时学生组合可根据项目进行方案策划和投标,经公平、公正、公开评审,中标者获得项目实施权和经费支持。

指导阅读就是利用学生从完成方案设计到实施方案这段较长的时间,组织学生在专业老师、学生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指导下进行广泛的阅读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尽量使学生快速掌握参加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使他们在遇到困难和困惑时,能坦然面对、泰然处之。在这方面,专业老师主要偏向于学生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学习的指导,而学生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则偏向于组织动员和学生思想政治、心理素质、安全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集中培训就是由学校安排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对学生队员进行强化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有:专业技能、调查研究方法、论文写作、开展实践活动的技巧等。培训方式有公开授课和专门辅导两种。公开授课主要是讲解参加社会实践的常识和技巧,所有团队队员均需参加培训;专门辅导则是在专业技能培训中,针对某一经济作物,组织学生技术骨干进行培训,重点进行实用技术的强化培训。此环节主要是针对重点组队的实践队员设计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学生放暑假后的几天。

实践活动就是以分散实践和组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理论宣讲、科技文化下乡、社会调查、劳动锻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分散实践方式是指在班主任和学生政治辅导员的指导下,组织暑期返乡的学生单独或以相近县(市)、地区为单位,组成实践小组,深入家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集中组队实践方式是指校团委以项目化运作方式公开招标组织的重点团队,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到贫困地区和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考核评价就是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效果进行有效控制的环节。由学生自我评价、实践单位评价、指导老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组成。首先由学生本人和实践单位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认识、计划实施、工作态度、活动成效、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评价;其次是由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自评进行审查后,结合实践单位评价和学生的心得体会进行评价;最后由各学院根据指导老师的评价和完成论文(调查报告)的质量评定成绩。参加重点组队的学生,还要在指导老师评价前进行队员间互评。

总结反馈是为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和扩大活动影响而设计的环节。主要内容有表彰先进、编印专辑、主题班会、成绩反馈等。其中表彰先进是学校根据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集体和个人表现情况,评选一批先进团队、优秀指导老师、学生积极分子、优秀论文(调查报告);编印专辑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感受、收获;主题班会是在班主任或学生政治辅导员的指导下,以“实践回来话收获”为主题,开展讨论活动。

这种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有机统一,使大学生按“了解、学习、提高、实践、思考”的过程参加实践活动,符合由初级到高级的梯次发展规律;同时,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可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战胜困难,迎接挑战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还综合考虑了学校及有关部门、教师、学生、实践地单位等主体,实现了学生自愿参加与学校要求、学生服务和社会需求、组队实践与分散实践、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做贡献”与“长才干”的紧密结合,体现了学校、社会共同教育与学生自我成才“三位一体”的育人思想。为了便于此教学模式的应用实施,我校制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由目的要求、内容方法、计划安排、考核评价、评优评奖五部分组成。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该教学模式及其实施方案的应用已七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校、教师、学生及实践地单位都较为满意。

1.整合了多方资源,促进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社会实践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参加的人数多,地点分散,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把社会实践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体现了学校领导的重视;让校团委等部门和各学院共同实施,整合了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的资源;学生实践活动前的方案设计、指导阅读、集中培训有班主任、学生政治辅导员、专业教师、校内外专家等广泛参与;对返乡参加分散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远程指导,既保证了实践的效果,又能减轻学校经费投入的压力。

2.极大调动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可增加他们对该门课程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而自己实施方案还可增强他们勇于解决困难的决心;重点组团实行项目化运作,鼓励专业互补,学生自由组团,自主申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价和效果控制机制,营造了良好的争先创优氛围。这些措施激发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增强了实践效果

针对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实践前指导大学生广泛阅读相关资料和对他们进行强化培训,提高了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为农民解决了许多实实在在的问题,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同时,由于实践前思想引导到位,学生能真正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增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内涵的理解,并在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组织、管理、协调、沟通、团队合作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实现了“做贡献”与“长才干”的结合。

4.对大学生进行了深刻的专业思想教育

在指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时,强调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学生实践的过程就是他们了解本专业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过程,是他们感受农业人才大有用武之地,增强学农信心的过程,是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的过程,是学生检阅自己专业水平,增强钻研专业知识紧迫感的过程。因此,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是深刻的。

5.活跃大学生学术活动,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把实践论文(调查报告)写作纳入教学评价要素,要求学生带着课题到实践中寻找答案,可促使大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思考社会实际问题;对实践论文(调查报告)进行全校性的评奖,可激励大学生刻苦钻研,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学生在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中还可激发新的灵感,发现新的问题,他们把这些问题带回学校进行深入研究。这些对营造勤奋学习、追求真知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校风、学风建设,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都有较大的作用。

农业实践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应用型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中图分类号: Q94-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1.038

农业院校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现代农业教育,是有着明确岗位群或工作领域的专业教育。现代农业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复杂性,因此,要求从事现代农业技术的人才应有较宽的知识面、良好的人文素质、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必由之路。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是一所新升本的本科院校,正处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阶段,笔者结合该校的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些思考。

1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农业院校的传统专业,目前开设该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掌握优质、高效现代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作物病虫害诊断与预防学、种子繁育与经营管理等植物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理论与技能;培养能够运用现代化农业科技知识指导农业科技生产、农产品开发、农业生态园建设与管理、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和生产经营等应用型高级新品种培育专业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农资公司、涉农企事业单位从事农作物生产、品种选育、技术开发、经营管理及农业科技开发及推广等工作,能独立创办或经营管理小、中型农资公司、种业、庄家医院等经济实体。

2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结合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可见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实践教学才能完成学校与企业的零对接,应用型院校培养的应是技术性、应用型人才,教学过程应侧重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要与技能及技术有机融合,这就要寻找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结合点与平衡点,突破传统教学角度,实现“教、学、做”全方位的融合。实践教学是搭起终身学习的桥梁,学生进入企业,要不断更新技能。只有在大学期间学会学习、注重实践,通过亲身实践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才能妥善化解矛盾,解决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不仅包括岗位的专业技术能力,还包括与专业技术能力相关的应用能力,如观察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的培养,实现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全方位结合,以期使被培养者成为融知识、技能、素质为一体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3 植物科W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与对策

3.1重新修订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新提出来的一个教育发展理念,应该在原有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修订过程中要征求省内外相关企业及相关专家的意见,经专业教师反复讨论和修改,最后由学校组织评审通过,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应用型、实践性,确定专业主干课程,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学。

3.2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不仅要有完善的体制保证,先进的仪器设备等硬件供应,还要有过硬的“软件”支持,年龄大的教师经验丰富,技术过硬,但精力和体力欠缺;年轻教师理论知识全面,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对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指导不到位。针对这种情况,应采取老教师传授宝贵经验,帮助新教师快速掌握基本技能;利用假期去实践基地下场锻炼,积累实践经验;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内实训基地;鼓励教师申报科研项目,以项目开发促进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聘请知名专家,定期进行教师的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等一系列措施。

3.3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保障校内实践教学完成的基本条件是实验室和校内实践基地,实验室在保证实验仪器设备完善的前提下,推行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供硬件保障。校内实训基地也要分成不同的功能区:一是实践教学区,主要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的践行区,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操作;二是科研区,积极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其大胆规划设计提供平台,同时为大学生创新项目、毕业设计等提供保障;三是产业区,为有创业意识和创业思路的学生提供政策支持、技术指导、经验传承,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3.4重视校外实践教学

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开发。因为再丰富的校内实践内容也涵盖不了全部的社会需求,再多种多样的校内实践模式也包括不了社会生产的全部,再高端的技术水平也不一定适合企业的大规模生产要求,因此,必须选择不同企业经营实体,采取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模式。

3.5建立科学、客观的教学评价体系

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是由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构成,并具有客观性、导向性、目的性、整体性、独立性和可操作性,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项目和考核内容必须符合企业岗位的要求,考核可以理论加技能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方法根据课程性质、目的、要求不同,可通过笔试、口试、操作、实践论文、项目实践、分组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并对考核内容应企业、行业需求而不断更新,以满足岗位技能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詹先明.“双师型”教师发展论[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135.

[2]张菊芳,沈秀, 杨殷伟.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02):173-175.

农业实践论文范文第9篇

文章的论点表明作者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是作者的立场和世界观的直接反映。毫无疑问,任何一篇论文都必须有论点。论文价值的大小首先要看其论点是否正确。所以确立论点,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关键。论文的论点是从对材料的分析、研究中产生的;不能先定论点,后找适合证明论点的材料。论点的形成,就是对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概括、提炼的过程。有人认为提出论点是在搜集材料之前,这往往表现为毕业论文的撰写的第一步是确定毕业论文的题目。而实际情况是最早确定的一般都是选题的方向,比如,选定的是关于企业管理方面的题目,选定的是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题目,等等。最后确定具体题目,则是在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之后。有的学生确实是一开始就确定了具体题目,他之所以有这个把握或下这一决心是建立在已掌握了一定材料的基础上。

作为一篇毕业论文,其论点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种事物的规律性,而这种规律性的认识又只能在对大量材料的分析过程中逐渐形成。因此,确立论文的论点,必须从分析材料入手,关于这个过程,同志有过如下精辟的论述:“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实践论》。《选集》四卷合订本,第268页)

这里,首先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也就是要对所掌握的材料加以鉴别,弄清它所反映的是真象,还是假象;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是事物的主流,还是事物的支流。只有经过这样仔细地鉴别,弄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才会有真实可靠的论据,才能从中引出正确的结论,形成正确的论点。譬如,有位学生在几年前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广处于颠峰的时期,准备写一篇有关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文章,且决定从其作用正面展开来撰写。该学生在经过大量的调查,搜集了大批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发现了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带来的弊端:单纯的放权让利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可以左右企业命运的状况,政府与企业之间无休止的讨价还价便不可避免,从而企业必然具有对政策的依赖性;扩大自后,企业如果提高资产营运效率,便可相应增加自有资金和增加职工收入,因而企业又具有参与市场竞争的动机。企业的这种依赖性和利润刺激机制交合在一起,会诱发出种种非合理的企业行为,如追求短期行为,投资需求过旺等等。于是,这位学生通过对大量材料的分析,得出“承包经营责任制也是有其局限性”的真实结论,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形成正确的论点之后,就要“由此及被,由表及里”,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找到事物的内部联系或规律性,形成文章的论点和逻辑体系。所谓理论概括,就是从大量个别的具体材料中找出一般性或普遍性的东西。一般来说,掌握的材料越全面,从中概括出的论点越具有普遍意义。但是,对具体材料进行理论概括,并不是只停留在简单地对具体材料进行整理、归类,因为这还只是现象的罗列,还必须深入一步进行分析、判断,找出这些现象的本质,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文章的论点才能确立起来。所以,文章论点的确立,实际上是调查研究的问题,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问题。那种从主观的框框出发,以框框套材料,以材料填框框的主观主义做法是要不得的。

当然,提炼、确立正确的论点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材料很多,看了之后,一无所得,表明原来所获材料是“贫矿”,提炼不出精华来。遇到这种情况,只有另换方向,进行新的资料搜集工作,而已有资料不必急于处理掉,很可能在另一场合有用,可保留下来作为资料储备;二是发现材料很多,信息蕴藏量很大,这就要求你很好地思索,在反复比较中加以选择、提炼,舍去与论题无关的材料,确立一个明确的观点;三是发现自己分析材料得出的论点早已为别人谈过,而且别人阐述得比自己还要高明。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如下办法:其一把别人的精彩意见,经过自己的消化理解,重新构思,用不同的材料,说明自己的观点;其二改变论述的角度,重新组织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

从材料的提炼中确立论点要力求正确,并有新的见解。确立的论点,首先要能说服自己,做到有理有据。如果自己都认为不妥当,那就须赶快重新研究材料,重新提炼。做到论点不但能说服自己,而且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这样论文撰写就有了把握。为此毕业论文的作者,在确立论点的过程中,还要虚心地向导师请教,求得指导。除导师之外,还应得到其他有经验教师的指导,导师和有经验的教师理论基础厚、思路广、经验多,经过他们的指导可以少走弯路。

二、确立论点应掌握的原则

(一)论点的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就是要求毕业论文的作者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并揭示其规律。这首先要求论点正确。如果论点不正确,就会使整篇论文归于失败,比如《论中国的农村改革》一文中说:“中国的农村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性环节,农村的改革之路也成为城市改革的必经之路。”这个论点是不正确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十分明确地指出;“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显然,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因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状况不同,经济社会环境不同,走的也是不同具体形式的改革之路,这也是十分明显的,如果以农村改革的模式来框定城市改革,城市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这也为实践所证实。所以,论点要正确,并不是很容易的,作者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提出合乎客观实际的结论。

其次,论点的表达要准确。如果表达不准确,就不能确切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并且会给阅读者带来困惑。如《谈谈物业流通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为了强调物业流通的重要地位,提出:“物业流通能使价值的转移和价值的增值得以实现。”这就使阅读者困惑不解了。众所周知,商业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态,其职能是实现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使商品的转移和价值的增值最终得以实现,而文中所讲的物业流通可以转移价值,并使价值增值得以实现是什么意思呢,实质上作者的原意是指物业流通中耗费的费用是生产性流通费用,这种生产性流通费用在一个恰当的限度内,其耗费可以转移到商品上,并且可以使其价值增值,为物业流通领域的经营者带来利润。但由于作者表达的不准确,引起了认识上的歧义。

(二)论点的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与科学性是密切相关的。科学性要求实事求是,客观性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性要求对于客观事物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然后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写毕业论文的常见毛病就是带着先入为主的框框去找材料。这是撰写毕业论文的最大忌讳,因为客观事物是极其复杂的,随时可以找到一些例子或个别材料来证实某一论点,但不能反映客观实际。例如,在70年代末,家庭联产承包这一农村经营新形式在全国各地出现,对这一新的经营形式作如何评价呢?当时,浙江某市的一主管部门领导层对此持否定态度,为证明其论点的正确,专门组织调研班子,奔赴该市各地农村专门搜集由于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集体经济瓦解,农村生产力遭到破坏的材料,确实,当时是可以找到这样的材料的。但由于搞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集体经济更为巩固,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的事例却更多。用个别例子得出一个结论,作出一个判断,不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只能是错误的判断。列宁说:“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因此,撰写毕业论文,必须尊重客观实际,要从实际中去粗取精,得出结论,决不可凭自己的好恶去捕捉。

(三)论点的创新性原则

毕业论文要求作者有自己的见解,要求创新性。所谓创新就是能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当然创新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要填补某一学科的空白,或填补某一学科的某些方面的空白,这是大专、本科学生较难胜任的,但在两方面却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留下了较大的创新空间。

一是补充性论点。由于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即使一种新观点出现,当时看来是完善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总会发现原有观点的不足之处,所以,可以说,绝大部分已有的研究成果都给后世留下了补充性的研究课题。比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但社会发展到今天,实践提出了服务是否是商品的问题,这正是我们需要补充研究的领域,由此我们可以提出诸如“论邮电商品的价格确定”、“旅游企业经济效益初探”等等一大批具有补充性价值的新论点。

二是匡正性论点。补充性论点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肯定与发展,而匡正性论点则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否定与纠正。这种匡正性论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通说(即流行的说法或观点)的纠正,另一方面是对新出现的某种观点不足之处的纠正。比如,曾有一段时间,不少人把企业实行岗位技能工资作为企业唯一的分配形式,而实际上企业情况各不相同,不同的企业需要实行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不能搞“一刀切”,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以“谈谈岗位技能工资的适应性”来论述岗位技能工资的实施也是有其局限性的,就很有意义。

(四)论点的价值原则

作者在毕业论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一定要具有价值意义。其价值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所确定的中心论点应该与经济社会生活和科学文化事业密切相关,即关系到干百万人利益成为千百万人关注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二是确定的中心论点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现实意义,或者没有实际用途,但是具有学术价值,甚至不知在什么时候会产生出它不可估量的意义。虽然,作为毕业论文的价值所在多表现在第一类,但不可忽视有少量不可多得的闪耀着学术价值的毕业论文。

三、毕业论文的论据使用

写论文必须首先确立中心论点,这个中心论点要贯穿于论文的始终。但是,如果只有中心论点而没有若干与之相联系的从属论点,中心论点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不能令人信服。因此,在确立文章的中心论点之后,还必须形成若干从属论点,通过这些从属论点把中心论点加以展开,使之得到充分的论证和说明。例如我国已故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写的《二十年翻两番不仅有政治保证而且有技术经济保证》一文,其中心论点便是文章的标题。为了论证这个中心论点,文章提出了如下四个从属论点。

第一,根据我国建国30年的历史经验来看,工农业总产值每年增长7.2%的速度并不算高;

第二,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这是当时的提法,作者注)的最直接的技术经济保证,就在于我们已经找到了迅速发展农业和工业的正确道路;版权所有

第三,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最重要的还是靠工业自身的迅速发展。因为工业是大头,其总产值一般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0%左右,而当前发展工业生产的最重要最现实的措施,是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技术改造,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第四,为了加速企业的技术改造,就要提高折旧率,并且原则上还必须把折旧基金归还企业掌握和使用。

文章通过上述四个从属论点,具体地、贴切地论证了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奋斗目标,不仅有政治保证,而且有技术经济保证,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就中心论点来讲,这些从属论点就是其论据,当然,这些从属论点(称为上位论点)还可继续有其他次级从属论点(称为下位论点)来论证,这样次级从属论点就成为这些从属论点的论据了。

在论点与论据的安排中展开论证,这种展开一般有两种形

式:

一是纵向排列形式。

--上位论点一下位论点--……

在上图中各论点之间呈逐步深入的递进关系。例如,上例提出二十年翻两番不仅有政治保证而且有技术经济保证这一中心论点,接着提出这一技术经济保证是我们已经找到了迅速发展农业和工业的正确道路这一上位论点,紧接着又提出了走这条道路最重要的是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技术改造,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这一下位论点,而要加速企业的技术改造,文章提出要提高折旧率,并将折2日基金留归企业使用。以上论点论据环环紧扣,步步深入,为中心论点的确立,建立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农业实践论文范文第10篇

文章的论点表明作者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是作者的立场和世界观的直接反映。毫无疑问,任何一篇论文都必须有论点。论文价值的大小首先要看其论点是否正确。所以确立论点,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关键。论文的论点是从对材料的分析、研究中产生的;不能先定论点,后找适合证明论点的材料。论点的形成,就是对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概括、提炼的过程。有人认为提出论点是在搜集材料之前,这往往表现为毕业论文的撰写的第一步是确定毕业论文的题目。而实际情况是最早确定的一般都是选题的方向,比如,选定的是关于企业管理方面的题目,选定的是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题目,等等。最后确定具体题目,则是在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之后。有的学生确实是一开始就确定了具体题目,他之所以有这个把握或下这一决心是建立在已掌握了一定材料的基础上。

作为一篇毕业论文,其论点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种事物的规律性,而这种规律性的认识又只能在对大量材料的分析过程中逐渐形成。因此,确立论文的论点,必须从分析材料入手,关于这个过程,同志有过如下精辟的论述:“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实践论》。《选集》四卷合订本,第268页)

这里,首先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也就是要对所掌握的材料加以鉴别,弄清它所反映的是真象,还是假象;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是事物的主流,还是事物的支流。只有经过这样仔细地鉴别,弄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才会有真实可靠的论据,才能从中引出正确的结论,形成正确的论点。譬如,有位学生在几年前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广处于颠峰的时期,准备写一篇有关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文章,且决定从其作用正面展开来撰写。该学生在经过大量的调查,搜集了大批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发现了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带来的弊端:单纯的放权让利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可以左右企业命运的状况,政府与企业之间无休止的讨价还价便不可避免,从而企业必然具有对政策的依赖性;扩大自后,企业如果提高资产营运效率,便可相应增加自有资金和增加职工收入,因而企业又具有参与市场竞争的动机。企业的这种依赖性和利润刺激机制交合在一起,会诱发出种种非合理的企业行为,如追求短期行为,投资需求过旺等等。于是,这位学生通过对大量材料的分析,得出“承包经营责任制也是有其局限性”的真实结论,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形成正确的论点之后,就要“由此及被,由表及里”,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找到事物的内部联系或规律性,形成文章的论点和逻辑体系。所谓理论概括,就是从大量个别的具体材料中找出一般性或普遍性的东西。一般来说,掌握的材料越全面,从中概括出的论点越具有普遍意义。但是,对具体材料进行理论概括,并不是只停留在简单地对具体材料进行整理、归类,因为这还只是现象的罗列,还必须深入一步进行分析、判断,找出这些现象的本质,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文章的论点才能确立起来。所以,文章论点的确立,实际上是调查研究的问题,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问题。那种从主观的框框出发,以框框套材料,以材料填框框的主观主义做法是要不得的。

当然,提炼、确立正确的论点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材料很多,看了之后,一无所得,表明原来所获材料是“贫矿”,提炼不出精华来。遇到这种情况,只有另换方向,进行新的资料搜集工作,而已有资料不必急于处理掉,很可能在另一场合有用,可保留下来作为资料储备;二是发现材料很多,信息蕴藏量很大,这就要求你很好地思索,在反复比较中加以选择、提炼,舍去与论题无关的材料,确立一个明确的观点;三是发现自己分析材料得出的论点早已为别人谈过,而且别人阐述得比自己还要高明。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如下办法:其一把别人的精彩意见,经过自己的消化理解,重新构思,用不同的材料,说明自己的观点;其二改变论述的角度,重新组织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

从材料的提炼中确立论点要力求正确,并有新的见解。确立的论点,首先要能说服自己,做到有理有据。如果自己都认为不妥当,那就须赶快重新研究材料,重新提炼。做到论点不但能说服自己,而且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这样论文撰写就有了把握。为此毕业论文的作者,在确立论点的过程中,还要虚心地向导师请教,求得指导。除导师之外,还应得到其他有经验教师的指导,导师和有经验的教师理论基础厚、思路广、经验多,经过他们的指导可以少走弯路。

二、确立论点应掌握的原则

(一)论点的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就是要求毕业论文的作者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并揭示其规律。这首先要求论点正确。如果论点不正确,就会使整篇论文归于失败,比如《论中国的农村改革》一文中说:“中国的农村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性环节,农村的改革之路也成为城市改革的必经之路。”这个论点是不正确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十分明确地指出;“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显然,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因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状况不同,经济社会环境不同,走的也是不同具体形式的改革之路,这也是十分明显的,如果以农村改革的模式来框定城市改革,城市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这也为实践所证实。所以,论点要正确,并不是很容易的,作者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提出合乎客观实际的结论。

其次,论点的表达要准确。如果表达不准确,就不能确切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并且会给阅读者带来困惑。如《谈谈物业流通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为了强调物业流通的重要地位,提出:“物业流通能使价值的转移和价值的增值得以实现。”这就使阅读者困惑不解了。众所周知,商业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态,其职能是实现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使商品的转移和价值的增值最终得以实现,而文中所讲的物业流通可以转移价值,并使价值增值得以实现是什么意思呢,实质上作者的原意是指物业流通中耗费的费用是生产性流通费用,这种生产性流通费用在一个恰当的限度内,其耗费可以转移到商品上,并且可以使其价值增值,为物业流通领域的经营者带来利润。但由于作者表达的不准确,引起了认识上的歧义。

(二)论点的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与科学性是密切相关的。科学性要求实事求是,客观性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性要求对于客观事物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然后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写毕业论文的常见毛病就是带着先入为主的框框去找材料。这是撰写毕业论文的最大忌讳,因为客观事物是极其复杂的,随时可以找到一些例子或个别材料来证实某一论点,但不能反映客观实际。例如,在70年代末,家庭联产承包这一农村经营新形式在全国各地出现,对这一新的经营形式作如何评价呢?当时,浙江某市的一主管部门领导层对此持否定态度,为证明其论点的正确,专门组织调研班子,奔赴该市各地农村专门搜集由于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集体经济瓦解,农村生产力遭到破坏的材料,确实,当时是可以找到这样的材料的。但由于搞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集体经济更为巩固,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的事例却更多。用个别例子得出一个结论,作出一个判断,不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只能是错误的判断。列宁说:“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因此,撰写毕业论文,必须尊重客观实际,要从实际中去粗取精,得出结论,决不可凭自己的好恶去捕捉。

(三)论点的创新性原则

毕业论文要求作者有自己的见解,要求创新性。所谓创新就是能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当然创新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要填补某一学科的空白,或填补某一学科的某些方面的空白,这是大专、本科学生较难胜任的,但在两方面却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留下了较大的创新空间。

一是补充性论点。由于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即使一种新观点出现,当时看来是完善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总会发现原有观点的不足之处,所以,可以说,绝大部分已有的研究成果都给后世留下了补充性的研究课题。比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但社会发展到今天,实践提出了服务是否是商品的问题,这正是我们需要补充研究的领域,由此我们可以提出诸如“论邮电商品的价格确定”、“旅游企业经济效益初探”等等一大批具有补充性价值的新论点。

二是匡正性论点。补充性论点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肯定与发展,而匡正性论点则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否定与纠正。这种匡正性论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通说(即流行的说法或观点)的纠正,另一方面是对新出现的某种观点不足之处的纠正。比如,曾有一段时间,不少人把企业实行岗位技能工资作为企业唯一的分配形式,而实际上企业情况各不相同,不同的企业需要实行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不能搞“一刀切”,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以“谈谈岗位技能工资的适应性”来论述岗位技能工资的实施也是有其局限性的,就很有意义。

(四)论点的价值原则

作者在毕业论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一定要具有价值意义。其价值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所确定的中心论点应该与经济社会生活和科学文化事业密切相关,即关系到干百万人利益成为千百万人关注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二是确定的中心论点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现实意义,或者没有实际用途,但是具有学术价值,甚至不知在什么时候会产生出它不可估量的意义。虽然,作为毕业论文的价值所在多表现在第一类,但不可忽视有少量不可多得的闪耀着学术价值的毕业论文。

三、毕业论文的论据使用

写论文必须首先确立中心论点,这个中心论点要贯穿于论文的始终。但是,如果只有中心论点而没有若干与之相联系的从属论点,中心论点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不能令人信服。因此,在确立文章的中心论点之后,还必须形成若干从属论点,通过这些从属论点把中心论点加以展开,使之得到充分的论证和说明。例如我国已故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写的《二十年翻两番不仅有政治保证而且有技术经济保证》一文,其中心论点便是文章的标题。为了论证这个中心论点,文章提出了如下四个从属论点。

第一,根据我国建国30年的历史经验来看,工农业总产值每年增长7.2%的速度并不算高;

第二,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这是当时的提法,作者注)的最直接的技术经济保证,就在于我们已经找到了迅速发展农业和工业的正确道路;

第三,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最重要的还是靠工业自身的迅速发展。因为工业是大头,其总产值一般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0%左右,而当前发展工业生产的最重要最现实的措施,是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技术改造,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第四,为了加速企业的技术改造,就要提高折旧率,并且原则上还必须把折旧基金归还企业掌握和使用。版权所有

文章通过上述四个从属论点,具体地、贴切地论证了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奋斗目标,不仅有政治保证,而且有技术经济保证,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就中心论点来讲,这些从属论点就是其论据,当然,这些从属论点(称为上位论点)还可继续有其他次级从属论点(称为下位论点)来论证,这样次级从属论点就成为这些从属论点的论据了。

在论点与论据的安排中展开论证,这种展开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是纵向排列形式。

--上位论点一下位论点--……

在上图中各论点之间呈逐步深入的递进关系。例如,上例提出二十年翻两番不仅有政治保证而且有技术经济保证这一中心论点,接着提出这一技术经济保证是我们已经找到了迅速发展农业和工业的正确道路这一上位论点,紧接着又提出了走这条道路最重要的是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技术改造,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这一下位论点,而要加速企业的技术改造,文章提出要提高折旧率,并将折2日基金留归企业使用。以上论点论据环环紧扣,步步深入,为中心论点的确立,建立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二是横向并列形式。

中心论点>(一)下位论点

>(二)

>一、上位论点

>(三)

>......

>二、

>三、

>......

在上图中各从属论点呈现横向并列的形式,这些从属论点从事物的不同侧面论证中心论点。例如毕业论文加《快我国丝绸工业技术进步初探》一文剖析了导致丝绸工业技术落后的主要原因:

第一,企业技术进步意识不强;

第二,缺乏加快企业技术进步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

第三,技改资金筹措难,企业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能力差;

第四,尚未建立技术进步的激励机制。

上述四点就是一种横向并列的关系,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阐述了导致我国丝绸工业技术落后的主要原因。

上一篇:农业气象论文范文 下一篇:绿色农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