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21:45:26

美国农业论文

美国农业论文范文第1篇

1农业推广经费主要用于人员工资

美国县一级的推广经费来自联邦、州政府、县政府及其他4个渠道,分别约占15%、50%、25%和10%。各州的情况不太一样,分担比例也有些差异,如俄亥俄州农业推广办公室2013年推广经费6640万美元,4个渠道分别占33%、18%、22%和27%,其他渠道包括争取到的竞争项目、私人捐助、利息等。与我国不同的是,美国的农业推广经费主要用于推广人员工资、福利,少部分用于项目执行、设备、办公维护等。如俄亥俄州农业推广办公室2013年经费使用中,79%用于人员工资、福利,人均7.7万美元;用于项目、设备、办公维护等只占21%。派克县推广办公室有5名工作人员,每年有30万美元资金,来自联邦、州的占36%,来自县政府的占64%,办公等费用支出约4万美元,其余均为工资,人均5.2万美元。县级推广办公室的仪器设备并不多,主要是一些办公和培训所需的基本设备,没有专门的实验室,有关土壤化验检测等都是依靠社会机构,同时也与其依托技术力量强的州立大学有关,遇到复杂的技术问题交由大学帮助解决。美国将推广经费优先用于人员工资,确保了推广队伍的稳定,推广人员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创收,而是集中力量做好推广工作。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的力量主要分布在县、乡两级,现行管理体制下,人员工资和推广经费主要由同级财政负担。由于现行的财政制度以及大部分县乡财政不宽裕等原因,人员工资等人头经费严重不足,经常性推广经费也严重缺乏,只能依靠创收和争取项目来维持,难以保证经常性业务工作开展,也难以稳定推广队伍。应积极争取提高国家和省、市财政资金用于农技推广工作的比例,探索改革目前的资金管理体制,优先保证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为推广人员提供基本的工作条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技推广队伍中来,更有效地发挥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

2推广农业知识从青少年抓起

美国农业推广一条重要经验是从娃娃抓起,向他们传授有关农业知识,培养对农业的兴趣,其中一项很成功的措施是长期实施4H(head、heart、hand、health)青年教育项目。该项目起源于1902年俄亥俄州的克拉克县,当时的乡村学校举办了一次有30名孩子参加的课外活动,玉米收获、庭院种植、土壤测试、识别野生生物等很受学生们的欢迎,陆续成立了许多俱乐部,俄亥俄州立大学决定利用该大学试验站和农学院,协助开展俱乐部工作。在州立大学的推动下,到1905年全州建立了更多的俱乐部,有16个县2000多名年轻人参加了农业俱乐部项目,活动的创始人格雷厄姆因此获得了州推广负责人的职位,他的任职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推广机构介入青年人农业知识的教育和4H项目的发扬光大。随着4H项目影响不断扩大,相继扩展到全美国50个州,4H项目不仅仅是面向农业社区的项目,而且延伸到了城市,成员资格面向所有5~19岁的年轻人,不论其文化、经济和社会背景如何。4H项目主要培养年轻人农业及其他方面的相关知识,提升年轻人的素质和技能,有助于青年人今后选择适当的生活和职业,其对青年的积极影响是终身的。目前,4H项目已经发展成美国最大的青年人服务项目,成为农业推广的重要途径,其经验扩展到80多个国家;4H成员成为农业推广服务的重要对象,在农村社区成员达到700万人,城市、城郊和校园成员超过6000万人。美国4H委员会自豪地宣称,该项目在应用研究和未来领导者培养方面的影响已经超越任何一个其他青年发展项目。我国农技推广主要对象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对农民的培养明显不够,对年轻人普及农业知识更不够,既不利于吸引年轻人从事农业产业,也不利于社会公众对农业的了解和支持。2014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为我国现代职业农民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除了发挥农技推广队伍的作用,加大现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民的培训以外,还可依托有关教育机构,加强对农村青年的农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培训,积极介入对未来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对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实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3注重搭建技术交流和传播的平台

美国农业推广机构非常注重搭建交流平台,传播和推广农业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设备,最典型的例子是俄亥俄州立大学推广部门举办的“农场科学展览”(FSR)。该展览每年一次,已举办52届,成为美国农业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活动,参加的有政府部门(如美国农业部、州农业厅)、推广机构、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农机生产企业、农药肥料种子生产企业、农业保险企业、农业加工企业、相关协会(大豆协会、谷物协会等)、农场主、农业爱好者等,每年超过13万人,涉及领域非常广泛。正如展览海报上所说,“无论你生活在哪,无论你对什么感兴趣,农场科学展总有你需要的东西”。每次展览持续3天,举办地点固定在伦敦县农业中心,年年有主题,2014年的主题是“不一样的体验”。展览会为涉农各方提供了学习交流和贸易的机会,除了企业产品的展示外,一个重要功能是介绍和推广新的农业技术知识和新的农业装备。2014年农场科学展的现场展示的内容包括州立大学推广专家在示范区现场讲授玉米、大豆生产以及改善土壤质量的有关知识,通过现场展示和录像介绍农业实时管理技术和精准农业的信息、太阳能在农业上的应用等。展会还举办许多讲座和论坛,内容包括无人飞机在农业上的应用、玉米栽培管理措施、肥料施用技术、大豆病虫害防治、土壤质量改良、有机农业认证、农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盆栽草莓技术、植物病虫诊断、土壤质量评估、水塘管理、外来入侵生物、野生生物管理、资源保护等。农场科学展能够长期举办,并广受各方欢迎和好评,其他州的企业和农场主都慕名前来,充分说明州立大学推广机构搭建的平台满足了各方的需要。展览会不需要政府出钱,而是实行门票制以会养会,门票提前购买7美元一张,可在俄亥俄州各县的推广办公室购买,也可从网站上购买,现场购买10美元一张。我国农技推广机构在实践中也有类似的活动,如植保、种子和肥料的“双交会”,为推广机构、农药肥料生产企业、种子企业、经销商、农民搭建了交流展示的平台,在农技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美国的“农场科学展”相比,我国展会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上还需要创新。比如,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在展会中的比重、举办综合展览、丰富展示的内容、吸引更多的农业企业主和农民参加等等,让“双交会”更有影响力和生命力,更好地服务农技推广,更好地服务农资经销企业,更好地服务农民。

4垂直的农业推广队伍管理体制

美国农业推广体系分为联邦、州、县三级,其中县级是州推广办公室的派出机构,人员和资金都由州推广办公室管理。美国共有农业推广人员11946人(2010年数据),平均每人服务176个农场,面积46万亩;俄亥俄州有680名推广人员,平均每人服务110个农场,面积9.6万亩。美国农业推广的联邦资金、州政府资金、县政府资金都拨付到州农业推广办公室统一管理使用,推广人员的工资、办公设施购置维修、差旅费报销都由州农业推广办公室专门的财务部门办理,这种机构设置为联邦、州、县三级政府合作资助推广奠定了基础。联邦推广资金由农业部国家食品与农业研究所负责管理和分配,包括竞争性资金、惯例资金、国会指定资金三种类型。竞争性资金用于支持研究、教育和推广,经过专家评审团严格评审后才能拨给申请人,竞争非常激烈;惯例资金是依据法律规定基于全州人口数量、农村人口数量和农场数量等规则直接拨到州推广办公室;国会指定资金是国会每年通过特殊拨款账号,交由国家食品与农业研究所管理的专项用途资金。州政府配套资金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在大多数情况下,对联邦拨给州推广办的惯例资金要求州政府资金配套,州政府同时根据农业推广需要增加财政支持。根据合作推广规则,县政府要配套推广资金,主要用于人员工资。美国农业推广机构的垂直设置体制,有利于推广资金的统筹和区域间的平衡,有利于推广队伍的稳定,有利于发挥推广人员的作用。县级政府无权解雇县推广机构的推广人员,当某个县的推广人员不足时,州推广办公室可以指派邻县的推广人员补充。佛罗里达大学2014年曾做了一个专题研究,随机调查了140名在县级从事推广工作的人员对工作的满意情况,其中满意的达到80%,不怎么满意的仅占15%,无所谓的占5%,充分说明美国对基层推广人员队伍的管理是基本符合推广人员愿望的。我国国情与美国不同,推广机构设置也不一样,不能完全照搬其模式。我国的推广机构是按行业设置,力量比较分散,总体实力并不比美国差多少,但是基层的与美国差距较大。主要是美国的农民数量少、素质高,许多是本科以上的学历,主动获取农业技术知识的能力强;而我国推广面对的是数量众多、文化素质相对不高的农民,因此基层推广机构的作用至关重要,可以说直接影响我国推广机构作用的发挥。美国的垂直管理模式对我国县乡一级推广机构和人员的管理还是有借鉴意义的,全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人财物“三权”在乡镇政府,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作用很难体现和发挥,不利于农技推广工作的统筹安排。特别是大部分农业乡镇的财政状况不佳,不能保障推广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基本经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承担了许多农技推广以外的工作。因此,解决好我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体制问题十分重要,应当明确乡镇推广机构和人员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统筹各乡镇的农技推广经费和人员力量,稳定推广队伍,充分发挥农技推广机构服务现代农业的作用。

5农业推广如何应对新的挑战

美国农技推广经过百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自然资源的不断消耗,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对自然环境压力加大,社会对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更高,推广工作如何顺应社会的需求。二是从事农业的人数减少,年龄老化。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国家农业统计机构(NASS)的调查,2012年与2007年相比,虽然少数民族从事农业的人数上升了,但整个新加入的数量较少,其中妇女下降的幅度高于男性,农民总数下降,2012年全美仅有320万农民在210万个农场工作。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4H项目内容在不断丰富,但是所属的俱乐部基本都是由成人志愿者负责运转,由于美国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变化和双职工家庭增加等原因,近年成年志愿者的数量明显下降,目前有超过54万人的志愿者在为4H项目工作,招募、培训和保持志愿者队伍稳定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同时4H项目也面临建立责任制和绩效考核问题。四是私人企业实力越来越强,其在推广新技术和新产品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农民的素质也越来越高,推广机构面临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具有百年历史的美国农技推广如何面对新的挑战,访问中听到最多的回答是“转型”、“合作”、“参与”和“责任”。“转型”就是在推广目的上,由过去的生产最大化向生产最优化转变,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推广内容上,由注重共性需求向注重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相结合转变,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展推广的内容;在推广方式上,由传统的推广方式向传统推广方式和现代推广手段结合转变,更加注重网络等现代媒体推广手段的应用。“合作”就是在推广的组织形式上,除了继续巩固和加强联邦、州、县级政府与州立大学的合作推广机制外,更加注重横向合作和搭建平台,发挥科研、教学、企业、中介组织以及农民的作用,推广机构依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信息公正性优势,发挥桥梁和引领作用,强化合作推广理念,形成推广合力。“参与”就是发挥农民主人翁的作用,引导农民主动参与技术推广,主动在生产上应用新技术。“责任”就是建立责任制,强化工作效果评估,提高工作成效。比如在4H项目的发展提高上,除了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质量,将年轻人发展项目转型为社区年轻人发展组织,让年轻人与社区形成伙伴关系,为成年志愿者提供学习机会外,通过实行责任制,开展项目评估,不断改进项目管理。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确保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农技推广的首要任务,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新渴求,多元主体推广的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其他农业中介服务组织的兴起,农技推广机构在新形势下也面临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强化合作推广和参与式推广的意识,根据我国农技推广的实际情况,在加强经费保障和手段建设的同时,发挥农技推广体系网络的优势,认清农技推广主渠道的定位,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创新推广的方式方法,加大现代媒体的应用,加强人才培养与激励,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广泛开展与科研教学、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形成推广合力。以国家和农民的需求为导向,开展方法便捷高效、内容丰富多彩的推广,吸引农民积极参与,激发农民应用农业技术的主动性。开展农技推广机构的推广效果评估和推广人员的绩效考核,不断提高推广工作的成效。

美国农业论文范文第2篇

(一)科研机构和学校在农业科学领域高被引科研机构和大学排名中,被引频次和论文数量排名均进入前20位的科研机构和大学中,美国的机构和大学最多,共有11个,法国有2个,而西班牙、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和巴西的机构和大学各有1个。从机构的性质看,大学有13个(美国9个,加拿大、巴西、荷兰、丹麦各1个),部级研究机构有7个,法国有2个,美国、中国、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亚各1个。中国科学院也跻身前20位,名列第8位。美国农业部在论文数量和被引频次排名均居第一,远高于其他机构,是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机构。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排名第二,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名列第三。全球排名靠前的中国研究机构和大学除了中国科学院外,还有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

(二)最有影响力的学者和科学家在ESI数据库TOP1%高被引科学家排名中,被引频次排名进入前20位的农业科学领域科学家中,有12人均来自美国及美国的机构和大学,其他科学家来自泰国、加拿大、德国、韩国、比利时和英国。从所属机构性质来看,其中有3人来自美国农业部,1人来自加拿大农业部,1人来自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其余大部分学者和科学家来自各国大学。

二、农业重点学科领域全球竞争力

由于WOS检索平台没有以农业领域各个学科作为检索对象的检索方式,为了研究农业领域中重点学科情况,本文利用WOS检索平台中期刊引用网络版数据库JCR(JournalCitationReports)搜索各个学科所收录的期刊名,用期刊名作为检索条件,查询WOS数据库中当前收录论文,并利用该平台的统计分析功能,从论文作者、文献来源国家和地区、研究机构等方面,对在农业各个学科领域的智力资源进行统计学分析。

(一)作物利用WOS分析工具中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数据分析,所有命中文献按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显示,数据库中共收录的园艺学科论文9.12万篇,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来源国是美国,共收录2.99万篇,论文占比32.82%,收录作物学科论文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地区为美国、加拿大、巴西、印度、中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日本、西班牙。中国排在第5位,收录论文数量3447篇,占比3.78%。利用WOS分析工具中的“机构和大学”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所有命中文献按机构进行分类统计。统计显示,数据库中收录的作物学科论文9.12万篇中作者来源最多的机构是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局,共收录5601篇,论文占比6.15%,排在前20位的机构和大学中还有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大学、加拿大圭尔夫大学、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其余来自美国机构和大学。

(二)园艺统计显示,数据库中共收录的园艺学科论文9.14万篇,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来源国是美国,共收录3.93万篇,论文占比42.96%,收录园艺学科论文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地区为美国、日本、中国、印度、加拿大、法国、西班牙、巴西、澳大利亚、意大利。中国排在第3位,收录论文数量3853篇,占比4.21%。统计显示,数据库中收录的园艺学科论文9.14万篇中作者来源最多的机构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共收录3705篇,论文占比4.05%,排在前20位的机构和大学中除了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以色列农业研究组织、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部,其余来自美国机构和大学。

(三)畜牧统计显示,数据库中共收录的畜牧学科论文22.20万篇,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来源国是美国,共收录6.91万篇,论文占比31.12%,收录畜牧学科论文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地区还有印度、加拿大、德国、法国、西班牙、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英国。中国排在第11位,收录论文数量4390篇,占比1.98%。统计显示,数据库中收录的畜牧学科论文22.20万篇中作者来源最多的机构是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局,共收录6386篇,论文占比2.87%,排在前20位的机构和大学中除了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部、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印度兽医研究所,其余来自美国机构和大学。

(四)兽医统计显示,数据库中共收录的兽医学科论文11.22万篇,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来源国是美国,共收录2.95万篇,论文占比26.29%,收录兽医学科论文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地区为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日本、巴西、德国、意大利、法国、苏格兰。中国排在第15位,收录论文数量1715篇,占比1.53%。统计显示,数据库中收录的兽医学科论文11.22万篇中作者来源最多的机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共收录2327篇,论文占比2.10%,排在前20位的机构和大学中除了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昆士兰大学、墨尔本大学,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大学,瑞典农业科技大学,其余来自美国的大学。

(五)农业经济与政策统计显示,数据库中共收录的农业经济与政策学科论文25623篇,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来源国是美国,共收录15700篇,论文占比达61.27%,美国在此领域中占绝对优势。收录农业经济与政策学科论文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地区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苏格兰。中国排在第11位,收录论文数量217篇,占比0.85%。统计显示,数据库中收录的农业经济与政策学科论文25623篇中作者来源最多的机构是美国农业部,共收录1139篇,论文占比4.45%,排在前20位的机构和大学除了第17位加拿大圭尔夫大学以外,其余全部来自美国的大学。在该领域美国机构和大学占绝对优势。

(六)农业工程统计显示,数据库中共收录的农业工程学科论文17254篇,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来源国是美国,共收录8115篇,论文占比达47.03%,美国在此领域中占绝对优势。收录农业工程学科论文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地区为美国、中国、印度、西班牙、韩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巴西、意大利。中国排在第2位,收录论文数量3852篇,占比22.33%。在农业工程领域,中国学者和科学家的研究水平还是比较突出的。统计显示,数据库中收录的农业工程学科论文17254篇中作者来源最多的机构是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局,共收录1551篇,论文占比8.99%,该领域排名第2位的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共收录522篇,论文占比3.03%,排在前10位的还有印度理工学院、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美国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浙江大学、西班牙高等科学研究院、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浙江大学排名第8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排名第17位,中国农业大学排名第21位,华南理工大学排名第24位。排名前20位的机构和大学中,来自美国的机构和大学有15个,中国机构和大学有3个。印度、西班牙机构和大学各1个。在该学科领域中国研究机构和大学的排名还是比较靠前,并且占有一定研究地位。

三、结论

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中国农业科研尽管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但是从农业领域以及分学科的竞争力排名可以看出,在全球的影响力逐渐提高,竞争力逐渐增强。从国别来看,美国在农业综合及各个领域的优势非常显著,科研的影响力最强,并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其次是西班牙、中国、德国、法国、加拿大、英国等,中国的农业科研影响力最近几年上升很快,与2010年世界排名相比上升了8位,跻身前3。从科研机构和大学来看,美国农业部的影响力最大,其次是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在中国的研究机构和大学中,影响力比较强的机构和大学依次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专业领域来看,中国在作物、园艺、农业工程领域的排名比较靠前,特别是农业工程领域,在排名前24位中中国机构和大学占了5个。

美国农业论文范文第3篇

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农业部国家首席兽医师于康震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召虎教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吴常信教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张沅教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农发集团原副董事长区仲生高级农经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陈焕春教授,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朱明研究员等领导、专家出席开幕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汪懋华教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理事长、四川农业大学程安春教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研究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刘波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朱伟云教授,荷兰瓦赫宁根大学André Aarnink研究员,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猪生产咨询委员会主任、推广教育主任Wayne Martin,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热带农业研究所首席研究员Liang Juan Boo,哈佛大学副教授Haining Shi,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李玉芝副教授,美国蛋品工业中心主任、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Hongwei Xin教授,丹麦DLG公司技术总监Plamen Nikolov等知名专家作了《工程技术与中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动物微生态与粘膜免疫》、《生猪机体氮代谢及其减排调控研究进展》、《保障生态安全的无害化养猪微生物发酵床工程化技术体系》、《反刍动物瘤胃甲烷生成机理及其营养调控》、《环境与福利友好型猪舍系统》、《猪和鸡的小规模生产和市场系统》、《利用水稻秸秆日粮减少瘤胃的甲烷排放》、《粘膜免疫与肠道感染》、《对美国猪舍系统的评估》、《美国蛋鸡产业现状与研发机遇及蛋品工业中心(EIC)的作用》、《环境控制与饲养管理》的报告。

会议设立了2个分会场,共有48位国内畜牧兽医界及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和青年学者做了内容丰富的专题交流,特邀嘉宾在分会场从本学科角度阐述改善生产的策略与技术,而来自公司的技术研发专家则从具体技术上深入浅出地阐明环境控制设备的优点和效果。

本次大会共征集到论文215篇,录用207篇。有89篇论文参与壁报交流,评选出优秀论文20篇。论文集还特别收录了14位专家的特邀报告或摘要。会议首次与中国知网合作将收集到的论文全文及摘要刻录成检索光盘,以供大家学习交流。

美国农业论文范文第4篇

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即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简称ESI,是由美国科技信息所(ISI)于2001年推出,基于SCI和SSCI所收录的全球11000多种学术期刊的1000多万条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ESI拥有衡量科研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强大分析评价功能,一经推出便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分析评价工具①。根据武汉大学邱均平教授的科研竞争力指标体系,评价特定学科的竞争力应该从学科生产力、学科影响力、学科发展力、学科创新力这4个方面进行。根据ESI数据,学科生产力用近11年来发表的论文数(即ESI论文数)表示,学科影响力用论文的总被引次数和高被引论文数来表示,学科发展力用高被引论文占有率表示,学科创新力用热门论文数表示②。本文以ESI为基础,从上述四个方面对进入ESI前1%的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与动物科学进行评价,力求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持,并为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与评价提供有益参考。

2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ES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一年中提供的7次数据,统计分析了进入ESI排名前1%的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与动物科学论文数、总引用量和篇均被引频次及其排名变化,以及高被引论文的情况。这7次数据具体包括:(1)2010年3月统计的1999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的数据;(2)2010年5月统计的2000年1月1日-2010年2月28日的数据;(3)2010年7月统计的2000年1月1日-2010年4月30日的数据;(4)2010年9月统计的2000年1月1日-2010年6月30日的数据;(5)2010年11月统计的2000年1月1日-2010年8月31日的数据;(6)2011年1月统计的2000年1月1日-2010年10月31日的数据;(7)2011年3月统计的2000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的数据。

3结果与分析

3.1学科生产力

机构的论文数量可以代表该机构的科研产出能力(即科研生产力),而学科的论文数量则反映该学科的学科生产力。被ESI收录的论文都是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的论文,论文的质量相对较高。因此,ESI中论文数量及排名能够较好地反映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的学科生产力状况。

3.1.1论文数及其排名

如图1所示,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与动物科学论文数量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由1754篇增至1995篇;论文数排名同样处于上升状态,由65名升至58名。图1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与动物科学论文总数及其排名以上数据表明,中国农业大学的植物与动物科学的学科生产力在2010年3年至2011年3月间,无论从论文数量的增长还是从排名变化上来讲,都处在持续快速提升之中。

3.1.2与国内机构的对比分析

本文统计的7次数据中,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进入ESI前1%的研究机构数量分别为:887、857、867、882、899、915、931个。进入前1%的大陆高校和科研机构有19个;农口高校中有6所: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7月首次进入)和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7月首次进入);“985”高校中有12所,其中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分别于2010年5月和7月首次进入。中国农业大学的植物与动物科学的论文数量在大陆机构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中国科学院,且比排在第三位的浙江大学多427篇。由于ESI数据每次更新时进入排名前1%的机构数量都会发生变化,同一学科不同时段的排名绝对值并不能完全反映该学科的实际排名位置或排名变化情况。为了更好的表示学科的排名情况,本研究提出无量纲的R值,即校正排名值,对ESI的绝对排名值进行校正。R介于0-1之间,1指排名第一,0指排名最末。R越接近1表明该学科在ESI前1%的机构中排名越靠前,反之则越接近0。为了保证结果的客观、真实,下文将利用R值对中国农业大学和国内及国外机构的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如图2所示,国内进入ESI植物与动物科学前1%机构的论文数R值均呈上升趋势。图中19个机构可明显划分为三个梯队:排名前三的机构为第一梯队,其R值均高于0.9,其中中国科学院最高,中国农业大学排第二,第三为浙江大学;排名第四至第七的机构为第二梯队,其R值在0.7一0.9之间,分别是中国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其余机构皆属第三梯队,其R值均小于0.7,这12个机构与中国农业大学还有较大差距。在进入ESI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前1%的“985”高校中,只有中国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的论文数排名进入前100名。且从7次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农业大学的论文数增长量高于浙江大学。由此可见,中国农业大学的植物与动物科学在国内研究机构中处于领先地位,学科生产力仅次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的学科生产力增长速度还明显高于浙江大学,从R值来看,中国农业大学比浙江大学也有明显优势。

3.1.3与国外机构的比较分析

本文选取国外论文总引用数排名前十的机构及中国农业大学关注的瓦赫宁根大学、加州戴维斯分校、康奈尔大学、德州农工大学和霍恩海姆大学5所高校(其中瓦赫宁根大学、加州戴维斯分校、康奈尔大学总引用数排名在前10之内)进行比较。如图3、图4所示,本文所选择的国外大学或机构排名基本保持稳定;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与动物科学论文数量排名增长迅速,并且排名在霍恩海姆大学之上,但与其他11所国外高校或机构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由上述比较可知:在国内,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的学科生产力处于领先地位,仅次于中国科学院;国际上,其学科生产力排名比较靠前,但与排名前十的机构还有一定差距。

3.2学科影响力

量的积累固然重要,但同时要注重质的提高。论文数量反映的是学科生产力的状况,论文总引用数量则是学科影响力的重要体现。论文总引用数量越高说明机构的学科影响力越高,学术辐射范围越广,所受关注越多。

3.2.1论文总用引量

(1)论文总引用量及其排名如图5所示,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与动物科学论文总引用量处于持续快速增长的状态,由7121次增至9457次;论文总引用量排名同样处于上升之中,由219名上升至172名。由此可见,从总引用量来讲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的学科影响力处于较快提升的状态。图5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与动物科学总引用量及其排名(2)与国内机构的比较分析如图6所示,国内进入ESI植物与动物科学前1%机构的论文总引用量R值均呈上升趋势。图中机构也可以划分为三个梯队:排名前三的机构为第一梯队,其R值在0.8以上,其中中国科学院最高,浙江大学排第二,中国农业大学第三;排名第四至第七的机构为第二梯队,其R值在0.6一0.8之间,分别是北京大学、中国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R值低于0.6的12个机构皆属第三梯队,这些机构与中国农业大学还有很大差距。用R值来表示邱均平教授提出的世界一流学科的标准③,论文总引用量R≥0.90的学科为世界一流学科,世界一流学科又划分为三个档次:论文总引用量R≥0.99的为世界顶尖学科;0.95≤R<0.99的为世界高水平著名学科,0.90≤R<0.95为世界高水平知名学科。由此可见,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与动物科学正在快速地向世界一流学科的行列迈进。(3)与国外机构的比较分析如图7、图8所示,本文所选取的12所国外大学或机构植物与动物科学总引用量排名R值基本保持稳定,相对而言只有霍恩海姆大学R值变化较大;中国农业大学总引用量R值排名虽处于明显上升趋势,但与所选国外机构还有明显差距。所选国外高校或机构中,中国农业大学的总引用量排名仅与霍恩海姆大学比较接近,与其他11个机构差距很大。中国农业大学总引用量名次持续提升,而且上升速度明显高于所选国外高校或机构。

3.2.2高被引论文数

ESI中的高被引论文,是根据论文在相应学科领域和年代中的被引频次排在前1%以内的论文。高被引论文的内容一般属于该学科的重点研究领域,是诸多研究成果的提炼,它是学科影响力的另一个重要评价指标。2010年5月统计,2000-2009十年间,中国农业大学共有高被引论文33篇,其中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属于中国农业大学的为16篇。2011年3月统计,中国农业大学共有高被引论文41篇,其中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属于中国农业大学的为21篇,较2010年5月增加5篇。41篇高被引论文中属于植物学与动物科学领域的论文是20篇,其中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属于中国农业大学的为11篇。中国农业大学高被引论文中,被引次数最多(224次)的是刘金华(通讯作者)发表于SCI-ENCE(2005年)的论文;其次为张大鹏(通讯作者)发表于NATURE(2006)的论文,被引129次;第三为叶德(通讯作者)发表于PLANTCELL(2005),77次。这三篇论文均属于植物学与动物科学领域,且这三种期刊5年影响因子分别为31.052、32.906和10.679。在前述41篇高被引论文中,有20篇属于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占中国农业大学高被引论文的48.8%。可见,植物与动物科学的学科发展力在中国农业大学所有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根据《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2009》的研究成果[16],2009年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高被引论文量世界排名前十的机构其高被引论文均在100篇以上;而国内高被引论文数最多的机构中国科学院有35篇,其他机构均在10篇左右。由此可见,中国农业大学的高被引论文数与国外顶尖机构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但在国内已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综合上述论文总引用量和高被引论文数两项指标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的学科影响力已经初具规模,在国内其学科影响力处于领先地位,但与世界顶尖机构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需要继续大幅提升。

3.3学科发展力———高被引论文占有率

学科发展力用高被引论文占有率来表示。高被引论文占有率=高被引论文数/数,该比率越高说明该学科在以后的发展中越有可能产出更多优秀成果,更有能力保持该学科的持久核心地位。根据2011年3月数据,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的论文总量为1995篇,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的高被引论文共20篇,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与动物科学高被引论文占有率约为1%。根据《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2009》的研究成果,2009年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高被引论文占有率世界排名前十的机构均在15%以上;国内排名前两位的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均在2%以上。由此可见,与国外顶尖机构相比,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的学科发展力存在相当大差距,很难在短时期内达到它们的水平;与国内领先机构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但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国内领先的地位。3.4学科创新力———热门论文数截止到2011年3月,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的热门论文为0篇。根据《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2009》的研究成果,2009年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热门论文排名前三位的机构均拥有5篇以上热门论文;热门论文数在1—5篇的机构有174所;国内仅有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拥有热门论文。由此可见,同国内大部分机构类似,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的学科创新力与世界顶尖机构存在较大差距,还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

4结论

美国农业论文范文第5篇

掌握必要的检索方法是快速、准确获取网上信息的捷径。常用的检索方法有:

1.1概念检索是指使用网上某一检索系统提供的叙词、主题词表上提问词进行概念层次检索时,能同时对该词的同义词、近义词、广义词、狭义词、缩写词等进行检索。概念检索包括同义扩展检索和相关概念联想检索两个方面。前者检索能够提高文献查全率,后者检索则增强了检索系统与检索者间的交互性。

1.2分类检索多用于目录搜索系统。无需愉人任何字词,只需根据目录搜索系统提供的主题分类目录层层点击进人,便会查找到所需的网络免费农业文献信息。

1.3关键词检索这是检索系统提供的最基本功能,无法确定所需要检索的网络资源的撰捌时,可以使用关键词检索。只需在检索系统的提问框中输人合适的关键词,便会显示与之相匹配的结果。

1.4词组或短语检索是将一个词组或者短语用双引号括起来作为一个独立运算单元进行严格匹配,以提高检索准确度的一种方法。

1.5字段检索该检索方法可有效地限制检索的范围,进一步提高检索的准确率,但需注意各种检索系统所支持的可检字段的种类不尽相同。

1.6布尔逻辑检索是利用布尔运算符号阴d、or、not、衍山等进行2个或多个检索词的匹配检索,可获得比单词检索更高的查准率。注意检索时体现主题概念的检索式、层次问题,以防部分相关文献漏掉。

1.7基本检索对反映所检主题内容的提问式的要求较低,比较直观,检索过程相对简单,适合于网络检索经验较少的检索者使用。需注意此检索方法费时,查准率和查全率较低。

1.8高级检索要求检索者按检索系统的检索规则和检索语法去构造完整的检索提问式进行相对比较复杂的检索方法。另外,注意在弄清所检项目主题概念的基础上,还需熟悉其专业知识。

2获取网上农业文献信息的途径

2.1利用网上农业数据库检索

(1)以BI国际生物和农业中心数据库(httIJ,八酬,.以山1.鸣)。以BI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文献数据库,收录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出版的14仪刀万余种期刊、图书,涉及70多个语种,库中约有记录420万条,年增文摘约巧万条。内容涉及农业、生物科学、林业和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

(2)AGRIS(httP刃~lao.。习吨血)国际农业科学和技术信息系统。AGRIS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根据各国农业科研和生产发展需要编制的世界农业领域的文献目录,它覆盖了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文献内容。库中文献量约320万条,每月增加14仪犯项、收录范围几乎搜盖全部农业领域。

(3)AGICOLA(httP:111四淤汕吐usd‘govl卿8)。Aclc0LA数据库是由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编辑的书目数据库,目前被视为世界上报道农业文献最多的目录型数据库,内容主要以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馆藏文献为基础。现有文献记录约340万余条,年增记录约12万条,内容包含了农业及相关学科的各个方面。

(4)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httP刃)(简称CASDD)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研制开发的中文文摘-目录型数据库。是国内信息量最大、文摘率最高、文献时间跨度最长的综合性中文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它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丰富的馆藏资源为依托,涵盖了我国近1以幻种中文科技期刊、论文集、资料等文献上有关农学、园艺、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畜牧、兽医、农业工程、农产品加工、农业经济等领域的文献信息,是农业科技信息机构、科研院所、教学单位、科技推广部门进行文献信息查询中最全面、最可靠、最专业的信息资源。

(5)农业经济数据库(httP站丹W.血讯朋.c川山浏g28.asP)。这是“中国自然资源数据库”的一个子库,提供全国历年分省区农业基本情况、农业生产条件、农业总产值、畜牧业情况、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主要农产品产量等相关数据。

2.2利用一些农业信息网站进行检索

(1)中国农业信息网(bttP办曰卿哪乒招,,.cn)。是国内最有影响的农业网站之一。提供农业管理信息和全国农业形势分析方面的信息等。

(2)中国农学会信息网(httP刃喻WW.~.)。该网站提供中国农学会的会员信息、会议活动、交流合作、教育培训与新闻动态等相关信息。

(3)中国农业在线(httPJ产WWw.chi翅咖。如)。开设今日要闻、科教新闻、科技、教育、专家论坛、经济、专题、人才、法律、企业等信息频道。

(4)中国农网(http刃~.眯eb.c‘cn)。是在中国农业信息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型农业综合门户网站。

(5)欧洲农业网(httP刃料w.e山魅雌户.net)。主要为农业从业人员和农业综合企业提供虚拟论坛园地。并可链接到政府机构商务公司和有关协会的网站。

(6)美国农业部(httP办旧卿.usda.gov)。该网站提供美国农业部及相关行业方面的信息,有农业部介绍、最新新闻、各分支机构信息、出版物、信息检索服务等。

(7)美国农业研究所(httPJ际脚.o.usda.gov)。该网站提供农业科学、农业经济、自然资源和环境、农产品等方面的信息。

(8)国际农业研究咨询组(CGIARO址tP刃~c参盯.鸣)。这是国际农业研究咨询组的机构网站,该网址覆盖16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的资源信息,其主题涉及热带农业、林业、早地农业、水产资源、农林系统、畜牧等。

2.3利用农业类信息检索工具

(1)农业冲浪(http:llWWW刀幼吕川王~)。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相关网站的搜索引擎,提供了大约2加00多个农业相关网站。提供95个国家与地区的有效链接。

(2)农业网站链接(httP:Ilw,W娜州如k.co.uk)。A脚ink是英国最大、更新最快的农业网站链接服务网,提供各种与农村的农业有关的组织网站链接,现在该网站包括超过800条的网站链接。

(3)全球农学网站链接(httPJ尹~.a目丁.p耐ue.ed川场止s)。这是由美国普度大学农学系创办的一个农学网站的链接集合。从本网站可以直接通过大量链接访问全球农学网站。

(4)农业界(httP刃架州cultUre油记eWOdds.cotn)。该网站由毛忽北w。祝公司创办,是面向农业的垂直门户网站。

(5)农业网站搜索引擎。这是“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提供的农业网站导航服务,提供国内外大量有关农业科学技术的相关网站。

2.4利用电子期刊网址检索

(1)凡朋朽e沼cienc全文电子期刊皿哭朽er出版公司出版的期刊约占全世界印刷型期刊的4%,是世界上公认的高品味学术期刊。近年来该公司将其出版的n00多种期刊全部数字化,建立了scienceD诫t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提供服务。现该数据库的全文期刊已达1700多种,收录期刊全文已达300多万篇。

(2)万方数字化期刊子系统。集纳了8大类100多个类目的3500种科技期刊全文内容,其中农业期刊250种。除提供期刊的浏览、检索外,还可以进行网上投稿与在线订阅以及英文期刊的链接。

(3)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h廿p刃)。这是国内最具权威和最受欢迎的数据库之一。该库收录了12以犯余种国内出版的数学、经济、化学、生物、农业、环保、地球、矿业、机械、无线电、轻工、航空、建筑、情报、医学及综合性期刊和港台核心期刊。

美国农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 文献 研究进展

本文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截止到2010-07-21)中的“经济与管理科学”子库,通过对题名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检索方法,对检索到的文献,从发表年代、发表期刊、主要内容、单位及作者、文献被引用率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而勾勒出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的基本状况。

一、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论文的年份分布

统计发现,2002年以前我国没有题名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研究论文。 2002- 2003年我国研究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济论文有3篇。这段时期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贫乏的现象与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是相一致的。我国农业保险在1982年恢复以后,基本在商业保险框架内试验,国内并没有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因此当时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研究非常少。

2004-2009年中央连续6年的一号文件中都关注“三农问题”,重点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鼓励多种农业保险经营模式。这个时期国内新一轮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进一步展开,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济研究论文的数量也在稳步增长。

2007年,我国中央财政首次设立农业保险专项款10亿元,开始在吉林、内蒙古、江苏等6个省份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2008年,又增加了10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随着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在全国的开展,我国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研究迅速发展,2007年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济论文数量比2006年增长了80.77%,2008和2009年发表相关论文分别为75篇和102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即(2002-2003年)起步阶段、(2004-2006年)缓慢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快速发展阶段。

二、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论文的期刊分布

在题名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相关经济论文中,发表在期刊中的论文有303篇,2篇以上的有30种期刊,共发表文献134篇,占期刊发文总数的44.22%;其中属于2008年中文核心期刊有15种。在发表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论文的主要期刊中,数目在5篇以上的期刊共有9种(见表1),其中有5种是国家学会、科研、行业主管单位主办的全国性刊物,有4种由相关省级学会主办的刊物。

三、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论文的内容分布

在检索的文献中,引用次数在1次以上的论文有140 篇,占论文总数的41.67%。从论文研究内容上对这140篇经济论文进行分类,研究内容涉及到九个方面(见表2),体现的研究特点为:

(一)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基础问题的研究已趋于成熟

通过分析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论文的研究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学者们就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

首先,学者们对我国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指出了我国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性。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是吴扬(2003)《从“负保护”到积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运作――当前中国农业保护政策的必然选择》,指出中国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欠缺风险保障制度,与国外相比我国并没有对农业保险提供支持政策,政府的支持是农业保险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

其次,学者们对我国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此类论文数量占统计论文的12.89%,论文总数的第3位。其中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是庹国柱、朱俊生(2004)发表的《建立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问题探讨》,论文对我国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再次,学者们还对我国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体系、发展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此类论文占统计论文数量的第2位,共35篇,占统计论文总量的25%。 其中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是曾忠东(2004)发表的《关于发展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探讨》,通过分析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历史,指出我国应尽早建立与市场机制、资本市场有效结合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并进一步分析了制度的设计,探讨了完善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配套措施。

(二)基于地方农业保险实践经验的研究论文较为丰富

由于我国地区差异大,全国各省发展政策农业保险存在差异,都在探索适合当地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道路。在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济论文中,按照内容分类统计,以研究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论文数量最多,共有41篇,占统计论文总量的29.29%。引用次数最高的是顾海英、张跃华(2005)发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业化运作――以上海农业保险为例》,通过对上海实施农业保险的历史经验进行调研,分析了上海农业保险运作成功的几个关键做法和模式。

(三)我国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研究领域非常全面

通过分类,引用次数在1次以上的相关经济论文按内容可以分为9个方面,见表2。邢鹂(2004)的《中国种植业生产风险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围绕中国种植业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生产风险的评估及政策性农业保险对政府财政支出和农民收入可能产生的影响,运用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方法,对全国及29个省市自治区主要粮食产品、主要经济作物产品的生产风险和社会损失率进行了研究,厘定了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保险费率,模拟了不同政府补贴率和保障水平对政府财政支出和农户收入的影响。林人慧(2006)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中政府主导地位探析》,分析了政府在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主导作用,指出我国应实施政府主导的商业化运作模式;王敏俊(2009)的《影响小规模农户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613户小规模农户的调查数据》,通过对浙江613户小农户的调研,对影响小农户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表2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论文的内容分布

四、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论文主要产出单位

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论文的产出单位主要有30个(在2篇以上),共发表相关论文121篇,占总数的36.01%。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高校,共93篇,占主要产出单位发文总量的76.86%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农业类院校数量最多,占高校总数的 41.94%。科研单位发表文章13篇,占主要产出单位发文总量的10.74% ,这些科研单位以农业部、财政部、农科院下属科研机构为主。相关部委6篇,占主要产出单位发文总量的4.96% 。地方部门9篇,占主要产出单位的7.44%。

在前10位的产出单位见表3,共数量67篇。在前3位的产出单位分别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5篇; 南京农业大学,8篇;中国农业大学,7篇。在排名前10位的产出单位,有4所农业类院校,由此可见,高校特别是农业类院校是我国研究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主力军。

五、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的基础文献

一个作者的研究论文或专著被引用次数成为评价其学术地位、学术影响力的重要依据。美国著名情报学家尤金・加菲尔德对杰出科学家进行客观评价的观点,作者的被引用频次与其学术成就成正比。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的文献,被引用频次在10次以上(含10次)以上的论文共 16篇,占该类论文总数的 11.43%;5-9次共有29 篇,占20.71%;1-4次共有 95 篇,占67.86%。引用频次在15次以上的文章,共13篇,这些文献是构成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文献。这些论文中引用频次最高的是邢鹂(2004)发表的《中国种植业生产风险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引用频次在42次;其次是顾海英、张跃华(2005)发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业化运作――以上海农业保险为例》,引用频次在35次;再次是吴扬(2003)发表的《从“负保护”到积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运作――当前中国农业保护政策的必然选择》,引用次数为29次。这13篇文章,文献来自核心期刊(2008)有9篇,占69.23%,可以看出,核心期刊中论文的质量和引用率要高于其他期刊。

六、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论文数量及论文长度与引用率的关系

(一)作者数量与引用次数

研究表明,多位作者提高了论文在同行中被认知的可能性,故合作可获得较多引用次数。通过统计,引用次数在1次以上、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论文共137篇。其中 1位作者的论文占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论文(137篇)的57%,所占百分比最高,其平均引用次数为3.79次 ;2位作者的论文数量占 31%,其平均引用次数为6.38次;3位作者的论文数量为12篇,其平均引用次数为5.58;4位作者的论文仅有2篇。从统计结果显示1-2位作者的论文数量最多,占总论文数量的88%。但是从平均引用频次来看, 2位作者的平均引用频次最高,其次是3位作者。

(二)论文长度与引用次数

研究结果显示,论文长度与引用率之间存在着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论文长度的增长,年均被引用次数增多。通过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济研究论文的分析发现,论文以3页最多,占论文总数的26%;其次是2页的论文,占23%;4页的次之,占19%。如图 2所示,论文长度为8页的论文平均引用次数最高,其次是论文长度为6页的论文,可以看出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论文中,论文页数与平均引用次数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七、结论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分为起步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发表的相关经济论文主要分布在30种期刊中,其中属于中文核心期刊有15种;研究内容非常全面,对农户参与农业保险的实证分析等一些基础性问题的的研究已趋于成熟,基于各个地方农业保险实践的研究成果也不断丰富;论文产出单位主要分布在高校、科研机构、相关部委,其中农业类院校是研究的重要力量;在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济研究论文中,论文的引用频次及论文的页数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程刚.“管理世界”被引用的定量分析[J].管理世界,2001(1).

[2]钱贵霞, 解晶等. 中国奶业经济研究进展―――基于引用率的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0(2).

[3]林良夫,金佩华.中国农村经济研究基础文献统计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1(10).

[4]Montpetit, E, A. Blais and F. Martial. 2008, what does it take for a Canadian political scientist to get cited? [J].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89, P802-816.

美国农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文献研究进展

本文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截止到2010-07-21)中的“经济与管理科学”子库,通过对题名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检索方法,对检索到的文献,从发表年代、发表期刊、主要内容、单位及作者、文献被引用率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而勾勒出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的基本状况。

一、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论文的年份分布

统计发现,2002年以前我国没有题名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研究论文。2002-2003年我国研究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济论文有3篇。这段时期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贫乏的现象与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是相一致的。我国农业保险在1982年恢复以后,基本在商业保险框架内试验,国内并没有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因此当时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研究非常少。

2004-2009年中央连续6年的一号文件中都关注“三农问题”,重点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鼓励多种农业保险经营模式。这个时期国内新一轮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进一步展开,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济研究论文的数量也在稳步增长。

2007年,我国中央财政首次设立农业保险专项款10亿元,开始在吉林、内蒙古、江苏等6个省份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2008年,又增加了10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随着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在全国的开展,我国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研究迅速发展,2007年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济论文数量比2006年增长了80.77%,2008和2009年发表相关论文分别为75篇和102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即(2002-2003年)起步阶段、(2004-2006年)缓慢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快速发展阶段。

二、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论文的期刊分布

在题名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相关经济论文中,发表在期刊中的论文有303篇,2篇以上的有30种期刊,共发表文献134篇,占期刊发文总数的44.22%;其中属于2008年中文核心期刊有15种。在发表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论文的主要期刊中,数目在5篇以上的期刊共有9种(见表1),其中有5种是国家学会、科研、行业主管单位主办的全国性刊物,有4种由相关省级学会主办的刊物。

三、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论文的内容分布

在检索的文献中,引用次数在1次以上的论文有140篇,占论文总数的41.67%。从论文研究内容上对这140篇经济论文进行分类,研究内容涉及到九个方面(见表2),体现的研究特点为:

(一)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基础问题的研究已趋于成熟

通过分析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论文的研究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学者们就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

首先,学者们对我国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指出了我国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性。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是吴扬(2003)《从“负保护”到积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运作——当前中国农业保护政策的必然选择》,指出中国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欠缺风险保障制度,与国外相比我国并没有对农业保险提供支持政策,政府的支持是农业保险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

其次,学者们对我国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此类论文数量占统计论文的12.89%,论文总数的第3位。其中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是庹国柱、朱俊生(2004)发表的《建立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问题探讨》,论文对我国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再次,学者们还对我国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体系、发展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此类论文占统计论文数量的第2位,共35篇,占统计论文总量的25%。其中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是曾忠东(2004)发表的《关于发展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探讨》,通过分析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历史,指出我国应尽早建立与市场机制、资本市场有效结合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并进一步分析了制度的设计,探讨了完善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配套措施。

(二)基于地方农业保险实践经验的研究论文较为丰富

由于我国地区差异大,全国各省发展政策农业保险存在差异,都在探索适合当地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道路。在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济论文中,按照内容分类统计,以研究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论文数量最多,共有41篇,占统计论文总量的29.29%。引用次数最高的是顾海英、张跃华(2005)发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业化运作——以上海农业保险为例》,通过对上海实施农业保险的历史经验进行调研,分析了上海农业保险运作成功的几个关键做法和模式。

(三)我国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研究领域非常全面

通过分类,引用次数在1次以上的相关经济论文按内容可以分为9个方面,见表2。邢鹂(2004)的《中国种植业生产风险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围绕中国种植业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生产风险的评估及政策性农业保险对政府财政支出和农民收入可能产生的影响,运用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方法,对全国及29个省市自治区主要粮食产品、主要经济作物产品的生产风险和社会损失率进行了研究,厘定了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保险费率,模拟了不同政府补贴率和保障水平对政府财政支出和农户收入的影响。林人慧(2006)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中政府主导地位探析》,分析了政府在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主导作用,指出我国应实施政府主导的商业化运作模式;王敏俊(2009)的《影响小规模农户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613户小规模农户的调查数据》,通过对浙江613户小农户的调研,对影响小农户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表2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论文的内容分布

四、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论文主要产出单位

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论文的产出单位主要有30个(在2篇以上),共发表相关论文121篇,占总数的36.01%。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高校,共93篇,占主要产出单位发文总量的76.86%。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农业类院校数量最多,占高校总数的41.94%。科研单位发表文章13篇,占主要产出单位发文总量的10.74%,这些科研单位以农业部、财政部、农科院下属科研机构为主。相关部委6篇,占主要产出单位发文总量的4.96%。地方部门9篇,占主要产出单位的7.44%。

在前10位的产出单位见表3,共数量67篇。在前3位的产出单位分别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5篇;南京农业大学,8篇;中国农业大学,7篇。在排名前10位的产出单位,有4所农业类院校,由此可见,高校特别是农业类院校是我国研究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主力军。

五、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的基础文献

一个作者的研究论文或专著被引用次数成为评价其学术地位、学术影响力的重要依据。美国著名情报学家尤金·加菲尔德对杰出科学家进行客观评价的观点,作者的被引用频次与其学术成就成正比。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的文献,被引用频次在10次以上(含10次)以上的论文共16篇,占该类论文总数的11.43%;5-9次共有29篇,占20.71%;1-4次共有95篇,占67.86%。引用频次在15次以上的文章,共13篇,这些文献是构成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文献。这些论文中引用频次最高的是邢鹂(2004)发表的《中国种植业生产风险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引用频次在42次;其次是顾海英、张跃华(2005)发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业化运作——以上海农业保险为例》,引用频次在35次;再次是吴扬(2003)发表的《从“负保护”到积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运作——当前中国农业保护政策的必然选择》,引用次数为29次。这13篇文章,文献来自核心期刊(2008)有9篇,占69.23%,可以看出,核心期刊中论文的质量和引用率要高于其他期刊。

六、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论文数量及论文长度与引用率的关系

(一)作者数量与引用次数

研究表明,多位作者提高了论文在同行中被认知的可能性,故合作可获得较多引用次数。通过统计,引用次数在1次以上、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论文共137篇。其中1位作者的论文占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论文(137篇)的57%,所占百分比最高,其平均引用次数为3.79次;2位作者的论文数量占31%,其平均引用次数为6.38次;3位作者的论文数量为12篇,其平均引用次数为5.58;4位作者的论文仅有2篇。从统计结果显示1-2位作者的论文数量最多,占总论文数量的88%。但是从平均引用频次来看,2位作者的平均引用频次最高,其次是3位作者。

(二)论文长度与引用次数

研究结果显示,论文长度与引用率之间存在着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论文长度的增长,年均被引用次数增多。通过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济研究论文的分析发现,论文以3页最多,占论文总数的26%;其次是2页的论文,占23%;4页的次之,占19%。如图2所示,论文长度为8页的论文平均引用次数最高,其次是论文长度为6页的论文,可以看出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论文中,论文页数与平均引用次数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七、结论

美国农业论文范文第8篇

农业特色经济是在特色农业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概念。

目前对农业特色经济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甚至将农业特色经济和特色农业两者等同起来。实际上两者有不同的内涵。自1995年江西省提出了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后,理论界对特色农业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①对特色农业有多种表述:胡传铃(1996)认为特色农业是相对常规农业,主要指农产品及其初加工制品,包括特种种植业、特种饲养业、特种林果业、特种水产业和特种加工业等。

②王建农等(1997)认为特色农业是具有区域地缘、工艺特色和高新技术特色农业产业的总称。

③刘志民等(2002)认为特色农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业是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开发新产品或从事具有地区特点的农业生产活动。特色农业包括都市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水体农业、立体农业、绿洲农业、旱地农业等。

④刘成玉(2003)认为特色农业是以生产特色农产品为目标的农业形态。

⑤上述对特色农业的表述看出,特色农业的核心目标是农产品,是一种以生产特色农产品为目的的农业生产活动,特色农业中强调的“特色”都是地域自然资源禀赋。农业特色经济是在特色农业基础上提出的农业经济发展新理念。目前,对农业特色经济的界定有:孙赛英,陈红儿(2003)认为农业特色经济是指一区域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竞争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力和生命力的与其他区域有明显不同之处的经济,农业特色经济的“特”最终是以农产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⑥周应堂,韩美贵(2006)认为农业特色经济是在一定时空内以特色为前提,以企业为基础,以产品、质量、品牌、技术、效益、规模为基本要素,在区域内外所形成的良好印象的综合体。⑦农业特色经济与特色农业的区别在于:

(一)特色农业是以生产特色农产品为目的的一种农业生产活动,而农业特色经济是将特色资源商品化,并通过对特色商品生产、营销、精深加工。品牌树立及维护等一系列活动所形成的一种经济综合体;

(二)特色农业的“特色”一般仅局限于地域的物质资源禀赋,而农业特色经济的“特色”包括地域物资资源禀赋、技术和人力资源因素、文化因素、品牌因素、市场因素、企业、企业集群和企业家因素(周应堂、韩美贵,2006);

(三)特色农业的核心目标是生产特色农产品,而农业特色经济的核心目标是形成聚集特色产业集群的农业特色经济区。

(四)特色农业的发展依赖于比较优势,农业特色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农业特色经济可定义为:农业特色经济是以一定地域内物质资源禀赋和技术、人力资源优势为基础,将区域内农业资源商品化,品牌化而形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成的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聚集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农业特色经济可以是以特色农业生态资源、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形成的特色品牌和特色产业为依托所形成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二、发展农业特色经济的必要性和意义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是由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内在客观趋势决定的。1997年党中央在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求结构变化,由全面短缺转向普遍过剩(农业部软科学课题组,2000),需求数量达到饱和期,对质量要求提高,品种要求更加多样化(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0~2001)。农产品供求的变化导致了农业发展由主要受资源制约转变成主要受市场需求制约(孙赛英,陈红儿2003)。

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是由农业竞争国际化的外在环境推动的。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之后,农业生产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化竞争环境。一方面,许多国家为保护本国的农业生产,巩固农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设置和提高农产品技术壁垒。另一方面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我国的农产品总体质量不高,很容易受到外国技术壁垒的阻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存在农药残留、化肥残留、重金属、商业品质等方面的问题。发展以竞争优势为核心的农业特色经济,克服国际竞争中技术壁垒的阻拦,适应国际竞争市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巩固我国农业的发展随着农产品市场的日趋饱和和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食物消费的不断升级,对农产品质量要求更高,品种要求更加丰富和多样化,通过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发展农业特色经济能更好地满足国内外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和偏好,开拓国内外市场。

第二,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业竞争模式的转变近年来,我国农业及农产品市场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虽然发展很快,但由于供给相对过剩,本论文由整理提品品种单一,经营模式雷同,大量同质产品和服务充斥市场,使得市场仍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推动农业竞争模式由单纯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因素的竞争,鼓励农产品生产者通过改进质量,发掘特色、深化加工,创新营销来扩大市场份额。

第三,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收益农业特色经济避免了价格竞争,使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通过所拥有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还可以分享生产、加工、营销中的增值利益。

第四,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形成我国农产品品牌,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品牌具有很强的累积效应,不仅直接代表了特定产品的质量,性能和信誉,而且还包涵更深刻的文化内涵(翁鸣等,2003)。消费者对品牌的偏好及对品牌的忠诚,使品牌产品形成无形的壁垒效应和不可替代性,从而更具有竞争力。

三、农业特色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分析农业特色经济是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农业特色经济的发展涉及竞争优势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Michael•E•porter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获取竞争优势的三种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差异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著名的钻石理论,即通常所说的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提出,一国的特定产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四个关键环境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政府”和“机会”两个辅助因素影响上述四个环境因素。

⑧将竞争理论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农业特色经济中所谓的“特色”竞争优势本质上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形成该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四种因素有:农业生产要素条件、农产品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农业经营企业状况(见图1)。

农业生产要素条件:农业生产的要素条件包括初级生产要素条件(如气候、地理位置、劳动力等)和高级农业生产要素(如农业技术、人力资本、现代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和基础设施等)。由于农业特色经济是农业生产、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相互结合的过程,对农业特色经济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现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国内的需求条件:根据竞争优势理论,需求条件可分为催生产业竞争力的需求条件和强化产业竞争力的需求条件。催生产业竞争力的需求条件包括细分市场需求、内行而挑剔的客户需求、预期型的需求。

强化竞争力的需求包括需求规模(国内市场的总体规模、客户的多寡)和需求成长的模式(国内市场的提早需求、国内市场的提早饱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由于农业特色经济发展的内因就是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供需相对过剩,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挑剔和细化,所以国内的需求条件对特色农业经济的竞争优势形成有重影响。相关和支持产业的发展:由于农业特色经济是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相关活动的经济综合体,可见农业特色经济是所形成的是一个休戚与共的优势网络资源,使得相关产业的“提升效应”得到充分发挥(见图2)。

图2农业特色经济发展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以特色农产品生产为例)农业经营企业的状况:农业特色经济的主体主要是农产品生产企业⑨,其对农业特色经济竞争优势形成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二是企业经营的规模大小。⑩经营者的素质和经营的规模对农业技术、人力资本、现代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和使用、对市场竞争的驾御等都有影响,从而影响到农业特色经济的竞争优势。

各因素间的互动关系:拥有上述四个因素,并不必然拥有产业竞争优势,各个因素之间是彼此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互动关系,形成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机遇和政府是辅的影响因素,对每个关键因素产生影响。如政府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补贴、教育、资金市场政策会影响生产要素的供给,政府制定的农产品标准必然影响到需求条件,另一方面,政府也会受到该系统中其他因素的影响。机遇(如农业科技发明创新、全球或区域市场需求剧增等)在农业特色经济竞争优势的形成中是可遇不可求的偶然因素。注释:

①关于发展特色农业问题的学术观点综述.江西农业经济.1996.(6).第18页.

②同①第19页.

③王建农等.特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农业经济问题,1997.(2).第57页.

④刘志民等.特色农业发展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1).第8页.

⑤刘玉成.对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分析.2003.(4).第2页.

⑥孙赛英,陈红论农业特色经济与农产品差异化竞争.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第347页.

⑦周应堂,韩美贵.农业特色经济理论问题研究.农业现代化.2006.(2).第26页.

⑧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⑨周应堂,韩美贵.农业特色经济理论问题的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第115页.

⑩陈卫平.农业国际竞争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经济体制改革.2002.(4).第95页.

参考文献:

[1]农业部软科学课题组.中国农业发展新阶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0~2001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翁鸣等.中国农业竞争力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美国农业论文范文第9篇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文章所涉及的数据均来源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1](以下简称CSSCI),该数据库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国内2700余种中文人文社科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目前收录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等在内的25大类的500多种学术期刊。其被国内许多学者作为定量考察社会科学某一领域研究状况的来源数据库[2-4]。文章的分析对象是该数据库“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有关“三农”问题研究的16388篇文献及其所包含的124769篇参考文献。

1.2研究方法—知识图谱

知识图谱是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崭新领域,它能够把复杂的知识领域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处理、知识计量和图形绘制而显示出来,揭示知识领域的动态发展规律,为学科研究提供切实的、有价值的参考。迄今为止,其实际应用在发达国家已经逐步拓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中国仍属研究的起步阶段[5]。绘制知识图谱的软件众多,文章选择由美国Drexel大学美籍华人ChaomeiChen2003年开发的CiteSpaceⅡ[6],它是目前国内外最为流行的知识图谱绘制软件之一,但该软件仅支持包括科学引文索引(SCI)等在内的少数英文数据库的数据格式,因此,文章利用自编的程序将CSSCI数据转换成该软件能够识别的格式,以便进行有效的分析。

2对“三农”问题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的文献分析

设置相关参数,运行CiteSpaceⅡ得到“十一五”期间对中国“三农”问题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的文献知识图谱(如图1),图谱中,结点大小反映文献被引次数的高低,结点越大代表该文献被引次数越多,相应的对该期间“三农”问题研究影响力也就越大。在“三农”问题研究的124769篇参考文献中,引用次数≥10次的文献共94篇,这94篇文献年均被引频次达到2次以上,是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重要文献。

篇幅所限,表1仅列出了被引频次≥30次的30篇文献信息,这30篇文献可谓是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的重中之重。表1显示,在30篇文献中,图书共有17种,略胜于期刊论文的13种。被引频次排在第一位的是《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由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编著,可以说该书是近年来全面、系统、深入研究中国农民工问题的权威成果,对了解农民工的历史、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摸清当前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总结近几年来各地各部门加强农民工管理和服务的做法和经验等具有重要的作用;被引频次排在第二位的是1993年出版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于“三农”问题十分重视,在该著作中大量阐述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他深刻认识到,“三农”问题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安定团结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时至今日该文献仍对“三农”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已成为我国“三农”问题研究的基础性著作;排在第三位的是王春光2001发表的期刊论文: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该文采用抽样调查法对我国农村流动人口比较多的温州市、杭州市和深圳市三个城市进行了调研,对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对农民身份的认同、社区认同、乡土认同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论述,虽是个案研究,但对我国农村流动人口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由该文作者最早提出[7],由此引起了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的广泛探讨。

3对“三农”问题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的期刊分析

设置相关参数,运行CiteSpaceⅡ得到“十一五”期间对中国“三农”问题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的期刊知识图谱(如图2),同样地,结点的大小反映期刊被引频次的高低。经图谱分析发现,“十一五”期间被引频次≥100次的期刊共有47种,这些期刊年均被引频次达到20次以上,是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主要期刊。

表2列出了被引频次≥300的期刊,这些期刊包括经济学类、管理学类和社会学类,充分体现了“三农”问题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依次排在前三位的均是经济学领域的期刊:《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经济研究》,三种期刊的年均被引频次均达到了100次以上,是我国学者进行“三农”问题研究的重要参考刊物。其中,《中国农村经济》在“十一五”期间共刊载论文729篇,共被引1707次,去除一些“启事”、“通告”类文献,共刊载学术性论文583篇,年均发文116篇,篇均被引频次达到2.93次;《农业经济问题》在“十一五”期间共刊载学术性论文1201篇,共被引1624次,年均发文240篇,篇均被引频次为1.35次。因此,就被引频次来看,《中国农村经济》无论总被引频次还是篇均被引频次上均显示出了更大的优势;就年均刊载论文的数量来看,《农业经济问题》更胜一筹。而《经济研究》注重的是从广泛意义上进行经济研究,从其拥有高达1133次的被引频次来看,其刊载的经济学问题的研究同样对我国“三农”问题研究具有极高的影响。排在第四位的是管理类期刊:《管理世界》,其被引频次达到886次,经进一步分析发现,其刊载的有关“三农”方面的论文绝大多数是针对农村土地、农村就业问题的研究;排在5~7位的是社会学或综合性期刊:《中国农村观察》、《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其被引频次分别为779次、692次和690次。

4发文作者及机构分析

设置相关参数,运行CiteSpaceⅡ得到“十一五”期间国内“三农”问题研究作者及机构知识图谱(如图3、图4)。图中,结点大小反映了该作者或机构发文数量的多少,结点间的连线代表作者或机构间具有合作关系。图3显示,发文量排在第1位的作者为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张安录教授,其“十一五”期间共76篇,年均发文15.2篇,其中2010年发文量最多,达到17篇,在此期间该作者论文共被引64次,其中,《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农地城市流转机制与制度创新》被引频次最多,达到19次。排在第2位的是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教授,其发文量达到70篇,年均发文14篇,其中2006年发文最多,达到23篇,在此期间该作者论文共被引505次,其论文《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行为与土地发展权补偿》被引频次达到了49次,足见其影响力之大;上述两位作者均重点关注的是农村经济相关问题;排在第3位的是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李树茁教授,其研究方向为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公共政策分析与评价,共发文68篇,年均发文13.6篇,2009年发文量最多,为16篇,在此期间其论文共被引160次。除此之外,南京农业大学的曲福田、华中科技大学的贺雪峰、中国人民大学孔祥智、河南大学李小建等均以较高的发文量排在前列。另外,图谱显示,我国学者在“三农”问题研究中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合作研究团体。

经图4分析表明,共发文5236篇、占“十一五”期间“三农”问题研究总发文量1/3多的前15位机构中,包括13所院校和2所科研院所。就院校性质来讲,农业类院校最多,达到了5所,占1/3,其总发文量达到1922篇,占该期间“三农”问题总发文量的11.73%;就地域来讲,湖北地区最多,共有5所院校,其总发文量达到了1641篇,占该期间“三农”问题总发文量的10.01%,北京以4所的数量排在第二位,其总发文量达到了1好630篇,占该期间“三农”问题总发文量的9.95%。具体来讲,排在第一位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共发文566篇,年均发文113篇;排在第二位的是南京农业大学,共发文519篇,年均发文104篇;排在第三位的是中国农业大学,共发文451篇,年均发文90篇;上述三所院校主要关注的是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除此之外,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排在前列。同时,从图谱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在“三农”问题研究中机构间的合作度还很弱。

5研究热点分析

通过采用CiteSpaceⅡ的共词分析功能,绘制出“三农”问题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如图5)。通过图谱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3个聚类,即是“三农”问题的三个方面:农业、农村、农民。其中关于农村的研究是涵盖知识领域最多的聚类。在此聚类中,新农村建设研究是焦点问题,其发文量达到1994篇,占该期间“三农”问题研究总文献量的12.17%,这也是整个图谱中最大的一个结点,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部署,极大地推动了相关学者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广泛、深入的研究,2006、2007年发文量均达到了500篇以上,2008年发文量400余篇,而2009、2010年分别降为247篇和169篇。相关研究中,学术界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学理探讨和对策研究[8],如以林毅夫、温铁军为代表的经济学角度,以贺雪峰为代表的乡村文化建设角度等。除此之外,农村金融、农村经济、农村教育、农村劳动力等也以较高的发文量或涵盖在新农村建设问题中,或以独立的命题成为该期间有关农村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农业研究聚类中,按相关学者对农业现代化概念的阐述[9],将“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等归为农业现代化相关研究,以上述词汇为标引词的文献达到580篇,是农业研究领域的最大焦点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之后,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由此推动了学者对农业现代化问题的广泛探讨,经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除2006年、2010年外,2007年—2009年关于该知识领域的研究发文量均在100篇以上,其中2008年发文量最多,达到158篇。除此之外,农产品、农业保险、农业经济、耕地等是该期间研究较为热点的问题。在农民研究聚类中,农民工问题研究以1498篇的发文量排在首位,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出现了大量从农村进城务工的农民,这一群体就被称为农民工。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有8800万流动人口(实际人数可能更多),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工。到2010年,进城的农民工已达到2.3亿[10]。

由此带来了社会各界对农民工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在“十一五”期间这一问题仍旧是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这其中包括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就业问题、权益问题等,其中尤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最为集中,涵盖了理论、制度安排、对策研究等。除此之外,有关农民收入问题也以较高的发文量成为农民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6结论

(1)一些经典的著作,如《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邓小平文选(第3卷)》、《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等为我国“十一五”期间“三农”问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一些紧跟时代潮流的论文,如《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等在“十一五”期间“三农”问题研究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在30篇被引频次≥30次的文献中,20年代以后的文献共24篇,占80%,可见,学者对较新的文献关注度更大,一些20世纪80、90年代的经典老文献虽仅占20%,但其高被引频次充分说明了这些文献在国内“三农”问题研究中的参考价值之大。

(2)对“三农”问题具有重要影响的期刊涉及的学科门类十分广泛,包括经济学类(如《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经济研究》等)、管理学类(如《管理世界》等)、社会学或综合类(如《中国农村观察》、《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等)。这些期刊中,尤以经济学类期刊影响力最大。

(3)在“十一五”期间,涌现出了一批对“三农”问题研究具有重要贡献的作者,如张安录教授、黄祖辉教授、李树茁教授、曲福田教授、贺雪峰教授等,尤以前三位学者最为突出,他们年均发文量均达到了10篇以上,可谓是我国“三农”问题研究的领头羊,农村经济问题、人口问题等是他们重点关注的领域。

(4)通过对共发文5236篇、占“十一五”期间“三农”问题研究总发文量1/3多的前15位机构分析发现,农业类院校占机构总数的1/3,其总发文量占该期间“三农”问题总发文量的11.73%;就地区而言,湖北以5所院校、占该期间“三农”问题总发文量的10.01%的优势排在第一位,北京以4所院校、占该期间“三农”问题总发文量的9.95%排在第二位;可见,农业类院校以及湖北、北京等地是我国“三农”问题研究的主要阵地。同时,我们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依次是该期间“三农”问题研究发文量的前三甲,其主要关注的是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此外,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浙江大学等均排在发文量前列。

美国农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天津市农业科学院;Web of Science;SCIE;论文产出;被引频次;学科分布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4.031

Analysis of Output and Academic Influence of Papers of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ased on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ZHANG Yu-wei, WANG Xiao-rong, JIA Bao-hong, SONG Bi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has statistical analyzed the research papers published by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AAS) between 2003―2013, based on the Web of Scienc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situation of constructing disciplines of TAAS has been analyzed through the amount of published papers,the cited frequency, H index, the distribution of cited countries,disciplines distribution, etc.

Key words: TAAS; Web of Science; SCIE; paper output; cited frequency; disciplines distribution

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天津农科院)成立于1979年,是一个以应用研究为主,具有较强实力和地方特色的社会公益类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历经几代农科人的艰苦创业,天津市农科院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已成为天津农业科技战线的主力军,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位居全国先进行列,为天津乃至全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0年来,天津农科院注重顶层设计,强化全院协同创新,打造了一支由院士、国家和市级专家、高中级研究员为主体的500余人规模的科技创新队伍,各研究机构呈现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可喜局面。目前,已经建成了14个研究机构,分别为: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简称黄瓜所)、天津科润蔬菜研究所(简称蔬菜所)、天津市农作物(水稻)研究所(简称作物所)、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简称畜牧所)、天津市林业果树研究所(简称林果所)、天津市植物保护研究所(简称植保所)、天津市园艺工程研究所(简称园艺所)、天津市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简称资环所)、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简称保鲜中心)、天津市农村经济与区划研究所(简称区划所)、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简称信息所)、天津市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简称生物中心)、天津市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简称质标所)、天津市设施农业研究所(简称设施所)等。

科研论文是体现科研单位工作成效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个单位、一个学科和一名科技人员产出科研论文是体现该部门、领域或该人的科研活力的重要参考。Web of Science是一个基于Web而构建的动态的数字研究环境,兼具知识的检索、提取、分析、评价、管理与发表等多项功能。在内容上,Web of Science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著名的三大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为核心,有效地整合了学术期刊等重要的学术信息资源。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科研机构和高校都将Web of Science的信息产品作为评价科研成果的重要依据。在我国,Web of Science的信息产品,尤其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简称SCIE)收录及引用论文的统计分析结果成为评价学术单位科研成效和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年来,天津农科院科研水平不断进步、重视国际间合作,陆续有优秀论文被SCIE收录。分析天津农科院科研论文的SCIE收录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客观地评价该单位的科研现状和水平。

1 数据收集

通过Web of Science的SCIE数据库,于2014年11月对天津农科院各研究所2003―2013年被收录的论文进行检索。利用数据库的检索、分析功能结合手工统计,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天津农科院论文发文量及变化趋势

2003―2013年,天津农科院共有76篇论文被SCI收入,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为33篇,如图1所示。11年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总体呈波动上涨趋势,其中2003―2005年无,2010年以后增长较快。

2003―2013年,天津农科院各研究所发文量中,如图2所示,保鲜中心发文量最多。保鲜中心、植保所、畜牧所发文量大于5篇,蔬菜所、黄瓜所、作物所、生物中心、林果所发文量小于5篇。质标所、园艺所、资环所、信息所、区划所、设施所无。

2.2 天津农科院论文学术影响力分析

为反映天津农科院的发文质量,分别统计了2003―2013年天津农科院各研究所的SCI科技论文被引频次(以后简写为TC)、篇均被引量、TC≥20、10≤TC<20、1≤TC<9、TC=0的占比,以及潜在被引指数和H指数,从而反映学术论文影响力。

表1显示,2003―2013年天津农科院SCI发表的论文总被引量为175,篇均被引量为5.30,潜在被引指数为-3.03,H指数为7。被引频次1≤TC<9的论文最多,占到了发文总量的60.61%。其次是TC=0的论文,占发文总量的24.24%。TC≥20、10≤TC<20的论文分别只占6.06%和9.09%。

农科院各研究所中,保鲜中心的总被引量和篇均被引频次均为最高,分别达到了87次和10.88次。总被引量排名前4的从高到低依次为保鲜中心、植保所、作物所、蔬菜所。篇均被引量排名前4的从高到低依次为保鲜中心、作物所、植保所、蔬菜所。

潜在被引指数统计的为各单位零引用发文占比与最近一年(2013年)发文量占比例之间的差,差值越小,被关注度越高。各研究所的潜在被引指数,黄瓜所最低为-66.67,畜牧所最高为33.33。发文被国内外同行关注程度排名前3位由高到低依次为黄瓜所、作物所、植保所。

各研究所的H指数方面,保鲜中心的H指数最高为4,其次植保所、蔬菜所的H指数为3。

2.3 天津农科院论文施引文献的国家分布

施引文献是指引用天津农科院发文的SCI文章。通过分析2014年11月统计的引用了天津农科院2003―2013年发表SCI文章的施引文献的分布情况,可以了解天津农科院的研究成果被哪些国家所关注,从这个角度可以反映天津农科院科研的影响力。

从图3中可以看到,天津农科院的研究论文受到22个国家科研人员的关注,关注度(引用次数)最高的为中国,引用次数占所有国家的42.44%。对天津农科院论文关注度最高的前5个国家从高到低依次是中国、美国、巴西、伊朗、韩国,5个国家的引用次数超过了总引用次数的70%。

2.4 天津农科院各学科论文产出量分析

天津农科院整合院内科技力量,促进软硬学科协调发展,形成了学科齐全、优势突出的良好局面。目前,该院已形成了作物、蔬菜、林业果树、畜牧兽医、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农业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观赏园艺等11个学科大类。

如图4所示,天津农科院2003―2013年被SCI收入的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集中在林业果树、作物、畜牧兽医、植物保护、蔬菜、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6个学科,其中蔬菜、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两个学科的论文最多,分别为8篇。观赏园艺、农业信息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等学科还未有论文被SCI收入。

2.5 天津农科院各学科论文学术影响力

表2显示,天津农科院各学科论文中,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的总被引量和篇均被引量均为最高,分别达到了87次和10.88次。总被引量排名前3的学科从高到低依次为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植物保护、蔬菜。篇均被引量排名前3的学科从高到低依次为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作物、植物保护。作物学科的总被引量排名第4,但篇均被引量排名较高,排名第2。

各学科中,被引频次1≤TC<9的论文,林业果树、作物、蔬菜、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4个学科均超过了学科论文总量的50%。畜牧兽医学科1≤TC<9,TC=0的论文分别占50%。植物保护学科TC=0的论文最多,占到了57.13%。

各学科的潜在被引指数,作物最低为-33.33,畜牧兽医最高为33.33。发文被国内外同行关注程度排名前3位由高到低依次为作物、蔬菜、植物保护。

各学科的H指数方面,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的H指数最高为4,其次植物保护、蔬菜的H指数为3。

3 结 论

2003年以来,天津农科院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总体呈上涨趋势,2010年以后增长较快。尽管论文数量还不算多,但表现出了较好的增长趋势。这是天津农科院近年来重视科研工作、积极引进人才、加大科研投入的结果。

天津农科院下设14个研究机构,分为11个学科大类。2003―2013年发表的SCI论文集中在8个研究所、6个学科。这说明天津农科院学科优势明显,在林业果树、作物、畜牧兽医、植物保护、蔬菜、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等学科论文产出量较多。而在观赏园艺、农业信息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等学科还未有论文被SCI收入,反映出天津农科院在学科布局的完整性、均衡性上欠佳。今后,天津农科院在保证优势学科发展更强、更高的基础上,要注意学科的均衡发展,通过引进和培养领军人才、年轻力量加强薄弱学科的建设,提高整体的科研水平,逐步形成优势学科突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

2003―2013年天津农科院SCI发表的论文总被引量为175,篇均被引量为5.30,受到22个国家科研人员的关注。天津农科院的科研成果正在受到世界上科技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是,发表的论文中被引频次1≤TC<9的论文最多,占到了发文总量的60.61%,TC≥ 10的论文只占15.15%,高质量论文较少,在提高论文质量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因此,天津农科院要通过制定各种奖励机制、培训机制、考核机制,鼓励与其他科研机构进行交流合作,做出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发表更高质量的论文。

参考文献:

[1] 王婷,刘敏娟.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产出及学术影响力评价:基于论文、专利产出的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2] 王婷,颜蕴,续玉红,孟宪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论文产出及国际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2):54-63.

[3] 马桂莲,张琴,姚佳,等.基于Web of Science收录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科研论文统计分析[J].上海农业学报,2014(2):115-119.

[4] 马超,董巧连. 基于Web of Science收录的河北农业大学科研论文定量分析[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1):116-119.

[5] 吴先福,李冬梅,郭蕴丽,等. 基于Web of Science的江西农业大学重点学科论文统计分析[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9):63-66.

上一篇:绿色农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农业问题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