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13 17:15:37

绿色建筑管理

绿色建筑管理范文第1篇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在最大程度上进行节能、节水、节源,保护环境等,为居住者营造健康、舒适的环境,将自然与生态理念贯彻到底,提高绿色建筑的存在价值。绿色建筑是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建筑行业应以绿色、生态为宗旨,优化绿色建筑的内部格局,提倡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最大程度上达到环保、节能的效果,要想实现对绿色建筑的管理,探究出一条新型的绿色管理之路,应对绿色建筑进行具体的了解。

2绿色建筑的概念释义

绿色建筑是一个全新的名词,“绿色”并不是指颜色,而是泛指环保、节能、生态、可持续,在室内布局、材料的选择、资源的利用等方面都遵循自然生态原则,在建筑建造的各个环节进行渗透,进而形成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建筑行业发展的最高境界,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成为国内外建筑行业最为关注的话题,既有利于提高建筑行业的发展水平,也有利于将绿色、生态的观点进行传播与发扬,是现阶段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目标。绿色建筑的出现,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感受和居住的满意度[1],大大提高了建筑行业的发展水平,提高了资源的使用率,达到了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目的,体现了绿色建筑的真谛,以营造更具人性化的居住环境。

3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与国外绿色建筑的发展水平还有所差距,绿色建筑的概念起源于生态建筑,是在生态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升级而形成的具体性的绿色建筑设计观念,且生态建筑概念是由早期的美国人保罗·索勒提出的,通过一系列的演变,最终形成了绿色建筑。为了提高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水平,应了解当前绿色建筑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为绿色建筑管理模式的构建提供建设性的意见[2]。

3.1观念相对传统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水平相较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起步较晚,其中在观念上就有所体现[3]。对于绿色建筑而言,建筑企业在认识上存在偏差,绿色环保观念不够深入,致使绿色建筑的发展受到制约,大大影响了绿色建筑水平。部分建筑企业对绿色建筑认知不到位,一味的追求节能、节源、绿色生态,而往往忽视了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控制,在材料使用上多于节俭与吝啬,导致建筑极易出现质量问题,绿色建筑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政府对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设计工作不够重视,只是一味的开展建筑项目,并未将绿色观念融入其中,对建筑企业的独处力度不够,影响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水平。

3.2技术得到优化

绿色建筑对技术的要求很高,要在原有建筑设计技术的技术上融入节能技术,以绿色生态建设为基础,进行建筑的科学、合理设计,大大提高了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设水平。就目前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情况而言,虽然已经具备了高端的建筑技术,但是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双层玻璃幕墙、真空玻璃、光导采光系统等都在现代绿色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以求探究出更为完备的绿色建筑技术。另外,轻质建材ALC板性能与技术应用、ETS污水处理系统等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绿色建筑的建造之中[4],相信通过不断的推广与使用,技术会得到优化与完善,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条件。

3.3激励政策不健全

现阶段,在绿色建筑的发展进程中,激励政策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经济激励。我国在经济激励方面还处于严重缺失状态,对绿色建筑的推广工作产生制约。激励政策不健全,与绿色建筑相关的优惠政策短缺,会让建筑投资方心生顾虑,且绿色建筑的盈利性相较于一般建筑要低,投资方的兴趣不高,很难吸引投资商进行新绿色建筑的承建,影响绿色建筑的发展水平。另外,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科研、技术、建材等的投入,需要大量的经费予以支持,针对此类问题,我国给予了相应的重视,但是提供的资金有限,节能技术与工艺的探索、材料的研发等都需要大量的支出,仅靠政府的资助只能解燃眉之急,是激励政策不健全的重要体现。

3.4管理制度不完善

新型社会背景下,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永恒不变的目标,但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注重对社会形态、环境等的考虑,只有具备优质的环境,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如今的绿色建筑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政府对绿色建筑管理的力度不够,监管不到位,对绿色建筑设计、施工等环节的干预度不够,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力度不够,对绿色建筑的工程管理流于形式,导致绿色建筑管理质量下降,工程质量、造价、技术等控制不到位,影响施工质量。

4构建绿色建筑管理模式的有效策略

4.1加大政府干预力度,优化绿色建筑的相关政策

为了加强对绿色建筑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应加大政府的干预力度,增强对绿色建筑的重视程度,在有关绿色建筑建造方面的政策应不断完善与丰富,及时顺应时代的要求和当前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政策,以彰显对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重视程度。绿色建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由原有的生态建筑概念衍生而来的,后续传入中国,我国针对绿色建筑相继出台了多个法律条文和相关政策,来为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提供依据和标准。因此,政府部门人员应注重对绿色建筑行业的重视,充分衡量绿色建筑的设计价值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等的连续出台[5],为绿色建筑的设计、建造提供了政策与法律依据,可见我国对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视程度。为此,应加大政府干预力度,对原有的政策、法律条文进行优化,构建绿色建筑的专项成套法律,为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和依据,提高绿色建筑水平。

4.2优化绿色建筑发展技术,对技术进行不断的革新

在绿色建筑建造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多种技术,尤其是了绿色环保技术、节能技术与节水技术等,每种技术的使用都会对整个绿色建筑产生影响,加强对技术的不断优化与创新,是提高绿色建筑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由于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存在滞后性,绿色建筑的技术相对落后,在各项技术实施的过程中遭遇阻碍,建筑节能技术设备、环境控制技术、绿化配套技术等都有待完善。我国应紧紧抓住技术这个关键点,引进国外先进的绿色建筑技术,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并将其应用到我国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之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与优化,实现技术的革新与升级。在绿色建筑管理过程中,应建立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对公共建筑的空调采暖情况进行严格的控制,适度的改造节能标准、技术标准等,并将整个项目建设整合起来,制定整套的绿色建筑技术战略。绿色建筑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应在设计阶段,将水、电、暖等进行优化设计。例如,可以借助太阳光来增强室内的明亮度,利用太阳光可再生的特点,来达到节能、绿色环保的效果,以提高绿色建筑的技术水平[6]。

4.3构建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以提高建筑管理的积极性

绿色建筑是是对全寿命周期的记载,建筑的建造只是生命周期的初级阶段,建筑的使用过程最为关键,在使用过程中居住者的满意度、绿化效果等都是衡量绿色建筑的关键。我国重视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将绿色建筑的构建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应构建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满足绿色建筑对资金的大量需求。为此,国家应加强对绿色建筑的重视,设立绿色建筑专项资金,对绿色建筑的建造给予扶持和支撑,并对表现优异的建筑企业予以奖励,组建绿色建筑技术研发队伍,并利用专项资金提供技术资金和材料资金,实现对绿色建筑的全面激励。我们以武汉为例,该地区普遍采用地源热泵技术,对符合技术标准、技术合格的可进行减免费水资源的处理,可通过建筑企业进行申请即可实现;在绿色建筑中采用太阳能技术进行建造,补助不超过5元/Wp[7];对采用地埋中央空调的建筑,给予不超过50元/m2的补贴。经济激励政策在武汉地区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大大调动了建筑行业的积极性,纷纷投入到绿色建筑的建设中来。

4.4健全绿色建筑管理制度,强化管理者的权责问题

绿色建筑管理制度是构建绿色建筑管理模式的关键和核心,应从不同层面来对管理制度进行优化与设计,强化对管理者的权责问题,将权责问题落实到个人,一旦发生问题,可立即找到相关责任人,是绿色建筑管理制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绿色建筑建设过程中,应建立咨询机构,咨询机构可以与建筑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进行及时沟通,并为各个环节提供信息咨询和建议,进而构建完整的工程项目组织体系,一旦在组织体系某个系统脱节,应立即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可提高绿色建筑管理中各项问题的解决效率,实现了权责的明细化。政府部门应从管理制度着手,应制定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施工验收标准、运营管理标准等内容,以增强管理制度的约束力。以运营管理标准为例,其主要以运行和管理维护为主,如物业管理的相关标准,绿色建筑的供水以及节水设备、照明、采暖和空调等设备的日常管理标准也具有必要性,通过不断的规范与完善,提高管理水平是必然结果。与此同时,构建绿色建筑评估机制,加强对绿色建筑的审核。对绿色建筑建造的材料、设计、技术、施工现场等进行控制,严格杜绝不符合绿色建筑建造的一切进入施工现场,对材料的规格、技术的设计、材料的选择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估,邀请专业人士对相关材料、设备的节能、生态特点进行评估以及检测,然后对所评估的内容进行最终的审核和认证,摒弃不符合绿色、节约理念的要素,为提高绿色建筑管理水平创造条件。

5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目标,优化与完善绿色管理模式具有必要性。为了提高绿色建筑管理水平,应加大政府干预力度,优化绿色建筑的相关政策,优化绿色建筑发展技术,对技术进行不断的革新与升级,构建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以提高绿色建筑管理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的绿色建筑管理制度,强化管理者的权责问题,以提高对绿色建筑管理的重视度,提高绿色建筑的质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绿色建筑管理范文第2篇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伴随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我国城市建设领域掀起了一场生态城市建设热潮。中新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生态城”)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所进行的探索与尝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政府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市。生态城规划面积30km2,规划人口35万人,计划利用10~15年时间建成。从2008年落户天津滨海新区以来,生态城历经6年开发建设,目前,8km2起步区已经基本建成。绿色建筑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我国建筑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生态城指标体系和总体规划规定,生态城内绿色建筑的比例为100%。为了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生态城在没有成熟经验可循的前提下,经过自身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建立了一套绿色建筑管理体系。

1我国绿色建筑管理体系发展现状

1.1我国绿色建筑管理发展历程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起步较晚。国家标准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颁布于2006年,而真正开始绿色建筑评价则是起步于2008年。考虑到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绿色建筑作为新生事物其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国家标准一直以来是采取自愿的方式进行推广。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绿色建筑的数量增长较为缓慢。为充分发挥和调动各省市发展绿色建筑的积极性,促进绿色建筑全面、快速发展,提高我国绿色建筑整体水平,国家住建部在2009年6月下发了《关于推进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的通知》(建科[2009]109号),授权有条件的省市制定地方标准,并开展地方绿色建筑评价工作。2012年,国家财政部、住建部《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167]号),阐述了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对绿色建筑的标准规范、激励机制、科技研发、产业发展等方面要开展的工作加以明确。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2013]1号),进一步明确了开展绿色建筑行动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并布置了新建建筑节能、既有建筑改造、城镇供热系统、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绿色建材、建筑工业化、建筑拆除、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重点任务,同时提出了强化目标责任、加大政策激励、完善标准体系、深化城镇供热体制改革、严格建设全过程监督管理等保障措施。国家部委陆续出台重要文件,充分显示出国家对于绿色建筑发展的高度重视。同时,按照上述文件要求,国内大多数省和直辖市都纷纷制定出台了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并颁布了地方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通过上述国家政策的推动,各省市开始把绿色建筑作为城市建设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实施。但是,由于绿色建筑尚处于推广阶段,技术的发展和成本增量的降低还需要随着绿色建筑实践规模的扩大逐步推进,且社会公众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接受和认可这一新生事物,因此,目前国家还没有颁布统一的强制性法律法规文件。与此同时,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绿色建筑实践经验较多的城市,已经率先出台了强制性实施绿色建筑的地方性法规文件,例如武汉市在2010年的《武汉市绿色建筑管理试行办法》、广州市在2010年的《广州市发展绿色建筑指导意见》,以及深圳市在2012年的《深圳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草案)》等文件中,都明确提出了强制实施绿色建筑的有关要求,确定了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分工,细化了绿色建筑实施的各方主体在不同阶段应履行的事项,有些地方性法规中还提出了绿色建筑的鼓励措施和奖励办法。

1.2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家和地方对绿色建筑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由于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缺乏实践和管理经验,相关配套产业发展不健全,因此,地方在推进绿色建筑建设的同时,仍然存在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流程不完善、技术产品市场供应能力不足、配套政策不完善等管理问题,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问题如下:(1)管理主体不明确。目前,我国大多数省市是由建委作为绿色建筑的主管部门,负责制定绿色建筑发展计划,编制地方技术标准,开展评价,并负责施工图审查和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阶段的管理。但是,由于绿色建筑的策划和立项阶段由发改委负责,土地出让阶段由国土局负责,规划设计阶段由规划局负责,销售和准入阶段由房管局负责,因此,往往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为了应对这一情况,武汉、广州和深圳等城市在的地方性法规文件中,明确由建委作为绿色建筑管理的牵头部门,其他各部门联动配合。这种做法虽然依靠法律手段明确了各部门在绿色建筑实施各阶段的责任,但由于管理机构众多,管理内容分散,依然导致绿色建筑在实施的过程中缺乏连贯性。(2)管理流程不完善。由于绿色建筑在我国是以自愿评价的方式进行推广,因此,对绿色建筑的管理,仅限于专业评价机构在设计完成和投入使用一年以后所进行的两次技术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并没有将绿色建筑的管理与规划建设领域的行政许可审批相结合,很难真正将绿色建筑的各项要求落实到位。经过调研分析,我国获得绿色建筑运营标识的项目数量远远少于设计标识数量,并且绿色建筑建成后效果与设计相比常常存在较大差距。例如,虽然武汉等城市了地方性法规文件,明确了各个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但由于绿色建筑的技术专业性较强,各部门在审核时,往往仅是进行形式审查,很难对绿色建筑的设计、建造情况做出科学的评判,因此,依然很难保证绿色建筑的实施质量和运营效果。(3)技术产品支持能力不足。绿色建筑的核心目标,就是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的前提下,为建筑使用者创造更舒适的使用环境,并减少对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节能、节水、节材、运营管理等多个领域的技术和产品作为技术支撑。然而,我国绿色建筑的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情况,并没有与技术、产品的需求相匹配,甚至严重滞后于需求。以节能领域的建筑围护结构材料为例,为了实现最优的建筑节能效果,需要由多种类型的保温材料和节能门窗作为技术支撑。而我国建筑保温材料和节能门窗产业的技术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落后,能够符合低能耗建筑需求的产品较少,在绿色建筑进行低能耗尝试时,只有通过采购进口材料才能够达到较好的节能效果,这种需求与供给的剪刀差,非常不利于绿色建筑的普及推广。(4)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绿色建筑作为新生事物,必然面临成本增量问题。为了在绿色建筑发展初期对其进行鼓励和促进,就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激励措施。但国内只有少数经济发达的省市制定了绿色建筑的奖励办法,这与绿色建筑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以商业性住宅项目为例,由于现有的绿色建筑资金奖励往往是直接补贴给绿色建筑的建设单位或投资方,而建设单位或投资方在商品房销售时,已经将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通过销售价格转嫁给了购房者,因此,政府对绿色建筑的奖励并没有使购房者得益。这种情况很不利于提高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可程度。以上是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实现绿色建筑更好、更快的发展,需要探索建立一套与我国城市建设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绿色建筑管理体系。

2生态城绿色建筑发展与实践

生态城在设立之初,首先制定了城市指标体系和总体规划。指标体系作为衡量生态城建设标准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定量化的强制性指标,如绿色建筑比例为100%,可再生能源使用率≥20%,非传统水源利用率≥50%,日人均垃圾产生量≤0.8kg/人•日等。在这些指标的要求下,国内其他地区发展绿色建筑可以循序渐进的进行,而生态城的指标体系要求生态城在建设伊始就要立即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项目建设。制定此项指标时,我国国内绿色建筑比例不足1%,理论、实践经验都很匮乏。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城从2008年开始启动基础设施和绿色建筑建设。目前,全城的基础设施已经完成过半,8km2起步区已经基本建成。区域内已建和在建的650万m2建筑,全部通过了绿色建筑评价。其中,有35个项目获得了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建筑面积达到260万m2。在实践开展的同时,生态城还积极参与绿色建筑有关课题的研究工作。目前,生态城已经参与完成了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GEF)赠款项目(赠款号P098915)和住建部2011年计划项目———低碳城市的规划实施机制研究与实践(2011-K1-78);承接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群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编号2013BAJ09B00)的研究工作;同时,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共同设立了绿色建筑科研课题,每年拨款1000万元,用于吸引国内外科研院所针对生态城绿色建筑发展需求进行相应的技术研究。通过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生态城不断对建设管理经验进行总结,逐渐建立了适合自身特点的绿色建筑管理体系。

3生态城绿色建筑管理体系构建

生态城在2008年9月启动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9月开始第一批绿色建筑实践。由于当时国家标准刚刚启用,国内在绿色建筑管理方面并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循。通过对国家标准进行研究发现,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颁布以来,一直是采用建设单位自愿评价的方式来推广绿色建筑,加上缺乏奖励措施,导致绿色建筑的数量增加缓慢。另外,由于绿色建筑的最终评价是在建筑运行一年以后进行,若发现其实际效果未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很难再要求建设单位进行改进。因此,这种自愿式、后评价的管理方法,无法适应生态城绿色建筑100%目标的要求。另外,由于国家标准的评价程序,主要是由专业评价机构在施工图设计完成后进行设计标识的评价,以及在竣工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正式评价,不介入绿色建筑项目的施工和验收环节,因此很难保证绿色建筑的实施效果。而且评价机构属于第三方技术部门,对绿色建筑的实施过程缺乏约束力,也无法保障绿色建筑的实施质量。综上所述,要实现生态城绿色建筑100%的目标,就必须要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绿色建筑管理体系。这套管理体系,应该贯穿绿色建筑设计、施工、验收、运营各个环节。按照这一原则,生态城建立了涵盖法规政策、技术标准、管理流程、产品准入等四方面内容的绿色建筑管理体系。

3.1制定绿色建筑法规和相关政策

3.1.1颁布绿色建筑管理规定为规范生态城绿色建筑管理工作,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实现生态城总体规划和指标体系关于绿色建筑的目标,生态城在2011年颁布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明确了绿色建筑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管理各阶段的工作内容,界定了绿色建筑实施过程中各方主体的责任。该规定的颁布与实施,从法律法规层面对生态城绿色建筑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和推动作用。3.1.2制定绿色建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为了推动绿色建筑发展,鼓励建设单位建设高等级的绿色建筑,生态城设立了绿色建筑专项资金,并制定了相应的资金管理办法。按照该办法,生态城绿色建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绿色建筑的资金补贴、政策标准编制、学习培训、交流展示等。该办法确定了生态城两种资金补贴方式,分别为绿色建筑奖励资金和绿色建筑维护基金。绿色建筑奖励资金兑付给建设单位,主要用于补贴建设单位建设绿色建筑所产生的增量成本;绿色建筑维护基金补贴给商业性住宅项目的业主委员会,用于与绿色建筑相关的设施、设备的维修、改造和更换。这种补贴方式不仅使居民(购房者)得益,还有利于提高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可程度。3.1.3积极争取国家、地方政策和资金支持为了更有力地推动绿色建筑实践,生态城积极申请国家、地方的各类绿色建筑专项资金。生态城在2012年底获得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批准,成为国内第一批绿色生态城区,获得了国家5000万元的专项补贴资金,用于绿色建筑奖励和能力建设。在此基础上,生态城于2014年申请成为了国家绿色建筑推广示范基地,未来将结合基地建设开展绿色建筑的集群建设、研发教育、培训、技术和产品展示、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等工作。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生态城在2012年申请成为了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获得了国家5000万元的专项补贴资金,用于补贴生态城内34个绿色建筑项目的太阳能热水、地源热泵的建设和运营成本。生态城积极申报国家金太阳工程,10MW的光伏发电项目获得了建设成本补贴,并实现上网售电。另外,生态城还申报成为了国家智能电网试点城市,既有利于提高生态城供电保障,为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提供技术支持,还可以使生态城居民充分享受到智能电网技术给生活带来的舒适和便利。

3.2编制绿色建筑技术标准

3.2.1编制覆盖绿色建筑实施全过程的标准规范生态城在编制绿色建筑技术标准过程中,始终坚持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从2009—2010年间,生态城陆续制定并了一系列地方标准,包括J11468—2009《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J11548—2010《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和J11645—2010《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施工技术管理规程》(以下简称《评价标准》、《设计标准》、《施工规程》)。其中,《评价标准》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借鉴了国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先进经验,具有评价指标量化效果好、考虑全寿命周期、阶段划分明确、体系结构合理、操作简便易行的优点。《评价标准》分为公建和住宅两种类型,条文涵盖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室内环境、运营管理等6个方面,与国家标准保持一致,但不同部分的权重有所不同。生态城结合自身特点,提高了节能和节水部分的权重,两部分分数占总分值的50%。在条文设置上,《评价标准》中增加了屋顶绿化、节能电器、施工用水、冷却水处理、能源计量、室内空气质量等内容,并对本地植物、能量回收、非传统水源利用、土建装修一体化、垃圾分类处理等内容提高了要求。为了确保《评价标准》能够实施到位,生态城还制定了《设计标准》和《施工规程》,通过这2个专项标准来对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工作进行技术实施层面的指导。同时,为了加强绿色建筑运行阶段的管理,生态城正在组织制定《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运营导则》。届时,生态城将形成覆盖绿色建筑实施全过程的标准规范体系。3.2.2编制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导则为了进一步加强绿色建筑节能、节水方面的管理,提高相应各项技术措施的使用效率和实施效果,生态城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系列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导则。以太阳能利用为例,生态城规定住宅项目必须强制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系统覆盖率达到100%,热水量占项目总热水量的60%。然而,通过对生态城内建成的15个住宅小区和18个公建项目进行调研和监测发现,生态城内实施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在设计、采购、施工、运行等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热水温度不高、建筑一体化程度不高、使用热水前需要放出大量冷水、系统未设置有效的防冻防过热措施、集中-分散系统存在倒热现象等。针对上述问题,生态城制定了《太阳能热水建筑应用管理办法》、《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一体化设计导则》和《太阳能热水一体化安装图集》等标准,用以规范太阳能热水系统实施的各个环节,提高系统运行效率。以节水技术为例,按照生态城指标体系要求,生态城居民生活用水量不得大于120L/人•日,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要大于50%。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生态城制定了《中新天津生态城节水导则》。该导则包括市政供水、建筑节水和非传统水源利用3个部分。其中,建筑节水部分对如何降低管网漏损、选用节水型器具等方面进行了规定。通过该导则的实施,生态城给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5%左右,节水马桶、节水和无水小便器、节水龙头等节水器具在公建和住宅项目中得到普遍应用。

3.3建立绿色建筑管理流程

3.3.1加强绿色建筑设计和建设管理为了加强绿色建筑的管理,生态城将绿色建筑的管理与政府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的管理相结合。生态城在《城乡规划法》规定的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简称“一书两证”)的基础上,在不增加审批流程的前提下,加入绿色建筑管理内容。具体管理流程如下:选址意见书(或规划条件)阶段,提出项目的绿色建筑要求和能耗指标要求,将要求纳入规划条件,作为土地出让合同的附件。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规划主管部门从建筑朝向、规划布局、日照环境、室外风环境等方面,对规划方案进行审查。建筑方案阶段,建设单位委托设计单位编制绿色建筑方案专篇,明确拟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并对建筑方案进行初步的能耗模拟;规划主管部门对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和能耗模拟结果进行审查。施工图阶段,建设单位委托设计单位编制绿色建筑施工图专篇,将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规划主管部门对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审查,并委托第三方机构依据施工图内容对项目进行能耗模拟。施工阶段,建设单位依据生态城绿色建筑施工相关标准规范进行建筑材料、设备、产品的采购,委托监理公司监督施工单位将绿色建筑的各项内容落实到位,并接受建设主管部门的监督。验收阶段,规划主管部门、建设主管部门对项目进行现场检查,组织相应的调试、测试,并核查相关手续和施工记录。3.3.2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为了科学地进行绿色建筑评价,生态城创新建立了第三方评价机制。生态城建设管理中心与四家国内知名绿色建筑科研院所联合组建了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研究院(以下简称绿建院)。绿建院负责生态城范围内绿色建筑的技术评价,在建筑方案、施工图和验收3个阶段对绿色建筑进行审查,出具绿色建筑评价报告。生态城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将绿建院出具的评价报告作为行政许可审批流程的前置要件。另外,为了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绿色建筑多头管理的情况,生态城通过绿建院进行的绿色建筑评价,将建筑能效测评、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项目验收、节能工程验收、绿色建筑标识申报等四项工作内容进行整合,达到“四合一”的目的。同时,生态城内的建设项目根据施工图阶段绿建评价结果,也可以直接申报国家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见图1)。3.3.3做好绿色建筑标识管理为了激励绿色建筑的发展,加大宣传教育作用,生态城制定并颁布了地方绿色建筑标识的管理制度。绿建院依据《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项目进行验收评价以后,在评价报告中给出相应的分数。生态城规划建设主管部门根据绿建院的评价结果,确定该项目的绿色建筑等级,并发放相应标识。生态城绿色建筑共分为白金奖、金奖和银奖3个等级,白金奖为最高等级。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定期分批向项目的建设单位颁发绿色建筑证书、奖牌和标牌,标牌上注明了项目名称和建设单位,悬挂于建筑入口处。生态城绿色建筑标识之所以在验收阶段发放,是因为验收阶段绿色建筑的硬件设施已经实施完毕,此时,已经能够判断该项目是否是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实施,以及是否满足规划条件的要求。这种在验收阶段进行评价的方式,参考了工业产品出厂检验的方法,将绿色建筑作为一项特殊的工业产品来看待,可以避免由于建筑运行阶段的管理水平、使用者行为模式不同影响对建筑本身的客观评价。而绿色建筑在运行阶段的表现,则是通过运营阶段的管理和能源资源价格杠杆来进行管理。3.3.4加强绿色建筑运营管理为了加强绿色建筑运营阶段的管理,减少建筑运营阶段的能源、资源消耗,生态城正在制定《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运营导则》(以下简称《运营导则》)。该导则的管理对象是建筑权属单位和物业公司。《运营导则》中将明确如何建立绿色建筑的各项运营管理制度,以及建筑、水、暖、电、材料、环境、安全等各专业的运营优化技术措施。同时,为了加强对城市能源、资源消耗情况的管理,生态城正在搭建绿色建筑能源管理平台,通过该平台对区域内绿色建筑的能源、水资源消耗情况进行监测和统计。其中,公建项目的能耗按照《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项能耗数据采集技术导则》确定的四项用电(插座用电、空调用电、动力用电和特殊用电)进行分项计量和监测。通过该能源管理平台,生态城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可以实时掌握区域内建筑的能源、资源消耗情况,对高耗能建筑进行干预,要求权属单位进行建筑节能提升改造;对低耗能建筑进行奖励。也可以利用该平台的数据库进行建筑能源审计和节能诊断,为优化运营管理和开展节能改造提供依据。另外,为了鼓励绿色建筑项目的物业公司和使用者节约能源和水资源,生态城正在研究制定阶梯电价和阶梯水价,对超出基准指标的过度消费部分提高收费标准,利用市场杠杆促进能源、水资源节约。

3.4建立绿色建筑技术、材料、产品准入制度

国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快绿色建筑相关技术研发推广,编制绿色建筑重点技术推广目录,因地制宜推广自然采光、自然通风、遮阳、高效空调、热泵、雨水收集、规模化中水利用、隔音等成熟技术,加快普及高效节能照明产品、风机、水泵、热水器、办公设备、家用电器及节水器具等;大力发展绿色建材,研究建立绿色建材认证制度,编制绿色建材产品目录,引导规范市场消费。按照国家文件要求,生态城组织制定了《中新天津生态城建筑工程材料使用导向目录》,要求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应参照该目录进行建筑工程材料的选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生态城确定了“建立严格准入制度,以市场换项目”的方针。经过测算,生态城每年新增绿色建筑约200万m2,年投资额200亿元,其中建筑工程材料的采购额约为30~40亿元。若考虑到通过绿色建筑示范应用所产生的衍射效应,所带来的绿色建材市场容量可达到60~80亿元。生态城利用自身建设市场作为吸引,《中新天津生态城建筑工程材料使用标准》,明确生态城对各类建筑工程材料提出的参数要求,公开征集符合要求的产品。通过对报名产品进行测评,初步建立起《中新天津生态城建筑工程材料使用导向目录》。施工单位在进行工程招投标时,若选择使用生态城产品目录中的材料和产品,可以获得相应的技术加分。同时,生态城招商部门利用生态城绿色建筑材料的市场来吸引绿色建筑材料产品供应商在生态城注册,并通过税收返还等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在生态城内建立绿色建材及产品研发实验室,不断提高产品性能,服务生态城绿色建筑建设。

4结语

按照中新两国领导人对生态城提出的要求,生态城应实现“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的目标,即生态城的建设经验应该能够复制到其他区域加以推广。生态城在绿色建筑的实践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了上述绿色建筑管理体系。该体系较好地与我国现行的规划建设管理体系进行了衔接,经过5年的实践证明,该体系具有可操作性,显著提高了生态城绿色建筑的质量,为生态城绿色建筑100%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文希望通过对生态城绿色建筑管理体系的介绍,为我国其他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发展绿色建筑提供参考。

绿色建筑管理范文第3篇

1.1对绿色概念缺乏一定的认识

在施工管理中,对于绿色建筑的理念认识不够,对绿色建筑的认识有目标说和过程说两种观点,这两种观点具有很大的分歧,也造成人们对绿色建筑的概念认识不清,对绿色建筑认识不全面;政府和开发商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分歧,政府为人民服务,提倡采用绿色健康的建筑材料,追求居住的舒适度,而开发商以盈利为目的,选用的是价格便宜,利润大的材料,由于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就会造成一定的分歧,加上政府没有发挥自身的优势,也造成对绿色材料的选择不理想的结果。

1.2缺乏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

当前在绿色建筑工程政策方面,虽然涉及到了绿色建筑的内容,但该内容缺乏实际操作性,大多法律在建筑节能方面做出的规定过于笼统,法律责任缺乏明确性,不具备可操控能力,大多法律法规中都是运用提倡、鼓励等字眼,缺乏一定的强制性,使得执行力薄弱;在绿色技术标准方面,仅仅局限于节能设计层面,对于材料、施工监理等没有制定相关的标准;对于建设单位或者开发商没有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行为也没有做出应承担的责任,这也造成大多人对于建筑节能问题不予以重视的原因;对于建筑节能管理而言,大多数企业都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规章制度远远不及法律的权威性,在实际的管理中,并未发挥应有的效能,在建筑节能管理方面,缺乏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管理缺乏必要的奖惩制度,现代法律没有设立有效的奖惩机制。

1.3评价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借鉴很多先进经验,并从我国实际出发,建立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像《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虽然这些体系都具有明显的特色,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局限性过大,仅仅停留在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的层面,对于不同类型的建筑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评价系统的内容仅仅体现在环保方面,缺乏对经济、社会价值的全面评价,因此,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1.4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在施工企业管理中,大多都是传统类型的管理人才,对于新兴的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人才而言比较缺乏,将传统建筑工程粗放式的管理运用在绿色建筑管理之中是不科学的,在管理中,缺乏绿色建筑管理的专业人才,给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带来一定的阻力,影响管理的水平;绿色建筑施工人才较少,传统的施工人员缺乏绿色建筑知识,不具备绿色建筑理念,不熟悉绿色建筑规范和施工要求,导致违规操作现象在施工中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施工的进程。

2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2.1不断完善法律、法规

只有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为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使绿色工程建筑管理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完善法律、法规,对不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修订,从设计、建设、实施等方面充实立法的内容,完善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法律体系,对政府的行为和决策进行有效的规范,避免政府不当的干预对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完善法律,通过法律的手段规范市场的行为,理顺权责关系后,进行责任追究,并及时完善理赔制度;政府要发挥自身的效能,切实做好绿色建筑的规划、审批和验收,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2.2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的首要是实行准入制度。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依据,对企业的相关资质进行评估,对于达不到资质要求的企业,要坚决拒之门外,严格准入制度,把好绿色建筑企业准入的门槛,对于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不予审批,要坚决取缔,防止一些建筑企业打着绿色环保的旗号,做着高能耗的项目,欺骗社会;实行全程的评价管理,从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到验收,都要进行有效的评价,完善相应的制度,建立完整的评估体系;另外,工程监理等部门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实行全程的监控管理,严格按照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要求执行,在设计、建设和招投标等阶段,实行建筑节能的强制性标准,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确保管理到位。

2.3引进人才,提高管理水平

绿色建筑管理需要新的管理和施工人才,因此,要拓宽人才的引进渠道,结合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需要,凭借高校招聘和社会招聘等多种渠道,引进人才,对于要引进的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要经过严格的筛选,选择优秀的人才,组成管理和技术团队,从根本上为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注入新鲜的血液,以促进管理水水平的提高;加强培训,尽可能的为企业员工提供专业的培训机会,尤其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监理人员等,制定培训计划,培训绿色建筑知识,将培训的成效和工作绩效相结合,建立并完善激励制度,实行岗位技术等级工资,严格执证上岗,增强员工的绿色环保意识,提高绿色建筑建设和管理的能力,形成一支优秀的、复合型的绿色建筑人才队伍,进而有利于提高建筑管理水平。

3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行业越来越关注绿色环保、节能降耗问题,并将绿色环保理念运用在建筑管理中,本文分析了绿色建筑管理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从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及提高管理水平三个方面进行探究,阐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顺利进行。

绿色建筑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绿色工程;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1、绿色工程建筑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对绿色概念缺乏一定的认识

在施工管理中,对于绿色建筑的理念认识不够,对绿色建筑的认识有目标说和过程说两种观点,这两种观点具有很大的分歧,也造成人们对绿色建筑的概念认识不清,对绿色建筑认识不全面;政府和开发商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分歧,政府为人民服务,提倡采用绿色健康的建筑材料,追求居住的舒适度,而开发商以盈利为目的,选用的是价格便宜,利润大的材料,由于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就会造成一定的分歧,加上政府没有发挥自身的优势,也造成对绿色材料的选择不理想的结果。

1.2、没有对政策保障体系进行完善

在我国,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相关政策体系中,当前的法律虽然已经涉及到一些绿色建筑和节能方面的内容,但是没有制定强制性条件对建筑节能进行约束,而且法律责任也不明确,没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对于技术标准,也只是对节能设计制定标准,但是对于施工监理以及材料等方面没有制定好相关标准和要求。开发商一旦不执行这些标准,却不能强制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使得这些设计标准只是流于表面。建筑工程相关管理部门虽然已经利用行政规章规定了建筑节能,但是因为规章没有较高的权威性,往往只是被人们当成参照,没有较好的强制性。

1.3、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在施工企业管理中,大多都是传统类型的管理人才,对于新兴的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人才而言比较缺乏,将传统建筑工程粗放式的管理运用在绿色建筑管理之中是不科学的,在管理中,缺乏绿色建筑管理的专业人才,给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带来一定的阻力,影响管理的水平;绿色建筑施工人才较少,传统的施工人员缺乏绿色建筑知识,不具备绿色建筑理念,不熟悉绿色建筑规范和施工要求,导致违规操作现象在施工中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施工的进程。

1.4、缺少专业评估体系

对于绿色建筑而言,专业评估体系,会对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当前,我国已经指定相关标准对其评估体系进行衡量。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较为专业的一套评估体系。当前指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局限性比较大,只能在某些建筑中适用,却不能和所有的建筑相适应,加上规章制度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独立性,没有进行较好的融洽与衔接,还有的规章制度之间互相冲突,不能促进评估体系的建立,还带来了不少的问题。

2、强化绿色工程建筑管理措施探讨

2.1、对建筑材料的重复利用

现在,建筑施工材料的重复利用已经成了建筑施工发展的主导方向。减少能源消耗、保护各类资源,充分利用各类废旧垃圾也是建筑绿色施工的基本原则。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到很多施工过程中的节能减排措施,如:施工现场施工降水的重复利用、建筑垃圾处理后的重复利用、现场施工用电的各类节能措施、各种新型的、再生的建筑节能材料等等。建筑施工过程正在逐步的从一个资源浪费型施工过程转向一个材料重复利用的资源节约型的施工过程。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建筑材料的重复利用不仅大大的减少了建筑施工的废弃物,而且在材料回收过程中也给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2.2、控制施工现场污染

建筑工程的施工环境不仅仅是指施工现场的泥浆、油污、粉尘的小环境,在现代化文明的城市中更多的是指建筑施工对施工现场周围的大环境。现场施工的噪声对周围居民的声污染,粉尘固体悬浮物对周围居民出行的影响,夜间施工的照明对周围居民的光污染等等,这些环境污染在施工过程中已经引起了周围居民的强烈不满和抗议。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减少施工现场对周围环境的干扰也成了绿色施工中的一个重要事项。建筑企业应该制定必要的防扰民措施。减少噪声污染主要是施工机械的声源,其中打桩机是噪声的主要污染源。禁止夜间施工不仅是减少噪声的主要措施,而且也是减少光污染的主要措施。另外,施工企业可结合当地气候采用适宜的施工方法,合理的安排施工顺序,以此来减少施工现场对周边环境的干扰。

2.3、强化组织管理的绿色化

工程建筑不仅在于它有舒适优质的使用功能和绿色建筑的性能,更在于它在建造过程中的绿色施工,如果过程控制没有达到绿色施工,那么打造绿色建筑也是空谈。绿色施工需要参与各方共同协助、鼎力配合。一个工程项日在建设过程中,施工参与各方之间对绿色施工应有各自的职责,建立绿色施工的各类奖惩措施。在工作中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社会各级监督机构均应作为绿色施工的参与方,履行它们各自的职责范围。建设单位在工程项目立项到设计阶段就需要考虑本工程的绿色节能和环境影响;设计单位在考虑建筑设计使用功能的同时还应对一些建筑节能环保材料有充分的认识,并尽可能的采用;监理单位作为常驻施工现场进行监督检查的单位,对施工现场一些影响周边环境和污染的做法应提出异议,并督促施工单位进行整改;施工单位作为绿色施工的主要操作单位,项目经理应作为绿色施工的第一责任人,建立绿色施工相应的管理制度,并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及要求编制绿色施工专项方案,全面考虑绿色施工的各项要求,结合施工企业的职业健康与安全及环境方针编制项目部的管理计划,充分体现企业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的管理理念。

2.4、积极采用信息化技术

建筑施工中随着工程的进度,各方面的工程管理均是动态变化的,施工过程控制也将随之变化。绿色施工采取的各种措施也是随着工程各节点的不同而变化。所以,施工企业需要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延伸管理幅度,来实现建筑施工业务分散化作业的集中管理。依靠施工过程的动态参数,实施动态的施工管理,以达到高效、低耗、环保的目的。施工企业要加大推进公司和项目各层级的信息化建设,实现项目管理的相应功能的集成,借助信息化手段将施工过程中产生和需要的信息进行有效处理,从而提升项目的绿色施工管理水平。与此同时,施工项目在项目可视化方面需进一步推进远程视频监控体系建设,通过信息化的视频监控方式,重点对现场安全文明、施工过程和环境控制等进行监控,对随时发现的各类问题、隐患,及时沟通,及时整改。除此之外,还要在具体的工作中积极采用新型的能源技术。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区别于传统能源的各种能源形式,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能源,它能够节省资源,减少废气排放,减少对地球资源的使用和破坏。热泵就像泵一样,利用少量高位能转换为可以供采暖、空调、生活热水使用的高位热能。

3、结束语

总言之,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必须牢固树立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理念,从国家层次讲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切实加强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标准制度体系,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作用,严格规范绿色建筑工程的全程管理。同时作为建筑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意义加强队伍建设引进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以此不断提高绿色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助推我国绿色建筑行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金华.推进绿色工程建筑管理关键问题研究[J].江西建材,2014,19:300.

[2]朱金生.绿色工程管理及其工程价值观研究[J].价值工程,2012,32:112-114.

[3]周芬明.推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关键问题研究[J].门窗,2014,03:288+292.

绿色建筑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字:绿色环保型建筑构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绿色环保型建筑的重要意义:

所谓环保型建筑即:能耗低、能效高、污染少、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限制和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不可逆的影响.“人类生活在发展着、自然界本身在演化着”.人类活动必然引起自然界的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既有“主动性、创造性、”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同时,人又具有受动性.马克思说:“人作为对象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人的能动和人的受动”.所谓人的受动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必须要受到客观制约.换句话说,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人并不能以纯粹自我规定的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主观愿望,不能对人所具有的能动性滥加发挥。“能动性和受动性作为一对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能动性以受动性作为基础,受动性对能动性是一种制约,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种特定的能动性都以某种特点的受动性作为依据;另一方面能动性又是受动性的主导,人通过自觉的活动来完善、发展自己、提高对受动性的认识和对受动性的控制能力。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就是在这个统一中得到充分体现。这种人与自然作为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的相互作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方面自然决定人,这是“人的自然化”另一方面,又是人决定自然,即“自然的人化”,而且两者紧密相关。如果人的实践目的违背了自然规律,人将会受到了自然报复。而人类活动必然引起自然的变化,并且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影响加剧。人类的生产活动打破了生态关系的旧有平衡,形成有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新的平衡。这是人类的进步。同时,人类通过劳动生产,也从根本上影响了自然,如:环境污染及能源短缺又不可避免地破坏着有序的生存环境,这是一对复杂的矛盾。我们只有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自然环境中构建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才能为人类创造出理想的绿色生存环境。

如何使人类争取社会生活进步的一切活动,都能与自然界由此而引起的变化相适应,即在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违反自然界规律的前提下,使自然界的演化(特别是人类生态环境的演化)更加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这就是协调发展所需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协调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维持或恢复某种自然平衡,而是通过人的干预,或利用自然界本身的力量,使自然平衡能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两类资源:一是可再生资源、如水、氧气、树木、生物等,它来源于地球上的自然的发展过程。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它的数量在地球上是固定不变的,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可概括为三种形式:一是改变地球表面的结构,如:平田整地、兴修水利、土地开发;二是改变自然的成份,即通过开采矿产、燃烧燃料,向大气中排放有害物质,以及高科技,如电磁波,核武器,从而改变了生物圈中所含物质的平衡和循环;三是改变整个地区和全球的能量平衡,如大气层的破坏。,人类的这些活动使原有的自然平衡失衡。也就是说,人类的进化,文明的发展不断地打破着原有的自然平衡。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人口的增长、科技的进步、生产的扩大、消费水平的不断增长将对地球自然环境产生不可逆的消极作用。而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面临环境危机的严峻挑战。至此联合国于1986年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利益而满足当代人的利益为代价。可持续发展是二十一世纪各个国家正确处理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相互关系的共同的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自下而上发展的唯一途径。可持续的概念,应包括:最低限度地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合理使用可再生资源,在地区和全球废物消耗能力限度之内行事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显然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极快,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于我国城乡人民环境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城镇急剧扩充造成耕地锐减,乡村工业化的无序发展,使大气水质产生严重污染、森林面积减少、草原退化,水荒逼近、沙尘暴侵袭及温室效应(是一种危机生命支持系统的效应,直接产生于资源使用量的增加)。给城乡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危机。因此,上述问题我们不可等闭视之。而所有这些问题之中,人口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由此而带来的环境恶化等其负面的影响也是极其严重的。所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需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还需我们各界人士,尤其是我们建筑师们的共同努力就人口问题而言,其所带来的居住需求问题也日益加剧,一方面,要为居住者创造出舒适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又要节约土地等资源,这是一个勃论,所以为了解决好这一矛盾,在建筑领域中具有较低能耗和较高的能效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环保型建筑是解决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途径之一。下面来谈谈绿色环保型建筑的初步构想:

二、绿色环保型建筑的初步构想:

前面提到了绿色环保型建筑就是:建筑的构建尽量少地采用不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以能耗低、能效高为目的,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体健康及环境的不可逆影响。这就要求:

首先,建筑设计人员要有环境保护的意识,要在建筑设计中充分体现和表达。而要充分体现和表达,则要求建筑师对环保型建筑有深入的理解。我们知道,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新技术,这种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使有限的资源危险地迅速消耗变得缓慢的可能性,而另一方面也包含着很大的危险,其中包括新的污染形式及使地球上出现可以改变物种进化道路的生命形式的新变种。大自然既是慷慨的,也是脆弱的。使用资源的变化速度要求我们立即去预防和阻止料想不到的后果。著名的工业革命,未能考虑环境问题,而今人们对它的巨大成就提出了疑问。过去人们认为,世界资源是无限的,而今,地球表面失去覆盖的自然植被,其速度之惊人,使我们预想,世界的树木砍完的情景及土地沙漠化后,土地资源不断丧失,过度的土地开发及不完善的农田灌溉系统,尤其是山区的无组织排水,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还有能源的过度消耗使温室效应越来越来严重,以及不合理的工业建设对大气及水资源的污染等等。因此我们的建筑师在设计时要有足够的认识

这就是说,建筑设计尽可能合理地利用每一寸土地,比如土地规划时,精心做到不浪费每寸土地、在建筑密度及楼距楼层的按制上做到科学合理。有理有据。在建筑的单体设计上同样做到合理的面积分配,户型面积分配和户内面积配置。厨房与卫生间设计尽量使人体功效发挥到最佳状态。所谓人体功效即在功能上满足使用要求,效率上为最大化。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注重能源的节约,做到废物利用,如:灰砂砖的使用,还可设想废物垃圾在建筑材料中的再应用。如塑料、玻璃等的回收与利用。另外还有一些有机物的有效利用,象树叶等。在室内能源的利用上尽可能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在水资源的利用上可以设想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可将废水及废物再利用。设计可将卫生间中的便池下水管道与洗池下水管道分设,分别以两个系统排出。便池下水管道在排出室外后,经过沉淀池沉淀后是极好的农家肥,可供城郊附近农田施肥作肥料之用。它既肥沃了农田,而且,该肥料中不含洗涤剂等的化学污染物,也不象化肥对人体及土壤有害。这样一来既减少了污染,也节约了化肥的使用,同时也节省了费用开支。我们知道,污染源和污染的成因具有复杂性和相关性,污染的影响是广泛的、积累的、持久的,其程度远超过我们今天所能认识的水平。农用化学品对环境、地下水和动植物及人类危害的范围在日益扩大。另外,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市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也要增强宣传力度,建立完善的制度。而且国家政策上要给予支持,短期内投资可能会有所增加,如下水管需设两个系统,而从长期来看,它将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对可持续发展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再者,室内热水的供应现在已有许多实例证明,太阳能作为辅助能源,解决了生活中的热水供应,但应用并不是很广泛,这就要求政府给予正确的引导,初投资是高了些,但从长远来看还是比较有利的。再就是室内采暖将太阳能引进室内,过去人们试验了许多采暖房,我们觉得可进一步大胆开发,广泛应用,尽量减少燃料供暖。在风能的使用上,尤其是象北京那样一个必较有优势资源的地区,在“风”能的利用上更要重视并加以利用。在住宅设计中,我们不妨在每家每户的屋顶设计一小型风能发电机或在屋顶设计一总风能发电机,将风力所发之电有效利用,减少热力点的需求和供应。这样既有效地利用了可再生资源,同时,产生了效益而节约了电能。节约了电能就意味着节约了不可再生资源,因为电能有水利热力电能之分。如果是热力电能,此种做法意义更为重大。

除此之外,就是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设法将塑料、树叶经过一定的高技术处理后可作为装饰材料或防护材料。试想,我们每天每户的垃圾中又有多少污染环境的塑料产品呢?如果一旦被有效利用,变废为宝,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也节约了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树叶的利用价值更有意义,在北方每到秋天时,到处落叶纷纷,如将每一片树叶加以充分利用,其价值将不可估量,它经过科学加工,使用到建筑材料上,使可再生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此外,还可鼓励人类多种树,使资源、环境良性循环。这样以来还可为人类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绿色空间环境。近年来爬壁植物在不少地方得到重视,如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门诊大楼爬壁植物效果非常好,在夏季,它既美化了环境,又降低了室内温度,同时也降低了空调的使用周期,减少了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还有,要设计和建设绿色环保型建筑,除了以上建构外,还需重塑市民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取得市民的认同与理解,在人与自然的协调中重塑人、追求的是人的存在与自然的存在的相互支撑与共同优化;强化的是人对自然应负的责任;实现的是人对自然的重访与鉴赏。人越是统治自然,自然反过来愈加统治人;人越是优化自己的生命存在,就越是走向愿望的反面;人对自然界索取越多,自然对人的报复就愈深;人在物质生活中越舒适,在精神生活中就越痛苦。在重塑人对自然的关系方面人类在认识上必须承认自然万物存在的权利和价值,正确看待人在整个自然界中所处的地位,合理把握人的生命存在与万物存在的连带关系。在人对自然界中地位与责任的重塑方面也标志着人对自然的尊重与鉴赏,重建人的自然的家园也是克服人的危机的重要途径,在物质与精神的和谐中重塑人,必须突出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应当使经济发展与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和社会教育的发展保持恰当的匹配关系,使精神文化的事业体现理想性与现实性,高层次与通俗化的关系,重建人的精神家园。可见,克服人的深重危机取决于对人的重新塑造,人的重新塑造必须体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和谐。为可持续发展及环保型建筑的启动立德,我们必须建构一种能够与可持续发展特征和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的道德文化体系,对传统道德文化作出批判性的继承和创造性的转化,从而建设持续而美丽的精神和物质家园。

另外,绿色环保性建筑一方面要有建筑设计思想的革命,另一方面就是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支持与保障。在宏观政策环境和相应的制度调整上,彻底放弃扭曲自然自源的不可用尽性,要求政府一方面要尽快推进市场机制的建立,以使反映资源短缺程度的市场价格的诱导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提高自然环境自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要求政府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以及适当的行政手段进行环境产权的界定,从而使环境得以保护和改善,使可持续发展制度化、法制化。

另外,经济要有所保障。经济的支持对可持续发展——即环保型建筑有其重要意义。如果没有经济的支持,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要有科学的技术与方法进行再加工,这就需要资金的保障。还有在能源的利用上,如风能、太阳能还需一定的研究支持资金及投入相应的试产品资金和符合利用风能及太阳能利用的设施及产品,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有效保障,所以政府要给予支持与鼓励。

三、只有绿色环保型建筑才会有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绿色环保型建筑是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是人类与自然和协相处的产物,环保建筑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保护自己的懒以生存环境的明智的选择。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哲学给科学发展以根本方法,哲学与科学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使人类意识在不断变化发展者。所以我们生活在一种运动,流动的过程中。变化着的认识造成了生活的变化,变化着的生活也造成了认识者意识的变化。困此,我们每一位建筑师,在做建筑设计时,都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要有意识地保护人居环境,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在设计方法上力求做到自然与人的协调,为共同的发展创造出优美和谐的绿色家园。

我们要在意识深处进行一次变革,使人类真正关心自己及自己的下一代。如同《人类环境宣言》中所述,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关系到各国人民的福利和经济发展,是人民的迫切愿望,是各国政府应尽的责任。人类总是要不断总结经验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使技术转向更有效,更清洁,零排放,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它资源消耗。

绿色建筑管理范文第6篇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不时发现一些设计单位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教条的为了绿色而绿色,为了到达指标而到达指标,往往会形而上学的将一些实际上并不需要或是并不成熟的技术进行简单叠加,但这通常会使绿色指标没有提高多少,却导致使用功能上存在较大缺陷和隐患,往往适得其反。例如苏州某商业综合体项目,按照业主的要求,该项目申报了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二星级,设计单位也在建筑、结构、机电设计中采用了较多的绿色建筑设计元素,在审查设计单位提交业主审核的图纸时,发现原设计的酒店式公寓采用多联式三合一系统(空调+地暖+生活热水),但目前市场主流多功能VRV产品运行时须地暖与生活热水间进行模式切换,当有生活热水需求时,地暖热水环路将被切断,在有长时间较大生活热水负荷情况下将一定程度上影响户内采暖。另外,在生活热水用量较大时(如淋浴或浴缸注水),通过热泵制备热水速度与可靠性不足。经与业主及设计单位商讨还是采用传统空调+燃气热水器系统的方式更为有利。通过以上建议,看似对绿色建筑做了减法,却保证了建筑功能的稳定实现,通过结构围护设计、地源热泵设计、雨水回用设计、热回收设计等其它方面的优化设计做了加法,最终该建筑的单位面积全年能耗设计指标小于参照建筑的单位面积全年能耗,节能率为65.63%,使得该建筑达到了《江苏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32/J96-2010)节能65%的要求。可见,绿色建筑不是高技术堆砌,真正做一个绿色建筑,不一定非要用太阳能、风能这些低碳技术,这些技术也不是绿色建筑的符号,它们与绿色建筑并不直接等同。绿色建筑是要实现使用功能的同时,最大程度的节能环保低碳,而绝不是实现节能环保低碳的同时,最大程度的实现使用功能。

2.施工上的反思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发现一些施工单位认为,绿色建筑是设计师的事,设计完成以后照图施工即可,在施工管理过程中不能为建筑增加绿色,其实这种想法也是不正确的。在上海某商业办公项目管理过程中,并未采用过多嘘头的绿色设计,而是基于项目管理本身将传统的建设过程尽可能的绿色化,在绿色元素最少的地下结构的施工管理阶段,我们作为项目管理公司和专业的LEED咨询公司一道,要求施工单位将支撑爆破拆除产生的砼碎块数量进行统计,并做好记录,如计入回收利用材料,需附上回收单位证明信,还要提供废料利用的照片作为佐证;支撑爆破拆除后,材料(钢筋、混凝土)的回收,需要由回收公司在证明信中注明用途;最终测算下来,地下室中可回收成分价格比达到15%,本地材料价格比达到34%,满足LEED要求;可见,只是将传统施工管理过程中的一些看似不值一提的过程进行优化,施工过程绿色化也同样大有可为,包括施工单位日常在做的除尘降噪、资源循环利用同样是非常好并且务实的绿色建筑理念的实践。

3.成本上的反思

在对北京某办公综合体项目和大连某商业项目做技术尽职调查时发现,这2个项目均设计及安装有中水回用系统,北京项目的中水回用系统在实际运行中主管道阀门长期关闭,只有在政府检查时才会开启,而大连项目则是将回用水箱取水管直接引自地下水源,这两种做法实际都是形式主义的做法,究其原因,还是维护费用和运行效益不匹配作祟。真正做好绿色建筑的项目管理,从立项规划阶段就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住宅建筑而言,普通消费者在掏出其毕生甚至两代人的积蓄来购买住房时,首先考虑的是地段、价格等因数,除了极少数高端人士,很少会主动将是否是绿色建筑列入其买房考虑因素,对于商业建筑而言,开发商在没有利益驱动的情况下,也极少会主动要求进行绿色建筑设计,对于公共建筑而言,政府所做的示范项目倒是如雨后春笋一样不断涌现,但单从经济效益而言,这一类建筑的投资回收期及内部收益率往往十分难看。可见,当前绿色建筑理念虽然深入人心,但实际上只是一个“小众市场”,尚需要政府为主导进行不断的培育。相关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平均在10%左右,这对于建筑投资估算时,是一个较大的成本支出项。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决策时,更多地遵循“被动技术优先,主动技术优化”的方式,而不是片面地追求绿色技术。最大限度利用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天然礼物,如光、热、风,这才是绿色建筑所应追求的。通过架构合理的节能、节水设计方案,并与普通建筑方案进行对比,从而识别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对比绿色建筑带来的效益,从而可以量化绿色建筑的益处,为投资方的决策提供切实的依据。

4.展望和建议

综上所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基于有效需求和合理适用的基础上对建筑内涵的一个升华和优化,唯绿色技术的绿色建筑不是我们追求的,光生态而不宜居的绿色建筑也不会是为人们所需要的。绿色建筑应是“环境友好、低碳节能、生态宜居”的辩证统一体,我们既要一手抓绿色投入和绿色设计,更要一手抓工程实施的过程绿化,还要做好增量成本的核算,政府也应进一步引导补贴,帮助企业做好增量成本的消化。我相信,在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的共同努力下,人们所追求的生态宜居的绿色建筑,一定会越来越多。

绿色建筑管理范文第7篇

1)LEED绿色建筑对工程施工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本项目要获得美国绿色建筑LEED认证金奖,至少要获得34分以上。为此我们严格要求施工单位遵照LEED绿色建筑要求,建立和满足:

(1)配置LEED认证体系的专职LEED协调员,建立LEED实施的组织架构,并明确各级人员的主要责任。总包单位作为总LEED协调人;

(2)根据本项目要求编制具体的实施计划,建立执行、跟踪、检查、总结纠偏等制度和措施;(3)对施工现场及周边环境进行保护。

2)LEED评估体系标准作为绿色建筑实施的必须条件,在建设活动中控制土壤侵蚀沉积、噪音和扬尘产生,减少环境污染。

包括以下措施:

(1)在施工场地四周设置围墙并与周边环境进行隔离,减少施工现场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我们要求总包设置围墙并留设绿化带,将施工现场对外部坏境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

(2)场地内施工道路及材料堆场等全部硬化,并设置自动喷洒减少扬尘。对土体进行覆盖。对于短期内不施工的地带利用当地生长快、极度耐踩、几乎不需施肥浇水、而且耐冷耐热、恢复性极强等性能植物进行临时绿化,从而减少地表的面积,减少发生水土流失的几率;

(3)在施工现场出入口均设置冲洗槽,所有出入场地车辆要求清洗,除去附着于车身及轮胎上的尘土或其他污染物,以防污染周边环境。冲洗车辆用水就近排放至沉淀池;冲洗槽、沉淀池内累计的污染物定期清理;

(4)施工现场设置临时排水管(沟)和沉淀池,对所有排出现场的水,全部经沉淀后,再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定期对废水进行检测,杜绝将施工场地的超指标水体排放出场,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5)尽量保持原有植被不受破坏。我们和建筑师沟通,保留了场地原来的银杏树,纳入后期的景观设计作为永久保留。在施工期间,专门对树周围砌筑砖池和水沟隔离,防止施工废水浸入土壤,造成土壤板结损伤树木;

(6)选用商品混凝土、预拌或干混砂浆,严禁在现场拌制混凝土和砂浆,减少扬尘;

(7)在施工各楼层上设置活动厕所,所有排放都由专业公司打包清理,集中处理;

(8)严格噪音控制,除了满足当地政府的法律法规外,每周对施工场地周边进行噪音监测,合理组织施工顺序及采用施工机械,降低噪音污染;

(9)保护和节约水资源。将基坑降水和基坑四周的明排地下水、雨水经过沉淀后作为现场厕所、场地冲洗、道路自动喷洒和临时绿化植物水源,并经氯离子检测合格后用于混凝土养护。所有这些都成为循环,比如冲洗场地和车辆的用水经沉淀后可以再次用于冲洗。

3)材料和资源管理。

(1)就地取材。本项目要求在800km范围内选取、提炼、生产及加工建筑物料或产品(本地物料或产品)材料用量达到材料总价值的20%。为了确保达成目标,我们在招标时,就提供了800km内的一些合格材料供应商信息供总包和分包选择。提高近距离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物流对资源的消耗,降低因运输等产生的环境影响。

(2)材料再利用和循环材料。要求总包根据工程进度表在施工前演算可回收成份物料(物料的使用后可回收成份和1/2使用前的可回收成份物质的总和)占项目所用全部材料价值的百分比。本项目要求循环材料含量达到材料总价值的10%。我们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该项规定,并要求施工单位选择的厂家必须同步提品所含循环材料的证明材料。对所有循环材料数据进行定期汇总,按月提交给业主。

(3)施工废物管理。严格要求施工方必须按照计划,其回收和折价处理至少50%在施工、拆除、和场地清理产生的不含有害成份废物,该计划必须能分辨出从废物中分离出来的物质种类及使用地方。回收废物包括纸板、金属、砖、瓦片、混凝土、塑料、木头、玻璃、石膏墙板、地毯和绝缘材料等。挖掘的土壤及清理土地的废物不列入计算之内。现场设置专门的分离回收材料点,在建筑活动过程中每日纪录废物总量、转移数量、废物处置或回收地点、以及转移方式等。按重量或体积计算废物回收量(整个计算过程要一致),并每月提交每日施工废物管理纪录和废物回收量供业主或全权代表审查。

4)低挥发材料。

我们要求建筑主体和幕墙的胶粘剂、建筑密封胶、油漆、地毯和复合木产品等使用低挥发材料。低挥发材料应满足如下标准和要求:

(1)胶粘剂:必须达到或超过《美国南海岸区空气质量管理条例1168号》(SCAQMD)限制使用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规定,建筑密封胶必须达到“海湾地区空气资源委员会”规范8,第51条的规定。对于所有作填充的和对室内空气有潜在影响的粘合剂和密封剂,其VOC含量(包括工厂使用和施工工地使用的)均不含有尿素甲醛,并满足LEED要求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限值。对于所有在施工工地使用的、对室内空气和建筑周边空气有潜在影响的油漆和涂料,不超过《绿色涂层》(GreenSeal)标准GS-11所规定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化学成分的限制。

(2)复合木材和合成纤维产品(包括但不限于微粒板、小麦板、硬纸板、实木层板构件、实木门定向刨花板、高密度板和夹层产品),无尿素甲醛树脂。

5)施工现场空气质量管理(施工期间)。

(1)室外空气状况检测。总包方必须每周提交所安装的二氧化碳监测系统部件的生产商产品数据对照表和控制程序的施工图记录,包括CO2初始参数的设定及报警能力。

(2)施工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施工单位必须提供施工现场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方案,施工现场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方案须清楚地描述和表明在建造场所潜在的室内空气质量风险及相对措施,并在建造场所图纸清楚指示关于责任,实施和检查计划表。每月提交实施进度报告于业主或其全权代表审查,并须至少提供下列资料:实施的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方案提供照片、过滤介质制造商、型号及其最低性能报告值(MERV)、过滤介质的安装地点、确认入住前更换过滤介质。施工过程中达到或超过“金属薄板和空调商协会”(SM-ACNA)制定的《施工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标准(1995)》第三章的推荐设计方法。包括暖通空调的保护、源头控制、截断污染渠道、内务管理和日程安排等,包括保护现场储藏的或安装的吸水材料不受潮、低排放材料(包括所选用的粘结剂和密封剂、涂料和涂层)、地毯系统以及复合木材和植物纤维制品满足相关要求,其中低排放的为建设施工阶段所用的材料,现场在进行材料选择时,必须按照相关规定选取,符合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区17(SCAQMD)法规1168号规定。控制污染源并隔断污染源的扩散通道。现场使用的容器采取闭式,装溶液的容器在取用过程外全程密封,对于会散发气味或灰尘的废弃材料采用覆盖处理。在施工过程中产生VOC或粉尘较多的区域,采用排风扇将污染物排至室外(排放前测定废气污染指标,超标的还需设置过滤网),进行空气对流处理,排风口远离建筑的新风入口和人员入口。若施工期间必须使用空调,则必须在每个回风格栅处安装使用过滤介质,且根据ASHRAE52.2-1999的规定,其最低性能报告值(MERV)为8。入住前必须立即更换过滤介质。在每月的LEED工作进度会议和LEED工作总结会议前(每次提交付款申请书时),提交施工室内空气质量管理进度报告。

2总结

按照LEED绿色建筑金奖的要求,本项目在设计和招标时就对LEED体系进行了详细分析,对涉及现场施工、材料和资源管理、材料循环利用、废弃物回收、施工期间空气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放入合同中明确。在施工开始时,要求施工方会同顾问公司制定了相应的实施计划,并在施工中严格实施、监督、检查更正,最终获得了LEED金奖。

绿色建筑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建筑管理;策略;创新改革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4日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而建筑管理作为建筑企业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筑企业一系列活动的正常开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建筑管理受到建筑行业的高度关注。而建筑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具备完善的管理知识和较高的管理水平,做到以制度管人,坚持以人为本,以理服人,合理控制并处理施工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建筑企业加快建筑管理创新改革,不但要改进建筑管理体制,还要提高建筑管理人员素质,进而实现建筑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研究建筑管理创新改革不仅能够提高建筑管理水平,而且对建筑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一、建筑管理创新改革的必要性

(一)建筑市场发展的要求。现阶段,我国建筑市场的发展受到建筑管理工作本质缺陷的影响巨大,而建筑管理创新改革不仅能够改进传统建筑管理工作的本质缺陷,而且能够满足我国建筑市场的需求,适应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并且,建筑市场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当前国际化发展的背景下,建筑市场的国际化发展对建筑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企业为了适应建筑市场的国际化发展方向必须加快建筑管理创新改革,通过更新管理观念、创新管理体制,以此来更好地适应建筑市场的发展规律,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因此,建筑管理创新改革是建筑市场发展的要求。

(二)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创新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缺乏创新理念和创新措施,社会发展的步伐就会变慢。并且,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只有各行业实现创新管理,使包括建筑行业在内的各个产业发展能够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满足我国市场竞争的规律和管理模式,才能不断提高建筑企业的发展层次。由此可见,建筑管理创新改革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建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方式滞后。部分建筑管理部门仍采用传统的集中管理方式,要求对建筑企业各部门和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统一管理,建筑企业各部门和施工队的自主性较小,无法灵活处理在建筑过程中遇到的各项工作问题。另外,很多建筑管理部门严格要求各建筑部门和施工队按照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开展工作,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多实际问题无法用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解决,导致建筑管理工作过于刻板,建筑管理效率不高,严重影响建筑企业的发展。

(二)人员素质不高。建筑管理工作对建筑管理人员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建筑管理人员具备先进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技能,而且对建筑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部分建筑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滞后,自身的管理理念仍然停留在过去以上级要求为准的时代,没有关注到下级人员的实际需求。并且,这些建筑管理人员缺乏终身学习观念,没有积极学习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这导致其管理水平不高。另外,部分建筑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缺乏对建筑管理工作岗位责任的充分认识,认为建筑管理工作就是对建筑各环节和各部门进行简单的上传下达工作亦或是按照企业规章制度进行照章办事,缺乏服务意识,忽视了建筑管理工作的服务性特征,一味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开展管理工作,忽了建筑企业和建筑各部门的发展需求,管理工作脱离建筑工作实际。

(三)成本管理效果不明显。首先,部分建筑管理人员缺乏成本管理理念,在建筑的过程中只重视建筑工程能否按期完工,导致建筑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资金和材料浪费。具体来说,很多建筑管理部门都缺乏对建筑全过程成本控制的重视,只重视在主要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忽视了建筑材料购买和建筑项目维护和使用管理的成本控制。另外,部分建筑管理人员缺乏预算管理,没有对建筑工程的成本进行预算,建筑工程成本高居不下;其次,部分管理人员在建筑管理的过程中虽然加强重视成本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各环节的工作成本进行合理控制,而是采取事后调节成本标准的方式,成本管理严重滞后。

(四)缺乏绿色管理。建筑工程会影响周围环境的质量,如果忽视环境保护工作,建筑工程将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但是,现阶段很多建筑管理部门缺乏对绿色管理的重视,忽视建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首先,很多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污水污染和建筑垃圾污染的合理处理,严重污染周围环境;其次,部分建筑管理部门缺乏对建筑企业施工技术情况的监管工作,致使建筑企业缺乏高端绿色建筑施工技术,从而造成其绿色环保建筑施工工作的缺失;最后,建筑管理部门缺乏对绿色施工的激励机制,绿色建筑活动的实施全靠建筑企业的自觉性,而绿色建筑的成本和技术要求较高,很多建筑企业在建筑过程中为追逐经济利益而放弃了绿色建筑技术。

三、建筑管理创新改革策略

(一)转变观念。建筑企业应重视社会发展方向和建筑行业发展趋势,积极转变管理观念,采用现代化的管理办法,积极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树立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快建筑管理创新。并且,建筑行业应根据行业发展的趋势不断调节建筑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根据实际工作需求改进传统建筑管理工作中的官僚作风和行政作风,树立服务意识,积极为企业建筑工作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和规划服务工作。另外,建筑管理部门应加快市场部门建设和施工管理部门建设,制定各部门的工作章程,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完善各部门的工作流程,落实责任到人制度。

(二)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管理人员素质对建筑管理工作有着直接影响,建筑管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备完善的建筑管理知识和较高的建筑管理技能。因此,建筑企业应积极提高管理人员素质。首先,建筑企业应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建筑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建筑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建筑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建筑管理人员的自我认知,增强建筑管理人员的职业认同;其次,建筑企业应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统一管理,积极实施责任制度,将建筑管理人员的责任与建筑管理人员的经济利益和工作利益联系在一起,当建筑工作出现问题的时候要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再次,建筑企业应加强对建筑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引导建筑管理人员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和技能,使建筑管理人员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建筑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最后,建筑企业应加强对建筑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建筑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引导建筑管理人员遵循职业道德开展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建筑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三)加强成本控制。首先,建筑管理部门应加强重视成本控制工作,将成本控制工作纳入建筑管理工作体系,突出成本控制在建筑管理中的地位,制定明确的成本控制工作目标和工作流程;其次,建筑管理部门应积极开展全^程成本控制,积极控制建筑施工各环节的成本,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降低施工成本,以实现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建筑企业应积极开展成本预算工作,制定合理成本计划,并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状况不断改进成本计划方案,并对成本预算和成本控制进行总结反思,以优化建筑企业下一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

(四)加强绿色管理。首先,建筑管理部门应积极树立绿色管理理念,加强重视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将绿色管理纳入建筑管理目标体系之中;其次,建筑管理部门应积极引进先进的绿色建筑技术,加强对建筑废水、废气物和生活垃圾的处理,进而减轻建筑工程施工的环境污染。并且,建筑管理部门应尽量使用低耗能和低污染的建筑材料,积极节约资源,实现绿色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骏骅.论建筑业施工企业的制度创新[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3.1.

[2]贾小兰.浅谈建筑管理存在问题及针对性的一些解决方案[J].科技资讯,2013.5.

[3]万书美,王有峰.探究我国建筑管理现状并提出解决办法[J].河南科技,2013.13.

绿色建筑管理范文第9篇

1.1政策法规保障不到位

一是从我国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政策法规建设来看,现行的《节约能源法》、《建筑法》等政策法规,虽有一些建筑节能等内容,但是具有强制力的内容条款不多,存在着笼统模糊的问题,过于原则,缺乏明确的法律责任和可操作性。只有设计方面的标准,而没有施工监理、材料等方面具体的规范要求,难以适应现代绿色建筑发展的需要。对绿色建筑施工的没有具体规定,对于违反绿色建筑施工没有缺乏必要的惩罚措施,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比较粗放。很多都是打着绿色建筑的幌子,其实则是高耗能工程。二是管理缺乏奖惩制度。现行的法律法规缺乏奖励性和处罚性机制,特别是在奖罚措施等方面缺乏法律法规,在绿色建筑节能效益方面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特别是要在专项基金、补贴等方面,还需要进行完善。

1.2评估体系不完善

专业的评估体系是影响绿色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虽然出台了一些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如《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等,但是,却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技术评价仅适用于住宅建筑、奥运建筑、公共建筑等单体,缺乏适用于复杂性的建筑。现存的评估体系都比较单一,各自为阵,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单个体系直接的衔接与融洽效果不理想。单个体系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一定的矛盾,没有一套涵盖面广、适应性强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严重影响了我国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

1.3管理水平未达标

一是传统型管理人才多,绿色建筑管理专业人才少。大多都是从事传统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他们习惯了传统建筑工程粗放式的管理。缺乏绿色建筑工程专业管理人才,绿色建筑工程专业管理知识匮乏,其专业管理技术难以符合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需要,这样就严重影响了绿色建筑工程的管理效果。二是绿色建筑专业施工人才少。由于施工人员缺乏绿色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术,绿色建筑的理念不强,对绿色建筑施工的规范不熟悉,导致绿色建筑管理的具体任务目标无法很好地分解和落实到施工人员身上。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违反绿色建筑工程操作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对策与建议

针对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一些关键性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要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健全法律法规,完善评价体系,强化绿色建筑工程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绿色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

2.1加强宏观管理,健全法律法规

(1)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由政府对绿色建筑进行长远、整体的规划布局,实行绿色建筑规划战略一盘棋,充分发挥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协调作用,切实做好绿色建筑的规划、认定、审批、监管和验收,根据现状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搭建交流平台,充分发挥绿色建筑中介机构作用,助推绿色建筑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监管等加强完善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我国现有能源的实际现状,制定出绿色建筑的整体规划和发展战略;然后需要完善绿色建筑的服务体系搭建与国外的交流平台、发展科技中介组织,以推进绿色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2)健全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到位的标准和底线,因此必须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从设计、建设、开发、实施等方面充实完善绿色建筑立法的内容,确保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有法可依,不断完善绿色建筑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2.2完善评价体系,助推健康发展

(1)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通过对企业资质进行评估,对于不符合资质要求的企业,坚决要拒之行业之外,切实把好绿色建筑企业准入门槛。对于没有达到绿色建筑工程要求的建筑行业,不予审批,并坚决取缔,以防一些高能耗的项目打着绿色建筑的幌子,欺骗人们,危害社会。(2)强化过程控制,实行全程评价管理。从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到验收,都必须制定详细完善的规定,并管理到位。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形成完整的绿色建筑管理评估体系。同时,绿色建筑工程监理、质量管理等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严格按照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注重过程管理,在工程的建设、设计、招标、投标、施工、监理等阶段,要认真执行建筑节能的强制性标准,并审查节能工艺和材料的使用效果,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以确保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到位。

2.3强化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1)拓宽人才引入渠道。根据绿色建筑管理的需要,通过高校录用、社会招聘等多种渠道,招纳各种所需的专业人才,管理型与技术型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以此提高绿色建筑工程管理队伍、施工队伍的专业水平,从根本上为绿色建筑工程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2)强化专业培训机制。加强对绿色建筑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监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专业培训,完善培训激励制度,将培训情况与员工的绩效待遇联系起来,实行岗位技术等级工资、绩效工资制度,严格执行持证上岗,不断增强员工的绿色环保意识、节能意识,从内心调动全体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使绿色建筑工程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必须牢固树立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理念,从国家层次讲,应该加强顶层设计,暨切实加强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标准制度体系加强,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作用,严格规范绿色建筑工程的全程管理。同时,作为建筑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意义,加强队伍建设,引进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完善培训激励机制,创新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绿色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助推我国绿色建筑行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绿色建筑管理范文第10篇

当今世界,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迈向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低碳竞争力”也成为提升国家和社会经济综合发展能力的核心要素。尽管对于绿色建筑的概念,国内外还缺乏统一的定义,但是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有关绿色建筑的定义都涵盖了以下三方面:(1)资源与环境负荷和影响的减少;(2)健康和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创造;(3)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我国在国家标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根据绿色建筑能够显著提高能源效率并减少能源消耗的这种特性,大力发展绿色建筑项目是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的重要措施。

1我国绿色建筑和建筑管理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建筑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国家对建筑的节能减排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而绿色建筑是提高能源效率并减少能源消耗的重要途经之一,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必然的趋势和刻不容缓的任务。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鲁布革水电站项目为标志,我国建筑业管理制度迈出了重大的改革步伐,建筑管理制度也日益与国际接轨,日益成熟的建筑管理制度和模式为我国城市的快速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虽然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前景明朗,建筑管理制度也日趋完善,但我国目前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并且进步的速度也不尽如人意。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除了中国绿色建筑起步晚、起点低之外,也与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上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不到位,缺乏有效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和配套措施以及社会环保意识的缺失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将建筑管理与建筑“绿色”的内涵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结合,强调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管理。

2政府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在整个绿色建筑发展的过程中,世界各国政府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推动者的角色。可以说,政府对绿色建筑发展的支持力度直接决定了绿色建筑前进步伐的大小。

2.1完善绿色建筑管理的法律法规分析走在绿色建筑发展最前沿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和英国,可以发现立法始终是其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我国在这一方面从无到有也做出了很多努力,如:2004年,建设部颁布实行《全国绿色建筑创新管理办法》;2005年颁布实施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首次颁布了编制5年之久的《中国绿色建筑导则》;2006年则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但是,由于我国绿色建筑的相关立法起步晚,至今还没有专门的绿色建筑法和绿色建筑管理法。现有的这些法规中虽然有很多积极鼓励绿色建筑的条文,但由于缺乏强制性,对实际操作和实施没有保障。因此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国家和政府的首要任务,也是实施绿色建筑管理的第一步。

2.2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开发据了解,美国已经制定了非常成熟的绿色建筑分级评估体系—“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LeedershipinEnergyandEnviromentalDesign,简称LEED),而英国更是早在1990年就首次推出了著名的“建筑研究所环境评价法”(TheBuildingResearchEstablishmentEnvirolunentAssessmentMethod,BREEAM),这也是国际上第一套实际应用于市场和管理之中的绿色生态建筑评价办法。有效而成熟的评估体系是绿色建筑管理的重要评价和指导,但是适应我国现状的成熟的评估系统目前尚未开发出来,可以参照发达国家已有的评估体系,在符合我国国情、科学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之上,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2.3发展绿色建筑要加快立法有了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切实可行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政府还必须采取有效的激励制度和措施,加大绿色建筑方面的科研经费投入,采取经济激励政策,用以突出市场在推动绿色建筑上的作用,同时调动建筑科研人员主动性、积极性。我国发展绿色建筑,要加快立法。从世界范围看,绿色、生态建筑观念的确立,经历了四个阶段:节资节能阶段、注重生态阶段、环境量化阶段以及法规强制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始,由于深切认识到资源、能源的有限性,以及一部分资源、能源在大量使用后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严重性,世界各国纷纷强调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和综合利用。一些发达国家组织起来,共同探索住宅和其他建筑节资、节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世界各国在住宅和其他建筑建设中愈来愈重视生态环境的营造和保护,建设了大量以“生态”、“绿色”、“健康”为理念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旨在创造一种能够保持住宅和其他建筑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而不破坏其生态平衡的环境,创造一个能够保持和改善人类赖以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社会空间。在环境量化阶段,由于发现很多住宅和其他建筑的建设,还只是停留在绿化、美化的表层,把“绿色”等同于“绿化”,而尚未涉及“生态”、“绿色”、“健康”的深层次丰富内涵。于是,近年来各国纷纷提出住宅和其他建筑生态环境的量化指标,并研究制订评价体系。就我国而言,近些年有关主管部门先后印发和颁布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评审标准使用规则》和《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评审标准》等法律法规。不过,发展节能和绿色建筑不可能完全靠自发地开展,必须使之带有法规的强制性。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工作还比较滞后。有关部门已颁发了一些建筑节能管理的部门规章,但强制性还远远不够。因此,必须由国家立法,由政府主导,以法制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既要有强制性的法规政策,又要有具体的奖惩规定,加快绿色建筑发展从环境量化阶段向法规强制阶段推进,使发展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3项目管理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有效模式

科学的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是生态时代的绿色建筑的必然选择。“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建设项目进行从概念到完成的全方位的计划、控制与协调,以满足委托人的要求,使项目在所要求的质量标准、生态环境指标的基础上,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在批准的费用预算内完成。可以说,项目管理是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有效模式。

3.1项目管理的有效发展模式绿色建筑只是建筑类型的一种,其项目管理模式必定是基于传统项目管理模式基础之上的。在传统的工程项目设计管理中,一般是由建设单位通过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要求,委托设计单位进行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再由施工单位、材料/设备供货单位和监理单位负责施工建造。因此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中,并没有专门的部分负责绿色建筑这部分的研究和咨询。因此,在绿色建筑的项目实施中需要设有专业的绿色建筑咨询单位,负责从设计到施工全部过程的咨询和指导工作。在采用相关的项目管理模式的时候,譬如采用国外比较适用于绿色建筑项目的常用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DB模式、CM模式、PMC模式等,只需根据每个模式不同的流程,由不同的负责人与绿色建筑咨询单位进行配合,就可以在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上开创出适应绿色建筑的科学的项目管理模式。

3.2推动绿色施工建筑施工是建筑全寿命周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施工周期与建筑的运行周期相比虽然比较短,但是在这个周期中的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却非常的大。要实现绿色建筑的这个目标,就必须重视施工过程中的绿色施工管理。以保持施工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和能源节约为目标,采用合理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方案,根据已有的建筑评价指标,对整个施工过程采用量化式评价和控制。同时,由于建筑施工是属于技术依赖性和劳动密集性的产业,提高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水平以及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施工企业积极采用有效合理的绿色施工技术和方法,是保障绿色施工的一项重要管理措施。此外,必须加强施工过程中所有相关人员的环保意识,绿色施工意识的加强与整个环保意识的加强是相辅相成的。在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中,由于一些施工企业自身的水平较低以及一线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原因,对施工过程的环境保护、能源节约缺乏相应的意识,大多数从业人员已经习惯了刺耳的噪声、严重的浪费和习惯不良做法。因此在施工管理阶段,必须对整个施工队伍进行绿色施工理念的教育和引导。

3.3改进工程项目评价与认证管理当前,我国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对于绿色建筑整个项目管理过程,还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评价与认证管理模式,来促进、评价及管理全部的工程项目建设过程。要建立这个评价与认证管理,必须有一个权威的认证机构全权负责评价衡量,或是由第三方单独出具认证结果,或是认证后向政府部门出具结果,由政府部门进行审核和发放认证结果。最后,通过向市场发放结果,形成面向市场的绿色激励约束制度。

4改进绿色建筑的运行管理

在整个建筑设计实施过程中,运行管理一直是容易被忽略的一环。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有国家研究建筑的整体运行管理策略,而在我国这个阶段的管理现在才开始有所关注和研究。绿色建筑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是必须考虑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而建筑的运行阶段占到了整个建筑全生命时限的95%以上,是关系到绿色建筑建设成败的最后一环,要实现绿色建筑的真正科学管理就必须要保障其运行管理阶段的水平。如果运行管理没有做好,就会缩短建筑的寿命,也就造成了建筑功能和资源的极大浪费。运行管理阶段,除了建筑设计前期就做好相关的调查与策划外,更多涉及建筑运行过程中的维护与使用,牵涉到相关的使用单位和个人,包括开发商、物业和业主等。必须提高所有人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加大绿色建筑科学使用的宣传教育,同时还要有长期的监督和跟踪管理服务。改进绿色建筑的运行管理需规划先行拓展可持续发展空间。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和绿色建筑的推广,离不开政府的超前引导与监管。经济日报曾经介绍的案例和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例如,深圳市光明新区坚持规划先行,实施整体规划,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南京市积极编制出台了建筑节能围护结构应用、建筑节能能效标识等一批技术标准,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和成熟经验向技术标准的集成。发展绿色建筑,应努力做到规划先行、标准先行,既要进一步明确并严格落实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标准和要求,又要加强对新增建筑的节能管理,着力抓好设计、施工阶段执行标准的监管力度。

5结束语

上一篇:口腔医学教学范文 下一篇:康复训练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