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文

时间:2023-03-13 00:29:3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 评价体系 IEED GBTool CASBEE

一、前序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 节地、 节水、 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 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①。

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耗国, 建筑能耗占到了总能耗的27.5%。因而唤起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关注, 在建筑领域开展绿色建筑的实践有着深刻的意义。

近年来, 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推出了各自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框架,其中第一代是以美国为代表的IEED(Leadership in Energy Environmental Design),第二代是以加拿大为代表的GBTool(Green Building Tool);第三代是以日本为代表的CASBEE(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②。

2006年6月, 我国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这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如何借鉴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修正和完善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本文在对中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发展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当改进的方向,对于推进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完善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中国和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比较分析

(一)评价对象

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评价指标分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其中公共建筑主要针对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是由政府组织和社会自愿参加的行为。

相比较而言,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的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划分得更加详尽、细致,尽可能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如美国的IEED将评价指标分为新建建筑、楼宇改造工程、商业内部装修、建筑主体和维护结构、住宅评估、社区规划与发展评估;加拿大的GBTool将评价指标分为办公建筑、集合住宅、学校建筑和工业建筑;日本的CASBEE将评价指标细分为新建建筑、既有建筑、短期使用建筑、改建建筑等,评价对象更广泛,且政府措施强硬。

(二)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内容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等内容组成。

美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包括场地设计、水资源、能源与环境、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创新设计等内容;加拿大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包括能源和资源消耗、环境负担、室内环境质量、设施质量、经济性能、绿色管理,涵盖从各项详细标准到建筑总体性能等内容;而日本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包括能源消耗、资源再利用、 当地环境和室内环境等内容,项目繁多,评价工作量大。

(三)评价方法

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将具体指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等三大类。其中,控制项为评为绿色建筑的必备条款;而优选项主要指实现难度较大、指标要求较高的项目。对同一评估对象,根据需要分别提出对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指标要求。按满足一般项和优选项的程度,将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

与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评价方法不同的是, 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的评价指标中均有明确的权重体系。其中美国LEE设置了一级的权重体系, 每一类指标有相应的得分点, 按照分值的高低, 可以分为认证级、银级、金级和铂金级③; 加拿大的GBTool设置了四级权重体系, 所有评价的性能标准和子标准的评价等级被设定为从-2分到+5分,通过加权系数的不同, 可以计算出建筑物各方面的环境性能,分为五级;日本的CASBEE以用地边界和建筑最高点之间的假想空间作为建筑环境效率评价的封闭体系, 利用建筑环境效率BEE (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进行评价。BEE=Q /L,Q(quality)即建筑环境质量与性能,L(loadings)即建筑物的外部环境负荷, CASBEE权重体系为三级,采用五级评分制, 按照权重系数, 各评价指标累加得到采用评价结果Q 和L, 最后根据BEE比值的大小分为五个等级④。

(四)可操作性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构成方式虽然简单,但指标体系中控制项过多、量化指标过少,因而可操作性较差。

相比较而言,各国评价体系的特征各不相同。美国的LEED评价体系是世界上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中最完善、最具影响力的标准。同时因为其具有配套的咨询和认证机构以及专业的评估人员,已经被40多个国家采用;加拿大GBTool的评价体系标准灵活,在其四级权重体系中,两级固定,后两级各国、各地区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充分满足了不同用户的差额需求,但由于该评估标准操作过于复杂,不利于在市场上推广应用。另由于各国未建立统一的数据库,故本标准主要用作指导设计,不能兼顾设计与认证两种职能;日本的CASBEE评价体系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但评价项目繁多,评价工作量大。另未能建立诸如加拿大的灵活标准体系,不利于调整和改进,故适用性较差。

三、由中外差异看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

通过中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比较分析,结合中国的国情,我们认为,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修正和完善:

(一)建立绿色建筑的三级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变,如果单纯按照统一的指标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价,体现不出地区差异,很难保证其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因而可建立国家、省、市的绿色建筑三级指标体系:即全国制定统一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各省(自治区)根据各自经济、资源、气候、风俗等的不同建立省(自治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各地市结合地域情况的不同, 有针对性地确定相应的评价体系标准和内容。

在建立三级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绿色建筑的评价管理工作应实现三级管理,即国家、省(自治区)、地市的管理。绿色建筑的评价管理工作应由中央政府的直接管理逐步下放到地方管理:国家建设部有关部门负责对全国的三星级绿色建筑进行评价;各省(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一星和两星级绿色建筑进行评价;各地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市绿色建筑的申报和监督工作。

(二)建立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按照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两个阶段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估,具有很大的不合理性。按照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理论,建筑物可分为 “规划阶段 ”、“设计阶段 ”、“施工阶段 ”、“验收和运行管理阶段 ”四个阶段。因而,应完善现有的评价体系,充分考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其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境保护、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建立量化的综合评价方式

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采用分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结合的方式,过分强调了分项评价。另外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回避了权重的概念,使评价体系在合理性、可控性和操作性等方面较差。

国外的先进经验告诉我们,采用合理的指标体系,根据其重要程度进行权重体系的分解,可以实现对绿色建筑的合理评价。因而,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量化的综合评价方式,通过客观、合理的方法确定其权重体系,从而建立一整套量化的、符合程度较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重视绿色建筑的实际运行效果

我国现今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一方面过分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忽视新技术在实际中的运行效果,造成有的建筑虽采用了新技术实际却没有运行;另一方面鼓励高技术、高成本的技术,忽视低技术、低成本但高效率的节能措施,对绿色建筑的节能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误导。因此,应重视绿色建筑的实际运行效果,鼓励低技术、低成本、高效率的节能措施的普及⑤。

(五)推广绿色建筑的强制性措施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的认证是由政府组织、社会参加的自发行为,这实质是在变相鼓励高能耗建筑的存在。在国家的“十二五”发展期间,政府应采取强制性措施,规范绿色建筑标识的应用,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逐步完善绿色建筑的注册、审查、评价、公示等程序,来推动我国建筑环境质量的提高。于此同时,政府应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措施,逐步形成政府积极引导、申请单位踊跃认证、使用者高度认可的良性循环模式,从而促进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四、结语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可以为我国提供借鉴。一方面,由于不同国家经济文化、风俗习惯、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我们不能生搬硬套照搬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较晚,确实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因素。因而,借鉴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努力探索出一套切实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估方法和建筑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①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S].见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② 支家强,赵靖,辛亚娟.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及其理论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4):43—47

③ 赵凤. 国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给中国的启示[J]. 华东科技,2010(1):40—42

④ 王 祎,王随林等.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分析[J]. 建 筑 节 能,2010(2) :64—74

⑤ 朱颖心.绿色建筑评价的误区与反思——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之路[J].建设科技,2009(14):36—38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体系;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TU-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7-0020-02

Abstract: Most of the world's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in some of the most beautiful countries in green building (including the industrial and civilian), particularly the instrumentations, developed in the system, advanced and workable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ystem. This article on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s abroad as a simple process control.

Key words:green;building;system;evaluation standards。

1.全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概述

自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地球环境高峰会议)”第 一次提出“绿色建筑”的概念以来,绿色建筑的建设一直就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经过10多年的发展,绿色建筑研究由建筑个体、单纯技术上升到体系层面,由建筑设计扩展到环境评估、区域规划等多种领域,形成了整体性、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先后颁布了各自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如美国的 LEED 标准,英国的 BREEAM 标准,日本的CASBEEB 标准,澳大利亚的 NABERS 标准,法国的 ESCALE标准,香港地区的 HK-BEAM标准等。这些标准无一例外都体现了“四节”(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并将其贯穿到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行 管理的全寿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中。各国通过建立权威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制度,规范绿色建筑的管理和指导,强化市场导向。世界各国颁布的绿色评价标准情况见图1。

图1 世界各国绿色建筑评价标

虽然世界各国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时间不一,评价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都具有如下相同点。

1) 共同的立足点和目标。各国的评价都是在明确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基本都可以实现以下目标:为社会提供一套普遍的标准,指导绿色建筑的决策和选择;通过标准的建立,可以提高公众的环保产品和环保标准意识,提倡与鼓励好的绿色建筑设计; 而且刺激提高了绿色建筑的市场效益,推动其在市场范围的实践;另外由于评价体系提供 了可考核的方法和框架,使得政府制定有关绿色建筑的政策和规范更为方便。

2) 共同的关注点。各国的评价体系都有明确清晰的分类和组织体系,可以将指导目标(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评价标准联系起来,而且都有一定数目的包括定性和定量的关键问题可供分析,这些问题体现了各国对绿色建筑实践的技术和文化层面的思考和研究。评价体系中都还包括一定数量的具体指导因素(如对可回收物的收集)或综合性指导因素(对绿色动力和能源的使用),为评价进程提供更清晰的指示。

3) 开放性和专业性。各国的评价体系评价的数据和方法都向公众公开,任何人都可以了解使用。但数据和方法的开放性并不意味着评估过程的简单,各国对评估的进程都有严格的专业要求。评估是由相关部门给与专业认证的评估人执行的,如BREEAM的评估是由持有BRE执照的专业人士进行,而 LEED 的评估则要求所评估的项目组中至少有一位主要参与人员通过 LEED 专业认证考试。

4) 持续更新和发展。绿色建筑系统是复杂并且不断发展的,因而评价应当是可重复的、可适应的,对变化和不确定性能作出及时反应。

5) 评价结果皆有分级。各国评价分级的方法见表1。

表1 各国评价体系分级表

在国际上众多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英国的 BREEAM 标准和美国的 LEED 标准。下面分别概述这两部评价编制体系。

2.英国 BREEAM 标准体系

英国BREEAM标准的全称是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即“英国建筑环保评估体系”。是世界第一个绿色建筑综合评价体系, 也是国际上第一套实际应用于市场和管理之中的绿色建筑评价方法。其目的是为绿色建筑 实践提供指导,以减少建筑对全球和地区环境的负面影响。BREEAM 标准主要致力于以下目标的实现:提供被市场认可的环保建筑;将最好的环保措施整合在建筑中;通过制定标准激励大众提供最好的环保创新;提高建筑物业主、使用者、设计者、管理者的环保意识。

1) BREEAM评价体系的构成BREEAM 评价体系已经颁布了多个版本,其最新的版本是 2008 年版,主要覆盖了以下建筑类型:

BREEAM Office——BREEAM办公建筑评价体系

BREEAM Ecohomes——BREEAM生态住宅评价体系

BREEAM EcohomesXB——BREEAM既有住宅评价体系

BREEAM Industrial——BREEAM工业建筑评价体系

BREEAM Prisons——BREEAM监狱建筑评价体系

BREEAM Muti-residential——BREEAM多层建筑评价体系

BREEAM Courts——BREEAM法庭建筑评价体系

BREEAM Retail——BREEAM 零售建筑评价体系

BREEAM Healthcare——BREEAM 疗养建筑评价体系

BREEAM Education——BREEAM 教育建筑评价体系

BREEAM 评价体系的内容都由管理(Management)、健康和舒适(Health & Wellbeing)、 能源(Energy)、运输(Transport)、水资源(Water)、材料(Materials)、大气污染(Waste)、土地利用(Land Use & Ecology)、其他污染(Pollution)、创新(Innovation)10 方面组成。各方面的分值比例如表2 所示。

表 2BREEAM分值比重表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文第3篇

我国是2001年进入“绿色建筑”的研究阶段,随着我国对绿色节能建筑的逐步重视,近3、4年来,“绿色建筑”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词汇。从2004年开始,建设部每年一次在全国召开绿色建筑和智能化国际研讨会,直到2013年已经召开了九次会议。最近的2013年这次大会以“加强管理,全面提升绿色建筑质量”为主题,分为研讨会、博览会、互联网三大部分。而研讨会又设有1个综合论坛和31个分论坛,研讨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技术标准、政策措施、评价体系、检测标识,分享国际国内发展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作新经验,以便促进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的科技创新及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深入开展,更进一步使全国的绿色建筑走上了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及其误读

似乎很多人士没有弄清楚绿色建筑的本质含义,认为绿色建筑只是将建筑物周围和内部进行绿化。其实绿色建筑的本质尽可能较少浪费能源、土地、水、生物等有限资源,同时提高使用效率;

绿色建筑当然要采用一定技术,但并不是一定非要采用高新技术。科学地利用废弃的土地、原料、植被、土壤、砖石等材料,变废为宝,产生循环经济效益,力争做到“取于自然,回归自然”,这才是绿色建筑的本质含义。

尽管从2009年以来,中国能源消耗已经超过美国,排名世界第一,但从目前的建筑物能源消耗强度(EUI,即单位面积的能耗)上讲,中国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例如:发达国家暖通空调(HVAC) 采用“全时全空”模式下进行自动控温的,是在为一个非常巨大的系统提供服务。而在中国的建筑里,主要采用的是“分时分空”的模式,窗户可以自行开关,并采用分散式系统等控制方式。在中国,家庭大型电器(例如:烘衣机)的普及率很低、水电气的自行费用支付等因素,都是我国处于较低EUI的重要因素。

据有关部门估计,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都属于高能耗建筑,环境破坏极其严重,

本文由东莞市2008年科技项目“移动WiMAX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的研究”、江西省教育厅2007年科技项目“应用于4G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的研究”等资助!

每年都丧失大量的耕地面积。据建设部预测,未来10年我国建筑业发展速度仍会高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其中住宅建设也将处于增长型发展时期。

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确定的指标体系

为规范绿色建筑评价工作,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建设部于2006年6月1日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于2007年11月又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正式启动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等级划分比较详细,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住宅建筑)或全寿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6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

PKPM绿色建筑设计软件的两个只要用途

建筑节能的能耗模拟

PKPM绿色建筑系列软件是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开发,主要用于建筑节能设计的能耗模拟和分析,其主要包括空调、采暖、照明、设备等方面。该软件可以实现动态设计和分析过程,可对已建、改建或新建的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能耗模拟,判断其是否节能;另外,对于还没有制定节能标准的地区,可以作为标准的制定和能耗分析工具。

PKPM软件能以多种方式将建筑物的能耗指标、分析结果直观地显示出来,生成详尽的设计说明书和计算报告。该软件还提供了分析、审查、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功能,以便于直接对设计院节能设计的过程和数据进行监督和管理。

太阳能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分析

PKPM自主研发的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分析软件,是国内首款综合考虑以吸收太阳辐射能为热源,将太阳能转为热能以达到加热水的目的的整套装置,包括太阳能集热装置、储热装置、循环管路装置,并考虑地区资源条件、建筑外观、集热类型等相关因素,设计的一体化系统的管路尽最大限度不影响建筑美观,此属一种创新理念,从而实现了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的真正一体化。此款分析软件是基于节能软件平台PKPM的二次开发,并兼容Auto CAD2002-2006。

除了PKPM软件之外,具有相似功能的应用于绿色建筑评估的软件还有:用于建筑环境噪声预测与评价的SoundPLAN软件、用于室外风环境模拟与室内自然通风模拟的Stream软件、用于建筑采光模拟分析的TAS-Daylighting软件、以及用于建筑信息模型设计的BIM软件,等等,本文不再叙述。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软件简介及其评分系统

1、简介

从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使用可再生性能源到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场馆及其配套设施,悉尼奥运会被认为最能展现高科技含量的是绿色奥运村。北京2008年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研究”课题汇集了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9家单位历经1年时间深入研究,共同开发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软件GOBAS(Green Olympic Building Assessment System)平台,可以快速、准确、详细地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另外,该软件平台还提供了二次开发的接口,使得可以方便的建立其他各种根据用户需求不同的评估体系。该平台无论是菜单还是提示界面,都做了符合人的思考方式的界面设计,如图1所示:

图1绿色奥运评估体系软件界面

2、直观的绿色建筑Q 、L 打分体系

绿色建筑追求的是用最少的环境代价L 获取最好的建筑环境质量Q。简单的把二者的完善程度相加,并不能反映被评价项目绿色程度的实质。面对Q,L这对矛盾,采用图2所示的Q,L 两维坐标来评价建筑的绿色程度。当评价结果位于A 区时,表示只投入很少的环境代价,就获得很高的建筑环境质量和服务,属于出色的绿色建筑。同样,当处于B,C 区,也分别达到较好和及格的绿色建筑。而当处于D,或E 区时,则应该是坚决避免的。

除了提供一张二维Q几图表之外,评估软件还能根据用户提供的建筑信息,生成一系列直观图表,向用户生动地展示参评建筑在不同层次的条目评估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性能优劣,如图2中所示。

图2奥运绿色建筑软件Q 、L 打分体系

参考文献:

[1] 《PKPM全模块破解版》(PKPM)2002新规范.

[2] 《建筑环境系统模拟分析方法:DeST》,江亿主编.

[3] 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美)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第二版)LEEDTM2.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亲民型

前言

区别于目前市场上打着绿色标签、采用高端暖通设备达到高舒适度、高耗能的豪华住宅,亲民型绿色住宅是指符合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使用全过程实施的绿色技术措施,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业主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居住环境,真正体现国家节能减排的导向,在较少增加建安成本、降低业主耗能的情况下,打造的经济型住宅。中建.凤栖地项目是饯行国家绿色设计认证的亲民型绿色住宅典型案例。

1项目概况

中建.凤栖第项目建设用地位于济南市历下区,项目主要由高层住宅和一座九年制中小学校组成。建设用地面积11.49 公顷,容积率2.7,总建筑面积约40.8万m2,建筑密度15.8%,绿地率35.3%。

该项目于2011年12月通过了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组织的专家评审,符合住宅建筑类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示的要求,成为山东省第一个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评价标识”证书的住宅类项目。

2绿色建筑技术运用

该项目从规划设计前期入手,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建筑生命周期节能,遵循“因地制宜,合理经济”的原则,以精细化设计选择技术方案,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降低资源消耗。在设计不断深入的各个阶段对绿色建筑技术措施不断研究及论证,决策依据于节能计算指标及经济数据指标,在满足实现绿色建筑三星目标时,使项目能综合环境、功能、成本、技术、艺术等方面达到整体最优化,形成健康、先进的自然宜居场所。

2.1重点技术论证

2.1.1确定外墙保温材料

绿色建筑三星要求低能耗围护结构,节能率达到72%的目标,建筑的耗热量指标应不高于10.5×80%=8.4W/m2。外墙外保温相比外墙内保温具有防止外墙内部结露,提高室内热稳定性,基本消除“热桥”的影响,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而且不妨碍室内进行二次装修等优点,是目前普遍使用的一种外墙节能做法。故在项目中首先明确了采用外墙外保温体系。

项目外墙外保温的难点有:防火性能应达到A 级(此为2011年公安部文件明确要求且消防局执行非常严格的,但开发商采购材料相当困难的方面);建筑为接近百米的高层住宅,保温层较厚(根据节能计算确定最终厚度),外保温材料必须有可靠的抗风压能力,避免脱落等安全问题。

2.1.2确定如何采用住宅采暖空调系统

方案一:地源热泵系统

地源热泵系统利用浅层地能资源进行供热与空调,是一种真正的“零污染”能源利用方式,并且由于“地能”的稳定性,机组的运行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具有良好的节能与环境效益。

如采用土壤源热泵系统,该系统有地下土壤换热系统、地源热泵机组、输配管网和空调末端组成。地能分别在冬季作为热泵供暖的热源和夏季空调的冷源,即在冬季,把地能中的热量“取”出来,提高温度后,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把室内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能中去。通常地源热泵消耗1kW 的能量,用户可以得到5~6kW 的热量或冷量。

方案二:市政热力配合分体空调

城市集中供热管网是由城市集中供热热源向用户输送和分配供热介质的管线系统。市政集中热力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集中设置排烟及烟气净化装置,便于消除烟尘,减轻大气污染,改善环境卫生;还可以实现低质燃料和垃圾的利用,可以腾出大批分散的小锅炉房及燃料、灰渣堆放的占地,用于绿化,改善市容;减少司炉人员及燃料、灰渣的运输量和散落量,降低运行费用,改善环境卫生;易于实现科学管理,提高供热质量。实现集中供热是城市能源建设的一项基础设施,是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国家能源合理分配和利用的一项重要措施。

2.1.3太阳能热水系统的采用形式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运用是绿色三星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济南地处北纬 36°41′,水平面年总日辐照量大于4809.78MJ/m2.a,为太阳能资源一般区(III区),太阳能保证率40~50%,单位集热面积产热水(45~50℃)50~60升,可以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常规热水系统最大的不同点是其热源―太阳能的不稳定性。太阳辐照量会随地区、季节、天气状况―阴、晴、雨、雪发生变化。因此,在一个要求稳定供应热水的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中,必须配置常规能源辅助加热装置,以保证在不利气候条件下用户的热水需求;也就是说,与常规生活热水系统相比,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初期投资会较高,因为系统的热源有两个―太阳能集热系统和常规能源辅助加热装置。

2.2技术亮点

2.2.1住宅隔声设计

住宅设计控制背景噪声,主要是电梯的位置远离居室空间,避免在住宅的下层或附近设置水泵房等高噪声机房。同时加强沿街外窗的隔声性能,以降低交通噪声的干扰。项目北侧、东侧、南侧均有住宅离城市道路很近,此部分住宅的沿街外窗选用隔声量不小于30dB 的断热铝合金窗,以保证居室空间的允许噪声级要求。

楼板撞击声是目前住宅建筑隔声中最突出的问题。项目结合地板采暖设置浮筑楼板,将浮筑楼板的浮筑层和地板采暖结合起来,即将原地板采暖构造的30 厚聚苯板增加为40 厚聚苯板,既作为绝热层又兼做浮筑层,再在其上铺设加热水管,然后浇注细石混凝土垫层,再做面层,将浮筑层沿侧墙向上贴约100mm,以避免声桥。这种做法能将楼板的撞击声压级降到70dB以下。

2.2.2 采用低温热水型地板辐射采暖,分室独立温控调节。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以温度不高于60℃的热水为热媒,在加热管内循环流动,加热地板,通过地面以辐射和对流的传热方式向室内供热的采暖方式。地板采暖具有舒适、卫生、节能、不影响室内观感和不占用室内面积与空间等显著优点。

从舒适度角度考虑,地板采暖将热量从地面向高处传递,从脚部向上温度一次缓慢降低,达到“脚热头凉”的效果,符合人体生理需要,舒适从脚下开始,彻底避免“寒从脚起”的现象,并且室内温度波动小。

2.2.3无动力风帽改善卫生间空气污染问题。

卫生间是住宅内部的一个空气污染源,无外窗的卫生间采用无动力风帽排风,以改善排气效果,减少电控排风装置的通风能耗。无动力风帽利用室外自然风及热压原理及室内外空气温差形成的气流,使扇叶高速旋转,在通风管道上部形成负压,加大管道的排风能力,从而使排烟道的混浊空气排出。它解决了共用排风道因自然风力和气压的强弱而带来的不稳定性和阻力损失,同时可以借助外界风力加快风帽的运转,加大风道内的排风,减小了整个排风系统的阻力。

2.2.4 屋面面层注意选用导热系数低的浅色面层(陶瓷隔热保温涂料),有利于降低顶层住宅的制冷取暖能耗,提高顶层住宅的热舒适性。

2.2.5地下车库采光

项目在南北二侧的中心庭院分别设置了采光井为地下车库采光。入自然光,减少照明能耗,提升车库环境品质。并在地下车库距离采光井较远的阴暗区域采用反射式导光管为车库补充自然光。反射式导光管构造简单,价格不高。

导光管由聚光罩,导光管本体及散射板组成,在导光管内壁贴有一层具有高反射率的反射膜,室外光在聚光罩的聚光下利用完全内反射原理将天然光线引入到室内实现绿色照明。

2.2.6采用有机垃圾处理系统

设计机垃圾处理间布置有机垃圾生态处理机对有机物进行高速发酵,仅用48 小时左右就可以将有机废弃物进行分解,90%的有机物分解成水和CO2,剩下10%左右为肥料。通过这样的手段,可以实现将有机废弃物就地处理,避免运输等过程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完善小区内的生态循环,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还可以定期组织居民参与垃圾的处理过程,宣传绿色生活方式。有机垃圾处理间还设有排风、冲洗和排水设施。

3小结

该项目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和论证低能耗围护结构、冷热源及太阳能等新能源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绿色材料、绿色配置及高新绿色技术等,对环境的冲击最小,能源和资源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实现将绿色建筑技术融入到居住建筑规划设计,极大地提升了住宅产品的先进性和舒适度,使小区不仅在规划品质、户型特色方面有出类拔萃的优势,更为居民提供了健康、舒适、环保、先进的宜居环境,具有较大的宣传效应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 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建筑节能环保技术―设计选用指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陈曙凌(1975-),男,高级工程师,从事工作:项目规划设计、绿色建筑、标准化研发等相关工作。

赵霞(1976-),女,建筑师,从事工作:项目规划设计、研发等相关工作。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发展历程;趋势展望

引言

工程建设标准是针对建设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验收、运营维护及管理等活动和结果需要协调统一的事项所制定的共同的、重复使用的技术依据和准则,对促进技术进步,保证工程的安全、质量、环境和公众利益,实现最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最佳效率等,具有直接作用和重要意义。我国工程建设标准经过60余年发展,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已达7000余项,基本形成了覆盖经济社会各领域、工程建设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在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提质增效、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其他工程建设活动相同,绿色建筑在全寿命期内各环节均离不开工程建设标准的引导和约束。21世纪以来,在积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绿色建筑经历了理念启蒙、示范先行、快速发展、全国普及的十余年发展历程。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2006年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颁布实施,绿色建筑项目实践在我国逐渐展开,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制度随之建立,十余年间我国绿色建筑规模化推进,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取得绿色建筑标识,已逐渐成为建筑主流方向。根据住建部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最新统计数据,截止到2016年9月,我国基于GB/T50378以及其衍生的地方标准开展的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已达4515项,总建筑面积超过52290万m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于保障绿色建筑的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发展历程

回顾了各自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包括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AM、日本的CASBEE、加拿大的GBC、德国的DGNB、澳大利亚的NABERS、挪威的EcoProfile、法国的ESCALE等,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多数为民间机构推动下的市场化运作。与国外市场化运作情况不同,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我国城镇化建设必然的战略选择,主要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标准规范、系列规划、激励政策、管理规章等作为推进抓手,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尤其离不开标准规范的引导和支撑。我国在绿色建筑标准化方面的探索早在21世纪初就已开展,2001年《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2003~2004年,《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出版;2005年,原建设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科[2005]199号)。2006年3月7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共同编写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颁布实施,该标准是在总结我国绿色建筑前期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标准首次提出了中国“绿色建筑”定义,确定了四节一环保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适应绿色建筑实践的新变化,响应发展的新需求,2014年6月该标准完成了修订工作,将适用范围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并细化和补充了对于不同类型建筑的具体要求。该标准是我国各类绿色建筑标准的母标准,不仅直接用于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更为重要的是为其他专项的绿色建筑标准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有助于各特定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之间的协调,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有利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健全。自颁布实施以来,标准及其相关细则文件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各地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研究和编制的重要基础,为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及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有效指导了绿色建筑的评价及实践工作。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绿色建筑行动方案》([2013]1号),其中重点提及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要求充分发挥标准对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催生促进作用。此后绿色工业建筑、绿色办公建筑、绿色医院建筑、绿色饭店建筑、绿色生态城区、绿色校园、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等标准不断立项、编制、颁布,我国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呈现出从民用建筑到工业建筑、从新建建筑到既有建筑改造、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从单体建筑到区域层面的发展态势。

1.1从民用建筑到工业建筑

在总结《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用于民用建筑的实践经验基础上,2013年颁布实施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50878-2013,实现了绿色建筑从民用建筑领域到工业建筑领域的拓展。该标准是国际上首部专门针对工业建筑的绿色评价标准,突出工业建筑特色和绿色发展需求,核心内容是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和运行管理。该标准在编制中体现了量化指标与技术要求并重的指导思想,采用权重计分法进行绿色工业建筑评级,重点规定了各行业工业建筑的能耗、水资源利用指标的范围、计算和统计方法。

1.2从新建建筑到既有建筑改造

伴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扩散,部分既有建筑提出了按照绿色建筑理念进行改造的需求,催生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50878-2015的颁布实施。该标准在评价指标设置上有别于新建建筑的绿色评价,按照专业设置章节和大类评价指标,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规划与建筑、结构与材料、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电气与照明、施工管理、运营管理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设置了加分项,在标准框架结构上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其他专业标准统筹协调。

1.3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

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的理念贯穿建筑全寿命期,从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开始,经历施工建造阶段,到建筑物竣工之后的运营管理,其中涉及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明确绿色建筑的实施途径和具体要求。同时绿色建筑涉及多个专业学科领域,综合性较强,需要全行业的协同努力方能从真正意义上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而全寿命期各环节主要负责方和相关参与方都迫切需要了解各自实施绿色建筑的对应要求。因此除了各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外,近几年相继编制了工程建设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国家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2010及行业标准《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JGJ/T391-2016。

1.4从单体建筑到区域层面伴

随着近几年绿色建筑规模效应和绿色生态城区的快速发展,区域层面践行绿色建筑理念的需求不断被提出,因此在总结绿色建筑单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等标准相继开展了编制工作。除了图2所示已颁布实施的各类国家和行业标准之外,行业主管部门还了《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建科[2012]76号)、《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建办[2013]195号)、《绿色农房建设导则(试行)》(建村[2013]190号)、《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试行)(居住建筑)》(建科[2015]179号)、《绿色数据中心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建科[2015]211号),以及与现行标准配套使用的细则(例如《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等相关的规范性文件,用于支撑特定类型建筑开展绿色建筑实践。历经10余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现有的以及即将完成的绿色建筑标准共约20部,在标准数量上已远超世界其他国家,目前尚有《既有社区绿色化改造技术规程》、《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规程》、《绿色航站楼标准》、《绿色仓库》等国家或行业标准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编制。国家层面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基本构建完成,体系以评价标准作为发展绿色建筑的具体目标和技术引导,以相关工程建设标准作为绿色建筑实践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可较好地实现对绿色建筑主要功能类型和主要工程阶段的全覆盖。

2、上海市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源、能源条件各异,而绿色建筑强调因地制宜,各地区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不尽相同,因此各个地级市根据自身特色编制相关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上海作为全国先期开展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研究和实践的地区,结合自身气候、资源和地方建设特点,在标准编制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下文以上海市为代表,重点介绍我国地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建设现状。

2.1上海市绿色建筑标准规范总体情况

据统计目前上海市现行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标准规范共43项,覆盖了评价、设计、模拟、检测、验收、相关设备产品等绿色建筑诸多工作重点,详见表1。参照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框架体系,上海市组织编制了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G/TJ08-2090-2012,目前该标准已被列入2017年上海市标准编制计划,正在开展修订工作,预计2018年完成。同时为了保障绿色建筑工程质量,上海市在全国率先颁布了地方《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DG/TJ08-2199-2016,并在基础上开展了《绿色建筑工程验收规范》的编制工作,有望进一步统一绿色建筑工程验收要求,目前该标准已进入送审阶段,预计2017年内完成。由此上海市绿色建筑标准基本覆盖了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营各个阶段,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初步搭建完成(见图4所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在老龄化程度加剧、2.5产业急速发展等发展背景下,结合多年绿色建筑实践和项目实际需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针对养老建筑和通用厂房(库)等特殊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填补了国家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在某些特殊类型项目领域的空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绿色养老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通用厂房(库)评价技术细则》等技术文件,为特殊类型项目的绿色建筑评价提供了技术依据,对于规范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重大的意义。

2.2上海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专业工程分体系表

为了更好地梳理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完善地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2013年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修订工作将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独立作为《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修订)的新增领域和15个工程建设领域之一,按照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专用标准等层级,围绕评价、设计、施工,验收及测评、运营、改造、部品及系统的体系框架,将原先分散在其他专业标准体系中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标准进行了梳理及排序,体系框架图如图5所示。该项工作由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同济大学,、上海现代集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建工集团等单位共同完成。编制组调研了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相关的国标、行标、标准化协会标准以及上海地方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地征求了领域内各方面意见,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同时在调研、汇总、梳理已编标准、在编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现状分析和合理预测,提出未来几年上海市待编标准,在《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DG/TJ09-01-2014)中提出了具体项目表,并对体系表中现行、在编、待编的标准数量进行了持续更新统计。图5上海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标准体系框架图与上海的情况类似,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超过20个省市、自治区根据绿色建筑因地制宜的总体理念,积极制定了基于当地气候资源条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相适应的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各地方标准在评价体系、星级划分、项数及内容调整上均各有特色。而且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修订颁布后,据不完全统计,已有福建、重庆、吉林、湖南、天津、北京、上海等13个省市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编工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已经从国家延伸到地方,并在地方进行了不断更新完善的发展现状。3、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趋势展望目前绿色建筑在我国蓬勃发展,渐入佳境,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丰富、衍生。一方面随着建筑能源、资源消耗的持续增长,绿色建筑能耗、水耗及性能后评估越来越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国家在科技研发方面持续给予支持,科研成果有望通过标准进行固化和传播;另一方面在室内外环境污染现状下,为响应公众对建筑品质提升的需求,《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02-2016等绿色建筑衍生标准已颁布实施。作为绿色建筑持续发展的引导和支撑,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将会不断根据这些发展态势进行积极响应。同时也应认识到,我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中多数标准是推荐性标准,需要在《关于深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意见》(建标[2016]166号)的指导下,逐步进行改革完善。同时与技术更新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仍可能存在着部分标准老化陈旧、水平不高、供给不足、缺失滞后等问题,需要持续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进行动态修正完善。2017年3月,住建部了“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要求逐步将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纳入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完善和提高绿色建筑标准,制定绿色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继续推动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公益性建筑以及大型公共建筑等重点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目前实施的强制性审图机制和自愿性市场化标识制度相结合的绿色建筑管理机制,可为绿色建筑标准的执行提供管理保障。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和占领产业制高点的战略需求和社会共识。希望借由本篇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回顾与展望,能让读者一览国家和地方标准体系全貌,更好地发挥标准在在绿色建筑全寿命期各环节中的约束和引导作用,为推动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相关标准汇总》工程建设标准化杂志微信公众号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3]《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DG/TJ09-01-2014

[4]《关于深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意见》(建标[2016]166号)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文第6篇

1980年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开始在发达国家广泛应用。

1990年世界首个绿色建筑标准在英国。

2006年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014年重庆市对原《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50―066进行修订,对于重庆市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的意见征求,本人提出以下体会和建议:

重庆为夏热冬冷地区,夏季酷热潮湿,且持续时间长,日平均温度35℃以上的天数接近60-80天,暖通空调系统作为办公楼、酒店、商场等公共建筑和居民小区的必须设备,是整个建筑行业的耗能大户,已经占到建筑能耗的15%以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比例还在逐年提高。暖通空调还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资源消耗和环境染污,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行业,其节能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50-066-2014的“节能与能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项相关条文与暖通专业直接对应,为暖通空调的“绿色建筑”设计工作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相关措施。暖通空调专业设计以前一直是设计院为了满足国家强制性节能标准的要求而进行节能设计,而对整个暖通空调系统后期的施工管理、运营管理等缺乏一套科学的监督、评价标准,导致很多建设项目没有达到应有节能目标,“绿色”也就徒有虚名。建设部2007年检查中国建筑节能的执行情况时,95.7%的建筑都达到了设计节能,但是在施工阶段,符合节能要求的建筑仅有35.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50-066-2014加入了对“施工管理”、“运营管理”的科学且可操作的评价标准,为绿色建筑实现真正“绿色”,提供了长期保障。同时,新标准还在“提高和创新”项加入了对新技术、高标准的加分奖励。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城市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水、地、能源等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营造以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为主旨的绿色生态型城市,已成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趋势。由此,绿色建筑的思想应运而生。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的方针又要在此基础上创造出高质量、高效益的生活空间。作为一名暖通专业工作人员,从自身的专业角度,我个人有如下建议:

1 控制有害气体的浓度,为人们提供清洁的空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针对第4.1.6绿地率及4.1.14植物群落简述一下个人的理解与建议。

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O。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又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吸收的二氧化碳要比呼吸作用中排出的二氧化碳多20倍。通常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0.03%,氧气21%,但在城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有时可达0.05%~0.07%,局部地区甚至高达 0.20%。随着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人们会出现呼吸不适,头晕耳鸣,心悸,血压升高等一系列生理反应,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如果按成年人每天呼出二氧化碳0.9kg,吸收氧气0.75kg计算,为达到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理论上每人所需要面积为10m2的树林或25m2 草坪的绿地。另据有关研究表明,当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时,二氧化碳的瞬时浓度量直线有规律下降,当绿地率达到40%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则可保持正常浓度。故个人建议:对绿色住宅建筑绿地率不应低于40%,人均绿地面积不低于1.5O;为达此目标,可采取具体的措施,如:鼓励顶层的业主利用屋面作绿化。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文第7篇

1.1绿色建筑评价与等级划分

绿色建筑评价以建筑群或建筑单体为对象,分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绿色建筑需满足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并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由高到低划分为三星、二星和一星三个等级。

1.2智能建筑设计理念

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以智能化集成系统、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机房工程和建筑环境等设计要素构成。它通过智能化系统控制建筑各种配套设施的运维产生的资源消耗和信息传递。绿色建筑必备一套能够有效控制自身能耗、降低环境污染且有利于建筑功能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化系统,也便成就了绿色智能建筑[5]。

2、工程应用

某花园小区住宅工程由三部分组成:(1)砖混多层住宅楼;(2)幼儿园、文化活动中心和综合商业用房;(3)地下建筑,主要为人防和车库、雨污水泵站。小区项目依靠科技进步,把先进适用的绿色节能建造技术和智能技术加以集成创新,应用于实际工程中,有效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实现了住宅质量和品质的全面提高。

2.1绿色建筑开发新技术的应用

(1)建筑与结构技术体系围护墙体采用传热系数小的KPI多孔砖,符合夏热冬冷或温和地区的舒适性能要求,具有性能稳定,隔声、隔热效果好,强度高,抗冻抗裂性能好。屋面采用坡屋面设计,提升了小区的整体外观立面效果,又利于屋面排水。(2)节能及新能源利用技术①围护结构节能。住宅均采用中空玻璃塑钢窗,冬季室温提高3-5℃,达到门窗节能。型材采用有机锡稳定剂的独特配方,成窗隔音效果超过40dB。外墙采用苯板保温,屋面采用散装膨胀珍珠岩,保温隔热效果好,质量易保证。屋面采用SBS改性沥青加一层40厚细石混凝土形成多层防水。顶层采用FC吊顶,与坡屋面形成架空层,改善顶层冬冷夏热局面。②电器设备节能。公共照明采用节能灯具,在住宅的公共通道、自行车库、走廊等均采用声光控延时开关。电梯采用变频调速电机,比普通不变频电机相有效节约电能30%以上。③新能源的利用。住宅统一设置太阳能热水器,并配有电辅加热装置,满足全天候使用要求。小区公共照明采用太阳能庭院灯对节能路灯进行补光。(3)住宅管线成套技术①电器多回路配线技术。综合设计、综合布置主要居住空间电源插座2组;每户回路数8个。②管道集中暗设系统技术。电气管线、上下水管、电讯、电视、燃气、太阳能管线均集中设置,隐蔽暗辅。③空调室外机统一就位安装技术。空调室外机位利用飘窗台板、空调专业台板标准化设计,整齐划一,管线隐蔽安装。④智能化综合布线技术。小区为智能化小区,每户布置两对电话线、两对网络线及有线电视网络线。⑤新型管材应用。室外均采用埋地电缆,室外电器布线采用UPVC塑料电工套管。智能网络线采用UTP-6类线,视频系统采用同轴电缆。给水管线室内采用PP-R管,室外采用球墨铸铁管,有效减少水质污染。排水则采用UPVC排水管。太阳能系统采用PP-R热水管。(4)居住环境及保障技术①居住环境水压水质保障技术。小区采用低噪音变频稳压供水系统,不设屋顶水箱,保证供水水质。水质经水池沉淀、臭氧和紫外线消毒杀菌后供入户内,且设有水质检测设备,对水质进行日常监测。②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小区实行雨水、污水分流排放,采用雨水利用及中水回用系统,将雨、污水经二级生化处理达标后,用于浇灌绿地、洗车、喷洒马路以及人工湖的补充与循环,减少自来水的公共用水量。③居住区生活垃圾的收运及处理方式。小区内垃圾袋装,定时收集,集中处理站处理。④居住区绿化环境保障技术。优质绿化草坪技术。道路采用彩色混凝土路面砖,采用自从喷灌系统。

2.2智能建筑开发新技术的应用

(1)住宅智能化成套技术小区建立了先进的综合物业管理系统、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小区综合保安管理系统,实现小区内独立家庭的高度安全性、舒适性和现代多媒体通讯的便捷性。①安全防范系统小区的安全防范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保安系统,具有一定的智能功能。安全防范系统以小区的监控中心为中枢,以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门禁系统、红外线报警系统、可燃气体泄露报警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紧急呼救系统、可视对讲系统、周界防范系统、电子巡更系统等,形成一个多功能、全方位、智能化的报警指挥网络系统,向小区住户提供可靠的安全防范服务。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通过住宅小区各出入口处、地下停车场、小区重要部位、走廊、主要路口及围墙边、绿化带等部位安装监控摄像机,进行全天候的监视、录像存储。门禁系统可用钥匙或IC卡进入,当系统处于设防状态时,如果发生撬门,则会发出报警信号传至小区监控中心;外来访客必须通过对讲主机与住户通话,得到允许后,有住户遥控开启防盗门才能进入。红外线报警系统用于住户门口、窗口及阳台的防范。如果有人非法进入,红外线探测器触发报警,将信号传至室内防盗主机,发出声光报警,并将信号送至小区监控中心。在厨房内设置可燃气体探测器,当发生可燃气体泄漏时,探测器触发报警,并将该信号传送至小区监控中心,同时关闭煤气阀。在地下车库、商业服务中心、幼儿园等公共建筑内设置烟感探测器,当发生火灾时,探测器触发报警,并将该信号传送至小区监控中心。小区住宅客厅、卧室等处设置有紧急呼救按钮,当家中有紧急事件发生,如生重病、有盗贼闯入,需要求助时,只要按下紧急呼救按钮,家庭主机及将信号传至管理中心。小区围墙上设置红外线对射报警系统。当有人非法越墙,即触发红外对射装置并报警,同时启动周界监控摄像机跟踪摄像录像。小区设置有巡更布点。当保安人员到达某巡更布点时,将已存储个人信息的手持机与巡更布点设备结接触,手持机就会记录保安员到达的时间以及位置信息,在保安人员回到监控中心后,这些信息就会按要求在主机上出现,确保保安人员巡更效果及人身安全。②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小区内部网络信息服务系统主要满足电话交换网、数据通讯网以及视频传输网的三网要求。目前内部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把语音与窄带数据融为一体,并为三网融合的智能建筑发展提供条件。③小区物业管理系统物业智能管理系统包含对小区人流、物流和财流的有效管理,主要由停车场管理系统、远程抄表系统、设备管理系统、智能一卡通系统、广播及背景音乐系统。小区车辆的出入及收费采用IC卡管理系统;智能化住宅水、电的远程抄表与收费系统;水泵房、污水泵房、换热站等运行设备可通过软件控制设备;智能IC卡可进行多种操作,包括缴纳水电煤气费、超市消费、开启门禁系统、社区娱乐场所会员消费、开启停车场道闸等服务;小区广场等部位设有防水音箱,地下车库、安全出口等部位设有火灾广播扬声器[6]。

3、结论

通过查阅现有规范、发展规划和工程经验,对绿色智能建筑的概念和关系进行了归纳分析,并给出了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评价标准和设计内容,并将绿色智能建筑的设计理念应用于某小区的实际开发工程中,通过墙体、门窗、外墙、屋面、太阳能、管线、供水等系统、污水处理、绿化中使用新技术达到了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并将先进的综合物业管理系统、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小区综合保安管理系统等智能建筑新技术应用于小区开发,实现了小区内独立家庭的高度安全性、舒适性和现代多媒体通讯的便捷性。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建筑材料优化选择

1 概述

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已经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国已经在国际上做出了不少的承诺,要做出努力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国际的压力和严峻的国内现状要求我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按照之前学者的研究,建筑物(包括民用建筑,商业建筑和工业建筑)的能源消耗已经占到全部能源消耗的60%到70%,因此考虑通过对建筑物的绿色化来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目标,来保护我国的环境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然而,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建筑物的绿色化是一个矛盾的问题,本文的现实意义就是在于资金限制的情况下通过优选建筑材料让建筑物更加的绿色、环保与节能。理论上来说,将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发展和绿色建筑评价标注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现实上来说,能够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建筑材料优化选择方法。

2 绿色认证体系

2.1 绿色认证体系介绍

(1)中国环境标志

中国环境标志是一种官方的产品证中国环境标志(China Environmental Labelling)明性商标,图形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10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相扣,表示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同时10个环的“环”字与环境的“环”同字,其寓意为“全民联合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获准使用标志的产品,不仅要质量合格,而且其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均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势。

中国环境标志计划诞生于1993年,2003年9月成立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认证中心,承接了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秘书处的职能,成为国家授权的唯一环境标志认证机构。目前, 900多家企业18000多种产品通过了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产值近700亿元人民币。

(2)香港环保标志

香港环保标志计划由香港环境保护总会(HKFEP)主办。香港环保标志是一种附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标签,是产品的“证明性商标”。为避免形成地区性贸易壁垒,并尽量与国际接轨,香港政府及各行业一直避免制定本地标准。香港环保标志同样遵循这一精神,尽量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如无国际标准,则采用中国国家标准或其他具有国际水平的标准。

(3)台湾环保标志

台湾环保标志计划是1992年由台湾环境保护署(EPA)发起的自愿性环境标签计划,其主要目的是减少污染以保护自然资源,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指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鼓励制造商设计和提供有益于环境的产品,台湾环保标志目前由私有机构—环境和发展基金(EDF)管理。

2.2 《绿色建筑标准》条款分析

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标准中对于民用建筑的评价指标条款一共有40条,分布在六个不同的类别中。并且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还将绿色建筑分成三个级别,每个级别绿色建筑的要求不尽相同。本文已经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六个类别中的条款进行了分析,每个类别中只有一部分条款与建筑材料相关。如图2.1所示,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涉及建筑材料的相关项在节材与材料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两项分类中的条款包含了此类的所有条款,能够较好的反应被评价建筑的绿色程度,而与材料相关项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运营管理中所占的比例都略小,仅仅有不到1/3的比例。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一个全寿命周期和全过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不光对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绿色程度提出了要求,而是从建筑前期选址开始,包括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工程施工、项目竣工后运营管理的绿色程度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关于民用建筑的众多条款中,只有一部分与建筑材料相关。本文对七大类指标中的涉及建筑材料的条款进行了具体分析,参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做出了每个条款的详细解释,进一步列出此条款涉及的一些主要建筑材料,详见表2.1(为了节省篇幅,仅列出了节地与室外环境类别的条款)。

3 绿色建筑材料优化方法选择

根据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条款的分析,对条款中涉及的材料指标变量建立函数变量。L为材料种类个数,根据实证分析中的实际案例进行排序,那么L=(a,b,c,......n)。Km;m∈L为每类备选材料个数,根据实证分析中的实际案例进行排序,那么Km=(1,2,3);m=a。Dij;i∈L,j∈Km为具体每种材料使用的需求量,Cij;i∈L,j∈Km;为具体每种材料的价格。Pij;i∈L,j∈Km为某种具体材料的使用比例。Sij;i∈L,j∈Km为某种具体材料节水率或节能率。Wij;I∈L,j∈Km为某种具体材料单位重量。Rij;i∈L,j∈Km规定了某种具体材料是否为再循环材料,若为再循环材料则Rij=1否则Rij=0。Mij;i∈L,j∈Km规定了某种具体材料是否为以废物为原料,若以废弃物为原材料则Mij=1,否则Mij=0。Uij;i∈L,j∈Km规定了某种具体材料是否可以再利用,若可以再利用则Uij=1,否则Uij=0。Qij;i∈L,j∈Km 规定了某种具体材料是否可以再利用,若可以再利用则Qij=1,否则Qij=0。根据以上函数变量体系的函数变量,可以建立本文的函数规划模型包括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具体如下:

(8)

公式(1)是目标函数,通过函数可以将建筑中的绿色建筑材料的成本和费用保持在最小。公式(2)规定了每个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百分比都在0%-100%的范围内。公式(3)规定了每一个大类的建筑材料中具体的每种建筑材料使用比例之和必须为100%。公式(4)满足率对某些整体节能或者节水的条款进行的具体规定,如《绿色建筑标准》中条款4.3.3规定整体节水率需要达到80%,通过公式(4)可以确保在节水率达到80%的情况下尽量的降低建筑费用成本。公式(5)保证了在所有选用的绿色建筑材料中可以再循环的建筑材料重量占所有建筑材料重量的10%以上。公式(6)保证了在所有选用的绿色建筑材料中以废物为原材料的建筑材料重量占所有建筑材料重量的30%以上。公式(7)保证了在所有选用的绿色建筑材料中可以再利用的建筑材料重量占所有建筑材料重量的5%以上。公式(8)保证了在所有选用的绿色建筑材料中距离施工现场500km以内的建筑材料重量占所有建筑材料重量的70%以上。

4 实证分析

4.1 建筑材料优化选择

本文选择了西安外国语学院15号32层住宅楼进行实证分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每个类别的材料提供了3种具体材料方案(为了节省篇幅,仅列出了前两项材料)。

根据上表中提供的数据进行运算,便能够最终确定出所需要的建筑材料。在实际运算过程中,顺利计算出了西安外国语学院15号高层住宅的建筑材料需求表。

在所有的材料类别中都产生了最优的材料选择方案,根据当前结果,项目适用当前材料的费用一共是17,786,484.2元,而如果选择经过优化的建筑材料所产生的费用则为24,768,741.78元,使用绿色建筑材料会产生6,982,257.58的费用增加,比当前建筑总造价多出了10.60%,取得了15分的绿色得分。

4.2敏感性分析

通过实证分析看出,项目为了满足所有条款的要求,获得15分的绿色得分需要多支出6,982,257.58的费用。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并不能完全满足所有的这些选项,因此我们需要对每一项对费用和绿色得分的敏感度进行分析,本文对所有被选择材料的费用增长敏感度(费用增长敏感度=选用绿色建筑材料增加的费用/当前项目使用材料费用),绿色费用敏感度(绿色费用敏感度=使用绿色建筑材料增加的费用/此项目获得的绿色得分)进行了计算。

不同材料获得的打分有较大的差异。根据绿色费用敏感图曲线和费用增加敏感度曲线可以看出,负离子材料的绿色费用名感度最高,为了获得此项绿色得分,需要支出较高的成本代价。其它各项指标在绿色费用敏感度中的排名均比负离子材料低很多。并且通过图标可以看出,如果选用植草砖作为建筑材料不仅可以获得绿色得分,而且可以通过使用植草砖为建筑材料来降低项目的总体成本费用,因此是优先选项。

5 结论

本文通过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各个条款的分析,提取了涉及建筑材料条款。运用数学方法建立了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函数变量体系和数学运算模型。本文在得出使用绿色建筑工程材料成本占项目建造总成本的比重可能在30%左右;进一步把采暖、制冷、给排水等设备成本占项目建设总成本计算在内,比重在50%到60%之间。绿色建筑材料采购管理是企业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我国传统建筑进行绿色化后获得相当于一级绿色建筑的绿色得分。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传统建筑进行绿色化后成本上升10%左右。敏感性分析后发现,对传统建筑进行绿色化并不会导致成本的大幅度上升。对某些项目对成本影响较大的项目,可以放缓对此项目的绿色化。

参考文献:

[1]杨茜,章易.我国发展绿色建筑任重道远[J].中国住宅设施,2006,2,27-29.

[2]习周晓兵,车伍.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美国LEED标准关于雨洪控制利用的比较[s].给水排水Vol,35No3,2009·

[3]张向荣,杜佳,刘斐.国内外建筑节能标准化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及未来与发展2008,第2期.

[6]赵凤,黄晓蕾.国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给中国的启示[J].华东科技,2010,(l).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文第9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不足;完善

Abstract:Analysis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work , Combined with relevant state laws and regulations, Find the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s”in the shortcomings , From the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work practice Angle ,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and revised to adjust and improve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shortage; perfect

中图分类号:TS958.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1 引言

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以下简称《标准》)自2006年6月1日实施至今,是总结我国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该标准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定义、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确立了我国以“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核心内容的绿色建筑发展理念和评价体系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经成为我国各级、各类绿色建筑标准研究和编制的重要基础, 有效指导了我国绿色建筑实践。截止2011年8月,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共组织完成108个绿色建筑设计项目、2个绿色建筑运行项目的评审工作[[1] /news.php?act=pageh&id=34]。多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也依据此标准,详细深化制定了各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随着绿色建筑各项工作逐步推进,绿色建筑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各行业、各类别建筑践行绿色理念的需求不断提出,新的城市规划编制法律法规的实施,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绿色建筑实践及评价工作的需要。笔者长期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认为就《标准》中部分条文,特别是住宅建筑节地方面的部分内容,值得进一步修订与调整,另外就绿色建筑项目申报与评审中出现的一些不足,也一并提出,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

2 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人均居住用地指标的调整

2.1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规定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与当前部分法规及各地建设实践存在冲突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第 4.1.3中规定:“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低层不高于43㎡、多层不高于28㎡、中高层不高于24㎡、高层不高于15㎡”,此规定与当前法规及建设实践存在冲突:

2.1 .1与新修订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2011)规定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存在差异

201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实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用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其中,第4.3.1强制性条文[[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P12]规定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表1所示:

表1 人均居住用地面积指标(m2/人)

注: 表1摘自《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对比《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第 4.1.3和表1可以看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低层、多层、中高层、高层建筑作为人均居住指标划分依据,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是以建筑气候区划作为划分依据,两者在最低上限数值和最高上限数值也存在差异,在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议给以调整。

2.1 .2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修订版)规定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存在冲突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修订版)中第3.0.3款[[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修订版)[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P2]规定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应符合以下规定(见表2 ):

表2 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 (m2/人)

注: 表2摘自《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修订版每户以3.2人计)

对比《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第 4.1.3和表2可以看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低层、多层、中高层、高层建筑作为人均居住指标划分依据,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增加了居住区规模、层数、建筑气候区划等几条标准,两者在最低上限数值和最高上限数值也存在差异。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大多用于城市详细规划阶段,《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2011)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两个指标的出入属于正常情况,绿色建筑住宅评价应属于详细规划阶段,故应采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2.1 .3与各地建设实践存在差异

《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4]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011](2011年12月1日实施)中规定:依据实际人口居住现状,居住区人口按每户2.8人计算。据此,规定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为低层不高于49平方米,多层不高于32平方米,7到9层的中高层不高于27平方米,大于或等于10层的高层不高于17平方米。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人均用地指标相比,有突破。

《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9年),规定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为低层不高于38平方米,多层不高于28平方米,中高层不高于20平方米,大于或等于10层的高层不高于12平方米。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人均用地指标相比,存在不足量。

2.2调整建议

之所以存在这样一些冲突差异,笔者认为,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人均居住用地”、“人均居住区用地”等专业术语没有做出更精确的解释,导致统计及计算口径存在差异。因此,笔者建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增加对“人均居住用地”、“人均居住区用地”等专业术语解释,并再次明确城市居住区((30000~50000人)、居住小区(10000~15000人)、居住组团(1000 ~3000 人)划分,第 4.1.3款修订为: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暖通专业

中图分类号; F765文章编码: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节约型社会的积极倡导,改善人们的居住质量,提高绿色建筑的面积和范围成为很多建筑专业人士的追求。其中《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给出了极大指导意见。本文就《评价标准》中涉及到暖通专业的一些规定进行探讨,深入研究应用的技术措施,为我国暖通行业的绿色建筑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是一种新的建筑设计理念,它要求建筑从设计施工到投入使用后,在其正常的生命周期内部,设计合理,施工规范,维护成本低,维护周期短。既可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为居民创造出健康,舒适,安全,生态的生活工作空间,也可以做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能源,同时,很大幅度的降低各种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各种建筑施工污染。绿色建筑要求实用性和生态性结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建筑设计理念不仅仅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又可以促进绿色环保节能的进程,日渐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

所谓《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即通过规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建筑进行评价、衡量,从而考量所评价建筑是否满足评价标准,能否让居住者感受到适宜、舒适的居住环境。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到暖通建设设施的评价条例,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暖通设施才能在绿色环保的基础上符合要求。通常情况下,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相关条例满足一般项和优选项的项数程度来对建筑进行绿色等级划分,可以分为3个星级。一星等级是最低的等级,而三星级是最高等级,当建筑在评价中通过评审要求的话,会获得绿色建筑星级证书。由此可见,《绿色建筑评价保准》对于绿色建筑的增多和建筑质量的保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绿色建筑评价在不同建筑中暖通专业的应用

建筑中人们对于暖通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意味着耗能将逐步越来越大,由于建筑不同,功能不同,暖通的使用需求也不一样,因此,分析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暖通专业的应用,应从不同角度进行考虑。

1、环境与绿化

(一)室内环境设计

按照《评价标准》中的要求,绿色建筑需要提供一个安全的、舒适的卫生的室内环境,因此,室内环境的舒适度与暖通专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由于室内的环境与居住的人之间是亲密的接触关系,因此空调容量的大小,型号的使用等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舒适感。根据调查发现,夏季室内的室温24℃改为 28℃,冷负荷可减少 36%;冬季室温从 22℃改为 18℃热负荷可减少55%左右,而在同样的技术水平下,夏季室温每提高1℃,冷负荷减少约 10%,能耗可以减少 10%以上。可见技术对于室内环境的影响非常关键。分析原因,夏季提高风速要比降低温度更能给人以舒适的感觉,风速大的情况下利于人体散发热量,散发潮湿,从而提供热的舒适度,而这种设计要比直接降低温度耗能少很多,因此,在室内环境下,暖通设计师可以利用提高风速降低能耗,开辟一条通往绿色建筑的桥梁。一般而言,夏季室内风速以0.3m/s左右为宜。湿度的调整能耗较大,但是宜避免过多地调节湿度来改善热湿环境,以相对湿度不超过70%为宜。

(二)室内绿化设计

为了实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室内空间中打造绿化环境也必不可少,可以游侠的增强居住者对于自然的感受。众所周知,绿色植物对于改善室内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绿色植物可以通过与阳光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可以有效的消除家居装修过程中产生的甲醛、苯等有害气体,绿色叶片上的纤毛还能将有害尘埃截留下来,降低对人体健康的伤害。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植物可以释放芳香,对室内空气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由此可见,不断扩大绿化面积,科学的将一些室外的绿化植物引入室内,是绿色生态设计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对于暖通设施建设中,冬天很少开窗户,屋内空气干燥,且长期不流通,室内环境污浊,室内绿化的引入可以极大程度的改善这种状况。室内绿化可以采用多层次构建方式,在建筑的屋顶或室外平台也可以组织绿化空间,这样一方面扩大了绿化面积,另一方面给室内空气和室内通风也带来了良好的效果,从而提高了室自然环境质量。

2节能与能源

建筑中空调通风系统在所有能耗中占据四成的比重,可以算得上是能耗里的佼佼者,因此,节能与是暖通空调专业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项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明确规定:利用利用排风对新风进行预热(预冷)处理降低新风负荷。可以说这条主要是考虑到排风热回收技术的运用。关于排风热回收系统的节能性经过了很多专家的论述,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那么,在建筑布置中,热回收机组的设计需要灵活掌握,根据具体情况而决定。就目前行业发展而言,绿色建筑的评价需要在设计人员经过对排风热回收的能量投入和产出后收益比较,将事实数据作为评价依据。对于小一些的建筑来说,回收系统的设计较为容易。然而,对于大型空气系统设计来说,难度相对增大,采用热回收式机组必须要考虑多种配合条件,如果建筑项目属于大空间的商业,需要将每一层都设置空调机房,空调机房内必须设置独立而集中的排风系统,通过这样的设置将排风排到空调机房,在这里与新风进行交换,可以有效的完成排风过程。然而,问题随之产生,机房面积需要增加,高度需要扩展,而设备会带来一定的噪音,为了保证进风口和排风口的距离,在设计上增加了难度。因此,业主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不愿意牺牲商业面积作为机房使用,从而使得实际设计中存在一定困难。不过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最便捷、最有效的设计,在建筑过程中还需要和业主进行协商,得到业主的全力配合。

3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节能建筑中可以将太阳能资源引入,向太阳索取能量。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可以尽早太阳能应用系统,用太阳的热能辐射给水加温,以给人们提供平时的生活热水,这种节能技术已经得到普遍的应用,其基本结构包括太阳能收集器、热能储蓄装置、热能交换器和能量供给装置;二是可以利用太阳能光电(PV ) 系统,这种系统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为建筑居民提高清洁的能源,其中太阳能光电系统的组间与复合板有相似的地方,从成本和效益比上来看非常适合城市高层建筑的节能设计,电力能源可以用于家庭照明等生活服务。

四、结束语

总之,进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评价和规范,可以促进建筑室内环境、节能与能源的利用等方面中暖通设计的积极发展。确保在设计阶段,室内设计的参数以打造适宜居住环境为主,通过各种技术手法一方面保证建筑中暖通设施的安全实用,另一方面确保在绿色建筑的前提下节约能源,促进我国建筑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因此,需要设计者在绿色建筑项目中,充分考虑如何打造暖通空调设备、设计的科学合理性,为我国节约型社会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权,杨灵艳. 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节能评价体系浅析[J]. 建筑节能. 2008(03)

[2] 郑瑞生.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探讨[J]. 福建建设科技. 2010(01)

[3] 陈芳. 浅谈绿色建筑中的节能与能源利用[J]. 中外建筑. 2010(10)

[4]学钢. 公共建筑空调系统环境影响因素及节能需求浅析[J]. 科技传播. 2010(11)

上一篇:天正建筑范文 下一篇:古代建筑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