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教案范文

时间:2023-06-29 15:59:13

劳动教育教案

劳动教育教案范文第1篇

教育工作重点

根据十六大提出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教育部最近确定了教育工作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为实现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目标,教育工作要不断增强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更加广泛和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为实现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的目标,决定从现在起到2005年,巩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打好“普九”攻坚战,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到2010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更大发展,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重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020年,在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形成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为实现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要增强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使学校成为终身学习服务的重要载体。

(摘自2002年12月27日《江西日报》)

教育部发出通知

要求多元评价学生

教育部日前发出改革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通知,要改变目前“重结果”不重过程,重分数不重能力的评价与升学制度,要求教师、学生、社会多元评价学生。

通知指出,中小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要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发展,对学生的评价应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多个方面。

教育部还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要采用多样性、开放式的评价方法。要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成长记录应收集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成绩记录及各种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学生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与测验的信息等。

要改变长期以来以升学率作为惟一标准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做法,建立起符合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评价体系。初中升高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体差异,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高中录取,可试行参考学生成长记录、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文艺活动记录等资料,综合评价进行录取。

(摘自2003年1月3日《钱江晚报》)

北京中小学教师必

修心理健康课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包括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北京市教委首次把“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全体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至少要学习30课时。全市中小学教师关于“心理健康”的培训将在2005年底前完成。

据介绍,通过“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训,要使全体中小学教师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表现,掌握针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辅导或指导的手段和方法并能对学生进行辅导,同时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新一轮的培训将更倾向于案例分析和心理辅导相结合。北京教育学院将负责组织专家设计教案,考核由全市统一组织。

(摘自2002年12月30日《齐鲁晚报》)

我国每8个青少年

有1个心理亚健康

中国心理学会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结果显示,约13%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其中部分人的情绪问题、人际关系紧张现象十分突出;与此同时,16%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焦虑、强迫、抑郁等症状。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并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专家认为,青少年的内心矛盾冲突本来就是非常强烈,对某一事情的误解往往导致行为上的偏差,有时甚至做出不顾一切地伤害别人、损害社会的极端举动。很多老师、家长以为,事情发生了,对学生处理了,就没事了。实际上,恰恰忽略了学生的心理亚健康问题。

(摘自2003年1月11日《科技日报》)

上海实施职业教育

工程

上海经济的持续发展不仅需要高素质的管理、研究人员,更需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最近上海市推出了发展职业教育的举措。

这些举措包括:就业与创业能力培训工程。对失业人员、从业人员、新生劳动力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培养一批数控机床维修操作工、软件蓝领、高级护理等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一批能够参与国际劳动力竞争的高技能人才;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工程。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学习文化知识、技术技能、法律常识等,提高他们的素质;终身培训体系构建工程。整合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创办综合性、社区性的高等职业学校或社区学院、社区学校。把职业学校办成面向全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此外,还将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工程和职业学校重点建设工程等。

(杜启荣摘自2002年11月30日《新闻晚报》)

瑞典中小学的

劳动技术教育

瑞典在基础教育阶段一贯重视手工劳动教育,同时注意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更新。瑞典中小学的手工课从3年级至9年级连续开设7年。

手工劳动教育之所以受到高度重视 ,是因为它对学生身心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对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动手能力至关重要。手工劳动教育既有普遍的适应性,它对所有儿童和青少年都适合,又不受学校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手工劳动教育为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较为完美的内容和形式。

除手工劳动教育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年级还增设了一些新的劳动教育课程,如在7―9年级增加了技术课和幼儿保育课等。劳动教育的形式也有变化,除课堂教学外,还通过参观和调查,让学生获得不同劳动领域、工作环境和职业的感性认识,为以后接受职业教育或选择职业作些思想准备。

(摘自2003年1月6日《文汇报》)

威廉姆斯的

创造力教学策略

美国著名学者威廉姆斯为培养、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提出了以下教学策略:1.激发性问题。运用发问的技巧,提出有激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多方面探求各种事物的新意义,分析探索知识的功能,去发现新知识和新事物。2.随机的探求。将一种熟悉的结构随意改变成另外的结构,并从随意变动结构的那些新方法中获得一种新范例。3.直观表达。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感受事物,培养表达的技巧,同时启发他们对事物的敏感性。4.以调适促发展。辅导学生从错误或失败中学习,强调发展胜于调适;通过积极调适而拓展出发展的多种选择及可能性。5.创造性倾听技能。辅导学生从学习听别人讲话中,产生新见解及获得由一事物导致另一事物的资料。6.视觉化技术。辅导学生用具体的图或实例的方式来表达或说明各种观念、思想情感、经验。

(摘自2002年12月9日《文汇报》)

日本儿童的“食育”

日本学者提出,在育儿学中除德育、智育、体育外,还应进行“食育”。所谓“食育”,就是从幼儿期起,给予食物、食品及相关知识的教育,并将这种饮食教育,延伸到艺术想象力和人生观培养上。

“食育”的主要内容: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教育的核心是怎样看待饮食”,“懂得餐桌上的食物是怎样来的和怎样做的”。基于此,日本学者认为,从儿童能说话和简单交流起,就要有意识地灌输一些饮食的来源、制作、营养价值,以及怎样吃、吃多少等知识。在连续强化教育中,潜移默化地使他们认识偏食的危害,并自觉做到膳食平衡。儿童接受“食育”后,能将健康的饮食习惯延续终身。

在饮食中培养人生观:在向儿童介绍各种食物的来源和制作时,可说明这些食物的制作需要付出的劳动。让孩子们参加食物的制作,更会加深“有劳动才有收获”的体会。还有,孩子在吃鱼时,怕被刺喉,家长便予以鼓励。让他们知道,集中精力,以经常吃作为锻炼的道理。

(盛荣强摘自2002年12月15日《南京日报》)

美国人眼中的优秀儿童

1.具有技巧和知识,能适当运用这些技巧和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2.注意力集中,不容易分心,能在充分的时间里集中注意力来求得解决某一问题。

3.热爱学习,喜欢探讨问题和做作业。

4.坚持性强,能把指定的任务作为重要目标,用急切的心情去努力完成。

5.反应性强,容易受到启发,对成人的建议和提问积极作出反应。

6.有理智的好奇心,能从自己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并且自己能够提出新问题。

7.乐意处理比较困难的问题和进行争论。

8.机灵,具有较敏锐的观察力。

9.善于正确地运用众多词汇。

10.具有独创性,能够用新颖的或者异常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11.想像力强,能够独立思考。

12.兴趣广泛,对各种学问和活动都感兴趣。

13.关心集体,乐于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助人为乐,和他人融洽相处,对别人不吹毛求疵。

14.情绪稳定,经常保持自信、愉快和安详,有幽默感,能够适应日常变化,不暴怒。

(摘自2003年1月7日《齐鲁晚报》)

父母是最好的“玩具”

牛津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西尔瓦经过对3000名3―5岁的儿童深入研究后得出结论:“儿童的成功与他们所

拥有玩具的多少和类型、父母陪伴他们时间多与寡有着极其复杂的关系。给孩子们太多或者类型不当的玩具,对孩子们有很大的害处。因为他们在大堆的玩具面前往往感到无所适从,更不可能在某一种玩具上有足够的逗留时间并从中学到什么有益的东西。”

研究者指出,与父母有很多时间共享的孩子在很多方面要胜过有大量玩具的孩子,甚至于那些会玩电脑的孩子。

(摘自2002年12月5日《齐鲁晚报》)

早晨睡懒觉有助于

掌握新技能

研究人员对睡眠方式进行研究时发现,被称为第二阶段睡眠,即在熟睡与做梦之间那段时间的睡眠非常重要。研究者说:“有些情况下人们在一个晚上会有50%的时间都处于第二阶段睡眠。假设我们每天都睡8个小时,那么最后的两个小时对于强化记忆尤为关键,但这两个小时的第二阶段睡眠往往因为人们要早早起床而被打断。”

这一研究结果对于运动员、音乐家以及外科医生而言非常重要,其他一些需要用手来完成高难度动作的人也会因此受益。

研究人员说,这一研究结果也许还可以解释为何婴儿的睡眠时间较长。这是因为:“婴儿在睡眠时间里也在学习。”

(摘自《知识就是力量》2002年第9期)

劳动教育教案范文第2篇

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在单位课堂时间里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教学成功之间的比率关系。课堂教学效率越高,效果就越好。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已成为人们探讨的重要课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大幅减少,只有紧紧地围绕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性、使命感和责任感,改进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方式,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可用如下三法:

1 系统法

即运用系统原理,正确认识教学结构与功能的内在联系,这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前提。

教学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确定教学功能的有机整体,小学语文课的教学要素有: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方法、时间、环境和反馈等。所谓教学结构,就是指教学要素及其组成方式。不同的教学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基于上述认识,在小学语文活动中,要掌握教学结构和教学功能的内在联系,重视教学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和结构性,不断优化教学结构。例如,在备课时,既备知识,又备学生。认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把自己当做学生来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学生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即变换角度转换角色,使教师与学生达到思维置换,心理相容的理想境界。又如,讲课时,不唱独角戏,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把学生引入“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有读书、思考、讨论和表现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强化学习过程,要求学生寻找讯提的思路。总之,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教学的每一个“棋子”作用,走活“一盘棋”。

2 内动法

即运用内化动力原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学习学习的动力从哪儿来?理论研究表明:人的学习是一种复杂而又艰巨的脑力劳动,它受到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内因和外因的简单相加,或者是机械地相互消长,而是一种动态发展的有机统一。由此可见,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外因和内因的有机结合,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内因,即良好的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的情感和兴趣。

因此,教师对学生,要有满腔热情的态度,用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艺术手法,来增强学生的信任感。让学生在亲切、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从容、愉快地接受知识,发展思维。要利用小学生好奇的特点,设计各种体裁的课文的教学。以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和现有语文能力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内容,使每篇课文的教学有新意,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要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激发兴趣,使学生懂得,语文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的道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尤为注意将课本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现在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在家里娇生惯养,对劳动缺乏正确的认识,自理能力不强。为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联系课本的思想内容,把劳动教育渗透其中。教学《手》一文,一开始,笔者就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并说出共同的特点:嫩滑。再对照课文,看看主人公的一双手又是怎样的?接着问:“我们的手和主人公的手有什么不同?它为什么会长成这样的一双手?”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明白:必须经常参加劳动,才能掌握熟练的劳动技能,才能更好地工作。

《大森林的主人》也是一篇进行劳动教育的好题材。猎人面对“冷”、“饿”、“累”三个困难显得不慌不忙,想出了克服困难的办法。教学时,笔者侧重于让学生理解一系列的动词,使学生知道:遇到困难,不但要动脑筋,还要动手。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去比较:猎人与作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从而使学生懂得:只有经常参加劳动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学生从中树立了“劳动光荣”的观念,这样一来,不但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任务,还强化了思想品德的教育,收到了双重的教学效果。

3 控平法

即运用控制平衡原理,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结构,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协同学认为任何复杂系统内各个子系统既有独立的运动,又有相互影响的整体运动。当系统内各个子系统独立运动占据主体地位时,系统内呈现为无规则的混乱运动,当各个子系统相互协调,相互影响,整体运动占据主体地位时,系统呈现为有规律的运动状态,这就是系统的协调。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系统,各子系统要相互协调,形成整体的、有规律的运动,这就需要用控制平衡来调控。

语文课堂教学平衡的调控,要利用学生的正反馈、负反馈,控制语文课堂教学的进程,使学生的知识有效输入由大幅度的增加。例如,授课中,当发现学生疲惫时,就应轻松一下,根据教学内容,穿插一些有意义有趣的东西,活跃课堂气氛。当发现学生已基本听懂教学内容,表现出注意力分散时,应加快教学的节奏,增加输入知识的密度。

调控教学平衡的过程是一个动态性过程,是一个不断打破平衡。又建立新平衡运动的过程。平衡性表明:教学系统各要素之间协调,平衡水平就高,教学效率也就越好。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性,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学生年级的有序性。在一年级适用的教学方法,在三、五年级就不一定适用。就是同一个年级或者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施教时,时间的支配,方法的运用,要求的高低,学习氛围的营造,也应有所不同。教案的实施,教师要根据教学流程的新情况,及时调整。

劳动教育教案范文第3篇

2004-2005年度第一学期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国家、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施“科教兴市”、“科教兴镇”战略,加大改革力度,把依法治教、素质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摆在重要位置,突出规范化管理和科研兴教两个重点,大力加强思想*工作和德育工作,以巩固提高“两基”为前提,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力争使我校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有明显提高,增强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为提高海棠湾镇的教育事业做出新贡献。 二、 关于德育工作: 1、 继续组织全体师生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并把精神全面贯彻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要求各职能部门和各科组找准各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工作着力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结合本部门、本科组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 根据形式的发展,继续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校风、教风、学风,从严治校。学校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搞好学校各项工作。 3、 认真抓好初一、高一年级学生的校纪校规教育。继续坚持德育为首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德育工作力度,抓好课堂德育教育主渠道作用,积极探究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努力促进我校德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4、 开展校园文明活动大讨论,师生共同查找校园内的不文明行为,并进行整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形成德育的良好氛围。 5、 充分发挥校外法制校长、法制辅导员的作用,认真搞好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继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邀请法制辅导员到校给学生讲解典型违法案例,继续组织学生观摩法庭审案过程,增强学生法制观念。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禁毒、禁*、禁黄”工作。 6、 &nnbsp;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抓好常规教学五个环节。教育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教书育人。坚持教师下班辅导的定岗、定员制度,下班教育要尽责辅导学生、维护课堂学习秩序。教师要认真备课,按要求完成教案、批改作业、听课的常规工作。 4、 认真学习先进地区的优秀教改成果,少走弯路。积极探索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借鉴以往取得课外科技活动的经验,积极开展创新性、研究性学习教改实验,力争在教改成果上有所突破。 5、 加强对学校教研工作的领导,各科组要及早制定新学年教研工作计划,讲求实效,继续组织教师学习先进教改经验,进行公开课、示范课教学,组织教师参加评优、调教。继续抓好对教师教案、听课、批改作业的检查,要严数量,更要重质量,杜绝听课、作业、教案的弄虚作假行为。 6、 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的管理,整顿纪律,健全制度,把校风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及时总结推广先进教学经验。抓好对学生学籍、考勤、考核、奖罚的管理,完善对早操、正课、晚修的考勤登记,奖勤罚懒,树立优良的校风。 7、 召开校领导及高中部教师专题研讨会,研究制定高中部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方案,力争高中部走出困境。 8、 继续用好植物园,专业教师要充分发挥植物园的优势,指导学生种植新品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9、 完善实验室管理工作,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和各类实验的开出率,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管好用好新安装的30台电脑,全校开足、开齐电脑课,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再安装30台。落实实验人员的工作待遇,健全实验档案管理,重点加强科学馆的安全保卫工作。 10、 认真做好史、地、生、图、音、体、劳技书及其它学习资料。 6、 合理安排教职工进修、培训时间,坚持领导值日制度及下午第三节自修制度。 海南省三亚市藤桥中学曾文忠撰写 2004年9月1日

劳动教育教案范文第4篇

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学校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由此,普通中学的任务,就是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还要注意培养大批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这就要求中学面向全体学生,在学科教育的同时,注重思论文联盟想素质、道德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及审美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学校管理也应作相应的深化改革,从课程的设计,施教系统的设立,实践基地的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估等等都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和措施。

然而,当前在普通中学中却存在着明显的管理误区,它主要是:

一、观念误区。在转轨教育中,提高教育质量是被吹得最响的调子,但对质量的理解仍没脱离片面追求升学率的

轴心。这主要体现在人才观和教学观上。 毕业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向教育提出了新的人才观: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而绝大多数学校仍以培养单一型人才——升学作为学校质量管理的主要目的。分数仍然是衡量学生优劣的最主要依据。

“差生”的概念,在学校管理者的心目中,主要不是他(她)品行不端,违纪犯法,而是他们智力欠佳、成绩不好;相反,只要智力一流,成绩出众,即使品行不端,也只是白玉微瑕,无损“好学生”形象。

与之相适应的是教学质量观误区。首先,衡量一个教育工作者工作量的是他(她)授课节数、听课次数以及批改的作业量;衡量教学进度的唯一标尺是书本知识完成的怎样。衡量老师授课水平一看教案写得是否具体工整,课堂教学“三步曲”运用如何,课堂气氛是否热烈。于是,教案写得不详的,即使教学效果不错,也会成为有争议的对象;教学不走“三步曲”的,会被认为教学步骤不完整;在授课时补充课外知识的,会被认为重点不突出;若在上课时间带学生到野外观察大自然,则可能被当旷课处理。二看中高考成绩如何,中高考成绩好,则一俊遮百丑,平时诸如迟到、早退、旷课、闹事等毛病都可一笔勾销。若中高考成绩上不去,则一丑百丑,不管你平时怎样努力,也会在“无效益”的结果中黯然失色。 论文

这种观念是极其有害的。因为,任何一项改革,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应该有对这项改革的正确认识。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观念上因循守旧仍以升学教育为主导思想,要想在行动上向素质教育转轨,纯属天方夜谭。

其次,这种观念,压抑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的积极性。我们知道,教无定法,要把人类实践中积累的一般经验直接传授给学生,是需要经过老师主观再创造的。因此,人们把教师看作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学生智慧和心灵的开拓者。这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没有时限的劳动。它需要教育者以满腔热情,全身心地投入。也就是说,它需要教育者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性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的50-60%。这说明,人的智慧,创造力就象埋在地下的矿藏,通过激励可以得到不断开采。而用同一模式去要求教师,就使他们的创造性潜能受到压抑。难怪不少老师怕听课,烦听课,更烦检查教案。认为有人听课的教学都是装模作样的,很难反映真实水平。而教案,“那是写给检查者看的,谁会照本宣科?”这种管理与实际脱离的作法,倒使笔者想起张萍芳教授说的,台湾的学校领导是不听课的,教师授课效果主要通过学生和家长的评价来定。我并非推崇台湾的做法,但我想,管理者还应着重于为教学多做些实事为好。 作文 /zuowen/

再次,这种观念违背了教育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学校教育“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美育深入地相互渗透,相互交织;使几方面教育呈现为统一的完整过程。”“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工作中,一般地说,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次要的东西。这里的一切都是重要的,如果有任何一点被忽视或者做得不正确,就会使全面发展这一完整统一的和谐的基础遭到破坏。”片面追求智育的观念,从指导角度来说,正是对这种和谐的破坏。

第四,这种观念违背了学习本质,阻碍了人才的全面发展。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学习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依据学习的内容和结果,可将学习分为四种类型:(1)知识的学习;(2)技能和熟练的学习;(3)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以分数为主要管理手段,应试升学为主要管理目标的观念误区,强调的是学习的第(1)种类型,而忽视了其它三种类型的指导和学习,这就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

我们知道,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有的擅长于实践性创造;有的擅长于理论研究;有的擅长于辞令;有的擅长于组织等等。这些才能是四化建设都需要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应着力加以培养发挥的。教育的任务,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充分地表现自己。由于观念的误区,就会导致其他智能的丧失,而强制自己往同一模式发展。可想而知,这种结果不会是喜剧性的。 论文

二、教育研究和教育宣传误区。这是观念误区必然导致的产物。在不少学校,教育研究仍然局限于文化知识传授的技巧。思想品德的养成,能力的培养,素质的训练等课题,往往被忽略。评先评优,统考分数、中高考成绩仍是主要依据。步不户出,鸦雀无声的班集体,仍是管理者津津乐道的治学楷模。多练、多考仍是被提倡的教法,所谓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题海战术仍是老师们提高教学质量——准确地说是提高考分的法宝。

这种误导致使学生本来就繁重的课业负担更重了。为了教有所得,也为了心理上的平衡,各科老师争先恐后布置课外作业,争先恐后利用星期六星期天补课。有的老师甚至舍不得课间十分钟,时常用拖课填补这个时间空白。笔者曾对某中学几百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智力再好的学生每天也要用至少五个小时才能完成那堆积如山的作业。而这时间,是学生挤占少得可怜的睡眠时间得来的。中学按教委规定晚上9:00熄灯,但作业又逼迫学生不得不在熄灯后点起蜡烛继续苦练。我省达标检查中所有学校学生眼力保持良好率均不达标,恐怕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吧。

劳动教育教案范文第5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小学德育于学生行为养成、品德培养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其实效不会立竿见影,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南武小学百年以来,秉承“崇文尚武”的南武文化,立德树人,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传承南武文化,延续南武辉煌,新南武继往开来,打造“争当文武双星”德育品牌,探索特色育人之路。

一、崇文尚武,内外兼修,德育理念育德于心

南武小学始建于1905年,建校之初,国家饱受侵略者的欺凌,在战火中飘摇。何剑吴老校长高瞻远瞩,立志以教育振兴中华,提出“崇文尚武”的办学精神,以陈天华烈士的遗言“坚忍、奉公、力学、爱国”为校训,培养文武双全的栋梁之才,重振中华。百年以来,学校一直传承“崇文尚武”的南武文化,培养一批又一批国家栋梁,享有“北有南开,南有南武”的美誉。进入21世纪,新时代、新要求、新校园,促使学校思考如何将学校的丰富文化底蕴与现实发展有机结合,铸就百年老校的新辉煌。秉承“崇文尚武”核心思想,学校提出“崇文尚武,内外兼修”的德育理念,“内外兼修”是对“崇文尚武”精神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

“崇文”,初指的就是对文化的推崇,对知识的追求;“尚武”,初指的是崇尚勇武、体育兴校的思想。在新时期背景之下,“崇文”不仅包含文化、知识教育,同时涵盖道德、审美、礼仪教育;“尚武”不仅指尊崇勇武精神、重视体育,更是指关注学生身体、心理健康,通过体育、劳动教育、心理教育等手段,达到让学生身心均强健的育人目的。对应德、智、体、美、劳五育,“崇文”与德育、智育、美育相对应,“尚武”与体育、劳动教育相对应。

“内外兼修”要求学生:内修心志,修心,身心强健,达到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强健;修志,志向高远,做到坚忍、奉公、力学、爱国。外修言行,修言,语言文明;修行,举止得体,讲究礼仪。

“崇文尚武,内外兼修”既是办学理念,也是德育理念,又是育人目标。

二、文武双星,群星璀璨, 德育实践成德于行

学校沿用创办时的校徽,校徽由盾牌与丝带组成,盾牌象征武士精神,丝带表示捆绑书的带结。丝带上有两颗星星,一文一武,象征文武双全。学校坚持“崇文尚武,内外兼修”的德育理念,借校徽双星之喻,以“一个中心”“两条路线”“三大平台”“五星模式”,开展“争当文武双星”活动,试图探索德育模式。

1. 一个中心引领

在“新南武建设中学校文化传承的研究”科研课题指引下,南武小学发展出三个子课题,其中之一为“建‘星’级文化德育研究平台,传承并发展南武传统文化”。学校以此课题为中心,引领德育工作,把“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环境、教学环节、德育活动及各项制度中。

2. 两大主线前行

以“崇文”和“尚武”两大主线贯穿全校德育活动始终。崇文类活动主要有四月份的书香校园活动、一月份的艺术(合唱)节活动、三月份的建队节和建校日活动;尚武类活动主要有十一月份的体育节、五月份的科技节、劳动节活动……学校根据每月重点工作,以“崇文”“尚武”贯穿,确定德育主题,开展德育活动,阔步前行。

3. 三大平台推进

以“争当文武双星”为主题,构建学生、教师、家长三大争星“平台”,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学生方面,文星武星双璀璨,包括“书香之星”“推普之星”“强健之星”等(学生“星平台”如下表所示);教师方面,师德管理教学三管齐下,评选“强健之星”“教学之星”“师德之星”“阅读之星”“创作之星”“辅导之星”“家校之星”;家长方面,各路能人出谋划策,“协作之星”“帮帮之星”“家委之星”“管理之星”各显神通。

4. 五星模式探索

以“争当文武双星”特色活动为主干,学校逐渐形成五星德育模式:以争星活动为核心,常规教育、校本课程、特色活动、家校互动、基地建设分别为五星支点,彼此连接,相互支撑。

(1)常规教育,指学校常规德育工作以及各学科教育对德育目标的渗透。德育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传统道德教育、健康人格教育、法制安全教育等。学校“三立”抓常规,加强德育工作,渗透德育目标。立榜样,通过争星教育,树立榜样,以榜样带动,将学校“崇文尚武,内外兼修”的德育理念落到实处;立规范,通过每周一星、最佳文武星和星级班级评比,学习《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南武小学课堂内、外常规》,扎实抓好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立平台,通过各种德育活动,如书香满校园活动、校运会、元旦合唱节活动、感恩节活动、教师节活动等,为学生搭建平台,激励学生勇于尝试、挖掘潜能、全面发展,培养文武之才。

(2)校本课程,指以校本教材《南武风韵》为基础的校本课程建设。学校编写校本教材《南武集》与《南武风韵》,设置校本课时,分低、中、高三个年级实施校本教学,调动多种积极因素,让学生深入了解南武文化,积极参与到“争当文武双星”系列活动之中。如《南武风韵》分为“南武风韵”“崇文学子”“尚武少年”三个部分,由坚忍不拔、奉公行事、努力学习、爱国情怀、儒雅好学、善用工具、知书达礼、品位高雅、传承武魂、学会健体、心态积极、处事有方等十六大特色篇章组成,着眼于传承南武“崇文尚武”传统文化。

(3)特色活动,指“争当文武双星”特色德育系列活动。探索德育模式,打造特色品牌,从铺设“星光大道”,建设“星”级班级,渗透“星”文化三大方面,开展“争当文武双星”特色德育系列活动。铺设“星光大道”, 以文星、武星为两大主星系,设下多种“繁星”,设计出每一颗星评选的标准及特殊的图形标记,从科学文化、道德修养方面评选 “文星”,从体育竞技、劳动实践方面评选“武星”,同时,借助“雏鹰争章活动”,制作学生“雏鹰争星”《星路历程》记录手册,记录学生争星情况,评选“每周一文武星”“ 三好之星”“雏鹰之星”“年度最佳文武星”; 建设“星”级班级,借助现有的《班容班貌评比》,制订星级班级评比标准,每周评选“星级班级”; 渗透“星”文化,发掘各学科教材中德育元素,制订教学目标中独具南武文化特色的学科教案争星目标,如语文科评选推普之星,要求每天坚持说普通话,语言规范、语音标准,又如体育科借助早操、队列操评选强健之星,要求学生动作规范,态度认真,全勤出席。

(4)家校互动,指加强与家长的互动,使学校德育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学校除了成立家委会、定期召开家长会、组织校园开放日、进行家访交流活动外,成立家长“星”平台,评选星家庭,打造“家长帮帮团”特有招牌,让家长参与到“星”的增设、命名、图案设计、争星标准的设计中,延展德育战线,形成良好的“生态互动系统”。

(5)基地建设,建设校外实践基地,联合社会力量,扩大“争当文武双星”活动的影响力。聘请附近的消防中队有关领导担任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活动,到邓世昌纪念馆、孙中山大元帅府聆听伟人故事,感受爱国情怀,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学校校友潘达微;到珠海的实践基地训练,锻炼坚毅品质与生活能力。

继承和发扬“崇文尚武”精神,学校提出“崇文尚武,内外兼修”理念,全面推进“星”文化建设,打造“争当文武双星”德育品牌,如今硕果挂满枝头。 2010年学校被评为区书香校园先进单位,2012年学校被评为区“德育工作示范校” ,2015年获得广州市年德育创新奖。推进德育创新,打造“争当文武双星”德育品牌,探索特色教育之路,百年老校焕发青春活力,续写育人华章。

参考文献:

[1]季爱民.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1).

[2]阳 林.我国小学德育内容的反思与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4,(3).

劳动教育教案范文第6篇

一、重视德育队伍建设

我校把德育队伍建设摆在培养人才的战略位置,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

1.完善德育经费投入机制。学校把德育工作经费列入预算,在公用经费中按学生人数安排10%以上的经费用于德育工作、德育实践活动,并逐年增长。设立未成年问题和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与指导机构,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法院宣导员,劳动技术员,校外辅导员充实德育研究队伍。

2.完善德育队伍培养机制。学校配备得力的法制校长和法院宣导员,培训德育教师和管理人员,并制定一系列的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计划,每周轮流这些骨干教师在国旗下讲话,并组织开展德育课校本教研活动,通过研讨课、技能大赛、课后反思提升德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品位。学校争取在两年内组织所有的德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至少一次,全面提升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德育教师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

3.完善德育队伍评价机制。建立德育课常规检查评价制度,一个是检查教师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情况,是否上足、评价表的设计、作业完成情况、教案编写情况,一个是对学校实行单双周法制、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进行督查,对完成好的教师进行奖励,奖励的方法很多,有爱心水杯,爱心笔等。

二、加强德育课程开发。

课堂教学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我校充分挖掘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学科课程、校本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利用学科课程的教育价值,向学生传递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1.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育人功能。我校能够做到开齐、开足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制定课程计划,规范课程教案,积极推进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改革,总结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改革成果。建立学科教学制度,为教师备课、课堂教学、教育科研提供保证,举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沙龙活动,为教师提供交流平台。开展优秀品德与生活(社会)课评比活动,极大推动了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我校是福建省遴选出首批一百所基础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研究基地校。

2.注重挖掘其它学科渗透的德育因素。学校高度重视其它学科的德育渗透点,把改革和完善学校中的其它学科道德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纳入整个学校教育改革之中。通过听课、座谈、交流、研讨等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制定落实学科德育渗透方案,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和手段。

3.努力彰显德育课程的校本特色。积极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充分发挥自,挖掘德育资源,打造德育特色品牌。目前,我校拥有部级德育课题2个,在德育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发挥教师资源的优势,认真编写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德育校本课程,构建了多元互动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开发了“古道博弈”、“排球”、“魅力迷彩”等23个校本课程,比如:每周二,来自莆田市武警支队的20多名校外辅导员(教官们)到校为四至六年段的学生上“魅力迷彩”队列训练课,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到部队基地训练。受训学生在基地锻炼活动中吃苦励志、磨练体魄、自主生活、陶冶身心,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体验到了真切的生活,受益匪浅,成为我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4.不断增强媒体育人的宣传功效。学校通过“绿色网吧”举办网络德育活动、网上家长学校,开设读书俱乐部、网上心理咨询室等,不断增强媒体育人的有效作用,开展心理课教师培训,创建心理健康宣传栏,为学生创造宽容、宽松、舒心的心理环境,为学生搭建心理交流平台。

5.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我们深切认识到,未成年人的道德养成,光靠学校是不够的;加强未成年道德教育,必须运用多方面的力量,需要社会、家庭的通力合作。

①设立学校互动手册。为了加强家校联系,我们推出了《梅峰小学家校互动手册》,每个学生人手一册。这是我校在原有的各种家访形式的基础上,又创设的一种家校沟通的新途径,以保证每学期班主任都能对每个学生进行至少四次的沟通联系。

②家长委员会建设。家长委员会是增进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近年来学校通过管理创新,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的成员来自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专业人才,他们热心学校教育,教子有方,甘愿为孩子奉献。定期邀请他们为孩子们做系列讲座,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与学校同心协力共同培养好孩子。

③德育基地建设。为了创造性的开展德育工作,让学校德育工作有鲜明的特色,我们由以校内德育主阵地向校外延伸,开辟了军营、法制、劳动、排球四个德育基地,为梅峰小学教育增添一张亮丽的名片。

三、构建相对完整的德育教育体系

我校以少先队为主体设计了一系列主题鲜明、针对性强的教育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相互紧密联系、有头有尾、环环相扣,为学校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德育教育体系。

1.常规教育系列活动。近几年以来,我校以国旗下讲话、中队课、红领巾广播站等为阵地,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教育活动。各中队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与行规教育、主题教育、日常工作有机整合,分阶段有计划地设计开展了各项活动。

2.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2009年福建省运动会在我市召开,学校以这一次省运会为契机开展了“迎省运・文明礼仪伴我行”一系列活动,学校自制了校园“文明券”,由少先队大队部向同学发出“争夺文明券”的倡议,并相应制定开展“文明券”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内容有“仪表礼仪、尊老爱幼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卫生礼仪”等二十多项礼仪。通过班级评价、中队评价、导护师评价、家庭评价、少先队综合评价相应地分发“文明券”,大队部还发出《致家长的一封信》,并在家长会上培训家长如何参与发放“文明券”。通过“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孩子们的道德素养,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道德习惯,使孩子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求知。

3.爱国主义读书教育系列活动。组织全校学生参加“改革开放三十年”、“辉煌60年”“历史的选择”等主题的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少先队大队部精心计划、落实到位、注重成效。读书活动和日常教学相结合,读书活动和绘画、演讲、写作、知识竞赛相结合。

4.爱心教育系列活动。孝敬教育活动、手拉手活动、爱心捐款等活动,已成为我校少先队活动的长效机制。2010年4月我国西南地区正遭受一场百年一遇的特重旱灾,我校积极响应号召,全校共捐献13517.2元。活动结束后,省共青团委爱心基金会秘书长张志辉等一行3人在团市委副书记姚珊珊、荔城区共青团委副书记陈智敏等的陪同下莅临我校,对我校少先队在此次活动中的出色表现进行了爱心表彰。

5.劳动教育系列活动。学校把劳动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项内容,在校园里开展全校性“我们爱劳动”系列技能大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符合学生实际、切实可行的劳动比赛,引导学生生活自理、学习自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同时通过劳动基地(花圃、烹饪、社区服务)的锻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尊重和热爱劳动。

6.队课教育系列活动。我校少先队创编了有关少先队知识的校本课程,自编成册,由中队辅导员每月选出一节中队课对队员进行教育。

百业教当先,五育德为首。近三年来,学校少先大队部被评为全国雏鹰大队、全国红旗大队,省少先队金奖学校,省先进少年军校等。涌现了省级阳光少年1名,省优秀少先队员8名,市优秀少先队员16名,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合格率均达100%,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德育先进学校”,“全国艺术先进学校”“省文明学校”、“省素质教育示范校”、“省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省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省先进少年军校”、“省少先队工作金奖学校”等荣誉。

劳动教育教案范文第7篇

创建特色学校,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各自办出特色。”这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

特色学校是学校的特殊性和个性在办学过程中的体现,既有一般学校的共性,又有其鲜明的个性。我们兆麟学校在创建特色的道路上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大胆实践:

一、追忆李兆麟将军,开发校本课程

我校位于讷五公路29公里路南,校园占地33335平方米,在讷河全市村级小学中占地面积是最多的。据讷河县志记载,兆麟村原名大哈力屯,李兆麟将军(时任东北抗联教导旅政治副旅长)1941年11月12日至14日带领警卫员来哈力屯为抗联筹集棉衣,住在本村农民邹老猫家东厢房时,由于汉奸告密,所在抗联部队遭受严重挫折。此后数年里将军无私地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为使将军的丰功伟绩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一九四八年我国政府将村名更名为“兆麟村”。纪念将军追忆将军,是我们学校特色的亮点。因此我们决定分步开发“向抗日民族英雄李兆麟学习”的校本课程:

1.调查走访,追溯根源

通过走访老党员、老干部、老村民,得到这些知情人的回忆、证言,掌握第一手材料。并与讷河县志办公室取得联系、查阅资料,详细查清李兆麟将军来哈力屯的准确时间、筹集棉衣、队伍受挫以及哈力屯更名的具体过程。全面还原将军立体、鲜活的形象,特别是党和政府、广大人民群众抗日救亡、缅怀先烈的高尚情怀。

2.整理资料,扩大宣传

我们通过书籍、上网查询、整理出《抗日民族英雄李兆麟一生》、《追忆李兆麟》、《李兆麟在东北》、《李兆麟在兆麟》等事迹材料。出刊图版,贴出将军照片、出生地、遇害地、抗联遗址、故居、塑像,组织学生学唱将军的《露营之歌》。

3.编写教材,落实课程

我校组成编写小组,通过多次审定,编写出校本教材《追忆将军 兆麟在前进》。从三年级开设,间周一课时,有兼职教师、有教案、有笔记、有心得、有征文。还有竞赛试题、计划和总结。

4.对外学习,深化主题

我们带领部分优秀学生暑假去哈尔滨兆麟小学、兆麟公园、兆麟纪念馆参观学习,扩大知识面,深化向英雄学习的主题,提升特色学校档次。真正达到兆麟学校学兆麟,继承传统有后人,兆麟精神永存兆麟。我们还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校园内李兆麟塑像建设,辟建40平方米的李兆麟将军事迹展室。以此提升我校特色创建的档次。

二、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创建人文校园

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传播精神文明的作用。一个“洁、齐、美”和一个“脏、乱、差”的学校环境,既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水平,又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起着截然相反的作用。校园空间所提供的丰富精彩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能够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熏陶。

1.外部文化彰显办学目标、方向和先进教学理念

校门东西两侧各一块图版“实现教育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凸显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地位的重要性。房前窗垛24个大字闪闪发光:“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明确了我们的办学目标。操场东侧永久性图版写出了小平同志提出的办学方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宣传橱窗里的“办学行为十要十不要,教师十要十不要、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作为日常行动的指南,已形成制度来约束教师学生行为。正对操场的宣传板:“兆麟学校简介、兆麟学校光荣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格外醒目,昭示我校师生不忘历史、尊重现实、展望未来和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精神风貌。

2.走廊文化丰富多彩,形成本校独特的办学风格

教室中厅东西两侧的国旗、国徽、国歌、党旗的图案排列有序,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方针、科学发展观、公民道德规范等具体内容依次显现,甚为大气、庄重与和谐。

东西走廊北墙内容集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劳动教育、校史、光荣史、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一体,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南墙突出成果性。一年学会生存、二年学会学习、三年学会生活、四年学会审美、五年学会健体。图版突出班级特色,展出学生剪纸、手工、绘画作品,学生在这里展现、在这里说话、在这里放飞。各教室门右侧有班主任简介、班主任感言。感言发自肺腑,体现教师教学风格与特点,激励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3.班级文化不拘一格,突出实用性鲜明性

我校在建设班级文化中“统分结合”、体现一班一品的特点,既实用又有品味,起到“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的作用。整体布局体现“统”:黑板上方学风标语、黑板左侧为表册录,右侧挂《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个体布局体现“分”:班级后墙的宣传板,设三个栏目(安全、德育、知识)内容根据需要随时更换,充分体现本班特色,图文并茂、异彩纷呈,使班级成为明确学校要求、展示师生才华的广阔平台。

三、创建德育样板校,无限风光在德育

学校工作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坚持德育为首,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丰富德育工作内涵,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注重学生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的养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及诚实守信教育,强化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注重思想教育、劳动教育、体现教育。注重创新、突出特色,利用德育基地,开展鲜活丰富的德育主题活动。

兆麟村为革命老区,在中是老四区先进村,培养出中央、省、市、县、区干部30余人。以李兆麟将军命名的村就是当之无愧的德育基地,历史悠久、意义深远。缅怀先烈、追忆前辈的丰功伟绩,成为我校德育工作永恒的主题。我们访问老干部、慰问革命先辈,聘请老干部讲革命史。今昔对比,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师生们都充满信心。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决心努力去开创更美好的明天。

劳动教育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职会计教学 项目教学法 应用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24-02

中等职业会计专业教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计及相关领域知识的不断变化,如何适应经济的发展,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对会计教学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将现代课堂教学理念应用于中职会计教学势在必行。

一、传统中职会计教学向项目教学法转变的必要性

1.传统中职会计课堂教学的特征。

(1)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完成认知性的任务,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是重会计理论知识认知,轻会计实践能力培养。课堂上理论知识偏重,理论课时间偏长,实习课、技能课时间偏少。

(2)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是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体现在课堂上是教师以教材为根本,不能及时对新的会计知识补充更新,缺乏对企业具体会计案例的分析和解决。

(3)执行教案的过程就是上课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教案,体现在课堂上是重教师的知识传授,轻学生的整体思维培养。

可见,在传统的中职会计课堂教学模式中,教案这只“无形的手”支配着学生的的活动,教师努力引导学生达到教案预设的结果,教师是“导演”、“主角”,部分积极配合的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会计知识水平的拓展、整体思维的培养,长此以往,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不但不利于自身发展,也不适应经济的发展。

2.建构现代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主流。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借助他人(教师、学生)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2)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一种现代教育形式,它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使受教育者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3.项目教学法的优势。

2003年7月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它具有的特点: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回路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力,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和进行项目动作的社会能力等几个方面。

在项目教学法中,将传统会计教学法中“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改变为“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当学生完成项目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项目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在中职会计教育中,项目教学法有其独特的优势。

二、项目教学法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节选中职二年级《财务会计》教学中《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内容为例,说明项目教学法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实施应用。

1.教学分组,角色扮演。

由教师按照异质分组原则指导学生完成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全班48人,2人一组。组内一人任会计员:负责编制记账凭证及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另外一人任出纳员:负责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当完成1月份的任务后,进入完成2月份工作任务时组内两人进行角色互换,以达到组内每一位成员均能胜任该项目中各个岗位的工作的目的。

2.创设情境,获取信息,确定项目任务。

(1)派发1月份的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及1月份银行对账单,下达完成1月份工作任务:

任务一:根据广州市阳光有限公司2012年1月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1月20日以后的资料完成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记录进行逐笔核对。(提示:①假设双方在20日以前的记录均正确,20日之后银行对账单的记录无误;②1月20日记账凭证金额为6800元。)

任务二:如发现错账,进行错账更正。

任务三:编制1月份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表1 银行存款日记账

表2 银行对账单

(2)派发2月份的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及2月份银行对账单,下达需要完成的2月份工作任务:

任务四:对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记录进行逐笔核对。

任务五:编制2月份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任务六:完成2月份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结账。

表4 银行存款日记账

表5 银行对账单

3.实施项目计划。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成员的分工、协作,完成工作任务:

劳动教育教案范文第9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生活能力,培养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能创新。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为此,创新教育的研究者认为,思维、实践是两个关键的方面。我们顺着这条思路想下去:没有思维何来创造,而思维的基础是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劳动技术素质,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没有实践需求就没有探索,而探索是创新的源泉。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并与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结合起来。所以我们要特别加强自身的修养,教师应以启发和帮助的意识和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

一、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综合实践活动观念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教育对于青少年是非常的重要,特别是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群体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厌恶劳动,贪图享乐的思想越来越严重,学生中已经很少有人能够理解和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行苦”的深刻含义,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在亲自参与劳动和技术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劳动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动脑能力,提高他们的劳动技术素养。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基本劳动技能训练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一些基础理论知识,更要让他们掌握一些实用的劳动技能,为此要求学校要设法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劳动场所和相关器材,为上好劳动实践课创造优良的环境条件。

为了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实践技术,学校应加强实践课的常规管理,教师要做到教学有计划、上课有教案;学生要有学习笔记、作业本等,以保证按时、按质、按量地上好综合实践课,同时要严把考核关,使实践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轨道。

三、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适合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学校要注意培养学生创新型人才,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进行分组,并教学不同的内容,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种植组:学习农作物种植

在学校的一角开辟植物园,带领学生进行农作物种植活动,让学生观察到植物的生长情况,体验到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期盼丰收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用知识创造幸福的生活,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丽的人生。

2.编制组:学习简单的中国结,十字绣,毛线编织,串珠等手工艺品制作

在学习和实践中,既体验了劳动创造美,劳动造就美,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学生会编结的基础上在提供条件进行创新、改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实践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丰富的生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土壤,一个人生活在已知的领域里,如果只满足于前人的创造成果,缺少对新生活的关注和激情,缺少了质疑的机会和释疑的渴望,就失去了创新的可能。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兴趣爱好、潜在能力等个性特征的差异,引导和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善于发现和捕捉具有求异思维的提问,以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关技术。

3.烹饪组:学习一些基础的烹饪技术和简单的菜肴制作

在学习和实践中,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制作的快乐,同时也让学生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和养育子女是不易,教育学生尊敬父母,热爱家庭,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4.缝纫组:学习简单的缝纫技术和工艺

在学习和实践中,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创新思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优良品质。

劳动教育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学生 班主任 德育工作 方法

近年来,伴随着道德教育呼声的高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纷纷投入到探讨如何做好德育工作上来。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中学教师,特别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效仿、学习的直接对象。德育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保证。

一、新形势对中学德育工作的冲击与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形形的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带给他们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的同时,社会经济成份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性等也给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并且,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日趋网络化,网络业已成为中学生学习、生活、交友、娱乐的重要形式,对他们的价值观形成和道德认知具有重要影响。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对网络中海量信息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网上的一些不良信息和暴力游戏等会模糊中学生的道德规范,并且他们在虚拟网络中获取的知识量大,更新快,网络强大的力量使得学校的正统思想品德教育显得苍白和脆弱,这也是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学班主任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二、当代中学生对德育工作的要求

越来越多的教师感觉到,现在的中学生自主意识、个人意识在不断增强,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大人”了,能够处理一切事情。在他们身上普遍存在“跟家长、老师不说,与同龄朋友说”或者“当面不说,背后去说”等现象,这对于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同时,当代的中学生,是完全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思想道德现状总体上是积极进步的,主流是健康乐观、蓬勃向上的。但不同的成长背景,也造就了他们与上一代的不同特点,就是不愿意听成人的“谆谆教导”,难以接受老师灌输的理念;凡事有自己的认识和主见,更期望着自我成长和发展。作为中学班主任,必须努力了解学生内心世界,创新方法措施,有针对性地做好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班主任做好中学德育工作的方法策略

勇敢面对新形势,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走人新时代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成为朋友,与他们共同成长,是当前中学班主任必须担当的责任和义务。

(一)以德为先,从小做起

优良的道德品质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接受教育和教养才获得的。一个孩子如果没有人教给他良好的习惯和有关知识,他必定是愚昧和粗俗的。坏的习惯一旦形成,长大了就很难改掉。中学生将来要担当祖国建设的重任,思想品德教育一定要“从小做起”。这里的“小”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个是指年龄小,具体到中学班主任,就是要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带领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树立爱祖国的精神,养成正确的的道德观念;另一个是指事情小,要让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从擦桌子、扫地、整理自己用品等做起,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亲自动手参加劳动等良好品质;要从文明礼貌、孝敬父母等身边小事做起,培养他们基本的道德规范。

(二)以情感人,爱生如子

要有效促进中学生道德观地形成,必须抓住他们感情丰富、易动真感情这一特点,在关爱、尊重中开展好思想道德教育。“一个真正的好教师不是‘生物教师’、‘语文教师’、‘数学教师’,而是‘教师’,是一个眼里有学生的教师。我们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一个真正的好班主任,更应做到“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学生”。既要在校内耐心教育、热情帮助学生,也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在校外情况。要把学生当作朋友来对待,以发自内心的爱和责任来尊重他们、时刻关注他们。即使是批评也要讲究艺术,也应顾及学生的自尊心,确保动之以情,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心,心悦诚服地接受来自于师长的教育。

(三)以理服人,贴近实际

许多教师和家长认为,现代中学生懂得多,思想灵活,但很难接受大人的意见和建议。对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么他懂得比你还多,反驳起来头头是道;要么就嫌你絮叨,说你的道理大而空、苍白无力。这些现象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中学阶段的孩子逆反心理强,不愿意听大人的教导;另一方面说明他们有思想、个性强,凡事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要贴近实际,以实实在在的道理让他们从心里信服。譬如有一个班级,学生大多性格外向,活泼好动,屡屡有违反课堂纪律的事情发生,有时搞得任课老师兴致全无。针对这一情况,班主任不能简单规定“你们必须怎样……”。要先给他们算一笔帐,以一节课为例,从老师钻研教法教材、搜集资料、设计习题、作业题,到写出教案,再到修改教案,一直到上完课,还有作业批改、反馈、订正。这期间需要花费老师多少时间、多少心血?同学们一算就明白,有人故意扰乱课堂秩序的话,那就是对老师辛勤劳动地不尊重,最终还会影响到大家的学习效果。这样贴近学生实际的道理,学生能够顺利接受,会收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四)以人为本,铸就合力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其他教师;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和社会,都必须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特别是对于正处在身心发展特殊时期的中学生,要多从关怀、理解的角度出发,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即使出现叛逆等问题,也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能一棍子打死。叛逆期过后,他们往往能把那种特有的冲力,发挥到学问或事业上,而在未来有杰出的成就。关键在于出现问题后,要引导学生敢于正视,勇于校正,这样就能使其不断进步成长。落实以人为本,给学生以宽容、尊重的成长环境,他们才能真正成长为一个大写的具有完善、高尚道德观的人。班主任要发挥好立德树人的纽带作用,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育人合力,共同创造良好环境,齐心协力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四、结语

上一篇:医院文化管理范文 下一篇:短波通信原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