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实务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3 03:06:12

快递实务课程总结

快递实务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行业标准;速递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76-03

2012年,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速递服务与管理专业被列为高职高专目录内专业,该专业面向快递企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对于快递人才的培养仍处于起步阶段,关于速递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成果还很少。

近几年,随着快递服务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实用型快递专门人才需求旺盛。国内的一些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看到了我国快递业的发展势头和对专业人才需求旺盛的现状,开始设置快递人才培养专业。但由于该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很少,多数学校又缺少与快递企业的深度合作机制,对如何设置专业课程感到十分困惑,致使快递专门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笔者拟详细介绍如何构建与行业标准对接的速递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期望对高职快递专门人才培养提供一点启示作用。

与行业标准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流程

与行业标准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流程是:首先通过企业调研明确专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及主要工作内容,然后收集分析邮政管理部门出台的相关标准、业务产品种类以及生产作业规范,根据行业标准和完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明确各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由学院教指委和企业专家共同讨论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依据工作领域的岗位工作任务及作业流程,转化设计学习领域的教学项目和任务,将行业标准和企业生产运作规范融入到教学任务中,开发项目式专业课程。总之,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做到行业标准入体系,行业标准入课程。

在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中,还要保持人才需求调研的常态化,即利用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教师下企业实践进行调研、利用企业的在职培训班进行调研、利用行业协会会议调研、利用每年学院的招聘会调研以及召开毕业座谈会调研企业用人要求,持续关注新的行业标准的出台和修订及企业生产作业规范的出台和修订,及时优化课程设置以及改革教学内容,始终保持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要求相对接。与行业标准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流程如下页图1所示。

与行业标准对接的

速递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案例

(一)快递专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

快递专业岗位群分为首岗和晋升岗。首岗包括快件揽收岗、快件投递岗、内部处理岗、呼叫中心客服岗、业务营销岗;晋升岗包括快件查验与质量检查岗和基层管理岗。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二)快递服务与管理行业标准分析

近几年,国家邮政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快递服务和管理方面的标准、法规和规范,经过梳理,找出在速递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可参照的内容,如表2所示。

对标准和规范中要参照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提炼出关于快递生产环节、快递操作规范、快递服务标准、快递从业人员、快递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规定,根据快递业务员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结合快递岗位群工作任务及工作内容,梳理出快递岗位的职业能力及素质要求,如表3所示。

根据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解为应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如下页表4所示。

(三)与行业标准对接的速递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快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由专业教指委与企业专家共同探讨,构建速递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快递生产作业能力、快递业务营销能力、快递企业基层岗位管理能力构建,根据高职教育规律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将各项能力分解为基础能力培养、核心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拓展能力培养和就业能力培养5个阶段进行打造,如表5所示。其中,国内速递生产运作、国际速递、速递业务与经营、速递大客户开发、速递管理信息系统、速递物流法规实务为专业核心课程,关于专业核心课程的培养目标及课程开发案例将在后续文章中进行介绍。

结语

快递是一个新兴的服务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和大众服务需求的变化以及快递生产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快递业务品种和服务标准将会不断调整,生产作业流程和作业规范将会不断优化,企业用人需求也将会产生变化,作为培养快递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要紧密跟踪快递企业的发展,持续关注新标准、新规范的出台,及时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晓雯,董绿英.高职院校快递专业发展思路[J].职业教育研究,2013(7):29-31.

[2]董海芳.浅析快递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69-72.

[3]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快递实务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商物流;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

一、电商物流课程体系构建

1、专业培养目标

电商物流专业服务于电商企业、物流运输行业、快递行业,旨在培养兼备电商业务知识、运输管理知识、仓储管理知识、客户服务等多方面专业管理知识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电商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应该熟悉电商物流平台,对平台建设、基本操作和交易流程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并熟悉企业一整套的从前期采购到仓库管理、货物配送、装卸、供应链管理的流程,并具备数据库开发、处理和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利用物流和电商的双方面知识解决仓储、配送、运输问题,拥有一定的实操经验,能在岗位上迅速发挥作用。

2、课程体系构建

电商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的目标就业岗位为采购员、仓库管理员、信息系统管理员等,据此,本专业课程设置如下:1)素质与职业规划模块此模块课程旨在学生的基本素质技能和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包括思想品德修养、高等数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概论、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英语、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以及暑期社会实践等课程。素质与职业规划模块的课程全部设置在大一学年,在此期间,鼓励学生打好计算机和英语基础,通过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兴趣所在,引导学生以意向岗位需求为纲,发现自身的不足,并积极在以后的学年补充。2)专业课程模块此模块为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旨在根据目标岗位对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要求,帮助学生了解电商物流产业的运营管理模式,培养学生对电商物流企业的运营管理技能。本模块课程包括物流专业课程、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和电商物流交叉课程三部分。物流课程包括:《仓库管理》、《物流快递服务》、《物流成本管理》、《物流市场营销》、《物流运输》、《供应链管理与组织》《物流法规》等7门专业必修课;电子商务课程包括:《电子商务原理》、《电商实务》、《电商数据处理》、《数据库》等4门专业必修课;电商物流交叉课程包括《电商物流配送》等多门必修课和实践课程。目前,高校教材中对电商和物流的融合性和交叉部分的讲解仍较少,还是以物流教材和电子商务教材居多,因此此部分课程是高校课程设置的重中之重,高校应该把电商物流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迅速补充原创的电商物流教材。另外,高校还设有从学生的不同就业意向出发而设置的《采购管理》、《国际物流》、《经济地理》等专业选修课以及旨在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的《订单生产模拟》《技能操作实务》、《职业体验》、《毕业实习》等课程。此外,还可以开展各种强制参加的、有学分的物流实务技能竞赛作为校内实习项目,以赛促学,重在拓展学生自主研究和合作与领导技能。3)职业拓展技能模块此模块的课程性质以专业选修课为主,旨在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意向,培养学生特定岗位所需的拓展技能。本模块课程包括:《协商谈判概论》、《商务沟通》以及《领导组织学》等。

二、电商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建立由行业、企业、高校三方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

高校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定向企业人事专员和高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定期召开专业建设会议,通过公开课、教学目标和成果汇报等形式邀请行业、企业对专业教学实时监控、提出宝贵意见;通过组委会的教学方法、目标研讨,将先进的电商物流学术理论和丰富的实操经验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诉求的对接。高校能够随时掌握企业的人才诉求,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进行课程调整,提高了人才的可用性。

2、工学结合,利用企业的优势教学资源

高校教育不应崇尚书本、以理论为纲,而是要与当地经济、行业发展状况相呼应。高校应该树立“工学结合”的观念,一方面,对于一些实训课程和实务竞赛,可以聘请电商物流企业资深业务员和管理人员来校进行教学讲解,对学生进行实操培训,把从实践中发展和总结而来的、超越专业理论框架的实用技能传输给学生;另一方面,在暑期实习中,可以把学生带进企业,亲身进行业务参观和体验,根据真实的业务活动进行情境教学,把企业作为高校的实训基地,可以大大节省学校的教学成本。另外,高校和企业应该利用各自优势,大力开展科研合作,企业为高校提供设备支持,高校发挥自身科研实力,推动地区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踏上新台阶。

3、引进“订单式”培养模式

高校针对物流专业人才稀缺的行业现象,可以与德邦物流、顺丰速运等电商物流企业签订合作项目,对本专业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即企业根据人才需求情况对高校下“订单”,由学校依照订单要求选择学生“原材料”,再通过四年的“加工”,量体裁衣,通过有针对性的理论、实务教学,将合格的人才输送给企业。这不仅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便利,还极大地加快了企业新员工的岗位适应周期,为企业节省了岗前培训成本。

作者:郭俐 单位: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德洲,夏文燕,巩向玮.电商物流课程体系构建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3:168-169.

[2]郑宁,孙有望.基于PVR-CDIO模型的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以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为例[J].物流技术,2015,14:149-151

[3]孙从众.“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人才“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探索——以宁波地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情况为例[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6:14-18.

快递实务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运输作业;教学改革;现代学徒制;模块化教学

C8-4;G712

一、该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待加强

改革之前,主要围绕各种运输方式展开,重点不够突出,针对性不强,学生对于重点的内容掌握不透彻。而实训环节,大多数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案例完成,真正进入对口企业实习则很少。由于缺乏完善的实训条件,对于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2.教材设置不够合理

随着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物流运输管理水平也在迅速提高。但是大部分物流运输管理方面教材的很多编写人员,都没有在物流运输企业工作学习的经历,更没能掌握技术前沿,知识的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运输部门实际发展情况。在教材编写的方式上,多是几人分章节编著,教材系统性不强,大多知识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与物流产业的实际需求并不相符。

3.实训环节薄弱

实训环节应该要求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岗位技能,了解企业的基本流程以及各岗位的主要职责等。要求学生通过课堂理论学习,校内外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学与技能训练,以及顶岗实习,掌握应具备的物流运输管理知识和技能。由于各种原因,这门课程的实训环节比较薄弱。从历届毕业生求职及工作情况来看,企业普遍抱怨实习学生技能较差,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操作。

4.缺乏现代和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时候,仍然以期末考试为主,比较单一,无法真实的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成果,还会造成学生考前突击学习的状况。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强化,他们一旦步入社会,就会感到实践能力方面的缺乏。

二、本教学改革的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了物流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并将相关要求融入课程,将《运输管理》、《运输信息系统》、《快递业务》等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了符合运输管理认知逻辑的、以各种运输方式为主线的、以“业务流程――货运单证――运输成本”为关键要素的运输管理教学内容。以构建适合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升该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培养从事物流运输企业相关流程及其相应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本项目改革的主要特色

1.课程内容整合后再分割,进行模块化重组

本课程设计时,把《运输管理》、《运输信息系统》、《快递业务》等课程进行整合,然后根据具体工作内容,将教学任务进行重组,根据行业特色、市场细分方向等,将课程分为运输认知、运输方式、运输管理三个大的项目;再将运输管理细分为运输单据、运输费用、运输线路规划及快递业务三个子项目,把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细分,既增强学习内容的适用性,又避免了上课内容的重复。

2.引入案例背景,设置工作任务,采用情景教学

根据运输型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企业真实案例设置工作任务,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通过下发工作任务,营造工作情景,引领学生有针对性地主动学习,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建构自己的知识、增强自己的技能。同时也让学生时刻用职业人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

3.以过程化考核主导考核方式,强调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本课程根据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项目,共六次考核。考核由作业、方案、报告、实操等不同方式组成,切合教学内容实际情况,强调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确保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

四、本改革的主要工作思路

1.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内容

关于运输管理的理论知识点较多,但结合具体工作岗位来看,较多理论性的知识点其实用性并不强,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运输型物流企业岗位设置的具体要求,结合其工作内容,有增有删,合理安排本专业学生运输部分的学习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相对接,培养更适用的运输型物流人才。

2.构建实践体系、改善实训条件

与仓储“点”工作所不同,运输有很多“线”上作业。而普通学校的实训条件是很难设置“线”上作业的实训场景的。正因如此,其他院校及我们以往的运输管理教学,普遍重理论轻实践,显得过于枯燥,缺乏实用性。所以此次改革,我们应根据岗位需求,结合自身实际,设计课内实践内容,联系校企合作企业提供实训场地或案例支持,改善实训条件。

3.编订校本教材

如前述,市场上的教材五花八门,涵盖面广、内容多且冗杂,而实用性和针对性并不强。因此,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决定根据我们教学改革的需要,编订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的校本教材,以满足物流管理专业《运输作业模块》教学的需要。

4.改革考核方式

本门课程教学内容被分为三个独立的项目,其中项目三又细分为四个子项目,每个项目的独立性较强,授课方式差别也较大。因此,我们将为每个项目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变期末考试为过程性考核,以切合本课程教学实际,满足教学需要。

五、课程改革主要任务与内容

1.精准定位对应岗位

物流行业从业门槛低、就业面广,造就市场上出现一大批“伪物流”公司。我们应该对物流行业的岗位设置作调研分析,找出真正与物流管理专业对口的岗位,再根据岗位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及筛选教学内容。

2. 选择教学内容

选定运输型物流企业的特定岗位,分析其岗位需求,然后根据岗位需求合理筛选和编排教学内容,力争做到课、岗对接。同时根据中级物流师考试要求,合理增删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相衔接。

3.编订校本教材

根据对应岗位需求筛选教学内容后,我们团队应将内容进行整合和编排,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编订适合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使用的校本教材。

4.完善案例库

以本次课程改革为契机,在之前课程案例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案例库建设,丰富教学资源库。

五、总结与改进

评估课程改革前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比分析项目改革的成效,总结实施项目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项目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吴建设. 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 高等教育研究,2014,07:41-45.

快递实务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学做”一体化;物流信息管理实务;思考

一、“教学做”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教学做”一体化,即理实一体化,是把纯理论与实操内容整合成与实体企业紧密结合的教学项目,运用项目教学法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实施“教学做”一体化,重点体现在教材选择方面,选用以信息技术支撑的高职物流管理教材,将理论知识完全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学生通过操作去掌握操作过程中需要的理论知识,这也调动了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做的方面,结合实体企业背景,使学生操作计算机仿真软件(Flexsim),通过仿真使学生全方位的分析企业运作的模式、业务流程,企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这样边做边学能够培养学生对信息管理的意识,打开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物流信息管理实务》课程的地位

《物流信息管理实务》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该信息管理的基础知识、物流信息技术,熟悉物流运作的业务流程及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知道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研发,达到相应的操作水平,为其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该课程属于综合性较强的边缘交叉课程,包括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物流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其授课的内容包括物流信息管理认知、物流信息管理基础(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研发和维护等。是非常实用的专业课程。

三、《物流信息管理实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物流信息管理实务》授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偏重于课堂上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技能的培养。追根究底还是培养计划的问题,培养计划对课时限定。该课程通常每周2到3课时,时间限定一学期,在短短的课堂上教师很难讲透专业理论知识,也没有足够时间让学生在实训室动手操作,更谈不上学生到企业进行物流信息管理的顶岗实习。所以,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就无从谈起,致使很多学生觉得学习这门课很枯燥,没有兴趣,从而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加上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的薄弱,因此学起来特别吃力,教学效果更加糟糕。基于这些现状,必须对该课程进行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期培育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四、以岗位技能要求为核心,优化授课内容

根据专业培养的定位,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情况及实体企业需求情况的调研,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的岗位有:采购专员(采购经理、采购主管、采购总监)、微机员(制单员)、技术管理员、一线仓库管理员、送货员、管控员、配货员、报关报检专业员、车辆调度专员、客户管理员、财务结算员等,根据企业匹配的这些岗位,可以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技能,如订单管理能力、采购与供应管理能力、货物运输管理能力、仓库管理能力、物流环节的信息采集与处理能力、软件及英语应用能力,尤其一带一路、航空物流的大背景下,对物流英语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这些能力的培养,信息是贯穿整个物流流程,而对信息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一个集成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所以,物流信息管理实务是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核心课程。

通过上述岗位对应的职业能力,可以确定该课程在物流专业中的地位及对各个工作岗位中信息处理能力的要求,进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然后以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为重点,遵循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按照企业岗位工作的内容来构建教学任务。为便于教学实施,把项目分解成若干任务模块,由基础到拓展,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表入里依次设置。《物流信息管理实务》课程内容的分配见下表:

五、《物流信息管理实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是授课最常用的方式,如ERP企业资源计划,通过多媒体视频、动画、图片等方式传递可视化效果,使学生很好的理解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性、系统的结构、功能、作用乃至具体的应用。再如GPS、GIS、POS、EOS、EDI、条码、RFID、TMS等技术,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动画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在物流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从而增添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也丰富了课堂内容,提升了教学效果。

2.理论授课采用实体企业案例做背景

如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中采用顺丰快递的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顺丰快递的订单;如海尔的“一流三网”信息平台,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学生登录海尔信息系统管理平台,熟悉其中所有功能架构,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进行汇报,将系统平台截图进行模块解释,教师最后对每个小组的PPT课件的制作、汇报内容、汇报情况进行点评总结,使学生边做边学,既激发了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增添了学习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汇报能力等。

3.充分利用校内实训条件展开一体化教学

我校有专业物流实训室,如物流3D仿真实训室、物流技术实训室、物流模拟实训室、物流沙盘实训室、物流生产实训室、智能超市等,要充分利用现成的资源整合授课内容。另外,这些实训室大都是物流业务流程的仿真,如物流3D仿真实训室,主要采用的是3D数字化仿真平台,通过虚拟技术再现物流真实场景,整个仿真过程可采用任务导向,业务流程仿真,角色系统自动分配,仿真过程中岗位职责明确,边做边学,不懂就学,不懂就问,使学生通过实训仿真过程实现知识、技能的掌握,教师对每一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增强了授课中的过程监控,也达到了课程考核的主要目的,提高了实训质量和学生动手的实践能力。物流3D数字仿真实训的内容主要有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配送系统)、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进行课程一体化教学,如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仿真是使学生认知仓储型物流企业主要的业务种类及业务流程,结合实体企业大的背景,其任务主要有出入库作业、配送作业、沃尔玛配送、海尔集团的配送等业务。

4.加强校外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一个保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可以使学生通过校外物流实训基地进行定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边做边学,以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途径和就业渠道。例如,众品实业集团、双汇冷链物流、鲜易冷链、风神物流、德邦物流、京东、当当等合作实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

六、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完善考核标准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更好的结合。在实施一体化过程中,双方采用“员工”间的交流与探讨,企业式的分工与协作,差异化的能力培养计划与安排,启发式的自主探索和创新。同时,支持学生根据教学项目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完成任务的情况制定考核标准,可借鉴企业的考核模式,将企业的考核指标引入教学中,改变传统的用试卷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真正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优化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物流人才。所以,该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就要选择合适的考核方式,具体实施可采用任务导向,流程仿真,角色的分工明确,使学生仿真过程补充理论知识,不仅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也更好的理解了物流企业的运作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每个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加大了整个教学中的监控,真正达到理实一体化考核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吕永林.管理信息系统“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2).

[2]李丹丹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3).

[3]胡勇军.“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物流市场营销》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7):61-63.

快递实务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思考

一、校企合作工作相关成效介绍

(一)2008年,学院与A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校企双方开启了人才培养方面的初次合作。

(二)2009年,A公司首次开展校园专场招聘活动,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当场赢得了A公司的青睐,为后续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2010年,学院第一次开设A公司订单班。学员经过学院老师推荐,公司笔试、面试和复试等非常严格的考核环节,最终确定入选资格。该批学员已于去年7月份陆续进入公司实习,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经过近一年的试用,09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就被公司提拔为基层管理人员,崭露头角。

(四)2011年,A公司“校内实训基地”成立。该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经营平台,由学生自主经营。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基地完成收件2000余票,派件3100余票的快递操作业务,实现出发业务销售额40000余元。运营状况不断改善,业绩逐步提升,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从单纯服务于校园向周边商圈辐射)。

(五)2012年5月10日,第二届订单班成立。在第一届合作的基础上,本届订单班全体学员在入班之时均与公司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学员将全面接受公司内部相关培训,和校内指导老师的专项辅导,毕业后须供职公司三年,并且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顶岗实习尝试。经过半个月来的校企双方反馈,本次进入公司实习的20名学员,全部表现非常优秀,甚至出现了公司内部各部门争抢学员的喜人现象。

(六)2012年 6月份,公司专项奖学金项目正式落户我院,进一步提升了项目的影响力。经过几年校企友好合作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按照A公司集团总部在全国设置奖学金要求,我院积极申请,成功通过了“A公司奖学金项目”的评审,从今年开始实施总额若干万元的奖学金合作项目,这也是该公司在本省唯一一所高校设置专项奖学金(全国仅十所院校获得)。

(七)2010年,该校企合作项目成功列入省教育厅“现代学徒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

(八)该校企合作项目赢得了行业主管单位的高度重视。在第二届订单班开班仪式上,快递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省邮政管理局负责人从行业管理的角度做了非常精彩的点评。他认为,中国快递业的发展水平要提高,必须从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入手,该订单班具有重大探索意义,并表示会将该模式向行业重点企业推广。

二、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的认识

(一)中国高职院校发展必须开展校企合作。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机构,传统的闭门造人的做法已经过时,培养的人才要适应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就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工作对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乃至高职教育改革将起到核心作用,人才培养的时间将前移至学生进入大学开始,空间将外延至企业和社会,不再是学校一方唱独角戏。21世纪是供应链时代,人才培养也必须整合多方资源,做到培养平台开放、资源共享、多方共赢。

(二)校企合作对教师个人能力提升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要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必须拥有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熟练、视野开阔的教师队伍。在校企合作中,教师可以利用企业平台,拓宽自身视野,能够学习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从而不断地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来,为教学能力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我本人在近几年的校企合作工作中,受益匪浅。能够将企业的用人要求和用人标准第一时间传递到学校和学生,让学生及时积极应对,克服学生毕业时择业盲目的弊端。同时也让自己与企业发展做到同步,用企业的管理理念教育学生。

(三)校企合作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新问题。校企合作既存在社会认知度不高(比如家长乃至社会出现反对声音)、在政策和资金扶持方面缺乏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的情况,也存在学生主观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急于求成、眼高手低)认识不足从而影响合作效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企业对学生的表现高度认可而要重用时,学生单方感觉不适应而提出离职的现象,企业和指导老师这时往往感到心有余而无力。

三、对校企合作工作的思考及建议

(一)校企合作需要校企双方具有长远的眼光和战略性的思考

当今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随着中国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多地源自于对人才的缺失。人才培养不是一顿饭的工夫能解决,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同时又是一项非常具有历史意义和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世纪课题。它必然要依靠高校、企业、政府和社会的共同理解和支持,特别是唱主角的校企双方,必须有魄力、有胆识、有远见,才能共同推进。

(二)校企合作要成功推进必须选择行业领军企业

一流企业创品牌,超一流的企业做标准,校方必须从行业中选择做标准的超一流企业即行业领军企业开展合作,并与企业进行充分的交流,达成广泛的合作共识,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合作,这样才能实现高起点、高标准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校企合作应该实行项目负责制

校企双方达成合作共识后,还必须组建项目团队落实重点合作企业的重大合作项目,我院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尝试。

(四)校企合作需要更好的外部环境

学校、企业、政府需要为此加大制度改革力度,同时还要积极宣传,营造一种非常良好的外部环境,取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最大认同。

(五)校企合作需要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校企关系要实现深层次的融合,向伙伴关系深入发展。校企双方可以积极探索共建教学师资团队,共建专业,共建教材,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招生,股份制办学等合作模式。

(六)校企合作的中心任务是“企业文化进校园”

将企业文化引人校园,让学生一进象牙塔就开始被企业文化熏陶,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为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凝聚归属感。

四、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展望

(一)继续完善“A公司订单班”的运行机制,保障项目更加有序地实施。在校企合作协议框架内,逐一完成双方开展的各项合作项目。

(二)探索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快递方向)的双师型团队,共同研究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邀请业内资深专家和行业管理者加入物流管理专业(快递方向)建设的团队,对行业进行深入调研,对当前国内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科学论证,逐步完善物流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三)组建《快递实务》课程的“双师型”团队,与A公司共同开发《快递实务》课程的教材,实现该课程与“快递员资格考试”培训对接。快递与物流既有联系又有业务特点上的区别,而快递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与之相匹配的高技能型人才出现巨大缺口。为此,急需开发符合中国快递业发展现状的专门性教材。

(四)每年坚持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笔者将继续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积极加强对行业业务知识和行业管理方法的学习,并结合教学实际开展切合教学实际的授课方案和方法,实行“校内课堂教学、校内公司门店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与校外企业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五)不断总结校企合作工作的经验,为学校校企合作工作的全面推广提供借鉴。在自身工作的同时积极学习学院其他部门有关校企合作工作的交流,并加强与其他兄弟院校展开校企合作广泛交流。

如今,高职院校经历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经济发展必须依托大量的高技能人才,而高职院校承担了这个社会重任。高职院校发展的好坏,培养的人才适不适用,符不符合企业需要,则是学生、家长、企业、政府、社会等多方拷问的尖锐话题。作为高职院校一名专职教师,特别是负责校企合作的身份,认识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仍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陈家颐、万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动因与路径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

[2]雷五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初探.教育教学论坛,2013.1

快递实务课程总结范文第6篇

摘要:结合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标准建设的实际情况,从课程的性质和作用及设计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考核评价五个方面对《配送中心运营与管理》课程标准建设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配送中心运营与管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考核

《配送中心运营与管理》是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配送作业一线的工作人员、作业班组负责人、部门主管及业务经理等配送人才的必修技能课程。本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物流管理基础》、《采购管理实务》、《仓储操作与管理》、《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通过理论与职业技能训练,要求学生掌握配送中心运营与管理必备的知识和相关技能,具有综合的、熟练的应用配送管理知识的基本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为物流管理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配送岗位技能素养作好准备。

一、课程基本理念及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从事配送管理活动必须的技能,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着眼于学生就业岗位,立足于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以就业导向和岗位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建立了“以工作任务为核心,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围绕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授课过程贯穿作业项目和作业任务以体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过程),工作的过程是学习(内容)”的职业教育思想。

在广泛进行社会与企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确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物流配送企业从业人员工作职责进行划分,将配送职业划分为相应的工作岗位,确定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通用能力、核心能力及知识要求;将能力和知识要求转化为教学模块,形成课程教学内容。

在充分考虑了《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仓储操作与管理》在专业内容划分与界定的基础上,将超市配送中心配送和快递配送的真实作业流程引入课程,并经校企双方合作序化,形成课程主体部分,同时又注意到配送人才培养过程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开放性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知识储备的需要。以“工作过程导向、具体任务驱动、能力提升与延展”为课程设计的依据。

因为课程内容主要针对配送中心实际而具体的工作任务,因此,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性和确定的目标,具有较强的过程属性。根据这一特点,课程主要解决“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问题,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掌握配送中心运营与管理的相关知识与基本技能,初步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与课程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合作、敬业等良好品质,以及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素质。

专业能力目标:具备订单处理、拣选理货、分类包装、路线优化、货物配装能力;具备退货处理能力;具备配送流程设计能力;具备配送成本与控制分析能力。

方法能力目标:具备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采集、使用信息、分析归纳、总结交流经验的能力;

具备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具备将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运用的能力。

社会能力目标:具备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具备沟通与交流能力;具备组织、协调能力;具备适应环境开拓创新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课程内容

按照专业课程目标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相应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内容,根据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的认识规律,序化教学内容。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学习模块模块名称模块内容任务参考学时(56)

模块一配送岗位分析让学生对“配送”形成初步的认知。引导学生熟练完成配送流程中的“订单处理-分类包装-拣选理货-流通加工-路线优化-货物配装-送达服务-逆向物流”等8个具体工作岗位的作业任务,为保证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够迅速顶岗打下基础。1.1配送管理认知

1.2订单处理

1.3拣选理货

1.4分类包装

1.5路线优化

1.6货物配装

1.7送达服务

1.8逆向物流34

模块二配送流程设计此模块的内容由两个典型配送作业流程构成,分别为“快递配送流程”、“连锁超市配送流程”。每个流程又都是由多家同类配送企业的作业流程融汇而成,流程之间同点融汇,异点突出。通过对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配送作业流程进行深入剖析,系统地考虑各作业岗位的职责范围、作业工序对流程整体的系统性、效率性及流畅程度所产生的影响和制约,进而能够实现配送作业流程的优化与控制。该能力是能够保证学生在进入企业1-3年内成长为企业骨干、部门主管的前提条件。2.1超市配送流程设计2.2快递配送流程设计34

模块三配送成本分析与控制此模块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配送流程控制能力的基础上知识与能力地延展。在学生初步掌握配送成本构成和影响配送绩效因素的基础上,再借助具体企业案例,锻炼学生的配送成本分析和控制能力。让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名优秀管理者的职业素质,为学生在入职3-5年内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完成了知识储备。3.1配送成本构成与控制6

四、课程实施

(一)教学条件

师资条件:根据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讲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操作技能,最好为“双师”素质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和建设课程,为企业提供服务,到企业去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有很强的执教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能及时、准确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不仅能传授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教师要注重把握行业和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密切关注行业和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够熟练的与企业实际结合。

实训条件:校内应满足课程教学要求的配送实训资源,包括配送场所、拣选设备、配送工具、配送管理软件等。且能同时满足一个班进行实训的要求。

序号实训室名称特色建设方式实训模块

1储配实训室真实场景校企共建目测估方、物品堆码苫垫、物品拣选、理货、配货、盘点、库存管理、配送现场设置、配送、配载作业、仓储作业意外事件的处理、RF系统及手持终端操作

2储配实训室真实场景校企共建条码的制作、打印、生成、识读、扫描、条码数据的采集、固定式RFID读写设备、磁卡的读写

3储配实训室真实场景校企共建半自动电热捆扎机的使用和保养;手动电热型打包器的使用和保养

4储配实训室真实场景校企共建电子标签的识读、分拣线出入货作业、分拣线管理系统、分拣线相关单据报表的识读、分拣线软硬件设备故障的排除及维护

(二)教学方法建议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本课程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增加了大量的实际案例,突出专业特点,案例新颖、丰富,既有理论深度,又注意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宽广超市配送中心设施布局图为教学案例,对其布局结构、区域规划、货位安排与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ABC分类、物品重量计算进行了详细讲解与分析,将理论知识通过真实案例传输给学生。

2.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启发式教学,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促进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中在选取申通快递配送中心和宽广超市配送中心作为典型案例进行配送业务流程分析之后,由教师启发引导式提问、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等形式对快递配送流程与超市配送流程之间存在的采购、收货检验、入库存储、拣选理货、配装配载、送达服务等方面的差异与原因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进而再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并要求学生写出调研与分析报告。

3.任务驱动教学法

通过提出问题,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学生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使学生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了实践活动。在配送流程实训中除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环节所需的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循环扮演供应商、配送中心、运输服务商及店铺(客户)等角色,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配送”。

4.视频教学法

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播放一些好的视频教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是对教学内容的极大丰富和补充。

5.讨论式教学法

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根据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切磋,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穿插运用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另一方还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善于学习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本课程的考核改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的方法,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采用百分制,60分为合格。综合成绩=过程考核成绩+结果考核成绩。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50%,其中过程考核成绩由模块一考核成绩、模块二考核成绩、模块三考核成绩组成。每个模块的考核评价标准见下表;结果考核占总成绩的50%,以笔试闭卷的形式考察学生多配送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注重平时考核与过程考核的考试方式改革,具有评价的系统性、连续性、多样性,不再是一次考试定成绩,使得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客观、公正,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分教学模块单元考核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

[2]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交通运输类主干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第一辑[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年3月.

[3]吴隆升.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及其制定的必要性[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4).

[4]王淑文.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开发的研究与实践[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5).

快递实务课程总结范文第7篇

随着我国经济战略重点转移,将带来物流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改革并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体的,与企业用人单位紧密相结合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以迫在眉睫。大多数高校长期以来实践教学课程多以理论实务讲解、校内模拟实训为主。实践与理论严重脱节,其培养方式和内容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更谈不上应用型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毕业生好高骛远,实际操作能力差、综合素质较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无法满足新时期物流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一面是企业找不到急需的专业人才,另一面是高校毕业生出现就业难的矛盾局面。因此,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已难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实践创新人才的需求,必须对当前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大胆改革。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必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与之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教育中急需解决的课题。[1]

二、现行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设施设备严重滞后

多数高校在盲目扩招的同时,忽略了实践教学环境和配套设施的建设,高校实践教学设施与企业的先进管理技术已严重脱节。具体表现在设备老化、技术落后、操作性差,无法完成实训(验)课程计划。

2、实践教学内容少且环节单一

高校开设的实践课程大多以理论实务讲解、校内模拟实训、假期实习、毕业论文的形式进行,实践环节少且内容单一,时间间隔长,实践与理论严重脱节,跟不上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本课题通过对已毕业学生调查,有46.7%的学生反映在学校里学的知识重理论轻实际,学到的专业知识难以与实践相结合,在短期内无法快速胜任工作。体现在高校实践教学针对性不强,脱离实际无法适应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培养方式和内容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更谈不上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2]

3、教师实践教学水平难以支撑教学需求

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从理论研究型高校转型而来,至今还没有专门培养实践教师教学基地,高校教师来源主要由高校之间相互培养,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实践教学能力较为薄弱。这样的教师难以培养出适应行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难以支撑实践教学创新需求。

4、实践类教学指导书籍严重不足

实践类教材或实验指导书是支撑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教育能够顺利开设的基本条件和基础,也是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多年来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材以趋进饱和,但实践教学指导教材较为匮乏,已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5、实践课程考核方法单一无标准长期以来实践教学考评大多以笔试方式进行,模式固化、方法陈旧,且无具体执行标准,大多由授课教师自行认定为准,严重失去了公正性、公平性和科学性,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几乎无法涉及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更谈上对学生创新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无疑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忽略了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角色,难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动手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很多层面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4]

三、应用型实践创新教学体系构建

本文以西安欧亚学院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了在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面的一些有意的具体做法。

1、构建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课程体系

通过市场需求调研与分析,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职业岗位群,以物流企业岗位工作需求能力为突破口,以企业用人单位具体岗位操作能力为培养依据,以项目课程建设为主体,构建围绕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四个阶段,覆盖八个学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基于物流管理岗位应用型技能特征,优化现有核心课程、实践技能课程、第二课堂拓展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课程体系。2、建设校企联合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为了深挖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系统性、先进性、应用性较强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投资393万元,新建320m2,创新型综合物流实训中心。适用于物流管理专业本、专科层次,涉及到11门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课程覆盖率达到73.3%,实验学时数352学时,占专业课程总学时数57.14%,能够全部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校内实践(验)需求,学生全年级可覆盖第二学期至第八学期。为了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校内还建设了以教学实践为主的实践教学基地,如“快递实训中心”负责学校信函件、书刊杂志、快递件收发,整合了校内各快递公司的资源市场,强化了全面管理,同时还定期安排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分期分批进行现场专业实习。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培养职业习惯、熟悉岗位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多年来,学校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物流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建立以产学研结合的校企联盟,与西安向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顺丰速递、海鸿达(北京)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京东商城(西安欧亚营业厅)、速必达冷链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等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我们修改调整教学计划,以大学期和小学期的方式分别安排学生到20多家校外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校企共建共同参与学生管理、考核评价。

3、搭建应用型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将教学内容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设计为相关联的任务环节,实施任务化课程管理,以教学难度、深度层层递进的方式,以“教、学、做、赛”为一体,开展实践教学环节,以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多样化研究探索,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序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同时将行业发展、企业文化、岗位职责、专业能力、思维方式、社会能力等进一步落实到所学的课程中去。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全国大赛,如“西安市创业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三创大赛”、“全国大学条形码自动识别大赛”,培养学生知识、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协调发展。

4、加强实践型指导教师培养

为保证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学校长期致力于实践型师资人才培养。一是坚持教师持证上岗,要求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必须拥有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二是聘任物流企业一线管理干部担任专业导师,充分发挥兼职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三是选派年青教师轮流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战能力;四是改革教师考核制度,将教师分为教学型教师和实践型教师,鼓励从理论向实践指导教师转型;五是倡导教师带领学生参加部级的比赛,以部级大赛推动师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六是鼓励教师在校开展创业项目开发和实施,带领学生营造良好创业的氛围。

5、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长期以来实践教学考评大多以单一笔试方式进行,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制定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编制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指导书,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经过长期的摸索与总结,建立以实际操作能力为主体的考核方法。以团队分工、角色相换、各负其责、共同参与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方式,重点考核学生职业能力和岗位操作能力的掌握程度,考核方法注重过程考核和目标任务相结合,考核内容是以项目运营综合业务能力实际操作为主。对实践性较强的职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实际操作、上机考试、模拟方案等多种形式进行;对综合性强的课程以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和项目实践的结果,进行评分考核;或采取大作业、项目策划书的形式进行。注重过程指导,重在参与、团队合作、分步考核、最后汇总的形式进行。

6、加强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实践课程教材是最能体现物流管理专业应用性教育特色的项目之一,也是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的基础,多年来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教材以趋于饱和,但实践教学指导教材较为匮乏。学校根据应用型教育的特点,广泛收集国内外企业的新技术、新设备及对职业岗位应用型人才的能力需求特点,通过大量实例及最新成果自行编写实训教材和校外实践教学讲义。内容覆盖物流管理综合实训、项目管理设计指导书等,有二本现已公开出版发行,形成了具有自身优势的实践教学指导资料,逐步建设和完善了实践教学教材体系。

快递实务课程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参与型课堂;策略研究

“参与型”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强调师生互动,突显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甚至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主导的一种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大学生,其思想模式已经趋于成熟,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研究的机会,并让他们养成这样的习惯。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大脑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唤醒学生的独立思考研究的意识,在教授学生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养成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其次,参与型教学也可以兼顾高职院校学生对于课程的实用主义要求,将学术知识与职业发展技能有机结合,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完国际贸易这一课程后学有所用,将国贸的专业技能转化成未来职业生涯中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中我将结合平时在高职院校中的教学实践,浅谈几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的“参与型”课堂构建的策略。

一、合理设计项目课程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导入本身并不难,而且可选的方法也是数不胜数。但是要想选择一种可以让学生经验的课程导入方法,高职院校的老师恐怕要比义务教学阶段的老师花费更大的心思了。国际贸易课程导入时,教师一定要结合全球经济贸易实况,在近期发生的实际贸易事件的背景下进行课程的导入,加强学生的思想归附感,让学生在课程导入的时候就被课程的真实性所吸引;另外,国贸课程导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结合高职院校课程的职业性和实用性特点,单一的学术解释是达不到学生的心理预期的,甚至反而会让学生对国际贸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抵触心理。结合国际贸易的实用性可以让学生看到这一课程在自己未来职业生涯中的运用和反映,这样就更能让学生自主进入到导入的课程中,进行自主专研和探究。例如在教学“国际原油贸易”这一章节时,教师一来要结合最新的国际原油交易价格和原油出口大国的政治经济状况,让学生亲切的感受到课程的事实存在感;其次教师要结合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经济分析师职业,让学生明白经济分析师需要对国际原油价格升降因素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所了解。结合上述两点的辅助,“国际原油贸易”的课程导入将会变得更加高效。

二、设置具体情境利于项目的实施,让学生在情境中摸索学习

传统的高职教育都是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在接受大量理论知识的时候却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这也使得学生在脱离学校之后,在具体操作中还是对书本抱有极大的依赖性,违背了高职教育的初衷。因此在国际贸易的课程教学中高度强调学生的参与度,学习两字一是学,另一点就是习,被动的知识接受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可是在工作生活中,最重要的还是习。构建“参与型”课堂教学方式的最重要的实施部分就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真实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能够更直观的面对问题本身,这样才能拓宽思维,舍身处境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代教育三大理论之一的建构主义就将情境作为其组成四大要素之一,这也可以看出情境在教学中重要性。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情境与书本内容的高度融合,让学生在设置的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形象力和创新力。例如在“国际贸易救济措施”的讲解中,教师先进行理论讲学,让学生明白贸易救济是当外国进口对国内产业造成负面影响时,国家所采取的减轻或是消除该负面影响的措施,然后将“棉花事件”设置为贸易救济的具体情境,假设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棉花一吨才卖200美元,但是美国本土价格要300美元,美国经过调查就可以认为存在倾销,那么美国政府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进行贸易救济?通过这样的情境练习,学生能够快速的从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经验,在获得新的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

三、注重练习项目考核的实践性,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教育中都是以考试作为检验学习成效的唯一途径。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考试试题一般偏理论,在考试压力的作用下,学生都会被动无奈的接受知识,而接收的知识都是背诵书本上枯燥文字的过程,这不但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可能排斥经济贸易这个学科,如果出现该种情况考试的意义就荡然无存,也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初衷。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实用型技能,更快更好的融入社会工作和学习中,因此应注重练习项目考核的实践性,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现实能力作为考核的目标。例如在“关税”这一国际经济问题的考核中,教师一般会让学生总结出关税的几种分类,然后是税率的四种形式及其具体算法,这是对基础内容的考核。之后教师可以辅以“国际快递”这一实际问题作为附加题,列出国际快递运费的标准和计算公式,然后以一名顾客不同情况为具体实例,要求算出该客户按月结算和按季阶段的区别。学生在这些实际问题的考核中,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书本内容,于是同时也增强了学习兴趣学会了更多的操作技巧。

四、结语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起参与性,建构参与型课堂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勇于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够性。因此,教师需要在备课阶段将学习主体参与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多设置实际问题,最后的课程考核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为主,注重知识取向和实践取向的有机结合。

作者:李萍 单位: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雪巍.“参与型”课型在高职数学教学中运用的体会[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2:251.

快递实务课程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淘宝网;实训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2-2939-02

自从2011年6月16日,阿里巴巴将旗下的淘宝公司分为淘宝商城、淘宝网和一淘网后,这三家公司各自有了主营业务,分别为B2B、C2C和搜索。这次大的战略性调整也改变了淘宝网的经营理念,使得淘宝店卖家必须具备更加专业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淘宝网不再是容易操作的创业平台,卖家面临的成本问题、对手问题、规则问题越来越繁琐,使得必须适当调整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际运作知识才能满足社会变革的需求。所以现阶段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淘宝运营技巧,对电子商务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高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而如何培养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是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1 淘宝网店及其运营特点分析

1.1 分析淘宝网店的人才需求类型

淘宝网店需求运营和营销两种类型的人才,运营人才负责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营销人才负责营销和推广方案的制定工作。从这两类需求就可以知道,淘宝网店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仅仅限于简单的操作,还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淘宝网店需求的人才必须是具备深度和广度的综合性电子商务人才。

1.2 淘宝网店需求岗位及其能力要求分析

淘宝网具有免费和付费两种推广方法,操作淘宝网店需要具有高素质的运营和营销团队,也需要专业的设计和高回报的销售能力。

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不断会有新方法和新规则产生,所以这就造成了淘宝网的营销规则千变万化。淘宝网的运营工作需要大胆而细心,将大事化小、难事化简,并运用恒心和耐心去迎接巨大的挑战。整体来说,淘宝网需要的工作岗位如下:1)店长。管理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并且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整体店铺运营维护的流程和方案。需要具备高效的学习能力、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强大的执行力。2)美工。美工是为网店美化服务的,也是为了促进销售工作的开展。美工需要具备扎实的软件操作能力和后台模块管理能力。3)客服。客服是直接面对买家,对买家进行产品和服务讲解的人员。客服需要对产品和服务都很熟悉,并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熟悉网站各个模块的功能,并且具备快速的打字能力和良好的反应能力。4)推广。推广店铺的产品和服务,寻找多种店铺推广方法。推广需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活动策划能力,并且熟悉淘宝的相关规则和设定关键词的方法,对付费和免费推广方法都要熟悉。5)库管。库管的工作是检验产品质量、将登记的产品入库、将对已订购的产品进行配货、最后发货。库管要熟悉物流的各个环节和各种规则,并且对包装技巧也要了解。

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淘宝网店的岗位需求多种多样,并且对相关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很高。

1.3 淘宝网店运营特点分析

淘宝网店运营过程与实体店相比既具有优势,也具有劣势。淘宝网店的优势为:1)网店卖家不需要交纳店铺租金,仓储成本也是在能承受的范围内。2)由于互联网的特点,信息传播和收集更加的方便和快捷,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并且交易成本很低。3)整个交易过程更加便利。在家就可购物,然后通过快递送货上门。快递和及时通信使得购物更加的方便和快捷。4)由于卖家目前是被免税的,所以可以提供低价给顾客,这就使得顾客和卖家能够双向受益。淘宝网的劣势为:消费者没有实物体验;造成了物流和等待时间的额外成本。

2 五年制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目前社会上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供不应求,人才缺口还很大,并不是说没有学这个专业的学生,而是指具有实际专业素养的人才数量稀少。从以前学生实习的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网店营销方面的实际能力并不满意。虽然学生们了解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但是面对具体问题,却很难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应对和解决。所以构建《基于淘宝网平台的电子商务实训体系课程》是具有实际教学意义的。

3 以淘宝网为平台的电子商务实训体系思路的构想

3.1 实训项目设计

根据以上对淘宝网店运营中相关岗位的分析,并且加上分析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和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实际工作能力的需求,下面基于淘宝网平台设计了几种电子商务实训课程,具体分析如下。

初期项目1:新网店开张。实际项目内容:准备工作:注册淘宝账号、支付宝账号申请和实名认证,网银开通,并通过淘宝开店测试。熟悉上传宝贝方法,了解上传宝贝的实际流程。需要课时为10课时,这其中包括理论讲解、老师的操作指导和学生的实践学习。实践开展形式为,以小组形式开展淘宝网的开店工作,并且将常规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其中需要学生课前有相关准备。

初期项目2:对宝贝进行拍摄、美化和处理。对产品的基本外在进行分析,制定拍摄细节、角度和摆放方式等相关细节的方案;拍摄后做后期的处理;再在产品介绍页面对产品进行描述。需要课时为22课时,包括老师指导、学生拍摄和处理。实践开展形式为,开始进行分组拍摄和图片美化,再让学生进行单独的拍摄和产品描述工作,并将图片补充到店铺之中。

初期项目3:首页店标、分类、店招、导航、首页主区设计,然后对后台装修模块和功能模块进行熟悉,需要课时为20课时,包括老师指导和学生实践。实践开展形式为,查找类似优秀店铺的资料,根据自己产品的特点和自己喜好的风格进行店铺装修。

初期项目4:熟悉淘宝免费和付费推广方法,并且尝试自己对店铺的免费推广工作。共需12课时,也包括老师指导和学生实践。实践开展形式为,学习多种推广方法,选择适合自己店铺的推广方法,并且对自己店铺进行推广工作。

初期项目5:对前面四个项目工作进行总结,并且编写改进计划和措施。共需要8课时,也包括老师指导和学生实践。实践开展形式为,小组讨论、沙龙分享,组织材料进行营销总结。

提高项目6:进行真实项目的操作,和实际生活中的商家讨论合作流程和步骤,工作过程中一些店铺诊断、优化、策划书或者营销推广工作等等可以由商家和老师共同协商。时间可以延长为1学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工作的完善和补充。实践开展形式为,每4个人为一个小组,由学生、商家、教师三方面进行沟通和协助。模式为课堂的理论学习、学生课下实践、社团组织和促进等等。

上面的实训课程安排是根据淘宝网开店的基本流程来设计的,通过学生在实训课程中的实际操作和了解,懂得淘宝网运营的理念和思想,同时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以及软件操作能力、美工设计能力、图像美化能力和运营、营销能力的培养。提高项目中,是在实际生活和商业项目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项目的操作。重在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2 对实训项目效果的检验

2012年6月,学校以11级电子商务班为课改实验班级,组织教师开设淘宝开店实务课程,指导学生在淘宝网上开设店铺,进行真实的开店实务与营销工作。本次推广、优化和促销活动等等,一共用时6个月,需要128课时,最终完成了一个学期的实训学习。在真实的场景和工作环境下,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商家也给与了正面评价,这样就塑造了一批具备实际工作能力的营销人才,也促进了学校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实训课程的改革。

4 总结

本文以淘宝网为基础,分析了电子商务人才所需要具备的品质,并且总结了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制定了六种基于淘宝网平台的电子商务实训体系方案,最终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积极的评价。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际工作和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方案,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燕,沈瑾.基于淘宝网店运营的电子商务实训教学项目设计[J].科技创业月刊,2012(11).

快递实务课程总结范文第10篇

国际结算是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涉及金融、法律、保险、英语、国际贸易、会计等多个领域。国际结算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既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延伸,也是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基础,国际结算课程具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涉外性、操作性、实用性、时效性(与国际惯例紧密相连)、多学科交叉等特点。“学校应该从社会情况的分析中获取课程概念;通过对社会的详细研究才能决定什么知识有意义,什么知识最具持续力。”。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特点,以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在课程设置上坚持“有用、够用、适用”的原则,精选课程和教学内容。为了解国际结算的实际应用情况,2013年11-12月,“地方高校《国际结算》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对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问卷分基础信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意见与建议五部分,涉及在生活或工作中用到过哪些方面的国际结算课程知识、遇到过什么票据、用到哪些结算方式、用到最多的结算方式是什么、《国际结算》课程是否有必要双语教学、课程实训应怎样安排、期末闭卷考试的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实训的计分方法、实训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等20个问题。调查对象涉及我校09届、10届、11届、12届、13届毕业生及刚学过《国际结算》的10级在校生。问卷采用QQ邮件方式发出,发出问卷150份,回收134份,有效问卷126份。深度访谈的对象为三个09届毕业生,内容为她们毕业后的实际工作情况,访谈方式为电话、QQ聊天、索取年终总结等。调查发现:1.学生毕业后刚开始拿到的外贸单大多是一些小单,遇到的是小客户(一个国家或许就那么几个大的分销商),发货很多是跟国内的快递合作,发小包的多;2.这些订单大多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国外客户很多是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发询盘进行采购的);3.结算方式大多是在线西联汇款、Paypal、T/T、ebay、SecurePayment(原Escrow),信用证、保函等只适合金额很大的;4.在实训室不开放的情况下,纯电子模拟实训的效果不及纸质与电子混合模拟实训(因为电子实训不能课后重温实训过程)。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国际结算的教学内容应增加第三方支付的内容、增加汇付的教学课时,减少信用证和托收的教学课时。因为设有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程,我们认为除汇票、本票、支票之外的单据就不再在国际结算课程中专门讲述。国际结算课程的知识目标可以表述为:学生掌握国际结算的基本原理,掌握汇票、本票、支票等金融工具和汇付、托收、信用证、第三方支付等结算方式的概念、国际规则惯例和应用方法,知晓银行保函、备用证、福费廷、国际保理等新型结算方式。国际结算课程的能力目标可以表述为:学生增强国际结算有关国际规则惯例的学习能力,掌握汇票、本票、支票等金融工具的运用能力和汇付、托收、信用证、第三方支付等结算方式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合理选择和组合结算方式、防范结算风险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国际结算课程实训体系的改革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但长期以来,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重书本知识、轻实际操作”的现象,对类似于国际结算这样的实务性很强的课程的实践性重视不够。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偏重理论的讲授而相对忽视学生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对习惯于“死记硬背”,动手能力弱,应用能力差,考核时得分最低的往往是案例分析和模拟操作这类的大题,求职时往往因动手能力差而影响竞争力。“地方高校《国际结算》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在实训方面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增加了实训课时和实训项目

过去我校国际结算的实训分配10课时,最多只能安排5次实训。我们现在分配了21课时,可以排10次实训,实训占总课时(51课时)的比重大幅提高,从过去的约20%到现在的约40%。

(二)精心设计实训项目

过去我校实训项目往往是在购买的软件上进行,项目或脱离实际,或陈旧过时,或过于简单。为此,我们在调查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项目,项目资料主要来源于实际工作:在解答实习学生和已毕业学生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过程中收集大量案例,经合理改造设计成国际结算实训项目,把实际工作中的例子经过改造变成我们的项目,所用的单据也多是实际使用的单据扫描而来,比如真实的中国农业银行西联汇款收汇单、发汇单、境外汇款申请书,招商银行的本票和本票申请书,中国工商银行的支票等。

(三)同步安排理论与实训

过去我校的实训课集中安排在学期期末,即理论讲授完成之后,这样项目实训与理论讲授相隔时间过长,不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为克服学期末集中上机实训所带来的信息遗忘,合理安排实训时间,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和应变能力,我们认为理论课与实训课应同步进行。为此,我们把实训课与理论课穿插安排,一般在讲授某种金融工具或结算方式后立即安排相应的实训。

(四)合理构建实训体系

实训体系要在体现实际工作需要的基础上,既应包含单个金融工具、单个重要结算方式的项目,又应包含综合性项目以体现不同情境下结算方式的选择与使用。为此,我们根据前述调查结果,增加了Paypal、西联汇款等项目;我们的实训体系包括汇票填制、本票与支票填制、T/T汇款、西联汇款、PAY-PAL开户、托收申请、开证申请、为信用证准备汇票和单据清单、审单、结算方式比较与选择等十个项目。其中前九个为单项实训,个人独立完成;最后一个项目为“结算方式比较与选择”,形式以寝室为单位进行演讲比赛,演讲时其他寝室学生当场提问,讲师点评,优胜者加分。

三、国际结算课程考试考核的改革

考试考核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也是引导学生的指挥棒。传统的国际结算课程考核采取一次性期末考试的方式“,一张试卷定乾坤”,教师往往在临近考试时划出书中重点,让学生背诵;学生不管平时理解与否,只要考试前刻苦背读,一样可得高分。这种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缺乏引导学生重视实践的过程,造成学生平时不注意积累,只靠期末突击,使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更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地方高校《国际结算》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在考试考核方面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不仅在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而能力的形成在于过程,很难仅体现在一次考试上。基于“一考定成绩”的传统终结性评价模式的缺陷,我们认为应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过程评价,实施多元化的考评体系--平时成绩、模拟实训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相结合,变一次性考试为“激励性”考试,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我们适当降低期末卷面考核的权重,加强平时的评价记录,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减少期末考试的分量,占总评的比重从70%降为40%;增加平时成绩的分量,占总评的比重从10%增为30%。平时分来源为考勤、作业、回答问题奖励等。

(二)加大实训考核的分量

过去,实训考核是包含平时成绩之中的,为加强实训,单独考核实训,实训占总评的比重为30%。在期末闭卷考试中,安排一30分的应用大题来自实训项目(经过改造)。

(三)构建以能力考核为导向的考核内容

能力考核,除了体现在前面提到的实训考核外,还体现在期末试卷上减少识记层次的考核分量,增加应用和综合层次的考核。比如体现审单能力的改错题,体现应用能力的应用题;即便是填空题,也往往是各种结算方式或工具的比较。我们的学生成绩考核表使用EXCEL2010编制,内含表达式(如VLOOKUP函数),可以自动计算结果,工作量主要为平时的评价记录。

四、结束语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社会实际工作需要调整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重点、建立合理的实训体系、改进考试考核方式和内容。“地方高校《国际结算》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对国际结算课程的改革探索,是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务性强的课程教学的有效改革创新,可以为全国同类院校的同性质课程提供有益借鉴。

上一篇:管理会计课程总结范文 下一篇:ui设计课程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