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指标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1 22:26:14

科技指标论文

科技指标论文范文第1篇

出于制定科技政策的需要,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已日益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所重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是最早系统收集科技统计数据的国际组织,在世界科技统计界处于领先地位,对科技统计的国际标准化和规范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OECD的科技统计与科技指标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在组织上有一套机构,并有专业人员专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指标研究工作,并把科技统计、科技指标与管理决策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注意统计数据的国际可比性,研究并制定了一整套科技统计手册,为科技统计工作提供了共同遵循的统一标准与规范;

系统地收集科技统计数据,并建立了科技统计数据库;

定期出版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出版物,并充分利用INTERNET信息网传输信息;

为满足制定科技政策对指标的要求,十分重视研究能测独创新以及与知识经济有关的指标;

注意加强与非OECD成员国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为合作、收集非成员国的科技统计数据并建立数据库。

以下对OECD的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的这些具体情况和特点分别进行简要介绍。

二、组织机构

OECD成立于1961年,其前身是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目前共有29个成员国,包括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三分之二。OECD的职能主要是研究分析和预测世界经济的发展走向,协调成员国关系,促进成员国合作,经常为成员国制定国内政策和确定在区域性、国际性组织中的立场提供帮助。

OECD的权力机构是理事会,由OECD成员国和欧共体各派一位大使级代表组成。理事会下设委员会,委员会是OECD成员国举行会议和交换信息的机构,由各成员国以及一些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欧盟派代表组成,委员会内可设有专家组和工作组。针对不同的领域和议题,OECD共设有200多个委员会、工作组和专家组。

OECD的日常工作机构是秘书处,设在巴黎OECD总部。秘书处下设司或部,每一个司服务于一个或若干个委员会、委员会的工作组或专家组。秘书处为OECD政府间的交流与协商提供信息和分析材料。为此,收集数据、分析和研究指标就成为秘书处的极为重要的职能和工作。

OECD的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主要涉及该组织的科技政策委员会(CSTP)和秘书处的科技工业司(DSTI)。CSTP是OECD的常设委员会,由成员国以及作为观察员会的非成员国和国际组织的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协调成员国的科技政策、促进在科技领域内的合作。CSTP(以及OECD的工业委员会)服务的工作机构,CSTP所需要的科技统计数据、科技指标以及其他信息和分析材料都是DSTI提供的。DSTI下设的经济分析和统计处(EAS)是主要从事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的机构。EAS的主要工作是:对各成员国和部分非成员国进行R&D调查、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并建立数据库、编辑出版科技统计资料;编写科技指标为科技政策委员会提供信息和分析资料;组织专家研究科技统计方法和指标、组织编写各类统计手册和规范。

为了确保科技统计数据和科技指标的可靠性和国际可比性,不断改进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以满足CSTP的需求并提高反映科技政策和国家特点的有效性,CSTP下设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NESTI)。NESTI由各成员国以及联合国和观察员国家的代表组成,它是对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审核、建议和协调的机构。EAS的有关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的工作计划、各项工作的结果、提交给科技政策委员会的分析材料、科技指标、科技统计的标准与规范等都得经NESTI进行检查和审核。该专家组还可以就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工作向CSTP提出建议,经批准后由EAS具体实施。此外,NESTI还可以协调各成员国的科技统计,各成员国和观察员通过各自代表可以交流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也可以组织各成员国有关专家进行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研究。

三、科技统计标准与规范

制定科技统计标准和规范是科技统计的基础性工作,OECD为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自1963年以来,OECD相继编撰正式推出了5本手册,按出版时间顺序依次是弗拉斯卡蒂手册、TBP手册、奥斯陆手册、专利手册以及科技人力资源手册,统称为《弗拉斯卡蒂系列手册》。这些手册涉及到科技统计的广泛领域。弗拉斯卡蒂手册和科技人力资源手册是计量投入R&D的资源和投入科技活动的人力资源的标准和规范,奥斯陆手册是计量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技术创新活动的标准和规范,而TBP手册和专利手册则是计量科技活动产出(技术国际收支和专利)的标准和规范。从功能上看,弗拉斯卡蒂手册和奥斯陆手册主要是为统计调查而制定的,而其他3本手册则是为从其他已有数据资源获取数据而制定的。

(1)弗拉斯卡蒂手册

1963年正式出版,又称为《为调查研究与发展(R&D)活动所推荐的标准规范》,这是在国际上最早推出的针对R&D统计调查的标准和规范。该手册对研究与发展统计的概念、定义、范围和分类进行了规范。手册出版后,共进行了5次修改和补充,先后增加了许多内容。按照这一手册,OECD成员国从60年代开始就系统地开展了R&D活动的调查,一些非OECD国家也逐步按照此手册实施了本国的R&D活动调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也以该手册为基础,分别在1978年和1979年提出了《科技统计国际标准化建议案》和《科技活动统计手册》

(2)TBP手册

手册的全称是《收集和说明技术国际收支数据的标准方法建议》,这是OECD组织制定的第一本用于计量科技活动产出的手册,为对国家之间无形技术贸易进行调查和收集数据提供了标准和规范。该手册由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批准于1990年正式出版。

手册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基本定义和概念,主要有技术与技术转移、技术的循环及国际技术转移、技术国际收支。第二部分叙述了技术国际收支的界定及其所包含主要内容。第三部分是数据收集和分析时所采用二种的分类,按转让者的特征分类以及按合同的特征分类。第四部分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第五部分讨论不同国家间或不同时间的技术国际收支数据进行比较时的货币换算和减缩折算及其有关问题。

(3)奥斯陆手册

新技术的开发与扩散是产出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出于反映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制定创新政策的需要,80年代以来,技术创新调查引起了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了指导和规范技术创新统计,根据OECD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的建议,在北欧工业发展基金会的合作下,经OECD科技政策委员的认可,于1992年正式推出了技术创新统计手册,即《推荐的技术创新数据采集和解答指南》,也简称为奥斯陆手册。

手册从统计的角度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进行了界定,为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创新统计制定了技术规范。其主要内容有,创新过程模型、创新费用的测度、创新调查的分类和调查步骤。OECD和欧洲委员会于1997年又推出技术创新手册的修订版。修定后的手册虽然仍采用原有的概念、定义和方法论框架,但是在定义上更为准确,所提供的说明更为广泛,使对技术创新的定义和测度从制造业扩大到服务业,此外还采用了最新的国际分类标准。手册出版以来,迅速为大多数OECD成员国作为测度产业创新活动的参改,并在欧共体创新调查(CIS)中得到成功的运用,还被翻译为多种文字,推动了技术创新调查在世界范围内的实施。

(4)专利手册

OECD从70年代后期就开始重视利用专利统计数据,为在成员国之间就使用专利数据作为技术指标达成共识并保持国际上的一致性而开始酝酿和起草手册。1992年与1993年在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的年度会议上讨论了手册的初稿,经修改,并由科技政策委员会批准,于1994年公开发行。

专利手册是继TBP手册和奥斯陆手册之后,又一本集中描述R&D效果和影响指标的手册。手册的主要目的是向希望利用专利统计数据建立科技指标的人员,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工具,从而使所用的方法协调一致。手册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把专利置于一个总体概念框架中,说明专利指标与其他科技指标的关系,使用专利指标的方法论问题,以及专利指标的优点。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专利法律体系,这对于进一步理解反映技术产出的专利指标是非常必要的。第三部分介绍专利的几种分类法和数据库,讨论专利能够提供的技术信息。第四部分讨论专利指标、各种分析思路以及与R&D、科学、创新和经济等各类指标的联系。

(5)科技人力资源手册

该手册为测度和分析科技人力资源提供了标准和规范。这是由OECD和欧洲委员会共同组织制定的,1992年和1993年在OECD的研讨会上进行了讨论,1994年OECD的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进行了讨论,修改后,经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批准于1995年正式出版,也称为《堪培拉手册》。

手册给出了科技人力资源的基本定义,并从统计的角度对科技人力资源的范围进行了界定,提出了科技人力资源存量和流量的模型,为编制和分析流量和存量数据提供了依据,介绍了科技人力资源数据的统计分类及有关定性信息,讨论了收集和编制科技人力资源资料的各种数据来源。

四、数据收集、数据库及统计资料

1.统计数据收集

OECD的科技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对成员国所进行的R&D调查。该调查每两年进行一次,年初向成员国发调查表,各成员国填好后,可以通过邮寄或E-mail向OECD传送数据。调查的内容具体有,R&D支出和R&D人员总量及其分类数据、政府R&D预算拨款、技术国际收支等。

此外,OECD还充分利用其他国际组织的统计资料,经过处理形成科技指标。例如,利用国际上和美国的专利统计资料,通过加工形成一些专利指标,反映科技活动的产出情况。

2.科技统计数据库

OECD的科技统计数据库分两类:第一类是OECD或其它国际机构从成员国收集的数据,其内容主要有R&D数据、技术收集数据和专利数据、技术创新数据库;第二类数据库所保存的是科技指标或经济分析指标的数据。OECD的这些数据库是相互独立的,而且也是由不同的专业人员建立和维护的。

R&D数据库

该数据库存有OECD成员国的R&D基础数据,主要有:R&D支出与R&D人员总量及其主要结构数据;企业部门、高等教育部门以及私人非营利部门的R&D支出与R&D人员的总量及其结构数据;政府R&D预算拨款(GBAORD)及其社会经济目标结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对各成员国进行的R&D调查。

技术国际收支(TBP)数据库

该数据库存有各成员国的技术国际收支总量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对各成员国进行的R&D调查。目前,正在建设技术收支总量及其详细结构的数据库。

专利数据库

建有两个专利数据库。一是关于专利申请指标的数据库,是在WIPO提供的专利数据库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个是美国授权并按产业分类的专利指标数据库。

技术创新数据库

才开始着手建立的数据库,存放成员国第二轮(CIS-2)技术创新调查数据。

主要科技指标数据库(MSTI)

该数据库是由最常使用的科技指标数据组成,共有89个指标、29个成员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其中有70个指标为R&D指标,另19个指标为科技活动的产出和影响指标,即专利、技术国际收支以及R&D密集产业的进出口贸易。R&D指标主要是全国以及企业、高等学校和政府部门的R&D支出和R&D人员,R&D支出中包括不变价增长率,购买力平价的比值以及R&D与GDP或工业增长值的比。

企业部门R&D支出分析用数据库(ANBERD)与R&D研究人员分析用数据库(ANRSE)

这两个数据库为分析人员提供企业部门R&D支出和R&D研究人员按行业分类的数据。由于采用估值技术对缺损数据进行了处理,这两个数据库中的数据在时间进程上都是完整的,具有国际可比性,便于进行对比和分析。ANBERD数据库存有R&D支出最大的15个国家的企业部门R&D支出的详细数据,ANRSE数据库存有OECD7个主要成员国的企业部门R&D研究人员的详细数据。

3.统计数据出版物

OECD的统计数据以文学和电子版本形式定期出版,此外科技指标专家组的各成员国专家经秘书处许可还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查阅部分统计数据。

基本科技统计数据(BSTS)

每两年出版一本,刊登有29个成员国的R&D、科技活动产出、专利申请和技术国际收支的基本数据,这些数据来自OECD的R&D数据库。OECD的另一本出版物“主要科技指标(MSTI)”中的指标值就是基于这些基本数据计算出的。该出版物的电子版本每年第4季度发表,并含有1981年以来的数据,在OECD的网站上也可以查阅其中部分数据。

主要科技指标(MSTI)

每年出版两次(分别于6月与12月),刊登了29个成员国投入R&D的资源及产出指标,即R&D、专利、技术国际收支、R&D密集产业的外贸方面的指标,以及用于计算这些指标的经济指标数据,这些指标可以进行国际对比。该出版物的电子版本可以从OECD的网站查阅。

工业研究与发展

该出版物包括有OECD15个最大的R&D投入国家企业部门R&D经费按行业分布的详细数据,以及7个经济发达国家的R&D研究人员的详细数据。这些数据来自ANBERD和ANRSE数据库。这些数据还以电子版本形式出版,在OECD网站上也可以查到。

五、科技指标及科技指标出版物

1.科技指标编写

应用统计数据编写科技指标是经济分析与统计处的重要工作,每两年编写一本。科技指标提交给科技政策委员会,供委员会分析比较各国的科技状况,以及成员国的科技政策研究与分析人员和决策者使用。该处编写科技指标注重为决策服务,坚持创新,具有以下特点:

1.科技指标从对R&D资源即R&D投入的描述已逐步发展为把科技和经济紧密融合在一起进行描述和分析的模式。例如OECD1984年出版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科学技术指标》,就是典型的R&D投入描述模式,以R&D经费和R&D人员这两类指标对成员国的R&D资源总量、变化趋势以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这是典型的R&D投入描述模式。与之相比,1999年出版的《OECD科学技术和产业指标》截然不同。该书共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无形投资、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信息和通讯以及R&D经费这4各方面选择指标进行描述和分析。第2部分是“全球化的挑战”,从国际贸易、外国投资、技术的国际化、产业R&D的国际化4个方面选择指标进行描述和分析。第3部分是“经济的表现和竞争力”,从生产铝、单位劳动成本、科技产出以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用指标来分析。

2.科技指标的编写接收了对科技指标进行研究的最新成果。为使科技指标能更好地为研究、分析以及制定科技政策服务,OECD十分重视对科技指标进行研究,可以说科技指标是在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编写的,是对科技指标研究工作的总结和结晶。例如,上面所提到的1991年出版的《OECD科学技术与产业指标》中的有关对知识经济、无形投资、高技术等都是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

3.为使科技指标能更好地为研究人员和决策人员所掌握,注重在编写形式上不断进行改革。这些变化主要有:增加对各指标的说明,对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要进行解说,并予以说明。

2.科技指标的研究

自1963年《弗拉斯卡蒂手册》出版以来,OECD为开发能测度科技投入活动与产出指标体系作了不懈的努力。从OECD推出的《弗拉斯卡蒂手册系列》可以清楚地看出,科技指标已从当初的R&D资源指标逐步发展为包括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创作以及从专利和技术国际收支反映科技产出的指标体系。

以投入为主体的科技指标体系,长期以来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它仍然难以描述科技活动的产出、知识的传播与扩散以及创新系统的行为,对政策制定所起的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为此,1995年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的部长级会议一致同意开发能测度创新行为和与知识经济产出有关的“新科技指标”,并着重强调,应进一步研究科学系统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为评价、监测及制定政策提供数据。对新科技指标的研究,主要是通过10个项目来进行的,它们是:人力资源的流动,基于专利的指标,创新的经济价值,科技系统活动与网络,服务业的科技活动,企业的创新,公司的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产业R&D的国际化,政府对创新的支持,信息与通信技术。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取得一些进展,发表了一些研究报告,其中有一些分析结果已被编入1999年出版的《科学技术工业指标》。然而,在此须要指出的是,要想达到研究新科技指标的预定目标,仍然困难重重,尚需时日。

3.科技指标的主要出版物

科学技术和工业指标

采用最新数据和定量指标,对OECD成员国以及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的状况及其结构进行分析和比较,每两年出版一本。

知识经济:一组事实和数据

科学技术和工业展望

以定量指标对OECD成员国在向知识经济转变过程中的发展趋势以及科学技术和工业领域的一些主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为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部长级会议准备的材料,该出版物是科学技术和工业指标的简本,以数据、表格和简要说明为主。

六、与非成员国的合作

近10年来OECD十分重视与非成员国的合作。1990年,OECD成立了经济转型国家合作中心(CEET),1998年CEET又扩大并改名为非成员国合作中心(CCNM),全面负责与非成员国的合作,合作的重点国家是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在CCNM设有中国合作组,专门负责与中国进行合作的立项、预算和计划。

加强与非成员国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的合作,帮助这些国家了解、掌握和采用OECD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工作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是CCNM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近10年来OECD采用了多种合作与交流的形式,其中主要有:进行培训和研讨,组织成员国和非成员国进行交流和学习;接受访问学者在OECD秘书处工作,熟悉和掌握OECD的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以及经济分析和统计处和科技指标专家组的工作;协助部分非成员国例如OECD科技工业政策委员会观察成员国以及部分APEC国家收集R&D数据;采用OECD的做法对非成员国的科技政策进行评价。

科技指标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新疆农业科学》 科技论文 计量指标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15

Abstract The 2012 to 2015 "Xin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published all the papers, mainly from the source, distribution and corresponding author constitute, fund projects funded papers, organization distribution analysis in 2012 to 2015 years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relevant agencies, the research team of the trend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Key words "Xin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research paper; measurement index

1 新疆主要科研、高校机构刊登科技论文情况分析

2012~2015年共刊登论文1395篇,其中新疆农业大学512篇,占36.70%;新疆农科院291篇,占20.86%;石河子大学202篇,占14.48%;新疆大学94篇,占6.73%;塔里木大学70篇,占5.01%,新疆农垦科学院36篇,占2.58%,新疆林科院29篇,占2.70%,其它155篇,占11.11%。

统计表明,新疆主要农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科技论文产出数量保持前列,并呈现持续稳定的势头。同时,也有部分研究机构刊登论文数量增长明显,而另外有些研究机构刊登的论文数量下降或者增幅下降。这些除与科研工作的自身规律有关外,这种变化也可能与科研机构之间的竞争有关。

这些主要研究机构发文数量近几年既有增加的,也有减少的,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农科院在承担项目数量较多,一直位居前两名,竞争优势较强,在农业科研和技术成果转化领域处于优势地位,兵团则以石河子大学论文数量较多,新疆大学在生物资源基因工程和绿洲生态研究方面承担的部级项目较多,新疆林科院、新疆农垦科学院和塔里木大学保持了一定的水平,表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新疆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在推动新疆农业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表1,图1,图2。

1.1 2012~2015年新疆农科院主要研究所的统计与分析

2012~2015新疆农科院共计刊登科技论文291篇,从研究所的分布来看,土肥所45篇,占论文总数的15.46%,排第一;园艺所43篇,占论文总数的14.77%,排第二;植保所为36篇,占论文总数的12.37%,排第三;经作所为24篇,占8.24%,列第四;核生所16篇,占论文总数5.49%,排第五。

总体来说,我院科研数量较高的研究所主要有:土肥所、园艺所、植保所、经作所、粮作所、核生所。4年来,排名几个研究所均在前列,尤其是前三位,名次不相上下。 显示了研究团队科研创新、交流能力较强。表2,图3,图4。

1.2 2012~2015年新疆农业大学的统计与分析

2012~2015年共刊登论文共计512篇,林学与园艺学院刊登109篇,占论文总数的21.28%,列第一;农学院刊登103篇,占论文总数的20.11%,列第二;动物科学学院刊登89篇,占论文总数的17.38%,列第三;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刊登73篇,占论文总数的14.25%,列第四;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47篇,占论文总数的9.17%,排第五;动物医学学院39篇,占论文总数的7.61%,排第六。林学与园艺学院、农学院、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发文数较多。表3,图5、图6。

1.3 2012~2015年石河子大学的统计与分析

2012~2015年刊登论文共计202篇,其中农学院144篇,列第一,占论文总数的71.28%;生命科学学院29篇,排第二,占论文总数的14.35%;显示两个学院研究项目较多,阶段性成果较多。表4,图7、图8。

1.4 2012~2015年新疆大学的统计与分析

2012~2015共刊登94篇论文,其中生命科学学院55篇,占论文总数的58.51%;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6篇,占论文总数的27.66%。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论文,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表5,图9、图10。

2 刊登论文学科分布情况

据统计2012~2015年刊登论文数量前10个学科分别是:林学与园艺(226篇,占19.78%)、作物栽培与育种(220篇,占15.77%)、畜牧兽医(187篇,占13.40%)、植物保护(163篇,占11.68%)、草业与环境(112篇,占8.02%)、土壤肥料(92篇,占6.59%)、生命科学(86篇,占6.16%)、农产品加工(58篇,占4.15%)、微生物(53篇,占3.79%)和农业机械(39篇,占2.79%),十个学科共1286篇,占总总数1395篇的92.18%,其中排名第一的林学与园艺,占论文总数16.20%,前六个学科属于新疆农业优势学科。表6,图11、(下转第50页)(上接第37页)图12。

3 通讯作者构成情况分析

2012~2015年本刊的论文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达1030人,占作者总数的73.83%,具有副高级职称的305人,占作者总数21.86%,合计:95.69%。年龄构成分析表明,年龄在40~50岁的通讯作者有699人,占作者总数的50.10%,年龄在50~60岁的532人,占作者总数的38.13%,年龄在40~60岁1231人,占作者总数的88.24%;博士生导师437人,占作者总数的31.32%,硕士生导师495人,占作者总数的35.48%,具有硕导和博导身份的通讯作者占作者总数的66.80%。表明本刊的通讯作者主要是高级职称、高学历的高层次研究人员,对本刊的办刊质量与水平起到了关键作用。表7,图13~15。

4 年度基金项目资助论文数量的统计与分析

对2012~2015年基金论文来源统计分析:国家自然基金等部级项目论文841篇,占全年总数的60.28%,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论文454篇,占全年总数32.54%,高校、科研机构和地州等地厅级项目论文100篇,占全年论文总数的7.16%。

2012~2015年度部级、省部级以上的基金总数为1295篇,占总刊登论文数的92.83%,表明本刊接近90%的论文来源于部级、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论文反映出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前沿性。表8,图16、图17。

本项目由自治区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经费资助项目“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对策与途径研究“(KY2 015020);新疆农业科学院青年科技基金项目“新疆农科院青年科技人员统计与分析”(xjnkq-2014007);新疆农科院院长基金项目(xjnyky-2012-y07)

注释

① 张琼,王芳,何婧,等.创办英文期刊,提升新疆地域特色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科技期刊发展路径[M].第十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9-17.

② 张琼,王芳,何婧,等.加强区域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不断提高刊物质量――以2014年《新疆农业科学》统计为例[M].第十一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融合发展:新常态下科技期刊的发展之路.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70-178.

③ 张琼,王芳,程平,等.《新疆农业科学》2012年刊登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25(9):64-68.

科技指标论文范文第3篇

出于制定科技政策的需要,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已日益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所重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是最早系统收集科技统计数据的国际组织,在世界科技统计界处于领先地位,对科技统计的国际标准化和规范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OECD的科技统计与科技指标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在组织上有一套机构,并有专业人员专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指标研究工作,并把科技统计、科技指标与管理决策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注意统计数据的国际可比性,研究并制定了一整套科技统计手册,为科技统计工作提供了共同遵循的统一标准与规范;

系统地收集科技统计数据,并建立了科技统计数据库;

定期出版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出版物,并充分利用INTERNET信息网传输信息;

为满足制定科技政策对指标的要求,十分重视研究能测独创新以及与知识经济有关的指标;

注意加强与非OECD成员国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为合作、收集非成员国的科技统计数据并建立数据库。

以下对OECD的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的这些具体情况和特点分别进行简要介绍。

二、组织机构

OECD成立于1961年,其前身是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目前共有29个成员国,包括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三分之二。OECD的职能主要是研究分析和预测世界经济的发展走向,协调成员国关系,促进成员国合作,经常为成员国制定国内政策和确定在区域性、国际性组织中的立场提供帮助。

OECD的权力机构是理事会,由OECD成员国和欧共体各派一位大使级代表组成。理事会下设委员会,委员会是OECD成员国举行会议和交换信息的机构,由各成员国以及一些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欧盟派代表组成,委员会内可设有专家组和工作组。针对不同的领域和议题,OECD共设有200多个委员会、工作组和专家组。

OECD的日常工作机构是秘书处,设在巴黎OECD总部。秘书处下设司或部,每一个司服务于一个或若干个委员会、委员会的工作组或专家组。秘书处为OECD政府间的交流与协商提供信息和分析材料。为此,收集数据、分析和研究指标就成为秘书处的极为重要的职能和工作。

OECD的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主要涉及该组织的科技政策委员会(CSTP)和秘书处的科技工业司(DSTI)。CSTP是OECD的常设委员会,由成员国以及作为观察员会的非成员国和国际组织的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协调成员国的科技政策、促进在科技领域内的合作。CSTP(以及OECD的工业委员会)服务的工作机构,CSTP所需要的科技统计数据、科技指标以及其他信息和分析材料都是DSTI提供的。DSTI下设的经济分析和统计处(EAS)是主要从事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的机构。EAS的主要工作是:对各成员国和部分非成员国进行R&D调查、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并建立数据库、编辑出版科技统计资料;编写科技指标为科技政策委员会提供信息和分析资料;组织专家研究科技统计方法和指标、组织编写各类统计手册和规范。

为了确保科技统计数据和科技指标的可靠性和国际可比性,不断改进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以满足CSTP的需求并提高反映科技政策和国家特点的有效性,CSTP下设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NESTI)。NESTI由各成员国以及联合国和观察员国家的代表组成,它是对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审核、建议和协调的机构。EAS的有关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的工作计划、各项工作的结果、提交给科技政策委员会的分析材料、科技指标、科技统计的标准与规范等都得经NESTI进行检查和审核。该专家组还可以就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工作向CSTP提出建议,经批准后由EAS具体实施。此外,NESTI还可以协调各成员国的科技统计,各成员国和观察员通过各自代表可以交流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也可以组织各成员国有关专家进行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研究。

三、科技统计标准与规范

制定科技统计标准和规范是科技统计的基础性工作,OECD为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自1963年以来,OECD相继编撰正式推出了5本手册,按出版时间顺序依次是弗拉斯卡蒂手册、TBP手册、奥斯陆手册、专利手册以及科技人力资源手册,统称为《弗拉斯卡蒂系列手册》。这些手册涉及到科技统计的广泛领域。弗拉斯卡蒂手册和科技人力资源手册是计量投入R&D的资源和投入科技活动的人力资源的标准和规范,奥斯陆手册是计量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技术创新活动的标准和规范,而TBP手册和专利手册则是计量科技活动产出(技术国际收支和专利)的标准和规范。从功能上看,弗拉斯卡蒂手册和奥斯陆手册主要是为统计调查而制定的,而其他3本手册则是为从其他已有数据资源获取数据而制定的。

(1)弗拉斯卡蒂手册

1963年正式出版,又称为《为调查研究与发展(R&D)活动所推荐的标准规范》,这是在国际上最早推出的针对R&D统计调查的标准和规范。该手册对研究与发展统计的概念、定义、范围和分类进行了规范。手册出版后,共进行了5次修改和补充,先后增加了许多内容。按照这一手册,OECD成员国从60年代开始就系统地开展了R&D活动的调查,一些非OECD国家也逐步按照此手册实施了本国的R&D活动调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也以该手册为基础,分别在1978年和1979年提出了《科技统计国际标准化建议案》和《科技活动统计手册》

(2)TBP手册

手册的全称是《收集和说明技术国际收支数据的标准方法建议》,这是OECD组织制定的第一本用于计量科技活动产出的手册,为对国家之间无形技术贸易进行调查和收集数据提供了标准和规范。该手册由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批准于1990年正式出版。

手册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基本定义和概念,主要有技术与技术转移、技术的循环及国际技术转移、技术国际收支。第二部分叙述了技术国际收支的界定及其所包含主要内容。第三部分是数据收集和分析时所采用二种的分类,按转让者的特征分类以及按合同的特征分类。第四部分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第五部分讨论不同国家间或不同时间的技术国际收支数据进行比较时的货币换算和减缩折算及其有关问题。

(3)奥斯陆手册

新技术的开发与扩散是产出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出于反映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制定创新政策的需要,80年代以来,技术创新调查引起了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了指导和规范技术创新统计,根据OECD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的建议,在北欧工业发展基金会的合作下,经OECD科技政策委员的认可,于1992年正式推出了技术创新统计手册,即《推荐的技术创新数据采集和解答指南》,也简称为奥斯陆手册。

手册从统计的角度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进行了界定,为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创新统计制定了技术规范。其主要内容有,创新过程模型、创新费用的测度、创新调查的分类和调查步骤。OECD和欧洲委员会于1997年又推出技术创新手册的修订版。修定后的手册虽然仍采用原有的概念、定义和方法论框架,但是在定义上更为准确,所提供的说明更为广泛,使对技术创新的定义和测度从制造业扩大到服务业,此外还采用了最新的国际分类标准。手册出版以来,迅速为大多数OECD成员国作为测度产业创新活动的参改,并在欧共体创新调查(CIS)中得到成功的运用,还被翻译为多种文字,推动了技术创新调查在世界范围内的实施。

(4)专利手册

OECD从70年代后期就开始重视利用专利统计数据,为在成员国之间就使用专利数据作为技术指标达成共识并保持国际上的一致性而开始酝酿和起草手册。1992年与1993年在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的年度会议上讨论了手册的初稿,经修改,并由科技政策委员会批准,于1994年公开发行。

专利手册是继TBP手册和奥斯陆手册之后,又一本集中描述R&D效果和影响指标的手册。手册的主要目的是向希望利用专利统计数据建立科技指标的人员,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工具,从而使所用的方法协调一致。手册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把专利置于一个总体概念框架中,说明专利指标与其他科技指标的关系,使用专利指标的方法论问题,以及专利指标的优点。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专利法律体系,这对于进一步理解反映技术产出的专利指标是非常必要的。第三部分介绍专利的几种分类法和数据库,讨论专利能够提供的技术信息。第四部分讨论专利指标、各种分析思路以及与R&D、科学、创新和经济等各类指标的联系。

(5)科技人力资源手册

该手册为测度和分析科技人力资源提供了标准和规范。这是由OECD和欧洲委员会共同组织制定的,1992年和1993年在OECD的研讨会上进行了讨论,1994年OECD的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进行了讨论,修改后,经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批准于1995年正式出版,也称为《堪培拉手册》。

手册给出了科技人力资源的基本定义,并从统计的角度对科技人力资源的范围进行了界定,提出了科技人力资源存量和流量的模型,为编制和分析流量和存量数据提供了依据,介绍了科技人力资源数据的统计分类及有关定性信息,讨论了收集和编制科技人力资源资料的各种数据来源。

四、数据收集、数据库及统计资料

1.统计数据收集

OECD的科技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对成员国所进行的R&D调查。该调查每两年进行一次,年初向成员国发调查表,各成员国填好后,可以通过邮寄或E-mail向OECD传送数据。调查的内容具体有,R&D支出和R&D人员总量及其分类数据、政府R&D预算拨款、技术国际收支等。

此外,OECD还充分利用其他国际组织的统计资料,经过处理形成科技指标。例如,利用国际上和美国的专利统计资料,通过加工形成一些专利指标,反映科技活动的产出情况。

2.科技统计数据库

OECD的科技统计数据库分两类:第一类是OECD或其它国际机构从成员国收集的数据,其内容主要有R&D数据、技术收集数据和专利数据、技术创新数据库;第二类数据库所保存的是科技指标或经济分析指标的数据。OECD的这些数据库是相互独立的,而且也是由不同的专业人员建立和维护的。

R&D数据库

该数据库存有OECD成员国的R&D基础数据,主要有:R&D支出与R&D人员总量及其主要结构数据;企业部门、高等教育部门以及私人非营利部门的R&D支出与R&D人员的总量及其结构数据;政府R&D预算拨款(GBAORD)及其社会经济目标结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对各成员国进行的R&D调查。

技术国际收支(TBP)数据库

该数据库存有各成员国的技术国际收支总量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对各成员国进行的R&D调查。目前,正在建设技术收支总量及其详细结构的数据库。

专利数据库

建有两个专利数据库。一是关于专利申请指标的数据库,是在WIPO提供的专利数据库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个是美国授权并按产业分类的专利指标数据库。

技术创新数据库

才开始着手建立的数据库,存放成员国第二轮(CIS-2)技术创新调查数据。

主要科技指标数据库(MSTI)

该数据库是由最常使用的科技指标数据组成,共有89个指标、29个成员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其中有70个指标为R&D指标,另19个指标为科技活动的产出和影响指标,即专利、技术国际收支以及R&D密集产业的进出口贸易。R&D指标主要是全国以及企业、高等学校和政府部门的R&D支出和R&D人员,R&D支出中包括不变价增长率,购买力平价的比值以及R&D与GDP或工业增长值的比。

企业部门R&D支出分析用数据库(ANBERD)与R&D研究人员分析用数据库(ANRSE)

这两个数据库为分析人员提供企业部门R&D支出和R&D研究人员按行业分类的数据。由于采用估值技术对缺损数据进行了处理,这两个数据库中的数据在时间进程上都是完整的,具有国际可比性,便于进行对比和分析。ANBERD数据库存有R&D支出最大的15个国家的企业部门R&D支出的详细数据,ANRSE数据库存有OECD7个主要成员国的企业部门R&D研究人员的详细数据。

3.统计数据出版物

OECD的统计数据以文学和电子版本形式定期出版,此外科技指标专家组的各成员国专家经秘书处许可还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查阅部分统计数据。

基本科技统计数据(BSTS)

每两年出版一本,刊登有29个成员国的R&D、科技活动产出、专利申请和技术国际收支的基本数据,这些数据来自OECD的R&D数据库。OECD的另一本出版物“主要科技指标(MSTI)”中的指标值就是基于这些基本数据计算出的。该出版物的电子版本每年第4季度发表,并含有1981年以来的数据,在OECD的网站上也可以查阅其中部分数据。

主要科技指标(MSTI)

每年出版两次(分别于6月与12月),刊登了29个成员国投入R&D的资源及产出指标,即R&D、专利、技术国际收支、R&D密集产业的外贸方面的指标,以及用于计算这些指标的经济指标数据,这些指标可以进行国际对比。该出版物的电子版本可以从OECD的网站查阅。

工业研究与发展

该出版物包括有OECD15个最大的R&D投入国家企业部门R&D经费按行业分布的详细数据,以及7个经济发达国家的R&D研究人员的详细数据。这些数据来自ANBERD和ANRSE数据库。这些数据还以电子版本形式出版,在OECD网站上也可以查到。

五、科技指标及科技指标出版物

1.科技指标编写

应用统计数据编写科技指标是经济分析与统计处的重要工作,每两年编写一本。科技指标提交给科技政策委员会,供委员会分析比较各国的科技状况,以及成员国的科技政策研究与分析人员和决策者使用。该处编写科技指标注重为决策服务,坚持创新,具有以下特点:

1.科技指标从对R&D资源即R&D投入的描述已逐步发展为把科技和经济紧密融合在一起进行描述和分析的模式。例如OECD1984年出版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科学技术指标》,就是典型的R&D投入描述模式,以R&D经费和R&D人员这两类指标对成员国的R&D资源总量、变化趋势以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这是典型的R&D投入描述模式。与之相比,1999年出版的《OECD科学技术和产业指标》截然不同。该书共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无形投资、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信息和通讯以及R&D经费这4各方面选择指标进行描述和分析。第2部分是“全球化的挑战”,从国际贸易、外国投资、技术的国际化、产业R&D的国际化4个方面选择指标进行描述和分析。第3部分是“经济的表现和竞争力”,从生产铝、单位劳动成本、科技产出以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用指标来分析。

2.科技指标的编写接收了对科技指标进行研究的最新成果。为使科技指标能更好地为研究、分析以及制定科技政策服务,OECD十分重视对科技指标进行研究,可以说科技指标是在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编写的,是对科技指标研究工作的总结和结晶。例如,上面所提到的1991年出版的《OECD科学技术与产业指标》中的有关对知识经济、无形投资、高技术等都是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

3.为使科技指标能更好地为研究人员和决策人员所掌握,注重在编写形式上不断进行改革。这些变化主要有:增加对各指标的说明,对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要进行解说,并予以说明。

2.科技指标的研究

自1963年《弗拉斯卡蒂手册》出版以来,OECD为开发能测度科技投入活动与产出指标体系作了不懈的努力。从OECD推出的《弗拉斯卡蒂手册系列》可以清楚地看出,科技指标已从当初的R&D资源指标逐步发展为包括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创作以及从专利和技术国际收支反映科技产出的指标体系。

以投入为主体的科技指标体系,长期以来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它仍然难以描述科技活动的产出、知识的传播与扩散以及创新系统的行为,对政策制定所起的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为此,1995年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的部长级会议一致同意开发能测度创新行为和与知识经济产出有关的“新科技指标”,并着重强调,应进一步研究科学系统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为评价、监测及制定政策提供数据。对新科技指标的研究,主要是通过10个项目来进行的,它们是:人力资源的流动,基于专利的指标,创新的经济价值,科技系统活动与网络,服务业的科技活动,企业的创新,公司的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产业R&D的国际化,政府对创新的支持,信息与通信技术。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取得一些进展,发表了一些研究报告,其中有一些分析结果已被编入1999年出版的《科学技术工业指标》。然而,在此须要指出的是,要想达到研究新科技指标的预定目标,仍然困难重重,尚需时日。

3.科技指标的主要出版物

科学技术和工业指标

采用最新数据和定量指标,对OECD成员国以及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的状况及其结构进行分析和比较,每两年出版一本。

知识经济:一组事实和数据

科学技术和工业展望

以定量指标对OECD成员国在向知识经济转变过程中的发展趋势以及科学技术和工业领域的一些主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为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部长级会议准备的材料,该出版物是科学技术和工业指标的简本,以数据、表格和简要说明为主。

六、与非成员国的合作

近10年来OECD十分重视与非成员国的合作。1990年,OECD成立了经济转型国家合作中心(CEET),1998年CEET又扩大并改名为非成员国合作中心(CCNM),全面负责与非成员国的合作,合作的重点国家是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在CCNM设有中国合作组,专门负责与中国进行合作的立项、预算和计划。

加强与非成员国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的合作,帮助这些国家了解、掌握和采用OECD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工作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是CCNM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近10年来OECD采用了多种合作与交流的形式,其中主要有:进行培训和研讨,组织成员国和非成员国进行交流和学习;接受访问学者在OECD秘书处工作,熟悉和掌握OECD的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以及经济分析和统计处和科技指标专家组的工作;协助部分非成员国例如OECD科技工业政策委员会观察成员国以及部分APEC国家收集R&D数据;采用OECD的做法对非成员国的科技政策进行评价。

科技指标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科技论文;评价指数;影响因子;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030-02

1976年,世界上第一份电子出版物于问世,标志着科技论文的发表进入了网络时代。三十年来,电子出版物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有了迅速发展。1994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在《关于加强电子出版物管理的通知》中指出:电子出版物是“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期刊的发行遇到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电子出版物的发行正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这是电子出版物发展的必然选择。电子出版物的网络发行,也改变着原有的科技乃至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格局。

目前,网络成为了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电子出版物是科技的重要载体。网络电子出版物的种类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可进行不同的划分。从与印刷型期刊的关系上业界将其划分为:(1)纸质期刊的电子出版物;(2)纯网络发表的电子出版物。纯网络发表的电子出版物具有容量大、高效、交互、便于检索为鲜明特征,以区别于传统的纸质科技期刊。读者可以最快速随时随地从网络中了解、获取新需要的信息,参与信息的传播,这些对科技信息的产生、流通、获取等产生积极的作用,使网络版传播的科技信息更有效、更有价值。本文将纯网络发表的电子出版物称为网络科技论文。

1 网络科技论文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网络科技论文有利于创新性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更及时的、更有效的传播和交流,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也利于科技人员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而且这种科技论文在线形式也具有科技期刊网络版的特点。

科技论文在线平台有别于其它科技论文平台,为使它更健康、更有效和可持续发展,网络科技论文质量的评判显得尤为重要。按照评判方法来分,网络科技论文可初步分为三种,发表者自评、第三方评价和网络计量。发表者自评一般是读者自身根据自己所选择的方向,参考其他的相关文献,从自身的角度对自己要的一个评价,这种评价要相对主观。第三方评价主要是从的网站的角度以及相关信息服务学术机构来进行评价。利用网站的角度来评价主要注重于网站的权威性,网站的浏览率,网站的点击率等来进行一个大体的评价,就论文本身的质量来说,这种评价方式的专业指导性不强。利用信息服务学术机构来进行评价,侧重于论文自身的内容和质量,主要适用于比较专业的研究人员评判的方式,这种评判较能体现论文质量和内容的创新性等,因此这种评价也可作为用户自评的参考。网络计量法对论文进行评价客观性比较强,主要是从论文的引用次数,链接次数来进行分析,但要按此能客观的评价出论文的质量,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采用“先公布、后评审”的论文评价方式,论文在线公布后,立即请同行专家进行评审。然后编辑评议意见后公布,并由同行专家从“论文题目”、“中英文摘要”、“科学创新程度”、“研究方案的合理性”、“数据处理方法是否妥当”及“参考文献引用情况”等方面得出对该论文的综合评定,其参考值以一至五颗星显示,分别对应同行专家对该论文的综合评价为较差、一般、较好、良好和优秀。

2 网络科技论文质置的评价准则

2.1 网络科技论文来源的权威性

网络科技论文的质量首先要考察论文来源网站的权威性,如果是转载的论文还必须挖掘出其原始来源网站的相关资料,甚至找出发表人员的相关资料,如所在学校或所在科研地等,有时候可能还找出其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一个整体的评价,还要对其的参考文献进行考察,在相对应的领域里研究这些信息对论文质量的评判都是很有必要的。

2.2 网络科技论文内容的最大信息量

对网络科技论文质量的评价需要在了解作者表达的观点是否真实可靠的前提下,对其内容反映的最大信息量也要进行评价,最大信息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体现,一是在表述不同信息的若干篇作品中,最大信息量追求的是相对量,即相对于作品的信息中受信者不了解的内容或需要知道的内容表述得越多的作品,其信息量越大。二是在表述相同信息量的若干篇作品中,最大信息量追求的是使用的书面语言材料的绝对量,即使用的语言材料越少的作品,其信息量越大。三是当一篇作品面对若干个受信者时,最大信息量追求的是相对量,即相对于某个受信者,该作品满足其需要的程度越高,其信息量越大。

当然,在保证科技论文最大信息量的同时,网站的组织者、拥有者或者评价的专家也会影响到论文质量的评判,不同的论文,分析人员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所以在保证论文内容的同时,评判的客观、公正也很重要。

2.3 网络的新颖性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各领域的发展也在不断更新,反映各学科前沿的论文,尤其是网络发表的论文必须不断更进,而日期与新颖性密切相关,对网络科技论文质量的评判也非常重要,可通过论文内容中反映的时间信息。文章出版的时间日期或最近更新的日期,版权信息中的日期进行考察,同时要对一稿多投以及对内容无修改却更改了发表日期的论文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找到其原始发表的相关信息进行合理的评判。如:“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可为的作者提供该时间的证明,并允许论文作者同时向其他专业学术刊物投稿,以使论文新颖的学术观点、创新思想和技术成果能够尽快对外,并保护原创作者的知识产权。

2.4 其他指标

通过看其他专业网站(平台)是否有链接到该网站,考察网站的浏览人数等也能从一定角度对发表平台的质量、权威进行评判,进而对发表在其上的论文进行一定程度的评价。还有部分是基于对现有评价指标的分析,如:载文量指标、传统引文指标、文摘率指标等,网络引文率、链接流行度指标、网络述及指标、网站性能指标等进行分析,探讨其可行性、可信性及可操作性。

3 网络科技论文的评价体系

3.1 指标

(1)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是测度学术水平及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越大,说明论文平均被引用率越高,同行专家认可的程度越高,学术影响力越大。反之,说明该学术影响力越小。影响因子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论文作者的影响力等因素而引起的不公平现象。

(2)总被引频次。是指从发表到现在被其发表网站、发表期刊被引用的次数。总被引频次是一个绝对指标,在统计时有条件限定,即限定统计年限,限定学科领域。统计

年限的限定便于某一时期内进行比较,有学科限制的统计结果必然小于无学科限制的统计结果。被引频次的最大特点是能够从历史水平和现实水平体现长期发展的总体水平。

(3)即年指数。可测量论文被利用的速率以及对学科发展过程中新的科学问题的快速反应程度。

3.2 分析方法

(1)引文分析法。

引文分析法是目前最常用的量化评价论文质量的方法,它是由英国化学家加菲尔德研究创立的,即通过文献的引用与被引用关系来综合评价论文的影响力和学术质量。而一般最直接的是利用引文分析工具SCI、SSCI等的《期刊引用报告》(简称:JCR)提供的期刊影响因子的大小来评价期刊质量。

由于影响因子的获得是在对前两年论文的引用数据的基础上获得的,网络的及时性比较强,很多影响因子不高,但是其即年被引指数一般都很高,比较符合论文通过网络传播的特点。因此建议在利用传统的引文分析法应用于网络论文的质量评价时,用即时被引指数取代影响因子对其进行质量评价。

(2)链接分析法。

采用链接分析法对外部链接数和网站网页进行统计,然后根据网络影响因子将论文的链接次数等进行排序。一般影响因子高的网站会吸引更多的外部链接,其网络影响因子也高,论文的链接次数也多。

4 网络科技论文质量评判中的问题

对网络科技论文质量的评判,目前多采用的是同行专家评价的方式在进行,主观性较强,评价以人工方式进行,受到个体价值取向的影响。而链接分析,定量统计等能通过计算机实现,客观性较强,但必须选择合适的客观性指标以达到真正的实现对论文质量的评判,而且论文网络发表的最终目的是更有利于创新性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更及时的、更有效的传播和交流,传播的途径就是学习、引用,这些人为的需求用计算机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必须将这两种方式合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其更科学、更能评判出论文质量的好坏。

科技指标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科技文献 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科研评价发展的高峰时期,科研管理专家和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评价方法[1]。科研评价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核心内容之一,是推动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2]。而在科研评价中,科研产出始终作为科研评价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科技文献的特点进行分析,找出各个要素以及要素间的语义关系。通过对这些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在原有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对科技文献产出评价体系重新设计,分别从科研机构综合科研实力、核心作者学术力、学科发展、最新科研动向(领先研究领域),需求信息特点等五个方面,建立了一个相对系统全面的针对科研机构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

1 科技文献产出评价体系的作用

科技文献是基础性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表征一个国家、地区基础性研究实力的主要指标[3]。近二十年,一直被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政府部门作为评价科研能力水平和科研成果的重要指标。科技文献产出评价体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宏观上评价国家的科研创新水平,反映一个国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水平;中观上评价科研机构的科研业绩,反映了科研机构的学术、科研水平及科研机构间的竞争力;微观上评价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反映某个机构的团队或个人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2 科技文献产出的要素

本文通过对科技文献的特点进行分析,找到各种要素以及要素间的语义关系。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统计分析,可以展开计量分析、主题揭示、关联挖掘和综合评价,从而获取对科技文献产出相关要素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2.1 科技论文产出的相关要素

从科技文献中可以获得题名、摘要、作者、作者机构(单位)、关键词、参考文献、分类号以及基金项目等相关要素。科技论文的相关要素如下:

(1)科技论文是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科学研究成果。科技论文(题名、作者、机构(单位)、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发表期刊或会议)。

(2)作者,科技文献的主要创作者,是科技文献产出的源头。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单位、邮箱、研究兴趣)。

(3)期刊,科技文献产出的媒介和主要载体。期刊(名称、ISSN、主办单位、地址、邮箱、出版周期、是否核心、影响因子)。

(4)机构(单位),是科研人员联系形成科研团体的主要方式。机构(名称、地址、邮编)。

(5)基金,是资助基础科研工作的主要方式。基金(名称、编号、类别、起止时间、额度、主持人、依托单位)。

(6)关键词,作为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内容提纲挈领的体现,是科技文献产出的主要内容特征。

2.2 科技文献产出要素间的语义关系

要素与要素之间关系有三种:父子关系(等级)、相等关系(等同)和相关关系。相关关系根据紧密程度,又分为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直接相关是指直接定义了概念间的关系,没有经过任何其他的概念;间接相关是指某两个概念虽然没有直接定义关系,却通过其他概念产生了关联。

科技文献产出要素的间关系如下图1,其中的父子关系如文献与参考文献;相等关系如作者与项目参与人员;直接相关如作者与文献之间是撰写与被撰写的关系;间接关系如基金项目与文献之间通过作者产生关联。

3 科技文献产出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科技文献产出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围绕科技文献产出分别从科研机构综合科研实力、核心作者学术力、学科发展、最新科研动向(领先研究领域),科研人员需求信息特点等五个方面设计评价体系。

3.1 科研机构综合科研实力评估指标

科研机构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创新能力、科技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基于文献计量的角度,通过文献发表数量、被引篇数及频次、专利数量以及合作论文数量等指标,对科研机构的成果(科技文献)进行分析得出科研机构的综合科研实力总体情况。

科研机构综合实力评估分别从产出力、影响力、创新力和合作力四个方面进行评估,指标包括:

(1)科研机构生产力:反映科研机构科研产出能力。论文产出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数量;(2)科研机构影响力:反映科研机构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引文量(篇/次):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数量(篇/次);篇均引用次数: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篇均被引用次数;SCI/EI收录的论文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被SCI/EI收录的论文数量;核心期刊刊载的论文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被核心期刊刊载的论文数量;(3)科研机构创新力:反映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专利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公开的专利数量;基金立项数: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立项数量;科技成果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科技成果数量;(4)科研机构合作力:反映科研机构与国际、国内交流的活跃程度;会议论文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会议论文数量;合作论文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与其他机构合作的论文数量的比例。C=No/(No+Ns),式中C:合作率;No:合作论文总数;Ns:独立论文数。

3.2 核心作者群学术力评估指标

科技文献的作者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主体,对机构或学科的核心作者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核心作者群是具有较高的学术产出和学术影响力的作者集合,是学科发展和创新的主体。通过对作者的发文量、被引次数等多方面指标,采用文献计量、引文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综合以上指标用定量的方法对核心作者学术力进行综合评估。核心作者群学术力评估指标包括:

(1)发文方面。

作者论文产出数量:作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数量;

作者合作论文数量:作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与他人合作创作的论文数量。

(2)引文方面。

总被引次数:作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数量

自引次数:作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自己引用自己文献的数量

3.3 学科发展评价指标

学科发展评价则在于客观科学地分析被评学科目前的发展基础、发展状况和态势,预测将来发展可能达到的程度,发现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促进学科发展的对策。开展学科发展评价,从而为制定学科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学科建设和管理提供直接、有力的支撑。学科发展评价指标包括:(1)学科文献数量分布: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在各个学科分布数量;(2)学科文献数量增长趋势: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各个学科论文数量的增长趋势;(3)学科关键词及频次:该学科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论文的主要关键词以及关键词的出现次数;(4)学科题名及频次:该学科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论文题名以及题名的出现次数;(5)学科文献引文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该文献被引用的数量。

3.4 最新科研动向(领先研究领域)分析指标

基金论文的生产能力是衡量这个学科科研实力和水平、科研组织能力及学科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而权威期刊刊载基金资助论文往往代表着该研究领域的新动向、新趋势、制高点。研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论文生产能力,对了解科研机构科学学发展动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金论文总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基金论文数量;

基金论文增长趋势: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论文的增长趋势;

基金论文主题分布: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论文的主题分布;

基金论文高频关键词: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论文的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

基金论文被引用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论文被引用次数。

3.5 科研人员需求信息的特点分析指标

分析引文是研究科研人员使用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根据科学文献的引文可以研究人员的信息需求特点。一般来说,附在论文末尾的被引用文献是科研人员所需要和利用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献。因此,引文的特点可基本反映出用户利用正式渠道获得信息的主要特点。通过对科研人员所发表的论文的大量引文统计,可以获得与信息需求有关的许多指标,如引文数量、引文的文献类型、引文的语种分布、引文的时间分布、引文出处等。这样就可以从中挖掘出科研人员需求信息的特点。

引文数量:反应科研人员对已有研究成果和最新信息的利用能力;

引文国别:弄清与国际文献交流的数量和流向;

引文语种:分布反映科研人员对外文文献利用能力;

引文文献类型:有利于确定文献情报搜集的重点;

引文时间分布:吸收新信息和新成果的能力。

4 结语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外在基于科技论文产出评价体系研究已经非常丰富,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也已经比较成熟,研究视角多种多样,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是可以发现,我国对高校科研评价相对较多,对科研机构的评价比较匮乏,在科研评价的建设上还缺乏一个系统全面的指标体系。本课题在理论研究方面进一步完善了科技文献产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从科研机构综合科研实力、核心作者学术力、学科发展、最新科研动向(领先研究领域),需求信息特点等五个方面,对科技文献产出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建立一个相对系统全面的科研机构的科技文献产出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作义,陈晓田.科学研究评价的性质、作用、方法及程序[J].科研管理,2002,23(2):33-40.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辑.美国社会科学现状与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70-393.

[3]HENK E.Moed,Research Assessment in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EB/OL].http://www.lingue.unibo.it/evaluationin-thehumanities/Research Assessment in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pdf.2010-10-15.

[4]叶继元.学术期刊的定性与定量评价[J].图书馆论坛,2006,6:54- 58.

科技指标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学术期刊;期刊评价;基金论文比;基金论文;非基金论文

[中图分类号]R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1)06-0122-04

“基金论文比”是指某学术期刊所发表的文献中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目前,我国一些关于期刊的大型评价系统已将“基金论文比”作为期刊评价的一项指标。例如,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分别在2001年和2004年即开始统计“基金论文比”。《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也新增了这一指标。

将“基金论文比”作为学术期刊质量的评价指标,是中国期刊评价领域的独创。其源头可追溯到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于1994年颁发的《科技期刊学术类质量要求及其评估标准》。该文件规定:学术类科技期刊刊出论文属国家和省、部级基金资助的比例,超过40%的,期刊可以评为“优”;在5%-40%的,期刊可以评为“良”;小于5%的,期刊评为“差”。而在推动“基金论文比”产生广泛影响的还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制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对“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的选取。该所每年推出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均认为:“基金论文比是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这根强力指挥棒的指挥、导向下,“基金论文比”这一期刊评价指标越来越受到重视和追捧:首先,我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期刊评价体系,已有不少仿此模式将“基金论文比”作为一个评价指标;其次,一些研究者受其影响,也不断人为地拔高“基金论文比”的评价作用,甚至认为“基金论文往往代表了某研究领域的新趋势、‘制高点’,在各项评价指标中,应该适当增加‘基金论文比’这个指标的权重,因为‘基金论文比’比‘影响因子’更能代表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增设“基金论文比”评价指标后,将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也全部纳入“基金论文比”的无形制约之中。

由于该评价指标在期刊评价中占有一定权重,因此,各期刊对此都予以高度重视,对基金论文趋附倾向明显。例如,不少期刊以优先录用、不收版费、高额稿酬、快速发表等措施来吸引基金论文;一些期刊在其《征稿启事》中就注明“优先录用国家基金项目和省部级基金项目的科研论文”;有些期刊甚至明确表示非基金论文一律不予刊发。

“基金论文比”评价指标设计者的初衷和思路大概是:基金课题是经过研究者申报和专家评审以及基金主管部门批准而最终确定的,从外在程序和过程看,是比较规范、严格、认真的,而且基金课题的确定是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而产生的。因此,作为基金课题成果表现形式的“基金论文”必然也是高质量的;也因此,刊载“基金论文”的数量越多,其刊物的质量应该越高。“一般来说,各类部级科学基金或资助项目均是通过严格的评审,并且定位于重大的基础研究或科学前沿研究的项目,因而各类重要的科学基金或资助产生的论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这一思路看上去颇为科学合理,但却是一种想当然的推论,并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近年来,也有一些研究者对“基金论文比”提出一些疑问;但总体而言,仍是充分肯定这一评价指标,而只是在“人为影响因素”等操作性、技术性层面提出一些修正的意见。笔者认为,尽管前两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已在综合评价体系中降低了“基金论文比”的权重,《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给予“基金论文比”指标的权重还不太大,但将“基金论文比”作为学术期刊的评价指标,不仅在操作性方面会产生一些弊端,而且其整体思路是欠科学、欠合理的,故其不宜作为期刊评价的指标。其理由如下:

(一)“基金论文比”指标使评价主体与评价客置倒错,评价逻辑关系混乱

目前,我国对基金课题项目的评审和确定,主要只是评审课题项目的价值、课题研究团队的研究水平和能力、研究的进程计划、研究成果的预期目标、研究经费的数目等,而不是对最终研究成果内容的评定。而课题项目最终能否通过鉴定、予以结题结项,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和依据,是看成果论文能否发表和在何种档次期刊发表。论文不仅是基金项目或课题研究进展的“计程器”,是基金项目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基金项目结题结项的重要理论性依据。而学术期刊审选稿件时,面对的是有着实实在在内容的论文,且一般都要经过几轮审选;同时,期刊的档次越高,对所发论文的要求越高,把关越严,所以自然将论文的发表情况,作为课题鉴定结题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依据。这在很大程度上实际是将课题成果质量的评审和鉴定交给了期刊。

可以说,在科技类和社科类期刊评价系统未将“基金论文比”列为评价指标前,大多学术期刊的编辑在审选稿件时,并不注重文章“贴着”哪一级基金课题的“标签”,而只注重眼前的论文,一切都按眼前论文的实际质量决定取舍。如果我们将“基金论文比”作为评价期刊或核心期刊的一个指标的话(无论其权重高低),则实际上是将评审与被评审的关系颠倒过来了。因为如上所述,原先课题能否通过鉴定予以结题,主要是审核课题论文能否发表以及发表在何种档次期刊之上,亦即由期刊来评价和鉴定课题成果的质量,现在却叉反过来由发表“基金论文”的多少来评价期刊的质量。这就将评价的逻辑关系和评价主体与客体的位置完全颠倒了。

(二)“基金论文质量高”之说,实际是将课题产生优质成果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划上等号

为什么会出现将基金论文刊载的数量与期刊质量划等号的情况呢?在基本思路上,这主要是将基金课题的申报、评审中所提供的可能产出优质成果的外在条件与成果产出的必然性划上了等号。

对通过评审并获得基金资助的课题,只能说由于该课题的选题具有一定价值、有一支达到相应水平的研究团队,或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还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因此有可能(但绝不是必然、必定地)获得较好的预期研究成果。这里必须着重指出,决不能将可能性与必然性划等号,将预期的成果与必定的结果划等号;决不能认为具有可能的条件因素,就必然产出预期的优质的成果。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

道理。而且必须指出,这个非常简单的道理还建立在这样的假设性基础上,即假设课题项目的评审确实都是客观、科学、公平、公正的(在当前社会大环境中,尤其是在对基金课题评审本身缺乏评审和监控的情况下,这只能是一种假设)。

而即使认可这一假设是成立的,但在具体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由于可能出现的种种不确定的变数,也都可能使成果达不到预期的质量结果:一是课题价值的变化。即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已有他人的同类型、同性质、同内容课题(包括非基金课题)的高水平成果问世,从而使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大大降低、研究难度大大提高,其成果甚至成为价值很小或毫无价值的无效劳动。二是课题研究团队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主客观因素的变化。就其主观因素而言,课题负责人对课题的重视程度、愿意投人精力的程度等对课题成果质量具有很大影响。常有一些课题主要负责人对本课题并不重视,仅是挂名而已,自身投人精力很少,具体研究完全交与普通研究人员甚至研究生完成。就其客观因素而言,研究过程中主要负责人的身体素质下降、其他工作压力增大、各种原因(如出国、出差、会议)挤占时间过多,等等,也都可能使之力不从心难以认真对待本课题,从而使成果质量无法达到预期结果。三是课题执笔者的变数。执笔者本身的专业水平、研究能力、研究态度等因素的不同,也都可能使课题各部分的论文水平迥异。

(三)有关数据和研究表明,基金论文刊载的数量与期刊质量不存在正相关关系

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者指出,科技期刊基金论文刊载的多少,与国际公认的代表期刊质量的“影响因子”没有内在的关联。例如,《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显示:2001年和2002年影响因子位列前20名的期刊中,其“基金论文比”超过50%的仅有9种,有的期刊“基金论文比”还不足10%。有研究者对影响因子灰色关联分析的讨论结果认为:“基金论文比’对影响因子的关联度比较小,也就是说,基金论文数的多少并没能对影响因子起决定作用。”“据报道,中国学者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的论文中一半以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这表明,获得国家大量资助的基金论文在Science和Nature上与自力完成的非基金论文仅平分秋色而已。而且,如果以中国产的“基金论文比”指标来评价Science和Nature的话,那么其评价结果必然是:这两份期刊不如中国某些“基金论文比”为100%的期刊“质量高”。此外,还有不少的统计研究表明科技期刊基金论文刊载的多少,与“影响因子”没有内在的关联。而且,退一步说,即使“基金论文比”与“影响因子”正相关,则既然有了“影响因子”这项指标,就不必重复叠加“基金论文比”了。

那么,社会科学基金论文质量是否高于非基金论文,基金论文的刊载数量能否代表期刊质量呢?有研究者通过大量数据表明“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质量并不一定比非基金资助论文质量高”。但其引证的基金论文与非基金论文的统计数据均出自《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出版以前,而彼时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因无“基金论文比”的导向制约,在基金论文的选用和基金项目的标注上都不太重视其完整性,故其数据还欠准确、完整,其分析的信度与效度还显不足。为了进一步了解社会科学基金论文与非基金论文的质量情况,以及基金论文的刊载数量与期刊质量的内在关系,笔者选取《新华文摘》2010年全年24期中“经济”栏目和“教育”栏目所转载的全部文章进行了统计分析。之所以选取《新华文摘》的这些文章为样本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受《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基金论文比”评价指标的导向影响,自2009年以来至少重视了对基金项目的标注,从而使数据的采集统计更加准确、全面;二是作为二次文献的《新华文摘》本身不受“基金论文比”的无形制约,在转载文章时不会考虑其是否基金论文;三是《新华文摘》所转载文章大多反映了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一般说,代表着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最高水平;四是在社会科学领域,“经济”与“教育”这两大学科的应用性强,其基金课题数量较多,因而对基金论文与非基金论文进行分析比较,其结果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笔者查阅了每篇文章的原载出处,统计出24期两大栏目的总篇数、基金论文数、非基金论文数及其各占总篇数的百分比(见表1)。

由表1可见,《新华文摘》经济、教育两大栏目转载的基金论文篇数占总篇数的比例还不到1/3。数据表明:社科类基金论文并不比非基金论文的质量高;基金论文刊载的数量与期刊质量之间并没有正相关关系(否则,刊载基金论文不足1/3的《新华文摘》无疑将被贴上“二流期刊”的“标签”)。

(四)“基金论文比”指标对办刊产生负面影响,引发编、作双方“共犯”学术不端行为

如前所述,当今期刊评价系统特别是影响很大的核心期刊评价系统的评价指标已成为学术期刊办刊的强力指挥棒。从期刊方面来说,让办刊工作者担忧的是,将“基金论文比”作为期刊的一个评价指标,将对学术期刊的办刊造成不良影响乃至误导,期刊审选稿件必然会趋附“基金论文”--只要是“基金论文”,即使质量差一些也会优先选用。实际上,不少科技期刊的前述做法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担忧[6-9]。因为其结果将可能导致期刊实际质量的降低。从作者方面来说,“基金论文比”指标间接引发作者学术不端行为,异化学术研究风气。由于期刊在“基金论文比”的指挥下存在趋附基金论文甚至唯基金论文的情况,作者为了迎合期刊要求、提高录用率,在文中标注基金资助情况时出现诸多不端行为,例如,标注的基金项目中有不少是过期基金、搭车基金、无关基金、虚假基金,等等。总之,不少作者想方设法为论文穿上一件真的或假的、合身的或不合身的漂亮“基金”外衣。而期刊对这些基金标注方面的不端行为,也抱着认假、容假、纵假的态度,昕之任之甚至通同作弊,这就更加滋长了一些作者搭车、冒充、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可以说,“基金论文比”客观上造成了一个利益关系链:“基金论文比”一指挥期刊迎合(优先录用基金论文)一指挥作者迎合(产生搭车、冒充、造假等不端行为)。所以,“基金论文比”不仅使期刊实际质量受到影响,而且助长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形成。而这里的学术不端行为并非作者单方面所为,而是有期刊的导向、纵容甚至参与,成为编、作双方“共犯”的不端行为。

(五)“基金论文比”指标对非基金论文作者存在不公平因素,抑制和浪费了宝贵的人才资源与研究资源

由于不少期刊在“基金论文比”的导向下采取优先录用基金论文的策略,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排斥了非基金论文,抢占了非基金论文的发表机会,这对于非基金论文作者来说,是相当不公平的。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曾概述了前几年中国科技论文产出发展状况:“2005年我国国内科技论文数中,各类省部级以上基金或资助项目产生的论文所占的比例达到了39.16%,同时我国基金论文年增长率也逐年提高,并且基金论文的年增长率要快于全部科技论文的年增长率,特别是2005年,基金论文增长率达到了23.10%,高出同期全部科技论文增长率9.11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设置的各类重要项目的资助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对此,固然没有充分依据说,当年国家科委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设置“基金论文比”指标的目的是为了刻意提高和彰显基金在科技发展中的“看得见”的价值和作用。但有理由这样推想:如果中国科技期刊评价中不设置“基金论文比”这一指标,那么,基金论文的发表率恐怕不可能增长如此之快;受“基金论文比”无形制约的国内期刊上基金率的增长,恐怕难以“表明我国设置的各类重要项目的资助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为中国的基金论文在国外期刊上的发表率并没有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实际上,国内基金论文增长率“高出同期全部科技论文增长率9.11个百分点”,显然是挤占了自力完成的非基金论文的发表空间。需要指出的是,基金论文不仅依靠国家资助才能产出论文而且还获得优先发表的机会;反过来,非基金论文不仅在未得到国家资助的情况下照样产出论文而且还被挤占了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不公平的竞争!好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和Nature不受“基金论文比”的无形制约、也不遵从这种不公平的游戏规则,否则中国学者中另外近50%的非基金论文恐怕难以问世。而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不公平规则还打击了非基金论文研究者的积极性,抑制和浪费了宝贵的人才资源与研究资源。从整体看,不利于我国学术研究的创新繁荣,不利于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不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科技指标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科研;教学型;教学科研型

作者简介:刘永林(1978-),男,江西赣州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系,讲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8)。

(北京?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科研基金项目“高校科研管理廉政风险防范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008-0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校党发[2011]59号,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推进学校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变。什么是教学科研型大学,国家并没有统一标准,学术界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一般认为教学科研型大学是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大学应该是区域、地方和行业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在某些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具有一定数量的标志性国家科研成果,每年在国外及全国一级刊物上发表相当数量的学术论文,年科研经费较多,一般而言理工类大学不少于1亿元。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推进实现大学转型的目标,对科研水平提出了长远的更高要求。《“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科研的主要任务,作为推动大学转型的阶段性任务。如何全面总结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十一五”时期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效,克服当前科研工作仍然面临的一些困难与不足,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推动大学转型,是学校很长一段时间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十一五”期间科研发展指标总体情况

一所大学科研水平的高低往往标志着大学水平的高低。一所大学年科研经费总量、年发表学术论文(尤其是进入三大检索论文)、年申报与获奖的成果以及年申报与取得授权的专利总数、获得省部级及行业以上科技奖励等指标情况,很大程度反映和体现了大学的整体科研水平。一所大学科研管理得好反映科研综合水平的各项指标情况发展良好,将会对大学的办学水平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全面带动大学的各项工作进入良性循环。

“十一五”期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原两校在电子信息、计算机软件、现代制造与光机电一体化、知识管理与技术经济等领域的科研特色和优势,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水平为重点,从制度建设入手,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狠抓科研条件建设,年科研经费总量、年发表学术论文(尤其是进入三大检索论文)、年申报与获奖的成果以及年申报与取得授权的专利总数、获得省部级及行业以上科技奖励等指标均取得重要成效,科研综合实力迈上新的台阶。科研经费总量除2008年创历史最高外,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2010年比2006年增长2488.4万元,增长了58.28%。年发表学术论文在量上增幅小,2010年比2006年增长92篇,增长11.13%;论文整体质量大幅提升,主要反映在年数量总体只有小幅增长的情况下,年进入三大检索论文在量上五年来却有较大的提高。年中进入三大检索论文从2006年的93篇增加到2010年的283篇,增长达204.30%。尤其是2010年,在年发表学术论文仅增加28篇的情况下,年进入三大检索论文比2009年增加了81篇,这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年申报与获奖的成果以及年申报与取得授权的专利总数逐年提高,2010年比2006年增加了40项,增长达200%,创历史新高。“十一五”期间,学校获省部级及行业以上科技奖励取得了重大突破,尤其是在2007年至2009年连续获得四项部级科技奖励,有效推动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的提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十一五”期间科研发展指标情况见表1)。

总体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年科研经费总量、年发表学术论文(尤其是进入三大检索论文)、年申报与获奖的成果以及年申报与取得授权的专利总数、获得省部级及行业以上科技奖励等指标得到较大的提升,全面反映了学校科研综合实力水平的大幅提高,也为学校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再上一个层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十一五”期间科研发展指标成效分析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十一五”期末科研指标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校(筹)党发[2006]53号,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明确的任务与目标相比较,超额完成各项指标任务。科研工作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效,得益于学校坚持明确思路、把握方向,整合优势、形成特色,完善机制、营造氛围,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1.“十一五”期间科研发展指标成效显著

《“十一五”规划》中“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明确:“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研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到‘十一五’末,年科研经费总量达到5000万元,年发表学术论文800篇,其中进入三大检索论文100篇,年申报与获奖的成果以及年申报与取得授权的专利总数力争达到60项。五年累计获部级科技奖励1~2项,省部级及行业科技奖励12~15项;服务首都的科技贡献明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要取得新突破。”

科技指标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DEA 地方高校 科技投入绩效

一、引言

地方高校是我国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的科技力量是地方企业科技水平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地方高校科技活动投入产出是否高效,直接影响地方高校科技工作开展情况的好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是针对多输入多输出效率分析的方法,高校科技活动的投入产出正好是多投入和多产出的情况,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分析地方高校科技活动的投入产出效率,以此分析地方高校中科技资源的配置情况。

二、DEA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DEA, 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是一种非参数的相对效率评价方法,适用于多个输入和多个输出的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评价。由于其不必确定决策单元的各输入输出之间的函数关系,不需要事先确定指标的相对权重,也不必考虑指标的量纲,因此排除了许多主观因素,客观性强,易于操作。

DEA模型有很多种类,本文采用的CCR模型是1978年美国著名运筹学家Charnes、Cooper和Rhodes基于Farrell投入与产出衡量效率的模式,采用对偶理论提出的衡量多投入多产出效率的方法。

假设有n个部门或单位(称为决策单元DMU),这n个决策单元都是具有可比性的。每个决策单元都有m种类型的投入和S种类型的产出。每个决策单元有投入向量X■=(X■,X■…X■)■,产出向量Y■=(Y■,Y■…Y■■)。其中,X■(i=1,2,…同;j=1,2…n)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i种投入的样本数据,Y■(i=1,2…s;j=1,2…n)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i种产出的样本数据,v=(v■,v■,…,v■)■表示m种投入对应的权向量,u=(u■,u■,…,u■)■表示s种产出对应的权向量,显然投入和产出的期望是投入越小越好,产出越大越好,说明产出和效率成正相关关系。

对于权系数v∈E■和u∈E■,决策单元j(即DMU■,1≤j≤n)的效率评价指数h■=■,j=1,…,n,我们总可适当选取权系数v和u,使得h■≤1,j=1,…,n。效率评价指数h■的含义是:在权系数v,u之下,投入为v■X■,产出为u■Y■时的产出与投入比。

三、指标选择与评价实施

本文主要比较2000―2010年地方的科技投入绩效,因此以每年的科技投入产出为决策单元。通过科技投入指标分析,本文选择科技人员投入的全时当量、科技经费支出为输入指标,选择科技论文数量、专利授权数量、科技奖励数量作为输出指标。根据上述指标,建立的地方高校科技投入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地方高校科技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利用DEAP软件对地方高校科技投入绩效进行CCR和BCC评价,数据均来自《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2001―2010年地方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值

从表2可以看出在2001―2010年间,地方高校有6年的科技活动位于有效前沿面上,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是有效的年份占60%。后五年的综合效率要好于前五年的,说明随着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地方政府对科技创新投入的增加,地方高校科技资源配置正逐步合理,不断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但是,某些地方的资源配置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比如2003年和2008年的规模报酬递增,说明进一步增加地方高校的科技投入会带来更大比例的产出;而2004年和2006年是“十一五”末和“十二五”初的规模报酬递减,说明当时地方高校将科技资源过多地投入某些优势领域,非但没有形成更大的产出,反而造成浪费。

四、各种科技产出的绩效分析

当科技投入不变时,我们在上述三个产出指标中任选两个进行分析,当选择科技论文和奖励两个产出指标及科技奖励和专利两个产出指标时,则利用DEA模型分别对它们的投入与产出绩效值进行对比,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2001―2010年选取科技论文和专利指标时的投入与产出绩效值

从表3可以看出选取科技论文和奖励指标时的平均综合效率为0.991,而选取科技奖励和专利指标时的平均综合效率是0.975。根据科技投入不变时科技产出和投入产出效率成正相关关系,可以得出科技论文的产出要比专利的产出效率要高。

当我们选择科技论文和专利两个产出指标及科技奖励和专利两个产出指标时,利用DEA模型分别对它们的投入与产出绩效值进行对比,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2001-2010年选取科技论文和奖励指标时的投入与产出绩效值

从表4可以看出选取科技论文和专利指标时的平均综合效率为0.991,而选取科技奖励和专利指标时的平均综合效率是0.975。根据科技投入不变时科技产出和投入产出效率成正相关关系,可以得出科技论文的产出要比奖励的产出效率要高。

当我们选择科技论文和奖励两个产出指标及科技论文和专利两个产出指标时,利用DEA模型分别对它们的投入与产出绩效值进行对比,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2001―2010年选取科技奖励和专利指标时的投入与产出绩效值

从表5可以看出选取科技论文和奖励指标时的平均规模效率为0.994,而选取科技论文和专利指标时的平均规模效率是0.993,而两者的综合效率和技术效率是一样的。根据科技投入不变时科技产出和投入产出效率成正相关,可以得出科技奖励的产出要比专利的产出效率要高。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在地方高校科技投入一定的情况下,科技论文的产出要比科技奖励的产出高,而科技奖励的产出要比科技专利的产出高。

五、结语

本文运用DEA方法对2001-2010年这十年间的地方高校科技投入绩效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说明:首先,随着国家、地方政府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和科技政策的不断完善,地方高校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也在不断提高;其次,在科技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地方高校的科技论文的产出最多,然后是科技奖励和专利。这些结果指导我们在地方高校的科技决策中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地方高校的科技资源不能重复投入,这样就对科技资源造成浪费;其次,优化地方高校科技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在保证科技论文等高校产出的情况下,也考虑增加其他科技成果产出所对应的投入,比如专利、科技技术转让等,让地方高校在完成科学研究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魏权龄.评价相对有效性的DEA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连燕华,马晓光.试论科学研究评价的标准[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4(1):63-68.

[3]侯启娉.基于DEA的研究型高校科研绩效评价应用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7(1):118-124

[4]李亮,崔晋川.DEA方法中输入输出项目的选择和数据处理[J].系统工程学报,2003,18(6):487-490..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0SJB880126);南通市软科学研究项目(编号:AR2

012007,R2010007);南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

科技指标论文范文第9篇

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山东省农业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及对科研创新提升作用研究”(2013RKC02006)

作者简介:王丽丽(1978-),女,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E-mail:;

郭凤丹(1987-),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E-mail:。*王丽丽、郭凤丹同为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赵文祥(1966-),男,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E-mail:

摘要:依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的统计数据,对《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的影响因子、年载文量、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及其它引用指标的变化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08~2012年,《山东农业科学》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上升明显,分别由2008年的0.480和938上升至2012年的0.796和2231;引用刊数、学科扩散指标、机构分布数、地区分布数和H指数总体也呈增长趋势,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和引用半衰期变化幅度较小,年载文量保持在452~487篇;学科影响指标和基金论文比分别为0.42~0.52和0.504~0.711,平均引文数8.26~10.79,均相对偏低。

关键词:《山东农业科学》;期刊评价指标;动态分析

中图分类号:Q250.25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12-0095-04

《山东农业科学》创刊于1963年,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学会、山东农业大学共同主办,创刊初期为季刊,16开本,56页,国内外公开发行。1966年由于历史原因改为内部发行,1979年正式复刊并公开发行。随着形势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信息量不断扩大,1986年改为双月刊,2000年改为大16开本,2008年改为月刊,至2013年,已发展成为办刊质量较高、社会影响力较大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

创刊50年来,《山东农业科学》始终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提高为主”的办刊方针,及时报道农业科研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方法、新技术,期刊质量及影响因子逐年提高,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最新数据显示,其影响因子达到0.796,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在国家和省期刊主管部门组织的期刊质量评比中多次获奖,为第二届和第三届中国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

为了揭示《山东农业科学》各种期刊评价指标的变化动态,选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1~5]2008~2012年的统计数据,对《山东农业科学》的主要被引指标和来源指标进行动态分析。

1数据来源及评价指标

以2009~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1~5]统计数据为依据,对《山东农业科学》主要被引指标和来源指标2008~2012年的变化动态进行分析。

选用的指标包括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年载文量、基金论文比、引用刊数、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被引半衰期、引用半衰期、即年指标、H指数、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平均引文数。

2结果与分析

2.1影响因子的年际变化动态

某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为该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之比。通常,期刊的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5]。 《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的影响因子逐年增加,由0.480增加到0.796(见图1),说明《山东农业科学》的学术影响力正逐年提升。

2.2年载文量与基金论文比的年际变化动态

年载文量是指来源期刊统计当年发表的全部论文数,常被用作学术期刊吸收和传递信息能力的主要指标[5]。2008年下半年,《山东农业科学》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全年仅出版9期,虽页码有所增加,但年载文量仍明显少于其余4年; 2009~2011年,年载文量逐年减少,2012年又明显上升,明显多于前3年(见图2)。在全年期数相同、页码相同的情况下,年载文量的多少受作者来稿篇幅的影响较大,篇幅长的来稿较多,则载文量相对较少。

基金论文比是指来源期刊中,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5]。基金资助课题立足科学发展的前沿,瞄准科学发展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难题,具有理论创新性和深度推进的特点,这类论文的学术水平多比较高[6]。由图3可见,《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的基金论文比最低,仅0.504;2011年的最高,达0.711;其余3年变化较小,围绕0.650上下浮动,相对偏低。

2.3总被引频次、引用刊数的年际变化动态

总被引频次是指某种期刊自创刊以来所刊登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可以显示所评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5]。由图4可以看出,《山东农业科学》的总被引频次逐年大幅上升,由2008年的938跃升至2012年的2231。

引用刊数是指引用被评价期刊的期刊数,反映被评期刊被使用的范围[5]。2008~2012年,《山东农业科学》的引用刊数逐年增加,由2008年的295上升至2012年的439(见图4)。

上述结果表明,近年来《山东农业科学》越来越受到作者的重视,被使用范围越来越广。

2.4学科影响指标和学科扩散指标的年际变化动态

学科影响指标是指期刊所在学科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占全部期刊数量的比例;学科扩散指标是指在统计源期刊范围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量与其所在学科全部期刊数量之比[5]。由图5可以看出,《山东农业科学》近5年的学科影响指标呈波动变化,2009和2012年较高,为0.52,其余年份均低于0.50;学科扩散指标则持续增长。表明,《山东农业科学》在本学科内的影响基本处于中等水平,而在学科间的影响范围正逐渐扩大。

2.5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的年际变化动态

地区分布数是指来源期刊发表的论文所涉及的地区数,按全国31个省市计数(不包括港、澳、台),是衡量期刊论文覆盖面和全国影响力大小的指标。机构分布数是指来源期刊论文的作者所涉及的机构数[5]。由图6可以看出,《山东农业科学》的地区分布数呈增加趋势,2008年仅为16,2011、2012年则达到23;机构分布数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以2010年最高,达186,2011、2012年分别为162和159,2008和2009年较低。表明,《山东农业科学》在地区间及从事不同工作人员间的影响正逐渐扩大。

2.6其他被引和引用指标的年际变化动态

即年指标为某期刊当年在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期刊当年总数之比,表征的是期刊的即时反应速率,主要描述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情况[5]。《山东农业科学》的即年指标除2008年明显较低外,2009~2012年的即年指标基本都在0.100左右波动(见表1),说明《山东农业科学》能够较快地被作者利用。

H指数是指被评期刊在统计当年被引的论文中,至少有h篇论文的被引频次不低于h次。《山东农业科学》的H指数呈缓慢增长趋势,由6逐渐增加至8,表明其高频被引论文数正在增多(见表1)。

被引半衰期是指被评期刊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反映的是期刊的老化速度。由表1可见,《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的被引半衰期变化范围为3.78~4.70,说明《山东农业科学》被引的文献较新一半多是在3~5年内发表的,时效性比较高。

引用半衰期是指被评期刊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中,较新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反映的是作者利用文献的新颖度[5]。《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的引用半衰期集中在7~8之间,说明来稿中引用的参考文献较新部分均在最近七八年内发表。

平均引文数是指被评期刊每篇论文平均引用的参考文献数,可用来衡量该期刊的科学交流和吸收外部信息的能力[5]。《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的平均引文数在8.26~10.79之间(见表1),与同类其他期刊相比偏少。

3讨论与结论

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是两个最常用的国际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是由E·加菲尔德于1972年提出的[5],是期刊评估、核心期刊评定及SCI、EI等检索工具选刊的重要参数[7]。《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的影响因子逐年提升,2012年达到0.796,与其他省的同级别农业科学期刊相比,仅低于《河南农业科学》(0.947)和《山西农业科学》(0.845),位居第三。

总被引频次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期刊被引用的频次高,说明该刊的利用价值高,同时体现出该刊的学术水平也较高[7]。2008年以来,《山东农业科学》的总被引频次大幅增长,另外,引用刊数和地区分布数也逐年增多,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山东农业科学》越来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影响范围越来越广。

年载文量也是鉴定核心期刊的基本指标之一,能够显示专题文献的发文密集程度,载文量大,说明期刊的信息量大[8]。因2008年涉及到《山东农业科学》改为月刊,年载文量无法与其他年份进行比较,所以仅对2009~2012年的年载文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山东农业科学》的年载文量有一定的波动,2011年最少,为452,2012年最多,为487。说明2011年发表的大篇幅论文较多,而2012年相对较少。

基金论文比是衡量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基金论文是受国家政府部门或各级基金组织提供科研经费开展科学研究的项目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科研论文形式表达出来的论文,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所代表领域的科研进展情况[9]。《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的基金论文比为0.504~0.711,相对偏低。

另外,《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的学科扩散指标、H指数、平均引文数也基本呈增长趋势,而学科影响指标、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引用半衰期则变幅较小。

综合分析表明,《山东农业科学》通过改月刊、适度增加页数、去除广告、选用学术水平较高的论文等措施使得自身的学术水平逐步提升,在科研人员中的影响力越来越高,影响范围越来越广。但同时也看出,《山东农业科学》的基金论文比仍不高,还需加大改进力度,通过与课题组经常联系并定期约稿,加快期刊的数字化建设等措施,更好地打造刊物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才能受到更多科研人员的青睐,吸引更多的优秀基金论文。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09年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09.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0年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09.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1年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09.

[4]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2年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12.

[5]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3年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09.

[6]陈新平,王志强,王珂,等. 《果树学报》2001-2006年主要文献评价指标分析[J]. 果树学报,2008,25(1):89-92.

[7]李晓萍,姜瑾秋,邢宝山,等.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4):270-272.

[8]齐艳红.《情报科学》载文引文分析[J].情报科学,2011,29(3):383-386.

科技指标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期刊;文献计量学;相关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8-0139-03

为了研究国内骨科类核心期刊的各项计量指标的关联性,利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对骨科类核心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基金论文比、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等利用统计学分析上述7项指标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2002~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1-10]中选取骨科类与以刊登骨科学为主要内容的期刊(共13种)作为研究对象,基本概况见表1。

1.2 方 法

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的期刊引用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及来源期刊计量指标基金论文比、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作为统计指标,对各期刊的2001~2010年的指标,做以下几个方面对研究:1)为了论证影响因子越高的骨科期刊,其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是否也越高,对每一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与其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做相关统计分析。2)为了说明骨科类核心期刊7项研究指标整体间的关系,对于骨科类核心期刊各指标整体间的关系做相关分析。3)骨科类核心期刊7项指标的聚类结果。

表1 13种骨科类核心期刊情况一览表(以创刊年限排序)

1.3统计学处理

文中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处理与分析,对每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和7项研究指标整体间的关系均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非参数方法),P

2 结 果

2.1 各期刊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的相关分析结果

分别对13种骨科类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2)看出,只有《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和《中国骨伤》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有显著相关(P0.05)。在对13种骨科类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与基金论文比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2)看出,只有《中华骨科杂志》的影响因子与基金论文比有显著相关(P=0.014),而其他12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则无显著相关(P>0.05)。

2.2 骨科类核心期刊7项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

通过对7项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表3)看出,7项指标间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基金论文比、地区分布数有显著相关,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基金论文比有显著相关,他引率与学科影响指标、基金论文比有显著相关,学科影响指标与基金论文比有显著相关,地区分布数与机构分布数有显著相关。

2.3 骨科类核心期刊7项指标的聚类结果

通过对7项指标的聚类结果(图1)看出,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和基金论文比聚为一类,地区分布数和机构分布数聚为一类。进一步细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他引率聚为一类,学科影响指标和基金论文比聚为一类。

注:X1:总被引频次,X2:影响因子,X3:他引率,

X4:学科影响指标,X5:基金论文比,

X6:地区分布数,X7:机构分布数

图1 7项指标的聚类结果

3 讨论

3.1 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的相关分析

通过分别对13种骨科类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做相关分析,发现只有《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r=-0.793,P=0.033)、《中国骨伤》(r=0.884,P=0.008)2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有显著相关,而其他11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则无显著相关(P>0.05);《中华骨科杂志》的影响因子与基金论文比有显著相关(r=0.855,P=0.014),而其他12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则无显著相关(P>0.05)。这与于挨福和马虎兆[11]得出的科学研究类期刊的基金论文比是影响因子最重要的影响要素的结论相反。

在做分析时出现了有些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的相关系数是负值,但都无显著相关,说明可能会存在某些期刊的影响因子越高,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越低的情况,或者期刊的影响因子越低,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越高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人为因素在提高影响因子;或者可能是不同学科、不同期刊由于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的不同,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不同,势必导致期刊间不同学科的影响因子及即年指标等期刊被引用计量指标存在差异[12]。我们认为可能是由于不同期刊有其各自的特性和规律,不能完全仅用一个学科期刊的研究结果定论该学科所有期刊的情况。综合以上我们认为对于骨科学期刊来说,不能认为影响因子越高,其基金论文比和他引率也越高,我们要理性的对待影响因子,尽量避免仅用影响因子一个指标去衡量一个期刊的方方面面。

3.2 7项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为了说明骨科类核心期刊的各项指标整体之间的关系,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基金论文比这5项指标间呈显著相关,地区分布数与机构分布数呈显著相关。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所有的这些评价指标均是期刊之间的相互引用才产生的。而一种期刊其影响力最根本的是其总被引频次,所以总被引频次就是这些指标的基础,如果一种期刊的文献没有被其他任何期刊所引用,则其他的影响因子等指标则无从谈起;影响因子是近两年的被引情况的反映,涉及的是引用半衰期的情况,即引用的有效程度;而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基金论文比等同理,反映的是评价更深层次的探讨;地区分布数与机构分布数所反映的是引用被评价期刊的各种期刊的地域分布及作者的机构分布,经过这些统计,使编者更加了解和掌握期刊的优势与不足,从而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推动期刊的不断发展。

通过对7项指标的聚类结果说明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和基金论文比聚为一类,地区分布数和机构分布数聚为一类。这是因为前5项指标属于与期刊质量关系最为密切的客观指标,很多核心数据库在收录期刊时也是将他们权重后对期刊的质量进行评价。而地区分布数和机构分布数则是文章内部特征的一个反映,与其他期刊对其引用没有关系,地区分布数和机构分布数不能客观说明期刊的质量好坏,例如《中华骨科杂志》虽然是骨科界的顶级质量期刊,但它的地区分布数和机构分布数并不是最多的。

进一步细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他引率聚为一类,学科影响指标和基金论文比聚为一类。与上一段论述的关系相似,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他引率纯粹受其他期刊的引用所影响,而学科影响指标和基金论文比除了受被引用情况影响外,还部分受其内在因素的影响,如期刊的办刊宗旨、定位、侧重点等等。例如《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其定位是国内一流的精品期刊,所以其吸收的相关基金资助的论文也较多;其定位是以临床研究为主的期刊,所以对于基金资助的基础研究方面的论文刊登则有所影响。所以内在因素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也是影响期刊质量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5]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6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6]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7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7]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8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8]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9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9]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10]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1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11]于挨福,马虎兆.科学、科学研究类期刊影响因子相关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8,26(4):767-772.

上一篇:医药生物论文范文 下一篇:科技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