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管理范文

时间:2023-04-25 11:05:27

科技创新管理

科技创新管理范文第1篇

摘要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对于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现有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对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还存在一定缺陷。通过设置带有导向性的评价因子,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向规范有序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导向性评价因子1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意义高校拥有丰富的青年人才资源,学术思想活跃,学科门类齐全,成为知识传承、创新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在这里,大学生不但是知识传承的载体,还是崇尚和实现创新的活跃群体。大学生在积极参与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借助一个建立在广泛支持和参与基础上的能力评价体系,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和评价,不但可以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且更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作风意志等。借助一个完整的能力评价体系,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融为一体,既能保证现有评价办法下,创新人才和成果的脱颖而出,又更强调了对培养和普及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过程实施监控。通过参与和实现科技创新,大学生甚至可以在校园里就开始逐步实现成为社会财富创造者的梦想。因此,打破单一的评价指标和实施办法,建立一个适用于不同类别的科技创新活动,适用于不同年级、专业的评价体系,特别是通过设置带导向性的评价因子,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竞争能力和高尚品德的人才,是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向规范有序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2现有的评价办法在作用发挥中的缺陷在今天的大学校园,广大青年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很高,这对于建立深入地学习、积极地创新、广泛地应用这三个环节的互动相长机制非常有利。这一局面的取得,得益于高校对于青年学生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现在,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一些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通过设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完善的制度保障,在政策导向上予以鼓励,解除制约和束缚青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力发挥的因素,促进大学生人才智力资源与社会需求的整合,同时,也体现高等教育改革中人才培养的目标,那就是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但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现有的评价办法在作用的发挥上还存在一定缺陷。2.1评价指标过于单一和功利化现有的评价办法是以量化为基础的定量评价体系,社会、学校通过给予各种奖励或学分,鼓励少数突出者冒尖。这种定量化的评价体系从表面上看比较准确合理,而且也能起到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创新思想的普及。但这种旨在选优拔尖的评价指标办法,又不可避免地使得绝大多数大学生无缘于此,使得这项本需要极大时间和精力投入才可能有所收效的活动,参与面越来越窄,不利于在大学生中实现创新活动的普及深入。而且,对于参与的学生而言,容易出现为避免选题失败而回避风险的行为,使得原始性创新思想受到扼制;甚至可能导致某些青年在人格自律方面出现缺失,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剽窃成果等现象发生。2.2学生知行存在较大反差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告诉学生,他们只需要按照学校设计好的规定动作来逐个完成,就能顺利地完成学业。而很多现有的评价办法又没有明确地保证,如果学生完成了某些科技创新的自选动作,将直接有助于他们学业的完成和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现有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办法又没能有效地弥补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不足,所以出现了大学生对科学的崇尚意识和在自身实践上表现出很大的知行反差。一方面积极崇尚科技创新,一方面又缺乏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不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2.3不同的创新类别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同创新成果只有尽可能地转化到现实的生产活动中去,才能产生不竭的动力。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互动共进,是现代人类文明演进的显著特征。但是按照现有的评价办法,技术创新因其更容易实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而受到偏重,而那些具有间接、长远、隐性价值的文化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等人文科学方面的创新却被不同程度地忽视或弱化。所以,现有的评价办法不仅存在评价指标单一、标准不尽合理,对不同性质的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性和规范性不强等问题,还直接导致了人文科学方面的创新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

3评价体系中评价因子的设置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多方面的人员、部门,涉及学校育人氛围的营造。不同单位结合自身实际,会提出不同的奖励措施、管理办法等,这些都成为评价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不同的办法措施涉及不同的内容,但作为评价体系中的一部分,其评价因子的设计都必须坚持共同的指导思想,体现一定的时代特征,有较强的前瞻性和适应性,以保持整个体系的可持续发展。3.1评价体系应有利于创新素质的提高创新的人才必须有较高的创新素质,而评价体系必须有利于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创新意识,尤其是主体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的灵魂,实现“创新、创造、个性”的目标应成为大学生自发的要求;以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重要内容;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加工处理各类信息、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等则是创新素质的基本要求。评价体系应注重对个人或成员素质、能力进行评价,注重对创新性程度、对创新的实际贡献进行评价,促进形成研究团队,促进协作。3.2评价体系应有利于创新人格的培养科研活动需要相对稳定的团队,如指导老师、队员等,同时,科研活动往往需要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取得突破或收获。因此,这是一项需要有良好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又考验意志、锻炼思维、苦中取乐的活动。这就需要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创新人格,使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意志、浓厚的兴趣、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和和谐的沟通能力。学校要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同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一样,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评价体系要注重对发挥创新作用的学生个体、个性予以尊重和充分发挥,提供宽松的环境和便利的条件,使得“偏才”、“怪才”有适宜的发展空间。3.3评价体系应坚持道德的指向创新是必须经过比较才能体现出来的相对概念,而比较就会带来竞争。因此,创新精神的培养往往带来竞争观念的树立。我们必须强调大学校园中竞争的和谐有序和良性互动,所以,评价体系中必须坚持竞争的道德指向,有才有德、德才兼备应成为我们评价体系必须发挥的一个重要导向作用。这对于处在成长时期的青年大学生尤为重要。因为我们所培养的优秀人才既要有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同时又要有理想的支撑和高尚的品德。科学精神应是严谨求实、不懈创新的,是实事求是、坚韧不拔的探索和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开展科技活动是培养科学精神的有效载体。评价体系要能较好地克服现有教育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趋同一致、轻标新立异等不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弊端,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3.4评价体系必须既有利于拔尖人才成长,又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普及实现普通育人和个性育人相结合,既鼓励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的脱颖而出,更要着力于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普及。大学创新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这种大众性和普及性不仅为每个人提供参与科技创新、探索性学习的机会,还要求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学会应用各种资源,不断发展。这里通过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既反映推动这项工作的政策举措,又鼓励受教育的群体积极参与到这样一个环境中来,使得科技创新活动成为“只要跳起来,人人都能够得着”的现实目标。通过施行“创新学分制”、“科技创新奖”等方式,鼓励大学生在部级、省级、校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或取得发明、专利、发表优秀论文、优秀设计及取得其他突出成果,这不仅有利于拔尖人才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创新意识、创新观念的普及。通过设置“学习优秀奖”、“学习进步奖”、“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方式,使更多的学生在求异性思维、敏锐观察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鼓励;同时,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使得科技创新活动得到最好普及。3.5实现技术和文化全面创新在项目的认定上,要对创新性强的小项目、交叉项目和有市场回报的项目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支持。要增加对人文科学创新的引导。涉及人文创新的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文化创新,其科技价值和市场价值因其不确定性,所以更要加以引导和鼓励,帮助其实现市场运作。在设置评价因子时,应充分尊重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不仅关注直接的、近期的、显性的价值,同时更关注间接的、长远的、隐性的价值形态,切实解决科技创新活动中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参考文献1程津培.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求是,2004(12)2辛雅丽.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3(5)3刘瑜.关于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1(4)

科技创新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科技创新;政府管理;不完全信息博弈

一、前言

政府科技创新管理实质上是政府的科技计划及项目管理,政府科技计划是指政府根据科技发展规划和战略安排的,以财政支持或以宏观政策调控、引导,由政府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以及相关的其他科技活动。政府科技创新体现着国民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以及政策和措施,是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1.政府科技创新管理的研究现状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政府科技创新管理研究在时间和理论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目前,国外政府科技计划一般实施决策、管理、咨询与评价相互分离的计划运行模式,即由政府各部门进行科技计划的决策,由各部门委托下属科研机构进行项目的管理,社会相关组织共同参与计划项目的咨询和评价,保证了科技计划制定、实施与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国内相对差一些,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科技项目投入产出观念淡薄,项目管理缺乏系统性,政府在管理过程中一般只重视立项和鉴定验收两个端点,缺乏对中间过程的深入了解和有效介入。

国外的研究开展比较早,已形成基本体系,各国科技计划不尽相同,管理体制已趋完善。国内方面,周寄中在《科技创新管理》中按管理过程学派的观点,从计划、战略、组织、过程、控制等过程和管理职能对科技创新管理的对象展开论述。也有人将科技创新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管理,用计量模型研究科技创新活动对经济的贡献。

2.政府科技创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科技创新具有投资大、研发难的特点,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又使得科技创新成果存在极易被仿制的结果。对于某些跨区域或外溢性较大的科技创新项目,地方政府投资的积极性尤其小。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通常会采取中央与地方联合投资的方式对地方进行激励,目的是为了协调地方政府完成仅靠地方不能完成的项目。地方政府本应积极主动完成项目建设。

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地方政府很多时候会利用中央对投资项目的关注,与中央讨价还价,尽量减少地方的投资份额或者在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中,以较小的投资总额获得中央的审批,在项目建设期间又要求中央追加投资,导致中央的投资额远远超过预算。

中央政府有时会凭借自身的行政权力单方修改或终止合同,使地方政府遭受损失。对中央政府而言,如何确定对上述性质项目的投资额,采用事前投资和事后奖励的形式,达到既能完成宏观调控的目的,又能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提高地方政府的工作效率,节省投资额,尽量缓解僧多粥少的状况,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二、搏弈分析模型

假设在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各地方政府都可以竞标国家科技创新项目。中央政府在综合考虑各地方政府以前科技创新项目的完成状况以及现今综合实力等因素的基础上,从宏观上统筹安排各地方政府的科技创新计划。假设现在有一个地方政府竞标成功,中央政府前期投入T,地方政府投入为C,如果取得成功它能率先运用该科技创新成果,为地方建设和发展取得独到优势,获得较高收益IH,如果失败,只能得到基础设施等较低收益IL。

设IH,>C>IL,说明地方政府在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的成本高风险大,地方政府一般不愿进行科技创新开发。一旦开发成功,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这个假设与现实相符)。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该地方政府进行科技创新开发成功的概率为p,失败的概率为1-p。如果开发成功,该地方政府一定会向中央政府申请项目奖励(概率为1);而开发失败的话,这个地方政府由于前期投入很大,它会采取一些措施,如与另外的相近技术开发的地方政府进行协商,假装成开发成功,向中央政府申请项目奖励,这个地方政府假装成成功的概率为q,失败的概率为l-q。

简单地假设,中央政府在接到地方政府项目奖励申请后,以1/2的概率通过申请,对地方政府进行奖励t。根据这些假设(可以构造如图1的博弈树)。其中括号内分别为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收益,假设科技创新成果价值为M,远大于最大成本和(C+T+t)。在这个博弈中,从事科技创新开发的地方政府知道自己的类型:成功或失败。而中央政府并不完全知道地方政府的类型,是不完全信息博弈。

四、对均衡结果的解释

1.地方政府进行科技创新项目开发的成功率p与地方政府同条件下的平均收益和前期地方政府的投资之和减去项目失败后取得的较低收益,即π+C-IL成正比。与项目成果价值和地方政府所取得的较高收益与较低收益差的和,即+IH-IL成反比。

一方面投资额越大,进行科技创新项目开发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另一方面科技成果价值越高,说明该科技创新项目的技术含量就越高,较高收益与较低收益的差值越大也说明该项目的难度相对比较大。所以成功的可能性就小,这也为中央政府当局核查地方政府开发是否成功提供了一个参考依据。

五、现实启示意义

1.充分认识到政府科技创新管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根据前面的分析,地方政府进行科技创新项目开发成功的可能性与投入的成本呈现同方向变化,投入越大,成功的希望越大。我国政府现在对科学技术的投入虽然呈逐年递增趋势,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以下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在2009年1月最新的200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中总结出的结果。

2007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为2113.5亿元,比上年增加425亿元,增长25.2%;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25%,为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中央与地方的支出额占财政科技支出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9.3%、50.7%,相差不大。但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都在10%以上,比如美国2007年达到21.4%。

2.改进中央政府的投资模式,以前期投资与后期奖励相结合的模式运行,比如在前期可适当压缩中央政府投资额,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视开发进度分期拨付投资额,减少中央政府不必要的财政损失。也要注意足额的投资才能保证项目的成功,中央政府应该在整个国家科技创新项目开发上起到一个统筹兼顾的作用,这样才会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促使我国科技的高速发展。

3.加强对申报奖励地方政府的核实制度建设,完善检查流程,在不断尝试与实践的基础上使得核查程序制度化,将中央政府核查部门从行政机构中独立出来,保证核查的公平性和透明性,在最大程度上给我国科技创新创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蒋洪,《财政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顾新,《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J].中国软科学.2001(11):104~107

[4]李子彪,胡宝民,于新凯等.《中西方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中作用的比较》[J].中国人文科学.2003(1):13~15

[5]周寄中.《科学技术创新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6]胡宝民,王丽丽,于新凯等.《科技创新管理研究领域状况及展望》[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2):124~128

[7]刘红,汤世国,张保明.《2005年世界科技发展综述》[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6(9):33~41

[8]彭锻炼.《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与税收当局的博弈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6(1):17~24

科技创新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研院所;技术创新;技术管理

1 科研院所加强科技创新的意义

科研院所在服务社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支撑国家重点产业的区域布局和发展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多学科专业交叉群集、多领域技术融合的特征日益凸显,必须紧紧依靠团队力量集智公关。因此只有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通过技术、人才、资本、科研协作外包、技术服务外包等方式,将科研院所科研与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出来。科研院所要开展创新资源的整合重组,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并解决机构分散、功能重复、创新能力不强、高水平成果匮乏的问题。科研院所要建立同高校、企业、地方政府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

2 科研院所加强科技创新的对策

2.1 正确认识到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科研院所要树立深化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牢牢把握“一个基点”,即科技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结合。强化“三条路径”,即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推进“三个转变”,即推进科技创新从创新平台建设向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从以应用型技术研发为主向集成先导型协同攻关、从注重科技成果向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的转变。科研院所要进一步加快改制步伐,根据科技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行业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加快科技进步,以科技创新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科研院所要努力形成产业技术领先、知识产权密集、创新效益大幅度提升的科技创新基地。

2.2 充分发挥出在经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科研院所要坚持把高新科技作为核心动力,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技术密集度和产品关联度。科研院所要利用科研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行业科技工作对社会经济建设的先导和支撑作用,在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发模式探索、行业先进适用技术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和推广应用。科研院所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促进企业结构优化,将科研项目及科研产品与企业资源共享[1]。科研院所的试验设备、测试检测设备和实验室向企业开放,免费试验、公开图书、影像等资料,为科技型创新项目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可转化的科技项目,促进成果的产业化。

2.3 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促进科技创新

一是通过申请专利、专有技术认定等合理有效的技术确权和保护措施,鼓励发明创造,尊重智力劳动成果,调动干部和员工从事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二是是要合理进行规划,有效配置科技资源,将研究发明的专利技术集中统一运营,促进专业技术有效利用;三要逐步实现内部组织真正转型。根据科研机构的改制要求,合理配置科研、生产、营销力量。确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思路,理顺与下属机构的权力、责任、利益关系;彻底打破“铁饭碗”、“铁交椅”,全面实行劳动合同用工制度和岗位聘用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内部分配机制,特别是鼓励创新的激励措施。进一步转变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立足创新、使内部机制运转顺畅、高效[2]。四要科研院所要深化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和政策,综合采取多种途径,引入社会资本完善产权结构。支持主要经营者、技术及管理骨干将他们的命运与科研院所的命运结合得更为紧密。继续鼓励在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中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让科研院所能够摆脱发展制约因素,更加健康地发展。

2.4 面向企业和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科研院所要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通过加强科技创新,积极为社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供技术服务。科研院所要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的辐射力,并围绕产业发展的需要,注重自身建设,加快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探索技术创新联盟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与政府、高校及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加强互动和合作。科研院所要推进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高层联动,经常组织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对企业在技术开发、产品研制、运营管理、生产销售进行把脉诊断,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急需的问题,促进企业健康发展[3]。科研院所要充分发挥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在科技创新活动、科技成果转化、实施重大科技项目。

2.5 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相结合

科研院所要采取多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一是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有机结合,积极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服务,加强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构建科研、设计、工程、生产和市场紧密衔接的完整技术创新链条,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有效集中;二是建立联合创新平台。科研院所适应政策导向,与高校、企业共同建立研发基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技术创新机构,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促进资源集成,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三是建立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充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经常性地开展产业技术培训讲座、专题知识讲座、实际操作培训、行业科技咨询,帮助区域内成员企业解决各种实际应用中碰到的技术难题;推介联盟成员的科技成果,促进产学研各方沟通,推动区域块状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

2.6 加大政府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科研院所要充分发挥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作用,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政府投入主要用于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资金、贷款贴息、补助资金及其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科研院所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政府投入的管理,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制定或调整已有的减免税收、税利返还、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这样科研院所才能加大对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并以科技成果作为无形资产作价人股的方式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4]。一是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的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科研院所的投资力度。不断提高科技专项资金占GDP的比重,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政府投入的稳定增长和长效投入机制;二是科研院所要在总收入中留足科技开发基金,反哺科研开发;三是科研院所要积极争取国家各个系统的科研经费。鼓励社会资金对科研院所的投入,拓展研发经费渠道,探索科研院所及其技术检测机构的大型仪器作为公共服务平台的合作共用新机制。

3 结束语

总之,科研院所只有不断完善内部功能,合理调整组织饥饿哦股,做好运行机制转换等工作,才能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此外,科研院所还要加强管理,制定健全的规章制度,准确定位在技术、产品、市场以及行业等方面的战略,为科技创新提供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出科研院所科研储备、科研人才等优势。

参考文献

[1]朱荣静.论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管理措施[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2):15-17.

[2]包仁艳,黎晓东,李萍.科研院所转制之路的经验与思考[J].科技智囊,2013(10):40-53.

[3]夏柱道.国资转制科研院所推进科技创新的探讨[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6):22-24.

科技创新管理范文第4篇

一、充分肯定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成就

1、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高涨。近年来,全社会的科技意识不断增强,充分认识到抓科技进步就是抓战略发展、抓持续动力、抓核心竞争力,特别是一大批企业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把科技创新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战略重心,创新模式丰富多样,创新成果亮点纷呈。一是注重自主创新。以三友公司为代表的一批企业,注重科技自主创新及知识产权开发,以较低的成本稳占市场,获得较高回报。“十五”期间,全市专利授权104件,开发新产品144个,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7项,(如三友公司近三年实施科技项目14项,申请专利27项,获得授权13项,建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生产线,产值、利税连续实现翻番,成为我市成长最快的企业之一。)二是主动与科研院校合作。立足欠发达地区自主研发能力弱的实际,我市企业积极与科研院校进行技术合作,目前已联合建立了7个中试基地、转化基地和10个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取得显著成效。(奥仕公司与中科院联建的中试基地,已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开发产品104个。老虎山建材公司与北京工业大学合建的“生态环境建筑材料与技术转化基地”,开发新产品30多个,公司销售在短短三年中增长了近10倍。)三是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江泥、江变、纪元等企业已将一些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60多家企业自建网站、开展网上销售,并建成了中国机电产业信息网、中国蜂业网、中国消防产业网、中国电光源产业网、*木业网等6家特色专业网站。(欧派公司通过建立企业自身的中英文网站,在200多个国内外知名网站上产品信息,聘用网上业务员,广泛开展网上业务,进行网上洽谈,公司年产免漆套装门20万扇,100%通过网上销售,其中外销40%、内销60%。恒亮公司多年来利用网上办公形式开展外贸业务,共聘用了5名网上业务员,去年外贸出口420万美元,今年1至5月已出口340万美元,其中95%都是通过网上业务员联系完成的。)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企业十分注重提升产品质量、争创自有品牌,并取得一定突破。(“百家万安”等企业在培育品牌上舍得花钱,产品广告已经进军中央电视台。)“十五”期间,全市共获得国家免检产品3个,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18个,衢州市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47个。

2、促进产业升级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全市共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484项,其中省级以上135项,在促进产业升级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一方面传统产业依靠科技创新得到较快提升。水泥行业通过连续不断的技改扩建,推进结构调整和企业整合,先后拆除机立窑31条,建成新型干法回转窑生产线8条,生产规模920万吨,并配套建成总装机容量6.45万千瓦的余热发电项目,水泥企业从18家整合为3家水泥集团。化工行业依靠科技实现可持续发展,呈现销售增长、污染排放降低“一升一降”良好态势。(如江化公司10年间销售增长了10倍,废水排放量降到10年前的1/2,污水浓度降为1/4,环境效益逐年提高。)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后发优势明显。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有高新技术企业22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6.3%。六大特色产业产值较快增长,创新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后劲十足。(如:电光源自动化生产技术,使单位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倍;机电产业最新研制的“S13电力变压器”,技术水平国际领先;消防产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新型消防接口系列产品深受市场欢迎;竹木产业实施“二次提升”,产业链不断拉长,附加值进一步提高;蜂业科技一路领先,5年里获得浙江名牌和省著名商标2个,恒亮蜂产品率先突破欧盟绿色壁垒;白菇+秀珍菇周年栽培模式研究成功,经济效益增加115%;纺织服装产业积极采用新的工艺流程,推行电脑控制,积极与国际接轨。)

3、实用技术创新效益明显。注重抓好实用技术的引进、创新和推广,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抓好实用技术创新。(凤林镇竹荪研究所针对竹荪种植原料竹屑短缺、产品种植成本上升的现状,实施“稻草替代竹屑人工栽培竹荪”项目,开拓了稻草还田的新路子,实现竹荪种植的可持续发展,三年来全市累计推广面积6300多亩,每亩增收642.5元,累计增收400多万元。)二是抓好实用技术引进。如水泥行业引进了布袋除尘技术,对于降低机立窑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业新品种引进上,我市在水稻超级稻、棉花抗虫杂交棉、双低油菜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及栽培技术创新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十五”期间共增产增效2.2亿元,并创下我国早稻单产最高纪录,刷新我国长江流域棉花高产纪录。三是抓好实用技术推广。加快完善电信、广电、宽带、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健全信息服务网络,为推广实用技术创造了良好条件。开通了“农技110”和“农民信箱”,推进手机上网、短信、专家咨询呼叫等服务,有效地解决了信息传递“到村到户”难题,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4、科技人才队伍逐步扩大。市委、市政府及全市各级十分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建立了一支初具规模的科技人才队伍。截止去年年底,全市共有在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346人,其中高级职称432人,中级职称32*人,初级职称15708人。五年来,共引进各类人才2331人次,其中高级职称5人。通过人才引进,给我市人才队伍输入了新鲜血液,给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江化公司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十五”期间先后投入资金100多万元,装修了两幢大学生宿舍楼,一幢专家楼,配备了电视机和日用家具,实行免费居住,引进各类大中专毕业生140余人,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红火集团20*年在全省率先实施水泥立磨生产线技改,当时企业从哈尔滨一水泥集团高薪聘请了夫妻两位总工程师,年薪达15到18万元,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贝林公司积极营造留人氛围,建立激励机制,20*年项目经理徐春光获得了个人第三个“钱江杯”,公司奖励其一辆2000型桑塔纳轿车。由于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使公司在短短10多年时间,从一个三级建筑企业发展到集建筑、房地产、市政、园林绿化和医疗卫生为一体的集团公司,并获得国家一级房地产开发资质。)

5、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政策支撑上,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六六”产业工程、扶强做大骨干企业的若干意见》、《*市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市大力引进各类人才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政策层面优化科技发展环境。科技投入上,“十五”期间,财政对科技总投入4875万元,年均增长55%,并先后设立了“科技型企业创新资金”、“专利专项补助资金”、“市长特别奖中的技术进步奖”等,积极撬动企业和社会投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管理服务上,市科技、经贸、发改、农业、财政等部门强化服务观念,提高服务水平,不断加强网上技术市场、工业110、农业110等服务平台建设,积极组织企业参加衢州“科工会”,为推进科技创新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社会氛围上,全社会高度关注科技创新,广大企业家积极包装申报科技项目,形成了追求科技、崇尚科技、发展科技的良好氛围。最近,我市还对三友公司“倒三U接桥机”被侵权一案进行公开处理,全力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科技综合实力总体偏弱,在全省位于第57位,科技水平综合评价在全省位于第81位,(我市生产总值在全省排名第38位,财政总收入排名42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排38位。)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要求不相适应,科技创新绩效和科技水平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二是科技人才比较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于事业单位,而不在市场主体,工业企业高级研究开发人才与高级技工缺乏,农业科技人才青黄不接问题日益突出,制约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三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表现在一些企业在科技开发方面舍不得投入,致使设备创新、人才引进、新产品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开发保护等难以付诸实施,而且企业对包装科技项目,存在较为明显的畏难和依赖思想,积极性、主动性不够。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加强引导,着力解决。

二、深刻认识推进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目标。这是顺应新形势、适应新发展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我市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推动跨越式发展。

1、科技创新是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内外发展事实表明,谁能在科技创新上高人一筹,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美国、日本等国家经济发达、实力强大,主要是因为科技领先,在世界上占有明显主导权。我省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到“经济强省”的跨越。当前,我市正处于加速工业化和产业技术升级的关键时期,资源、要素、环境压力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对传统工业化模式提出挑战。因此,我们必须高度注重科技创新、积极推动科技进步,深入推进“兴工强市、借力发展”战略和“六六”产业工程,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科技创新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近年来,我们全力实施“六六”产业工程,培育了一批特色产业,整体产业水平有所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逐步上升。但从总体上看,我市产业结构偏重、产业层次低、能耗物耗高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没有根本转变。水泥、化工、机电三大产业规模以上产值占全市的48.2%,而能耗却占97.6%。当前,中央和省、市在“十一五”规划中,都提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表明今后节能降耗工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将是党委政府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因此,必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层次,降低能耗、物耗,促进我市产业向轻型化方向发展,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提高。

3、科技创新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胜法宝。企业离开了科技将一事无成。企业如果经营产品,只能一分一分赚钱;经营品牌,能一角一角赚钱;如果经营高科技,就能一元一元地赚钱。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并且逐步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过渡,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因此,一个不注重科技创新的企业,一定是没有发展后劲的企业;一个没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一定是缺乏竞争力的企业;一个不重视科技创新的企业经营者,一定不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意识,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不断创新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增强我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致力提高区域发展的科技创新驱动力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争创浙江省科技强县为契机,以“兴工强市、借力发展”战略和“六六”产业工程为载体,以全面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为目标,深化改革,加强领导,着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主体,转化创新成果,增强创新能力,推进科技进步,为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主要目标是:到2*0年,全市科技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以上;专利授权量超400项,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县(市、区)第45位之内;基本建成具有本市特色的区域创新服务体系,每个主要产业都建有一个以上科技创新服务组织机构,建成4个以上科技示范基地(园区),1个以上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22%以上,新产品销售收入(或产值)占工业销售收入(或产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需求,组织重大项目攻关15项以上,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200项以上;培养和引进一批科研与技术开发、科技管理、科技中介、技术推广等方面的科技人才,全民创新意识和科技素养得到大幅度提高;依靠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全面完成国家科技富民强县(市)专项行动计划,力争进入浙江省科技强市行列。

重点做好以下8项工作,即“八个突出、八个促进”:

1、突出工业,促进特色产业优化升级。要继续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改造和提升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的产品设计、工艺改进、生产制造和营销管理,大力推广数字技术、精密加工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针对传统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通过共性和关键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力争使我市传统产业的关键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重点突破降低水泥生产成本、减轻化工企业污染等课题。要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继续放大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同时每年安排50%左右重点支持科技开发项目。深入实施“六六”产业工程,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解决新型变压器、高低压电器开关系统、机电一体化、消防器材、生物化工、绿色食品等产品生产制造中的关键技术,为我市成为蜂业强市、输变电设备和消防器材大市、新型建材基地、新型电光源和有机胺制造中心提供科技支撑。力争到2*0年,部级高新技术企业争取达到6家以上,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争取达到20家以上,省级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达到50只以上。

2、突出主体,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一是要着力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意识。鼓励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加大研发投入,努力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创建研发机构,企业新建或引进大院名校在*联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并有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在我市形成产业化经营并上交地方财政收入50万元以上的,经市科技、财政等部门审核,由市政府给予企业经营者及项目有功人员一次性奖励10万元。二是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对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资金投入和仪器设备,给予税费优惠政策:经税务机关审定的企业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允许按150%实行税前抵扣,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可摊入管理费或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三是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对新列为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的单位,验收合格后,由市财政一次性补助10万元;新列为省企业信息化建设试点企业的单位,由市财政一次性补助5万元。四是积极推进品牌建设。逐步从加工车间、贴牌生产为主向自主创新、自由品牌方向转变,培育一批知名品牌,逐步打响“*制造”。鼓励品牌创建,对新获得的中国名牌产品或国家驰名商标、浙江省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的企业,分别奖励50万元和10万元。

3、突出保护,促进企业加强自主创新。一是支持企业申报专利。对申报并获得国家授权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由市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获得国际发明专利的,除省财政补助外,市财政给予每项一次性补助1万元。二是鼓励企业实施自主创新。特别是大型、重点骨干企业要着力进行自主创新,开展关键技术、重点产品的技术攻关。一般企业应以引进消化再创新和技术革新、集成创新为主。科技型企业要积极建立研发机构,加快新产品开发和工艺创新。企业研究开发并通过省级鉴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由市政府一次性奖励5万元;同一产品通过部级鉴定的,再奖励5万元。“十一五”期间,争取衢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10%以上规模工业企业均建立健全科研开发机构。其中60%以上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建有省级技术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三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以三友公司“倒三U接桥机”被侵权一案为契机,进一步跟踪查处,并充分发挥其教育警戒作用,从而加强专利执法和维权工作,依法保护专利技术、技术秘密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权人的合法权益。

4、突出载体,促进产学研平台建设。支持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创新载体。政府做好牵头、引导和服务,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发中心、转化基地、中试基地等等,走技术创新捷径。产生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在我市形成产业化经营并上交地方财政收入50万元以上的,市政府奖励10万元。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科技中介机构。支持在*设立全国、全省性的产品检测中心,加快竹木、蜂产品和消防器材检测中心,积极筹划竹木、消防、食用菌等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争取“十一五”期间每个特色产业都建成一个创新服务组织,提高特色产业竞争力。加强科技成果评估、技术交易、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知识产权等配套服务的科技中介机构和民营科研机构建设。加快市科技创新创业大楼建设。筹建*市科技创业中心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孵化基地,在研发、中试所需的场地、设施、项目资金等方面,政府给予相关的优惠,为引进孵化高新技术项目和产品,培育成长型中小企业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发展平台。

5、突出项目,促进科技资源集聚整合。一是要确立科技工作项目化理念。项目是经济工作的抓手,也是科技工作的抓手。近年来我市的水泥结构调整靠的是项目,特色产业迅猛发展,也是因为集中了大部分的科技项目,如蜂产业实施科研项目20多项,获奖5项,充分说明科技创新不是纸上谈兵,必须抢抓机遇争取项目。二是以项目带动科技资金投入。科技项目投资回报率高,最能得到资本的青睐,寻求资金的合作。市委、市政府的科技专项经费,也要带着项目进行补助,工业贴息等政策性资金安排上要向科技类项目倾斜。同时,我们还要积极申报一批科技计划项目,争取上级的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三是加强项目绩效的评估与考核。对前几年安排实施的科技项目,要组织绩效考评,实施跟踪管理,根据项目效应调整相关政策,对绩效突出的可以追加奖励。四是积极谋划和实施一批“十一五”科技发展项目。组织科技人员抓好国家863计划、火炬计划、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等科技项目的编制、申报和实施,特别要抓好列入“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项目本的重点项目实施工作,确保发展目标实现。

6、突出实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鼓励实用技术的创新、引进和推广、应用。政策导向上要从鼓励“理论型”向鼓励“实用型”转变,少一些空洞的论文,多一些“稻草种竹荪”这类的实用性小发明创造,多一些实用型“小技小改”。加强科技工作与我市企业、产业的对接,切实发挥经济发展助推器、加速器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完善科技成果鉴定、评审制度和科技奖励制度,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各类组织和个人应用专利、专有技术等科技成果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对带高新技术成果、项目来我市实施转化的博士或副高职称以上高层次科技人才给予一次性创业资金资助。

7、突出增效,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运用。不断健全、完善农业科技网络体系,优化对农业产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服务。积极开展与高校院所的农业科技合作,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适用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提高蜜蜂、白菇、猕猴桃等农业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快农产品粗加工、保鲜、贮藏、运输方面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绿色生态种养殖技术、可降解塑料膜、新农药等先进农业物料的推广应用,减少农业污染。全面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蜜蜂产业提升工程,到2007年底,实现蜂群总数26万箱,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地位;蜂业总产值超5亿元,实现利税1.1亿元。抓好金衢丽绿色生态产业带建设工程、省级星火科技示范县建设等农业科技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力争到2*0年,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种养业主要品种的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

8、突出根本,促进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切实把人才作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研究和生活条件,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千方百计引进实用型的高科技人才,着重引进“2+6”产业的急需人才和科技创新带头人。鼓励企业建立健全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制度、科技进步奖励制度等创新激励制度,增强对人才人吸引力。鼓励企业培养和聘请职业经理人,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高。要健全人才培育机制。注重本土人才的培育和提高,加快培养实用型科技人才。设立创新人才培训经费,鼓励企业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参加学习培训,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到高校深造,到先进地区参观考察。要优化人才创业环境。认真兑现各项人才政策,开展名师、名医、文化名人评选,启动人才公寓建设,进一步优化人才创业环境。引导企业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要加大技工培训力度。在抓好企业高层次人才的同时,突出本地企业用工培训,积极倡导“就业在*”,举办劳务交流大会和劳务集市,鼓励本地劳动力在就地转移就业,着力优化务工环境,努力解决企业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用工难问题。

四、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各项工作落实

1、加强科技工作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把握壮大总量与提升质量、投资拉动与创新驱动、高新产业与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与应用技术、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要善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科技发展的战略思路,切实做到把第一生产力摆上第一的位置,坚持一把手亲自抓第一生产力,真正发挥科技对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作用。要健全乡镇、部门科技工作组织机构,增强科技工作管理水平和统筹协调能力。继续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促进各级各部门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从今年开始,我们将按照目标责任制的内容和要求,对各乡镇进行过硬考核,对工作卓有成效的要表彰奖励,对工作平平无所作为的要通报批评,并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依据之一。

2、形成齐抓共管合力。要抓好科技投入的落实。各乡镇科技经费投入必须达到规定比例,增幅必须高于财政收入增幅。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并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千方百计拓宽投入渠道,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和市外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探索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支持科技创新。要抓好有关科技政策的落实。市委、市政府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结合实际,逐项落实。目前主要应研究解决民营科技企业外部环境的优化、融资困难、人才缺乏等问题,以及对专利工作的认识、专利申请、专利转化实施奖励等问题的落实。要加强工作的组织协调。科技部门要积极履行职责,当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工业、农业、财政、组织、人事、教育、城建、卫生、通讯等部门要围绕推进科技创新,发挥各自优势,强化服务意识,做到既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3、创新科技管理方式。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行业、部门之间的科技资源整合力度,凝聚科技力量。各级各部门要各司其职,从各个方面创造条件,提供方便,满腔热情地关心、支持科技工作,多配合,多服务,多办实事,形成合力。同时,要面向具有先导性、带动性的新兴技术领域,集成技术、人才、资金、研发设施等要素,完善创新服务体系。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集团、行业协会的沟通与联系,通过搭建科技交流平台,吸取市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把我市科技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4、营造崇尚创新氛围。不断增强公众的科技意识,着力形成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致力创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氛围。首先,要尊重创新。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大力倡导和弘扬创新精神,鼓励创新、尊重创新、保护创新,让一切有利于科技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让一切有科技进步的创造活动得到鼓励,让一切有利科技进步的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其次,要激励创新。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并整合各类政策资源,向科技创新工作倾斜,严格兑现各项激励、奖励政策,对科技创新成果重大、效益突出的单位和个人,都要进行重奖。第三,要保护创新。完善知识产权申报、保护、奖励等管理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逐步建立行政与司法并行运作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及时查处和制裁各种侵权行为,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和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

科技创新管理范文第5篇

第二章管理机构设置及其职能第二条公司设立“科技管理委员会”,下设技术成果评审委员会和管理成果评审委员会。管理机构设置如下:1、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主任:公司副主任:公司委员:公司2、技术成果评审委员会主任:公司委员:公司3、管理成果评审委员会主任:公司委员:公司第三条管理机构职能1、在主任的领导下,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全公司的“三大创新”活动进行部署和管理;对下设的技术成果评审委员会和管理成果评审委员会的工作进行平衡和协调,对出现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2、技术成果评审委员会和管理成果评审委员会,在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在科技成果和管理成果两个方面,分别开展管理工作。第四条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在生产技术部设科技管理中心,具体负责全公司科技工作的日常管理,主要范围包括技术成果、管理成果、QC成果、专利发明、月度创新成果、科技论文等。主要工作内容:项目的立项、监督实施、成果受理、组织鉴定(评议或验收)、申报评奖、资料归档及其它相关的日常工作。第三章项目的立项及实施第五条公司级项目的立项。1、每年11月由科技管理中心负责组织公司级项目的立项工作。2、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根据上级的计划安排,结合公司井发展规划及公司井安全、生产、经营、非煤产业等方面的需要,每年下达一次项目计划,实行立项管理。

3、公司属各单位根据具体工作情况确定研究项目(课题),经各专业负责人审查后,向科技管理中心申报立项。科技管理中心负责将申报立项的项目(课题)汇总,报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审批,由公司行文下发到各单位。4、年度中,各单位自行研究开发的科技或管理创新项目,需要追加立项时,必须经公司分管领导审批后,科技管理中心方可受理。第六条集团公司级及以上级科技项目的立项。凡是申报公司级及以上立项的项目,分管专业副总必须组织承担单位课题人员对项目进行广泛调研和论证,填写《公司重大科研项目计划项目立项建议书》报科技管理中心汇总,经公司总工程师审批后,由科技管理中心负责逐级申报立项。

第七条凡经公司及上级部门审定并行文下达的立项项目,项目负责人和承担单位要拟定项目实施方案,做到措施、人员、资金、设备、仪器等各项工作的落实到位,认真组织实施。科技管理中心人员要全过程跟踪监控,及时了解、掌握、督促、协调立项项目的实施,提出指导性建议,保证立项项目按期完成。第四章成果的申报和评审第八条科技管理中心对完成的项目及时协助、督促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材料整理。凡公司立项管理的项目完成后,承担单位必须及时写出技术工作报告,经专业技术负责人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报科技管理中心申报评审。第九条对所受理的项目成果,由专业技术负责人牵头,汇同承担单位及有关部门,对成果进行现场考察,提出初评意见,为成果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提供依据。

第十条由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和管理成果评审委员会的主任,召集委员会成员,对经专业技术负责人初评的项目成果,按照科技含量、技术水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内容,进行综合评议,确定获奖成果及等级,并报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审定。第十一条凡申报集团公司级及以上评奖的成果,必须经过集团公司及以上组织的鉴定或评议。科技管理中心负责协助、指导成果完成单位,按照不同层次成果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出具完备的鉴定或评议材料,提交组织鉴定或评议的部门。科技管理中心负责鉴定(评议)会议的组织和协调,并负责项目成果的申报评奖工作。第十二条公司鼓励开展月度创新活动,对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节支降耗、降低成本等方面完成的效益、效果突出的创新成果,由完成单位及时整理好评审材料,经专业副总审查后,报科技管理中心登记汇总,按季度进行评审。第五章科技人员的管理及评选第十三条对全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实行业绩量化考核管理,具体如下:1、月度创新成果:每完成1项,记10分,经评审获奖后,加10分。2、公司级成果:每完成1项,记15分;通过集团公司评议的,再加15分。3、集团公司级成果:申请报奖后,获集团公司特等奖的,记60分;获一等奖的,记40分;获二等奖的,记30分;获三等奖的,记20分。4、省部级(包含省局级)成果:申请报奖后,获一等奖的,记80分;获二等奖的,记60分;获三等奖的,记40分。5、部级成果:申请报奖后,获一等奖的,记150分;获二等奖的,记100分;获三等奖的,记80分。6、论文:每发表1篇论文,部级——记30分;省级——记20分;地市级——记10分。7、专利:1项专利成果,记30分。8、对同一成果,属多人参与的,第一名记满分,第二名按第一名得分的90%记分,第三名按第二名得80%记分,依次类推递减记分。论文参照成果,按比成果多10%的幅度递减记分。9、本管理规定涉及成果级别包括:公司月度创新成果,公司年度成果,获集团公司级及以上级奖励成果;涉及成果范围包括:科技成果、管理成果、QC成果、专利。本标准涉及论文为在国内外公开(含经省级批准有内部准印刊号的)发行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和管理论文。10、成果评定级别以证书、公示的文件为准。11、科技人员业绩的日常管理由科技管理中心具体负责。第十四条公司对在技术创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奖励,每年评选出十名“优秀科技创新人员”,在年度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进行表彰奖励。优秀科技创新人员的评选,参照第十三条规定,以一个年度为期限,量化积分占70%,综合考察其它方面业绩占30%(由科技管理委员会委员投票评选)。第六章论文的管理规定第十五条公司鼓励广大职工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发表科技论文,并定期进行评选,择优奖励。本管理规定仅限于科技论文和管理论文,不包括政研论文或通讯报道等。第十六条论文级别的划分原则1、刊物级别界定刊物级别界定由公司评审委员会按照刊物主办单位的级别、发行面向范围大小等要素进行界定,分为部级,省部级、地市级(包括集团公司级)三级。由部级部门主办、面向全国发行的科技期刊,或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期刊定为部级期刊;由省级主办的刊物,包括省局、高等院校学报、煤科总院下属分院(所)主办的科技期刊,定为省级期刊;由地市级主办的刊物,包括集团公司级及有内部准印刊号的期刊,定为地市级期刊。2、的级别参照以上刊物级别,按照《论文量化评审表》,由评委会进行综合审定。第十七条本公司在岗职工发表的科技或管理论文,由完成者本人持刊物原件及复印件,到科技管理中心登记建档,不登记不予受理评奖。第十八条符合评奖范围论文的基本条件:1、本公司在职职工撰写;2、内容必须与公司生产管理经营活动相关联,经过审核后发表并已备案;3、论文内容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针对本专业工作所撰写;4、在国内外公开正式刊物上或有内部准印证刊物上发表;5、主要包括能够反映我公司改革发展的科技、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及非煤产业等方面的论文,其它不列入奖励范围。

第十九条凡涉及我公司科研成果项目或经济技术指标的论文,必须对关键技术或数据保密,在发表前,必须得到审核批准,方可对外发表。技术方面的论文由相关专业的副总审核把关,管理方面的论文审核由副总经济师把关。经审核后同意对外发表的论文,审核者签字,作者到科技管理中心登记备案。否则,不列入奖励范围,并追究相关责任。审核者对论文涉及的数据、事项等企业秘密把关负责。第二十条凡发表的与公司相关的论文,出现内容不实,泄露企业核心技术秘密,对公司造成形象损害或财产损失的,由论文作者承担具体责任,并联带追究审核者的责任。由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提出处理意见,报公司审核后处理。第二十一条对在公开学术会议上交流发表并获奖的论文,根据其会议级别、论文质量、获奖等级等因素,确定奖励数额。第二十二条对同一类内容的论文,只奖励第一个发表的作者,其他发表的人员,不再重复奖励。第二十三条对窃取别人成果作为自己论文材料发表的人员,不予奖励;对单纯以追求论文奖励为手段的人员,不予奖励。其识别界定由评审委员会负责。第二十四条对发表的论文由科技管理中心负责受理、审核、初评,对初评合格的论文,每季度向公司评审委员会提交一次。由科技、管理评审委员会进行评选,对优秀论文按相应级别的标准进行奖励,年末在公司科技大会上发文通报表彰。经管理委员会评审确认,不属实的论文,不予奖励。第七章创新项目管理规定第二十五条属集团公司立项的项目,实行项目负责制(或招聘制),具体落实到人,明确一名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必须从事项目相关专业的研究,项目主要参加人员应直接从事研究工作,在成果材料中,研究人员按贡献大小依次排名。第二十六条对列入集团公司立项的项目完成后,在运行1~3个月的基础上,写出成果评议材料及报告交科技管理中心,科技管理中心负责上报有关部门,申请组织评议或验收。公司月度创新成果完成并运行一个月以上后,将成果材料报到科技管理中心,公司组织有关专业人员进行评审。第二十七条公司创新成果由第一完成单位提出申请,并附有关成果鉴定(评议、验收)证书、经济效益证明、成果研究报告、工业性试验报告等有关材料。

第二十八条对获公司奖励成果实行公示制度。由科技管理中心负责将公司初评获奖成果的具体内容,在公司局域网和“科技橱窗专栏”内公示7天,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合理。第二十九条申报上级奖励的成果,必须通过上级或公司组织的技术鉴定、评议或验收。凡是有争议的科技成果,在争议未解决之前,不得申报奖励。第八章管理现代化和QC成果管理的规定第三十条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提高管理现代化和QC质量管理的思想意识,落实专人负责,积极开展管理创新活动;有条件的单位、部门都要成立质量管理(QC)小组。

第三十一条管理现代化成果管理规定1、选题原则管理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和现实可行性相结合,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相结合;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管理进步与技术进步相结合;改革与创新相结合。2、选题范围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技术经济分析、现代化管理方法探索创新性研究,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软件开发研究等。3、立项管理每年12月份,进行企业管理现代化立项,各单位填写企业管理现代化课题立项表,报科技管理中心。4、申报奖励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完成后,将材料报科技管理中心汇总,由公司推选优秀的成果申报集团公司奖励。公司级评选在年末进行,对评选出的优秀成果在科技创新大会上表彰奖励。

第三十二条质量管理(QC)成果管理规定1、QC小组注册登记每年一次。在每年的2月份,由各单位提出申请,报科技管理中心进行审核、注册。小组活动课题的登记,每选定一个活动课题,在开展活动之前就要进行一次课题的注册登记。2、QC小组成果申报实行逐级申报制。首先参加本公司成果评审,对获得优秀成果奖的成果,由科技管理中心统一向上逐级申报奖励。3、公司每年组织一次QC成果,并对年度QC成果进行评选奖励,评选办法参照集团公司相关文件。对不注册的QC小组或没有小组活动原始记录的成果不予评奖。第九章奖励规定第三十三条公司每年召开一次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总结全公司上届科技工作,部署下届的科技规划,并对优秀技术成果和管理成果、优秀科技创新人员和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进行表彰奖励。

第三十四条公司每年评选十名“优秀科技创新人员”;对月度创新成果和发表的论文,公司每季度进行一次评选、奖励。第三十五条奖励范围1、新研制开发的优秀科技成果(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2、在本公司首次推广应用并取得良好效益的先进科技成果(包括新仪器、新设备的应用)。3、在本公司生产、安全、经营、管理、物业、非煤等方面取得的优秀成果。4、群众性的岗位小窍门、绝活等优秀成果。5、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重大科技成果和重大创新成果。6、集团公司及以上级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优秀技术或管理论文。7、各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发明成果。第三十六条奖励等级及标准1、公司科技成果设

一、

二、三等奖。授奖比例原则上分别为经批准立项成果的10%、15%、35%;奖励标准分别为*元、*元、*元;主要完成人员分别取前7、6、5位人员。2、公司现代化管理成果设

一、

二、三等奖。授奖比例原则上分别为经批准立项成果的10%、15%、30%;奖励标准分别为*元、*元、*元。3、公司QC成果设优秀奖、先进奖、鼓励奖三个级别,分别对应奖励*元、*元、*元;4、公司月度创新成果,由评审委员会根据其技术水平高低和所创效益的大小确定等级,每项给予100~1000元奖励。5、公司设立效益奖项。对为本公司创造较大经济效益的科技创新成果、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重奖,奖励标准按本年成果转化所创净效益的1~5%。所创经济效益必须要附计算基础,由财务部门负责人审定并签字,经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后执行。6、对优化设计方案,产生明显效益的设计,经公司科技评审委员会评审确定,公司按创效益的1~3%对有关设计人员给予奖励。7、优秀科技或管理论文的评选设立

一、

二、三等奖,比例分别占所评选论文的10%、15%、35%。评选时,由科技管理委员会根据的级别、内容质量、文字多少等方面的情况,按《论文量化评审表》所定标准量化评定;奖励标准分别为*元、*元、*元;与外单位合作的论文按一半奖励。8、对公司评出的优秀科技创新人员,分别给予每月*元的科技津贴补助,执行时间一年;对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科技创新人员的,分别给予每月*元津贴补助,执行时间一年;对连续三年及三年以上年度被评为优秀科技创新人员的,分别给予每月*元津贴补助,执行时间一年。9、公司鼓励广大员工岗位成才,对在地市级及以上级组织的各类技术比武中,获得部级、省部级、地市级荣誉称号的个人,分别按照本人上年度实发工资总额的2倍、1倍、0.5倍给予一次性奖励,同一荣誉称号,以最高级别奖励,不重复授奖。(1)个人年度实发工资总额以公司人力资源部核定证明为准。(2)本条款中,地市级不包括集团公司级,受奖人员为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及以下的所有员工。10、对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获得地市级及以上级奖励的成果的完成人员,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标准见附表)第三十七条所有科技奖励要按贡献大小分配,杜绝平均分配现象;同一获奖成果由两个以上单位完成的,奖金发到第一完成单位,由其负责分配;同一成果获得多项表彰奖励时,按最高级别奖励,不重复授奖。第三十八条获奖成果的受奖人员以项目策划和具体研究人员为主,按贡献大小排序。项目主要受奖人员是指提出项目思路和确定项目的总体方案设计,直接参与和对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第十章考核规定第三十九条采掘设计、通防、机电、运输等专业,每年至少提出1项系统优化项目,填写好《系统优化项目任务书》后,报集团公司对口专业一份,交科技管理中心1份。否则,对分管副总罚款200元,并对专业通报批评。第四十条实行专业目标量化考核,全公司每年要保证完成集团公司级以上获奖成果10项,其中确保省部级获奖成果4项。指标分解为:采掘专业3项,通防安全专业2项,机电运输专业3项,管理经营1项,非煤产业1项。每少一项罚专业分管副总200元。每年各管理部室必须至少有2项公司级管理成果,部室主要负责人至少完成2篇论文,副总牵头完成至少2项公司级以上管理成果,副公司级领导至少完成1项集团公司级以上成果,否则,对相关人员罚款100元。

科技创新管理范文第6篇

“精细农作”是基于田间小区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性,为实现优化作物生产系统的目标而提出的。但工程支持技术的开发研究,对实现这一技术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农田信息采集与处方农作的空间定位,需依靠全球卫星差分定位系统(DGPS);地理空间信息管理和数据处理,需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未来大量地理空间数据的更新,需要遥感技术(RS)的支持;作物产量计量与小区产量图的生成需要能按秒记录收获机累计产量和对应地理坐标位置的智能型收获机械,以及计算机数据处理和产量图自动生成软件技术;田区空间变量信息的快速实时采集,需要研究基于新原理的传感技术与信号处理技术;按小区实施自动处方农作、调控目标投入需要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制定科学的农作处方需要农学知识和计算机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支持;作为一个能协调运作的智能化系统需要有高效的信息集成以及有关信息传输、标准化技术的研究等等。

迄今“精细农业”在发达国家也不过五、六年的应用试验历史,部分支持技术手段还不十分成熟,有待不断研究完善,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精细农业”应用实践可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围绕提高生产、节本增效、保护环境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技术组装方式,逐步提高作物生产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水平。其中,获取农田小区产量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信息是实践“精细农作”的基础。有了小区产量分布图,农户既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分析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选择经济适用的对策,在现实可行条件下采取适当措施实施调控;也可以根据技术经济发展的条件,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或智能化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调控。

“精细农业”研究的革命性的意义是提出了一种经营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思想并付诸于实践,发展前景已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共识。1998.1美国副总统戈尔第一次提出要建立以1米分辩率的“数字地球”的概念,在地理信息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它为认识世界科技进步对未来人类生存方式的影响提出了全新的观念。“精细农业”的实践将在下一世纪开发“数字地球”的实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历史过程中,全面实践这一新技术体系的路程还很遥远。但启动这一新技术的示范与实践研究,将有利与推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知识化与信息化进程,改变传统技术思想,追踪科技进步,有利于推动基于信息和知识的农用先进支持技术产品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在“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实践中,也将可开发出一系列适用新技术产品,

图1.精细农作技术体系示意图(来源:FieldStar,MessayFergusonLtd.)

为支持当前的“科技兴农”服务。在发展研究中,个人认为需要重视如下问题:

加强对国际有关发展信息和经验的研究,提出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九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单位已经积累了一大批示范试验数据与支持技术产品开发研究成果。可以采取引进技术思想与部分装备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找准切入点,注重其支持技术产品的国产化及产业化开发。“精细农作”的技术思想在国际科技界共识的基础上有其特定的涵义,即认识农田内小区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性,实施定位处方农作。它是适应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高的作物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提出的,在我国可先在规模化农场、部分大城市郊区和农业高新技术综合开发试验区,力求在农田小区的尺度上进行研究与实践。我国广大农村农田经营规模小,生产手段仍较落后,实现广域的现代农田精细经营尚需有较长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地区可先以村片、农田的尺度上对精细农作的技术思想进行示范试验研究,并可着重结合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方式创新中,开拓出新的服务领域。这样,既可以使我国的研究实践与国际上的研究发展趋势相接轨,又可以探索形成具有国情特色、有利于在农村逐步推广先进的农作技术体系。

通过“精细农业”的试验示范研究,大力传播基于信息与知识的农业系统精细经营的技术思想。现今实践的面向大田作物生产的精细农作应该扩展到种、养、加,产前、产中、产后的整个过程,即过渡到建立“精细农业”的技术体系。实际上,“精细农业”的技术思想,早在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已优先在发达国家奶牛场,基于动物个体编号电子自动识别技术,根据奶牛产奶量定量配料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十多年来,全自动化设施园艺业的发展和养殖业中动物生长预测模型与配料、环境调控自动化系统的结合,农产品产后储藏、保鲜、加工、分级,为达到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的过程中,都已吸收了电子信息科技前沿的成就。在我国,“精细农业”的技术思想,尤应在设施园艺,集约养殖,农产品品质优选、储藏加工等增值产业中先付诸实践与推广,这对我国目前处于传统农业的结构性调整时期和开始重视强调实现农业增产方式的转变中,依靠先进技术装备和农业精细经营技术的支持,对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精细农业”试验研究实践过程中,注意组装一批基于信息和知识的单项适用先进技术支持当前的“科技兴农”。如:GPS、GIS技术用于农村规划、农田管理、节水灌溉、环境监测的实用技术;农田信息快速采集、存储、处理技术与仪器;农田耕作、土肥管理、农药利用、污染控制等适用技术;机电仪一体化的农业机械装备;精细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快速实用监测技术;智能化农业生产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推广及装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先进技术与工具的开发等。

在研究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注意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技术体系,以支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新的技术体系应在科学理论或方法上,在高新技术的应用上有重要的突破,能够引起技术上产生质的飞跃和为实现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作出贡献。在试验研究中要加强多部门、多学科间的相互合作,协同攻关.发展学术交流,加强国际合作,重视应用基础研究。在高等农业工程院校的学科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中,要创造条件开设有关GPS、GIS、RS应用课程,加强电子信息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技术开发研究。

科技创新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文化创新 引领 管理科技创新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决定企业在竞争中成功的法宝。进入新世纪的今天,企业竞争的成功已不局限于传统的产品开发或战略经营,而越来越依赖于生产出大量的使消费者满意的新产品及新服务的智力资本。建立在这种智力资本基础上的竞争变成了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企业竞争力创新的实质是不断培育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取得和维持竞争优势这一过程中,企业内部能力的培养和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是最关键的因素。而经营战略不过是企业发挥智力资本的潜能并充分应用到新的开发领域的活动与行为。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构成要素

国外学术界关于企业核心竞争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和考察,最早是由美国战略研究学者普拉哈拉德(CoKoPrahalad)和英国学者麦哈尔(Gary Han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题为《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他们给出的定义是,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近年来,我国经济理论界的相关观点和表述主要有:

1.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经营运作,胜过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它是由市场预测、研究开发、运输、今后服务等等一系列关键程序、能力、机制构成的一个企业发展力、竞争力系统。一般来说,每一个稍大一些的企业都有其特定的核心竞争力(机制、系统、实力),不论他们是实行多元化战略,还是实行专业化战略,区别仅在于核心竞争力的机制方面。”“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系统,不仅仅是销售能力或技术开发能力等等某一个子系统。”

2.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称为“独特竞争能力”(distinctive competencies)。独特竞争能力不是指企业具有什么资源或能力,而是指企业拥有的与竞争者不同的“一套”能力。“资源(生产过程的投入)和能力(将资源组合起来完成一项任务或作业)为企业提供了在制定和完成战略任务时所需的基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资源和能力都能够成为战略性资源和能力,只有那些能够使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资源与能力者(独特)竞争能力”。

综上所述,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概括为:某企业自身拥有的、具有垄断性的、不可模仿的、持久的、高创利性的市场竞争能力合成。核心竞争能力被广泛看作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

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是某种单项能力,更多的是一种能力合成,即企业技术、管理、营俏、决策、信息、文化等能力的合成。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包括新产品价值、服务价值、员工价值和形象价值。高创利性是核心竞争力的突出表现和市场竞争中的终端实现形式,它决定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战胜对手。

二、企业概况

锦西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锦天化”),是我国第一家以海底天然气为原料,以化肥生产为主的综合性化工生产企业。设计能力为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其中合成氨装置采用美国布朗公司深冷净化工艺,尿素装置采用意大利斯那姆公司氨气提工艺,整套装置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锦天化坐落于辽宁省西部沿海开放名城――葫芦岛市,毗邻京沈高速公路、102国道、京哈铁路、秦沈高速铁路、葫芦岛港、锦州机场,具备得天独厚的公路、铁路、航运等便利运输条件。公司现有员工1836人,其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60人,公派出国访问学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8人,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7人,高级职称118人,中级职称197人。锦天化自1993年投产以来,荣获国家和省市级科技成果20项,对引进装置进行重大技术创新50余项,不仅使主装置设计产能提高10%以上,而且实现了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的进一步升级,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企业环境

无论企业的变革管理技能多么高超,总有提高的余地,记住这点非常重要。找出你的薄弱方面通过持续学习与改进提升的变革能力(韦尔奇)。2002年初锦天化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及企业面临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分析:1.对市场控制能力。锦天化对市场的控制能力足,因为我国尿素的年产能力是3000万吨,而锦天化的产能是52万吨,只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5%。2.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独具、竞争对手所没有的,难以模仿,在超额利润之后隐含的那些非常独到、特别的东西。锦天化在2002年当时的企业暂时的市场热销,那种靠外部经济增长而带来的企业效益的增加不能称其为核心竞争力。3.生产能力。设备老化程度。2002年时锦天化主装置已投产近十年,设备运转周期实际已到中年,产能已到极限,主业的成长已到极限,企业处在成熟期而不是成长期,但是要等到进入衰退期再谈变革、谈发展(所谓“二次创业”)为时已晚。4.产品单一。锦天化当时只有尿素一种产品,而合成氨只是用来生产尿素的中间产品。而且普通尿素就是同质化产品,谈不上差异化产品。5.管理理念不新。锦天化当时虽然比起同行业其他企业要好一些,但也存在着基础管理不扎实,文化理念不超前等国有大型企业的通病。

四、创新文化

锦天化以“求实创新、以人为本、客户满意、诚信共赢”的核心价值观重塑企业文化,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作为培育这种文化的主要途径,以“尊重人、理解人,营造有利于员工个性创造和价值发挥的空间”这一理念作为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宗旨,倡导并培育“求实创新,追求完美”的企业精神。

小事成就大事,细致铸就完美。为了塑造高品质员工,打造优秀团队,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共同超越,2003年初,锦天化引入并全面推行6S管理。推行6S,既是一种管理方法的导入,也是一场思想观念变革。锦天化以“员工品质提升与公司发展同步”为推行理念,以“零杂物、零浪费、零事故、零违纪、零缺陷”为推行目标,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和素养来强化企业基础管理,达到规范行为、提升素质、重塑团队、安全生产的目的。锦天化推行“6S”管理是“以人为本”文化理念的深入和细化,是对过去零散管理做法的系统整合。在推行过程中,锦天化创造性的提出了6S与企业基础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相结合的两个推行观点,实现了文化与管理的整合。

锦天化运用“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五项修炼,形成“愿景分享、管理变革、提升队伍、知识管理、专家咨询”五个推进力,来打造员工的“学习力、思考力、行动力、融合力、冲击力”。员工的思维方式及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无疑会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五、创新科技

缓释尿素做为国家“863”计划的产业化项目,是锦天化与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经过多年合作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自2004年2月投放市场以来,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它的肥效期由普通尿素的40天~50天延长到110天~120天,氮素利用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等量施肥下增产效果达10%以上,等产量下节肥15%,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2005年,缓释尿素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围绕该产品的后续研发课题于同年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引导项目,并获得科技部资金支持。

锦天化碳酸二甲酯生产工艺采用锦天化与国内院校合作的技术苣,该工艺的原料为环氧丙烷、二氧化碳、甲醇,产品除碳酸二甲酯外,每年还联产丙二醇1.2万吨,整套装置具有操作运行易于控制,对设备无腐蚀,无三废排放等优点。特别是通过将合成氨、甲醇、碳酸二甲酯装置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能量流进行集成和优化配置后,产品成本具有了较强的竞争优势。

锦天化始终致力于生态工业、循环经济,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探索,秉承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国际标准。通过持续开展清洁生产,严格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将清洁生产不断引向深入,实现减污、降耗、增效的目标,开创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建设锦天化生态科技工业园区是全面推进循环经济的最佳切入点和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的必要手段。园区的建设依托中科院沈阳生态应用研究所、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校,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保持产品研发与生产技术的持续改进与创新,力争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链与产品群,打造一个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生态科技工业园区。列入园区内中长期规划的有化肥产业链,碳酸二甲酯产业链,甲醇产业链等。

六、创新管理

锦天化通过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企业内外部资源高效整合,以“适度投资、实用为主、效率为先、管理导向”为方针,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质量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预算管理、合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分销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制造执行系统等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在锦天化成功实施,实现了企业管理模式的全新变革。

锦天化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省、市高度重视,成为辽宁省化工行业信息化建设优秀示范项目。锦天化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基于愿景,以及战略构建面向客户的研、供、产、销一体化系统―即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从研发的角度,产品研发的定位要贴近客户与市场,并从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入手,对于研发所需的资源要给予保证;从供应的角度,对原料的采购要重视物流的管理,以减少库存资金的占用;从生产的角度,产品组合与生产线要体现“柔性制造”的原则,以适应客户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从销售的角度,营销模式、营销机制和人员素质要满足“订单驱动”的要求,并通过高效的信息化平台来实现经销环节和物流管理的整合,提高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增大客户的满意度。

锦天化1998年成功建立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荣获2004第13届国际认证联盟(IQNET)“管理优秀奖”,辽宁省仅有3家企业获此殊荣。为了更有效地整合内部管理资源,锦天化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了一体化管理体系。

七、小结

纵观锦西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二次变革”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企业寻求环境和资源和谐的过程,还是一个企业战略跨越和管理能力提升的过程,更是一个通过文化创新奠定了企业核心能力――学习力提升的价值观基础作用的典型案例。总体看,对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寻求“二次变革”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很多可借鉴之处。

从锦天化成功的案例剖析中不难发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不断的积累、深化、升华而相对稳定和系统化的有机整体。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胜过对手的能力。它是市场预测、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经营决策、人事管理、人才开发、运输、售后服务等等一系列过程中形成的,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的关键技术、关键程序、关键机制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它的本质内涵是“消费者剩余”――企业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不可取代性品质和价值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25

[3]邱昭良:学习型组织新思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科技创新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烟草;科技;管理;创新

1前言

科技和管理是一个企业发展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科技是一个企业掌握实力的体现,只有拥有跟得上时代步伐的科技,才能保证企业拥有足够的竞争能力,能在和众多企业的比较中占据领先的优势并存活下来[1]。而管理则是一个企业发展好坏的内部因素,好的管理能规划企业的内部结构,合理的安排好各部门员工,让企业的运作能够合理并且有规划,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2]。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想取得发展的成功,科技的创新和管理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烟草企业,因为传统的发展模式相对独立和封闭,因此更加需要在科技和管理方面进行创新。

2烟草科技创新策略

2.1烟草科技创新体系

创新体系的一般概念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形成的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会贯彻在整个创新的过程当中。烟草企业作为国有企业,其经济效益和国家的经济收入息息相关,因此烟草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一定要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而制定的科技创新体系也要以烟草企业为首位,服务于整个烟草行业。这样有利于帮助烟草企业形成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2.2科技创新的策略

烟草科技创新的策略具体可以分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树立自主创新的意识。烟草企业要想实现好的创新就必须树立自主的创新意识,这要求烟草企业的工作人员和相关的领导人要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培养创新意识,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响应企业的要求在企业内部培养创新的文化氛围。并且要多注重国内外烟草行业的发展情况,引进先进的发展科技,淘汰过时的技术。制定创新计划方面要涉及到企业全体员工,无论是处于领导岗位的还是普通员工。在工作的过程当中要将创新的意识灵活的运用,不断的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和探索。

(二)对各个环节增强科技投入,采用数字化的运营模式。烟草企业的运营涉及到各个环节,从原材料的生产,质量的把关,仓库的储存管理以及相关的运送等,并且还有相关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在进行科技创新时,要考虑到每一个环节,对每个环节都加大科技的投入。数字信息化是目前流行的趋势,比如在相关的运送环节中,可以采用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方式,改变传统的运送模式,利用更加智能化的方法去操控生产采购以及物流配送的过程。而在运营销售方面也可以采用数字化的运营方式,进行网络推广和运用,开拓更加广阔的销售途径。烟草企业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抓住信息化和数字化带来的机遇和便利。

(三)利用政府的扶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烟草企业作为国有企业,其发展会得到政府一定的扶持和帮助。因此烟草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利用政府的投入和扶持,把更多的精力和金钱投入到科技的创新当中去,企业自身可以制定相关的创新奖励策略,鼓励员工进行创新,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从而带动企业整体科技创新的发展。而政府方面也要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上对企业的创新成果进行维护和保障,以促进烟草企业科技创新更好的发展。

烟草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经济竞争的能力,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上符合时展的道路。同时科技创新能够提高烟草企业综合的经济实力,提高劳动生产力和降低生产的成本,能够促进烟草企业在当今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3烟草管理创新策略

3.1烟草企业目前的管理现状

烟草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管理的模式根据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的发展。到如今已经能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烟草企业从粗放型的经营管理模式到现在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其中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目前烟草企业的管理水平还不能说是尽善尽美,而管理是一个企业内在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管理的创新对烟草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3.2管理创新的策略

(一)企业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对人才培养方式的改进,在企业内部,对于员工的管理也需要根据发展的需要进行改进。传统的管理方法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实行多劳多得的管理模式,对员工自身的利益要求关心较少。但是在现代化的管理要求当中,企业所实行的管理应该是以人为本。因此烟草企业在进行管理创新时要做好内部的管理工作,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联系,把企业中的员工牢牢的凝聚起来,这样才能壮大企业的力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二)从制度和组织的结构上改革创新。每一个企业都会制定有相关的管理工作制度,因此制度是企业进行管理的核心以及思想,在管理创新的过程当中,制度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烟草企业应该要根据时展的需求而制定新的相关管理工作制度,除了要以人为本,也要从企业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所制定的制度要符合企业科技创新和发展的要求。在员工管理的制度方面,则要摒弃以前不良的管理作风,比如官僚风气和暗箱操作等不良行为。在制度的制定和管理的过程当中要做当公平公开和公正,摒弃传统繁杂的管理制度,运用新型简洁的管理模式,对企业各个环节都进行管理优化。

(三)企业要根据经济的发展,制定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烟草企业由于涉及的环节比较多,每个环节所存在的管理问题都不一样,所以在进行管理创新时,并不能一概而论。因此烟草企业在制定管理创新策略时,要根据各个环节的特点来选用合适的管理模式。例如企业在处理一件事情时,要对这件事情可能带来的问题和后果进行预估,不能在管理的过程当中盲目的行事,尽量避免问题的出现。

(四)对于制定的管理措施要严格的执行。对于管理创新中所采取的新的管理措施和模式,要具体的落实到企业的管理中,根据制定的管理条例,对工作努力,执行能力强的员工给予适当的奖励,而对于工作不认真的员工则要进行相应的惩罚,要做到赏罚分明。只有把管理制度具体的落实,才能更好的实行管理创新。

4结束语

科技和管理是企业能够顺利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对于烟草企业这样的国有企业来说,科技的创新和管理的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3]。在现代化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烟草企业要想获得新活力,更快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进行科技和管理的创新,运用符合时展的新科技,和采用符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实力,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永军,任军岐,梁军,茹刚. 市级烟草商业企业科技与管理创新的现状与趋势――以宝鸡市烟草公司,烟草专卖局为例[J]. 电子测试,2013,18(24):275-276.

[2]刘春萍,高华军,林北森,罗刚,农世英. 百色烟草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及策略[J]. 广西农学报,2016,01(20):77-79.

科技创新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科技创新;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管理

中图分类号 G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2-0229-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社会的进一步深入,迫使科技创新与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管理工作成为全球各管理部门的关注热点,而科技资源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又是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不竭动力。科技资源的稀缺性和期望效用最大化共同决定着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必然成为全球各管理部门的核心问题。

1 科技创新的概述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科技创新成为热点问题。科技创新主要是指方法、流程、技术上的创新,也包括新发明、新创作和技术成果的商业化、产品化等。我国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高新科技创新体制,推进科技创新进程,加强科技创新与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管理,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投入,从而形成科技创新体制,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2 科技创新的途径分析

2.1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强化国际间的合作研究,主要是利用其研究平台和基础设施,掌握先进的创新途径,这对于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及其研究效率具备非常大的意义。就具体学科来讲,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国外专家的研究对象是非常明确的,而且精力相当集中,积累的经验也比较丰富,再加上学术交流比较频繁,基本上都是顶级的专家,能够对于某一个学科的问题进行展示。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掌握本学科的前沿进展,并且开拓研究视野,并与国际同行建立联系,为自身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2.2 鼓励参加国内学术交流

在我国,学术交流互动比较多,依照不同的学科,每一次都安排相关的人员参加,一方面,可以了解一些相似单位的研究近况,并且掌握发展动态,查找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能够发现哪些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是否已经和国际接轨,实验设备是否已经更新。其实,最重要的是如何与对方技术合作,加速相互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3 科技资源的概述

科技资源是科技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人力、财力、物力和管理、组织、信息、实验方法、实验材料、实验数据等硬件与软件所有要素的总和。它是科技创新的成果,是推动经济不断发展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动力,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强调科技资源与管理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科技资源分类有多种方式,按其包括内容分类,可总结为四类:来自政府的科技财力资源;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力资源;科技活动工具与场所资源;科技知识信息资源。按存在形式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按使用情况可分为投入资源与产出资源;按资源内容可分为财力资源、人力资源、知识信息资源。 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是最基本的科技资源,并且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影响。不同组织的核心科技资源也不相同。科技资源在科技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决定着科技发展水平,影响着经济的全面发展。

4 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概述与途径

4.1 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概述

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就是指根据一定的发展要求,最大限度的使科技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分配、使用和组合。目前我国对科技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科技资源应是第一资源”还缺乏深刻认识,在科技资源的战略决策、具体布局上和国外还有很大差距;科技投入存在一些问题:如科技投入总量还是不足;财政科技拨款比重不大;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急需优化;科技投入管理体制需要改进;人力资源配置强度不够等问题;科技资源使用率低。

4.2 我国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根据我国当前的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现状,总结国外的成功经验,针对我国现行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种提高我国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4.2.1 在财力资源方面上,加大科技投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事业已成为我国的重要事业,而政府的财政科技投入在总的科技财力资源优化配置中占重要作用。从前面分析的我国当前现状和与国外对比来看,我国在科研投入上还存在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以“科技兴国”为总的指导方针,发挥政府对科研投入的主导作用,重视科技与教育,切实提高我国的科研投入水平,政府投入起到模范作用;优化科技投入的方针政策,使企业成为科研投入的主体,国家要制定鼓励大中型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的相关政策、法规,鼓励企业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优化企业进行科研投入的软环境,使企业成为科研开发的主体;淡化区域限制,以是否有利于科技进步为判断标准,形成科研投入的多元化体系,形成国家拨款、企业自筹、银行贷款、民间吸资的多渠道科研投入体系;转化科研成果,可通过法律、行政手段,提高科研投入的使用率,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发展。

4.2.2 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科技人力资源也越来越重要,人才资源将成为基础资源。我国应制定相应政策,支持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如实现人才市场的体制创新,人才资源管理的创新,促进人才流动,加快社会保障建设,教育体制改革等。

5 强化科技创新与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5.1 加强战略研究

科技创新与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也需要一定的战略来指导,我们要提高对战略研究的重视程度,组织专门小组进行讨论研究;战略研究要跟踪国际发展动态,使我国的科研发展与国际接轨,从自身情况出发,内容明确,突出重点,提出合理的战略方针,支持重点领域的优先发展。

5.2 科技成果管理

为促进科技成果的管理,科技管理部门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大力支持具有技术优势和市场发展前景的科技成果;政府部门应监督管理科研过程;表彰和奖励那些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里获得知识产权的产权人;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的统计制度,定期重大科技成果。

在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革命下,科技创新与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离不开科技的创新。任何方式的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都要以科技创新为根本,这是科技资源得以有效优化配置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要加强科技创新与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管理,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大幅度的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率,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雪原,王宏起.基于产学研联盟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方式[J].中国科技论坛,2007,11.

[2]王宏起,王雪原.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果的分形评价[J].技术经济,2008,1.

[3]覃睿,田先钰.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价值预算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3.

科技创新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企业;科技项目申报;科技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对科技创新的倚重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各国纷纷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现实背景下,科技水平的高低甚至已成为攸关国家安全以及在科技浪潮中是否被边缘化的普遍衡量指标。

而衡量科技创新活跃指数的科技项目申报数量和质量,因反映一地科技发展动向与承担科技创新主体的技术研发实力,从而成为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进行科技实力对比的重要参考依据。

科技项目申报作为一个孵化科技成果的平台,为政府与科技创新主体之间实现资源输入与分享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现实当中,承担科技创新的主体往往囊括了大量的智力资源和体制优势,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政策支持,再加上主体自身间的同质化竞争导致的单兵作战和资源内耗,因此需要来自政府层面的积极引导和支持,为有创新潜力的主体提供政策出口。

1 申报重点决定科技创新的突破方向

某种程度上说,企业科技项目申报的重点代表着企业和社会在科技创新方面亟待突破的方向。根据现行我国科研经费投入分配的方式来看,我国实行的是国家、部(委)、省、厅、(地)市五级制分配方式,经费分配主体级别的不同,企业申报的科技项目的水平和影响力也不同。另外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在地区上的差别,不同地区企业申报的科技项目(整体而言)的侧重点和聚焦点也往往不同。一般而言,申报的项目涉及国家层面的如“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平台、“973”计划等,它们代表着国际前沿技术、事关国家竞争力,高技术含量和条件的极端苛刻决定了参与项目申报的企业的技术实力必须达到很高的高度,而申报部级省级层面的项目,多是特定行业亟待突破的,对行业进一步发展有开拓意义的项目,其参与申报的企业多是在专业领域内有一定技术实力和科研水平的企业,以某机械厂为例,其申报的部级科研项目“新型高空气象探测仪及气象雷达系列产业化”项目代表气象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申报的“GFE(L)1 型二次测风雷达”代表着部级层面亟待突破的技术。科技项目申报在地区上的差别也很明显,如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申报项目的数量和质量要远远多于欠发达地区,这也侧面反映了欠发达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活跃指数偏少。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的发展目标,15 年内我国要在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农业科技、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也为我国企业未来项目申报的重点明确了方面。

2 申报类型反映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

申报项目的类型是一地区一行业科技创新的风向标。企业科技项目申报的类型反映地区或行业的科技创新现状,亦即发展水平。申报项目的技术含量和影响程度越高,表明该行业的发展水平和技术成熟度也越高 ;申报项目的集中度越低,表明该行业的发育水平也越低。由此可以看出,反映一个地区或行业科技创新水平的两个可以量化的维度,一申报项目的技术含量,二申报项目的集中度,是我国从整体考察一个地区或行业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系。另一方面,项目申报的数量与科技研发水平并不一定成正比,因为在考察数量的同时还必须关注(企业)申报项目的质量,如我国涉农行业的科技项目数量要远远少于非农方面,但我国农业诸如水稻和小麦的科技水平从世界范围来看,依然处于翘楚地位。

不能忽视的是,随着我国逐渐加大对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由于牵扯到科研资金的分配,再加上审查管理的不到位等原因,在部分企业内出现了虚报科技项目以套取资金或挪用科研资金作他用的现象,挂羊头卖狗肉,这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对政府的科技发展战略造成了干扰。另外,在企业科技项目申报的类型上也存在重复或趋同的混乱现象,许多企业申报的课题严重同质化,就是单个企业内部也存在申报的项目与曾经申报过的项目类似的现象,只是换汤不换药,此类现象不仅无助于科研经费的高效利用,也不利于科技水平薄弱的行业实现技术上的更新和进步。因此,从政府角度上说,加强对申报企业和申报项目的严格审查,谨慎排查,加大后续跟踪监督频度,确保科研资金用在最合适的企业的最合适的项目上,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同时要从科技发展战略的层面对企业申报项目进行引导,引导企业加强对技术水平落后的行业加大项目申报力度,政府要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重点支持,防止出现技术坍塌。

3 结论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随着我国科技强国战略的提出以及科技创新思路的日渐清晰,企业创新已成为实现我国科技突围的主流。通过开展科技项目申报这一既有计划色彩又能利用市场优势的组织形式,对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技术进步起着重要的支点作用。在我国,企业科技项目申报有着一套复杂而又严密的程序,由于申报项目关系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且牵扯到资源的分配,因此对项目申报的企业的筛选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经过政府层层筛选出来的企业,其承担的科研项目对实现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推动社会技术进步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高霞.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的研究[J].济南:山东大学学报,2006(12).

[2]王媛.浅谈如何加强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J].广州: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4).

[3]王清杨,王绪银.对科技项目重复列题结果的随机分析[J].发展战略与系统工程,2006(7).

上一篇:市场销售范文 下一篇:税务管理规定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