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会议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1 23:49:42

课后会议总结

课后会议总结范文第1篇

1 课堂观察的基本原则②

课堂观察应遵循以下原则:目的性,课堂观察的目的指向一定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系统性,应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来选择课堂观察的策略,对观察的整个过程做出系统的规划;理论性,课堂观察本身和观察研究的教育现象以及教育问题都应该以一定的教育问题作指导。选择性,围绕研究矛盾目的选择观察的问题、对象和方式;情景性,现场记录的有意义的行为和事件以及相关理解和感受,为观察结果进行准确解释、研究提供背景资料。③

2课堂观察的基本步骤

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点和量化表格的设计。

2.1 观察点的确定④

通过学习银川一中的课堂观察课的视频,设计的量化表格和课前以及课后会议的总结,同时也查阅相关资料,总结观察点确定需要注意以下两点:所确定观察点是能观察的和容易观察的现象;在确定观察点时,观察者要熟悉观察内容、观察工具和记录方法等。所确定的观察点是对课堂和教学有帮助的。课堂观察课作为一种专业的听评课,是有助于课堂和教学的,是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的,观察点的设置是很重要的。

根据以上两点,确定以下四个观察点:学生学习,主要观察学生准备情况,学生倾听情况,学生互动,学生自学和最后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师教学,主要观察整节课程的环节,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情况,所运用的教学手段,老师的教学机智及教学特色等;课程性质,主要观察老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资源利用和课堂练习等;课堂文化,主要观察课堂气氛,老师对学生的态度、评价,学生参与的踊跃、表情、语言,自主、合作与探究等情况。

2.2 课前会议――初步熟悉本节课内容并确定观察分组

在进行课堂观察课之前,要组织课前会议主要内容有:(1)被观察者介绍授课计划,教学目标,明确困难和问题,观察主题和观察重点。(2)针对老师的设计,讨论与交流,并确定观察时可能需注意的地方。(3)分配课堂观察的任务及要求。将观察者分成五个小组,四个观察点由四个小组负责,一个小组负责拍照,整体课堂氛围以及有可能出现的新情况的观察。

2.3 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最好在上课之前就进入教室,观察学生在上课前的准备情况,并根据设计的量化表格如实填写观察的情况。如果过程中出现表格中没有出现的新情况,一并记录下来。为了记录更多的数据,可以用自己能看懂的方式简单记录,结束之后再总结。

2.4 课后会议――如实汇报所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并讨论

在课堂观察课结束之后,组织进行课后会议。主要进行以下几项事宜:第一是老师简单讲一下课后反思以及感悟。第二是每个小组做汇报。第三是各组提问,并讨论交流本节课的优缺点、特色以及值得发扬的地方。

2.5 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与结果的呈现

将每一小组所收集的信息和数据整理、汇总并呈现出来,并根据结果修改完善所用的量化表格,然后总结课堂观察课在实践中的运用。

3 课堂观察的案例分析――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3.1 课前会议 (下转第25页)(上接第9页)

被观察者:丁小芳。观察者:徐艳盟、白明强、龚艳茹、杨银慧。总结分析:张建琴。

首先是被观察者以说课的方式介绍本节课授课计划,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明确困难和问题,同时熟悉观察重点。然后针对老师的设计,讨论与交流,并确定观察时可能需注意的地方。通过讨论确定本节课观察时需注意的地方有以下几点:解题步骤的引出以及引出的准确性;学生的理解以及应用;对于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能否及时强化总结。

3.2 分配课堂观察的任务及要求

将观察者分成五个小组,四个观察点由四个小组负责,一个小组负责拍照,整体课堂氛围以及有可能出现的新情况的观察。观察点1学生学习由杨银慧负责;观察点2教师教学由白明强负责;观察点3课程性质由徐艳萌负责;观察点4课堂文化由龚艳茹负责;总体课堂氛围以及有可能出现的新情况的观察和总结由笔者负责,并拍照。

3.3 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准备好观察表,同时进行课堂教学录音和录像。

3.4 课后会议

在课堂观察课结束之后,组织进行课后会议。(1)授课老师简单讲一下课后反思及感想。本堂课是实验探究课,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结合已有知识总结得出金属腐蚀的条件,然后根据条件总结得出金属防腐的措施。实验探究课要求老师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要比较全面。(2)小组做汇报。每个小组做汇报,将每组所记录的内容填入表格当中,进行分析。(3)各组提问并讨论。各小组提问,并讨论交流本节课的优缺点、特色以及值得发扬的地方。

3.5 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与结果的呈现⑤

课堂观察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学,是为了学生的有效学习。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观察者通过科学的观察方法和观察工具(如观察表)记录有关某个具体的观察点的数据。

4 课堂观察的作用

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所以教师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这也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功能区别。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通过课堂观察课,实现合作共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创造良好的校园合作氛围。每一节课堂观察课结束后,根据实际情况将每一小组所收集的信息和数据整理、汇总并呈现出来,并根据结果修改完善所用的量化表格,然后总结课堂观察课在实践中的运用。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5 结语

从实践分析观察课来看,理论部分的表格还是比较适合运用课堂观察课的,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加上分值栏。加分值栏会是结果更加标准化、准确化和系统化。

课后会议总结范文第2篇

走进课堂,无论我们作为一个授课者,还是作为一个听课者,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地从课堂情景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它是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实践,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改进教学策略的活动。通过课堂观察,教师能以不同的角度观察授课者的优点,如讲解的思路;教授的方法;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怎样通过语言传递信息,等等。当然更能够发现授课者的缺点,对比自身查找不足,人们往往看不到自身的缺点,却能够看到他人的不足,所以可以换位思考,自我反思。观察者也能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学情,发现其实学生也是一样的状态,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不愿意听课,有逆反情绪等。这些可能是平时讲课很少注意的问题,观察之后就可以思考怎样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感兴趣,会学习并且学会学习,快乐地学习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机械地学习老师教授的知识点。

课堂观察不是传统的随便走进课堂进行听课,而是有目的有程序的活动。一般来讲,课堂观察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等主要步骤。

课前会议:在课堂观察之前,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共同商讨确定课堂观察的目的、地点、次数、重点、量表制作等相关事项,其目的在于给观察者确认自己观察的中心,为后续的行为奠定基础。作为课堂观察的起点,课前会议准备越是充分,观察者就越能从课堂情景中收集到更多有用且详尽的资料。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观察者进行分组,从而确定不同的维度和角度,使课堂观察多维度多视角,以便更好地反映问题。所以量表的制作很是关键,必须确定观察的角度,不能过多过细,也不能随便制定角度,要有意义,有利于进行观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观察一次修改一次,以达到实用的目的。经过实践可以制作符合本校本学科的量表,为其他的观察者提供帮助。

课中观察:进入研究情景,在课堂中依照事先的计划及所选择的记录方式,对所需的信息进行记录。比如观察学生的学习维度,根据课前会议制定的观察量表,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最好是能够观察清楚每一个学生的角度如面对全体学生),迅速进入观察状态。通过不同的记录方式,记录观察典型的行为,如发生的时间、出现的频率、非言语活动的内容,也包括观察者的现场感受和理解,就像写微博一样,以后看到仍能感受得到当时的情景,短而真实。记录多数还是以书写的方式记录,既简单又实用。课中观察是整个观察系统的主体部分,所采集到的信息资料是课后会议分析的信息基础,所以必须真实客观地进行记录,这样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而不能只记录优秀的一面,课堂观察就是查找不足,共同进步,不要因为面子和人情而记录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这不仅是对被观察者的侮辱,而且是不道德、浪费时间的听课行为。实事求是,才能达到课堂观察查找不足、提升能力的目的。

课后会议:在观察结束之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针对上课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制订后续行动跟进方案。课后会议可以进行自我反思、分析观察结果、思考和对话及提出改进建议。被观察者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自我反思,如授课的进度、时间的把握、本节课要完成的目标是否达到自己的感受等。观察者可以围绕课前会议确立的观察点,根据自己所采集的信息,提出有效教学的改进建议和对策。课后会议可以使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进行有效的专业探讨,通过多视角、多方位寻找有效教学的策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既可以提高被观察者的教学能力,又可以反思观察者的教学行为,达到双赢的目的。所以真实有效地完成课后会议,课堂观察才能落下帷幕。

课后会议总结范文第3篇

所谓课堂观察,是指运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观察,并凭借相关辅助工具,如观察量表、录音录像设备等,对课堂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

作为一种教学研究的新范式,课堂观察是一个完整的行为系统,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一组规范的工作流程;是在专家引领下,由教师团队合作实施的,有深刻的学术背景,广泛的实践基础,有独立的价值追求的创新教学研究体系。这也正是目前众多像郑州市丰庆路小学一样的学校,采用并实施课堂观察进行教学研究的意义及价值所在。

一节课堂观察课的始末

课堂观察是一个行为系统工程,最早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提出并发起,后来开始在全国推广。此系统由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构建成一个框架,依据“我观察什么课”这一问题,生发出一系列的观察维度: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习的?是否有效?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行为是适当的?这堂课目标的达成效果如何?我在该堂课后的整体感受如何?等等,具体到某节课,可以有不同的调整。一般来讲,课堂观察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和课后会议三个基本阶段,下面我以丰庆路小学六年级的一节数学课的课堂观察为例,对三个阶段进行解析。

杨阳老师要上《看图找关系》一课了,提前一天召开了课前会议。会上,杨阳老师把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思路讲给参与观察的老师,并提出自己对此节课的困惑,希望能给予重点观察。观察老师一起确定观察的目的、重点和量表制作等相关事项,并作了明确分工,给参与人员提供很好的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为后续观察行动奠定基础。此次课前会议最终确定五个观察维度――“学生回答问题情况”“教学内容及教学行为时间分配”“教师提问及理答情况”“教学目标的达成及效果分析”“学生的错误和教师的处理”,分别由相应的五位教师制作对应的观察量表,以便于在课堂上进行观察。

课堂上,杨阳声音洪亮,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使其在表达上游刃有余。她按照之前的备课计划,并结合课堂生成的情况,时而引导启发,时而鼓励点拨,显得娴熟且老练。观察老师坐在后排,按照课前会议上确定的分工,依据观察技术要求和观察量表,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观察角度,迅速进入观察状态,将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结合起来,记录观察到的典型行为,做好课堂实录,记下自己的思考。

课中观察是整个观察系统的主体部分,所采集的信息是课后会议分析的基础,课中观察的科学性、可靠性关系到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问题以及针对行动改进的课后分析报告的质量。

在学生愉悦的“老师再见”声中,杨阳的课顺利结束了,紧接着准备开课后会议。会前分别由观察老师统计数据,整理记录,杨阳老师进行课后反思。大约15分钟后,课后会议正式开始。先由杨阳老师做课后反思的汇报,接着由观察老师发表他们的观察记录内容及意见。

负责观察“教师提问及理答情况”的刘玉兰老师说:“本节课杨阳老师共提出40个问题,其中关于第一幅图就提出21个,我个人认为引导有点过细,会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疲于应付老师的问题,而欠缺思考的时间。学生个别问答次数最多,共36次。面对学生的回答,老师鼓励称赞的有29次,老师无应答的有10次,学生答后老师追问4次,相对来说追问次数较少,对文本的拓展延伸不够,建议继续深入挖掘分析。”

杨静老师在观察“教学目标的达成及效果分析”后,提出本节课杨阳老师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对学生的引导也算到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她在讲解第二个图的时候,没有体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引导力度不够,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拓展。尽管其他许多方面都做得不错,但是在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上还是稍显欠缺。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杨阳老师在课后反思时也提到了,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改正。

在各位观察老师都发言后,教导主任陈霞做了总结:“杨阳老师这节课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比较充分,且注重对学生语言的锻炼及信心的培养,能关注全体学生,基本做到了以学生的学习为本,这是值得在座所有观察老师学习的。这里我提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第一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拓展,具体到这节课应该是量与量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的引导来实现;第二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合作探究的机会,教师要做到在完全尊重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引导;第三无论是上课教师还是观察教师,都要多进行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一方面要填补自己的劣势,同时更要注重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课堂观察最终指向学生的学习

课前会议、课中观察和课后会议是一节课课堂观察的三个重要环节,但还不是课堂观察的全部。课堂观察的最终效果如何,还要看教师是否在以后长期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思考和提升。

课堂观察需要观察者、被观察者和学生之间展开合作,以合作体为组织依托,可以使课堂观察更加专业化。同样是反映集体的智慧,但课堂观察与集体备课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课堂观察更体现了操作层面的合作,抱着求同存异、尊重多元的心态,通过对话、倾听、讨论等交流方式,直接问诊、把脉课堂。

郑州市丰庆路小学上过多次课堂观察课的田中华老师告诉记者,以前老师也进行听评课,那多是感性的,觉得这堂课总体上很好,但具体为什么好,却总是说不太清楚。实施了课堂观察后,观察老师每人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观察,用准确的数据进行记录,这样量化的课堂可以让讲课老师和观察老师跳出原来的思维定式,重新打量课堂、研究课堂、思考课堂,探寻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内在机理。

高质量的课堂观察就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条很好的途径。只要用心,无论是对于观察者或者是被观察者,都足以影响其一生的教学,进而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

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途径,改变原来教师单兵作战的方式,形成合作的学校文化,增进教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这是毫无疑问的。可是,有一点一定不能忽略,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与传统的听评课不同,课堂观察更多是关注学生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即使确定的观察点不是学生,但最终仍需要通过学生是否学得有效而得到检验。因此,课堂观察的过程是合作体关注学习、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始终围绕着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而进行的。

郑州市丰庆路小学的校长孙坤方认为:“实际上,课堂观察只是一种形式,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才是实质。课堂观察中的所有事件,包括学生学习的互动,或者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等,通过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教学目标的拓展或者课堂文化的创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教师参与课堂观察固然会促进自身与学校的发展,但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关注、研究与促进学生的学习,因为学生学习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和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论是观察教师还是学生,最终目的都是为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而服务的。”

寻求课堂观察的内涵发展之路

课堂观察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一种方式或方法,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全部,更不是包治教学百病的灵丹妙药。它善于对课堂行为的局部进行分析与诊断,而对课堂的整体的、综合的、宏观的把握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人指出,实际运用中有些课堂观察常常停留在“观察”层面,偏向于教育事实的罗列。一些教师在运用课堂观察技术时比较热衷于其操作性,当下蜂拥出现的一些课堂叙事研究,有很多还停留在事实罗列的“现场文本”层面,远未能成为“研究文本”。其原因就在于教育理论的缺失或者浅表化地运用,原始材料没有结构化,结论并非建立在大量原始材料的分析基础上,而多是“感想和臆断”。

陈霞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说,课堂观察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和技术的保障,来完成观察程序的三部曲,同时因为其对观察老师提出了一些专业性的要求,不是所有老师都能够胜任的,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堂观察开展的广泛性。目前,丰庆路小学只在数学学科实施了课堂观察,因为“数学好量化,好操作”,今年9月份已经着手准备在语文等其他学科教学中推进,但由于时间、人力以及操作性方面的限制,目前还没有正式运作。

针对课堂观察自身的局限性,有专家建议:在观察的过程中应更加细致和深入,不断实践,不断思考、总结,每一次观察的范围都是有限的,不能企求一次的观察能网罗所有的行为,否则就会使观察流于形式,趋于肤浅。可以选择一个点,把课堂观察设计成系列问题进行研究,然后把一次次不同行为的观察串联起来,就会突破课堂观察自身的局限,形成对课堂行为的整体把握。

要做到整体把握课堂,寻求课堂观察的内涵发展之路,就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合作共同体,教师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分享、互惠的对话和交流,发现对方的优势,并互相鼓励,这样才可以确保观察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对于合作共同体的构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崔允博士提出,合作共同体中,观察者应该多看上课教师的优点,鼓励他人是非常重要的,但最终还是要服务于自己的课堂,丰富自己的课堂经验,加深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这样既能使上课教师获得成就感,也能形成课堂的良性互动,彼此都能在合作共同体中得到进步。

“正是由于课堂观察本身存在的局限性,说明课堂观察并不是不需要任何准备就可以随意运用的,它是一项专业的工作,需要专业的处理和专业的学习提升。”孙坤方校长这样告诉记者,“我们学校起步晚,面临许多的问题。比如,思考怎样缩短准备时间,如何提升教师素养,完善量表的制作规范,整体把握课堂情形等。下一步需要强化课堂观察的可操作性,确保课堂观察成为教师的日常行动,并尝试在其他学科开展此活动,结合实践给予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利用合作共同体的智慧,让课堂观察真正促进教师教学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

课后会议总结范文第4篇

1.课堂观察在初中生物实验课课堂中的应用

以苏科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七章《 能量的释放与呼吸 》第一节“能量的释放和利用”实验“植物的呼吸需要氧气”为例,展开课堂观察。

【实验过程】课前准备:分小组进行实验物品的准备。一组同学准备鲜花、新鲜的萝卜条、绿豆芽、香菜根、包菜叶、毛豆等植物,另一组同学也准备相同的植物,但是需要经过微波炉烘烤。然后将这两组生物分别装入两个锥形瓶中,再用黑色塑料袋将其密封一昼夜。(用黑色塑料袋密封避免了暗处理)

课上实验:学生在未知黑色塑料袋里是新鲜的还是微波炉烤过的实验材料的情况下,分别把两袋内的气体通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进行现象观察。

实验结论:活的细胞才有呼吸现象。

(1)课前会议。在实验课开始前,授课教师与其他两位生物教师进行本实验的课堂观察的课前会议,讨论了在实验课课堂观察中的几个问题。

教师A介绍实验课的课前准备情况:①大概有多少学生清楚这节实验课需要完成的目标?②有多少学生参与了实验前的准备?③学生具备怎样的实验素养?④完成初中生物实验课课堂观察量表。

教师B介绍实验课中师生互动情况:①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人数、频率如何?②实验课堂中有哪些互动行为?③学生的互动习惯呈现什么样的状态?课堂气氛怎样?

(2)课中观察。两位参与实验课堂观察的教师,按照课前会议中的分工,在恰当的时间点进行观察,对制定的实验相关表格进行填写,并总结。

(3)课后会议。观察组教师对“植物的呼吸需要氧气”这个实验课进行评价,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课前会议中设计的问题进行真实的回答,促使授课教师对自己的实验课程有清晰的认识。

2.课堂观察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成长。教师开展课堂观察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改进自身的教学,弥补自身课堂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因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有选择性地与其他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和互动,对自身教学中出现的偏差或问题及时修正,对其他教师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吸取,通过课堂观察,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完善教学工作。

(2)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堂观察强调的是学生会不会学习,怎样学习,以及学习效果如何,是否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与传统的教学、听课和课程评价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是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课堂观察的效果进行判断。通过在课堂观察中的研究学习、分享学习和互动学习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

(3)有利于形成协作交流的文化。课堂观察是一项系统性的课堂研究活动,不仅充分调动与发挥教研组协同分析研究水平,更可以拓展到兄弟学校开展,愿意参加的学校都可以定期分工协作,完成不同内容的课堂观察,之后分类汇总,实现成果共享。长期开展课堂观察活动,可促使教研组协同教学教研,更可促使学校与学校之间形成文化的交流与协作。

【注:本文系南通市“十二五”立项规划课题“基于课堂观察构建有效生物课堂的研究”(课题编号:201202174)课题研究系列成果之一。】

课后会议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课堂观察 观课 议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3.048

Attempt of Classroom Observation

GUO Yanli

(Daqing Teachers College High School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Daqing, Heilongjiang 163311)

Abstract Research from experience to empirical and try to take advantage of classroom observation method carries on the class discussion in class, attention to the training of young teachers, and the use of classroom observation as the guide to summarize, from the effects of watching than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evaluation is more convincing, and we at the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 are more likely to see the wonderful place i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isting problems, the data also allow teachers to more easily find their usual attention to weaknesses and be conducive to the growth of young teachers.

Key words classroom observation; view class; discussion of class

新学期教研方式逐步从经验向实证转变,尝试利用课堂观察法进行观课议课,并继续关注青年教师培养的教研主题,因此,我们确定今天观课对象是毕业一年的莫老师和刚刚走上讲台一个月的吴老师。

参与者:学科中心组成员共5人。

程序:课前会议―― 课堂观察―― 课后会议(数据统计与分析和反馈交流)

下面分别对两位教师的课堂观察过程进行简要总结。

1 莫老师

简介:一年教龄,中教二级;观察小组:郭岩丽等5人;授课内容: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生长素的发现;程序:

(1)课前会议:①莫老师谈教学设计 ②观察小组成员围绕教学设计讨论观察维度、落实观察点,分工。据莫老师的教学设计及个性特征,我们选择重点观察教师教学这一要素,从教学环节和师生对话两个视角中选择教学环节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及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提问的次数、认知难度、候答时间和是否有效几个点进行观察。

(2)课堂观察。

(3)课后会议:①数据整理及分析。②与莫老师的反馈交流总结。

《生长素的发现》课后交流简述――观察教师的教学环节是否围绕教学目标。观察班级:高二(12)班;观察时间:2014年10月9日第4节;教学内容:生长素的发现;上课人:莫老师;观察人:郭老师等2人;观察维度:教师教学;视角:教学环节;观察点:各环节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定性观察);研究问题:①教学目标制定是否符合课标及学情。②各教学环节是否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③兼顾教学行为、教学内容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角度1:教学目标:概述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知识目标),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能力目标),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能力目标)。评价:本班为该校三类班,学生基础薄弱兴趣较浓厚,课堂表现相对活跃,因此,本节课教学目标较合理;课前会议中莫老师强调体验发现生长素的方法即假说演绎法,应是本课在学科思维能力培养及科学研究方法养成方面的亮点,课堂上无体现,交流中得知,因莫老师精神紧张造成的。角度2:各教学环节是否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教学环节1:导课:教师行为:利用宋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通过“一枝红杏出墙来”引出植物普遍具有的特性――向光性,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同时教师点评:是因为植物受到环境中的单侧光刺激而引起的。学生表现:全班同学很兴奋的跟着老师一起背诵,兴趣盎然,参与度极高,有学习下去的愿望和热情。反思与分析:了解学情,找到了很恰当的切入点,并同时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很好的设计。

教学环节2:本课重点内容:生长素发现过程。教师行为:通过PPT对发现过程涉及的科学史详尽介绍,篇幅大,语速快,迅速展示研究背景,给出原始材料,抛出让学生探究的问题,但每个问题都迅速由老师收回,让学生迅速跟着老师思路转换并进阶所要思考的问题,面面甚至点点俱到。学生表现:开始兴致很高,思考积极,回答踊跃,渐渐出现掉队现象,部分学生放弃思考及回答,部分学生思维转换速度下降,思考变为等待。反思与分析:按照课前说课,此部分为学生(小组)探究,由学生在老师设置的问题引领下逐步分析并推理达尔文等科学家的发现实验,梳理出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假说演绎法的过程(回扣必修二中科学实验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过程并初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应为亮点,但课堂上却没有关于实验研究方法的梳理、归纳和总结,成为一大缺憾。莫老师在讲解发现过程的每个实验时都均衡发力,造成对每个实验的分析和探究都不深不透,老师讲得面面俱到,学生的思维浅尝辄止,抓不住实验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无法在发现史中找到学科特有的思维发展路径,表现在课后练习中错误率较高。

教学环节3:理论应用:对植物向光性成因的解释。教师行为:用PPT呈现单侧光下生长素分布图,提问学生解释原因,但没有及时引导和评价,似乎忘记刚刚提出的这个问题,迅速进入下一环节。学生行为:被提问学生未能及时回答出该问题,说明前面的环节没有在学生思维上留下印迹。反思与分析:课到此时不到30分钟,老师却有明显的慌乱,没有注意到学生回答得不清楚,也没有给予及时的补充和纠正,使问题不了了之,没有及时抓住这个本节课最后一个弥补之前探究不充分而导致学生思维欠缺的机会。

教学环节4:小结。教师行为:提问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学生行为: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小结。达成效果:较好。

教学环节5:巩固检测。教师行为:利用PPT给出经过老师改编整合后的习题,题目如莫老师课前说课所说:不难。学生行为:学生回答情况不好,错误率较高。反思与分析:第2环节问题的隐患,本节课就已经表现出来,所以,下次课时要注意将发现史中的相关实验重新梳理,有侧重的引导学生探究一到两个,其余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并与科学史上相关实验对比,学生不仅从中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也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也形成了基本的学科思维,达成教学目标。

《生长素的发现》课后交流简述――观察教师的提问类型、次数、候答时间。观察班级:高二(12)班;观察时间:2014年10月9日第4节;教学内容:生长素的发现;上课人:莫老师;观察人:魏老师等3人;观察维度:教师教学;视角:课堂师生对话;观察点:提问类型、次数、候答时间(定量观察);观察记录:齐答:17次;个别回答:14次(不包括连续追问及巩固检测环节);设问:5次;候答时间:平均5秒左右。反思与分析:教师提出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有价值,有对探究过程的引领作用,但学生要在40分钟内回答这么多问题,显然没有深度思考,不能理解发现过程,也无法掌握科学方法。一个成熟的老师,不仅能够整合资源组织并服务于教学,更要有对已有资源进行大胆剪裁、合理开发利用学生思考过程中的生成资源的能力。

2 吴老师

简介:教龄一个月;观察小组:郭老师等5人;授课内容: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程序:

(1)课前会议: ①吴老师谈教学设计;②观察小组的老师围绕教学设计讨论观察维度、落实观察点,分工。根据吴老师的教学设计及个性特征,我们选择重点观察学生学习这一要素,从准备和互动两个视角中选择课前准备得怎么样及有多少学生做了准备、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次数、对象、质量等几个点进行观察。

(2)课堂观察。

(3)课后会议:①数据整理及分析(略);②与吴老师反馈交流总结。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课后交流简述――观察学生课前准备情况。观察班级:高一(4)班;观察时间:2014年10月9日第5节;教学内容: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上课人:吴老师;观察人:郭老师等2人;观察维度:学生学习;视角:课前准备;观察点:准备得怎么样、有多少学生做了准备(定性观察);观察记录:抽样调查结果:约1/4的学生进行了课前准备(填写学案),从抽样学案的回答情况看,凡是进行准备的学生都十分认真地填写了学案,准确率较高。反思与分析:本班为该校最末等级班级,学生入学分数极低,学习习惯不好,缺少学习动力,知识基础薄弱,学能低,但是仍然有喜欢学习并能够投入到学习中的学生,而这样的学生是会尽力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的,抽样显示的结果符合我们预想。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课后交流简述――观察师生互动情况。观察班级:高一(4)班;观察时间:2014年10月9日第5节;教学内容: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上课人:吴老师;观察人:魏老师等3人;观察维度:学生学习;视角:互动。观察点: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次数、对象、质量(定量观察);观察记录:几乎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师生互动情况如下:学生齐答:20次;个别回答:7次,其中5次为让学生读课前填写的学案内容。教师自问自答:15次;学生提问:0次。反思与分析:吴老师性格较内向,刚刚执教月余,对学情缺少了解,因此在与学生互动方面缺少自信,不善于搭建与学生互动的平台,已经建议吴老师多听组内其他教师的课,同时多多与学生交流,每次课前抽样批改学案(详批、详改)并归纳总结出本节课学生可能存在的理解上的难点和易错点,备课一定要准备详案,并在课前多次修改以减少课堂上思维不顺畅的情况(统计上课过程中“那么”一词出现105次)。

吴老师的优点是逻辑思维能力强,理、化基础好,对资源的采集并整合能力强,因此建议吴老师教学设计时尽量扬长避短,更多进行问题引领式教学设计或探究式教学设计,问题可以少设置,但抛出的问题一定要有思考价值,用逻辑思维的魔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利用课堂观察法进行视导总结的效果比传统听评课更有说服力,观察后的数据分析更容易看出课堂教学中精彩之处及存在问题,数据让授课教师清楚自己忽视的弱点,初次尝试虽觉很好,但操作上会有不妥之处,期望今后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修正提升。

L芸翁猓?

1.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实验研究》子课题《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发展有效途径研究》(编号:GDT002)

2.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黑龙江省教育发展研究》子课题《高中生物青年教师有效培养机制研究》(编号:FHB130455-059)

3.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备案课题《高中生学习生物主动性不强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编号:JJC1214007)

课后会议总结范文第6篇

本学期一开始,我校教学活动就在段校长的带领下进入积极的准备阶段,全体一线教师首先学习华东大崔允漷教授主编的《课堂观察》一书,我们第一次亲自体验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与研究,首先在我们语文组、数学组、政治组做个试点,展开利用“课堂观察”来研究“课堂教学”的教研活动。

我们在本次教研活动中,首先使用县教研室给我们提供的课堂观察量表,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指定出适合我校教学的课堂观察量表,努力为教师寻找一个适合字的的“观察点”,试图擦亮教师们的眼睛,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亮点”,找出课堂教学中的“瑕疵”,尝试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分享经验、共同成长,开展回归真实课堂的观察教研活动。

针对本次教学活动,我们制定了课堂观察研究实验方案,我们分以下几步走:

(一)、组织实行阶段:首先在语文、数学、政史地生组实行“课堂观察”活动,在活动中初步确立观察课堂研究的基本流程,明确以校本研究课题为引领,以《课堂观察量表手册》为研究支架,全面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思意识和水平为目的的教育理念。

(二)完善实施阶段:首先尝试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道德课堂观察活动,本阶段要求语、数、政史地生组在课堂观察的前沿。要求这三个组在接下来的四周内,每周找出一名教师讲一节公开课,其他教师帮助设置观察点,每次课堂观察活动结束,授课教师要写出教学设计、说课稿、导学案、课后反思、课后教学设计等,观察教师要根据课堂观察所定观察点写出观察报告,教研组长写出课前会议记录、课中观察报告、课后会议记录等,作课结束把相关资料上交学校教导处,各教研组在这三科教研组的带动下,也试时组织开展课例交流活动,总结推行。

(三)积极发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学科骨干教师的作用,把“课堂观察研究”活动作为学校教研活动的常规活动,在进行研究和活动的同时,展开成果,深化研究。

通过第一阶段的研究实践,我们探索了“课堂观察”活动的基本步骤及实施策略,具体经历一下步骤: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侧重点。课前会议要重视讲课教师的困惑及本节课观察教师的观察点的确定,针对授课教师的困惑制定出合适我们自己教学的观察量表,观课教师在这节课里有自己的观察点。通过讨论把量表的项目定位三大块:教学环节、实施过程及教学策略、评价意见及建议。把目标落实在与评价意见进行整合,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作为观察思考的分析重点,概括起来就是:以学生学得如何来反思教师设计了什么,教了什么,效果如何?在课堂上,观察教师针对自己所确立的观察点和观察分析,通过课后会议集中讨论。因为观察教师是有备而来的,所以在汇报交流时,教师们即对课堂的“亮点”做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课堂上存在的“不足”,还针对这节课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意见。被观察教师可以对观察教师提出来的疑问随时做出解释或提出自己的想法,最终达到同伴互助,共同成长。

通过第一阶段的观察初试和第二阶段的强力推进,教师们在课堂探索实践过程汇中积极性提高了,不但积累了经验,也尝到了甜头,收获的成就在每一位教师身上都有所体现。特别是在听完荀老师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之后,荀老师在她的课后反思中写道:一句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一次及时的提醒是一朵花,一朵朵或具体或泛泛的语言之花在昭示着我“弃小暗,投大明”。在这次课堂观察活动中,我虽然被“查”的体无完肤,但这次课堂观察课“查”得准确、查得及时,有助于我“亡羊补牢”,人们常说:“善纳者昌,拒纳者亡”,我欲“昌”故我“善纳”,我真切的渴望着下一次“观察课”的到来。

课后会议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课堂观察 活动目的 活动实施 活动效果

一、开展课堂观察活动的目的

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不改变,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针对初中英语课堂,设计课堂观察方案有以下积极影响。

1.量化观察,定位课堂教学细节。

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改进学习和提高学与教的绩效,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教师必须具备几个方面的能力:教师应采用有效的信息表现方式、促进小组活动、提出明确的问题、提供及时的反馈,此外,教师还应了解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学习者巩固所学知识、应用所学知识。

在开展课堂观察时,教师可通过对5个主要观察项目(问题类型、要求学生作出的答案类型、选择问题的回答者、停顿或等候,以及提问时的声调和方式)的记录,定位需要改进的课堂教学细节,找准点、切对脉。

2.行动研究,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英语课堂中开展研究型课堂观察活动,是将教学研究植根于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教师个体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方面,包括其自身在学科领域内专业修养和造诣是否扎实;另一方面,以是否形成了善于合作的教师团队为重要的评判标准。任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功劳。通过课堂观察,以及“课堂观察”时间关于“有效教学”的反思与探讨,每一位教师都能通过帮助每一位学生更好地成长,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成为优秀的、合作的教师团体中的一员,从而有助于每一个老师自身更好地发展。

二、课堂观察活动的实施

课堂观察活动的展开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

1.课前会议。

课前会议是被观察者和观察者沟通交流的一个平台。作为课堂观察活动的准备会,观察者既可以通过交流和讨论熟悉观察量表的使用,又能通过被观察者的说课,对被观察对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商议确定观察分工。

2.课中观察。

观察者在课堂中观察,要依照事先的计划和分工,对观察信息进行记录。这些信息资料是整个观察活动的关键,因为观察过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课后分析的质量,为此后的教学反思、对话研讨、行动改进提供信息基础和依据。

3.课后会议。

课后会议是在课堂观察结束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针对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对话、总结的过程,在会上还要给出教学改进建议或制定后续行动跟进方案。

以“Why Does It Rain?”这堂课为例,针对其中提问“停顿”这个观察项目就引起了老师们的广泛关注,讨论中观察者各有不同的观点。

Q老师认为,好问题的提问技巧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考虑怎样来回答,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等待时间,就大大降低了问题回答的有效性。

X老师认为,该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做得还不够,如果通过询问学生“Are you ready?”来了解学生是否跟上学习节奏,然后再请学生回答或教师自己给出答案,效果会更好。

H老师认为,除了直接问学生,还可以通过眼神和神态、表情跟学生交流。

Z老师觉得,其实只有几个学生没有在规定的时间找到答案,完全可以采用课后单独辅导的方法来补救。

C老师是学校的科研负责人,她认为如果反馈的情况是“少数几个学生需要等待”或“大约半数学生”、“超过半数学生”等,就可以把这个现象作为一个课题来深入探讨,并且研究它背后的原理和应对的策略。

……

通过课后会议,被观察的老师得到的不是“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的评价,也不是“在课堂应变能力上还有待提高,要注意维持学生活跃的思维和高涨的学习热情”的空洞的改进意见,而是实实在在、具有可操作性的,“在提问时给学生多留一点等待时间”的建议。对于细节的关注和研究,才能带来行动上的改进、教学中的提高。

三、开展课堂观察活动的效果

1.观察结果量化,反映具体问题。

分析《课堂观察汇总表》,在“Why Does It Rain?”这堂课中,我们能观察到不少日常课堂教学容易忽视的具体问题。

首先,授课教师没有提到过“非知识型”问题。一方面,这是新授课,不涉及作业反馈相关内容;另一方面,由于多位教师进入课堂开展观察,教室中的学生上课注意力较平时更为集中,也使得教师不必就课堂纪律等方面的问题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在我们的实践中不难发现,其实,“经验教师”和“新手教师”在作业反馈和课堂纪律等方面的差距是非常显著的,没有观察到该教师的相关处理,也就无法就这一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了。

在Tuning in这个环节,一教师在要求学生作出“思考型”回答前,前设了一个“机械型”任务作为示范,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但是,在此后需要学生完成的两项难度较大的“思考型”任务(Explain the Water Cycle和Tell the Story)时,没有前置的简单任务,使部分基础并不是很好的学生完成任务有一定困难,于是在同桌互助和小组活动的时间存在低效学习的问题,进而对紧接着的到教室前展示这一环节产生消极的影响,缺乏展示的意愿、积极性不强。

但是,授课教师并没有关注这一现象,接着,自然也没有就前面的问题作出相应的反馈和教学调整,可以从C类行为(选择问题的回答者)的观察结果了解到:在展示环节没有“C3”即“点名让不自愿回答的学生回答”的行为。当然,这也与该教师(教龄不满5年)相关课堂把握和调控的经验不足有关。

2.调整教学节奏,关注学生学习情绪。

虽然纵观整堂课,该教师在几乎所有的环节都有停顿和等待时间,但是在While-task procedure 1中的Give the reason环节,没有等待几秒钟,就直接点名让自愿回答的学生回答。经过比较和分析,在询问授课教师后,证实她在平时教学中并没有刻意停顿的习惯,而观察表反映出的停顿和等待,大部分是因为活动设计本身的原因而产生的停顿。在教学开始阶段的教学活动――“讲解图表”和“配对”,该教师授课时是刻意停顿了几秒钟再请学生回答的。此后随着教学活动的推进和深入,该教师的精神状态相对松懈,于是在“Answer the questions”这一环节就习惯性地直接要求学生回答了。在课后讨论中,关于“停顿”的问题被一致认为值得进一步开展更深入的研究(详见“二、3”中的“课后会议”)。

上述现象说明:该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情绪上还存在不足,应当加强与学生之间语言和非言语的交流,这样就能及时调整教学节奏,采用即时停顿或课后补救的方法,尽量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要。

当然,授课教师也有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例如:在“Answer the questions”这一环节就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预留了学生“correct”的时间,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

3.探索教学改进和教师发展之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课堂观察不仅能学习别人经验、汲取失败教训,借鉴好方法指导自己的教学,关键是能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研究,是探索教学改进和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针对教师“提问技能”的课堂观察,我对于课堂提问的运用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更深的理解,“怎样运用提问技巧?如何提高提问质量高?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回答?”等具体的问题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讨论问题有价值,能引起学生思考,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尊重学生意见、关注学生学习情绪”的标准和要求将成为我们研究、探讨的主题。我们还在不断探索,努力使课堂观察在课堂的有效教学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陶志琼译.透视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沈毅,崔允.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课后会议总结范文第8篇

一、当前听评课存在问题剖析

(一)听评课取向异化

听评课作为学校教研活动的常见形式和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式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听评课活动的有效开展,借助于教师间的集体智慧,达到改进课堂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进而提升教师教学品质、促进学生发展。然而,现行学校对于教师间的“听评课”仅有数量化的规定,而无质量要求。这种纯数量化要求造成了教师听评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虽然教师的听课数量都达到了要求,但听课的效果和质量却没有得到真实的体现。教师的“为听评课而听评课”取向具体表现为:一是进入课堂前,听课者毫无准备,对教材、学生、执教者的教学意图等缺乏详细的了解;二是在听课过程中单向关注教师的执教行为,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整个课堂缺乏有效、全方位的观察;三是评课的形式化与随意化,评课时,评课者要么默默无闻、一言不发,要么信马由缰、不着边际,评课缺乏基于证据的有效推理。

(二)听评课处理简单化

真实的课堂是错综复杂且变化多端的。[2]听评课的内容也理应盘根错节、千头万绪。第一,听评课的视角不同,其所确定的内容也就不同,听评课者既可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界定一堂好课应该具备哪些标准,也可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去评定;其次,听评课的标准也会因学科、课程类型及所依据的理念不同而迥异。因此,客观的、科学的听评课应该直面于真实的课堂情境。[3]然而,现实中教师的听评课对课堂教学情境的多样性及复杂性漠不关心、视而不见,并用预设的、固定不变的一套标准去量化。这种听评课的简单化处理具体表现为:一是听课工具的单一化,所有的听课教师都是带着相同的听课记录本走进课堂,关注的均是教师的施教行为及过程;二是评定标准的绝对化,按照评课标准形成的量化分数难以形成有效的解释。

(三)不合而作

听评课的不合而作现象主要体现在听评课主体基于听评课的三种内在真实意图:一是“仿课”,即听课不为评课,而是为了模仿别人的课,以便在自己的公开教学时有一个可参照、可模仿的对象,成为这类角色的往往为教学新手;二是“评课”,即听课只为评课,这类人自己很少上课甚至不上课,却把评课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三是“造课”,所谓的“教学名师”容易成为这类角色,他们在全国各地借班上课、上“示范课”,其真实目的并不是要同行来进行研究,而是把“公开课”作为自己“秀课”的“秀场”,以便成为他人的教学“典范”。

二、构建合作体的重要意义

基于上述听评课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中小学中的听评课专业化严重匮乏。听评课作为教师专业的日常生活,应与上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4]建立听评课合作体对于开展专业的听评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听评课群体是一个专业的合作体,该合作体由执教者、听课者、评课者、学生等相关人员构成。合作体当中的主要行为是对话、分享,而不是强加,避免了行政关系下的指令和听评课中的话语霸权现象。听评课的目的不是单纯地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排名与考核,而是通过研究具体的课堂情境(此时此地就此课与此人对话),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

其次,听评课是一种错综复杂的教师日常专业活动。直面和解决复杂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单凭教师的个人力量难以胜任,需要群体的集体智慧参与。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专业活动中积极寻求并创造合作的机会,而合作体的建立则能很好地满足这一特定需要。

再次,开展专业化的听评课,需要建立互信、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一,合作体成员有着共同的主体意愿,即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第二,合作体各成员应遵循共同的合作规则,合作体成员可以基于上课教师课堂预设建构的分析,将复杂课堂分解成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若干观察任务,各成员认领各自的任务,承担相应的职责,规范有序地开展听评课专业活动;第三,互惠的效益,合作体成员通过对话、倾听、讨论等交流方式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开展合作研究,改变了教师传统的单兵作战的专业生活方式,实现效益的双赢甚至多赢。

三、基于合作体的听评课模式

基于合作体的听评课是一项完整的、连续的、专业性的活动,该模式可分为课前会议、课中观察和课后会议三个环节构成,如图1所示。

(一)课前会议

课前会议以明确听评课的观察点为主要任务。上课教师针对所授课程的主题分析、学情分析、课程目标定位、教学流程、教学创新及困惑、学习监控等内容进行说课,提供学生座位信息表(标注学优生、学困生等相关信息)。听评课成员在了解课堂的预设之后,合作体成员相互交流、讨论,确定并分解观察主题,明确各自的观察点,设计、开发或选用各自相应的观察工具。

(二)课中观察

课中观察的主要任务是收集课堂资料。在这一环节中,合作体听评课成员携带相应的观察工具、依据各自的观察任务进入课堂,选择有利的观察位置进行课堂观察,并按照时间序列和空间场域如实地连续记录其所观、所听的课堂中的种种真实现象,避免重要而关键信息的遗漏。在观察过程中,要求合作体成员头脑保持冷静,表情不能过于丰富,以免其行为对正常的课堂教学产生干扰和影响而造成课堂信息的“失真”现象。

(三)课后会议

课后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反思、总结与分享。在该环节中,合作体成员针对课堂教学的情况展开探讨、对话、分析与总结,达成共识并制订后续行动跟进方案。首先,上课教师基于以下关键三点进行反思:一是教学目标的生成与达成;二是各种主要教学行为(如活动或情境创设、提问、讲解、交流、指导等)的有效性和资源利用的实效性;三是教学方案的预设产生的变化。其次,听评课成员在课中观察原始资料统计、整理的基础上,基于各自观察的角度对观察点、观察工具及观察结果进行适当的说明,基于原始证据,着眼于优点、缺点及特色作出适当的推理。再次,综合合作体各成员的报告,形成整个课堂听评课的结论及改进的具体建议,并在整个合作体内共享反思、总结的资料。

(四)基于合作体听评课案例

以下是江苏省某高级中学《等差数列》听评课案例。本合作体由该校数学教研组成员11名教师组成,为了表示方便,我们分别用A、B、…、K描述(其中A为执教者,B为合作体主持,其余的均为听评课成员)。

【环节一】 课前会议

课前会议由合作体成员B主持。合作体成员A从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学流程、教学检测陈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指出了两点教学创新之处:一是在概念的引入中使用了大量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二是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地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概念,以便概念的合理形成。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在教学中可能会遇到的三点困惑:一是大量教学情境的设置以及学生自己抽象出概念的设计势必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如何做到时间的合理分配;二是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抓住不同具体情境的关键点及共同点;三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归纳、总结等问题的设置到达学生端是否高效。

根据A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困惑、听评课成员关注的观察问题,合作体确定了4个听评课观察点,并依据成员各自的意愿与兴趣进行了分组:一是教学情境的创设(C、D);二是学生的活动(E、F);三是教师的提问、理答及回答(G、H、I);四是教学目标的预设、生成与达成(J、K)。

【环节二】课中观察

进入课堂,合作体各观察小组携带了事先准备的观察工具及记录表,根据各自的观察要求确定自己的观察位置,如合作体成员C和D由于要观察教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所以他们选择了教室靠后的位置;E、F选择在教室前排的一左一右的位置坐下,并将关注的目光置于全体学生,为的是便于观察学生的活动行为。合作体的观察记录既可以是定性的写实描述性记录,也可以是基于被观察行为发生的时间和频率等数据的定量记录。在该课堂教学中,合作体成员之一G教师观察的重心是“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他对上课教师整堂课中的提问情况按照上课展开的时序分为13个具体问题,并分别从提问的指向性、层次性、回答形式及理答情况等进行了定量记录,其记录显示:教师提问指向清晰性的次数为12次,模糊的有1次;识记层次的为3次,理解层次的有8次,应用层级的有2次;在回答形式上,学生个人回答有11次,启发回答2次,无集体回答形式;教师的理答有13次是表扬,1次是对于问题的补充,没有引导性的理答方式。

【环节三】课后会议

基于课中观察相关数据、写实性记录等进行整理、分类、统计和分析,形成相关报告,合作体成员进入课后会议研讨。

执教者A从其课堂教学中学习内容的设计和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度反思。

对于学习内容的设计,A认为“等差数列”第一课时以概念为主,主要内容是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的导出都离不开等差数列的定义。因此,本节课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围绕和紧扣等差数列定义而展开,其本意是产生水到渠成、一气呵成的教学效果,课堂实践基本达成预期效果。最后的总结提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课堂实践效果较好。另外,执教者A也坦言,教学中要注意细节的完善,如累加法中要检验n=1的情况,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迭代法是如何想到的,体验提炼迭代法的必要性。

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上,A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三个维度对设计理念与课堂实录两方面进行了反思。首先,学生对数学文字语言和数学符号语言的翻译能力参差不齐,发言的同学虽然回答正确,但估计可能还有同学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口头表达能力;其次,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做数学”,还应教学生“说数学”,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究机会;再次,只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能从等式组的结构特征出发,观察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课堂实践说明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另外还应多选择合适的数学学习内容,设计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

执教者A对其教学反思之后,听评课成员就各自课中观察的侧重点阐述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如合作体成员J和K从“教学目标的预设、生成与达成”的观察数据,出发给出了四点看法:第一,从递推关系谈通项公式时,学生1直接提到了累加法,这是一种技巧的方法,学生其实掌握得不够,只是从书本上预先学到的;学生2利用归纳法得到通项公式,这是一种经验所得,至于迭代法的得出应再探讨一下它的前因后果,以及与其他方法的联系;第二,在谈到通项公式时,学生得到的具有不同形式,但最后,为何要整理成这样的形式呢?第三,在例1讲解时,学生超出了教师的预料,用了抽象,然后教师带领学生看课本上方程组的想法,即归一法,回到首项和公差,这两种想法有无内在联系?第四,细节不能忽视,需要再推敲,如讲解等差数列定义时对等的解释,如联系函数图像时,项序数和项之间的关系,不完全归纳的过程要充分展示。

参考文献:

[1] 赵小雅. 合作是教师重要的专业品性[N].中国教育报,2007-05-08.

[2] 沈毅,崔允.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5.

[3] 周杰.直面课堂情境:评课的应然追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5):3~5.

课后会议总结范文第9篇

一、过去一年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绩。1、深入课题研究,不断完善和改进“五环跟进校本研修”。为让老师们有目的的进行课题研究,同时提高评课的针对性,我们在原来的课题研究基础上,增加了课堂观察量表的使用。2012年肥城市教学工作会议上,张衍峰局长在讲话中表扬了我们这一做法。如今,我们将课堂观察、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研究和“五环跟进校本研修”融合成了一个课题,获得了良好的活动效果。教研室领导评价我们说,附小的课题做的实,效果好。2、推动“五环跟进校本研修”,积极参与数学学科的教研活动。我担任一个班的数学教学,在完成数学教师的常规工作外,我积极参与数学各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每学期我的听课都不少于40节,2012年也不例外,上半年我听课43节,下半年听课45节,并且在听课后及时和讲课教师交流意见。3、致力于青年教师培养,积极提供发展空间。继路岩参加泰安市创新课比赛之后,教科室抓住机遇,积极推荐教师参加市级公开课和观摩课研讨。仅去年下半年,教科室到教育局领回的获奖证书就10个,有王忠成、李建、张云霞、杨波、武国栋老师为新招乡镇教师执教示范课的获奖证书,有张爱红、刘海霞老师在数学教材培训上执教观摩课的证书,有尹冬梅老师在市直小学视导总结暨教学研讨现场会执教观摩课的获奖证书,有刘海霞老师泰安市优质课一等奖的证书,还有刘海霞老师在泰安市教学研讨会上提供观摩课的证书。4、教科室有一支甘于奉献的干部团体。2010市直小学视导总结暨教学研讨现场会的一个重头戏,就是展示我校“五环跟进”校本研修的成果。语文教师李倩,代表“五环跟进校本研修”活动的众多受益者,在大会上做了典型发言。孙晶主任带领的四年级数学组现场展示了课前会议、先行课的课堂观察、课后会议三个环节,尹冬梅老师提供课例,栾红主任、海霞主席、赵炜主任、孙晶主任等,参与了现场听课、评课。尹冬梅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主任出色的点评,特别是孙晶主任落落大方的主持,博得与会领导和教师的高度好评,夸赞师范附小的教研水平高,教研氛围浓。“五环跟进校本研修”的研究成果,得以在全市推广。5、年青教师富有智慧。

当我把崭新的获奖证书从教育局拿来发给获奖老师时,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成绩,归功于数学这个团队。的确,每次出市级公开课,数学上的几位主任都会主动凑上前来,献言献策,年青教师....也经常参与研讨。尹冬梅老师参与的最多,她心灵手巧,不但经常有奇思妙想,而且能设计课件。年青教师的活力与智慧,使得课堂更是锦上添花。海霞不止一次动情地说:她的成功非常感谢附小这个富有智慧的团体。

课后会议总结范文第10篇

一、课堂观察,从陌生到熟悉

在实践中我们渐渐明白小学科学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堂观察有助于学校的合作文化的形成。要开展小学科学课堂观察,就要变原来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为合作行动。通过活动,我们学科组的老师们变得民主,合作,愿意交流,这些变化互相感染着大家,影响着整个科学组,同学科的老师之间,学科组与学科组之间,校领导和老师们之间相互交流经验,使学校变成合作的整体。

二、寻找合理的观察视角,提升课堂有效性

(一)依据课程类型选择观察视角

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他们参与程度,是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我们依据授课内容不同,制定了不同的观察视角。如科学探究类型的课,我们把学生的设计实验方法、数量;学生课上举手的频次;不同水平学生对新授课掌握的程度;小组合作参与度;合作质量、结果等等都作为我们观察的焦点。科学技术类型课程,如种植、养殖方面的内容,我们更关注学生相互间的协作;考察学优生对学困生的帮助的结果;小组完成教学任务的效度。

(二)依据课程主题选择观察角度

每学期开学在制定工作计划中依据各年级的特点,拟定4-6个观察点进行重点观察。如三年级学生低龄,刚刚开始科学探究活动,我们的主题着眼在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上。包括思考的习惯、回答问题的习惯、倾听的习惯、实验的习惯等诸多习惯的养成,以此促教,形成定式为今后学习科学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1.与同侪分析成败,提升高效课堂质量

对于执教者,同侪反馈意见,更加有针对性地了解在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优劣,深入、有效地对课中师生的表现进行反思,这不仅提升了教师对教材、教法的思考,更激发教师在设计教案时以人为本的理念内化。从观察者的角度说,提高了听评课的要求,听者在听课的同时收集第一手资料,从微观着眼,细化对执教者的各环节的评价。

2.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课,常常会因为问题设计的不准确,学生偏离研讨的范围。作为“平等中的首席”要甄别生成的新目标,去伪存真。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三维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正确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整合各种媒介资源,丰富学生的感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3.以生为本,师生共同培育课堂文化

能否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的全部活动中,让思维成为活动的核心。设计问题链,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符合认知规律,明确思维的指向性,使其思维在问题链的带动下保持连续性、流畅性。学生的思维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是关键,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目标。其次,诙谐幽默的语言与教学智慧能创设轻松、民主的研讨氛围,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进发。

三、亲历课堂观察

1.课前会议

它作为课堂观察的程序之一,其目的是楣鄄煺哂氡还鄄煺咧间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让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课情有所了解,以便确定观察点。我们在课前会议上会由执教者进行说课,简单说一下教学设计,想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向参与者介绍学生学情分析及就本课课堂观察的着眼点、创新点。

2.课堂观察

进行课堂观察的时候,授课教师在教室里做好上课准备,参与观察的教师提前进入课堂,找到自己需要观察的目标学生。接下来按照预定计划及所选择的记录方式,对教师的评价语言和方式等进行观察,对所需观察的信息进行记录。

3.课后会议

课后会议指在课堂观察结束之后,观察教师和被观察教师针对教师课堂评价运用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并制定后续行动跟进方案的过程。

四、多元评价促学生信心成长

(一)不同评价的类型

1.语言评价2.肢体动作评价3.表情评价4.多媒体评价5.实物评价

(二)有效评价,关注学生差异

老师在了解了不同学生的情况后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适时鼓励,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学习情况,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上一篇:会议考勤总结范文 下一篇:种植会议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