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服务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10 18:13:30

课后服务研究

课后服务研究篇1

关键词:学科服务;嵌入式学科服务;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实践案例;

作者简介:秦峰,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硕士;E-mail:k2003069@163.com;

学科服务是大学图书馆的中心工作之一。作为泛在知识环境下嵌入式学科服务的两项具体内容之一,嵌入式学术研究正成为大学图书馆创新学科服务的一条重要路径。

1嵌入式学科服务

学科服务是与大学图书馆设置学科馆员职位并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密不可分的服务模式。综观国内研究,学者们对“学科服务”内涵的认识仍沿袭张晓林教授的解读:“是要求按照科学研究(例如学科、专业、项目)而不再是按照文献工作流程来组织科技信息工作,使信息服务‘学科化’而不是阵地化,使服务内容知识化而不是简单的文献检索与传递,从而提高信息服务对用户需求和用户任务的支持度”[1]。作为一种主动性、增值性和个性化的深层次服务模式,学科服务已成为国内大学图书馆的主流服务模式。

“嵌入式学科服务”是指学科馆员“以用户为中心,以有机融入用户物理空间或虚拟空间、为用户构建一个适应其个性化信息需求的信息保障环境为目标,主要以学科为单元提供集约化的深入信息服务,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机构重组、资源组织、服务设计、系统构架等的全新运行机制”[2]。之所以谓其为“全新运行机制”,就在于其彰显了“主动联系、参与合作、定题服务、有效增值”[3]的特征,将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引入新的境界。

2嵌入式学术研究

“嵌入式学术研究”是嵌入式学科服务的两项具体内容之一,指学科馆员以合作伙伴的角色融入用户的学术研究之中,为用户提供全程知识服务。文献分析结果表明:国内相关探索起步较晚,为数不多的成果集中于嵌入式学术研究的引荐性论述和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相关实践介绍[4-6]。为此,有必要紧紧围绕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内涵和特征,构建嵌入式学术研究的理想模型,并使之在具体案例得以实践印证,开辟系统性探索嵌入式学术研究的新路径。

3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的构建

理想模型是科学抽象的产物,它把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过程以最纯粹的形式甚至以某种极限的状态呈现出来[7]。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如图1所示:

4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的解读

嵌入式学术研究是发生于学科知识社区的学科服务活动,涉及具有共同兴趣的人群(主要包括学科馆员和由学术研究个体或团队成员构成的研究主体),以及凝聚这群人的信息、知识和情报(有用知识);同时,它又是一个动态学科服务过程,学科馆员主动接受研究主体的学科服务需求,通过资源、方式、技术、过程、情感和协同路径,将信息、知识和情报全方位嵌入研究主体的学术研究之中,并通过研究主体对学科服务质量的反馈,及时了解服务的缺陷,修正服务策略,提高服务质量。

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具有以下特点:1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主动为研究主体提供个性化信息、知识和情报视为学科馆员开展嵌入学术研究的宗旨,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对信息、知识和情报的增值性需求,同时注重学科馆员人格、认知、技术、能力、情感和交际等水平在学科服务中的整体展现,塑造其职业典范。2迎合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学科服务潮流。建立学科知识社区,以研究主体为中心,学科馆员全面嵌入其学术研究之中,通过与其智能化和隐性化的无缝对口知识衔接,使学科服务从被动到主动、从松散到凝聚、从游离到融汇、真正实现无时空障碍的一站式学科服务。3彰显互动多赢的态势。研究主体的学科服务需求以及对学科服务质量的反馈,为学科馆员提供了服务驱动力;学科馆员全面嵌入研究主体的学术研究之中,提升了其学科服务的执行力和学术影响力。这种双方的互动互利,创新了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力挽其逐渐被边缘化的颓势。

5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的实现

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既是理性框架,亦是实践路径。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是植物生殖生物学的热点学术研究领域,笔者遵循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开展此课题的嵌入式学术研究。

5.1寻求合作,凝聚共识

在信息网络化和图书馆数字化的时代,学术研究对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的依赖性逐渐减弱。面对此不争的现实,遵循“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之标准,笔者在分析研判多个学术研究课题的基础上,选定并主动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课题组进行接洽;秉承“SERVICE”的学科服务理念,提出以真诚(Sincere)的心、专业(Expert)的素养、快速(Rapid)的反应、尊重(Value)课题组、与之互动(Interaction)且多方合作(Cooperate)、为此课题学术研究提供简单易用(Easy)的学科服务;同时与此课题组就服务机制、具体细节和质量考评进行协商,达成共识。

5.2正向交互,全面嵌入

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表明:嵌入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课题是一个正向交互过程,在接受此课题组的现实和潜在需求后,应该从资源和方式等6条路径全面嵌入。

文献信息资源是嵌入式学术研究的基础,资源嵌入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课题,就是:1全面把握此课题的研究历程、前沿和热点以及相关的文献信息资源,在与课题组专家会商的基础上,依据“需求驱动采购”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献采访和数据库遴选,最大限度地集成课题所需的纸质资源和数字化资源,先后典藏《植物生殖生物学研究法》(刘向东著)、《木本植物有性杂交生殖生物学图谱》(李文钿著)和《植物生殖遗传学》(孟金陵著)等一批国内外植物生殖生物学专著,遴选《中国植物主题数据库》(中国科学院)和《BotanicalSocietyofAmerica(BSA)》(美国植物学会)等国内外权威植物生殖生物学数据库。2凭借在学校图情系统有效的知识布局话语权,并调动课题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增加投入,破除经费短缺这一制约资源嵌入的最大瓶颈。

学科知识社区是一个物理和虚拟并存互动式知识空间,通过物理和虚拟两种方式嵌入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课题,即:1主动融入此课题组,成为其名副其实的一份子,并在此课题组的工作空间开辟专属工作站,通过营造这样一个集自主探究、交流讨论、释惑解难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贴近课题组,提升服务的便捷性和时效性。2构建虚拟研究环境。汇聚学校图书馆拥有的“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科技数字图书馆”和“独秀学术搜索”等开放共享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平台,多渠道支持此课题文献信息资源发现、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工作,并通过各个平台的RRS订阅和推送,向课题组动态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的是在“中国知网”协助下,建立起“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专题数字图书馆,并将获得的文献传递至课题组。此外,运用QQ、MSN、BBS和微博等网络通讯方式,保持与此课题组的及时沟通和交流。

大数据时代,信息检索、知识转化和情报生成离不开专项技术支撑。技术嵌入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课题,即:1迎合信息检索从关键词检索转向语义检索的趋势,在继续使用关键词检索技术的同时,运用基于潜在语义分析的信息检索技术,发现此课题相关文档中词语与概念(语义)间存在的某种潜在语义结构,提取并量化表示这种潜在的语义结构,进而消除同义词影响,提高文档表示的准确性。同时运用基于本体概念的信息检索技术,把文本向量和查询向量转换成由本体概念组成的语义向量,并对查询语义向量进行语义扩展,通过计算文本向量和扩展向量中概念的相似度得到两者的语义相似度。根据语义相似度进行排序,将满足条件的检索结果返回给此课题组。2运用科学知识图谱技术,构建此课题相关研究主题的二维、三维和多维科学知识图谱,通过对这些图谱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将检索到的信息中的客观知识转化成为有用、系列化、特定性和决策的主观知识,即生成情报(尤其是对此课题研究具有竞争意义的情报),使此课题组能够明晰并掌控相关研究的历程、前沿和热点。

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课题历时10余年,经历了“选题立项研究实施成果发表结题评奖”这样一个完整过程。过程嵌入此课题,即:1在与此课题组的交流中获悉其有意开展此课题研究,后主动向其动态提供相关研究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报告,使课题组更清晰地认识到选择此课题的重要性和前瞻性,并为此课题3次获得国家自然基金立项资助提供坚实的依据。2搜索并向此课题组提供与课题相关的最新研究方法和技术,在促进此课题研究顺利实施的同时,确保其原创性;参与此课题的部分研究,从中形成一定的感性体验,增强为此课题提供学科服务的敏锐性。3向此课题组推荐发表相关研究论文的学术期刊,尤其是影响因子较高的国外学术期刊,并从文献学特征和文献学表述上向此课题组介绍在不同期刊发表研究论文的注意事项,提升此课题组学术成果发表的档次和发表率。同时,整理开展此课题嵌入式学术研究的成果,冠以此课题资助基金发表,增加此课题研究成果的丰度和厚度,彰显嵌入式学术研究的正能量。4多方搜集并向此课题组提供其研究成果的学术评价(主要包括此课题组所发表研究论文的被引率和专家评价等),对此课题结题评奖所需的查新工作、结题报告和评奖申请提出建议,为此课题顺利结题和荣获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做出了贡献。

嵌入式学术研究既是学术互动,亦是情感互通。情感嵌入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课题,就是做到身心俱融。不仅要身临其境,将嵌入此课题视为职业生涯的重要旅程,更要倾情投入,借此成就人生价值。在实际操作中,要秉承默默奉献的精神、情为课题组所系,事为课题组所谋,利为课题组所想,与课题组建立一种难以割舍的“知识情结”,借此凝聚双方的才能和智慧、融汇双方的心劲和灵气。

在大科学时代的学术研究中,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协同嵌入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课题,就是在学科知识社区中扮演“和谐使者”的角色[8],紧紧围绕课题组的中心工作,汇同图书馆采编和技术等部门的同仁以及其他学科馆员,组成联合团队,共同管理此课题组学科文献信息资源,解除此课题组在信息检索、知识转化和情报生成时所面临的的各种技术瓶颈。同时注重在具体操作中将学科知识掌控力、规划力、协调力和转化力协同起来,从协同中产生递增、聚增、扩增优势,实现多方联动。

5.3客观评价,修正提升

嵌入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课题是一个螺旋型的学科知识成长过程。这就要首先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机制,通过经常性的课题组研讨、个人交流以及QQ和微博等方式,搜集此课题组对学科知识服务质量的反馈,及时了解与课题相关的文献信息保障、知识整合和情报生成方面的短板,以开放的胸襟,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有效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提升学科服务质量。

课后服务研究篇2

服务学生,从国家教育各课程标准来看,其核心是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键在教师教学行为的实施上。当前,陈旧的教学观念导致不良的教学行为比比皆是,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现象仍然存在。基于以上情况,我们选定“教师的服务意识与行为”为课题,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通过转变教师的服务意识与教育行为方式,努力探索出一套有利于教师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实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及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国内同一课题研究领域现状和研究的价值

教师的服务意识,国内有一些探讨,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认同。总体来说,国内对教师服务意识的研究还是处于一种宽泛的初级阶段,从书刊资料的检索到网上信息的搜集,多数是围绕教师职业服务性质和意义的探讨,还有些是较为笼统的服务方式的探讨。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深入细致的开展服务意识转变的专题研究寥寥无几,成果更是少见,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服务意识以及服务策略(行为)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大有研究可为。进一步明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服务的服务原则,展现的方式、方法,以推动并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的界定和支撑性理论

1 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教师的服务意识是一种本课题研究所追寻的一种教学理念。即教师不仅将学生看作教育对象,同时看做服务对象,把着眼未来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工作目标,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宗旨,从情感尊重欣赏学生,从行为上关心爱护学生,在课堂上服务帮助学生。服务策略是指在服务的思想和理念指导下形成的对学生发展最为有效的服务方法、手段、措施等。本次课题研究活动中,采取的具体服务策略就是由教师教学生写数学日记,对学生写数学日记进行指导,点评。

2 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1)心理学理论。人的行为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要求的反映。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它与人的行为的发生有密切关系。(2)建构主义教学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够由其他人代替。(3)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其中在教学方面要求:“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1 课题研究的时间和对象。本次课题从2008年9月-12月,持续1个学期的时间。以笔者所任教的高二一班,二班作为研究对象。

2 课题的实施内容:(1)教师介绍数学日记的主要内容:心得体会、疑难问题、意见建议、创新发现。(2)教师对学生的数学日记提出写法建议:有一写一,实事求是;不拘格式,如同聊天;讲求实效,减轻负担。(3)教师点评:老师认真地对待学生写来的每一则数学日记都要仔细阅读,对学生在日记中提出的问题,教师尽量面对面的回答。

五、课题研究的效果分析及数据分析报告

经过一学期的实验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被试在学习态度和兴趣上作了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实验班认为很少能主动完成数学学习的学生比例从53%降到20%。认为努力比聪明对学好数学更重要的学生比例从66%上升到87%。觉得学习数学是一种负担的学生比例从47%降到30%。对照班按照常规教学,没有书写数学日记这一师生互动环节,最后的结果表明各种对照班的各个数据没有明显改变。这说明实验班的学生通过数学日记大大增强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

在进行试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一次测试。经过一学期的实验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被试在学业成绩上作了后测。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测成绩分别为73,70,74,74。后测成绩分别是79,61,69,66。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①对照班在学业成绩上的前测分数与后测分数不存在显著性差异;②实验班在学业成绩上的前测分数与后测分数存在显著性差异;

六、课题总结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后测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证明了教师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与学业成绩是因果关系,通过指导学生写作数学日记并认真点评,可以达到提高他们学业成绩的目的。身为教师,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感触良多,日记中不仅有孩子们的理性思考,还散发着浓浓的人情味,飘悠着奇妙的幻想,裹满了丰富的学科情结。教师主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给学生贴心的服务,就能促进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加深师生间的感情,能减轻学生学数学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使学生养成了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课后服务研究篇3

一、移动web与课题研究档案管理

1、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和融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什么是移动互联网?①广义上讲它是指移动终端(包括手机、PDA、上网本等)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访问互联网并使用互联网业务。它因其特有的移动性、个性化、融合性而逐渐被不同行业所关注,目前移动互联网主要提供网页浏览、电子邮件、文件下载上传、即时消息、位置服务、移动搜索、移动社区等服务[1]。而作为移动互联网一个分支的移动web,则是指移动网络的web服务,它通过手机、PDA,掌上电脑等移动设备连接、浏览www内容、应用和服务,并从事大量的数据和事务处理,真正将web应用从桌面扩展到移动设备,满足了广大移动用户对计算机方面的需求。

2、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现状

传统的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主要是基于纸质文档或电子文档的集中手工处理方式。然而,在当下这种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管理过程的精确性,时间上的及时性和空间上跨地域性的信息化办公的需求[2]。目前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课题过程监管力度不够

在管理过程中由于时空分离等原因,面对众多课题,课题研究管理者难以得知课题进展的最新信息,无法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实时监管。因此出现了一些课题往往只注重申报,申报后的研究过程受到忽视,导致“重申报,轻过程”,甚至出现假数据、假经验、假成果,给科研事业造成极坏影响[3]。

(2)工作效率低下

课题需要申报立项、开展研究、阶段成果总结、结题鉴定一系列过程,数据交换频繁,传统课题管理方式中,数据量大且复杂,不但不能够实现很好信息沟通、数据共享、简化工作程序,还会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产生错误、影响课题进度、还会大大增加管理成本[3]。

(3)课题组沟通协作困难

一个课题的完成,需要由来自多个单位的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内部大量的沟通交流、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但目前由于空间的距离和管理的分散,课题组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途径。

(4)课题资料难以查阅和重新利用

在进行教育科研课题时,产生的结论性文档、相关资料、过程性文档以及课题成员的沟通记录等课题相关信息都是重要的知识财富。但是目前课题管理现状是:这些资料分散而凌乱,并经常出现丢失的情况,给课题资料的查找和重新利用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3、移动web对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的支持

随着移动网络带宽的提高,移动互联网发展速度的加快,依托于移动web的各种服务研究也逐渐增多。目前,传统的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早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而这种通过移动设备连接web平台管理课题研究的档案成为一种趋势。移动web对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移动性[4]

通过无处不在的高速无线互联网络和WLAN,它不仅让用户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访问大量信息,还可以让课题的管理者实时查阅课题状态信息并进行相关处理。这大大扩展了系统的应用范围。

(2)高效性

移动设备一般都以远高于PC的使用时间伴随在其用户身边。数据的实时传递和实时处理,极大地降低了信息延时带来的不便,加快了课题管理者和课题参与人员之间的沟通速度,同时实现动态管理,缩短决策周期。

(3)针对性

移动web可以为不同角色、项目组人员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依赖包含大量移动用户个人信息的数据库,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和提醒,系统将针对不同课题人员和课题实行个性化、差异化管理。

(4)共享性

移动web可以为用户提供即时消息、移动邮件、移动博客等同步、异步信息交流服务。课题研究人员可根据系统提供的服务,方便的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科研人员之间信息共享的程度。

(5)安全性

移动设备是私密性极强的个人专有设备,一般仅限用户本人使用。同时,移动互联网用户与移动用户是一一对应的,可以用来唯一识别用户身份。只要通过个人移动设备对系统进行操作管理系统,它就会对客户进行有效性的认证,从而能够防止其他用户的恶意篡改,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二、基于移动web的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

基于移动web的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将是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在基于移动web条件下,构建一个功能完整、使用方便、实时性、灵活性和互动性较强的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系统十分必要。设计管理系统需要考虑多个因素,比如:实时的过程管理、便捷的信息查询、实时系统提醒、同步异步的交流讨论等等,笔者认为基于web的科研课题管理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功能:

(1)提供实时的过程管理功能

系统根据课题的类别成立相关领域的评审专家组,然后向专家组各成员发送科研课题资料。专家可以通过手持设备像接收彩信一样下载并查看所申报课题的内容,浏览后将自己的决策结果和意见,通过决策回复模块提交给管理系统。系统则把专家的反馈实时发送给课题申报者,并告知其申报结果。同时,此阶段所产生的材料、决策、意见则会自动地保存到系统的相应课题文档中。在完成一个阶段的研究工作后,系统也会根据课题安排自动进入下阶段研究,从而完成对科研课题进行实时的过程管理。

(2)提供实时便捷的资料查询功能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系统会积累数量庞大的课题资料,因此实时便捷的资料查询功能必不可少[5]在查找资料方面,系统应做到内容全面、方式便捷。在内容方面,系统应该能查询到课题基本信息、申报材料、合同、课题组信息、人员信息、课题研究状况、经费使用情况、项目成果、专家建议、课题组的讨论和其他与课题相关的所有信息。在查询方式方面,系统则应该提供搜索引擎检索和数据库检索两种检索方式。此外,在查询过程中考虑到数据量大、查询条件复杂等因素,我们采用了通用查询方法。即把所有数据库表中的字段取出提供给用户让用户自己选择要查询条件字段和操作条件,系统会根据条件进行组合得到查询语句,然后返回操作结果并采用报表的形式输出给用户。

(3)提供同步、异步相互补的信息服务和博客功能

系统为用户提供基于网络的多种通讯方式:主要包括即时消息、邮件服务、移动博客等电子化交流方式。即时消息是一种为移动用户之间实现同步交流而提供的信息服务手段,支持实时传送文字信息、图片信息。需要明确的是,移动用户不仅可以通过即时消息实现个人对个人的交流,还能实现课题组的群体讨论。邮件服务是为用户实现异步交流而提供的信息服务手段。通过移动邮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查看、编辑和发送邮件。并且,它具备操作简单、投递迅速、易于保存、全球畅通无阻的特性,避免了课题信息的丢失。移动博客功能的增加则为每个用户提供私人空间,用户可凭借账号、密码对其博客空间进行管理,还可以针对科研过程中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允许其他用户查阅或转载该博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强化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

(4)提供个性化信息提醒功能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系统要对重要时间、任务的下达、执行、检查日期进行提醒,确保用户按时按量完成任务,从而大大提升科研课题的执行力。智能提醒相当于给科研人员配备了贴身秘书,手机会在适当的时候准时提醒主人在某时某地做某事,从而科技项目管理人员可以把精力用在需要创造力的重要工作上[5]。

三、基于移动web的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

笔者结合基于移动web系统设计结构模型和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的具体功能,构建了一个基于移动web的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系统,其整体结构如图1:

基于移动web的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系统由客户端、移动通讯网或无线网、基于三层架构(UI、BLL、DAL)[6]的网络平台构成。

1、客户端

这里所提的客户端指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用于将系统内容呈现给用户,它是用户与系统交互的媒介。其支持设备可以是手机、PDA等移动设备。系统可以为课题研究者、课题负责人、课题管理者三类不同类别的用户提供个性化功能和服务。

2、移动通讯网或无线网

用户使用移动终端通过移动通讯网或无线网与网络平台进行通信。无线网络既可以是一些机构建立的专用网络,也可以是网络运营商提供的公共网络,只要它具有无线和移动接入的功能并且达到一定的带宽。

3、基于三层架构的网络平台

该平台承载着与课题相关的所有数据和服务,为终端的服务提供支持, 是整个系统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它分为显示层、逻辑层、数据层三个部分。显示层位于最外层(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逻辑层是系统架构中体现核心价值的部分。它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业务规则的制定、业务流程的实现等与业务需求有关的系统设计上,也就是说它与系统所应对的领域(Domain)逻辑相关。数据层也被称做持久层,其功能主要是负责数据库的访问,允许用户访问数据库系统、二进制文件、文本文档或是XML文档。

该平台针对移动课题管理功能的需要设计了基础数据、流程管理、信息查询、系统提醒、交流讨论五个模块。

基础数据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将科研课题相关的信息资料进行归档存档,并针对不同的用户角色提供查阅、增加、删除、修改基础数据的功能。其中的信息资料主要包括课题信息、人员信息、科研成果三类。课题信息主要是指课题基本信息、申报材料、合同、课题进度、经费使用、验收报告等。人员信息则是各个成员的基本信息、角色权限、所属课题组、科研任务。而科研成果主要是指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阶段性成果、最终成果、以及经验总结等。

流程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为课题研究每个过程提供实时过程管理服务。在课题的申报立项、研究过程、定期检查、结题验收等各个阶段,系统都会自动进行流程跟踪和动态事务处理。记录课题记录研究进展、已完成了哪些任务和存在什么问题待办任务,并针对问题即时的提供专家意见、建议。动态事务处理则是处理与课题相关的各阶段所需要完成的事务如课题申报、审批、评审等事务。

信息查询模块:该模块主要是为用户提供实时查阅在报、在研和已结题的所有课题信息服务。该信息查询模块可查阅课题信息、人员信息、课题进度、经费使用、课题成果(阶段性成果、最终性成果)、对课题经验感悟等信息。除了具有丰富的资料查询功能外,该模块还可以支持移动分角色查询,使用户随时随地都能查阅到自己权限范围内的所有资料。

系统提醒模块:该模块主要是为用户在课题研究过程提供智能提醒服务。它针对不同用户将通知、公告、待办任务、重要时间等以短消息的方式发送到移动用户终端中。用户接到信息后可根据回复确定其收到情况,从而做到重要信息的个性化智能提醒。

交流讨论模块:该模块主要是为用户提供同步、异步通信和交流服务。该模块有同步的即时消息交流工具、异步的移动邮件服务、和移动博客功能。

四、结束语

目前,基于移动web开发的系统已在医疗、煤炭等行业率先开展了简单应用。如移动临床信息系统在病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7]、手术室移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8]、安全信息移动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与应用[9]等,但移动web在教育科研管理方面应用则是明显不足。本文就基于移动web的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进行了探索,以期能为课题管理领域提供一个方法,进而提高科研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效率。尽管目前基于移动web技术还不特别成熟、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方案不尽完善,但是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移动web技术必将会对课题管理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Min Dong,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浅析Analysis of Mobile Internet Application [J]. 现代电信科技, Modern Science & Technology of Telecommunications,2007年第7期.

[2]刘天真,董彦军,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开发研究[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Chinese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2009-12期.

[3] 李金清; 莫畏;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改善科研课题管理――对开发《科研课题在线管理系统》的思考[j]. 浙江现代教育技术, Zhejia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6年1期.

[4] YU Tian-chi; NI Yan-rong; FAN Fei-ya,Study & Implementation of Key Technologies for Mobile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System[]].Computer Engineering,2008年18期.

[5] HE Wei; HAN Qing-jing; YAN Dian-tao; WANG Yi, Primary Analysis on the Mob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Management[J]. 电网技术, 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7年S2期.

[6] 段升杰; 浅谈软件三层架构开发[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China Computer & Communication,2010年5期 .

[7] 季新华,陈磊,陈宇,移动临床信息系统在病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年第4期.

[8] 杨喜群等,手术室移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年第4期.

[9] 孙汉玉,安全信息移动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与应用[J].应用与实践.2009年第12期.

注释:

课后服务研究篇4

摘 要:文章简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转换服务方式的几点建议,采取对资源的宣传与推介、建立学科馆员小组制度、解决远程访问问题、实施资源与服务的共建共享等措施,提高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质量。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1-0104-03

收稿日期:2014-12-10

作者简介:宋卫红(1963―),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员。

1 引言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使得科研用户的信息环境、信息需求、信息行为(信息的获取方法与途径等)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以图书馆以及文献信息为核心的服务方式已不能适应用户的新的需求变化[1]。因此,图书馆应探索和研究并转换文献信息服务的新模式,开展以知识服务为手段、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将服务贴近科研、融入科研的一种新的服务方式。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概况以及服务现状

1995年初,由位于北京建内大街的16个研究所(如马列所、宗教所、社会学所、外文所、语言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数量技术与经济所等)的图书馆合并组建而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院馆)。经过近20年的努力和积累,院馆无论是在文献资源建设,还是在服务形式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科研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和支持。然而,用建立“部级研究型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图书馆”的标准来衡量图书馆的服务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1 采购的图书专业性不强,不能满足科研需求

院馆的定位是研究型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图书馆,因其服务对象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所以,采购的图书应围绕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书。然而,由于采访人员的知识结构有限,采购的书不能完全符合科研读者的需要。虽然院馆设有专家采购组,但是每个研究所只有一至两位专家的参与,其所具备的知识面(学科面)不可能覆盖一个研究所的科研领域。因此,采购的图书专业性、针对性不强,误采、漏采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工作人员于2008年在中文书库对100位到馆的读者进行问卷调查,对中文书库采访质量的总体评价为满意的是51人,满意率仅是51%。多数科研人员普遍认为,院馆的馆藏不仅缺少反映学术前沿的新书,并且专、深(学术价值高)的学术性著作偏少,而普遍性书籍过多等。

2.2 院馆与所馆之间的资源不能共享

位于科研大楼以外的研究所图书馆,由于建馆时间长,比如经济所与法学所建馆时间近60年,其馆藏资源极为丰富,但目前的规定是研究所图书馆只对本所科研人员开放,而非本所人员不能借阅该所的文献资源,使得这些丰富的资源“闲置”而没有被充分地利用,实在可惜。

2.3 读者到馆率低、文献利用率低

据统计,院馆的馆藏量约为240万册,几乎覆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涉及中外文40多个语种,引进中外文数据库约100余个,如此丰富的资源已成为科研读者的坚实“基石”,然而,利用率却很低。据统计,全院共有在职科研业务人员3,200人,中文书库用于流通外借的图书约有40万册,而流通量每年不到5万册,全院人均借阅图书10.6册,人均到馆访问中、外文期刊阅览室和过刊库1.8次[2]。

2.4 主动服务欠缺

参考咨询服务是为读者提供主动服务的一个重要部门,据了解,目前在社科院图书馆系统中,只有院馆设有咨询服务部,其他所馆由于缺乏人力,且精力有限,受技术、设备等影响,没有设立咨询服务部。院馆咨询部目前开展的服务项目有电话咨询、表单咨询、邮件咨询、网上咨询、文献传递以及与国家图书馆的馆际互借等,这些服务形式在本质上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服务的模式。

2.5 远程访问服务受限

据统计,目前院馆引进数据库100余个,包括西文全文电子期刊近1万种,中文电子期刊9,000余种;西文电子图书36万种,中文电子图书240万种,学位论文100余万篇,会议论文25万篇。此外还有数值数据、工具书、报纸、年鉴、古籍等多种类型电子资源,内容覆盖我院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语种以中文和英文为主,也包含少量小语种。但是,由于资源利用受IP控制,即读者只能在院内使用。由于社科院科研人员的工作性质是不坐班制,即每周来所仅一到两次,其余时间均在家里办公、搞科研,因此,这些资源不能被充分地利用。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率逐年下降,工作人员曾于2009在全院开展了一次读者需求问卷调查,对“图书馆对研究人员的满意率”这个问题的回答是“非常满意”与“基本满意”之和还不足四成[3]。然而,“读者满意”是衡量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唯一标准[4],而服务是图书馆的核心功能。所以,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转换服务方式,为读者提供主动的、个性化的文献信息服务。

3 转换服务方式的思考和几点建议

3.1 资源服务的宣传与推介

针对印本文献可采取按类定期打印信息产品进行宣传与推广,如到馆新书通报、新书目录、新刊目次等,分放在各阅览室及书库,方便到馆读者查看与利用;将这些信息汇总打包并在图书馆主页上建立链接,定期刷新,以方便读者网上查看馆藏各类信息;还可以以群发邮件的形式,将书目信息推送到读者的邮箱里。

针对数字资源可采取“资源到所”的服务方式进行宣传与推广。应重视数据库试用期的使用,即在试用期间,由相关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及馆员进行多次的测试与评估,再由馆员收集反馈意见后,决定是否购买。正式购买后,再进行“资源到所”的集中培训。这种融入一线、针对性强的用户培训,不仅可以提高数据库的利用率,馆员的服务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高。

院馆的做法值得推荐:①建立院馆数字资源服务QQ群。由网络技术部牵头和管理,由数据库商、用户、咨询部等人员加入,数据库商直接解答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与技巧、用户之间交流使用经验、咨询馆员的解答(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这种形式的学习与交流,因其具有互动性强、即时解答等特点,受到了用户的普遍欢迎和认可。②编制馆藏数字资源用户使用手册、使用课件等宣传手册,分发到各个研究所,并将其数字化,挂在图书馆的主页上,供读者下载查看。

3.2 建立学科馆员小组制度

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外已有50多年的历史,在国内也有10年之久。 随着用户信息环境、信息需求、信息行为的改变,学科馆员的服务模式、工作职能由第一代逐步转变成了第二代,其主要特征是以用户和用户教育为中心,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将服务融入一线,贴近科研,为科研用户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服务,是变被动为主动的服务方式,就像排忧解难的“社区民警”和提供周到、及时、全方位呵护的“私人医生”一样服务到用户之中[5]。

国家科学图书馆于2004年3月建立学科馆员制度。2006年6月,为了满足该院科研用户的学科信息需求,设立全职学科馆员,开展了面向科研一线的学科化、知识化、个性化的文献信息服务。对照国科图的做法,并根据院馆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可采取建立“学科馆员小组”制度,以团队的形式为科研用户提供文献信息服务[6]。小组成员可由咨询部、采编部、流通典藏部、网络技术部等跨部门组成,图书馆组成若干个这样的小组,以一个小组对应一个研究所开展工作。

具体工作内容是:选取一至两个研究所作为试点开展工作。服务工作可分为普遍服务和课题服务。普遍服务是面向全所科研人员的基础,具体做法如下:①设计并发放《信息资源需求服务跟踪表》《用户问题反馈登记表》等调查问卷表,以便让馆员能够详细地了解科研用户的信息需求。②开展文献保障分析。通过对选取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表研究成果的期刊、著作等以及成果中引用的期刊、著作和其他文献资源的搜集整理,结合上述的问卷表,并依据该研究所文献传递需求的特点以及用户咨询的问题等,将上述资源汇总、统计、分析,提出针对该研究所的文献资源利用和院馆馆藏各类文献资源的双向优化,从而提出该研究所科学合理的文献保障系统建议。

在做好普遍服务的基础上,选取该研究所的院级、所级的重点课题,开展课题服务。具体做法如下:①建立咨询台。为了保持与用户的及时沟通和联系,学科小组应建立咨询台,如利用创建QQ群的方法,为用户提供在线实时的咨询解答。②帮助用户组织申报材料。在课题立项时,利用对馆藏和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和查找,将与课题有关的、所需的文献资料等收集、加工、整理后提供给课题组,帮助科研用户组织申报课题。③跟踪服务。在课题进行中,小组成员不仅参与课题的调研、讨论、汇报等活动,还要关注、了解和研究该课题在国内外的进展情况、学术发展动向、最新研究动态等,并收集相关的信息,为课题提供参考,补充课题所需的材料。④课题结项后,小组成员还要为用户提供核心期刊的目录、论文投稿须知等;为了让用户高效率地管理自己的各类文献,小组成员还应善于教会用户使用各种方便、高效的文献管理信息工具,如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等。⑤总结并建立数据库。小组成员最后把有关为课题服务的开始论证、申报材料、阶段性、最后成果以及经验交流等收集、汇总,建立数据库,从而为图书馆的咨询服务提供案例。

这种贴近科研、融入科研、参与课题研究、围绕课题研究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不仅使图书馆与科研用户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馆员专业咨询服务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3 解决远程访问服务问题

由于我院的科研人员是在家办公、搞科研,每周仅来所一次或两次,所以,应尽快建立远程认证系统,让科研人员能够随时访问和使用电子资源,无论是在家里,在外地,还是在出差的路上等,都能享受到网络通到哪里,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就通到哪里的便捷服务,即实现泛在图书馆的理念。具体做法可参考和借鉴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做法,即该馆与某科技公司合作开发的“随易通”等产品,通过使用E-key电子钥匙即可访问、使用该馆开通的数据库。

3.4 实施资源与服务的共建共享

任何一个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都不可能收藏全其服务领域所需要的全部资源,也不能满足读者的全部需求。因此,资源共建共享是使科研能够顺利进行的、有效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根据院馆的实际情况,可采取以下3种方法做好文献保障服务工作。

3.4.1 做好院内各研究所图书馆之间的馆际互借工作。据统计,2010年院馆收藏图书 180万册,而经济所拥有藏书约65万册,历史所藏书60万册,民族所藏书44万册,法学所馆藏书刊近23万册。院馆的文献资源是对全院的所有科研人员开放,而各所的文献仅对本所人员开放,非该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不能借阅该研究所的文献资料,因而造成这些宝贵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图书馆学专家吴建中在《21世纪图书馆新论》一书中指出:“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S.R.Ranganathan)在所著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一书中,总结的第一定律就是“书是为了读者用的”,这一定律至今仍然可以作为图书馆各项工作的第一法则[7]。所以,社科院图书馆系统应打破各自为政、条框分割的管理体制,在院内建立院级与所级的馆际互借系统,制定切实可行的借阅规章制度,并且严格执行,从而实现资源与服务的共建共享。

3.4.2 做好与院外图书馆间的馆际互借工作。为了满足社科院科研人员对院馆缺藏文献的需求,院馆已经与国家图书馆建立了馆际互借关系(返还式)。由于社科院的研究人员担负着许多重大院所级课题,而他们的研究范围涉及的面又非常广,研究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所以从文献需求的广泛性来看,还应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NSTL)、北大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建立馆际互借关系,以扩大科研人员对专业文献信息的获取渠道。

3.4.3 继续做好文献传递工作。为了弥补馆藏文献的不足,为社科院的科研人员提供更加广泛的文献保障与支持,院馆先后与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文献中心(CASHL)以及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建立了文献合作关系,为社科院读者向其他图书馆申请本馆没有收藏的文献。CASHL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供文献传递服务的虚拟信息服务机构,该平台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2008年4月,CASHL与院馆实施战略合作,从开通服务至今,为社科院的科研人员查找、利用社会科学外文文献服务,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实现了专业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然而,CASHL在服务过程中还有不足之处:①资源的完整性不足(期刊的缺期现象)。②资源加工程度不足(数据不准确和目次库揭示文献的深度不够)。以上问题得到加强和改进后,笔者相信,CASHL将成为社科院资源的重要一部分,为科研人员获取专业文献信息又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

通过上述返还式的馆际互借和非返还式的文献传递等服务形式,形成了社科院学科覆盖齐全、文献收藏完备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为科研人员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4 结语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环境、信息需求的变革,给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带来了挑战。而服务是图书馆永恒的话题,是图书馆的核心功能,图书馆的本质就是为读者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的引入和实施为图书馆转换服务方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图书馆应抓住这一契机,用泛在化的服务方式,为科研读者的知识创新建立起坚实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初景利.新信息环境下学科馆员制度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2):5.

[2] 蒋 颖,杨沛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信息搜集的行为规则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1):81-84.

[3] 王秀玲.人文社科专业读者的需求调查及对专业图书馆资源管理的启发――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为例[J].知识管理论坛,2013(9):6-13.

[4] 卢莉华.读者满意――ISO9000族标准在高校图书馆中的体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5):70-73.

[5] 初景利,张冬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2):6-10,68.

[6] 查 炜.社科研究机构图书馆为课题服务实证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9(5):65-67,70.

课后服务研究篇5

关键词:课题研究;选题;计划;积累材料;提炼材料

课题研究作为教育科研的重要形式,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近年来,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比较高,参与面较广。然而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却存在重申报轻研究、重立项轻过程的现象,这里除了课题选择脱离实际、研究计划不够严谨、研究时间精力分配不当等原因外,更主要的是思想上对研究过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其实,课题研究的真正价值在研究过程,研究者通过材料收集整理、数据统计分析、实地调研走访等方式得到一手材料,经过思索探究、概括提炼用于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使教学科研相得益彰。因此,课题研究必须高度重视研究过程。

一、注重课题选择的务实与创新

课题的选择反映整个研究的价值,引导着研究的方向,也制约着研究工作的程序和方法。一线教师课题研究的基本任务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教育实践是课题研究的主要源泉,尤其是面对新一轮教育改革,教育理念的变革、课程资源的挖掘、教学模式的重建、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善、教学评价的革新等都是课题选择的源头活水。但目前有些教师搞课题研究是为了职称晋升或者“装点门面”,对课题研究的意义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选题脱离教育教学实际,盲目跟从别人,缺乏创新意识和时代特征,以致许多课题并无太多差异,重复研究、低层次研究的情况比比皆是。

英国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认为:“教师是教室的负责人,而从实验主义者的角度来看,教室正好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在他看来,教育科学的理想是,每一个课堂都是实验室,每一名教师都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我们一线教师课题研究必须从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选题,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中选题,从失败的教育教学教训中选题,将研究工作落实到教学行为中,使教学推动研究,研究提高教学,让研究拓宽教学视野,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注重研究计划的制订和落实

课题题目一旦确定,应该着手对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等进行查询,确定课题的研究目标,制定课题研究计划,这个计划应该经过小组讨论(有条件应请专家指导)。研究计划要做到课题名称规范、研究意义切实、理论依据恰当、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研究步骤详细(研究的实施过程、研究方法、时间安排及工作内容等要交代清楚,而且要求科学、详细、完整,要交代清楚研究过程先进行哪项工作,后进行哪项工作,每项工作有何要求,每个阶段的工作运用什么方法,需要多长时间,课题组成员如何分工等)、研究方法科学,还要写明重要参考文献。

研究计划对课题研究具有引导和约束作用,研究过程应按计划进行,认真做好各环节的工作,避免马虎随意。研究过程中需要调整或修改计划,应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课题组成员认真讨论、论证,不能随意补充或删减,这关系到课题研究的实效和成败,这也是锤炼和体现研究者科研品质的过程。

三、注重研究材料的积累和提炼

课题研究需要许多具体材料,无论是阶段性研究还是最后的结题都离不开平时积累的材料。因此,研究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是积累材料,材料主要包括记录课题研究过程的材料(如,值得吸取经验教训的做法)、体现研究效果的材料(如,师生的作品)、研究过程中学习的理论等,这要求课题研究者做工作的有心人,把研究过程所走过的每个脚印记录下来。积累材料还要加进自己的思考,这样的资料在总结提炼时才有价值。

有了具体材料还要进行总结提炼,怎样对所积累的材料进行总结提炼呢?可以通过以下形式:

1.撰写教育案例,总结提炼短期积累的资料

课题研究中应经常撰写教育案例,为总结提炼中长期资料奠定基础。

2.撰写教育论文,总结提炼中期积累的资料

资料积累了一个阶段后,可以整理成阶段性成果,最常见的形式就是论文。研究过程中形成的论文是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的依据,也是研究者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3.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提炼长期积累的资料

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工作,课题的研究报告一般有固定的格式,如果做好了前面的工作,形成研究报告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课后服务研究篇6

关键词:服务型学习;国内研究;国外研究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020

0 引言

服务型学习的兴起和发展为我国外语教学的持续深入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更佳的解决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了语言课程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满足了学习者在真实语境下操练语言要素,提高综合语言技能和培养文化敏感性的需求,同时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非智力能力得到拓展,使高校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及文化融合相协调。

1 理论介绍

服务学习的概念最早于1967年由美国南部地区的教育董事会提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定义。Billing(2000:659)认为这主要在于“人们既可以把服务学习看作是一种教育哲学,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课程工具,一种学习计划的设计”。笔者将其定义为:服务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将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位融于一体的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学习经验,并从经验的反馈和反思中习得学习内容同时获得多元能力的发展。

2 国内外服务型学习的实践和研究综述

兴起于美国的服务型学习以其学术性反思与满足社区需求的功能,一经提出便获得了众多研究者和教师们的持续关注。服务型学习,作为推动高校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并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策略,正在越来越深入地走进多国多学段多学科的课程设计中。目前,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许多欧美国家,服务型学习被广泛地应用到理、工、商、农、医学等领域,在此基础上,继Slimbach(1995)归纳了几种服务型学习的学术目标与人类目标之后,Battistoni(2002)提出了将服务型学习应用到多领域课程教学的必然性。然而,在国外服务型学习与语言学习的结合探索中,写作因其较强的实践性,成为了众多研究者和教师们关注的焦点。Watters & Ford(1995)从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评估的角度,探讨了服务型学习应用于写作教学的概念和模式。Hertzberg(1997)结合自己任教的写作课程,谈到了服务型学习模式下社区写作的目的和意义。Brack & Hall(2005)从课程目的的视角出发,详细介绍了亚利桑那州大学一个写作课程的服务型项目。Hugg & Wurdinger(2007)将服务型学习应用于写作课堂中,尝试通过不同写作任务的布置使学生多角度地接触真实的写作环境。此外,也不乏有研究者(Cooper& ulier,1995;Trimbur,2000;Deans,2000)从写作话题的角度探讨服务型学习指导下的与个体体验相关的话题写作对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作用,及基于社区服务经历的写作任务对学生反思能力、评价能力的培养作用(Dean,1999)。

2.1 国外服务型学习应用于外语教学或二语教学情况

[ 2]方面,服务型学习与外语或二语教学的结合实践囊括了外语习得环境下的英语教学,俄语教学,西班牙语教学及与语言学习密切相关的跨文化教学,其中以英语教学研究和西班牙语教学研究最为活跃和深入。在英语教学研究方面,Hale & Alexandria(1997)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的观察和描述,确认服务型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对目的语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方面的有效性。Elwell & Bean(2001)也是通过对其开展的服务型学习项目的描述探讨了服务型学习对学生语言能力的促进作用。Wurr(2001)在亚利桑那州大学开展了将服务型教学应用于学生写作课堂的教学实践,同时对比了服务型学习模式之于以英语为母语和二语的大学生的不同影响。Micheline(2004)结合反思自身参加人类多元课程服务型学习的亲身经历,高度评价了服务型学习对多元文化融合的促进作用。在西班牙语教学[ ],Hellerbrandt & Varona(1999)针对西班牙语外语教学的特点,通过与当地西班牙社区的服务学习合作项目的开展,对西班牙语服务型学习的概念予以界定并初步总结了西班牙语服务型学习的基本模式。Lear & Abbott(2008)通过课程内容与商务活动的紧密结合,论证了服务型学习在商务西班牙语教学中的有效性问题。Grassi,Hanley& Liston(2004)证明了服务型学习对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动机提升的积极作用,揭示了服务型学习在ESL和EFL课程中的应用趋势。

2.2 服务型学习应用于国内EFL教学情况

主要呈现出两种趋势:(1)关于服务型学习实践的探索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尚属全新的概念,近几年来,虽然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于此,但绝大多数研究依然停留在综述性介绍层面及其对我国教育教学深化改革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论证。如梁春芳(2003)对服务型学习的基本理论及方法框架模式的介绍;王文岚(2004)对服务学习的原则和注意事项的介绍;陈志辉(2007)对服务型学习在美国中小学课程中的应用情况和服务型学习的具体实施方法和原则做以总结。(2)关于服务型学习在外语课程的应用方面,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对中小学外语课堂的服务型学习实践,对高校外语教学的研究显得较为薄弱。主要有陈丽芳(2004)从多视角、多维度对服务型学习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理论探讨。陈佳铭(2009)通过亲身教学实践进一步验证了可行性问题。蓝采风和许为民(2011)尝试以“用声音叙事”的手段探讨将服务型学习应用于大学外语教学的模式。

3 结论

综上所述,从上面的文献综述中发现:(1)国外关于服务型学习与语言教学相结合的实践研究较多关注了实践性强的写作教学,而对语言教学的其他方面涉猎不足。(2)国外针对于服务型学习应用于外语教学或二语教学的实践研究较多集中于对学习者经历和收获的描述,而忽视了语言、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作用,而且一些结论过度依靠主观描述性的研究材料,缺乏严谨的科学对比论证实验数据的支持。(3)国内相关研究对于方式引入和理论介绍的多,真正落实到具体课程与服务型学习结合的实践探索的很少。关于这种源自于以英语作为母语环境下的服务型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国外语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和适应性问题尚需进一步的论证和研究。

参考文献

课后服务研究篇7

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新阶段,为推动区域教育转变发展方式,满足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品牌发展的需要,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终生发展的期盼,区县教科室应广泛吸收和消化有关教育科学的方针政策和理论成果,成为连接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教育管理和教育实践的桥梁,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基层学校的科学发展、为教师的教育实践和专业发展提供专业引领,通过科研工作的内涵发展,全面深入地实现教科室的职能作用。

一、厘清教科室“管理—服务—科研”的职能作用

区县教科室是隶属于区县教育局的教育科研管理机构,行政上受教育局直接领导,业务上接受上一级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教育学会的管理和指导。其工作职能主要体现在管理、服务和科研三个方面。

教科室所行使的计划、组织、实施、领导等职责统称为管理职能,包括常规管理、课题管理和队伍管理。常规管理:负责区域教育科研的规划、组织和协调工作,建立和实施有关教育科研工作的规章制度,制定教育科研奖励办法,负责教育科研档案资料的管理等。课题管理:组织开展科研课题的立项申报、论证、过程管理(研究计划、研究方案、开题报告、阶段总结、中期报告、结题报告、研究报告等)、成果推广转化等工作,指导课题承担者有效地开展工作,为研究工作的优良运作创造必要的条件。队伍管理(机构管理):建立区域内教科研网络,建立教科研分级管理体制,建设一支专职、兼职结合的教科研骨干队伍。

教科室为工作对象所做的服务性工作统称为服务职能,包括决策服务、培训服务和成果服务。决策服务,即为教育局领导决策和基层学校决策提供服务。培训服务:抓好教师教科研培训,是教科室的重要任务。教科室应组织多种形式(加强科研信息载体和信息活动建设)、多项内容(如网络学习班、现代化教育技术培训班、课件制作培训班、论文写作培训等)的教育理论学习、培训工作,指导和帮助教师学习、掌握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科学研究知识和方法,总结教科研经验,撰写教科研论文,应用教科研成果,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水平。成果服务:编写教科研参考资料,推动教科研成果的认定,促进优秀成果的形成;吸收、运用、推广优秀教科研成果并尽快转化为办学效益。

科研职能是指组织、承担上一级教育部门、科研机构布置的科研任务,或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主持、参与或推动课题研究的职能,包括主持研究、参与研究和推动研究。

主持研究就是独立承担或主持各级各类课题研究任务。杜威认为,教育研究要深入教育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不能单纯去获取别人的思想成果,而要自己在实践中发现和创造知识。他一直倡导把实践和研究结合在一起。教科员独立承担课题研究任务,通过课题研究,亲身投入到火热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这是新形势对教科室的要求,是教科室更好实现科研职能的最佳路径,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也是推动群众性教育科研的很好示范。

参与研究即参加区域内外其他人员负责或主持的各级各类课题研究任务。教科员参加到课题研究中,担负某一项职责,于合作完成研究的过程中,既为自己提升专业素养寻找到源头活水,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品格影响了研究群体,密切了教科室和服务对象的关系,增强了教科室的影响力。

推动研究即推动区域内组织、群体或个人的各级各类的课题研究。区域内的组织或教师个人都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体,也是科研活动的主体。把工作中的问题转化为课题,或用自己的问题确立课题,有助于培养问题意识,从多角度观察、思考、研究、解决问题,提升了处理问题的能力;研究过程中必须阅读文献,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扩展了视野,提升了理论水平;撰写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等也提升了总结能力和写作水平;研究过程中必须遵循学术规范,培养了科学精神、求实态度、严谨作风;很少有研究是个人的行为,培养了合作意识。所有这些都是有效课堂教学所要求的宝贵品质。教科室推动区域内的单位或个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发挥科研的先导作用。

二、确立 “普及—规范—提升”的内涵发展思路

我们认为,教科室的管理、服务、科研三大职能应该落实到“为北辰教育科学决策服务,为北辰学校科学发展服务,为北辰师生共同成长服务。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正确的教育行为引领北辰教育科学发展,进而提升北辰教育教学质量”。2007年,北辰区教科室相对独立了,我们制定了 “普及—规范—提升”“三步走”的内涵发展思路。

普及:推动科研下校,让科研兴师、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个单位、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让科研工作成为学校和教师个人发展战略的一部分。①主任带头下校。教科室主任陈中华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先后在天津民族职专作课题开题指导,在瑞景小学作课题结题指导,在第47中学作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讲座等,跑遍了全区每一所学校,从学科教学到开题结题,让校领导、教师们亲身感受科研的力量。②制度引领下校。我们制定了《北辰区教科室下校指导课题研究活动方案》,以强化服务意识为出发点,变“坐着谈论”为“下校服务”,变“检查督导”为“实际参与”。③课题指导下校。对经过专家论证获得区教科室、天津市教育学会、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中国教育学会等立项、资助的100多个课题,每个课题都指定专职教科员负责,参加到学校和课题组的从立项到开题、结题的具体研究过程中。④讲座培训下校。我们利用北辰教育网“教育科研”栏目,由专人分别负责“教改前沿”“科研论坛”等五个板块,利用“校校通”进行网上教育科研知识培训。王纪群副主任先后赴民族职专、引河里小学等作《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论文的撰写水平》等报告。夏德源老师先后在集贤里中学、双口中学、青光小学、刘安庄小学等学校和幼儿园作《谈科研论文的写作》《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探微》等讲座。

规范:培养广大教师的学术规范意识,如研究方案、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论文的写作和评选,文献资料的引用等,严格遵循学术规范。让课题研究等以科研规范运作,让论文评选、学术论坛等以学术规范开展。我区已经立项的100多个课题,课题开题“全覆盖”,而且都进行了开题论证;开题组织严谨规范;论证专家水平高,先后聘请了天津市教育学会的副会长、秘书长及天津市教科院、天津师范大学的有关专家。正是这些市级专家的共同指导,促进了我区课题研究的学术规范化。

提升:提升教科研工作对北辰教育质量的贡献。我们制定了《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建设人力资源强区——北辰区教育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制定了《北辰区教育事业三年发展规划》,敦促各校同步制定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将科研工作发展目标细化到三年的工作中,让规划引领发展。我们通过完善组织建设,健全管理制度,立足课题引领,引进智力支持(天津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刘长兴,天津市教科院张武升院长、刘金明副院长和基础所的王敏勤所长、研究员王毓珣教授、陈雨亭博士,天津师范大学康万栋教授等多次到北辰或讲座,或作实地指导,实现了专家引领作用),搭建学术平台(天津市第47中学、天津市普育学校、北辰区实验小学等11所学校、单位获天津市教科院实验基地校授牌,实验幼儿园、新华幼儿园获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实验基地校授牌),深入基层指导等策略,不断寻求内涵发展,达到提升目标。

三、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建设,三个平台”的内涵发展模式

1.一个中心——课题研究。

2008年春季,北辰区教科室成立了以教育局李士亮书记为领导的9人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专家小组,经过反复酝酿和论证,我们将学校管理、高效教学、课程研究、班主任工作研究、学前教育研究等五个方面的研究课题,提炼成“提升内涵,强化特色,培育北辰优质教育品牌研究”这一总课题。2010年7月,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评审,该课题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课题的成功申报和顺利实施,及各学校、单位着眼于自身多元发展、特色发展的规划或自选子课题的申报和实施,为北辰区的教科研工作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天津市教育学会共审批通过了我区申报的教育科研课题50项。其中获中国教育学会立项的3项,市级重点课题15项,市级规划课题13项,市级一般课题19项。我区的22项教育科研课题参加了天津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的申报,有14项通过了审批立项。2012年,全区还有77个课题获市级年度研究课题审批立项。

2.两个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

立足“队伍建设”,形成科研网络。为提升北辰区教科研工作的内涵,抢占科研工作的制高点,2008年10月,在民族职专,“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北辰分院”宣布成立,它是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农口区县成立的第一所分院。北辰区教育局李士亮书记兼任院长,副局长赵培刚、教科室主任陈中华兼任常务副院长。“天津市教科院北辰分院”的成立初步形成了由北辰分院、区教育学会、区教科室三支科研队伍共抓北辰教育科研的工作机制。在局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教科室对人员配备和分工进行了调整:设立综合组,由一位教师承担事务性工作;设立“科研员”岗位,由4位教师组成中学、小学两个小组,成为负责实施下校参加科研工作的科研员。通过改革,努力达到让教科员专心致志地充电积累,进行科学研究和指导,让教科室成为北辰教育发展智库的目标。敦促学校设立教科室,形成“市—区—校”三级教科研网络和教科研骨干队伍,夯实学校教科研工作;确立教科院基地校,成立北辰区教育学会心理健康教育分会,促进科研工作内涵发展。

立足“制度建设”,重塑科室形象。我们编辑了《北辰区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汇编》,包括北辰区教科室加强业务工作管理的暂行规定、教科员岗位要求、基本素质要求、学期工作考核办法、月工作考核办法、信息化建设管理规定等6个内部管理制度;下发了《北辰区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等3个制度文件。2009年3月,北辰区教育局印发了《北辰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试行条例》。这些制度文件的出台,为学校等各单位建立科研工作制度提供了示范和蓝本,保障了教科研工作的内涵发展,重塑了教育科研引领北辰教育发展的良好科室形象。

3.三个平台—— “‘北极星杯’论文年会”“青年校长学术论坛”“青年教师学术论坛”。

教科研的成果需要适合的平台进行展示交流。我们精心打造“北极星杯”论文评选品牌,每年召开“‘北极星杯’论文年会”,推进北辰区群众性教育科研纵深发展。现在,征集论文的篇数多了,领导干部带头参加的多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好文章多了。论文评选活动操作规范,程序严谨,各级论文中奖率高。我们举行“青年校长学术论坛”,提升他们的管理水平;“青年教师学术论坛”,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论坛”实行校级初选、区级初选和区级前10名选手参加决赛的三级遴选办法,更充分地发挥了论坛的激励、导向等作用。很多学校也创造性地开展了学校的论坛活动,展示了我区教科研工作扎实深入的可喜面貌。

几年中,北辰区教科室着力于科研兴教,贡献发展智慧,为局党委决策提供了《北辰区教育科研现状情况调查报告》等大量材料。教科室的工作也得到了局党委的支持,为区级研究课题每题拨经费,为市级研究课题拨款,和市、区教育学会、教科院等常规工作所需的经费,都由教育局划拨支付。

教科室撰写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结题分报告》,在全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结题报告会上交流;《城镇化背景下教育内涵式发展初探》在首届全国农村教育工作论坛上交流;《立足公平,谋求均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度国家重点课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课题研讨会上交流。《给“厌学”的六条建议》在《中国教育报》发表。这些论文或报告向全国发出了北辰教育科研的声音,宣传推介了日新月异的北辰教育。

课后服务研究篇8

1 高校社科课题类型及特征

1.1 按课题研究者的身份划分

高校范围内的课题研究者按其身份可分为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及其他身份的研究者。

高校的社科教师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较深的专业知识,大多在社会上担任一些兼职,他们往往十分注重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成果,注重课题研究的创新性,注重科研与社会需求的结合。所以,社科教师的课题检索需求一般具有专深性、新颖性、前沿性、知识性、权威性、社会性和个性化等特点。

研究生的课题检索需求多半围绕着学位论文的撰写。研究生学位论文一般要求内容丰富、新颖,涵盖面宽,专业性强,学术价值较高。硕士学位论文要有一定的深度,独到的见解;博士学位论文则要求是对学科前沿的探讨,论文内容新、专、深,具有独创性。所以,研究生的课题检索需求具有系统性、新颖性、前沿性、开拓性等特征,他们对学科前沿的外文特种文献及与本专业有关的权威性最新技术性、方法性资料的检索需求较为明显。

学士学位论文课题一般是联系教学实际,结合导师科研的某专业、某一专题一般性的探讨,所以本科生的课题检索需求的学科性、专业性、专题性和针对性较为明显。

其他身份的研究者主要包括学校的各级党政领导及行政管理人员群体。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给高校的各级管理部门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多半被归纳为决策类课题。这类课题具有一定的背景性、政策性和阶段性。

1.2 按课题研究层次划分

创新性课题。创新是社会对科学发展的最基本要求,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课题的创新性即新颖性在科技查新中定义为:在查新委托日以前没有同样的成果在国内外出版物上由他人公开发表过。查新结论必须对相关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后才能得出。我国的科技查新已建立起了一套查新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而社会科学的查新咨询工作尚在探讨之中。借鉴科技查新的研究,课题创新性的查证应该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可供鉴证性。

综合性课题。目前,社会科学正趋于综合发展,同时,社会上大量的经济社会问题需要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为适应这一趋势,各高校都加强了对综合性课题的研究。高校的综合性课题大多是研究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的聚焦性问题,如我校的“211”项目课题、“九八五”项目课题等。综合性课题研究需求表现为多学科、广泛性、全面性和聚焦性。

学业性课题。指学生的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课题,该类课题检索需求表现为一定的阶段性和学科性、系统性、新颖性、前沿性、开拓性等。

1.3 按课题研究阶段划分

课题研究一般分为确定选题、制定研究规划、收集资料、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研究、成果表达、研究成果的评价等六个环节和阶段。在选题、立项、确定研究课题时,需要从课题的先进性、创新性、实用性及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论证。一旦定题,课题研究便进入资料收集阶段。收集资料不仅要求查全,而且还要求查准即要求鉴别其是否可靠、新颖、实用、典型,是否对信息进行了分类、整理和提炼。课题研究以成果形式表达后便进入成果评价阶段,结题、结项一般要求查证其创新性、意义性。

2 课题检索服务对策分析

2.1 制定合理可行的检索策略

检索策略是为实现检索目的制定的全盘计划和方案,是课题检索一个重要方面。它包括课题分析、检索工具和数据库的选择、检索式的拟定以及查找步骤的确定等一系列步骤。在影响文献查全率和查准率的诸多因素中,检索策略的制定极为关键。制定行之有效的检索策略的关键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2.1.1 全面理解消化课题

首先,要对课题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明确检索内容、检索目的和检索年限。具体而言,图书馆员在接纳课题委托单时,要和课题负责人交流、沟通,弄清课题的实质内容及课题需求的侧重点。其次,根据课题负责人提供课题项目说明和关键词,对课题主题、涉及学科范围、关键词的内涵外延等进行分析,把握课题检索的前提条件。

2.1.2 正确选择课题检索工具

各种检索工具都有自己的特点,应根据课题要求进行选择。计算机检索工具主要包括:(1)文献数据库。文献数据库所收录的信息资源学术性强、质量高,包含有大量的学术性图书、期刊文章、研究报告等,是社会科学信息用户从事研究的资料基础。因此,数据库的利用,是开展社科课题计算机检索服务最有效的工具。选择数据库的依据是其覆盖专业范围、收录文献类型、收录文献语种等。(2)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获取网上社会科学信息资源较为常规和普遍的方式。搜索引擎分为分类目录式搜索引擎,如雅虎、搜狐、HotBot等、全文搜索引擎,如中文Google、天网搜索、Excite AltaVista等。(3)专业网站。专业网站可归类为学术机构网站、学术期刊文章、高校院系网站。专业网站是专业信息交流场所,那儿既可以了解新的专业信息动态,也可以浏览网上的刊物,经常还可以获得论文的全文,是一种新颖的获取文献的方式,在课题检索时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获取专业网站地址一般可利用搜索引擎的关键词或主题分类方法,获取专业学会网址最常用的方法是后面接学会名称的缩写,再用org作域名。

2.1.3设计关键词,选择好检索,构造恰当检索表达式

关键词的设计是课题查全、查准的重要因素。关键词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到所检内容在文献题名中的具体词语表述形式,其次要根据实际需求恰当地控制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以兼顾查全和查准两方面。例如:查“中国私立大学课程经营改革的研究”的文献,就要充分考虑到与“私立大学”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如“民办大学”、“民办高校”、“民办高等教育”等。

计算机检索有多种检索途径,不仅可从篇名、著者、刊名、刊号、分类号、类目名称、主题词、关键词等角度进行检索,还可将其用逻辑运算符构造检索提问式来检索以达到扩检或缩检目的,提高文献的查全、查准率。检索时应遵循“主题词检索为主,多种检索方法综合”的原则。利用主题检索可检到相同概念的文献,保证较高的查全率。而对于较为复杂的课题,往往需要两个以上的检索词来表达主题概念,运用逻辑算符、位置算符、截词算符将不同的检索词以及检索词的不同形式组合在一起,构造恰当检索表达式,使检索结果更精确。如,检索“校内伤害事故法律对策研究”,(校内+校园+学校+中小学+大学)*伤害*(防范+法律对策)。

2.2 注重个性化分析

高校课题研究者的身份、知识结构、心理倾向各有差异,课题研究呈现的学科、专业、层次各有特点,课题自身对某一知识领域、某一知识单元或某一问题各有特殊要求,课题研究者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应该根据课题研究者的身份、课题类型及层次、课题研究阶段提供个性化的课题检索服务。课题咨询服务实际上是图书馆提供个性化服务较为典型的方式。个性化服务的实质是针对性,即对不同的用户采用不同的服务策略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针对老师用户课题信息需求具有专深性、新颖性、前沿性、知识性、权威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应该注重检索专业性、时效性的较强核心期刊和政策性、权威性较明显的数据库信息,如在检索“中国期刊网”时可限定在核心期刊范围内检索,对“国研网”的信息要注意收集整理,还要注重搜索从不同角度反映科研进程和经济建设中的真实情况及发展趋势的灰色文献信息,如专业学术网站信息、学术会议信息及相关专业职能部门信息等。提供给教师的检索结果应该是经过筛选、加工的知识信息。针对研究生的课题检索需求的系统性、新颖性、前沿性、开拓性等特征,应该注重收集学科前沿的外文特种文献及与本专业有关的权威性最新技术性、方法性资料,中外文硕、博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类数据及相关专业方面的统计数据等都较受青睐。同时,掌握相关学科核心信息资源,对专业学科的发展进行跟踪了解,了解国内外学科专业的核心文献及相关文献、数据库和国内外众多的专业网站是个性化服务对检索者提出的素质要求。

2.3 规范检索过程,注重工作经验的积累

规范检索过程是指对课题检索程序、方法、标准和要求等进行统一规定,其内容由工作人员共同制定并加以动态改进,有利于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培养检索人员的素质。我馆咨询部课题检索组制定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课题检索工作流程”、“课题案例库收录标准”、“课题检索委托申请书”、“查收查引委托申请书”等相关规定,既规范了课题检索工作流程和课题检索查询过程,同时还为我馆的知识库提供了较为规范的课题案例。

在课题检索过程中,检索人员的经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验的积累实际上也是一种隐性学习过程,它很难被清晰观察并通过明确的外部活动改变为一种经验积累型的工作,在职培训在其专业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加快和提高图书馆人员积累工作经验的速度和质量,适当的培训是必要的。通过培训不仅可以加快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感悟,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使他们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加工和创造,产生新的概念、新的知识、新的思想、新的意象等思维活动。

【参考文献】

[1] 吴湘萍.高校图书馆开展科研课题检索服务的技巧及启示.图书馆学刊,2003,(5):48-49

[2] 吴东敏.科技查新中的检索策略.现代情报,2000,(1):29,36

[3] 梁花侠,罗红彬,杜香莉.文献数据库的检索特点及使用技巧.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4,(1):43-45

[4] 葛郁葱.学位论文的特点及其检索方法.现代情报,2003,(9):161-162

[5] 黄智武.运用定制服务方式改进和加强高校图书馆的定题服务.图书馆建设,2003,(2):62-64

上一篇:计算机语言的概念范文 下一篇:教学质量提升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