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感悟范文

时间:2023-03-08 09:48:55

课后感悟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育教学 读写结合 探究策略

【分类号】G633.3

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也不再是单纯的指导阅读,更多的是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学到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实现读写结合的有效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文本解读不够深入

在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够深入的,极易造成许多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小学教师一般都根据参考书去解读文本,不从学生的角度去细研文本。有的教师不能独立解读文本,要在参考书,网络的帮助下,才能解读文本。当文本不能被教师深入解读,那么教师就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去学习文本。在没有细读文本的情况下教学,会使教师在文本中迷失自己,从而迷失学生。最终导致读写结合的无法实现。

(二)轻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要想实现读写结合,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很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理解和思维去指导学生学习,这样学生就缺少了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机会。对于学生来说,个性化的阅读文本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去理解、去思考文本,从而实现读写结合。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可以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和对话,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文字带来的乐趣。但是,当下大部分教师尚未重视起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而很少运用个性化阅读的方式要求学生。

(三)无必要的活动太多

在现在的教学中,教师会设计很多活动来进行学习。当然,这些有趣新奇的活动是能吸引学生学习,可同时原本教学的意义被忽视了。在课堂中,仅40分钟的时间被多种多样的活动所分割,课堂变成了舞台,失去了原本的教学意义。虽然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但最终无法学习到真正的知识。这样的活动取代了原本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学生无法实现读写结合。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读写结合的有效方法

(一)读前先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将写作内容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根据自己的水平先进行试作。在学生完成试作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课文的读写训练点相结合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充分的使用教材,还能联系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有效的学习课文。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之前,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你所想象中小兴安岭”。这样的课前作业利用课文中与想象中的对比、利用课文中与想象中的不同角度的审视、利用课文中与想象中的不同欣赏,让学生用感兴趣的心态去深入语言文字的学习。

(二)课前读后感

在教学中,教师们往往让学生在课后写读后感,这样的读后感就演变成了课后感。众所周知,读后感是读写结合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然而课后再写读后感的方式,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负担,学生会认为这是教师在检验课堂上的所学知识,这样就导致学生们不愿意写,害怕写。小学语文教师完全可以把课后再写的读后感布置成课前作业,让学生们自由发挥的去想象去写作。通过写课前读后感的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还可以真正落实课前预习,同时教师还能摸清学生课前学情,再根据实际的学情进行教学。这种策略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不同的文章,从而让学生对文字达到本真的认识。如对《大森林的主人》的学习,在了解学生对《大森林的主人》的课前读后感后,可以让学生初读《大森林的主人》后,亲自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去发现大自然的美好。有学生感悟到在人生中遇到困难时,应该勇敢面对困难解决困难,还有学生感悟到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帮助相互鼓励。

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这样教学“作家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森林的主人》这篇文章。”“以你们初读所感悟到深入文章展开讨论,告诉大家你是从哪里感悟到你所写的?”“还有其他的不同理解吗?”同时,再联系文章的重点字词句,对内容进行详细分析,深入文章,感悟文章想要告诉我们的真正含义。

(三)用心灵去观察

在生活中的体验和在生活中的感悟等都是文章的来源。可见,文章和生活是分不开的,因此用心灵去观察生活是必要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章中的句式和文章结构,还应该引导学生去借鉴学习作者是如何观察生活的。在平时的生活中,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富有感情的、真实的、鲜活的、具有灵性的文章。鉴于此,在暑假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作业,如播种一颗种子(根据自己喜好选择种子),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可以观察种子的从埋在泥土里,通过每天的呵护浇灌到长出小芽,茁壮成长到开花结果。这样,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关注再写一篇文章。教师们可以利用这样一次机会,让学生在以后的日子中,可以根据自己所观察的,所感悟的去写文章。

(四)仿写

在读写结合中模仿是基点,创新是支点,从模仿到创新是培养学生写作的转折点。仿写被分为模仿阶段和创新阶段。众所周知,模仿阶段就是作者根据一些文章的句式,结构,写法等来模仿进行写作。创新阶段就是内容的创新,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将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融入到写作中。

(五)续写

所谓续写,就是教学中把一些课文中的句子留下空白,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去填写,然后在后面续写,通过这样的方式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皇帝的新装》,可以续写皇帝在被骗之后发生了什么的故事。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延展。

结束语

只有不断的思考、总结、实践、尝试改进,才能将读写结合真正的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现读写的结合关键在于对教材的深度挖掘,抓住有效的训练点,提升学生的兴趣点适时的组织学生练笔。在练笔的同时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与此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和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表达。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教育读写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卢凯h.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J]. 语文学刊,2010,18:135.

[2]宋秀莲.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J]. 科技创新导报,2013,36:121.

课后感悟范文第2篇

1.引导学生结合预习介绍朱熹。

2.生读课题。

二、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1.投影出示“鉴、徘徊”,指名认读。

2.投影出示学生课前书写的生字,进行点评指导。(点拨:鉴是上下结构的字,上收下放,人字头的撇和捺要展开写,最后一横写平把整个字托住。“徘”和“徊”两个字左窄右宽。)

3.生选择课前没写好的字再写一遍,师展示点评。

三、诵读古诗,感受古韵

1.指名读诗,要求读准字音,并借助标点读出诗句的语气。并请学生说说诗中的“为”字为什么读第四声,使学生了解读书时可以根据字的意思来判断它的读音。

2.指名读诗,要求将古诗的韵味读出来。

3.古诗的节奏还和平仄有关,按平仄来读古诗,可以读得更有韵味。

4.打着手势范读,生跟读体会,感受平长仄短。

四、质疑释疑,由景入理

(一)整体感知,引导质疑

1.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观书有感”的意思,指导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是怎样写读后感的。

2.我们是通过介绍一本书来写读后感,朱熹是通过介绍什么来写读后感的呢?(清澈的小池塘)

3.看看诗的题目,再看看诗的内容,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诗中写的是一个池塘,诗人为什么用“观书有感”为题呢?

4.这清澈的小池塘与诗人读书的感受究竟有什么关系?(师板书,帮助学生明确本课主问题。观书有感?池塘)

(二)巧设情境,感受诗境

1.默读诗文,自主感悟

(1)诗中哪些词体现了池塘的清?用“·”标出来。这个池塘为什么这样清?用“——”画出答案。

(2)生白读感悟,师巡视指导。

2.创设情境,感悟诗境

(1)感受“鉴”。“鉴”是什么意思?(生结合第一句诗谈对“鉴”字的感受)

一天,朱熹在读书时遇到了难题,他绞尽脑汁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心里开始着急、烦闷起来。他走出书房,来到郊外,这时,一面像镜子一样明亮的池塘(出示图片)出现在他的眼前,他的心情又会怎样呢?(眼前一亮、舒畅、豁然开朗)

(2)感受“徘徊”。诗中还用什么词写出了池塘的清?(生结合第二句诗理解“徘徊”。师放“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录像,生谈感受)

诗的语言是凝练的、是充满想象的,诗中的天光云影代表的是天上人间、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小池塘里倒映出的是一个美好的世界。此刻,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池塘?怎样的世界?(生谈感受,师适时总结:是一个丰富、鲜活的世界)

(3)感受“清如许”。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把“清”字放在“如许”的前面是强调池塘的清,并指导朗读。

(4)感悟“清”和“活”的关系。

这个小池塘为什么这样清澈,你找到答案了吗?(因为有活水从源头处不断涌来)

从源头流出的活水是什么样的?

朱熹明明知道答案,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来,而要先问一问呢?就让我们一起来思考:这不断流淌的活水和池塘的清澈有什么关系?(生谈感悟,然后在诵读中表达对诗境的感悟)

(三)联系实际,感悟诗理

1.引导合作,探究释疑

在学习的过程中,活水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得到活水呢?这活水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进行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大自然就是一本活书,这本书中有知识也有道理。如同读书一样,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也会给我们送来源源不断的活水,正像古人说的那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知识活水不仅来源于书本,还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活动。

2.明确写法,课外拓展

同学们,你们刚才所说的,就是一篇很好的“读后感”呀。现在谁能说说:朱熹写读书感受,为什么要写这个小池塘呢?

“借景喻理”是哲理诗常用的写作手法。朱熹还有一首写读书感受的哲理诗,叫《泛舟》,课后同学们可以读一读,看看诗中写了怎样的景象?又说明了怎样的道理?相信同学们会有新的收获。

课后感悟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语文自主性明星效应

语文课呼唤感性,语文课堂需要生命力,需要温暖的阳光,要把语言文字训练与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让学生在对课文的感悟中把语文的学习当作一种生命的需要。

大语文

要想真正叫学生把对语文的学习当成是一种生命的需要,那么语文教学就应该有“大语文”的概念,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将看到的语言转向说出的语言,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的加工编码,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从而将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保存在显意识甚至潜意识领域之中。所以这也是学生不爱学习语文教材上的课文的原因。阅读具有体验性、内隐性的特点,阅读的内隐属性,常表现为读者与文本的“共鸣”,也就是指作者与读者心灵突发性的“碰撞”,是达到双方情感融合境界。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学生阅读是从自己喜欢的书本中寻找,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教师应将做的就是提示学生读那些书,来共同读书,共同学习。要引导学生按照“披之――感物――体情”或“寻言――明象――悟道”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

移情体验,走入人物内心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过切身的体会而无法感受人物的心情,感受,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比如,在教学《为了六十一阶级兄弟》一课时,对于对抢救工人的感悟,我就采用了“移情体验法”,我放了一个矿难抢救伤员的紧急场面,并以导语引导学生回忆当时的场面,唤起学生亲身感受后,再来感悟课文中的抢救场面,学生读着读着,仿佛自己成了抢救场面的一员,情真意切,感悟很深,学习效果非常好。要运用好“移情体验”的方法,教师自己要做有心人,多关住学生的生活。

自主性

以课前五分钟突破封闭的教学机制

我的改革就是开设自讲课。每节课前五分钟,我便与学生一起端坐在教室里,津津有味地听学生在讲台上讲自己读过的书或者杂志,在这别开生面的课堂上,各位同学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导师,而我则成了地地道道的助教;每天我会收到近一百篇的读后感,在批阅的过程中看到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内心的表白。同时我和学生还经常交流相互推荐好的书刊。同时我每一周要用一节课把我读的书和学生推荐给我的书的读后感和学生交流。例如我看了刘亮程的散文,感受很深,叫学生们课后阅读收到的效果很好,特别是我在跟他们交流《城市牛哞》的时候,“一头壮牛是受主人欢迎,邻居羡慕的,但牛只是主人的附丽,在许多的赞美声中,牛要干的比以前更卖力气,它才能长久的保持这种殊荣,不然就有被改嫁他家的可能, 老年的牛就可怜拉,只有把自己全部都奉献出去,才完成来世一生的使命”,使学生感受颇深。尽管到现在开课仅仅一个学期,但我已真切地感觉到他们的思想、情操、文化等诸多素质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明星效应

以文化讲座突破狭窄的应试课程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学与文化内涵,实验班开设了周六专家讲座。在讲座课上,学生只管听、只管记;课后,既不复习也不考试;全凭专家感化和学生的兴趣,在熏陶渐染中使学生的文学与 文化修养得以提高。一年来我跟同学们收看了孔庆东的在中央电视台的金庸小说讲座,特别是总结金庸小说的“金庸小说的爱情模式”同学们都大声叫绝,在流行易中天品三国的时候我和同学们共同观看,叫同学们提意见看看同学们是怎样看的,还有周汝昌对红楼梦评说,傅佩荣品论论语,于丹论庄子等等使学生感受大师的睿智,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体会文学的内涵还能让学生对文学有了兴趣,促进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课后感悟范文第4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不仅道出了古人关于读书的成功经验,也揭示了阅读与写作的辩证关系。

引用上述观点,无非是想说明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阅读能力,我以教材为蓝本(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为学生搭建读写结合的桥梁,降低学生写作训练难度,增加学生写作训练次数,激发学生写作训练兴趣,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

一、读写结合之课后题

课文后的思考题在设计上突出了重点,兼顾理解和表达,从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阅读方法,同时也更加关注文本,引导学生揣摩语言,重视向生活拓展。这是一个很好的训练的资源。

如《走遍天书为侣》一文课后题:把你对书的喜爱也写下来吧。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 ,也是 。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练习自己的感受写句子,更加体会到作者的读书之乐,爱书之情。将书喻为朋友、故地等这些美好亲切的事物,显得活泼而又形象,简单而又深刻。传达出了爱书人与书之间的关系亲密,阅读带给人的丰硕收获和精神享受。

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课后题:安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学生联系文中三次出现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想象当时的情景,进行片段练习。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儿子的勇敢、无私;父亲的坚定、无畏,便从学生的心头流注笔端。

学完《落花生》一文后,结合课后题让学生仿写。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学生由落花生想到了生命力顽强的小草、默默无闻的铺路石、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藕等,由衷地抒发了对这些事物的赞美及从中领悟到的做人的道理。

这样一来,依据课后题的设计,由句到段到篇,由浅入深进行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其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读写结合之文本中的精彩段落

随着积累的增加,我也注重结合课文的特点,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与学生写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如教学《珍珠鸟》一课时,当学到珍珠鸟的外形描写时,我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描写的顺序和描写的方法上,即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和比喻的方法。之后,我便要求学生试着运用这两种方法,描写自己身边的小动物外形; 如教学《开国大典》一课时,引导学生阅读开国大典的众多场面,了解场面描写的特点: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写出气氛;层次清楚,有条不紊。回忆自己曾参加过的一些活动,来写一写印象最深的一个场面。这样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举一反三,学习的迁移,培养读写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断定了基础。

三、读写结合之改写

学完张籍这首《秋思》,让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改写成一个小故事。通过学生的改写,这首诗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学生便有的深切的感受。

这样的读写结合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练笔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增进了学生对古诗的赏析、理解和感悟。

四、读写结合之拓展延伸

第三单元的习作是写说明文。在阅读了《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四篇说明文之后,让学生也来练习写一写说明文。旨在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的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即使运用到习作中去,使学生在习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表达能力,受到热爱科学的教育,陶冶热爱生活的情操。这是五年级学生第一次写说明文,学生有畏难情绪,也有好多学生把说明文写成了状物文章。因此,我便利用课文进行拓展延伸,这样既对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又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树立自信心,让学生轻松愉快地作文。

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结合文章最后一段: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在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制造出更多的奇迹。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你们是否也能设计出一种新型玻璃,创造出一个奇迹来填补玻璃发展史上的空白?怎么样?有信心吗?那就请你放飞想象,发挥创造潜能,大胆设计一种新型玻璃。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又趁机引导:下面我们学习作者介绍新型玻璃的写作方法,将你准备发明的新型玻璃也写一段话加以介绍,插到课文中,将前后文连起来读一读,看一看是否顺畅。很多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说明方法,写出了“净化空气的玻璃”、“视频玻璃”等奇思妙想的文字。

教学《鲸》一课时,我让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把自己当做鲸家族中的一员,用第一人称来介绍自己的特点,这样一来,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这样一篇枯燥乏味的说明文变得有趣味性,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又给予学生练笔的机会。

学生也基于这样的读写结合的训练,写出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说明文。如《鲸的自述》、《猫》、《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细菌》等作文。

五、读写结合之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习作就是学写读后感。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还可以增长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如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让学生围绕“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写读后感,从圆明园的辉煌到毁灭引发学生深深地思考。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资料,课外阅读抗日文学书籍,在此基础上写读后感,感受革命英雄的精神与气概。

课后感悟范文第5篇

“教后感”记录了我在教学生涯中的每一个起起落落,说起对它的灵感,就来源于现实生活:师生沟通;同事切磋;换位思考;自我反思。一路行来,“教后感”已成为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师生沟通,找准症结

每上完一堂课,我总是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一下,多听听学生的想法和看法,学生时时刻刻都在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观察和思考着老师,他们中的不少人尤其是那些“学困生”,对老师常常抱一种敬而远之的复杂心态,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又不敢说,生怕招来嘲笑。我在与他们进行课余的谈心之后,总能听到他们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老师,再讲慢一点,我会进步的。”“我自己做出了那道题。”“我认为与这节课有关的还有这么几个问题。”……学生的话似春风拂面,使我时时感受到为人师的喜悦;似警钟时时敲打着我,告诉我找准症结赶快弥补。经过长时间的沟通,我发现、感悟和收集到了学生身上存在的思想意识、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问题。

二、同事切磋,互相学习

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同一内容的处理方法往往不同,对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会不同。因此,我平时注意多听同事的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同事那里,我学到了不少自己讲课时涉及不到的问题。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视线太窄了,教学内容不仅要涉及课内,还要引申到课外;不仅是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有开放性问题的训练;不光是知识的吸收,还要有创新思维的培养。此后,我每上一堂课,总是先想一想如何才能开发学生的思维。

除了多听同事的课以外,还要多请同事听听自己的课,然后通过“意见交锋”和“思维碰撞”,以引发教学反思。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年长的听课,我则俯下身子,虚心求教,总会听到一些金玉良言;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则采用轻松的聊天方式,在一种轻松自如的氛围中说自己想说的东西,哪怕是三言两语,都会是肺腑之言,真话实话。

三、换位思考,教学相长

每备完一课,写完一节教案,我都静下心来,转向从学生的角度再去理解一下这堂课,这节教案,并时时提醒自己:自己就是学生。把自己当成学生,设想学生遇到每一个细节问题时的反应,尽量避免老师自我理解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偏差。学生某些知识和技能掌握得不好,说明教师在这些地方教得不好,引导得不好。只有借助学生的眼光来反观教师自己,才容易捕捉到教学中的得与失。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的教案由短到长,由浅入深,我的教学认识也进一步提高了,并且在课堂上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有时学生们还可以当几回老师呢!我自己进步的同时,学生也进步了,我终于感悟出“教学相长”这句话所包含的深刻道理。

四、自我反思,不断提高

教后感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自我反思,主要是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比如: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否达到?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否科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障碍和“闪光点”?这堂课最大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在哪里?这堂课今后在备课和教学时应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带着这些“沉重”的反思,我及时处理与总结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收到了显着的效果。如:课堂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做法,及时记录下来并加以推广;对于教学中的疏漏之处,我也如实记录、分析、改正,督促自己加强理论学习,改进教法;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及时记录课堂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结构与教学在我的努力下,学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向学生提问时,学生再也不是忙于翻教材,寻找答案,而是思如泉涌,踊方法。在我的努力下,学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向学生提问时,学生再也不是忙于翻教材,寻找答案,而是思如泉涌,踊跃发言,做作业时也能独立完成,没有了抄袭现象。

课后感悟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051―01

阅读是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之一,强化阅读意在于激发学生多种多样的思想和感情,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并且在课堂上结合所读的东西展开生动的谈话,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陶冶情操,培养道德品质和审美意识的必要途径。那么,如何引导初中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上好形式多样的阅读课

1. 读物推荐课。根据学生阅读能力和基础,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内容上,向学生推荐介绍与课文内容的关的读物,原著、作者的其它作品、或者相同体裁的作品,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使之读起来感到亲切,而且也有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内容。当然也可以阅读新书和好书。

2. 读书指导课。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内容包括:怎样选择书籍,怎样阅读一本书,如何做内容摘要,怎样在书上画批及写读书笔记、读后感,从而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 读书方法训练课。训练学生的读书速度和听记能力,如速读训练、听记训练等,提高学生的读书速度和语言的敏锐感。

4. 读书展示课。为学生搭建展示、交流课外阅读成果的平台,展示的内容可以是课外阅读的材料,课外阅读的方法过程,也可以是课外阅读的成果。形式多样,生动活泼, 如:举办讲演会、开展故事比赛或朗读比赛或成语连赛的活动、读书笔记展览、主题手抄报展览或教师的美文欣赏课等活动。教师和学生们共同欣赏、评析,感受课外阅读的无穷魅力。

二、寓教于“趣”,使学生爱读书

1. 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极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2. 以身作则。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学习的,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三、引导学生根据课后练习题自制阅读目标

课后练习题,本身就是一篇课文要解决的阅读目标,它是对“学习重点”的具体落实,是思维能力训练的必由途径。因此,要引导学生切实落实好课后练习题。但一篇课文的知识能力训练点仅靠课后练习题的落实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学生对编者的意图和一篇课文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还要引导学生另制或补充练习目标。

1. 指导学生横向触类旁通,补充同类练习目标,以强化练习的力度,实现 “练”的到位。

2.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思维,大胆设计课后练习以外的知识能力目标,来拓宽学生自能阅读的空间,提高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对原练习目标进行变换角度或题型的改造,以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灵活应变的能力。总之,引导学生根据课后练习自能设计阅读目标,既可活用课后练习题,又不囿于课后练习的框子,对于培养学生自能制定阅读目标、自能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对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很有益处的。

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自我感悟

课后感悟范文第7篇

【关键词】厘清关系 搞好 小学语文 读写教学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从文字中获取信息,即通过文本研读积蓄知识。作文的目的是为把获取到得信息记录并传播,从而叙事、言物和抒情。但是,当今大部分学生出于功利性目的,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只是单纯的为解答阅读题而阅读。而对写作文缺乏对阅读的理性积累,写起来既无内容可写,又无法驾驭和把握自己的见识与情感,阅读和写作能力明显不足。

阅读和写作的一般策略,是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与作文能力,使他们通过阅读学习、理解文本的内容,“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是说: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要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深挖教材,找准读写契合点,激发和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乐于动笔。何谓兴奋点?即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词句优美处、生动有趣处和思维创新处。这些可成为读写训练点:情动笔动――品美写美――妙趣横生――别出“新”裁。

在教学实践中,应以“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训练点,在广泛的生活中进行有效地读写结合训练”的主线,于课前―课中―课后―课外贯穿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具体做法如此:

课前策略:于读前先写,在对比中赏读

阅读课文之前,先把习作内容布置下去,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水平先试作。教师根据学生习作情况,结合读写训练点,在阅读教学中有针对地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在切身的对比中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这样,有序地联系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够科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驱动读写能力的提升。另外,读后感作为读写结合的重要形式,在读写训练中有重要意义。但不少老师们爱把读后感变成课后感,全批详改。这样,对学生和老师都是―种负担。其实,完全可把写读后感更灵活地布置成课前预习作业,随意地让学生自由写感受和想法。老师用浏览的方式阅读,重在留意文中的“思”。写课前读后感,对于学生而言是以写促读,以读促写,真正把预习落到实处;对于教师亦有摸清学情,以学定教的帮助。这种策略适用于易使学生产生不同观点的文章,教师可以从多元观点的交织中导入新课,也可以让生成的矛盾思想贯穿教学过程,顺学而导,最后达成对文字本真的认识。

课中策略:种批注研习,在收获中欣喜

课中批注,是读写结合最随意的形式,在读的时候将所思所想所感批注于文,在享受阅读创造快意的同时,便于整理阅读思路。这既是一种读书方式,也是―种学习工作的能力。此时读是在理解、比较、质疑、联想、创造中的读,是较高层次的读,批注则是充满思辨的写。每课我都让孩子们选自己感悟最深的来写,通过写来加深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研习锤炼小标题,也会给学生带来意外欣喜。写提纲是一个阅读训练要点,拟小标题理应成为重要的语言实践活动――小标题既要紧扣课文内容,又要推敲用语的表现力。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拟的小标题被大家欣赏,所以在用字上煞费苦心,讨论时都据理力争,这种场面我们戏称为“竞标”。

课后策略:让写作开花,让写作能力提升

在阅读课后,应该辅以丰富多样的写作训练,让写作形式开出多样多色花朵,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先说仿写。仿写,是作文者模仿范文的句式、立意、构思、结构或写法等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有两个层次:从仿起步――模仿阶段比如在写云时,让孩子们先仿写,理清该如何去写;从仿到创――创新阶段,分年级确定目标,培养学生写作上的创造意识,使读写结合得以实现和超越。读写结合的创造,主要指内容的创造,是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形式的基础上选择新颖的、独具特色的内容写,鼓励学生在写作内容上的求异思维,从而力求在写作训练中反映出学生的个性色彩和创造精神,也指形式上的创新。现行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形式,为学生提升写作提供丰富的资源。

再说续写。课文中,有些句子后面留有空白,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填补,在后面续写,同时对学生的理解也是一个考察。

紧接着说改写。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可改写文体,改写往往要对教材进行假设变动,启发学生思维,使读写训练深刻化。比如第三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让写一篇通讯,我先让之们写成记叙文,然后再改写,再改写的过程中找出通讯与记叙文的不同。

接下来说扩写和缩写。前者,可以扩写故事情节,也可以扩写某处一带而过的细节。后者,是对教材中篇幅较长的文章进行提炼,抓住主要内容缩写,利于加深理解,又提高了阅读速度和概括表达能力。

最后说单元习作。单元学习之后的大作文,对教师写作指导和学生写作训练都是一个综合性指标的考量。教师通常是在习作之前为了习作而进行指导。为了加强读写结合的实效性,在单元的每一篇课文阅读教学中都要带着指导。有的课文在理解文题时,可指导作文审题及自己拟题;有的课文在总结主要内容时,可指导学生选材;有的课文在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时,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抒发真情实感,有的文章词句优美,可指导学生积累词语并学习遣词造句……在单元作文时,教师只要带领学生把平时所学串成串,学生便会忆起所学写作知识并进一步熟悉,乃至运用。实践证明,这种比习作时教师一股脑倒给学生一系列方法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和认可,体现了功夫在平时的道理。

当然,前文所述的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时间概念,其实是极为相对的,很难严格意义上进行区分。读写训练的相伴以行,实际上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心灵契合、情感投入的过程,不仅教师要有明确认识,而且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领会,才会让整个阅读和写作训练发乎真情,收到实效,在提升读写能力的同时,更收到做人行事的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向登光.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探究.新课程.2013.4;

课后感悟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数学实践;活动;体验;认知;应变

新课改实施以来,“数学实践”(活动)成为我们广泛运用的教学方式,它对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述:“6~12岁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是对新鲜具体事物感兴趣,善于记忆具体事实,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数学实践”为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架起了一座有益的“桥梁”。

然而,在问及老师组织学生“数学实践”的目的时,多数教师更倾向于“数学实践”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更是一堂优质公开课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样仅限于“为了气氛而实践”“为了展示而实践”“为了实践而实践”的想法,已经使“数学实践”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课堂中一些“数学实践”存在的问题,转变“数学实践”在课堂中的运用方式,从而更进一步地还原“数学实践”的本质。

一、变课后感知为课前导学式实践

动手实践是小学生由感性认识转化为发现数学本质的重要途径,往往一些教师倾向于在课后布置活动。笔者认为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实践,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新知表象,能积累丰富的实践活动经验。

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时,教者把用尺子量一量家里客厅餐桌的长度,量一量电冰箱的高度,作为课后感知的实践活动,笔者尝试转变课后实践为课前实践体验,如设计课前实践导学案:

(1)你能用直尺量一量客厅餐桌的长与宽吗?通过测量你有什么想法?

(2)你还能测量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宽、高?除了厘米外,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他们通常用在测量哪些物体更贴切?

能让学生课前测量时温故关于厘米的知识,积累测量经验,同时初步发现问题:“用厘米作为单位来测量餐桌以及特大型或特小型物体的长度有些麻烦”,从而激发学生认识其他的测量单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又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认识公顷》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课前实践导学案如下:

(1)1公顷相当于边长是多少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2)同学合作:大约需要多少名同学手拉手才能围成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

(3)走一走,估测一下校园里多大的地方大约是1公顷?

(4)通过你们的实践,对新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认识和感想?

这个课前实践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围一围,走一走,估一估,使学生深切体会到1公顷到底是多大的面积单位。

同样在教学“千克、吨、米、千米”等时,教师可以牢牢把握课前导学实践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体验实践活动,这类活动的价值不是解决问题,而是使学生形成对新知识的感性认知。学生的类似实验越丰富,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体系就越容易。

二、变单一选择实践为多样性选择体验

教学《长方体的认知》时,教者A将准备好的红、黄、绿3种颜色小棒分类,如数分配给每个小组,让学生按“料”组装长方体框架,每个小组都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任务。而教者B先让学生讨论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准备哪种颜色小棒?各需要几根?经过合作探究,多数小组经过对长方体的分析,正确选择了小棒进行组装,完成任务。个别小组由于材料选取不合适,进行再次分析研讨刚才实践的失败原因,换取小棒重新组装长方体。

分析:教者A的学生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任务,而教者B故意制造麻烦使学生花费较长时间才完成任务,这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深刻探求出长方体的特征,从而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本堂课的重难点,实现了数学实践的真正意义。

定向的分发典型的实践材料,虽然便于操作实践有效展开,但这种单一化的选择使学生渐渐失去了独立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多样化的探究材料能更好地让学生在选择的同时,拓展思路,加深对新知识的辨析能力。

三、变“动手”实践为“思想”实践

【案例】剪纸条

将一长纸条剪成5条,以后的每一条都可以剪成5条,照这样下去能够剪成21条吗?照这样剪下去能剪成2013条吗?

能否剪成21条,动手实践、记录:

次数:0 1 2 3 4 5

条数:1 5 9 13 17 21

得出,第5次可以剪成21条。这时,我们还需要再剪下去吗?当然,没必要再继续实践,因为我们引导学生在剪纸条的过程中,用大脑探寻其中的规律:纸条由原来一条每分一次,将增加4条,到n次,将得到(4n+1)条。这时,在“大脑实践”中可以很快地判断出剪成2013条是否可以,与此同时就成功地引导学生将“动手实践”变为“思想实践”。

四、变错误实践为有利资源

观摩《三角形内角和》课堂教学时,教者让学生用量角器分别测出三个内角,再求出内角和。很多学生汇报结果时,与180°比较接近,而有些结果则与180°相差甚远,此时,教者只是用“误差”一词淡化这一实践错误。如果教者能停下来,让学生上来重新演示刚才的实践,就能清楚地发现他们的错误并非“误差”,而是由于测量方法不当造成的。为了更有效地进入下一教学环节,教者们常常会不在意或淡化前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没能用正确的观点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改正错误。有时,教者很有必要花费一些时间,让学生还原实践过程,揭示错误是为了更好地矫正错误,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数学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五、变“直观”为“感悟”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笔者在A班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各个面,再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在B班教学时,笔者将学生的眼睛蒙住,让学生在触摸长方形和正方形各个面时,猜测触摸的是哪个物体;虽然同样是动手实践,但相比较而言,B班的教学利用“蒙眼睛”猜物体的游戏,让学生通过触摸、猜测、感触什么是面积,从而学会用心感悟面积的真正含义,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变“引路人”为“让路人”

引导学生对每一次“数学实践”活动进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数学实践”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实验活动,它包含实践前的估测,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如何分析应对,实践后的感悟和反思。成功的“数学实践”要求学生既要积累感性体验,又要阐述出自我内心的理性思考,教者不应总是引导学生阐述出教者想要的标准结论,而是适时变“引路人”为“让路人”,把所有的实践体验、感悟、反思总结教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这样,不仅能逐步改善现代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欠缺问题,更能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本次“数学实践”的意义。

课后感悟范文第9篇

课外阅读真正进入学生的生命中,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需要后,就会使生命变得丰富鲜活。可怎样才能让学生享受阅读,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呢?

1.课外阅读之目的延伸性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扩展课内阅读的好方法。

1.1课前收集,强化阅读。课堂短短四十分钟,远远不能满足新课标对学生提出大量阅读要求。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之法就是课内精学,课外拓展。我们可以把课内所学到的只是和方法,及时应用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也可以让学生把课前收集课内的相关资料对课内作补充。例如,课堂上学生准备学习以事记人以突出人物品质的文章,如《足智多谋的孙膑》、《弦高救祖国》和《苏武牧羊》等。

1.2课外延伸,拓展阅读。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而,增加阅读量。同样,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也要求孩子们能掌握各种的知识。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就应该努力使学生从广泛的课外读物中学习只是,增长见识,以求"以课外促课内",共同促进,相得益彰。举个例子,《麻雀》的寓意深刻,对中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学生难以在脑海中形成清晰而又丰富的表象。如果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母爱的文章,联系生活的感受,在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再来教学《麻雀》,光辉的母亲形象也就跃然纸上,孩子们的心也会被母爱所激荡。

1.3课后积累,推进阅读。"语言精妙,源至积累。"课外阅读,博览群书,正式为了这种"厚积而薄发"提供坚实的土壤。对一些意境优美、丽词佳句,只要学生多读了,再通过读、议、写等方式便你呢更是积累下来。积累多了,对于进一步的阅读又提供了深厚的基础,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2.结合内容理解需求,开展主题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仅靠课堂教学40分钟的时间和课堂空间,在一些教学内容的教学与组织环节,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空间来实施整个教育教学理念、方法,难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效。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外组织相应的主题活动,创设浓厚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内容后,为了深化教学成效,加强学生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我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同学"主题活动,要求学生仔细回忆、认真思考与父母、朋友、同学在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寻找感恩的闪光点,在班级主题活动中进行交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在与生活紧密结合的生活感知中提升思想教育成效。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内容后,为了强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要求学生课后自行搜集有关描写祖国各地美丽景色的语段、图片,带到班级进行交流汇报。学生的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起来,有的学生找到了丰富的图片资料,有的从网上下载了祖国各地的名山大川资料带到课堂教学中进行交流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活动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使学生受到了一次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3.课外阅读方法之体验性

人人都有阅读的需要,因为阅读是我们抵达知识和想象世界的梯子。面对同一对象,角度不同就会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结果。只有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有个性的;只有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课外阅读才可能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当然,让学生自主体验他们阅读到的课外资料,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撒手不管。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让他们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的方式进行有效的自主体验。

3.1感情朗读、表达感悟。鼓励学生以朗读的方式,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自由朗读或读给自己喜欢的人听等形式表达出来,然后借助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完善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

3.2动手实践,展示体验。"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词句段画下来,写出旁注或读后感,也可以做成手抄报与大家分享。例如,学生阅读了写景类的文间,可以让学生开展"小导游"的活动做手抄报、写出读后感等交流,以表达他们的独特的阅读体验。

3.3百家争鸣。互动探讨。对于中高年的学生,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把一些课外阅读中的难点和争议之处,提出来与老师或同伴交流、争辩、从而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探究。在"小小辩论会"等有趣的交流活动中,大家一同研讨,各自把不同的体验表达出来,使思维的火花在撞击中点燃,也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阅读材料的深层体验。

参考文献:

课后感悟范文第10篇

老师工作积极性高涨与否客观来讲,和学校的教育体制和奖励机制有直接关系。历史学科虽占中考比分不大,但是一张试卷的答题好坏也可以决定孩子的升学前程。看似蜻蜓点水之效,其实质有语文教学中作文的半壁江山之功。况且历史学科肩上所担负的使命,也不容得学校忽视。所以学校对于历史教学的重视程度如何,直接可以决定一个老师的工作态度。历史老师开展教学需要学校的支持和鼓励。

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的大小,一方面有学校、家长等方面重视程度差异的影响。但我想至关重要的还是我们老师怎样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以前一味的觉得,在历史作业上给予学生一句两句好话就可以鼓励学生学习历史,也认为课堂上多提问学生几次,也可以增强他们学习历史的信心。其实在学完新课标以后自己认识到这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学习新课标我知道了历史教学中不同的评价任务需要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它不是单一的,要通过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三种类型的评价方式给予学生评价,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便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如我在讲授《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讨论“怎样看待冤假错案的工作”,学生讨论得很激烈,也很投入,但是我却对学生的讨论给予不痛不痒的评价,一下子打消了学生刚才讨论的那份热情。课后一想老师恰到好处的评价真的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催化剂。

对于采用何种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我们以前一项的做法就是完成课后习题,以为学生做完课后习题就形成能力了。其实历史教学不仅仅要完成历史知识的传授任务,还担负着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不知道可以利用历史习作、历史调查、历史制作、纸笔测验、教师观察、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等评价的基本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以此来帮助学生及时改进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通过学完新课标以后我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都发生了改变。而且更注重了对学生评价方式的改变。作业设计也更趋向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如: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历史影视作品观后感、历史书籍读后感、历史演讲稿、历史短剧剧本等。在讲授《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我设计的作业就是:针对“”这个历史事件写一段感悟。这样多种形式的作业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等能力。

历史教学的开展学校要给予老师以学科上的鼓励,老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更要对学生给予更多的不同形式的评价和鼓励。这样才会更好地发展创造历史教育的明天!

上一篇:听作文课体会范文 下一篇:讲话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