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措施范文

时间:2023-04-18 18:16:42

技术创新措施

技术创新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措施

正文:

随着我国的现代经济不断的发展,促使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的盛况,在建筑施工中,施工技术是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与施工技术的创新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了能够保障自身在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条件下稳固发展,必须要开展施工技术创新工作。

一、我国建筑物施工技术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不仅在建筑工程数量上不断增加,在规模上也不断的扩大,尤其逐渐的向地区中心集中,在我国的经济中心的建筑符合不断的增加,而在建筑本身从结构上讨论也不断的复杂化,这就在不断的给施工技术增加挑战性。我国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方面不断的发展,目前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随着超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加,在施工中的混凝土技术需要不断适应其特点;其二,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对其自动化系统也要不断的适应;其三,对建筑的维护保管要做到适应;其四,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需求也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对其大跨度钢结构施工技术不断的适应;其五,必须要适应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思想,做好绿色节能施工。

二、我国建筑物施工技术的改革与创新

1.深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

目前我国建筑的规模不断的扩大,进而导致现代建筑物对于深基础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给深基础工程施工技术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为了能够从根本上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这就要对深基础施工进行不断的创新。比如,对地基进行加固的时候,就要加强复合地基技术,选择振冲以及挤密等工艺对废料进行加工,从根本上提高地基的固结效果。随着混凝土灌注桩的不断发展,应该将其应用到工程支撑以及挡土护坡等应用。应该逐渐的转变为机械化生产,不断的推广和应用污泥浆污染的挖掘式钻机等先进技术,在桩基础改造方面,预应力灌装逐渐的取代了一般预制桩,能够有效的避免噪音扰民以及桩基施工振动等问题。

2.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革新

钢筋混凝土作为我国建筑工程的基础材料,必须要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不断的创新,在钢筋混凝土的改造和创新上,要不断的对其成分进行创新。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体现出来。其一,应该对流态混凝土进行优先使用,对现场搅拌的混凝土使用现象不断减少。其二,在新技术的发展方面要不断的结合并完善,完善使用添加剂,超造出性能高的混凝土,从而保证混凝土的运输,目前比较常见的就是钢纤维混凝土,其主要就是通过乱象分布的锻钢纤维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其能够有效的组织细微裂缝的进一步发展,最终从根本上提高混凝土本身的抗拉以及抗冲击等性能,保障其具有良好的延性。其他比较高效性能的混凝土还包括了聚合物混凝土以及轻集料混凝土等。其三,必须要不断的提高施工工艺,积极的应用全新、先进的模板设计施工,通过小流水段施工,积极的选择胶合板模板以及塑料模壳等方式能够快速的适应拆支模的需求,将施工工艺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上,在滑膜及筒子模等工艺上不断的进行提高。在对施工进行控制的时候,也要充分结合计算机先进技术,对施工现场实现信息化控制,做到实时监测工作。

3.建筑物结构材料、结构制造等全面创新发展

目前,我国的建筑物结构材料也在不断的飞速发展中,不断的向轻钢结构发展,这就有异于重钢结构,主要的差别就是对围护材料轻重的承受度。轻型钢结构主要的钢材是轻型或高频焊接型钢冷弯薄壁型钢以及薄钢板等高效能结构钢材,在对特定空间的需求上有重要的作用。钢结构制造技术必须要积极的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自动切割等技术。目前大跨度空间结构占主要空间结构的主要方面,建筑本身的结构技术能够对国建建筑的整体水平进行体现,大跨度空间结构对于大型建筑物来讲十分的重要,其不仅能够保障结构本身的艺术感,还能够保障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在结构方面,要对新焊接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全面推广药芯焊丝自保护焊接技术,药芯焊丝能够实现连续过程,最终减少焊接点,从根本上保障焊接质量,并且提高焊接效率。

4.建筑物混凝土结构的创新

混凝土结构作为建筑工程的主体材料,其本身的创新能够直接体现出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水平,其中清水混凝土技术的推广和新型防水混凝土的应用体现出新时代技术的发展。清水混凝土技术本身属于现浇钢筋混凝土技术的全新技术,其主要就是以原始浇筑面为主,不仅能够有效的延长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还能够在涂料使用的减少方面发挥作用,具体的体现了建筑工程的节能环保。使用新型的防水混凝土在建筑上能够更高的保证其整体性。随着我国的现代经济不断的发展,促使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的盛况,但是依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必须要积极的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才能够从根本上保障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谢修峰.高层建筑物施工测量关键技术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9).

[2]杨泽泉.加强房屋建筑物施工管理,提高工程质量[J].中华建设,2009(5).

[3]郑林吉,陈海东,顾勇慧,环保节能综合建筑新技术在现代住宅小区中的应用[J],建筑施工,2008(07).

技术创新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型人才 需要 激励 措施

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自主创新能力又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强调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发展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为当前和今后我国企业发展确立了新的战略基点和导向。自主创新是我国企业的战略立足点与发展导向,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人,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型人才的能动作用。目前,我国企业的研发效率相对较低,2006年,我国大中型企业中每万名科研人员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仅为298项,低于高等院校的340项,与发达国家相对更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如何调动技术创新型人才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从而获取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企业管理活动面临的中心问题之一。

一、企业技术创新型人才的特点

企业中的技术创新型人才,是指通过对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进行整合与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在某一时期、某一特定领域成为领先者的群体。技术创新型人才在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中起着主体作用,他们往往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创新意识强

技术创新型人才大都经历长期、大量的知识学习与积累,并从事专用性程度高的工作,逐渐成长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敏锐的观察力,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技术型创新人才的创新成果通过企业这个媒介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也为企业获得一定时期内的“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的刺激,加上技术创新型人才本身所具有的巨大的创新释放能力,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

2、稀缺程度高

技术创新型人才具有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稳定的研究方向,精通本专业的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并且了解相邻学科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这需要大量的、密集的、长期的知识积累,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成本与机会成本,而且培养和使用技术创新型人才也从客观上要求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设备及其他物质条件,从而导致企业对技术型创新人员以及其创新活动投入不足,造成了技术创新型人才的稀缺。

3、厌恶风险高

我国目前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力度还不够,企业的创新激励不足,使得技术创新型人才面临三重风险: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创新失败而导致的风险;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风险;技术创新型人才自身贬值的风险。我国的文化倾向于规避不确定性,这三重风险的存在会使相当多的企业尽量避免投资风险较大的研发项目,技术创新型人才也缺少自主创新的勇气,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创新活动中放不开手脚。

4、自主性较强

技术创新型人才由于其工作特点和所受教育等的影响,具有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竞争意识和自我意识比较强,更珍视自身的独立性。他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工作实绩来获得精神、物质及地位上的满足,期望通过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来体现其自身的价值。他们关注国际社会和科技的最新发展,有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条件,有更多的选择条件和机会,能够随时敏感地捕捉到各种可能的发展机会,因此这部分人才群体更容易流动和出现跳槽现象。

二、企业技术创新型人才的激励误区

企业技术创新型人才所具有的特点,使其成为企业最重要、最稀缺、最难替代和最难监督的生产要素之一,企业要获取、保持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对技术创新型人才进行合理的激励,激励不当会导致技术创新型人才关闭自己的人力资本,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当前我国企业在对技术创新型人才实施激励时,存在以下误区。

1、激励手段缺乏针对性

技术创新型人才需要的并不仅仅是奖金和表扬,他们追求的往往是事业上的成就感。许多企业并没有对员工的需求进行认真的分析,而是简单的将全体员工“一视同仁”,对技术创新型人才和工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奖金加表扬,激励手段单一,而且缺少系统性,导致技术创新型人才得不到实质的尊重和地位,积极性受到打击,甚至会离开企业。

2、绩效期望目标过高

创新活动本来就有较大的风险,失败的机率很大,全世界科技创新的成功率一般不超过10%。而有的企业往往对技术创新型人才提出过高的期望,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导致他们的压力增大,在工作时反而缩手缩脚,唯恐做得不好,辜负了上级的殷切期望。事实上,西方行为科学家早就证明了期望与绩效之间呈倒U型关系,即期望过度会导致员工绩效下降。

3、恶性竞争式的激励

许多企业在对技术创新型人才进行激励时,为了防止出现大锅饭的局面,只是针对个体进行奖赏。轮流坐庄式的享受荣誉当然是有害的,但是许多个人的优秀业绩确实是建立在工作团队的共同努力基础之上的,过分强调个人的业绩并据此进行激励,可能会导致团队成员之间的恶性竞争,从而破坏良好的工作氛围。因为团队成员间的羡慕,既可能会转化成学习、追赶的动力,也可能会演变成嫉恨,从而影响团结,影响工作效率。

4、以职行赏式的激励

有些企业发现了优秀的技术创新型人才后,所采取的激励方法就是对他进行提拔,并委以重任。这种以职行赏式的激励往往会造成人才错位。对于一些技术创新型人才来说,管理工作并非其强项,只有在技术岗位上才感到得心应手。

三、针对技术创新型人才的激励措施

技术创新型人才作为典型的知识型员工,随着社会的发展,由“外在主导型”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向“自我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具有极强的自主性、创造性、藐视权威、流动意愿强等特点。因此,对企业技术创新型人才的激励,应注重技术创新型人才的专业特长,尊重其个性发展和自主诉求,加强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激发技术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制定系统化的激励制度

要建立并实践甄选实绩化、职责岗位化、发展业绩化、管理制度化、利益共同化、薪酬市场化、保障社会化、组织目标与个人价值协同化等“拴心留人”的制度体系,真正强调能力本位和业绩本位。对于技术创新型人才来说,这样的激励制度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体系,而且要做到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环境、市场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2、建立竞争性的薪酬政策

薪酬的合理配置,是为技术创新型人才提供平衡的激励与保健因素。技术创新型人才期望根据自身的业绩来获取报酬,企业应精心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与评估机制,把他们的薪酬与其绩效挂钩,提供动态的、精细化的和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除货币化激励机制外,可采用树立榜样、带薪休假、资助参加会议等形式多样的精神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技术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考虑建立长期激励计划和股票期权制度,让创新型人才以股票期权的形式参与公司长期价值的创造。

3、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企业应设立富有挑战性的远景,为技术创新型人才提供展示才能的事业舞台和不断挑战自我的工作目标,寻求技术创新型人才与企业之间“价值共鸣、远景共建、事业共干、发展共求、利益共享”的发展纽带,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情感契约、价值契约等,才能对创新型人才产生持续的激励。企业的目标定得太低,会让技术创新型人才觉得情绪低迷,太高则会使技术创新型人才产生严重的焦虑感,因此企业要确立科学、健康的发展愿景,相应设立一些重要的、前沿性的科技创新项目,由技术创新性人才组建队伍参与研究计划的安排,并对项目的完成质量承担相应的责任。企业的负责人必须不断洞察技术创新性人才的内在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与技术创新型人才潜力的110%-130%相当的工作目标,并进行动态化、情景化的调整,这样不但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并能有效地避免由于对技术创新型人才期望过高带来的负面影响。

4、营造自由创新的氛围

技术创新型人才喜欢自由的气氛,因为创新工作是一项比较独特的活动,是前瞻性的工作,需要突破常规思维,这就要求创新人才不能循规蹈矩,要善于突发奇想。只有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他们才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能力,获得创造的灵感。要形成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局面,关键是要营造一种自由创新的氛围,建立一种创新型的企业文化,这样就能够显著提高工作本身所带来的快乐,使技术创新型人才产生更强的创新激情,因而能对技术创新型人才产生持续长久的激励。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宽容失败,既强调竞争,又强调合作,允许技术创新型人才自由选择创新领域,或者保持一定程度的自由选择权,尊重技术创新型人才的个性特点,确保人才发展的机会公平,让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此外,还要重视保护技术创新型人才,企业的领导者应鼓励冒尖,宽容失败,善于保护创新型人才。

5、满足多层次的需要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对技术创新型人才的激励,除了提供相应的物质报酬、满足其低层次的生存和安全的需要外,更需要关注技术创新型人才在工作本身所带来的乐趣、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个人价值与组织价值相结合、发展和成长的机会等方面的需要,为其开辟职业发展的广阔空间。这种激励不一定非要给他们某种官职,而是让他们担负更重的责任,获得更高一层的事业舞台。针对创新型人才重视精神激励的特征,还可以对他们考虑授予各种称号,如我国正在研究建立的国家荣誉制度和政府奖励制度框架,就将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式。

技术创新型人才是21世纪我国企业最珍贵的资源,企业对技术创新型人才资源的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企业的管理者要全面了解技术创新型人才的自身特点和多层次需要,合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在创新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构建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郭佑:论企业技术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2).

[2] 袁建昌:技术型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制度安排[J].科学管理研究,2005(3).

[3] 姚树荣:论创新型人才[J].财经科学,2001(5).

[4] 银路:技术股权的分配、激励和约束研究[J].科研管理,2003(3).

[5] 崔苏卫:论现代企业的激励与创新[J].现代管理科学,2003(11).

技术创新措施范文第3篇

1农业机械技术的现状

农业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农业机械技术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农业的发展,从而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1.1重视程度不够。工业发展创造的及时经济利益吸引大批量人员参与到工业生产之中,农业机械技术缺乏培训资源,接受培训人员普遍文化素质低,没能认识到农业机械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培训就抱着应付的态度,走走形式。看似简单的机械操作,由于操作员的掉以轻心而造成操作失误,影响农作物的播种或收割;操作不当,损坏机械的现象时有发生。1.2缺乏创新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大部分还沿用传统的技术,培训中没能及时将更新过的新型农业机械技术加入进去,培训内容陈旧,没有吸引力,达不到培训的目的。培训方法也一成不变,受训人员会越来越少,严重阻碍培训计划的执行。1.3硬件配套支撑不足。农业机械技术大部分是实践操作的培训,目前在农村的大部分地区,没有相应的农业机械供培训者使用,培训只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表演,受训者没能真正掌握农业机械技术[1]。甚至有些地区,没有固定的培训地点,专业的培训员,培训机构都没有建立。

2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方案

创新是技术的灵魂,农业机械技术由于其固有的枯燥性,培训难度大。但农业机械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是促进农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饮食水平的保障。所以农业机械技术培训陷入两难的困境之中,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方案能增加培训的趣味性,促进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2.1发展新生源,重点搞技术。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人民只注重它的经济效益,农作物贸易机构多如牛毛。而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技术却被忽视了,农业科学技术研发机构如凤毛麟角。鉴于这一现象,国家应倡导相关农业重点区域利用其自身的优势资源,带头组织创办农业技术研发机构,广泛吸纳农业机械技术人才,增强培训力度,为实现大面积农作物机械化操作奠定基础[2]。2.2政府需支持,引入新活力。农业机械设备的制造和使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应鼓励农民购买使用机械来代替手工农业操作,适当的给予购买者免税和资金补贴,以此来减少机械制造企业的研发困难。同时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对机械制造企业实施优惠政策,为农业机械制造的研发引进更多流动资金和资深企业。从而优化农业机械的功能,提高机械播种、收割和加工的质量。技术研究主要是要提高机械操作的质量,但目前有些企业只注重机械加工的生产效率,在许多方面机械加工的产品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机械制造需要政府的支持,为其引入新活力,来提高机械的性能,改善操作工艺流程。

3农业机械技术的培训措施

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主体是受训者,培训者起主导作用,培训也是一种针对性强,注重活学活用的开放式教学。培训措施是否得当是培训成败的关键因素,培训时一定要选用合理的培训措施。3.1端正态度,提高意识。培训时,一定要让受训者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服务意识,接受培训的人员素质不高,培训中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认识到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培训过程中时刻提醒受训者认真学习新技术,上岗后要能独立快速操作,服务于农民,让机械操作代替手工操作,从而减轻农民劳作压力。3.2以身作则,榜样培训。培训人员要以身作则,为受训者树立榜样。技术是时时更新的,培训者应不断学习、研究,提高自身在农业机械技术领域的水平,与时俱进,时时刻刻提升自我价值。理论和实践操作同等重要,培训者能灵活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还要注意生态环保问题[3]。培训者只有从自身出发,才能让整个培训流程更加完美。3.3借用新技术,改进培训方式。现场培训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培训或简单操作流程的培训,而是手脑并用的活学活用的演示与讲解。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的传播速率快,传播方式新颖,传播内容丰富多彩。所以,培训者应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这些优点,加大力度推广农业机械技术,让人们随时随地都可接受培训,学习新技能。

4结束语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而人们生活中所需要的食品基本都是由农业生产提供的。研究农业机械技术归根结底是在造福人类,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所以建议人们从思想上重视农业机械技术,并驱动行为积极参与农业机械技术的研究,推广新技术。

作者:范志杰 单位:河北省定兴县农业局

参考文献:

[1]王德勇,姜富年.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措施[J].乡村科技,2016(21):92-93.

[2]卢晓玲.新时期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对策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4,34(12):47.

技术创新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绿色装饰技术施工管理措施技术创新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cepts of green decoration technology, briefly introduces the green decora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cess, is described and some green decor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state promot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imultaneously, energy-saving emission reduction,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low carbon, green decoration will becom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Keywords: green decoration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 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前言

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人类以其高超的智慧创建了无数掩饰独特,极具艺术内涵的宏伟建筑,成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瑰宝。整个人类建筑史中,从最初的简单设计建造,到一步步追求居住房屋的外部美化,建造者付出了智慧和汗水。如今,建筑装饰已经成了建筑施工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施工程序,随着时代的发展充分应用与时俱进的装饰技术是人们追求高品质居住环境的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建筑行业装饰设计的快速发展,使得建筑的外观品质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诸多问题。

在如今高度重视建筑外形美观,追求视觉感官上的享受,往往忽略掉了一些最为关键的问题,比如建筑装饰施工中使用的材料多为有害物质,一些装饰材料对环境的破坏极大,建筑装饰品本身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不利于居住者健康安全的生活。为解决这些问题,建筑装饰施工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施工理念---绿色装饰施工。

1 绿色装饰技术的概念

绿色表达的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理念,不产生污染,不影响居住者的健康安全。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健康的思想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建筑施工行业中,绿色装饰指的是建筑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装饰材料对环境是没有污染的,对居住者也没有健康上的危害。绿色装饰经常超越了生活中对绿色常规理解,成了构建健康、和谐、安全的居住环境的一种施工技术手段。建筑绿色装饰施工,目的是打造健康的居住环境,其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的节能减排、低碳环保、装饰材料无毒害以及良好的通风采光照明等。

总的来说,绿色装饰技术是一种建造舒适、健康、安全的居住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建筑装饰技术。建筑装饰施工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这些资源来自于我们对大自然源源不断的索取,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种现象,会发现这对整个人类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建筑装饰应当以创造健康居住环境为根本要求,采用对自然环境和谐友好的技术手段,最终实现人、自然以及居住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绿色装饰技术在建筑装饰施工中的广泛使用,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有利于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绿色装饰施工管理

2.1绿色装饰的环保设计

装饰的设计是建筑装饰施工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一个成熟的装饰设计是实现最终装饰效果的保障。在建筑的装设计中应该严格规划每一个施工工序的细节,包括选用合适的装饰材料,合理计划工程的各种投入、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工作以及工程完成后的验收。绿色装饰设计和常规的装饰设计是不同的,首先是设计理想上的差异,绿色装饰设计要求居住环境内的设计与自然因素充分结合,感官上符合人们对绿色自然的理解,最终的设计效果还必须满足对居住者身心健康有益的标准;其次,在建筑装饰施工中要选用环境友好型的装饰材料。就设计理念而言,常见的绿色装饰理念如,在居住环境中配置相应的绿色植物,既可以使居住者获得视觉上的享受,同时也能使得室内空气得到植物的吸收净化;在居住环境室内涂料的选择问题上,运用颜色心理学的知识,合理搭配墙体颜色,制造出和谐、温馨的居住氛围,此外涂料应选择对人体无毒无害的产品;对于天窗等结构,可以合理布置室内采光,使得居住者有一个明亮的居住环境。绿色装饰的环保设计能使居住者的生活逾越轻松,使得人们在工作之余尽情地享受在家的时光。

2.2 绿色装饰施工中选取环境友好型的装饰材料

环境友好型的装饰材料对自然环境无污染,对居住者无健康上的损害,是一种理想的装饰材料。环境友好型装饰材料的生产制造以及循环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负担是最低的,但却能够发挥材料的最大功效。常见的环境友好型装饰材料既有经过改良后的传统装饰材料,也包含采用新型技术制成的新材料。举个例子,一些天然的花岗岩、大理石等装饰石材可能具备较高的反射性,经过处理以后,反射量就能达标,这样经过改造后的石材也可以称为环境友好型材料,可以在绿色装饰施工中采用。

为实现绿色装饰施工,除了选用绿色装饰材料,还有其他的施工管理措施。比如使用绿色高品质的建筑涂料,优先考虑使用天然材料制成的墙体涂料,目前国内环保型的涂料品牌有立邦、三棵树等可供选用;建筑材料可以选用新技术制成的新型产品,比如具备保健抗菌的材料,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能够有效杀灭室内细菌的建筑玻璃之类的特殊建材;为保障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散发出的有毒物质的含量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必须在建材使用之前进行专业的检测,对于不合格的材料要予以弃用,在需要选用门窗材料时,尽量选取国际知名的品牌或有口碑的品牌;最后,对于建筑装饰施工的流程控制要符合施工规范,绿色装饰施工中要做好室内的通风,使得一些不可避免的有害气体尽快散发,装饰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要分类处理,对于可利用的资源要循环使用。

3 装饰技术的创新

一直以来,建筑装饰都只是关注建筑外形和结构的要求,而在建筑节能环保功能上并不重视。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逐步提升,以往的建筑装饰技术已经跟不上建筑行业发展的步伐,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装饰技术进行改革创新,以符合现代居住生活理念。具体的创新方向有以下几个:

3.1 装饰设计中融入绿色理念

建筑装饰中融入绿色理念,规划室内空间的承载,合理选择装饰材料。在我国材料工业的生产技术还达不到绿色建材的标准,所使用的建筑材料还是会散发出一定量的有害气体,要实现建筑纯粹的绿色装饰还有一定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合理计算建筑居住空间的承载量,选用合理的装饰材料做好空间里的搭配。具体的例子如石材、涂料以及板材的选用要符合国家标准;地面装饰材料的选择,原则上要使用多种材料,单一的地面装饰材料可能会造成某一类有害物质在居住空间内含量的超标。

3.2 装饰设计和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绿色装饰设计还包含有节能减排的设计,尽可能的采用清洁能源或再生能源,以尽可能小的能源消耗换来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比如通风设计中可以考虑自然通风的因素,减少需通风而耗费的能量;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在建筑周围建立一个良好的室外环境;最后可以通过改善居住环境装饰的结构以达到室内环境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目的。

3.3 建筑装饰中使用可重复利用的绿色建筑材料

传统的室内装饰材料多为砖木,其根本来源于自然界,也可以重复使用。现代装饰施工可以借鉴以往的经验和思想,一方面充分发挥传统材料的性能,以满足绿色装饰的要求。另一方面,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建筑材料进行改良,达到预定的性能要求。

4 结语

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得更多的装饰材料被应用到建筑装饰行业。装饰材料行业的迅猛发展,随之也产生了诸多问题。绿色装饰技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相信在未来,随着我国材料制造技术的成熟,建筑绿色装饰施工将大范围的得到推广,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可。

参考文献

[1] 李文雅.建筑装饰中的绿色节能理念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12):52-53.

[2] 徐允娇.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装饰施工管理与技术创新思考[J].卷宗,2012,10(11):25-26.

[3] 蓝宇森.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装饰施工管理与技术创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02(32):56-58.

技术创新措施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petroleum compan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risk and high investment, so petroleum companies need to perform risk management to effectively guard against the risks in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petroleum companies.

关键词: 石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

Key words: petroleum companie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risk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4-0200-02

0 引言

当今,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企业发展的好坏,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而石油、信息等企业更是如此。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国内市场不断扩大,这些变化为生产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技术创新带来了各行业包括石油工业飞速的发展,各石油企业逐渐重视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进步,石油企业的发展压力不断加大,石油企业需要通过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来拉动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石油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大、不确定型性因素多,这就决定了其建设过程中进行风险管理必要性。因此,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创新过程中影响创新成败的多种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并对这些风险提出较好的防范措施,将有效的降低技术创新风险,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

1 石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形成的原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石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在给石油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给石油企业带来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风险,各种因技术创新引起的风险对石油企业发展的影响程度也各有区别,但是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成因大致可分两类,一类可以归结为企业外部因素引起,另一类由企业自身因素引起。

1.1 外部因素 首先,政策因素。石油属于战略资源型物资,因此会受到国家政策因素的影响。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会对国民经济进行总体的规划,石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如果在这一时期契合国家发展计划,那么就会获得国家的支持与鼓励,这样就会有利于石油企业的发展;但如果国家出台的一些政策不利于石化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其技术创新就会使石油企业面临较高的外部风险;其次,经济因素。石油企业作为一个经济体,其经济活动必然受到国际经济或国家经济形势的影响,当石油企业外部经济发展处于高度繁荣阶段时,国民经济的总体规模必然会不断攀升,经济也将进入发高速发展阶段,此时石油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率会大增,如果经济发展处于低迷阶段,石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出现的丝毫偏差都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危机;最后,市场因素。石油企业在生产与运营过程中,其技术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必然离不开市场,如果石油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不能科学的分析和准确预测需求状况与接纳能力等一系列市场因素,就会因为市场的不确定性给石油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1.2 内部因素 ①技术因素。技术创新的过程从来就是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石油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技术部门的技术水平、研发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成败。石油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的高低体现在企业对外部引进技术的消化能力以及自主创造的能力,这些都直接影响石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程度的高低;②管理因素。石油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管理者良好的管理水平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管理层因为不切实际的管理方式、创新决策的失误或者对市场需求分析错误而盲目地进行技术创新,则会给石油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③财务因素。石油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与资金的投入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石油企业的财务方面的任何不确定因素,都会给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一定的风险;④人才因素。创新人才是石油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企业创新人才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其技术创新成功率的高低,因此,对于石油企业来说,人才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近年来石油行业内部竞争激烈,不少跨国石油公司都重金聘请优秀的科技人才,人才的流失会给石油企业技术创新带来巨大的风险。

2 石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防范措施

2.1 树立石油企业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 石油企业对待风险的态度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程度,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石油企业不能够因为担心创新失败而惧怕风险,也不能盲目进行技术创新而盲目冒险。风险控制是石油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石油企业必须将风险防范意识融入石油企业日常管理之中,树立石油企业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增强企业员工在技术创新中应对风险的能力。与此同时,石油企业在企业内部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构,通过正确发挥风险管理机构的功能,有效降低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产生的风险。

2.2 组建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石油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技术资料与数据,石油技术创新的人员所掌握的信息越准确、越全面,才能保证石油企业有效的规避风险,顺利完成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石油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信息与技术的竞争。因此,石油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的信息管理系统。石油企业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充分采集技术信息,并对所采集信息进行加工分类,然后通过信息渠道,及时做出反馈,使技术人员在创新过程中有效识别潜在风险,并对已发现的风险做出正确的评估,做好应对风险的防范措施。信息是否全面、准确都会影响管理者的风险决策结果。因此,石油企业的管理者在制定技术创新的风险决策时,要注重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建立一个高效、完善、灵敏的信息管理系统,来降低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风险。

2.3 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 石油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具有专业的技术知识,能够及时发现机会,并利用现有企业资源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对石油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石油企业要想留着并激发这些专业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效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科学、完善的技术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有利于石油企业有效避免不必要的人才流失,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科技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培育计划,使石油企业获得更多,技能创新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同时利用有限的资源最大程度地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潜能,以此来提高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合理规避技术创新风险。因此,首先,石油企业要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培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创新能力;其次,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奖励机制,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科技创新的动力;再次,加大技术人才引进力度,尤其是石油企业中关键技术的人才;最后,将技术人员责任与技术创新风险相挂钩,增强人员在创新过程中的责任心,建立有效的风险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熊胜绪,牟超兰,王昕旭.企业技术创新中顾客知识整合的风险与防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2]王海刚,陈钢,程旭.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分析及防范探析[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6).

[3]王明涛.企业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风险及防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2,(02).

技术创新措施范文第6篇

一、促进我国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导向

(一)坚持企业主体、自主创新

鼓励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要以各开发区的产业基地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突出支持并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使增强创新能力成为企业自觉意识。目前我国信息产业企业R&D投入强度在1.5%左右,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除华为等少数企业外,大部分R&D投入强度都在3%以下,与跨国公司存在巨大差距。促进信息技术创新,要引导企业重视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能够有效抵御跨国公司的专利“围剿”。目前,在我国累计受理的发明专利中,外国申请占50%以上,而我国在外国累计申请专利仅2000多件,韩国三星电子近3年每年都获美国专利3300件,位居获美专利第六位;在华获专利1024件,且98.8%是发明专利。

鼓励企业坚持自主创新,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通过引进技术,可以加快产业的发展,但依靠引进技术来调整产品结构是被动的、滞后的和低效益的,产业发展没有主动权。而且最关键的技术,通过市场买不到,这是我国在技术和产业发展中必须考虑的基本国情。因此,对于重大领域的关键技术,更要坚持自主开发与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政策上引导和支持我国信息技术创新从依附型、跟踪型向自主发展型转变。坚持企业是重要主体,更要坚持向具有技术创新动力的本土企业倾斜。研究证明,外资企业追求的多是短期经济利益,对东道国技术创新的动力不大。只有本土企业才能肩负起我国信息技术创新的历史使命。特别在当前我国信息产业大而不强的情况下,推动本土企业技术创新是我国产业政策的第一任务。

(二)坚持市场导向,应用创新

信息技术基础研究要面向应用研究,应用研究要面向产业化开发,产业化开发要面向市场。

完善技术交易政策,形成有效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使创新者获取经济利益。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日本、韩国的经验是大力投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把专利纳入商业范畴,使专利战略与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相配合,掌握主动权。

要强调应用导向,以应用促创新。应用创新也许不是提出什么革命性的技术,而是利用技术更好的服务于应用,拓宽技术创新的领域。

(三)坚持重点突破

要重点支持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2003年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之比为18∶1,而日本和韩国这个比例是1∶5。要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促进教育与科研、军与民、科技与产业有效联合和有机衔接,形成自主增强机制,把技术研究开发和制造、使用联结起来,形成技术创新的完整通畅链条。

(四)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才

要坚持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和使用人才并重,进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的评价和政策体系。要建立和健全引导社会精英大量流向企业的新型价值观和政策体系,改变现行的高级人才激励制度与政策大多数都是针对基础研究层次的局面,使企业人才能够获得更多更高层次的精神激励。

(五)坚持向高端延伸,适当超前

引导和重点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将技术创新活动向中高端扩展,应当成为技术创新政策的重要方向。大力支持有超前意识的技术创新,超前研究和开发具有未来3―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市场所需技术的能力。

(六)坚持开放创新,竞争合作

要调整“引进来”政策,坚持扩大引进技术与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利用外资与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利用国际有利条件与发挥我国自身优势相结合。要完善“走出去”政策促进体系,充分利用两个资源,两个市场,促进信息技术开放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研发全球化深入发展,竞争与合作成为主流。因此,应通过政策鼓励同行业或跨行业上下游企业间组成创新联合体,共同进入创新过程,以克服单个企业创新能力的不足。

二、促进我国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措施与保障

(一)落实中央精神,提高促进技术创新政策的实效

1. 实施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

一是增加科技投入,降低技术购买成本。结合产业政策对信息产业和某类规模企业进行鼓励,也可以把区域政策和聚集效应相结合,通过提供公共产品给创新者提供利益。在国际规则许可范围内,设立支持研发的各类专项基金,如研发中心人员培训基金、消化吸收专项基金等,支持国家工程中心、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对从事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的企业给予探索性成本补偿。二是减免税,减轻创新者税赋压力。在信息产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或者先在软件、集成电路等高技术企业率先试点。三是统一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四是减收资本增值税等措施鼓励发展风险投资。五是在信息产业领域改革折旧制度,全面提高综合折旧率(从7.5%左右提高到10%左右),对一些电子技术装备进一步加速折旧。六是在会计处理上,对于与研发相关的股权转让和期权转让等计入研发费用之内(美国2005年开始实行这项制度)。

2. 进一步完善促进技术创新的投融资政策

可从以下几方面投融资支持体系:一是鼓励探索各种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机制。如成立风险准备基金,由创新基金统一向银行申请贷款,提供资金给科技型中小企业、“863”计划等的承担单位,或通过科技贷款贴息、适当提高银行对中小科技型企业贷款利率上浮的比例等措施加以扶持。二是建立科技产业发展银行或中小企业发展银行,积极探索和开展多种担保形式,发放多种低风险的贷款;探索开展税款返还担保、股票股权抵押、保单抵押、债券抵押等多种贷款形式,解决企业合理的资金需要。三是积极推进科技金融工具创新,建立自主创新企业的贷款担保制度。产业部门可以联合金融部门以创新的金融工具,如对重大科技产业化专项资产实行证券化、发放可转换债券、票据贴现等低风险业务进行融资。

3. 推进实施支持本土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

充分利用WTO关于政府采购方面的例外原则,大力支持本土企业。一是修改《政府采购法》,明确国货的概念内涵;增加“国家安全”例外原则;在《招标法》中,对政府采购的保护国内产业的原则进行配套性的补充、修改。二是对于利用大量国家财政资金资助的公共项目,通过成立项目法人的形式,以企业的名义逃避政府采购关于国货原则的规定的行为严格监督并予以取消。三是在关于国家安全方面的政府采购中,采用封闭招标方式,将投标者限定在国内企业。

4. 调整鼓励技术创新的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政策评价导向,利用外资重点将由范围和数量转向结构和质量

一是由过去较为被动地适应国际环境转向一定程度上影响国际环境;由过去主要是适应规则转向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制定规则;着眼于在全球产业分工链条中位置的提升,吸引外资政策应当更加明确地将重点放在技术引入和创新上。二是在当前国家“科技兴贸”战略框架内,优先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全面提高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改造传统出口产业。把全过程支持与重点环节的支持结合起来,将支持政策向源头延伸,特别要支持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技术引进和技术进步以及建立技术标准。目前,技术、工艺的引进,尤其是低水平的重复引进,形成对我国二次创新以及自主创新的极大冲击,应对已有能力自行设计、生产的产品实行必要的市场保护措施。

5. 进一步完善落实鼓励自主创新的人才政策

继续深化人才体制改革,推进实施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政策,在信息技术人才的评价、使用、流动、激励机制等方面大胆创新,在人才的创新成果的产权保护、交易等方面加大鼓励和支持,以营造吸引人才、使用人才和发展人才的环境。通过重大项目的实施,加大对信息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力引进科技人才,对于所需专业人才,优先调入,在子女入托入学、医疗保险等方面享有规定的优惠和待遇;吸引留学人员创业。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企业利用期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重奖创新人员;鼓励科技型企业设立管理股和技术股。

(二)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各方协调,营造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

1. 落实区域规划机制,建立健全区域持续创新体系

以各开发区和产业集群为载体,立足于产业集聚,加强区域协调与合作,完善区域之间、地方与中央部委之间优势互补的协调机制,深化区域内部改革,为建立健全区域持续创新体系提供保障,形成以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公共研发体系为平台,辐射周边、拓展海内外的区域持续创新网络体系。

2. 继续建立和完善部门协调长效机制,形成有机衔接的体系

促进官、产、学、研、资、介各部门各环节相结合,做到政策之间的有机衔接。充分发挥政府、独立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科技领域的学会及研究会、经济领域的行业协会、金融机构,以及各个专业领域的中介机构等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技术创新活动之中,共同担负在创新的不同阶段和环节提供创新所需的各种要素及服务,形成完善的技术创新链和创新体系。

3. 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支持新型创新模式

近年来,一种不同于传统工业实验室的“创新实验室”悄然而生。在新型创新实验室中,不再使用流水线式的研发方式,而是用团队研发方法,将不同学科的人员聚集在一起,采用“头脑风暴”方法,分别对不同方法进行尝试,以找到最佳方案,加速将产品推向市场。对大公司来说,创新实验室是克服官僚作风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技术创新措施范文第7篇

拓展煤炭产业链的主要途径是发展煤化工,确定拓展煤炭产业链的发展方向对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煤炭矿区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但要注意的是拓展煤炭产业链并不意味着能从源头上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何况某些拓展项目属新兴的朝阳产业,其科技含量之高、投入资金之多、存在风险之大都是难以估量的,因此煤化工的发展之路并非一马平川。新型煤化工是一个技术与人才高度密集的现代产业,现在很多大型的新型煤化工技术尚处于初步试点阶段,要想真正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推广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这其中需要引入大量设计研发、生产施工、管理运营等相关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但我国从事煤化工生产及研发的工作人员多由石化行业或其他关联领域转行过来的,可以说现阶段制约煤化工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便是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不足。大型现代煤化工技术多是首次在大规模的工业化中应用,所以下列风险不可避免:技术在初步试点阶段虽然可行,但没经过实践长时的运行检验;当前煤化工中关于“三废”的处理技术尚不完善,距离真正实现“零排放”还有几步之遥;经济、技术等方面还没得到验证,因此要想完善技术必须进行深层次的集成优化与升级示范;投资强度大必然会造成部分投资者望而却步,总之要想新型煤化工的现代化发展一帆风顺,必须做好事先的经济风险评估。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煤气化是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和转化的核心技术,是发展煤基化学品、IGCC发电、制氢等工业的基础。大规模气化技术的应用对引领煤化工行业的转型发展、促进我国化学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一些产业链延伸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较大的技术风险。

2新型煤化工技术问世

我国的芳烃年消费量超两千万吨,其为大宗基础有机化工原料,作为化纤、塑料等领域的关键生产原料成功覆盖了服装面料、航空航天、交通运输、装饰装修、电器产品、移动通讯等行业。市面上的芳烃有不小于97%都源于石油原料,而我国石油产能不足,40%的芳烃依赖国外进口,而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煤制芳烃技术的成功问世成为了新型煤化工现代化发展之路上的一个里程碑突破,不仅有利于推动石化原料的多元化发展,也有利于应对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当前用煤炭资源代替石化生产原料成为新型煤化工现代化发展的重点方向,同时要求真正实现煤炭资源的“零排放”,这一点已被国家能源局写进了““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煤制芳烃技术以煤炭资源为主要生产原料,由煤气化、合成气制甲醇和甲醇制芳烃三大关键技术组成,其中国内外关于煤气化与合成气制甲醇的生产技术都已纯熟,唯有甲醇制芳烃这一生产技术还是白纸一张。而经由我国清华大学自主研发成功且当作催化剂的甲醇制芳烃和能够应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流化床甲醇制芳烃填补了此项国际空白,对我国发展安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保障意义。经清华大学各位专家们数十年技术攻关而成功研发的流化床甲醇制芳烃在煤制芳烃技术领域里可谓具有划时代意义,其成套技术的创新性之强在技术领域的发展史中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且将同类技术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流化床甲醇制芳烃成套技术的先进性表现在操作流化床装置时,虽然弹性较大,但是非常平稳、易于控制,其自动化与连续性非常高,甲醇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全部转化成所需要的芳烃,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氢气,真正实现三废“零排放”、环境“零污染”。清华大学各位专家们在研发煤制芳烃技术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绿色化学”的理念,煤基甲醇生产在经过脱硫、脱氮等程序后,生产处的芳烃必然是干净的、不含丝毫杂质的;甲醇转化成芳烃的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氢气并非无用武之地,其可以回炉用来调整合成气的碳氢比;甲醇转化成芳烃的过程中产生的甲烷和乙烷可用作燃料或制氢原料,并且在下一道工序中还能再次转化为芳烃,可谓一举多得,真正实现了物尽其用、物尽其责,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建设。当今社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企业要想长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和煤化工领域中站稳脚跟、占据技术高地必须大力发展科技,不断突破创新。这就要求企业要积极研发煤制芳烃技术的延伸产业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企业与众不同的技术核心竞争力,继续探索被视为最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科技创新途径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并发展运用这种模式,促进企业的科学、可持续、快速发展。因为谁能在新能源战略竞争中取得优势,谁就能在下一场产业革命中充当领跑者。需要强调的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煤炭资源相对比较丰富,而研发煤制芳烃技术的延伸产业链势必会带动相关下游产业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实现东部地区共享中西部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还有利于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对实现西部大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与现实性。研发煤制芳烃技术作为实现新型煤化工的现代化发展的第一步,一定不能出丝毫差错,后续的很多相关工作都要稳扎稳打,坚决杜绝急于求成。

3结论

煤化工项目已获得国家层面的重点关注,煤化工产业园有望在我国异军突起,新型煤化工项目的批量上马将成为日后煤炭行业、化工行业的“重头戏”,因此需要在核心技术、核心设备、核心工艺等方面加大投入。而化工领域拥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效应,以产业园的形式布局煤化工项目意义重大,可以预想到更多生产线有望在2015年前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

技术创新措施范文第8篇

1.对产业集群的基本认识

1.1产业集群的概念产业集群指的是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1.2产业集群的类型产业集群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1)根据形成方式可以分为引导培育型、强制性培育型、以及诱致性自发型;(2)根据其驱动因素可以分为需求因素驱动型以及供给因素驱动型;(3)根据其市场结构可以分为多核式、轮轴式、葡萄式、以及混合式;(4)根据其深度可以分为简单型和复杂型;(5)根据企业间的合作程度可以分为紧密型和松散型等等。

1.3产业集群形成机制产业集群形成机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市场自发形成机制、政府主导机制、以及政府引导机制。

1.4产业集群的形成因素产业集群的形成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是制度因素,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条件;其次是历史文化因素,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此外还有生产要素因素和需求因素。

2.我国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健全完善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大学和研究机构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促进和实现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体制原因,当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产学研合作体系,致使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例如我国的中关村,虽然有较强的科技实力,但是实现自主创新的高科技产品较少,主要还是依靠企业自行研发和引进国外技术。

2.2资金投入不足虽然我国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但是对科技的投入相对不足,难以满足技术创新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研究支出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无形中拉大了两者间的科技水平差距。

2.3财政融资的渠道不畅通我国当前还没有针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信贷政策,造成中小企业的贷款较为困难,同时依靠财政渠道筹措资金又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银行资金和财政资金没有严格划分;其次是分配制度不健全,效率低下;此外,政府的产业导向不清晰,对中小企业的界定缺乏具体的标准,导致企业享受财政资助的资格认定困难。

2.4缺少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当前我国对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缺乏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造成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效果不明显。首先,税收优惠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所得税和减免流转税的形式存在,优惠重点一般集中于生产与销售两个环节,可以说是针对结果实施的优惠。其次,税收优惠政策侧重于对企业的优惠,针对科技人才的优惠政策较少,难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此外,税收优惠主要定位于企业,而不是科研项目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环节。

3.我国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财政政策支持

3.1增加财政投入,优化环境实现产业集群需要有良好的环境作为支撑,因此政府必须要增加财政投入,优化环境,以此来吸引企业的集聚。首先,要健全基础设施建设,为园区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健全基础设施的过程中要坚持和谐可持续发展,着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园区,从而提高技术创新项目的承载能力,吸引投资者的目光。其次,要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增加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研发经费,使财政支持成为推动科技进步、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此外,还要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大银行贷款贴信力度。

3.2健全和完善针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财政支持机制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进行技术创新,因此国家必须要健全和完善针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财政支持机制。首先,要增加对中小企业服务机制的支持,搭建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平台,并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创业辅导、以及管理咨询等。其次,要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创造条件,支持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鼓励担保机构的发展,并设立引导资金,吸引民间投资,推动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发展。此外,要支持中小企业积极开拓市场,一方面要支持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建立协作关系,这是其顺利进入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要按照国家惯例,对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给予一定的资助,鼓励他们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3.3完善税制对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财政政策支持,还可以从财政收入角度给予支持。首先,要改革增值税,尽快实现消费型增值税,对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允许选购的生产机械进行抵扣,从而减少对产品重复征税,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其次,要完善所得税,并设立技术开发资金,对使用高新技术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对从事技术创新的科研人员适当减免一定的个人所得税。此外,还要实现从直接优惠到间接优惠的转变、从结果优惠到中间环节优惠的转变、从区域优惠到产业优惠的转变。

3.4建立跟踪问效制度,提高对资金的利用率当前我国的财政扶持资金比较重视分配、轻视管理,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不够,为了有效应对这一状况,必需要建立财政扶持资金的跟踪问效制度,提高对资金的利用率。

技术创新措施范文第9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竞争优势; 企业文化; 项目管理

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额逐年增加, 建筑企业的生存状况会逐步好转。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 开始转变观念, 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的作用, 使得竞争实力逐步增强。

一、技术创新的作用分析

比较企业竞争的非价格因素, 我们就会发现对企业信誉的比较绝对是建立在施工技术的基础上。而施工质量也是施工技术的体现, 就像已建成的建筑物只能代表建筑企业的技术水平而不能代表未建建筑物的质量。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建筑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技术力量。技术创新的根本作用也就是使建筑企业技术水平能够超越自身原有水平, 进一步取得或者拉大优势地位。而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改变原有的技术能力,获得竞争优势。技术创新有两个功能: 一是能够创造充分的顾客价值, 即给顾客带来根本性的效用和好处; 二是能够创造充分的企业价值, 即帮助企业降低产品成本或提高产品差异, 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并获取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

二、建筑业技术创新的重点问题分析

1、项目管理创新

一是大力推广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成果, 拉动提升建筑企业的优化升级。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产业信息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精益生产。精益生产 (Lean Production) 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度的适应性。建筑市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影响其生产的重要因素, 故如果能够提高建筑企业的生产适应性, 则同时也就提高了生产效率。

2、新材料的开发应用

工艺技术的创新( 1) 在地基基础和地下工程技术方面, 要在充分消化吸收国外地基加固技术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开发使用我国特点的地基处理新技术, 如预应力管桩、大口径重荷载现浇灌注桩、深基坑支护技术、地下连续墙技术、地下工程逆作法施工技术等。( 2) 上部结构施工技术方面, 在模板的使用上有台模、飞模、排架式快拆模体系、独塔式快拆模体系、升扳机整体式提升模板脚手架体系等; 在钢筋混凝土技术上, 可以在钢筋工厂生产焊接管网, 在施工现场进行钢筋焊接骨架整体安装, 可以发展高标号混凝土、商品泵送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 在结构吊装上由传统机械吊装向大型化与多机组合吊装发展, 如整体提升技术、平面滑行安装技术。(3) 建筑工业化是建筑生产发展变革的历史过程,它是采用现代大工业生产来建造建筑物, 使建筑生产从分散、落后的手工业方式向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先进的大工业生产方式过渡。它通过建筑设计的标准化与体系化、建筑构配件生产的工厂化和供应的商品化、建筑施工的装配化和机械化、建筑生产管理的合理化和科学化等方式, 最大限度的克服建筑业由于其产品不能移动,形体庞大, 生产具有流动性、单件性、生产周期长等特点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显著地提高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 4) 开发推广节能、低污染的环保建筑技术, 营造绿色建筑; 大力提倡智能化楼宇建造, 推广设计施工一体化施工;( 5) 发展并完善提高施工监测、材料检测、功能检测、使用寿命检测等多项测试技术。

三、创新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分析

1、加强技术推广力度。企业在施工生产中遇到技术难题时, 组织人员进行技术创新, 但问题解决了, 却无人将科技创新成果总结推广应用, 致使很多一部分花费很大的科技创新成果仅一次使用就结束, 没有对行业的经济发展产生应有的作用。表面上看, 大中型企业都有科技创新领导小组, 也有一些科技成果, 但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却寥寥无几。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所获得的科技成果,有的束之高阁, 有的自行消失, 造成长期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因此, 要加强创新成果的推广, 使创新能真正为实现企业科技进步发挥作用。

2、 大、中、小型企业确定不同的创新重点。( 1) 目前, 我国国有建筑企业是建筑市场上的主体,大型企业和集团将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他们具有相对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因此, 在技术创新方面, 大企业应建立技术开发中心, 重视技术创新的人才培养和信息储备, 增强技术创新资金的投入。( 2) 建筑业中中小企业主要以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为主, 具有结构简单、灵活的优势, 但相对与大企业人才缺乏、资金缺乏、信息不畅、技术设备及生产手段落后。

四、建筑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分析

1、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1) 鼓励个人成就, 建立多样化、差别化的物质激励系统。能力出色的创新人员往往认为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贡献是不同的, 因此, 要对他们的个人能力予以充分的承认, 针对他们的个人成就实行差别化的物质奖励。物质奖励永远是激励的基础因素。采用的手段通常有奖金、股票和股票期权。后两种是国外企业常用的激励手段, 它们把员工利益与企业发展联系起来, 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套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风险激励机制。( 2) 给予创新活动足够的空间, 重视精神激励的作用。创新活动往往和企业现有的经营活动不完全一致,因此应予创新人员足够的自, 使他们能够相对独立地开展创新工作。创新者的个性也较为鲜明, 应允许他们的一些反常行为。只有具有了足够宽松的创新空间,创新活动才能发展, 创新人员也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聪明才智。( 3) 允许失败, 但不允许不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中间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任何一个成功创新的背后, 往往有着千百次的失败。现实中很多人否定失败的创新活动, 甚至害怕失败而裹足不前, 创新就得不到应有的支持, 不知不觉中错失了很多机会。

2、 建立适合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没有相应的环境, 新思想、新意识未必能有良好的环境进行试验和应用, 创新也就无法取代传统。所以企业必须建立新文化, 营造创新氛围。创新文化指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企业在创新及创新管理中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创新精神财富及创新的物质形态的总和。创新文化包括创新价值观、创新准则、创新的制度、创新的物质文化环境等具体内容。创新文化塑造企业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支持企业的持续创新。一种企业文化的价值所在常常是难以度量的, 但是要在短时间内改变它们极其困难。一般来说, 创新制度对创新文化具有引导作用, 可以通过建立制度来改变企业文化, 虽然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但对创新文化的形成有显著的效果。

3、以住宅产业的发展为切入点, 搞好技术创新工作住宅建设正日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一个系统化产业工程, 并逐渐形成住宅技术保障体系、住宅建筑体系、住宅部品体系和住宅的质量控制体系、住宅性能评定体系等五大体系。针对住宅建设中的结构体系、节能、装饰装修、使用功能、质量通病等热点和难点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 将住宅工程建设的技术创新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国住宅产业整体水平有一个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申立银等著译. 建筑业企业竞争力 [ 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技术创新措施范文第10篇

1.1教育理念与培养方式传统守旧

黑龙江省地处东北边塞,人才教育方式较为守旧。这方面貌似老生常谈,但是确实影响到技术创新能力的本源。我国古老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听话、守本分;中庸、不出格”,有独特想法的叫做“离经叛道”,而严酷的考试制度使得学校的大多在进行“填鸭式教育”,告诉学生这个问题就是这么解决,记住方法就行了。相反很多西方国家的孩子小学时就接触一些研究性的作业,他们必须独立观察探索、而后到图书馆找大量资料来获得知识补充,最终完成论文。在我国,是不可能给学生几天甚至几周时间去完成这种“课外任务”的。传统的培养方式在一定时期内,比如:高中之前,能让学生获得了惊人的知识储备;但从另外一方面却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故而在大学之后就普遍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学生。

1.2人才引进与储备方式不健全

人才是技术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在技术创新中的创意思想的形成阶段、研究开发阶段、测试阶段、批量生产阶段、市场营销阶段及创新技术扩散阶段无不需要大量的高级人才[1]。而目前黑龙江省的科研人员相对匮乏,而在一些高新科技的产业中所需的在与人才,及企业研发团队中既具备研发能力又具备组织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就更少了,远远不能满足技术创新领域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黑龙江高等教育水平落后、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其二,对于技术创新人才的优惠政策吸引力度不够。自从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我国各地区为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都提出了一些吸引优秀人才的方案,包含:提供住房保障、实施政府津贴、建立奖补制度、科研资助、提供配套服务等等方方面面。例如:北京、上海为符合条件的高科技人才解决户口问题;江苏省财政2014年拿出2亿元专项资金,组织实施“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对于企业引进的双创人才一次性给予50~100万的资金支持;广东省建立海外来粤工作的高层次人才信息库,编制高层次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定期向海内外需求信息,引导供需对接,建立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绿卡制度”等等。而黑龙江省地处偏远,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引进人才和人才发展领域不占优势。即使像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这些科研院校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毕业之后也大多“孔雀东南飞”了。仅以哈尔滨医大二院为例,每年流失的培养人才就高达30%,而引进人才方面,除了原哈尔滨医科大学系统出身的高端医学人才外,很难引进其他领域人才。引进高端人才难、人才流失严重成为黑龙江省各行各业的普遍问题。

1.3吸引投资的力度不够

黑龙江省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融资局面仍需完善。现如今全球经济危机余波尚未平息,多数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仍很恶劣,市场风险加剧、自我发展资金的积聚能力低、导致了各行业的产品研发能力低、种类少、竞争能力偏弱。以风投机构投资为例:2013年我国风险投资各类机构已经达到1183家,比2012年增长了7.9%,其中风险投资企业就有942家,风险投资管理企业241家,当年募集资金136家,风险投资资本总量已经达到3312亿元。而针对黑龙江区域的投资规模仅为1.7%,投资比例为0.56%。黑龙江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金融贷款数目也非常低,在全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中国指数研究院2013年研究从宏观环境、房地产市场、宏观与市场协调度三大维度出发,用12个分项指标和40个具体指标,对全国七大区域、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地区)的所有地级市进行评价。黑龙江省进入前50名的城市仅有哈尔滨(36)和大庆(48),前100名的还有绥化(56)、黑河(79)。这说明从宏观投资决策到跨区域投资决策方面,黑龙江均难成为焦点。专门针对技术创新的投融资渠道狭窄,风险投资的机制尚未健全,很多项目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

1.4技术转化生产力效率较低

在科研领域中,学校与科研机构作为知识创新体系的主体,主导着知识的生产、运用和传播,在世界各地很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的企业也提供学校与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也提供其科学研究经费,如: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波、韩国的大德、台湾的新竹等等。这些园区的出现有力的推动了当地科技产业的发展。学校与科研机构从企业处了解市场明确研究方向,并获得资金资助;学生从学校与科研机构学到适应日后工作发展的技能、从企业处获得实践经验;企业又从学校与科研机构处获得最新的研究成果、最尖端的人才用于产品改造,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这种良性的循环有助于学校与科研机构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就业率的上升,更有利于企业经济利益的增加[2]。目前,黑龙江省主要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园、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园、哈尔滨理工大学科技园和大庆石油学院科技园等高新科技产业园区,这些技术创新集群内,学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交流沟通普遍不足,企业没有给它们创提供足够的信息与经济资源;学校与科研机构也没有充分关注企业的发展方向和需求,大多仍以基础知识传播为主,所研究的成果一定程度上与实际工作脱节,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重视,在业务评价上,未能充分注重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这反映出黑龙江省学校与科研机构的体制改革滞后,也反映出校企合作的机制尚需健全。

1.5产业结构与企业管理体制不完善

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已逐步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煤炭、石油、林业和机械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之后,沿边形成开放带,边境贸易有很大发展,全省经济也有较快增长。尽管如此,黑龙江仍是我国的农业大省,老重工业基地,其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由此导致第三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进作用不明显。与此同时,黑龙江省很多企业的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方式落后,没有持续有效的技术创新规划。究其原因一方面,黑龙江省的大多数企业的财富的原始积累大多依靠的是贸易往来而非科技研发和产品生产,导致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对自主创新生产能力认识不足。另一方面,省内企业的体制也相当复杂,公司体制之间的冲突性极大地限制了技术创新集群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度,科学技术创造的价值被忽视,技术人员的脑力劳动得不到等量的回报。

2提高黑龙江省技术创新能力的几点建

2.1转变思想观念、完善人才培养方式

技术创新的核心就是新思路、新方式、新观念,在转变思想观念方面要多借鉴国内甚至国外先进的思想理念,转变一切束缚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鼓励开拓创新、鼓励自力更生、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在人才培养方式上,第一,先要减少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创造新型教学模式,多设德育课与实践课,鼓励学生通过独立研究创造获得新知、运用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第二,要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让中等教育甚至高等教育职业化、社会化。同时积极鼓励民间投资兴办教育,使之与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成为一套多种学科、多种层次的低门槛教育体系,让更多有灵活头脑、有求知欲望的人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第三,建设高水平大学。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应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结构;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融合,促进高校与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逐步构建大众化、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第四,针对更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不同方面进行提升,如提供优化创业环境、生活环境、制度环境;组织创新和科研团队;创立更多的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技术)中心;聘请两院院士和农业、工业、医药、旅游、对外贸易、财政金融等各领域的杰出科学家、研究者作为培养体系的核心力量,为黑龙江省本土特色化的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2改善人才引进环境、建立人才储备信息库

在改善人才引进环境方面首先有优化用人机制,完善用人制度、给人才以稳定上升的发展空间、对创新精神给予奖励,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适应黑龙江经济发展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以此来充分调动集群内部人才的积极性。在人才储备方面,可以借鉴省外和国外的先进经验。首先对自主培养、并获得杰出研究成果的本土人才应给予更多政策倾斜,结合其发展潜力给予相应优厚待遇,并为其搭建发展平台,吸引更多现有人才留下来。其次对引进人才,应分析其需求特点,尝试由单一的“重金聘请”转变为“合作开发”,并在岗位聘用、资质认证、家属就业、子女教育、居住医疗等各方面给予政协倾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再次,针对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创新高层次人才分配机制,比如: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奖励项目完成人员和有贡献的人员,建立完善人才资本与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同时给予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支持其自主选择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鼓励高层次人才到省外甚至出国培训交流,参加高层次学术、技术活动;支持本省科技机构和人才主办国际性高层次学术、技术交流活动。最后,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标准,健全人才评估体系,创立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信息库。探索设立国外人才引进工作站。编制我省高层次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定期向国内外需求信息,引导供需对接。

2.3发展特色产业、加大吸引投资力度

要增强吸引投资力度,第一,应提高黑龙江省内行政管理部门的办事效率,简化不必要的环节手续。例如:注册一家公司,在黑龙江省普遍需要1个月左右的时间,在上海要22天,北京20天,到了深圳只需要17天,可见我们在压缩登记事项时间、简化审批手续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此外,政府工作人员也应增强服务意识、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投资者提供优质的服务,积极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营造廉洁高效的投资、创业、发展软环境。第二,发展黑龙江省特色服务与产业。比如:在绿色农业产品、农产品深加工、医药领域开发、娱乐与旅游产业等方面具备吸引力的项目应给予政策支持。可采取资本金注入、贷款贴息、补助投资等形式,促进特殊行业发展。第三,确保银行信贷对老工业基地技术进步、产权改革和产业升级的支持,积极扶持具备创新能力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与小微企业。可考虑运用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满足其科研资金需求,鼓励地方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发展新型融资方式,进行产业投资基金和信托基金试点,推广融资租赁。第四,吸纳各类资本投入,鼓励社会资本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参与项目运作和管理。对技术创新项目,可通过招投标方式公开选择项目法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收购、兼并和风险投资等方式吸引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广泛开展网上招商、以商招商、聘请国际投资中介机构招商。运用并购重组、境内外上市、基金会投资、BOT等方式融资。加强与国内大企业集团的合作,吸引沿海发达地区的非公有制企业投资。

2.4促进校企合作、提高技术转化生产力效率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高等层次知识的宝库,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是科技成果的集中生产地,因此,怎样将金种子种入黑土地,让其壮壮成长开花结果是提高黑龙江省技术创新能力面临的严峻问题。应充分挖掘黑龙江省科技优势资源,发挥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鼓励引导作用,促进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与黑龙江省产业需求有效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落地开花”。与此同时,“校企合作”仍是技术创新的良好经营方式。黑龙江省内,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院校在航空航天、材料力学、电子信息、农林牧渔、生物医药等领域都有显著地研究优势。因此,应积极促进校企交流,比如:鼓励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到企业中挂职训练、鼓励学生深入企业实践研究、鼓励企业管理者和科研人员参加高校专业技能深造课程。校企之间可以采取“政府出资、校企唱戏”或“企业出资、学校攻关”等方式相互合作,形成“产、学、研”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

2.5推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建立基本产业制度框架

助力黑龙江省技术创新发展需要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速度,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发展模式。应分析特色工业发展前景,为老工业基地转型提供前进发展方向;创新公司体制,为老工业基地转型提供前进制度保障;优化产业布局,为老工业基地转型提供前进项目支撑;实现科技创造生产力,为老工业基地转型提供前进技术动力。此外,完善的产业制度环境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保证。制度是一种公共物品,市场机制很难有效地提供,只能由政府担当供给制度的职能。目前黑龙江省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地位靠后,而越完善的区域市场体系越能促进产业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和生产率的提高。因此,想要在技术创新中取得优势,就势必要建立健全产业制度[3]。在完善市场体系的过程中提供合理的制度安排不仅可以使黑龙江省在制度建设上走在前列,同时也使其在技术创新集群发展中取得一定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日本颁布了一系列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与法律,从一定程度上使得大萧条的日本经济得到复苏,完善的制度环境是提高技术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这是我们值得借鉴的。比如:在旧有的国有产权制度下,无论管理者、技术人员还是一般工作者都只能获得相同体系的等级待遇,这大大打消了一部分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如果企业能够采取股权激励的方式,让他们与企业共同分担风险与收益,那结果必然相反。与技术创新有关的法律制度也应完善,主要包括:专利法、商标法、科技进步法、技术改进法、技术合同法、技术贸易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比如:广东省在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与保护方面,主动为高层次人才申请国外专利提供帮助,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活动提供知识产权政策和有关信息的咨询与服务。完善的制度环境是提高技术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无论何种改革、何种转变都需要经过市场检验,希望该文的分析与建议可以帮助提高黑龙江省科学技术的竞争能力,使其在在市场运作机制中优胜劣汰、发展壮大。

上一篇:中学教育知识范文 下一篇:临床优质护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