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核心价值观范文

时间:2024-04-19 15:28:21

劳动教育核心价值观

劳动教育核心价值观篇1

论文摘要: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不能只注重于“知”的层次,而是要实现“知行合一”,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学生的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能否吻合则是考量职业教育的重要尺度之一。这是职业院校培养合格职业人才的深度思考及对策研究,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的选修课——《aming To Do》,给了我们有益的启迪。

《Learning to do》一书,源于1996年德洛尔代表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所做的报告中提出的“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 .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 )、学会生存(learning tobe)、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四个教育支柱,已成为世界教育界共同的精神财富,得到世界各国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具体实施。《Learningto do》价值观,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突出职业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促进终身学习,是学习者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环境下,全面地塑造一个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为学习者的生活和工作进步做准备,实现个人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和谐、统一。其核心是尊重人、尊重劳动,崇尚真理和智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赋予教育的使命,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要培养造就担负起社会责任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职业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必须不断地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Learning to do》的价值观教育,正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价值观与职业价值观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价值观作为一种内心尺度。它凌驾于整个人性当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察、信念、理解等,支配着人认识世界、明白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和自我了解、自我定向、自我设计等;也为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足的理由。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和实践的重大问题、根本性问题的,具有高度普遍性、概括性和广泛社会性的价值观念或价值观念体系。它可以使人们的认识理念形成固化而稳定的思维导向和行为取向。它对个体生活和集体生活都能打下深深的烙印。

职业价值观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

从历年学生就业反馈中的信息发现,如果将人才的素质分为性格、态度、技能、知识四个层次,那么相比于知识和技能,用人单位日益注重员工的性格、态度等人格层面的东西,如自尊自立、诚实正直、爱岗敬业、责任心、上进心等,而这些素质恰恰不是通过职业技能培养的。为此,我们一直在不断尝试和探索,试图找到一种既有效又能使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来促进学生智力与情感、审美意识、责任感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形成积极正向的价值取向。主要是通过做事融合价值的评估,让学生与自己的内心、学生与教师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通过这一过程,学习者最终将能够在个人幸福和工作满意之间进行协调,以实现个性发展与职业发展的统一、完整与和谐。课程突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所需具备的各种核心价值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价值模块为教学单元为教师提供了具有一定操作性的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新范式。修课的宗旨在于开发人的全面发展所应具备的各种核心价值和有助于共同工作的重要价值,其定位是使学习者掌握人的全面发展在职业岗位中所需要的核心价值,教会他们在价值形成的过程中,学会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判断。通过实际行动,来内化并外显这些价值,为学习者今后在从事的职业岗位中学会做事、工作进步做准备。

二、教学实践与探索

《工作的意义》模块是《Learning to do》35个模块之一,其价值观是对劳动的尊重。围绕尊重劳动这一核心价值观衍生出来一系列“尊重”的价值理念,即尊重劳动及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也就是学会尊重和欣赏所有形式的工作,并且认识到各种形式的工作无论是对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是对社会进步与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是互动交流、情感体验式。按照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规律,将《Learningto do》的教学活动设计为四个层面:即认知、情感、理解、行动。

1.认知层面—事物知晓。首先通过尊重劳动、辛勤工作、工作成就了人生辉煌的案例,让学生们分组讨论而知晓社会各类劳动,它不仅局限于普通工人、农民(工)的劳动,不局限于一般性的劳动,而是包含着更广泛的各种深层次的劳动。在案例分析中,让学生们知晓:劳动与创造是紧密相连的。一粒种子,经过农民的劳动,就会变成成千上万颗粮食;一块钢铁,经过工人的劳动,就会变成精美的部件;一些普通的原材料,经过发明者和生产者的劳动,就会变成彩电、空调、手机、电脑……劳动贵在创造,没有创造,劳动只能是简单的重复,创造也离不开劳动,没有劳动,创造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劳动要付出辛苦,创造要承担风险,这也是劳动与创造的价值和光荣所在。

美国某一大企业,电力设备发生了故障,老板公开招聘能人。一个工程师应招,他只动了一根电线,100万美元就到了手。这时老板有点后悔:“我一天的利润只有几千万美元,你手指头只动了一下,就来了大钱。”这位工程师微笑着说:“动一下电线只值1美元,而知道在哪里动,却值99.9999万美元。”通过介绍,进一步让学生们知晓工程师的成功是长期刻苦钻研、经验积累和反复试验的结果。让学生们知道自己现在的学习和未来工作成就的关系。

此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认知层面上明白: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财富的源泉,也是产生和积累知识,发展和孕育人才,凝聚和提供创造力的源泉;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人才是创造财富的最重要的资源;创造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内驱力。

2.情感层面—价值认同。此环节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从感情层面强化学生的认知,并进一步形成价值观的认同。

请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历的打工或其他社会活动,讲述曾留下的记忆感受。观察父母的日夜操劳,重点强化学生经历的体验和深刻理解父母的含辛茹苦,更清楚自己作为一个准消费者,没有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消费支出,在每次购买自己的消费品时所花费的都是父母的心血。从而强化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的意识,培养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归纳引导,从情感层面强化学生们认知:当今时代,劳动的内涵日趋丰富,劳动的形式日趋多样。

知识是劳动的结晶,创造是劳动的重要形式,劳动者是劳动的主体。“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就是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尊重和保护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都是无尚光荣的。

3.概念层面—理性理解。在前两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使学生从理性高度理解:“当我们把工作看作不仅仅是维持生计,而是一个扩展自我,利用自身内在资源和激发个人潜能的一个过程,工作就对个人具有了意义;富有意义的工作,应该是符合并且能够发挥个人能力的,特别是劳动中付出的四种精力—身体的、智力的、情感的和精神的。工作所利用的精力种类越多,工作的意义就越丰富;富有意义的工作所带来的回报通常是内在的多于外在的,乐趣和满足通常是富有意义工作的结果。当工作与个人需要紧密结合时,富有意义的工作甚至可能成为一种精神力量;在富有意义的工作中,人创造了工作,作为回报工作也创造了工作者自身,我们必须感谢工作对我们所做出的贡献;富有意义的工作不仅仅能帮助个人实现个人幸福和自我价值,而且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4.活动层面—自觉行动。引导学生将理解和认同价值理念转化为价值行为,具体做法让学生制定自己认可的劳动行为公约,该公约强调关注以下的内容:

“我是否关注了工作本身?

我能通过工作全面表现自我吗?

我是否投身于富有意义的工作之中了?

我是否有足够的毅力和技能做好我的工作?”

教师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种形式的工作,来实践行为公约,并于工作实践后提交一份认为最能体现工作意义的感想。此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价值观的行为体验,是最重要的实践环节。

三、教育效果检索

1.工作促进个人的成长进步。“工作促进我们个人的成长进步,无论何种工作,只要我们认真努力地去做,我们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都能取得好成绩。任何一位成功的人士都是源于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赢得社会的尊重和敬仰。工作不仅仅能帮助个人实现个人幸福和自我价值,而且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这就是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进步。

2.敬重每一位劳动者。“尊重劳动,敬重每一位劳动者,是他们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好生活,是他们为我们创造着美好的明天。社会各行各业都应被社会所尊重,每个人都应为社会做贡献,同样应获得被尊重的权利”。没有农民,我们每天吃什么?,没有工人,我们穿的衣服、住的房子从哪来?没有清洁工,我们身边的环境将是怎样的糟糕呢?是他们的牺牲换来我们的幸福!他们非常值得我们尊敬,因为他们凭自己的劳动生活是很光荣的”。

3.劳动光荣,工作伟大。“工作并不单单是挣钱的问题,我们要从更多的角度认识工作,我们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劳动,民族的强大与尊严离不开劳动,人类的健康与长寿离不开劳动。我们没有理由不劳动,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没有理由看不起任何一位劳动者”。“以前总是觉得环卫工人特别的脏,每次看见他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躲开。此课让我对劳动有了新的审视,我对他们起了深深地敬意,他们是最好最棒的,他们用自己的劳动证明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劳动最光荣”。

四、结论

5年的实践探索,给予了我们诸多的启示与思考:

首先,价值观教育势在必行。在21世纪这个变革的时代里,既充满了新的机遇,又面临着各种挑战,尤其是当这些挑战是来自传统的思维和习惯的时候,我们自身的变革就更加重要。常言,要带动一个真正的变革,必须首先变革人自身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

第二,职业教育在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将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应摆在重要位置,这是关系到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的职业劳动者”的关键。

劳动教育核心价值观篇2

一、德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德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德育对象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方面的教育活动,狭义的德育是指学校内的德育教育,德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初中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核心价值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德育是内容和载体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借助德育教育来传播,初中生的德育要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是中学德育的目标。

二、对初中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德育的必要性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初中生出现道德危机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与经济因素息息相关,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初中生道德价值观的根本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另一方面也产生了消极影响。由于市场经济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使得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等不良风气。这些不良风气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初中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离,产生道德危机。因此,有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德育进行对接,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才。

2.西方意识形态对初中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国际贸易也越来越广泛,通过国际贸易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思想、文化方面的渗透。西方国家的一些价值观会对人们价值观产生影响,动摇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心,不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经济全球化给初中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目前有一部分初中生盲目崇拜西方的自由观念和个人主义,对初中生价值观形成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要加强初中德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让初中生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消极思想。

3.网络信息冲击初中生的道德价值观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初中生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丰富了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些不良信息充斥着网络,会对初中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形成不良影响。初中生处在易冲动,喜欢追求新鲜和刺激的年纪,由于网络具有虚拟的特点,网络上的行为缺乏监管和约束,初中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造成道德思想上的堕落甚至引发犯罪。网络上除了不良信息,还有网络游戏,很多初中生沉迷在网络游戏中,使学习和生活受到很大影响。沉迷网络对于初中生具有很严重的影响,不利于中学生的道德培养的健全人格的塑造。所以,有必要对初中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初中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观念,能够辨明是非,自觉远离网络不良信息,不沉迷于网络,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4.家庭教育偏差对初中生道德观产生影响

家庭是初中生成长的地方,家庭教育对初中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现在的许多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会受到家人的溺爱,导致许多初中生没有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受到一点挫折就会一蹶不振。有些家长由于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日常生活中会对初中生造成影响,使初中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出现问题。在升学的压力下,家长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初中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出现偏差。还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对学生缺乏关心和教育,使学生与家长之间形成代沟,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致使学生出现叛逆心理,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形成。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学德育对接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堂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阵地

思想政治课堂的学习内容决定了它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的主要阵地。初中的思想政治课堂要根据初中生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很好的融合到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对初中生的价值观念的道德观念的形成起到引导作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好计划,有针对性地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充分利用教材,对教材中的插图、案例等进行充分利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2.开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践活动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与初中生的生活进行衔接,让学生在实践进行领悟。在德育实践中,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础,将爱国教育放在首位。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的电影,并让学生写观后感,加深对爱国精神的理解。在德育实践中,要突出诚信教育,诚信是基本的公民道德,对于社会诚信缺失的今天,加强对初中生的诚信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还要在德育实践中突出法制教育,使学生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可以在学校内举办法制讲座,让学生形成法制观念,远离违法犯罪。

3.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环境

初中生的成长环境直接影响到他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所以,要为初中生营造良好的环境。学校是初中生进行学习的地方,在校园的宣传栏中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进行宣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初中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主要影响初中生的道德观,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品德教育工作,做好学生的榜样,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四、小结

劳动教育核心价值观篇3

关键词:三全育人;中职;思政教育

1“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界定分析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由相互关联的诸要素组成,即主体要素、时间要素、空间要素。全员是指主体要素的范围,广义上的全员育人主体是指全体社会人员都具有育人的责任;而狭义的主体则是指学校全体教职工。本研究所指的全员育人主要是从学校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思想政治工作出发,所有人员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育人作用。全过程强调育人过程的时间属性,以学生成长的发展过程为时间主线,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的全过程,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连贯性。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不同方法、第二课堂活动载体,从空间维度对中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总结而言,“三全育人”理念就是从教育主体的参与性出发,力图构建在时间维度上全过程衔接和空间维度上全方位联动的育人格局。

2增强中职学生家国情怀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互联网的完全普及,各类社会思想在中等职业学校聚焦,对中职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香港持续发生暴力违法事件背后呈现出的教育最大问题是通识教育中对国民教育、国家认同做的不够,特别中国历史方面的教育比较淡一些,所以造成国家意识薄弱。那么在这样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落实家国情怀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到中职思政课程教学中,是我们开展“三全”育人的内容之一,也是我们开展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应该来说也越来越丰富,其主要目标是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学生日常行为中,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为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更容易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挖掘出家国情怀教育切入点,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如在讲授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政治制度内容时,不单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更需要补充党的历史知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相应历史知识的补充、分析,有理有据,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与接受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观点,这才能真正强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育,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再比如讲到哲学与人生“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内容时,在着重把握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辩证关系时,可以引导我们青年学生正确理解国家的梦想都是通过一个个具体人的梦想体现出来的。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大家才会好。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3引导中职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中讲到“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时,注意强调其重要意义,它是我们社会意识心态的本质体现,也就是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观,我们尊重多元文化,但是我们价值导向只能是一个,也就是意识形态一元化。在当代中国,作为价值导向的只能是核心价值体系,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进而引导青年学生努力践行核心价值观。在中职思政课程教育教学中,既要强化教育引导,更要强调实践养成的重要性,建议同学们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中去,注重转化为同学们乐于参与的实践活动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思政教研组可以联合学校学生部门、团委在第二课堂中围绕践行核心价值观主题,建立志愿者协会、环境保护组织等社会公益组织,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结对帮扶、保护环境、关爱互助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激发社会热情,引领社会风气,把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撒进同学们的心田。同时结合重要节庆假日,通过举办庆祝建国周年庆、建党文艺汇演、网络祭奠英烈、经典诵读比赛、读书征文比赛以及职业教育“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创新课程等活动,把核心价值观在各种活动中响亮地唱出来、写出来、说出来,成为校园文化最强音,在同学们心中形成强烈地情感共鸣。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中才有生命力。要把高度凝练的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活化,变得更加贴近生活、丰富立体,成为同学们乐于遵守的生活习惯。比如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可以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贯彻到校纪校规中,告诉学生遵守学校纪律的重要性,了解纪律和法律的关系,明确违反纪律和法律的危害,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和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对于严重违反纪律的学生除了按照规章制度处理以外,还需要参加学生部门组织的“违纪培训班”进行教育,并告知家长,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建议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道德准则设法融入到校纪校规、班级公约中,引导同学们规范言行举止,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

4培养中职学生的劳动精神和意识

劳动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对于职业教育者来讲,把劳动教育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中来,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当然劳动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体现于学校教育,它是知识的躬身修行;体现于社会生产,它是创造价值的手段。因此,学校可以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紧密结合专业教学与实践,统筹设置课堂教学与劳动实践。比如思政教学中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等课程涉及劳动教育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介绍全国劳模先进事迹,播放“大国工匠”视频等在中职学生中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意识。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我们设立了“劳动实践课堂”,实行了劳动实践周制度,即一个班级一周轮流,轮到的班级在这一周内下午停课进行专门劳动实践。在校内设定多个劳动岗位,制定详细的岗位职责,将值周班级同学分组实施,每组挑选一名主管负责包干劳动,学生既参加了劳动实践,又培养他们的责任、服从、团结协作意识。值周结束后,我们会在第二周的早督导大会上进行表彰劳动值周先进集体和个人,在全校范围内积极营造热爱劳动的舆论和行为氛围,切实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在认知、跟岗和顶岗专业教学实践期间,思政教师会同专业教师一起下企业实践,鼓励学生尽快融入企业,促进自身相关专业技能的学习同时,有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帮助学生制定出符合个人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将来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打下良好基础。

5结语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他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总书记还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由此,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的中职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是顺应时代新形势、新变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进一步有效提升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吴保红.中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教学,2020(4).

[2]杨莹.三全育人理念下中职思想教育教学探究.青少年日记,2019(12).

[3]胡兴松.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教育:以《文化生活》教学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4(9).

作者:刘芳 单位:福建建筑学校

劳动教育核心价值观篇4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核心价值观 就业实践 长效机制建设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的重大民生问题。若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就业,调动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更新。

一、大学生就业核心价值观论析

党的十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P29。显然,大学生就业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研究内容,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就业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融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根本价值判断标准,更是大学生就业实践价值诉求,从更深层次角度上讲是大学生包括全社会对就业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态度。因此,大学生就业核心价值观,不是一个单一主体的概念,涉及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等各方面。结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际,借鉴学术界研究成果,当代大学生就业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大方面:第一,以人为本。全社会包括大学生自身都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切实所作到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更要尊重人才对社会所作的任何贡献,这样才能给当代大学生提供有尊严的工作岗位,大学生也可以有尊严地服务社会发展。第二,劳动光荣。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历史发展规律,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劳动,人的价值实现更离不开劳动。当代大学生要积极转变就业理念,能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工作就是最适合自己的岗位。第三,共同理想。当代中国,全国人民共同的理想追求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理想仅仅把人民团结在一起,万众一心,共同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个理想看似远大,其实和当代大学生紧密相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人才缺乏仍然是瓶颈问题,不要因为人才分布不平衡而盲目地认为人才饱和。因此,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必须切实做到“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第四,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作为祖国未来栋梁的大学生,首先必须具有爱国精神,没有爱国精神,就谈不上奉献,更谈不上树立以国家需要为导向的就业理念。同样,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创新的主体代表,如果他们没有创新精神,国家的发展就失去活力和灵魂。第五,为人民服务。“再穷不能穷孩子”,大学生是家里的希望和骄傲,更是社会的“掌中宝”,社会各界及各个家庭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国家一直对教育进行高投入,全方位保障学生完成学业。家人的期待和国家的希望,报答父母、回报社会、奉献国家,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因此,在就业实践中,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有一种服务社会、服务国家发展的大局意识,这是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理念。若有这样的价值理念指引,则寻找一个合适的工作岗位是切实可行的。第六,远大理想。当代大学生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更要为了远大的理想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只有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根本,准确定位自身职业岗位,通过未来的职业和事业全面促进自身发展,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这是每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有的最根本的价值追求。

二、在当代大学生就业实践中建构就业核心价值观

建构当代大学生就业核心价值观重在建设和实践。我们在大学生就业实践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在实践中推动当代大学生建构就业核心价值观。借鉴党和理论界研究成果,基于当代高校大学生就业实践,当代大学生就业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基本思路和具体路径如下。

(一)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深入贯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就业核心价值观,要求学生懂得什么样的价值观才是核心价值观,什么样的就业理念才是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就业核心价值理念,这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只有学会做人,才能学会做事,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体现的是学生的综合思想道德品质,为后期的就业实践和工作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加强大学生多领域多岗位的社会及工作实践。仅理论的学习是不能让大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的,最终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是实践,同样检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就业核心价值理念的只能是实践。只有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和工作实践,才能真正亲身感受到劳动的光荣、人民的伟大,为自己将来献身平凡而伟大的工作岗位坚定信念,为大学生未来就业方向提供可靠正确的经验参考,同时科学理性地评价未来面对的就业岗位。

(三)积极宣传、肯定并鼓励普通劳动人民在工作岗位上的坚守和努力事迹。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没有广大普通劳动人民的辛苦工作,就没有今天社会的进步和世界的繁荣。工作岗位不同,工作方式不同,但工作的本质是一样的。铁人王进喜、掏粪工人时传祥、最美导游文花枝、最美老师张丽莉等太多平凡的人创造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当代大学生在就业实践中,一定要学习并践行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的工作美德。

(四)当代大学生要结合实践充分认识理解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不管人的理想多伟大,多绚丽,多美好,没有社会支持和帮助,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学会领悟和把握每个人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只有“我为人人”,才有“人人为我”。因此,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更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努力,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在给每位建设者全面自由发展和幸福生活提供坚实的基础。

(五)国家和社会要为当代大学生就业和工作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当前,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非常多,有的单位引进大学毕业生程序正规,有的人才引进模式不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给大学生价值理念和理想追求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只有社会提供更多的具有发展前途和温馨工作环境的工作岗位,才会形成更多大学生喜欢和坚守本职工作岗位的良好局面。

(六)当代大学生对工作岗位的认同感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大学生对于一个行业和职业的了解、熟悉、理解到喜欢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耳濡目染的效果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因此教师、家长及大学生身边的亲朋好友的正确引导和身体力行对大学生就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核心价值观建构长效机制建设

中国高等教育将持续快速发展,并转向质量发展阶段,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将持续存在,因此,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短时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核心价值观建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建立长效建设机制。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就业核心价值观建构长效机制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学校教育机制。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时间大部分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教师和同学对大学生就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首先高校要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明白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又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是很正常的事情,从而有效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引导毕业生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从而达到就业教育引导机制的效果。此外,学校要根据专业特点和个人职业规划,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核心价值观培育,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就业指导课程是重要的平台,学校教学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全程融入就业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后,为实现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高校需要把握当前就业核心价值取向及毕业生的合理就业价值诉求,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专业结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等不断进行教育改革。

(二)社会认同机制。大学生就业核心价值诉求最终要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得到满足和检验。为了体现大学生的价值,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摆脱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认同行行出人才,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社会意识,同时,还要搭建让大学生充分展示实力和价值的舞台,这个舞台需要社会提供公平合理的工作岗位,创造和谐温馨的工作环境。如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同时,制定合理的用人标准,细化岗位职责。确定科学招聘程序,择优录用,等等。

(三)政府服务机制。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将来都要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伟大实践,党和政府要给大学生充分就业创造条件,提供保障,给予人性化的支持和帮助。近年来,政府一直为培养合格的大学生做出努力,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健全,每年都有许多大学生享受各项资助政策,感受国家温暖。作为受益者的大学生一定要立志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在感恩的实践中实现个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四)家庭鼓励机制。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家的理念非常浓重,家人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可以说是关键性的。家庭成员要及时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就业价值观,在其成长过程中一定不能给其灌输“金钱万能论”的有关思想,这样会影响大学生未来的就业理念和工作岗位选择,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成长。

(五)学生“内外兼修”机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有外在的努力,关键要看学生自我内化和消化。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对于其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只有通过自身学习的理论,通过自身修养进步而来的感悟和价值理念才是根深蒂固的,可以长期在实践中发生作用。当代大学生需要形成崇尚真善美、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此外,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就业压力,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乐观、坚定的信念;应注重处理信息,处理人际关系,系统、全面看待事物等各种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核心价值观篇5

关键词:“三爱”教育 “五爱”教育 新诠释

教育部党组于2013年9月l出《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三爱”教育。在大学生中开展“三爱”教育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爱”教育的历史沿革

“三爱”教育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时期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内涵。谈到“三爱”教育,很容易联想到新中国成立前期倡导的“五爱”教育。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期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首次提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写入《宪法》。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国内阶级立场鲜明,以“恨”为主。而建国后“五爱”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国内感情开始发生转变,国内民众在一个和平发展年代由“恨”转向了对家庭、社会、国家一种爱的期望。

祖国的整体由人民大众组成,此时,爱祖国的基本内容也就包括了爱人民。爱社会主义也是不断发展的。今天的中国,正在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热爱祖国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爱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容和表现形式。

因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三爱”教育不仅继承接续了“五爱”的优良传统,更是能够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将其发扬。“三爱”教育的提出,也是结合社会发展必然要求的结果。“三爱”与“五爱”,两者不仅在内容上是相通的,这表现为后者包含前者,还体现为前者浓缩了后者的精华。“三爱”教育不仅是对“五爱”教育的一种传承,而且回归了德育的本源。

二、开展三爱教育的重要意义

表面看来“三爱”教育要求简单,但是却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基础,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劳动创造一切、报效祖国的传统美德一直口耳相传;在近代中国,尊重知识、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主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理念也贯穿始终。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兴起,各类信息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这已经演化为沉重的社会问题。深入开展“三爱”教育符合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适应时展潮流的高素质人才。

三、新时期,对“三爱”教育的新诠释

(一)“爱学习”、“爱祖国”、“爱劳动”具体内容和关系

我国教育进入了以全面提高质量为核心任务的发展阶段,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受到高度重视。“爱学习”从培养大学生知识的增加和积累并在这种学习中懂得运用,逐步转变为对获得的新知识的理解、运用、更新和修改中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的能力培养,即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对“爱学习”教育的要求,实际是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全球化的背景下“爱祖国”已经展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即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强国对弱国的侵略压迫逐渐转化为国际背景下的世界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从而使意识形态霸权主义屡见不鲜。在此全球背景下,爱祖国更需要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需要以捍卫最高国家利益为重要出发点,以维护国家为重要表现,以加强自身文化软实力为重要保障,将爱祖国融入到日常生活。合理利用网络媒介,选择合法、合理、文明的方式表达爱国情绪,做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的青年一代。

“爱劳动”,是要求大学生从学习生活中获得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劳动观念、尊重劳动、参与劳动,从而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动手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爱祖国”是为人之本,育人之源,“爱学习”是实现一切理想的前提,“爱劳动”是创造幸福的唯一途径,三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新时期,只有通过“三爱”教育,引导大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有素质、有能力的青年一代。

(二)“三爱”教育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必要途径

“三爱”教育的根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有高度的一致性,大学生开展三爱”主题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经之路。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从理论上阐释了“三爱”主题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联系,为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三爱”主题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增强了大学生从理论依据、理想信念、思想建设三个层面上参与投身“三爱”主题教育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邓小平,.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2]梁好.坚持“三爱”教育强化立德树人[J].基础教育论坛,2014,(03).

[3]李继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1).

[4]陈雪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J].山东高等教育,2014,(04).

[5]李潮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04).

[6]温建峰,周洁.责任教育:在传承中创新――访江苏省徐州市教育局局长张德超[J].中国德育,2014,(05).

劳动教育核心价值观篇6

在感恩体验中体悟“敬业”

在实践中体验是让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办法。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校的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与成长,学校开设感恩教育系列特色课程。例如,学校组织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参与“‘今天我上班’――感恩从体验开始”实践课程,实践体验内容包括食堂管理、宿舍检查管理、保洁清洁管理等。学生们走进食堂,与食堂师傅一起择菜、切菜、卖饭;走进宿舍,与宿舍管理员一起整理床铺、收拾内务;走进楼道,与保洁员一起清扫楼道、打扫厕所……活动中,学生们团结互助、相互合作,努力把本组所承担的任务做好。劳动体验中,学生们“累并快乐着”。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了师傅们工作的辛劳,同时,在体验过程中,学生不仅受到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教育,更体悟到了“敬业”的深刻含义。

在引导示范中凸显“和谐”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发挥优秀示范与榜样的作用。在感恩体验活动中,学生们相互配合,相互合作,有困难一起想办法,出了问题一起解决,不相互埋怨,每个小组都是一个和谐的集体。为了保证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学校还特别邀请了部分家长参与,和学校教师一起为学生指导。活动中,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工作质量,家长、教师和学生一起虚心向食堂厨师、宿舍管理员和校园的保洁员请教学习,恭敬地称呼他们“老师”或“师傅”。家长的大力支持、辅导老师的行为示范、家长和教师的有效沟通与配合,以及所有参与者对劳动者和劳动成果的尊重和维护,构成文明、和谐的画面,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家长和教师严谨的态度、高度的责任心、极强的团队合作意识等都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他们用实际行动为孩子们树立了和谐相处的榜样,在引导示范中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自主管理中理解“自由”

为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学生理解“自由”的真正内涵,学校在四、五年级开展“搭建社团舞台,创设成长乐园,提升综合素养”活动。由学生自主创建社团,提升综合素养;尝试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把班级管理的权利交给学生,以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引导学生实现由自省自知到自导自控、由他律到自律、由自律到自觉的过渡。学生自主管理的教育活动很好地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的理念,让学生明白“自由”不是放纵,而是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劳动教育核心价值观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实问题;对策

劳动教育具有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关键一步。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在开展劳动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劳动课程流于形式、劳动教育体系有待完善等现实问题。如何更好发挥劳动的育人价值是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重点。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职业院校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德技并修、工学结合为育人机制,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在实践教学、专业实习、生产见习中处处体现劳动因子。但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需进一步解决。1.劳动课程流于形式。近年来,虽然高职院校很重视劳动教育,但因课程认知片面化、课程内容刻板化、教学方式单调化、考核方式随意性等原因,劳动教育课程边缘化和形式化严重,劳动教育内涵有待提升。一是课程认知片面化。部分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对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认知不清,使劳动教育沦为“没有劳动的教育”和“没有教育的劳动”;部分教师将学校开展的勤工俭学、专业实习、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等同于劳动教育课程,或以象征性的体力劳动代替系统性的劳动教育;有的教师认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因而在劳动课程教学中重技术技能教学、轻思想观念引导。二是课程设置简单化。由于劳动教育课程在目标、内容、评价以及投入等方面的统筹不够,缺乏整体性的课程设计和开发,导致课程设置简单化。部分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课程等同于专业实践课程进行设置。三是课程开展形式化。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要落到实处,“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更不能在课上‘听’劳动、在课外‘看’劳动、在网上‘玩’劳动”,使学生的身体完全置于劳动之外,要严格禁止弄虚作假和走过场的形式主义。部分学校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用语言讲授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劳动价值、劳动场景、劳动流程,希望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劳动技能;部分学校热衷于邀请劳动模范进校园宣讲。这些教育方式虽然能够加深学生的感性认知,但缺少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很难接受到实践锻炼。2.劳动教育体系有待完善。由于制度构建的过程性和复杂性,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制度缺乏规范,劳动教育体系有待完善。一是劳动教育结构性失调。部分高职院校为提高自学考试升学率,存在“重智育轻德育、劳育”的现象,劳动价值观培养被忽视、劳动教育被边缘化;部分高职院校受功利化思想和就业率考核等因素影响,片面注重劳动产生的外在价值,鼓励学生将劳动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技术技能手段,忽视劳动的内在价值;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但因资金、精力、资源等投入不够,导致劳动教育开展动力不足。二是劳动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高校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的方方面面,需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尤其需要教师的全员参与和全情投入,需要各级教学单位参与落实,需要强有力的教学、管理、考核、激励制度予以保障”。三是劳动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科学的内容设计、完善的课程体系、优质的实践平台、充足的师资保障、规范的评价体系。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容模糊,局限于社会实践;劳动教育资金投入有限,校内劳动实践场地和设备难以满足教学需求,校外劳动实践平台较单一;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缺乏,劳动教育指导教师一般由辅导员和班主任兼任;劳动教育评价以实践活动报告为主,忽视过程性评价和指导;劳动教育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在校园形成浓厚的劳动氛围和劳动文化。

二、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对策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导致劳动的育人价值发挥不足。因此,高职院校需进一步提高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占比,探索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1.强化劳动价值观的教育。首先,强化劳动教育价值认同。高职院校应明确劳动教育的地位和性质,抓牢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根本目标,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作为整体统筹考虑。学校领导和教师应精心设计劳动课程和劳动活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劳动对于国家繁荣、社会进步和个人成才成长的价值,增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其次,培育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精神。高职院校应重视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道德感、幸福感和自豪感,激发劳动热情和劳动意志,形成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新时代劳模精神,包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引导学生尊重在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成绩的劳动模范,树立崇高的劳动理想。再次,增强劳动自觉、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学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既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强化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新劳动的意识、磨练意志,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又帮助学生学习满足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新的劳动技能、实现全面发展。2.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高职院校要以科学的顶层设计优化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认真研究和处理好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劳动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构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首先,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一是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关于劳动和劳动精神重要讲话的学习,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工匠精神教育。二是重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挖掘专业教育课程中的劳动因素,使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相互渗透。三是加强劳动技术技能培养,建立校内劳动教育基地和劳动技能培养基地,并推进校企协同合作,使学生广泛参与劳动实践和职业体验。其次,创新劳动教育课程形式。一是结合勤工俭学开展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在校内广泛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如清扫卫生、设备管理等。二是结合专业见习开展生产劳动教育,与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拓宽学生劳动实践场所。三是结合志愿活动开展服务型劳动教育,从实际情况出发,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敬老活动、公益活动、志愿活动等。四是结合求职就业开展创新性劳动教育,强化“双创”活动的体制机制建设。此外,高职院校可以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劳动教育,构建网络空间、虚拟教育情景,创新劳动教育新形式。再次,完善劳动教育师资力量。一是根据劳动教育的需要,将教师培养、人才引进与校外聘请相结合,建立专兼职结合、教育观念先进、理论水平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劳动教育团队。二是鼓励和引导专业教师开展“课程劳动教育”,发挥双师型教师作用。三是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提升其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四是对承担劳动课程的教师开展专题培训,提高劳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此外,还可以结合学校专业特色,聘请校外劳动模范和行业专家担任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感受劳动精神、学习劳动技术技能。3.构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首先,培育校园劳动文化。将劳动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校园劳动文化。一是加强劳动教育宣传。通过悬挂标语、发行校报、校园广播等创新劳动话语传播方式,讲好劳动故事。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劳动教育活动。利用植树节、劳动节、科技大赛等关键时间点和事件,开展专题讲座、主题党课、劳动实践等劳动教育活动,如杰出校友、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进校园活动等。其次,构建劳动教育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校大力支持的工作机制,推动劳动教育有序开展。二是完善劳动教育物质基础,为劳动教育提供良好的实践设备、实践场地、实训基地等实践条件。三是建立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明确劳动教育占比,制订评价标准,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记录学生的课内外劳动情况,并将此结果作为衡量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指标。再次,形成三方协同的育人格局。家庭、学校、社会协同配合是推进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家庭是学生劳动教育的基础,家长要抓好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劳动、热爱劳动、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学校要发挥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统筹安排劳动教育时间,合理安排课内外劳动项目,规划好劳动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社会要发挥好支持作用,为劳动教育提供保障。政府要引导企事业单位承担社会责任,与高职院校结盟,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各类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要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支持学生开展社会志愿、公益活动、社区治理等服务性活动。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将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深化学生对于劳动本质内涵和价值意义的认知,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使其掌握现代化的劳动技能,进而培养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3月20日)[N].人民日报,2020-03-27(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陈宝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N].人民日报,2020-03-30(12).

[5]乐晓蓉,胡蕾.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考量与整体推进[J].思想理论教育,2020,(5).

[6]赵凌云.大学劳动教育的时代意义与实践路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1).

劳动教育核心价值观篇8

作为一名学校的教师,我认为应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才兼备、健康成长的社会主义公民。

一、加强师德建设,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要加强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教师首先要率先垂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因此,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坚持师德为上,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健全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形成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系统化

课程和教材是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制定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实化,形成大中小学有机衔接、分层递进的目标要求,增强教育的系统性。首先要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科学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内容序列,实现好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衔接;其次又要注重大中小各学段课程的整体规划,在中小学要统筹政治、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课程的育德功能,在大学要统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它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各门课程之中,使各门课程都能发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三、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常态化

没有人天生就具有价值观,价值观需要后天的教育、熏陶和引导。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努力使我们的教学生动起来、活泼起来、有效起来,力戒灌输、说教,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体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贴进生活、入脑入心,凸显课堂教学在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四、强化实践活动,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增长知识、锻炼才干,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强化实践环节,让学生多形式、全方位接触社会、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对劳动的情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身体验,促进知行合一,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为使实践活动有序有效的进行,要制定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完善高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制度,把实践课程纳入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相应学时学分,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生产劳动、创新创造、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

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价值观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园文化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建设为核心,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

上一篇:校本研修阶段总结范文 下一篇:社会医疗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