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任务范文

时间:2024-04-19 15:28:10

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任务

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任务篇1

一、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强化政府责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构建新型卫生服务体系,为全市人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公益性质,转换运行机制和投入方式,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2.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责任,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3.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立足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改扩建和新建,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4.坚持防治结合,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

5.坚持因地制宜,开拓创新,使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建设同步发展。

(三)工作目标

到2010年,全市基本建成网络健全、配置合理、功能完善、保障有力、运行科学、监管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户户拥有家庭医生,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二、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定位。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的一项公共服务职能,是城乡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提供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社区卫生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以全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社区护士为骨干,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和贫困居民为重点,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基本医疗等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根据需要按规划设置适量以康复、护理为主的床位,不得向医院模式发展。

(二)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积极调整现有卫生资源,完善目前基本建成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为主体,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原则上每个镇乡、街道办好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原则上城区每2个社区所辖范围或1.5-2万常住人口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按5000-10000服务人口或出行20分钟可及的标准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对站实行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的设置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置一个,中心及站所在地原则上不设村卫生室。

。(三)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工程,争取到2010年完成所有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岗位培训。强化公立市级医院、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培训,鼓励市级医院医师、护士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离退休医护人员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大力引进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整体水平。

三、创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机制,着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

(一)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社区责任医生岗位责任制。继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按照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的办法,择优选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和社区责任医生。建立与服务质量、工作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相挂钩的分配制度,综合考核社区责任医生业绩,按绩效确定收入分配。

(二)大力推行社区责任医生制度。按照人均服务1000-2000人口的要求,建立社区责任医生团队,主动上门服务,及时掌握责任区居民健康信息,科学利用健康档案,实施针对性健康服务,做好慢性病的规范流程管理,做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做好妇女儿童老年人的保健工作。综合运用上门巡诊、家庭病床、全科门诊等措施,为社区居民就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社区责任医生对责任区内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和巡诊等主动服务次数原则上每年不少于4次。

(三)创新财务管理制度。全面实行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预算管理。财政、卫生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政府补助资金、社区卫生机构财务收支的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务管理制度。

(四)建立分工合理的纵向协作机制。整合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机构、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进一步将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并逐步将市级医院承担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分流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市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支持,实施医院牵手社区行动,组织开展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挂钩结对和双向转诊制度,实行资源共享。逐步形成“健康保健进家门、小病诊治在社区、大病医疗到医院、康复服务回社区”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新格局。

四、完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措施

(一)制定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组织发改、规划、卫生等部门编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专业规划,并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在城区新建、扩建、旧城改造中,规划、国土部门要优先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用地。城市房地产开发,应当依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和《国家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将社区卫生服务用房作为公益性设施,纳入规划设计条件,并作为土地出让的前提条件,由开发建设单位同步建设后移交市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

(二)落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政策。按照浙政发〔20*〕35号文件规定,我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设2个中心、10个站。按照浙编办〔20*〕58号文件(关于印发《*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的通知)的规定,由市编委办结合我市实际,完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工作。其编制内人员工资,由市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三)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落实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将新增卫生投入主要用于社区卫生服务。

(1)以市、乡二级财政补助和医疗机构自筹为原则,统筹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备和信息化建设经费,切实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条件。

对新建、扩建(改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按省定标准进行标准化建设改造,经验收合格后,由市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具体补助标准由市财政局会同相关部门另行制定。

对现租房的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出租房产权属于镇乡、街道所有的一律免收租金,产权不属于镇乡、街道所有的,租金由市、镇乡(街道)两级财政共同分担。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生基本医疗服务政策性亏损的,要根据基本医疗服务成本与收费标准之间的差额统筹考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整体收支情况,由政府给予适当补助。

(2)全市城区按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20元、农村按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筹集社区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要求专项用于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并随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筹资标准。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和灾害防疫等工作所需补助经费,由市财政会同卫生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核定。

(四)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健康保障作用。发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相互促进作用,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符合规定的家庭病床等相关费用纳入支付范围。引导参保人员优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生的符合医疗保险规定的相关费用,其个人负担的比例应分别低于二、三级医院的标准。

(五)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监管考核机制。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和技术服务项目的准入管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管理信息系统,强化行业监管和质量控制。完善社区医药价格管理,推行药品集中采购,确保医药安全,降低药品价格。

五、切实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

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任务篇2

一、农渔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主要做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农渔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区委、区政府把发展农渔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纳入乡镇(街道)工作目标考核内容;把发展农渔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为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手段来抓。为加强对全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区政府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也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定期召开会议,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建立起“政府领导、卫生主管、部门配合、社会支持”的工作格局。

(二)科学规划,完善机制,全力构建农渔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按每个乡镇(街道)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个社区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要求,全区共规划设置农渔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43个(临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不再另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采用“试点引路、积累经验,稳步推进”的方法,坚持“低成本、高标准、广覆盖”的原则,对村卫生室、卫生院采取“建、调、并、转”等措施,实现了农渔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用房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和设备设施齐全化,从而在全区农渔村形成了结构合理、布点均匀、区域负责、全方位覆盖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同时,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建立“按需聘人、竞聘上岗、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的用人机制,出台《关于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责任医生工作考核评分细则》等一系列文件,并根据文件制订相应的考核办法来确定社区责任医生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分配,提高了社区责任医生的工作责任性和积极性,提升了农渔村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三)强化责任,深化内涵,不断提高农渔村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我们按照“整合资源,分片包干,团队合作,责任到人”的原则,建立社区责任医生制度,实行每1000-1500人配备1名责任医生,并根据工作需要适量配置社区责任护士,全区共配备194名社区责任医生和护士,推行“定期+按需”的服务模式,使全区18万农渔民都拥有自己的保健医生,并通过给社区责任医生和护士统一印发名片,在*日报公示社区责任医生和护士姓名、联系电话,将社区责任医生和护士的联系电话纳入“114”查询系统等措施,积极推行社区责任医生进家庭制度,努力实现“医生知人人,人人识医生”的目标。今年,区政府已将“百名社区责任医生进家庭服务”列为政府“十项实事工程”之一,作为构建海岛和谐社会、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品牌工程之一。同时,坚持以预防保健为重点,以健康教育为先导,全面发挥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功能。*年,全区农渔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建立家庭健康档案5.65万户、个人健康档案17.2万份、上门服务6.2万余次、发放《*居民健康读本》8万余本,农渔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满意率和知晓率均达90%以上。全区农渔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全面让利广大农渔民患者,通过采取对常用药品给予20%-40%不等的降价、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群众10%的普通门诊报销、对特困户、老年人采取“三免一降”等措施,*年,全区农渔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让利患者15.6万人次,让利金额180余万元。农渔村社区卫生服务已成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最受欢迎的社区综合服务项目之一。

(四)加大投入,强化保障,确保农渔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与全区经济发展增长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对农渔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修建、设备更新、人员全科医学培训等提供专项经费补助,并根据我区经济发展增长态势,逐步提高补助额度。对农渔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离退休人员的工资,由财政全额拨付,并纳入社保集中支付范围;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的人员经费,由财政全额保障;对农渔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用房,由乡镇(街道)、社区予以解决;同时还规定,在新建渔农村社区工作用房时,要预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年,我区共投入农渔村社区卫生经费987万元,主要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和机构标准化建设经费等,目前,全区12个农渔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3个服务站都通过了标准化建设评估验收。

二、做好农渔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政府重视、政策落实是开展农渔村社区卫生服务的首要前提。社区卫生服务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制约因素多,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和行政推动,必须要有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等政策支持,才能确保农渔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以人为本是加强农渔村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核心。在农渔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必须把是否有利于提高群众健康素质、满足群众卫生需求作为评判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从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入手,坚持以民为本和公共服务的公益性原则,不断健全农渔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渔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确保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注重质量、监管到位是确保农渔村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必须严格按照农渔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各项要求,把质量管理作为农渔村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主题,加强农渔村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建设,健全工作制度,保证医疗安全,提高服务质量。

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任务篇3

——坚持公益性质,转换运行机制和投入方式,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责任,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立足于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改扩建和新建,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坚持防治结合、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积极作用。

——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使社区卫生服务与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建设同步发展。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新型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满足群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三、工作目标

以“户户拥有家庭医生,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长远目标,争取到2010年,在全区基本建成网络健全、配置合理、功能完善、保障有力、运行科学、监管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居民在社区可以享受到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

四、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定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提供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和贫困居民为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基本医疗等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得向医院模式发展,原则上不设住院病床,可根据需要按规划设置适量以护理、康复为主的床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保证服务质量,切实维护居民健康。

(二)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积极调整现有卫生资源,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为主体,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原则上城市按照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农村按乡镇政府管辖范围设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中心按照人口分布,以方便群众需求的原则下设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能主要是为社区提供综合卫生服务,做好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诊疗工作;协助所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卫生管理工作,完成公共卫生工作任务。社区卫生服务站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的延伸,在行政、机构设置、人事、财务、利益分配、药品使用等方面接受中心的统一管理、考核、监督和指导,其职能主要是落实好服务区域内应由服务站和责任医生承担的卫生服务工作,就近提供社区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

坚持公益性为主体,在政府主导下,城市主要通过对街道卫生院等现有卫生资源转型改造设立,按照人口和服务范围办好中心和站。在农村,乡镇卫生院要切实转变服务模式,加快转型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把撤扩并后的乡镇卫生院分院和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等现有农村卫生机构改造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由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利用社会力量按照“自愿申报、综合评价、择优确立”的原则,采取多元化的举办模式,但中心对站必须实行一体化管理。到2010年全区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的建设,基本建立服务网络健全,服务功能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三)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核定相应的事业编制,实行定编定岗。根据《浙江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浙编办〔20*〕58号)规定,现阶段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按每万居民配备医师5—6名(其中全科医师不少于3名),护士按与全科医师1:1的标准配备,其他人员不超过核定编制总数的20%,设康复护理床位的机构,按每床0.7人的标准相应增加编制。

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的培养,认真实施乡村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工作。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实现5年后我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率达85%以上、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率达90%以上、乡村医生全科医学知识培训率达100%。强化区级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有计划地组织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到上级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参加有关学术活动。鼓励区级医院临床医生以多种形式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认真落实上级有关社区卫生工作人员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政策,适当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比例及待遇,吸引卫生人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

大力推行社区责任医生制度。按照服务区域划分和人均服务1000-2000人口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以社区责任医生为骨干、社区护理等人员共同组成的社区责任医生团队。社区责任医生要转变服务模式,采取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的方式,及时掌握责任区居民健康信息,科学利用健康档案,实施针对性健康服务;综合运用上门巡诊、家庭病床、全科门诊等措施,为群众就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开展个性化的健康保健服务。社区责任医生对责任区内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和巡诊等主动服务次数原则上每年不少于4次。

(四)创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的办法,强化内部财务管理,加大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与服务数量、工作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相挂钩的分配制度,合理确定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使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安心在社区工作。

逐步建立分工合理的纵向协作机制。将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疾病控制、妇幼保健)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逐步将区级医院承担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分流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区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支持,建立双向转诊制度,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新格局,实行资源共享。

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和作用。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加强城乡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开展社区卫生工作人员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将适宜的社区中医药服务纳入支付范围,并适当提高报销比例,引导城乡居民接受社区中医药服务。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人群健康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之间实行联网,信息互送,实现健康信息资源共享。

五、完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措施

(一)明确职责,科学合理制定规划。各乡镇(街道)也要将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布局纳入当地集镇建设规划。区卫生部门负责编制我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布局规划,在制定规划时要覆盖城乡,设点要方便群众,布局要科学合理,重点对已有医疗卫生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充分发挥现有房屋、人员、设备的作用。区建设部门在城市新建、扩建、旧城改造中,要充分考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的需要,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用地。城市房地产成片开发的,区规划部门应当依据社区卫生服务规划的要求,将社区卫生服务用房作为公益性配套设施建设要求,纳入规划设计条件,由开发建设单位同步建设后移交卫生部门统一管理。

区卫生局是本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审批监督管理的具体实施部门,主要承担本辖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规划、设置审批、日常管理,定期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督查、指导、培训、考核。

(二)加大投入,加强经费收支管理。根据省财政厅《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的意见》(浙财社字〔20*〕83号)精神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按城市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20元、农村每人每年不低于15元标准筹集补助资金,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要求专项用于对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同时统筹安排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备和信息化建设经费,切实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条件。落实人员培训补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前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基本医疗服务政策性亏损的补助,确保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正常运营。对新建成的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经费补助。

各乡镇(街道)、村(社区)也应设立配套经费,对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予以经费补助,支持本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正常运转。要充分用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全面落实农村公共卫生三大类12项任务,切实做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日常管理,区财政安排适当的管理考核经费,用于区卫生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指导、考核和督查。

为维护社区卫生服务特别是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区财政局、卫生局要结合我区实际,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务管理办法,明确收入和支出的范围、项目和标准,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实行预算管理,严格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有收入和支出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和管理。

加强政府补助资金的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对补助资金实施全过程监督和跟踪问效,要按照“政府花钱买服务”的要求,坚持“谁服务,补偿谁”的原则用好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经费划拨采取后付制,区卫生和财政部门要制定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对各机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对绩效好的适当给予奖励;对绩效差的,相应扣减补助,提高补助资金的使用效益。其他基本建设和人员培训等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按项目管理规定执行,项目完成后给予补助。

(三)合理引导,发挥健康保障作用。根据《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促进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浙劳社医〔20*〕97号)精神,积极发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各类医疗保障制度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相互促进作用。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定点范围,将符合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支付范围。合理拉开医疗保险基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二、三级医疗机构的起付标准和支付比例档次,降低个人负担水平。鼓励和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家庭病床。进一步研究制定支持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管理办法,规范对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和服务,积极引导群众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资源。

为解决流动人口的健康保障问题,使其充分享受社区卫生服务所提供的便利,将流动人口也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实行与常住人口同一政策,享受同样服务。

(四)严格标准,规范机构设置审批。区卫生部门要严格按照《浙江省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有关程序进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审批,并根据《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订相应建设标准,原则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面积,城区不少于1000平方米、农村不少于800平方米、山区不少于500平方米,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区域相对划分;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筑面积,城区不少于150平方米、农村不少于80平方米,与生活区分开,功能相对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做到布局合理,人员配备、科室设置、诊疗设备均按规定严格准入。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改造和建设过程中,区国土、规划、建设部门和乡镇(街道)、村要给予支持、督导,确保建设质量和工作进度。

(五)切实加强药品管理。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督,对涉药人员资质、药品采购渠道、药品存储条件等进行严格管理。加强药剂人员的配备和岗位培训。完善社区药品价格管理,逐步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统一招标采购和统一配送制度,降低药品价格,确保用药安全。

六、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保护和增进居民健康,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各有关部门、乡镇(街道)要充分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维护居民健康、促进社区和谐的重要意义,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综合目标管理与考核,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区政府建立城乡社区卫生服务领导小组,研究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和重大政策措施,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委会(居委会)要指定一名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建立和完善区、乡镇(街道)、行政村三级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网络。

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任务篇4

这次全市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全省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促进社区卫生工作加快发展的措施,进一步健全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积极推进和谐建设。市委、市政府对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一直非常重视。会前,书记亲自深入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对社区卫生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等一会,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社区卫生工作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全市上下务必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各级各部门结合实际,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得到较大发展,并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尤其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要给予充分肯定:一是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立。我市社区卫生工作从2000年开始起步,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建成6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54家,全面完成区域卫生规划中的设置目标;社区卫生覆盖城市居民比例达到95%以上。二是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渠道增加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投入。近年来,市财政投入110多万元,进一步加强了社区卫生服务业务用房、医疗设备等设施建设;并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积极促进各级政府增加投入,全市累计投入达560多万元,社区卫生服务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硬件上基本做到了“6个1”,即业务用房使用面积达到100平方米、有1台电脑、1台彩电、1台冰箱、1部电话和1套冷链包。同时,采取市场办法,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市已建成的6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民营主办的有14家,占23%,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竞争格局。三是社区卫生服务综合能力不断增强。我市社区卫生工作坚持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积极开展以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训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及一般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为主的系列服务,社区卫生的综合服务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2002年开始创建全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以来,四个城区均通过验收,被评为全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港区、西塞山区、铁山区还分别获得了湖北省中医药服务示范区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卫生系统同志们的智慧和汗水。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为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付出艰辛劳动、作出积极贡献的广大卫生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还面临着一些亟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是租赁业务用房,运行成本较高,部分机构卫生器械设备不足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二是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全科医生比较缺乏,绝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高级职称的医生较少,不能完全满足服务需要。三是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增强。目前我市社区卫生服务资源还较短缺,综合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疾病预防、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任务还不能落实到位等。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也有管理不力、认识不足的原因。各城区、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城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全市上下尤其是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抓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加强社区卫生机构建设,着力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推动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我市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目标是:到年,社区卫生服务覆盖城市居民比例达到98%以上;社区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比例达到30%以上;以家庭为单位,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以上;社区内高血压、糖尿病病人等重点人群的管理率达到70%;辖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围绕便民利民,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关键是要优化布局,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低水平、广覆盖、高效率”的服务网络。一是要统筹规划,优化布局。要坚持政府主导、便民利民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发展规划,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原则上按5—10万居住人口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1万人以上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来布点。对此,要逐区、逐个街道(办事处)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规模和组建办法,既要确保覆盖到位,又要防止重复建设。二是要加大现有社区卫生资源的整合力度,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同利用盘活现有存量资源结合起来,切实加大对社区内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站、门诊部、卫生所等的重组或改造力度,力争能改建的不新建,能转型的不新增。从年起,只要没有突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的机构数目,各区政府创办的一级医院都要进行整体转型或改造设置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打破部门和所有制界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形成多元化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格局。三是要严格标准和要求,严把社区卫生服务的准入关。在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时,必须严格执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技术服务项目的准入管理。新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建设,配备必要的合格设备和人才;对不具备条件、不符合标准、没有合格人才的坚决不允许准入,原来已建立的要限期整改;经整改仍达不到标准的,要依法取消执业资格。

(二)要围绕完善功能,努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要明确发展方向,完善综合服务功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是以城市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为重点服务对象,为其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这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特征,也是社区卫生服务具有强大生命力、深受群众欢迎的关键所在。因此,社区卫生服务要以“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为目标,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实施综合防治和群体性干预。要加强健康教育,落实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综合防控措施;发展妇幼保健、残疾人康复、老年人护理、寿终关怀等多项服务;积极开展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提供家庭病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综合服务,不断提高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二是要切实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要利用我市现有的卫生教育资源,加强全科医学培训基地建设,通过采取脱产学习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法,缺什么补什么,对已从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师、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努力提高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三是要实行对口支援,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扶持。要大力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社区延伸,鼓励市内各大中型医院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在基层设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加强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技术协作,有计划安排高级技术人员到社区服务机构开展坐诊、带教、讲座等活动;要严格执行城区二、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医生晋升高级职称前,必须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1年以上的规定;同时,鼓励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离退休专家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不断提高社区卫生的服务水平。四是要转变服务模式,改进服务方法。社区卫生服务要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要主动深入社区、走入家庭、贴近群众、送服务上门;要积极开展居民健康调查,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全面掌握居民健康状况,实行健康分类、规范管理、跟踪服务。要引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建立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实行双向转诊。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模式,进一步丰富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从生命孕育到出生、成长直至寿终的“全程健康服务”,真正做到定期查访,及时解答,无病预防,有病随访,全程服务。

(三)要围绕增强活力,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机制创新。一是要探索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发展的补偿机制。市、区政府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责任者,也是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运用市场手段,引入竞争机制,采取向基层医疗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探索和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金投入补偿机制。二是要健全医药管理机制。解决“看病贵”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要改变以药养医的现象。要积极推进医药分开试点工作,从年起,各城区要选择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医药分开试点工作,努力探索降低医药成本的新途径和方法。三是要建立参保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的促进机制。劳动保障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将符合规定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从年起,要结合我市实际,适当降低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住院起付标准和个人自付比例,引导参保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四是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激励机制。要积极深化社区卫生服务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的用人制度;要采取以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办法,按岗位、任务、业绩确定报酬,逐步拉开档次,形成健全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城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大投入,抓好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供有力保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承担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安排,整体部署,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我市已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社区卫生工作的领导。各区政府要把社区卫生作为卫生工作的重点,切实履行好职责,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安排使用等方面的统筹管理;要坚持“一把手”负责制,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亲自解决。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主动协调,相互配合。卫生部门要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技术服务项目的准入,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办法、评估制度、考评机制和管理信息系统,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努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民政部门要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社区建设规划,积极探索与社区卫生服务相适应的城市医疗救助办法,做好社区卫生服务的民主监督工作。教育、劳动、规划、人口和计生等其它部门要找准各自的位置,明确职责,通力配合,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加大投入,积极落实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各项政策。要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的要求,积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重点是要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制订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共财政补助标准、社区卫生从业人员的培训费用补助政策,落实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发展经费。年起,市、区两级财政按服务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4元和2元的标准,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提高。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租房开展业务的,市政府将从年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每年投入10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租房补贴,各城区政府都要按照1:1的比例进行配套。对经批准设置的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助。同时,对城区新建或改建5000人以上的居民区,必须严格落实已出台的相关规定,配套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

(三)严格考评,切实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监管。要把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行政监管、过程监管、群众监管和网络监管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执业监督管理,保证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一是要建立科学考评体系。要根据国家、省的新标准、新要求,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评体系,把服务项目完成情况、技术服务水平和质量、社区居民健康指标改进和居民满意度等绩效因素纳入到考评范围,进行综合考核评估,并把考评结果作为政府核拨补助、实行奖惩兑现的主要依据。二是要严格考评程序。要把实地视察、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等方式结合起来,把明查和暗访结合起来,把专家评估和社区居民评议结合起来,制定严格的考评程序,真正使考评工作落到实处。三是要完善考评机制。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要做到年初确定目标任务,年中检查督办,年末考核评估;要制订指标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考核细则,实行严格考评,做到奖惩兑现,推动社区卫生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任务篇5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基本途径。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构筑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城市公共卫生体系,是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城市社区建设,丰富社区服务内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有关精神和省卫生厅、民政厅、省中医药局《关于开展创建省级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市)活动》的要求,进一步加快我区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规范社区卫生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保证创建全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活动有序开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争创全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活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紧紧围绕“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网底,根植社区,贴近群众,为居民提供全面、快捷、质优、价廉的卫生保健服务,让基层满意,让群众满意,让社会满意”的总体目标,紧密结合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状,以实践“三个代表”为出发点,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落脚点,全面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全方位构建“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的两级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真正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水平一流、人民满意的社区卫生工作新格局。

二、目标指标

(一)工作目标:

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建设,全面推动“六位一体”功能的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基本建成“配套政策落实,服务网络科学,服务功能完善,人员配置合理,监督管理规范,满足社区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今年将着力从“健全服务功能、完善队伍建设、加强基础管理和构建信息平台”四方面入手,全程规范提升社区卫生的服务内涵、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力求从改善服务方式上强化社区卫生综合服务、连续服务和主动服务能力;从优化人才培养上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各种培训;从规范各项制度中,逐步完善双向转诊制度、责任医生制度和考核评估制度;从而确保我区创建省级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活动一次性达标。

(二)主要指标

1、建成达到省定标准,功能分区合理、流程科学、环境温馨并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6街道办事处覆盖率>90。

2、全科医师配备率达3名/万居民,其中50达到中级职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师接受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率80以上,每个中心公共卫生医师和中级职称中医执业医师1名以上。

3、以中心为单位开展社区卫生诊断,为60岁以上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以上,35岁以上居民家庭保健合同签约率≥20。

4、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知晓率90以上,综合满意率85以上。

三、组织建设

1、成立区争创全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部门协调和经费保障。

2、成立××区争创工作督导小组,重点落实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督促检查和创建质量评估。

3、成立争创全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活动技术服务小组,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带领全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机构人员完成组织制度建设、方案制定、宣传动员、信息以及20__年以来的社区卫生服务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归档、汇编和汇报材料的制作等任务。

四、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贯彻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方针政策

加强政府领导,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区建设规划以及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认真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坚持以政府为主办好社区卫生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形成多元化兴办社区卫生的格局。政府调整卫生经费支出结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必要的投入,人均不少于5元。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公共卫生建设范畴,统筹规划,协调建设,建立社区防控传染病的长效机制。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单位。机构业务用房纳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

(二)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其他具有社区特色的专业服务机构为补充,构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六位一体”功能服务的必要设施设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符合卫生部、省设置标准,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医疗救治体系的双向转诊关系,制定转诊标准、实施方案和管理规范并有效落实。

(三)加快人才培养,提高队伍素质

组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医护人员、防保人员参加相应专业的上级认可的规范化岗位培训(包括全科医师、社区

护士培训),按时完成继续教育任务。推行全科医师系列评聘制度,全科医师、公卫医师和中医执业医师配备率达到规定要求。(四)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功能

以中心为单位开展责任辖区内居民健康状况调查,及时制作社区诊断报告,完成健康促进规划及实施计划并有序推进。以弱势群体为工作重点,努力为居民提供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的社区卫生服务。全面落实预防保健任务、开展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处理,完成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任务。

(五)严格监管,保证质量

严把机构、人员、技术等要求准入关,制定各类业务技术工作内容、操作规范和考核标准,建立和完善医疗、预防保健及监督检查和奖惩等规章制度,制定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医疗事故预案,定期进行法规、规章和医德教育,强化“以病人为中心”主动服务理念,落实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的有关要求,确保发展有序、服务优良、行为规范,实现让群众满意、让社区满意、让社会满意的社区卫生服务根本目标。

五、实施步骤

本次争创全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工作分五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20__年3月-4月)

由政府领导,卫生局牵头,建立创建迎检组织,制定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层层召开动员会议,广泛宣传发动,明确和落实工作目标任务。

(二)网络建设阶段(20__年4月-5月)

各规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标准》和《卫生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设置指导标准》,全面启动和完成基本建设,合理调整科室设置,完善基本设施配备,健全功能相关制度,组织人员培训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演练,开展临床医务人员“三基本”及院前急救技术考核测试。

(三)完善功能阶段(20__年4月-6月)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实施社区卫生诊断工作,各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合中心完成60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在掌握社区基本健康状况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六项功能综合实施干预措施,在区卫生局行业监管和区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及妇幼保健所的技术指导下,各中心对辖区网络站点实施业务监管,统筹落实“六位一体”功能任务的分解和地段调整。

(四)自查自纠阶段(20__年6月-7月)

区争创全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活动领导小组和督导小组按照评估验收细则,模拟省检查方式对各小组、各街道办事处、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争创工作开展和完成情况进行系统检查指导,发现问题,限期整改,确保全区争创工作同步同质推进。

(五)申报和迎检阶段(20__年8月-)

在自查、整改、复查合格的基础上,由区政府向市政府提出申请,经市政府考核同意后,由市政府向省联合领导小组提出书面申请。区政府、各办事处、相关单位、部门和机构做好迎检省考核组评审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六、具体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区卫生事业发展,推进先进区创建活动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任务。它不仅是保障社区居民身体健康,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倡导科学文明生活方式,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解决社区居民60的基本医疗保健问题,以弱势群体为工作重点,真正体现了卫生事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就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卫生工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争创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活动进一步明确政府责任,强化部门配合,落实相关政策,对于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全面实现,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的建立有着重要意义。为此,各有关部门、单位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按照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高对社区卫生服务和创建工作重要性认识,增强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推进创建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加强部门协调,明确工作职责,强化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

(1)区政府:将争创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工作列入20__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奋斗目标,并先后两次充实调整了全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在此基础上成立争创全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活动领导小组,各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对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提高社区全体居民健康水平负有重要责任,要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在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下,帮助卫生服务机构解决必需的业务用房和工作困难,切实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和创建任务完成。要求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社区居民委员会及网络机构逐级建立创建班子,并按照区政府统一部署,精心组织,科学安排,扎实推进,确保争创工作各项任务的完成。

(2)卫生局:要科学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布局规划,并负责业务上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3)宣传部:要积极做好争创活动的宣传,提高居民知晓率,为争创活动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与宽松的外部环境;

(4)民政局:要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为指导开展社区建设和开展社区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把支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为考核和表彰模范街道、居委会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条件之一;

(5)财政局:在制订卫生经费预算时,要列出专项经费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并逐步增加投入;

(6)人口与计生局:要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现有条件开展计划生育技术及咨询服务,并进行业务指导。

(7)

物价局、社会劳动保障局、建设局、税务局、人事局、经贸委、科技、法制、司法、公安等部门要积极配合,主动协助卫生部门开展工作。各有关部门要落实分管领导,明确办事人员,搞好协调配合,确保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顺利进行。(8)街道办事处及社委会: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在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下,协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入户调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社区健康教育工作;配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制定并落实社区健康促进规划及实施计划,帮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解决必需的业务用房和工作困难。提供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文件材料。

(三)加强监督严格奖惩,切实保证工作质量

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对照创建方案和考核评估细则,分解任务,明确要求,建立分工具体、职责明确的工作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同时组织阶段性自查自纠,保证工作质与量同步。区政府成立了争创全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督查小组,建立督导评比考核制度,将对各单位、各部门创建工作进度和质量进行督导检查。对创建任务落实不力,推诿搪塞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督查通报,对影响工作整体进度后果严重的将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督导工作既要控制质量,又要总结经验,督促解决问题,切实促进创建工作任务全面完成。同时,各工作小组会同各有关单位以创建为契机共同研究,探索社区卫生服务长效发展的模式和管理机制,共同推动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快速发展。

二OO六年一月二十日

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任务篇6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市卫生发展规划(20*—2015年)》为依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新型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工作抓实抓好,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满足群众基本卫生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公益性质,转换运行机制和投入方式,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责任,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立足于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改扩建和新建,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坚持防治结合,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

——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开拓创新,科学发展。

二、总体目标与具体工作指标

总体目标:以“户户拥有家庭医生,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长远目标,到2010年,全市基本建立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齐全、人员素质优良、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保障措施有力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居民均可享受到“便捷、经济、安全、有效、连续”,集“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基本医疗”为一体的综合社区卫生服务。

具体工作指标:

——到20*年,*、*、*三区基本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到2010年,其他8个县(市)基本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其中经济强县(市)要加快进度。

——建立15至30分钟的社区卫生服务圈。到2010年,城镇(街道)、乡村和边*区的90%以上居民分别出行15、20、30分钟以内就可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责任医生达到每千人0.5至1名,逐渐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体化管理。

——到2010年,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和主要慢性病管理率达到80%;以家庭为单位,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

三、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性质、编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定位为提供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街道卫生院)性质为全民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差额拨款。积极探索收支两条线管理。乡镇(街道)防保站归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按照精简高效的要求,核定相应的事业编制,定编定岗不定人,实行全员聘用制。现阶段,各县(市、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按《浙江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浙编办〔20*〕58号)精神,每万人配备11至16名工作人员,原则上按每万人配备5至6名医师(其中,全科医师不少于3名),护士按与全科医师1:1的标准配备,专科执业医师、辅助(X线、B超、心电图)、财务、管理等人员不超过核定编制总数的20%(其中,每个中心一般应配备药剂、检验、辅助和财务人员各1名);按规划设康复护理床位的机构,按照每床0.7人的标准相应增加编制。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编制目前可参照执行。

人员入编要坚持实事求是和确保质量的原则,按照定编定岗、公开考录、择优聘用、积极稳妥、逐步到位的要求妥善进行。一是原具有全民事业身份的正式职工,符合岗位要求的,直接转入;二是原具有集体身份的正式职工,经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当地人事部门考核合格、符合岗位要求的,准予转入,考核不合格的,允许1年后再考核1次;对经再次考核仍不合格的,保留其原有身份和待遇;对确实不适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工作的,应采取分流措施逐步消化解决。聘用条件、名额由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会同人事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以上两类合格人员经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人事部门核准后办理聘用手续、纳入编制管理。今后缺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增加人员,应按照事业单位实施人员聘用制度的有关政策规定,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方式择优聘用,优先聘用医学院校毕业生,并实行合同管理。各县(市、区)乡镇(街道)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可合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实现资源重组,具体方案由各地结合实际制订。

(二)健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积极调整现有卫生资源,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各地原则上按照乡镇(街道)所辖范围或按3至10万人口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责任医师必须承担具体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其服务半径为0.3至0.5公里,服务人群为辖区常住人口(包含居住6个月以上的外来人口,下同)的30%至5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根据需要设置若干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1至2个村(居)委会,服务人口约0.4至1万;辖区常住人口少于0.5万人的乡镇可设社区卫生服务站。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由一级、二级医院及乡镇(街道)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转型改造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伸或村卫生室改造设立,但要严防盲目设置新的医疗卫生机构,不搞重复建设。对符合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条件的,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第一名称注册登记;对暂不符合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条件,但已具备服务理念、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第二名称注册登记。对于现有基层卫生资源不足的城区、开发区或新建小区,政府应加以补充完善,也可通过公立大中型医院调整部分资源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但须实行人事、业务、财务单独管理。要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统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充分发动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原则上市辖三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园区范围,下同)政府不再投资举办新的医院,乡镇(街道)卫生院不得向医院发展,要着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20*年,以乡镇(街道)所辖范围为单位,市辖三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80%以上,各县(市)达到40%以上;2010年,市辖三区力争达到100%,各县(市)力争达到80%。20*年,市辖三区规范化、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30%以上,各县(市)达到20%以上;2010年,市辖三区力争达到60%以上,各县(市)力争达到30%以上。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目前可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全面实行财务管理、药品进购、人员调配、工资发放、业务指导、制度建设等“六统一”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人员享有同等待遇(包括社会保险费用);二是实行药物、业务、制度的统一管理,并加快实施进度向“六统一”管理转化。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作为深化农村卫生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深入宣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领导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抽调责任心强、业务熟悉的人员组成“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清产核资工作小组,对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药品、资金、医疗器械等进行清理盘点,重新建立健全各类台账,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各项工作纳入统一管理。各地可实行试点,逐步推广,至2010年全部实施“一体化管理”。

(三)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综合服务功能。落实公共卫生任务。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承担社区公共卫生任务。全面建立家庭健康档案,每年筛选1至2种重点疾病实施社区强化干预行动;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建立健康教育基地,普及疾病预防保健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老年人、孕产妇、儿童、精神病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实施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等重点慢性病的随访和管理,加强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和精神卫生等工作;重点控制严重危害社区居民健康的传染病,承担传染病报告、家庭隔离消毒指导、疫情现场处置等工作;协助开展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救治和公共卫生监督管理等工作;整合卫生服务资源,促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残疾康复等工作在社区中开展。

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开展全科医疗服务,切实承担社区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等的诊治工作,提供慢性病人、伤残和肿瘤康复病人等后续住院治疗服务。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推广和应用社区中医药适用技术,提供简、便、验、廉的特色服务。积极利用中医药资源,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建立健全与服务功能相适应的辅助科室和后勤保障体系,确保“六位一体”服务的落实和社区责任团队服务的开展。

(四)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制定社区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要求,科学制定社区卫生队伍建设三年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并积极组织实施。到2010年年底,每万人至少配备全科医生3人;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卫技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人员达50%以上。

畅通人才引进渠道。新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原则上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优先招录全科医学专业类毕业生。鼓励上级医院卫技人员向社区流动。退休卫技人员应聘到社区工作,原单位应保持其退休待遇不变。强化公立大中型医院、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培训。要有计划地组织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到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参加有关学术活动。

加快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按照《浙江省乡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浙卫发〔20*〕113号)精神,认真实施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制订具体工作目标,依托市内外医学教育资源,建立完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有计划地组织社区各类卫技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岗位培训、规范化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全科医学系列理论和实践教育。各地要落实专项教育经费,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对市辖三区进行补助。*医学院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设立全科医学专业,支持全市全科医生定向学历教育。对本市定向培养的全科医学专业毕业生,其在校学杂费由当地财政负担。到2010年年底,完成所有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岗位培训,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确认的全科医学系列培训者达70%以上。

四、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运行机制改革

(一)深化人事分配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能进能出、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的办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绩效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调整岗位、收入分配的依据,建立高水平人员“留得住”、不合格人员“流得出”的用人机制。改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单一委任制,实行直接聘任、招标聘任和推选聘任等多种选拔任用方式,择优选聘符合条件的人才担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完善主任任期目标责任制,逐步培育形成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水平。加大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与服务数量、工作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相挂钩的分配制度。合理确定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安心在社区工作,并吸引大中型医院人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

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实行收支预算管理。有条件的县(市、区)可率先开展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收入全额上缴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或财政部门,支出由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或财政部门按规定核定安排。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支持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巩固完善社区责任医生制度。转变观念,统一认识。社区责任医生要从单纯的医疗服务转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既要承担基本的医疗服务,也要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协管、健康知识普及等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要从坐等病人转向进村入户、上门为病人服务,重心下移;从间断的医疗服务转向连续的健康服务;要从掌握单科医学知识转向具有全科医学知识。

加强培训,提高服务能力。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以社区责任医生为骨干、社区护理等人员共同组成的社区责任医生团队的整体水平。以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岗位培训为主要方式,提升社区责任医生的全科医学专业水平和全科医师所占的比重。

落实制度,明确任务。进一步深化“联村(居)医生、驻村(居)医生”等多种形式的社区责任医生制度,落实社区责任医生的工作任务。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要方式,及时掌握社区居民健康信息,科学利用健康档案,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服务。重点做好社区内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妇幼和老年保健以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工作。综合运用上门巡诊、家庭病床、全科门诊等措施,为社区居民就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讲求质量,注重管理。社区责任医生对社区居民进行主动巡诊和健康教育等服务次数,原则上每年不少于4次。根据服务对象的特殊需求,社区责任医生可通过签订健康合同等方式开展个性化的健康保健服务。建立科学工作评价机制,对社区责任医生的工作质量、服务数量、居民满意度等综合评价,测评其工作成效,与分配收入相挂钩,与人事制度相挂钩。

(三)建立县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支援社区的工作机制。一是大力实施“医院牵手社区行动”。加强大中型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政府举办的三级综合医院、中医院至少与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钩结对,二级综合医院、中医院至少与1至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钩结对,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实现资源共享。要承担起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任务,派出具有相应工作资历的有关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出诊、会诊并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受援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和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开展适宜技术、免费培训和接受卫生技术人员进修等。与受援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双向转诊关系,探索建立双向转诊信息沟通渠道,制订双向转诊管理办法。大中型医院要成立相应的内设科室或指定职能科室负责此项工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来的患者优先提供科室选择、检查预约、住院安排等服务,将适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的患者及其就诊资料及时转回社区。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新格局。二是逐步建立分工合理的纵向协作机制。整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机构、大中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将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逐步将大中型医院承担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分流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三要建立财政保障制度。市、县两级财政要制定具体措施,对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得好的医院予以表彰和经费支持。

五、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保障措施

(一)制定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20*年年底前,市、县两级政府要组织规划、卫生等部门完成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并纳入城乡社会发展规划。对按规划已设置但用房未达标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地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筑面积分别不小于1000平方米和150平方米的要求,提出建设或改造方案,在20*年12月底前予以解决。对目前仍租房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出租房产权属于乡镇(街道)所有的,一律免收租金;产权不属于乡镇(街道)所有的,租金由县(市、区)财政负担;市级财政对市辖三区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租金补助50%。

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用地要与城市建设通盘考虑,同步建设。在城市新建、扩建、旧城改造中,要充分考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的需要,优先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用地,有关规费除上缴中央的部分外予以减免。城市建设开发应当依据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布局专业规划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标准规范,将社区卫生服务用房作为公益性配套设施建设要求,纳入规划设计和土地出让条件,由开发建设单位同步建设后移交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对已完成开发建设但未留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的社区,政府应购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并交给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市辖三区所需经费由区级财政承担为主,市级财政予以适当补助。社区卫生服务用房必须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不得挪作他用。

(二)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将新增卫生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以县级财政为主,统筹安排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备和信息化建设经费,切实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条件,市级财政对市辖三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给予一定比例补助。落实人员培训补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前的离退休人员费用的补助,确保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正常运营。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公共卫生工作人员(按每万居民配备3名)经费、业务经费按原补助渠道不变;转为全民性质单位的人员,其养老等社会保险费用除个人负担部分外由同级财政给予补助;对基本医疗服务出现政策性亏损的,各县(市、区)政府要根据当地财政情况给予补助。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要求,专项用于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包括社会举办)提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市辖三区按城市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少于30元的标准和按农村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少于20元的标准安排经费;各县(市)按城市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少于20元的标准和按农村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少于15元的标准安排经费,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标准(按上年度财政预算支出增长水平同步增长)。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除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外不足部分,市辖三区由市、区财政各承担50%,各县(市)由当地财政预算安排。农村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按农村三大类12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补助渠道不变。

(三)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为医疗保障服务。发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医疗救助制度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相互促进作用,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时纳入社保门诊(住院)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符合规定的家庭病床相关费用纳入社保支付范围,社保信息化建设经费由各级财政支付。适当拉开参保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二级、三级医疗机构的起付标准和支付比例档次,引导参保人员在社区首诊。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生的符合支付规定的相关费用,个人负担水平应比二级、三级医疗机构分别低15%、20%以上。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区首诊制度,探索完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特点相适应的医疗费用的结算办法,进一步研究制定各类医疗保障制度支持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的政策措施,引导居民优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资源。

(四)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监管机制。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和技术服务项目的准入管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管理信息系统,强化行业监管和质量控制。实行社区卫生服务常用药品和医用耗材政府集中采购、定向打包招标、公开采购办法,完善社区医药价格管理,确保医药安全,降低药品价格。开展药品零差率试点,实行政府买单,让利于民,让群众吃上放心药、便宜药。

六、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保护和增进居民健康,是各级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维护居民健康、促进社区和谐的重要意义,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综合目标管理和考核,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工作。

要建立健全政府牵头、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市政府建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布局规划和重大政策措施,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加强检查和指导。县(市、区)政府作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责任主体,要建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本实施意见,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组织督促有关部门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认真履行职责,发挥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的作用,确保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任务篇7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10号),加快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促进城市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讲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重要环节,加强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目标任务。大力加强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社区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等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聘用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引导、组织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大中型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逐步在社区建立一支以全科医学为主体,包括中医、西医、公共卫生、护理、药学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社区卫生管理人员的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制度。

二、健全和完善社区卫生人才培养体系

3、加强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育和学科建设。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在人员编制、职称评聘、工作量考核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鼓励高水平临床教师和临床专家承担全科医学教学任务,参与社区卫生人才培训。支持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有条件的医学院校要成立全科医学/家庭医学系、社区护理学系,将该类学科纳入学校重点建设学科整体规划之中。加强医学生的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科教育,将医学生的全科医学知识教育与技能培养作为一项基本任务,在向医学类专业开设全科医学概论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将全科医学基本理论教育和技能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之中。护理学本、专科专业教育要开设社区护理学课程。加强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材建设,进一步完善临床教学和社区实习的配套教材。组织医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见习或实习。

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在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对全科医学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给予专门研究和重点支持。高等医学院校要创造条件积极探索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举办全科医学研究生学位教育,培养全科医学师资和学科带头人。

4、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岗位培训。对已经从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和由其他医疗机构转入社区开展卫生服务工作的有关专业人员采取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进行符合社区卫生服务要求的岗位培训。培训结束后,由省级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统一组织考试考核,并与岗位聘用相结合,确保在2010年前基本实现所有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达到相应的岗位执业要求。要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内容,注意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技能和服务水平。各省(区、市)都要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岗位培训计划,并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5、积极开展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工作。要探索相关配套政策和培养模式,稳妥地推进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有关医疗卫生机构要承担培训任务。到2010年各省(区、市)都要开展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逐步建立健全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制度。

6、完善继续教育。进一步明确对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要求,加强管理,完善制度,促进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与使用管理紧密结合。大力开展具有全科医学特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继续教育活动,采用多渠道、多方式开展继续教育。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提供更多的继续教育机会。

7、推进培养能力建设。采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强全科医学师资培养。教育、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要将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师资培养列入教师培训计划。加快社区卫生人才培养临床和社区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一批能体现全科医疗服务模式以及防治结合特点的示范性社区卫生人才培养临床和社区基地,发挥其对社区卫生人才培养的示范作用。到2010年在全国每个地级市遴选建设至少1-2个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教材建设,组织编制一批高质量的适合不同层次人才培养需要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等教育培训教材。

8、提高社区卫生人才队伍职业道德。要加强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医德医风教育,使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确立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意识,树立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卫生行业新风尚,加强职业技能和医患沟通技能的训练,为社区居民提供及时、便捷、人性化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等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制度

9、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以全科医学为主体,包括中医、西医、公共卫生、护理、药学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资格晋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10、完善全科医师任职资格制度。对在社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医师,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规定执业。凡符合条件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均可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全科医学专业中级考试,取得相应类别的全科主治医师资格。非全科医学专业的主治、副主任及主任医师经过有针对性的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经考核合格,并由卫生、中医药、人事部门认定后,可转为相应资格的全科医师,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规定变更执业范围后,在社区从事全科医学工作。在晋升上一级资格时,其转前与转后年限合并计算。卫生部、人事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组建全科医学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统一组织全国全科医学高级职称评审工作。

11、完善在社区从事护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制度。社区护理人员的初级任职资格通过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护理学专业考试获得;在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护理中级资格专业中增设面向社区护理的专业;在护理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的有关政策规定中进一步体现社区护理的要求和特点。

四、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聘用制度

12、实行岗位管理制度。国家制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确定通用的岗位类别和等级,实行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据国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岗位管理的有关规定,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岗位根据其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设置,应具有明确的岗位名称、工作任务、工作标准、职责范围和任职条件。

13、完善人员聘用制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在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有关规定,通过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实行择优聘用,合同管理。聘用的各类人员都要签定聘用合同,有法定执业资格要求的岗位,受聘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执业资格。

14、建立健全岗位考核制度,加强对受聘人员履行岗位职责情况的考核,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岗位考核以专业水平、工作绩效和接受服务居民的满意度为主要标准,实行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聘期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或者调整岗位的依据。

15、探索建立人员退出机制,完善辞聘、解聘制度。对于符合辞聘、解聘条件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解除聘用关系。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受聘人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调整其岗位,并对聘用合同作出相应的变更。对不同意调整岗位,或者虽然同意调整工作岗位,但到新岗位后考核仍不合格,无法胜任工作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与之解除聘用关系。

五、吸引和稳定社区卫生人才队伍

16、吸引和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到艰苦边远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可提前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1至2级。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支持毕业生参加规范化培训,为毕业生在大中型医疗卫生机构实习、进修创造条件。

17、采取有效措施吸引稳定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各地要制定配套政策,积极吸引医院中的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凡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医师和护师,可提前一年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各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在社区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给予适当倾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满五年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可优先参加相应的培训或业务进修。改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入分配制度,实行以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办法,使工作人员的收入与其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紧密联系起来,加强和改善工资总额管理,对公益目标任务完成好、考核优秀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适当增加绩效工资总量。各省(区、市)应采取有效措施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时足额发放工作人员工资。

18、加强人员和技术交流。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组织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的高、中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卫生部有关规定,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要有计划地组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到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参加学术活动,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要鼓励城市业务水平较高、身体状况较好的退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为他们开展服务提供便利,享受相应待遇。

六、切实加强社区卫生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

19、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是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工作和紧迫任务,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精心组织,要在制定社区卫生发展规定时,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个重要部分。地方人事、卫生、教育、财政和中医药行政部门要密切配合、沟通协作,要定期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进行调查研究,督促检查,总结经验,完善提高。

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任务篇8

一、理顺社区卫生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国务院提出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指导意见以来,我区结合实际,利用现有城市卫生资源,逐步建立起自治区、设区市、城区三级公立医院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服务网络。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战略决策,要求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目标,加快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城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双重”任务,是城市居民健康的“守门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目标,我区城市社区卫生管理体制明显不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公立医院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法按照自治区有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改政策进行综合改革;人员编制核定、政府补偿政策不能有效落实;各级公立医院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存在多头管理,监管责任不清,运行机制不顺等问题,不利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人员的稳定、社区卫生服务整体效能的提高、以及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全面、有效、深入实施。进一步理顺城市社区卫生管理体制,建立适应和符合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律的新体制、新机制,十分重要而迫切。

二、理顺范围

全区14个设区市所辖城区、县级市政府所在地政府和各级各类公立医院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增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牌子的乡镇卫生院、街道卫生院。

三、基本原则

(一)依法确定。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已有明确规定的,严格按规定执行;法律法规规定由县级政府行使的职权,原则上下放城区政府执行。

(二)属地管理。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整合资源、强化基层的要求,建立城区政府管理为主、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为辅的城市社区卫生管理体制。

(三)责权利相统一。市直主管部门涉及行业管理的权限,原则上应下放给城区,使城区事权与责任、利益与义务相一致,充分调动城区的积极性。

四、主要内容

(一)领导体制。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城市社区卫生工作领导,明确和落实设区市、城区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职责,制定发展规划,落实目标任务,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加强督导检查,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困难或问题,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发展。城区政府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承担起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落实财政补助政策、稳定社区人才队伍、保证机构正常运转的重要职责,并在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制定工作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做到常住人口扩展到哪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步建设到哪里,加快建立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服务网络,实现区域常住人口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

(二)编制管理。各设区市机构编制部门要根据服务人口既有非农业人口,也有农业人口的特殊性,结合《自治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办法》和《自治区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精神,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总量统一核定到城区,再由城区机构编制部门依据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不同主体,采取不同形式核定到具体单位。撤销乡镇建制但仍保留有乡镇卫生院的,如已按规定核定编制,需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可保留原有编制数和相应的控制数;未核定编制,如需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可按规定核编。政府直接举办或街道卫生院转制为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规定核编。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的用人新机制;公立医院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取核定人员规模(控制数)形式,可作为政府购买基本医疗服务的财政补助依据;有条件的地方,可扩展到工作任务完成好、居民满意度高的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创造条件,积极将各级各类公立医院,包括国有企业所属医院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制为政府举办,并重新核编。

(三)监管机制。各设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要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行政审批权、管理权下放城区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层级管理原则,承担发展规划、制度设计、工作计划、组织协调、检查指导等管理职能。城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健全和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加强日常监督管理,督导各级各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任务。自下文之日起,今后新增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城区政府负责举办,需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原则上应由所在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实行一体化管理。

(四)政府补偿。城区政府和县级市政府是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政补助政策的责任主体。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办法,执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设区市、城区和县级市政府要按规定落实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专项补助和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对公立医院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执行医院财务制度;设区市级财政、城区财政和县级市财政按照购买服务、绩效考核等方式对其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等给予专项补助。为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机构正常有效运转,自治区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专项补助,具体管理办法由自治区财政厅、卫生厅另行制定。

(五)管理形式。城区政府要按照属地管理要求,管理辖区内各级各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公立医院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条件的,可剥离转制为政府举办;条件不具备的,可采取购买服务、委托举办等多种形式,实行双重管理。对公立医院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城区政府负责与举办医院签订购买服务合同,落实绩效考核补助资金,管理政府投入的基本建设、设备配置等固定资产;举办医院负责按标准配置人员和提供技术支持(其中医院带编医务人员不低于该中心核定控制数的30%以上,并有1名以上副高职称的医生),到卫生、民政、质监等部门办理相关材料和证件,领取组织机构代码证(二级法人),设立专用存款账户,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建立新的独立运行机制。医院原有的房产和投入的设备等固定资产,归医院所有,纳入医院财产管理范畴。

(六)理顺增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牌子的乡镇卫生院、街道卫生院的管理体制。增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牌子的乡镇卫生院、街道卫生院,应在本意见下发2个月内全部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原有的职责和功能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标准和规范逐步过渡。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平稳过渡。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组织、协调和领导责任,把理顺城市社区卫生管理体制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专题研究,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和各部门协调不一致的职能问题,要及时协调裁定;督促市直部门在职责范围内,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使职能调整、权力下放、工作移交相互衔接,防止出现职能缺位,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自治区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理顺城市社区卫生管理体制工作,加强指导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

(二)结合实际,稳妥实施。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及市直有关部门要树立大局观念和“一盘棋”思想,坚持以理顺城市社区卫生管理体制、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为目标,依据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狠抓措施落实,务求抓出成效。对城区具备条件接收事权的,要不折不扣的把事权下放给城区管理;对城区暂不具备条件接收事权的,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施,稳妥推进,分步到位。

(三)更新观念,完善功能。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改革意识和服务意识,强化城区基础地位,切实解决好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管理效能低下等突出问题,在发挥城市整体功能的同时,完善城区服务功能,推进城市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城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适应工作变化,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工作制度,按照“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要求,从有利于调动公立医院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积极性,有利于社区居民享受到社区卫生服务,有利于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的要求出发,正确处理好城区、公立医院和公立医院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持社区卫生服务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四)密切配合,协调推进。各设区市要督促机构编制部门对需要调整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管理体制等问题及时指导和协调,确保机构编制能够适应开展正常工作需要;督促财政部门健全政府卫生投入政策,及时落实并拨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补助经费;督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指导城区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落实岗位设置、人员聘用和绩效工资制度;督促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协调,落实和指导城区属地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责,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竞争上岗和签订聘用合同。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互相沟通和协调,推进城市社区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上一篇:工程跟踪审计服务方案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防拐骗安全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