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17 17:48:29

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篇1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为载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特色产业转型发展,走出了一条规模适度、特色鲜明、龙头带动、科技支撑的现代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之路,为“十三五”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制约因素。“十三五”时期,既要看到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工商资本下乡、国家加大农业投入等给特色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制约瓶颈。

一是农业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约束两道“紧箍咒”日益趋紧,发展生产和优化生态的任务艰巨繁重。

二是农业基地规模虽然发展壮大,但质量效益不高,特别是我县农业经营规模小、经营主体弱、科技含量低等问题突出。

三是城乡要素加速流动,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加之农机农艺融合较难,综合机械化水平差距大,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土地撂荒现象日益突出。

四是农产品精深加工短板明显,产业链不完整、不衔接仍然是农业发展的软肋,品牌建设滞后,叫得响亮、拿得出手的农产品不多。

五是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专业市场缺乏,农村营销队伍少、专合组织作用发挥不好,严重制约了我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发展。

六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

二、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为目标,以建设大园区、培育大产业、塑造大品牌、开拓大市场为总体发展方向,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镇园结合、产村相融、一体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发展持续、经营集约、安全生态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集中发展区,把我县建设成为全国有名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油果蔬肉等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明显提高,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物质装备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现代农业园区全面建设,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四、区域布局及重点工作

(一)产业布局

1.优质粮油:通过建设高标准粮田,积极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建立以“双低”油菜、优质水稻为主导的优质粮油基地,带动全县优质粮油快速发展。依托产粮(油)大县等项目支撑,建设成为全县水稻、油菜生产优势镇乡。

2.优质水果。采取“大园区、小业主、多业主”的发展模式,实行集约化经营、标准化建园、立体式发展、统一化管理,整体推进、连片发展,扩大甜橙、油桃、白柠檬种植规模,通过加强果树管理,抓好林下利用,完善营销体系等措施,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大力发展文旦柚、荣仙柚,改良品种和提升品质,建成万亩优质名柚产业带。

3.绿色蔬菜。采取大棚生产与露地栽培相结合,滴灌、喷灌与集雨节灌相结合,龙头企业与种植大户相结合,基地生产与大中型超市、批发市场相结合,大力发展绿色商品蔬菜产业,促进产业基地单产、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示范带动全县绿色蔬菜产业发展。

4.现代畜禽。采取龙头企业带大户、大户连散户的模式,推行寄养制等模式,扩大养殖规模,实施标准化生产,着力发展优质生猪、特色家禽。立足地方特色和市场需求,加快调整养殖业结构,大力发展肉牛、肉羊、肉兔、野鸡等特色畜禽和节粮型畜禽,改变“一猪独大”的现象,带动全县现代畜牧产业快速发展。

5.道地中药材。引入有实力的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基地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白芷、佛手、丹参、芍药等中药材产业。采取生产、加工、营销全产业链发展方式,加快中药材深加工基地和交易中心建设。

6.优质干果。整合林业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按照集中连线成片的要求,大力发展以优质薄壳核桃、九叶青花椒为主的优质干果产业,建成1个干果之乡、2个干果产业带、3个干果产业重点示范片。

7.特色水产。充分利用现有水域,着力打造标准鱼塘养殖园区。依托丰富的冬囤水田资源,结合乡村田园风光、乡村文化旅游等,打造有机米、生态鱼品牌,大力发展“亩产千斤粮、收入万元钱”粮经复合稻田养鱼产业带。

8.休闲观光农业。以农家乐、庭院经济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乡村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休闲农业品牌,建成3条以上集生产、观光、休闲、品尝、体验、教育于一体的农业观光旅游线路。

(二)工作重点

一是强化基础配套。抓住政策机遇,积极争取水利建设项目,全面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五小”水利工程,提升水利保障能力。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耕地占补平衡。全面开展耕地质量评定工作,对新增耕地的后续培肥加强指导和监管。深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秸杆还田、有机质提升技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整合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从中拿出部分资金专门用于田间机耕道建设;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社会力量自主投资建设机耕道等农田基础设施,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

二是强化主体培育。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力争每年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业主)20个以上。通过奖励补助、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支持等方式,引导工商资本、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带资金、带技术、带信息、带管理、带市场参与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合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落实好农业补贴政策,新增补贴要向种粮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

三是强化园区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种养结合,突出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促进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深度融合,引领全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加快发展。以现代农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为载体,推进优质粮油、蔬菜、水果、中药材、干果、珍稀林木、畜禽、渔业及其他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产业链延伸,不断扩大园区和基地规模,提高产业聚集度,使园区和基地内主导产业聚集度达到80%以上。鼓励园区和基地推行生产、加工、商贸流通全产业链开发,实现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依托园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循环农业,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升园区经营效益。

五、保障措施

(一)突出规划引领,强化顶层设计。立足县情,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禀赋优势,以规划为引领,统筹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全县特色优势农业发展规划一旦形成,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同时结合各级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等政策,明确全县特色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和政策扶持,优化政策激励导向。

(二)调整优化布局,促进产村相融。坚持产业发展与新村建设统筹推进,以新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助推新村建设。努力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催生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型业态。把产业基地与新村建设相衔接,把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深度融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坚持产村相融发展理念。着力打造自然山水相融、庭园设计优化、田园风光尽显、农家情趣浓厚、农村特色鲜明的新型村落民居。

(三)持续提质增效,筑牢发展基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县财政每年安排相应的资金扶持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优化整合、打捆使用涉农项目资金,同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共同支持基地基础设施、标准化规模经营、农作物(畜禽)良种培育、设施农业、疫病防控、配方施肥等集成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激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对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成片流转土地500亩以上的,通过项目跟进解决水、电、路等基本条件,实现项目跟着新型经营主体走、跟着土地流转走、跟着规模经营走。加大招大引强力度,多渠道引入社会资金进入优势农业产业,创新农业融资模式。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鼓励龙头企业申报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支持企业申报农产品原产地地理证明商标、省级著名商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定认证的农产品品牌,优先组织专题报道,优先安排参加各类博览会、招商会和展销会。有计划、有步骤组织企业到全国大中城市开展品牌推介活动。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鼓励农业企业通过互联网销售特色优势农产品。坚持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工程,推广“果(蔬、粮)—沼—牧”等生态能源循环模式;坚持粮经复合发展,推广绿色生态种养模式,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加强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水平。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搭建经营主体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平台。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科研示范基地,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和推广。扶持发展社会化农技推广组织,形成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格局。加大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健全完善动植物防疫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业减灾防灾及环境保护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等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控制、病虫害防控、灾害测报、抗旱防洪等方面提供全程化服务。

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篇2

问:为什么要对我省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进行重点规划?

答: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有利于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有利于实现区域内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有利于增强四川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我省生态类型多样,农业资源丰富,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近年来,我省在推动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比较优势和有鲜明特色的区域布局尚未形成,还必须通过系统规划加快推进步伐。

问:对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进行规划必须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答:一是生态适宜原则。立足资源条件,突出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重点规划核心区和适宜区。二是市场导向原则。立足多样化、优质化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重点推进原则。将有限的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集中用于有区域比较优势和特色的重点农产品上,抓好基地建设,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四是产业化开发原则。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建立产业体系,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效益农产品产业生产带和优势区。

问:我省规划的特色效益农业主要涉及哪些产业?

答:规划的具体产业是马铃薯、茶叶、柑橘、油菜、蔬菜(食用菌)、蚕桑、特色水果、中药材、花卉、烟叶等十大产业,这些产业都是从我省自然生态条件、农业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和市场前景等方面分析,同全国比较具有明显优势或特色,发展潜力较大,通过3―5年努力可以做强做大到全国第一、第二的优势特色产业。

问:我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经过5年努力,建成马铃薯等十大优势特色效益农产品核心生产区和产业带,实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开发,大幅度提高产品优质率、加工转化率、品牌知名度,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四川省农业产业体系,十大产业的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三强,成为全省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比如,规划中提出要将我省建成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的马铃薯产业强省和全国最大的柠檬生产基地、橙汁生产加工基地。《规划》还明确提出,到2012年,全省十大产业综合产值达到3010亿元,比2007年增加1469亿元,增长95.3%,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1700元以上。

问:如何在推进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上做好文章?

答:一是强化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规划引导。突出优势核心区建设,促进优势特色产业迅速由点状向带状、块状集聚,形成产业带和产业集群。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投入机制和组织方式创新。建立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创新投融资办法,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采取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原料基地建设、技术创新、名优品牌创建。探索组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

三是加快研究推广核心产业发展技术。特别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实行良种、良法配套,生产、加工并进,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农业示范园区。

四是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打造一批全国一流的大企业、大集团。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

五是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形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网络,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篇3

一、特色小建设对推动市县域城乡发展的意义

1.中央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带来多重政策利好

2015年12月底,对特色小镇作了重要批示:“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大有重要意义。浙江着眼供给侧培育小镇经济的思路,对做好新常态下的经济工作也有启发。”

2016年,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加快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的特色小镇。国家民委也了《关于做好2016年少数民族特色小镇专项建设基金项目储备工作的通知》。

各省积极落实,出台政策推动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平均每个省计划培育100个左右省级特色小镇,特色小镇已经成为城乡发展的工作重点之一,项目、资金、政策和建设机遇都向这个方向倾斜,各市县应抓住机会,融入此次发展大潮。

2.特色小镇是市县域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

特色小镇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是城乡之间的重要环节和纽带,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仅是针对特色小镇本身,也是对城乡资源的激活与重组,建设特色小镇将成为市县域城镇化的突破口,成为市县域探索新型城镇化的抓手。

3.特色化发展是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方向

我国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多年来发展动力普遍不足,即便是全国重点镇也面临此问题,因此,特色发展将是未来我国大多数小城镇的主要发展方向。在区别应对东中西不同地区的发展诉求方面,特色发展也提供了不同的解决途径。就广大市县而言,做好特色小镇,也会对本区域的小城镇建设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4.建设热潮为市县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活力

目前,各地踊跃打造特色小镇,市县内部既有市场需求,也有投资意向,很多企业在寻找契机,活跃的市场带来了资金、项目、人才,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要充分调动和利用企业的积极性,让社会资本参与城乡建设。

5.盘活市县闲置资源,撬动城乡快速发展,促进市县经济繁荣

推动特色小镇的建设有利于在市县域层面盘活资源、整合重组、统筹布局、实现空间调整,有利于推动供给侧改革,对地区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意义。

二、从市县域选择具有优势和特色的项目打造特色小镇

1.选取有区位优势的地段

选取位于城乡之间,区位条件好,交通便捷,能够服务和带动周边发展,有特点、有潜力的地段,打造特色小镇。

2.结合有基础和潜力的产业

在现有基础上发展产业,升级传统产业,谨慎引入新产业。如浙江大塘镇以发展袜业为主,引进优秀设计师,创建新品牌,把传统的袜业升级成袜艺小镇。

3.凭借文化和旅游资源

选取有价值的资源,根据资源类型的不同进行分类打造,如历史文化资源好的可利用文保单位、历史街区、历史名镇、重大事件等要素打造;自然山水资源好的可利用自然风景、田园风光打造;还可利用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民宿等条件打造特色小镇。

三、精心策划,准确定位

1.巧借资源优势

巧借区位、文化、产业、旅游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对这些资源进行充分挖掘,找到特质,准确定位。如古北水镇借司马台古长城,打造成为京郊北方水镇特色的度假小镇。

2.紧抓当前热点

特色小镇的定位要紧抓当前热点,如旅游时代的到来,休闲游需求旺盛等热点,摸清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如拈花小镇结合休闲及文化需求,定位为特有的禅文化,打造禅意度假小镇。

3.整合城乡资源

市县域层面特色小镇的策划要立足整合城乡资源,推动城乡发展。弥补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缺口,提升服务水平,承接城市外溢人口,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引导市场积极参与

1.产业型

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引导有优势、有前瞻性的企业入驻特色小镇,引领和带动本地产业升级。

2.旅游型

引进国内知名的旅游企业参与,利用成熟的操作经验,提升旅游资源开发的水平和质量。

3.区位型

利用好区位条件,结合城乡发展,建康引导房地产参与小城镇建设,打造满足城乡发展、人口流动需求的特色小镇。

五、做好规划建设

1.强调多维度的综合规划

特色小镇规划应是多维度、高度融合的综合规划。应该是一个定位策划+五个要求+两个提升+一个空间优化落地的规划体系。

一个定位策划:要找准发展定位,明确特色小镇发展思路和重点;五个要求:产业、宜居、文化、设施服务、体制机制五个方面的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保障特色小镇发展;两个提升:旅游和智慧体系两个提升规划,建设系统提升;一个空间优化落地:最终通过一个空间优化落地规划落实所有规划设想,并明确实施步骤。

2.注重以特色为导向

聚焦优势产业、独特文化内涵和环境特色等因素,立足自身优势强化突出特色。作为立镇之本的产业规划要找准自身的特色,要为自身发展提供充足的背景支撑。文化是特色小镇发展之源,其规划要注重挖掘文化魅力,围绕文化内容深入挖掘。旅游规划要注重挖掘、整合小镇的特色自然与人文资源。

3.坚持精明收缩(精明增长)式发展

特色小镇建设应该走精明收缩(精明增长)的道路,严控规模,避免建设规模过大,反对粗放式、快速式,一窝蜂地建设。建设应紧凑布局和集约节约建设用地的原则,避免摊大饼式或脱离现有产业分布人为划定建设区,根据自身资源和产业基础及其分布情况,尽可能连片提升和完善现有建设区。

4.坚持建设标准适度超前、优质发展

特色小镇建设要完善原有城镇功能,提升生活质量,高标准建设,成为小城镇建设的示范和城镇化的新样板。提升、完善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特色小镇。坚持高标准发展,不能在重复原来的低质量城镇化。

5.注重实效的建设规划(项目落地)

以往的小城镇规划重视规划期末终极蓝图的编制,而忽视近期建设规划的安排。特色小镇规划应注重近远结合,尤其要保持近期建设规划的相对完整,注重实效的建设规划,合理定位布局,项目科学落地。

6.选择专业的单位或联合体

特色小镇规划没有范式,传统的规划无法有效指引特色小镇建设,因此特色小镇的规划需要选择专业的编制单位,或者用联合体的方式组织多家单位,才能编制出符合发展需求的综合规划。

六、争取各项资金支持

1.争取各级财政支持

住建部和国开行、农发行等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出台金融政策支持特色小镇建设。部分省市也制定了财政支持政策。市县级应积极争取各级资金支持,为特色小镇的创建提供资金保障。

2.争取金融机构支持

目前,国开行等金融支持在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建设、宜居环境塑造和传统文化传承的工程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并通过项目储备制度来落实金融支持。具体分两步:

一是,建立项目储备库。各级住建部门制定近期建设项目库和年度建设计划。

二是,推荐备选项目。各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规划)部门要组织做好本地区项目与国家开发银行各分行的项目对接和推荐,填写小城镇建设项目入库申报表。每年11月底前报送下一年度项目申报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会同国家开发银行对各地上报项目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好的项目作为优先推荐项目。

3.吸纳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

目前,一些大型的中央企业和中小企业纷纷关注特色小镇建设,有强烈的投资意向,市县级应通过搭建平台、建立基金、用好PPP模式等方式做好对接。

七、特色小镇促进城乡发展

1.促进城镇化,服务周边

特色小镇的建设应立足于促进城乡发展,特色小镇规划要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基础设施要小而综,适合小城镇特点,达到一定标准,辐射周围乡村和地区。

2.资源共建共享

特色小镇的建设要推动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特色小镇服务周边。设施建设要与镇区结合,共建共享,建设完善的服务体系,推动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服务体系,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成为整合资源、集聚创新、特色产业的“新载体”;统筹布局、互联互通,完善补足城乡服务设施体系,促进服务设施向周边农村延伸。

3.提供就业,带动长足发展

特色小镇的发展应是内涵式发展,找到特色小发展的动力,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更多的就业,解决农村人口进城后的就业问题,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4.带动城镇风貌提升

我们国家有着丰富的风貌类型,各地材质、符号、元素等可提取和利用的要素充分,市县应根据本地情况,多用地方材料、符号,体现地域特色。

结合自然山水,避免人工打造。山川、河流、森林、沙漠等自然景观和小桥流水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注重整体格局和风貌的打造,格局自然,风貌整体和谐统一,体现特色。景观多用自然,注重小品等景观打造。

因地制宜,风貌提倡地域式,反对国际式。反对整体格局、建筑风貌完全复制国外小镇。尊重本地建筑文化,发扬特色,找到文化自信。

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篇4

关键词:商务园区;产业集聚;科技支撑;金融平台

中图分类号:F4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0-0069-02

达能商务园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通江达海,立足长三角,直通大上海,丰富的资源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园区大力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保证,立足资源优势、科学规划、筑巢引凤、打造产业集群,强化服务意识,为我们园区的建设发展无异于如虎添翼。就园区建设之路我们觉得在把握大环境给予的机会的同时,应当做到:

一、规划引领确保高起点

规划是生产力,是建设的龙头,发展的引擎。没有科学规划就没有科学发展,规划必须体现指导性、科学性、长远性和综合性,根据我们的地域特点、资源条件和发展方向,注重形成独特的发展风格。今天的规划就是明天的形象。必须坚持以规划引领发展,从强化规划的“龙头、刚性、法定”地位入手,坚持统筹,着力推进规划全覆盖进程,努力把规划工作纳入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在上下形成共识。增强规划意识,带着规划去招商、没有规划不选址、没有详规不供地、没有设计不审批,要成为上下的自觉行动。

加大园区建设投资力度,提高产业发展水平,通过不断加大园区的建设投入,使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集约化开发建设水平一开始就高起点、高规格,提高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制定企业入园门槛,择优选择入园企业,不符合标准的企业坚决拒之门外,特别要防止一些低水平、高污染的企业和项目进入园区。同时,要节约土地,杜绝浪费,通过资本金制度、收回土地、没收地上固定设施等严厉措施。防范和制止“炒地”、“圈地”行为。

二、广泛吸纳人才、强化服务意识、增强园区支撑能力

人才是企业和园区发展的动力源泉,没有大量各类人才,园区的高规格快速发展就失去了原动力,也就不可能实现持续和谐发展,因此要敞开怀抱广纳贤才,鼓励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培训机构以及各类人才市场进入特色工业园区,开展人才供需信息、人企对接、专业职业培训等工作。采取资源共享、融资推介、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各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入园投资和创业,并增强服务意识,解决子女入学、住房等他们的后顾之忧。全面推进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发展水平。

国内外工业园区发展实践证明,园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种生产要素的支撑。其中,人才、文化、金融、技术研发平台是特色园区建设发展的关键:(1)大力进行人才平台建设,负责园区人才引进、培训、交流和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为特色工业园区不断注入发展动力,为园区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2)进行金融平台建设,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程序简便、快捷灵活的融资服务及信用担保服务,为园区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供给;(3)打造技术与研发平台,为园区提供共性技术服务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支撑园区企业不断发展壮大;(4)进行文化平台建设,为特色工业园区塑造品牌提供基础保障。建立“特色工业园区”网站,统一打造特色工业园区对外宣传招商、产品销售、品牌推介、信息的网络平台。

三、走特色园区建设之路,实现产业集聚

特色是实力,是市场竞争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要把培育特色作为加快推进园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全力抓好行业载体建设,培育特色产业,健全完善功能,塑造个性特色,形成各自鲜明的产业特色,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点骨干企业,呈现出特色赶超、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放大传统特色,挖掘潜在特色,各显神通,大胆创新,走“一业特强、多业跟进、竞相发展、特色赶超”的发展路子,有效提升发展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园区在谋划建设特色工业园区时,就要注重明确战略定位,突出产业发展特色。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丰厚度,做大做强支柱和优势产业,进而为打造特色产业带奠定基础。高新技术产业特色突出,随着特色工业园区的不断发展,与其相关的仓储、物流、文化、培训、信息、金融等生产业也得到加快发展。

勇于大胆创新,构建新的发展机制。特色工业园区最主要的特征是产业集聚,本质是集约发展。要紧紧抓住特色工业园区的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大胆实践,勇于创新。重点是构建企业引入和退出新机制,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构建企业协作和有序竞争新机制,有效降低产业发展成本;构建技术创新新机制,提高产业发展竞争力;构建投融资新机制,壮大园区发展规模;构建结构调整新机制,促进产业发展升级。

引导同类和关联产业集聚,突出园区特色。支持特色工业园区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品优势,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龙头,增强骨干企业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培育对特色工业园区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企业,推进与园区主导产业相关的生产业以及相关产业配套发展,推进同业集聚和产业协作。鼓励产品市场前景好、有一定技术开发能力和有技术创新内在要求,成长性好的企业优先进入特色工业园区。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迁入与迁出相结合,促进同类和上下游企业聚集。按照特色工业园区规划要求,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向特色工业园区转移。建立健全退出机制,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快淘汰污染、高耗能企业。

特色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和结构调整、优化组合的高地,是我们抢占发展先机、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制高点。为此,我们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全面推进特色工业园区建设。

四、园区建设过程展望

为了更好地加快园区的发展,破解园区建设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要采取有利措施,加大园区扶持力度。

一是要制订相应扶持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的政策。出台减免有关规费与地价,协调金融优惠贷款,加大技改贴息力度的扶持政策;加强建设、抬高门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规范管理政策;建立园区建设投融资机制、吸引整合类园区产业转移以及解决中小企业征地难的创新政策等。通过政策的倾斜、规范与引导,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政府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改革审批制度,推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

二是依靠内力、借助外力、增强活力,积极吸纳外国资本、国家资本、社会资本、法人资本和个人资本,共同投资建设特色园区。鼓励和吸引海内外有实力的经济实体来收购、参股或单独经营园区开发项目。积极探索与国内有实力的工业园区进行对接和资产重组的途径。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本地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和骨干企业为基础,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逐步建立起政府推动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特色工业园区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实行市场化运作。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服务,切实做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积极发挥特色工业园区自身的优势。

三是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引导特色园区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加快形成产业集聚,广泛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一产,带动三产,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区域内经济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新格局。

四是为了特色园区的不断发展、壮大,各级管理机构一定要牢固树立招商即是招税观念,并及时调整招商思路,从“无商不招”向招大商,招好商转变,利用经济园区优越的环境、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吸引企业落户园区。

五是创新方法,强化对招商项目的服务,实施大项目跟踪服务制,做到重点项目重点抓,充分利用各种招商网络,拓展招商渠道。比如利用网络、媒体以及设立专点招商服务点开展招商;还充分挖掘客户资源,实现以商招商等,强化对进入园区企业的服务,千万牢记扶上马还要送一程,以商招商,切不可采取只要进来不管存活的杀鸡取卵式短视行为。

我们相信,通过努力,达能商务园区必将是一方生态的净土、文化的厚土、安居的乐土、创业的热土、成就梦想的沃土,浓墨重彩谱写着华美乐章,处处彰显科学发展和谐之美,科学规划描绘生动的发展画卷,特色目标绘就美好的远景蓝图。达能商务园区的明天将更加值得期待,达能商务园区的明天必将增添南通的辉煌。

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篇5

关键词:产业;环境;文化;村庄特色

1 引言

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节约用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村民生活生产条件;加强农村社会文化事业建设等,均需要以科学的规划进行指导。因此,新农村规划设计,应以村民利益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发展和改善村民生活为核心目标,从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土地集约利用、改善农村生态及人文环境等多角度综合思考和入手,推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长木村,俗名“长木冲”,位于邵阳市双清区高崇山镇东北部,离市区约10km,呈狭长带状,属典型低山丘陵地貌区,无河流穿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现有11个村民小组,227户农家,960人。从1995年起,村里共走出73名大学生,其、硕士生6人,留学生6人,长木村因此享有“状元村”的美誉。长木村耕地面积约1500亩,葡萄、柑桔种植和生猪养殖已成为长木村的特色产业。近年来,葡萄、柑桔种植面积增至400余亩,发展大小养殖户30余户,每年生猪养殖出栏近万头,长木村民人均纯年收入6500余元。该村推广的“猪-沼-菜”、“猪-沼-果”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被农业部向全国推广。他们已将人工挖出的5、6口山塘连在一起,既发展了养殖业,又弥补了长木村没有河流过境的遗憾,改善了自然环境,成为白鹭的栖息地。近三年,长木村先后获得“邵阳市双文明村”、“湖南省清洁能源示范村”、“湖南省小康示范村”、“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多项殊荣。

2007年4月,我们在进行长木村规划设计时,立足长木村的资源条件和已具备的发展优势,坚持以促进产业特色形成和经济发展、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保护生态的关系、延续乡村人文特色,促进长木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人文特色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通过合理布局,完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打造村庄特色构建基础平台。

2 促进产业特色形成和经济发展

产业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必须通过科学规划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因此,在规划设计中,我们坚持从区域范围着手,分析长木村产业发展的前景,协调好长木村自身经济发展与邵阳市、高崇山镇经济的关系,从提供新的经济功能和就业机会、确保农民增收和受益、发展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民就业出发,对长木村的产业发展项目逐一进行落实,加强了对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指导,适当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和建设水平,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中,强化产业发展配套设施的规划,如管理服务、交易交流、运输车辆停放等用地和设施。同时,在住宅设计中,认真考虑农村家庭产业的特点及发展的空间需求,适当增加住宅的面积,设置相对独立的具有庭院生产功能的产业用房,以适应家庭产业发展的需要。

为促进长木村的产业发展,我们将村内的农业生产用地规划为“六园七区二基地”。在村内现有的葡萄、柑橘种植规模上,以“猪-沼-果”模式为基础,继续扩大葡萄、柑桔的种植规模,形成“六园”——三大葡萄园、三大柑桔园,远期总规模达1000亩。扩充农业产业链,完善整体循环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猪-沼-鱼”、“猪-沼-菜”等模式,并以生态农业为依托,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因此,规划了一处旅游接待中心及“农家乐”旅游项目区,形成“七区”——两片水产养殖(养鱼)区、两片水稻种植区、两片蔬菜种植区和一处旅游接待中心及“农家乐”发展区。完善人畜分离措施和设施,在发展好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两基地”——在见宝冲规划年产牲猪一万头的养殖基地;在进村主干道南侧规划食品加工生产基地。

通过规划,着力培育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观光农业产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完善产业结构,提升建设发展层次,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在2010年实现“五个一”发展目标:一千亩果园,一万头生猪,每户一栋新房,人均年收入一万元,培养一百名大学生。

3 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基础之上,最大限度地以较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保持村镇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交融,实现村镇可持续发展。规划中我们充分尊重了长木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力求与自然界和谐共生,在生态和谐中求发展——绿树成林、果园成片,湖(塘)光山色、鸟语花吞,六业兴旺、文明和谐,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3.1 集约利用土地

我们从区域角度认真分析了长木村的土地价值,本着不同地段土地赋予不同使用功能的原则,保证土地的集约利用,使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通过迁村并点,将原有的11个村民小组,布置为6个主要的居住组团,适当控制其容积率、建筑密度及日照间距系数等规划技术指标,提高居住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对于节约的土地,按产业发展的需求,适当集中产业园区。通过这些措施,调整土地利用功能,做到地尽其用,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的价值。

3.2 注重资源节约

利用生猪养殖业的发展,继续推广使用沼气。既避免山林砍伐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解决了清洁能源问题;又有效地处理了养猪所带来的环境卫生问题。从地方实际出发,在规划中落实环保措施,注重新技术的科学利用,重点加强对居民点、生猪养殖基地的废水、污水控制。村民住户改厨、改厕、改栏、改浴率要求达到100%。立足于省水、省电、省燃料,降低农民生活成本支出。将主要居室置于南向,满足住宅的日照要求:采用明厨明厕;推广应用沼气、太阳能热水及雨水收集系统等。

整治、利用并适当扩建已经形成的人工山塘,在进行水产养殖的同时使它成为可供观赏、锤钓的公共休闲水面。保持水面洁净,改善沟渠亲水环境,保护原生植被。人工护坡和场地铺装,采用本地片石,形式简洁,利于排水和减少水土流失。

3.3 保持环境友好

按照长木村规划方案,结合村庄地貌及建筑特点,本着少花钱、求实效的原则,新建的集中居住组团引导村民按照规划提供的户型设计建房,并进行庭院绿化,要求观赏树木与花草有机地形成立体结构。少数分散住户则因地制宜,按休闲农庄的设计要求,通过粉刷(如以白色为主)等方式对建筑进行适当的整饰,形成统一协调的村容村貌。前院是观赏树种和花草相结合,后院是果树及其他树木。村庄出入口、村民集中活动场所建设村庄小游园。充分利用不宜建设的废弃场地和空闲地建设小绿地,同时结合道路边沟布置绿化带,绿化品种选择体现村庄特色、适宜当地生长的经济林木或常绿植物(如樟树、玉兰树等)。与此同时,大力倡导植树和葡萄、柑桔种植,并把它作为衡量长木村发展的重要指标。让村庄在美化、绿化的同时,凸显环境特色。

4 延续乡村人文特色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文化和谐和历史传统的可持续发展是其中的要旨之一。因此,在长木村规划中,如何保护和延续村落传统、协调好现代生活与传统伦理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意义重大。

村落是社会文化的最基层单元,其街巷、建筑、环境及居民生活状态、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动等或多或少地保留着的传统特色,也是构成中华民族数千年古老文化的载体。我们在长木村规划中,注重延续村落原有的建筑形态、空间构成、院落布局等建筑文化特色,协调好与旧村的关系,使新村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和功能设计与旧村能有机衔接,实现新旧村落脉络的延续和空间形态的自然生长。注意保留并整治原有水系、山丘、植被,将绿化、广场、水系等多种空间元素以与旧村相似的尺度和肌理,有机地嵌入新村建筑群,与原有村落机理有机整合,组成变化有序的开敞空间。对村落建筑的形式、色彩、材质等进行控制,对村民对住宅、生产建筑空间的传统需求特点予以理解,并对由此产生的新建筑空间需求进行设计,引导新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使新村既成为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发挥出延续地域乡土文化的积极作用。

在考虑迁村并点时,还注意在挖掘出自然形成的村镇秩序安定、人情较浓的社会伦理观念特征的基础上,体现原有村镇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为保持原有居住结构特征,在并点的新村规划中将原村民小组以组团形式相对独立布局,分设出入口及活动场所等;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完善配套。使迁入新村的农民,既提高了生活质量,又沿袭了熟悉的生活氛围,延续了原有的邻里关系,从心理上产生满足感。

继续发扬长木村重视教育的传统,规划建设好幼儿园、小学及村图书室、文体活动场所,满足村民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需要。在住宅墙面及休闲广场、文化长廊等地方,配以鼓励形成良好乡风民俗的宣传画,并利用传唱村歌——《走进长木村》等多种途径和手段,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弘扬先进文化,倡导比增收、比致富,鼓励文明理事、科技兴家,团结村民,鼓舞士气,歌颂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幸福生活。既彰显长木村的文化特色,又有利于建设和谐新农村。

5 结束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因其自然资源、地理条件、人文环境等的差异,应进行分类指导,做到村村有特色、有品位,避免求新求洋、千村一面。通过在湖南邵阳长木村进行的建设规划设计实践,我们认为,要打造村庄特色,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5.1 村庄的规划设计,应立足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发展优势,始终贯彻村民是使用者、受益者的思想,以促进农村发展和改善村民生活为核心目标。

5.2 从产业、环境和文化等多角度综合思考,坚持以促进产业特色形成和经济发展、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保护生态的关系、延续乡村人文特色为原则,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人文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篇6

从城市化的战略需求看,城市规划必须注重统筹发展

城市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条条与块块的关系,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宽。

在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城市发展。当前的城市竞争已经不是单一城市间的竞争,而是城市区域或城市集团的竞争。目前我国城镇体系规划中,仍然沿用传统的等级结构和职能结构划分标准,这与经济全球化、区域发展一体化的结构体系极不相称,导致区域内部发展不协调,发展战略和规划各自独立,造成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低层次重复和区域资源的极大浪费。比如,长三角地区城市定位趋同,城市间缺乏应有的产业分工,16个中心城市中,选择汽车产业的有11个,选择石化产业的有8个,选择通信产业的有12个。因此城市规划必须跳出城市自身,将城市融入所处的城市群分工体系,培育一体化的消费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产权市场和旅游市场等。

从城市统筹发展的大战略上谋划城市发展。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城乡差距呈扩大趋势,延缓了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制约了城市发展的进程。因此,我们在城市规划中,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合理谋划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城乡的工业、交通、道路、商业、文化、医疗、卫生、体育以及各项设施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城乡生产要素布局的统筹发展,城乡互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三位一体,同步发展。

从城市化的客观选择看,城市规划必须注重个性特征

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是独特的魅力所在,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千城一面、似曾相识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的个性特色已湮没在程式化的钢筋混凝土之中,失去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当前,城市形象成为热门话题,城市发展呈现出由共性突出到突出个性的转变,城市个性化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

打好“文化牌”,彰显文化特征。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许多建筑遮蔽着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兴衰,但如今却被大型商场和高耸的塔楼逐步代替,越来越多的城市“失去”了自己的“记忆”,“失去”了自己的历史。西方很多城市政府在处理旧城更新和古建筑保护上的成功做法非常值得借鉴。无论是历史文化名城罗马、威尼斯,还是现代国际大都市巴黎、纽约、芝加哥,座座堪称文化艺术宫殿、建筑博物馆,处处折射出城市的文化,走进这些城市,就仿佛走进了他们的历史。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处理好建设与继承的关系,在发展中传承历史文化。否则,城市一旦失去历史陈迹,犹如人失去鲜明的个性,得到的利益是暂时的,而遗憾却是永远的。

打好“环境牌”,彰显空间特征。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处于苏北平原的宿迁市,发挥华东净水、净土、净空的生态优势,大力实施“生态宿迁”的发展战略,以“西楚雄风、酒都花乡,河清湖秀、生态乐园”为区域生态定位,全力打造生态品牌,建设“烟波水世界,绿色梦家园”,城市环境特色十分突出。

打好“品位牌”,彰显艺术特征。城市应当成为开放式建筑工艺品博物馆,绝大多数城市建筑物都应当按照有艺术观赏价值的标准来打造。市政府、车站、学校、艺术馆等重要的公共建筑物,要按照建筑工艺品的标准来设计和建设;临街建筑物应当讲究优美的造型、漂亮的外观、柔和的色调。整个城市和每一条街道都要对建筑物的风格、造型、色调、高度等因素有明确的要求,反对出现建筑造型的克隆和雷同,赋予城市建筑物文化艺术生命,努力建造中西合壁、富于特色和个性的现代化城市。

从城市化的内在要求看,城市规划必须注重生产力布局

城市发展的核心,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必须有强有力的产业作为支撑。城市规划应当深入研究城市发展定位,为城市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为提高城市竞争力提供根本保障。

合理布局专业园。园区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化进程中,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正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大力量。这些园区以一种制度化的安排为纽带,以创新型的政策为保证,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及企业、产品特色的园区经济。政府工作的着力点,要着眼于园区经济发展方向,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快园区规模化、集约化开发与建设。在专业园区布点上,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内,与城市功能定位、资源环境、产业基础相协调;在园区企业布局上,要做到各具特色、适度集中、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合理布局产业群。产业集群是城市经济的增长点,是城市经济的核心支柱,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中,应当采取产业集群的基本战略,培育和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发展产业集群要有利于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使区域经济进一步集聚,发展进一步规范,优势进一步发挥。规划发展产业群要着眼于在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三级层次上构筑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要着眼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构筑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地区优势;着眼于跨区域联合与合作,通过要素资源的市场化整合,发展空间和泛空间的各种形式的城市联盟,在区域贸易和各种形式的贸易区框架下构筑产业集聚的新的发展态势。

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篇7

近日,国家发改委首次公布了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在特色小(城)镇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的总结讲话。他对当前特色小镇的问题和方向进行了高度提炼,并明确为特色小镇发展画出了四条红线。“坚持产业建镇,防止千镇一面”成为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红线。

产业是小城镇的生命力。坚持产业建镇,就是要根据区域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挖掘本地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产业,打造出具有持续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独特产业生态,使每个特色小镇和小城镇都有一个特色主导产业,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无产业,不小镇”

特色小镇产业的发展不应该只是将既有产业搬迁到一起,而应该是一个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资源配置平台,全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的思维要贯穿始终。

特色小镇的特色在哪里?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鸿雁认为,第一是产业特色,讲求唯一性。第二是创新特色,从互联网+到特色小镇+独立的IP。第三是空间特色,可识别性和舒适性。他认为,房地产开发不能进乡镇,特色小镇必须是5A级景区,在景区内要规划设计,而且成为社区。

特色小镇该如何选择产业?方塘智库创始人叶一剑撰文认为,首先要看小镇所在地的独特资源禀赋,是不是有一些既有的产业集聚,如果规模还可以,就可以考虑与这些传统产业结合,通过特色小镇的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不仅解决了特色小镇的产业导入问题,而且还解决了这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其次要看特色小镇的投资运营主体的资源配置能力,做自己最擅长的,才能确保能够通过招商引资或孵化快速地推进产业在小镇的集聚。因为很多特色小镇建设追求高精尖的产业,却忽略了围绕这些产业集聚所必须的较高的资源配置能力,最后导致落不了地。

另外,虽然特色小镇核心和关键是产业,但如何突出“特色”才是重中之重。在方塘智库看来,要突出小镇“特色”,首先可以由特色产业的集聚来确定小镇的特色,而特色产业的选择要充分考虑特色小镇所在地的独特资源禀赋,尤其是所在地已经具有良好产业基础的产业适宜作为小镇的特色产业或主导产业进行导入。其次要充分挖掘小所在地的在地文化。再次要充分结合投资运营团队自身的资源配置能力,做自己最擅长的,做自己能做的,而不仅仅是做自己想做的。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则认为,特色小镇的兴起是一个自下而上的产业,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会面临的“大城市病”如何破解、中小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如何有更好发展,以及乡村怎样避免走向衰败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浙江为代表的特色小镇的兴起,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抓手,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

“当前特色小镇的发展建设存在两个误区:第一是把特色小镇作为城市富人的第二居住地;第二是把特色小镇作为外来人群的消费品。”清华同衡规划院副院长王晓东说。

在近期举行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高峰论坛暨特色小镇合作开放大会上,王晓东指出,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中,应该坚守三条底线性原则。首先,以原住民和特色小镇里面长期居住、生活的新住民优先,而不是以外来游客和短期的看客优先。其次,特色小镇的打造应该坚持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再次,要坚持可持续的活力营造,重于短期空间效果的打造。

打造产业IP

2016年7月1日,国家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并对特色小镇的产业、环境、文化、设施服务提出了培育要求。一时间,全国特色小镇建设热情高涨。

应该说,特色产业内涵丰富多样,包括制造业、旅游休闲、教育培训、健康养生、商贸物流等等。这些面向新需求的新兴产业更有竞争力,可以推动传统产业腾笼换鸟、让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根据国际经验,有条件的小城镇特别是位于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周边的小城镇,都积极吸引了高端要素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成为了知名的特色小镇。如国外成功的经验有美国格林尼治小镇、瑞士达沃斯小镇、英国温莎小镇等。

特色小镇建设应当能够把特色小镇的优势发挥出来,而不是简单机械地照搬现有的城市规划模式。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开发商也不再只是做房地产开发的企业。

保利地产副总经理余英认为,产业和资源是特色小镇的根本,应当为小镇进行特色产业的体系规划。在产业策划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精准特色产业的定位,引入特色产业的引擎,吸引特色产业的人才,带动当地优势产业的发展。需要从政府和经济及社会的角度思考问题,研究如何策划小镇的特色产业,包括保留和提升传统产业,引进人口、人才,重塑小镇空间。

企业参与

在众多政策利好的条件下,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小城镇发展仍不平衡。中西部诸多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好、发展速度快的长三角区域、珠三角区域,小城镇开发建设又面临“二次开发”和“转型发展”问题。

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对于发展特色小镇,明确要求“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我们看到,关于如何培育特色产业,华夏幸福、碧桂园、保利等很多企业已经参与进来,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特色小镇,核心在产业。”在华夏幸福陈怀洲看来,从这一核心出发,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凭借专业的产业服务团队,华夏幸福为产业小镇量身定制特色产业规划,从需求出发,确保“每一个产业小镇都是可持续运营的小镇。”

据了解,华夏幸福拥有近1700人的产业发展团队,负责产业规划、发展定位、产业导入、产业服务运营,以“产业优先”作为核心策略,整合全球资源,为产业新城所在区域提业升级、经济发展的综合解决方案。

事实上,在与政府合作共创新型特色小镇方面,华夏幸福已有成功案例。其负责开发运营的大厂影视小镇和香河机器人小镇已经成为业内标杆,前者荣膺“2016年最具文化价值特色小镇”,后者入选河北省首批特色小镇培育名单。

与华夏幸福一样,时代产业集团也加入了近日启动的“中国特色小镇培育发展联盟”。时代产业集团总经理梁雄文表示,早在发改委2016年底“千企千镇”战略指导意见之前,时代产业集团就进行了长达两年的预研究,并提出了基于4.0城市之上以“价值共享”为特点的“时代・未来小镇”战略模型,以期更全面地参与到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

据《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时代・未来小镇”定位在:位于一线城市或强二线城市周边、占地1-3平方公里、距离中心城区驾车通常在1小时之内、拥有一个或多个产业链条完整的特色产业小镇。截止到2017年2月,时代产业集团已先后在广州、佛山、中山、东莞等地签约多个“未来小镇”项目,并与一批智能制造领军企业、机构相继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入“时代・未来小镇”的生态圈。

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篇8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思考 科学规划 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小城镇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重要节点,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融合点。为进一步提升全州人居环境,改善乡镇发展面貌,为人民群众营造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舒适、高效便利、特色鲜明的人居环境,加快全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步伐,树立“生态立州、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以建设“美丽彝州、宜居城乡”为主题,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城乡并重、共同进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实施、整体提升,明晰责任、统筹推进”为主线,结合楚雄州乡镇规划建设和供水、排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

一、楚雄州乡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乡镇规划编制时间较早,层次不高,缺乏系统性、综合性、地方民族特色,无相应的专业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指导性不强,不适应今后乡镇发展的需要。

(二)大部分乡镇集镇供水设施和服务质量不高,水源不足,供水水质标准低,自来水管网严重老化,集镇生产、生活用水困难;乡镇无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环境卫生差;县市级财政对乡镇的供水、排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扶持力量有限,项目资金筹措困难。同时,市场化运作的能力不强,乡镇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全靠政府组织建设管理,操作管理经验和能力有限,运行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差。

(三)乡镇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差,路灯、绿化、给排水、电力通讯、环卫设施不齐、老化。

(四)土地报批困难,乡镇建设用地指标有限,无法满足乡镇建设发展需求。

(五)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集镇开发建设进度缓慢。

二、对下一步乡镇规划建设的建议

乡镇是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城乡规划,以规划为龙头,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机制,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乡镇、城市梯度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村人均占有资源,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为动力,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功能设施、加强社会治理为重点,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增强乡镇连接城市、承载人口和辐射带动能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不断提升乡镇建设和发展水平,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载体,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着力点,提高城镇综合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建议:

(一)科学编制规划。启动新一轮重点乡镇总体规划修改,以县域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结合交通区位、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特点,科学定位乡镇在县域体系中的相应职能,合理确定乡镇的性质、功能和建设规模,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编制要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民俗特色,形成各具特色的乡镇建设发展模式。

(二)完善乡镇功能。按照城乡统筹、区域共享、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乡镇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大乡镇建设投入力度,以路网为引领,加快乡镇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环境绿化、保障性住房等设施建设;加强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科技、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乡镇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网络、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建设,加快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

(三)发展特色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和条件,根据各自特色确立明晰的产业发展思路,按照相对集中、资源优化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壮大乡镇域经济实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建立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培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依托旅游景区、历史文化名镇和民族村寨,发展文化旅游业及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产业。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创新型小微型企业聚集到乡镇创业发展。鼓励农民进镇务工、经商办企业,引导农民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培育发展工矿型、商贸服务型、农产品加工型、旅游观光型等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经济强镇。

(四)加强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乡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落户限制,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切实保障进城农民的合法权益,引导农村人口向乡镇和中心村梯度转移。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后,在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同等待遇。

(五)提升人居环境。积极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加大乡镇环境治理力度,探索融资、建设和经营管理新模式,新建和改造提升乡镇的供水、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农村集贸市场,以沿街建筑立面控制、绿化美化、环境卫生等为重点,加大集镇面貌整治力度,着力打造一批产业发展、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的特色小镇。统筹协调好住宅小区、商贸街区、产业园区布局,积极推广节肥节药节水技术,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推广使用沼气、燃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强化河流、水库和饮用水源地水资源保护,有效控制工业、农业、生活污染。加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等资源的保护管理,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切实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建筑、特色民居等文化遗产。

(六)积极探索建设农村综合体。按照“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互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围绕农民安居乐业,依托“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从城镇周边入手,科学规划,积极探索建设一批农村综合体,努力建设聚居适度、产业优化、功能完善、城乡融合、环境优美、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积极构建县城、中心镇、农村综合体和美丽乡村相协调的新型城乡体系,尽快形成城乡统筹、产村相融、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积极引导农户适度集中居住,形成农村综合体的基础载体;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农村综合体持续发展支撑;加快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增强新农村综合体功能;着力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机制,促进农村综合体社区建设;切实做好环境治理和保护,提高农村综合体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

(七)保障乡镇建设用地。一是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二是认真清理空心村、工矿、砖瓦窑废弃地,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努力实现“城增村减”、集约利用土地,着力解决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三是认真做好建设用地报批工作,不断加大建设用地储备数量;四是加强拍卖集镇的国有土地,快速回拢资金建设基础设施。

(八)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到乡镇建房购房。在统一规划、统一基础设施配套、统一建筑设计、统一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引导农村有条件的居民到乡镇或中心村自建住房。农村居民到小集镇建购住宅,对自愿退出旧宅基地进行整理复垦的农户,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补偿,奖补经费可从使用“城增村减”建设用地周转指标产生的级差收益中列支;同时可享受政府对农村居民建房的各种补助政策。进镇经商、创业和投资达到一定比例的农户,可享受建房住房补贴和贷款贴息的扶持政策。

(九)创新房地产开发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集镇房地产市场,鼓励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乡镇开展房地产成片综合开发;支持乡镇商品住房消费,促进乡镇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对乡镇房地产开发建设相关规费,凡符合国家、省、州减免政策规定的给予减免。

(十)搭建融资平台。一是加快乡镇国有土地的开发力度,促使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化,将资金用于发展建设,来优化和提升集镇功能。二是引进民间资金参与建设,大胆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打破公共设施建设上的各种垄断,放宽民间资本准入条件和准入领域,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政府无力投资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实行有偿使用,积极引导农民、企业向集镇聚集,逐步建立起个人参与集镇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实现小集镇自我扩张、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十一)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透明规范的乡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对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融资、综合开发、滚动发展。引导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大对乡镇建设的支持力度。构建和完善农村金融组织服务体系,推动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等新型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发展,拓展金融服务领域。积极创新消费信贷产品,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将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产权“三权”作为农村抵押贷款融资抵押物,拓宽农民贷款融资渠道。完善住房按揭和抵押贷款的各项配套政策,开展农民和农民工住房贷款业务,为乡镇居民扩大消费提供融资便利。

(十二)创新管理体制。一是在理顺职能的基础上进行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法治化、社会化和民主化的新型集镇管理体制,强化服务功能;二是健全乡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督促各县市乡镇人民政府组建机构,落实专职人员,使其保持稳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实现从随机管理到规范管理、从突击治理到长效管理的转变,努力把乡镇建设成为干净整洁、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

结束语

小城镇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是城市建设的补充,是地方乡镇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新形势下,小城镇规划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小城镇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应从本地实际出发,提高对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性认识,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及时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加速小城镇建设进程,促进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参考文献:

[1] 王克强、马祖琦、石忆邵.城市规划原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2] 张京祥\罗震东.中国当代城乡规划思潮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3]曹宗敏.新时期小城镇建设如何发展[J]城市管理2006(3)

作者简介:赵玮, 女,汉族,1963年生,1990年毕业于苏州城建环保学院,长期从事规划建筑设计及管理工作,所承担的规划设计项目多次获得云南省规划设计优秀奖,1998年荣获云南省楚雄州“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上一篇:关于校园欺凌的意见范文 下一篇:黄瓜高产栽培技术要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