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见疾病预防范文

时间:2024-04-17 15:24:10

儿科常见疾病预防

儿科常见疾病预防篇1

【关键词】  小儿;预防保健;辨证论治;中医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由于卫生防疫、免疫接种工作发展,新科学技术的进步,儿科许多传染病得到了控制,难治病有了新医疗方法,降低了儿童的病死率,提高了难治病的存活率。21世纪如何增强小儿体质的防病保健将是社会的极大需要。时下小儿中医保健药和食品有不根据儿科特点滥用“补养剂”、对脾虚型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肠胃疾病的儿童滥用苦寒泄热药的现象。根据学习和应用中医药十几年的体会,重温“中医预防学”和“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结合儿科疾病的实践阐述两者的关系。

1 “对预防医学”的两种观点

“预防医学”是研究人体保健、预防疾病的科学,中西医学都十分重视,但由于两种医学的发展各有不同时代背景,地域差异、所受哲学思想和科学文明的影响也各有不同,从而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由于西医学引用新技术微观研究致病因素理论比较清楚,在治疗和预防措施上强调消灭致病因素,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选用不同的消炎药,或手术和物理疗法。中医学则受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和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影响,整体观念强,宏观是其主要分析方法,所以对疾病的预防强调扶正,治疗以辨证论治为法则,其中同样有扶正防病的预防思想。

2  中医预防保健的指导思想

   

中医学的整体观认为“一身一整体”,局部组织或一个器官生理功能失调,或受疾病侵害,则整体功能受损,各脏器失去协调关系受到传变。预防要注重整体,以扶正为主,治疗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求本”,要“标本兼顾”。所谓“天人一整体”是指人的生存靠天地、气候、环境奉养,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均来之于外界环境,因此人体生命根本机理在于人体内部“阴阳、气血平衡、脏腑之间协调”。同时要“顺应四时”,即随四时气候变化、外界环境不同加强保健防病措施。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神乃绝”“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所以祖国医学特别重视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种“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不仅有“未病先防”,还有“已病防变”的涵义。由此可见“辨证论治”的涵义,除辨证候所属,还有根据审机、求因、因人、因地、因时和防疾病传变的预防思想进行辨证用药、辨证饮食、辨证施术和辨证防病等广泛意义。在整体观点的指导下,辨证论治有预防观点,预防保健同样要根据辨证论治。   

3  中医预防保健的具体应用

  

3.1  未病先防

       

祖国医学认为邪气是导致疾病的先决条件,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中医预防以养生扶正为主。   

3.1.1  平阴阳、调气血、协脏腑

   

阴阳的消长在人体内呈动态平衡,是生命健康的标志。小儿素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之说,意指阴阳均未成熟,一方偏盛,另一方则显虚弱。起居、饮食、保健护理需遵从这一法则,不能按成人的方式进行保健。小儿脾常不足,小儿保健饮食要根据年龄、体质选择健脾运、助吸收的保健食品和中药,不能专从西医营养学的观点选择保健品。所谓小儿“肾气未充”是未成熟之意,与成人的肾虚不同,防治小儿遗尿、肾脏疾病慎用温补壮阳药物。小儿藩篱薄弱,肺气不固,容易患外感疾病。所以饮食保健一定要考虑小儿肺、脾、肾三脏的弱点。《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小儿五脏中有三脏薄弱和不足,五脏之间相生相克,脏腑之间互为表里,所以小儿整体脏腑娇嫩,保健预防要遵从这一特点。   

3.1.2  小儿饮食保健与辨证施治

   

《灵枢·天年篇》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曰:“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育婴家秘》指出:“乳为血化,美如饧。”以上均说明祖国医学对小儿起居、保健、饮食均应根据小儿的年龄、不同的气候时节辨证进行。如梨,性寒味甘,入脾、胃、肺,有养阴清胃、润肺生津止咳的作用。如婴儿体质属于脾气虚,痰湿不化的痰稀便溏者应用秋梨膏或梨汁均不相宜。小儿缺钙、佝偻病是常见疾病之一,防治此病除用钙、维生素d以外,多嘱咐添加鱼虾等海产品类辅食,海水咸,属肾,属阴,小儿佝偻病中医辨证多属脾肾虚,但婴儿临床未出现骨骼畸形时表现只有脾虚证,这时鱼虾等营养品对脾气虚型婴儿佝偻病是不相宜的。中医食品中药都有性味归经,中医书籍从未记载一药、一方、一位医家可以防治百病。   

3.1.3  预防保健要顺应四时

   

保健饮食要有季节性。春天阳气升发,多风,不能过食油腻煎炸动火的食品,谨防受风引发过敏性疾病(哮喘、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的复发。夏天暑热湿盛,出汗多,宜食祛暑清热的食品,如绿豆荷叶粥、西瓜、冬瓜、酸梅等食品。秋天气候干燥,葱、姜、蒜、辣椒慎用。冬天寒冷,可用祛寒暖胃食品。小儿脾、肺、肾三脏薄弱应互相兼顾,必要时进行食物调配则可改变食物性能。如生姜性味辛温辣,能治胃寒呕吐,但刺激性大,脾胃虚弱或年幼儿童不宜食用,配以红糖、大枣则既可祛寒止呕又能和胃。

3.2  已病防变

   

辨证论治和已病防变都是中医治则的指导思想。《难经》“上工治未病”与未病先防的涵义不尽相同,此处“治未病”,是“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的已病防变之谓。是指防疾病传变其他脏器,邪气深入恶化,突变甚至死亡或预防合并症、后遗症的发生。这是中医治病整体观念的具体发挥。否则按“中工治已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将会受到因用西药给疾病造成的假象得到错误的辨证,或疾病的恢复期和隐匿型的感染使疾病无证可辨延误了疾病的防治。

   

儿科常见疾病预防篇2

【关键词】儿童死亡;疾病;死因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7-1097-02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B

为了解本地区儿童疾病及死亡情况,加强对危害儿童健康的疾病的防治,有效地降低儿童死亡率,特对我院近10年儿童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处理,以便找出儿童主要死因及相关因素,寻求干预措施,有效降低儿童死亡率。

1 资料与方法

对我院1996~2005年454份住院儿童死亡病案进行了统计,资料来源于我院病案统计室,疾病全部采用国际疾病ICD-10分类,查询相关统计报表,用病案统计软件进行查询、分类,采用EXCEL对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1996~2005年共收治住院儿童199 207例,包括家长放弃治疗后死于医院的34例,共有454例住院儿童死亡,平均住院天数5.41天,24小时内死亡46例,病死率0.23%,具体年限分布见表1。

2.2 地址来源及住院前发病情况:城市145例(占31.94%),城镇56例(占12.33%),农村248例(占54.63%),5例弃儿来源不明。农村和城市儿童来源比例,经统计检验u=4.09>2.58,P

2.3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本组男290例,女164例。最小仅出生20分钟,3岁以内婴幼儿病死率占70.05%,其中新生儿死亡占3岁以内婴幼儿死亡的33.96%,新生儿男女比例为73.15%∶26.85%,经统计检验:u=7.68>2.58,P<0.01,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比例趋于平衡,见表2。

2.4 病种分类:前三位病种依次为:肺炎(47例),先天性心脏病(43例),新生儿窒息(23例)。

2.5 疾病分类及前三位疾病大类病种排位情况:围生期疾病88例,占19.38%,传染与寄生虫78例,占17.18%,呼吸系统疾病56例,占12.33%,先天畸形53例,占11.67%,肿瘤43例,占9.47%,损伤与中毒类37例,占8.15%,神经系统疾病28例,占6.17%,消化系统疾病15例,占3.30%,心血管与血液系统疾病均为14例,各占3.08%。在围生期疾病中排在前三位的是肺炎、窒息和肺透明膜病,占了围生期疾病总数的71.59%。传染病与寄生虫类排在前三位的是乙脑、败血症和流脑,占传染病与寄生虫类疾病的53.85%,其中农村患儿占66.67%。居第三位的呼吸系统疾病中,肺炎占83.93%,据报道,我国每年约有30万婴幼儿死于肺炎,肺炎已成为5岁以下儿童的第一位死因[1]。另查统计室疾病分类报表,肿瘤类发病逐年增多,2005年比1996年相比增加近2.5倍。

2.6死因分类:儿童死因分为感染、意外、先天畸形、肿瘤和其它[2],依次为53.30%、13.66%、12.34%、9.47%和11.23%。

2.7 本组病例中,13例在家中出生(其中12例来自农村),9例感染性疾病,2例为意外。近10年收住弃儿13例,死亡5例(先天畸形2例,围生期疾病3例),病死率38.46%。感染仍是儿童的主要死因。

3 讨论

我院前5年儿童平均病死率0.26%,后5年为0.21%。统计检验:u=2.29>1.96,P

农村孩子因费用或转诊不及时等因素,延误治疗,是引发死亡不可忽略的因素。加强对农村妇女孕期保健宣教工作,提高农村住院分娩率,加强对农村儿童疾病预防宣传工作,改善生活环境和卫生习惯,是降低儿童死亡率的重要途径。

3岁以内婴幼儿特别是新生儿病死率高,本组新生儿占了27.39%,新生儿中有35例早产儿,占围生期疾病的39.77%。因此应大力发展孕产妇保健,注意孕期营养、保健和疾病防治,定期检查,减少高危儿,先天畸形及早产的发生率,同时大力普及卫生科学知识、婴幼儿期护理知识的宣传,加强新生儿期保建工作。

感染性疾病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预防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将极大地降低儿童死亡率。世界卫生组织的Schwela博士指出,全球范围内,儿童健康正面临来自大气污染的严重威胁,近30年来,儿科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可能与大气污染有关的疾病(如肿瘤)的发病率明显上升[3]。现每年仍有近

110亿儿童(相当于每天近2.9万儿童)死于可预防的环境病因,环境质量是决定儿童出生后第一年死亡率的关键因素[4],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对降低儿童死亡率显得非常重要。

加强社保基金的普及面,加大对社区和农村医疗投入,大力开展全科医师的培养,加强基层医师的培训,提高基层医院的诊治水平,对普通常见的儿科疾病能做到积极、准确、及时、有效地诊断处理,对严重疾病及时转诊而不致延误治疗,这些都将有助于减少儿童死亡率。

儿科常见疾病预防篇3

【摘要】呼吸内科疾病是小儿常见的疾病,常因为着凉等因素导致小儿抵抗力低下时发病。本文就其预防在母乳喂养、均衡营养、保证睡眠、身体锻炼、保持卫生、避免公共感染以及按时接种疫苗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通过这些预防措施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发病率。

【关键词】小儿内科 呼吸系统疾病

在新生儿期到学龄期年龄段之间的儿童统称为小儿,据资料显示,小儿在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究其原因,除却小儿机体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之外,家长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重视程度不够,预防工作不到位亦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原因。笔者就此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分析,归纳了几点关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措施。

一、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作为人体重要的脏器功能系统,呼吸系统同时也是最容易收到外部因素侵袭的部位,当其功能异常时常常引起其他系统的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全身系统的异常反应。由于小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以及机体的代偿能力较差,当其呼吸系统受到侵袭时,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病情。当小儿出现呼吸系统疾病时,家长及时带其到医院就诊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在平时就采取有效地措施对呼吸内科疾病进行预防,这样既可以避免小儿患病的可能性,减少因小儿患病带来的麻烦,又可促进小儿的健康成长。

二、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措施

(一)对新生儿及婴儿时期的小儿进行母乳喂养

许多家长都明白母乳喂养的好处,但是能坚持到一岁的家长并不多,一部分家长是由于工作忙,一些是因为偏信奶粉的广告而过早的停止母乳喂养。其实相对于配方奶粉等食物,母乳内含有新生儿及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是此时期小儿最理想、最天然的食物,并且母乳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脂肪含量较少,有利于小儿消化但不引起腹泻;母乳中含有多种抗体,尤其是sIgA以及IgG等小儿最为缺乏的抗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小儿的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防御疾病的能力;母乳还具有干净卫生、温度适宜、食用方便等优点。

(二)维持小儿安静的生活环境

保证小儿生活环境的安静、舒适,可有利于小儿增加睡眠时间及提高睡眠质量,众所周知,充足的睡眠可保证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家长对于孩子的喜爱,以及生活中正常的人际交往,过多的长辈探访反而会对小儿的正常休息造成影响,导致睡眠质量的下降,影响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另外与成人的过多接触可增加小儿感染细菌的几率,较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三)维持均衡的营养和水分

婴幼儿的基础代谢率与成人相比相对较高,当机体能量供给不足时,可出现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停止的现象。随着小儿机体的不断发育,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已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小儿生长需求,因此,应及时并且合理地对小儿给予优质蛋白类物质的补充,如牛奶、豆浆、果汁以及蛋类等,为小儿免疫系统合成抗体提供必需的原料,以便于小儿免疫力的提高;另外应对小儿补充适量的水分,如糖盐水等,可避免小儿因脱水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在日常的饮食中应避免小儿挑食、偏食垃圾食品等不良习惯,保持小儿营养的均衡性。

(四)多进行日光浴及锻炼

阳光中的紫外线可起到杀菌的效果,经常让小儿进行日光浴,可部分杀灭小儿身体表面的细菌,并且可以促进小儿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进而保证小儿骨骼的正常发育。小儿生性活泼好动,对于平时的蹦蹦跳跳,家长不应过多的干预,小儿在身体活动的同时,可刺激体内骨骼肌肉的发育塑性,保证机体的健康发育;需要注意的是,当儿童活动出汗较多时,家长应注意其衣物的更换及保暖,防止因潮湿的衣物导致小儿着凉引发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

(五)保持小儿呼吸道的卫生

小儿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往往与肺炎双球菌、链球菌等细菌在呼吸道的大量繁殖有密切关系,如果小儿的呼吸道如气管、支气管等存在痰液等异物时,小儿的肺部通气就会受到影响,导致上述呼吸道细菌的大量繁殖,引发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应经常对小儿口腔及咽部进行护理,保持其清洁、通畅,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如经常喂少量温开水以清洁口腔;改掉某些小儿保着奶瓶入睡的习惯,或者在喝完奶后进行漱口;帮助小儿树立经常洗手的意识,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给小儿更换内衣内裤、床单被褥尿布等。

(六)避免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由于人员混杂,常存在多种呼吸系统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很容易通过空气、飞沫或者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小儿自身的免疫系统本来就较弱,一旦暴露在上述场所中,很容易被感染导致呼吸道疾病。另外,若室内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下降,亦会导致小儿身体抵抗力下降而容易发病,因此在家中也应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少开空调,禁止吸烟等,以保持室内空气的通畅、温度和湿度的适宜,避免过热过干,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于维持小儿呼吸道黏膜的湿润具有重要的作用。

(七)按时进行预防接种

按时对小儿进行规定疫苗的接种,如白喉、百日咳等,通过这种方式使小儿被动地增强小儿呼吸系统的免疫力,从而提高对特定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抗病能力。根据研究显示,对于6岁以前的儿童,预防接种是避免传染病的最有效途径。

儿科常见疾病预防篇4

小儿体质受到先天享赋及后天多种因素影响,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形态上和心理生理功能上相对稳定的特征。由于小儿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生理功能尚未完善在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其特有的特点。小儿体质的特点在于其受先天享赋因素影响较多,如《灵枢·天年》记载‘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允”月月·万全在《幼科发挥·胎疾》中记载“父母强者,生子亦强父母弱者庄子亦弱”河见小儿的体质受父母体质强弱的影响。在后天影响方面,环境因素、饮食因素及情志因素影响较为常见。(1)环境因素。地理环境对人的体质有着重要的影响。正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记载“东方之域厌地之所生也……故其民皆色黑梳理,其病皆为痈疡;……西方之域……其民华实而脂肥……;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服寒生满病……;南方者……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中央者,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痉厥寒热”河见庄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群,其体质亦有所不同。(2)饮食因素。由于小儿为纯阳之体,生理有脾常不足,肾常虚心、肝常有余等特点加之小儿饮食不知饥饱,乳食不知自节,如饮食不平衡,就会引起身体的不适,长期的饮食偏嗜对患儿体质的影响尤为突出,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记载“多食咸灰脉凝气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搞而毛拔;多食辛灰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脂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3)情志因素。过于强烈的精神刺激超过了人体调节的范围,就会造成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即“情志致病”,它既是内伤疾病的病因,也常常是疾病加重或不能缓解的重要病因。中医学认为,所求不遂,情志抑郁暴怒气逆,致使气机逆乱,津液赌留,久之成痰、成痕。父母的忽视、老人的溺爱、集体生活中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对患儿的情绪影响较大,长期的情绪不稳定对患儿体质的影响也增大。(4)其他方面。如活动量不足导致患儿肥月半等。中医学认为、儿自出生到成人,始终处于不断地生长发育过程中,阴阳生理平衡处于动态变化中,昼夜消长,发育不停在变化中求平衡,所以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之说;小儿各项生理功能及防御机制发育尚未成熟、完善,且有“发病容易,传遍迅速怕勺特点。如《小儿药证直诀》所记载“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颅囱经》载“三岁以下,呼为纯阳”清·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有“稚阴稚阳”之说均是对小儿整体体质的概括。

二、儿科体质辨识的内涵

中医体质辨识,即以人的体质为认知对象,从体质状态及不同体质分类的特性,把握其健康与疾病的整体要素与个体差异的手段,从而制定防治原则,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养生方法。进行“因人制宜”的干预小儿的体质辨识是在综合考虑小儿生长发育特点的基础上,综合各家所长而进行的。小儿因先天与后天生活环境因素的不同,个人体质存在着差异,一方面提示对不同体质具有对不同病邪易感性,另一方面油于个体体质的不同,又有不同的“从化”中医“从化学说”是指关于“病情从体质而发生变化”的学说即机体感受邪气后的证候受体质的阴阳属性影响,随体质的寒热而化寒化热,随体质的虚实而出现或虚或实的不同转化。掌握患儿体质的特点,对审证求因、病机分析、预测疾病之转归、提高辨证论治水平等,都有很大帮助。因此在综合考虑患儿发病及疾病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手段了解小儿的体质情况,根据患儿体质,“辨体论治”,从患儿的具体体质出发在体质辨识的基础上对患儿进行“辨证论治”体现“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

三、儿科体质的分类

专门的儿科体质分型并不多见,目前使用的体质分型是在成人体质分型的基础上,通过专家的修改而拟定的。常见的体质分型有:(1)七分法:杨长青等分为和平质、阴弱质、阳弱质、阴盛质、阳盛质、湿腻质和痕滞质;赵志付等分为阴阳平衡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血虚质、气血痕滞质、痰湿质和阳盛质等。(2)六分法:匡调元分为正常质、晦涩质、腻滞质、燥红质、迟冷质和倦眺质;何裕民分为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阴阳两虚质、痰湿质和痕滞质等。(3)九分法:王琦将体质分为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特享质和痕血质等;毋国成分为无力质、苍白质、钻液质、紫滞质、迟弱质、盗热质、冷激质、奋力质和结障质等。其他还有十二分法等。此外,也有学者人专门针对小儿提出了各自的体质分型,如朱锦善将小儿体质分为正常质、痰湿质、气虚质、内热质、气阴两虚质5种类型。这些不同的分型方法,基本上都是从阴阳、精气血津液以及整体功能等方面来分析其差异性的。我院医师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的分型与判定》,结合自己多年的儿科经验,将小儿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痕质、气郁质、特享质等9种,根据体质量表,医师与患儿及患儿家长面谈了解患儿体质情况去粗取精得出患儿体质分类再进行“辨体论治”。

四、体质辨识在中医儿科临床中的应用

4.1对儿科疾病的影响

(1)对发病的影响:一则外界致病因子虽不断侵袭人体,但能否发病,一般取决于体质。《素问·经脉别论》载“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提示体质强弱与感受邪气机体发病与否有密切关系。再则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对某种致病因子或疾病的易感性。小儿肺常不足卫外功能未固,外邪每易于由表而入,侵袭肺系所以小儿呼吸道的疾病特别多。小儿脾常不足肠胃运化功能尚未健全加上小儿饮食常又不知节制厅良容易引起脾胃系的疾病。小儿肾常虚,《小儿药证直诀》记载小儿“肾主虚,无实也”,说明了小儿时期的生长发育和肾的强弱有极大的关系,故小儿先天或后天所致肾虚易致小儿出现生长发育的异常情况。(2)对疾病本身的影响:患儿为“纯阳”之体病初常见邪气呈盛实的实证,但由于其正气易伤而虚而迅速转变为虚证或虚实杂夹之证,正如《小儿药证直诀》所载的“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服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患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常常表现为五脏六腑的功能不够完善、稳定,发病的形式与成人有很大差别,如小儿肺脏娇嫩,表现为呼吸不均、较促容易催患感冒、咳喘疾病;小儿脾常不足,表现为运化能力弱,易受饮食因素影响出现积食、吐泻;小儿肾常虚表现为肾精未充河催患五迟五软病、遗尿;小儿心气未充,心神怯弱,表现为易受惊吓、思维及行为的约束能力较差;小儿肝常有余,肝气未实,经筋刚柔未济,表现为好动、易发惊惕、抽风等。小儿特殊的体质表现为小儿御邪抗邪的能力较弱,易于感受各种时邪疫毒,如痢疾、手足口病等。同时,不同的体质,特别是病理体质,往往对某种致病因子或疾病有不同的易感性。如《宣明方论·小儿门》载“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幼科要略·总论》载‘搬森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中医理论的“同气相求”是指具有相似性质的事物之间存在一种相互类聚、相互亲合、相互同化、相互融合的现象。病理体质与相应病邪之间,就存在着这种“同气相求”现象。不同体质的人对病邪的反应也不一致加同是感受湿邪,阴寒之体得之,则从寒化,而为寒湿。又如“胖人多湿”,肥胖小儿易患湿疹、腹泻、喘息。燥热体质易患乳蛾、口疮口糜。阳盛质新生儿易患红臀、痒子,不易患水肿;阴盛质易患水肿,不易患红臀、痒子等。(3)对疾病预后的影响:一方面,小儿疾病有“起病急、传遍迅速”的特点而且小儿自身调节能力差,变化迅速,因此小儿疾病病死率显著高于成人。年龄越小病死率越高,因此对新生儿及小婴儿患病需要更为密切、细致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以改善预后。另一方面/J、儿有“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特点,加之小儿生长旺盛,机体修复能力强加诊断治疗正确及时,虽病情危重大多可望痊愈。

4.2对儿科临床治万的指导《灵枢·通天》载“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不之疾泻不能移之”‘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无脱其阴而泻其阳。……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也。”又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载“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灵枢·逆顺肥瘦》载“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皆说明《内经》立法治则无不以体质状况为准绳。体质是治疗的重要依据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按体质论治既是因人制宜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医治疗学的特色。体质辨识指导儿科治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4.2.1因人论治体质有强弱之分、偏寒偏热之别。因止匕必须结合体质而辨证论治。如面白体胖,属阳虚体质者,本系寒湿之体若感受寒湿之邪侧非用姜参等之类大热方药则邪不能去;若感受湿热之邪则必缠绵难愈,尚须通阳以化湿药性过凉则湿邪愈加闭阻于内而阳气更加虚乏。反之如面色苍白形瘦属阴虚体质者,内火易动,湿从热化,反伤津液放其治与阳虚之体必定迥然不同。故阳虚、阴虚之体,虽同感湿热之邪,治法却大不相同。总之,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伤阴之剂;阳虚或阴盛之体,慎用寒凉伤阳之药。此外在治疗中还应重视小儿出生情况、年龄、性别、生活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造成的体质差异。(1)出生情况:顺产与剖宫产出生体质量及有无产伤及窒息史都对患儿疾病有影响研究提示剖腹产的婴儿,肠道菌群的形成延迟其结果可导致这些婴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可能存在免疫系统相对不足,而易发生过敏性疾病。专另一研究表明对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分娩的新生儿脐静脉血补体含量进行比较其中,阴道分娩组新生儿脐血免疫球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剖宫产组,原因是阴道分娩新生儿的免疫球蛋白是在l防产时尤其是通过产道时油于受到宫缩的挤压而从母体获得。由此看来,剖腹产可降低新生儿免疫力及抗感染能力增加新生儿感染的机会。(2)年龄:人体气血及脏腑盛衰和生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不同的变化,从而影响机体对致病因素的反应能力,所以年龄长幼与治疗关系密切。如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不论用温热剂还是苦寒剂,均应中病即止。因苦寒之品易伐小儿生生之气,辛热之属则易损真阴。又如老年人大多肾气已衰,中气虚乏,易受邪致病,而既病之后多见虚证,或虚中夹实。因此治病用药尤须审慎。(3)性别:免疫系统女童的免疫力较男童强所以她们对传染病的抵抗力比男童好一些,故大多数传染病的发病率都以男童较多。但是有时女童免疫力针对自己的身体组织,所以女童更易得风湿病、多发性硬化等疾病。(4)生活条件:生活习惯、营养状况对体质的影响很大。比如说膏粱厚味蕴积既久,多为痰湿或湿热之质等。(5)地理环境:地区不同,生活习惯不一,人体的体质也有差异,因此中医治病讲究因地制宜。

4.2.2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由于体质的差异,即使同一疾病也可出现不同的证候,故其治则不同。另一方面,即使病因或疾病不同,由于患者的体质在某些方面有共同点,往往可出现相似或相同的证候放其治则同。如清·张璐在《张氏医通》中论及小儿“鹤膝风”时从为“小儿非必为风寒湿所痹多因先天所享肾气衰薄,阴寒凝聚于腰膝”,治疗时“以六味丸补肾中之水”,即对于小儿肾气素衰者,其鹤膝风的治疗不能拘泥于“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之定论,而应以调节体质为主。

4.2.3用药宜忌()l小儿体质不同,用药侧重点就不同且要考虑到患儿处于不同生长发育期的体质特点,即在用药时,既要看到总体的规律,又要把握个体的不同。(2)用药及时、谨慎、正确。小儿的体质是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病理上变化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争取时间及时治疗是非常重要的。(3)治疗时要注意中病即止。小儿对药物反应灵敏用药时必须根据小儿个体特点和疾病轻重区别对待若应用大辛、大热、大苦、大寒、有毒、攻伐、腻滞的药物时更须审慎或中病即止,千万不可过剂,以防伤津、伤气、伤脾、滞胃。(4)抓住疾病本质,对证治疗。(5)用药时攻而不猛补而不腻重在调理。

4.3对儿科疾病预防保健的指导病理体质是一种因遗传、饮食生活习惯、环境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阴阳气血失衡的体质。多数患儿在没有出现明显的症状体征前,就开始有病理体质的倾向加何在患儿没有出现症状体征前,通过干预纠正这样的气血阴阳失衡,成为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建立儿科健康管理

《黄帝内经》记载“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包括3层含义:第一是指健康没有疾病的人;第二是指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即是疾病的萌芽状态,及我们日常所说的亚健康状态;第三,是指身体某一器官已经有疾病,会但尚未影响到其他器官并使之生病。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等方面。中医“治未病”的医学思想充分体现了健康管理理念。健康管理不是对每个人提供同样的服务而是通过健康评估来对人群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不同人群的健康问题和危险因素来制定健康指导原则在此基础上选用一定的干预措施,达到降低危险因素的目的。目前对儿童进行体质辨识,加之西医理化检查,就能早期识别那些已经偏颇的体质状态,并对其进行早期干预。通过体质辨识建立健全儿童个人健康管理档案,可以实现个体化治疗对患儿疾病的追踪有很好的价值,并使医师了解患儿的疾病特点对症治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随着体质学内容的不断完善,我们将更加了解疾病与健康的关系应用于临床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愈水平。了解儿童体质的特点掌握体质与儿科疾病的结合点河以为现代中医儿科临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从而更有力地用以指导医学实践对于儿科临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儿科常见疾病预防篇5

【关键词】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颅内出血;误诊

【中图分类号】R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393-01

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合并颅内出血在我国儿科临床中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疾病最高的疾病谱之一,其发病形势严峻,近几年中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初诊9例,误诊4例,误诊率40%,现将我院4年来(2008年3月-2013年5月)发生的病例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例患儿,年龄均为1-3个月;男性8例,女性1例;出生史无特殊,自然分娩7例,剖宫产1例;母乳喂养7例,混合喂养1例;急性起病3例,亚急性起病6例;临床表现:腹泻4例,发热1例,黄疸经检查后患肝炎综合征的4例;呕吐4例;在抽血后针刺部位出血不止2例;伴有皮肤、黏膜出血的4例;便血、吐血的3例;多部位出血的3例;黄疸的3例;前囟张力高4例;肌张力高6例;抽搐6例;昏迷3例。近一年发病有5例。

1.2误诊情况

患儿误诊为急性轻型小儿腹泻4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上呼吸道感染2例;婴儿肝炎综合征2例(其中1例合并有外科疾病术中穿刺部位出血不止)。

1.3方法

9例患儿入院后详细询问病史,其中询问喂养史很重要;症状是否有呕血和便血;查体时完善神经系统、皮肤、黏膜检查,密切观察神志及意识状态,相关病情的变化。行三大常规及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行头颅CT和头颅B超检查。9例3个月以下患儿凝血功能均出现异常,7例患儿头颅CT均显示颅内出血。

2 结果

治愈2例(均未发生颅内出血);合并颅内出血7例,治疗后均有轻、重不同的残疾,合并中度贫血7例;死亡3例,其中1例死于转入我院的途中,2例因放弃治疗死于家中。

3 讨论

3.1误诊患儿的临床特点

3.1.1 起病急。本组急性起病5例,亚急性起病4例。

3.1.2临床表现不典型。起病初多以腹泻为始发疾病,其次发热、呕吐拒乳、哭闹为主要临床症状,多无意识障碍,一旦在发病的过程中发现则进展快,病情危重,造成预后不良。

3.2 误诊分析

3.2.1婴儿不能正常表达自己的不适,只能靠家长的观察发现病情;婴儿表现出来的拒乳、哭闹、呕吐等情况在该阶段比较常见,不具有特征性,不易察觉。

3.2.2婴儿对医师查体和影像学检查不配合,依从性差,有些阳性结果不易被发现。

3.2.3婴儿囟门未闭合,颅内出血引起颅内高压症状出现相对较晚。

3.2.4有些婴幼儿颅内出血可能会伴随发热、肺炎、腹泻等其他症状,颅内病变易被忽略。

3.2.5多为周边地区转入而来,病史询问不仔细,遗漏了重要神经系统检查或不全面,尤其是1-3月的患儿,导致了误诊的发生。

3.2.6初诊医师对该疾病认识不足,警惕性不高,或不是专科医师,临床经验欠缺。且近几年该疾病发病率相对少见,一些临床工作者在诊断疾病时常规考虑常见病、多发病,而对本病存在认识上的缺陷,忽略了本病的存在。

3.3 误诊预防

3.3.1预防为主,从出生抓起。经典的方法是出生时给予维生素K3-5mg肌注,母乳喂养儿,每月肌注3-5mg/次或口服,即经济又有效。有研究应对所有新生儿从生后开始常规补充维生素K,口服每次2.5mg/日,10天, 服3一4个月(1)。 LVKDB患儿维生素K严重缺乏,而其母亲不存在维生素K不足,在LVKDB患儿治疗中没有必要应用大剂量维生素K(2)即维生素k110mg)。日本有报道,晚发VKDB发病高峰,在生后3一8周,颅内出血发病率高达50%一100%,因此晚发的VKDB的预防在生后前三天母乳喂养儿中添加牛乳混合。

3.3.2 随着世界上对晚发VKDB的广泛研究,在80年代,大多数欧洲国家及日本、东南亚等国再次提倡为所有新生儿补充VK预防。研究表明口服和肌注VK预防同样有效,但除瑞典和美国外,许多欧洲国家已改为口服预防,趋向于更受欢迎(3)。英国儿科协会建议在健康新生儿常规应用口服VK预防,而对那些有VK缺乏高度危险的小儿保留肌注预防(4)。无论肌注和口服,仅生后补充VK一次不能完全预防LVKDB(5)。

3.3.3关于口服VK的量和间隔时间,在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也不相同(6)。英国、德国多数在生后、生后4一10天、4一6周各口服VKlmg。在德国和日本调查,预防使本病发病率下降到原先的1/10和l/20。

3.3.4如母孕期服药、单纯母乳喂养儿以后如有感染、使用广谱抗生素等情况,应再临时补充一次至10个月。儿科、产科人员应加强宣传,保证母亲顺从按时为婴儿服药和监测本病。绿叶蔬菜中含维生素K较多,在大力宣传推广母乳喂养的同时。应指导乳母多吃绿叶蔬菜,及时为婴儿添加辅食,尤其注意添加菜水、或强化维生素K的果汁。无母乳者应尽量选用新鲜牛奶喂养或强化维生素K的奶粉(7)。

3.3.5加强对本病的认识 常发生于单纯母乳喂养的3个月以内的小婴儿,以男性为主,在我国最常见的是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

3.3.6该病急性起病常见,无前驱症状,临床表现各异。患儿临床表现为:哭闹、腹泻、呕吐、拒乳、面色苍白、发热、抽搐、昏迷、注射部位出血等,实验室检查发现大多患儿凝血功能异常,影像学检查头颅CT、B超、MRI有特异性改变。

3.3.7 71%的学者认为该预防措施要建立文件、法规(8)。

总之,详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拓宽诊断思路是防止误诊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ShearerMI.Vitamink.IJaneet,1995,345:229.

[2] 周金平,戴玉良,等.头孢菌素治疗对小儿血浆凝血酶原前体蛋白浓度的影响24例分析,中国误诊医学杂志,2008,8(13),3223.

[3] GeraldB,WilliamE,RObertW,etal.COntroversieseoneern-ingvitaminkandthenewborn.Pediatrics,1993,91:1001.

[4] BartonJS,TriPpJH,MeninehAM.NeonatalvitaminKprophylaxisintheBritishIsles:eurrentpraetieeandtrends.BMJ,1995,310:632.

[5] ColdschmidtB,KisrakoiC,TeglasE,etal.VitaminKzcon-eentrationandvitaminK-dependentelottingfaetorsinnew-minfantsafrintramueuarandoraladministrationofvi-taminK一Ory一Hetil,1990,131:129.

儿科常见疾病预防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55例,男37例,女18例,年龄2 h~13岁,其中新生儿8例,占14.6%。惊厥伴发热40例(其中高热惊厥29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6例,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5例),无热惊厥15例(其中代谢、水电解质紊乱5例,非感染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7例,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3例)。

1.2 临床表现 新生儿惊厥以窒息后引起脑缺氧最多见,其次为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惊厥以微小型发作最多,多表现为眼睑反复抽动、眨眼、刺激性吸吮、咀嚼动作,以及呼吸暂停等[1]。

高热是婴儿时期最觉的惊厥原因。主要发生在1~3岁,偶可见于4~5岁,5岁以后少见。体温可高达39℃~40℃。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引起的惊厥仅次于高热惊厥。在一次病程中,常反复发作,发作持续时间长,可呈持续状态。

非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5例,其中肠道感染4例,占80%,季节性较强,多由高热以及脑部微循环障碍,引起脑细胞缺氧、组织水肿等所致。

儿童惊厥除颅内感染外,尤以癫痫多见,本组患儿中3例癫痫,既往有多次高热惊厥史,占高热惊厥的13.5%。

2 治疗

止惊治疗首选地西泮,多采用静脉给药或灌肠,其疗效安全,使用快,总有效率达98.7%。对顽固性惊厥采用副醛静脉滴注,100~200 mg/(kg・h)(负荷量),1~2 h,再用维持量20~50 mg/(kg・h),效果较好。

止惊的同时,积极治疗病因,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和代谢、水电解质紊乱性疾病。

对既往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再次发热体温达38.0℃时,即予以安全及退热药同服,对预防惊厥的复发尤以重要。

3 讨论

新生儿惊厥以微小型发作最多,有时难以与足月新生儿正常活动区别,易被忽略,这就要求临床医生要仔细观察病情,以免漏诊、漏治。

新生儿惊厥病因中以窒息后引起的脑缺氧最多见,故做好产前检查,提高产科诊断水平,对预防围产窒息,进而预防新生儿惊厥较为重要。儿科医生在诊断此类疾病时,应详细询问产科病史和分娩经过,在控制惊厥同时治疗颅脑损伤,可防止产生后遗症。

新生儿高热引起惊厥较少见,因新儿生脑发育尚未成熟,脑内碳酸酐酶活性低,二氧化碳张力增高,使脑细胞处于抵制状态,故极少发生高热惊厥。

婴幼儿惊厥中以高热惊厥为最多见,高热惊厥中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多见,惊厥大多发生于急骤高热(39℃~40℃)开始后12 h内,一般发作时间较短,仅数秒至数分,平均2 min。同一疾病过程中,高热惊厥较少发作2次以上。初次高热惊厥以后,本组患者中复发有10例,占高热惊厥总数的34.5%,与文献报道相近[2]。复发时体温平均约38.5℃,且发率较高,故对婴幼儿发热性疾病中,体温较高时,要进行及时有效地降温,以免发生惊厥。同时对既往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再次发热时要提前予以镇静、降温处理,以降低复发率,进而也可降低继发性癫痫的发病率。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季节性较明显,故诊断该类疾病时,应根据发病季节,结合当时流行病学情况进行诊治,以免漏诊、误诊。

参考文献

1 欧阳小琳.新生儿惊厥66例临床分析.中华实用儿科杂志,1998,13 (2):106.

儿科常见疾病预防篇7

高危人群 饮食不正常者,尤其患慢性消化疾病的中年人。

专家点评 秋冬季节交替时,人体肠胃系统很容易出现功能失调的状况,给以消化性溃疡为代表的消化道疾病制造了温床。患者会有腹痛、反酸、上腹部不适、呕吐等症状。

预防招数 注意保暖,饮食有规律,切忌暴饮暴食,不宜吃生冷及苦寒食物。冬天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以保证热能的供给。 这些疾病患者在冬季应少吃辛辣刺激的食品和火锅,以免疾病发作、加重病情或延长疾病的治疗时间。

小贴士 吃火锅要适可而止,吃完后要多喝开水或浓茶。

呼吸系统疾病

高危人群 老人,儿童,免疫力低下者,有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慢性呼吸道病史者。

专家点评 天气变冷后,人体最先经受考验的是呼吸系统。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最喜欢趁着寒冷“入侵”,以阻塞性肺炎为代表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也会在冬季急性发作,而对季节很“敏感”的哮喘更是不会放过作乱的最佳时机。与寒冷一样,干燥同样是呼吸道的大敌。干燥空气容易损伤人的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导致局部上呼吸道感染。

预防招数 首先,注意保暖,一旦发生传染病要及早隔离,不要擅自滥用抗生素,以免掩盖病情。其次,在气温骤降的冬季,老人、儿童和有慢性呼吸道病史的人群应当打流感疫苗,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房间和工作场所要通风,少去拥挤的公共场所;一有发烧、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慢阻肺病人和支气管哮喘病人,可口服预防呼吸道常见细菌感染的药物——气管炎菌苗片,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最后,室内要保持适当的湿度,适量喝些梨水、蜂蜜水、甘蔗水也有利于保护呼吸系统。

小贴士 不要因为怕冷就一下子将自己“裹”在厚衣服里,应适当增加耐寒锻炼。

心脑血管疾病

高危人群 高血压患者。

专家点评 每年11月份左右和元旦前后,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两个高发期。其原因在于突然下降的气温会造成血管收缩、血黏度增高,北方干燥的气候也容易使血黏度增高,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同时,有研究证明,心脑血管疾病与炎症的发生有很大关系,而这段时间气候突变,造成感冒(细菌感染引起)人群增多,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另外,早晨人们的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本身就是心脑血管疾病一天中发病的高峰期,过早起床锻炼,冷空气刺激血管收缩,进一步增加了发病的可能。

预防招数 首先,根据天气的冷热变化,随时调节穿衣,不要让身体受凉。其次,控制体重,限制钠盐的摄入,不要喝凉水或吃冷的食物;晨练之前、晚上睡觉前最好喝一杯温开水,以便于稀释血液,利于血管相对畅通,避免疾病的再次发作。再次,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诱发疾病;在供暖的房间内长时间停留后,出门前应先在门口打开门适应适应,避免直接出门时,冷空气刺激血管,造成心脑血管意外。

小贴士 老年人冬季晨练时间不宜过早,以早晨8~9点钟为好。

内分泌系统疾病

高危人群 中老年人、已患有糖尿病的人。

专家点评 冬季人们多吃油腻重味食物,而且运动减少,身体会迅速发胖,而肥胖正是导致糖尿病的原因之一。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寒冷会引起血管收缩,使血流减慢,容易诱发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另外,冻伤也是发生糖尿病病足等并发症的重要诱因。

预防招数 注意防寒保暖,及时增加衣服。适当运动可以增强人体的耐寒能力及抗病能力,对调节血糖也很有益处。控制食量,最好能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多吃绿叶蔬菜,少吃淀粉及高脂类食物。糖尿病人还应当养成多喝水、多喝汤的习惯,以便利尿、清除体内废物和促进氨基酸的吸收。

小贴士 糖尿病患者每晚以45℃左右热水泡脚15分钟,有助于防寒保暖及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老年糖尿病患者最好不用热水袋、热水瓶、电热毯取暖,以防止烫伤。

皮肤科疾病

高危人群 中老年人或者干性皮肤的人。

专家点评 冬季,寒冷空气的刺激会使银屑病、湿疹、皮肤瘙痒、鱼鳞病、单纯皲裂、冻疮、多行性红斑等皮肤科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另外,冬季的干燥气候会让皮肤血管经常处于收缩状态,汗腺、皮指腺的分泌明显减少,从而易导致皮肤瘙痒、红肿。

预防招数 保温防寒,尤其是做好皮肤部位的保暖措施。避免使用劣质护肤品。穿着尽量柔和,应尽可能地选用纯棉、真丝之类的不易产生静电的衣物做内衣。加强皮肤锻炼,例如坚持洗冷水脸、冷水擦身等。具体来说,银屑病患者应当防寒保暖、预防各种感染,同时保持心情舒畅;湿疹属于全身免疫性疾病,寒冷是其诱因,因此,湿疹患者应当注意保暖,配合进行抗过敏治疗,反复发作者可以吃些维生素E和654﹣2等具有血管扩张作用的药物。

冬季皮肤瘙痒症多属于干燥性的,老年人特别容易出现。这类人群在日常生活中要少洗澡,尽量避免使用洗涤剂,可以用些润肤的浴液,洗完澡后应当及时使用护手霜或润体霜;治疗冻疮时,除了防寒保暖,还应除湿,局部使用冻疮膏、樟脑霜、肝素钠霜,都有不错的治疗效果。

小贴士 洗澡次数不要太频繁,水温也不要太高,尽量使用含有滋润成分的浴液,洗过澡后应涂抹含有保湿成分的润肤品。

骨科疾病

高危人群 中老年人和骨病患者。

专家点评 冬季随着气压的降低,骨病患者的关节压力也会发生变化,在寒冷的刺激下,滑膜炎症也会随之增加,继而表现为关节僵直和疼痛,因此,关节炎患者对气温变化特别敏感,骨质疏松患者和痛风患者在每年冬春季节发病率也会明显增加。

预防招数 首先,应当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关节,使关节疼痛症状加重。骑自行车、电动车出行的人,不妨戴上护膝、护腕,以保护关节。此外,根据关节炎不同的部位,采取不同形式进行体育锻炼:下肢骨性关节炎患者应当避免长时间的站立,颈腰椎骨关节炎患者应避免长时间的坐、站,以免加重病情。

小贴士 冬季一定要做好防滑工作,避免意外跌倒造成骨折。

妇科疾病

高危人群 孕妇、妇科炎症患者。

专家点评 冬季是妇科保健的薄弱时期,人们往往过多地注意防寒保暖,忽视了对妇科炎症的预防。随着气温的日趋下降,人们身上穿的衣服也越来越多,身体被各种厚厚的衣服包裹得严严实实,在增加保暖效果的同时也造成了肌肤表面空气长时间停留,空气无法正常流通,各种细菌在此条件下容易生长、繁殖,给身体带来众多的不安全因素。岁末年终,很多女性白领工作繁忙,加班加点,忽视个人卫生,也是导致妇科炎症高发的重要因素。月经期女性入冬后会大量失血,很多女性表现为虚寒体质,还很容易出现痛经和冻疮的症状。另外,冬季气温低,阳光也不如夏季充足,很多孕妇容易因光照较少而出现腿抽筋等缺钙现象。

预防招数 防治妇科疾病应以预防为主,坚持防重于治的方针。如果发生外阴瘙痒或白带增多症状,不要讳疾忌医,要及时诊治,千万不要自己乱用药或为庸医所骗而耽误病情。只要平时在各个环节注意卫生,妇科疾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月经期女性在冬季不妨适量食用一些当归、生姜或者羊肉汤,以起到补血、驱寒、补虚的作用,也可食用当归四逆汤及少腹逐淤汤,同样能起到温经散寒、活血通经、止痛的功效。

在冬季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孕妇要多晒太阳,以增强对钙的吸收能力。日常饮食中多喝些牛奶,但补充维生素D时应当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孕妇冬季要尽量避免去空气不流通、人多的场合,以预防风疹、流感病毒感染,避免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

小贴士 注意外阴清洁,勤换内裤;不穿紧身、不透气的内衣裤;换下的衣裤要用肥皂水洗净,放日光下暴晒或用饱和盐水浸泡消毒。

儿科疾病

高危人群 婴幼儿、儿童。

专家点评 多数病毒在气温降低时容易大肆繁殖,而儿童对疾病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其体内能抵御疾病尤其是抵御传染病的抗体,无论从种类还是从数量上都明显低于成人,因此,极容易染上冬季病。每年冬季,孩子最常见的疾病就是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及哮喘、过敏性紫癜等过敏性疾病。

预防招数 冬季预防儿童病,除了坚持体育锻炼、合理增减衣服、搞好室内环境卫生、定期开窗通风换气等基本措施外,医生还提供了以下一些特殊方法:

首先,做好预防接种。儿童应按计划免疫程序进行全程预防接种,体弱儿童在冬季来临前要注射当年生产的儿童流感疫苗。

其次,进行饮食预防。儿童需按时就餐,营养要丰富而均衡,多喝汤食。在呼吸道疾病流行的寒冬时节,每天最好吃几瓣大蒜或几段大葱,这对预防流感有效;大葱浸泡液对预防百日咳有一定作用。此外,家长要让孩子多喝水,适当进食梨水、蜂蜜水、茶、莲菜、甘蔗等具有清热润燥作用的食物。

再次,要保持儿童居室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要保持儿童居室的空气新鲜流通,室温在22℃左右,相对湿度在45%~55%为宜。儿童的睡眠应充足,饮食应清淡、富有营养、易消化吸收,杜绝彻夜玩游戏。

最后,在流感、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尽量让孩子少去人多、密闭的公共场合。有哮喘和过敏性紫癜病史的孩子外出时要戴口罩,以避免冷空气刺激呼吸道。

小贴士 还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中药来预防,儿童可考虑选用麻杏石甘汤、上青龙汤、人参白虎汤、银黛菜等方剂加减,都有一定的疗效。对病程较长者,可采用补脾益肺、化痰止咳法。用贯仲10克泡水当茶喝,也能预防感冒等;以板蓝根20克熬水当茶饮,可预防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

肿 瘤

高危人群 肿瘤患者。

专家点评 肿瘤患者身体虚弱、机体免疫力低,天气变冷时很容易发生机体不适,气温突降时还很容易感冒,一系列连锁反应,诸如上呼吸道感染、免疫力降低、肿瘤治疗用药效果变差等,也会接踵而来。因此,肿瘤患者,尤其是肺部肿瘤患者和放、化疗患者,一定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另外,每年秋冬季节肿瘤患者复发的比例也大幅增加,有关专家调查后发现这与草木凋零、天气阴沉容易让人产生悲观情绪有关,而悲观情绪会直接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力降低,影响到肿瘤的治疗和康复效果。

预防招数 冬季保健应从内外两方面展开的。所谓“内”主要是指心态要好。好的心态和情绪不是靠“想”得来的,必须通过实际行动才能获得,比如下棋、看书、聊天等。在不影响身体的情况下,家属应帮助患者回归社会,鼓励他们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支持他们的兴趣爱好。所谓“外”,主要是指饮食、锻炼等针对身体的保健。均衡的营养对病人身体的康复、体质的增强有重要作用。如果肿瘤患者还处在放、化疗时期,那么饮食应以谷类、蔬果为主,配以易消化的鱼肉、鸡肉,忌油腻,总体原则是低脂肪、少量优质蛋白和高碳水化合物。同时还可服用一些灵芝孢子油、破壁孢子粉类产品进行辅助治疗,它们不仅能缓解放化疗的毒副作用,对提高免疫力也有积极作用。虽然冬季人的胃口相对较好,是进补的好时节,但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补。以人参为例,它可以提高免疫力,所以是人们进补时的首选。但是人参比较燥,阴虚火旺的人就不适合用它进补。

儿科常见疾病预防篇8

关键词:流感嗜血杆菌;Hib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9-0086-02

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缩写Hi),是一种没有运动能力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是引发婴幼儿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原菌之一。Hi分为无荚膜型及有荚膜型两个大类。无荚膜型大多引起成人及儿童局部感染,如中耳炎、鼻窦炎、慢性支气管炎重复感染等,无荚膜型Hi在人群中的鼻咽部带菌率达到50%~80%。有荚膜型Hi的荚膜由多糖组成,并根据其不同的组成荚膜的多糖成分而将其分成a、b、c、d、e、f等6个血清型,其中b型(Hib)致病力最强,荚膜多糖是Hib主要的致病毒力因子,其引起的最常见的侵袭性疾病类型是脑膜炎、肺炎、败血症、化脓性关节炎和蜂窝组织炎等,脑膜炎是侵袭性Hib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WHO2010年数据显示,全球仍有150万儿童死于可以疫苗预防的疾病,其中199000儿童是可以Hib疫苗预防的,占可疫苗预防的死亡人数13.3%,Hib侵袭性疾病现今仍是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难题,WHO、GAVI等卫生组织对全球的Hib疫苗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强。

1流行病学

1.1传染源

人类是现知的Hib的唯一宿主,患Hib引起的疾病患者及病菌携带者都是Hib的传染源,携带者数量远超发病者数目,大多数的病菌传播是通过与病菌携带者接触发生的。Hib广泛的寄居于人的上呼吸道部位,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及密切接触进行传播。Hib在咽喉部受到感染,在一般情况下是无症状携带的,并且可持续长达数月,但是当感染者免疫力降低等情况出现时,少数人会出现侵袭性感染疾病。这也是为什么Hib疾病基本都出现在5岁以下婴幼儿中的原因。如图1所示,Hib通过接触或飞沫传播至宿主,寄居在鼻咽部,可引发咽喉炎、会厌炎,并可传染给下一个宿主。定居在鼻咽部的Hib突破上皮组织,进入血液,引发菌血症,并扩散至骨髓膜或关节处进行繁殖,引发关节炎,增殖的Hib又再次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扩散至肺部和心包引发肺炎和心包炎;如果突破脑血屏障,则会引发化脓性脑膜炎。Hib在咽喉部位携带的发生率各国地区不同,在发达国家,携带率仅为1%~4%;在我国也有一些研究表明Hi携带率较高,上海市为20.9%~37.9%、福州市为10.93%~32.75%、北京市为32.2%~37.0%。

1.2发病率和病死率

在Hib疫苗使用之前,Hib引发的侵袭性感染是欧美地区小儿严重细菌感染的常见病原菌,Hib所致侵袭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在欧美国家地区高达30~600/10万,病死率5%,致残率达到30%~40%。但疫苗广泛推广前,5岁以下儿童Hib疾病发病率,不同地区报告的差异也很大,如美国每年会有1.5万名5岁以下儿童患Hib侵袭性脑膜炎,7500名患全身性Hib感染,发病率为60/10万。英国和澳大利亚则分别为18~33/10万,32.9/10万。

不同人种的Hib疾病率也有很大的差异,例如5岁以下儿童中,美国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Hib脑膜炎的发病率高达500/10万,北欧国家地区Hib脑膜炎的发病率则为26~35/10万,西欧地区则为25~28/10万。至20世纪80年代,欧美各国将Hib疫苗纳入国家计划免疫之后,这些国家的Hib疾病的发病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2002年,欧盟国家中Hib疾病发生率最高的两个国家是英国(5岁以下4.3/10万人)和爱尔兰(5岁以下2.6/10万人)。在美国,2006年,5岁以下儿童Hib疾病发生率为0.21/10万人,有29名确诊为Hib疾病的儿童,及179名未确诊亚型的Hi疾病患者,其中大部分是没有接种Hib疫苗的。20世纪90年代初,杨永弘等人通过在合肥市的调查研究,推测我国5岁以下儿童Hib侵袭性脑膜炎的发病率为10.4/10万。但是整个人群的Hib疾病发病率尚不清楚,有研究文献表明,亚洲地区,5岁以下儿童Hib侵袭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在韩国为4.3/10万,在越南为9.8/10万,在中国为1.8/10万,在泰国为3.6/10万。表明亚洲地区很多国家在未将Hib疫苗纳入国家计划免疫的情况下,Hib的发病率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疫苗使用前的水平,除了人群,种族等差别外,可能跟这些地区普遍滥用抗生素以及监测水平有关。

1.3流行特点

1.3.1季节分布

Hib的流行发病季节在不同国家地区的报导也有差异,多数文献报导Hib感染的季节分布呈双峰形。以秋冬季节为一高峰,春季为另一高峰。一般地区以冬季发病率较高,夏季最低,但也有特殊的如以色列的贝都因人(阿拉伯人)则是以夏季为感染高峰,有文献研究认为冬季感染高峰主要与环境温度低、呼吸道黏膜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以及菌株自身抗原性强弱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使Hib很容易在人体呼吸道成功寄居,继而引发感染。

1.3.2人群分布

Hib感染后发生侵袭性疾病的风险与个体Hib免疫水平有关。新生儿体内的Hib抗体流行率较高,主要是被动的母传抗体,抗体滴度在3~4个月龄时达到最高峰,由于自然暴露在Hib或者其他有交叉反应的抗原的病原菌下,儿童早期抗体浓度会逐渐上升,所以新生儿中,Hib侵袭性疾病的发病率较低,但随着抗体浓度的下降,在婴幼儿中期发病率达到一个高峰高峰,随着人体免疫系统的完善逐渐下降。所以,Hib感染一般均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中,其中大部分发病又集中在2岁以下儿童。在以色列的一份调查表明,该地区95%的Hib脑膜炎发生在18月龄以下的儿童中。发病年龄偏小,是Hib感染的一个突出特点。

从性别区分来说,总体上Hib感染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这种男性儿童较女性易患Hib感染同男性儿童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相一致,与感染的机会有关。

1.3.3地区分布

Hib感染疾病在世界各地区广泛分布,大部分地区都有Hib疾病的报导,但各地区的流行强度有一定差异。在疫苗使用之前,欧美地区的Hib疾病发病率很高,但不同地区5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差异很大。亚洲尤其是我国Hib的发病率远低于欧美国家使用疫苗前的水平,这与我国滥用抗生素有关,也跟对Hib疾病的监测有关,大部分家长不愿儿童接受肺穿刺寻找病原等情况,导致病原学研究并非非常准确。

2预防控制

2.1哺乳喂养

对小于6月龄儿童,母乳喂养能提供大于90%的保护率,尽管在婴幼儿保健中,某些与母乳喂养相关的原因尚未发现,乳汁中抗体可能对鼻咽定居Hib有影响。母乳的缺乏和哺乳喂养期的缩短使婴幼儿患Hib疾病的风险增高。

2.2被动免疫

用超免疫球蛋白制剂作被动免疫疗法,对高危婴儿侵袭性Hib疾病可提供长达4个月的保护期。

2.3化学预防

化学预防主要应用于在发现首发病例后,利用化学措施防止继发性传染疾病的危险,特别是托儿所等婴幼儿集中的机构,在出现首发病例后,应立即采取化学预防措施,即采用口服利福平的方式预防,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续发感染Hib疾病的风险。利福平服用每日一次,按20mg/kg口服(最大剂量600mg)连续服用4天,一月龄以下儿童剂量减半,这种预防可降低续发感染Hib疾病的风险至1/6以下。

2.4疫苗预防

20世纪80-90年代,Robbins等、Marburg等、Anderson等分别对Hib多糖结合疫苗进行了深入研究,成功开发几种不同的Hib荚膜多糖结合疫苗。之后随着Hib疫苗的推广应用,世界各地区Hib疾病的发病率大大降低,证明了其疫苗的有效性。目前市场上主要Hib荚膜多糖结合疫苗种类如下表:

参考文献

[1]杨永弘,沈叙庄.重视儿科感染性疾病,关注疫苗与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中华儿科,2002,40(4):193–195.

[2]王亚娟.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7,24(5):263-266.

[3]郑建红.流感嗜血杆菌在临床感染中的特点[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6,23(5):209-212.

[4]Anonymous.Global Programme for V accinces and Immunizati on(GPV).The WHO position paper on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conjugate vaccines[J].Week lyep- idemiological Record, 1998, 73(10): 64- 68.

[5]沈叙庄.小儿嗜血流感杆菌感染流行病学及预防[J].临床儿科,1992,10(4):281-283.

[6]Ferreccio C, Ortiz E, Astroza L, et al. A population -based retrospective assessment of the disease burden resulting frominvasive Haemopbilus influenzae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in Santiago,Chile[J]. PediatrInfect Dis J,1990,9(7):488 – 494.

[7]Shaun K Morris, William J Moss, Neal Halsey.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conjugate vaccine use and electiveness[J]. Lancet Infect Dis 2008; 8: 435–43.

[8]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Committee on Infectious Diseases.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conjugate vaccines: recommendations for immunization of infants and children 2 months of age and older: update[J].Pediatrics 1991; 88: 169–72.

[9]陈翠贞,赵政.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J].中华医学,1948,34(3):127–130.

[10]黄达枢.婴儿感冒杆菌脑膜炎[J].中华儿科,1955,6(2):116–119.

[11]董柏青,唐振柱,林玫.小儿流感嗜血杆菌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广西预防医学,2002,8(4):249-253.

上一篇:高中语文的方法及技巧范文 下一篇:对校园欺凌的看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