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市场竞争力分析范文

时间:2024-04-17 15:24:06

旅游市场竞争力分析

旅游市场竞争力分析篇1

关键词:旅游项目策划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一、引言

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复杂,业界和学界均认为旅游规划开发的同质性却日益严重,千村一面、千景一面的现象层出不穷。比如在海南,2004年流行野人谷,一下有9个野人谷涌现;2005年民族风情游很火,于是在海南岛东线高速公路沿线,大量的黎村、苗寨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2006年游船码头兴起,光一个博鳌就出现了6个码头。而在山西,电视剧《乔家大院》让作为晋商文化重要载体的晋商大院受到全国瞩目。然而,在晋中市这个小小的地方竟然分布着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大院等多个同类大院,争抢着有限的客源。事实证明,除了乔家大院,多数大院的经营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纵观全国乃至世界,在大多数品味相同或相似的资源中不能体现出某一资源出类拔萃的比较优势。因此,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中立足,必须跳脱旅游开发同质性的怪圈,提升旅游项目的竞争优势。

二、比较优势理论与旅游项目策划研究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不论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相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各国都把劳动用在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生产和出口相对有利的商品,进口相对不利的商品,即所谓“优中选优,劣中选优”,将使各国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贸易双方获得比较利益。长期以来,比较优势原理都是指导国际分工及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二)比较优势理论与旅游项目策划。

我国旅游业发展至今,资源比较优势理论一直是区域旅游规划和旅游项目策划的指导理论之一。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各个区域应当根据自己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开发旅游产品、策划旅游项目。因此,对区域旅游开发比较优势的分析应该是区域旅游规划的起点。

1、对旅游项目比较优势的准确分析是科学编制旅游规划的基础,是旅游项目策划能否成功的关键。

旅游策划的核心是旅游产品或旅游项目,而旅游资源则是旅游产品或旅游项目的物质基础。一个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是旅游供给方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旅游系统中的活力单元。如果没有旅游资源作为旅游吸引物,则旅游服务设施除了对当地贸易有所作用外便没什么价值了。因此,对于旅游项目策划者来说,合理地利用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区位条件进行科学评估,进而准确地做出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是旅游项目策划的起点。

2、对旅游资源比较优势的准确分析是提高旅游资源配置效率的客观要求。

旅游项目策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在于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发现旅游资源之间的差异性,开发各地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实现资源优势的互补。差异性的旅游产品会形成互补,从而可以使区域之间共享游客市场,而同类旅游产品则形成替代性,替代型的产品会造成游客的分流或转移。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提高旅游资源的配置效率,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从而形成特色各异的旅游产品体系,实现旅游资源的整体效用。如果各地旅游产品雷同,必然导致客源的激烈竞争和旅游项目的近距离重复开发,降低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比较优势陷阱。

现有的旅游项目策划的基础理论基本上是以旅游资源论为中心的,旅游资源说认为旅游项目策划的关键在于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垄断性,从而吸收旅游者从异地向资源所在地移动。但该理论并不能说明旅游资源并不丰富,区位一般的地区,如香港、新加坡,旅游业发展却十分成功的事实。过度地强调资源的比较优势,容易使旅游业受资金短缺、人才匮乏、信息阻塞、交通不便等现实因素制约的地区,陷入旅游开发、策划同质性的怪圈。

资源比较优势理论满足于初级资源比较优势的现状,是一种相对的、静止的比较优势。其实质是一种资源导向型的、粗放的旅游开发方式,过于强调旅游资源核心地位的旅游规划理论面临着“跌入比较优势陷阱”的危险。片面强调初级资源优势,容易导致旅游产品重复建设;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资源、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三大效益不能协调统一。因此,想要在激烈的旅游产品开发、旅游项目策划竞争中谋求发展优势,不仅仅要依赖于短期的静态比较优势,更要谋求长期的可持续的动态竞争优势。

三、竞争优势理论与旅游项目策划研究

(一)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从宏观层面上看,一个国家或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和辅助产业状况、同业竞争四个基本要素以及政府和机遇两个辅助要素,其主要内容为:(1)生产要素,包括初级的生产要素(一般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和被创造出来的生产要素(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2)需求因素,主要指国际国内市场规模、发展趋势等;(3)相关产业与辅助产业,指与该产业存在前向、后向与旁侧关联的产业,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的支持与帮助能够提高特定产业的竞争力;(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企业的竞争状况决定了产业竞争力大小,其竞争优势可以通过成本领先、标新立异目标集聚战略获得,具体就是强化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开发特色产品、细分市场等。

(二)竞争优势理论对旅游项目策划的指导意义。

旅游项目策划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规划目的地构建旅游竞争优势,将目的地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区域整体竞争优势,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竞争优势原理阐明了产业竞争优势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它需要根据竞争对手的动向、市场需求状况,结合自己生产要素的状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决策,以获得竞争优势。

1、竞争优势理论是全面提升旅游项目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旅游竞争优势的来源是全方位、全要素的,旅游竞争力的增强主要靠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人力、资金、知识等推进要素的提升,旅游相关及辅助产业的发展,而非仅仅依赖于资源本身优势,因此,竞争优势体现的是一种集约化的发展方式,一种高层次的以人力、资金、知识等高级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的理念。旅游项目策划必须保证策划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全面协调性,围绕发掘和增强旅游竞争力这个中心,对目的地的基础设施进行配套规划建设、对相关产业实施联动开发。只有在深入分析市场需求状况和同业竞争的基础上策划的旅游项目才会增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

2、竞争优势理论有利于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开发。

现代旅游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决定区域旅游竞争优势有五个基本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旅游环境、区域行为、介入机会。五个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由此可见,资源要素只是区域旅游竞争系统中的一个影响因子,但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旅游资源优势理论在市场处于卖方市场条件下是切实可行的,但当市场处于激烈的买方市场竞争中时,仅仅停留在资源比较优势上是危险的和短视的。而竞争优势理论,可以从五个基本因素出发,全面解释一些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成功,对其建设与发展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四、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升旅游项目竞争力

单纯根据资源禀赋来确定自己的策划内容,以单一观光产品作为卖点,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反而会跌入“比较利益陷阱”,因为这种资源优势是一种极易模仿和替代的比较优势,旅游项目若没有形成其核心竞争力,就难以跳脱同质化开发的怪圈,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比较优势是由资源禀赋决定的静态优势,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条件和基础;竞争优势则是一种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综合能力的作用结果;比较优势作为一种潜在优势,只有最终转化为更具能动性的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一)更新传统观念,确立市场竞争优势导向的旅游发展现。

长期以来,资源比较优势一直指导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但事实上,一些具有资源优势的地区,特别是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与其资源禀赋优势不相符合,相反,东部一些资源非优区的旅游业发展却非常迅速,后劲十足。这就要求我们更新这种仅以资源静态比较优势发展旅游业的战略观,要从动态的竞争优势的角度分析旅游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业要达到可持续发展,仅有比较优势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组织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而转化为竞争优势。

(二)资源与市场对位分析。

最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就是最好的产品,旅游产品也不例外。所以,旅游项目策划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消费者为中心来进行旅游项目的策划和设计。但目前,在旅游项目策划的过程中,大多数策划没有进行市场抽样调查,缺乏对策划区域旅游者行为的深入研究,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就盲目地进行旅游产品开发规划,没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达不到提升旅游项目竞争优势的目的。

旅游发展面临的市场环境要求针对旅游者需求而展开的旅游项目策划才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所以,在旅游项目策划中,要遵循竞争优势原理,重视市场调查和旅游者的需求,运用资源与市场对位分析的方法,真正体现“市场导向”原则。

在对区域旅游要素比较优势进行分析时,对旅游资源比较优势的分析尤显重要。如前所述,旅游资源是多种属性和特征的复合体,其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是针对旅游资源具体的属性和特征而言的,具有相对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选择决定了区域旅游产品开发成功与否。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旅游者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在预算约束范围内,必定在同类产品中进行比较,然后选择对其吸引力最大的旅游产品,吸引力较小的产品则遭到淘汰。因此,对旅游资源一定要进行区域间的比较优势分析,尤其是同质性资源只有在进行区域间的比较分析后才能够挖掘、发现其真正拥有的优势。

五、结语

当今旅游业竞争激烈,旅游目的地应时刻关注市场供求与环境的变化,在与其他目的地的竞争和动态博弈中求发展。随着旅游竞争手段的不断升级,今天的竞争更多的是建立在质量、品牌、服务等基础上的高层次竞争,后天优势对旅游市场竞争的决定作用越来越突出,以竞争优势为依据分析旅游市场影响因素更全面,进而在旅游项目策划、旅游地规划开发的时候,制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也更具有长远性、系统性和竞争力,对于指导大量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业发展意义尤为深远。因此,在旅游项目策划、旅游地规划开发时,应尽快从资源比较优势战略转变为竞争优势战略。这既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的根本所在,也是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杨开忠.中国区域发展研究.海洋出版社,1989.

[2]杨振之.旅游项目策划.2007.

[3]GUNN.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刘旺,杨敏.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区域旅游规划.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04.

[5]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

[6]左冰.旅游竞争优势战略:旅游业发展的新战略观.旅游管理,2002.1.

旅游市场竞争力分析篇2

关键词:入境旅游;亲景度;竞争态;安徽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15

我国的旅游业长时期保持7%的年均增长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今天,旅游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入境旅游作为我国三大旅游市场之一,可以促进旅游外汇收入的增长,促进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也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形象和声誉,促进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对旅游业发展的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市场形势错综复杂,入境旅游市场下行压力增大,整体出现小幅下降,但降幅逐步收窄,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当前旅游业的形势下,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促进安徽省入境旅游不断发展,并保持省内旅游市场份额快速增长,是安徽入境旅游市场面临的重大挑战。

1 安徽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分析

安徽入境客源市场竞争态势由波士顿矩阵中引入,指在安徽入境各客源国在市场占有率(αi)和市场增长率(βi)双指标共同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态势,记为:Ωi(αi,βi),计算公式为:αi=(Xi/∑ni=1Xi)×100%,βi=(Xi-Xi-1Xi-1)×100%。其中,Xi表示特定时间段某客源国I到安徽旅游的人数,∑ni=1Xi表示特定时间段11个国家到安徽旅游人数总和,Xi-1表示该国上一年到安徽旅游人数;αi为市场占有率,可以衡量某国在安徽入境旅游市场的竞争力,βi为市场增长率,可以判断某国在安徽入境旅游发展潜力。两个指标工作作用,表示为Ωi(αi,βi),Ωi点在二维坐标系中存在唯一对应点,这个点可以衡量竞争力及发展潜力。依据客源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可以为安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划分标准(m,n),那么可以把旅游客源市场竞争态分成四种类型:幼童市场、明星市场、金牛市场、瘦狗市场。四大市场类型划分标准如下:

幼童市场(αin),基本特征为低占有率,高增长率,可以成为新力量发展,但是未来是不确定 ;

明星市场(αi≥m,βi>n),基本特征为占有率和增长率双高,是安徽入境最大且最重要的客源市场;

金牛市场(αi≥m,βi

瘦狗市场(αi

本文的(m,n)值是以安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平均值为基础,根据Ωi(αi,βi)在坐标图中的分布特征进行适当地修正而得。

2 安徽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国竞争态分析

根据上面计算公式得出安徽省国外客源市场各细分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见表1。由6年的相关数据并结合(m,n)的取值进行各客源国的竞争态划分,各客源市场的竞争态表现见表2。

首先,从整体来看,安徽入境客源市场幼童市场和瘦狗市场为主,很少有明星市场和金牛市场,但明星市场和金牛市场在不断增加。韩国、日本和美国是安徽入境旅游市场的三大主要客源国,多表现为明星市场和金牛市场,但这3国市场占有率合计超过50%,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徽入境旅游经营业务的风险。2009、2010年金牛市场是韩国、日本,没有明星市场。2011年韩国上升为明星市场,日本则还保持为金牛市场,而美国由于增长率较高,变为幼童市场。欧洲市场在保持高增长率之后,在2011年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都变为瘦狗市场。2012-2014年,明星市场和金牛市场基本保持不变,而其他东南亚国家、欧洲国家和澳大利亚的市场占有率一直较低,且市场增长率摇摆不定,忽高忽低,波动幅度较大,受国际和政治环境影响较大,极不稳定,表现为在幼童市场和瘦狗市场之间来回变动。

其次,从几个主要客源国竞争态年际转移的大致情况看。韩国:金牛市场金牛市场明星市场明星市场金牛市场明星市场,明星市场已经成为较为稳定的市场,市场占有率高,但增长率处于波动状态,目前已是安徽最大的客源国,整体表现为繁荣趋势;日本:一直是金牛市场,市场占有率较高,但增长率在2011年之后出现下降趋势,甚至负增长,这可能是受中日“”事件的影响;美国:瘦狗市场瘦狗市场幼童市场明星市场明星市场金牛市场,除2014年,增长率一直很高,使其市场占有率一直在增长,最后也由瘦狗市场发展成金牛市场,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但美国一直是世界最大的旅游输出国之一,近几年来安徽的游客明显增加,已经成为第二大客源国,总体表现为繁荣趋势;欧洲市场、东南亚市场、澳大利亚市场以及俄罗斯市场:大都表现为瘦狗市场或幼童市场,年际变化大。欧洲市场近几年可能是受金融危机以及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而澳大利亚、俄罗斯以及东南亚市场(除新加坡外)一直是安徽的次要客源市场,可能是由于受地理上离安徽旅游目的地较远,安徽对其吸引力不够,以及自身经济条件限制的影响。

3 建议和对策

通过分析安徽入境客源市场竞争状态,深入掌握安徽省旅游的入境旅游市场,提高安徽入境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据此可以将安徽入境旅游市场分为4类:重点客源市场、主要客源市场、潜在客源市场、机会客源市场。

韩国、日本和美国是安徽入境旅游重点客源市场。市场占有率之和在50%之上,竞争态都属于明星市场或金牛市场。安徽入境旅游发展最重要的是加强对该3国的宣传和推广,使之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主要客源市场是法国、英国、德国和新加坡,这些国家增长率较快,但受外界影响较大,波动幅度大,发展前景被省内看好。

潜在客源市场为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美洲的加拿大以及澳洲的澳大利亚,这5国在安徽入境客源市场竞争态不理想。针对这些国家,安徽省可以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和促销,利用其地缘关系等优势,增加入境旅游人数。

机会客源市场为俄罗斯,由于地理位置优势不明显,俄罗斯竞争态势较差。

近年来,安徽入境旅游业发展取得较大成就,入境旅游人数逐年增多,但对于主要客源国家依赖程度过高,经营风险大,对安徽省旅游业发展不利。为进一步开拓安徽深入境旅游市场,应实施多元化的国际市场开拓策略,吸引更多的各大洲经济发达的国家使之成为安徽省的主要客源国。开展针对性的境外促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培育壮大入境旅游市场主体。

参考文献

[1]马耀峰,梁旺兵.基于亲景度的美国旅华市场拓展研究[J].旅游学刊,2005.

[2]邵筱叶,成升魁,李琛.河南省旅游市场分析及客源目标市场选择[J].经济地理,2006.

[3]闾平贵,汪德根.江苏国际客源市场亲景度与竞争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

[4]谢雪梅,马耀峰,白凯.基于亲景度-市场竞争态矩阵模型的新疆入境市场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

[5]刁宗广,刘力.安徽省入境旅游市场分析及提升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10.

[6]杨斯涵,马耀峰,冯学钢.基于亲景度和竞争态的京沪陕入境旅游市场研究[J].旅游资源,2011.

[7]方世敏,邓丽娟.基于亲景度与竞争态分析的湖南入境旅游市场[J].经济地理,2014.

[8]刘智兴,马耀峰.内蒙古入境旅游外国客源市场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

[9]李旭,秦耀辰,宁晓菊.中国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变化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4.

旅游市场竞争力分析篇3

[关键词] 入境旅游 市场竞争态 客源市场

浙江省近几年的旅游发展特别是入境旅游发展势头迅猛,但是与国内旅游发达省市在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旅游客源市场是制约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业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客源市场的竞争,因此要提高浙江省入境旅游竞争力需要对浙江省入境旅游市场客源市场进行分析。本文试图选取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两个指标,从旅游市场竞争态的角度对浙江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拓展策略。

一、浙江省入境旅游市场的概况

浙江入境旅游市场呈现全面增长的良好势头,根据浙江统计年鉴,2000~2008年除了2003年受非典的影响导致入境人数和外汇收入有所下降以外,浙江省的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呈逐年上涨趋势。浙江省近年积极开拓日本、韩国、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市场,入境旅游增长旺盛。2008年接待入境旅游者539.7万人次,同年浙江省旅游外汇收入达到30.24亿美元,同比增长11.7%,旅游外汇收入仅次于北京、上海、江苏,在全国排名第四。

在浙江入境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不少问题阻碍了浙江省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首先,浙江省旅游的配套硬件设施还不够完善,景点有老化现象,不能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高品质入境旅游服务。其次,浙江省入境旅游客源单一,接待的入境游客大部分来自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五国。客源结构单一,应对风险的能力也相对薄弱。再次,浙江省缺乏高质量的大型旅游企业,旅游企业存在对市场需求的反应不够迅速,对旅游新产品开发缺乏积极性等问题。另外,旅游从业高端人员短缺。最后,浙江省旅游产品偏单一,以观光型旅游为主,缺乏休闲度假和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缺乏有特色的专项旅游产品。

二、浙江省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分析

1.旅游市场竞争态模型

旅游市场竞争态分析模型是对旅游产品进行评价的波士顿矩阵法:根据旅游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和增长率高低,将其划分为四个象限,可根据评价结果对旅游产品组合做出相应决策。通常通过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两个因素对特定旅游区域进行市场分析,它们分别是测度该区旅游业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指标。令:Xti为第i个客源市场第t年的入境旅游客流量,则可定义区域旅游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

市场占有率:………………………(1)

市场增长率:........... (2)

式中市场占有率指市场竞争中所占地位;市场增长率表示市场竞争中的发展潜力,即较上年的增长率。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组成双指标组合Ωi(,),表示该区域在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共同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则为旅游市场竞争态。

给定合适的划分标准(m, n),以A=m,B=n把市场竞争态划分为四个象限,每一象限代表一种市场类型,可以将区域旅游市场划分为明星市场、金牛市场、幼童市场和瘦狗市场四种市场类型。m、n有三种确定方法,分别是平均值法、坐标散点法和综合法。本文将采用平均值法,即分别利用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的平均值确定m和n。每个市场的竞争态Ωi(,)在二维坐系中对应一点,此点既能确定该市场在同类市场中的地位,又可以描述其未来发展趋势。由此既可对旅游业各市场进行对比分析,对区域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做出全面规划。

2.浙江省入境旅游客源地市场竞争态分析

根据浙江省旅游局2007年浙江省主要客源地的统计数据,计算出平均市场占有率m=9%,计算出平均市场增长率n=23%,在此基础上对浙江省入境旅游客源地市场竞争态格局进行分类(表1)。

从客流量市场占有率来看,在浙江省主要的客源地中,港澳台处于第一档次,市场占有率为33%,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韩国日本处于第二档次,市场占有率为12%~13%;美国处于第三档次,市场占有率为6%;德国、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处于第四档次,市场占有率仅占3%甚至更低,市场竞争力最弱。

从客流市场增长率来看,在浙江省主要入境客源地中,韩国和美国处于第一档次,分别高达35%和36%;港澳台地区、日本、德国处于第二档次,市场增长率在20%~30%;泰国和新加坡处于第三档次,市场增长率在10%~20%;马来西亚则位于第四档次,市场增长率只有5%。

综合考虑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可将浙江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分为以下四个市场类型:

在浙江省入境旅游客源体系中只有港澳台市场为相对成熟的金牛市场,占整个市场的33%,占有率远大于9%,增长率只是略低于23%,刚刚步入金牛市场。应该适时开发新的需求,采取维持策略延缓该市场的衰退。

韩国和日本为典型的明星市场,市场占有率均大于9%,增长率也超过23%,处于稳步增长的趋势,应适当加大投资力度,保证现有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

美国和德国属于幼童市场,占有率均小于9%,增长率大于23%,这两个新兴市场增长迅速,颇具潜力。其中美国的市场增长率高达36%,很有可能发展成未来的明星市场和金牛市场。对于幼童市场应该有选择性的重点培养有潜力的客源国使其进入明星市场或金牛市场范围。

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为瘦狗市场,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处于双低状态,开始衰退。但是作为传统的东南亚市场,其客源稳定,应继续观察,避免盲目拓展市场,在稳定现有客源的前提下争取开发潜在客源。

三、入境客源市场定位

浙江省要提高入境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必须进行正确的客源市场定位。首先应划分入境旅游目标市场,根据客源地的不同,将入境旅游市场主要划分为:外国人市场、华侨市场、港澳市场和台胞市场。其中外国人市场主要包括亚洲市场、欧洲市场和美洲市场。根据旅游动因,可以将入境旅游市场划分为:观光休闲、会议和商务、探亲访友、度假等。

浙江省入境旅游市场在当前的第一目标市场应为港澳台地区以及日韩市场。虽然港澳台地区已经进入成熟期,增长潜力有限,浙江省应稳定这一区域的客源。日韩在浙江的市场分额和增长率均远高出平均水平,说明浙江省对这两个地区的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浙江省也应将其作为重要的目标市场,尽可能快速扩大其在浙江的市场。第二目标市场应定位于欧美市场,这一部分的市场虽然占有率较低,但是近几年都保持着高增长率,有巨大的潜力,应该加强对这一市场的培养。

根据游客的旅游目的来看,虽然观光休闲所占比例较高,但这一市场受到的影响因素太多,稳定性较低,因此浙江省入境旅游市场应该把主要目标定位在满足不同游客的双重或者多重市场上,推出观光和商务、观光和度假等二合一或者多合一的旅游产品。

四、浙江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拓展策略

根据前文对浙江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浙江省入境旅游市场的拓展应致力于以下几方面:

1.树立特色旅游品牌

首先要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品牌,力争使入境旅游成为浙江旅游强有力的新增长点;其次,结合浙江的经济发展,把招商引资产、会展会议等同入境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吸引入境旅游者;再次,整体规划,加大管理力度,整治旅游环境,完善旅游设施,确保入境旅游服务的高质量。

2.均衡省内各个地区的旅游发展

浙江省应针对不同的市场类型采取相应的发展战略。杭州和嘉兴拥有近半的市场占有率,但是已趋于饱和,应该适当的开发一些新的景点,保持游客的数量,避免衰退。金华和宁波近几年成长快速,应该加大这两个城市的旅游建设。丽水、湖州、衢州和绍兴在全省入境旅游市场所占比例较低,但是近几年的发展势头迅猛,还有很大的旅游开发空间。浙江省应该有选择的对这些城市进行重点发展,充分利用各个城市的特色资源均衡省内各个地区的旅游经济。

3.分级开发入境客源市场

首先,要对海外客源市场进行细分,确定重点海外客源目标市场,有重点、有层次地开拓海外客源市场。对于港澳台这一金牛市场应采取维持策略,适时推出新的路线和促销方案刺激旅游发展。对于日韩这两个明星市场,浙江应集中全力做好深度开发,加强对日韩的市场促销以保持其增长率。东南亚等作为浙江省入境旅游的瘦狗市场虽有衰退迹象,但客源稳定,可通过增开航班,去客源地市场开展宣传促销活动以拓展客源。而对于欧美主要客源国要尽量争取,尤其美国作为典型的幼童市场,其市场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低,很有可能发展成明星市场或者金牛市场,要以长远的眼光有层次、有步骤地来开发该类客源市场。另外要注意培养俄罗斯、印度及中东等地的潜在新兴市场。

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尤其是海外客源市场的主流媒体,加强对浙江整体旅游形象的宣传促销力度。各级政府要积极参与旅游促销活动,通过举办社会文化和经济贸易活动、参加境外旅游产品交易会等各种机会展示浙江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海外旅游者赴浙旅游。

4.优化旅游消费结构

面对新的市场形势,浙江省应主动调整市场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虽然浙江省入境过夜游客人均天花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游客的平均停留天数却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浙江省可通过加强省内不同地区的宣传和整合浙江省内的旅游产品来提高入境旅游者的停留天数,从而进一步提高旅游外汇收入。同时也要改善海外游客基本消费比例过高的现状,通过加强娱乐产品的开发等措施增加非基本消费,提高外汇收入。此外,浙江省可以根据不同客源市场的特点,打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开拓更多的国际客源市场。

5.完善旅游的软硬件设施

在硬件设施方面,浙江应该继续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努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特色旅游资源和重点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在软件设施方面,应该加强对导游的外语能力及业务素质的培养,除了导游外,还需要出色的营销人才、外语人才参与浙江省旅游业的推介、策划,从而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提高入境游客满意度。

6.推进旅游信息系统的建设

旅游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和设施为基础的产业,信息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目前浙江省旅游信息系统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需要对进一步完善浙江旅游网络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对区域与旅游相关信息进行自动化管理和分析,实现浙江省旅游信息系统的查询功能,满足入境游客的信息查询需要,实现通过网络接受海外游客的预定。

参考文献

[1]行业咨询网.2007年中国旅游行业咨询报告[DB/OL].省略/0-0/1311322

[2]中国旅游景点介绍 省略/b580474/d47621245.htm

[3]2007年浙江省旅游经济运行情况[J].省旅游规划发展处,2008.3

[4]徐华光:浙江省入境旅游的结构分析及发展对策[J].旅游经济,2007.12

[5]浙江旅游网.tourzj.省略.

旅游市场竞争力分析篇4

入境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提高旅游效益,增加旅游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对外合作交流的重要手段。

新疆的旅游业自1978年起步,入境旅游人数从88人次到2011年132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从4.6万美元到46519万美元。新疆的入境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因而对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研究尤为重要。国内学者王力峰、汪德根、李景宜、马耀峰等运用亲景度和竞争态指标对桂林、苏州等地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进行了探讨。唐苏华(2008)定量分析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亲景度和竞争态的时空演替特征,将旅游入境旅游市场定位为3类市场:基础市场、重点市场和拓展市场;栾福明通过SSM分析,认为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总体发展缓慢,竞争力弱化趋势明显,俄罗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客源市场重要度有所下降;刘亚军(2005)分析了独联体客源市场与游客地理集中指数的关系及游客平均停留天数和消费结构;周立学(2005)将波士顿矩阵法引入旅游市场的分析,建立了新疆境外游客市场竞争态模型;马燕(2011)通过聚类分析法和波士顿矩阵法,得出各市场在入境旅游竞争中所处的地位与态势;南宇(2012)对新疆入境旅游地理空间结构,旅游偏好亲景度和市场竞争态时空演替特征进行了研究。

一.理论基础

(一)客源市场亲景度

亲(疏)景度是反映某客源国对目的国某一旅游目的地的喜爱程度,可以反映客源国的游客对该旅游目的地的偏爱选择行为,亲(疏)景度P是某客源国在目的地国某一旅游目的地的市场份额与该客源国在目的地国的市场份额之比,其实质是偏爱指数。

公式中:P客源国亲景度指数;SD客源国到目的地国某一旅游目的地的游客人数;SC客源国到目的地国游客人数;OD目的地的外国游客人数;OC目的地国外国游客人数。根据亲景度指数的大小将客源市场分为:亲景客源国(P>1)和疏景客源国(P

(二)市场竞争态模型

市场竞争态是以客源市场在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双指标共同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记为,其模型为:

公式中,是第i个市场第t年的旅游统计量。旅游指标可以采用入境旅游者数量(人次),也可以是国内旅游收入(万元),本文采用入境旅游人数。从市场统计学观点看,市场占有率反映的是市场竞争中所占的地位,增长率是反映激烈是市场竞争中的发展潜力,它们旅游市场竞争格局最直观、最简明的一对经济统计指标,二维空间中的双指标反映了市场的竞争态势。每个市场的竞争态在二维坐标中对应一点,这个点既能确定该市场在同类市场中的地位,又能反映市场未来发展趋势,是一个能够准确衡量市场竞争力大小的量。在坐标中以α=p,β=q为界限,根据各市场的占有率和增长率所圈定的4个象限内,表1和图1分别表示市场划分依据及对策。

如图1所示,每一象限代表了一种市场类型,表1是对旅游市场进行的量化对比分析。P与q是以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的平均值分别确定,再结合竞争态坐标图中点的分布特征对其修正。

二.新疆入境旅游市场的亲(疏)景度分析

本文选取20个客源国(由于数据缺失,独联体并未统计),根据1999-2010年相关数据,对亲景度指标计算得出图2。可以看出,p值最大的是3.93(瑞士2009),最小的是0(荷兰2004);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国亲景度年际变化较大,整体表现出下降趋势,一般来说,亲景度越大,其变化幅度越大,亲景度越小,其变化幅度越小。从平均值表现来看,瑞士的P值平均为2.0,但亲景度年际变动较大,表现不稳定。弱亲景客源国为法国(1.15)、意大利(1.00);法国的P值在2005之前变化较大,2005年后保持稳定;意大利P值历年变化较大,且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弱疏景客源国为德国(0.84)、英国(0.67)、日本(0.68)、荷兰(0.53)、美国(0.51)、新西兰(0.56)、蒙古(0.50)。强疏景客源国为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加拿大、菲律宾、新加坡、瑞典、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韩国,其亲景度指数均低于0.5。

将2005-2010年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国亲景度计算后归类,按P值大小排序,按年度整理成表2。从表2看出,瑞士属于强亲景客源市场,蒙古对新疆的偏好程度正逐年上升,2008年达到高峰,呈下降趋势的客源市场有日本、德国、意大利、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比较稳定的客源市场有瑞士、法国、英国、东南亚国家等。部分客源市场由亲景客源国向疏景客源国转移,以日本和德国表现最为明显。部分客源市场有弱疏景客源国向强疏景客源国转移,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2007)。而以蒙古、瑞典和荷兰为代表的客源国呈现出不规则、不稳定变化,说明该市场对新疆的偏好还有待稳定和强化。

三.新疆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分析

入境旅游者包括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四大类别,本文只选取入境旅游外国人客流量进行竞争态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外国人入境旅游的目的比较单一,属于纯粹的游览观光。本文的基础数据来自于《新疆统计年鉴》,选取了1999-2011年外国人入境旅游人数,选取α=3.5%,β=36%(均值法),在SPSS17.0上计算并得到了图3。

从图3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新疆入境旅游市场主要来自周边的国家,如独联体、日本、巴基斯坦、新加坡、蒙古、印度等国家。(2)独联体(40.0%,15.5%)、日本(11.3%,9.9%)和美国(3.87%,20.7%)市场占有率高增长率低,是典型的金牛市场,该类市场虽然增长速度放缓,但长期占有较大的市场比重,是构成新疆入境旅游市场的主体,保持其市场主体地位是保证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稳定的前提,由于这些市场趋于成熟和饱和,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创造新的需求(3)蒙古(1.74%,99.5%)、印度(0.26%,98.3%)、新加坡(1.17%,90.5%)、巴基斯坦(2.78%,49.8%)、瑞典(0.24%,55.1%)、印尼(0.23%,44.9%)这几个国家市场虽然占有率较低但增长较快,是新疆入境旅游市场的新生力量,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是典型的幼童市场,这些市场目前市场规模较小,但增长速度快,应具体分析市场发展潜力和市场拓展方略,挑选重点进行培育,使其有可能转化为明星市场。(4)新西兰(0.22%,32.2%)、韩国(2.43%,29.4%)、英国(1.60%,24.5%)、加拿大(0.91%,25.9%)、马来西亚(0.98%,14.0%)、法国(1.93%,27.1%)、意大利(0.70%,20.3%)、澳大利亚(1.10%,17.5%)、德国(1.70%,11.0%)等国家(由于瘦狗市场过多,其中部分国家重合并未全部显示)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均比较低,属于瘦狗市场,大部分国家属于欧洲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呈现出不稳定的特征。对待瘦狗市场要分析原因,有计划地予以淘汰,争取新的市场或努力将其潜力挖掘出来,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

四.新疆入境旅游市场亲景度与竞争态的相关性分析

将新疆入境旅游市场亲景度和市场竞争态进行连线后得到了关联图4。从图4中可以看出:(1)强亲景国瑞士在竞争态中属于瘦狗市场,表现出来极大的不稳定性;(2)弱亲景国当中除了蒙古在竞争态中属于幼童市场,其余三国均属于瘦狗市场,可见这些国家虽然对新疆偏好但是市场份额并不高,在开展市场营销时应强化对客源国的宣传;(3)弱疏景国当中日本属于金牛市场,说明虽然日本对新疆的喜爱程度逐年在下降,可是市场份额和增长率都保持良好的增长,对于该客源国我们要稳重求变,实现收益最大化;(4)强疏景国中的很多国家在竞争态中表现不差,大部分强疏景国都属于幼童市场,这说明这些客源国虽然对新疆的喜爱程度不稳定,但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对该客源国应加大宣传,发掘市场潜力,对有可能成为明星市场的要重点培育。从图4中还可以看出新疆入境旅游市场在亲景度上呈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市场竞争态势明显,亲景国在竞争态中多位于瘦狗市场,而金牛市场和幼童市场中大多来源于疏景国。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从亲(疏)景度和竞争态两个角度对新疆入境旅游市场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与建议:(1)从亲景度的角度: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国亲景度年际变化较大,整体表现出下降趋势;瑞士是强亲景客源市场,蒙古对新疆的偏好程度正逐年上升;下降趋势的有日本、德国、意大利、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比较稳定的客源市场有瑞士、法国、英国、东南亚国家等。部分客源市场由亲景客源国向疏景客源国转移,以日本和德国表现最为明显。(2)从竞争态的角度:新疆入境旅游市场大多来自周边国家,独联体、日本和美国市场占有率高增长率低,是典型的金牛市场,增长速度放缓,长期占有较大的市场比重,是构成新疆入境旅游市场的主体;蒙古、印度、新加坡、巴基斯坦、瑞典、印尼这几个国家市场占有率较低但增长较快,是新疆入境旅游市场的新生力量,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是典型的幼童市场;新西兰、英国、法国等大部分欧洲国家受金融危机影响客源市场不景气,市场增长率与占有率双低,属于瘦狗市场。(3)从二者的关联来看:亲景国在竞争态中多位于瘦狗市场,而金牛市场和幼童市场中大多来源于疏景国,因此对于瘦狗市场中的亲景国我们应当加强培育,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对于在幼童市场和金牛市场中的疏景国我们应当加强宣传,争取这部分重要的客源。

旅游市场竞争力分析篇5

关键词:中部地区;入境旅游;旅游服务贸易;市场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6)03-0023-05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起步较晚,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入境旅游服务贸易才逐渐得到发展,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目前我国入境旅游服务贸易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1978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为18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63亿美元;到2014年,我国人境旅游人数已经达到了12849万人次,是1978年的71倍,旅游外汇收入569亿美元,是1978年的216倍。但同时,我国入境旅游服务贸易存在着极为严重的区域差异,入境旅游服务贸易区域结构存在着“重东轻西”现象,入境旅游人次分布与入境旅游收入分布极不平衡。自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取得了重要发展。2014年,中部地区第三产业投资为62218.05亿元,占全国的22.07%;入境旅游人数为1381.25万人次,占全国的10.74%;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为61.37亿美元,占全国的10.79%。以上数据虽然反映了中部地区经济和入境旅游服务贸易有一定的发展,但中部地区旅游服务贸易还不发达,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甚远。

一、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对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E.Canestrill(1991)等认为,旅游地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旅游市场的占有率,还要看它的发展潜力,必须考虑旅游地的承载力,旅游地的承载力是影响旅游竞争潜力的因素之一;Z.H.Liu(1996)为旅游业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提出三圈层的旅游系统和环境结构模式;20世纪末,技术知识和人才成为影响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此情况下,D.Fodness(1997)等指出信息网络成为旅游需求者与提供者之间连接的重要途径,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可以通过提高信息质量、完善信息结构、信息可达性和传播速度来体现;R.Brent Ritchie & Geoffrey I.Crouch(1999)在众多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完整地分析了影响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他们指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核心资源及吸引物、辅资源及设施、目的地政策规划及开发、目的地管理、限制性及放大性因素等,并且以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为依据,提出了“Crouch & Ritchie”模型,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评价模型”;Peter Murp(2000)等人构建了用于分析旅游产品竞争力的“旅游产品综合概念模型”,详细分析了旅游目的地产品的构成要素,认为旅游者对于旅游产品质量的感知对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强弱有很大影响。

我国入境旅游服务贸易研究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相关内容逐渐丰富并不断深入,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王晖、黄沛(2009)等分析了我国六大区域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格局,对我国各区域旅游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剖析,认为西南和华北地区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东北地区处于中等水平,处于比较劣势的是华南地区。蒋庚华、霄(2011)认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在旅游资源分布、旅游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旅游服务贸易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各地区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失衡。王春梅(2013)认为旅游产品宣传和品牌意识薄弱、生产要素科技含量低、旅游资源浪费严重以及法律政策的不完善等是影响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的主要因素。乔向杰、张凌云(2015)对我国主要客源市场与部分主要伙伴经济体之间的国际旅游收支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将我国旅游收支逆差作为服务贸易逆差是被高估的。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入境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不尽相同,国外学者更多的是从旅游需求、旅游地客源竞争、竞争策略等角度出发,侧重于目的地形象塑造与市场定位等;国内学者更多的是分析入境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许多学者利用比较优势理论与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旅游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对入境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入境旅游者需求因素、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入境旅游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入境旅游目的地的时空特征等方面。从研究对象来看,国内外研究多从全国或世界范围进行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宏观讨论,对某个特定区域或者多个区域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相对较少;我国更强调大中尺度区域的宏观研究,忽视了中小尺度区域的中观研究:侧重个案研究,遗漏整体研究:由于旅游服务贸易数据获得不易,对入境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方法较单一,研究内容略显表面化。

二、指标选取与灰靶模型的建构

要比较评估不同区域的入境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首先必须明确决定其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同时需要选取适当的指标作为这些潜变量因素的外在量化反应,其次需要运用相关的评估方法进行实证分析,这是竞争力量化分析的重要环节。具体地,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通常要遵循科学性、全面性、简洁性、可行性、客观性等基本原则,而方法论的选择则应当充分考虑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各自的优劣势,根据研究需要进行合理使用。

1.指标的选择

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文献以及综合考虑的基础上,认为人境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包含了绝对竞争优势和比较竞争优势两个方面,其中:绝对竞争优势可以从市场规模和经济收益两个维度反映,相应的变量分别为人境旅游人数、入境旅游国内市场占有率、旅游外汇收入;比较竞争优势则可以使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Index of RevealedComparative Advantage,RCA)。上述指标的具体定义如下:

三、实证分析

1.数据的预处理及描述性分析

本文以我国中部地区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河南和山西六省份为研究对象,采集2008―2014年期间的相关指标数据。由于旅游外汇收入指标为名义变量,故使用全国的定基CPI数据进行乎减以得到实际变量值,其基期定为2008年。经此处理后,所有的指标数据不存在物价因素干扰,可对其在省际之间进行分指标对比分析。

由图1可见,从入境旅游人数来看,中部六省在2008年差距不大,到2011年差距逐步开始增大,到2014年差距已经很大。在2008―2014年间,入境旅游人数持续增长的省份为:湖北、安徽、江西、河南。湖南从2011年后开始呈下降趋势,山西在2014年下降,出现负增长。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安徽入境旅游人数一直居于中部六省首位,而江西除2014年外一直处于中部六省末位。接待入境旅游总人数依次排名为:安徽、湖北、湖南、河南、山西、江西。从增长幅度来看,湖南2010年增长达45%,是增长幅度最高的一年。

由图2可见,从国内市场占有率来看,安徽的旅游服务贸易国内市场占有率最高,江西一直处于最低的位置。从7年的平均市场占有率来看,中部地区国内市场占有率的排名依次为:安徽、湖北、湖南、山西、河南、江西。从年度变化趋势来看,安徽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处于平稳上升状态,并且在2011―2014年始终处于六省中的最高位置。湖南国内市场占有率在2008―2010年处于六省中的最高位置。山西国内市场占有率从2011年开始超过河南。

由图3可见,中部六省旅游服务贸易在近7年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在旅游外汇收入方面,安徽一直居于中部六省首位,而江西一直处于中部末位。安徽、湖北、江西、河南相对保持不变,而变动最大的是湖南,从2011年开始呈下降趋势,到2014年低于安徽、湖北、山西。从外汇增长幅度来看,江西增长没有超过1亿美元的年份,河南只有1年的增长超过1亿美元,山西从2011年开始起增长超过1亿美元,而湖北、湖南在2010年都增长了2.4亿美元,安徽2011年增长达5亿美元,是中部六省中增长幅度最高的省份。

由图4可见,旅游服务贸易具有极强比较优势的省份(RCA>2.5)是山西和湖南。山西除2008年外,其RCA指数均大于2.5,从2009年开始趋于稳定状态,最高为2013年;湖南的RCA指数最高为2011年,最低为2014年,数值有所波动。旅游服务贸易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省份(RCA在1.25―2.5之间)是安徽、湖北。安徽和湖北的RCA指数在2008―2014年间均大于1.25。安徽在2011年、2013年和2014年RCA指数均大于2.5:湖北RCA指数始终处于1.25―2.5之间。旅游服务贸易具有显性比较优势的省份(RCA>1)是河南,河南RCA指数在2008―2011年间均大于1,但2012-2014年间RCA指数均小于1。旅游服务贸易没有显性比较优势的省份(RCA

2.确定影响空间(原始序列)@INU

四、主要结论与建议

由靶心度计算结果可知:第一,就中部六省平均入境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而言,除2014年出现弱化迹象外,其余样本期间整体呈不断增强状态。第二,根据灰色理论的最少信息原理,靶心度若小于0.3333则视为无效,纵观上述靶心度数值可以发现中部六省的入境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结果均为有效,但距离最优靶心度目标尚有较大差距,这也反映出中部地区的入境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普遍较弱。第三,从分区域的时间序列变动情况来看,安徽、江西和河南的入境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总体呈现不断提升态势,湖北入境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在2013年之前都在稳定增强,但2013年和2014年出现下降趋势;与湖北情况相似,湖南自2012年开始出现下滑,而山西入境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则在临近年度均表现出频繁的波动性。第四,从分年度的横向截面变动情况来看,江西和河南的入境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几乎在样本期间都处于中部六省的末两位,其中江西的竞争力最弱,而湖南和安徽则以2011年为分水岭彼此表现出逆转现象,其中2011年之前湖南的竞争力最强,但之后安徽的竞争力逐渐在六省中居于绝对优势地位,湖北和山西的竞争力位次则基本上在六省的中间区域徘徊。

旅游市场竞争力分析篇6

(一)2010年云南省旅游目的地市场集中度评价为评价云南省旅游目的地市场的集中度,通过查阅相关统计年鉴,收集整理眦选取了2010年云南省16个州市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次数、接待入境旅游人次数及旅游总收入对比分析市场动态变化,我们收集整理了2006年云南省各州市接待国内旅游、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次数及旅游总收入,并计算出相应的市场集中度:计算出2006年云南省前四位州市的旅游市场集中度指标为:接待国内旅游者的集中度为53.8%;接待入境旅游者的集中度为84.7%;旅游总收入的集中度为60.0%。将2006年和2010年的评价结果比较,见表4。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可以看到:1.近年来,云南省已形成以昆明市、大理州、玉溪市、红河州为主的国内旅游目的地市场和以昆明市、丽江市、迪庆州、大理州为主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市场,旅游总收入主要集中于昆明市、大理州、丽江市等目的地市场,可以说云南省的旅游目的地市场主要集中于滇中和滇西北。从2006年到2010年、2011年市场集中形式基本上无大的变化。2.从2006年、2010年和2011年云南省市场集中度三个指标的数值看,基本保持一致,说明市场占有率非常稳定。2011年较2010年,2010年较2006年集中度呈小幅下降趋势,这正是说明了有一批新兴的旅游地正在逐渐崛起,正在分割市场。3.虽然指标指数不低,但从总体上看,各州市旅游发展极不均衡,差距很大,显示云南省旅游市场整体上市场集中度偏高,均值偏低,市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垄断性强的局势。若市场集中度数值呈逐年缓慢降低趋势,表明市场的逐步扩展蔓延,这样市场整体上才会和谐发展。

(二)云南省旅游市场竞争态势评价根据云南省各州市的旅游经济数据,按照上述计算公式(2)、(3),计算出2010年16个州市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产率,并与16个州市的市场占有率均值和市场增值均值作比较,大于均值的记为“+”,小于均值的记为“-”,以此作为双指标结果,如(+,-),从而判断旅游市场发展类型。计算结果见表5。将分析结果绘入BCG模型的坐标系中,。在此要指出的是,由于各地区旅游发展的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的差异,旅游业在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都有所不同,以及各地区旅游发展在整个云南区域中的巨大差异,上述结果仅表示云南省区域旅游市场范围内各州市的旅游市场相对竞争状态,其计量结果仅表示各地区旅游市场的半定量化特征,其综合评价还要结合当地发展背景进行定性分析。2010年云南省各州市旅游市场相对竞争特征如下:1.昆明市、丽江市、西双版纳州属于明星市场。市场份额高、增长率高,该旅游市场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且占有支配地位,为保证市场高速增长,应保证投资,加大发展力度,以稳固市场。采取的战略是,积极扩大经济规模,抢抓市场机遇,以长远利益为目的,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竞争地位。明星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可转化为金牛市场。2.大理州属于明星市场向金牛市场的过渡市场。市场份额高,但增长率一般,市场呈现规模化发展。多年来,大理与丽江旅游市场竞争状况相当,但近几年来,大理逐渐演化为到达丽江、迪庆的中转站。大理是滇西北旅游开发最早的地区,其目前的旅游发展已趋近成熟期,其旅游业亟待转型升级。3.红河州属于弱金牛市场。增长率低、市场份额较高,旅游市场已处于成熟期,市场规模化、边际利润高,经济效益明显。实行的战略是,尽量压缩固定资产投资,争取短时间内的高利润,为新产品开发提供资金。4.楚雄州、保山市、昭通市、普洱市、临沧市属于问题市场。市场份额低、增长率高,利润率低,资金不足,负债比率高。旅游市场需加强规划、加大投资以提高其市场占有率,需提升核心旅游产品,加大品牌推广力度,使其向明星市场、金牛市场发展,同时要稳定市场增长率,避免其衰退到瘦狗市场。5.德宏州、曲靖市、玉溪市、文山市、怒江州属于瘦狗市场。市场份额低,增长率低,利润率低,处于不盈利状态,负债率较高。需采取的战略是,提升区域内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加快产业链整合,打造核心旅游产品,提高品牌知名度。6.迪庆州属于瘦狗市场与金牛市场之间的徘徊市场。2008年经历雪灾、3.1、四川汶川地震、金融危机(迪庆旅游市场主要为入境旅游市场)的迪庆州旅游经济大幅下降,事件过后,在2009年旅游经济取得飞速的发展,出现极高的增长率,达25.7%,旅游市场占有率也保持在前几位,高增长过后在2010年趋于平缓。区位条件和经济基础的落后,使得迪庆州旅游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差,旅游经济大起大落地发展,市场地位徘徊于瘦狗与金牛之间。应分析其市场发展优劣势及其市场形成的原因,避免盲目投资,通过旅游产业转型来挖掘潜力市场。从2010年到2011年,云南省旅游市场变化特点可见表7,并总结出:1.昆明市、大理州、西双版纳州均从明显市场转变为金牛市场,市场占有率都有略微的下降,市场增长率下降明显,说明随着多年的迅速发展,这三个州市市场发展逐渐趋于稳定。2.丽江市依旧是明星市场,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有小幅度的增加,说明丽江市的旅游市场正旺,还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红河州还是处于金牛市场,且是若金牛市场,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都有所下降,这个时候应该开发一些新的旅游产品,避免其走向瘦狗市场。3.迪庆州、德宏州、曲靖市、文山州还是瘦狗市场,都有市场占有率小幅增加,市场增长率大幅增加的表现,市场有转好的趋势。4.玉溪市从瘦狗市场转变为问题市场,市场占有率增加,增长率大幅度增加,市场趋于好转,有望向明星市场转化;临沧市还是问题市场,不过市场占有率略微有多增加,增长率下降,市场逐渐趋于平衡,有转好趋势,有望向明星市场转变。5.楚雄州、保山市、昭通市从问题市场转化为瘦狗市场,市场占有率略微增加,增长率大幅下降,旅游市场形势弱化,亟待转型升级。6.普洱市还是问题市场,但市场占有率下降,市场增长略大幅增加,市场发展极不稳定,问题加剧,亟待分析解决;怒江州还是瘦狗市场,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都有下降,市场退化,问题严重化,亟待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数据分析结果

旅游市场竞争态研究是旅游市场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选取2010年、2011年云南省16个州市的旅游经济数据,并根据各地区旅游市场发展的实际背景来进行区域旅游市场定性和定量的综合分析。应用旅游市场集中度分析法,云南省国内游客旅游目的地主要分布于滇中的昆明市、玉溪市,滇西北的大理州,及滇东南的红河州;云南省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市场以滇中的昆明市,滇西北的迪庆州、丽江市、大理州为集中区;云南省旅游经济主要集中分布于滇中的昆明市,滇西北的大理州、丽江市,滇西南的西双版纳州。运用BCG模型评价法分析云南省各州市旅游市场竞争结构和竞争态势,可以看出云南省旅游市场发展极不均衡,市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2010年,金牛市场仅有红河州一个,且是弱金牛市场,在2011年增为四个金牛市场;明星市场由四个转为一个;多个问题市场且问题正在加剧;瘦狗市场众多,有部分有转好的趋势,但有些市场正在退化。总体上看,云南省旅游目的地市场最有竞争实力的主要集中于滇中和滇西北,其次是滇西南和滇东南,再次是滇西和滇东北。

提高云南省旅游目的地整体竞争力的策略

针对云南省各州市旅游目的地市场发展的不均衡,根据市场竞争结构和市场发展趋势,提出一些提高云南省旅游目的地整体竞争力的策略:

(一)融合大旅游思想,优化旅游目的地旅游空间结构优化云南省各州市内部旅游区结构,并联动周边旅游区,以核心区带动辐射区达到“资源共享、优势叠加”,从而产生整体大于部分和的效果,如文山州可以普者黑著名旅游目的地为核心市场,来带动发展周边辐射区的旅游市场。以同样的思想,在省域范围内,优化云南省各旅游地结构,以旅游热区联动周边旅游地,实行区域旅游合作,扩大旅游产业链,如依托滇中旅游大都市的区位优势及枢纽中心地位,带动玉溪、楚雄、曲靖的旅游发展,并发展扩大空间“1小时”旅游圈;以滇西北为核心,与滇西实行区域旅游合作。不要互相分裂,恶性竞争,要以云南省大旅游为目的,小区域内有自己的品牌,大区域上要以“七彩云南•旅游天堂”作为对外市场竞争的总口号。

(二)实施旅游产品差异化策略,增强旅游市场吸引力以旅游资源为基础,旅游需求为导向,根据旅游者的个性、偏好、文化程度、经济能力、消费观念等因素,对旅游产品的类型结构、空间结构进行合理配置,构建具有个性化、多元化、专业化、多类型与多层次的旅游产品组合,实行区域内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使其既能发挥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又能突出旅游资源的特色,避免同质产品的弱势竞争和恶性竞争,从而增强区域旅游产品市场的整体竞争力。目前,云南省已划分为六大旅游特色精品区:滇中城市群国际旅游区、滇东北红色山水旅游区、滇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区、滇东南喀斯特山水旅游区、滇西南澜-湄旅游区、滇西火山地热边境旅游区。差异化、特色化的旅游资源与市场,让云南旅游产品类型丰富、齐全,整体上充满竞争力。

(三)改善旅游环境,增强旅游市场发展驱动力改善旅游市场环境,一方面应完善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的社会服务体系,形成良性运转的高效系统;另一方面要改变竞争无序的局面,保证旅游者旅游的畅通、和谐,促进旅游人才等要素的整合,严格加强对导游等旅游服务人员的监督管理。

(四)做好旅游市场调研和旅游市场规划做好旅游市场经济数据调研,更要做好旅游市场内旅游业运行环境、服务质量、游客满意度的调查。以此为前提来制定旅游市场优化决策,并做出实际的、可行的、有效的规划。

旅游市场竞争力分析篇7

一、四川省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国际旅游分为入境旅游(Inbound Tourism)和出境旅游(Outbound Tourism)。由于入境旅游能为各国政府带来重要的外汇收入,是各国政府发展旅游的优先对象,因此本文研究国际旅游竞争力的重点是四川国际旅游市场中的入境旅游。2005年,四川省旅游业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年接待游客总量1.3亿多人次,比上年增长15%。旅游总收入721.26亿元,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为106.28万人次,占总人次的0.8%;旅游外汇收入为3.16亿美元,占总收入的3.46%。数据表明,四川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有较大规模,国内旅游取得了良好的业绩,但国际旅游在四川整个旅游业的比重很小,国际旅游发展很不理想,存在比例严重失衡的现象。

与全国旅游市场相比,四川省入境旅游市场有以下特征:一是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不高。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05年全国旅游总收入7686亿元,入境旅游外汇收入293亿美元,约占旅游总收入的30.50%;四川省旅游总收入721.26亿元,入境旅游外汇收入3.16亿美元,仅只占其旅游总收入的3.46%,外汇在四川省旅游总收入所占比例很小。二是入境旅游人次数与国内旅游人次数相比比例很低。全国国内旅游人次数与入境旅游人次数比例约为10:1,而四川省的比例却只有124:1,国内旅游人次数与国际入境旅游人次数比例严重失衡。虽然四川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三星堆、金沙遗址、大熊猫、都江堰等垄断性旅游资源,但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国际旅游竞争力不强,已经影响到了四川旅游整体发展水平和旅游竞争力。

二、国际旅游竞争力理论

(一)旅游竞争力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区域旅游竞争,主要研究旅游地之间旅游资源的竞争;20世纪80年代,旅游研究开始转向旅游需求,以提高客源市场份额作为旅游竞争研究内容;20世纪80年代末,旅游形象成为旅游竞争力研究的热点。到90年代,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在国外旅游竞争力研究成果中,杰弗里・克劳奇和布伦特・瑞奇(Geoffrey I. Crouch &J. R. Brent Ritchie, 1999)的研究最令人瞩目,他们以美国教授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为依据,提出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概念性模型”,即Crouch & Ritchie模型。该模型包括了全球环境、竞争环境、辅资源和设施、核心资源和吸引物、目的地管理、目的地规划和开发、限制性和放大性因素等因素,认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是在比较优势(资源禀赋)基础上发掘竞争优势(资源配置)的过程。

国内有关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内容集中在旅游产业和旅游企业的竞争力,也有部分学者研究国家或区域层面的旅游竞争力。郭舒、曹宁(2003,2004)运用区域竞争的有关理论考察了旅游竞争力与目的地发展之间的关系;卞显红、树夫(2005)分析了旅游目的地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市场营销战略及其对目的地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尹贻梅(2004)和马春梅等人(2004)分别对旅游企业集群和网络营销在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过程中的战略作用进行了论述;张争胜等(2005)强调了旅游城市开拓国际旅游旅游的能力;易丽蓉等(2006)就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得出结论:旅游支持因素、旅游资源、目的地管理、需求条件、区位条件等5个因素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从中外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旅游竞争力研究的范畴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总的旅游竞争力的内涵界定,其竞争力主体通常是国家;另一类是关于特定旅游竞争力的内涵界定,其竞争力主体包括区域、城市、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等。国际旅游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过程;也是通过旅游企业在国际旅游市场上销售的旅游产品反映出的生产力,表现为旅游产品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盈利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旅游产品竞争力上。

(二)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源于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原理。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国际交换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存在国际分工。比较利益理论的核心是比较优势理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各国按照比较利益原则进行专业分工,生产自身比较优势的产品,并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交换,从中取得比较利益。发达国家出口具有优势的资本和技术,发展中国家出口具有优势的资源和劳动力。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际旅游业产业分工是旅游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高档连锁饭店的品牌、管理模式、管理人才和资本;发展中国家则向旅游发达国家提供劳动力、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初期,四川旅游产业与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一样,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先进管理模式、人力资本和酒店品牌,凭借着自己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率先发展国际旅游业中的入境旅游,带动了四川省的旅游产业迅速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旅游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原因。由于旅游资源有不可移动性和垄断性的特征,四川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因此一些学者和政府官员认为四川具有旅游产业发展绝对竞争优势。但比较优势理论无法解释新加坡旅游资源并不发达,广东省旅游资源远不如四川省,但旅游业却有较强竞争力的事实。因此笔者认为,用比较优势理论阐释四川国际旅游竞争力有很大的误导性,容易陷入比较优势的陷阱。

首先,旅游产品并不完全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旅游产品既可以是利用初级的旅游资源进行加工和和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可以是结合更多资本与技术要素生产的高级体验产品。单纯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的旅游产品是无法与知识性、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旅游产品进行竞争的。其二,比较优势理论所论述的比较成本仅仅是对本国或地区的旅游产品比较而言。实际上,生产要素在旅游系统中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在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双向流动,构成旅游系统中旅游者和旅游生产要素的“双流”。随着生产要素、资源的区域流动和国际流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的应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事实上已不具有垄断优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竞争优势仅仅依靠比较优势是远远不够的。

(三)竞争力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显然不能圆满地解释旅游竞争力,特别是旅游持久竞争力,在实践上很容易陷入“资源禀赋论”的陷阱,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危害很大。为此,一些中外学者试图用竞争力优势理论探讨旅游竞争力。竞争力优势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是由美国竞争战略专家波特教授提出的产业竞争力国家钻石模型。波特教授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是由该国国内四个要素的组合所决定的。这四个要素分别为: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及辅助产业,企业经营战略、结构与竞争方式。另外,机遇和政府行为对国际竞争力也有重要影响。波特的竞争力优势理论是国家产业竞争理论,但对研究区域旅游竞争力和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也同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前文所述,国内外关于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无论是目的地竞争力研究、旅游区域竞争力研究、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国际旅游竞争力研究等,大多是根据波特教授竞争力优势理论进行阐释和研究的。本文也将运用波特竞争力优势理论,结合四川国际旅游业现状,对四川国际旅游竞争力做较为详细的考察和论证。

1.要素条件

生产要素是指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知识资源和资本资源等要素。要素分为初级和高级要素。初级要素是自然天赋,或继承而来的资源条件。一般来说,旅游发展初级阶段,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取得一定的比较竞争优势。高级要素则不是自然天赋的资源,它是通过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投资获得的,是获取一个国家或地区持久竞争力的根本动力。

四川省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极为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用于发展自然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旅游业的初级要素和一般要素十分丰富,因此,现阶段四川旅游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四川旅游产学研结合不够,具有国际视野和富有创新意识的旅游专门人才不多,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缺乏。在全球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今天,仅仅依靠自然资源和相对便宜的劳动力等初级要素发展旅游产业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消耗的是存量旅游资源,无法提供一个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四川省要提高国际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增强旅游产业的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不断开发旅游产业的高级要素,以科技创新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的驱动力。

2.需求条件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身需求对产业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一国或地区的顾客需求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其产业就可以获得竞争优势。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购买了一国或一个地区旅游产品的旅游者,就不可能同时购买另一国或另一地区的旅游产品,因为同类或不同类的旅游产品之间存在市场份额争夺和可替代性竞争关系。成熟老练的顾客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之一,因为成熟的顾客的需求在很在程度上代表了市场未来的方向,有较强的购买力和较好的消费结构。挑剔和成熟的旅游消费者也会给国内企业施加更大的压力,迫使他们在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等方面建立高标准,以适应旅游者日益增长的高层次需求。因此,旅游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旅游产品是否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的旅游新需求,归根结底是体现在旅游产品的竞争力上。

一般来讲,需求条件对产业竞争力最重要的影响是通过一个国家或地区买主的结构和买主的性质实现的。2005年,四川省旅游接待人次数1.3亿多人次,可谓是客源滚滚,规模巨大,但这一庞大的旅游客流并不能掩盖四川旅游发展水平较低的现实。首先,国内旅游者不成熟,需求层次较低,来川游客大多数为观光游客,“到此一游”的游客构成了来川旅游的主要旅游群体。其次,来川旅游人均消费较低,消费结构也不合理。第三,国际旅游者与国内旅游者比例严重失调,说明国际旅游需求较低。第四,国内旅游的组织化程度很低,行业管理不规范,旅游企业普遍缺乏创新压力。要改变四川旅游业需求条件方面的不足,应当积极培育旅游消费市场,开发新的旅游产品,特别是体验式的度假旅游产品和能带动产业链强劲发展的商务旅游产品,培养一支成熟的、高质量的旅游消费群体。

3.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

支持性产业是为某一产业提供支持的各种产业,相关产业是指产业之间具有互补性质,相互利用和发展的产业。有竞争力的几种相关产业往往会形成相互支持的产业群。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对某一特定产业的促进作用最有可能促进产业创新;其次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会很快带动有关产业的发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国内或本地区具有竞争力的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因此,能否有效地利用本地区或本国的旅游资源,并不取决于旅游企业单一的生产能力,而是取决于否能以比较高的比较生产力来实现旅游资源的组合和运作。因此,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质是比较生产力的竞争。

旅游产业是一个产业集群高度关联的产业。与旅游业发展相关的行业及辅助产业很多,如民航、铁路、水运等交通部门、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轻工业、农业、通讯业、零售业等。具有优势的相关及辅助产业可以为旅游业提供信息、技术、资本、人力资本支持,加强旅游业的供给能力,从而形成一个优势产业群。由于旅游业产业关联度极强,旅游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以靠整体经济实力的发展,任何一个相关行业的滞后都会影响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四川相关旅游产链发展不均衡,住宿业、餐饮业发展很快,但娱乐业、交通、旅游商品等发展较落后,不利于旅游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其次四川旅游产业相关企业规模小而分散也制约了四川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

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即指企业的战略决策特点、组织结构及竞争程度所赖以存在的环境。由于所处环境不同,企业目标、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往往大相径庭,而其产业优势则来自于对它们科学、合理的选择和搭配。旅游企业间的竞争是否合理、公平、有序、大、中、小旅游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竞争机制是否有效等都对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综观四川旅游企业,多数缺乏战略的指导,即使少数企业制订了旅游企业发展战略,但并没有有效地组织实施战略。其次,四川省旅游企业结构仍然是小、散、弱,多数企业没有建立完整的现代制度。第三,国内竞争和区域竞争是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最有力的刺激因素。四川旅游产业虽然竞争空前激烈,但竞争形式却是无序竞争,竞争的手段主要是打价格战,旅游行业不遵守行业竞争规则的现象极为普遍,这不仅没有提高四川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反削弱了四川国际旅游的竞争力。当然,四川旅游企业竞争不规范与整个中国旅游业的商业环境无不关系,需要我国政府加大旅游立法及对旅游业竞争环境的整治力度。

此外,机遇和政府行为也是影响一国产业竞争力的两个重要变量。机遇对于旅游发展无疑是重要的,抓住机遇可以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而削弱对方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削弱对方依靠一般要素所取得的比较竞争优势。政府行为会给旅游企业的发展带来机会,没有政府的参与,一些企业的营销战略将出于市场失灵的困难境地。机遇和政府行为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虽然是非决定性的,但由于旅游业易受政治、法律环境影响,因此对旅游业竞争力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四川省政府将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和优先战略来发展,这对旅游企业的发展无疑是巨大的推动力。只要四川省抓住机遇,利用自身旅游比较优势,大力培养和发展旅游竞争力优势,四川国际旅游的竞争的实力将会大大增强,从而进一步推动四川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变。

(四)旅游区位竞争

由于旅游时空分布及旅游流的特殊性,区位对于国际旅游流有重大影响。因此,研究国际旅游竞争力不能不考虑区位问题。从旅游系统的角度来考虑,旅游者的国际流动是旅游系统中的引力和外力相互作用产生的。在一定的引力和外推力作用下,旅游客流量的大小与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成正相关关系;与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时空距离成反相关关系。客源国与旅游目的地国家之间的距离近,旅游流量就会增大;相互距离越远,旅游客流量就会减少。这就是旅游距离衰变规律,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际旅游市场客源国的结构和分布,是研究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参考系数之一。用公式表示为:

公式中:F为旅游客流量的大小;T1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包括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旅游吸引物的数量和质量、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接待能力、服务质量、历史文化渊源、语言、安全等因素;T2为旅游客源国的外推力,包括游客的收入水平、带薪假期长短、消费行为、兴趣爱好等;d为客源国与旅游目的地国家之间的相互距离。

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好,旅游资源品位高,服务水平高,接待能力强以及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文化纽带将会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吸引客源国的游客到目的地国来旅游。同时,在旅游系统中推力作用下,客源国游客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和可自由支配时间越多,出行能力越强,出行的距离越远。但是,客源国和旅游目的地国相互距离对旅游者的出行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讲,距离越近,旅游流量分布的概率越大;距离越远,旅游流量的分布也逐渐减少。国际旅游流在不同的地域空间层次上也呈现出集聚或扩散的状态,并带有明显的等级性。距离主体客源市场近、区位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开发旅游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种近邻效应的应用是旅游竞争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

旅游地的区位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竞争力的影响最为直观。欧洲和北美是世界最主要的客源生产国。我国距世界欧美等主要旅游客源地距离遥远,受距离衰变规律的影响,欧洲和北美游客到中国旅游由于旅行时间长,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相对较高,加之语言、文化、货币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欧美游客主要在欧美旅游区旅游、度假,使得我国在国际旅游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四川省处于我国西南内地,与沿海省份和城市相比,地理位置更为不利,成为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国际旅游辐射二级旅游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四川国际旅游的竞争力。

首先,从四川入境旅游客源结构分析来看。四川入境旅游客源主要为台湾、港澳游客,欧美游客所占的比例不高,旅游距离衰变规律对四川客源的影响显而易见。台湾、港澳与祖国大陆距离最近,经济文化联系纽带密切,旅游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相对较低,是四川国际入境旅游的主客源地。从表1可以看出,2000年到2005年,台湾来川旅游人次数总计124.2万人次,是四川省最大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香港是四川第二大入境旅游客源市场。2005年台湾和香港两地来川旅游的游客人次数为36.71万,二者旅游人次数相加超过了日本、东盟等外国游客来川旅游人次数的总和。

其次,从客源国家区位分析来看,客源国家的地理位置对四川入境旅游也有重要影响。受客源国与四川旅游目的地的距离限制、加之客源国游客的购买力、旅游目的地吸引度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周边国家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盟国家成为四川省重要的国际旅游客源市场,来川旅游人次数远远高于欧美国家。2005年,日本来川旅游人数15.5万人次,韩国6.3万人次。东盟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分别有7.4万、5.8万、6.8万人次。在远距离国际客源市场中,只有美国是一个例外。2005年,美国到四川观光旅游的人次数为7万人次。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来川旅游人次数不多,各国仅有约2万人次数到四川观光旅游。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除了旅游竞争力四要素外,旅游客源地的区位对四川国际旅游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客源地与目的地相对较长的距离对四川旅游的吸引度产生了较大的抗阻。虽然四川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但距离的摩擦系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四川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四川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以台湾、港澳游客为主的客源市场结构不利于四川国际旅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四川国际旅游的竞争力。首先,世界主要的国际旅游市场在欧美,欧美市场的国际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占世界旅游市场的份额分别为74%和77% ,而四川欧美客源的比例很小;其次,欧美国家旅游者的消费支出比台湾和港澳游客要高许多,四川欧美游客数量少影响了四川旅游的外汇收入。第三,国际旅游受政治、外交、安全因素影响大,单一的客源市场对四川国际旅游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不利。多年来四川省一直是旅游大省,但要想发展成为中国旅游强省仍然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

三、四川旅游产品竞争力分析

国际旅游竞争力是通过旅游企业在国际旅游市场上销售的旅游产品反映出的生产力,最终表现为旅游产品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盈利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旅游产品竞争力上。因此,有必要分析四川旅游产品的竞争能力。四川旅游产品竞争力直观地表现在旅游的消费结构上,而消费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旅游产品的形态造成的。国际上规定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最低警戒线为30%,低于30%表明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研究表明,旅游发达国家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的比例一般都在60%以上。图2表明,四川入境旅游者消费中食、住、行等基础消费所占的比例最大。但其他消费,如景区游览、娱乐活动以及其他费用(主要包括通讯、短途交通费用等)所占比例不大,入境旅游者的非基础消费所占比例仅29.4%,这些数据表明四川入境旅游消费结构比例失调,与欧美发达旅游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由于四川旅游产品多为观光性的旅游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体验式的休闲度假产品和赢利丰厚的商务旅游产品,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旅游消费偏低的现象。因此,依靠旅游资源型产品,特别是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很难将四川旅游产业做强、做大。为了加强四川国际旅游的竞争力,应当加大境外游客在川游、购、娱非基础性消费;特别是要加强四川旅游文化娱乐产业的建设,加大科技对旅游产品的投入,增加新的旅游娱乐休闲产品,改变境外游客在川娱乐消费偏低的情况,增加四川旅游的创汇能力。

四、提升四川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对策

综上所述,当前的四川旅游业严重依赖于资源型的旅游观光产品,旅游产业竞争力主要依赖自然天赋和相对便宜的劳动力等初级要素,国际旅游业发展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四川旅游市场规模较大,但还未培育出成熟的旅游消费市场,以资源型为主的旅游产品既不能满足游客的现实需求,也很难使企业有创新的环境和动力。四川旅游支持和相关产业发展不均衡,没有形成旅游产业群,规模化、集团化程度较低,仍然处于小、散、弱的旅游组织形式,不利于国内外国际旅游业的竞争。四川旅游市场竞争虽然激烈,这本可以提高旅游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无序的竞争,特别是恶意的价格竞争削弱了四川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四川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对四川旅游国际竞争力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实际上四川国际客源严重依赖台湾、香港和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东盟国家,尚未真正打开过一个世界主要的旅游客源国市场。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四川是中国旅游资源大省的一般认识,仅仅依靠存量旅游资源的消耗和低廉劳动力等比较优势是不能取得国际旅游竞争力优势的。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实力日益提高,国内旅游需求变得日益复杂,相关及辅助产业不断发展,旅游生产要素逐步提升,四川国际旅游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近年来四川旅游发展态势良好,旅游收入增长速度很快,2005年四川旅游收入比2004年同比增长了28.40%;客源结构不断优化,欧美客源市场开始呈现增长趋势,均以2位数的百分比快速增长。

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和条件,世界具有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大多是在良好的比较优势基础上发展其旅游竞争优势的。四川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其发展国际旅游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基础,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将四川旅游的比较优势转化为旅游竞争优势。为此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第一,改变以旅游资源为驱动力的竞争方式,减少旅游景点、景区的重复建设,合理规划和整合四川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加大科技对旅游产业的投入,提升旅游资源价值,以科技创新为旅游产业发展的竞争驱动力,改变依靠禀赋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等初级要素、消耗旅游存量资源进行国际旅游业的竞争模式。

第二,改变旅游业需求条件方面的不足,积极培育四川旅游消费市场,培养一支成熟的、高质量的旅游消费群体。要想增强四川国际旅游竞争力,四川省必须下决心培育良好的旅游市场。要调整旅游产品结构,改变以旅游观光为主的旅游产品,增大国际游客非基础消费在旅游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四川省旅游外汇收入和赢利水平。

第三,加强旅游产业集群的建设。旅游业产业关联度极强,旅游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以靠整体经济实力的发展,要改变四川相关旅游产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改变四川旅游产业相关企业规模小而分散的产业形态,大力加强旅游产业链的建设,建立大型旅游集团,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实力。

第四,加强旅游市场竞争环境的建设,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以利于四川旅游企业的健康发展。竞争有利于企业创新,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但无序的竞争不仅不能提高四川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反而会削弱四川国际旅游的竞争力。中央和各地政府应当统一认识,加大旅游立法和旅游商业环境的整治,建产完善的旅游市场体系。

第五,开拓国际客源市场。首先要巩固传统的香港和台湾客源市场,进一步挖掘周边国家旅游市场的潜力,因为这符合国际旅游近距离旅游优先于远程旅游的发展规律。同时要加强距离较远的欧洲国家和北美洲国家市场的开发力度,包括英国、德国、法国、荷兰、美国和加拿大。这些国家是世界主要的旅游支出国,旅游的含金量较高。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进步,将大大削减境外游客长距离旅行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四川省相对于其他省份不利的距离劣势会逐渐弱化。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黎宏宝: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战略转变―关于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北方财贸》,2003第11期。

李天元等译: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管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杨英宝、钱乐祥、苗长虹:旅游竞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6期。

窦文章、杨开忠、杨新军:区域旅游竞争研究进展,《人文地理》,2000第9期。

Geoffrey I Crouch, J R Brent Ritchie: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and Societal Prosperity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999, (44): 137-152.

J R Brent Ritchie, Geoffrey I Crouch: The Competitive Destination: A Sustainable Tourism Perspective [M]. Manila: CAB International, 2003.

郭舒、曹宁:旅游目的地竞争力问题的一种解释,《南开管理评论》,2004年第7期。

曹宁、郭舒、隋鑫:旅游目的地竞争力问题研究提纲,《社会科学家》,2003年第11期。

卞显红、树夫: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战略及其竞争力提升研究工作,《江苏商论》,2005年第3期。

尹贻梅、陆玉麒、刘志高:旅游企业集群: 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福建论坛》,2004年第8期。

张争胜等: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第1期。

易丽蓉、傅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8期。

臧德霞、黄洁:关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内涵的辨析与认识,《旅游学刊》,2006年第12期。

袁宇杰:旅游流的研究及旅游“双流”系统的构建,《旅游科学》,2005年第2期。

张明清、刘超: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思考与竞争态势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0年第4期。

郭鲁芳:关于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旅游科学》,2000年第2期。

黎洁:论国际旅游竞争力及其阶段性演进,《社会科学家》,1999年第5期。

朱华:大力开拓欧美国际旅游市场,《国际经济合作》,2006年第11期。

杨新军,牛栋,吴必虎:旅游行为空间模式及其评价,《经济地理》,2000年第7期。

邓明艳:成都国际旅游市场旅游流特征的分析,《经济地理》,2000年第6期。

郭鲁芳:国际旅游客流空间移动规律研究,《社会科学家》,2000年第4期。

旅游市场竞争力分析篇8

关键词:辽宁;旅游业;竞争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21-01

目前,对辽宁省现代旅游业的评价与研究更加缺乏,还没有对辽宁省现代旅游业竞争力的系统文献研究。因此,定量分析不同省市的现代旅游竞争力差异,并寻找导致现代旅游竞争力差异化表现的决定性因素,以指导现代旅游业实践,是一个非常必要的研究方向。

一、现代旅游业竟争力评价方法选择与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方法选择

层次分析法无法对重复的信息进行较好的处理,德尔菲法无法对其进行比较标准的量化研究。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是最为常用的数据简化方法,即以最少的信息丢失为代价将众多的观测变量浓缩为少数几个因素,从而简化问题,或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因此,本文选择因子分析法

(二)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考虑到了数据的规范性与可得性,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与筛选,建立、现代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三)辽宁省现代旅游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根据三个大类的综合得分值,计算出各个类的方差,进而得到各类方差占总方差的比重作为权重,加权各类的综合得分值,从而得到各地区旅游业竞争力总的综合评价值。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计算三大类指标的方差贡献率。其计算公式为:

Varfi=[n∑x2+(∑x)2]/n2

其中,fi为第i个类的综合得分值。

由此计算出各类的方差贡献率依次为:0.53848、0.34267、0.11885。

第二,加权得到总得综合评价值,即:

F=0.53848×F1+0.34267×F2+0.11885×F3

第三,根据所得到的旅游业竞争力的总得综合评价值,对各省区进行排序。

各省区旅游业竞争力综合排名表明,北京、上海、广州仍然在旅游竞争力方面处于全国优势地位。辽宁省位于全国第13位,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差距较大,落后于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略强于吉林省。在市场竞争力、潜在竞争力方面排名均位于第7,而外部环境竞争力方面位于15位,排名靠后。说明辽宁省由于外部环境支持力的不足,制约了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从而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辽宁省现代旅游业竞争力提升对策建议

(一)旅游形象设计与旅游产品开发

搞好宣传活动,形成旅游品牌。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机遇,加强旅游区域联合。比如,辽宁的旅游产品,可以和吉林、哈尔滨、内蒙古自治区的旅游产品联合起来,形成区域旅游产品体系;也可以渤海为中心,形成环渤海区域旅游产品体系。

(二)加大人才资金投入,培养旅游人才

应加大对旅游业人才培养的资金支持,通过加快高等旅游院校教育、职业资格认证教育和岗位培训等手段,扩大旅游教育与培训,加快培育旅游人才市场,优化旅游人员配置,满足旅游市场需要,培养一批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旅游人才。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

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项投入多,回收期长,见效慢的投资,辽宁省政府部门应多与旅游企业携手,共同推进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省、市两级计划、财政部门,要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计划,选准重点项目,争取纳入国债项目计划,并匹配相应的地方财政资金。省和旅游重点市的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额的旅游促销经费,支持开拓旅游市场,并力争逐年增长。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

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项投入多,回收期长,见效慢的投资,辽宁省政府部门应多与旅游企业携手,共同推进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省、市两级计划、财政部门,要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计划,选准重点项目,争取纳入国债项目计划,并匹配相应的地方财政资金。省和旅游重点市的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额的旅游促销经费,支持开拓旅游市场,并力争逐年增长。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作者简介:张晶敏(1972-),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先后就读于黑龙江大学经济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吉林大学管理学院,获经济学学士、管理学硕士、管理学博士学位,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硕士生导师;李布一(1986.6―)女,辽宁丹东人,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经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唐敏.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07.

[2]罗永兵.提升重庆市在“西三角”中旅游竞争力研究[D].西南大学,2010.

[3]康传德.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一以武汉市为例[D].中国地质大学,2007.

[4]胡雪璐.湖北省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D].暨南大学,2009.

[5]郑慧.新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

[6]谢玲.泰安市旅游业竞争力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

[7]康传德.城市旅游业竞争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

[8]苏伟忠,杨英宝.顾朝林.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初探[J].旅游学刊,2003,3:19-42.

上一篇: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决方案范文 下一篇:医疗营销推广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