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的校本课程范文

时间:2024-04-16 16:14:51

特色的校本课程

特色的校本课程篇1

关键词:特色课程;教学实施;课程评价;植物标本制作

在高中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中,由生物学科组开发完成的《植物标本制作》特色课程,在我校实施三年多来,得到了学生的广泛参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植物标本制作》特色课程的有效实施,为校本特色课程的实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成功范例。本文就以《植物标本制作》特色课程的实施为例,探究和总结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为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形成有效的研究成果。

一、特色课程实施纲要的编制

课程实施纲要是从整体规划这门课程各个要素的纲领性文本,也是保证特色课程能够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本校特色课程实施纲要的编制都以表格形式呈现,基本内容如下表所示:

课程实施纲要的编制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编写团队,通过对各项要素的讨论分析,逐项完成初稿,再通过综合修正形成草稿,提交学校课程委员会审议,提出修改意见,再经过修改完善后,学校课程委员会签署并提交教研室,由教研室统一规划安排课程教学实施。

二、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

(一)课程安排

1.教学安排。每门特色课程学制设置分为半学期和一学期。每学期各课程实施小组按照纲要制定学期教学计划,由教研室统一安排《特色课程表》。《植物标本制作》特色课程室内教学及活动安排在每周星期五下午自习,由授课教师进行教学或组织制作活动。比如,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方法培训,标本的压制和标本的制作活动按照《特色课程表》安排,由授课教师组织学生在室内完成教学任务。

2.校外活动安排。对于校外活动课必须由课程实施小组在本周星期一填写《校外活动课申报单》,主要内容包括:时间(预设时长)、地点、学生人数、活动内容、使用工具、安全措施、辅导教师等,由教研室审批签署意见后方可实施。对于路程较远的校外标本采集活动,安排在周六进行,由学校租车并适当控制学生人数,配备后勤人员确保活动安全。

3.集中展示安排。每学期各课程实施小组进行一次活动成果展示,并对本学期特色课程的实施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植物标本制作》特色课程以全县“可食用野生植物标本制作”为主题制作植物标本32种,并以可食用的野生植物部位即根、茎、叶、花、果分类予以展出,既让学生增长了植物学知识,还增进了对家乡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和爱护大自然的热情。

(二)学习安排

1.学生选课。特色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自主选择12门选修课程中的一门参与特色课程研修。《植物标本制作》特色课程是科普教育领域课程中的一门选修课程,成为喜欢生物科学学生的首选科目,在12门选修课程中名列第二,每学期参与的学生达到学生总数的14.6%以上。

2.特色社团组建。本校特色课程是以特色社团为基础设置。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不同,由学生自发组织建立特色社团,主要程序为:活动主题,招募学习成员,组建特色社团,成立学习小组,再由特色课程实施小组审核通过。依据《植物标本制作》特色课程内容,成立有“可食用野生植物标本制作”特色社团,“野生中药植物标本制作”特色社团,“无花植物标本制作”特色社团等。

3.学习评价。学生校本课程学习成绩评价运用“12+x≥16”积分模式。即,完成每一门必修课程学习得3分,四门必修共计12分;完成选修课程一门得1学分,四大领域课程中最少必选一门课程学习,最少共计4分,每位学生在高中阶段最少完成16学分,多选可多得分,即可大于16学分。特色课程学分计入《中学生成长手册》,作为毕业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

三、特色课程的评价

对于校本特色课程的评价,我们采用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方式。评价都以表格呈现,设计有《XXX校本课程学生评价表》、《XXX校本课程教师评价表》、《XXX校本课程学校评价表》,三类评价成绩按2:3:5计算最终评价成绩,60分以下不合格,60-75为合格,75-85为良好,85以上为优秀。鉴于篇幅,下面只以《“植物标本制作”校本课程学校评价表》为例作以简要介绍。

在完成一轮课程教学之后,都要对特色课程进行总体评价,收集反馈意见并召开课程实施论证,对评价不合格的课程提出修改建议或取消设置,对评价合格的课程提出完善和发展性设想。

特色的校本课程篇2

一、在校本课程开发之初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以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特色发展,首先要求学校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国内外任何一所特色学校,都有一种自己的理念支配办学。学校自己的教育理念从哪里来?校长作为学校的核心和灵魂,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提出并阐释学校的核心理念,从而形成学校共同体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哲学。

2.以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特色发展,要明确特色和特长的关系。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个性,有个性才能有特色,但特色不是偏科,也不只是特长。特长是指特有的专长,主要指专有技术的特长,而特色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而且是具有文化价值的概念。

3.以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最终要呈现一种整体独特的文化风格。特色的形成不是单一的过程,而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涉及学校方方面面的文化。学校文化既可以成为学校特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培育学校特色的氛围与环境。学校整体独特的文化风格的形成,应该是学校特色发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比如校本课程《写字》,它不是简单的写字方法和写字技能的训练,它更是一种“立字立人”的教育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教育文化的集中体现;再比如校本课程《诗歌原创》,把最能焕发纯洁童心与人性光辉的“诗歌”,引入课堂并形成课程,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编诗报、成立诗社、组织赛诗会,让学生读诗、写诗、研究诗,全校形成了一种如诗歌一样美好的文化氛围。这种真正贴近儿童心灵并为儿童终身成长奠基的课程,应该是最理想而又最富生机、最具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在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中,要强化几点意识

1.强化“课程”意识,把校本课程开发引向深入。课程是学校的核心要素,所有的教育改革最后都要落实在课程上。什么是课程?广义上说,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就为课程,通常来说,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总称为课程。

这里说的“课程意识”有三方面意思:一是课程是连续的、按一定的计划实施的、系统性的工程,它涉及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方面面,某一项课外活动、某一节课、某一次教育行为可能做得很有成效,但不能称其为课程;二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课程”不仅是个名词,更要把它当成一个动词看待,即任何课程开发方案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实施活动才能体现或实现,校本教材不等于校本课程,任何教材只有落实在课堂、落实在教学活动中,才有意义;三是课程是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具有生成性,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2.强化“校本”意识,把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校本”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强调从学校实际出发,强调尊重学校差异、给学校一个自己发展的空间。如果校本课程开发离开了学校具体的教育情境,脱离本校实际闭门造车或东施效颦,只为了应付形式、做表面文章,只能是劳民伤财,没有什么意义可言。只有立足校本,根据本校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开发出的校本课程,才能落到实处。

比如前几年很多学校都进行《古诗词诵读》的开发,但因为不是每所学校都能真正从“校本”出发,所以有些学校只能中途搁浅。学校只有自己的实施理念,有校本化的延伸和拓展,校本课程才会有生命力,课程实施才会有明显的成效。

3.强化“文化”意识,把校本课程开发和学校特色发展整合起来。文化与教育息息相关。抛开文化,无法理解教育;抛开教育,文化也无法存在与发展。学校的发展实质就是文化的进化现象。“一流学校靠文化,二流学校靠管理”,学校的发展和竞争力只有在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才能有优势。而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最应该具有文化特色的因素,只有建设出其影响力来,才能使学校形成一种文化的力量,实现其发展目标。美国教育家伯尔凯指出:“一个办得有特色的学校应以它的文化著称,这个文化要有一个价值和规范的结构、过程和气氛,将教师和学生纳入导致成功的教育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意识是一种大的发展观,我们必须把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放在促进学校文化形成与学校特色发展上。只有在追求特色课程的建设中,以特色课程促进特色学校的构建、促进特色文化的构建,才能不负我们肩负的文化传承的使命。

三、在今后的工作中,提出三点建议

1.主题引领,实现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发展的整合。可根据区域及学校具体情况,确立“以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主题,使各校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这一指导思想,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科学、有序向前发展。

2.课题牵动,实现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科研的整合。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程改革的新生事物,在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实施过程中,必然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把问题转化为课题进行研究,并通过课题研讨会等形式,使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科研有机结合、使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才能真正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使课程开发工作落到实处。

3.评估促进,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检查、评价与指导的整合。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通过评估,不仅可以发现和解决学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总结学校好的经验和做法,促进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同时带动了其他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实现资源共享。

(作者单位:吉林农安县教科所)

特色的校本课程篇3

关键词:水乡特色文化;小学美术;校本课程

近年来,各个院校愈发重视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同样,我校也紧追时展步伐,在水乡特色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开发美术校本课程,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入传统资源,有效补充国家通用教材。

一、校本课程的内涵

校本课程既属于一种课程类型,也是课程管理,它在小学课程计划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不可或缺。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参考资料,但不是唯一参考,美术教材作为一种文本性资源,可针对教学任务进行适当的补充。

二、美术校本课程开发

新课程标准中清晰指出,在美术教学中应有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不应单纯地局限于校内资源,应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据相关调查可知,当地拥有丰富的民俗风情、特色产业种类多样、城市建设水平较高、自然风光优美宜人、文化活动多姿多彩、地方物产丰富,这为美术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水乡特色文化,合理开发美术校本课程。

首先,开发的课程内容应个性鲜明,这是因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较强,世界观以及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然而,美术活动有助于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和逻辑思维的培养。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审美标准趋于成熟,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合理开发美术校本课程,与年龄特征相符;其次,科学设定活动主题。美术教师应认真观察周边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美术能力,科学设定活动主题,可以围绕“我爱家乡”开展美术校本活动。同时,还应将我爱家乡这一主题细化成自然风光、文化设施、水乡服饰等多个活动,活动内容应贴近日常生活;最后,合理选择课程内容,在选择过程中,应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积极向上、简单易懂、生动形象的素材。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可以开设“当地美食”这一课程,让学生结合当地美食,通过橡皮泥进行制作,突显水乡特色。

三、美术校本课程的利用策略

1.深入挖掘课程资源

在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面临理论知识不健全、数据缺少真实性等问题,为提高校本课程开发水平,美术教师应加强学习,注重日常积累。通过网络平台、报刊书籍、电视等多种渠道积累教学资源,全面学习水乡文化。待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后,可结合学生自身特点与教学目标,合理挑选校本课程内容。

2.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

课程实施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以水乡特色文化为基础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鼓励学生创造,有效结合校内与校外资源,父母应带领学生去认识与接触水乡文化,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文化之旅,可到古镇等重要场所,开展实地创作。另外,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还应着重培养基本技能、学习态度、逻辑思维以及价值观念。可以采用因材施教法,这是因为小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认知能力各异,教师应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例如,在“当地美食”教学中,教师可扮作厨师,并借助多媒体展现当地美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并借助废旧材料进行制作。还可采用自主探究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有效发挥自身个性。

教学实践表明,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可显著提升教育质量,并能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习积极性,深入认识文化艺术,有助于创新精神与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因此,我们应加大在以水乡特色文化为基础的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开发力度,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特色的校本课程篇4

2006年以来,学校积极实践“文化立校、文化育人”理念,深入挖掘学校所处社区玉石文化资源,挖掘玉的文化内涵,在传承传统“玉文化”的同时,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学校确立了“以玉立德,以德育人”的德育理念,提炼出耀华小学“玉石精神”:以玉立德,锐意磨砺,精雕细琢,玉耀光华。多年来,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和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使“玉石精神”深深地凝聚起师生的精神。“以玉立德”的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产生了深远的区域影响,开发德育特色校本课程有了坚实的基础。

一、依据办学目标确立课程目标

学校办学目标是德育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归宿。耀华小学把培养光耀中华的“现代君子”作为育人目标,希望学生具有“仁爱、睿智、儒雅、磨砺、精进、和美”的素质,懂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深刻道理,不断雕琢自我、磨砺成才。为此,学校确立了以下课程目标:

一是情感态度目标:热爱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玉文化;热爱荔湾,热爱学校,具有光荣感和自豪感;具有“仁爱、睿智、儒雅、磨砺、精进、和美”的品格。

二是行为习惯目标:养成文明有礼的行为习惯,做到善于交往,注重礼仪,以诚相待;关爱他人,乐于参加各项小义工活动;树立远大志向,勇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

三是知识技能目标:初步了解中华民族玉文化的发展史;懂得玉的分类和玉石原料的加工过程,体会“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明了校园玉石精神的内在意蕴;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

二、结合学校特色筛选课程资源

德育资源是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载体,涉及方方面面,有文本资源(如教材、图书、报刊、图表等)、音像资源(如电影和电视节目、录像、VCD、各类教育软件等)、实物资源(如图书馆、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电子信息资源、乡土资源(如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人力资源(如学生、家长、教师以及其它社会人士等)。

尽管德育资源十分丰富,但在德育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中,要对其进行精心地筛选,挑选出有特色的课程资源,以有利于实现特色校本课程的目标,有利于促进学校特色的发展。为此,学校紧紧围绕本校的玉石文化特色,对校内外的德育特色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形成了一份德育特色资源综合分析表(见下表)。

三、精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开发的核心工作是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为此,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周边丰富的玉石资源,以及全体师生对玉非常熟悉的优势,以“玉石”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每个年级均确立了“古玉寻根”“品玉赏玉”“话说神玉”“琢玉成器”“细说玉德”“玉石精神伴我成长”六大主题,每个主题由“资料坊”“实践空间”两部分组成。“资料坊”主要是介绍玉器知识、玉器街、和玉石有关的成语等,“实践空间”主要是让学生动手、动脑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体验情感、培养能力。

如一年级的“古玉寻根”——寻缘源胜老街,“品玉赏玉”——玉从哪里来,“话说神玉”——女娲补天,“琢玉成器”——原石的故事,“细说玉德”——玉不琢,不成器, “玉石精神伴我成长”——原石;二年级的“古玉寻根”—— 今日“老街”,“品玉赏玉”—— 玉的产地,“话说神玉”—— 西王母献玉,“琢玉成器”—— 脱下粗糙的外衣,“细说玉德”—— 以玉立德, “玉石精神伴我成长”—— 璞玉等活动。六个年级的德育特色内容,形成了序列完整的特色课程体系。

四、综合设计学习活动方式

只有通过学习活动方式的参与,课程开发才能由静态的设计真正走向动态的实施。学习方式的经历过程,是学生发展最真实的过程,也是体现课程价值的过程。为此,学校在设计“以玉立德”德育特色校本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时,遵循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活动与体验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

如校内活动,主要包括课堂学习和主题活动两种。课堂学习内容主要是了解玉的种类、玉的历史、玉石的品质、玉石的故事、玉石成器的过程,如何分辨玉的等次等。主题活动的内容则是:一为耀华之星评选:“仁爱之星、睿智之星、儒雅之星、磨砺之星、和美之星”品牌学生评选表彰;二为各种仪式活动:“璞玉雕琢”入学仪式、“大爱润玉”感恩活动、“璞玉初成”毕业典礼仪式。

校外活动,则包括综合实践活动,如参观玉器街、参观玉雕厂、参观南越王墓活动、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制作手抄报等;小义工活动,如义工制作活动、义工关爱活动、义工读书活动等。

五、开展立体式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学校有完善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以保证校本课程的健康运行。而德育的评价历来是个难题,因此对德育特色校本课程,我们坚持参与性、激励性、发展性等原则,关注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主张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主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耀华之星的评选以及《学生成长记录册》的记录和评价来进行。与此同时,我们还引进雏鹰争章机制,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了基础章、达标章、优秀章等不同级别的奖章,通过颁发奖章的方式,评价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特色的校本课程篇5

关键词:职业学校;课程开发;基本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218-02

一、调查社会需求

1.对课程内容需求调查,一是了解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划,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后新的就业机会;二是了解劳动生产结构变化调整对原有职业岗位提出的职业能力;三是了解新的科技、设备、工艺和材料的采用对劳动者提出新智能要求。

2.对课程现状分析研究,一是对课程受益者即旅游行业进行调查;二是对课程编制者和实施者即教师进行调查;三是对课程使用者即学生进行调查。

3.对课程数据收集整理,一是人口统计数据信息;二是劳动力市场信息;三是原有课程反馈信息,如课程改革重点开出率,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或专业大类对口率及整体就业率。

二、分析工作任务

根据旅游服务和管理专业所对应的一个职业岗位或一个职业群,进行调查分析,由精通职业岗位,工作第一线的专家及长期从事教育的教师把需求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工作规范一一进行排列,编成一套描述从业人员履行职业、职责的任务目录。对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责进行划分,形成8~12个工作职责即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再对每个职责进行分解,形成6~30个更为具体的工作任务,而完成每一个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即为专项能力,与该职业岗位的业务范围有关,当然也与分解的粗细成度有关,一般来说在100~200个之间。每个专项能力包括了完成这一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工具、时间和质量标准要求,同时确定每一专项能力在职业岗位工作中出现的频度、学习难度及学生毕业时应掌握的程度,即职业入口水平。专业能力完成后要得到该职业岗位工作人员的认定。

三、教学分析

课程开发人员先将一系列的专业能力转化为教学单元(或模块),并将专业职业能力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学习、训练内容。每一教学单元应包括相应的知识技能、态度及考核标准。转化的关键是对单元教学目标的描述。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操作性的目标,应采取包括活动、条件、标准三要素的表达方式加以描述,做到行为化、可观察、可测量。形成一系列与职业能力相对应的教学单元组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体系。然后,按照专业目录规定的业务标准,科技进步及劳动方式优化提出的新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学生个性发展和未来继续学习的必要准备,以及原有相同或相近的教学经验,将教学单元分为三类:一是基础的,包括普通文化和职业通用基础性的内容,如语言能力、计算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职业道德等;二是职业专业基础性的,即同类专业通用的知识、技能,如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以上两类多为具有可迁移性的内容;三是职业专业特殊性的,主要是针对职业专长要求的知识与技能。

四、确定课程

首先对全部教学单元进行归并。综合形成各门教学活动归并的原则是将性质相同、联系紧密、便于进行教学的单元结合在一起。教学单元归并为课程后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排序。内容排序要研究学生学习课程的心理准备状态和认知特点,寻求课程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之间的最佳结合方式,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先专项后综合、循序渐进的进行。课程内容的排序还要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以便做到各门课程在内容和密度上相互衔接配合平衡。在此基础上,根据某一类专项能力的性质功能,学生学习的便利,教学条件与传统经验等选择课程类型。一般来说,必要的基础性理论知识以学科型课程为宜;专业基础性课程以综合性或模块为佳;技能性课以核心课程为主;实践课则以活动课程为宜。研究表明,专业基础课程和某些文化课程可以与专业课程“集成设置”。

五、编写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编写要做到科学规范,可操作性。要将组成课程每一个单元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按照相应的专项能力在实际职业工作中出现的频度、内容难度和掌握程度进行排序。排序原则:将专项能力中频度高者所对应的教学单元转化为教学重点内容,低的转化为一般要求;将难度高的专项能力所对应的教学单元定为教学难点;并将专项能力所对应的教学单元中对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要求,按教学惯例进行统一规范,采取理解、熟悉、掌握、运用等加以描述。教学大纲应列出课时细目及内容,明确学习范围的深度和广度,对学习目标分解配合适宜的学习训练时数。提出各部分教学法的选择建议,列出配套的教学仪器设备与媒体,考核考试标准和方法。

六、制订课程方案

特色的校本课程篇6

追求特色是课程发展的基本追求

课程是用来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载体,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课程的根本价值在于它的教育性,对课程教育性的不同理解就形成了不同的课程观,在不同的课程观和教育目的的作用下,具有个性特征的课程也就形成了。从整个课程变革过程看,课程的发展经过了相当长的路程,形成了各具不同色彩的课程样态,特别是近代课程形成以来,课程研究者自觉意识提高,课程流派分呈,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可以说,课程发展史就是不同各具特色的课程流派争奇斗艳的历史,中外教育发展史上,教育家办学过程中,凸显了特色课程的发展历程。在以往的教育研究中,对课程思想与流派的研究成果颇丰,然而,注意从特色这个角度对中外课程发展历史进行梳理,以前人所做的工作还不多,因此,有必要将教育发展历程中有意识地追求特色的过程作一简要梳理。

从历史上看,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而且文明从未中断的泱泱大国,这与我们对教育的重视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古代教育非常发达,在课程思想上有着很深刻的理解,从而形成了形式多样的课程形态。比如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代,就孕育形成了不同流派的课程。春秋晚期的孔子以“仁”为核心,删定“六经”,并以此为内容,奠定了具有儒家特色的课程形态,并深刻影响中国后世。战国时期墨家创始人墨子对课程有独到的理解,他的课程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儒学思想加以改造,“以‘述且作’的原则,对儒家的教学内容,采取了择善而用之、对不善者则非之的态度”;第二部分是反映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知识,如墨经中的光学、力学择善;第三部分是反映逻辑学和认识论的知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这时期各具特色的课程在其他学派中反映非常明显。至此以后,虽然儒家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占有主导地位,但课程形态和内容方面并不是铁板一块,例如:秦朝的“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法家课程体系;汉代汉武帝遵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之后日益发展的经学课程和民间私学兴起之后,形成的以《苍颉篇》《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等为代表的蒙学课程;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的兴起而出现的玄学课程,颜之推的家学课程;出现于魏晋、兴起于隋唐的佛学课程;在佛学思想影响下,宋明时期的朱熹等人的理学课程、王阳明等的心学课程是中国儒学课程发展新的形态。

到了近代,受“西学东渐”影响,课程在教育近代化中日渐丰富而具有特色,如洋务运动时期以“富国、强兵”为主要目的、以“中体西用”为宗旨的洋务课程;时期,维新派为培养变法新人,开设了具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课程;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培养革命人才,开设了反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课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在各个时期革命根据地开办了以培养革命干部和军事斗争人才为目的而开设的课程。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各种教育思潮与流派形成,各具特色的课程纷纷出现。如,科学主义教育思潮下的课程、平民教育思潮中针对农民而开设的课程、受实用主义影响下的生活教育课程,等等。这些课程发展的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中国教育的发展史,是伴随着新思想、新知识的产生并以独具特色的新课程的创设而形成的。

与中国教育课程发展历程类似,国外课程发展历史本身就是不断追求特色的过程,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古希腊“三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虽然师徒相传,但他们在课程设置上有继承更有自己的个性,苏氏除了将政治、伦理、雄辩术和人生所需要的各种实际知识以外,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柏氏在《理想国》中发展了乃师的教学科目,将音乐理论与算术、几何、天文并列为四门(四艺)教学科目。亚里斯多德更是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道出了对创新精神的追求,他将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在幼儿教育阶段,他非常重视游戏课程,在初等教育阶段,学生主要学习四科:阅读、书写、体育锻炼、音乐与绘画;在高等教育,亚氏进行了学科分类,开创了十几个学科门类。古希腊三圣在教育方面不断发展,在课程建设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奠定了西方课程发展基础,逐步形成了以“七艺”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对中世纪以前西方课程产生了深远影响。15世纪之后,随着认识的扩大、思想的解放,教育也逐步冲出了中世纪的牢笼,出现了许多教育思想家,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录倍尔、杜威等,他们对课程都有自己的理解,也设置了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现代西方在课程方面既有一致性,更各具特色。以美国为例,20世纪美国课程日益成为世界课程变革的领头羊,不同特色课程及其流派异彩纷呈,先后出现了主人经验自然主义、要素主义、生活改造主义、结构主义、人本主义、概念重建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形式的课程范式。其它类型文明社会中的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在课程发展方面都有自己的贡献。

特色课程的基本含义

1.相关概念分析

第一,特色课程与校本课程。王斌华教授认为:校本课程是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这个定义不太严密,因为这里没有解决好两个概念的交叉部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是相对的一个概念,但笔者大胆认为,二者之间有很大的交叉重叠,当我们从一点出发,就可以把一门课程认定为国家课程,当我们从另一方面看,它又似乎是校本课程。比如,体育、音乐是国家重要课程门类,但某学校根据自己所处的区域,把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或音乐项目置于课程的重要位置时,它就似乎又可在其中分置一门校本课程了。徐玉珍教授力图从课程开发角度,来阐释校本课程,她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如此所开发的成果,自然也就可以称之为校本课程。但是,校本课程还是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依据前人思考成果,这里我们可以把校本课程定义为,学校根据国家课程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办学理念,由学校独立或自主开发、改造、编制的,提供给学生有计划的学习活动的总和。理解校本课程的关键是:是否体现国家意志与学校办学理念的融合;是否体现学校在创制过程中的劳动;是否在学校内进行实施。

校本课程与特色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特色课程是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和发展方向,校本课程形成学校特色课程的基础。再者,特色课程更加体现学校独特教育思想与价值取向,特色课程应该是颇有成效的校本课程。

第二,特色课程与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是与必修课程相对应而言的课程形态。以前往往称之为必修课或学科、选修课或学科,它们的意思相近,比如有人说:“必修课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选修课是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选择修习的课程。”“所谓必修科,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学科。所谓选修学科,则是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出路,容许个人选择的学科。”国家课程是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反映的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或课程管理的权利问题;而选修与必修课程,是对课程实施的规定性,是对是否必定实施的规定,它往往反映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重要性、针对性理解问题。国家课程有可能是必修,也有可能是选修;而地方或校本课程也可能是选修,也可能在学校意义上是必修。

当前,新课程改革以来,强调了课程的选择性、多样性,注重课程根据学生需要而设计,这样在国家课程层面上,出现了必修与选修之分。即使是核心课程,也存在必修(即所有人必须选择的、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的内容)、选修(此部分针对那些参加高考的内容),甚至在选修中也存在不同层次,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所以,在课程的选择性、多样性思想影响下,许多学校加强了对某一学科课程开发的力度,出现了一些针对学科的选修课程。可以说,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是在学校选修课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许多学校选修课程更多的是教师层面上的,而教师层面上的选修课程可以提升为特色课程。

2.特色课程基本涵义

特色课程有着复杂的内涵,原因很简单:一是课程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二是特色本身的理解。

特色课程第一层含义是它的独创性。特色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指“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网络上所说的特色是指时代流行而又被广泛认同的事物。这些都指的是特色所呈现的样式;而特色更多的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大众化的张扬。对外它展示的是社会取向,对内是发展和生存的方向。因此,学校特色发展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校发展所呈现的独特的风格、样态;二是学校追求个性的努力。学校特色发展是教育发展过程中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是学校自我意识的凸显,是张扬学校个性、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许多学校办学实践表明,“特色”是“出色”的最大本钱,特色是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色意味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胜人一筹,只有特色学校才能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可以说,特色的第一个涵义就是它的独特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断超越。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风格、独到的办学理念以及在人才培养、教育科学研究、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特色。特色是个性的体现。要有特色,必先培育和发展学校的个性。在教育体制、办学水平、教学方式、校园环境、教育成果和教师、学生等方面都必须具有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地方。无个性的学校,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缺乏生命力的。在学习别的学校的先进经验的同时,要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能亦步亦趋。没有创新,就没有特色,就难以找到自己发展的路径,难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特色就意味着学校发展的生命力。

特色课程的第二层含义应该是它的相对性。特色是个相对词,是在一个参照系里相比较而言的而得出的判断。不同民族、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学校在课程方面都有自己课程的独特性。另外,每一个课程门类可能都有自己的特色。这里所言特色课程,主要是指在学校这个层面上,即一个学校与之相参照学校相比较而呈现的个性、特殊性问题。这个参照系往往不是非常明确的,我们往往把参照系限定在大致相同类型中,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做比较的那些学校。再者,特色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大的方面是一所学校的所有课程与其他学校课程的区别度,小的方面是该学校的一门课程与其他学校课程的区别度。当然二者应该是相联系的,但为了说明问题,往往可以用一门有代表性的课程来说明。从这些方面看,特色课程又体现它的第三个特性――价值性指向性。

和许多概念一样,特色课程也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中性的;一为价值性的。这种双重理解就决定着特色课程具有纯本质和价值本质两个层次。纯本质就是对事物本义不含价值倾向的科学抽象,是一种自在的中性范畴。价值本质就是让价值色彩“投射”到纯本质之后所呈现的样子,是在价值取向“投射”下丧失中性特征的事物的本质形态,体现着鲜明的社会立场、主观倾向和价值判断,决定着具体事物的性质。所以,人们通常所说的特色课程本质仅指价值本质,即包含价值倾向的本义抽象而得出的概念。特色课程的价值性本质是教育的本质中使人向善的具体推衍,这样以来特色课程必须有它的规定性,这也就是我们考量它的三个主要标准:一是该课程是否集中反映该学校独特办学理念,二是该课程是否与学校办学传统、办学条件相适应,三是该课程是否得到成功实施,产生过较好的教育效果。从一定意义上应该说,特色课程就是好的课程,就是精品课程,最起码是该学校的精品课程。事实上,近代公立学校兴起以来,国家肩负起越来越多的教育责任,课程越来越具有统一性特征,具有修习特征的课程越来越少,相应地具有学校个性的特色课程在不断地退缩。其实,在教育公办、教育民主和教育普及的大背景下,学校特色课程不仅指自身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更多地包含了学校对国家课程的改进(包括整合、扩展、改编等)和基于校本的课程编制等。

此外,特色课程特色还具有内在的丰富性。特色课程不仅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还表现为丰富多彩的形式。有时在课程名称上可能相同或相似,但具体课程旨趣、内容、方法等方面却有很大不同。这里可以“传统文化课程”为例来说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认识的改变,社会对传统文化日益升温,传统文化课程已经走进了大中小学课堂。似乎已经不能称其为特色课程。但事实上,各个学校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同,开发的重点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色彩。北京十一学校历史学科老师利用集体智慧,开发出的传统文化课程主要是以“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载体,凸显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挖掘中国历史文化对世界的贡献,凸显其“文化性”。而北京师范大学良乡实验学校开发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凸显与动手能力相结合的特点,把手工艺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文化遗产之后,制作彩陶、埃及金字塔,通过在“做中学”的方式,使得学生获得发展。北京四中恪守传统文化经典,以诵读经典为中心,希望通过重温经典,体验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还有一所学校,将传统文化中的京剧作为教育的突破口,以认识、制作京剧脸谱,参与京剧表演为切入口,也开发出适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来。这些做法都体现了“以学就人”的思想,都不能称其为学校的特色课程。

综上所述,学校层面上的特色课程,既可以指所有课程所形成的一个体系,也可以具体指某一门课程,二者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因为,如果没有追求卓越的精神,特色精品课程是很难形成的,如果没有对完整课程体系的理解,预想形成一门富有特色的课程也是难以做到的。我们有时候可以说,某某课程是某学校的特色课程,其实也包含着该学校之所以蕴含某某特色课程所具备的课程文化和课程体系。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可以对学校层面的特色课程暂时下个这样的定义:从狭义上看,特色课程是指能够充分反映一个学校独特办学理念,与该学校所拥有的办学资源相适应,产生较好教育效果的一个学习领域、一门课程或一类课程;从广义上看,特色课程更多可能在实施意义上而言的,它可以包括对法定课程再度开发而衍生形成的课程样式。

新课程背景下我国特色课程实施情况

1.新课程改革推动下特色课程运动

世界教育变革浪潮极大地激发了教育者的创新精神,追求个性与特色是许多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特色教育倡导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连续性、倡导教育公平、倡导评价的多元化。这样看来,特色教育就是一项朴实而自然的事业。因为它反映了教育的本质,也适应了时展的需要。课程校本化、特色化就是学校主动变革追求特色的必然要求,也可以理解为学校追求个性、追求特色的集中表现。

追求特色既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动力,也是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上海等一些发达地区就开始了特色课程的追求和探索,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各地纷纷加入到特色课程探索的行列之中。应该看到,新课程所倡导的课程的三级管理和课程校本化运动对特色课程的实施具有非常重大的推动作用。一些走在改革前列的地区和学校非常重视特色课程建设,形成了一些具有自主品牌的特色课程。比如,上海大同中学知识论课程(Theory of Knowledge),从1995年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了,师生反映非常好,逐步形成了该校的一门经典特色课程。广东某学校,原先是所师范学校,音乐等方面有良好的基础,根据这个优势,学校提出了“以美兴校”的办学理念,开发了富有自己特色的美术课程体系,取得良好的效果。上海某学校依托社区资源,以日语为突破口,提出了自己特色定位:以日语教育为抓手,以外国学生部作为新的生长点,以双外语教学为载体,以国际理解教育为重要内容,以迈向教育国际化为追求,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日语及其他小语种后备人才,逐步把自己办成“日语见长,多语发展”的特色学校。特色课程运动直接导致一种新的学校课程体系,比如北京人民大学附中近年来在课程方面不断追求多样性,突出特色性,共开设了100多种选修课,就外语类,除了英语之外,还开设了诸如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等七种语言,还第一次在中学建立了“汽车模拟驾驶室”,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特色课程体系。

2.学校追求特色课程的案例分析

北京E学校是拥有280多年历史的古老学校,也是北京首批进入示范高中的学校。学校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效果得到社会认可。近年来,学校“全面优质、追求卓越”为总体目标,不断探索特色办学的新路子,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将以往办学有益经验与新课程行动相结合,在落实新课程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新思想和新做法,在课程实施和课程开发两个层面,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总结出一套特色课程建设经验:

第一,稳步实施、开发特色。学校明确规定,“课程安排的总体想法是使E学校的课程架构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和适应就社会发展的需求,体现符合E学校办学理念的价值追求,让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成为E学校办学的特色和亮点。”在执行国家课程理念过程中,学校将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基本原则是:高一年级以必修课程和选修II课程为主,高二年级加大选修I课程比例,高三年级以选修I课程和复习为主。艺术、体育与健康、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贯穿于高中三年。E学校将做到100%开齐选修I课程,选修II课程按“文学与艺术”、“科学与创新”、“技术与生活”、“人文与社会”、“体育与健康”五大类设置,约有100多门校本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并明确提出,学生三年中选修课学习至少涵盖上述五类别中的二类,每学期经学生选报后实际开出选修课程40多门。

在具体特色课程门类方面,学校目前具有一定专业特色的社团有18个,也可供学生选择,如:铎韵剧社、模拟联合国、校园中英文电视台、机器人、DI课程、JA课程、金工木工、陶艺、金帆舞蹈团、管乐团、篮球、乒乓球、红十字会等。另外,学生还可自行申报组建社团。

第二,灵活实施,凸显特色。在原有课程领域内,尽可能地开发和设计符合学生需要的拓展课程,或者在课程的时间、空间、技术、顺序等方面做了精心调试,开发出符合学生需求的实施模式。例如,学校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三个学科作为“走班制”选课教学。如“体育与健康”学科,开设了篮球、排球、跆拳道、形体、羽毛球、高尔夫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瑜珈等内容。学校提前在高一年级开设“通用技术”课程,使学生能有较长时间接受技术教育,形成对技术的理解和迁移。高一年级用36学时开设《技术与设计I》,高二年级用18学时开设《技术与设计II》,另外18学时开设校本必选专题:如《陶艺》《家政与生活》《绣艺》《汽车驾驶与保养》《现代农业技术》《简易机器人制作》等。在必修、选修课程的教学时间上均尝试了“长短课”的安排,其中长课1小时,短课45分钟,基本上每门学科平均每周安排1个长课时。“1小时课”的安排并不是简单的学习时间的延长和内容的增加,而是要更多地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整合、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入上。坚持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每周安排2节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安排40分钟的体锻活动。体锻活动以小组活动为主,并设置项目套餐,满足学生多种的选择。每周五早晨还增加了15分钟全校学生参加的音乐理疗课程。

学校非常重视对实验课程的进一步开发,将理、化、生自主实验列为校本选修课程,学生三年要完成6个自主实验,即学生自己进行实验项目设计、自己选择实验装置,自己独立完成实验、自己撰写实验报告。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学校建设了“自制餐”实验室,为学生开展旨在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选修课程创造了条件。现在学校实验室己完成基础实验室、高端数字化实验室、特色实验室、“自制餐”实验室的系列建设。

在技术方面,学校打破时空界限,创设无疆校园。尝试了语文学科在选修模块开设“虚拟课堂”的做法,有跨班级学习的伟人诗魂――诗文赏读选修I专题,有跨校学习的酒神圣歌――戏剧鉴赏与表演选修II专题,有研究性学习专题的张爱玲作品研读,有全员参与的暑期读书心得交流,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及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特别是学校还请家长参与到“虚拟课堂”的教学和评价之中,有效利用了社会资源,也利用这个平台让更多家长了解了孩子的学习状况,加深了对孩子的理解与认识。信息技术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和平台,E学校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数字校园建设,网上选课、网上学习、网上提交作业、网上班会、网上备课、家校联系网络平台、教师博客等都在为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创造工作与学习的环境和资源,而不仅仅把电脑当工具。

第三,利用综合学习,拓宽特色内容。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涵盖了军训、学农、社区服务、参观、社会调查、职业见习、国际化交流等内容,特别是建立的“义工制度”是E学校的特色,是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良好载体。职业见习活动是E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又一特色,通过中国五百强企业如“壳牌”“摩托罗拉”等搭建的平台,为学生提供考察见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意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应贯穿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一种学习意识,应成为任何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和习惯。在所有的课程中都应该融入这种学习方式,而并非与其他课程相区别而独立开设。它不能仅靠特定的时间、特定的课程来完成,也不是在特定阶段的一种成果,而是反映在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给学习带来的效果上。为此我们改变了以往简单的以课程形式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做法,而注重引导学生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自觉融入日常学习中。作为起始阶段,在高一年级仍安排一定的课时由导师带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做好开题、研究过程和结题的各项工作。高二年级则不再单独设置课程,而列为日常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选题也大多与课内学习内容中应用问题相对接。并借助“虚拟课堂”等多种形式来呈现学习的过程,完成相应的评价。

根据以上叙述可见,北京E学校在实施新课程中,创造性地结合了自己的理解,在开发、实施两个层面凸显了特色,被视为比较成功的典型,具有示范意义。当然,由于校本化实施与特色课程开发需要大量的物质保障和智力支持,因此课程质量未必完全能尽如人意。其校长坦言道,课改中还存在不少让我们感到困惑的问题,如初高中课改对接问题,教材的体系和内容问题,高中教育成本问题,师资的编制和培养问题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在笔者与学校的6位教师和10名学生访谈过程中发现,大家总体上比较支持学校课程创新举措,也认为取得了很大成果,但还是流露出这样的情绪:一是,课程过分照顾到学生需求,而忽视了老师的感受,老师的压力太大,甚至不堪重负;二是,特色课程和实施过程中,有的质量不高,学生评价的满意度也不高,有的选修课程开设学生比较有兴趣,但是后来就不买账了;三是,面临高考压力,教师、家长、学生心存疑虑,不敢怠慢高考科目学习。

特色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在课程改革运动的催生下,课程校本化如火如荼,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特色课程发展,“千校一面”的状况在这些学校不复存在,一些又“绝”又“独”的校本课程不断出现,推动着学校发展。然而,在校本开发过程中也存在着若干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第一,从开发动机来看,为开发而开发现象普遍。现在许多学校都一刀切规定,每位教师都要开发出校本课程来。这使得老师们感到非常累,甚至有些老师产生了抵触情绪,因为他们感到自己应该从事的课程教学还没有达到完美情况下,开发那些“课程”属于“吃力不讨好”的行为。由于某些硬性规定,开发课程成为老师一项考察指标,许多老师硬着头皮开发课程。许多老师由于时间精力的限制,对自己所开设的课程的教育意义没有把握,有些人对开发的课程的价值产生怀疑;不少教师基本上都没有开发课程的经验,而学校也没有对老师们进行过富有实效的培训,很多老师甚至是在迫于应付。由于对校本课程认识上存在着问题,在一些学校,尤其是一些优质学校,校本课程不实用,形式上过于花哨现象比较突出。

第二,特色课程的科学性、有效性有待提高。开发一门好的课程应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既需要开发者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准备,还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物质条件作保证,另外还要有一定的试验完善期,即便是对学科课程进行补充、拓展、整合等再开发,也需要科学论证。特色课程科学性与有效性之所以存在一定问题,关键是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和现有条件。目前,特色课程最主要的依据是学生的选择与需要,能够成为特色的,必须是学生喜欢。然而,学生的喜好固然是课程开发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之一,但它绝对不是唯一的指标。许多课程学生喜欢,但未必是有意义的课程;许多课程学生不喜欢,但未必是没有价值的课程。教师为中心的课程观固然是不对的,但把学生选择作为唯一评价指标的课程观也是片面的。还有,一些学校喜欢好大喜功,认为课程越多越好,越多越有水平,其实不尽然。“博识课”应该是首都师范大学附中引以为傲的校本特色课程,即便是开设了三年时间,他们还是感到,“要把这门复杂的新课办好,三年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即使用了全校的力量,他们还是觉得这门课程有三个比较突出的困难:课程资源、教师水平和理论高度。

第三,评价标准是一个薄弱环节。课程评价包括了课程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学校课程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评价问题。一位教师开设了“古诗词欣赏”,但仅仅就是把一个个诗人拿出来,介绍生平加上几首代表作就完事,没有自己的理解,更没有从学生出发来发现其教育意义。在特色课程的评价和把关上,学校没有足够人力来为每一个课程做出准确的评价,开设前只要老师将自己的申请和大致的课程方案递交上去之后便可以得到认可,如果有学生选择则通过。许多学校没有选修课的评价标准,唯一的标准就是学生选还是不选。笔者认为,课程权主要应该是教师的,课程价值的评价应该是课程设置的重要部分,必须对课程开发进行督促和评价,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坚持走精品道路,防止一种简单化的实用主义路线。

第四,特色难以凸显。课程论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流派分呈,除了极个别流派外,其存在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套用一句流行话,没有最好的课程,只有最适合的课程。最适应本校办学实际的,就是最有自己特色的东西。当然,特色不一定就是不一样,最重要的要有自己的理解。上海某学校没有开设那么多外语课程,只依据自己的历史,突出日语课程就是一例。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明确学校发展定位,端正特色课程开发动机,制定相应的课程制度。特色课程是受学校办学理念制约,有的学校对自己学校发展没有特殊理解,仅仅从课程方面做文章,甚至要求老师普遍开发课程,这不仅不能无法保证开发的课程质量,更难以形成调动教师积极性。因此学校需要对未来发展进行准确定位,制定相应制度,鼓励有条件的老师参与特色课程开发之中,或者引进相关资源,丰富现有师资力量。

第二,与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合作,指导教师学会开发课程。

第三,注重对课程的评价。有些课程提出后没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学生学到哪是哪,学到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比如,某学校开发了《名家进校园》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要选择一定量的课时。可是这门课程怎么评价,没有规定。学生只是到场即可,点个卯就行了。这样的课程最终会发挥应有的效应吗?

第四,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利用相关资源丰富学校特色课程。比如北京十一学校开设了马术、滑雪等课程,深受部分学生的欢迎,但学校没有这样的条件,于是就与校外的相关机构联系。这样便解决了问题。

(作者单位:团中央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

特色的校本课程篇7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2―0030―01

学校的特色发展,归根结底就是“学校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三位一体全面优质的特色发展。创建特色学校要与时俱进,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本文就创建特色学校谈几点体会。

一、创建特色学校的意义

学校特色强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这也是特色学校的追求和主要特征。建设特色学校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学校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学校特色也是一所学校能体现并推动学校整体发展的精神品质,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实践、发展、积淀而趋稳定、成熟的标志,是学校获得突破性发展的生长点,也是学校所具有的独特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二、创建特色学校的策略

1.用固有的特色元素来丰富办学理念。一是继承和发扬学校的光荣传统与优良校风,激励全体师生员工刻苦学习,严谨治学,开拓创新,不断奋发进取。二是办学思路的提出。学校在发展中明确要达到的美好愿景,即“学校有特色,校长有思想,教师有风格,学生有特长”。

2.选准优势项目。选择特色项目,是取长而不是补短。因此,学校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要在与同类学校的比较中分析出自己的特点和差异,找准优势作为创办特色学校的突破口。选择优势项目要遵循“三出发”原则: 一是从学校实际出发,要对本校实际进行客观分析,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二是从素质教育出发,特色学校建设必须坚持素质教育大方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三是从公众需求出发,教育是为公众服务的,学校创特色其实就是创优的过程,就是学校给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的过程。

3.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是保障。学校要以国家课程为基础,采取稳步推进建设校本课程的策略。一是成立学校课程委员会、学分认定委员会等组织机构来统一规划、指挥和宏观协调。二是制定课程开发、课程审议制度,对每一个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审议与评价。三是为了保证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制定选修课程实施方案、校本课程评价方案,为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与效果保驾护航。四是学校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才艺大比拼等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形成“涉及面广,实施灵活”的校本课程特色。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推动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本化、学生活动课程化、校本研训特色化,凸显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

4.用特色高度的视角来引领教师群体。学校的特色首先特在教师,没有特色的教师,就没有特色学校。教师特色是学校特色的着力点。学校对全体教师的优点特长、潜能优势进行全面调研,从培养和培训两方面建设特色教师队伍。具体来说,一是制定并实施学校打造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队伍培养方案、教师特色专业成长发展规划等。二是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团队建设,加强校本特色课程培训,开展教育科研、创建特色学科、开发特色校本课程等实践,增强教师对学校特色的认识和把握。三是加强教师的对外交流与学习。学校选派教师到其他学校参观学习,同时请专家来校培训。使学校基本上形成一支具有与学校特色建设相吻合的教学理念、与特色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能力、与特色课程开发相匹配的特色师资队伍。

5.用长远的眼光塑造全面有特长的学生。学校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学生,而且应该是全体学生,这是教育本质所决定的。也就是说,特色学校不是因为少数学生“特”而“特”,而是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而“特”。学校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和特色基础进行设计,组建篮球、足球、街舞、小记者俱乐部、文学社、棋类爱好者协会、书法和绘画爱好者协会、法治协会等社团。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实施扬长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之所能,使其凸显长项。

特色的校本课程篇8

关键词:特色课程设置;学生需要;特色教育创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明确提出了中小学创办特色学校的要求。学校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质的学校教育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有特色的学校,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没有特色的学校,只能使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创建特色学校,学校优质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

怎样打造特色学校?如何充分开发学区特有的地域资源优势,构建学校办学特色,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这些问题是困扰学校的难题之一。研究和破解这些难题,让自己的学校从千百万所学校中脱颖而出,是不少学校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办学理想。创建特色学校,开发人才资源,塑造校园文化,打造教育精品,是学校发展的理想境界,是办学者的至高追求,也是时代赋予校长们的崇高历史使命,它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特色学校的创建,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校发挥优势、开拓创新的有效载体,是学校是否可以持续发展的关键。

课程设置是实现创设特色学校的重要途径。课程的发展应该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课程变则学校变、教育变,课程不变则学校不变、教育不变。那么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呢?怎样才能既保证国家对课程设置的要求又能实现创设特色教育,同时又满足学生教育的需求?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做的主观反映。课程设置要根据创设特色学校的需要,根据学生对教育的需求,达到与高级中学特色教育相承接,挖掘并培养符合高一级教育需求的学生而设置课程,以课程设置保证特色教育的实施。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比如,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其次,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再者,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及产生的不良影响,都足以说明推进课程变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不难看出课程成为校长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的载体,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就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就应该建构什么样的课程。

一、特色课程设置――从学生“升学”需求入手,从特色高级中学相应特色课程出发

初级中学的教学要满足社会需求,满足学生上“好学”的需求,设定课程,就是要保证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得以实现。以南昌市为例:南昌市实验中学办有音乐美术特色教育高级中学,其中以音乐艺术教育特色著名,为高等院校音乐艺术专业输送了大量人才,全市有志于音乐艺术专业的初中毕业生趋之若鹜,有这方面爱好的考生求学都有些难,我们一些学生都苦于没有专业成绩,南昌市第十八中学以美术特色著名,在美术特色教育上形成了品牌,深受这一艺术类考生青睐,大多数美术类的高考生从这里走向高等艺术殿堂,我们初级中学很多学生向往就读南昌市第十八中艺术特色班。这些特色高中专业班级,深受社会喜爱,满足了部分学生的求学需求。我们的课程设置就要从衔接特色高级中学的特色课程入手,以满足学生升学的需求。

就硬件和软件条件都比较差的学校,文化积淀不够,学生主要学科素质较低,要想办好就必须办出特色来。以我们南昌市为例,中学招生范围划分不够科学,同时在就近入学的管理上也不到位,尤其是一些热门学校收地段外生源问题,导致学生偏向热门学校流失,造成薄弱学校入学学生素质偏低,在主要学科方面的学习远远不如市属中学。那么创建特色学校,要从特色课程入手,从学生爱好、需求出发,走出瓶颈,办特色学校。

二、基础课程――实施课程校本化,从适合学生发展需要入手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学校教育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公民基本素质的保障。因此,国家课程体现的是学校教育“共性”的一面。而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遗传素质不一,因而特点千差万别。这种差异的存在,决定着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必要性。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

新课程改革倡导课程的多样化,推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时值国家正倡导办特色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我们理解:素质教育的核心也应该是课程。素质即能力即素养。从哪里来?从课程中来。也只有将课程规划好、设计好、实施好,学生才有可能从各门学科中获得各种能力和素养。为什么要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实施呢?一方面,如果国家课程(基础课程)没有实施好,学校、教师和学生是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去开发、实施、参与其他课程;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在没有实施好基础课程的同时,硬要盲目开发和实施其他课程,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有人认为,搞课程设计留给我们的时空很小,就只有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那点“自留地”,而国家课程是不能动的。虽然国家课程设置我们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创造性地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做到更细致、更有效,让其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内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体现其基础性和工具性。

我们认为应坚持以国家课程设置标准为纲,以满足学生需求为目的,创设特色学校,改革课程设置,从根本上确保特色教育的实施。

1.以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为前提,研制校本课程设置标准系统。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坚持以实现国家课程的教育目的为前提,从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出发,利用学校课程资源,细化课程标准,合理开发课程资源,“让每一朵花儿在科学与艺术的熏陶中安然绽放,每一颗金子在智慧与道德的锤炼下闪闪发光”。课程校本化的做法不仅增强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中的适应性,而且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根据特色学校特色课程的需要,在地方与学校编制的课程上下工夫。把特色的课程门类科学地安排到课程设置中去,研制出表现本校特色课程设置及标准。

2.形成特色教育的校本教学内容系统,增强教材的针对性、系统性、拓展性(即对教材创造性使用,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我们的特色教育就是要保证学生升学上与特色高级中学教育教学内容的一致性,设置的课程以及教学内容系统都要为学生开发自身特长和进入相应的特色高级中学服务,针对性是第一位的,在这个前提下保持系统性和拓展性。

3.编制特色课程教学设计系统,突出教学设计的多样性、分层性、整体性。教学设计要经过教研组反复研究,彰显个性、层次性,体现不同年级、不同内容、不同要求。

三、自主课程――发展个性特长,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

长期以来,我们的优势是长于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扎实,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很欠缺。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设置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价值取向,通过分析框架、制定目标、确立方案、组织和实施、评价与改进等五大环节来形成校本教材,构建起完善的课程体系,其目的是在构建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引领,最终为学生服务,使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基于此我们开发了自主课程。自主课程即地方或校本课程,它是二期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它的内涵是指在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从而发挥学生个性潜能的优势,通过兴趣活动培养,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长,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个性张扬的多元化人才。学校在广泛征集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师资,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要立足于校情,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以学生为本,开发并实施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为学生进入高级特色中学的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工业智能化解决方案范文 下一篇: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