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手写笔记范文

时间:2024-04-09 17:42:34

高中历史知识点手写笔记

高中历史知识点手写笔记篇1

【关键词】 新课程 历史笔记 过程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162-01

1 历史笔记的现状

大多数历史教师都比较注重学生课堂笔记习惯的培养,但着眼点却只关注教师讲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对学生历史学习中思考、感悟、交流、讨论的笔记关注不够;只关注课堂的笔记,不关注整个历史学习过程中的笔记,重视了“历史课堂笔记”,不重视“历史学习笔记”。从学生的角度看,很多学生仍然没有养成良好的笔记习惯,把笔记当作任务、课堂笔记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即使有较好笔记习惯的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仍是不少学生的尴尬境地。以下试结合我班学生的历史课笔记的几种类型作一简要分析:

1.1 标注教材型笔记

这类笔记做起来较容易,上课相对轻松,主要功能是帮助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很多学生选择这种形式的听课笔记,有划划写写在书页旁边的,有用不同颜色涂出相应文字的。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看,这种笔记方式一定程度上能保证认真听讲的时间,又可以通过对教科书的批注学会看书,找出书中的关键词句和信息,对后续的复习也有一些作用。但整本书划划写写的,有时会重点不够突出。不能反映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方面明显不足。

1.2 知识结构型笔记

这类笔记基本上较好地囊括了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清晰而详备,也有助于学生把握历史知识的框架结构。(有些教师喜欢用各种示意图、表格来呈现历史知识结构,相应的表格式、图示式的笔记在本质上仍是属于知识结构型的。)在课后历史学习和复习的某些环节中,可以用看笔记代替看教科书,达到“把书读薄”的要求。从笔记的过程看,这类笔记所花的时间较多,如果是随堂记录的,听课时必须非常认真。调查发现,做这类笔记的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形成习惯后,多数学生也不会因做笔记而影响听课;部分学生笔记速度较慢,需要课后结合教材和其他同学的笔记加以补充。这类笔记无论从历史知识掌握的角度,还是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都对学生历史学习有不小的帮助。但这种笔记仍是基于接受式学习的,往往对历史问题的质疑、探究明显欠缺,有待进一步改进。

1.3 问题重点型笔记

比较而言,这类笔记既有一定的知识结构,也记录了值得思考、探究的问题。不仅能反映听讲的情况,还能反映思考、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说明这类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听课很积极、思维很活跃,初步具备了探究学习的习惯。调查发现学生中这样的笔记比较少,多数学生认为这样的笔记知识点太少,参考答案记录不够,不利于阶段性复习。

综合考察以上四种类型的笔记,总体上还是基于听课的,体现的仍然是接受式学习为主的历史学习方式。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看,笔记作为经典历史学习方法的功能发挥不充分,基于看书的笔记、基于思考的笔记、基于讨论的笔记、基于探究的笔记等都付之阙如,这方面做得最好的问题重点型笔记,也是浅尝辄止,效果并不理想。

2 开发笔记在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下的新功能

2.1 使笔记成为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载体

从笔记的功能看,要让笔记不仅成为复习巩固工具,还要成为保证听讲、启发思考、记录过程的载体。从笔记的内容看,要改变只记知识点、提纲、知识结构的传统,增加笔记的内涵,特别是要记录阅读所得、听课所感、思考所悟,反映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从笔记的形式上,可以设计符合自身特色的分栏目笔记形式,例如,可以通过知识结构、问题探讨、错题集锦等笔记栏目,记录历史学习过程的点点滴滴,使笔记成为自己复习巩固的好帮手,也成为历史思维发展的成长记录册。

2.2 使笔记真正成为辅助学习的一种方法

很多历史老师规定上课必须记好笔记,有时还要加以检查,很多学生因此把笔记作为一项历史学习的“任务”来完成。有不少历史成绩好的同学笔记比较“随意”,有的根本没有笔记本,把很多重要的内容、问题标在课本上,但他们上课时从容听讲,踊跃回答老师的提问,有些还在教科书的天头地角记了很多自己思考的问题,学习非常主动。这一现实告诉我们:笔记不在于形式问题,不要把笔记变成一项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都不必对笔记本的具体形式有硬性要求,不能被形式主义的那一套束缚了手脚。历史学习的一项“看家本领”就是会记笔记,要从方法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会笔记:包括如何记录阅读和听讲中的关键信息,如何记录阅读和听讲中发现的问题,如何记录思考和讨论中思维的火花……,笔记一旦成为习惯,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终身受用学习方法。

2.3 笔记不仅是教师课堂的重现,还是学生学习、思考的延伸

高中历史知识点手写笔记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B-0084-02

中考复习是广大初中历史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教师怎样指导学生,才能使学生在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历史中考复习指导策略。

一、组织分册复习

第一轮的复习主要是进行分册复习。在组织分册复习时,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让学生熟悉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每一课的重难点,及教材的知识结构、课题、框题、标题内容和页码等。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疏通每册书、每个单元、每节课的知识结构。然后,点明每一节课的基础知识点和重难点,可以让学生用笔在书本上标注或做笔记,然后,要求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识记相关的知识点。最后,组织课堂训练。教师可提前收集或设计与所复习的内容相关的习题作为课堂训练的主要素材,每节课训练两道题,可以采用口头抢答或限时笔答的方式。训练完毕,教师应及时进行点评,并重点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套用课本的知识点来解答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牢记知识点并融会贯通,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组织专项复习

第二轮的复习主要是进行专项训练。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针对中考的题型来进行专项复习。专项复习的题型分为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综合实践题等。

在选择题的训练上,笔者主要针对课本重难点来设计题目让学生反复训练,特别是让学生训练模棱两可、容易混淆的内容和题目,这些内容和题目学生最容易丢分。训练后,笔者及时进行讲评,讲评时着重讲解和分析,容易的题目“一点就过”,不用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材料分析题的训练上,笔者先教学生如何审题,让学生先懂得题目“问什么”“考查什么内容”,然后让学生讨论“该怎么回答”“用什么知识点回答”“该从哪些角度回答”“该答什么内容,不该答什么内容”等,最后笔者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答案。之所以如此重视审题训练,是因为审题非常关键。在考试中,学生一旦审题失误,就会答非所问,导致失分。

综合实践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主题班会怎么开”“倡议书怎么写”“调查报告怎么写”等。在教学生如何开主题班会之前,笔者先拟一些主题让全班同学讨论班会的准备工作以及班会的步骤,然后让学生选出一个班会课主持人,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在快乐的课堂活动中学到了开班会的方法和步骤。最后,笔者进行总结并教学生如何写出清晰的开主题班会的步骤。在教学生写倡议书时,笔者提前搜集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关于让学生自觉远离网吧的倡议书”“关于搞好城乡清洁卫生的倡议书”“关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倡议书”等。上课时,笔者先指导学生怎样写倡议书,接着让学生试着去写,然后检查并指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主题、称呼、格式、内容、步骤等写法不当,字数太少,内容太简单,答非所问,概括性不强等),一一纠正,教会学生该结合课本的哪些知识来写。最后,笔者结合范文给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参考、学习和借鉴。在教学生写调查报告之前,笔者先让学生讨论调查的对象、方法、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分组并按步骤试着去做调查,调查完毕后让学生试着写调查报告,最后,笔者再指导学生如何写调查报告。总之,综合实践题的训练要让学生进行亲身体验。

三、组织综合复习

在进行分册复习、专项复习之后,紧接着应组织综合复习。组织综合复习要遵循分类和细化、逐步加深与加宽、渐进分化的原则,经过多轮复习,逐层充实提高,使学生从低到高渐进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每一次的复习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一次比一次深入,可以是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综合实践题交叉训练,可以是中国历史题目和世界历史题目的混合训练,可以是分类训练(如战争类、教育科技文化类、民族关系类,或者是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等内容的训练等)。另外,还可以针对每课书、每册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综合题训练。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回答综合题时往往存在答案不全面的问题,或者不懂得从历史教科书中寻找相关的知识点来综合解答问题。所以,笔者会先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教给学生综合解题的方法和技巧,然后,再进行习题强化训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四、进行查漏补缺、归纳整理

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意查漏补缺,要回过头来看看还漏掉了哪些重要的知识点没有复习。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往届中考的题型以及中考的命题方向,包括各省市、各县的中考题和模拟题。教师在中考前要对重点、难点和热点题目进行整理和归类,把题目连同答案要点列出,并在题目旁标注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及知识点具体在哪册书的哪一页,然后编写目录,打印装订成册后发给学生人手一册,让学生识记和背诵。这种方法可以节省复习时间,巩固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弄清“哪些知识点该识记”“哪些知识点该背诵”“哪些知识点要做到灵活理解和运用”。

五、进行应考心理和应试技巧的指导

要让学生在中考中考取好成绩,除考前要做好充分准备之外,应考心理指导也相当重要。应考心理会影响学生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如果学生在考试中心理过度紧张,就很难考出理想的成绩。因此,在考前,笔者会教给学生调节心理的方法,如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多散步,多听音乐,掌握呼吸调节法、转移注意力法、心理暗示法、紧握拳头法等,或者笔者会直接运用元认知技术对心理过度紧张的学生进行干预。另外,笔者还注重让学生掌握考试的技巧,如先审好题再答题,写字要工整,做题先易后难,答案应简明扼要和全面,表达要精练新颖,试题不留空白,多角度回答问题等。学生们掌握了这些方法和技巧之后,考试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总之,教无定法,只要教师在平时的应考复习中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探索新的复习方法,注意总结经验教训,定能找到好的指导方法,帮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高中历史知识点手写笔记篇3

【摘要】如今,学科发展已越来越被我们所关注。这就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个细节都需要不断的完善。复习前课环节对于一堂课来说,虽然用时较短,但却处于最开始阶段,因此依然值得我们关注。而作为初中历史学科,目前普遍采取默写的方式并不能适应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甚至造成师生对立的局面。而如果我们以开卷形式替代默写形式,辅以竞争和奖励机制,就可以消除这些弊端,促进历史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 复习环节;默写形式;开卷形式;奖励机制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复习的意义

打造高效课堂是当今教育界所大力提倡的。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积极地实践,大胆地创新。对于教师来讲,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基于每个学科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各个学科都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适合自身的复习环节。复习环节可能只占用课堂的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处于一堂课的初始阶段,如果设计不当,很可能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流程。对于我们初中历史学科,在讲授新课前,大多数教师都会花一段时间对前课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当然,我认为这样的复习环节的设置,也是由我们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复习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就我所处的地区来看,大多数历史教师采取的是默写的方式。但它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基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在教学中应确定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如果我们的教学要求远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那么这反而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在初中阶段,就学科特点来说,默写历史事件的相关内容超出了对部分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能力要求。如果我们布置背诵的任务的话,那么学生不仅要花一定的时间完成笔上作业,还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背诵所学历史事件的相关知识点,这对于后进生,无疑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学业负担。

第二、随着对有效课堂的不断研究,就有专家指出“针对性教学才是有效课堂的灵魂。”而从初中历史的考试方式来看,默写的复习方式针对性不强,提高成绩的效果也并不明显。我们知道中考历史是以开卷考试的形式来考察学生,如何利用好教材才是考试成功与否的关键。而默写则是一种脱离课本来考察学生的复习方式,它对于闭卷考试来说是相当必要的,但对于开卷考试的科目,它的针对性则值得商榷了。

第三、当今学习理论的主流——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中特别强调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默写的这种方式较为机械枯燥,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容易造成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厌恶感。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复习环节的有效策略

综上所述,将默写作为历史学科的复习环节并非行之有效。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既能适应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能力,又有利于和谐课堂的构建,最终能显著提高学生成绩的复习环节。为了能找到解决的方法,我开始广泛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其中一个学生的真心话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他告诉我:“其实我们不管什么科目的默写,都会有很多的学生采取各种各样的作弊手段,而且是屡禁不止,防不胜防……”这段话给我的内心以极大的震撼!心情平复之后,一个念头在我脑海中闪现:既然默写不得人心,作弊又难以根除,作为开卷考试的历史学科,何不直接采取开卷的形式进行复习呢?拿定主意后,我就开始着手对课堂复习环节进行改革。具体方法是:先由教师在课前准备几道与上一课所学知识点相关的题目,学生采取开卷的方式,依照课本中的笔记找出答案,但过程中不准与他人交流。这里教师所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需要明确我们设计题目的目的,不能仅仅是对教材知识点的考察,关键在于要体现对学生所做笔记的考察。我认为这种复习方法的转变,优势在于:

首先,这种方式更加适应了历史学科的特点,也更加符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从而起到了减负的效果。采用开卷的复习方法,历史学科所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将大为减少,复习考察的难度相比默写也大为降低。学生只需要提高课堂的效率,在理解的同时做好课堂笔记,就可以轻松应对这项任务,让中等生和后进生也能感受到自己完全有能力学好历史,这就更有利于重塑他们学习历史的自信心。

其次,这种方式对开卷考试更有针对性,可以起到更好的提高成绩的效果。采用开卷的方式作为复习方法,目的就在于通过让学生在书上找答案来检查学生做笔记的情况,使那些没有完整规范笔记的同学感受到做好笔记的重要性。在反馈环节,我们就可以通过批改了解哪些同学的课堂笔记有问题,这样就更加便于我们去在课后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

除此之外,最值得我们关注的还应是学生的兴趣。正如著名教育家皮亚士所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开卷的复习方法虽然改变了原有的复习方式,但在过程环节上仍然显得单调机械。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我在这一环节引入了“小组竞争”的机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行这一机制后,我发现同学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空前的高涨。在这样的氛围下,班级整体的复习情况也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观。

国家的强盛需要改革,学科的发展同样需要不断改进,墨守陈规只会固步自封。作为一名普通的历史教师,课堂就是我们的主要阵地,因此对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哪怕这个环节只有短短几分钟,我们都可以在原有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自然界一只小小的蝴蝶就能引发海啸,这些道理都在提醒我们细节的重要性。对于我来讲,本次教学实践只是对短短几分钟的复习环节,在考察形式和奖励机制两方面做出了改变,就使我看到了学生无论在课前、课上以及课后的巨大变化,真的获益匪浅。因此,我定会继续坚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改进自己,为促进学科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高中历史知识点手写笔记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错别字;纠正

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知识与能力”部分明确

要求“学生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不仅要熟悉重要的知识点,还要能正确写出。

历年的南京市《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中都要求:考生所答的历史专有名词、历史人名、历史地名、朝代名称等,如出现错别字,皆以错误判定,不予给分;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也不予给分。但不少学生对正确书写问题仍然是不够重视,这就不仅会影响学习成绩,而且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因而应将规范书写问题列为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内容。

教师大都采用口头默写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但随意性比较大,效果不理想。自上学期以来,笔者自己编制默写讲义,以新课标为依据,紧扣中考考点,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以填空题型为主,可以当作课前预习案,也可以当作课后默写讲义。由于难易适中,可行性强,因此学生从中不仅可以收获历史知识还可以收获学习的快乐。现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四课的讲义默写为例。

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的诞生:(①)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②)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③)时,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大大扩充了国学规模;武则天时,开创了(④)和(⑤);唐玄宗时,将(⑥)成为进士科主要的开始内容。

3.科举制的废除: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⑦)多年,直到(⑧或⑨)才被废除。

比如②处“隋炀帝”中的“隋”“炀”,④处的“殿试”,⑤处“武举”中的“武”,⑥处“诗赋”中的“赋”,都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字词。笔者不仅在幻灯片上展示这些字的正确写法,还让学生亲自到黑板上书写,结果真是“不写不知道,一写吓一跳”。

比如“武”

“试”的书写,很多学生多写一撇,“隋”多写个“走之旁”,“炀”写成“汤”或“肠”,令人啼笑皆非!

笔者教授的是初一历史,坚持每节课都安排听写或默写。经过积累笔者发现,错别字出现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错别字出现的主要原因:一是学生书写态度不认真,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二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再像小学那样重要,于是,多数学生在写字方面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从而导致错别字接二连三地出现在作业本上。

高中历史知识点手写笔记篇5

概念地图也叫“思维地图”或者 “思维工具”。概念地图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学习制作一个好的概念地图,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一是确定中心主题。确定你希望利用概念地图理解的问题焦点、知识或概念,并用这个焦点主题作导引,找出与中心主题相关的概念,并罗列出来。二是确定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列出关键概念后进行排序,把最一般、最抽象和最具涵盖性的概念放在最高位置,从属的概念安排在下面。三是初步拟定概念地图的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可以把所有的概念写在活动的纸片上,然后把这些纸片按照概念的分层和分支在工作平台(如黑板、卡纸)上进行排列,初步拟定概念图的分布。四是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并在连线上用连接词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横向连接能有效地帮助了解某一知识范畴内的关系。当大量相关的概念连接起来并形成层次后,可以看到对应某一知识、命题、中心主题的意义架构。五是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包括为概念地图进行概念的增减或改变上下层关系等。修改和完善的过程能带来新的启示和有意义的学习。如关于 “两极世界的形成”的历史概念图。

二、概念地图的应用

1.组织构架,呈现知识要点

作为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和分层级梳理概念的知识导源图,教师可利用概念地图在学生开始学习历史课文前组织前导构架,呈现知识要点,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按阶段进行学习。

2.探讨问题,捕捉讨论中的灵感

研究发现,当学生试图用图表来表示他们的思想时,最能激活学习的思维。画一幅概念地图好比经历一次头脑风暴。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想法顺利地写下来时,其思路会变得更加清晰,头脑也会接受新想法。这些新的想法可能与已经写下来的想法有联系,而且会引发新的念头。在探究式历史课堂教学和学生小组讨论中可以将大家的意见和观点及时用概念地图表达出来,然后进行必要的整理,会能够得到一个非常好的思维成果。

3.听记结合,科学做好课堂笔记

听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成绩的好坏与课堂听课效果成正比。课堂上要正确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以听讲为主,适当地记课堂笔记。采用概念地图为工具记录笔记,不仅能够帮助进行归纳总结,而且整堂课的思维重点、思维过程以及不同思路之间的联系也可以清晰地呈现在图中。这既能节省记录时间,又能保证听课效率,对于今后复习也有极大帮助。

4.复结,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历史复习记忆内容多、容量大、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对历史学科来说,记住就是硬道理,理解就是好手段。作为强有力的学习、记忆知识的助手,采用概念地图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记忆繁琐的束缚,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结构及内在联系,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系统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概念地图的制作、修改、反思、再设计完善的循环往复,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升元认知学习技能,最终学会学习。具体操作时可以呈现留有部分空格或包含部分错误的概念地图让学生填空和改错,更可以演示概念地图制作实例,并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独立画制概念地图。

参考文献

[1]朱学庆.概念图的知识及其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2(10).

[2]王天蓉.在学与教中应用概念地图举例[J].信息技术教育,2003(9).

[3]钟志贤,陈春生.作为学习工具的概念地图[J].中国电化教育,2004(1).

高中历史知识点手写笔记篇6

金陵晚报记者肖林

最近,南京博物院学者庄天明在考察了国内外史料之后,公布了其书法执笔流变的研究成果,并用大量古画资料证明:历代流行时间既早且久的是两个手指执笔的二指单钩法;现代普遍流行的五指执笔法,并非历代传承有序的执笔方法,而是历史短暂的“新生事物”。这一研究成果对于书法家与书法研习爱好者意义如何?这种对于类似“标准答案”的推翻,是对书法学习者的一种解放吗?记者采访了庄天明先生,《执笔的流变——历代执笔图像汇考》一书责任编辑、书法家兼理论家徐金平,还有书法家许静以及部分书法研习者。

书法研究者:

五指执笔法抬高了书法门槛

虽说关于“执笔的流变”展览及图书最近刚推出,庄天明先生对于执笔法的研究与实验其实早就开始了。早在2011年的4月间,记者就曾在兰苑为昆曲演员等举办的书法特训班上,亲耳听到庄老师对执笔的历史的知识普及,提出只要你觉得舒适,大可采取二指或三指法握笔,这样古已有之,实际上也更加灵活方便。转眼近四年过去,关于对书法执笔的认识终于有了展览与图书的形式,面向大众推广。而这究竟有没有改变五指执笔法这一现代书法练习的“标准答案”呢?庄天明介绍说:“其实现在在书法专业人士当中,对二指、三指执笔法的认识已经相当普遍了,但是在教科书、字典当中,五指执笔法仍是定选,没有改变。要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可这一点,就必须改写教科书、字典。”

徐金平也认为:“五指执笔法太狭隘,也太难了。这大大抬高了练习书法的门槛,对书法教学也形成障碍。这让孩子们也形成一个错觉,觉得这书法不是一般人能写的。你手拿毛笔抖呵抖呵的,怎么能坚持写下去呢?你为什么不能改用二指、三指执笔法?这好比让一个人还不会加减就直接去乘除。当然,有些时候我们也可以采用五指执笔法,这种执笔法还是有它特别的用途,但你要记住的是它不是唯一。”

书法家:

其实表达比执笔更重要

书法家许静曾为不少名导演的电影题写片名,她本人也尝试过不少实验书法,用“拖把”大的毛笔写字对她来说也很平常。“小时候练习书法的确也是用的五笔执笔法。至今我写小楷的时候还是用这种方法,但是大笔的时候用抓,再大的笔是握,总之怎么舒服怎么来。我认为怎样执笔并不重要,表达才是更重要的。”

许静平时也做书法教学。她透露庄天明老师也曾来到她这里,尝试让孩子们练习二指或三指执笔法。“这里有个执笔习惯问题。有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练习,也早就有了五指执笔的习惯,要他改掉还真有点难度。但是还从未练习过书法,没有书法基础的人用二指、三指连续书法的确可以更方便。我觉得在教学上应该不刻意要求遵守某种执笔方法,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执笔习惯来,更注重表达的效果。”

练习者:

吐槽“五指、如握鸡蛋、笔不能斜……”

关注书法史的人大多知道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回忆起儿时练习书法的经历,不少书法爱好者连呼上当,连上面这个故事也是个误区。在出版社工作的俞女士说:“真正懂书法的老师,有些老师也是乱教。特别强调一定要握紧毛笔,还会突然从身后抽走小孩子手里的毛笔,就是为了检查是不是握得很紧。还有开始练字时,手心握个鸡蛋再执笔……至少要竖着握毛笔,不能斜着。其实小时候常练习楷书,多用中锋,所以毛笔和纸是垂直的。但是行书草书就无所谓了,本身运笔自由,笔肯定是斜着的……我也是到南京工作之后,遇到一个懂书法的同事,才弄懂了很多原来被误导的问题,唉,开蒙太晚。”

而问及执笔法,大多数人也形成一个标准答案,那就是五指执笔法。华先生默诵:“大拇指和食指上端揑住笔,无名指和小拇指在下端内侧抵住,中指在中部外侧稳住。手心留出空间,鸡蛋大。”苏女士说:“这导致我小时候拿筷子的方式都有点变态。”只有极少数书法研习者对此有不同观点。吴先生说:“握笔没有硬性规定,字写好就行。”

但愿这次对毛笔执笔法历史研究成果的展示,能打破书法教学与练习上的某种藩篱。

历代执笔法图示

高中历史知识点手写笔记篇7

第一,加强对历史教材上字音字形的教学。就字音而言,历史课本上存在大量的生僻字,它们是学生认识学习历史碰到的第一障碍。实际教学中可先让学生查字典自己解决问题,做到认得、会念就行。对于查而未决或古今音变的字,教师要在黑板上统一板书,必要时教师还要领读。就字形而言,汉字本身结构的复杂多变以及汉字数量的庞多是造成学生在认知上的第二大障碍。在这方面,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集体辨异,可把几个形体相似且使用频率较高的字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在学生辨别、朗读、自由组词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归纳,以便加深印象,能在实际中运用。如“”中“戊戌”二字,教师可让学生先查字典会念,然后对两字进行辨别不同,最后结合“戍”字总结:“点戍横戍戊中空”,这样三个字的形体特征学生就都掌握了。

第二,加强历史教材上字词含义以及概念教学。历史教学中。字词含义以及概念的教学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对其掌握的深浅程度直接决定着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认识程度,在这一块上,教师的讲解至关重要。不过,有一个观念必须确立:一位教师对一个知识点理解得越深刻,把握得越准确,那么他就给学生讲解得越浅显;反之,一位教师对一个知识点理解得越肤浅、把握得越模糊,那么他就给学生讲解得越晦涩难懂。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师务必在备课上多下工夫。

第三,加强历史教材内容朗读中的停顿教学。高中历史课堂上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大量的知识需要学生在课下去识记。宋代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背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的尔。”其实识记能力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也是历史思维能力的起点。在识记中,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大声朗读来进行识记,为此在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在朗读中停顿。如“论,持久战”、“工农/武装割据”、“世界反法两斯战争的转折,和扩大”等等。朗读中停顿要注意:1、语意连贯;2、停顿合乎语言规范;3、突出重点。

第四,加强历史教材内容中的句子成分教学。如“兵民是胜利之本”,这儿的“兵”是动词,意即武装,而非名词士兵或军队。“人民解放战争”中的“解放”是动词。完整意思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战争方式解放了自己,成为国家的主人。

第五,加强历史教材内容上篇章结构的教学。著名学者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时不仅要求教知识,还要求教知识结构,同时还要求教学习这类知识的方法程序结构……当学生掌握了‘两类结构’以后,就不但能在课内,而且在课外,独立、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所以历史篇章结构的教学在历史教学中不容轻视,它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主要包括:全书的知识结构、篇章的知识结构、具体课时的知识结构,以及时限范围、阶段特征、演进规律、学习方法、注意的问题等。不过笔者这儿还要强调对教材内容结构的分析,即具体到某一问题上,它包括哪几个段落?各段的主要意思(段落大意)是什么?进一步,这些段落共同说明的中心意思(中心思想)是什么?再进一步,这一问题出现的背景是什么?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

第六,加强历史写作教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提高历史习作是体现探索性学习成果的内容之一,也是历史学习评价的方式之一。通过撰写历史习作,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可见,写作训练是历史教学中的重点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就近年历史高考而言,上海连续三年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了“历史小论文”写作题。在这方面,有三点教师要渗透在平时的指导及训练中:1、会依据所提供的材料提炼观点,并要求观点鲜明突出;2、能根据所学知识选取典型而充实的史实进行论证;3、文字通顺、叙述流畅。

第七,加强历史作业上的标点符号教学。近年来,笔者连年执教高中历史,每每在批阅学生作业时,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不使用或者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要么一句话结尾了无标点,要么只点一个小点点(不是汉语上的逗号),更有甚者,一点到底,随便点。对此,笔者采取“统一强调、规范要求、随时检查、不断反复”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高中历史知识点手写笔记篇8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摘要:主要阐述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改善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以提高历史课堂的时效性。充分体现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读史能力,使历史教学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阅读;自主学习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大语文观越来越为大家所接受。而历史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历史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阅读的记忆率要比听讲的记忆率高6倍。作为文科的历史,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感觉在历史教学中渗入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丰厚文化底蕴、实施精讲多读

课程资源按其功能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是课程的要素之一,如知识、技能、经验等。条件性资源本身并不是课程的要素,但它却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如场地、设施、设备等。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课程资源,具备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的双重功能。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广度、深度、及其效益,即教师能否能动的产生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也取决于教师个人能否把握住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真实位置。教师只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不应只这么说,更应落到实处,朝着“促进人的发展”这一目标去做 ,去实践“用教材教”。苏霍姆林斯基曾有高见:“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因此,对教材了如指掌是对教师的最起码的要求。教师要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关于知识、技能的编排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教材各个组成部分,各部分的具体内容,各部分的重点、难点,各个部分内容之间前后关联的线性关系和相互独立的非线性关系。另外还要分析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少讲精讲,把更多的课堂时间分给学生。新的历史教材,减少了抽象的历史概念和繁杂的知识点,增加了大量翔实的史料和图片,可读性较强。因此,教师应该真正把阅读自学的权利、时间交给学生,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前导言、大字正文和小字资料,自我实现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变传统的阅读为眼、耳、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的综合训练,使学生做到会读书、知要领、会提问。

二、明确历史教学中应培养的学生阅读能力的内容

只有明确目标,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做到以下几点: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能够找出主要的知识点,借助目标教学习题加以记忆,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知识框架;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学会编写读书提纲,能够认识到历史事件包含有原因、经过、结果、意义(影响)四个部分,历史经过又分为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四要素,提高领会和把握教材的能力;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会识图、释图;学会编制历史年表、图表;学会分类归纳,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网络。

三、发挥教师指导性,养成学生历史教学中的阅读方法

第一,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在阅读中一定要强调读书必须动笔动脑。

“读”:一通读,求快不求甚解,简单了解这一课或这一目的大意;二详读,掌握具体内容,完成教学目标的基本作业(选择、填空)。三细读,在通读、详读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本课或本目的重点和难点。

“动笔”: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将本课或本目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做记号,以引起自己的重视。

“动脑”:在读和动笔的基础上对读过的内容进行思考、综合,完成动脑筋和活动探究类习题。把握教材纵向横向的联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

第二,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一个人在学习时有问题产生,这是一个机会的到来,一个新希望的开始,一个成长的进步。”一个善于发掘人的正向资源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萨提亚认为:“你想活得更有质量,就要有发自内心的问题意识,那样你才会感觉自己在很有意义的生活。”

当然,刚开始,学生不容易把握,或不会提问,不知如何用问题来统帅书本知识。教师应首先进行示范指导,以一些带有示范性的课为例,根据该课知识结构,提出该课必须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要求学生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读书,动笔,动脑,小组讨论解答,师生进行评判总结,最后得出结论。经过多次尝试,逐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完成课堂教学。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三,借助复习的时机,引导学生编写纲要和构筑知识网络。

上一篇:初级中学教育范文 下一篇:园区网络设计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