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4-04-09 15:46:17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篇1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teaching quality guarantee system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alyses the requir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guarante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finally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 高职教育改革;教学质量提升;建设要求;保障体系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construction requirement;guarantee system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281-02

1 高职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质量管理理念不科学 尽管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但是一些高职院校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一些院校只是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学校发展的长远利益,不顾自身实际盲目扩招,导致教育质量无法保证,同时由于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仍然倾向于经验管理和行政管理,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尽管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责和重要活动,但是一些高职院校对于教学质量的重视往往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的质量和结果却缺乏监督,同时对于课后的实践教学更是重视不够,导致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能力在教学质量保障中得不到充分重视,没有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1.2 教学质量考核缺乏全面性 一些高职院校对教师的教学绩效进行评价时,只是根据教学工作量来进行,而严重忽视教学质量。在教学质量管理中,教师参与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教学全过程等方面的工作很少体现在对教学质量工作的评价内容中,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不科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实际效果不理想。在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要取决于教师,不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无法调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

1.3 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知识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决定着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在高职院校的教师中,他们大多是没有通过实践和培训就进入了高职的课堂,在课上所教授的内容绝大多数来自大学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严重欠缺,加之在高职教学中的职业能力培训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虽然拥有专业的知识,但缺乏必要的教学质量管理技能,此外,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对教师素质的提升工作认识不到位,忽视了对教师的培训,这些都无疑会阻碍教学质量的提升。

1.4 教材建设偏重理论性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起步较晚,教学材料不能跟上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要求,高质量的高职教材缺乏,并且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在课堂上听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缺乏,高职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课程的设置脱离现实社会的需要,许多高职院校不能科学合理选择教材导致学生没有适当的教科书,此外,由于高职教育缺乏一定投资因而导致教材质量无法保证,导致许多教科书过分注重理论性而忽视实用性,对学生缺乏科学性、先进性和针对性的实践训练,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要求

2.1 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要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要面向全体学生,依靠学生,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质量提升的目标,为了满足市场对职业能力素质不断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应该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来满足不同工作技能的要求,这是确保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成功建立的关键,因为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学条件等有着密切联系。

2.2 紧跟市场导向和需求 要想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准则,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方向,来合理设置学校的专业和课程,同时要为学生提供好就业指导和创业服务。根据市场对高职院校的定位和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技能型、实践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及时加强专业调整,注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确保学生的实践环境和企业的操作环境一致,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

2.3 加强对教学质量过程监控 在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中需要以质量过程控制为重点,从而控制教学的各方面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需要结合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促进自我完善,外部监测是避免外来影响,了解和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可以使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还必须注意及时将相关的问题反馈给教学过程中的相关部门和人员,促进他们及时调整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4 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在构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系统的角度统筹规划,做到教学设计的最优化,满足高标准的教学质量要求,以全面、系统的观点和方法,从内部和外部影响出发分析影响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根据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促使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作用。

2.5 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需要注重个体差异,尤其是加大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提升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在高职院校教学制度建设方面,一方面要注意借鉴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并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现状进行有选择的实施,另一方面要在教师队伍中实行民主管理,关注教师诉求,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 建设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措施

3.1 依据市场需要设置教学内容 选择教学内容对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根据当地产业结构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选择最实用的教学内容,将市场需求作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是明智的选择,学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设置大类专业课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可以使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发展提前做好知识储备。

3.2 突破传统优化教学方法 在高职院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市场需求,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采取课堂教学和课堂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互动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建立一个双向、高效、多元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以及发展潜力。

3.3 灵活设置教学质量考核体系 对于不同的教育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评价和考核方法,但是不管采取哪种教学质量评价方法都必须尊重学生,在教学内容上依据学生兴趣和性格合理设置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相应的在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时,评价指标也就应该力求多元化,需要灵活根据教学目标来合理设置评价方法,不断完善多样化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而促进高职教育改革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3.4 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学质量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师资队伍教学素质和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学质量,因此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也是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高职院校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根据专业的设置合理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积极从企事业单位中聘用教师,不断提高高职教学课堂中学生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郝志贤.浅析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中教学质量的提升[EB/OL].

论文天下.

[2]陈锁庆.关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13).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篇2

论文关键词:质量;监控;评价;执行

一、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建设的依据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督,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质量保证体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2006]16号文件)的颁发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向以内涵建设为中心,重点抓教学质量,预示着我国的高职教育已进入以质量和特色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时期。2008年,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育[2008]5号文件)指出:“高职评估旨在促进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为重点的质量保证体系,促进高职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内涵质量建设,必须重视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质量监督。2010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这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标准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把教学质量提高作为提升高职办学内涵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方向。

高职教育“以提高内涵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以校企“四合作”为主线的发展方向”,促进了高职教育普遍重视内涵质量的建设,而建立有行业企业参与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反馈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为适应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对教学质量评价的要求,建立相对完整的高职院校教学过程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控体系、质量评价体系和反馈体系以及相对应的运行保障机制,形成教学从管理、检查、督促、反馈到整改的闭环系统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质量保障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构建“4233”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1.构建了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督保障体系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主要由教学管理部门和质量监督部门组织实施,两个部门并列运行可有效保障质量监督。为适应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改革需要,在教学质量监控实践中,我们探索出构建学院“4233”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即4个系统、2级组织、3支队伍和3级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有效监督、控制、评价、反馈保障。其中的“4”,即建立了学院教学质量管理监控的4个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教学质量监督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和教学质量反馈系统。其中的“2”,即院系二级督导组织实施教学质量监控,院督导室负责全院的教学质量监督、评价、反馈保障和二级教学单位督导组负责本系部教师教学质量的监督、评价与反馈指导。其中的第一个“3”,即3支队伍,院系专、兼职督导员队伍、学生信息员队伍和企业兼职督导员队伍。信息员队伍负责收集和整理本班级教学质量信息,企业兼职督导隶属于各个系部管理,参与系部的教学质量监督。其中的第二个“3”,即三级保障,形成学院、二级教学单位和教研室的教学质量管理、评价与反馈保障。

2.实现了多元化、多主体教学质量评价

教学质量监控是依据教学质量标准对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评价与反馈,如何科学、合理、公平评价,建立与教学质量标准相对应的评价标准是实施有效监督的基本保障。在实践中,我们用3年时间初步完成了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通过研究和不断实践的修正逐步形成了具有学院特色的多元化、多主体的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实现学院、企业兼职督导和社会第三方参与的多元化、多主体教学质量评价。即学院内部对二级教学单位教学工作状态的评价、对教研室教学工作状态的评价和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其中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由学生、同行、二级教学单位领导、二级督导组等完成,在评价指标设计和评价权重上,根据不同的评价主体指标侧重点不一样,这样可使评价结果较客观,教师易接受。外部评价主要是来自于企业兼职督导、实践指导教师和校友对学院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对学生定岗实习的职业能力的评价、社会第三方对学校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在聘请企业兼职督导员方面,选择以人力资源部部长为主要对象的兼职督导,因为企业人力资源部部长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毕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最熟悉。因此,从2010年开始,学院根据二级教学单位规模共聘请了56个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部长为学院兼职督导员,得到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为了有效发挥兼职督导员在教学质量方面的监督作用,每年完成一次对系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测评,根据需要为二级教学单位学生做一次讲座,每学期完成一次听课任务,为学院督导室提供人才培养有关质量信息。教学质量测评则通过二级教学单位实习巡视教师给企业兼职督导和实习指导教师发放评价表的方式对学院系部教学工作和学生职业能力等进行评价。2011年,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又引入了第三方评价单位,即目前公信力较好的社会评价机构”麦可思评估”,对2010年的毕业生质量进行全面评估。通过企业和社会第三方对学院教学工作状态和教学质量的评估,使学院从上到下普遍重视教学质量内涵建设,提高了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近几年来,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处于同类院校前例。 转贴于

三、有效实施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工作是一项针对活生生的人而开展的一种促进人的身、心、能健康发展的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思维劳动和观念形成的过程。不能用简单的方法对某一名教师或学生进行结果性评价,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应该建立在过程性和发展性的基础上,进行客观、公正评价。从教学活动过程来看,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是关键因素、学生是重要因素、教学管理是条件因素、质量监控是保证因素,评价的作用是检查教与学的质量并提出指导建议。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主要从教师工作的责任心、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三个方面进行考察,教师的教学责任心表现在教学态度、教师的精神面貌和教师的为人师表等方面;教学能力表现在教师课程的掌控能力、教学内容的取舍能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调节学生心理的能力等;教学水平表现在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教师知识及技能的迁移能力和学习运用能力等。对学生学习监督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风气和学习质量进行监控。学习态度表现在课堂学习的精神面貌,对待专题研讨、调研、社会实践等学习任务的态度等方面;学习风气表现在遵守组织纪律、尊重教师、师生互动的积极性;学习质量表现在完成学习任务(作业、报告、演讲)等的质量。对教学管理等职能部门的监督,主要检查管理者为师生提供的教学服务质量并提出指导意见;对管理者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管理者对教学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为师生提供的教学服务设施和师生对教学、生活等方面的建议意见落实情况等。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质量管理方面分两条线运行,分别由不同的主管领导管理,其目的是能够较好地实现督管、督学与督教。为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和质量反馈的要求,三支质量监控队伍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学院督导对教学质量监督的主要形式有听课、座谈会、专项检查、常规检查、实习巡视监督等。其中听课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重点听四类教学人员的课,即学期评价排名靠后的教师、学生信息员反馈意见较大的教师、近三年进校的青年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青年教师偏多是各个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学院高度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使青年教师较快通过教学关,通过对“青兰”工程实施的监督检查,在青年教师中开展教学比赛、说课比赛、课程设计比赛,组织青年教师听优秀青年教师上公开课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质量关,有效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企业兼职督导对学院教学质量的监控主要通过毕业学生顶岗实习、课堂听课、座谈会和填写教学质量评价表、学生实习巡视督导等方式进行。学生信息员对教学质量的监督主要通过各个班级学生信息员每月报送的教学质量意见书、座谈会、学生满意度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对上述三支队伍反映的教学质量问题,学院督导室根据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建立三个反馈渠道,即通过每周的教学例会反馈一些面上较普遍的教学质量问题;通过对系部主任或书记反馈系部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中发生的教学质量问题;通过对教师一对一反馈教师个人在教学质量方面的问题。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有效促进了学院二级教学单位、教研室教师重视教学质量。

四、建立评价相对应的激励制度

教学质量的提高,仅仅依靠教师、管理者的自觉性或教师的奉献精神是不够的,需要建立相对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运行机制,其中评价激励制度是激励运行机制的重要保障,评价激励制度包括二级教学管理激励制度、教学工作质量评价激励制度、科研工作质量激励制度、教学团队建设激励制度及教学改革与创新激励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建设形成有效激励运行机制;通过激励制度的有效执行,可进一步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和挖掘教师潜在的教学能力。在构建“4233”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过程中,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特别重视激励机制的运用,建立了较完善的教学工作激励制度,对教师教学质量每学期评价一次,与教师的工作绩效、职称评定挂钩,有效提高了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对二级教学单位和教研室的教学工作状态每年评价一次,对获奖二级教学单位、教研室在校园网上公示,极大地促进了二级教学单位重视教学改革与创新、教学研究和学生就业质量,达到了预期效果。

五、注重教育教学工作研究,提高工作能力

教师的教育职业能力不但表现在教师的实践能力方面,同时也表现在教育理论及教学工作的研究中。教育职业性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和教学工作的研究能力,通过教育理论的研究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是教师教育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得到他人尊重的基础。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可以有效促进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不会教学研究或不能对教学工作很好地研究就不是一个好教师,教学工作的研究过程也是其教学工作的反思过程,用批判的思想、探究性的方法和创造性思维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改革热点问题,把总结上升到经验,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或教学风格或教学思想。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领导非常重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专门制定了教师科研激励管理制度,并规定二级教学单位和教学管理职能部门都有研究任务要求,将其作为每年对二级教学单位、职能部门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学院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例如,督导室自2008年以来先后完成了一项院级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一项省级重点教改课题“工学结合背景下教学工作状态评价研究与实践”、一项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重点教育科研课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学质量校企共同评价与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2011年又成功申报教育厅重点教改课题“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及教学质量标准建设研究与实践”立项。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开拓了督导人员教学质量监控的视野,加深了督导工作人员对质量标准、评价标准以及教学质量监督的内涵认识,提升了督导室成员的督导工作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工作能力。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 专业质量 保障体系 理论向度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4.06.01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了“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以及“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工作目标。依据“纲要”,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核心内容的专业建设,既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更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立足点,因此,客观科学地评估专业建设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1]构建高职教育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向度是确立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全面质量管理以及设计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一、高职教育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内涵诠释

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教育质量,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高等职业教育最典型的特征是对市场的适应性,要求我们要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与管理、过程控制与学生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环节着手,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实施办法并整体优化,达到最佳效果。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30年的改革与发展,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高职专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高职教育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包括高职教育专业质量和保障体系两个有机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专业质量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是高职院校在高职招生专业的基础上,按照高职教育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专业现有的资源条件下,为受教育者提供的掌握本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服务的优劣度。[2]高职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特色专业遴选、精品课程遴选、示范专业遴选、国家重点专业建设等都属于外部质量保障体系。高职专业建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质量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以及企业专家作为一个“共同体”来保障专业建设的质量;高职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至少要覆盖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管理和专业发展资源等三个领域;高职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要构建质量管理制度,实现专业建设的制度化运行,探索和研究把行业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的策略,凸显高职质量的文化特色;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教学设备设施、队伍建设、图书信息资料等专业发展资源的投入是保证专业建设质量的基础,没有优质的投入是不可能提高专业建设质量的。随着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日趋深入,高职院校正在推进内部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二、构建高职教育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向度

(一)着力点

能力是高职教育专业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高职教育专业培养质量标准是随着高职教育发展而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新问题。高职教育在操作层面上已从以学科型培养模式逐渐转移到以就业、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模式上来,人们正普遍认识到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为目的。高职教育观念的转变必将带动高职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因为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然而,仅仅以职业技能为培养目标必然将高职教育引向培养单一的“职业人”的误区。[3]现代高职教育应以社会需求为前提,打破单一的、工作定向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使理论知识与职业技术有机整合,综合能力与职业发展相统一,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培养和塑造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职业人。基于此,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模块进行构建。

高职教育专业培养质量标准应该建立在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均衡发展上,实现高职学生个体发展的整体最优。其中知识方面要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包含学科理论性知识、素质性知识和部分经验性知识,隐性知识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知识,包括工作过程性知识和部分经验性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交替与螺旋式上升完成了高职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包括技术能力、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情感包括心理状况、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

(二)全面质量管理

与普通大专院校相比,高等职业院校具有“职业导向”和“企业化”的特点,更应遵循“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高等职业教育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一席之地,就必须把“质量立校”作为办学之本,而全面质量管理是高职院校“质量立校”的根本途径。全面质量管理,即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是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管理哲学。TQM是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长期获得顾客满意及相关社会利益。

TQM强调“全程控制”和“全面管理”,将全面质量管理所涉及的相关资源和活动都作为一个过程来进行管理。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应该包括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全面质量管理认为质量的改进是通过过程来实现的。基于该理论,将专业建设质量全过程分成专业建设输入、专业建设实施以及专业建设结果三大环节,在每个环节选择影响专业建设质量的主要监测点进行评测,从而达到对专业建设的全程监控,找出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是强调职业院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职业院校要加强内部办学效益的管理,社会应支持学校,减少对学校提高办学效益的干扰,家庭应配合学校做好生产“合格产品”的工作,“产出”更多的合格“产品”。学校、社会、家庭要三位一体,努力减少人为浪费教育资源的现象。

职业教育的价值应当是多元价值,既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应当是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人价值取向的统合与平衡。职业教育的质量是所培养的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满足学生谋得职业、终身发展、求真求善等需要的程度,是“外适质量”与“个适质量”的完美结合,“只有既让政府满意,又能使人民满意的教育才是优质的教育”。[4]

(三)评估指标体系

高职专业建设评估指标是高职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它决定了高职专业评估的对象及内容。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引导专业建设向更好的方向迈进;一个设计不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会导致高职专业建设顾此失彼、轻重不分,最后严重影响专业教育的质量。

建立科学有效的专业质量评估机制对于促进高职教育专业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进专业评价,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制度,吸引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活动,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此可见,开展专业建设评估是保障高职教育质量最为有效的方法,而专业建设评估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

大多数学者和实践者都认为专业建设评估指标包括条件指标、状态指标和成果指标。条件指标主要是专业建设资源方面的指标,状态指标主要是专业建设过程方面的指标,成果指标主要是专业建设绩效方面的指标。目前,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重点专业验收等评估方案中的指标即是按照上述思想进行开发设计的。从这些方案的实践效果来看,还有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笔者认为,仅仅依据条件指标、状态指标和成果指标来设计专业建设评估指标是不能充分保障专业教育质量的,应将“专业建设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纳入指标体系。

ISO9000是世界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过程管理和持续改进是其精髓,而管理职责、测量、分析与改进则是过程管理的“四大支柱”之一。[5]陈玉琨教授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容可分为四大方面:输入质量保障、过程质量保障、输出质量保障、系统效率。他强调,保障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要关注系统管理,包括发展目标的分析、发展潜力与关键因素的评价、发展规划的制定,要关注绩效管理,重视发展过程的诊断、发展成果的检验。

对高职专业建设的质量进行评估的目的,不仅仅是看一个专业是否达到预定水平,更重要的是在于引导、督促专业建设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质量、上升水平,这才是进行专业建设评估的真正目的所在。因此,对高职专业建设进行评估时,绝对不可忽视测量、分析与改进系统。只有通过测量,方能了解专业管理和建设中的问题;只有通过分析,方能找到问题的成因;只有通过改进,方能解决问题,稳步提升质量。

说明:本文系课题研究“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项目编号:沪评研201409)。

参考文献:

[1]杨应崧.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6-74.

[2]王欣,陈锡宝.我国精品课程评审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29(20):83-85.

[3]张耀嵩.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的完善[J].职业技术教育,2012(7):59.

[4]李静.高职教育“能力”与“个性”主题的阐释[J].职教论坛,2005(6):7-10.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篇4

[关键词]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2)04-0101-04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办学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推动,更有赖于高校自身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和教学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是高校顺应时展和国家的需求,应对高等教育转型的客观选择。

一、高校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一)顺应当前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和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充,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供教育质量保障看做是高等教育机构在世界范围内的信誉保证和产生影响的一个基本条件。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的艰巨任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在当前尤为重要。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突出强调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高校要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教育部最新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进一步强调要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要求高校加强教学内涵建设,实现特色发展。

(二)契合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精神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指出,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要建立健全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与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估制度;要强化高等学校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完善校内自我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开展自我评估,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对外。

(三)体现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教学管理的内在需要

经过连续十几年的扩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然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在满足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同时,也给高校带来了生源整体质量下降、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下滑的危机。工具主义的价值观大行其道,学校和教师偏重科研,对教学投入不足的现象也较为普遍。从制度和体制出发,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系统完备、运行良好的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估系统,对当前高校办学回归大学的本体价值,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源危机,获得社会认可,实现可持续发展尤为迫切。同时,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既是高校完善教学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又是发挥教学管理长效机制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教学质量自我评估不仅有助于高校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掌握当前客观教学状态,更能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激励二级学院、基层教研室和广大师生积极投身教与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校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构建的原理和重点

(一)高校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构建原理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科学的方法论是构建高校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的前提和保障。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从内环境说,既包括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又包括教师、学生、管理、组织、信息、环境等因素。从外环境说,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指导和扶持,高校所在城市和社区环境,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和文化氛围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取决于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和作用。因此,高校要构建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估系统,就必须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以构建,以系统论原理为指导,以自我评估为手段,整体规划,逐级构建,逐层推进,保持开放,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教学质量系统各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校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构建重点

1.把握教学核心环节和阶段,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基础。教学质量归根结底取决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这些核心环节的质量。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质量监控机制,通过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督导队伍,对课堂和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指导,通过完善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机制强化对教与学的动态把握和实时反馈,全方位监控各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按照“检查—反馈—改进—建设—检查”的运行机制具体实施,使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过程形成一个循环闭合的流程。

2.重心下移,定期开展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估是关键。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的基础在二级学院,只有引导学院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保障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教学质量视为办学第一要务,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估系统才能发挥实效。要通过定期开展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考核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相应奖惩来形成教学管理长效机制,运用激励和约束两种手段,督促二级学院更新教学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管理,严抓教学质量,严肃教风、学风、考风,敦促师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与学中。

3.常态化、数据化、立体化构建是保障。教学质量的保障和评估需要定期以专项检查形式强化,更需要将其融入日常教学要求和监控中,形成常态,使追求良好的教学效果内化为教师和二级学院的自觉行为。利用评估机制,加强教学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采集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并实时向二级学院反馈和校内外公布,接受广大师生和社会监督,形成推动高校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估体系的内在动力。教学质量自我评估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教学各个环节和因素开展,包括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教风学风检查、试卷和毕业论文专项检查等多项内容,决定了该系统需要加以立体化、开放式的构建。

三、高校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建设实践

2007年,青岛科技大学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为巩固评估成果,强化教学内涵建设,建立教学管理长效机制,青岛科技大学近年来着力加强教学质量自我评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青岛科技大学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构建实践及其特点简介如下:

(一)青岛科技大学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模型(见图1)

(二)青岛科技大学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模型的特点

1.开放性。内外结合、由内而外、保持开放是青岛科技大学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建设的理念。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和动力,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教学质量建设方面,青岛科技大学始终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不断强化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完善内部评估系统,在教学上不等靠上级主管部门行政推动,不搞形式主义,坚持致力于夯实基础、提升内力,将日常监控、专项检查与年度考核相结合,主动探究、深挖内涵、开放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

2.先进性。保持传统、丰富内涵、不断完善是青岛科技大学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建设的宗旨。该系统根植于学校几十年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成果,如教学督导员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青岛科技大学不断丰富教学质量建设的内涵,引入和融合新的管理机制和手段。如组织学生网上评教、开展专业评估、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检测制度、改革教学督导员组织和聘任方式等都是近年来推出且取得明显成效的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的新举措。

3.整体性。三个专项、三个平台、三种机制是青岛科技大学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的整体架构。青岛科技大学抓住影响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和关键环节,除教学督导和质量监控日常化外,坚持定期开展试卷、毕业设计(论文)和教风建设专项检查,成效显著。基于常规教学督导和专项教学检查,学校搭建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二级学院年度本科教学工作综合考核、本科教学工程三个教学质量管理平台,并相应形成了教学质量监控、约束和激励三种机制。系统结构有主有辅,其中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平台建设是核心,结合学校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实施意见》,将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分为教学质量目标体系、组织领导体系、制度体系、教学资源保障体系、过程管理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六大体系,强调教学质量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领导、广大师生和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协同完成,需要建立多种激励和规范机制来实现。

4.层级性。微观全面、中观坚实、宏观高效是青岛科技大学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的目标。教学质量评估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教学质量内外环境、影响因素、核心环节等多种要素逐级构建。就其微观层面建设来讲,重在科学解构系统要素的逐项建设,通过全面评估夯实基础;就其中观层面建设来讲,重在不断丰富平台建设内涵,使其制度化、科学化、系统化;就其宏观层面建设来讲,重在使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先进性。如学院年度本科教学综合考核作为系统中观层次平台,下设教学制度建设与管理、教学秩序、培养方案、教研活动、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实习、教育技术、教材建设与管理、教学效果、试卷、毕业设计(论文)、师生满意度、教学管理工作时效性等13个一级指标,通过考核带动并整合了系列教学专项检查,形成了教学管理的长效机制,在保障综合考核结果信度的同时,发挥考核、激励、导向多重功能。

5.稳定性。日常监控、专项检查、年度考核是青岛科技大学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保持稳定性的手段。青岛科技大学坚持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检查日常化,每学年组织教学督导员深入课堂检查近1000名教师的理论教学和近150余名教师的实践教学,保障了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为了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青岛科技大学还以教学督导员为主,各部门联合开展,齐抓共管,进行了多项教学专项检查。为推动学院(部)教学和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和科学化,青岛科技大学出台了《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综合考核办法》,把该项工作以制度的方式加以固化,实现了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重心下移,推动了学院教学中心地位的落实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主动建构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建立健全教学质量内部保障机制,契合当前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精神和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主旨,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强化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是当前高校办学的核心任务和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温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EB/OL].[2012-03-25].http:///bjpd_sdzx/2011-04/25/content_22604972_1.htm.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2-03-01]. http:///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篇5

关键词:高职;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072-02

质量是实力,是竞争力,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职业教育强国的迫切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专业教育,因此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要提高专业建设质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高职专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高职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特色专业遴选、精品课程遴选、示范专业遴选、国家重点专业建设等都属于外部质量保障体系。随着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日趋深入,高职院校正在推进内部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由于高职内部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人们对其中的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为此,必须厘清高职专业建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一、主体:不限于质量管理人员,还包括教师、学生以及企业专家

质量保障主体实质上是要解决“谁来保障”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体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由一元模式走向了多元模式,即有多个成员或组织组成“共同体”来评估高等教育的质量。在高职内部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中,质量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以及企业专家作为一个“共同体”来保障专业建设的质量。在高职专业评估实践中,质量管理人员作为评价主体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这种共识使人们坚守现有的质量评价主体模式。人们受到利益或者认识方面的影响,拒绝教师、学生和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活动。实践证明,缺乏服务对象参与的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活动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其结果往往变成高职“自说自话”。

由于长期“行政性”质量管理的影响,高职专业教师拥有的权利与承担的责任完全不匹配,专业教师在专业质量保障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严重缺失,基本处于边缘化状态。相反,质量管理人员拥有绝对的权威,他们独立地制定专业建设标准、评估办法、工作绩效评价办法等规范性文本,最应该成为制定主体的专业教师却被拒之门外。这种专业建设质量管理制度的生成程序既不符合规章制度产生的规律,也违背了质量管理的规律,显然无法保障专业建设质量。与专业教师类似,学生在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活动中的地位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高职开展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就是学生的质量。对于专业建设的“好与坏”,学生有权利、也有义务来参与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活动。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高职专业建设必须有企业专家的参与,无论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开发,还是教学改革与教学评价都离不开企业专家的支持。高职专业建设质量的评估需要企业专家的参与,不仅仅因为他们直接参与了专业建设过程,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掌握着最新的工艺、最新的技术。他们加入高职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活动,能够保证高职专业建设契合技术发展的要求。

二、对象:不仅是专业人才培养。还包括专业建设管理、专业发展资源

高职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至少要覆盖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管理和专业发展资源等三个领域。人才定位、课程开发、教学改革等人才培养领域的质量保障活动已经逐步展开,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专业建设管理、专业发展资源这两个重要对象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是影响当前高职专业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内容,对这些纷繁复杂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利用,必须实施规范化的管理。高职专业建设质量保障的对象不仅仅是人才培养,还必须包括专业建设管理。

专业建设离不开资源和环境的支持,这些资源包括经费、专业教育教学团队、实训实习条件等,每一块资源的质量都会影响到整个专业建设的质量。对这些资源的整合与高效利用是高职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目标。当前,在相当多的高职院校里面,专业建设经费拨付、专业教育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标准,建设的随意性比较大,这也是造成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高职专业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建设尚处于分散状态,各资源要素之间是孤立的,缺乏系统性。构建高职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专业发展资源评估与反馈系统,能够使专业发展资源建设走上规范化、系统化发展道路,实现专业发展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三、目标:不仅要建立专业建设质量管理制度,更要形成专业建设质量文化

高职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要构建质量管理制度,实现专业建设的制度化运行,因为质量管理制度对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作用。缺乏系统化质量管理制度的约束和激励,提高专业建设质量的目标显然是难以实现的。但是,一个专业具备了完备的质量管理制度并不代表这个专业一定能够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因为质量管理制度是需要人去执行的,是需要具有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的。没有优秀的质量文化,再好的质量管理制度终究会变成一纸空文。“对质量及其管理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制度、规范、标准等被‘规定性’的层面上,应该表现在为学生发展的责任意识、严谨求实的行动准则和追求至善的大学品格方面,即在学校与学科内部营造一种人人研究质量、及时更新质量、处处体现质量的文化氛围”。高职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形成健康向上的质量文化。

质量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形成的涉及质量管理的价值观念、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环境意识及传统习惯等软件的总和。它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和凝练下来的关于质量的文化共识。质量文化包括内层的质量精神文化、中层的质量制度文化和外层的质量物质文化。高职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从设计、论证到实施,都要把传承和发展质量精神文化、质量制度文化和质量物质文化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专业建设质量文化的生成与发展需要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策划和实施质量文化活动来强化和引导教职员工关心质量、注重质量。另外,高职的质量文化建设必须借鉴和吸纳行业企业文化,特别是优秀企业的文化。高职在专业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实践活动等方面要探索和研究把行业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的策略,凸显高职质量文化的特色。

四、范围:不仅是投入。也要包括过程与结果

“办学投入是质量形成的条件,办学过程是质量形成的核心过程,办学成果的评价是不断改进办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专业建设经费的投人、教学设备设施、队伍建设、图书信息资料等专业发展资源的投入是保证专业建设质量的基础,没有优质的投入是不可能提高专业建设质量的。专业建设质量是由一系列质量活动过程形成的系统,这些过程包括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教师教学过程控制、学生发展过程控制、教学计划落实的过程控制、教风与学风建设等。在同等条件下,过程质量对专业建设水平起决定性作用。此外,专业建设结果评价也是缺一不可的,它包括课程考试成绩、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质量、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毕业生对专业建设质量的评价、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对这些专业建设结果实施评价与反馈,才能够发现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专业建设质量的持续提高。

我国2003年开始在国家层面构建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实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把高职人才培养的“投入”放在评估的重要位置。2010年启动的新一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把高职的内涵建设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更为强调人才培养的“过程”监控。在这一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人才培养的“结果”评价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结果”评价的指标也还有许多值得补充和完善的地方。笔者认为,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与专业建设质量保障建设都要进一步重视“结果”评价,这既是教育质量保障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国际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新趋势。高职专业建设最重要的“产品”是学生,学生在专业建设质量评估活动中是最有发言权的,没有任何其他人可以和学生一样直接地、完整地体验教学的内容。因此,高职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应当将“学生体验”纳入评估指标中,并且将其作为专业教育“结果”评价最重要的内容。

[基金项目: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2011年度立项课题“高职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编号:CDGZ20110005);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制度研究”(编号:B-b/2011/03/001)]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篇6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质量监测;评价体系构建

1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建设质量的因素分析

1.1政府的政策文件要求

目前,国家和各地政府都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要求高校通过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方法和考核方式等途径深化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从而形成科学、先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1],使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的学生显著增加。

1.2高校的重视支持程度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建设既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也需要高校的具体落实和组织实施,需要高校在政策、人员、场地、经费、保障机制等多方面的支持下,才能有效组织开展实施。只有高校领导真正重视此项工作,这项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1.3科学的监测评价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建设不仅受到政策文件、人员场地、保障条件等硬件条件的影响制约,同时,还受到监测评价体系设定原则、设定方法、适用范围和服务对象等软件因素的影响制约。

2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2.1科学性原则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应反映出新时代高等院校的教育规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教学的客观规律。课程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方式方法要具备科学性和可行性,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和第三方评估等因素,并在所构建的监测与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对开展的课程质量做出全面而科学的评价。

2.2可测性原则

高校在制定课程监测与评价体系时,要尽可能囊括制约课程建设质量的全部因素,其中涉及课程数量、授课师资结构、授课方式等。当能对指标进行定性表述时,一定要确保用词准确、标准具体,使监测与评价结果具有客观可信度。同时,对于学生接受效果、教师授课感染力、课程实效性等无法用具体评价标准表述的隐形因素时,要尽可能将其转化为可以定性评价的显性指标,以增强监测与评价的可测性。

2.3多元化原则

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创新创业课程的教育规律,确保制定的指标体系客观准确;要确保制定的指标体系既能考虑到所有影响因素,又能确保监测与评价的方式方法具有可操作性,能顺利实施;要确保指标体系既能反映出教学质量,又便于教师自检自查,从而引导教师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成效。

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的构建路径

3.1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

课程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要服务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应满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需要,要立足于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在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等指标进行考评时,要加入对经济建设产生积极影响的评价内容。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国家对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求,适时调整课程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以完善调整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等[3],从而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

3.2创建多元协商的课程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评价方法

首先,要考虑评价主客体的有效覆盖面,评价主客体应涵盖学生、教师、学校教学评估部门、社会企业、教育行政部门、第三方评估等多个领域。其次,要构建多元协商的课程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第四代评估理论认为:评价的过程是评价主客体在原有不同的价值立场上不断交换意见和共同构建同一观点的过程。构建评价主客体和第三方评估多元协商的评价方法能有效提升监测与评价体系的实效性。

3.3构建及时顺畅的课程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价信息反馈机制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篇7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学信息;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012-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网络的新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人工操作管理模式。加强体育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为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提供优质高效和及时准确的体育教学信息,提高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为体育教学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是当前规范教学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学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面临的主要任务。在这种背景下构建体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新建本科高校规范体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育教学计划信息的管理

系(部)根据国家或学校相关文件要求及学校和系部的发展定位制定所开设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参照系(部)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各教研室结合实际撰写教研室工作计划,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任课教师编写教案并组织课堂教学是当前新建本科高校体育教学计划信息管理的主要模式。一般而言,系(部)教学计划信息指在教学实施前教研室和教师所反馈信息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日期、内容提要等。开发体育教学计划管理系统,将为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及时、有效查询或管理相关文件提供帮助等。系(部)、各教研室制定的体育教学计划等教学计划信息都可以在体育教学计划管理子系统中查询;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在系统中检查、查询系部和教研室期初、期中和期末的教学实施情况,汇总分析每学期的各类相关信息,这将有效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二、体育教学资源信息的管理

体育教学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有体育教学常规建设、体育教研、体育教学人员情况、体育教学设施四个子系统构成,其是整个体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基础,其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运行效果。

1.体育教学常规建设信息的管理。体育教学常规建设信息主要包括教学常规文件信息、学科和专业建设信息、课程建设信息等,这三个方面的管理信息主要内容有:有关日常教学文件、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相关信息,包括名称、日期和内容等要素信息。体育教学常规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对系部开设专业相关的教学文件名、建设日期、内容,学科专业建设名称、日期、内容和课程建设名称、日期、内容等相关信息进行合理的数据管理,便于快速高效地查询、增减、统计与分析相关信息。

2.体育教研信息的管理。体育教研信息主要包括体育教改与教研指南信息、体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立项信息和体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实施信息等。具体信息有:教改与教研过程中的相关文件名称、日期和内容,教学改革与研究过程中的具体措施和要求,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成果名称、建设日期和内容等。体育教学与研究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对系部体育教学与研究的各类信息进行查询和管理,准确把握系部教学改革和研究发展动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系部体育教学和研究的相关动向和实施情况。

3.体育教学人员信息的管理。体育教学人员信息主要包括教师基本信息、教师业绩考核信息、教师培训进修信息和教师工作酬金信息等。具体信息有姓名、性别、籍贯、民族、出生年月日、政治面貌、专业、学历、学位、职称、工作时间、职务、获奖统计、联系方式、业绩考核、进修培训等。体育教学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对以上各种信息进行查询和管理。

4.体育教学设施建设信息的管理。体育教学设施建设信息主要是指体育教学设施的使用和管理的相关信息,如场地设施建设、场地设施使用、场地设施管理等。体育教学设施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对现有的体育教学场地设施进行有效查询和统筹管理,有效提高场地设施的使用效率,教师也可以根据查询结果合理安排上课地点,有效提高课堂组织及教学的效果。

三、体育教学运行信息的管理

体育日常教学信息管理、教学文档信息管理、教学工作量信息管理、群体工作信息管理、运动队训练竞赛信息管理构成了体育教学运行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体育教学管理活动的核心。

1.体育日常教学信息的管理。体育日常教学管理信息主要包括学生选课、教师安排、教材订购、教学进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编制、期初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检查、学生评教、同行评议、课程考核、缓考补考、重修补修等。体育日常教学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体育教学管理人员能够快速有效的对以上各类信息进行查询和数据管理,合理安排各项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2.体育教学工作量信息的管理。体育教学工作量信息指教师的教学工作人员选聘、教学工作量的核算、教学编制的确定等,如:选聘人员姓名和工作内容与要求、系部教学工作总量、教师个人教学工作量、教学编制设定和要求等。体育教学工作量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既可以方便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对以上信息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也可以方便其他相关人员对相关信息的查询。

3.教学文档信息的管理。教学文档信息主要有系部各个专业的教学规划、教学管理制度、教改与教研、教学评估信息等。教学文档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对以上各类信息进行有效查询和管理,提高系部教学文档管理规范化水平。

4.群体工作信息的管理。群体工作信息主要是指校运动会和各类竞赛的有关信息,如活动开展的时间、项目,比赛项目的设置,比赛时间的安排,比赛成绩的登记。群体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能够方便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对以上信息进行查询和数据管理,有效保障学校各类群体活动的有序开展。

5.运动队训练竞赛信息的管理。运动队训练竞赛信息主要包括运动队训练和竞赛方面的有关信息,如运动队名称、人员情况、训练时间、参加比赛的时间、比赛成绩等。运动队训练竞赛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可以对以上信息进行有效查询管理,为学校运动队的科学训练提供保障。

四、体育教学质量与评价信息的管理

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分析、教学质量评价共同构成了体育教学质量与评价管理体系,是整个体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关键,体育教学质量与评价信息的完善对于及时反馈教学情况,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信息的管理。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信息是指系部领导评教、教师之间评教、专家评教、教研室评教、学生评教等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和课程考核成绩控制信息等,主要评教主体、评教客体、评教的时间和内容、评教结果及课程考核及格情况等内容进行管理。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体育教学管理人员便可以很轻松地对以上各类信息进行查询和数据管理,为日常教学监控奠定基础。

2.体育教学质量分析信息的管理。体育教学质量分析信息主要包括专业理论课成绩的分析和实践技术课成绩的分析,如分析的时间、分析的结果等。建成的体育教学质量分析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为教学管理人员查询和管理相关信息提供便利,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监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教学质量评价信息的管理。教学质量评价信息是指教学理念、教师队伍、教学条件、学科专业、教学常规、教学效果、教学特色、教学评价、学生学风等方面的有关信息,如培养定位信息、队伍结构信息、教学中心地位信息、评价主体信息、评价个体信息、评价内容和时间信息、发展优势和特色信息、学风建设成果信息等。建成后的教学质量评价信息管理系统既可以为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及时反馈各类教学信息提供便利,又可以为系部做出有关教学管理的正确决策提供帮助。

五、结语

众所周知,教学管理规范化是当前新建本科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当前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探索和实现体育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构建新建本科高校体育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不但是高校自身生存的需要,而且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孟凡会,等.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3,(1):110.

[2]温志宏.体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设想[J].中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54.

[3]袁正刚.体育教学管理系统的信息管理因素[J].中国成人教育,2007,(8):169.

[4]周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5).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篇8

关键词:审核评估 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问题

一.引言

党的十报告明确要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刘延东同志2012年在出席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时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可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和时代主题,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以全面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然而,这也正表现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与社会各界对其期望值之间的较大差距,表明中国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再次升华了中国高等教育梦想,对高校提质增效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尤其是构建科学、规范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和重要途径。多数高校的质量保障体系是为了迎接教育部的评估而建立,其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更好地适应外部评估的要求,其质量评估标准也是依据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而设计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并非高校内部质量提升需要的反映,而是外部评估“塑造”的结果[1]。自2013年起,教育部启动新一轮审核评估工作,目的在于促进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引导高校重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因此,高校如何以审核评估为契机,建立和完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审核评估背景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含的内容

教学评估是评价、监督、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包括由政府或社会组织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由学校自我评估为主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其中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基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仍是以政府驱动的外部评估为主要形式,缺乏自我评估和改进的内在动力。新一轮的审核评估的核心是“质量”,目的是“保障质量”,即要促进高等学校由注重外部评估结果转向注重内部教学质量提高,强调以自身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参照,来评价学校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第六个项目质量保障包含四个要素: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质量监控;质量信息及利用;质量改进[2]。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含四个要点:质量标准建设;学校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以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结构,把学校各部门、各环节与教学质量有关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将教学和信息反馈的整个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一切因素控制起来,从而形成的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只有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才能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升[3]。

质量监控含两个要点: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内容与方式;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实施效果。

质量信息及利用含三个要点: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情况;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质量信息公开及年度质量报告。

质量改进含两个要点:质量改进的途径与方法;质量改进的效果与评价。

笔者认为审核评估中列出的审核项目及要素释义为高校内部教学保障质量体系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参照。高校应以此为契机,对照自身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发现问题,积极整改。

三.目前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缺乏独立的质量保障组织机构,管理队伍严重不足

目前中国大多数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组织机构都是为了迎接2003年教育部启动的首轮教学评估而建立的,其特点是大多挂靠在教务处,而非独立的质量管理机构,专门负责教学质量监管与评估的管理人员也远远不足。笔者对所在城市武汉市二本以上高校官方网站的组织机构信息(截止到2015年11月15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如下:在武汉市二本以上招生的21所高校中,有专门的教学质量保障组织机构的学校有16所,其余5所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等工作只是教务处某一科室的职能而已;在有专门教学质量保障组织机构的16所高校中,机构独立于教务处的有3所,其余13所高校的此类机构或与教务处合署办公,或为教务处的一个科室;除了武汉大学有12人之多专门从事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其余高校最多3至4人,有的甚至为1人。笔者又随机选取国内其它985或211高校进行抽样调查,结果也不令人满意。可以看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组织机构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专门从事此项工作的管理人员远不足以承担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大量工作,这就导致了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在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根本目标上不能发挥有效的监管作用。

2.部分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不明确

质量标准建设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是否建立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考试考核等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是审核评估考察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高校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渐趋向良好发展的态势,实践教学环节较以前受到更多重视,占总学分比重较以前更多,但其考查的质量标准还很不明确,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没有统一的实施方案可依,多出现负责老师变换方案即变换的随意性;毕业设计(论文)从选题、撰写到最终定稿、答辩等环节的监控力度不足,优秀论文评选没有明确的、统一的、科学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不明确,教学工作就没办法有效的开展,也就难以对教学环节的工作给出合理的评价。

3.教学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每所高校都会有自己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尽管不同,但基本都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进行了规范管理。即使各项制度都有,但是教学管理工作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师生,甚至管理人员对相关制度的了解都远远不够,这就像学校在入学之初会给每个学生发一本学生手册,但大部分学生到毕业时对手册上面的规章制度还很不了解是一样的道理,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组织好师生学习这些规章制度。这就说明了目前中国高校重制度建设、轻监督落实[4]的问题。学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不代表能落实到位,只有让二级教学单位以及师生都知道这些制度并遵照执行才能发挥制度的作用。因此,高校不仅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更应加强规章制度的宣传工作,特别关注这些制度的落实情况。

4.教学质量监控力度不足

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并不能说明学校就对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实施了有效的监控。例如,绝大多数高校都会建立一支教学督导队伍,一般由校、院两级督导组成,督导工作应覆盖整个教学工作的所有环节,但是就目前笔者了解到的高校督导工作多局限于课堂教学听课环节,对于其他教学环节的监督力度不足。教学质量的监控从运行环节上应包括对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的设置、质量标准的建立、日常教学状态的运行、教学效果的反馈等环节的监测;从工作节奏上应包括学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检查以及常年不断的日常监控;从工作内容上应包括各个教学环节的评教、评学、评管。总之,教学质量监控应包括教学的各个环节,不留死角。

5.缺少质量改进环节

质量改进是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缺少这个环节就不能形成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估的最终目的都是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但是目前从笔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高校缺乏主动进行质量改进的意识,在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后,不能及时提出质量改进的途径和方法,也缺少对质量改进效果的评价。在以往的教学评估中,学校会在专家进校前紧锣密鼓地为迎评做准备,但专家离校后,学校就容易松懈下来,使得整改环节弱化,降低了评估效益,不能形成质量保障的长效运行机制。

四.结语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既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又是外部教学评估对高校提出的要求,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保障。目前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较多,高校应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建立专门的教学质量保障机构,完善教学质量保障的管理队伍,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实施常态监控,明确各个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加大日常教学状态监控力度。此外,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系统建构和实施还需要一定的软实力――内部质量文化作为保障。

参考文献

[1]昌庆钟.审核评估与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四个转变[J].中国大学教学,2013(7):75.

[2][3]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指南[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37-38.

[4]张德江.从教学工作评估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4(3):35.

上一篇:学校安全工作考核范文 下一篇:农村电子商务运营模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