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灾害防治工作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27 10:00:44

重大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重大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篇1

(一)重点防范时段和灾害类型。根据我区地质环境条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的强度,结合汛期气象趋势预测,2009年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仍主要集中在3—9月,区内大部分地区春、梅汛期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率略高于去年,台汛期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率与去年持平。春、梅汛期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日降雨量50毫米以上,或连续大雨3天以上、过程降雨量大于100毫米的时段,需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为高陡边坡崩塌及滑坡。台汛期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台风降雨开始时至台风过后降雨停止后48小时时段,需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为山区滑坡、崩塌、小流域泥石流。

(二)重点防治对象。双桥、太真、上方、黄坛口、湖南、大洲等乡镇汛期降雨强度大,地质环境复杂,现状地质灾害隐患众多,属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乡镇。重点防治对象是:大中型水库岸坡、新建新修简易公路沿线、山区中小学、闭坑矿山的采空区及弃渣堆放点、旅游风景点内险要地貌处、开挖强度较大的民房及稳定性较差的泥石流隐患沟等。

全区需重点做好防范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7处:

1、列入市级以上重点地质灾害(隐患)黄坛口乡下呈村泥石流和上方镇界头村后山滑坡隐患防治点,由所在乡镇设立防灾明白墙,并根据《*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及防治现状确定年度防治任务、目标,编制防灾预案,交区国土局备案。

2、列入区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点5处,即黄坛口乡黄泥岭村桃源滑坡隐患、上方镇姐妹山滑坡隐患、上方镇大坪地村石灰石矿弃渣堆泥石流隐患、杜泽镇庙前枧头坞村泥石流隐患、双桥乡黄蒙村泥石流隐患。上述地质灾害(隐患)所在乡镇要逐点编制具体的防灾方案,并认真做好监测预警工作。

二、地质灾害现状

我区是*省地质灾害易发县(市、区)之一。根据《*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全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面积约1196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8%。截止20*年底,我区共分布地质灾害隐患点47处。其中滑坡13处,占28%;崩塌13处,占28%;泥石流19处,占40%;地面塌陷2处,占4%。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人员419户1736人,财产5599万元。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由于残坡积物相对较厚,修路、建房削坡、矿山开采、开垦种植等人类工程活动较多,破坏了山坡的平衡状态,易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岩溶地面塌陷隐患主要分布在覆盖型岩溶比较发育的上方镇,冒顶地面塌陷隐患主要分布于石煤、方解石等坑采矿山较多的上方、峡川等乡镇。

三、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

(一)拟订和实施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乡镇要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针对重点防治对象,拟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报区国土局备案。要认真分析本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趋势,特别注意自然因素和各类工程建设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范围、发生时间等规律,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要进一步明确并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特别要根据农村基层干部调整变动情况,及时明确责任人、监测员,并加强对新增人员的培训。汛前要组织一次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重点检查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区、交通干线、旅游风景区、及山地斜坡地带、河流两侧边坡、库岸、矿山采空区及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及时排除隐患。

(二)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各乡镇(街道)要进一步完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补充抗台风及暴雪低温气象条件下地质灾害防御的应急管理内容,并注意避灾地点安全性的评估,确保预案启动实施中的有效性。要适时组织应急预案的实施演练,增强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乡镇要结合汛期防洪,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救援队伍,设立安置区,并配置必要的应急装备,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三)抓好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对保障我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各乡镇(街道)对于已查明的泥石流隐患,要充分结合当地山区小流域的整治,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灾措施。威胁人员众多、危害严重的,要在汛期前编制完成防灾预案,确定监测人员,落实防灾责任人及防灾措施。在安排年度地质灾害搬迁避险及工程治理工作时,也要充分考虑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灾要求,优先安排项目和资金,切实保证受威胁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与治理、搬迁避让。各乡镇(街道)要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的勘查与治理、搬迁避让。规模较大、危险性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勘查的基础上实施工程治理;对经勘查比选后认定,防治必要性迫切,但治理技术难度大、经济不合理、自然环境条件差、不适宜人居的灾害点,则实施搬迁避让;对规模较小、危害较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用简易监测措施来监测灾体的地表位移,通过预警预报、临时避险等方式摆脱地质灾害威胁。通过勘查治理、搬迁避险和预警预报项目的开展,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质灾害隐患的威胁,保证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我区上方、灰坪、太真区域是*市三大石灰石集中开采区之一,有关部门及所在乡镇要加强管理,落实责任,加大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对废弃矿山,应进行削坡、复垦还绿,消除隐患;对生产矿山,应结合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要求,边开采、边治理、边复绿;对待采、待批矿山,要按照开采利用方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求,严格管理、规范采矿行为。

(六)强化工程建设与运行的地质灾害防治。凡在地质灾害易发地区进行工程建设、新建矿山、移民迁建、旅游开发等,以及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加强对评估成果的监督检查。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和评估报告中提出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抽查或监督检查。对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三同时”制度执行不彻底的建设工程,要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迟迟不整改的,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加以处罚。

(七)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在旧村改造、新村选址、移民迁建及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尽量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需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集中居民点、重要工程设施建设的,须按相关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保证农民建房能选择一个安全的地质环境,预防人为引发地质灾害,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拟建房的农民宅基地,国土部门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逐户调查,填写评估表,按用地批次合成一个评估报告,统一报批。我区农村“康庄工程”沿线存在较多的滑坡、崩塌隐患,在汛期,各乡镇(街道)要加强道路沿线边坡的巡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八)抓好交通及水利工程沿线、山区中小学、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防治。我区部分交通及水利工程沿线、山区中小学、风景名胜区,存在一些地质灾害隐患。在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编制防灾预案,对存在较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段,要提出治理方案,进行工程治理。

四、职责分工

(一)区国土部门。

1、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指导乡镇(街道)建立和完善防灾网络,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灾害隐患点监测责任人。

2、加强年度防治方案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汛期值班制度,坚持灾情巡查制度和落实灾情速报制度。

3、对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查明灾害发生的原因、规模和造成的危害及今后发展趋势,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意见。认真配合当地乡镇(街道)核查因地质灾害冲毁、淤积的耕地情况,帮助房屋倒塌灾民落实重新建房用地。

5、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管理,对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二)区水利部门。加大水利建设工程项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力度。对易发区内进行水利建设工程的,督促业主单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有人员居住的大中型水库岸坡,要进行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划分易发地段,落实监测、巡查责任。汛期之前,对病险山塘水库、盘山水渠渗漏引起的滑坡、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塌陷等进行认真检查,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灾措施。灾情发生后,迅速查明水利工程损毁情况,制定损毁工程修复方案,及时抢修被毁水利工程。

(三)区交通部门。加大交通建设项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力度。对易发区内进行交通建设工程的,督促业主单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边坡未治理的交通沿线,要进行详细调查,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地段,落实监测、巡查责任。对因公路建设而引发的地质灾害,督促业主单位,及时治理,消除隐患。汛期加强地质灾害隐患较多公路沿线巡查。

(四)区教育部门。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山区中小学,须编制防灾预案,落实防治措施。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中小学新建、改建、扩建的,督促业主单位进行必要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汛期加强山区中小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

(五)区旅游部门。加大风景名胜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力度。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内重要风景名胜区,编制防灾预案,落实防治措施。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旅游工程建设的,须督促业主单位按要求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汛期加强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

(六)区规划、建设部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未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建设项目,不予审批。对农村集镇建房,必须严格按规划建设,远离地质灾害危险区。

(七)区农业、林业部门。认真落实防灾责任制,对不宜耕种的山地,要督促乡镇、村坚决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的水田应改为旱地,滑坡体上严禁全垦造林。

(八)区财政部门。落实必要的防灾网络建设和地质灾害动态巡查、监测的工作经费。在灾害发生时,落实受灾人员救助资金和灾害治理资金。

五、地质灾害防灾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防治责任。地质灾害防治是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也是政府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职责。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重要日常工作,主要负责人负总责。要强化责任落实,并把地质灾害防治列入年度工作责任制考核目标。凡有地质灾害隐患的乡镇(街道)都要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镇(街道)行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同时监督指导地质灾害点所在村成立地质灾害监测小组。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各有关乡镇(街道)、部门防灾工作责任制等制度和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和督促,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抓好整改落实。有关部门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的落实。

(二)完善机制,加强巡查督查。各有关乡镇(街道)、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做好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落实五项机制。一是险情监测巡查制度。要组织力量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点开展巡查,建立巡查台账,监督指导地质灾害点所在村开展监测工作。二是地质灾害值班制度。要在台汛期安排人员做好值班工作,要确保值班领导和值班人员到位,并保持全天24小时通讯联络。三是灾情速报制度。一旦发生山体滑坡、崩塌、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要及时将灾情上报区府办、应急办、防汛办、国土局。四是应急准备机制。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切实落实包括值班、监测、报警、人员疏散、应急抢险等各项防灾措施。每个地质灾害点要做到“七个一”:一块明白墙、一张明白卡、一套避灾预案、一支应急抢险小分队、一组值班人员、一个应急避险统一信号、一组值班报灾电话(包括区、乡镇、村)。五是调查督查机制。要积极开展地质灾害调查、预报,规范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区国土、水利、建设、交通、旅游、教育等相关部门及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乡镇要对管辖范围内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进行总结,书面报告区政府。

重大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篇2

引言

地质灾害勘察可以有效地指导其防治工作,因此,需要处理好地质灾害勘察和地质灾害防治之间的关系。二者虽有一定的联系,但却属于两个方面的工作。地质灾害勘察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地质灾害勘察阶段;第二,可行性研究阶段;第三,初步设计阶段;第四施工图和施工阶段。在进行这些阶段的工作之前必须要进行地质勘察工作。地质灾害勘察主要目的有:第一,查清地质灾害的灾情;第二,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第三,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第四,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第五,地质灾害的防治可能性;第六,提出一定的方案。

地质灾害勘察工作中的相关问题

1.进行勘察的地质灾害点,不必都要进行治理

并不是所有的地质灾害点都需要进行防治,其治与不治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条件:第一,治理的经济效益;第二,治理的可能性。若一个地方在进行完地质灾害勘察工作之后,得知该地质灾害点形成的地质灾害不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或难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此时,就没必要对此种地质灾害进行治理工作,可以另寻他法解决这一地质灾害,比如采取搬迁的措施等。

2.地质灾害勘察与一般的工程地质勘察不同

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目的是弄清楚工程建筑的地址构造情况,以为工程建设和灾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此外,地质灾害勘查还承担着弄清楚地质灾害的成因、运动机制等的任务。而地质灾害勘察须特别重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第一,灾情调查;第二,灾情评估。当在填写相关报告时,应仔细填写这两方面的内容,否则,地质灾害勘察工作就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其中,地质灾害的成因以及其运动机制可以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一定的依据。如果缺乏这种数据或资料,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就难以开展。在进行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时,需要有的放矢,也就是说首先要查清其成因以及其机制,而后做出相应的防治方案。

3.地质灾害勘察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研究防治条件

这种防治条件指的就是有没有必要对地质灾害进行防治的条件。一般情况下,由地质构造所引起的地质灾害,往往难以治理,此时,应采取躲避的措施;而其他外力造成的地质灾害,是可以进行治理的,可采取一定的措施,以减小或消除其危害。但是,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即为治理的效益问题,有没有必要治理的问题。具体说来,地质灾害的防治效益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社会效益;第三,环境效益。地质灾害有无必要进行防治必须结合这三种效益进行考虑。

4.灾情评估工作

地质灾害指的就是给人类生命财产引起一定的损失和破坏环境的事件。如果某一事件不会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带来损失或不对环境产生影响,则就不能称之为地质灾害。比如,深山荒林中发生泥石流等现象,但它不会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因此,这一现象就不是地质灾害,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种地质作用。地质灾害一定会引发灾情因此,需要对灾情进行评估。第一,应全面权衡其影响,而后做出估计,列出各种损失。在实际的评估过程中,应仔细分析地质灾害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5.地质灾害勘察还要密切地与灾害防治方案研究相结合

在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之前,需要进行地质灾害勘察工作,不能不去进行勘察工作,而直接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形成机制。此外,在野外进行调查工作时,还应积极学习当地的灾害防治措施,以使最终的治理方案更为合理。只有采取这样的举措,才可以制定出最为合理的防治方案。同时,如难以进行工程防治工作时,可采取躲避的措施。

6.地质灾害勘察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抓住成灾因素研究

由于地质灾害勘察的最终目的就是弄清有没有必要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若有必要的话,则灾害的防治工作就成为重点。制定防治方案必须结合地质灾害的成因等因素。只要弄清地质灾害的成因,防治方案就会很好制定。因此,在地质灾害勘察工作中,一定要查清地质灾害的成因等。地质灾害勘察不是所谓的地质调查,单纯的地质因素也不可能造成这一地质灾害。比如,引发泥石流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气降水。没有大气及降水,泥石流一般也就不会发生,因此,在仅泥石流灾害勘察工作时,需要考虑到大气降水因素。

7.要注意动态监测问题

动态监测工作对于灾情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崩塌滑坡实例谈一下,现如今,一般采用的是数值计算方法来评价崩塌滑坡稳定性。这一方法往往得出的结果不准确,如重庆嘉陵江某镇石庙,在斜坡方向上出现一条裂缝,而分析结果却显示的是较稳定。此时,只有找出一些变形监测资料才能判断上述计算结果的正误。因此,需要注意加强地质灾害的动态监测工作,以对地质灾害活动做出科学的评价。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地质灾害勘察工作中,需要理清地质灾害勘察与地质灾害防治之间的关系,并做好灾情评估工作,处理好灾害的动态监测工作,从而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灾害的成因等,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充分的依据。

(作者单位: 陕西省地矿局第二综合物探大队)

重大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篇3

一、地质灾害现状

根据年修编的《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动态变化,我镇现查明各类地质灾害隐患处,以地面塌陷、滑坡和泥石流为主。其中滑坡隐患点个,泥石流隐患点个,地面塌陷隐患点个。

二、防治总体要求及防治重点

按照“以人为本、明确责任、预防为主,治避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调查、群测群防、监测预警,抓好勘查治理、搬迁避让和防灾队伍建设等工作,不断提高全市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少、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镇地质灾害类型以地面塌陷、滑坡和泥石流为主。

根据《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年)》,全镇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交警队屋边,村, 村, 村。

上述地质灾害隐患是我镇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所在村要在汛期来临之前明确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编制防灾预案,并报镇土管所备案。同时,每个行政村要对本行政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巡查,建立档案,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宣传,落实防灾责任,切实抓实、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主要任务

(一)重点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梅、台汛期,是地质灾害的多发时段和重点防范期。在汛期来临之际,我镇地质灾害应急防治领导小组要组织国土规划、农业水利、交通等相关人员在主汛期到来前,对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内的交通路线、重要基础设施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现场实地检查,提出具体防范意见,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在整个汛期,镇地质灾害防治小组要坚持汛期值班制度,加强应急值守。严格执行险情巡查、灾害预报、灾情速报等制度。一旦出现险情灾情,要在镇政府统一领导下,启动相应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立即开展应急调查,提出应急处置措施。对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做好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工作,尽最大可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着力强化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

各行政村要立足于防大灾、应大急,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分工负责、协调一致、反应迅速的应急反应机制。进一步细化本村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操作手册,组建包括国土规划、农业水利、民政卫生等部门在内的应急处置与救援队伍,配备完善应急装备。高度重视基层地质灾害防灾能力建设,加强对农村基层地质灾害监测员应急能力的培训。地质灾害多发的行政村应根据本地实际,把气象灾害协理员、山洪灾害预警员与地质灾害监测员有机地整合,平时加强沟通联系,信息共享。灾情发生时,齐心协力、合作防灾。进一步加强群测群防工作责任制的落实。重点防治区与重要隐患点的监测工作的相关责任人和负责人的责、权、利要逐一落实,并向社会公布。

(三)继续做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与搬迁避让

积极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的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农村居民点地质灾害隐患,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下山脱贫和农村住房改造工程,通过加强勘查治理、有序组织搬迁避让等途径妥善解决。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公路和其他道路建设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各级交通、农业、林业部门要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建账立册,有针对性地加强防范和治理,保障这些道路建设运营安全。铁路、水利、旅游开发等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落实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任务。各地要严格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查,加强治理工程、监理工作的管理力度,确保工程质量。

(四)积极做好山区中小学校舍场址的地质灾害防治

全镇中小学校舍场址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基本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办公室要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校舍场址,组织编制治理规划,按危害程度进行分类处置,落实各项防灾措施。可以应急排险消除危险的,尽快实施应急排险工程;短期难以消除的,应划定危险区并设立警示标志,编制防灾预案,落实防灾责任人及日常巡查、监测人员,并因地制宜地开展预案演练;需要工程治理的,按要求实施勘查治理工程。学校要加强对教职工和学生的地质灾害预防和救治知识的教育,培养教职工和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实施

目前,我市新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公布实施。镇政府要将规划目标和防治任务分解为具体的年度计划,落实防治责任,并实行严格的年度目标考核。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信息化建设,做好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共享和服务工作。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政府和各行政村要站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研究、部署、检查、落实。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无小事的理念,以新思路、新举措促进地质灾害防治由被动防治向主动防治转变。要建立和完善防灾责任制,政府主要领导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国土资源、气象、水利、建设、交通等部门责任,并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监督,落实制度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关制度,积极开展地质灾害调查、预警预报,规范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及时的调查、勘查、治理或避让。要严格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落实地质灾害治理责任人的治理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对列入防治方案的重点矿区、交通干线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点,当地政府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反馈给相关责任部门,由各责任部门按职责要求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加强宣传,提高意识

重大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篇4

一、加强领导,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

各镇(区、管委会)、县直有关单位主要领导要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及时调整充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具体责任人。各镇(区、管委会)、县国土、水利、民政、公安、气象、交通、建设、教育、旅游、电力、公路、铁路、地震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抓好所辖领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和熟知本镇(区、管委会)、本单位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方案、村(居)转移预案等,确保应急反应及时、高效,最大限度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打牢基础,增强地质灾害预防能力

1、认真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年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国土资综[]1号等有关规定,建设、水利、交通、气象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县国土局,编制完成《县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确保于月底前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公布。教育、公路、铁路、旅游等部门要开展辖区内校舍、公路、铁路沿线和旅游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编制工作,纳入同级防治方案体系一并实施。

2、编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各镇(区、管委会)、县直有关单位要及时编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要根据防灾实际,按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的要求,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3、修编完善《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各镇(区、管委会),应按照《省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避让工作规定》(政办〔〕62号)的要求,开展地质灾害巡查,避让场所、避险路线的安全性评估,及时组织修订、完善《年度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下称“转移预案”),各镇(区)应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及应急队伍,进一步明确各地灾点的转移路线及避险场所(点),落实防灾责任人、监测人等,并纳入当地防汛抢险救灾应急预案。月20日前报县人民政府备案,同时报送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及县国土资源局,并在当地村(居)公布,适时组织村(居)民进行转移避让演练。

三、精心部署,扎实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

1、开展汛前检查。月下旬,各镇(区、管委会)、县直有关单位应认真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自查,自查主要内容: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防灾工作制度;《防治方案》和《转移预案》编制情况;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情况;省财政厅安排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居民搬迁补助资金项目、地质灾害省、市挂牌督办治理项目的实施情况,确保搬迁资金发放到灾民手中。各单位要从实际出发,对照检查主要内容,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各项防灾措施、资金落实到位。

2、加强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的监测、巡查、警示。在汛期来临前,各镇(区、管委会)要加强对辖区内重要地灾点、隐患点和危险区域的监测、巡查和警示,应做好《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发放工作,使各责任人、监测人了解灾情、明白任务、监测到位、负起责任。

3、完善和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各镇(区、管委会)、要进一步完善应急响应机制,组建好地灾应急分队,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巡查、监测、值班制度,在汛期要定期巡查,重点监测,实行24小时值班;若逢台风、暴雨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时期,应按照县人民政府防台、防灾工作部署,执行24小时双人值班、领导带班制度,做好上传下达。村地质灾害点监测人应在岗到位,做好灾情的监测工作。严格执行灾情速报制度,一旦发生地质灾害险情、灾情要及时上报县人民政府,并报上级相关单位。发生地质灾害达到应急响应级别的,应按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组织人员和专家赶赴现场开展应急调查,提供技术支持,协助做好预防和抢险救灾工作,努力降低灾害损失。

四、扎实工作,稳步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一百千万”工程

按省国土部门的要求,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工程应严格实行资质制、业主负责制、项目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质量验收和责任追究制等,确保项目按质按期完成;加快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搬迁避让工作,符合搬迁条件的受灾户要认真组织搬迁、集中安置,各镇(区、管委会)要与国土、民政部门及时沟通、协调,做好地灾搬迁户的认定、审批及建档工作。加强农村居民住宅用地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管理,各镇(区、管委会)应建立补助资金、迁移、治理项目的台帐。

五、严格要求,确实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重大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篇5

 

为切实做好2021年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减少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山西省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阳泉市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阳泉市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特制定本方案。

一、2021年度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基本情况

全区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10处,按类型分:地面塌陷5处,崩塌5处。按险情等级分:中型1处,小型9处。全区全年未发生地质灾害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件。

二、2021年度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一)2021年气候趋势预测

预计2021年我区年降水量为528.9~546.3mm,接近常年同期;年平均气温9.8~12.0℃,比常年同期偏高0.5℃左右。

今年我区春季气温较常年偏高,汛期降水较常年偏多。特别是汛期,天气气候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强对流天气多,短时强降雨、局地的暴雨洪涝等天气,极易诱发山洪、地质灾害。同时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局地强对流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极端性更强,出现旱涝并存、旱涝急转、局地较大洪涝的可能性大。结合我区地形和地质特点,需重点关注和防范局地突发性、短时强降雨引发的黄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城市内涝等风险,尤其是积涝易发地区需早做准备,严加防范。

(二)2021年地质灾害高发时期

根据我区历年的降雨情况,我区多雨时段主要集中在6、7、8、9月份,地质环境脆弱的地区在降雨条件下突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2021年冰雪消融期及6、7、8、9月份是地质灾害高发时期。

(三)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我区自然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主要为潜在崩塌。潜在崩塌与降水量有着非常显著的关系,2021年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依然较大。

三、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任务

(一)科学部署防治工作

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地质灾害防治要坚持属地管理,强化党委、政府“一把手”负责制,要深入到灾情、险情大的隐患点督导检查。区政府、义井镇政府、各街道办事处、村、社区及有关单位要逐级颁发责任状,发放“一书两卡”。

强化部门监管责任。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由区应急管理局统筹,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区应急管理局,并组织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演练。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区自然资源局,并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及日常工作。隐患点要制定防治方案及应急预案。在汛期要结合降水趋势,周密部署防治工作。一旦发生灾情,由区应急管理局负责牵头处置,区自然资源局做好配合工作。

(二)切实关注重点环节

紧盯重要时间节点。各级各部门要高度关注冰雪冻融期、汛期两个重要时段的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做好冻融期和汛期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并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落实值守值班制度。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在汛期对义井镇和各街道办事处进行全面督促检查。

做好预警预报。利用气象短信等形式及时灾害性天气预测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并进一步扩大预警预报覆盖面和影响范围,不断提高预警预报精准度。

做好应急准备。应急管理部门要指导协调地质灾害应急相关工作,组织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和应急演练,补充应急救灾物资,保障地质灾害应急出动、巡查排查和监测防范车辆。在强降雨期间,义井镇和各街道办事处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安排专人对高危隐患点进行驻点值守,强化临灾处置能力,并积极委托具有地质灾害防治资质的专业技术单位做好隐患排查等工作。

(三)全面做好群测群防

义井镇、各街道要加强群测群防的组织领导,健全以村、社区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队伍。为保持监测人员的长期稳定和工作积极性,按要求为监测人员适当发放工作补助,为隐患点配备基本的监测预警设备,加大基层监测人员的科技监测能力培训和技能演练,不断提高群测群防队伍识灾报灾、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应急能力。

(四)持续深化高陡边坡隐患排查和分类处置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组织专门力量对各类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加强排查黄土区、旅游区、交通干线、工矿施工区以及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城中村、居民区、学校、医院等人口聚集区,并扎实开展高陡边坡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回头看”工作,进一步查清安全风险,摸清隐患底数,圈定重点防范区。同时,要把山体边坡住房安全隐患作为重点,密切关注高陡边坡附近建筑物、街区排水系统是否完备,认真仔细查看用水是否直接排入地下及边坡中,对于切坡建房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存在安全隐患的,要督促行业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进行工程治理或针对性的排危除险,切实消除隐患威胁。及时补充完善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台帐数据,制定防灾预案和监测方案,明确责任人及监测人,并进行公示。

对已排查出的高陡边坡隐患,要加快推进分类处置工作。对纳入工程治理的隐患点,要制定治理方案,落实治理资金,认真组织实施;对纳入搬迁避让的隐患点,要制定搬迁方案,加快组织实施;对纳入日常监测的隐患点,要明确专人盯守,严格落实监测监控措施,发现情况变化要及时预警、迅速组织群众避险撤离。

(五)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演练力度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总结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制作形式多样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手册、活页、挂图、动画、影视光盘等防灾减灾宣传资料,发挥主流媒体宣传作用,在电视台播放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片,组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单位深入每个隐患点对受威胁的群众进行宣传,加大网络、电视、广播、报刊宣传频率,充分利用“4·22”“5·12”“6·25”“10·13”等时机开展广场式防灾减灾宣传,发放科普读物、张贴宣传图册、刷写标语口号,提高人民群众“识灾、防灾、避灾”能力。

全方位培训地质灾害防治人员。区政府负责组织义井镇、各街道办事处分管领导和成员单位负责人以及本行政区内隐患点群测群防员全员培训,进一步提高监测监控、预警预报和履职尽责能力。

大力开展应急演练。各级各部门要因地制宜组织人民群众在地质灾害隐患点或易发区开展应急避险演练,使群众树立避灾意识、熟悉避灾信号、掌握避灾路线、熟知避灾地点,确保遇险时能够有序快速撤离。汛前要组织1次示范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都要进行以避险为主的防灾演练,努力提高各级各部门指挥决策、协同配合、应急处置和后勤保障能力。

(六)稳步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工作

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专业监测工作。选择部分威胁严重且近期无法开展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设备支持,安装专业监测设备,开展专业监测,进一步提高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思想,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实主要负责同志是当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强化政治担当。要及早对今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明确任务,各司其职,加强联动,形成合力,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全民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格局;要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充分认清当前地质灾害防范的严峻形势,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细化工作流程;一旦发生重大灾情险情,要靠前指挥,及时处置,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有力、抢险有序、救灾有效。

(二)严格责任分工

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和《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地方政府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严格按照“谁建设、谁负责、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落实有关单位防灾主体责任。应急管理、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住建、教育、文旅、卫健、义井镇和各街道办事处等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成员单位要按职责分工,做好相关领域的防治工作,进一步建立联防联控的日常联动协调机制。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指导、监督职能,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共同推动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因领导不力、推诿扯皮、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

(三)加大经费投入

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力度,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列入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地质灾害规划编制、监测预警、群测群防、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及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及所必需的交通、通讯、物资器材等装备。各级政府要严格落实《关于构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的实施意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充分发挥省内地质勘查队伍现有优势和社会力量的补充作用,逐步解决基层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人员少、防治能力不强、技术装备差、业务基础薄弱等问题,不断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附件:阳泉市城区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名单

 

 

 

 

 

附件

阳泉市城区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

名  单

组  长:王东红   区政府党组成员

副组长:杜玉峰   区应急管理局局长

史满瑞   区自然资源局局长

成  员:杨小军   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

王  亮   区国土资源事务中心主任

郝建忠   区发展和改革局一级主任科员

李俊生   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

        赵文斌  区教育局副局长

        张海斌  市公安局城区分局副局长

王建平   区财政局副局长

郭俊峰   市生态环境局城区分局四级调研员

王  栋   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王素花  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

周绍林   区卫生健康和体育局主任科员

黄振亮   区人武部副部长

王维平   山西北方晋东化工有限公司武装保卫处处长

郭建斌   国网阳泉市平坦供电公司副经理

周  欣   义井镇人民政府副镇长、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王苗苗   上站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刘军辉   下站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李玺斌   北大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张晓冠   南山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高一梅   义井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申军华   坡底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自然资源局,办公室主任:王亮(兼)。

 

 

 

 

 

 

抄送:区委办公室,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法院,

区检察院,各人民团体。

重大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篇6

一、总则

(一)编制依据

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修编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地质灾害发生或者临灾时的应急处置反应。

(三)工作原则

以为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属地为主。

二、组织体系和职责分工

(一)组织体系

为加强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管理,区政府成立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区应急指挥部),具体负责全区突发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

总指挥长:区政府主管副区长

副指挥长:国土分局局长

成员:区委宣传部、区发展计划局、财政局、民政局、国土分局、建设局、水利局、交通局、卫生局、农林局、公安分局、环保分局以及各镇办负责人。

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工作;分析、判断成灾的原因,确定应急防治与救灾工作方案;部署和组织有关部门和对受灾地区进行紧急援救;协调组织指挥部队参加抢险救灾;指导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做好地质灾害的应急防治工作;处理其他有关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的重要工作。

区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国土分局,办公室主任由国土分局局长兼任。办公室职责:是汇集、上报险情灾情和应急处置与救灾进展情况;提出具体的应急处置与救灾方案和措施建议;贯彻区应急指挥部的指示和部署,协调有关镇办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区应急指挥部或单位之间的应急工作,并督促落实;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分析灾害发展趋势,对灾害损失及影响进行评估,为区应急指挥部决策提供依据;组织应急防治与救灾的新闻;起草区应急指挥部文件、简报;负责区应急指挥部各类文书资料的准备和整理归档;承担区应急指挥部日常事务和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职责分工

1、国土分局负责做好全区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工作,指导做好恢复重建的相关工作。

2、区水利局负责指导汛情监测以及地质灾害引发的次生洪涝灾害处置工作。

3、环保分局负责做好受灾区域的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

4、区卫生局负责组织医疗卫生技术力量,做好医疗救护和伤病员抢救工作;监测饮用水,对重大疫情组织实施紧急处理,预防控制疫情发生和蔓延。

5、公安分局负责维护灾区社会治安,打击各种蓄意扩大传播地质灾害险情的违法行为;必要时,对灾区和通往灾区的道路实行交通管制,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6、区交通局负责组织力量对地质灾害区域内被毁交通设施进行修复,保障地面交通运输畅通。同时,调配紧急救援和撤离人员及疏散所需车辆等运输工具。

7、区委宣传部负责及时做好新闻媒体的接待、答复和引导工作。

8、区民政局负责做好受灾群众的安置,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申请、管理、分配救灾物资并监督使用。

9、区建设局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对因灾受损的各种基础设施尽快加以恢复,积极参与做好各项灾后重建工作。

10、区发展计划局负责做好重大救灾和应急治理项目计划的协调安排工作,落实有关方面的项目资金。

11、区财政局负责做好区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资金预算及救灾应急款拨付工作,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12、区农林局负责组织灾区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工作,加强动物疫病的监测;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动物疫情的暴发流行;做好灾后农业的查灾工作,指导灾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自救工作。

13、事发地镇办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灾民的临时生活安置、灾民的转移和应急救助等工作;做好抢险物资和救援工具的供应工作;做好地质灾害现场秩序的维护和善后处理等工作。

三、地质灾害的预防

(一)灾害的监测

各镇办要加快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专业监测网络,形成覆盖辖区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对辖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按照防灾预案要求,落实专人做好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防工作。在监测中发现危险时,须立即按预案制定的预警方式做出预警信号,通知处于危险区域的人员按规定的撤离疏散路线向安全地带撤离。

(二)信息收集与分析

各镇办和国土分局要广泛收集整理与突发地质灾害预防预警有关的数据资料和相关信息,进行地质灾害中、短期趋势预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资料数据库,实现各部门间的资料共享。

(三)地质灾害巡查

各镇办和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网络的作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加强对地质灾害重点地区的监测和防范。

(四)“防灾明白卡”发放

为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各镇办和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地已查出的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将群测群防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落实到村委会主任以及受灾害隐患点威胁的村民,要将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内容的“明白卡”发到村民手中。

四、灾害的报告

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后,发生地镇办应立即向区应急指挥部报告,并同时向区应急办报告灾情,区应急指挥部接到中、小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应在30分钟内报区政府和市国土资源局,并根据灾害情况,确定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启动时机。

灾害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出现的地点和时间、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引发因素和发展趋势等,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速报内容还要包括伤亡和失踪的人数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等情况。

五、应急响应及处置

应急响应指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或者地质灾害隐患点出现临灾状态时,而采取不同于正常工作程序的紧急防灾和抢险救灾行动,分为险情应急和灾情应急。应急工作遵循分级响应程度,根据地质灾害的等级确定相应级别的应急机构。

(一)险情应急

险情应急指地质灾害隐患点出现在短期内可能发生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或较大财产损失的险情时,即进入险情应急期,所采取的紧急防灾避险行动。

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报告的镇办,应及时上报区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区应急指挥部要立即派出专业人员(专家组)赶赴现场,与事发地镇办一起进行现场调查,核实险情,提出应急抢险措施建议。

地质灾害险情确定为临灾状态时,事发地镇办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进入工作状态,立即成立现场险情应急抢险指挥部,划定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启动“防、抢、撤”方案,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情况危急时,应采取强制措施,组织群众疏散避灾。同时,加强监测预报,有序组织防灾各项工作。

地质灾害险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区应急指挥部应按照事发地镇办和专业人员(专家组)建议,确定撤销或者继续保留危险区管制措施,提出下一步防灾、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措施,并安排有关部门或单位组织实施。

(二)灾情应急

灾情应急指地质灾害已发生,即进入灾情应急期,所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和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的行动。

当发生地质灾害时,区应急指挥部进入工作状态,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在第一时间报告市政府及市国土资源局。同时,迅速派出由国土分局及有关部门组成的应急调查组,立即赶赴现场了解情况,查明灾害类型、规模、成因、预测发展趋势,提出应急防范措施,为抢险救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并将灾情调查报告上报市国土资源局。

由区应急指挥部在灾情发生现场成立现场抢险救灾指挥部,并根据需要和部门分工,设立若干应急工作组。各应急工作组在现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开展预警监测,划定危险区和抢险救灾特别管制区,抢救受伤、被埋人员,转移受威胁居民。同时,做好食品、饮水、衣物等救灾物资的调集和发放及死难者的善后处理等工作。

六、应急保障

(一)应急队伍、资金、物资、装备保障

各镇办和国土分局要建立抢险救灾协调工作机制,落实抢险救灾人员,建立抢险救灾应急队伍,要不定期的开展应急抢险救灾演练,确保应急救助手段及时到位。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镇办要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储备用于灾民安置、医疗卫生、生活必需品、交通通讯等必要的抢险救灾专用物资,保证抢险救灾物资供应;要加强救灾装备建设,配备无线通讯设备、信息传输工具、应急用品、抢险救灾装备等。

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费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二)通信与信息传递

各镇办和国土分局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手段,把有线电话、移动手机、无线电台及互联网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覆盖全区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信息网,并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三)应急技术保障

国土分局成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专家组,为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和应急工作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要和有关单位积极开展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方法、技术的研究,开展应急调查、应急评估、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四)宣传与培训

各镇办和国土分局要加强群众防灾、减灾、自救知识宣传和培训,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教育,增强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防治与救灾演习和培训工作。

(五)新闻信息

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的按照《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相关要求执行。

(六)监督检查

国土分局要加强对各镇办和相关部门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保障工作的督导和检查,确保地质灾害应急防治责任落实到位。

七、责任与奖惩

对在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相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对引发地质灾害的单位和个人的责任追究,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相关规定处理;对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中失职、渎职的有关人员,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

八、预案管理与更新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各镇办,应当参照本预案,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各镇办的应急预案应当报国土分局备案。

本预案由国土分局负责修订更新,修订更新后的预案,报区政府批准。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更新期限最长为3年。

九、附则

重大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篇7

(一)确认

当年发生程度为5级(大发生)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5%以上的病虫害和占生态面积5%鼠害;当年发生程度为4级(偏重发生)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15%病虫害和占生态面积10%鼠害应确认为重大病虫害。根据近5年的历史资料可以初步确定可能成为重大病虫害的种类有: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稻曲病、棉花棉铃虫、红蜘蛛、柑桔黑刺粉虱、蔬菜菜青虫、小菜蛾、农田鼠害及其它突发性病虫害。

(二)灾情分为三级

1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省级灾情:

①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稻曲病、棉花棉铃虫、红蜘蛛、柑桔黑刺粉虱、蔬菜菜青虫、小菜蛾以及其它突发性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为5级。

②鼠密度超过10%百夹捕获率)发生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或鼠密度超过5%百夹捕获率)发生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发生区域在3个以上市(州)

③特殊情况需要划为省级灾情的

2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市(州)级灾情:

①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稻曲病、棉花棉铃虫、红蜘蛛、柑桔黑刺粉虱、蔬菜菜青虫、小菜蛾以及其它突发性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为5级。

②鼠密度超过10%百夹捕获率)发生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发生区域在1个市(州)内2个以上县(市、区)

③特殊情况需要划为市(州)级灾情的

3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县(市)级灾情:

①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稻曲病、棉花棉铃虫、红蜘蛛、柑桔黑刺粉虱、蔬菜菜青虫、小菜蛾以及其它突发性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为5级。

②鼠密度超过10%百夹捕获率)发生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发生区域在1个县(市、区)内;

③特殊情况需要划为县(市)级灾情的

二、灾情的监测与报告

要及时报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同级政府和发生地的干部群众。一般性病虫鼠害7天报1次;病虫鼠害发生的主要季节每3天报告1次;重大病虫鼠害灾情1天报1次,各级植物保护部门负责按照国家、省级测报规范在辖区内开展农作物病虫鼠害的监测工作。监测出的结果。直至被完全控制。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农作物病虫鼠害暴发流行、发生面积大、危害损失重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当地农业植物保护机构报告,接到报告后,植保部门要立即派人到现场核实,按核实的灾情级别逐级上报。省级灾情报省主管部门确认;市级灾情报市主管部门确认;县级灾情由县市、区)主管部门确认。

三、应急防治的启动、指挥和分工

(一)应急防治的启动

同时启动市级和县级预案。当出现省级灾情时应报省主管部门启动省级应急预案。

当出现市级灾情时启动市级预案和县级应急预案。

当出现县级灾情时启动县级应急预案。

(二)应急防治指挥系统

成员由农业、发改、财政、广电、公安、交通、科技、气象、工商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必要时,应急防治指挥部由各级人民政府主管领导任总指挥。其它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同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负责日常工作。

(三)部门分工

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的应急防治工作由各级政府组织。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灾情的调查、监测和报告;制订灾情防治方案;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检查督促措施的落实。

发改、财政、科技、交通、广电、公安、气象、卫生、工商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应急防治所需物资、交通、人工经费的落实及宣传、技术攻关、人员抢救和维护抗灾秩序等工作。

四、灾情控制

(一)划定灾情的发生区域

根据灾情的发生范围、程度和流行特点划出:

1重点防治区:就是灾情已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区域、灾情的发源地和蔓延区。

2一般防治区:就是依引起灾情的重大病虫鼠害的发生特点及条件分析后。

3监控防治区:就是灾情已波及到但不很严重的区域和偶发区。

4非防治区:就是不会出现灾情的区域。

(二)灾情控制的目标和灾情控制原则

1灾情控制目标:最短时间内将灾情控制到允许水平并确保不再蔓延。

2灾情控制原则:

1灾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

2按灾情发生区域划分。分类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灾、控灾方案。

3灾情防控实行组织、指挥、技术、测报、行动、验收“六统一”

4具体防控措施要确保环境、人身和农产品安全。

确保措施落实。5加强督导检查。

(三)控灾情况的报告及灾后调查研究

灾情发生地政府和主管部门要每天向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报告1次防控行动情况和灾情的实际程度。防控灾工作完成后,灾情的防控过程中。各相关技术部门要组成专家组对灾情的发生原因、防控灾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和总结,为今后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五、应急防治保障措施

(一)物资保障

储备相对充足的应急防治物资。储备库设立在交通便利,建立市、县级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应急防治物资储备制度。储运条件好、安全保险的区域。各级农业植物保护机构负责全市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应急防治物资储备管理工作,重点储备用于病虫鼠害应急防治所需农药、杀虫灯、大型喷雾设备、机动喷雾器、手动喷雾器、鼠夹、防护服和手套等农药和药械物资。

(二)资金保障

同时建设和完善应急防治和药械物资储备库。实施应急防治的地区,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应急防治所需物资、交通和人工的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各地要给予一定的补贴,强制防治的费用由地方政府解决,同时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

(三)技术保障

负责对农作物病虫鼠害检验检测、市级病虫鼠害预警、防治技术指导、调查数据汇总处理、防治预案制定、研究无害化防治技术方案和防治技术培训。各县(市、区)级植保站负责辖区内农作物病虫鼠害检验检测、灾情的监测和预警、制定防控方案和技术指导。市植保站在上级主管部门及有关专家的指导下。

(四)人员保障

1设立市级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指导委员会。由农业行政管理、农业技术推广、科研、教学等单位组成,委员会负责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名单的确定和灾情的认定,提出应急防治技术方案。

2各级政府要配备足够的植保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加强县建立完整的农作物病虫鼠害监测与应急防治技术保障体系,

乡(镇)要确定专人负责。市、区)级植保(植检)站专业技术力量。

六、附则

(一)各县(市、区)要依照省、市预案的规定。

重大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篇8

今天,我们召开今年全市第一次“六长”会商会议,主要是总结2007年防灾减灾工作,分析预测2008年气候发展趋势特别是灾害性天气发生趋势,研究落实防灾减灾工作的各项措施和办法。刚才,市气象局、市水利局、市水文局、市林业局、市农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防灾救灾减灾办分别作了发言,讲了很好很具体的意见,我都完全同意,希望同志们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2007年防灾减灾工作回顾

我市自2004年以来,已连续5年遭受特大自然灾害袭击,特别是2007年,我们面临的灾害形势尤为严峻。一是灾害频次明显增加。全年共计遭受较大自然灾害600余次,其中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就连续遭受了“6·18”、“7·5”、“7·18”三次特大暴雨洪灾袭击。二是灾害叠加明显增强。灾连灾、灾重灾的现象表现特别突出。除了恶劣天气带来的低温雪灾、霜冻寒潮、大风冰雹、暴雨洪灾外,还发生了稻飞虱、森林火灾、动物疫情等动植物灾害(情)以及地质滑坡等次生灾害。达县青宁乡岩门村发生的特大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三是灾害损失明显增大。各类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仅三次暴雨洪灾就造成全市276个乡镇、480万人不同程度受灾,毁损房屋12.9万间,紧急转移群众32.4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4.95亿元。

面对严峻的灾害形势,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沉着应对,科学指挥,取得了抗灾救灾的全面胜利。一方面,切实保护了受灾群众的根本利益。妥善安置了受灾群众,确保了受灾群众“五有”、“两不”。灾害毁损房屋重建工作基本完成。全市没有因对受灾群众救助不及时、不到位引发。另一方面,切实保护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深入开展了灾后生产自救,及时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全面实现了“大年之年不减产、重灾之后要增收、全年目标保实现”的抗灾救灾目标。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二、今年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

今年全市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从灾害发生趋势分析,近年来我市自然灾害频繁加剧发生,呈现出种类多、频率高、分布广、危害大、损失重等特点。根据气象、水文、农业、国土、林业等部门分析预测,2008年全市总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少,年平均气温较常年略偏高。大部分地方有一般性初夏干旱和盛夏伏旱,汛期部分地方有暴雨洪涝。受强降雨、连续降雨和转折天气过程影响,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矿采空区发生次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总体发生趋势是中等偏重发生,尤以小麦条锈病、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水稻螟虫、稻瘟病、稻飞虱、玉米钻心虫发生为害为主。从全市减灾管理的薄弱环节来看,全市灾害管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特别在应对突发异常灾害、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方面还需要切实加强。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树立防大灾、抗大灾的思想,宁可把形势估计得更严峻一些,努力把准备工作做得更充分一些,确保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三、今年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

防灾减灾工作面宽量大,任务繁重。结合我市实际,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灾害及次生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一是抓好防汛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防汛应急准备。各级政府要抓好防汛工程及设施、重点水库和电站、病险水库、沿河乡镇的防汛监测预警工作,特别是抓紧整治突出隐患问题,排除险情,落实好防范措施。二是抓好抗旱工作。要针对今年可能发生的夏旱、伏旱,及早做好生产生活用水安排。要动员组织群众千方百计蓄水、保水,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先进节水措施和旱育秧、抛秧、地膜(秸秆)覆盖先进增产技术,提高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能力。要坚持以旱制旱、以早制旱、以水制旱、以调制旱、以科技制旱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尽力减轻旱灾损失。对水路不通的坚决走旱路,争取抗旱主动权。一旦发生旱情,各级政府要认真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并充分发挥农机、水利等部门以及乡镇抗旱服务队的作用,努力缓解旱情。三是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地对险情重、危害大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强化监测,落实专业检查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特别是在重点时段,要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落实24小时专人监测制度,对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居住人口要及时转移安置。四是抓好森林防火工作。要切实加强野外火源管理,进一步落实重点林区森林防火责任制,进一步完善重点林区村巡山员制度,杜绝重大森林火灾发生。五是抓好农林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要强化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及早备好对路农药和病虫害防治器械。要重点抓好小麦条锈病、水稻稻瘟病、一代二化螟虫病、纹枯病和玉米钻心虫病、纹枯病等病虫害的防治,确保粮食增产增收。同时注意抓好马尾松毛虫、蜀柏毒蛾等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

四、当前需要认真抓好的几项工作

从灾害发生时间段来看,目前即将进入灾害高发时期。为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及时转入防灾减灾临战状态。当前,要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搞好预案的修订完善。要根据新情况、新形势不断修订和完善救灾应急预案,注重以预案指导救灾,以实践完善预案,加强救灾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要制订完善市级救灾应急预案、部门分预案和专业预案,并做好部门预案间的衔接工作。目前,市防汛预案、抗旱预案、州河防洪联合调度预案已修订完毕,涉及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预案要抓紧修订完善。各县(市、区)要对预案修订完善的情况进行一次清理,搞好查漏补缺。二是搞好灾害隐患排查整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对各类灾害隐患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排查,对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要落实责任领导、责任部门限期整治。防汛、水利、国土、林业、农业等部门要对所涉及的灾害隐患排查整治情况形成书面材料报市救灾办,对涉及的重大突出问题要认真进行梳理,必要时市政府组织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解决。目前,汛期将至,市水利局要切实加强对病险水库、州河河道的管理和整治,认真落实病险水库安全度汛的各项保障措施。三是搞好应急救灾物资储备。救灾应急物资储备是今年防灾减灾的一项重要任务,全市要基本构建起以达州城区为中心、各县(市)城区为支撑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市救灾办、市民政局要结合救灾工作需要,及时制定各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指导计划,督促各县(市、区)组织实施。四是搞好灾害信息收集研判。气象、水文、农业、林业、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加强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提高预测预报能力和水平。特别要加快多普勒气象雷达建设进度,通过现代化手段提高气象预报精度和信息传递速度。同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沟通衔接,建立快捷有效的信息互通制度,为科学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准确、科学、及时的基础资料。

上一篇:电气自动化毕业实践报告范文 下一篇:关于农村道路建设的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