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合同范文

时间:2023-11-24 23:02:45

重大合同

重大合同篇1

关键词:疾病 保险 合同 猫腻 诚信 规范

重大疾病保险,指被保险人在保险期内发生合同约定的疾病,并达到约定疾病状态,或实施了约定的手术时,由保险公司给付保险金的一种健康保险产品。数年前开始,这一险种被引入我国。目前,国内多家保险公司都已推出了名目繁多的重疾险。它的保费,一般在每年4000元左右。人们交这么一大笔钱,无疑是希望提前为自己增添一份保障,以便万一身患重大疾病时,能够为花费巨大的疾病治疗提供经济支持,能够获得“雪中送炭”般的理赔款。但一直以来,这一险种理赔尺度苛刻,理赔时产生了诸多纠纷,许多消费者因此纷纷质疑重疾险“保死不保病”、“保死不保活”,显示出这一险种所面临的诚信危机。

保险产品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权责条款专业性极强,价格构成复杂,重大疾病保险尤其如此。保险公司所提供的重疾险格式合同,文字表述上往往夹杂大量行业术语和法律、医学专业术语,晦涩难懂,一般人很难看懂,甚至很难有耐心看完,投保人难免被弄得晕头转向。在条文设计上,保险公司自己设计合同,大部分条款都属于投保人的义务,对保险公司自身的义务则尽可能避免。在内容规定上,这种格式合同一般都列出许多免责条款,把风险尽量推给投保人,甚至许多合同条款中藏匿诸多“猫腻”。一旦保险事故发生,保险公司便很容易找出拒绝理赔的理由,致使这种名义上的重大疾病险变成了实际上的“死亡险”。即除非投保人死亡,才可以按照相关条款理赔;否则,根据现行保单中的诸多免赔条款,保险公司几乎无需对患者进行赔偿。

纵观众多重大疾病保险合同条款,主要藏有以下一些“猫腻”:

“猫腻”一:赔偿标准大走样

保险公司推销保险品种时,总会卖力地宣讲那些对保户有利的条款,而很少甚至根本不提不利的内容。而每当有保户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时,便常常出现双方对一些保险条款理解的差异。

曾有一位重疾险保户,因脑干出血医治无效而去世。事后,家属从医生那里了解到,脑干出血属脑中风之一;而脑中风又正是死者所购保险合同中列出的12种重大疾病之一。按照一般理解,这位患者的病逝,便意味着保险公司应当按重大疾病给予赔偿,按照保险合同约定,赔付金额应为3万元。可当家属满怀希望前去理赔、领取保险金时,保险公司却只同意支付6000元的身故保险金。保险公司的理由是,合同条款中对脑中风有明确定义,指因脑血管的突发病变,导致脑血管出血、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脑梗塞致永久性神经机能障碍者。所谓永久性神经机能障碍,又是指事故发生6个月后,经保险人认可的医疗机构脑神经专科认定,仍遗留障碍者。这样一来,这位被保险人的情况,便明显不符合保险条款中脑中风的条件,因而也就不能按重大疾病3万元的标准赔付,而只能按身故给付保险金。

其实,我国《合同法》第四十一条早有明确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做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

“猫腻”二:手术规定不合实际

曾有一位保户,不惜以每年5000多元的金额,购买了一份重大疾病保险,保额为10万元。两年后,他不幸患上“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在医院接受“插管引流”手术,共花去治疗费3万多元。事后,他了解到自己得的正是所购保险上约定的21种重大疾病之一,便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申请。不料保险公司却拒绝赔付,理由是,被保险人此次出险,未做病灶切除或胰腺部分切除手术治疗,尚未达到保险条款中的给付条件,因而暂不予赔付。而据该保户的主治医生说,他们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实际就是目前临床上对这种病的一种清除手术。而医生的这种说法,保险公司却并不认可,依然拒绝赔偿。随后,该保户只得就此向法院。经过近一年的诉讼,官司终于胜诉,该保户从保险公司获得10万元的重大疾病保险金。

虽然该保户的官司最终胜诉了,但据有关医生介绍,目前各保险公司重大疾病险条款中规定的一些治疗方式,很多是已经过时的。如某外资保险公司大病险的条款规定,“癌症:……任何组织涂片检查和穿刺活检结果不作为病理依据……”但据医生说,现在癌症的病理诊断,全都是依靠这两种方法检查。若排除这两种,就只能切样检查,而这样,现在发病率较高的肺癌、胃癌、食道癌以及中早期癌症等,全都无法检查到。

“猫腻”三:保险责任形同虚设

一些保险公司的保险条款中,在主要保险责任之外,往往还有额外责任,以此诱惑投保人,使其误以为额外责任越多,保险买得越值。虽然其中也确实不乏有价值的额外责任,如生命尊严提前给付、自动垫缴保费条款等,但据法律专业人士说,其中相当一部分额外责任,其实并无实际意义。比如“大病后豁免未交的各期保险费”这样的条款,实则当重大疾病理赔完成之后,合同责任即行终止,保险公司不再承担任何保障,投保人自然也不再负有交纳保险费的义务,因而也就根本不存在什么“豁免未交的”问题。还有保险公司,将“全残责任”也列入“全额给付保险金”范畴,对“全残”缺乏了解的保户,往往会觉得这条责任似乎很优惠。实则凡是在疾病保障种类超过17种的大病条款中,已将全残责任拆解为“失聪、失明、失语、瘫痪”等多条,此时再单独列出“全残”赔付,可谓多此一举,并无实际意义。

“猫腻”四:种类繁多落实难

为了争夺客户,在重大疾病险包括的种类上,一些保险公司往往大做文章,有10种、30种、40种,最多的竟宣称达500多种。在投保者看来,自然觉得保的疾病越多越好,实际却并非如此。

曾有一位保户,不幸身患右肾上透明细胞癌,所幸及时住院并进行了右肾切除手术。住院期间,该保户向保险公司索赔却遭到拒赔,理由是该病并不在保单的500多病种之列。而另一家保险公司仅列有10种病例的明细中,只用“癌症”一词,就将包括“右肾上透明细胞癌”在内的所有癌症,都纳入了保障范围。可见,并非保险条款上所列病种越多,就意味着保障范围一定很广。有些数字,可谓纯粹为了凑数而已。

“猫腻”五:内容条款自行改

不少健康险或大病险的格式条款中,均有对大病的范围或保险费率的调整规定。如某人寿公司在重大疾病保险条款中规定:“保险人进行保险金额、重大疾病和重大手术的定义及范围调整后,将按照新的保险金额、重大疾病和重大手术及范围承担保险责任。”还有公司的条款规定:“本公司保留提高或降低保险费率之权利”等。

重大疾病、重大手术范围以及保险费率等问题,本是这种保险合同的核心内容之一,事关保户的切身利益。而对这些进行调整,实际就是对合同内容做了实质性的修改变更。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在这些内容做出调整前,已签订且尚未履行完毕的保险合同,保险人在按新调整的规定进行变更时,应当事先征得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同意或协商一致,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有权针对调整后的范围或费率的条款,做出是否接受的选择。保险公司擅自更改条款而强迫投保人接受的,这显然应属于实际上的霸王条款。

“猫腻”六:看似便宜价更高

一些保险公司推出一种作为附加险投保的大病保险。这种附加险,保费往往相对便宜,但与它对应的主险责任,却往往可能是投保人不太需要的,而且它还有一套特殊的计算方法,因此,最后实际交费,往往比单独大病险做主险的费用还高。

又如,大病险分消费型和累积型两种。消费型,指如果一年内不出意外,钱就算白花了。累积型,是每年交一定金额,连续交多年,保障也连续。因为消费型比累积型保费便宜不少,很多人便诱惑投保人投消费型大病险。这种一年期的险种看似保费低廉,实则没有太多实质保障意义,比较起来,累积型重大疾病险反倒更合算。此外,很多保险公司推出的分红型重大疾病险,实际费用往往也比不分红的要高。

目前我国重大疾病险业务开展并不景气,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保险公司自身诚信的缺失,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关键而重要的原因。要解决这种诚信问题,尽管牵涉面较广,但以下问题是必须考虑的:

第一,适时调整现行保险法。现行保险法,许多条款都是粗线条和原则性的,对一些具体险种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这便给保险公司在设计保险合同中滥用强势地位留下了很大操作空间。对此有律师建议,应当对现行保险法做出调整,对保险公司设定的某些加重投保人负担、减轻保险人义务的条款,作出严格的禁止或限制。从立法角度,充分体现对投保人利益的保护,而限制保险公司滥用垄断强势地位。

第二,强化保险公司诚信意识。设计合同时,语言表达应力求通俗简明。内容设置上,在考虑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应注意多从投保人利益角度考虑。宣传、推销以及签订合同过程中,应当对投保人实事求是地解释合同条款,如实指出利弊。不能尽拣好的、有利的说,不利不好的则避而不谈,或闪烁其词。只有这样,保险公司的形象、险种的信誉等才会真正建立起来,保险公司的“蛋糕”也才能不断做大做强。

第三,增强投保人自我保护意识等。投保人或受益人应当重视对自身权益的保护和义务的严格履行。签订合同时,应当仔细认真地阅读合同条款,弄清合同真正内容和含义。必要时,还可以要求保险人就有关合同条款的解释和承诺形成书面材料,并约定作为保险合同附件,使其具备法律约束力。否则,口说无凭,事后无法举证。当然,合同签订后,在理解和熟悉合同条款的基础上,投保人应当尽可能按照合同约定的有关条款,严格履行义务,而不能单方采取与合同约定不相符的做法,这一点同样十分重要。

据报道,2007年4月3日,中国保险业行业协会与中国医师协会联合宣布,从即日起,保险行业将开始使用统一的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及《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曾经遭到老百姓“保死不保活”非议的重大疾病保险,自此终于有了统一的定义和使用规范。《规范》对最常见的25种疾病的表述,进行了统一和规范,对重疾险的相关除外责任即保险公司不负责赔偿的项目,进行了明确规范,对重疾险产品涉及到的保险术语,制定了相关行业标准。《规范》还要求,今后凡以“重大疾病保险”命名的保险产品,其保障范围,必须包括这25种疾病中发生率最高的6种疾病。①

经过各方努力,但愿我们的重大疾病保险格式合同、以及其他保险合同乃至所有关涉老百姓生活消费领域的格式合同,都能逐步真正规范完善起来,真正做到让群众明明白白消费,从而有力地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注释:

①中国青年报,2007-04-04.

参考文献:

[1]黄金桥.试析“霸王”条款.现代经济探讨,2006,(7).

[2]李弗不.合同用语歧义的产生与防范.阅读与写作,2006,(7).

[3]康维波.浅析合同撰写中的“埋伏”.应用写作,2001,(4).

[4]首个重大疾病保险操作规范启用.证券时报,2007-04-04.

重大合同篇2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项目联系人: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邮政编码:

项目起止日期:

申报学校(盖章)

填表日期: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制

XX年三月

填写说明:

1.此文要求a4纸打萤

2.合同编号由教育部科技司按项目编号编制。

3.项目的组织部门为教育部(科技司承办)

4.项目合同的甲方为教育部(科技司承办),合同的乙方为项目承担单位。

一.重大项目主要研究内容(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难点和问题)

二、重大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三、重大项目年度计划内容及考核目标

第一年度

第二年度

第三年度

四、重大项目经费预算

1、经费投入预算

科目:

预算数(万元)

2、经费支出预算

科目:

金额(万元) :

3、教育部拨款

4、合计

5、承担单位自筹 分类1

6、其他 分类2

合计

五、合同签约各方

主管部门(甲方)

负责人(签字) (公章)

年 月 日 承担单位(乙方)

项目负责人(签字) (公章)

项目单位负责人(签字)

财务负责人(签字) (公章)

开户银行:

账号:

年 月 日

六、共同条款

签约方共同遵守教育部科学与技术研究管理办法文件的要求。

1.乙方需分年度向甲方提出上一年度计划执行情况报告。执行过程中,乙方如要修改项目合同中的条款,必须向甲方提出申请报告并阐明理由,经甲方同意后方可执行修改内容。

2.乙方因主观原因(如技术措施不落实)致使计划申请书内容有出入,挪用经费致使计划不能完成而要求解除合同,应根据不同情况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并退回部分或全部拨款。如乙方没有提出解除合同要求,甲方可根据情况提出中止合同。

3.经费使用必须符合科学事业费开支范围,学校配套经费必须按时按量落实。

4.合同执行中,甲方保证应拨经费按时拨到乙方,甲方无故解除合同时,所拨经费不需拨回。甲方提出变更合同,要与乙方达成书面协议。合同正式文本存甲方一份,乙方三份。

重大合同篇3

项目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起止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申报学校(盖章)_________________

填表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制__年x月

填写说明: 1.此文要求A4纸打印。 2.合同编号由教育部科技司按项目编号编制。 3.项目的组织部门为教育部(科技司承办) 4.项目合同的甲方为教育部(科技司承办),合同的乙方为项目承担单位。

一。重大项目主要研究内容(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难点和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重大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重大项目年度计划内容及考核目标 第一年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年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年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重大项目经费预算 1.经费投入预算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算数(万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费支出预算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额(万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育部拨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合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承担单位自筹 分类1 6.其他 分类2 合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合同签约各方 主管部门(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 负责人(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章: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承担单位(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负责人(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章: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单位负责人(签字)_________________

财务负责人(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章: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户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

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六、共同条款

签约方共同遵守教育部科学与技术研究管理办法文件的要求。

1.乙方需分年度向甲方提出上一年度计划执行情况报告。执行过程中,乙方如要修改项目合同中的条款,必须向甲方提出申请报告并阐明理由,经甲方同意后方可执行修改内容。

2.乙方因主观原因(如技术措施不落实)致使计划申请书内容有出入,挪用经费致使计划不能完成而要求解除合同,应根据不同情况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并退回部分或全部拨款。如乙方没有提出解除合同要求,甲方可根据情况提出中止合同。

3.经费使用必须符合科学事业费开支范围,学校配套经费必须按时按量落实。

4.合同执行中,甲方保证应拨经费按时拨到乙方,甲方无故解除合同时,所拨经费不需拨回。甲方提出变更合同,要与乙方达成书面协议。

合同正式文本存甲方一份,乙方三份。

重大合同篇4

行政合同是一种行政管理方式,是一种行政行为,又是一种合同行为,它兼有行政、民事的法律特征。它是将民事合同的种种优点嫁接到行政管理活动中,它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理念,最能实现人的潜能和价值。它一反传统行政管理手段的强力对抗的色彩,更具有公平、诚信、和谐、灵活的时代特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行政合同将作为一种最具时代特色的管理模式,异军突起,广泛运用。在政府的和谐管理中,将是无可替代和备受青睐的。但我国现行行政法律制度中还没有关于行政合同的明确规定,如何建立和完善行政合同制度已刻不容缓。本文笔者就行政合同的概念、内涵、特征、与民事合同的区别、法律适用等问题及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大意义和发展空间浅谈个人管见,以求教于大家同仁。

正文:

“合同”即契约。我国法律中的合同与契约可以看作是同一概念,可以通用。行政合同也即行政契约,它是我国行政管理的一种法律手段。行政合同在西方国家是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行政管理模式,尤其是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行政合同可以渗透到行政事务和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象美国的兵器购置合同,职业兵雇用合同等。我国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前,大多运用指令性命令代替市场调节去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诸多事务,没有行政合同这一概念。直到党的十三大才明确提出了以合同方式,确定国家与企业之间责、权、利关系的观点。“无论实行哪种经营责任制,都要运用法律手段以契约形式确定国家与企业之间,企业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这是我国提出和研究行政合同的依据。实际上,在此之前行政合同已经存在并在行政管理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如家庭联产承包合同,就是政府与农民签订的土地承包行政合同。这一类行政合同的履行,理顺了国家与农民这一在中国占主体地位的庞大的阶级群体之间的关系,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并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对当时的社会无疑是久旱之甘霖。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政府的职能不断转变,政府的管理观念不断更新,管理模式不断创新,管理手段更趋多样性。于是出现了企业承包合同,科技开发合同,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农产品定购合同,公务员借调招聘合同,行政租赁合同等以行政管理为目的行政合同。但是纵观我国现行的行政方面的法律、法规,对行政合同的规定和阐述几乎是空白,更没有关于行政合同纠纷的解决途径和法律适用方面的明确规定。

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就是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总体目标是:“……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政党……”主要任务是:“……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由此可见,如何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政治任务,如何使我们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政党,是当今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时代呼唤,更是对具体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党的意志的国家政府的时代要求。因此,作为行使管理职权的政府,如何在管理国家事务过程中,把党的意志充分实现,把党的执政能力充分体现,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就要求政府穷尽一切行政管理手段,寻找最佳管理方式,树立和谐管理理念,建立和谐管理模式,构建和谐社会。而诸多管理方法中,惟有行政合同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理念,最能实现人的潜能和价值,也最能在政府这一行政主体与管理相对人之间架起和谐的管理与被管理的行政运行桥梁。因此,行政合同在当今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氛围中,有极大的价值潜力和发展空间。本文,笔者想就行政合同的诸多问题谈谈个人浅见,目的是抛砖引玉,引起社会各界对行政合同的广泛关注。

一、行政合同的概念及内涵

(一)行政合同的概念

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体为实现某项行政管理目标或行使行政职能而与其他行政机关或与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在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基础上而达成的协议。

这一概念是根据行政合同的特点和行政法学理论关于行政合同的一般原理对行政合同的界定,它有以下几个含义:

1、行政合同体现的是行政法律关系,它的主体一方当事人必定是行政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或受委托的组织和个人),客体是一定的管理目标,它的内容是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2、签订行政合同的目的是行政主体为了行使管理职能,为了实现一定的管理目标,签订行政合同是行政机关的特殊行政行为。

3、行政合同必须在双方意思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因为它首先是合同(契约),“契约是由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而产生相互间法律关系的一种约定”。但它是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契约形式,应掌握其特殊性。

(二)行政合同的原则

行政合同的原则,就是签订行政合同时应当遵循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要求,它是行政合同所特有的。

1、公平公开原则。公平就是行政合同在签订时应体现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的公平,还体现在作为行政合中一方的行政主体,与其它的行政相对人在签订性质相同的行政合同时,要公平平等对待。公开,就是签订合同过程要公开。因为行政合同是政府的行政行为,只有公开、透明才能防止行政权能的滥用,才能加强社会监督,防止行政腐败;同时,公开也是行政相对人协作行政机关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需要。现在不是流行“知情权”吗,这也是行政相对方知情权的重要体现。

2、行政效益优先原则。签订行政合同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而进行的行政行为,它追求的是行政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行政合同在其签订、履行及变更、解除的全过程都贯穿一个原则,就是行政效益优先。若为行政效益,行政主体可以选定此相对人而不选彼相对人,可以单方面中止、终止、变更和解除合同。当然,行政相对人有监督权、申诉权及获得补救权,但不能因签订的有合同去对抗行政主体因公共利益而行使行政职能。

(三)行政合同的内容

行政合同的内容是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1、行政主体的权利

(1)选择合同相对方的权利。行政主体如决定就某项管理签订行政合同(如政府准备在某一行政区域搞开荒植树),可以依法或依职权选择确定当事人(本行政区域的荒地周边居民),被确定的当事人在有能力履行的情况下不能拒绝签订。

(2)享有指挥权和监督权。这是行政合同的特别之处,当然,行政主体行使这二项权利,必须有法律依据或法律精神可供参照。

(3)单方面中止、终止、变更或解除合同的权利。这在前面已经有所阐述,具体地说就是行政主体有权根据法律、法规、政策、计划或当前社会形势、公共利益的需要,随时中止、终止、变更或解除合同。当然,这些行为必须是遵循公益优先,并给相对方合理的补偿救济,否则就是行政职权的滥用。

(4)制裁权。就是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方不履行或不正确、不全面履行行政合同,可以对其进行制裁,包括金钱制裁和强制执行。制裁不是处罚,其目的是督促相对方履行合同。

2、行政主体的义务

(1)按照约定给相对人报酬。

(2)按照约定给相对人优惠和照顾。优惠和照顾有的是为了鼓励相对方积极履行义务,实现合同目标,有的是合同目的实现后,行政主体的承诺。

(3)给予相对方补偿救济和损害赔偿的义务。在行政合同履行中,凡是因行政主体的原因或因不可抗力的原因,加重了相对方履行合同的困难或行政主体单方面解除、变更合同的,都要合理合法地给予合同相对方补偿或赔偿。

3、行政相对方的权利和义务

行政合同相对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同行政主体的义务和权利相对应的,派生出来的。具体地说,有要求获得报酬的权利,要求享受优惠与照顾的权利,要求得到补偿和赔偿的权利;也有按合同履行的义务,接受指挥与监督的义务,接受制裁的义务。

二、行政合同的特征及与民事合同的区别

行政合同具有以下特征:

(一)合同当事人中必须有一方是行政主体。它是因行使行政职权才成为合同当事人,它不是以平等主体身份出现的,行政主体一方享有优先权。

(二)签订行政合同的目的是为了履行行政机关的职能,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目标。

(三)行政合同双方当事人地位不平等,有行政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四)行政合同在意志取向上,体现了双方意思竞合,是一种双方行为。这与一般行政行为有本质的区别。

(五)行政合同必须是有形载体,即以书面形式为要件。因为行政合同在我国法律法规中并没有独立的地位和明确的表述,所以其表现形式和名称也不尽统一,有“任务书”、“责任书”、“责任状”、“协议书”、“目标计划”、“合同书”、“约定书”等多种形式,但都必须以书面形式出现。

从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行政合同与民事(经济)合同的区别非常明显。

首先,在合同主体方面。行政合同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合同双方地位是不平等的,它们之间有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有一方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民事(经济)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没有当事人法律地位的平等,也就无所谓合同”。

其次,订立合同的目的方面。行政合同的订立目的是为了行政主体实现管理职能,双方在订立合同的价值取向并不是一致的。行政主体方是主动的,相对方则是被动的。而民事(经济)合同双方订立合同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双方的价值取向的是一致的,双方都是积极主动的。

第三,意思表示不尽一致。民事(经济)合同充分体现意思自治原则,“民事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自愿自主地选择法律行为的相对人,行为的形式和行为的内容。依其意志创设权利义务关系”。但行政合同的相对人一方无权选择行政主体,它意志的实现必须依赖于行政主体的意志实现。在订立行政合同时,不能就意思表示做实质性变动,它的意思表示受到行政主体的限制。

第四,在合同缔结、中止、终止、变更、解除、履行方面。行政合同中的行政主体享有行政优先权(也即公益优先权),行政主体可以根据国家管理的需要,或随着政策、法律、法规的变动而左右行政合同的任何程序,而行政相对人则无此权利。但民事(经济)合同一旦成立,对双方的拘束力是一样的,谁也无权擅自改变合同的任何程序和内容。

综上所述,民事法律关于合同理论的平等主体,意思表示一致,意思自治,契约自由等法律理念并不能适用于行政合同中,但行政合同其属性首先是“合同”,其次才是“行政合同”,它又与行政主体单方面意志即可实施的行政处罚,行政命令,行政征收(给付),行政指导,行政强制措施等其他行政行为有着质的差异。因此,研究行政合同,探求行政合同的法律适用在国家行政管理活动和司法实践中,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行政合同的法律适用

(一)行政合同的受理

鉴于行政合同的特殊性,行政合同纠纷的处理既不同于民事(经济)合同,也不同于其他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合同的具体法律适用问题,我国现行的行政实体法和行政诉讼法中没有专门规定,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不宜将行政合同引入诉讼程序。也有的认为没有法律明确规定,无法进入诉讼程序,只能靠行政协调来解决。实践中,行政合同履行出现了纠纷都是由原行政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进行处理,且相对人对行政合同的属性了解甚少,对行政合同的诉讼更是感觉望而生畏。但笔者认为,随着行政主体管理社会事务的范围和层次的扩大,随着行政机关职能的转变,行政合同制度会越来越健全和完善,人民法院审理行政合同案件也越来越有必要性和可能性。最高人民法院李国光副院长2003年在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谈到对行政合同纠纷案件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的优先适用,没有特别规定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参照合同法的相应规定。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2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11条第一款第(八)项规定“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合同行为属于行政机关针对特定的相对人就某项事务而实施的,能够影响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产生行政法上的法律后果,是具体行政行为,应具可诉性。对第11条我们认为,该项规定中所指的“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应包括因行政合同而引起的对法人、公民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侵害。因此人民法院可以根据该项规定受理和审判行政合同纠纷案件。

应该由谁来审理,适用怎样的程序呢?笔者认为,行政合同虽然是合同,但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合同。它除了部分内容和程序受民事、经济方面的法律调整外,总体上它还是受行政法律、法规调整的,因为他本身就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合同的签订,合同的内容及合同的履行和变更,都是与行政管理分不开的,都是由行政机关在积极运作,涉及的法律法规也都是行政方面的。因此,笔者认为,行政合同应该当然的由行政审判庭来审理。至于适用怎样的程序,目前专家们的观点基本一致,即行政合同纠纷的法律救济有二条途径:一是根据《行政复议法》的有关规定,申请行政复议;二是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提起行政诉讼。有的学者认为,行政合同纠纷案件应实行行政复议前置。笔者认为,行政合同是在双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的,合同成立时,双方的态度应该是心平气和的,如果发生纠纷,那一定是出现了提前意想不到的问题,但双方都会以签有合同为由得理不让人,因此再让行政机关去解决,很难保证行政机关不受合同的影响而规避法律,丧失公正。并且,行政复议解决,当事人往往会有更多的顾虑,既使行政机关处理是公正的,他也会认为“官官相护”而不满意,这样反而不利于纠纷的解决。但如果他自己愿意选择让行政机关解决,法律也应尊重他的选择。因此,对行政合同纠纷,当事人可以选择法律救济途径,即可以申请复议,也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法院在审理行政合同纠纷案件时,主要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及其相关的司法解释,同时也可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这既是行政合同案件本身的需要,也是有法律依据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十七条有明确的规定。

(二)行政合同相对人(公民、法人、组织)对行政主体哪些行为可以提起诉讼?应包括以下行为:

1、行政主体利用职权或手段,胁迫或欺骗相对人签订合同的,或借签订合同之名行滥用职权、超越职权、违法设定义务之实的。

2、认为行政主体不履行合同义务的。

3、对行政主体行使合同履行的监督权、指挥权、制裁权等行为不服的。

4、对行政主体单方面变更、中止、解除合同不服的;或对行政主体对行政合同的内容解释不服的。

5、在履行行政合同过程中,相对人无过错但因履行合同其合法权益确实受到损害的。

(三)行政合同相对人不履行合同,行政主体怎么办?

笔者认为行政主体有二种途径,一种可以直接依行政合同提起行政诉讼,借助司法力量,促使相对人履行。法院可以依照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及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依法合理裁判,文书生效后,依法执行。当然,这种途径好像与我们传统印象中的“民告官”的行政诉讼有点冲突,但因为行政合同是一种特殊的行政行为,因此对它的解决可以有特殊的创新,只要不违背立法精神和我国法制原则就可尝试。第二种途径就是行政主体可以结合行政管理目标,依据行政合同内容向义务人下达行政合同履行意见书或处理决定书,责令义务人限期履行并告知诉权,相对人不复议、不起诉也不履行的,行政主体可以依据《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四)缔约过失责任问题

大家都知道,民事(经济)合同都有违约的处罚条款,即违约金的问题,行政合同可否设此条款?笔者认为,行政合同不能设立违约责任条款。因为,签订行政合同是行政主体实现行政管理的手段,合同的内容和履行直接受国家的政策和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这些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无法预见的;并且行政主体还有因公共利益单方面变更解除合同的权利,这就注定行政主体有潜在的违约风险。因此在行政合同中设定违约责任条款既不现实,也无意义。

四、行政合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大意义和发展空间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这一重要思想,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组织者和执行者,政府应该利用所有的行政管理手段,按照构建和谐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和谐社会要求政府的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并加强各方面的协调职能,理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保证行政目标的顺利实现。使管理和被管理这一对矛盾和谐起来,激活被管理人的潜能,使被管理者积极主动接受管理。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中就有“人本”原理,也即在管理活动中体现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人的能动性发挥的程度与管理效应成正比。

这些管理观念和要求,使行政合同这一最能兼顾被管理者意志的管理手段,一反传统行政命令的强力对抗的色彩,而更表现出公平、信任、和谐、灵活的特征,而这些正是胡锦涛总书记所阐述的和谐社会的特征。行政合同是依法签订的,当然是管理行为民主法治化的体现;双方意识一致方可签订,对谁都是公平公正的;而合同的精髓,就是要求合同双方要有诚实信用的基本素质;行政合同一经缔结,双方都有明确的目标,工作行动起来就有压力、有动力,充满活力;行政合同是因实现管理目标由双方协商签订的,对双方都有一定的约束力,能使双方的社会活动安定有序。这些功能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当前,有些行政机关为了避免一些相对人无理上访、盲上访就与有关相对人签订合同,行政机关在一定的期限内解决相对人反映的问题,在这一定的期限内当事人不得再上访,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行政合同。这样做既能让当事人放心等待处理,不必再四处奔波,又能给行政机关施加压力,尽快答复,对安定社会,确保稳定有重要作用。还有像计划生育管理中独生子女证实际上也是一种行政管理合同,当事人按照约定只生一个孩子,就能得到国家的优惠,超生了就要受到处罚。独生子女证的发放和施行,对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实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绝大多数国民都乐于接受。这些都是行政合同“人性”化管理内涵的表现。

综上,行政合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佳最理想的行政管理手段,是一种以人为本、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管理模式,行政合同在未来的和谐社会中,会有广大的发展空间。对其加大研究力度,积极探究其法律应用功能则有更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法律价值。

参考书目:

1、李由义主编:《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289页。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3、查士丁尼(古罗马)著:《法学总论》,第159页。

4、李由义主编:《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291页。

5、董安生著:《民事法律行为—合同、遗嘱和婚姻行为的一般规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第60页。

6、吴祖谋、王忠信主编:《法律基础知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141页。

7、罗豪才主编:《中国行政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301页。

重大合同篇5

关键词:比较 错误 对表意人的救济 PICC

中图分类号:D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8-079-02

一、错误的含义

1.PICC的“错误”概念。PICC第3.4条就错误的概念作了如下界定:“错误是合同订立时所作的关于既存的事实或法律的不正确的假定。”从该定义中归纳PICC下错误的特征是:当事人的误解需发生在合同订立之时,并且该错误是由于已经存在的法律事实引起的一种假定。相比较于大陆法系(例如,法国法认为“错误仅在涉及契约标的物的本质时才是构成无效的原因”)和英美法系(例如,美国法强调这种错误必须事关合同能否订立,应对合同所涉及的交易是有重大的影响,且认为错误的一方未承担该错误后果),我们可以看出PICC对于这种错误概念的界定有较大的内涵和外延,说明现在有关“错误”概念的界定是在逐渐扩大的。

2.中国合同法的“错误”概念。“错误”一词在我国《民法通则》与《合同法》中并未明确提及,而将这一概念定义为“重大误解”。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意见》第71条规定,所谓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因行为的性质、对方行为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的情形。

3.二者的区别。那么,究竟我国民事立法中的“重大误解”与PICC中的“错误”关系如何呢?所谓错误,是指表意人因误认或不知,致其表示与意思不一致①。而所谓误解,不仅指相对人在领会意思时发生了错误,而同表意人的本意发生了违背,也指表意人可能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发生了表意同本意不同的表达。所以笔者认为,错误和误解只是发生错误所涉及的主体不同,而无论是“严重”的错误,还是“重大”误解,强调的都是行为人遭受到了较大损失,所以其内容和结果则较为相同。因此笔者认为尽管从字面上看,“重大误解”是“误解”的特殊情形之一,但是如果考虑到立法宗旨,再分析相关具体的条文规范后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重大误解”与PICC中界定的“错误”的表征和实质是基本相同的。

二、错误规则的适用

1.PICC。上文也提到,PICC第3.2.1条将错误定义为在合同订立时,就已存在的事实或者法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假设。可见PICC中错误既包括对事实认定的错误,也包括对法律理解的错误。所谓事实认定的错误,即与具体订立事项相关的合同事实有认知和表达上的错误,而法律理解的错误,即关于该事项在适用法律上存在的理解与适用上的错误。另外,根据PICC第3.5条之规定,一方当事人要想因错误而宣告合同无效需要至少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一是错误重大,如果是其他通情达理的人已知事实真相,在相同情况下不会像当事人一样订立有错误条款的合同,并且另一方当事人也犯此错误或故意使错误方一直处于错误状态中。二是错误重大,如果是其他通情达理的人已知事实真相,在相同情况下不会像当事人一样订立有错误条款的合同,并且在宣告合同无效时另方当事人未依信赖而行事。另外,依据3.2.11条则要求以通知对方当事人的方式行使宣告无效权。

2.中国合同法。重大误解而订立的合同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误解之所以重大,主要是指对事关合同涉及的主要条款和内容的误解,且此误解影响到了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这就需要考虑当事人的状况、活动性质、交易习惯等方面的因素②。(2)误解通常来说并不是由于双方当事人共同铸就,而是单方当事人因为没有具备相应的经验和认知造成的,因而背离了自己真实的意思表示。(3)该重大误解应同合同的订立或条件的确定互为因果。正是基于这种误解,当事人才同意订立合同或肯定合同条件。若无该因果关系,则不会订立合同或确定要件,则其便不属于重大误解。

3.二者之间的比较。

(1)撤销权的行使程序上:PICC采取的是赋予错误方撤销权和并要求双方当事人履行互相通知的义务。而中国合同法中有关重大误解撤销合同“必须经当事人申请法院或仲裁机构批准方能撤销”。

(2)撤销权行使的主体:依PICC第3.2.2条规定,PICC中错误方可依法宣告合同无效。而实际操作中合同无效的宣告可由双方当事人同时行使,因为PICC承认共同责任原则。而中国合同法则认为,申请撤销合同的一方为误解人,但享有实际变更撤销权是人民法院和仲裁机构。

(3)构成要件上:PICC认为,误解方的另一方当事人也犯此错误或故意使错误方一直处于错误状态中的行为也是构成错误进而使合同无效的要件之一;而我国合同法更倾向于由于表意人主观原因而导致对客观事实的认识错误,该原因包括主观上的疏忽,或者是认识能力的局限。而PICC则认为,导致错误的原因不限于上述表意人的主观原因,还包括了由于相对方的“知道或理应知道该错误,但却有悖于公平交易的合理商业标准”等使表意人对合同的相关内容发生认知错误。这样实际上将我国合同法中的欺诈等都看成是错误的原因。在这一点上PICC同中国合同法是存在差异的。

(4)错误的类型上:PICC中错误囊括了事实错误与法律错误两大类型,而我国合同法只将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标的物品质量、数量等”(《民通意见》71条)的错误认识归为重大误解的内容,均属于事实错误一类,而法律错误不属于该范围内。因而可以看出我国对于错误的类型界定上是不完整的,这样在处理现实问题时,有可能无法找到适用法律。

三、错误合同的效力和救济

1.PICC。关于错误合同的效力,PICC3.5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可因错误而宣告合同无效。除了前文提到的适用错误规则可以宣告合同无效的两项条件外,该法还规定了一方当事人不能宣告合同无效的两种情况,一是只有此错误是由当事人重大疏忽所犯;二是因此发生错误的事实可能引起的风险已经被预料到或者该风险由错误方承担。这是基于保护过错方当事人权益和交易公平的考量。其中很有价值的一点是提出了“当表意人一方对该交易承担了某种风险,那么他就不能以错误为由撤销合同, 以逃避自己应承担的交易风险”的思想,即如果一个人公开表意承担了某一风险,那其无论如何也必须继续承担。同时风险承担也可以从合同的性质、商人的角度或案件的当时情况等方面来确定③。

2.中国合同法。在我国,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显失公平、欺诈、胁迫、乘人之危和效力未定的合同一道构成可撤销合同。同时合同法明确规定,因重大误解构成的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合同。这一法条体现了重大误解所构成的可撤销合同的两大特点,第一,其效力为可撤销;第二,有撤销权的机关实际上是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可撤销合同与无效合同最大的区别即在于可撤销合同的效力在撤销前有效,且过撤销期(我国规定除斥期间为一年)后,一方当事人撤销权消灭,可撤销的合同就是有效的合同。由此看出我国合同法更注重保护错误相对方当事人的利益,尽可能促成合同发生效力。

3.总结。从效力的角度看来,我们了解到,处理合同错误的方法无非两种,宣告合同无效或允许被撤销、变更。在这一点上,PICC采取的是宣告合同无效的处理方法,而我国合同法则赋予错误方申请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或变更合同的做法。PICC宣告合同无效的做法从根本上否定了合同的效力,即合同自始无效,当事人不必实际履行合同,不承担不履行合同的违约责任,这种做法实际上会极大地牺牲对方的利益,使整个交易都处于不安全中。而我国合同法赋予错误方申请撤销或者变更的做法,实际上认为合同自成立来是有效的,虽然经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后效力为无效,但基于双方当事人利益以及促成交易的考量而变更为正确的合同,却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保护错误相对方的权益,维护交易公平。而在错误合同的救济方面,两法均规定错误方需对相对方作出补偿,但对于我国合同法的借鉴是,在救济层面不仅应当考虑另一方当事人的权益,也要同时兼顾交易的安全与效率,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保护,当事人的意思自治等因素。

四、对完善我国错误制度的建议

1.综上来看,在进一步明确错误的内容和范围的基础上,建议我国采用“错误”代替《合同法》所确定的“重大误解”。笔者认为,不仅仅是对事实内容产生的理解或是表达错误,合同双方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从事的与合同有相关关系的事物而引发错误,均应包括在错误的范围之内。另外,因为法律错误也受当事人的认知程度的影响,是由当事人自身原因造成,因而也应在此范围之内,受此规范调整。

2.在撤销权的行使程序上,PICC采取的是赋予错误方撤销权并要求双方当事人履行互相通知的义务,而我国合同法中有关重大误解撤销合同必须经当事人申请法院或仲裁机构批准方能撤销。这种方式,实际上无形当中加重了公权力对私权利的干预,既违反双方当事人意思自治和表达自由,耗费当事人时间精力,又浪费司法资源。因此本着促进合同达成,保证当事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应将撤销权赋予双方当事人。因为合同的订立与履行是发生在私人主体之间的行为,当错误发生时,行为人自行解决是正当而便捷的,从而体现最大程度上的自由。PICC就采取了这种意思自治的途径,值得我国借鉴。

3.撤销权的主观条件上,PICC中3.2.2条规定,能够影响合同有效性的前提是双方必须对相关事实产生内容一致的错误,且这种错误采用一般过失作为双方的主观评价标准。而我国《民法通则》第59条仅将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规定为可撤销民事行为,对于行使该撤销权,没有规定错误方的过失是由于何种原因造成的。所以对于我国合同法的借鉴是,如果错误方是故意过失,则应剥夺其撤销权,这样避免造成损害对方当事人的利益和破坏市场交易秩序等情况的发生,防止被某些人为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的目的而利用。

注释:

①曲珍英.合同撤销权问题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5.3

②李振军.以诉讼实务视角探析买卖合同撤销权.商,2013(8):8

③张炳生.合同错误的比较法研究.中国法学,2005(10):9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山东青岛 266100)

重大合同篇6

一、加强合同法律法规宣传培训,提升履职能力

做好宣传培训工作是今年的首要工作。针对去年新颁布的《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结合《省合同监督条例》,要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认真履行合同监管职责。今年将结合我局岗位练兵对全局合同监管干部进行一次与合同监管业务有关的操作实务培训,对如何贯彻落实《合同法》、《物权法》、《担保法》、《拍卖法》,进行系统讲解;对《省合同监督条例》、《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如何贯彻执行,如何查处合同案件等问题,进行重点指导。通过今年培训,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是,提高干部的办案能力和水平,做到应知应会,熟习办案程序,使合同案件能够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定性准确、处罚适当、程序合法。

二、突出办案重点,严厉打击合同欺诈行为

2012年打击合同欺诈行为仍然是我局合同监管工作的重点,要按照今年目标考评的合同案件数量,把案件工作认真抓上去。各单位要结合我局实际情况,有重点的整治和查处一批社会影响面大、投诉多的合同违法违规案件。我局将按照省局部署:一是建立和完善合同欺诈案件投诉网络;二是要集中力量,办理大要案和复杂案件。要加大对这类合同案件的查办力度,对欺诈案件、涉农案件,要做到件件有跟踪、件件有落实、件件有答复。重大案件,要做到及时汇报、及时沟通,通过加强对案件的查办力度,进一步促进合同监管工作的全面落实。三是根据形式发展确立具体的打击重点。

三、开展合同帮农十项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合同帮农服务指导站

继续推行合同帮农十项制度。在开展合同帮农十项制度的同时,要结合“红盾护农”行动和“农业订单”的推广以及“守重”活动、农户“守重星级户”的开展,共同把合同帮农十项制度引向深入,充分发挥合同监管职能,为农村服务,为农民服务,为涉农企业服务。

今年,我局涉农工商所要在农村设立合同帮农服务指导站。可联合乡、镇、村、或农业合作社、农业订单公司(企业),建立合同帮农服务指导站,结合区域特点,落实合同帮农十项制度,务实开展特色合同帮农活动。

各单位在开展帮农工作中,一要加强对农业订单事前、事中、事后的指导、规范和监督管理,提高订单的签约率和履约率;二要提高农户的合同意识、信用观念,鼓励和引导农民签订合同;三要送法上门,服务农民,继续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星级户”评选活动;四要对涉农企业加大帮扶力度,引导和规范合同行为,培育和发展其成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此外,各单位要填写好《市工商局合同帮农手册》,做好合同帮农原始资料、台帐和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

四、关注社会民生热点,积极推进格式条款备案和重要合同备案工作

格式条款备案是《省合同监督条例》赋予我们的重要职责,也是合同监管的重要内容和工作切入点,各单位要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认真做好辖区内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和重要合同备案工作:一是继续做好《商品房买卖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工作,防止和避免不公平格式条款的出现;二是把推进格式条款备案工作与整治“霸王条款”结合起来,打击“霸王条款”和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最大程度消除不合理条款,维护公平、公正的交易秩序;三是把推进格式条款备案工作和重要合同备案工作与推广合同示范文本结合起来,虽然合同示范文本管理办法已废止,但合同示范文本依然存在。四是把推进格式条款备案工作与加大《省合同监督条例》宣传结合起来,积极向当地政府、企业和群众进行宣传,提高社会各界的合同意识。

五、倡导社会诚信,认真完成“守重”回访工作

今年各单位要按照今年的目标责任做好辖区内部级和2009-2010年度省级、市级和县级“守合同重信用”单位的回访工作。回访的主要内容:一是积极宣传《合同法》、《民法通则》、《物权法》等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法律法规,帮助企业了解和运用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益,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二是宣传工商优惠政策。积极宣传工商总局和省工商局出台的服务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市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有关文件,引导企业用好用足政策,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三是宣传有关合同知识,重点宣传签订合同的注意事项、防范合同陷阱的方法措施以及动产抵押登记等知识,帮助企业规范合同管理制度,提高企业防范风险意识。四是推广合同示范文本。结合当前我市经济发展的需要,认真了解企业使用合同示范文本的情况,积极指导企业使用合同示范文本,帮助企业规避签约风险,减少合同争议,提高合同履约率,促进社会信用建设。五是听取企业意见。主动了解企业的困难和需求,认真听取企业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针对企业提出的建议和要求,及时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具体的措施,不断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

各单位回访人员要认真填写《市工商局“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回访表》并签署姓名以示负责,通过回访活动建立健全“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联络员制度,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沟通,及时向企业宣传工商优惠政策措施。

今年各单位要积极培育和发展辖区内新的“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在此过程中:一是要主动与我市的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围绕市里产业振兴的规划布局,把培育和认定的重心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企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倾斜,逐步淘汰那些产能落后、不符合节能降耗和污染的企业;二是要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拓展服务空间,主动为加快推进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提供政策倾斜。三是要通过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提高我市企业的信誉度,促进和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六、规范抵押登记工作,帮助企业改善融资环境

今年县、区局要继续在拓宽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环境上下功夫,积极探索浮动抵押、反担保抵押等融资方式,主动与金融部门联系,促进银企对接,提高抵押登记行政效能和公信力,同时要加强对抵押登记工作的规范,把好登记质量关,必须做到主体资格具备、手续齐全,办理时限、程序符合规定和要求,严防有问题的抵押登记出现,确保登记一起成功一起,不留工作隐患。

七、规范拍卖监管工作,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重大合同篇7

【关键词】合同;管理;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80-2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存在的很多不足与劣势:中小企业一般规模小、技术落后、抗风险能力不强,同时不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长期战略眼光,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管理水平普遍不高。中小企业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中一方面要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把管理列为重点,其中合同管理列为重中之重,通过有效的合同管理规避日常一些常见风险,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壮大。

一、中小企业合同管理概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对于中小企业既是一次严峻的生存挑战,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和管理水平,尤其是合同管理水平,与国内现金的大型企业相比差距较大,与国外行业巨头企业比较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企业的经济往来主要是通过合同形式进行的,一个企业的经营成败和合同及合同管理有密切关系。合同是企业业务操作的依据,是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保证。企业合同管理是指企业对自身为当事人的合同依法进行订立,变更,解除,转让,终止以及审查,监督,控制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其中订立,履行,变更,接触,转让,终止是合同管理的内容;审查,监督,控制是合同管理的手段。合同管理必须是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

合同管理全过程就是由洽谈,拟草,签订,生效开始,直至合同失效为止。不仅要重视签订前管理,更要重视签订后的管理。系统性就是凡涉及合同条款内容的各部门都要一起来管理。动态性就是注重履约全过程的情况变化,特别要掌握对自己不利的变化,及时对合同进行修改,变更,补充或终止和中止。

在中小企业管理中,合同管理是一个较新的管理职能。在国外,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随着经济领域内各项项目管理理论研究和实验经验的积累,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合同管理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八十年代前人们较多地从法律方面研究合同,在八十年代,人们较多地研究合同事务管理组织设置。合同管理的任务必须由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来完成。要提高合同管理水平,必须使合同管理工作专门化和专业化。

二、中小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

如果说企业财务的一半来自于合同,那么企业的风险大部分也是来自于合同。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我国企业合同管理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合同是一种契约,是当事人之间依法确定、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作为中小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的桥梁和纽带,合同是中小企业的“法典”,也是解决纠纷的依据。然而,有的中小企业由于签约率不高、文本不规范、履约率较低等问题存在,经常导致合同欺诈行为时有发生;还有的中小企业运用法律手段自我保护的意识淡薄,更是严重扰乱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秩序。可以说,没有规范有序的合同行为,中小企业就没有效益可言。

(一)中小企业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1.合同管理机构、人员、制度不落实,不健全。主要是流于形式,应付检查,并没有把合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也没有把合同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企业管理工作来抓,致使合同管理工作无法渗透到企业生产——销售全过程中去。合同管理是高智力性,专业性,技术性,全局性强的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中规避风险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中业务开展都离不开合同的管理。如果公司合同管理没有能独立出来,而只是仅仅作为其他只能部门的附属品来附带管理的话,常此以往,合同管理将可能被淡忘和漠视,导致公司对合同管理的指导缺失。

2.合同签约率不高。有的认为是老关系,碍于情面搞口头的“君子协议”,而不签订书面经济合同;有的怕麻烦,图简单或只签内容条款不全的合同;有的则为偷逃国税(如印花税),故意不签书面合同。

3.合同签订把关不严,签约随便,解约自由。视合同为儿戏,不依法签订合同,高兴就履约,不高兴就不履约。需要变更或解除的合同,不按法定条件、法定期限和法定形式办理,打个电话或口头打个招呼,简单了事。合同管理制度及配套归责不到位,没有行程一套系统的管理,尽管部门公司指定了相关合同管理制度,但是制度形同虚设。合同纠纷的隐患很大。

4.不懂法,不依法办事,违约不究,自我保护能力差。业务承办人员的法律风险意识淡薄。诸如“重技术,轻合同”“重关系,轻法律”的现象在日常的业务承办中大量存在。业务承办人员不能很好地执行合同管理制度,认为签订合同只是简单的形式,遇到合同问题又以法律知识欠缺为借口推脱。

5.合同管理仅停留表面上,未能深入,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部门之间未能及时的反馈合同履行的进展情况信息,合同管理只是单纯的把合同存放,归档,录入台帐,而没有对合同的整个履行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比如对方是否完全履行,履行是否出现违约情况等。

(二)中小企业合同管理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企业领导对合同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合同法律意识淡化。只关注企业经济效益,忽视了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契约经济、合同经济,忽视了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尤其对市场与合同、合同与合同管理、合同与合同法律这三对关系缺乏认识。

2.外部经济、法制环境不完善,影响企业合同管理工作的开展。长期的计划价格制度使得不少企业时至今日仍对市场销势、市场价格缺乏应有的敏感与准确判断,不适应突然出现在经济关系中的市场价格波动与变化,更难形成根据市价变动而及时调整经营计划的能力。这就导致合同的订立、履行受制于市场销势和价格,合同纠纷大量产生,合同管理难度大。

3.多层次的合同管理网络尚未形成,使企业合同管理缺乏推动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业务主管部门、金融机构还没有形成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又相互配合的多层次合同管理网络,使企业缺乏外部推动力。

4.企业合同管理缺乏激励机制。现在除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大面积推行“重合同、守信用”活动以外,基本上没有什么明确有力的奖惩措施。

三、中小企业加强合同管理对策和建议

加强合同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唯一方向,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命门”所在。合同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企业的效益有很大帮助,合同管理水平提高,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必然会提高企业的效益。

1.企业领导应充分认识到企业合同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都应围绕着这个核心而开展,只有正确地处理好了市场与合同、合同与合同管理、合同与合同法律这三对关系,合同管理才能真正到位,履行责任才能真正落实。

企业领导要熟悉合同法律知识。为此,要对在职的企业领导,有计划,分期、分批进行培训,要把合同管理列为企业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使企业树立起依法签约、依法履行为前导的依法经营思想,把抓合同管理放到企业抓质量管理和产品开发一样的重要位置,把合同管理列入企业管理的议事日程。

全体员工重视,强化合同管理工作,要建章立制,建立合同管理机构和合同管理制度。对企业内部的合同管理机构和合同管理人员要进行《合同法》培训,并自觉地运用到企业的经济活动中,使企业从被动地应付和处理合同纠纷转到主动地预防合同纠纷,从而增强企业的应变、发展和竞争能力。必须进一步加强合同管理工作,给予合同管理机构足够的自和经费,真正在思想意识上及工作中,提到企业管理的重要位置上,将合同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归到,建立起有效的合同管理机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长期工作,坚持不懈地抓。

2.要把好合同签订关。合同拟定要量身定制,规范严谨,充分考虑风险及约束措施。严格审查对方当事人的主体资格、资信情况和履约能力。对合同中重要条款如货款转移条款、付款及结算条款、责权条款、纠纷处理条款要认真推敲,防止发生歧义和误解,对资金数额巨大、工程承包、产权交易等抵押合同和生产经营合同要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及时办理抵押登记和签证手续,以保证合同的合法性、严密性和完备性。要强化履约意识。合同一经承诺,即具有法律效力。企业的合同管理部门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合同履行的情况,通过建立合同档案和合同报表制度,及时总结合同管理中的经验教训,提高防骗反诈能力。根据合同履行情况,适时运用撤销权、变更权和不安抗辩权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改进合同管理制度,金光公司建立了合同管理相关制度,但是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及新的情况出现,原来的制度需要适应新的变化。

3.加强合同管理的机制建设,要让合同管理制度真正动起来,有条件的企业要加快企业局域网建设,创造良好的信息共享平台,以努力推进管理手段现代化。一些合同,尤其是需要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合同,可以在局域网内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监督合同的时效性和履约率。从合同的签订到合同的完毕,要有合同管理人员的参加,不断更新合同履行的相关数据。

4.企业内部应该加强合同意识,强化法制观念,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加强对《合同法》,《招标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学习,近几年颁布和修订的一些重要的关于商品经济与市场的立法,如《民法通则》、《经济合同法》、《企业法》等法律尽管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起了极到重要的作用,让全体员工能够熟悉和使用这些法律法规,只有依照法律法规从事经营活动,才能收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在企业中,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务,人才的培养是提高企业合同管理水平的根本途径,可以选拔以具有一定合同管理素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尊重合同管理人才,为合同管理人才提供良好环境。

总之,合同管理是中小企业管理中一项重要工作,它不再是简单的要约,承诺,签约等法律内容,而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科学的管理。中小企业要形成完整的风险防控体系,合同管理应提到首要地位,从合同的拟定,合同的审批,合同的签订,合同的执行,到最后合同的跟踪形成完整的合同管理流程。现代企业若能对合同实施有效管理,将会对市场风险,信誉风险,操作风险,业务风险,政策风险等日常主要风险形成有效的规避,将对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产生巨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钱卫清著.民营企业运作的法律风险与防范[M].中信出版社,2004.

[2]郭进平.防控法律风险是依法治企的前提(下)[J].中国石油企业,2006(3).

[3]沈敏.合同风险研究[D].四川大学,2002.

重大合同篇8

一、充分认识合同监管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合同是市场经济中商品交易和经营活动的重要载体。《合同法》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合同的职责,其实质是对市场主体行为的一种深度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执法的重要内容。

(一)做好合同监管工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契约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一切商品的交换过程都是通过合同的方式来进行。合同是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市场运行和竞争的起点,合同关系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法律关系,合同行为是市场主体进入市场后最基本的行为。可以说,合同的质量决定着市场经济的质量,合同信用程度高,市场营销活跃,经济就会健康运行;反之,合同违约率高,市场信用缺失,必然导致经济秩序混乱,交易成本增加,市场经济发展缓慢,严重影响和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合同质量是衡量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检验政府服务和管理社会经济活动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合同的行政管理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强化合同宣传教育,规范合同行为,制止和打击合同欺诈,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良好的交易秩序,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二)做好合同监管工作是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合同信用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基石。合同签订履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信用,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合同欺诈等违法行为,归根到底是信用缺失问题,不仅严重损害了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且扰乱了社会秩序,混淆了社会价值,破坏了社会形象。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信用问题,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黑龙江省委、政府提出用五年左右时间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确定工商部门为推进企业信用建设的牵头部门。在这一过程中,工商部门要把合同信用管理作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守合同重信用”活动为有效载体,培育企业经营者“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经营理念,提升合同履约水平,积极营造诚实信用、公平交易、正当竞争的社会氛围,推动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三)做好合同监管工作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措施。《合同法》、《拍卖法》、《担保法》及《黑龙江省合同格式条款监督条例》都明确赋予工商部门依法履行合同监管职能,包括格式条款备案监督、企业动产抵押登记、拍卖活动备案和现场监督、推行合同示范文本、查处合同违法违章行为、调解合同争议等。这些职能都在坚持合同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基础上,突出了国家对合同进行必要的适度行政干预的重要作用。工商部门依法对具有垄断地位、优势地位企业的格式条款进行事前、事中监督管理,及时制止和查处那些老百姓积怨已久的“霸王条款”,就是具体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积极发挥“四个作用”。全面推进合同监管职能到位

(一)充分发挥监督检查的职能作用。监督检查的目的是防止合同违法行为,保护交易安全,维护市场秩序。一是建立健全合同监管的日常工作机制。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着眼建立长效监管机制、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切实加大日常监督检查力度,从源头和根本上杜绝合同违法行为。二是突出重点合同的监督检查。加强对涉农合同的监督检查,防止重大坑农、损农、害农恶性事件发生,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对政府招商引资中签订大宗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规范合同签订履行行为。三是扩大监督管理工作的覆盖面。充分发挥工商所点多面广的优势,将合同管理的内容纳入“经济户口”和市场巡查的工作范畴,作为工商所执法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通过强化日常监管,督促诚信守约,及时发现和制止利用合同进行欺诈等违法违章行为,使合同监管的范围从城市拓展到乡村,从生产经营领域拓展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当中。

(二)充分发挥管理规范的职能作用。规范管理合同行为是合同监管工作的重要职能,也是目前问题比较突出,需要加大力度解决的重点领域。一是依法规范合同格式条款。工商部门依法对电信、旅游、供电、供水、供气、供热等垄断企业、公用企业合同格式条款进行备案监督,充分发挥事前预防和监管关口前移的作用,使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二是规范企业动产抵押物登记行为。工商部门办理登记是企业动产抵押合同生效的必要条件,法律性强,风险性大。严格履行法定登记程序,坚决杜绝重复登记、无效登记和有争议登记,依法查处骗取抵押登记的违法行为,规范担保行为,确保市场交易安全。三是规范拍卖行为。从建立和完善拍卖企业档案人手,做好对拍卖活动的前期和后期备案,对重大拍卖活动和异地拍卖进行现场监督,及时发现和依法查处拍卖中协议成交、暗箱操作、恶意串通、恶性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

(三)充分发挥指导服务的职能作用。围绕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合同监管的指导服务职能有广阔的需求空间。一是深入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按照“守合同重信用”活动由“核准制”向“公示制”转变,由单纯的政府化向政府化与市场化结合过渡的方向发展,工商部门要坚持“自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把握标准,注重质量,切实提高活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建立“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巡访制度、优胜劣汰制度和奖罚制度,打破“终身制”,实行动态管理。夯实工作基础,建立企业信息库,发挥好企业合同信用协会的作用,引导企业自律。二是积极支持订单农业发展。支持订单农业发展是工商部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工商部门要在开展的涉农合同帮扶工作中,加强对农业订单事前、事中、事后的指导、规范和监管,提高订单的签约率和履约率,严厉打击订单欺诈行为,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三是大力推广合同示范文本。以涉农合同、房地产合同、旅游合同、垄断企业经营合同为重点,推广合同示范文本,指导签约行为,促进守法经营,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四)充分发挥案件查处和争议调解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强执法办案,坚决查处合同违法行为。一是以严重扰乱经济秩序、广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合同违法案件为重点,深入开展专项整治。重点查处一批大要案件,通过媒体曝光,震慑违法犯罪分子。二是充分发挥12315申诉举报服务网络的作用,建立合同违法案件投诉举报网络,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三是严格依法行政。按照执法办案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对涉嫌犯罪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四是积极运用合同争议行政调解职能,及时调解处理合同纠纷,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强化保障措施,为合同监管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一)加强组织领导。领导重视是深化合同监管的关键。领导要熟悉合同监管业务,制定年度合同监管计划,突出重点,落实责任,细化措施,抓好落实,推进工作创新提高。

(二)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合同管理机构几经变化,合同管理职能数度整合,特别是经济合同仲裁职能的剥离和合同管理专门机构的撤销,使合同监管工作一度徘徊不前。鉴于此,黑龙江省工商局将市场监督管理处改为市场与合同监督管理处,各市、地工商局机构作相应调整。同时,调整和充实合同监管工作人员,市、地工商局必须保证有2人以上专职负责合同监管工作。

(三)加强业务培训。合同监管工作法律性很强,需要进一步加强合同监管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召开经验交流会、典型案例分析会、练兵比武、外出学习等多种方式,提高合同监管干部的业务素质。开展调查研究,丰富理论成果,指导实践,不断提高合同监管工作水平。

(四)完善工作运行机制。逐步规范和完善合同监管工作机制,建立合同监管工作目标考评体系,强化监督制约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树立合同监管工作的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推动工作全面发展。

(五)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把合同监管工作作为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和服务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积极主动向地方党委、人大、政府汇报工作,争取理解和支持。加强与司法、公安等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合同案件协查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搞好协调配合,形成执法合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扩大宣传,接受监督,营造良好的执法工作氛围。

上一篇:钢结构合同范文 下一篇:购货合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