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建设范文

时间:2024-03-21 15:23:54

绿色经济建设

绿色经济建设篇1

关键词:绿色经济;生态文明;主要问题;措施

前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对未来改革路线进行了战略性、纲领性的总结。《决定》中多次提到生态文明的概念,并正式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建设发展体系,是中国梦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三中全会指出,今后将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人类文明结构、文明形态、文明进程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新拓展、新贡献。生态文明是在深刻反思工业文明飞速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发展难以为继的沉痛教训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工业文明,形成的一种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等整体运行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

一、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首先,发展绿色经济要求促进微观经济领域的绿色化,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绿色企业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其次,发展绿色经济要求促进宏观经济领域的绿色化,通过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逐步减少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的传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绿色经济的比重。同时,发展绿色经济要求促进生活和消费领域的绿色化,通过积极倡导绿色生活理念,推动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因此,发展绿色经济,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创新探索

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积极探索和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层面的探索。初步构建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为统领,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两型社会”建设和发展绿色经济为支撑的绿色发展理论框架。各级政府提出和实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基本上都属于广义的绿色经济范畴。二是实践层面的探索。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大力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加大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陆续启动了循环经济、节能降耗等方面的重大项目和试点示范。特别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专门论述“绿色发展”,提出了若干具体举措,推动“绿色经济”成为国家和地方的重要发展战略。

(二)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的绿色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惯性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制约,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例如,一些地方对推动绿色发展的认识不足,实现GDP增长就能实现发展的传统思维惯性和跨越式增长冲动仍然很强烈,对此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很多企业对发展绿色经济的认识不足,过度追求眼前利益,在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上高度依赖进口,产业发展受制于人;部分社会公众追求奢侈消费、超前消费以及铺张浪费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节约环保和绿色消费意识还有待加强等等。

三、积极推进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措施

发展绿色经济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在经济领域进行积极的改革和探索,也需要在社会管理等领域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宣传教育等措施,才能逐步构建符合生态文明发展要求的绿色经济运行体系,推动我国绿色经济健康发展。

(一)制定绿色发展中长期行动规划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绿色中国建设,也就是要将绿色发展的理念、原则、目标等全面贯穿到经济决策、社会管理和各项规划中予以统筹考虑,着力推进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对此,应在现有的战略性、政策性文件和规划等基础上,多部门、多领域合作,共同制定绿色发展中长期行动规划,就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结构调整等作出明确规划,作为国家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重要行动指南。要通过规划制定,进一步明确国家绿色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发展重点和步骤等,推动形成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建立绿色科技创新体系

绿色科技创新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当前,应当下大力气推进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是要加快形成充满活力的绿色科技工作机制。当前,尤其要重视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和参与绿色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推广,使企业真正成为绿色科研开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主体、科研成果应用主体,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二是要积极构建科研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机制。要着力推进绿色科技的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形成一批学科优势明显的研究基地和创新团队,争取在一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所突破;三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绿色发展经验和理念,通过绿色技术与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增强我国绿色自主创新能力。

(三)培育绿色新兴战略产业

当前,在应对能源危机、气候危机、金融危机等多重挑战的形势下,应立足国情、突出重点,大力培育和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生物质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兴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绿色新兴战略产业,逐步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为绿色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生物质产业是以可再生和循环利用的有机物质,主要是以种植、养殖、林业、农业产品加工和生活等有机废弃物,以及利用边际性土地种植的能源植物等为原料,以现代科学技术从事生物能源和生物基产品生产的现代绿色产业。生物质产业通过对农林废弃物和边际性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不存在与传统产业争夺原料和市场的问题,还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可以说,发展生物质产业,对于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我国社会消费正处于升级转型阶段,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快建立绿色消费体系,不仅可以扩大国内绿色消费需求,带动绿色产品开发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改变公众的消费方式,使人们的消费行为符合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为此,一是要通过广播、影视、报刊、网络、手机等宣传媒介,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进行有关绿色经济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宣传,增强全社会的绿色发展、绿色消费、绿色生活意识;二是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各级党政干部的绿色发展意识,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将绿色发展理念自觉融入到各项工作中去。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引导社会公众自觉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模式,推动绿色生产体系与绿色消费体系的均衡发展;三是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加强对青少年的绿色发展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绿色发展观念,使绿色发展理念成为社会公众的自觉意志和共同理念,逐步形成全社会自觉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结语

绿色经济建设篇2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演绎“变废为宝”的故事污染水也能变成洁净水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简称一汽)是长春市用水大户,也是排污大户。为了加大对废水资源化的管理力度,长春一汽综合利用有限公司于2001年9月投资2084万元建设中水一期技术改造项目,次年5月竣工投产。据公司领导介绍,公司现在每天可处理2.5万吨污水,这包括一汽每天产生的2万吨工业污水及一部分生活污水。

污水――二级水(达到可排放标准)――中水――洁净水,这是污水演变的全过程。在污水第一道处理的“曝气”沉沙池,只见污水滚滚,并可闻到污水散发出的阵阵臭味;而到最后一道处理的全自动反渗透设备,刚才还混浊的污水已经变成了清清细流。这种洁净水比一般纯净水的生产指标还要高。

按每天处理2.5万吨污水计算,公司现在每年大约处理700万吨污水,包括一汽全部的工业污水和部分生活污水,一般可处理成350万吨中水,但根据客户需求,每年生产200万吨中水,主要用于绿地灌溉等,同时还生产150万吨洁净水,全部用于一汽集团热电厂锅炉补充用水,这种锅炉用水需要高质量、高标准的水。

从1987年起到2005年6月,他们已累计达标处理污水1亿余吨,生产中水近883万吨,洁净水148万吨,为国家节约自来水1000多万吨。

从前,一汽每年要向环保部门缴纳排污费600万元左右,现在这笔开支省下来了;同时,年生产中水200万吨全部回用于一汽,以工业用自来水的价格4.8元/吨计,可节约1000万元。

随着废水资源化进程的加快,一汽污水对周边的影响已成历史。在中水的浇灌下,绿草、鲜花将十里车城映衬得水清天蓝。“不只是水资源再利用”,王冠楚说,多年来,一汽也一直把工业废旧物资,特别是废旧金属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作为新的增长点,在各方面节约材料、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工业废弃物也能产水泥

和一汽相似又不同,国内水泥行业的名家之一,吉林亚泰鼎鹿水泥有限公司(国有控股)的效益基本上是建立在工业废弃物利用基础上的。

将工业废弃物用于水泥生产,既可以“变废为宝”,达到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又可享受国家对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的减免税政策,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4年,吉林亚泰鼎鹿水泥有限公司利用各种工业废渣总量达20多万吨,基本实现了水泥生产环保型。

粉煤灰,曾是令长春热电厂头疼不已的老大难问题。为堆放这种生产废料,企业不得不占用大量土地,早在1997年,热电厂就实在“无地可堆”,周边老百姓还不断因遭受污染而上告。2000年,亚泰鼎鹿将利用粉煤灰生产水泥这一项目提上了议事日程,并作了大量科研工作。2002年,该项目投产后,当年就利用粉煤灰15万余吨,节约粘土资源10万吨。

吉林吉恩镍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镍盐生产基地、也是亚洲最大的硫酸镍生产商。该公司自建成投产以来,镍废渣长年积压囤积量达100万吨,每年排渣量15万吨。亚泰鼎鹿在水泥生产过程中采用镍渣代替铁矿石技术后,每年消耗镍渣5.24万吨,节约了等量的铁矿石资源,也缓解了镍渣堆存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减少了占用良田,降低了地下水和河流的污染。“仅2004年一年,亚泰鼎鹿就‘吃掉’各种工业废弃物20多万吨,基本实现了水泥生产环保型,而且产品始终非常畅销,堪称‘零库存’。”亚泰鼎鹿在政策支持下,去年企业增加效益近900万元,目前,他们正准备上一个新的技改国债项目,预计投产后,年吞废物量可再提高25万吨。与此同时,公司将水泥原料、水泥入库由人力输送改为机械输送,治理了周围的粉尘污染问题。

二、诠释“废物”与“资源”的辨证关系生活垃圾也能发电和取暖

东北首家民营垃圾发电站,长春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站一期工程最近建成并投产,每年16.5万吨垃圾将转化成3900万千瓦时的电量,有效地缓解了长春市用电紧张状况。

电站由民营企业吉林鑫祥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电站从2004年9月试运营以来,日焚烧处理垃圾和发电量达到设计能力的70%-80%,可望在近期内达到日处理垃圾520吨、日发电量14万千瓦时的设计最高要求。这520吨垃圾正好是长春市朝阳、南关、宽城三个区居民的日产生活垃圾。

通过控制垃圾焚烧炉炉膛温度,达到高温灭菌效果,有效地避免了二恶英的产生,同时焚烧炉烟道的尾部又安装了布袋除尘设备,烟气通过布袋反复除尘,电站排放的烟尘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黑龙江省庆安县水稻种植面积7万多公顷,年产水稻55万吨,每年加工水稻都会产生数十万吨的秸秆、稻壳和稻糠。过去,只有少部分秸秆农民用做燃料,稻糠全部用做饲料,稻壳则点火烧掉,被称为“黄色污染”。从2002年开始,庆安先后成立了4家稻壳燃烧棒生产厂,年可加工稻壳5万吨。生产的稻壳棒可用于企业和家庭取暖,每吨燃烧释放热量相当于煤炭的70%。利用稻糠生产的保健品更是深受市场欢迎。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2000年以来新建了转炉煤气回收系统,回收的转炉煤气与焦炉煤气混合,用于轧钢加热炉的运转,每年产生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目前,鞍钢已经建成钢铁渣开发、瓦斯泥和转炉煤气全回收、余热和水资源回收利用、粉末冶金等40多项废物综合利用工程,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辽宁省环保局的初步统计显示,与2000年末相比较,全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69%提高到88%,年均节水2.5亿立方米。目前,全省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率达到74%,比2001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黑龙江省计划到2006年,全省重点工业企业节能率增长4%,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5%,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70%。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显著提高,耕地减少趋势得到遏制。

类似以上这样变废为宝的企业越来越多。比如吉林省光大实业公司利用煤矸石生产建筑用砖、热电二厂采用先进技术生产商品粉煤灰,星宇集团等14户企业又利用粉煤灰生产混凝土……在长春,节约资源,上下游企业互相促进,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众多企业自觉的追求。

黑土地里流出“绿色汽油”

从2003年11月起,吉林省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封闭运行推广车用乙醇汽油,2004年下半年,辽宁、黑龙江两省也相继实现全省车用乙醇汽油的封闭销售。这种“绿色汽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乙醇是以小麦、玉米、高粱、薯类或植物纤维为生产原料而制成,被称为“绿色能源”。将燃料乙醇和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后,即形成一种新型车用燃料――乙醇汽油。截止到2005年2月底,东北三省累计销售乙醇汽油194万多吨,累计节约原油70多万吨,乙醇汽油市场覆盖率达到90%左右。同时,东北地区是我国玉米主产区,仅吉林省生产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每年就可转化玉米96万吨,全面推广车用乙醇汽油有效地解决了粮食出路问题。

从资源“单向消耗”到“循环利用”

城市是资源集中消耗最大的地方,更是废弃物集中产生的地区。东北三省在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同时,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建设循环型城市。

如今,辽宁省已经建设的25座污水处理厂中,有10座污水处理厂建设了中水回用系统,实际日处理中水40多万吨,主要用于工业、城市河道景观和绿化用水。海滨城市大连更是完善了城市生活垃圾回收体系,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率已经达到60%。

沈阳市斥资1.2亿元人民币修建的东北首个垃圾发电厂年内即将动工,将用城市垃圾解决10万户居民家庭用电,缓解沈阳市每天产生的4000吨城市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长春市也不甘落后,将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大力建设垃圾处理厂、粪便处理厂等减少城市的污染。

以企业为单元,建立“点”上的小循环;以行业为单元,建立“线”上的中循环;以城市为单元,建立“面”上的大循环。目前东北三省正在逐步建立废家电、废电脑、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包装物、废电池、废橡胶、报废汽车等各种废弃旧物资的回收利用系统,提高社会再生资源利用率,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循环经济,做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石,东北已步入实践之路,继续着发展之路。同时,又构筑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循环之路。

相关链接1

什么是循环经济?它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有什么不同?

循环经济是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新概念。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需遵循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资源化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尽可能重新变成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有害的垃圾。资源化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器具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和反复使用,而不是一次性消费,使用完毕就丢弃。

传统增长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这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就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就越大。而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满足这一目标要求的自然资源储备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而日益凸显。

相关链接2

发展循环经济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应以循环经济的战略思路统领经济发展全局。

转变观念。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搞好规划。在编制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此外,还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调整结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方面,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遏制部分地区和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特别是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限制和淘汰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

完善政策。首先,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资金补助和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其次,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要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价、电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研究制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要积极探索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

企业改革。建立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打破企业间单向式线性生产方式和“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促进企业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依靠科技。一方面,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取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尽快使资源消耗从高增长向低增长、再向零增长转化,使污染排放量从正增长向零增长、再向负增长转化,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的作用。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推行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引进核心技术与装备。

示范推广。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部分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推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重大技术领域、重大项目领域和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明确回收处理技术路线,制定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法规、政策和措施;提出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工业园区以及城市发展的思路;树立先进典型,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和借鉴,并为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计划提供参考。

宣传教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普及循环经济知识,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相关链接3

专家关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7点建议

一是把解决制约本国经济发展带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摆在构建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位置,科学而有章法的逐步推进,由点到面,从企业到产业,从城镇到农村进行普及。

二是政府要制订相应的法规法律,把立法作为推行循环经济的主要手段,形成国家立法,行业建规,企业实施的局面。如日本着眼于建设“循环型社会”,从根本上解决环保、资源与发展的长期矛盾,先后颁布了《家电循环法》、《汽车循环法》、《食品再生法》、《建设再生法》、《都市再生计划》等,可以效仿。

三是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支撑力度,尤其要大力提倡替代、减量、再利用和资源化等新技术的研制开发和应用。

四是政府要进行政策扶持,并在税收、价格上有所体现,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包括对回收物品市民的奖励和废旧循环物资再生利用企业的减免税收实行抵扣等。

五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要能及时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作为纯公益的事业对待,而应视之为可以带来“双重”经济效益的产业。

六是广泛开展循环经济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促进全民族转变发展经济的陈旧传统理念,充分利用经过近多年培育已成长起来的典型案例,大力进行令人信服的示范教育。

七是国家要抓几个重点行业、省市要抓几个重点地区和影响当地经济的大中型企业,效仿当年设立经济特区的某些作法促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在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时,应把采用循环经济增长方式作为项目审批、制订发展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关链接4

一汽:综合利用见成效

水声,伴随着轻微的机器作业声,大量暗黑且漂浮着醒目杂物的工业废水,从一端流入,经过几道工序的技术处理,重新变得清澈透明,又从另一端涓涓流出。一汽综合利用有限公司专务经理王维杰,接起半瓶水,一再鼓励记者:“尝一尝,不亚于市面上销售的名牌纯净水。”

“中水便能再利用了,而就洁净水水质而言,可以饮用。国家发改委及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的有关领导,参观这儿的污水处理现场时,饮用了我们生产的洁净水,一致赞其口感好。”尽管雨水滴在脸上,仍掩不住王维杰的自豪。

今夏长春降雨不断,但论水资源拥有量,她却是我国100座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

作为赫赫有名的国有特大型企业,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是长春市用水大户,其工业区和居民区的日用水量在9万吨以上,占整个长春市用水量的1/8。

2001年,长春一汽综合利用有限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中水一期技术改造项目,2002年工程竣工投产。“现在,我们年生产中水200万吨,其中含洁净水150万吨,全部回用于一汽动能分公司锅炉补充用水、工业循环冷却用水和基建、绿化用水。”一汽综合利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冠楚告诉记者,从1987年起到2005年6月,他们已累计达标处理污水1亿余吨,生产中水近883万吨,洁净水148万吨,为国家节约自来水1000多万吨。

王冠楚算了一笔账:从前,一汽每年要向环保部门缴纳排污费600万元左右,现在这笔开支省下来了;同时,年生产中水200万吨全部回用于一汽,以工业用自来水的价格4.8元/吨计,可节约1000万元。

绿色经济建设篇3

摘 要:商丘市位于河南省东部,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背景下,通过对商丘经济发展的概况及

>> 基于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河南职业教育发展探析 基于绿色持续创新的中原经济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路径探析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河南省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濮阳市经济转型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中原传统文化开发与利用 基于邯郸纳入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背景下的支柱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中原经济区一体化背景下的邯郸市发展对策 中原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产业升级模式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开封工业发展策略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金融支持政策探析 关于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问题探析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的乡村图书馆建设的作用及对策 基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非营利组织发展路径选择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流动人口犯罪对策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巧媳妇”惠民工程问题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对工程硕士教育的思考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美术馆事业的发展构想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农资企业的发展前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商丘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商丘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EB/OL].(2011-03-02)[2012-02-18]. .

[3] 鲁明中、张象枢.中国绿色经济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131.

[4] 商丘市政府.2011年商丘市政府工作报告[EB/OL]. (2011-07-06)[2012-02-18].http:///zwgk/system/2011/07/06/010256714.shtml.

绿色经济建设篇4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发展绿色经济,是我国破解资源环境瓶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一、江城县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江城地处横断山脉,无量山尾端,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全县森林覆盖率为63%,并与国外的原始森林连成一体,生长着桫椤、大树花生等3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沙仁、黄草等1000多种药材。江城雨量充沛,是茶叶、咖啡、澳洲坚果以及橡胶等经济作物的栖息地。县内有着丰富的铜矿和氯化钾资源,仅氯化钾资源储藏量就达2000万吨。

江城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历史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于普洱市其他县区。为推动江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保护好青山绿水,江城县委、政府积极响应普洱市委、市政府的号召,提出了“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初步探索自身优势发展绿色经济、加快现代化步伐的新路子。

二、发展绿色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干部群众对绿色经济发展路径认识不清,仍保留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思维惯性,没有形成全社会推动绿色发展的合力。

(二)区位优势没有用活。江城与越南、老挝接壤,边境线长183公里,拥有部级口岸——勐康口岸,还有发展边民互市的龙富通道。但是,现阶段口岸贸易只是边民自发形成的小规模的商品贸易,全县工业园区的建设仍处于设想、规划及建设的起步阶段,不能充分体现出区位优势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三)对农产品没有进一步深加工。江城的茶产业存在弱势,茶园管理分散,栽培管理难以推行标准化;茶叶初制加工未形成统一标准,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未形成深加工产品,出口主要是原茶形式,茶叶附加值不高,茶园单位面积效益低。江城的咖啡产业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实际上不能称为完整产业,它只是农产品产业从种植、加工、销售直到消费过程中的一小个部分,并且是处于产业链的最上游,附加值较低的种植环节。

(四)厂矿企业发展停滞不前,存在大资源、小产业的生产经营局面,缺乏龙头企业,有的甚至出现停产现象,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采矿不仅使土质环境发生不同程度的物理、化学变化,而且对整个矿区的生态也产生影响,大量的露天采矿会破坏生态的平衡,破坏矿区植被以及矿区动物的生活环境。

(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滞后,目前还停留在农业型的种植,没有进一步深加工,一些珍贵药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三、对策和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对绿色经济宣传力度,让干部群众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思维惯性,加强对绿色经济发展路径的认识,形成全社会推动绿色发展的合力。

(二)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利用江城一城连三国的区位优势,吸收民族风俗,将民间闲散的生产民族特色小商品作坊整合起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带动口岸和通道的边民贸易活跃起来,为工业园区建设完成后的发展打牢基础。

(三)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逐步延伸咖啡产业链,打造茶循环经济产业链。对咖啡产业要着重发展烘焙、萃取等精深加工项目,推广使用节水、环保的鲜果初加工脱皮脱胶生产方式,加强咖啡废弃物的利用,推动形成咖啡壳、果皮果胶做饲料养牲畜,牲畜粪便种咖啡等产业链。对茶产业要实施茶园生态立体工程,鼓励茶园养鸡,实行绿肥套种,推进高效节水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鼓励茶园增施有机肥,促进有机茶园基地建设,全面提升优质茶原料生产能力。

(四)政府应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逐步改变厂矿企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在搞好矿产资源的同时,应注意环境的保护。加大力度向现有的厂矿企业宣传绿色经济发展战略,要加强管理,强化矿产业开发中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对即将建设的一些矿产业,为了避免矿山开发对环境造成无可挽回的破坏,在矿山建设前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采矿、选矿中地质地貌、水温、大气、土壤、植被等影响,按照现行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矿山设计和矿山建设审批的依据。

绿色经济建设篇5

一、绿色建筑经济的含义

绿色建筑的含义是在建筑的整个使用期限当中,最大化的减少甚至是避免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有效节约各项自然资源和能源,注重建筑设备以及技术的创新改革,倡导环保绿色的技术和设备应用,进一步优化人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改善以及提升整体生活质量,最大化的降低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减少相关资源的耗费,从整体上提高建筑品质,有效落实绿色建筑的建设标准。总而言之,在我国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过程中,绿色建筑可以全面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绿色建筑经济则可以称之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理念,倡导在推动建筑行业以及建筑项目的发展过程中做到绿色环保,使得人们拥有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避免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的耗费。以全面发展和推动绿色建筑建设为核心的建筑经济,就可以被称之为绿色建筑经济,而这样的经济类型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而且需要在实际发展当中提出相应的策略。

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原则

绿色建筑经济是我国建筑行业在今后发展当中必须要坚持以及落实的创新理念,而在实际的建设以及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恰当采用绿色环保技术。绿色建筑的建设以及建筑经济的发展不会增加建筑的经济压力,也没有运用十分昂贵的技术以及材料,反而是要恰当选用绿色环保的适用性技术,有效减少能源消耗。适用性强的成熟技术如屋顶绿化、自然通风等都可以在发展绿色建筑经济当中使用,进而达成节能环保的目标。第二,评测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的建设不仅仅要在设计以及建设方面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重视绿色建筑在实际运营当中节能环保的情况以及建筑寿命终结之后能否进行循环利用等。第三,创设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要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居住等创造健康环保以及富有生机活力的环境,这样生产以及创新的潜能也能够得到挖掘,为绿色建筑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有力根基。第四,加强可再生资源应用。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从根本上意识到可再生资源的重要性,并将其应用到建筑发展的各个环节,保障节能减排以及绿色环保的实现。

三、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政府加大引导培育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但是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还没有完全进入到成熟时期,也没有形成较为完善,健全的市场体系和机制,也就是存在一定的市场缺陷。在整个社会经济的大市场当中,绿色建筑市场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自然而然的会存在一定的市场缺陷,也就是直接受到市场失灵的影响,不能够全面反映出环境以及社会价值。建筑企业是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元素,进行自主经营,并且自负盈亏,无论是开展何种形式的经济活动,其目的在于实现利益最大化,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强调效益最佳。但是绿色建筑市场的发展以及绿色建筑经济的进步都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问题,而如果单纯的从环境保护的活动层面看,不会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这就使得企业不能够在环保活动的实施当中拥有巨大的内驱动力。针对这样的问题,政府必须要及时给出干预措施来弥补市场缺陷,例如政府可以加大对绿色建筑开发商的经济补贴。政府在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在整个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当中,政府承担着宏观调控的职能,也就是要选用恰当的方法来引导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政府必须要履行环境监督的职能,积极的培育绿色建筑经济市场。

(二)有效加强市场宣传

国家之所以要全面推进绿色建筑的建设,大力发展拥有可持续发展价值的绿色建筑经济,其目的在于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消费者,全面提高消费者的认可程度,使得消费者能够有意识地使用绿色建筑,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和节能意识,也使得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拥有持久动力支撑,起到对绿色经济支持和推动的作用。对此,要让绿色建筑经济拥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必须要从根本上加强对市场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积极采用多元化的措施来进行市场宣传教育,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使得消费者能够在相应的宣传教育活动当中深入了解绿色建筑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的价值,能够高度的认可绿色建筑,真正意识到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是国家战略大计的组成部分,是一项关系到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并因此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绿色建筑经济的宣传当中,扩大绿色建筑的影响力。一方面,政府以及行业组织需要承担起相应的市场宣传责任,做好市场引导的相关工作,使得广大建筑企业能够加大绿色建筑的建设,投身于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并为其作出突出贡献。另一方面,社会媒体也要承担市场宣传责任,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三)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绿色建筑经济的持续性发展离不开绿色技术的应用,更是需要将绿色技术进行不断的更新换代,更好的满足时代以及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使得绿色建筑的建设发展以及循环利用都能够落实节能减排的根本性目的,也为我国绿色建筑经济长足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保障。拥有持续发展动力的绿色建筑经济需要在节能减排方面拥有较大的优势,节约的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材料、能源等多个方面,也就是要实现多种资源节约的目标,那么要确保多个目标的实现就要求相关的科研机构以及企业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并且在技术创新方面加大力度和投入程度,加快新的绿色技术的创新和研发速度,并尽快将相应的技术成果进行转化,能够快速在市场上进行实践推广和应用。同时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还需要重视技术的规范,也就是将研发的新技术和产品纳入到标准规范范围当中,并形成完善化和综合性的标准体系,做到资源的节约以及环境的有效保护。例如,在对绿色建筑的材料进行技术研发的过程中需要将重点放在绿色材料方面,保障这些材料有着较高的利用率、回收率,不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负担,并且能够实现有效降解。

(四)建立健全强制立法

当前对于我国绿色建筑标准的调研和分析能够发现,相关建设标准尚处在推荐阶段,在落实当中的难度较大,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强制立法的方法,使得绿色建筑经济的运作和长远的发展得到法律制度的保障和规范,并对绿色经济市场的竞争进行约束,构建良性竞争机制。首先,强制性的条文立法需要选准重点实施对象,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示范区和示范建筑,首先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安置工程的建设着手,逐步构建起绿色建筑强大的影响力,为绿色建筑的建设树立良好的榜样。在示范工程建设水平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可以由点到面地进行拓展,进而使得绿色建筑全国范围内的普及,也让绿色建筑经济的持续性发展目的能够循序渐进的实现。其次,强制立法当中需要在规定当中逐步提升绿色建筑达标比例。由于绿色建筑市场的更新换代较快,在强制法律条文的年限设计方面不能过长,可以采用定期修订的方式,做到法律制度的及时更新,满足绿色建筑发展的要求。最后,强制性的推广绿色建筑的相关适用性技术。适合于地区绿色建筑建设的各项技术以及材料都可以选用强制立法的方法进行推广。同时也需要加大在技术以及材料方面的审查工作,增强绿色建筑的技术内涵,使得绿色建筑经济能够不断的发展和壮大起来。

(五)全面完善政策体系

从全国范围上看,当前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水平还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可以说正处在基础发展的时期,而这一时期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相关的经验较为缺乏,使得政策体系也没有有效的建立起来。例如,有关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政策提出以及实施的时间还不长,实践应用的价值还有待继续考量和修正;在相关的政策规定当中没有涉及到有关于经济激励策略的问题,使得建筑企业的绿色建筑积极性得不到激发。上面提及到的由于政策体系不完善而形成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我国绿色建筑经济长远的发展,造成了政策障碍问题。对此,我国必须积极完善和推进政策体系的建设工作,而且在政策体系构建当中必须要从国情出发,提升政策的可操作性,同时还要积极建设相关的评价标准以及推广机制来保障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这样不仅仅能够节约了各种建筑资源,还使得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政策的建设必须要兼顾激励性和强制性,最终形成一整套带有中国特色和符合国情的政策建设方案。

四、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整体的建筑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也在逐步增强,随着可持续发展动力的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以及发展方向,能够满足国家建设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想进一步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通过政府加大引导培育,有效加强市场宣传,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健全强制立法,从全面完善政策体系等策略实施着手,增强绿色建筑的生机活力,为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长远和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石。

作者:张艳丽 单位:濮阳市装修装饰行业管理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刘凯英.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绿色建筑设计流程[J].优化施工技术,2014(4):17-18

[2]刘光成.我国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J].建筑经济,2013(5):52-54

[3]李维良.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4(8):8-11

[4]陈婷.可持续建设理论研究及其应用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4):87-89

绿色经济建设篇6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绿色经济与传统产业经济的区别在于:传统产业经济是以破坏生态平衡、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损害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损耗式经济;绿色经济则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经济。

    历史表明,绿色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新的经济结构,是更加效率、和谐、持续的增长方式,也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服务经济社会之后人类最高的社会形态,绿色经济、绿色新政、绿色社会是人类文明的全球共识和发展方向。

    近年来,合肥市也将绿色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并大力发展环保事业和生态建设,为绿色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一五”末,合肥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由“十五”末的60%提高到85%以上,巢湖西半湖及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水质得到改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37%提高到44.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8.7平方米增加到12.2平方米,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农村生态和农民居住环境显着改善。(表1)

    合肥市“十二五”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发展目标提出,到2015年,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巢湖西半湖水质明显改善;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9%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2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以上;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310天。“规划”还指出,坚持生态环保优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转型发展的着力点,更加注重源头治理和长效机制建设,着力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避免无序建设和低水平开发。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合肥市发展绿色经济的优势

    (一)自然优势。区位优势明显,辖区面积广大,人力资源存量丰富。合肥地处沿海之腹地、内地之前沿,是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现已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正式成员。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覆盖中国东、中部7省1市,近102万平方公里、5亿人口,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活力最大的经济区域之一。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和信息中心,合肥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之一,是合肥经济圈的中心城市,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龙头。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1,408.48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769.5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746万,其中市区常住人口457万,流动人口127.9万。

    (二)人文优势。生态发展基础坚实,科教优势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生态重大举措,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该市生态环境保护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全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达9,085.5公顷,城市绿地率达到40.2%、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5平方米,全年空气质量良好率超过300天。全市具有发展绿色经济的良好氛围。积极组织绿色文化宣传周、绿色产品推广等活动,并开展“绿色环保家庭”、“绿色文化社区”等专题行动,绿色理念广泛传播;党政机关发挥表率作用,形成全社会发展绿色经济的良好风尚。

    作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合肥自主创新能力较强,也是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具备发展绿色经济的科技基础。目前,合肥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汽车、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相继成为“中部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城市”、“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还拥有“中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2011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称号。

    (三)政策优势。合肥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的良性互动,努力打造水清、天蓝、树绿、气爽的生态宜居城市。”在实践中,合肥市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发展循环经济两大政策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在生态保护方面:首先,实行基本生态空间控制。划分生态底线保有区、生态建设缓冲区和生态引导区,引导城镇建设与生态空间建设协调发展。制定地方性法规,严格保护生态底线保有区,禁止开发建设;加强生态建设缓冲区生态补偿和生态恢复,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与改善;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建设生态引导区,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和建设强度;其次,建设功能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建设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实施道路绿化、河道绿化、公园游园建设、绿色长廊建设、成片造林等工程,建设黄山路、滨湖岸线等公园,构建城市森林生态网络,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沟通城市水系,扩大河湖水面,加强城市景观水治理,保护环巢湖等生态湿地。继续实施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工程,完善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生态保护,防治有害生物入侵,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滨湖新区城市生态建设示范区建设,积极创建文明生态村、生态乡镇和生态区县。积极引导市民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倡导绿色、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

    在循环经济方面:第一,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支持,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建立企业为主、政府推动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和创新能力。推进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第二,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鼓励企业使用消耗少、效率高、无污染、少污染的工艺、设备、能源和原材料,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最大限度实现物料的循环使用,减少废弃物最终排放量。合肥高新区不断提高招商引资门槛,将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企业一律拒之门外,同时鼓励并扶持区内秸秆发电、污水处理、节能照明、新能源发电、空气检测等环保节能产业做大做强,对传统产业加大升级改造和节能减排力度。据统计,全国高新区平均万元GDP能耗0.44吨标准煤,而发展较好的合肥高新区平均万元GDP能耗仅有0.3吨左右,约低于全国高新区平均万元GDP能耗水平的30%;第三,推进重点园区建设。如加快肥东循环经济园建设,打造盐化工、油化工、煤化工等产业链整合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建设科技型、生态型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程;合肥高新区正努力打造一个占地1,454亩、总投资约为4亿美元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依托良好的科技研发和人力资源优势,吸引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聚光跟踪技术产业应用、太阳能照明设备、风力发电设备制造、热泵等新能源项目入驻,逐步形成光能、风能及节能技术应用为主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三、合肥市绿色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虽然合肥市在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时采取了较为有效的举措,并取得了显着成绩,但合肥市绿色经济的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各阶层的绿色经济理念和观念有待更新。绿色经济的理念尚未完全确立,一些政府决策者对绿色经济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概念上,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坚持单纯的经济主义,片面追求局部的经济效益和短期利益。不少企业经营者甚至认为绿色经济只是一种环保理念,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能为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还会增加成本。大部分当地居民认为发展绿色经济是政府和企业的事情,与己无关。观念的落后,使得政府的绿色发展措施在落实过程中遇到了困境。

    (二)管理体制及相关的政策法规有待改进。依据现行的管理体制,“绿色经济”往往由多方部门共同管理,许多职能分散在不同的委局办,不能形成合力,这给绿色经济的规划、协调、监管留下了空白地带,政府行为也缺乏资源整合、统一指挥。同时,辖区政府在制定绿色经济的规划时注重本地区的利益和短时期的利益,而忽视长期发展,造成绿色产业的重复建设或资源浪费。

    合肥市在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虽然已经具有相应的发展战略及制度安排,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技术管理,导致现有的绿色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及制度安排还不全面。各方政策主体过分关注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方面,对于“绿色财政”、“绿色金融”、“绿色消费”等领域涉及较少,政绩考核、企业奖惩、公众引导机方面的机制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政策的系统性。

    (三)政策参与主体单一和相关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多方广泛的参与,而我国大多数城市现行绿色经济政策的参与者主要是政府,合肥市也不例外,这将导致政府在这方面与企业、公民等社会各其他主体缺乏有效沟通与互动,进而影响绿色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针对性以及执行的效率。此外,目前合肥市在绿色经济研究和教育方面还比较落后,在高等院校中开设相关方面的专业课程的极少,专业社会管理人员也是凤毛麟角,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是微乎其微。资料表明,现阶段合肥市地区从事绿色经济的工作管理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缺乏专业知识做指导,多由相关部门及政府工作人员承担。可见,绿色经济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四)绿色经济政策工具设计需要增强针对性。财政支出力度有待加强,绿色经济融资困难。一方面财政环保支出还远远不能满足治理环境的需要;另一方面绿色产业融资渠道狭窄,主要依赖国家政策性银行。政府通过政策性银行以专项贷款形式为国有企业或大型环保项目融资,商业银行往往因为绿色产业的投入高、风险大、收益不确定等原因,对环保项目信贷积极性不高,显然与国际经济金融机构采纳“赤道原则”的大趋势不符合。

绿色经济建设篇7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 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其中,生态文明强调人类遵循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因此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均要以生态文明为发展的核心理念,在建筑行业中,基本体现为发展绿色建筑经济。

一、绿色建筑经济的基本内涵

绿色建筑指的是一种广义上的环保节能建筑,这种建筑不仅可以提供健康的生活空间,同时还具有节能环保的特质,在建筑的各个环节均实现资源能源的充分利用,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绿色建筑是以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在建筑的前期设计、选址施工、管理运营等方面都体现了维护生态平衡的基本精神。在倡导环保的现代社会,绿色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类型,也是未来建筑发展的趋势,不仅将建筑行业的发展与维护生态平衡有机统一结合,而且还会从多方面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绿色建筑经济的优势可以从两方面来阐明。首先,绿色建筑经济在建筑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前期的规划、选材、施工、管理等方面,都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其次从空间角度而言,绿色建筑对于周边环境也要最大程度减少不良影响,例如对于自然环境、居民的居住环境等等。总而言之绿色建筑经济就是一种生态环保经济,以节能为核心,倡导经济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国际上一些发国家早已引入绿色建筑经济的概念,例如欧洲、日本、德国,这些发达国家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以全球经济的发展为契机,打开国际市场,在现代化的发展中逐步施行节能减排,将环保理念推行到建筑行业,以此带动社会其他行业的发展。因此我国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经济,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努力发展低能耗的绿色产业,这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特色经济的必经之路,也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基本途径。

二、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有益性评价

1.节约能源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优势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首先就是节约能源。绿色建筑的基本特征是通过提升能源的利用率,实现低能耗,例如通过优化建筑的热功能结构,采用高效节能的照明设备,经过数据统计,可以节约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电能。在建筑内部的热能调节方面,通过控温材料的使用,减少热量的扩散,有效保证室内温度的恒定,并减少空调设备的使用,采取更科学的方式来进行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节约基本资源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还可以有效节约基本资源,例如水资源。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而且人均水资源数量较少。我国工业用水量较多,节约水资源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而且还能提高企业的效益。绿色建筑经济中,通过节水设备的使用,提高水的利用率,并设立污水循环利用系统,最大程度实现水的节约利用。除此之外,绿色建筑还可以有效节约建筑材料。近些年我国建筑产业的高速发展,建筑材料的消耗量巨大,建筑经济的发展模式一直较为粗放,在施工的过程中也造成了许多浪费。因此,发展绿色建筑经济,通过采用先进技术以及环保材料,提高建材的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行业发展对于环境的压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3.节约土地资源

节约土地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因此发展绿色建筑经济,遵循的基本理念就是最大程度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尽量利用已有的建筑进行重新的规划,避免浪费土地资源,其次要保护生态环境,建筑行业的发展不能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在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时,将建筑的总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探索科学合理的用地结构,不占用生态土地,并努力实现废弃土地的重新开发利用,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

三、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要性

1.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世界工业飞速发展,同时各个国家也面领着全球变暖的环境危机。因此,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在我国的发展之路上,要持续减持低碳环保的路线,以低能耗为基本核心,发展低碳经济,而不要一味关注GDP的增长速度,而忽略了对于环境的保护。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掀起了低碳革命,以各个行业的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为基本内容,实现产业的升级,并通过相关政策的支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因此我国要顺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在建筑行业坚持低碳发展,走绿色建筑经济的路线,这也是我国国际责任的基本体现。

2.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经之路

科学发展观最早由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其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推行到社会的各个行业,一场绿色经济革命已经展开。由于我国工业发展水平总体较低,一些产业的能源消耗仍然较大,因此在建筑行业首先进行绿色GDP的推行,有利于带动其他产业向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上前进。

3.实现建筑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

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在一些能耗较大的行业上,经济增长方式仍是传统的粗放式,因此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通过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实现产业的升级。

结束语:

建筑行业作为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要实现产业的升级与效益的提升,就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致力于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通过多种形式实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进而实现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最终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玲玲.浅谈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要意义[J].中国外资.2012(05)

[2]杜少夫.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要意义及发展趋势探讨[J].广东建材.2012(09)

[3]刘建军,张.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对策[J].人民论坛.2011(07)

[4]黄云敦.浅谈绿色建筑经济研究.商机.2013(08)

[5]白洋.浅析发展绿色建筑经济必要性与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1)

[6]高泉平.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08)

[7]曲青.绿色建筑发展与经济效益评价分析[J].经济视角(下).2013(07)

绿色经济建设篇8

关键词:改革视角;发展县级绿色建筑经济

一、绿色经济建筑的现状分析

(一)改革前,散装水泥办公室主要从事对本辖区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的生产、经营、运输、使用及其监督管理等活动。发展散装水泥“三位一体”工作,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墙体材料改革办公室主要从事对本辖区新型墙体材料的生产、销售、使用的监督管理。新型墙体材料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省产业导向,是“以非粘土为主要原料生产的,有利于节约土地和资源综合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改善建筑功能的,用于建筑物墙体的建材产品”。之前两个单位各自为政、各司其职。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也只局限于本单位业务范围内的绿色建筑材料上的认识,不能从全局和高度上进行深刻的领会。(二)改革后,将散装水泥办公室、墙体材料改革办公室整合更名为市绿色建筑材料推广中心,继续履行公益职能。主要是对本辖区从事绿色建筑活动,以及实施对绿色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我们将以《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为依据,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绿色建筑活动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旨在节约资源,提高生态人居环境质量,规范绿色建筑活动,促进绿色建筑业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新型现代化城镇建设。同时,大力支持和鼓励绿色建筑业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及创新。

二、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现实意义

党的期间,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充分说明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建设生态文明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利国利民,功在千秋,利在当代。建筑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要时刻牢记习主席殷切的嘱托,保护好生态环境,太多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绿色”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传统的建筑模式扬尘大,噪音大,能源消耗大等,但现代绿色建筑业可以很大程度改善过去建筑业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使得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这一建筑市场主要矛盾得到有效的缓解,促进社会环境的整体和谐发展。而当周围环境变得越来越糟糕的情况下,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风险问题。因此,在绿色建筑经济中,必须积极启动推动绿色建筑经济评估体系,保证环境保护、统计、金融等领域的协调发展和壮大。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就是最大可能的节约资源,减少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破坏,达到绿色建筑和经济可持续共同发展的目的。随着绿色建筑的不断发展,也必然会带动绿色施工技术的发展,切实地推动整体绿色产业的发展。同时,绿色市场的需求量也会随之扩大,绿色产业链也会因此兴起壮大。因此,绿色建筑经济、社会经济与生态经济相辅相成,不可厚此薄彼,需同步提升,才能保证其稳定和持续发展。

三、县级市如何发展绿色建筑经济

上一篇:简述行政方法的特点范文 下一篇:秸秆焚烧情况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