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培训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20 10:01:23

财税培训方案

财税培训方案篇1

xx县财政局 XX年税政法规工作总结 XX年,我局税政法规工作在市税政法规科和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以“xx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市、县财政工作会议及市税政法规工作要点精神,围绕全县财政工作任务和财政改革重点,加强税政法规基础建设,进一步增强全县财政干部的法律意识,积极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依法理财、依法行政水平,严格财税执法监督,全局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现将一年来税政法规工作情况总结 一、加强法制培训,增强财政干部依法行政的自觉性 紧紧围绕各阶段的财政中心工作,开展财政法制培训。重点培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湖南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以及新出台的有关税法和财政政策等,特别加强了对《行政许可法》的培训、考试考核工作。通过采取辅导与自学相结合、自主宣传与媒体宣传相结合,一般学习与典型案件教育相结合、开展普法教育与加强财政执法相结合、普法与地方财政立 法相结合等,集中培训、以考代训等形式多层次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增强了财政干部依法理财、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二、健全机制,加强组织制度建设 为切实加强对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的领导,调整充实了局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党组书记为副组长,纪检、 财政监督、财政税政法规等股室负责人及分管领导为成员。完善财政监督检查、处罚的查、审分离和集体研究制度, 实行了严格的分工负责制,财政监督股统一制定检查计 划,负责下达检查通知,严防重复检查,并对检查组材料、处理处罚意见进行审核;税政法规股负责对执法人员资格、行政处罚法律法规依据进行审查,专业法规资料购买发放;分管领导负责立案、处理处罚审批;局办公室负责文书格 式审核,统一编制文号;人教股负责组织法制培训;局行政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对处罚金额1万元以上、违纪金额5万元以上案件,或十分复杂案件的集体审理,实行严格的行政执法责任制。为切实增强财政工作的透明度,在全局 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将公开事项上墙公布,将公开内容汇编成册。在行政执法处理处罚前,实行告知制度,先行下 达告知书;在处理处罚决定书中明确告之复议申请时限和复议机关。 三、依法行政,提高财政执法水平 我局切实加强了财政执法的基础工作,在执法中严格遵守《湖南省财政行政执法责任制度》、《 湖南省财政行政执法公示制度 》、《湖南省财政行政执法违法和错案追究制度》。按时完成了财政执法人员执法资格的培训、申报和换证工作,所有行政 执法人员均持有经县政府法制办年检的行政执法证,坚持持证执法,按照规定程序立案、办案和作出行政处罚处理。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制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执法行为,保证执法质量。近三年来,本局作出的行政处理处罚无一件复议、诉讼。加强对执法处罚、复议、应诉、赔偿案件的登记、统计、归档、研究工作。 四、实行内部审计制度,强化内部监督 我局在加强财政执法、维护财经秩序的同时,坚持强化监督机制,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在行政执法中,我们虚心听取财政检查对象单位的意见,及时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及建议,认真执行上级机关的有关决定、决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提案及建议均在限期内圆满完成。并切实强化内部监督,每年由局纪检组、 财政监督股对局机关内部财务单位进行内部审计,对查出的问题不护短,属制度方面的问题,及时完善制度;属人员素质的问题,加强教育、调整岗位;属人为因素造成的问题,严格依法依纪严肃处理。通过强化监督,完善制度,明确责任,近年来不仅未发生一起复议、应诉案件,而且被县政府多次评为行政执法先进单位。 XX年十二月十日 xx县财政局XX年法制宣传 工 作 总 结

财政局税政法规宣传工作总结

财税培训方案篇2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越来越多的专业课程正在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教学改革尝试。作为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会计专业和职业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税法课程也开始探索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改革之路。

一、税法实践教学的现状

税法实践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税法实务操作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税法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及税法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各个高职院校会论文联盟计专业均开始着手设计税法实践教学内容,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税法实践教学缺乏足够重视。一方面,课程实训开发和建设上不平衡。重视会计账务处理(如手工和电算化模式)的实训开发和建设,忽视了税法课程实训的开发和建设,使得税法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未能摆上应有的位置,而且作为实践教学重要途径和手段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有些院校会计专业根本没有开设与税法相关的模拟实验或只是在会计模拟实训中一带而过。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学时占教学总学时的比例较小,税法实训内容单一,组织形式陈旧,考核疏于管理甚至流于形式。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的错误倾向,导致其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

(二)理论与实践缺乏有效融合。目前高职院校的税法教材在编写方式上仍按照税种的先后顺序对单个税种进行独立编写,极少考虑各税种的内在联系。对于具体税种的教材编写,多数采用先理论后实训,在理论之后,添加的实训内容是针对该税种特定的案例编写的。在税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一般是根据所选教材的内容,采用“兼容式”的教学模式,首先讲解理论知识,其次讲解教材实训案例,然后要求学生做一个具体的类似实训案例。这种教学模式与工学结合所提倡的“融合式”教学模式有一定距离。同时税法课程惯用的各税种独立成章的教学体例,导致教师会孤立地讲授各税种的知识点,这种教学和学习模式容易使学生学了新税忘旧税,缺乏税种与相关行业的融合。

(三)指导教师缺乏应有的技能水平。高职会计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即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丰富的会计实际工作经验、实践教学经验和熟练的会计工作操作技能。然而,多数的高职会计教师直接来自高校,没有企业会计工作经验或进行短期的下企业锻炼,有部分教师直接从企业一线引进入校,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这些教师虽然能胜任“兼容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工作,但与工学结合倡导的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融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师素质要求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还需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使得教师的“双师素质”要从目前的双证(教师职称证书和专业资格或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向双能(教学能手和操作能手)要求转变。

(四)实训内容缺乏真实的项目。各个单位为了防止会计信息的流失,保守企业的商业秘密,不愿意让学生接触本单位真实的财务会计资料,更不愿意把真实的财务会计资料送到学校让学生处理。同时学生人数多,企业办公条件有限,又难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况且实习时间短,各个单位不愿意接收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训,很难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因此,目前各高职院校分别采用仿真项目进行实训教学或采用分散的校外顶岗实训方式,即由学生自己联系校外企业进行顶岗实训。校外顶岗实训非常分散,不便于集中管理和指导。企业一线的财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或业务能力有限,有时让学生远离真实的财务会计资料,不让学生接触涉税事项的计算和申报,容易使学生的校外顶岗实训流于形式。

二、项目导向在税法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是: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科学设计和选择项目,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教学方案,按照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的操作流程组织实施教学,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税法课程的项目导向教学是一种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即按照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过程确定教学过程,以实际工作中应纳税额的计算、核算到税款的申报、缴纳的工作过程作为教学过

转贴于论文联盟

程;按照岗位工作内容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按照实际办税业务的工作任务,融入相关的税收法律确定教学项目;办税岗位以实际工作中完成的工作任务确定工作成果,课堂教学以学生完成税务登记表、纳税申报表等典型项目作为教学成果;按照实际工作中办税员的工作场景模拟教学场景。根据工作任务确定典型教学项目时,要在职业岗位群相关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专业能力、相关课程的教学项目之间的论文联盟协调关系、学校的教学条件以及社会能力的要求,运用教学论的基本原理进行加工,将企业实际办税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型工作任务。确定税法课程教学项目时,要从三个角度去构建:1.按照办税的子任务确定教学子项目,即按税种确定教学项目,在此基础上,拆分为多个细项目,在细项目中组合多个“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即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之间可以是平行、递进或包容的关系。2.按照企业类型或行业类型确定教学项目,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填制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的纳税申报表,能理解不同企业税收的构成。3.按照教学条件和资源,确定以仿真项目或全真项目作为教学项目,配备教学场所和研究教学方式。以项目的实施过程为主线,进行任务驱动,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项目”,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三、“分层阶梯式”税法实践教学设计探讨

高职院校应构建“分层阶梯式”的税法课程实训体系(如下页图2所示)。所谓“分层阶梯式”是指税法课程实训选择在教室、实训室和财务公司或会计工作室三个地方进行课程实训,分别进行课堂手工实训、仿真模拟实训和全真实训,三种实训逐步沿着操作技能的培养路线行进,实现教学向岗位的迁移,达到工学结合的目标。

(一)课堂手工实训。这一阶段的实训在教室里进行,包括课堂分税演示、课堂分税实训和分类综合实训,分别采用课堂分税演示案例、课堂分税实训案例和分类综合实训案例。其中讲解分税演示案例时,相关的税收法律嵌入到案例分析中,实现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练习课堂分税实训案例时,教师主要以描述任务、控制进程为职责,以项目引导者的身份对案例资料加以简析,只提出操作要求,无需详细说明操作步骤,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分类综合实训主要是基于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主方向考虑,在学完相关税种之后,选择典型的中型和小型两类企业进行实训。

(二)仿真模拟实训。这一阶段的实训在实训室里进行,包括软件使用、分税实训和综合实训。首先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纳税申报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其次是分别按照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各税种进行纳税申报实训,最后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几个典型行业的企业进行综合性的纳税申报实训。

(三)全真实训。这一阶段的实训在财务公司里进行,包括企业认知、素质培训和项目实训。首先是带领学生参观公司,以便于学生对企业进行初步的了解,介绍公司的组织机构和机构职能,介绍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用人文化,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战略。其次是对学生进行常见的沟通方式训练,沟通心理、沟通用语及敬语等礼仪培训和沟通技巧培训。最后是构建财务公司或会计工作室,按照真实的企业项目进行分组实训。通过财务公司或会计工作室,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为企业直接提供理财服务(包括记账服务),同时也为在校学生“工学结合”、“学做合一”营造真实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环境资源。这一阶段的实训内容要与相关课程实训相互协调,实训方式取决于财务公司或会计工作室所项目的数量。如果所项目的数量较少,应该要求一个项目组做真实的项目,填制的纳税申报表需要送交税务局,做出的账证要作为会计档案留存,其他项目组的原始凭证是复印的,填制的纳税申报表和账证只需要交给老师而不需要送到税务局。

财税培训方案篇3

1.满足税收事业科学发展需求

面对不断发展的税收科学事业,我们需要对应其不断的创新改变税务干部人员的培训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工作技能得到提升,才能有效的承担日常的工作责任。在税收事业持续发展中,不断严格化的执法力度,以及不断细致化的管理方式,都对税务干部提出了较高的工作要求。针对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两个核心业务工作内容,我们应当以科学发展为基础,大力促进税务系统的人员管理工作,保障税务干部的职业能力素养在工作职责要求标准范围内。

2.满足税务干部税收业务需求

不同的税收岗位工作性质也不尽相同,因此导致其培训内容差异性较大,对此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工作需要我们首先进行具体的、系统的设计,在统一化的专业培训工作下,采取分级培训工作,注重工作内容的实效性,针对性,促进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3.满足了大规模干部培训工作及培训质量需求

由于税收工作具有组织财政收入和调控经济的作用,因此其工作开展前提就是要求其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自身的职业能力要过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纳税服务工作,才能推动纳税服务体系朝着文明、现代、规范的方向构建,促进税收现代化的实现。

二、新形势下纳税服务培训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纳税服务培训存在的问题

在纳税服务培训中,具体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培训工作无法满足税务干部的实际需求;教师在培训工作前无法全面掌握税务干部的不同工作时间,不同级别,及个人的知识掌握熟练度,无法对应的开展培训工作,导致纳税服务培训无法落到点上,形式化的教学现象较严重,无法对其日常工作起到实际作用。二是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差;对于实际的培训工作,教师往往只是开展理论的说教,针对需要实训的课程,也往往只能采取案列教学的策略,参训人员在其中只能被动的接受,无法解决提升参训人员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导致其显示的可操作性较差,无法实现最终的培训教学目标。三是培训工作中有时未能正确定位教、学角色;传统的授课方式也经常被应用到纳税服务的培训工作中,以教师主体控制为主的弊端阻碍了参训人员提升解决实际工作能力的水平。应以学员为主体,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引导,通过学员课堂热烈的讨论、分享式的经验交流,达到教学相长,解决纳税服务实际工作中的疑点、难点。

(二)改进纳税服务培训的策略

1.推进研讨式培训教学方式

开展税务干部研讨式培训教学工作,主要是针对其具体的税收征管问题开展;主要是由教师提出相关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讨论研究,提出相应的问题,在探索分析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通过这样的交流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讨式教学过程来推动税务干部的职业知识能力掌握,同时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传统的单调讲述式教学开展形式,开创师生共同讨论、相互学习的工作氛围,通过友好的交流,不仅能改善其相互之间的工作关系,还能使学生们增长相关业务知识范围,

2.推进案例式培训教学方式

加强教学过程中的案例结合,通过相关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合适的引出实际案例,并结合其提出相应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对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然后教师再对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讲评。做到每个培训要点都能和实际的案例相联系,在相互讨论研究中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同时,采取案例结合教学方法,还可有效地促进显性和隐性的知识转化,促进实践的理论提升,完善纳税服务教学培训工作。

3.推进实训培训教学方式

在教学培训中,适当的采用情境化的模拟教学方式,可有效提升参训人员综合职业素质能力,是一种短时间提升职业技能的有效方法,通过再现纳税服务工作情境,使学员在展示自身工作经验的同时进行交流,并让学员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点评,教师及时的指出其中的难点、热点,唤起学员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升培训质效。此外,培训教学设置进行到纳税服务示范局(办税服务厅)进行实地交流,通过同行之间、同岗位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及建立交流联络平台的教学方式,应更进一步实施并推广。也可积极探索纳税服务实训平台的教学新模式。、结束语税收工作是保障我国财政收入的根本性工作,增强其工作实施力度需要我们高度关注纳税服务质量,税务人员精湛的业务能力直接决定纳税服务质量,只有精湛、高效的业务能力才能为纳税人提供优质的纳税服务。为此,在培训中认真推行《全国县级税务机关纳税服务规范》(1.0版),认真总结我国纳税服务的实践经验,吸取并借鉴国际先进纳服有效做法,是推动纳税服务工作朝税收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财税培训方案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1+X”智能财税证书;人才培养

2019年4月,教育部提出应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构建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模型,向职业化、专业化以及规范化方向发展。1+X证书制度的推出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途径之一,其中“1”指的就是学历证书,体现学生在校期间人才教育质量;“X”指的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现学生在校期间获取职业能力水平的凭证,“1+X”证书制度就是将两者有效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高职学生教育目标。同年7月,教育部公布第二批“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联公司开发的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财经专业的首批试点证书,将会计人员职业能力作为首要目标,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方案及课程设置提供方向,实现会计人才由传统的核算型向智能化管理型转变。

一、实施“1+X”证书试点的背景意义

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是完善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职院校利用企业优质资源,引入行业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和标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标准与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而“1+X”证书所学内容符合企业的岗位需求,创新复合型技术技能培养培训模式,提高学生质量,拓展就业创业本领,有效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更新专业知识外,还可以把“X”证书中要求的会计职业要求逐步融入专业课程以及日常教学过程中,在应用和实践的过程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既可以取得学历证书又可以获得社会认可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2+1、3+1或者是4+1等多种形式,前者表示文化课学习,后者表示顶岗实习。文化课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公共基础课程针对的是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即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等;专业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长春金融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为2.5+0.5的形式,学生利用前五个学期完成文化课和专业课程学习,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核时,学校和教师仅以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只要每学期每门课程为60分以上,同时完成顶岗实习,即可取得毕业证书,评价机制较为单一,缺乏全面的评价制度。会计工作强调实践性和动手能力,片面的评价机制下,在校期间掌握的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鉴于会计专业的实际需求,“1+X”证书制度的有效实施可以缩短这一差距,课证融通。智能财税“1+X”证书制度下,培养的人才就业面向的是智能财税共享平台、专业服务机构和企业财税会计主办工作岗位群,明确要求学生应在校期间熟练掌握和应用智能化办公,重视管理决策技能。智能财税初级职业技能证书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共享实务、社会共享外包服务和社会共享企业管家三方面内容。

三、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体系较为陈旧,考核方式单一。现阶段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仍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更多的强调理论知识,仍以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企业财务管理、成本核算与分析、纳税实务等核心课程为主,会计信息系统应用和会计综合实训等实训课为辅,理论课时与实训课时之比为3∶1,理论重于实训,部分院校甚至采用理论课方式完成实训课授课内容。学生无法在校期间接触企业真实操作环境,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与企业岗位需求融合;与此同时,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仍以期末考试和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职业技能及综合能力因素,造成考核方式单一,导致未来输出的学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二)智能财税认识不足,前瞻性不够。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实训课程中以手工做账和用友ERP-U8为主要练习模式和平台,没有向智能化、管理型的财务迈进,对智能财税认识不足,造成现阶段高职院校实务性、操作性人才培养及教学目标优势不明显,前瞻性不够。智能财税这种模式在中小微企业还没有得以实施,但智能财务时代的来临,未来这些企业势必会开启智能财税系统。但目前会计专业的教师对于智能财税领域并不是很了解,仍停留在传统的会计和税务知识,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专业人才并不相符。(三)教学方式落后,数字化程度不高。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授课方式仍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单方向操作,同时配以PPT课件的讲解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较为落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互动交流较少,同时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并没有将先进的教学手段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例如数字化,无法吸引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和授课内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尤其智能财税时代的来临,高职院校对智能财税没有清晰的认知,数字化程度不高,学生不具备电子数据处理能力。(四)教师队伍建设力度较弱,缺乏智能财税经验。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力度较弱,多数院校在对教师进行招聘时,仅考虑教师队伍的学历和受教育程度,往往招聘的是应届毕业生。这些年轻教师虽然具备先进的计算机和信息化能力,但缺乏专业的职业能力。这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但实践经验不足,对智能财税了解较少,无法向学生传授智能财税相关技能,无法凸显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优势。

四、“1+X”智能财税证书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教育部公布的第二批“1+X”证书,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将“1+X”证书制度与职业教育改革相融合,在课程改革、书证融通等方面加强研究、不断实践,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一)课程改革,调整考核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会计专业人才与社会脱节。为培养智能财务型专业人才,高职院校需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将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学知识融入日常教学中,增设与其培训相关课程。高职院校实施智能财税“1+X”证书制度,应确定其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积极与智能财税“1+X”精神充分融合。同时调整传统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实训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考核。智能财税“1+X”证书要求学生应具备电子仿真实训、购买模拟开票、报税、做账等财会岗位实际工作的能力,同时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因此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应将这些内容纳入考核标准,避免学生毕业工作后,不具备实际工作的能力。(二)提升教师学习能力,紧跟专业前沿。近年来我国财税政策不断调整,在收入、金融工具、增值税税率、个人所得税的专项附加扣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等方面都推出了新的财税政策。这些内容的调整,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应熟知最新的财税政策,将最新的知识融合到课程中;同时参加各类智能财税方面的相关培训,了解信息化技术在税收征管方面的现状,熟练应用智能财税的操作平台,提升自身知识和技能,为专业人才培养和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基础。(三)创新教学方法,模拟真实工作环境。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对于新能力和新技术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较低,也不会主动完成教学任务。为了缓解这一现象,高职院校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利用学习通、蓝墨云班课、职教云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转变身份,利用混合式教学,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学习通中完成考勤、讨论、交流互动,还可以进行线上布置作业和指导考核,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率;自制或者使用网络中的微课和慕课教学资源,拓展更广阔的理论知识领域,提升会计专业技能和信息化能力;利用校企合作和学徒制,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将1+X智能财税操作软件引进教学中,邀请企业教师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智能财务领域,增强职业技能。(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智能财税的实践经验。高职院校为提升知名度,在师资结构建设时,强调教师队伍的学历和受教育程度,忽略教师专业职业能力的影响因素,造成智能财税“1+X”证书制度下,教师缺乏智能财税的实践经验,无法向学生传递市场对会计岗位的实际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智能财税的实践经验。例如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掌握行业对于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积极参与各类职业能力的论坛,与行业专家研讨,把握会计职业导向,制定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参与各类专业知识的培训,掌握最新知识和资讯,确保教师能够向学生传授真正的财会岗位所需知识。

五、结语

教育部推出的“1+X”证书制度不仅促进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同时培养出具备技能性、实践性、专业知识、符合行业和职业要求的具有社会竞争力的全能型学生。智能财税“1+X”证书的实施,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新方向与新目标,教师也应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改革考核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成为更合格的新时期财会人才。

【参考文献】

[1]曾德生,骆金维,肖巧玲等.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大数据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0,1:30~34

[2]黄俏颖.智能财税“1+X”证书背景下会计专业课程的改革[J].财会研究,2019,6:12

[3]康婷婷,朱帅,刘啸尘等.智能财税背景下中小企业会计人才素质模型构建研究[J].时代金融,2019,9:91~92

[4]李玉英.探析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56~58

[5]黄文.智能财税“1+X”证书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农家参谋,2020,10

[6]宋拥会.智能财税“1+X”证书背景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法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10

财税培训方案篇5

二00四年,我局行政执法工作在县政府法制办和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县法制工作会议及市税政法规工作要点精神,围绕全县财政工作任务和财政改革重点,加强税政法规基础建设,进一步增强全县财政干部的法律意识,积极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依法理财、依法行政水平,严格财税执法监督,全局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现将一年来行政执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普法培训,增强财政干部依法理财、依法行政的自觉性,

紧紧围绕各阶段的财政中心工作,开展财政法制培训。重点培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及新出台的有关税法和财政政策等,特别加强了对《行政许可法》的培训、考试考核工作。通过采取辅导与自学相结合、自主宣传与媒体宣传相结合,一般学习与典型案件教育相结合、开展普法教育与加强财政执法相结合、普法与地方财政立法相结合等,集中培训、以考代训等形式多层次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增强了财政干部依法理财、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二、健全机制,完善制度,规范执法程序

为切实加强对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的领导,调整充实了局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党组书记为副组长,纪检、财政监督、财政税政法规等股室负责人及分管领导为成员。完善财政监督检查、处罚的查、审分离和集体研究制度,实行了严格的分工负责制,财政监督股统一制定检查计划,负责下达检查通知,严防重复检查,并对检查组材料、处理处罚意见进行审核;税政法规股负责对执法人员资格、行政处罚法律法规依据进行审查,专业法规资料购买发放;分管领导负责立案、处理处罚审批;局办公室负责文书格式审核,统一编制文号;人教股负责组织法制培训;局行政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对处罚金额万元以上、违纪金额万元以上案件,或十分复杂案件的实行集体审理,实行严格的行政执法责任制。为切实增强财政工作的透明度,在全局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将公开事项上墙公布,将公开内容汇编成册。在行政执法处理处罚前,实行告知制度,先行下达告知书;在处理处罚决定书中明确告之复议申请时限和复议机关。

三、依法行政,提高财政执法水平,

我局切实加强了财政执法的基础工作,在执法中严格遵守《省财政行政执法责任制度》、《省财政行政执法公示制度》、《省财政行政执法违法和错案追究制度》。按时完成了财政执法人员执法资格的培训、申报和换证工作,所有行政执法人员均持有经县政府法制办年检的行政执法证,坚持持证执法,按照规定程序立案、办案和作出行政处罚处理。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制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执法行为,保证执法质量。近四年来,本局作出的行政处理处罚无一件复议、诉讼。加强对执法处罚、复议、应诉、赔偿案件的登记、统计、归档、研究工作。我局法规股撰写的《县贯彻〈政府采购法〉取得实效》、《县着力清理乱着装》等稿分别在《中国财经报》、《日报》、《晚报》、《中国政府采购》等报子杂志刊登。财政检查工作得到省、市财政部门肯定。

四、实行内部审计制度,强化内部监督

我局在加强财政执法、维护财经秩序的同时,坚持强化监督机制,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在行政执法中,我们虚心听取财政检查对象单位的意见,及时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及建议,认真执行上级机关的有关决定、决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提案及建议均在限期内圆满完成。并切实强化内部监督,每年由局纪检组、财政监督股对局机关内部财务单位进行内部审计,对查出的问题不护短,属制度方面的问题,及时完善制度;属人员素质的问题,加强教育、调整岗位;属人为因素造成的问题,严格依法依纪严肃处理。通过强化监督,完善制度明确责任,近年来不仅未发生一起复议、应诉案件,而且被市财政局多次评为行政执法、财政监督先进单位。

财税培训方案篇6

关键词:营改增;房地产企业;财务应对策略

营改增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税制改革,对房地产行业产生了非常具体的影响,房地产企业要想在营改增政策下有效降低税务负担,实现经营业绩和利润的持续提升,就必须加强对营改增政策的了解,在财务管理中采取具体的应对策略,有效化解营改增给房地产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使房地产企业能够做到有效应对营改增,并充分发挥自身结构优势,积极拓展现有业务范围,在营改增的框架下做好转型升级,为房地产企业提供新的增长点,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

一、营改增下房地产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

由于营改增政策与原有的税务政策有着较大的区别,特别是对房地产企业的纳税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房地产企业要想在营改增政策下做好纳税工作,就需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

(一)组织财务人员学习营改增政策

营改增政策推出之后,房地产企业应认识到营改增的重要性,并通过专业培训和业务培训等多种方式,组织财务人员了解和学习营改增政策,确保房地产企业纳税工作合规。

(二)强化财务人员专业技能,改变纳税方式

在组织财务人员相关培训之后,应对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行强化,使财务人员能够了解营改增与原有纳税工作的区别,做到在纳税工作中,改变纳税方式,及时申报纳税。

(三)让财务人员掌握营改增的纳税特点

考虑到营改增的特点以及对房地产企业的特殊影响,房地产企业的财务人员只有掌握营改增的纳税特点,并在实际纳税工作中实践,才能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纳税管理工作质量。

二、营改增下房地产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应提前做好税务筹划工作

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要想有效应对营改增,就要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明确营改增的影响,并通过积极做好税务筹划工作,来降低营改增产生的不利影响。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制定具体的税务筹划方案

在房地产企业发展中,税务筹划是降低企业税负的重要手段。基于这一目的,房地产企业应在财务管理中,对税务筹划引起足够的重视,制定具体的税务筹划方案以满足实际要求。

(二)在营改增框架下对税务筹划方案进行调整

根据税务筹划的实际需要,以及营改增政策的现实调整,房地产企业应在营改增框架下对税务筹划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此适应营改增的需要,达到降低企业税务负担的目的。

(三)提高税务筹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税务筹划过程中,应与房地产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符,提高税务筹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房地产企业的税务筹划能够在科学性、合理性和实效性上满足实际需要。

三、营改增下房地产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应有效拓展业务范围做好转型升级

根据营改增的规定,如果房地产企业依然采取单一的房地产开发模式,所缴纳的税额比营改增之前会有所上升。这一现状要求房地产企业应通过必要的财务测算,有效拓展业务范围,通过企业的转型升级达到降低税务负担的目的。

(一)房地产企业应有效拓展业务范围,正确利用营改增的进项抵扣政策

在营改增政策下,房地产企业只有有效拓展业务范围,在原有业务基础上增加服务业项目,并正确利用营改增的进项抵扣政策,才能实现整体税负的下降。

(二)房地产企业应加强财务核算,提高纳税额计算的准确性

此外,房地产企业还应在财务核算中,加强财务核算工作的力度,使财务核算能够根据企业的利润水平和营业收入准确核算应缴税额,提高纳税的准确性。

(三)房地产企业应努力转型升级,合理利用营改增政策

除了要拓展企业服务范围之外,房地产企业还要在周边产业上发力,通过努力转型升级,增加纳税低或者享受税收减免政策的业务,抵消营改增带来的纳税额升高的影响。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营改增政策下,房地产企业要想有效化解营改增带来的不利影响,就要在财务管理中采取具体的应对策略,具体应从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提前做好税务筹划工作以及有效拓展业务范围做好转型升级等方面入手,保证房地产企业能够及时化解营改增危机,抓住有利契机,将营改增作为主要的改革和发展契机,为房地产企业提供有利的支持。所以,做好财务管理应对,是房地产企业在营改增政策下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对房地产企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群艳.浅析营改增对企业的具体影响及应对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3(14).

[2]黄忠意.浅析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7).

[3]刘华.营改增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及企业的应对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3(30).

[4]管永昊,李睿.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目标、问题与建议[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2(03).

[5]陈振晖.论增值税改革对小规模纳税人的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2010(02).

[6]武亚峰.信用社财务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1(06).

财税培训方案篇7

关键词:学科;专业;财政学;能力导向

一、基于能力导向的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湖南商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于2003年开始招收财政学专业全日制本科学生,遵循 “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思想,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鲜明地突出了人才培养的品质和能力导向,综合考虑社会分工、学科知识和能力导向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要求。

二、我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抓手:“质量+特色”

1.确保培养质量:能力见长

(1)明确界定财政学专业能力体系和培养目标。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地反映在财政人才培养的品质、特征、就业方向和人才规格等方面。财政学专业能力体系包括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具体包括综合素养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专业素养能力。基本能力体现在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能力,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实践能力等。财政学专业能力具体包括系统掌握财政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能力、运用财税知识解释财政经济现象的能力、综合应用经济和财税知识指导实践、服务社会的能力等。从专业能力上看,既要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又要有其他非财政学专业的无可比拟性;既要与国家机关公务员制度改革相衔接,为从事财税公务员储备后备人才,又要使财政专业人才具有广泛适用性,能从事普适性的行政、经济、管理等工作。财政学专业能力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提出的学术性、职业性、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三张教育通行证”和“四项能力”的要求。

(2)构建能力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财政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间的逻辑主次关系和时间序列关系,制定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各个学年度的能力培养任务和计划。以能力培养作为财政学专业建设的立足点,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向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转变,克服长期以来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通病。

2.突出专业特色和课程特色

专业知识和能力传授通过一门门课程的设计和授课来完成,在专业特色建设上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创建适合财政学专业特色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加大财税会计类和统计管理类课程的权重,专业研究方向侧重税务和税收实务人才培养。

三、基于能力导向的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从人才培养质量角度看,毕业生的发展潜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建设的效果;其在工作岗位上的知识转化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由专业建设的效果决定;财政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通过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来促成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化。

1.构建体现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课程体系

财政学本科课程体系设计遵循广博、厚实、专业、特色的思路,构建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先导,以经济学科大类核心课程为基础、财税类专业必修课为主干,财税类选修课、金融投资类、经济管理类课程为支撑、专业实习实训课程为应用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整体优化的前提下,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合并、重组,加强课程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更新教学内容。逐步形成一批教学质量高,有特色的优质课程。尤其注重将最新科技成果和学科发展前沿的内容贯穿到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

2. 以“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和专业能力

财政专业能力提升应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目标,大力开展教学内容、教材优化、教学机制、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内容和师资队伍六个方面的研究和建设。从课程教学环节、实训实习环节、第二课堂素质拓展环节、暑期和专业社会实践等多角度、多维度考察专业问题,思考专业本质。从财经问题和财经现象规律:“事务—常务—时务”这一路径,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导学—自学—助学”的“多维互动”教学模式。

(1)明确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授课逻辑。以经济学学科为基础,通过对财政学专业课程模块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等的介绍、剖析、演绎、归纳、推理,逐步让学生掌握具有逻辑体系、反映财政学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并能指导实践的科学的学科体系和系统知识。

(2)构建价值判断体系和实证分析框架。从财税现象到财税本质,从具体财税活动、财税行为到抽象的财政分析,再由财政本质到对财政现象的判断;从抽象的财政理论到具体财政活动、财政行为的指导,构建一个价值判断体系和实证分析框架。通过规范判断和实证分析方法使学生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深入浅出地指导和评价现实问题。

(3)以“价值规范—现实描述—理性选择”为教学路径,突出财政专业特色。广泛吸纳公共财政、公共部门经济学和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完善课堂教学内容。立足于公共产品理论、市场失灵和政府规制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税收理论与税收实务、税务管理和税务检查、国际税收和国际财税实务等,推进地方财经院校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机制。

(4)开展立体式教学模式。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环节各门专业课程以主题、案例、项目、情境、实务、仿真为主要形式确定核心内容的教学方式,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标准。

3.构建“实训教学平台+素质拓展平台”

(1)依托我校经管实验中心和校外多个财政税收实习基地,完善和健全实习实训平台,强化业务操作能力培养,达到“学”与“习”的统一。详细科学地制定实验实训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计划,安排课时让学生走入财税课程实验室,使学生对财税业务从理性认识转化到感性认识。

(2)依托知识拓展平台强化学习能力培养,可达到“教”与“学”的统一。以课程建设为契机,利用学校的校园网络打造财政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了财政专业课程网站。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之间可以展开互相讨论,也可与老师进行交流咨询,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查阅网络提供的财政方面的数据、资料、参考文献等电子资源,能大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财政学专业教师队伍,形成一支了解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熟谙本学科分析工具、熟悉国情、省情及经济发展特点,并具备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公共管理、会计学等多学科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优秀的教师团队,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5.打造柔性的教学管理体系

财税培训方案篇8

关键词:集团 财务管理 模式 探讨和运用

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对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南方某知名有色企业下属企业点多、面广、线长,行业跨度大,管理难度大。面对庞大而复杂的管理对象,公司管理层对财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了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和财务管理思路。如何有效提升集团化财务管理水平,尽快适应上市公司以及上级管理部门的各项要求,是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一项新课题和新挑战。

该企业集团通过注册成立财务公司,以该公司为集团化的财务管理平台,深入推进财务管理模式。通过该平台的运作,加大执行力、加强内部控制、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水平,打造了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同时独具本企业特色的财务管控新模式。

一、什么是财务管理的模式

财务管理模式是集团财务集中管理、一体化管理的强化和延伸。模式指的是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的财务核算规范、报表编制、资金统管、税务统筹、制度建设、业务培训等管理事项,通过总部延伸的第三方独立平台,以专人专职、点对点的管理、指导和服务,进行全面实施。平台是集团本部财务决策和下属企业财务执行的桥梁和推动者,是实现财务管理后台决策、推动、前台执行一体化的枢纽。

二、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差异

模式是集团总部统一指导下的分散管理模式,强调在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是一种集资金、税务、报表、内控于一体,自下而上的多层决策的集权模式。该模式既能发挥集团母公司财务调控功能,激发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有效控制经营者及子公司风险,有利于克服过分集权或分权的缺陷,有利于综合体现集权与分权的各自优势,是众多企业集团追求的相对理想模式。该模式与集权管理模式和分散管理模式的差异体现在:

模式强调的是财务调控功能,在注重防范风险的同时发挥子公司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而集权管理模式强调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母公司,子公司的资本筹集、投资、资产重组、贷款、利润分配、费用开支、工资及奖金分配、财务人员任免等重大财务事项都由母公司统一管理,增加了母公司的决策压力,同时抑制子公司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相对于模式,分权管理模式强调子公司拥有充分的财务管理决策权,而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以间接管理为主,弱化了母公司财务调控功能,难以有效约束子公司经营者。

模式强调的是专人专职、点对点的管理、指导和服务,扮演的角色是集团本部财务决策和下属企业财务执行的桥梁和推动者。而集权管理模式本部财务扮演的是财务决策者和推动者,且采用点对多的模式,使得管理负担沉重、执行跟踪难以全面到位。相对于模式,分权管理模式扮演的角色即是决策者,也是推动者和执行者,使得集团总部不能及时发现子公司面临的风险和重大问题,不利于风险防范。

模式采用的是总部延伸的第三方独立管理平台,该平台既是在集团总部统一指导下,同时也具有财务管理的推动能力,按照集团总部的统一部署,为下属企业提供指导和服务。而集权模式和分权模式,过分强调单边管理模式,不利于财务管理的决策、推动、执行三者的紧密高效和一体化。

三、模式的管理思路

运用高度信息化手段,强化管控防范风险、提升质量精细管理、延伸服务创造效益,具体体现为三个“突出”:

突出高度信息化:依托信息化技术,将扫描的原始资料(合同、发票、审批单等)与会计凭证进行直接关联,实现财务信息共享服务。一是建立原始资料与会计信息的电子档案,二是提供原始资料的审核备案,为实现业务的事中控制提供信息支撑。

突出集团化管控:通过建立审核备案、月报及预决算、资金统管、税务筹划的统一管理平台,加大执行力、加强内部控制、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水平。

突出服务与指导:围绕资金、税务、内控、核算、分析、培训六大职能,以企业实际业务需求为导向,通过设立专职财务管理岗位、业务点对点服务与指导,搭建集团化财务服务平台。

四、模式的设计原则

促进提升财务管理的一体化:模式对集团总部财务管理承接管理和决策的思维,对下属企业财务管理承担监督、服务和指导的职责,发挥承上启下、桥梁和中枢的职能。通过总部延伸的第三方独立平台进行全面实施,将有效地促进财务管理决策的前台(集团总部)与财务管理执行的后台(下属企业)形成一体化管理。

促进提升财务风险控制能力:通过原始资料的审核备案,做到对业务的事中控制;同时结合核算规范、报表编制、资金统管、税务统筹、制度建设、业务培训等手段,将有效地促进提升财务风险控制能力。

促进提升财务管理实施效率:通过设立专职财务管理岗位、业务点对点服务与指导,提高财务集中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结合实地调研检查等方式,促进提升财务管理实施效率。

促进提升财务信息反馈质量:通过高度信息化技术,将原始资料与会计凭证有效对接,并充分、及时、准确的传递各项数据,与此同时结合财务信息共享,有效地改善信息不对称、无序无效的状况,促进提升财务信息反馈质量。

促进提升财务与业务紧密度:结合公司战略及企业实际,通过财务分析报告,为各企业的经营管理、投资管理、市场营运、资本运作、资金管理等方面谏言献策,着重分析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风险点以及解决方案,促进提升财务与业务的紧密度。

促进提升财务人员整体素质:通过业务综合培训,特别是结合本部和下属企业自身经营特点和业务需求,围绕制度建设、风险管控、质量保障和效率提升四个方面,促进提升财务人员整体素质。

五、模式的组织架构及职能

(一)模式的实施主体

通过注册成立财务公司,以该公司为集团化的财务管理平台,并作为实施主体,深入推进财务管理模式。

(二)组织框架图

(三)主要职责

执行董事兼任总经理:全面负责财务管理咨询公司的各项业务及运作。

设置监事1名,对财务管理咨询公司业务活动及会计事务等进行监督。

资金统筹管理中心:作为本部资金结算中心与下属企业资金管理的桥梁和枢纽,一是指导各企业制定资金计划,二是对企业的融资方式、融资额度以及利润分配提出指导方案。三是对货币资金安全的监管

税务筹划服务中心:通过集中招标引入中介税务机构,为各企业提供税务咨询、税务筹划、税务年度审计等服务项目。

财务核算管理中心:承担本部和下属企业各项业务的会计核算,同时负责原始资料及会计凭证的审核备案、预决算财务指导、报表编制、后续复核检查等工作。

分析与风险评价中心:主要职责是通过财务分析报告,为各企业的经营管理、投资管理、市场营销、资本运作等方面谏言献策,着重分析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风险点以及解决方案。

信息管理与培训中心:主要职责一是依托信息化技术,建立原始资料与会计信息的电子档案;二是为各企业及时提供最新会计制度、货币政策、税务法规等信息;三是围绕风险管控、质量保障和效率提升三个重点,结合本部和下属企业自身经营特点和业务需求,对各企业进行业务培训。

综合业务管理中心:主要负责财务管理咨询公司自身的产权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等工作。

六、模式的服务对象及范围

(一)服务对象—企业内部

为集团本部和股份本部提供各财务管理岗位服务,包括出纳岗、会计核算岗、固定资产及产权管理岗、财务报表编制及披露岗、预决算分析管理岗、税务筹划岗、资金管理岗等服务。

为下属企业财务提供专业管理和服务指导,包括:原始资料审核备案、报表编制、资金统筹、税务筹划、预决算财务指导、财务专项检查、信息管理与培训等。

为集团公司领导、被企业管理层提供分析报告、管理建议和专项方案等。

(二)服务对象—企业外部

为外部企业提供记帐、资金筹划、税务咨询、预决算财务指导、财务培训等业务。

七、业务流程及说明

(一)业务流程

(二)业务说明

1、审核备案

审核备案并非各企业原有的管理流程,而是在企业原管理流程的基础上依托信息化技术,增加了原始资料与会计凭证的审核备案和信息共享服务流程:

经办人负责真实、准确、合理地反映提交起草的各项经济业务,并对其负有直接责任。

各企业业务部门负责人(或分管领导)初审。所在业务部门负责人(或分管领导)对经办人发起的报账申请等业务的真实性、合规性、准确性进行初审。

各企业财务部门负责人(或分管财务领导)对经济事项和业务财务数据的合规合理、准确完整、内控遵循情况进行日常检查,并从预算管控的角度进行审核。

首签责任人审批。各企业制订内部责任制,明确各项经济事项的第一签批责任人,第一签批责任人负责认定经济事项和业务数据,对经济事项和业务财务数据承担首要责任。原则上公司负责人为第一签批责任人,具体根据企业内部审批职责分工以及各类经济事项的性质以书面形式确定。

前台会计负责对相关单据的真实性以及审核流程的完备性进行审核,并准确进行相关会计处理,同时将相关原始单据扫描上传,通过专用数据库与NC财务核算系统进行关联集成。

财务核算管理中心通过网络系统专职负责适时对企业的原始凭证和会计核算进行审核,主要侧重于一是原始资料的审批程序是否完备,二是原始资料是否足够支撑会计确认,三是会计核算是否规范,经办会计科目选用、金额计量是否有误,会计核算口径是否一致。

2、管理与服务

资金统筹管理:资金统筹管理中心围绕资金的安全、效率和效益三个重点,面向集团管理层提供资金预算、资金计划和资金监控报告等,面向结算中心协同签订调剂金协议、计收及跟踪应收利息、融资安排以及因资金统筹形成的下属企业利息收入等,面向下属企业对其资金计划、融资方式、融资额度以及利润分配提出指导方案。

税务筹划管理:借助税务中介的力量对企业的纳税情况作出统一筹划,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节约集团整体的税收成本

预决算财务指导:为各企业预决算编制提供事前说明和讲解,事中进行跟踪和监督,事后进行反馈和修正。

财务与专项检查:围绕内部控制建设,针对货币资金管理、成本费用开支、固定资产及存货管理、重大会计事项处理等按季度进行专项检查。

信息管理与培训:采用综合培训和点对点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重大及普遍性财务课题,采用集体形式,进行综合培训;对涉及企业个性化课题,量身定制培训方案,采用点对点培训。

3、信息反馈

信息整理传递:收集金融、会计、证券、税收、财务管理等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整理,针对各企业的具体情况,向其提供相关的信息。

分析报告:对各企业资金管理、会计核算、税务筹划、市场营销、资本运作、内部控制以及人员培训各方面信息数据整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风险点以及提供相应解决方案,以分析报告形式提交给集团公司领导和企业经营班子参考。

建立企业信用档案:信用等级设定为A+、A、A-、B+、B、B-、C+、C、C-,每个企业的初始等级均为B,等级可升可降。根据各企业处理经济业务事项的合规性、遵守公司内部制度和协议、会计信息质量以及其他相关信息情况,对各企业进行信用等级动态管理,并定期进行通报。对信用评级A以上的企业优先安排资金、管理服务,并提请集团管理层在年度考核中给予专项加分;对于信用评级C+以下的企业作为重点审计、检查对象,并提请集团管理层在年度考核中作为减分处理。

八、模式的管理效果

财务管理模式按照“在线监控,提高质量,解决问题,统筹策划”的总体方针,高效、迅速地推进业务的开展,在企业发展和经营中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

强化审核,规范核算:通过原始凭证在线审核平台,做到事中控制,及时解决了核算中合规性和完备性的问题。特别是结合企业扫描上传的原始单据,落实了费用预算审批管理,同时指导被企业合理划分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支出、正确处理专项资金递延收益分摊、规范在建工程和投资行为的账务处理等。

集中编制,提升质量:通过实施财务报表统一编报管理,一是提高了被企业月度快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极大地满足了国资委和上级公司的管理要求。二是全面了解和掌握了被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成果、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等。

深入分析,精细管理:在会计报表编制的基础上,由各记账专职人员对所负责的企业进行分析,撰写财务分析报告,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把脉,着重分析企业在会计核算、制度建设、经营情况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风险点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提请被企业关注和改进,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

跟踪调研,落实整改:通过每月两次专项调研,全面了解和掌握被企业财务、经营、生产工艺等情况,并结合财务分析提请关注事项,跟踪企业前期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协助解决了被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个性化问题;特别是围绕年度利润目标,协助统筹解决了会计处理上的疑难事项。

延伸服务,创造效益:一是以集团本部的利息费用节约成功案例为指导,协助下属企业进行资金筹划,通过银行产品及结构的置换迅速取得了经济效益;二是指导下属企业防范税务风险,包括健全制度基础、构建税务风险预测、适时监控税务风险、正确协调处理税务稽查等事项,减少了因税务风险增加的企业负担。

紧扣目标,落实进度:按照公司发展战略和年度工作会议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为确保年度利润目标, 通过 记账管理平台与主要企业沟通交流和分析测算,制定了各企业月度、季度利润进度安排计划和落实措施。

九、模式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财务管理模式当前处在摸索发展阶段,从启动、试点到推行仅仅一年,依然需要进一步在探索中提升、在实践中升华。未来要实现成熟运行以及经验推广,仍需不断总结经验、完善不足和提升质量, 值得思考和关注的有:

通过财务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梳理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如何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防范企业战略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是未来模式亟需关注和发展的一个方面。

通过财务管理模式,组织实施全面财务预算管理,实现“点线面”的财务管控体系。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集权管理,很大程度体现在母公司对制定用于指导各子公司的预算拥有最终决定权,包括预算编制,收支两条线预算控制,预算执行的跟踪、分析、调整、评价和考核等,如何实现母公司对子公司有效地经营管理和指导,是未来模式在强化集团预算管理方面突破的重要发展方向。

通过财务管理模式,实现集团资金统管效率、质量和效益。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流转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现金,其他资产都是资金在流转中的转化形式。因此,现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中心,如何把母子公司分散的现金集中起来,降低现金的持有水平,保证集团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是未来模式强化集团资金管理,亟需重点关注和发展的环节。

上一篇:文化强市建设情况汇报范文 下一篇:工程竣工验收要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