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4-02-29 18:00:41

基础工程总结

基础工程总结篇1

一、学校概况

我校现有19个教学班,1000左右学生。学校体育教研组有“两老两青”四位教师。“两老”从事一线体育工作40载,分别担任迎泽区体育中心教研组正、副组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两青”积极上进,勤学好问,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现正在进修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是我校体育组的一大特点,老教师的“传、帮、带”与青年教师的朝气蓬勃,接受新事物快,形成了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为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能有幸成为体育实验样本校,这对我校体育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更快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全面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是一个极大的推动,是对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鼓舞和鞭策。为此,我校十分重视课程改革工作,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有教导处、体育教研组、后勤参加的领导小组,聘请本省教育、心理专家、体育教研员,参与实验、评估工作。添置了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锻炼器材,配备了电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和一年级学年、学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二、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在实验之前,我校代霞老师参加了XX年8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区)培训会,XX年4月参加了西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者部级培训班,系统学习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有关知识。学习后,她与教研组的全体成员经常进行学习、讨论、研究、交流,认真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内涵,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通过不断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深入地研究教学内容和学生,从教学内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技能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无意识心理与有意识心理高度和谐统一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意向心理活动,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在实践中,我们的教育行为正逐步由精心设计教向精心设计教与学转变,由重在启发答向重在启发问转变,由重在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师个性化转变。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作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

三、实验实施与体会

1.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改革教材内容。

(1)对《教师用书》教材内容进行可行性研究。

我区被确定为实验区后,首先选择了新课程标准人教版《教师用书》,对书中的教材内容进行可行性研究。通过指导组、教研组、实验教师的反复研究、交流、实践,我们感到《教师用书》的教材内容是切实可行的。如依据身体健康领域“水平一”目标的要求,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学会“定期测量和记录自己的身高、体重的变化。”我们在一年级学生《体育健康手册》中设置了身高、体重测量记录和“等级评价”专栏。测量记录表每人一张,学期开始时下发,每学期收两次(测量2~3次),除集体统一测量、记录外,学生还可与同伴、家长协作进行不定期测量、记录。通过教学、实践,反馈数据表明:学生学会了测量身高、体重的方法,并能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等级评价、记录的比例分别为96.8%、94.7%。在强化学生关注自己生长发育的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和认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我们认为此教材是切实可行的。

(2)从学校、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教学内容。

《教师用书》教材内容的弹性和选择性,为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留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我校除选用教师用书中的教材内容外,还从学校实际出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年龄、性别等特点,选择了具有改进学生健康和增强体质实效性的内容,如小排球、滚铁环、小四项(跳皮筋、打沙包、踢毽子、迈大步)等内容。另外,我们为了符合学生心理要求,从学生兴趣出发,在开学初设计了体育兴趣调查表(如表一),每月初进行一次兴趣调查,学生在自己最喜爱的项目栏内打“√”,然后教师进行数据整理,根据结果对教材内容给予适当的调整。以九月、十月、十一月调查结果为例(表二),前两个月学生兴趣变化最大的是游戏与队列,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就多组织学生喜爱的游戏。大多数学生不喜欢队列,而队列又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不进行教学又不行,教师便通过丰富教材内容,逐渐引导学生由不喜欢到喜欢。十一月的数据表明改革教学内容是行之有效的。如在“排队”实施中,老师首先用树枝、绳子做比较高矮、长短的实验,然后引导学生与同伴比较身高,并鼓励学生尝试按大小个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教师进行编号,最后让相邻的同伴互相认识,交流感情。整个过程还伴有轻松优美的音乐,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结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排队”的速度比以前由老师一个一个地安排位置快了许多,学生们不仅很快记住了自己的位置,还能帮助相邻的小伙伴找到位置,加深了彼此间的友谊。

2.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改革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选择了新教学内容,许多一线教师驾轻就熟的教学方法在全新的领域目标前已显得力不从心,在研究教师教法、学生学法方面更是束手无策。这些都唤起了我们强烈的责任感,我们没有退缩,而是继续大胆实验,经过多次研究、讨论,决定对教法、学法进行改革。

首先对体育基础常识进行了实验改革。如在实施“正确身体的坐、立、行姿势”时,安排两个班选用不同的教法、学法,然后进行对比(表三)。

实验班的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主地学习,在新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坐、立、行的基本要求,并帮助同伴纠正错误动作。对比班的学生则在典型的“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的模式中被动地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不仅没有兴趣,而且更谈不上说出坐、立、行的基本要求,与同伴合作学习等等。

其次,注重学生学法的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参与、合作、创新意识,鼓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跳单、双圈”的实教中,我们根据低年级学生兴

趣广泛、模仿力强、活泼好动、喜欢游戏等特点,采用游戏的组织形式,使教材内容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首先学生结伴来到小动物乐园,做完健身操(模仿操)后,去参加小动物运动会(单、双脚跳比赛),然后在老师适当的引导下,利用自制绳圈(直径30公分、可随意调整、有弹性、能进行多种活动)学习跳单、双圈。学生通过自我尝试,互帮互学、反复实践、展示交流、创新拓展,不仅学会了单踏双落动作,而且还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最后鼓励学生开动脑筋,通过改造器材创编自己喜爱的游戏,如“跳皮筋、跳短绳、跳长绳、抓尾巴、网鱼、猫抓老鼠……”孩子们在自主学习活动中个性得以展示,激情得到渲泄,心理得到满足,合作得到加强、身心得到发展,达到了教与学的统一,体现了现代教学为学生“授之以渔”的改革思路。此外,练习中还体现了分层教学,通过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场地(单、双圈不同组合、不同远度)使不同身体条件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起点和发展的余地。

3.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改革评价方法。

学习评价是体育课程教学中重要的环节,评什么,怎样评,事关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延续多年的体育考核方法,强调测验学生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量化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过激励作用,但有时也会出现一些消极影响。新课程标准,构建了多层次的目标体系,以反映对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达到提高兴趣,促进发展,鼓励进步,增进健康的目的。为此,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对体育课程评价重点进行研究。

首先我们制定了“一(二)年级体育课成绩综合评价记录表”(表四),开学初,向学生说明评价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表现。划分小组,让各小组学生一起活动,一起学习,以便相互了解,掌握组内每个成员的情况,为小组评价打好基础。成绩评定内容包括认识与知识、体能与运动技能、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采用自评、组评、教师评、家长评的评价方法。首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分组对每个组员进行互相评定(对有争议的则采用少数服从多数,就高不就低的方法),最后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行为表现、进步幅度及自我评定、组内评定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对进行幅度大,表现尤为突出的或身体的缺陷及其他情况的学生写出简短、激励性的评语。另外,让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关注孩子的学习、发展。调查数据统计:下发评定表159份,回收150份,其中希望老师对孩子严加管理,并增加体能训练及意志品质培养的102份,占68%,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进行评价的24份,占16%,没有意见的24人,占16%。

关于对学生的学习评定工作,我们还在反复实践,修改完善之中,希望得到专家,同仁们的指正。

四、实际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我们力求改革,想理性、扎实地从事教学,但由于领悟课改新理念的程度不深,对学生认知估计不够,有时还不能完全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2.现实社会中,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忽视或轻视体育的行为、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有的人对课程改革不能理解。

3.一线老师缺少改革的具体指导,不知道怎样去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包括教学组织、评价等)。

4.课程改革后,工作量加大,相应的人员编制不能及时到位,课程改革实验质量得不到保证。

基础工程总结篇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我校按照教育局的安排和部署,在五校联盟学校的帮助下,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改革”这一中心工作,积极开展了“卓越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尝试,注重校本教研活动,坚持把课程改革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心组织、扎实工作,现将我校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情况小结如下:

一、制度健全,层层落实

我校高度重视课改工作,成立了“校长——分管校长——教导主任——建设小组——教研组”组成的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负责全校课改实验工作的领导、规划、协调和推进。专门成立了佛山市第六小学课程和课堂改革“卓越课堂”建设小组,由梁妹女主任负责组织开展工作,叶芸老师担任组长、王宇仪老师担任副组长。并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家长广泛宣传,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保障了课改的有效推进。形成各级领导重视、社会各界关注、广大家长积极拥护、教师热情探索的良好课改氛围。

二、突破课堂教学,落实课程改革

1、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质量

新课程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我校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凸显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掌握方法的过程。教师走下高高的神坛,变成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努力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参与新课改的积极性。各科组结合学科特点,抓好突破口,在课程和课程教学改革中别具一格。

数学科提倡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如:教学“面积”这一知识后,老师让学生量一量教室的面积,算一算铺某种型号的地板砖需要几块。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

英语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开放型探索材料,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学生根据各自的思维现实和发展潜能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再创造”活动。从而让不同的人在英语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在遇到比较难以记住的单词时,可以让多个学生寻找不同的记忆方法。英语科组积极承担区研究课任务,由陈衡衡执教的课例展示得到同行的高度赞誉。

语文科根据学生学习、个性等情况把学生分成自主合作学习小组,每小组4到6人,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角色,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 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不同,在合作讨论中交流,生生互动,正好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学生在自学中兼以合作讨论,即可解决知识问题,又可培养互助精神。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小组成员的积极参与,使学习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探索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在共同的探讨中、收获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研究的热情,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探索“卓越课堂”教学模式

自2014年我校依托“五校联盟体”的教研力量,融各家之所长让课堂改革生花,我校课堂在逐渐发生着变革。课改就是要课堂改革,改革的核心是要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在专家理论的支持下,老师的改革思路慢慢清晰,各学科科组纷纷开始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学习”模式的探究学习。我校与联盟的学校也开展了同课异构和研课、磨课等活动。

2015年初我们开始在二年级至五年级抽出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在实验班中,我们开始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初次探究。实验老师在实验班中分组,使用导学案作为教学导学,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独学,组学,群学和班学。老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指导的作用。

独学:老师通过布置有效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在上课前提前预热,思考老师的预习问题,经过内化,带着问题去听课。独学为学生预留空间思考内化。

组学: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学生要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小组合作中学习与人沟通,学习同伴所长。组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安全的学习氛围。

群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另一个阶梯提升学习。学生在群学中会有跟多自由思考的空间和自我学习力发展的空间。

班学:班学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全体集体学习关键学习点,另一部分出现在课堂结束前,学生在班学中的知识大展。学生在班学大展中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老师加以辅导提升。

课堂改革没有固有的模式,但一个学期下来,我们学校的实验班的课堂上发生了变化。课堂上不再是以老师为主导,而是以学生为主导,老师为辅。在课堂上总能听到讨论声,看到学生们在小组中热烈地讨论,老师游走在课堂上,给予适时的指导。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

三、扎实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新型的教师,理想的课程必须通过教师的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课程,我校本着全员培训、全程培训的原则,在全体教师中扎扎实实地进行教学改革理论的学习和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1、明确各项要求。要求每名教师认真学习理论材料,写好学习笔记,写好理论学习心得和实际工作的教学案例,学习方式采取教师自学和集体学习两种。要求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与自己的课堂教学相结合,使理论真正应用到实际中;要求每个班主任在班上建立合作小组,订好组名、组号、组员分工、组规等,每名教师都在自己任教的科目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2、依托盟校,周周校内教研,月月五校交流。教研组活动应该是学校的教学基地,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平台。组织好每一次教研活动,才能使我们的每一位教师从中获得真正的收益。我校各学科每周都有一次的教研活动,教研的形式多样,有听课评课、经验交流沙龙、专题发言等。务求做到每周的教研都有主题,有积淀,有收获。每月五校联盟体还会组织各学科老师进行专题的教研活动,采取在听研究课时分好任务,观察老师学生上课现象,在集中时发表自己所看到的课堂现象,通过一轮交流后,再马上分任务重构课堂。这种参与式的盟校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教研中获得了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3、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促进教师素质发展,结合我校开展的“卓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我们邀请各方的专家为老师进行培训、指导。如:10月份邀请了黄咏珩两次到校为全体老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工作坊”的培训,黄老师给我们送来的十种“合作学习工具”使老师们耳目一新、获益良多。11月邀请西安东城一小骨干老师王娟老师进校听课,与全体行政、数学老师进行研讨,为老师答疑解困。此外,我们还多次组织老师们聆听安文铸教授、丁炜等多位专家的课改专题讲座。

在校内,我们各科老师实行了师师结对,制定好结对的计划,做好研讨的记录。采取教师个人备课与年级组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方法,实现资源共享、同伴互助的格局。

4、有条不紊地安排教师参加培训。鼓励教师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为外出学习创造条件。本学期我校为二十多位老师创设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将课改理念深植每一位教师的心中。如:江玮校长赴西安与各校长进行“有效推进课改的策略”交流研讨;严绍炜、赖可、梁少芳等六位教师赴西安东城小学观摩学习“卓越课堂教学模式”课例展示;梁妹女、余小庭等六名语文老师到珠海参加“全国小学语文创新课堂”研讨会;李健花主任到浙江衢州进行中层干部研修学习;吴莉文老师参加?;曾允光、陈宇娟、黄军、邓才灏四名老师分别赴中山、惠州学习观摩;佛山市英语骨干老师叶芸到深圳研修。

近年来,我校师生在各级评比中屡获殊荣:多篇论文、课例获得省、市级以上奖励,江玮的论文《利用英语分享阅读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叶芸的“课例《Rain Forest Food》”、陈衡衡的“课例”《Let’s read》分别获省课题一等奖,英语科组《分享阅读的途径和方式研究》中期研究报告获省课题组一等奖。一部分文章还发表在禅城教育杂志等刊物上;叶芸、梁妹女老师被评为课改优秀教师;王宇仪、陈镇中、黄启和老师获育苗杯数学竞赛辅导老师奖;黎红梅、黄佩仪荣获小学生五月诗会优秀指导老师称号;赖可老师荣获禅城区小学语文老师专业素养大赛一等奖;吴婉莹、梁妹女老师荣获禅城区语文说课比赛二等奖;廖展鸣荣获小学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

谢若琳等六名学生获禅城区暑假征文比赛三等奖;刘志军等三名学生获禅城区小学生五月诗会一等奖;邵靖殷在全国基础教育英语综合能力竞赛获二等奖;陈俊宏获小学数学育苗杯通讯赛二等奖;陈智轩 黄泽霖参加小学“派乐英语”故事朗读展示活动获一等奖。

四、借力社区资源,丰富学生学习生活

学生对于社区活动的兴趣和需求是我们开展社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在对学生的社区活动的兴趣和经历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非常有兴趣;他们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夏令营、冬令营,以及一些展览等活动,对于这样活动印象非常深刻;学生愿意经常到社区参加一些活动,愿意多了解社会,而这种活动也使他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发展了实践能力和生活能力,更培养了健全的人格。

我校跟市东、东城、佛平、佛平北、文南、永安等六个社区共建单位,经常组织各种各样活动,如:亲子家居艺术插花培训、参观佛山市劳教所、参观水厂、参观佛山市消防局、参观叶家祠堂、慰问社区敬老院等。学生对于这些活动很积极参与,家长也非常支持孩子参加一些学校搞的课外活动,他们平时也会给孩子提供一些了解社会的机会,让孩子学习独立处理一些事情。他们认为带孩子出去搞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不会耽误太多时间,这种的实践活动多一些挺好的,他们的孩子在参加了一些活动之后,回去变化都非常大,动手能力增强了,也愿意劳动了。

本学期,我校申报为禅城区城市学校少年宫,开设了足球、乒乓球、科学、编织等项目,并经过与六个共建居委会商议,确定了服务社区、走进社会、珍惜环境、关爱他人、学习技能五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并且制定出课程活动时间计划。

活动月份

课程内容

具体工作

负责社区

2015年3月

服务社区

分派结对班级到共建社区清洁卫生

6个社区

2015年4月

走进社会

邀请社区老革命干部给孩子讲述英雄事迹

6个社区

2015年5月

珍惜环境

带领学生郊游,进行环境调查

6个社区

2015年6月

走进社区

参观永安社区的叶氏大宗祠参观,了解历史文物的保护。

6个社区

2015年7、8月

走进社会

学习技能

利用暑假到社区活动室学习写毛笔字、学太极、剪纸、编织、乒乓球、篮球等。

6个社区

2015年9月

珍惜环境

组织学生到中山公园活动,感受中山公园的美丽。

6个社区

2015年10月

关爱他人

慰问环市敬老院老人,表演节目

6个社区

2015年11月

走进社会

组织学生参加陶艺亲子活动,并参与祖庙老人饭堂义卖活动。

6个社区

2015年12月

学习技能

参与社区亲子乒乓球培训、比赛

6个社区

 五、今后工作的打算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宣传、学习的力度,提高全体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总结已取得的成绩,改进目前存在的问题。

1、课程改革工作小组组织课程改革现场听课、调研、分析、诊断问题,课程改革情况进行交流。

2、总结前段工作,形成初步的成果和经验。

3、收集和积累课程改革的各种资料和案例。

4、定期举办课程改革研讨会,每学期组织一次课程改革总结交流会,编印阶段性研究成果资料

基础工程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B8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对于高层和小高层桩基筏板基础(以下简称桩筏基础)与独立承台基础(以下简称承台基础)是建筑常用的基础形式。在人工费快速增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的今天,如何在保证结构安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造价,缩短工期,减少施工困难,科学艺术地解决工程问题,一直是摆在每个结构工程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只有不断的对比、分析、总结,才能为业主节约投资,为打造绿色节能型社会做出贡献。下文以具体工程为例,分析此两种基础形式,比较此两种基础形式的经济性数据。

一、工程简介:

本文按层高和结构体系,采用了温州地区6个工程实例分别按桩筏基础和承台基础进行计算分析,工程概况分别如下

以上实例均为地下一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场地为类,特征周期值为0.75s。

二、绘图过程

以上工程采用2010版PKPM-JCCAD模块进行分析计算。每个工程基础均按桩筏基础和承台基础2个方案进行试算,然后绘制施工图,为了有更好的对比效果,桩类型和根数不变。最后交由预算公司和施工单位做专业的施工预算。

三、计算预算结果

四、分析与总结

从表分析来看基本上桩筏的混凝土用量和钢筋用量要大于承台基础;砖胎膜量桩承台基础大于桩筏基础;防水涂料最大相差20%(特殊工程除外);总的造价桩筏基础要大于承台基础,但筏板基础的施工工期可以缩短1/4左右。

由高度分析:框架剪力墙结构层高大于50M,造价比(桩筏基础每平方米金额/承台基础每平方米金额)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但到达一定的高度后反而下降的趋势甚至出现筏板基础造价比承台还省的特例。如B大厦由于单桩承载力较大且柱网比较集中,承台基础布置后承台高度比筏板的高度大很多,混凝土量桩筏基础反而比较小,从而总的造价反而桩筏基础更节省;纯剪力墙结构层高大于50M,造价比随层高的增大而减小。

由结构体系分析:剪力墙结构尤其是柱网密、层高超过50M的更适合做桩筏基础;框架剪力墙基础尤其是柱网大、层高小于50M的更适合做承台基础。

据笔者综合分析结合施工难易长短和请教多个资深建筑结构老工程师得出下结论:桩筏基础具有基础刚度大、抗倾覆能力强、沉降均匀、便于机械化施工、应变性强等明显优点,适用于层高(≥75M)、柱网比较密集、单桩承载力特别高的结构体系。对于地质比较复杂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的高层建筑及需特别控制沉降的重要建筑物也建议采用桩筏基础。对于工期比较紧对造价没有特别控制的也可采用桩筏基础,减少施工工期。而承台基础具有造价较省,受力明确,对于没有地下室的建筑可省去大量土方、排水、支撑等优点。适用于层较低(≤75M)、柱网比较分散、地质条件均匀、无地下室及对造价比较敏感的建筑物。

基础工程总结篇4

【关键词】天然浅基础;CFG桩;基础;扩展基础;经济性

一、两种基础比较的意义

本次比较建立在目前业主对于工程的成本控制也越来越严格基础,其中基础造价费用占总工程造价很大的比例,在保证工程安全可靠的基础上选一种更为经济合理的方案,这不仅可以减少造价成本上的浪费,而且为自身在设计行业更有竞争优势。

二、首先了解两种基础的基本概念及工艺

CFG桩是英文Cement Fly-ash Gravel Pile的缩写,意为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由碎石、石屑、砂、粉煤灰掺水泥加水拌和,用各种成桩机械制成的可变强度桩。通过调整水泥掺量及配比,其强度等级在C10-C25之间变化,是介于刚性桩与柔性桩之间的一种桩型。CFG不属于桩基范畴,属于地基基础处理的一种方法,一般无需配钢筋。桩径宜取350~600mm。CFG桩和桩间设置辱垫层,其厚度宜取150~300mm,褥垫层材料宜用中砂、粗砂、级配砂石或碎石等,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0mm。当桩径大或桩距大时辱垫层宜区大值。适用于处理粘性土、粉土、砂土和已自重固结的素填土等基础。

柱下扩展基础是天然浅基础中的一种结构形式,基础埋置深度小于5m,适用于一般土层,淤泥类除外。

三、基础设计情况分析

多层框架结构基础形式在天然基础满足承载力的要求下一般可采用柱下扩展基础。如果地基承载力比较高且柱下最大轴力不大的情况下采用扩展基础比较经济,若地基承载力不高的情况,虽然按计算基础也可满足基础设计要求,但柱下独立基础面积比较大,此时我们考虑采用CFG桩地基处理提高地基承载力,从而减小承台截面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下面针对一个具体的项目进行研究分析。

【综合上述分析】通过上面单桩荷载下基础的对比,可见采用天然浅基础的方案的确在一些总体的造价上要比CFG桩方案节约造价,主要由于CFG桩采用C25混凝土的缘故,当然可利用工业废料粉煤灰和石屑作掺和料,进一步降低了工程造价,但在桩顶还需要20mm碎石的褥垫层这又增加了一笔费用。总的造价上比较CFG桩比天然基础高了许多,而且施工周期相对较长,施工工艺繁琐。

最后本人建议在满足天然浅基础的地质条件下还是采用天然浅基础比较经济,虽然基础承台比较大,但在总的工程造价上比CFG基础相对便宜,当然这里基础沉降量还未考虑,实际应用中若土质承载力不高的情况下,还得计算基础沉降量适当的调整基础截面,故在实际工程中还得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比较。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2002)

[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 2002)

基础工程总结篇5

关键词:桩筏基础;沉降计算;规范;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TU4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高层建筑就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而桩筏基础具有整体性好、竖向承载力高、基础沉降小、调节不均匀沉降能力强等优点,同时可以承受风荷载或地震荷载引起的巨大水平力,抗倾覆能力强,一直是高层建筑地基处理中常使用的一种基础形式。然而,桩筏基础的沉降始终是一个难题,特别是高层建筑桩筏基础的沉降更是如此。传统的理论计算结果与工程实际相差较大,所使用的经验修正系数范围太大。桩筏基础沉降的分析方法,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根据桩筏基础的各种整体分析方法来预估群桩的沉降,比如有限元、弹性方法等等;第二类是半经验的等代实体墩基法[1,2,3,4],该方法将桩筏基础视作设置在桩端平面或桩端平面以上某一高程处的实体深基础,然后按浅基础的计算方法计算桩筏基础的沉降。这种方法简单、方便,但预估沉降与实测沉降值往往有一定差距,因此有必要对计算方法进行改进,从而使沉降的计算值与实测值更加接近;第三类是规范规定的方法;规范采用实体深基础的假定来计算桩基沉降,以原位测试确定土的性能参数,并根据统计资料,得出深度修正系数mp,对沉降进行修正。但是,上述各类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一、计算方法介绍

在结构设计和实际工程当中,桩筏基础的沉降经常采用规范法,规范法一般有等效分层总和法;而在理论研究中,常采用整体分析方法来计算沉降,一般用有限元的方法计算;而等代实体深基础法是最开始时候提出的基本思路,为以后精确方法的改进提供参考。下面对这几种方法作简要介绍。

1.1 等代实体深基础法

把筏板(或桩基承台)、桩群与桩间土作为一实体深基础,实体基础底面与桩端齐平,用分层总和法计算桩端下压缩层土的沉降作为群桩的沉降,其压缩模量用地基土在自重压力至自重压力加附加压力作用下的压缩模量,不考虑桩间土的压缩变形。该方法计算时,桩下地基土按分层总和法计算出的结果均需再乘以一经验系数进行修正,该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3~1.1不等,显示了该方法的精度和可靠性均较差。

1.2 等效分层总和法

桩距小于或等于6倍桩径的群桩基础,在工作荷载下的沉降计算方法,目前有两大类。一类是按实体深基础计算模型,采用弹性半空间表面荷载下Boussinesq应力解计算附加应力,用分层总和法计算沉降:另一类是以半无限弹性体内部集中力作用下的Mindlin解为基础计算沉降。但由于这两种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故《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提出了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1]。其计算步骤和计算方法可参照《建筑桩基计算规范》中的规定其思路与等代深基础法基本一致,只是将群桩沉降Mindlin解与等面积承台均布荷载下基础沉降的Boussinesq解之比值,用以修正等代深基础的基底附加应力。等效作用面位于桩端平面,等效作用面积为桩承台投影面积,等效作用附加压力近似取承台底平均附加压力。

1.3 有限元法

在理论研究当中,有限元作为一种成熟的数值分析方法,经常运用到桩筏基础沉降计算中,它不仅可以解决线弹性问题,而且还可以很方便地用于非匀质、非线性问题的分析,同时还能考虑时间效应及动力效应等诸多影响因素,在土与结构物的相互作用问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邻近场地的工程实测值结合地质勘察报告进行反演,分析出地基土的弹性参数(一般只需反演出地基土的E值),可较为方便和精确地计算出桩基的沉降。

二、各方法计算结果的对比

此处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分别采用等效作用的分层总和法及有限元法对桩筏的沉降进行计算分析,以对比分析各种计算的方法。

2.1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某一高层建筑,采用框架结构,建筑总高为46.2m,地上11层,地下1层,地上每层层高4.2米,地下层高4.2米。基础采用桩筏基础,筏板基础的埋深取H=5.0m,横向两端各外挑1.5m,筏板平面尺寸为65m×27m,总面积为1755m2,筏板厚度取h=800mm。由于筏板基础的设计已满足承载力,故桩基只要满足基础沉降即可,采用属于端承摩擦桩的预应力管桩,桩端持力层选择在第9层粉砂,设计桩长为15m,预应力管桩的直径选择为450mm。此时桩的作用是为了控制沉降,故采用减沉复合疏桩基础,设计考虑承台分担荷载,平板式筏基作为桩的承台,平均分给每个桩。采用一柱一桩,每两个柱之间有一根桩,共123根桩。主要土层物理力学指标见表1

表1土层特征

2.2.1 基本思路

由于本工程是满堂布桩的桩筏基础形式,故可采用将上部荷载和筏板的自重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基桩,用于上部柱的总荷载,每个基桩所占的筏板面积为14.27m2,可以求出基桩承担荷载的标准值为,按照基本假定可知,桩间土要承担大部分竖向力,故基桩所承担的竖向力占总部分的30%,故可计算土层的沉降量和混凝土桩身的压缩量,最后通过乘以经验系数,得到最后的桩筏基础的沉降量。

2.2.2 计算结果

将土层分为12层,最后得到土层的沉降量为31.26mm,桩身的压缩量为0.78mm,沉降经验系数按当地经验,可取1.3;最后,可以通过计算《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式(5.5.14-1)最后沉降量为41.42mm。

2.3 数值方法求其沉降——即有限元法

本文以大型通用三维有限元软件ABAQUS为平台,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桩筏基础的沉降问题。

2.3.1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模型中土体采用空间8节点缩减积分的实体单元(C3D8R),桩和筏板采用空间8节点实体单元(C3D8)。筏板取计算尺寸长9m,宽2.50m,厚0.8m;桩基为圆柱体,直径0.45m,长15m。为了尽可能的达到正确结果,取土体为筏板长宽的3倍,高取桩长的2倍,故土体模型长为27m,宽为7.5m,高为30m。整个模型分块生成,共有11844个单元,94752个节点,所有构件均为每米划分一个单元。

边界条件采用模型周边侧向约束。四面采用可动滚轴支座边界条件,不允许水平方向位移;底面采用固定支座边界,约束垂直方向变形。

由于在施工过程中,已经采取了有效的降水措施,故本次模拟不考虑地下水的影响。

2.3.2 计算参数

土体的物理力学计算参数如表2所示。容重γ、粘聚力c、内摩擦角φ的选取参照项目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而得;根据勘察报告的建议,变形模量E0取为压缩模量的2倍。

表2 土体物理力学参数表

桩和筏板的计算参数:取三根间距为3m的群桩的模型,筏板长9m,宽2.5m,桩和筏板的材料属性相同,同为:重度为2500 kN/m3,弹性模量为210GPa,泊松比取0.2。

2.3.3 其他参数

本模型本构方程采用Mohr—Coulomb模型,M - C模型的优点是简单实用,土体参数c、φ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常规试验测定。因此,在岩土力学和塑性理论中得到广泛应用。桩土和筏板与土之间的接触采用法向接触硬接触,摩擦特性选Penalty,值0.42的接触类型;在桩土相互作用计算中,将桩表面定为主接触面,土表面定为从属接触面;而桩与筏板的连接,考虑共同作用,直接将桩与筏板经行绑定。将桩表面定为主接触面,筏板定位从属接触面。

2.3.3 地应力平衡

在使用有限元软件分析岩土工程问题时,初始地应力的施加是计算中的首要问题。在有限元模型中施加初始应力场的时候,始终要满足下面两个条件:(1)平衡条件。由应力场得到的结点力要和结点荷载平衡。(2)屈服条件。所有点的应力不能位于屈服面外。ABAQUS 中有专门进行地应力分析的荷载步,命令为:GEOSTATIC,该步通常为岩土工程分析的第一步,在该步中,对土体施加体应力。理想状态下,该作用力与土体的初始应力正好平衡,使得土体的初始位移为零,但在一些复杂情况中,定义的初始应力场与施加的荷载后很难获得平衡。由于本模型较大,故最后不能达到与土体的初试应力刚好平衡的状态。但是,可以通过初始位移的大小来确定地应力平衡是否完成,本模型地应力平衡后最大的竖向位移为1.110×10-4m,相对于单元每米来划分,已经很小了,故可以认为地应力达到平衡了。

2.3.4 柱荷载的施加

由于筏板的重力已经在材料属性加上去了,故这里的荷载就只有上部的柱子传来的,取最大荷载处的柱荷载,即本模型的边柱上施加荷载。

2.3.5 结果分析

经计算,最后得到桩筏基础的最大沉降为42.01mm,该处位于两个边桩正下方,取边桩桩顶竖向位移。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桩筏基础的沉降计算方法,并利用等效分层总和法和有限元法计算了工程实例,并得到各自的沉降结果,为更好的在工程中应用给出了一定的参考。通过对桩筏基础的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

(1)通过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沉降量基本相同,有限元结果虽比手算结果大,但差额不超过百分之五,可以满足工程需要;

(2)有限元计算方法考虑了筏板和桩的共同作用,以及桩土的摩擦系数等综合因素,可以很好的为科研方面提出参考;

(3)本文由于缺乏实测值,很难判断那种结果更准确,在利用分层总和法时,将上部荷载的30%施加在桩土上,这个比例是一个经验值,对其他地区不具参考价值;

(4)经分析上述结果,可知有限元计算与等效分层总和法的结果基本一致,即和规范的结果一样,这就可为工程人员和科研人员提供另一种计算桩筏基础的沉降的方法,对工程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金砺,黄强,李华等.竖向荷载下群桩变形性状及沉降计算[J].岩土工程学报,1995,11(176):1-13

[2] 韩煊,李宁.复合地基中群桩相互作用机理的数值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1999,4(32):75-80

[3]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S].中华人民共同国建设部,1995

基础工程总结篇6

(项目编号:JXZY110401-004,项目名称:程序设计基础公共平台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部分成果。

[摘 要]本论文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课程建设目的、意义、特色、课程目标、主要内容、关键问题、方案、落实措施等几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程序设计基础 案例 工作过程

作为职业院校,我们的办学初衷是为社会培养各类急需的实用型人才,而作为专门培养软件人才的我院示范专业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师,我们深感开发《程序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综上所述,我们软件教研室在示范专业建设中对该课程进行了大胆的开发与创新。在本课程开发的同时,我们进行了本课题的立项工作。综上所述,该课题的研究目的归纳如下:

(1)教师按照标准化的软件开发流程进行案例的设计,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程序设计基础的基本技能。

(2)学生在综合运用相关软件工程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教师对案例的分析与讲解,能利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相关技术进行项目设计。最终能成为企事业单位需要的标准规范、自动化程度高、满足客户要求的程序设计基础方面的技术服务人员。

(3)培养学生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自信心,和实事求是的做事风格。真正的让踏入测试行业的学生,成为IT公司产品出货前的把关人。

一、意义

本课程是软件技术专业中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我院在该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改革中逐步树立了“以实践教学、案例教学为核心,理论服务于实践”的指导思想,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的程序设计基础案例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明确程序设计基础在软件开发流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并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探索程序设计基础在提高教学效益方面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程序设计基础技能;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培养出一批社会紧缺的程序设计基础人才,提高软件编写质量,大大提高企业生产效益,同时能够适应软件外包和国际化软件开发的中高端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迅猛发展。

二、特色

该课题的特色也是该课程在我们示范专业开发过程中所体现的创新之处。

我们本着“教中做、做中教、学中做”的指导思想,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一方面可以在软件开发中运用程序设计基础技术提高软件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对程序设计基础岗位技能的学习,达到掌握软件开发的应用能力。

三、主要内容:

走访软件企业对程序设计基础人员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对程序设计基础在教学活动中重要作用的必要性的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结合企业真实项目开发典型案例、拓展案例和综合项目,形成案例库。教师在各课程中有针对性进行程序设计基础的设计与研究,并进行及时的反思、评价。归纳出程序设计基础环境在软件开发实施方法、步骤。实践技能测试题库建设。教学课件建设。能够适应各个模块之间的程序设计基础方法设计,使得程序设计基础贯穿于全课程,从而提高软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四、关键问题

(1)教学案例的选择及设计模块建设

(2)程序设计基础工具的选择及过程模块建设

五、方案

本课题以案例研究为主导,辅之以下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等现状,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

(2)案例研究法:引导教师用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解构与重构的相关理论,剖析研究过程中的 典型案例,形成在整合教学中有效支撑的案例集。

(3)经验总结法:在教师个人实践的基础上,定期聘请软件企业、行业专家开展研讨、交流活动,通过研讨总结,逐步形成程序设计基础整合的方法和途径。

(4)行动研究法: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宽思路,提供更为完善的方法,拟订总体研究计划,根据总体情况,制订具体计划,积极开展有效的行动研究,及时总结评价,调整研究方向。

(5)成果分析法

收集整理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资料,包括论文、课件、测试用例等,归纳总结。

六、落实措施

本课题的落实措施思路为:

收集和整理中外有关企业程序设计基础的经典案例,开展专题理论研究,形成专题研究论文。开展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课堂案例分析和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召开1—2次小型学术研讨会,对本课题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讨。收集材料,分析整理测试用例。形成最终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软件设计与编程基础》,吴艳平,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7月

基础工程总结篇7

确立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基于人才培养的经济性,人才培养的方向、数量和结构由社会需求决定[5]。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满足现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的市场需求。目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分化和纵深发展,要求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更加专业化,而土木工程学科各专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又要求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为此,通专结合需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予以体现,具体表现为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其次,基于人才培养的社会性,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是单纯的“经济人”,而是具有全面及较高素质的公民[5]。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且协调一致,讲求社会公德,注重群体意识,这要求人才培养具有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健康的体魄,在培养目标中体现为对政治思想、德育及身体素质的要求。综上,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强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特点。在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的前提下,根据各高校自身的专业条件和现状,结合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从政治思想、德育、身体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几个方面明确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目前土木工程大类专业明确提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即“会设计、能施工、懂管理、强体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体来说分四个方面[4]。第一,政治思想和德育方面。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和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思想,逐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热爱科学,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具有开拓进取、求实创新和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第二,知识结构。课程学习包括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结构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与工程实践结合的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各个环节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使学生成为会设计、能施工、懂管理的现代科技人才。第三,能力结构。具有进行土木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具有合理选择常规工程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正确实施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对土木工程进行监理的基本能力,对建筑物、构筑物进行鉴定、加固、维修、检测及处理工程质量事故的初步能力;具有在工程技术工作中正确运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查阅各种文献获得信息,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并不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能顺利阅读专业外文书刊和技术资料,初步具有听、说、写的能力;了解土木工程的相关法规。第四,身体素质要求。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要求,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加强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改革

教学计划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文件。学生基础是否扎实,专业口径是否宽广,教学计划是关键。在四年学制下,仅增加专业课程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既会造房子又会修路、架桥、挖洞的“通才”。拓宽专业并不意味着增加专业选修课的范围,而应当以加强基础为根本原则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同时为实现土木工程大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应改变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计划,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和融汇贯通的能力。

(一)及时修订教学计划

美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数、理、化等课程和部分基础课(必修)比例一般占30%左右,部分学科基础课和学科方向课的比例约占40%,设计和实习的比例约占10%。例如: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要求学生完成数学33学分,物理16学分,化学10学分,占总学分(180学分)的33%;斯坦福大学,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占总学分的36%;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数学16学分,自然科学20学分,占总学分(125学分)的29%;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数学15学分,物理8学分,化学4学分,占总学分(128学分)的21%。此外,美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特别注重力学类课程的学习。例如:密歇根州立大学,力学类课程17学分,占总学分(128学分)的13%;佛罗里达大学,力学类课程26学分,占总学分(131学分)的20%;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力学类课程21学分,占总学分(135学分)的16%。总体来看,美国高校土木工程大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数理化和部分基础课占总学时的比例大都在25%~30%[6]。可见,教学计划的修订应在“强基础、宽专业”方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目前国内开设土木工程大类专业的院校四年内的总学时一般控制在2500学时左右,公共平台课(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人文社科选修课)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80%,约2000学时,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时较为充裕。能较好地满足强基础的土木工程大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需要强调的是,基础课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重在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础教学不仅应从专业教育的需要来考虑,还应着眼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为宽专业的培养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实际情况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结合社会的需求,培养能满足、适应市场需求及其变化的土木工程大类专业复合型人才。目前,国内外土木工程大类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的设置大都由公共平台课和专业方向课组成,专业方向课由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工程管理和工程法律四类课程平台组成。总体来看,在土木工程大类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中存在的特点是:国内院校专业课比重相对发达国家专业课比重小、专业基础课比重大,存在重基础、轻专业的趋势。从培养体系上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相关院校工程技术类课程相对较多,工程管理和工程经济类课程相对较少,工程法律类则更少。这与传统的“重技术、轻管理”思想有关。另外,国内的培养计划及体系中的实践环节是专设的,有别于国外实践融于课程教学的方式,实践性教学效果有待提高。鉴于各部属院校大都划归教育部或地方政府管理,具备较强的行业办学特色、专业课程围绕某一特定行业设置。如原铁道部所属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以铁路工程为主,原交通部所属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分别以公路工程和水路工程为主,原建设部所属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以城镇土木工程建设为主等,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还不充分。最后,课程体系中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如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也应有所体现,以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目前的状况下,各高校应在课程体系设置及其优化上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化、创建具有特色的、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课程体系。

(三)选取合适的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目前的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教材大都偏重于纯理论,教学内容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联系不够直观。其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不能与国际接轨,一些国际通行的做法,如FIDIC、QS、CM的规范惯例在现有教材中少有体现,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建设是当务之急。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水平,及时引进新规范、新理论和新观点,将科研成果补充到教材中,摒弃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可视技术(多媒体)进行教学。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要组织学生参观设计和施工过程然后进行分析和讨论。这样,既可以用较少的课堂教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

土木工程大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至少应在某一专业方向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在未来从业范围内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反映土木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能否符合市场需求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大多数高校对专业实践教学十分重视,并构建了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环节在35周左右,且按认知规律大致分3个层次:专业启蒙教育—专业课程实践—综合实践。为更好地培养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应从专业基础课开始,将实践融于课程教学,特别是专业课教学,因为专业课是保证培养效果的重要途径。此外,为保证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实践基地的类型也应配备完善,同时教学过程中应配备齐全的教学资料,如现场录像、专业软件等。

师资队伍建设

基础工程总结篇8

关键词:现代企业;企业管理标准;基础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17-0067-02

一个组织,无论在什么阶段,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基础管理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利器。基础管理的定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一种认为是指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实施管理职能、保证各项专业管理的正常运行而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共同准则、前提条件和基本手段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现在比较流行的ISO9000、5S管理、精益生产管理其实都是基础管理的一部分。对于组织是否要建立完善的基础管理体系,绝大多数的领导者都认为是必要的,但是,在建立的过程中,更多的人可能会发现,花了大量的精力,建立的这些制度、标准、流程没有办法得到有效运行,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根据企业实际选择合适的实践方法。

ISO9000、5S等标准是结合了很多的先进管理理念后高度浓缩、提炼的管理的精华,它几乎是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的普遍真理。但是,真理到实践的过程中还需要有个方法,真理通过方法,结合实践,最终形成的制度才是切合实际,能在企业内能真真正正运行的。企业开展基础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标准化的过程,企业标准化,是为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它是个动态的过程,也遵循戴明的PDCA原则。所以,我们可以说,企业的基础管理制度建设其实就是企业运用标准化的模式,在基础管理领域所建立的系统的标准体系。

1 加强基础管理体系建设的措施

1.1 基础管理工作现状

基础管理工作来自于工作目标,而又服务于工作目标,是一种实现工作目标的重要途径。基础管理工作必须紧密围绕单位的近期工作目标和中长期发展战略开展,工作内容需基于工作目标,工作重点的确定需要依据工作形势,只有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基础管理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并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另外,为达到企业的工作目标,要对各项工作分解细化,明确责任部门、主管领导、时间节点,要检查完成效果的效能,要确保基础管理丁作有落实、有策划、有成效,以实现企业的目标。同时,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企业目标也会相应提高,对基础管理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基础管理水平需要能适用企业的发展,这样才能使企业能健康地发展。

1.2 重视基础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有效化

基础管理是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必须加强对基础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有效化的重视程度。系统化是做好基础管理工作的前提,规范化是做好基础管理工作的条件。基础管理工作必须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从企业的长远发展出发,结合企业所有的资源和力量,进行分工明确、系统策划、协同推进。企业在基础管理方面既要有各项管理丁作的专项策划,也要有年度重点基础管理工作的总体策划,并且要大力倡导协同管理理念,发挥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力量,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至于企业的规范化要求,一是加强管理体系、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的规范化管理。定期开展管理体系的外审和内审、集中组织规章制度修订,使各项管理工作流程化、制度化、规范化。二是量化、细化管理和考核标准。

1.3 善于分析总结、勤于学习调研、治于解决落实

在企业的管理和科研工作中,企业要不断鼓励职工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理念,灌输一种“走出去、请进来”学习方式,并对国内外先进企业管理方法和理念要学会借鉴,通过学习来找到自身与世界范围内先进的企业之间的差距,不断开阔企业员工的视野,拓展其思路,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企业善于总结与分析,一是要与过去对比,进行纵向比较;二是要和其他同类型的企业比较,进行横向比较,比较的目的就是要找到自身与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不断提高自身水平。至于解决落实则是整个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对比,分析与总结,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深层次原因,找到问题关键所在,制定合理、科学、有针对性、适度的措施进行改进,同时还需要企业建立长效机制,以防再发生类似错误。

2 基础管理体系的建设具体做法的实例分析

企业到底该如何开展基础管理体系的建设呢?在此,结合某企业物料管理的实例进行阐述。

第一,必须要有组织机构的保障,建立企业基础管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由总经理担任组长,并由总经理授权一位副总经理主要负责该项工作,各部门负责人任委员,并下设企业基础管理体系建设办公室,负责基础管理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另外,各部门应设置专人,负责参与基础管理标准的起草。基础管理体系,它是由一个个标准所组成,这些标准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他们是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同时,一个标准基本上都会涉及到多个部门,因此,需要有一个职能部门来进行标准制修订的规划,统筹安排各个部门所制定标准的名称、范围、目的等等,以保证各个标准之间不冲突。企业建立了以董事长为最高领导者,财务副总为分管领导,生产副总、销售副总配合,企划部为主要职能部门(前期由咨询公司协助该部门,行使其主要职责),各职能部门配合参与的组织保障体系。

第二,信息收集完成后,应进行立项,立项审批通过后,主管职能部门应下达编制任务给相应的职能部门,明确编制的目的、标准格式、时间要求等。根据公司的职能分工,上述12个标准的编制任务分别下达到企管部、设备部、采购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此时,在机物料管理上,这些标准之间形成了有机的整体,是个完整的系统。

上一篇:商务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调研报告小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