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原因和整改措施范文

时间:2024-02-29 15:15:33

分析原因和整改措施

分析原因和整改措施篇1

一、存在的问题及具体表现

(一)治“散”,着力解决“不想为”问题方面

我于2006年12月入党,2009年07月参加工作,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培养、帮助下,辗转组织部、党办和向南办工作。一方面,我深受党的纪律教育和约束,逐步成长起来,感受到了纪律对我成长、成熟的磨砺和帮助,可以讲,如果没有纪律观念、没有对纪律的敬畏,我就不可能走到今天。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岗位的变化,虽然自己对党的情感、认知和信念追求从来没有动摇过,但客观地讲,纪律观念也在弱化,对自己的要求也在放松,面对一些不良风气,自己也在随遇而安。一是党性观念不强。缺乏从政治上思考问题的敏锐性,对各级的决策理解不深,贯彻措施不力,落实的效果不好,表率工作不到位。二是组织纪律执行不严。党内组织生活随意性大,有时以工作忙为借口不参加党支部学习。三是工作中传播正能量不够,虽没有不当言论,但在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也偶而产生懈怠的情绪,同时对不言风气做斗争的勇气不足。例如,对社会上有一些不当言论、不良风气,心里不认同,但没有直接站出来面对或加以制止。

(二)治“懒”,着力解决“不愿为”问题方面

存在盲目攀比的问题。随着工作岗位和任职时间的变化,认为自己的“能力”也在提升,不自觉地产生了纵向比成绩、横向比待遇的思想。开拓创新精神弱化。习惯于和过去比,满足已有成绩,不愿自加压力,存在着求稳守成的心理。

(三)治“庸”,着力解决“不能为”问题方面

学习劲头不足。对工作中各项政策学习不系统,有选择性学习,尤其对向南发展各项政策学习不深入,条款掌握不明晰。存在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主要表现在处理问题凭主观判断,性格急躁。工作中满足不冒头不排尾就行,有“不骑马也不骑牛,骑着毛驴走中游”的思想,工作水平一直以来排在中游水平,缺乏分析改进措施,向优秀看齐意识减弱。

(四)治“慢”,着力解决“不善为”问题方面

在面对一些重大问题时,经常存在谨小慎微的情况,害怕出差子、偏差,经常是先等一等,看一看再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业的发展。例如,面对一些共性的工作问题,处理时以求稳为主,一般会等待上级出台政策,或等着了解一下其他单位的做法,很少拿出创新性的措施解决问题。对待发展坐着等、站着看、边上站,不主动谋划,不主动出击,不抓经济、不上项目,错失发展机遇。在工作中,有些时候存在不要太过往前抢的想法,总认为不稳妥、不可靠,这样一来往往错过了事业发展的最佳时机。

(五)治“推”,着力解决“不敢为”问题方面。

我每次组织学习中央八项规定通报案例,采取了相对措施,做了一些改进工作,但现在认真检查,感觉问题还多,形势还很严峻:在对待上级安排的工作方面,存在涉及本单位就关心、认真执行,不涉及本单位的事情,就不关心的情况。例如,在对待师党委中心工作上关心不足,一些事关经济发展、民生方面的工作,认为自己承担工作相距较远,参与不上,所以为其做贡献也不足。不敢担当,不负责任,在急难险重面前畏缩不前,打退堂鼓,见到好处往前跑,遇到矛盾躲着行。

(六)治“浮”,着力解决“不实为”问题方面

存在学风不实等问题,表现在缺乏主动性和系统性,思考问题、研究工作不深入,平常的学习基本上都是以用促学、因需求学,以解决当务之急和现实问题为主,遇到了什么问题,才收集哪方面的书籍来学习研究,没有以高的标准系统性的提升自己理论素养。也因此,思考和研究问题不深入系统,长远谋划不到位,好多工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自身调查研究质量不高,在深入基层时都是带着一些问题去开展工作、了解情况,待事情办完就返回。例如,每次深入基层调研,完成任务后即返回,没有过多的深入到群众中了解实际情况、开展调研工作。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宗旨意识有所淡化。工作多年以来,在为人民服务意识上有所松懈,虽然工作依旧尽职尽责,但情绪上开始出现懈怠,产生了工作态度和积极性方面的问题。工作中,更多想着如何尽快完成工作任务,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不够密切,较少带着问题去调研解决,没有很好地研究分析形成解决问题的政策化措施,无形中脱离了群众,脱离了实际。

(二)担当精神有所不足。艰苦奋斗的意识不像过去那么强了,少了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主动担当的精气神。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有畏难情绪,缺乏攻坚克难、踏石留印的钉钉子精神,导致出现了工作选择性执行、求稳怕乱不敢突前的问题。

(三)大局意识有所不牢。不能完全跳出个人的局部思维,融入全师的工作大局,在思维的广度、站位的高度上还有所欠缺,导致工作中过多关注自己领域,一些需要配合、联动的工作,协调、联系得不到位。工作中主动配合、补位的意识不强,存在怕越位的思想。

三、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

通过认真自查,深刻剖析根源,进一步明确了努力方向,制定了以下几点整改措施。

(一)强化担当意识,坚决同上级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在今后工作中,要将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意识和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强化担当意识,调节自身状态,面对“三大攻坚战”等艰巨的工作任务,不推诿、不退避,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坚定不移地落实好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遵守中央八项规定,自觉抵制“四风”问题,树立规矩意识,严格按政策法规、制度程序办事。

(二)践行根本宗旨,进一步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一是对于自查到的问题,逐一整改落实,并将经常性的征求群众意见作为今后做好工作的重要方式,长期坚持下去。二是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活动,用更多的时间深入基层和群众当中,努力解决好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服务群众“最后一步路”问题,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

(三)加强道德修养,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注重小事小节,养成积极向上、俭朴健康的生活方式。

分析原因和整改措施篇2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通过参加集中学习、交流研讨、个人自学,对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认识,更加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积极践行群众路线,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为干好本职工作打下坚实思想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思践悟、融会贯通方面做的不够,理解不是十分透彻、不能做到学以致用。二是思考的不深入。平时只满足于学习组织下发的学习资料和对党史重点事件、重要节点的学习,对党史背后深刻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思考的不多,没有真正的在实践中做到继承与发扬党的成功历史经验。三是工作中主动性上还不够,创新意识不强,存在一定程度的“等、靠、”思想。四是在工作推进方面缺乏敢试的锐气,思想有所保守,不善于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工作的思路、办法和措施。

三、原因分析

一是认识不到位。对党史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把学习党史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境界。对一些理论问题的学习缺乏系统性,缺乏长期坚持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学习、思考、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二是自我要求不严,对加强党史学习认识不足,抓得不够紧,没有把党史学习作为政治必修课来修,平时主要停留在表面学,任务学,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的了解中国共产党发展的艰难历程,领悟在发展过程中凝聚的精神气质和重要经验。

四、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及整改措施

分析原因和整改措施篇3

关键词:不符合报告体系审核跟踪验证纠正措施

1不符合报告的产生

随着我国加入WTO,为及早与国际接轨,在政府的推动下,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努力提高管理的标准化水平以增强社会信誉或迫于市场贸易的要求而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而实现以上目标的有效方法就是进行管理体系认证。目前主要认证类型包括:产品认证、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B/T28001-2001)、食品危害分析与重点控制HACCP等多种体系认证。为通过体系认证,须伴生着这样一种工作:审核员对在管理体系审核过程中发现的不符合项,根据其影响程度开具不符合报告,发由受审核方以便分析原因、采取纠正措施进行整改。

2封闭“不符合报告”的重要性

封闭的概念是:受审核方对“不符合报告”中所列的不符合事实进行原因分析,采取有效的纠正和纠正措施,防止类似不符合再次发生,并向审核方报告纠正措施执行情况,审核方对纠正措施完成情况进行验证,并对纠正结果做出判断、结论和记录的一系列过程。

3对不符合报告的封闭要求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部分受审核方相关人员对标准条款理解不透或对这种活动方式模式不熟悉,从而出现在内外审中提供不符合报告验证资料以封闭不符合报告往往不能满足要求,需要经过多次反复修改,且由于审核组长(认证机构)与受审核方相距较远,费工费时。为此,有必要对此项活动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讨论,希望对各受审核方都能有所收益。

虽说不符合报告没有统一的格式,但其基本思路是一样的。本文就我局在内外审工作中,出现不符合的单位/部门在整改封闭过程经常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在外审中,对认证机构出具的不符合报告在整改、封闭过程中出现问题较多,为此本文以我局在外审中,认证机构出具的不符合报告格式为例进行分析,且只讨论重点项目。

该不符合报告第2项为:“观察结果:上述观察结果不符合标准第条款的规定;属次要 主要不符合整改要求:纠正 采取纠正措施 验证方式:异地验证 现场验证。”上述观察结果也曾用过“不符合事实描述”,就是审核员对审核过程中发现的不符合现象进行说明,一般含有日期、地点、项目名称或载体,什么现象,未满足什么要求等内容。对于不符合事实的描述通常为一个事实一个报告,也可以对相类似的问题合开一个不符合报告。审核员已经将错误结论进行了定位,即错在哪里,这个一定要理解,因为对于同样的事实有时处理的重点也不尽相同,这是整改要针对的关键问题。对于整改要求这里需要注意的主要是纠正与纠正措施的区别,有些问题对于时间来讲已经失效,再回头去纠正已经没有必要,但是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一定要解决,必须针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因此,提供的证实材料应是审核以后进行原因分析、表明已经理解问题所在并能正确采取纠正措施的资料。

该不符合报告第4项内容为:“受审核方采取的纠正、纠正或预防措施(附含有原因分析的证实材料): 并由管理者代表对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确认。”由于导致某种结果出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是一对多的关系,如某产品检验出现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设备问题、也可能是人员能力问题或环境影响造成的等等。比较明显的原因一般容易分析到位,但对于有些复杂的问题,甚至要利用到数据分析才有可能查找到真实的原因,我们受审核方在这个环节上往往要走很多弯路,在原因分析上经常出现戴大帽子或过于笼统,致使采取的纠正措施不能保证消除已经出现的问题或不能保证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而纠正措施是一项计划,通常包含:针对原因的措施、纠正行动措施、举一反三地扩大检查并纠正类似问题。按照GB/T1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3.6.5定义:“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和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纠正措施一定要针对不符合项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就采取相应的措施,采取的措施能够实现避免此类不符合的再次发生,然后对需要纠正的不符合项进行纠正,如过期检验仪器的重新送检或产品性能指标的重新检验,并针对已发现的问题扩大检查类似场合,让类似的错误在所有场合都得到清理,在类似场合检查整改的记录要在证实材料中同时提供(此点容易忽视)。而此次报告的问题是下一次审核需要复核的项目,在追踪中若被发现类似问题依然存在的将会被判定为“主要”不符合项。对于纠正措施的效果验证,文字应表达明确,说明清楚如何实施了纠正措施,实施的证据是什么,能否达到解决报告的问题并能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的效果。最后由管理者代表从领导的角度出发,确认纠正措施实施有效,同意上报。

下面就证实材料中常见的错误或不妥当现象进行分析及点评。

原因分析类:1.“某人员对ISO标准学习不足或对国家法律法规学习不足。”2.“因为未保存记录,所以未能提供上次策划的活动证据。”3.“因为没有学好ISO标准,所以没有做好工作。”

点评:现象1分析的原因过泛,应具体到其相应的职责上;现象2分析的原因一看似乎有道理,而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其真实原因是相关人员对策划要求缺乏理解,在策划时就没有做好记录,说未保存显得只是疏忽。现象3有点像是作检讨,未能说明是什么方面知识没掌握,导致了报告中的不符合现象。

制订措施类:1.部分纠正措施涉及到人的能力或工作态度的,未制订对人员的措施。2.需要举一反三扩大检查的未进行扩大检查。

点评:现象1制订的措施不能保证从错误的根本上解决问题;现象2制订的措施只是就事论事,未能系统地解决其它领域的同类问题。

验证类:1.“纠正措施实施完毕。”2.“将未检验的产品重新送去检验。”3.“对其它类似产品进行了检查。”

点评:现象1表达空泛;现象2缺少对检验结果的说明;现象3未说明扩大检查后取得的效果及提供证实材料的情况。

下面笔者就我局外审中一个已正确整改封闭的不符合报告情况进行分析:

“观察结果:2010年8月27日,在科研所力学室发现在用混凝土抗渗仪,其检定证书有效期至2010年4月21日,未能提供按规定进行周期检定的合格证书。”

上述观察结果不符合GB/T19001-2008标准第7.6条款的规定;属■次要不符合。

审核组要求:■查明原因■纠正■采取纠正措施,对上述不符合项纠正/纠正措施的有效性验证由:■审核组长异地验证。”

假设有第1种原因:由于管理送检人员的工作疏忽,未及时送检;

假设有第2种原因:由于在周期检定计划中遗漏,未能按期送检;

假设有第3种原因:由于本所近期发生突发事件,检定工作暂停。

由上述原因分析可知,导致一个结果的出现可以有多个原因造成,不同的受审核单位/部门分析的原因可以是相同的,也可能不相同,这都属于合理现象,但一定要分析出产生问题的真实原因。有些复杂的原因还应通过一定的手段包括数据分析才可获得。

采取的纠正措施要与分析出来的具体原因一一对应,对于原因1疏忽问题:应进行加强责任心的教育,规定程序,或采用计算机报警等辅助手段;对于原因2周期检定计划中漏项的问题:应规定对计划进行定期复核的办法,及时补充周期检定项目;对于原因3的不可抗力:措施为及时送检即可。对只要求采取纠正措施的,除上述对应措施外,为使类似问题不再发生,应对所里的检测仪器进行全面检查,若发现存在类似问题,应一并整改,若能提供检查发现类似问题已得到整改的证实材料更为充分;本报告如仅要求纠正时则将应检定的仪器送检并取得检定合格证书即可;各种活动的结果都应具备充分的证实材料,如会议记录、责任人批评教育记录或处分记录、学习记录、检查记录、签到表、重新修订的文件、纠正有效后的照片等等。

进行验证时,验证的内容必须是针对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如“1培训已进行,相关人员已经掌握工作程序;2应送检仪器已送检,并取得合格证书;查其它检测仪器发现有2台仪器存在类似问题,已经一并整改完毕,或查其它检测仪器未发现有类似现象。”然后经管理者代表确认后将验证资料整理按序编排,计算份数作为不符合报告附件一并上交审核机构。

分析原因和整改措施篇4

[关键词] 基于根本原因的纠正措施(RCCA); 故障树图; 8D报告; 成因链; 质量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7. 033

[中图分类号] F2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7- 0068- 05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质量问题的处理,提出一种新的有效解决问题和更好地赢得顾客满意的过程方法,称为RCCA,即“基于根本原因的纠正措施”。RCCA总结了目前众多解决质量问题的思路,采用5Why、故障树图等方法,分析事故的根本原因,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以赢得客户的最大满意度。

1 RCCA背景

传统思维里,人们对于出现的质量问题,倾向于急于解决,急于下定论,采用“创可贴”式的权宜之计解决,导致问题原因分析失败,达不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杜绝问题再次发生的目的。

常见问题分析失败的原因主要有:

(1) 问题定义不准确。

(2) 停止在表面的原因分析阶段。

(3) 过多关注问题责任人的指定。

(4) 视野狭隘,只关注单方面的原因的寻找。

(5) 过于武断地分析原因、解决问题。

(6) 未对事实进行分析,采用先入为主的解决方案。

(7) 受分析人员知识结构和范畴的限制。

(8) 根据经验或专业知识进行猜测,而没有依据事实开展分析。

(9) 受经验影响,使用以前实用的解决方案。

(10) 思维随大流。

(11) 没有验证成功的方法。

RCCA工具力求高效地识别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与FMEA(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工具关联使用,这也与ISO 9001和IRIS(国际铁路行业标准)质量体系标准中要求的对与产品和过程相关的缺陷进行分析,找出根本原因,确保纠正措施的实施有效性,吸取经验教训并进行持续改进的理念不谋而合。

2 RCCA过程流程

RCCA是一种处理质量问题的过程方法,是一个为了识别并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防止类似的问题重复发生而制定并实施纠正预防措施的过程。结合8D方法,确定其过程流程如图1所示。

针对RCCA过程流程中的这5个部分,分8个步骤进行实施。

(1) 确定问题的内容。

(2) 成立多功能分析小组。

(3) 清晰并准确地描述问题。

(4) 收集与问题相关联的数据和信息。

(5) 分析事故的所有原因。

(6) 确定根本原因。

(7) 彻底解决问题,确保不再发生。

(8) 跟踪解决效果,确保根本原因已解决。

3 RCCA实施过程

RCCA的实施过程主要从以下5个部分详细说明,明确各个部分实施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

3.1 问题定义

问题定义是RCCA过程中的起始环节。事故是否被清晰地描述,事故本质是否被理解,将直接影响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最终的成功解决。问题定义主要包括:确定的事故内容及其清晰的事故描述;组建专业的、高效的多功能问题解决团队。

3.1.1 事故描述

我们把组织内外部“发生了什么问题,有了什么故障”称为事故,事故主要包括:顾客投诉/反馈、审核发现的问题及开口项、现场故障、产品失效、特殊事件等。

事故的定义,需把握以下4个关键因素。

(1) 问题或事故是什么,包括:我们不希望此问题再次发生,怎么被发现和传递的,相关照片和图标的说明。

(2) 事故发生在哪里,即事故发生的地址和其他相关的地点。

(3) 事故什么时候发生的,即事故发生的日期和时间,是否为重复发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或规律性。

(4) 事故等级的确定,根据事故损失及潜在风险、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确定事故等级。

事故是后续整个团队需要关注和处理的,是否不失真地被清晰描述显得尤为关键。事故的描述应做到简明扼要、集中在一个关键问题上,突出事故时间、地点、内容、数量等信息,并能正确地反映事故的本质。事故的描述不应包括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后续的计划、对于事故发生的相关解释等。事故正确的描述范例如表1所示。

3.1.2 RCCA小组

问题的处理不是一个人埋头苦干,独立开展,而是需要根据事故本身,组建专业的、高效的多功能问题解决团队,称为“RCCA小组”。

RCCA小组是一组致力于同一目标,并对团队富有责任心的个人所组成的团队。RCCA小组的组建要求如下:

(1) 小组成员规模为5~10人。

(2) 小组成员必须由不同部门、不同知识结构的成员组成,确保小组的多功能性。

(3) 组长不由专家或领导来担任,选择一位不会影响团队分析结果的人来组织和领导团队。

(4) 小组成立时,明确团队纪律以确保问题处理的顺利进行。

(5) 制订计划,确定问题处理计划的安排和实施。

RCCA小组分为固有团队和专业团队。固有团队由问题的利益相关方组成,他们对导致问题出现的各个因素有直接的责任关系,并有义务解决相关问题;而专业团队除包含固有团队成员外,还包含一些专业的支持人员,他们推动根本原因的分析和纠正措施的实施。他们各自的特点如表2所示。

RCCA小组的成员不局限于此,可以根据问题处理和解决的进展情况进行更新和拓展,以保证根本原因的分析和纠正措施的实施。

3.2 收集和验证数据

根据小组计划,RCCA小组需要进行与事故相关的数据的收集。RCCA过程中数据的收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收集,更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验证,确保其有效性。

RCCA过程中数据的收集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收集的数据来源于事故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

(2) 目光狭窄、有思维定势或先入为主的人员将影响数据的收集过程。

(3) 事故发生后,需尽快进行数据收集,不能拖,不能等,否则难以获取准确的信息和数据。

(4) 数据的收集可能会多次进行,但最初的收集将影响整个数据的分析过程。

在RCCA过程中,将数据信息分为:客观数据信息、人员信息、书面数据信息等。这些数据信息可以是直接获得的,也可以是经过简单的推断(根据经验或感官)得出的;而且可以是不同形式的,如:声音、作业记录、气味等。但是无论哪种数据信息,都是我们得出事故最终结论的基础,都需要我们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估和验证。

数据信息类别及相应数据收集的注意事项,如表3所示。

数据信息收集完成后,需要对数据信息进行验证。验证可以通过外部资源支持、经验推断和内部讨论等方式进行,验证的内容主要包括:

(1) 获得的数据信息是否已经更新。

(2) 数据信息是否可靠。

(3) 数据信息是基于事实的情况还是主观的的判断。

(4) 提供数据信息的人员背景怎样。

(5) 数据信息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其实往往在实际过程中,收集数据信息完成后,我们已经能够对事故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紧急的措施遏制事故的进一步发展,将损失降至最低。

3.3 根本原因分析和确定

找到问题和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对防止其重复发生,彻底解决问题起到关键作用。

3.3.1 问题原因的定义

原因是引起事物变化的必要因素,可以是一组环境或条件,引起了一个状况的出现或一个事故的发生。事故发生后,我们所要关心、确定的是为什么会发生这个事故,是什么因素直接导致事故发生,什么因素对事故发生起到关键作用以及什么是根本的因素。为此,我们将问题原因分为直接原因、关键原因和根本原因3类,分别定义如下。

直接原因:直接导致和触发了事故的发生,事故成因链中的第一个原因。

关键原因:导致事故的发生,但其本身并不会导致事故的直接发生,事故成因链中的第二个原因。

根本原因:导致了事故的发生,但如果纠正了此原因,将会防止该事故或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事故成因链中的最后一个原因。

3.3.2 原因分析工具

质量问题原因分析的工具很多,如因果图、5Why方法、故障树图等。因果图又称“鱼刺图”,如图2所示,其考虑了整个过程的各个领域,而不仅限于自己所熟悉的领域,因此因果图能够将所有相关因素联系起来,并将所有参与者融入其中,采用头脑风暴进行分析。但是因果图使整个分析过程变得很复杂,可能受分析人员限制忽略了一些因素,而且没有对原因进行很好的归类。

RCCA过程中对于原因的分析采用故障树图进行,并借助5Why的方法,形成事故的成因链,包含直接原因、关键原因和根本原因。绘制故障树,可以借助X-mind、Mindmanager等软件进行,但不管怎样,在绘制故障树前,必须对潜在可能的原因进行排除。在对潜在可能的原因进行排除时,应用到前面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

3.3.3 根本原因的确定

RCCA中主要采用故障树图进行根本原因的确定,常见的故障树如图3所示,描述了故障树的成因链及绘制原则。

通过故障树图,可以看出根本原因是事故成因链中的最终的原因,但并非最重要的原因。找到根本原因之前,问为什么的次数,即关键原因的层次数,取决于问题的复杂程度,故制定了界定根本原因的原则如下:

(1) 根本原因是特定的潜在原因。

(2) 根本原因是那些可以明确定义和识别的。

(3) 根本原因是那些需要从管理上予以控制和解决的。

(4) 根本原因的解决,能够打破成因链,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

(5) 根本原因确定后,利用倒推法进行验证,以彻底解决问题。

常见的根本原因如:不适当的指导说明文件、不适当的工具、不清楚的指导和要求等,切忌寻找操作者的错误和问题。

3.4 制定和实施纠正措施

RCCA流程中将纠正措施分为:临时纠正措施(也叫遏制措施)、纠正措施和预防性纠正措施,定义和实施效果如表4所示。

在制定和实施纠正措施时,应注重预防性纠正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形成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更新FMEA和控制计划。一个有效的方案,将能防止问题再次发生,这里定义评估有效方案的原则如下:

(1) 能够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彻底破坏了成因链。

(2) 方案不会导致其他新的问题发生,成为其他问题的诱因。

(3) 在组织内部是可以解决和控制的,即方案是受控的。

(4) 实施方案的成本合理。

(5) 能够让所涉及的员工充分参与,获得广泛的关注。

在实际过程中,针对根本原因制定的措施,可能需要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但是不管怎样,不能忽视问题、放弃纠正。同时,实施纠正措施,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 实施纠正措施的人员需要明确指定,并在指定后改进方案才能被实施。

(2) 不能把纠正措施安排给RCCA小组以外的其他人员。

(3) 纠正措施的实施需要有相关记录。

(4) 如果当时实施了纠正措施,是否能防止问题的发生。

3.5 控制成功

控制成功阶段是RCCA流程中最后一个环节,主要包括:跟踪纠正措施,评估纠正措施的有效性,确保根本原因已被消除;审核业务流程,确保管理的持续改进;分享经验和教训。

3.5.1 跟踪纠正措施

纠正措施制定后,需要检查各个措施是否按时、按要求完成了。对纠正措施的跟踪主要有以下要求;

(1) 指定纠正措施的跟踪负责人。

(2) 纠正措施的完成情况需要说明,并采用绿、黄、红三色进行标识,绿代表已经按时有效完成;黄代表按时有效完成有风险,但采取了相应的急救措施;红代表按时有效完成有风险,无相应的急救措施。

3.5.2 评估纠正措施

评估纠正措施主要是评估纠正措施是否在控制问题的重复发生上起到了有效的作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评估纠正措施主要有以下要求:

(1) 如果纠正措施与之前所制定的有所区别,需要找出原因。

(2) 如果实施过程中,有更好的措施,需要更新之前所制定的措施,并验证。

(3) 对纠正的对象需要进行定期的再验证,以确保纠正措施依然有效。

(4) 如果评估纠正措施未达到预期要求,应返回进行重新分析,并制定纠正措施。

(5) 有效的纠正措施应进行文件化和制度化。

3.5.3 审核业务流程

审核业务流程,主要是通过管理的过程,识别和确认改进的机会,做到持续改进,优化现有流程,固化成功的流程,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5.4 分享经验和教训

在控制成功阶段,一方面必须保证改进的成果一直保持着,不回到老的方法上,而且还要将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与RCCA小组成员,甚至是其他成员进行分享,进行改进知识的管理,建立知识库,有利于其他人员或新近人员在后续实施改进过程中参考借鉴。

4 RCCA应用

RCCA作为一种问题的解决思路和工具,可应用在各类问题或事故的解决上,特别是针对顾客抱怨的处理,RCCA可形成完整的8D报告,告知客户组织的改进和持续改善。这里重点介绍RCCA在处理顾客抱怨上的应用。

8D报告汇集了RCCA各个过程的信息,并将其告知客户。在RCCA的不同阶段,可反馈客户该问题的具体进展,因此可利用RCCA的不同阶段信息回复客户。基本的回复步骤要求如下:

(1) 在48小时以内,进行初始回复,反馈组织的临时纠正措施。

(2) 后续根据RCCA的流程和进展情况,更新8D报告,进行问题的过渡回复。

(3) RCCA完成后,提供汇集RCCA过程的所有信息,更新8D报告,进行问题的终期回复。

着眼于客户开展的问题解决流程如图4所示,除回复的步骤外,该流程可应用于其他内部问题或事故。

主要参考文献

[1] 白思俊. 现代项目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 董成红. 质量管理原则[M].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

[3] 杨青. 项目质量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分析原因和整改措施篇5

1.1计划阶段

PDCA循环中第一个阶段称为计划阶段(P阶段)。通过节能调查和统计分析,找到节能管理的瓶颈和症结所在,并提出合理对策,结合上级管理部门的要求,制定本部门的节能指标、节能措施和管理方案。整个过程要贯穿能源审计方法中八个方面的分析方法、三个层次的基本思路,也就是说对往年用能情况从能源、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管理、员工、产品、废弃能等八个可能涉及到的方面,按照判明能源浪费和效率低的部位、分析产生能源浪费和效率低的原因、提出节能降耗整改措施,通过对三个层次的调查分析做出决策,同时在整个分析过程中,会应用到物质和能量守恒原理、分层嵌入原理、反复迭代原理、穷尽枚举原理,特别是穷尽枚举原理将对发现问题、寻求对策提供较好的思路。

1.1.1针对生产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调查机采系统耗电量占全厂总耗电量60%以上,随着老油田开发中后期地层能量递减,耗电比重将持续加大,而且机采系统使用的设备数量多,装机容量大,在存在较多问题的同时,也有一定节能潜力。目前抽油机系统效率的提高受到设备因素的制约比较突出,从设备因素展开三个层次的分析确定重点问题,“大马拉小车”现象作为一个技术难题,随着节能拖动装置的普遍运用已有所改观,但在前期更换节能电动机、开展优化设计和群众性挖潜活动所产生的系统效率小幅度提升后,就一直徘徊在20%左右,设备的因素成为机采系统节能发展的瓶颈。近年来采油厂主要注水泵已经基本完成更新改造,并且采用了变频技术,地下注水压力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较小,注水效率相对比较稳定。从设备、管理、员工三个方面开展三个层次的分析以确定重点问题。采油厂把注水工作的重点放在加强注水泵设备使用管理、注水生产管理以及员工设备管理技能培训上,从管理要效率,特别是强化岗位人员管理。对加热炉采取高效的节能措施,提高其运行效率及综合节能效益。同时,由于开发早、时间长,使用20年以上的联合站、采油站的加热炉占40%。从设备因素开展三个层次的分析确定重点问题,通过测试显示,大部分加热炉具有一高、一低、两大的特点,即排烟温度高、燃烧热效率低,过剩空气系数大、耗气量大。影响加热炉运行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加热炉运行参数和加热炉的结构,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单独调节某一环节,只能调节某一部分的运行效率。

1.1.2通过科学调查分析确定节能管理的重点方向实践验证了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节能管理思路的有效性,采油厂更换了部分重点联合站的加热炉,今后开始向采油站普及;机采系统要在继续制度化、规范化生产管理基础上加大更换现有节能拖动装置的力度,持续增加其覆盖率,油井优化设计工作日常化、动态化、规模化可以有效提升机采系统效率。在兴古潜山百万吨产能建设工程中,在考虑几年内输油量的变化趋势和经济运行的情况下,及时做出有效的工艺调整和改造是保证输油系统效率稳中有升的关键。能源消耗监测频率与力度逐步增大,为科学优化设备运行效果提供保障。把对员工开展有针对性的节能宣传与培训作为群众性挖潜活动的新动力,使员工节能意识由被动完成指标转变到主动研究和参与节能措施的实施,强化解决生产与节能关系的能力。加强设备使用管理、生产管理以及员工设备管理技能培训,保证设备设施的完好率,确保系统运行达到最佳状态,从管理要效率。通过强化节能达标考核,进一步深入开展节能基础管理工作。强化群众性节能挖潜措施的管理和规范;大力开展停炉冷输,执行和落实《外输油管线末点温度控制管理规定》。

1.1.3制定节能管理工作计划在运用质量管理和能源审计方法开展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上级部门下达的年度能耗指标明确节能节水年度、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及年度能耗指标,制定《采油厂年度节能节水工作计划》,对各项能耗指标进行分解,并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考核指标、考核办法及奖惩措施。实施方案把工作重点放在节能基础管理、完善计量管理、群众性节能挖潜、节能项目管理、优化注水系统几个方面,在生产过程中严格实施计划管理,及时跟踪并合理调整。

1.2执行阶段

PDCA循环的第二个阶段是执行阶段(D阶段)。这个阶段是实施P阶段所规定的内容。在每个具体实施步骤中对可能涉及的八个方面分析方法中的因素开展三个层次的分析;要在物质和能量守恒原理基础上,运用反复迭代原理在每个步骤的细节中开展三个层次的分析;要按照PDCA质量管理的原则,在大环的基础上,在每个步骤里,条件符合时运行PDCA小循环。按照判明能源浪费和效率低的部位、分析产生能源浪费和效率低的原因、提出节能降耗整改措施这三个层次,在实施中及时验证计划的可行性并善于创新工作内容,准确修正存在的问题,实现节能管理的持续改进,深挖节能潜力。实际上,分层嵌入原理、穷尽枚举原理也在运行中的局部细节得到体现和运用。

1.2.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节能管理网络建立覆盖面较好的节能管理网络,并将每年据实调整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厂节能节水管理办公室有专职的节能节水管理人员和监测人员,建立厂、作业区(大队)、中心站三级能源管理网络,逐级配备相应的专(兼)职管理、监测人员和监测设备,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培训。对监测人员力量进行充实,在培训方面进行强化,节能节水管理办公室新增节能监测人员,配合生产科对作业区监测人员开展专业培训。

1.2.2加强节能节水基础工作,提高节能管理水平节能节水基础工作是节能管理体系的核心,主要内容是从组织和制度建设、规划计划管理、统计管理、监测管理、定额管理、能源计量管理、项目管理、技措管理、合理用能用水、考核奖惩、节能节水等指标管理入手,形成以创新管理为目标的系统化节能管理体系。这项实施步骤里面运用了PDCA循环质量管理方法,属于大循环里面的小循环,并应用穷尽枚举原理,对基础管理的不同部分开展可能涉及的八个方面的三个层次分析。具体做法就是以节能达标考核作为这项实施步骤的方向标,节能达标考核体系是依据上级部门的节能达标考核结合实际建立的,因此具备较强的科学性和完备性,体系按照PDCA循环把节能基础管理的全部内容进行分类,每个类别又逐一提出了详细具体的要求,整个体系就是一个PDCA闭环管理的模式。这个步骤涉及三个小循环:1)年初计划里提出每个季度开展一次节能达标考核的计划,每季度按照计划实施,年底对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按照总结出来的问题对下一年度工作提出处理要求。2)进行每个季度的节能达标考核,制定考核具体时间表和确定考核对象,按照厂达标考核体系对各个内容逐一考核,考核结束后对被考核单位下发问题整改通知单,并验证整改情况,完成问题的PDCA循环闭环整改,实际上这里再次形成一个小循环中的小循环,最后总结本次考核,提出处理意见,指导下一季度考核。3)节能达标考核体系本身也是一个PDCA循环。每次达标考核都由节能节水办公室先开展自查,然后对各三级耗能单位开展检查。日常工作中,节能节水办公室和各三级耗能单位按照达标考核体系完善各项基础工作,每项基础工作通过穷尽枚举原理对基础管理的不同部分开展可能涉及的八个方面的三个层次分析,从而实现计划的验证和工作内容的创新,实现节能基础管理的持续改进。

1.2.3开展群众性挖潜工作,节能降耗成果显著这项工作实施的关键点是每季度在节能统计的基础上开展节能分析,在节能分析的指导下开展下一步群众性挖潜工作。季度节能分析分为两个部分:主要能源消耗情况与上一季度对比变化原因分析;主要能源单耗与上一季度对比变化原因分析。对比分析采用的就是针对八个方面分析法的可能涉及因素开展三个层次分析,目的就是找出能耗和单耗变化的原因,采取改进措施,分析要遵守能量守恒原理和反复迭代原理。每季度开展的以查找能耗和单耗变化原因为目的的节能分析、针对原因采取的对策、具体实施的群众性挖潜和总结性处理意见形成PDCA小循环。群众性挖潜工作以其成本低、潜力大的优势成为节能措施比重较大的部分,群众性挖潜活动持续开展,节能管理措施的强化取得了较好的节能效果。2010年全厂实施节电措施6项227井次,累计节电196.117×104kWh,折合241t标煤。2.2.4加强节能项目管理,大力引进节能新技术节能技术改造方面,以科学调查整体论证为依据,优先解决工作量较大以及在生产节点上担任主要工作任务的耗能设备,解决了节能资金紧张和节能改造工作量偏大的矛盾。运用有限节能资金重点解决外输比重较大的转油站的加热炉更新改造,在重点联合站已经全部安装了节能炉,把节能加热炉技术向采油站普及。优选工作任务较重、安全隐患较大的10个采油站,安装了10台高效节能加热炉。根据节能监测部门的监测,取得了较好的节能效果,实现了整体提高厂外输系统效率的节能目的。此外,通过安装节能拖动装置和节能控制装置,持续增加节能设备的覆盖率,开展采油区块能效对标节能示范工程,拓宽创新节能项目新渠道,节能效果显著。制订了《生产技术指标考核及评比办法》、《油井优化设计方案审核审批管理规定》等制度,围绕躺井率、系统效率、吨液耗电、合理区比例等16项技术指标,切实强化老井日常管理,使优化设计工作进一步日常化、制度化和动态化。为适应150×104t油气当量的外输规模,兴三联改建扩建工程将在当年开工并于当年完成投入使用,这对彻底扭转油品性质和比例变化造成的输油管理矛盾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通过计算,全年完成节能量591t标煤。节能项目管理中前期论证和技术经济分析是关键,八个方面分析方法和三个层次分析方法在项目选择和实施部位的选择上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3检查阶段

PDCA循环的第三个阶段是检查阶段(C阶段)。主要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或执行之后检查执行情况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该阶段的能源审计报告本身就是能源审计系列方法的直接应用。能耗监测的重点是机采系统、集输系统、注水系统及节能技措项目(参数调整)的监测。为了加强能耗管理,主要耗能设备都安装了计量装置,对重点设备做好日常的耗能监测,监测结果及时下发到设备管理部门,对初测不合格的设备,限期整改,整改后进行复测。对复测仍不合格者,由节能节水主管部门确认,对确认不能达到合格的设备,由节能节水办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整改方案,报节能节水管理委员会,并做出处理决定。通过监测,及时掌握能耗情况,认真分析耗能设备和各生产系统的能耗状况,查找能源管理的薄弱环节,确定工作重点,提出设备和系统的更新改造方案。通过能源审计中对能源消费状况、管理水平、利用效率、消耗指标、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检查、诊断,同时科学评价、排查节能障碍和浪费原因,查找节能潜力,在此基础上提出整改措施,制定下一步节能规划,为企业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指明了方向。

1.4处理阶段

PDCA循环的第四阶段是处理阶段(A阶段)。主要是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四个阶段循环往复,没有终点,只有起点。这一阶段要对全年节能工作,对以上三个步骤进行总结分析,这是八个方面分析法和三个层次分析法的全面综合运用。具体而言,就是对计划、实施、总结的三个过程,以科学方法站在年度总结的高度上重新审视和梳理,及时总结和发现问题,对下一年度工作提出处理建议。在强化节能管理基础工作方面,重点抓好“八化”,即:基础管理中心化、计划管理长期化、落实制度规范化、统计管理准确化、监督管理制度化、科技进步先导化、考核奖惩管理典型化、计量管理精细化。理顺五方面的关系:油气生产与节能节水的关系,新、改、扩建项目管理与节能节水“三同时”的关系,节能节水型企业建设与大力开展群众性挖潜工作的关系,节能主管部门与相关科室的关系,以及节能节水业绩考核与奖励惩罚的关系。加强重点工作的薄弱环节:强制推行抽油机系统效率优化设计与测试工作;做好节能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与后期管理相适应;加强节能监测和参数优化调整工作,查找节能节水工作漏点,制订合理措施;以点带面,推动创建节能节水型企业活动的全面开展。

2结论

1)以点带面突出重点思路,以科学调查整体论证为依据,优先解决工作量较大以及在生产节点上担任主要工作任务的耗能设备,从而解决了节能资金紧张和节能改造工作量偏大的矛盾。依靠技术进步,加强节能技改管理,积极推广节能技术进步,提高了经济效益2)以节能达标考核为节能基础管理工作的核心,通过PDCA闭环管理模式,以达标考核为手段实现节能基础管理的持续改进。

分析原因和整改措施篇6

关键词:进度管理 进度拖延

在管理施工项目的过程中,管理的最关键内容是项目的施工质量、进度与安全控制。施工进度管理是指对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编制计划,并通过采取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合同措施、经济措施和信息措施等来具体落实进度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经常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计划要求进行,对出现的偏差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原计划,直至工程竣工,交付使用。进度控制的最终目的是确定项目进度总目标的实现。本文主要从施工进度管理的重要性、措施等方面论述施工进度管理。

1 施工进度管理的重要性

施工进度的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成本工期及质量。施工进度科学合理且满足合同规范要求,有助于确保工程质量及对工程成本的控制;一般而言,一味的赶工期,不仅会对工程质量带来影响,还可能导致工程成本失控,使承包商蒙受重大损失。

1.1 施工进度管理有助于提高工程效益

施工进度快,往往就以工程效益的降低及投入的加大为代价;施工进度太慢,则会对效益和工期带来影响。拖延工期对于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来说,都会使效益降低。从建设单位的角度分析,工期的拖延,可能会加大银行贷款的利息,延后回收成本,造成一定的社会负面影响。而对于施工单位而言更是负担重重,工期一旦拖延,施工机械及人员就会滞留,无法投入到下一个项目,无法快速偿还租用的设备,使额外费用增加。因此,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施工进度,其将会带来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

1.2 施工进度管理影响工程质量

施工进度过快,势必会影响工程各工序的衔接,特别是混凝土工程、模板工程影响尤大,容易引起混凝土早期失水,早期混凝土强度偏低、干缩、裂纹等问题,致使工程质量验收不过关,引起返工,进而导致工程进度拖延,直接影响到工期。对工程进度要精心策划,避免疏漏,做到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进度,提高工程效益。

1.3 施工进度管理影响工程安全

良好的施工进度管理可使工程的安全性提升。太快的施工进度,易产生安全隐患,引发安全事故;相反的,若安全事故发生了,则需停工对事故进行排查,反而会对施工进度带来制约。

因此,安全控制及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辨证统一,对安全、质量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必然会有力的控制了工程的进度,加强工程进度管理。

2 工程进度拖延的因素分析

制约工程进度的因素往往包括材料和设备、人为、地基、机具、技术、环境、资金、气候等的因素,但国内外的专家认为,干扰工程进度最主要因素是人为因素,通常有下列几种状况:

2.1 对项目的特点与项目实现的条件认识不清,建设条件不充分

因参与项目的单位未清楚地认识项目实施条件,建设条件也未经仔细论证,一般会很大程度的拖延工程进度。具体包括下列几点:①没有完整的建设手续,在施工时,使有关主管单位易将其查处,从而拖延进度。②建设资金不完备,会对施工单位设备和材料的供应造成不利影响,甚至会拖延施工人员的到场时间,会使设计图纸无法及时到位,且图纸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还会使监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下降。所以,确保工程工期的前提就是使建设资金准时到位。③施工现场条件不完善,如无法及时准确的提供测量定位的基准点,无法确保用于施工的水电等,都会对正常的施工进度造成不利影响。④工程变更。因建设单位不合理的处置而使工程变更,影响施工进度。业主未及时将准确、全面的设计条件提供给设计单位,而在施工中过多的补充和修正,对工程造价、工程质量及施工进度带来影响;业主随性的要求建筑的外观和功能,以致在施工中一旦有不满意之处就责令整改,甚至还对一部分工程反复的变更。

2.2 项目参加人员的工作失误

某些进度的拖延是因参与项目施工人员的工作失误而致,如设计人员工作拖拉,建设业主的决策不及时;总包施工单位选择分包单位失利;质检站和建委将审批时间延长。另外,未明确管理职责且未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致使拖延。如在管理建设项目时,业主未明确管理界限,对监理委托合同赋予监理工程师的权责随意忽视甚至干涉,导致管理混乱。没有明确内部分工,使承包商无从下手,无法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2.3 施工单位的原因

施工进度取决于施工单位,而实施项目建设的主体也是施工单位。因施工单位的过失而造成的进度拖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错误的施工工艺、不合理的施工方案和不可靠的施工技术等。第二,施工进度计划不合理,即使施工进度计划较合理,但因施工过程中任意更改使执行较困难。第三,因机械设备和周转材料不到位而制约施工进度。

2.4 监理单位的原因

因监理单位的过失而拖延进度,主要表现为:①监理工程师的责任心及预控能力缺乏,只会机械的进行事后处理,无法对问题做出预测且做出必要的举措。②监理工程师工作能力不足,不能合理的对问题进行处理,浪费时间,拖延进度。

2.5 不可预见的事情发生

如战争、骚乱、地震、洪水、工程事故、企业倒闭等不可预见的事件也会引起工程进度的拖延。

3 施工进度拖延的补救方法

3.1 施工进度计划的调整

进度已出现拖延后,首先要针对影响后续施工和总工期的偏差、偏差的程度和其所在的方位、影响的程度等,通过网络计划中自由时差及总时差的概念进行分析和判断。具体分析步骤如下:

①确定进度发生偏差的环节是否关键;②分析总时差是否低于进度偏差;③分析自由时差是否低于进度偏差。在该环节,若自由时差超过偏差,不影响工作计划;若自由时差小于总时差和偏差,会影响后续工作的最早开工时间,但不影响总工期;若偏差高于总时差,都会影响总工期及后续工作。

其次,若进度拖延的偏差过大,且对总工期及后续工作带来影响,则需调整进度计划。以对偏差做出分析的为前提,确立具体的对原计划调整的措施,往往有改变某些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缩短某些工作的持续时间两种方法。找出发生偏差的缘由,分析偏差影响总工期及后续工作的程度,对被影响的总工期及工作的限制条件有清晰的认知后,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实施新计划。

实施新计划以后,若实际进度再次与计划进度发生偏移,则对原计划再度调整调整,如此循环。施工进度管理就是不断地对计划进行编制及调整,即检查、调整、修订,再检查、再调整及再修订,到如期实现目标计划为止。这一系列的控制过程,是在比较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后发现偏差的基础上,根据偏差和偏差数据,做出纠偏举措,调整原计划,制定出新计划,这就是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过程。

3.2 应急补救措施

进行施工进度管理的应急补救,可增加资源的投入,提高施工强度,压缩重点工作持续时间,或对施工组织、施工工艺及方式做出调整或改变逻辑关系等。

参考文献:

[1]从培经,和宏明.施工项目管理工作手册,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分析原因和整改措施篇7

关键词:道岔病害;原因分析;整治措施

近几年来,我段管内铺设了大量的SC330(全段共计249组)、SC390(全段共计68组)型道岔,为切实做好SC330、SC390混凝土岔枕道岔的养护维修,现将该型号道岔的一些常见病害、成因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SC330、SC390型道岔的主要病害

通过对该型号道岔的主要病害进行现场调查、分析,发现在运营和养护中出现了一系列病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尖轨顶铁不密贴;(2)尖轨掉块;(3)Ⅲ型弹条磨耗;(4)辙叉翼轨垂磨;(5)混凝土岔枕套管失效及混凝土枕螺栓折断;(6)贝氏体合金钢辙叉掉块;(7)限位器顶死;(8)直向护轨磨耗;(9)尖轨尖端处至接头间作用面侧磨;(10)尖轨跟部变截面处轨面凹凸;(11)尖轨不密贴。

2 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2.1 尖轨顶铁不密贴

(1)原因分析:尖轨或基本轨有硬弯、尖轨中部轨距偏小及顶铁本身加工缺陷,均会造成顶铁不密贴。(2)防治措施:①改正尖轨中部负轨距。②垫起顶铁后座使之密贴。③采用“低温三角加热法”,借用温度应力,放散引起变形的残余应力,校直尖轨,恢复尖轨的初始状态。④改正顶铁本身的材料尺寸缺陷。⑤掌握好曲尖轨刨切范围的曲股轨距递减,定期检查整修。整修保持轨距符合标准。

2.2 尖轨掉块

(1)原因分析:转辙部分各部件没有做到“三靠两密”而存在“三道缝”造成尖轨产生肥边,同时工区没有及时进行打磨,在列车动荷载冲击下产生掉块。(2)防治措施:①及时对尖轨肥边、基本轨肥边进行修理性打磨。②对未产生肥边的尖轨进行预防性打磨,保证尖轨非工作边、基本轨作用边1:4的斜度。③做到“三靠两密”,消灭尖轨与基本轨之间的缝隙。

2.3 Ⅲ型弹条磨耗

(1)原因分析:①由于弹性轨撑、轨撑扣板与弹条基座间不密贴,造成过车时弹条与轨距调整块之间产生摩擦,Ⅲ型弹条与轨距调整块同时发生磨耗。②Ⅲ型弹条材质不良,强度不够,来回拆装3次即产生塑性变形失去弹性,不能保证足够的压力。(2)防治措施:①有计划地逐步将SC330、SC390型道岔尖轨部分Ⅲ型弹条式垫板过渡更换为固定式Ⅱ型轨距块垫板。②对既有垫板通过加垫u形铁片与铁片消灭轨撑调整块之间的空隙。③改造安装弹性轨撑的垫板和扣件,消除轨距扩大。

2.4 辙叉翼轨垂磨

翼轨垂磨造成车轮通过辙叉时跳动,增大了车轮对心轨的冲击,形成心轨马鞍。

(1)原因分析:①心轨部分岔枕吊板。②贝氏体合金钢辙叉心轨胶垫受力面积小、受冲击力大,使大胶垫压溃和螺栓被剪断,造成心轨下沉,增加了翼轨的垂磨。(2)防治措施:①加强心轨部分,尤其是57、58位轨枕处的捣固作业,消灭吊板。②心轨已经下沉的要更换轨底胶垫,同时将心轨尖的螺栓进行更换。③翼轨已经严重垂磨的应进行焊修,翼轨焊修选用:KD-396-1焊条。④对马鞍形的心轨进行焊补,心轨焊修选用KD-396-2焊条。⑤对翼轨及心轨在初期出现的钢轨肥边应及时安排打磨,以避免出现更大的掉块。⑥逐步将既有的普通材质翼轨更换为合金钢材质翼轨。

2.5 混凝土岔枕套管失效及混凝土枕螺栓折断

(1)原因分析:①道岔组装时,套管内有杂物或制造偏差,安装时损伤了套管。②弹簧垫圈强度不足易失效,大螺栓松动造成混凝土枕螺栓断裂。③涂油质量差,涂油周期过长,大螺栓锈死,强拧时损坏套管和岔枕。④混凝土枕螺栓松动引起螺栓浮起,螺栓被剪断。(2)防治措施:①对失效套管可用空心钻将失效套管钻出(不能破坏混凝土枕的内螺纹),再用特制工具将混凝土枕螺纹清理干净,新套管涂上环氧树脂+丙酮拧人孔内。②待固化后按规程要求安装大螺栓。③弹簧垫圈下加装6mm平垫圈做衬垫。④经常复紧大螺栓,保持扭力矩在250~300Nom。⑤加强捣固工作,确保道床密实。⑥提高涂油质量,涂油周期适当。

2.6 贝氏体合金钢辙叉掉块

(1)原因分析:贝氏体合金钢辙叉心轨与又跟轨材质不同,在列车碾压下,轨面发生塑性流变,产生肥边未及时打磨,导致掉块。(2)防治措施:①及时对辙叉心轨与叉跟轨组装缝肥边进行打磨或切除。②对未产生肥边的组装缝进行预防性打磨,打磨时必须注意不能打太深太宽,打磨深度及宽度应控制在1mm以内,打磨的角度控制在与踏面的交角为450~600为宜。③及时消灭辙叉吊板,减少轮对通过辙叉时的冲击力。

2.7 限位器顶死

(1)原因分析:①焊联道岔由于是直尖轨焊接,与曲基本轨冻结温度应力不一致。②未焊联道岔曲尖轨锁定不到位,接头螺栓及扣板螺栓扭矩不够,尖轨产生爬行。③复线道岔由于单向行车的影响,使尖轨爬行。(2)防治措施:①对限位器顶死道岔严重处所进行应力放散,保证限位器左右空隙均匀。②岔区及前后200m线路所有扣件要达到“三密贴”。③曲尖轨根部接头更换高强度的防松螺栓。④将限位器分体式更换为固定式。

2.8 直向护轨磨耗

(1)原因分析:①由于高速、重载的作用,车辆轮对护背对护轨的冲击加剧。②辙叉部分轨距、轨向不良。③护轨过渡段轮缘槽递减不均匀,护轨平直段尺寸不符合规定。(2)防治措施:①在已磨耗的护轨背面护轨磨耗加装u形或[形铁垫片。②使用耐磨护轨。③加强对辙叉部分的轨距及轨向的整治,将该处的轨距严格控制在±1mm以内。④保持辙叉前后方向顺直。

2.9 尖轨尖端处至接头间作用面侧磨

(1)原因分析:此病害发生在侧向通过列车较多的道岔,是构造性病害,可以减缓,不能消除。

(2)防治措施:保持直基本轨一侧正水平,该段范围与前后按照0.5%o的递减率顺接。

2.10 尖轨跟部变截面处轨面凹凸

(1)原因分析:尖轨是用矮型特种钢轨制作,跟端通过加温锻压成形,变截面前后加工的外观尺寸误差和不均匀磨耗是轨面凹凸形成的主要原因。(2)防治措施:上道后三个月之内,仔细测量,用仿形打磨机修理平顺。

2.11 尖轨不密贴

(1)原因分析:①基本轨方向不良。②轨距不良、顶铁过长。③曲基本轨弯折量不对。④转辙部分各部件没有做到“三靠二密”,存在“三道缝”。⑤竖切部分和基本轨作用边有肥边。⑥尖轨侧弯变形。⑦限位器顶死增加的横向弯矩引起轨向偏差。(2)防治措施:①拨正基本轨方向,矫直弯曲基本轨,改正轨距,弯好曲股基本轨的曲折点,并及时消除基本轨与尖轨的肥边。②校正顶铁长度,不能为消灭顶铁不密而盲目地加调整片。③采用“低温三角加热法”,处理尖轨、基本轨硬弯变形。(3)检查及整治方法:利用弦线法判定直基本轨方向:在直基本轨外侧拉15m长弦线,在每根枕木处测量弦线与钢轨外侧距离,误差要求在±1mm。

结束语

分析原因和整改措施篇8

1、实现客户满意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用户对用电的需求越来越高,虽然供电企业不断改进服务措施,客户个性化、多样化、便捷化、互动化的服务,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等特殊客户群体的服务需求,不能得到完全满足,对客户诉求反应不敏锐,信息化服务设施配置不足,专业协同不紧密,个别员工服务不规范、不到位等问题。因此,须建立以客户为满意导向的服务理念和机制,深挖客户需求和潜在期望,实现与客户的积极互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

2、实现客户满意的内容和做法

实现客户满意,要建立以客户为满意导向的服务理念和机制,进行客户调研,查找服务中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为企业规范管理、服务创新和持续改进提供决策依据,制定持续改进的措施。进行措施的实施效果调查,进行汇总分析,寻找服务问题,进一步制定改进措施。

2.1建立客户满意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以客户为满意导向的供电服务管理的工作体系,配备精干人员,进行客户满意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寻找和收集不能满足客户服务需求管理短板,制订工作目标,从制度建设、工作标准、流程管理等方面着手制订整改措施,通过过程监督和闭环,实现营业窗口、服务报修、业务办理等方面的服务,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改进措施,进一步提高客户满意度。

2.2调研

由相关业务部门和基层单位共同开展,调查时,尽可能的全面了解情况,如电力价格执行、收费、故障报修等情况以及营业窗口服务、现场服务,95598服务情况等。方式一是由专责人进行专题调研,二是基层单位通过进家庭、进企业,了解客户需求,三是结合95598、当地12345热线、行风热线等渠道了解客户需求,四是组织召开行风监督员和客户关系委员会会议,沟通了解客户需求。由专人将以上形式得到的情况进行记录汇总上报。

2.3问题分析

对各类客户的实际情况和服务需求进行汇总、分类,将当前存在的问题调查情况要求各单位调查核实,确认之后招,集相关业务部门和基层单位对发现的情况和客户关注的热点问题,分析用电服务问题的原因,找出当前供电服务管理运行的短板所在。

2.4制定措施

根据分析结果,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措施。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抢修服务推行首到必修制,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服务简化服务流程,强化业务之衔接,改变服务业务复杂、环节流程多情况,实施规范化、人性化、标准化服务,满足客户的用电需求;建立需求调研、短板分析、流程优化、结果评价、服务保障“五位一体”以客户为满意导向的供电服务管理框架,建立常态工作机制;建立与客户的沟通与交流制度,通过调查、短信、网站等形式加强与客户的互动,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优质服务水平。

2.5措施实施

根据制定的措施,从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服务意识、提高供电质量、整合经营模式和工作流程、改进服务措施加强管控、做好信息回馈和评价等方面积极进行落实。

2.5.1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改变传统观念牢固树立为民服务意识,定期开展“假如我是客户”换位思考活动,分析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客户的角度对感受服务的结果,以客户是否满意为标准,以问题是否解决作为评判服务结果的原则,找出不能满足客户服务需求的短板,积极改进工作。

2.5.2提高供电质量

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电能是实现客户满意管理的基础。加强电网管理,提高电网运行水平,推进电网工程建设进度,完善电网结构,提升供电能力,确保供电质量。在农村偏远地区、未接收一户一表改造的自管小区普遍存在电力设施老化、超供电半径等问题,电压低、频繁停电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把这些区域的电网改造做为一个工作重点。

2.5.3整合经营模式和工作流程

以客户为满意为导向,规范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工作流程的整合和业务操作。为满足客户需求,进行系统化的客户研究,开展对客户的概况及需求情况进行分析、分类,从客户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识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整合各种资源,进行企业战略规划、工作流程、业务操作、技术集成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经营模式调整,建立先进的技术平台和改进业务流程,对企业的资源进行系统、有效地整合,减少环节,提高效率,提高企业服务客户的能力。

2.5.4改进服务措施

以客户为满意为导向改进服务措施。清楚客户需要哪些服务,需要怎样的服务,如何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特别是从业扩报装、费用收取、故障抢修、抄收等方面进行工作梳理,从制度建设、工作标准、流程管理等方面制订整改措施,改进服务工作,通过营业窗口、服务报修、业务办理等渠道和各个方面,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2.5.5加强管控

加强管控,确保服务质量,利用营销系统、稽查系统、95598系统等平台进行监测服务手段应用、服务人员规范化、营业工作差错、客户侧供电质量等基本信息;实施领导服务包保体系,定期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业务督导、措施督办、明察暗访,分专业制定稽查主题,组团式作业,进行现场主题稽查;严控投诉事件,实行投诉级闭环管理和分类处理,进行严格考核,除考核责任主体外,单位负责人要承担连带责任,有关单位要及时拿出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

2.5.6信息回馈和评价

建立满意度评价模型,通过客户评价、自我评价、第三方评价,进行客户服务评价。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列出客户最关心的调查项目,请客户进行打分。走访客户,与客户促谈,倾听客户声音,了解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度,听取客户建议。暗访营业窗口,查业务看工作能力、服务态度,工作规范情况、工作的效率,查窗口看工作环境、卫生是否整洁;模拟用电客户亲身体验服务,以咨询、缴费、报装、报修、投诉等为内容,感受工作服务的能力、态度、问题的处理等方面的细节。根据服务评价的结果,对各单位各专业得分排名,以便找出存在问题,制定进一步的整改计划。

3、巩固和提高

通过信息回馈和评价,更清楚了自己的服务效果,有助于企业全面了解客户对供电企业的满意度,为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加强服务作风改进,提高优质服务水平提供依据,召开调查情况通报会,对各单位调查情况及得分排名予以通报,要求各单位调查核实,深入进行分析总结,限期整改,特别是发现的服务问题和客户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给予严肃处理。根据信息回馈和评价的结果,进一步增强与客户的沟通与交流,分析用电服务问题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切实解决用电服务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提升优质服务水平。

4、结束语

以客户为满意导向的供电服务工作的开展,建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框架、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创新了服务方式,拓展了服务内涵,完善了便民举措,实践着服务社会、服务客户的宗旨,提升了供电服务水平,客户满意度明显提高,满足了客户的需求,树立了公司良好的社会形象。

上一篇:中小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范文 下一篇: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