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产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4-02-27 16:16:47

煤炭产业发展

煤炭产业发展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所构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对物质闭路流动性经济的简称。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要求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在节约精神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发展循环经济越来越被大众所认可。发展循环经济,就要求我们发展可持续的绿色经济形态,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目前,我国在发展煤炭经济中,粗放型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带来了诸多问题。

一 、我国煤炭经济中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煤炭资源浪费严重,资源利用率低

煤炭企业由于追求自身的短暂经济效益,往往不重视资源的合理勘探与开发,缺乏长远的规划与管理,导致煤炭企业在发展煤炭经济的过程中,眼光过于狭隘,只追求片面的产量和销售收入的增加,忽略了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选富矿、弃贫矿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造成了煤炭资源的严重浪费,使得矿产资源利用率低。

2.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经济发展平衡

由于部分煤炭企业在建设生产过程中不注重统筹规划,随意开挖,造成了煤矿周围的山河植被遭到破坏,并且煤炭在开挖和加工过程中,会造成土地板结、释放甲烷等温室气体,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由于煤炭是非可再生资源,随着资源开发的深入,如果不注重可持续发展,煤炭资源不断萎缩,过份依赖煤炭开采的地方将可能面临经济会逐渐萎靡,会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破坏当地经济发展平衡。

因此,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延长煤炭行业的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迫在眉睫。

二、实现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着力营造发展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氛围,全面导入资源循环利用理念。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转型,但经济增长仍将维持一定的发展速度,煤炭的需求将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同时,国家又要面对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只有发展煤炭循环经济,资源高效率利用、循环利用,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转变随意开发的发展模式,遵循科学发展观,提高资源的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延伸产业链,才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建立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机制

明晰煤炭资源的产权关系,鼓励大中型煤炭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成为公众上市公司,以便于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社会的全方位监督,从而有利于培养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意识。同时,要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以先进的管理促进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政府在制定政策过程中,需要加强引导,制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中长期规划,以约束煤炭企业恶性竞争,保护煤炭资源长期、有效的利用。

3.加强二次矿产资源的回收和利用

我国大中型煤炭企业的煤矿回收率为45%左右,小微型企业回收率更低,与发达国家的70%——80%的回收率有很大差距。煤炭在开发过程中,会产生煤层气,利用煤层气资源进行发电,既可以增加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又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通过对煤矸石、粉煤灰的开发利用,生产节能环保的烧结砖,不仅可以代替普通的实心砖,节约土地资源,而且可以增加就业,解决百姓的就业问题。

4.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近年来,虽然我国煤炭开采科技化水平不断提高,但部分煤炭企业由于自身能力等局限,对待资源开发仍相对粗放。加强煤炭资源的合理有序的开发利用就要结合煤炭企业实际,在煤炭生产过程中,需要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生产模式,要加强矿区地质监测,合理开采布局,从而降低煤炭生产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要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通过严格控制生产末端的废弃物排放,从而减少污染。同时不断通过实践比较,合理利用国内外先进开采技术,采用大型自动化、智能化的采矿设备进行综合性的机械化采煤作业。在采煤环节中,加大采用机器人工开采代替人工开采,不但有利于减少人工成本,还可以减少在不可预知情况下人员伤亡事故。

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摒弃传统发展模式,延长产业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煤炭企业拥有明晰、科学的发展战略,是引导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提。在当今国际社会,循环经济,作为人们大力推崇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循环经济摒弃了传统经济模式中“自然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这种单向流动的线性模式,消除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更好的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赢。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煤炭经济的循环发展,就需要用科学的发展战略来规划和引领循环经济发展的航向,使企业能够始终如一的沿着循环经济的思路去发展。

煤炭企业必须认真吸取产品结构单一、粗放经营的教训,将发展循环经济放在煤炭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客观的分析煤炭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指导,以煤炭发展为本,多元化发展为指导思想,推进企业的多元化发展。企业要做到煤炭发展为基础,加快发展煤、电、焦、化等相关产业链。通过煤炭本地发电,推进煤炭能源就地转化,从而开辟煤炭经济发展的新路径。煤化工是煤炭加工链上增值空间大、关联化程度高的化工产业,发展煤化工产业,能够较好的提高煤炭的利用率和增加其附加值,从而更好的增加煤炭企业的经济收入。

三、总结

发展煤炭行业循环经济,还应该积极引导科学的消费方式,使得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使整个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形成共识。只有这样,发展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不仅实现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煤炭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而且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N].人民日报.2004.11.06.

[2]赵淑英,王鑫.我国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矿业.2009.3.

煤炭产业发展篇2

[关键词] 内蒙古; 资源产业; 现状综述; 节约型社会

内蒙古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区域内煤层面积大,分布范围广,煤炭品质优良,易于开采,为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内蒙古按照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的总体安排和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创新机制,积极推动转型,促进了煤炭资源产业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 煤炭资源查明储量全国居首

作为我国原煤生产第一大省份,内蒙古已经成为全国主要的能源保障基地。目前共勘查含煤盆地103个,全区含煤面积12万平方公里,煤炭资源远景含量13000亿吨,累计探明煤炭储量8080.65 亿吨。在探明储量中,亿吨级以上的整装煤田36处,查明煤炭资源量居全国第一位。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产量10.8 亿吨,比 2011 年增长10%,其中电煤占总产量的95%以上。

内蒙古煤炭资源品种齐全,主要有烟煤、褐煤、焦煤、无烟煤,分别占煤炭资源总量的57%、32%、9%、2%。烟煤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鄂尔多斯、包头、巴彦淖尔等地区,查明及预测资源量4161亿吨;褐煤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呼伦贝尔、通辽、锡林郭勒、赤峰地区,查明及预测资源量2336亿吨;焦煤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乌海、包头、阿拉善地区,查明及预测资源量657亿吨;无烟煤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阿拉善地区,查明及预测资源量146亿吨。

根据煤炭资源勘探程度,目前具备规划开发利用条件的资源储量为2570亿吨,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呼伦贝尔等地。其中鄂尔多斯市规划利用储量1482亿吨,占全区规划利用总量的57.67%;锡林郭勒盟规划利用含量494亿吨,占全区规划利用总量的19.22%;呼伦贝尔规划利用含量294亿吨,占全区规划利用总量的11.44%;乌海市规划利用储量43.24亿吨,占全区规划利用总面积的1.68%。

二 煤炭资源整合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等重点产煤省份,要以大型煤炭企业为主体,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促进煤炭资源连片开发;对已设置矿业权的矿区,鼓励优势企业整合分散的矿业权,提高勘查开发规模化和集约化;要继续培育大型煤炭集团,鼓励兼并重组;目标是到2015年形成10个亿吨级、10个5000万吨级特大型煤炭企业,煤炭产量占全国60%以上。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自治区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的通知》,对内蒙古开展新一轮煤炭资源整合、企业兼并重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不仅明确了煤炭资源整合、企业兼并重组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以及企业兼并重组的范围、主体和形式而且提出了较为全面的政策措施。

坚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加快煤炭产业优化升级。通过关闭、淘汰、整合等措施,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促进煤矿与煤矿之间的联合整合。截止到2012年,全区煤矿数量由2005年的1378处减少到目前的598处,淘汰落后产能250万吨,年产30万吨以下的煤矿已于2010年底全部退出了市场。到2013年底,全区地方煤炭生产企业数量将由2012年353户调到80-100户,在地方企业中形成1-2户亿吨级、5-6户5000万吨级、15-16户千万吨级的煤炭生产企业。在进行资源整合的同时,积极推进煤炭机械化改造,目前内蒙古煤矿机械化程度已经由原来的不足40%提高到80%以上,2013年底将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

三 煤炭工业产业转型步伐加快

尽管内蒙煤炭项目的工艺、技术水平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初步形成了“煤电-化工-建材”、“煤-电-冶金”、“煤-电-粉煤灰-氧化铝”等产业链,但却始终处于“卖碳翁”的被动局面。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内蒙古提出不再无限制扩大煤炭生产,今后要把生产规模控制在10亿吨以内,把主要精力转到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上来。

2011年以来,内蒙古以推进煤炭资源产业转型为重点,积极开展新型煤化工项目示范基地建设,争取到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5大部级示范工程。在推动煤炭资源产业升级过程中,内蒙古坚持以“延链、扩链、补链”的方式发展煤基产业,大力推动技术集成和技术储备,初步占领了新型煤化工的技术高地,已经建成2个部级工程中心,引进和培育一大批大型企业,围绕煤炭加工利用形成了100多项专利技术,“煤炭―电力―冶金”、“煤炭―电力―多晶硅―光伏制造”、“煤炭―电力―稀土新材料”、“煤炭―电力―煤化工”等7条产业链同步发展,预计这些产业链到2015年可实现工业增加值9000亿元,占内蒙古“十二五”末期GDP的40%以上,带动就业30万人左右。

四 煤炭物流园区建设稳步推进

2012 年,内蒙古煤炭外运量从2001年不足2000万吨猛增至2012年的6.6亿吨,而铁路运力却迟迟没有跟上煤炭产量增长步伐,铁路煤炭运能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公路运量虽然持续快速增长,但很难满足旺盛的煤炭运输需求,导致“京藏高速”等内蒙古境内主要公路大堵车现象频繁上演。在煤炭销售旺季,特别是雨雪天气后,公路拥堵与事故频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治区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

为解决内蒙古煤炭资源运力不足问题,内蒙古进一步加大了煤炭物流园区建设工作力度,并煤炭工业与发展物流仓储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激活民间资本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2012 年初,内蒙古自治区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围绕国家煤炭基地建设,通过联合兼并组建一批大型专业化煤炭物流企业,有计划地新建煤炭物流园区。

目前,在煤炭的主产地鄂尔多斯市建成以及在建的具有煤炭物流功能的物流园区三个,分别为阿康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札萨克煤炭物流园区和大路煤炭物流园区。其中,阿康物流园区为自治区级综合物流园区,是一个集物流、交易、会展、保税、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区域性物流园区;札萨克煤炭物流园区包括鑫聚源札萨克镇煤炭物流配送中心和鄂尔多斯市新街煤炭物流配送中心;大路煤炭物流园区项目属于鄂尔多斯市及蒙西煤炭外运前端工程,是一个可以提供综合性煤炭物流服务的物流园区。在自治区主要工业城市包头,建有土右旗大城西煤炭产业园区、东河现代物流园区、面向蒙古国的满都拉口岸物流园区和筹建中的华电蒙能公司大型现代化物流园区。首府呼和浩特建有和林县大红城煤炭物流园区、土左旗晋丰元煤化物流园区和托克托县嘉和煤炭物流园区。在煤炭出区的主要窗口乌兰察布市,建有兴和庙梁煤炭物流园区 (隶属于自治区重点园区乌兰察布综合物流产业园区)、集宁现代物流园区%察右后旗贲红煤炭物流园区以及商都弘达煤炭物流园区。

五 生态环境治理机制不断完善

内蒙古坚持煤炭资源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稳步实施,建立健全矿山开发利益补偿和分配机制,全面实施矿山开发保护抵押保证金制度和绿化专项资金制度,坚持“谁开发、谁治理、谁投资”的原则,对煤田火区实行分类治理,截止2012年全区累计投入治理资金209亿元,完成复垦绿化4135万立方米,已发现的238处火区2013年底可基本达到熄灭程度。

六 煤炭安全生产取得重大成效

内蒙古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煤炭资源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事故总量和死亡总人数大幅度下降,从2002年166人,减少到2012年的33人;较大以上事故起数明显下降,从2002年的8起、16人减少到2012年3起、16人,且连续两年没有发生重特大事故;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明显下降,从2002年的1.45下降到2012年的0.031,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2012年以来,内蒙古强化监察、严格执法,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创自治区历史最好水平,继续保持了全国领先水平。2012年内蒙古煤炭产量在同比增长近10%的情况下,发生事故20起、死亡33人,百万吨死亡率0.031,同比分别下降33%、34%和40%;事故起数连续10年下降,死亡人数连续7年控制在百人以内,百万吨死亡率连续8年下降。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认真履行国家监察职责,全年全局共监察生产经营单位1560矿次,矿井监察覆盖率100%。

总结

《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内蒙古按照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的总体安排和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创新机制,积极推动转型,促进了煤炭资源产业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六个方面对内蒙古资源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

具体而言,作为我国原煤生产第一大省份,内蒙古已经成为全国主要的能源保障基地;坚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加快煤炭产业优化升级;内蒙古提出不再无限制扩大煤炭生产,今后要把生产规模控制在10亿吨以内,把主要精力转到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上来;内蒙古进一步加大了煤炭物流园区建设工作力度,并煤炭工业与发展物流仓储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激活民间资本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内蒙古坚持煤炭资源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稳步实施。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还应在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上下工夫。

[参考文献]

[1]苏雅 .内蒙古煤炭产业经济效益研究[J].北方经济,2013(5).

[2]孙立强.内蒙古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措施[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3(5).

[3]郝俊峰.内蒙古煤炭资源供需形势分析[J].中国矿业,2013(3).

煤炭产业发展篇3

关键词:煤炭产业 煤炭运输 物流

1 陕西省煤炭产业运输物流发展现状与趋势

陕西省位处中国腹地,对外的铁路干线主要有陇海线、宁西线、西康线、宝成线、侯西线和神朔线等线路。陇海线西起兰州,冬至连云港,途中与京广、京九、京沪三大铁路干线相接,是陕西省比较重要的运煤通道;宁西线从西安枢纽引出,向东至南京,横贯五省和六条南北干线,分别与焦枝、京广、京九、淮南、合九、京沪线相接;西康线北与陇海线相连,南与襄渝线、阳安线相连;宝成线北接陇海线,南经成都可与成昆线相接;侯西线西接西康线、神朔线、包西线、陇海线,东接侯月线,与新焦、新菏线共同构成了陕西煤炭运往华东和日照港的出省通道;神朔线北接包神线,南连神延线,东贯朔黄线,是我国继大秦铁路之后的第二条西煤东运大通道。

陕西省的公路修建是以西安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方向辐射进行的。在“十二五”交通运输规划中,预计到2015年将全面建成列入国家公路网规划的六条高速公路,使陕西省高速公路突破4000公里,同时还将实现省内公路干线网规划的“一纵、三横、两环”的次骨架系统,二级公路达到3414公里的目标。但是近期陕西省的公路建设主要还是集中在关中地区,陕北的公路建设则较为落后,特别是陕北到关中地区的公路比较少,只有210国道和西包高速,制约了陕北地区能源资源的运输物流。

2 陕西省煤炭产业运输物流存在的问题

2.1 煤炭铁路运力严重不足

陕西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输出省份,运力矛盾已经成为影响煤炭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包西线作为纵贯陕西省中北部的唯一铁路干线,是陕北煤炭南下的重要通道,其设计运能约为2500万吨,煤炭实际运输约为2000万吨,但是由于西延段设计能力仅为1200万吨,目前处于严重超负荷状态;神朔线是神华集团修建的国家I级电气化铁路,在二期扩建后运输能力达8000万吨以上,但是其主要用于神华集团的煤炭外运,无法保证地方企业的煤炭运输。这就使得陕西煤炭的运输缺口极大,一方面造成产煤地区有煤运不出去,煤炭企业相互竞争压价,影响了企业经营利润;而另一方面又造成用煤地区没有足够的煤炭供给,居民的正常生活以及当地经济发展得不到有效保障。

2.2 煤炭公路运输体制不健全

作为铁路运输的补充形式,随着近年来铁路运力的严重不足,公路运输逐步发展起来。但是陕西省的公路建设还不完善,通往煤炭主产区陕北的公路比较少,特别是连接煤矿和运输主干道的公路,其路面状况和通行能力都比较差,不利于煤炭企业的公路物流;其次,陕西煤炭公路运输物流还没有形成一个正规的体系,缺乏有效的监管,无法保障煤炭的公路运输物流质量,容易产生货物到达不及时、货损率比较高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另外,公路运输煤炭的价格机制有待完善。公路运输的费用远远超过铁路运输,且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合理的定价模式,运输费用基本都是与客户之间互相协议达成的,这不利于保障公路运输的正常利益。

2.3 煤炭运输物流的现代化程度不高

陕西的煤炭运输物流在很大程度上还延续着计划经济的物流模式,现代化程度比较低,既不利于运输物流资源的有效配置,也不利于降低运输成本。首先,公路运输资源利用不充分。陕西的公路运输还处于发展阶段,缺乏现代化技术手段的有力支撑,接受信息的能力也比较差,运输物流信息掌握不充分,容易造成空载等现象的发生,严重浪费了运输资源,造成了运输成本的居高不下;其次,公路运输线路规划不合理。陕西的公路运输物流大多脱离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的科学指导,路线选择主要以经验选择为主,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迁回、倒流、过远等不合理运输现象的发生,不仅降低了运输物流效率,还增加了运输成本;另外,单一的煤炭销售方式阻碍了煤炭企业的快速发展。

3 陕西省煤炭产业运输物流发展建议

3.1 健全企业组织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首先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陕西煤炭企业应立足实际,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明确企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人之间的权责边界,合理安排组织结构中的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避免出现重复管理或管理漏洞等现象。其次,设置合理的煤炭企业组织结构;建议陕西煤炭企业转变传统的垂直化组织设置,逐渐过渡为高效、节约型的扁平组织结构。最后,提高陕西煤炭企业的市场化意识;煤炭企业应在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努力转变自身角色,增强企业的市场服务意识及服务质量,遵循以销售决定生产的思想,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煤炭生产计划,努力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

3.2 保护煤炭资源,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陕西煤炭产业运输物流快速发展,需要以节约煤炭资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通过并购、收购中小型煤矿来整合陕西省煤炭资源,集中建设大型的现代化煤炭生产矿井,在开采过程中采用成熟的资源开采工艺和技术,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对能源的掠夺式开采,提高资源回采率,增加资源利用效率,还可以促进煤炭行业健康发展,建立起煤炭工业生产规模化、设备现代化、经营市场化、管理信息化的新型企业格局。同时,提升煤炭企业科技含量,延伸煤炭产业链,发展新型煤化工产品增强资源利用效率。

3.3 进一步规范煤炭价格市场,组建陕西煤炭行业协会

建议充分使用市场的调控能力,取消煤炭价格“双轨制”,保护国有大型煤炭生产企业的经营利润;同时成立陕西煤炭行业自律协会,从维护国家利益的大局出发指导煤炭企业及相关行业的生产运行。合理划分煤炭销售市场,通过经济手段调节各企业的市场范围,即中小型煤炭生产企业销售市场主要限定在民用消费上,大型煤炭生产企业主要用于满足各地电煤需求,以此达到稳定煤炭市场价格,遏制中间环节过多、乱收费情况严重的现象。

3.4 积极争取政府的有力支持,为优化改革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首先,企业的发展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但是又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建议陕西省政府在政策上引导煤炭产业发展思路,调整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煤炭资源配置效率。其次,煤炭企业要实现现代化,煤炭行业要发展必须依靠大量的资金支持,建议省政府进一步为煤炭产业拓宽融资渠道,实现融资多元化,充分解决煤炭企业设备更新缓慢、技术落后等问题。最后,建议政府着重扶持企业的科技水平,借鉴国内外先进煤炭企业的发展经验,为陕西煤炭企业引进适应本省省情的高新技术与发展模式,科学、高效地利用煤炭资源。

参考文献:

[1]《陕西统计年鉴》(2011).

煤炭产业发展篇4

【关键词】循环经济 煤炭行业 发展

一、循环经济对煤炭产业发展的意义

我国传统的煤炭产业发展主要以资源开发为主,对环境而言是一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战略方法。这种传统的煤炭产业结构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还对环境造成极大地破坏。这种生产模式显然已经不符合我国现代的以生态和谐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以,构建循环经济下煤炭产业发展模式是保障煤炭产业进步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循环经济下发展煤炭行业是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煤炭能源消费大大增加,这也为我国GDP的增长做出很大的贡献,为国民经济提供基础和保障。但是,传统煤炭行业不能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不能实现工业的现代化发展,资源的有限性要求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也就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出路。其次,循环经济能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我国煤炭资源利用率不足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据测算,如果我国煤炭利用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则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每年就可以减少四百万吨、废弃物排放减少一千万吨,生态环境将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改善。

二、煤炭产业循环经济下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当前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及资源环境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而且一部分的法律法规是针对末端控制并以指令性控制为主,缺少体现经济、环境、社会三位一体协调发展要求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虽然近年来我国也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如:《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等,但是相对于循环经济来说,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二)煤矿循环经济发展的鼓励和支持性政策缺乏。

在城市或行业间建设循环型社会或产业需要相应的废物回收、利用、处置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予以支持来推动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目前的循环经济体系还处于初始阶段,其生态工业管理上还不能与当前的环境管理制度及政策达到协调统一。例如,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理念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结合,环保基金对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项目优先支持等。煤炭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如果在发展政策上缺少鼓励和支持,那么难以实现理想的发展水平,进而影响了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的有效提高。

(三)循环经济制度、指标及规范缺乏。

煤炭产业的循环经济要想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和加强,必须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制度、指标及规范。目前我国正是明确的循环经济管理制度、发展指标及管理规范。循环经济发展具有所涉及的内容多、方面广,实施范围大的特点,煤炭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制度规范指引,只能在摸索中前进。循环经济中缺少落实到实处的管理制度指标、规范及技术等严重的限制了其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

三、循环经济下发展煤炭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是实现煤炭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促进煤炭基地建设,实现煤炭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高效开采和利用的保障。例如《国务院资源利用条例》等相关条例的建立及完善能够实现对煤炭资源市场的规范化管理,改造煤炭产业的发展格局,延伸产业链、整顿煤炭开采的秩序,全面提升煤矿改造规划的素质,切实加强对煤炭产业的综合治理,对循环经济下的煤炭产业具有重大意义。

(二)实行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鼓励和支持政策。

政府应对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合理规划、政策鼓励与支持。特别是煤炭节约型城市发展项目的审批、规划和建设上要予以支持和鼓励,其中鼓励与支持政策的重心应放在矿产资源的节约利用、科学合理利用及环境的协调保护上,合理规划配置矿产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具体的鼓励与支持政策应从税收、财政、产业政策等方面入手,开展各级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建设,从经济发展全局出发,打破各个产业部门的局限性,建立保证循环经济顺利发展的机制体系,发展煤炭产业的链式发展。

(三)建立明确的循环经济制度、指标及规范。

煤炭资源的勘查、开采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管理,严格审查和监督煤炭资源的开采方案。明确的循环经济制度将节约型发展体系列入其准则中,综合利用标准体系来保护煤炭资源。明确循环经济的管理指标及规范,使其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指导煤炭企业发展。具体的制度、指标及规范应围绕着资源保护、清洁生产、强制产品能效标识及循环利用产品标识等方面制定,强调多元化、高效灵活的管理运行机制。实现经营企业的自我约束与经营、自我改善与发展,实现产权结构由一元化向多元化方向转变。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

体制创新是推动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要想实现循环经济下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管理信息化建设。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体制的创新,其次是技术上的创新。体制上的创新是推动煤炭产业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例如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机制、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投机制等。技术创新是加强煤炭产业进步发展的有力手段,是建立良好生态环境、高效利用资源的有效措施。

四、结语

当前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的形式较为严峻,循环经济对于我国煤炭产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基于我国国情和经济环境发展特点,节约型、环保型、循环利用型煤炭产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参考文献:

[1]胡琳娜.复合型煤炭循环经济园区的模式设计及培育机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2).

[2]白慧仁.从事关国家能源安全和山西经济发展把煤炭循环经济提升到省策、国策高度[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2).

煤炭产业发展篇5

关键词:煤炭产业 脱钩指数 低碳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020-02

一、山西煤炭产业为主的高碳产业现状简析

1.以煤炭资源为依托形成了高碳产业结构。山西的煤炭产量占到中国总产量约1/4,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年山西省煤炭产量将努力达到9亿吨左右。作为煤炭资源丰富的资源型省份,独特的资源禀赋也促成了其高碳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通常在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相对于第一、三产业来说是高碳产业;而第二产业中重工业所占比重越高者越倾向于高碳产业。多年来依托煤炭资源,山西省以煤炭、炼焦、冶金等高碳产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迅速,产值达全省经济总量50%以上,而近年来重工业增加值占到工业总增加值比重超过90%(见表1)。根据山西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7%。

2.高碳产业的发展推动全省经济增长。山西以煤炭产业为中心形成的高碳产业不断发展,推动着全省的经济增长。然而,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一个经济体在发展初期难免要大量消耗能源,经济粗放型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向集约化转变,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制度安排持续创新,这些方面的进步对资源需求方面发挥替代作用,从而使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的依赖性逐步降低。进入20世纪以来,高碳产业是否仍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山西煤炭能源消耗与经济产值增长之间关系怎样,以下通过脱钩指标进行简要分析。

目前脱钩理论应用于低碳领域主要有两类指标,一是OECD提出的描述环境压力与驱动力变化关系的指标,另外是Tapio通过引入弹性概念构建的指标。由于分析需要碳排放量、碳排放系数等数据支持,而这些确切数据来源有限并不易搜集,因此本文应用王崇梅{1}定义的脱钩指数对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与原煤消耗的关系进行简要分析。

其计算公式为:DI=EI/GI(假设GI>0)DI:脱钩指数;EI:能源消耗指数;GI:地区产值增长指数。不难理解,DI≥1时,表示能源消耗增速同步或快于经济增速,即绝对挂钩;0

由表2中数据可知,2001年到2003年间,山西经济增长与原煤消耗之间的关系为绝对挂钩;之后2004年到2010年,山西经济增长与原煤消耗之间的关系转为相对挂钩,即原煤消耗的增长速度慢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但经济增长仍对原煤能源的消耗有所依赖。可见,山西省原煤消耗虽然不断增长,但利用效率是增加的趋势。然而,以煤炭产业为主的高碳工业不断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高能耗、高排碳等缺乏效率和负外部性等问题。从资源利用角度看,原煤消耗持续增长,而短期内该资源不可再生,如果不提高使用效率找到替代能源,终将面临资源枯竭经济增长受阻的风险;从环境保护角度看,煤炭资源作为能源使用,传统利用方式其碳排放量非常高,不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经济发展角度看,煤炭产业低碳化发展的需求十分迫切。

3.煤炭产业低碳化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达成,到1997年12月《京都议定书》的通过,至2007年12月15日“巴厘岛路线图”的产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逐渐受到各国的关注,并且针对控排减排的方案与措施逐步清晰化和具体化。气候变化与减排问题已经成为国际上合作与博弈的焦点。我国承诺到2020年,CO2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根据《山西低碳经济战略发展规划》,要在不影响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控制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降低经济的能耗强度。2015年下降至2吨标煤/万元GDP,力争能耗降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典型的高碳产业,煤炭产业低碳化是挑战也是机遇,实现低碳化目标的正确路径选择至关重要。

二、山西煤炭产业低碳化发展的路径

1.发展接续产业还是选择替代产业。煤炭产业低碳化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纵向上发展接续产业,以煤炭产业为主线研发低碳技术,发展排碳量少的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在原有煤炭产业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低碳化,例如发展煤化工,煤气化产业等;另一条是横向上发展排碳量少的替代产业,例如放弃煤炭产业,直接将有限资源用于发展较清洁的第三产业。此外,双线作战,结合两种路径既发展接续产业又开拓替代产业的综合路径也是一种思路。在资源有限的现实中,采取哪种路径,需要综合山西的具体情况,对两种路径推进低碳化的边际效应进行分析和比较。当:a发展接续产业的边际效应=发展替代产业的边际效应=发展接续产业的边际成本=发展替代产业的边际成本,且b发展接续产业的边际成本+发展替代产业的边际成本=总可投入资源时,最有利于早日实现低碳化。

2.以发展煤炭产业接续产业为主线。山西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能源的需求也随之增长,短期内仍然对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有强烈需求。山西依托煤炭资源,形成了煤炭、电力、冶金、炼焦四大产业为主的高碳产业结构,四大产业占到山西省80%多的经济产值。如果单纯为追求排碳量的下降,骤然缩减高碳产业以调整产业结构,可能会顾此失彼付出经济停滞甚至衰退的代价。

煤炭产业发展篇6

一、2009年工作回顾

(一)煤矿安全生产情况。2009年,全县35对煤矿共生产原煤92.23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原煤产量增加3.23万吨,增长3.5%,实现产值3.69亿元,同比增长40%,出关煤50.8万吨;实现税费收入3333.1万元,与去年同期持平。发生煤矿安全事故1起,死亡5人,事故起数同比去年下降75%,死亡人数同比去年上升20%,百万吨死亡率为5.4,与去年相比上升1.4,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二)强化安全发展意识,抓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落实煤矿片区监管责任制,建立安全生产互保联保体系。一是增强安全发展意识,确保安全生产。我局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安全生产的各项法律、法规,切实强化煤矿安全监管和促进全县煤炭产业的发展,始终把煤矿安全生产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二是落实监管部门的主体责任,确保“以责保安”。认真落实煤矿安全监管责任,建立目标责任管理考核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年初县政府与县直有关部门和各产煤乡镇政府,我局与各乡镇煤管所、各煤矿企业,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煤炭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包片、干部职工包矿,以及乡(镇)领导包村、安监员驻矿负责制,逐级落实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将安全生产责任环环相扣,形成严密的安全责任体系,确保了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三)严格标准和程序,坚决把好煤矿复工复产验收关。在扎实抓好春节期间煤矿安全工作的同时,结合实际,制定了《某某县煤矿春节后复产验收工作方案》,明确复工复产验收程序和相关要求,坚持原则不放松、标准不降低,现场检查合格一个,批准恢复生产一个。对达不到复产条件的煤矿一律不予验收通过,责令煤矿落实责任,强化监管,限期整改;对停而不整或借整改为名进行生产的煤矿,坚决从严从重处罚,并责令停产整顿,截止9月30日,全县35对煤矿14对恢复生产,20对复工,1对因煤矿事故停产整顿,有14对煤矿因《采矿许可证》过期正在办理延续登记手续。

(九)开展煤矿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我县制定印发了《某某县煤矿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方案》,开展了从7月—6月的百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行动,以“一通三防”和水患治理为重点,要求煤矿排查工作要深入、细致、全面、不留死角,对排查出的隐患要按项目切实落实整改资金、整改期限和整改责任人进行整改,排查要有记录,有台帐,整改完毕后由煤矿主要负责人检查签字验收并10天一个周期报县煤炭工业局备案,切实做到煤矿安全隐患排查率达100%,排查出的隐患治理率达100%,今年7月—6月底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县共投入隐患排查治理整改资金2126.00万余元,共排查出煤矿安全隐患365条,已整改315条,其它隐患都在规定时间内整改中。为认真吸取“9.09”事故教训,经县政府同意,开展了从9月10日至6月20日为期100天的安全隐患排查专项整治行动,目前专项整治行动正紧张有序地开展。今年1—9月底全县共计查出隐患1644条,其中一般隐患1623条,重大隐患21条,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已整改1561条,整改率达91.95%,其中重大隐患整改率达100%。

(九)推进煤矿从业人员全员培训,全面提升煤矿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今年上半年我局煤矿九级培训中心采用“送学到矿”的方式,对煤矿工人进行全员培训,目前共培训一线工人2510余人次,并颁发了上岗证,做到持证上岗。6月13日,我局邀请昭通市三级煤矿培训中心到我县开办为期九天的煤矿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班,开设了安全检测、机电、打点把钩、绞车、乳化泵等十二种专业,共计培训了296名特种作业人员。截止9月底送法人代表、煤矿矿长、安全副矿长、机电副矿长、生产副矿长76人到省学习,送特员113名到市培训。通过培训,实行了全员持证上岗,从而提高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增强从业人员的自我保护能力。

(九)严把招聘程序关,派驻安监协管员工作落实到位。为进一步加大对我县煤矿的监管力度,我局面向全县招聘了35位驻矿安监协管员,于7月5日—6日在消防大队和某某一中分别进行了体能测试和笔试,在招聘过程中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方针,严肃招聘纪律,严把招聘程序关,确保招聘工作顺利进行。7月27日,我局对招聘的协管员进行为期20天(其中10天到煤矿进行实践学习)的岗前业务培训。目前,安监协管员已派驻到各煤矿企业履行其职责。

(九)强力推进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突出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今年我局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管理工作,要求每个矿井必须配置技术负责人(技术副矿长、总工程师),对煤矿安全生产技术工作负责,同时配备采矿、通风、机电、地质及测量等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以专业技术人员为核心的技术管理专业队伍,确立专业技术人员在煤矿企业决策层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专业技术人员职责,并在人、财、物上赋予其相应的权限。对没配备技术管理人员的煤矿春节复产一律不予验收,并限期配备,在限期内仍然没有配备技术负责人的煤矿实行重处重罚,确保各煤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开展。

(九)完成煤矿机电设备仪器检测、煤矿安全评价和瓦斯等级鉴定工作。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文件规定,每年必须对煤矿仪器机电设备检测和煤矿安全评价工作,6月27日至29日对35家煤矿进行了机电和仪器的检测,6月3日至6月20日进行了煤矿安全评价,其中21家煤矿完成安全评价,其余的14家等待评价。8月10日开始瓦斯等级鉴定工作,截止到9月30日全县35对完成了瓦斯等级鉴定工作,鉴定结果待出。

(九)煤炭资源整合情况。全县煤炭资源整合工作严格按照《某某县煤炭资源整合方案》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经过去年的努力,全县煤矿矿井数从原有的49对减少到35对,设计总生产规模209万吨∕年,符合昭通市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下达的我县资源整合控制指标。根据某某省人民政府文件云政发〔2009〕151号精神,为了使我县的煤炭资源整合更完善、更可行、具体,我局聘请了某某明仁检测技术公司在参考原整合方案的基础上,以《某某煤炭资源整合方案编制内容提纲》和《某某省煤炭资源整合实施方案》以及《某某县人民政府煤炭资源整合方案》(彝政发〔2009〕32号)为依据,重新编制了《某某县煤炭资源整合方案》,经县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并上报省、市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领导组,现已通过评审,批准实施。

(十)继续深化煤矿安全整治,打好瓦斯治理、顶板管理、整顿关闭“三个攻坚战”。一是加大瓦斯治理力度。瓦斯不治、矿无宁日,县政府对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历来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始终都把煤矿瓦斯治理作为重中之重,紧紧围绕“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逐步建立完善了由县政府统一领导的瓦斯治理领导组、企业法人代表负总责的瓦斯治理责任体系、技术负责人负责瓦斯治理技术工作管理体系的瓦斯防治工作体系;二是下定决心,狠抓矿井顶板管理。落实了煤矿顶板管理专业队伍,建立健全了顶板管理员跟班和安全员巡查制度,加强对矿井的顶板检查和管理,及时发现和排除顶板安全隐患,做到隐患不排除不生产,把顶板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顶板事故发生;三是打好整顿关闭攻坚战。对已经关闭的矿井进行定期复查、巡回检查,特别落实了专人专盯措施,严防死灰复燃,坚决防止非法偷采行为的发生,确保关闭矿井落实到位。

(十一)切实加强煤矿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为全面落实7月2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的各项工作部署和国家、省、市关于加强小煤矿基础管理的意见,切实解决全县煤矿安全生产基础条件薄弱、煤矿规模小、办矿水平低、安全装备差、抗灾能力弱、资源回采率低,生产技术落后的状况,提升煤矿安全基础管理水平,提高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促进全县煤炭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我局开展以“三推行”和“三条线”为主的煤矿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制定印发了《某某县煤炭工业局关于开展煤矿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组织全县煤矿的法人代表和技术负责人到我县九方援煤矿参观学习和交流其煤矿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和方法。目前全县35对煤矿正紧张有序地进行井下建设、井巷建设、巷道建设、采煤工艺改革、“三条线”建设、瓦斯监测监控系统、设备更新、煤矿地面建设等。截止到9月底,有24家已经完成了“三条线”安装工作,其余煤矿正在按照编制的设计方案请有资质的安装单位逐步进行安装,确保在今年底前完成“三条线”的建设工作。现有15家煤矿采用壁式工作面开采方式,其余煤矿也强力要求推行壁式开采方式,全力推行煤矿支护改革,力争到年底全县煤矿支护改革率达80%以上。

(十二)认真搞好煤矿“雨季三防”工作。为认真抓好煤矿汛期工作,我局下发文件,各煤矿企业组建了防洪防汛队伍,制定防灾应急处置预案,配备必要的防洪防汛器材和设备,全面清理矿井范围内的地面排水沟、渠、涵洞、防洪洞、防洪堤,确保雨季洪流的顺利排泄。对矿井范围内存在的老窑水、池塘水、采空水等可能威胁矿井安全的水体,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排放或疏堵,井口和工业广场要装设防雷电设施,确保了今年沿河江边矿井安全渡汛。

(十三)切实抓好煤矿采区设计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合理集中生产、优化生产系统、采用先进技术、保障矿井安全生产,根据批准实施的《某某县煤炭资源整合方案》,我局结合实际成立了煤矿采区设计领导小组,聘请了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负责我县煤矿的采区设计工作,目前,全县煤矿已与中介机构签定了采区设计合同,正紧张有序地开展采区设计工作,力争在年前全面完成全县煤矿采区设计工作。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今年我县在煤矿安全生产方面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依然发生了某某县腾达煤矿“9.09”较大事故,死亡5人,受伤13人。这起较大事故的发生,损失惨重,教训深刻,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同时,也充分说明我县的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1、我县的煤矿基本都是由小煤窑演变过来的,存在先天不足,地质勘探工作滞后,生产系统极不合理,大部分煤矿的生产系统都是为了保留煤矿而仓促形成的,没有经过正规规划设计,生产条件差,煤炭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浪费大,部分煤矿仍处于找探矿阶段,严重制约了煤炭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煤矿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一是煤矿企业领导带班下井制度执行不严;二是煤矿企业未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三是未将安全生产责任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九是未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无视安全生产的法律和法规;九是煤矿企业加大对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不足,未严格按标准配齐配全装备,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3、煤矿投资构成情况复杂,股东之间办矿理念差异大,部分煤矿片面追求率益、盲目生产、造成严重的采掘失调,生产无以为继;部分煤矿股东相互扯皮,造成管理混乱,无法正常生产。如发路联营煤矿至今无法恢复生产。野牛塘煤矿、九谷湾煤矿、昌能煤矿经我局调解已完成股份重组,正着手恢复生产。

4、煤矿发展环境较差,且国家政策变化大,煤矿重复投资大,煤炭业主缺乏投资信心,涉及部门多,办理相关手续复杂,出现煤矿业主为一件事多头跑,重复跑,从而导致煤矿发展环境不利于煤矿发展。

5、部分煤矿资金不足,加上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差,生产时断时续,无法保障必要的安全生产投入,煤矿的安全生产状况较差,生产无法正常进行。

6、监管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监管水平不高。县煤炭工业局现仅有监管人员7人(其中抽调加工基地1人),肩负着对30对煤矿每月的安全监管2次,协助煤矿办理相关证照、处理煤矿的矛盾纠纷、搞好煤矿的安全监管、对全县3000余名煤矿工人进行培训等任务,工作难度大,工作压力重。

7、机构不顺,管理体制不完善。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煤炭产业发展和煤矿安全监管工作,在机构和人员编制紧缺的情况下,在产煤乡(镇)设立煤管所,配备了25个事业编制,并向每个煤矿派驻了安监协管员。但现在煤管所25个编制实际在编人数仅为10人,而这10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参与乡(镇)的中心工作,根本无法起到指导煤矿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的作用。与此同时,35名驻矿安监协管员虽然现在全部到位,但毕竟是刚从事煤炭这个行业,专业知识薄弱,从而无法更好地起到驻矿监管作用。

8、监管意识不强,专业知识有待提高。按照“守土有责、属地管理”原则,各产煤乡(镇)长为煤矿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对辖区内煤矿安全监管工作,县煤炭工业局作为全县煤炭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县煤矿的安全生产及技术服务工作,但仍出现领导班子管理手段不够过硬,对煤矿安全监管意识不强,监管人员业务技能不足,监管力度不够,对查出的煤矿安全隐患,未能有效地督促整改落实。

9、监管装备落后,工作经费不足。日常监管中所需设备极为缺乏,现有装备落后,就连基本的瓦检仪、测风仪都没有配备,交通工具缺乏,县煤炭工业局现有车辆2辆,其中一辆基本不能正常使用,无法满足对全县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目前,各产煤乡(镇)煤管所无交通工具,给煤矿的监管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三、下步工作打算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下步工作中,县煤工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好省、市一系列会议和文件精神,深刻吸取“9.09”较大事故教训,举一反三,强化以下措施,扎实抓好第九季度的安全生产工作:

第一,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在下步工作中,将加强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认真剖析近年来特别是今年“9.09”某某县腾达煤矿事故的直接和间接原因,总结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深化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动态性的认识,从讲政治的高度,切实把煤矿安全生产作为重要工作抓紧抓实。

第二,进一步强化责任追究。认真按照《某某省安全生产条例》,全面落实“两个主体责任”,围绕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效监管体系和责任制体系,层层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将责任和措施分解细化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责任人。对发生事故的将严格实行问责,对情节严重的,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管。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用铁的心肠、铁的手腕切实加强安全监管,对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违法违规行为,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多管齐下、多项并举,从重、从严、从快处罚违法行为。严格按照相关隐患排查治理文件的要求,进行隐患排查,及时发现隐患,及时消除隐患,从源头上防范事故的发生。

第九,进一步强化专项整治。一是按照省、市一系列关于深化安全专项整治的文件要求,吸取“9.09”较大事故教训,对煤矿行业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安全专项整治,确保安全生产工作平稳运行。二是根据9月24日全国以及全省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认真开展瓦斯等级鉴定工作,在结果未出来之前,严格把低瓦斯矿井作为高瓦斯矿井进行监管。三是保持高压态势,以打击非法煤窑为重点,严厉打击各种非法开采、非法经营、非法建设、私挖乱采等行为。

第九,进一步强化培训。一是强化监管人员培训,努力提高监管人员的政策和业务水平,切实解决不会监管的问题;二是强化煤矿工人的安全意识培训工作,切实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技能;三是强化对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煤炭产业发展篇7

关键词:煤炭企业物流产业发展

煤炭企业物流是一个综合系统,不仅包括一般生产企业所涉及到的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还包括煤炭业所特有的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煤炭企业物流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煤炭企业物流产业的发展势在必行,下面从以下五个方面着重阐述:

一、科学的产业定位是煤炭企业物流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

长期以来,煤炭企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管理比较粗放,对煤炭物流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深,产业定位不明确,使物流业存在着标准不明晰、管理不到位的现象,缺乏一整套配套的管理体系和制度。物资供应,产品销售在企业内部被视作辅业,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物流行业得以良性发展的外在环境远远跟不上物流发展的需求。

针对这种现状,企业首先要从过去的发展和管理模式中走出来,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动加快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准确把握现代经济的发展趣势;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物流产业的发展在煤炭企业中的重要性,把现代物流列为企业转型的支柱产业,充分发挥企业的比较优势,只有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趣势,科学定位物流业发展方向,发展模式,才能引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使企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二、在物流产业的发展进程中要注重加强对物流资源的重组与整合

目前物流企业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形成多元化格局,大多数物流企业是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储运企业转化而来的,各自为战,条块分割严重,企业缺乏整合,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物流资源的重组与整合,有利于扩大物流资源规模,有利于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任何物流企业不可能在所有资源类型中都拥有绝对优势,即使同一类资源在不同的物流企业也表现出很强的异质性,从而构成物流企业资源互补融合的物质基础。 实现对物流资源的重组与整合,是煤炭物流产业化发展的基础。要对非物流的资源进行必要的剥离, 这样才能有利于做强物流主业。完成铁运、路运、航运及港口多制式物流配送一体化, 选择最佳路径, 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现状, 实行快捷配送流程, 开拓采购、运输、仓储、加工、配送以及信息一体化的服务, 达到低成本、高效率、安全、优质的服务要求。实现物流规模化、社会化的合理空间布局, 实现物流资源社会化的综合配置。

三、加快物流信息系统网络化建设,实现物流信息化

虽然有许多大中型企业都实现了对于物流管理的一些主要环节(如仓库管理、销售管理等)的计算机管理,但是真正实现物流信息化的企业却极少。大多数煤炭企业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物流缺乏相应的信息交换平台,信息技术管理水平和手段还比较落后。随着我国计算机的普及、信息科学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展开,加快企业物流信息化步伐已经成为物流领域刻不容缓的工作。如何利用物流信息化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和物流水平的提高,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应该是企业物流部门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个人认为,首先围绕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建立起与之配套的采购管理系统、供应商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支持系统, 实现采购的集成、供应商的集成、客户的集成。煤炭企业要依托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平台, 建立与物流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物流信息系统(操作平台) 与网上交易系统(电子商务平台) , 并与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采购网和客户服务网对接, 建立功能齐全、资源共享、服务便捷的物流服务网络, 以客户定单信息流带动配送物流的实现。借助于准确的信息传递, 将传统的、粗放式的物流送货形式,上升对物流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以电子网络信息化带动物流现代化,实现物流信息化管理。

四、建立物流成本指标考核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管理水平

物流成本是进行物流管理、使物流合理化的一个基本考核指标,加强物流成本的核算,建立成本考核制度,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途径。物流成本核算的基础是物流成本的计算,物流成本计算的难点在于缺乏充分反映物流成本的数据,物流成本数据很难从财务会计的数据中剥离出来。要准确计算物流成本,首先要做好基础数据的整理工作。因此,煤炭企业应建立相应的物流费用会计核算机构,选择正确的核算方法,了解煤炭企业物流成本结构,制定物流活动计划进行调控,正确计算反映物流成本,科学合理地降低物流成本。

五、发展物流产业,要注重培养和引进物流专业人才,实现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

煤炭产业发展篇8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可持续发展,按照1987年布伦特兰委员会提交联合国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摈弃。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要保持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做到废弃物最少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方式。这种发展应该建立在可持续基础之上,不仅能给煤炭产业本身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要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环境的改善。“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换言之,它是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的根本变革,其本质上是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能最大限度地消除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并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是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解决资源环境制约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可以看出,循环经济的这些特点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煤炭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发展循环经济。

二、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内蒙古煤炭产业呈现出一种“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经济增长模式。这一模式是以耗费煤炭资源、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已不能适应新兴工业化发展的要求。为此,内蒙古煤炭产业必须发展循环经济,改变以往所走的粗放开发、简易加工、低效利用的扩张型粗放增长道路。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促进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提高科技贡献率。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一)循环经济型煤炭企业

建设循环经济型煤炭企业,通过推行清洁开采、清洁生产、清洁利用,以及煤炭企业各环节之间产品或废物的相互交换,形成煤炭企业生产链,可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产生量与排放量,改善利用煤炭资源的技术水平,使有限的煤炭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合理的

利用。循环经济型煤炭企业,是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循环经济型煤炭企业的具体内容包括:

改进煤炭开采技术,减少开采过程中的物料使用量和有害物质的排放,综合开发伴生资源。从开采技术而言,要改革矿井开拓布置和采煤工艺,尽可能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和工艺,对煤炭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伴生矿资源等进行综合开发。

发展煤炭洗选加工转化技术,提高煤炭工业的产品层次,减少浪费和污染。对原煤产品进行精加工和深加工,加快发展煤炭洗选、动力配煤、民用型煤以及水煤浆技术;研究先进的煤炭燃烧技术,使煤炭高效、洁净燃烧。

建设综合利用电厂,节约运力,减少污染。长距离、大批量的煤炭运输,一方面占用了铁路、公路等很大的运力;另一方面煤炭在运输和转载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产生粉尘污染。发展坑口火电,变运煤为输电,既可以节约大量运力,又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可以减少煤炭终端消费,减少分散污染源。煤炭采掘和洗选产生的煤矸石、煤泥以及大量的矿井水,都可以作为电厂的燃料和冷却用水,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相关污染控制措施的实施。对矿井水、煤矸石、洗煤泥、煤层气、粉煤灰、塌陷地等作为资源或生产资料进行加工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二)洁净煤技术应用

建设循环经济型煤炭企业,必须大力推进洁净煤技术的应用。洁净煤技术(CleanCoal Technology,简称CCT)是指煤炭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和提高效率的煤炭生产,煤炭加工、燃烧、转化和污染控制等新技术的总称。洁净煤技术的应用可大幅度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有利于生态环境治理,并可把煤炭高效地转化为液体、气体燃料,保障能源安全,可以极大地提高经济效益和煤炭科技水平。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各大煤田的不同煤质特点, 可以制定相应的洁净煤技术方案, 如西部焦煤降硫、东部褐煤重在脱水等, 建立煤化工、水煤浆、地下气化等高技术高效益煤业基地。目前洁净煤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解决环境问题主导技术之一,也是高技术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领域,开发和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是当前内蒙古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节能降耗

当前,内蒙古煤炭资源利用效率还很低,在节能增效方面大有潜力。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行单位能耗目标责任和考核制度,完善重点行业能耗和水耗准入标准、主要用能产品和建筑物能效标准、重点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和取水定额标准。严格执行设计、施工、生产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实行强制淘汰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制度。推行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

(四)积极构建煤炭生态工业园

生态工业园的构建思路是通过有意识地将废物排放企业和再处理企业安排建立在一个工业园区内,形成有机的循环组合和产业共生网络,使得一些企业产生的废物作为另外一些企业的原料进行再利用。园区内各个企业之间进行了副产品和废弃物的交换利用,使废物资源化,这样大大降低了各企业的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减少了对于新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从而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煤炭产业发展生态工业园能够很好地解决煤炭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能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为煤炭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上一篇:小企业财务规章制度范文 下一篇:中学生安全教育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