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4-02-22 09:59:12

新型农业发展

新型农业发展篇1

我国劳动力众多,具有庞大的农民基数,但总体素质相对较低。而现代农业生产要求从事农业生产者必须要具备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科技素质、思想素质、法律意识、市场经营管理能力,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已经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及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新型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意在解决未来农业发展中的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有效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质量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有效性;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国在各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农业生产方面也正朝着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前进。大量先进的科学生产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应用,新型的生产机械不断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农业生产结构也在不断调整,总体来看,农业生产日趋产品多样化、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未来的农业发展倾向于绿色、有机、环保的发展趋势,生产手段也朝着科技化、智能化的精准农业方向发展。这对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意义的农民便难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农民将成为一种职业,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这就是新型职业农民。就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及农业的发展来看,培育新型农民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农民的素质、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对于新农村发展及现代农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培训教育工作中,必须要下大气力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提高职业农民的全方位素质,使其在文化素质、生产技能、道德水准、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市场意识等方面都能全方位的提高,以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农业发展需要。

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培训组织情况不够理想

在具体的培训工作落实上,由于宣传不到位、信息传递不畅、农民的积极性不高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实际的培训工作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培训工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其中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组织工作不到位,农民培训工作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并非某个部门单独就能完成,需要社会的各部门通力配合才能完成。当前组织培训工作,基本上还是以政府为主体,存在行政命令和计划分配的问题,这也导致培训的组织缺乏灵活性和合理性。

1.2培训内容及形式比较单调

新型职业农民已经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相对来讲应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对于现代事物及信息的掌握也相对较多,所以在培训形式和内容上也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力求丰富多样,增加互动性及实际操作内容,这样才能使新生代农民能够学有所得,学而能用。但是在实际的培训教学中,在课程设置及内容安排上,存在单一枯燥的问题,往往理论知识过多,而实践内容过少,操作性差,大容量信息使学员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影响培训的质量。另外有的课程在讲解时术语过多,超出学员的接受能力,理解上存在困难。

1.3培训效果考核不科学

培训效果最后是要通过考核做出评定的,在操作层面上,考核的设定不能真实反映出培训的效果,缺乏科学性,往往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多数地方的培训结束后只是对学员进行一些机械的测试,所采用的办法仍然是学历教育的方式,由于学员的文化水平存在差别,测试的结果受文化基础影响,难以真实反映所学的情况,导致效果评定缺乏客观性。

2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的措施

2.1科学制定培训方案

培训工作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在培训时一定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要认真分析目前农业的发展层次和市场的需求,要深入基层,对农民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充分的调查,真实了解农民的切实需要之后,再根据这些需求点进行培训方案的制定,对于培训的方案、培训的内容、培训的形式等方面,哪些地方应当侧重、哪些地方应当作为了解,在方案的制定中都应有所规划。尽可能多听取农民的真实想法,了解其切身的需求,同时也要了解受训农民的文化程度,采取易学易懂的教学模式,使其真正能够学会听懂,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能够进行应用,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及高效性,这样才能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能够真正起到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法律意识及市场经营能力的作用,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2.2培训工作的开展要注重提高效率

培训工作的开展要特别注意效率的提高,只有提高培训效率,才能使农民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东西,才能使更多农民受益。在培训形式上要灵活多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生活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合的教学形式。例如,利用农闲时间进行集中培训,或者采用送教下乡,把培训工作送到田间地头,在生产现场进行指导。除了讲课培训外,可以通过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采用农民乐于接受的形式,要比单纯的理论讲授的效果要好,对于农民受益也更大,培训的效率也能大大提高。

2.3建立科学的培训考核机制

农民培训效果的测试不能单纯依靠传统的学历教育的方法,应该结合农民在生产中实际能力,根据实际能力的提高来判断,这种评估是一个时间较长的过程,也可以在培训过程中同步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效果不能依靠考试和最后是否能拿到培训结业证书来衡量,即使是考试,也应该形式灵活,样式多种,不能一味笔试。根据培训科目建立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才能对培训工作进行有益指导,从而形成培训工作的良性循环。

新型农业发展篇2

1.1地貌情况。

地形地貌决定农业发展面积,淮南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主要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适合农业发展,淮河以南多为丘陵地带。

1.2发展布局。

淮南城市发展布局具有明显的特点,即总面积广却分散,众多煤矿企业分割城市,严重制约城市集约型发展,但这确是新型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多个小城镇由市中心带动起来,会起到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的循环效果。

1.3水资源较为充足。

水源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淮南却成为了促进因素,据统计,淮南市年降水量达到10亿立方米左右,同时淮河上游具有大量来水。

1.4拥有良好的现代农业基础。

2009年,淮南市印发《关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和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并着力打造都市农业“一圈三区”新模式,即主城区都市农业圈、潘凤采煤沉陷地都市农业区、凤台加工服务型都市农业区和毛集休闲观光都市农业区。

2面临问题分析

淮南市煤炭资源丰富,被称为“建在金库上的城市”,但是经过多年粗放型发展,资源匮乏,带来一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2.1塌陷区面积大。

淮南煤炭资源开采几乎都是井工开采,煤炭开采之后会形成大量采空区,随着采空区自然充填,地表会形成大面积的塌陷区,进而造成积水和沉陷湖等,导致生态坏境的破坏,众多的塌陷区也分割了耕地面积。

2.2土壤质量下降。

由于长期排矸开采,各煤矿均有大量矸石山,矸石经受雨水冲刷,有害有毒物质流经土壤,同时采空区的塌陷造成水土大量流失,进一步造成农业生态物质元素钠磷钾不平衡。

3解决途径探究

农业的发展根本问题是土地,而类似淮南这类资源型城市发展带来的最大问题正是土地破坏,因此,充填开采和土地复垦是重中之重。

3.1充填开采。

利用井下采空区处置煤矸石的充填采煤技术,既可以减少煤矿固体废弃物排放、又可以减轻开采沉陷灾害、提高矿井资源回收率,是实现煤矿绿色开采的理想途径和关键技术之一。充填开采可以实现地面沉陷的微变形和保障建(构)筑物安全;改变大量矸石升井占地堆放并污染环境、地表塌陷破坏环境和“三下”呆滞资源浪费的多重被动局面。对于新型农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3.2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

由于采空区塌陷,导致地表土壤性质差异较大,针对不同情况,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复垦措施,以保证土壤生产力的恢复。针对尚未稳定的塌陷区,积水深度和塌陷区域在动态变化,根据变化规律,在湖底进行水产养殖,已经形成的稳定边坡发展水产作物;针对塌陷稳定但盆底较浅的塌陷区,可以采取人工造田,同时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模式;针对已稳定深层塌陷区,可采用水产养殖与加工相结合的综合模式。此外,可以在矿区周围进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将矿井塌陷区建设为人工湖,围绕修建人工游乐园,同时可将废弃矿井加入游乐项目中,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4结论

本文针对淮南矿区塌陷区等不同实际生态情况,因地制宜规划发展,实现资源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生态产业化的升级和创新。淮南市拥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将塌陷区改造发展新型农业,不仅可以实现科学系统化的产业结构,同时能够提高就业机会,增加当地收入,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坚持政府引导、项目带动、科学调整、技术依托的模式,必将促进淮南矿区新型农业的快速发展,为当地创造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给类似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新型农业发展篇3

亿万农民进城就业,广袤田野谁来耕耘?进入新世纪,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老人农业、妇女农业、小学农业已经成为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如果不把农民培育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农民,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特别是发展现代农业将成为一句空话。正如指出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没有人,没有劳动力,粮食安全谈不上,现代农业谈不上,新农村建设也谈不上,还会影响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这提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指明了“谁来种地”问题的实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的核心主体,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的根本途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现代农业的现实和未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们能否奔小康,根本还在于要赋予老乡奔小康的能力,培育老乡成为新型职业农民。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部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项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的重大基础工程大力推进,2013年在100个县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2014年,财政部、农业部共同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300个县开展示范性培育,并选择14个市及陕西省、山西省整体推进,充分依托全国各级农广校组织完整、体系健全、覆盖面广、贴近基层、经验丰富的优势,加快探索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培育方式和制度。围绕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类协同”培育目标,积极构建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

强化教育培训服务,让务农职业化。按照“教育先行、培训常在”的理念,重点面向务农农民,分类、分层、分产业开展“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系统培训、经常性跟踪服务,并加大职业教育力度,今年农业部、教育部联合《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开启了中等职业教育向成年务农农民开放的教育新时代,加快农民走向职业化进程。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并重,从观念、理念、道德、技术、能力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农民素质,让农民会种地,让务农更职业。

构建公共基础平台,让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有舞台。建立和完善以全国农广校为主体的教育培训体系与培育网络,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建立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学分银行,促进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对接;加强以农广校为主体的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综合集成智慧农民云平台,开展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跟踪服务,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全程服务智慧平台;通过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网站、微信、发展大会等,促进对话交流与联合联营,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发展促进平台,提升新型职业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诠释了未来农业农村的真实远景。中国农业现代化需要造就亿万职业农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为现代农业发展启动了强劲的新引擎。新引擎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拉长农业的短腿,补足农村的短板,不让农村掉队,让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建设美丽家园!

新型农业发展篇4

关键词:新型经营主体;农业发展;作用;规模化;经营模式;生产模式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农业生产规模随之扩大,新型经营主体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应加强农业机制改革,逐步加大各项扶持力度,使更多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自身改革,在农业发展中显现价值。

一、涟水县新型农业主体发展现状

近年来,涟水县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不断加大对家庭农场的指导、服务和培育力度,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经营管理规范、综合效益好、示范带动强的家庭农场,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规范化家庭农场983家,其中省级23家,市级55家;全县培育112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39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其中省级9家。“十三五”以来,涟水县争取省市级资金573.98万元,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对66个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条件进行了装备优化。向市财政争取了100万元资金,在红窑镇建成了集粮食烘干、大米加工、农产品展示展销、农民培训等为一体的家庭农场集聚区。立足古淮河沿线、涟沭结合部两大重点片区,重点培育打造百花园、百药园、百菇园、百果园为龙头的优良平台载体,吸纳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100余个。加强项目争取力度,助力农业园区“四级联创”,整合各类农业项目资金1200万元,打造青芦笋种植基地,推动红窑农业园区创建部级园区。南集镇成功创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并获各级财政扶持资金5945万元。积极推动陈师百药园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加大对县级园区创建奖补力度,推动县级园区全覆盖,已建成11个县级园区。突出家庭农场的示范带动,促进家庭农场由数量向质量转变,重抓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运作、实体化经营。目前各类专业合作社2472家,其中部级7家,省级31家、市级198家。产业化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建立大型农业集团,培育销售超亿元行业领军型龙头企业。

二、新型经营主体在促进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1、推动农业规模扩大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结构组织呈现出多元化特点。绝大多数家庭农场在发展中逐步迈向规模化,营业收入来源渠道越发丰富,提升了农业发展水平[1]。2、丰富经营模式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养,能够起到创新农业经营模式的效果,从而让经济模式更加多元,使农业获得良好发展。并且,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不是单一经营模式,而是在发展中实现三者利益联结目标,最终一同防御市场风险,从而使农业稳定、健康发展。3、转变农业生产模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利用土地转让最大限度完成利益联结目标,有助于农业提升,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同时,农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农业逐步实现智能化、科学化经营生产。

三、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问题农村地区土地承包转让十分普遍,部分农户不重视土地承包权,采取口头交易形式将土地承包给他人经营,且承包时间较短,若出现一些不确定因素,会直接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正常运行。并且,部分农村地区土地流转规模较小,难以实现规模化以及集约化发展,最终影响了农业的整体发展。2、资金问题目前,家庭农村土地承包租金上涨幅度较大,新型农村发展中要解决好资金问题。有的农户资金筹集方法匮乏,存在问题很多,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新型经营主体无法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同时,国家农业贷款门槛很高,许多家庭农场和企业未达到贷款标准,资金大量缺失,若遭遇自然灾害,会出现巨大经济损失,制约农业发展。3、管理问题随着农业管理相关规定相继出台,规章制度越来越完善。但是,由于农业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意识,工作时执行力缺失,影响了管理效果,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部分管理人员思想较落后,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无法满足管理需求,国家各项政策的应用落实会受到限制。

四、新型经营主体的优化措施

1、完善各项土地机制农业发展中,需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根据涟水县实际发展情况,设立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完善各项土地经营机制,实现市场目标体系统一,最终确保农业市场有序发展。同时,根据农业发展情况,完善与优化土地流转制度的结构框架,明确土地所有权属,让土地在交易时具体统一的规定,根据法律法规最终规范土地流转各个环节[2]。2、强化政策扶持力度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业发展程中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当地政府部门应重视此项工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提高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创新优化农业补贴模式,可以采取奖励补助或者贴息方法,设置专项农业奖励资金;对于一些企业以及农业养殖人员,要根据其实际经营发展状况,运用分类奖励手段,使些新型农业主体品牌流入市场,并表现出一定价值。涉及农业生产与经营的项目中,相关部门要引导广大农业经营人员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努力扩大经营规模,完成对产业链延伸。3、加强监督和引导应结合涟水县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实际,制定可行管理措施,形成完善、科学的企业经营制度,并将各项内容落实到实际生产中,从而解决各项农业生产经营问题。同时,还要不断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考核模式以及财务工作制度进行完善,强化内部管理力度,确保不会发生财务情况不清晰、责任不明确的问题,运转规范合理。加大市场标准化建设,全面落实市场质量检测政策,保障农产品质量[3]。

五、结语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能够优化产业结构,还能够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要从农业发展实际出发,制定相关政策,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稳定性和安全性,为涟水县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寻找更多发展路径,确保农业生产与经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杨静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机遇和对策[J].中国市场,2021(8):36~37.

[2]何芳.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理念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J].山西农经,2021(4):33~34.

[3]罗梅珍.新型经营主体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21(3):13~14.

新型农业发展篇5

新型农业是指以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来装备、以现代组织制度和管理方法来经营,集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社会化为一体,高产、优质、低消耗的农业生产系统和协调、高效、安全的农产农业生态系统,其目标是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新型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类型

2.1新型农业的基本特征

新型农业的特征,第一是农业产业集约化经营成效凸显,包括农业生产手段科技化,要素投入集约化,结果高效化;第二是农业产业服务与职业化,包括农户、合作社、政府三级社会化服务网络的形成,产生了现代的职业农民和农业企业家;第三是农业产业链正在延长,如如今逐步形成绿色、蓝色、白色农业三组鼎立;农业功能多样化和资源配置市场化已经逐渐形成。

2.2新型农业的主要类型

新型农业的主要类型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生态农业产业,农业生产中强调建立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不用化肥、农药及其他合成的化学制品,成本高、产出率低,将会在一定区域、一定范围内存在;第二,高科技农业,是指以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现代高新技术为核心的农业形式,包括数学农业、太空农业、精准农业、立体种养,生产出高产、优质农产品等;第三,观光农业,将农业和旅游、生产以及消费融为一体,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位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形式。

3新型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取得的成绩

当前新型农业发展中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表现为资源短缺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矛盾、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实现农业集约经营的矛盾、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矛盾、农业投入不足和要素大量外流的矛盾、参与国际竞争与保护国内产业的矛盾、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尽管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当前新型农业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第一,农业与国民经济关系进一步改善: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城镇化率提高49%;第二,农业产出增加、质量和结构优化:2006年,我国第一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正式进入依法监管阶段;第三,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科技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第四,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农作物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农业机械化已经到了中期阶段。农业就业占全国劳动力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五,农业经营体制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快发育。

4新型农业发展的推进策略

主要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第一,实施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策略,包括城市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并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化要与工业化同步;转变资金向城市工业流动的偏向。第二,实施分阶段、分区域、重点突破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指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粮食播种面积16亿亩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5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10元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要大于96%;第三,确定发展战略。包括实施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产业链发展战略、实施通过农业对外开放促进农业建设的战略。

5新型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保障措施调节好“两个积极性”:一是种粮农民积极性;二是主产区积极性。依靠国际贸易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是不靠的,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生产任重而道远。第二是深入和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未来一个时期,要按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要求,重点在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建立质量安全体系方面下功夫。第三,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建设.第四,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通过稳定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通过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制度,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新型农业发展篇6

【关键词】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是我国面向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开放的重要区域,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八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是我国接壤国家最多、边界线最长的省区,位处“一带一路”战略核心区。目前批准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2个。2016年全年新疆各口岸累计出口农产品40余万吨,排前四位的口岸分别是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巴克图和吐尔尕特口岸。主要出口国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中亚国家农业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极具进口依赖性,市场潜力巨大。2016年,新疆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70亿元,成为西北地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最高的省份。蔬菜种植面积达490万亩,产量1966万吨,其中,番茄97万亩,产量709万吨;辣椒77万亩,产量214万吨。特色林果2476万亩,其中,园林水果1491万亩,产量1011万吨。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30%(同年全国平均占比水平为8%),这也足以说明新疆农业经济所占份量之重,关乎民生和社会发展意义之大,显然不可忽视其改造、升级和发展问题。我们必须从新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实际出发,把握周边国际市场形势,促进外向型农业升级,着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为实现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石。为此我们极有必要分析影响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因素,以期找准对策,谋划全局,以提高外向型农业水准和规模来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

一、影响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因素分析

(一)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水平低

新疆外向型农业经济处在松散零星收购或初级加工出口状态,从生产基地规划培育、产品生产种植、贮藏运输、市场涵养等诸多方面,缺乏国际营销观念,各自为政,缺少整体联动和协调,经营模式仍然落后。新疆目前所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外向型特色蔬菜、林果业基地,普遍存在经营面积小、管理粗放、集约化程度低、质量差、商品转化率低等问题,难以适应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客观要求。农产品出口从业人员仍以个体和自然经济群体为主,无秩竞争导致低价竞销现象严重,贸易经营秩序有待引导和规范。特别是未能形成高效的组织协调,极大影响整体出口优势的形成,外向型农业发展顶风浪、抗风险能力较弱。

(二)高附加值生产落后,出口规模优势不明显

目前出口的水果、蔬菜和肉类大部分是初级产品,加工和保鲜方式落后,多为新鲜果蔬、果酱等,精深加工产品甚少,产品附加值较低。水果蔬菜等保鲜要求较高的农产品原产地缺少加工产业,大部分作为原料外销。蔬菜出口难以保鲜造成成本加大的情况较为常见。尽管新疆外向型农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现有的出口规模仍然较小,许多出口的农产品多来自陕西、甘肃、广西、海南、山东等地。全区老旧温室改造面积比例只达到25%。生产的反季节蔬菜产量低,新疆冬季本地的蔬菜消费大多数依靠疆外输入,可供出口的地产蔬菜也就更少,难以形成出口规模优势。

(三)金融支持不足制约农产品出口壮大

外向型农业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在品牌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冷藏储运、检验检测、配套机械、销售等各环节都需要较多的资金投人。目前各地方财政补贴有限,金融机构也更倾向于对当地经营规模较大的、经营成熟的外向型企业给予信贷支持,但对资金回笼期限较长的外向型设施农户,以及规模较小起步较晚,贷款抵(质)押物不足的中小型外向型生产企业、外贸流通企业、果蔬保鲜企业的贷款需求满足相对不足。总体上,对比农产品出口的资金需求而言,现阶段新疆各级金融机构还没有专门针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出口信贷、出口保险、担保等金融服务。农产品出口企业以中小私营企业为主,受规模限制,时常发生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特别是在出口旺季,由于缺乏流动资金,无法收购足够的原料来扩大生产,限制农产品出口规模的扩大。

(四)品牌创建缓慢影响产品价值提升

新疆出口农产品品牌建设意识不强,多数企业出口农产品均无品牌,或有品牌却难以体现特色,开拓市场困难。品牌既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又是企业形象的代表。它包含着知识产权、企业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商品和信誉。一般来说,有了品牌也就容易塑造企业的形象,反过来看,在品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企业的整体形象战略,也就更有利于品牌的扩展和延伸。新疆农产品企业多数为中小型企业,缺乏对品牌价值的认识和理解,更缺乏长期的品牌战略目标。同时由于科研能力有限,规模限制,中小型企业难以形成强势品牌。新疆地产农产品污染少,农残少,品质很好,但是市场定位混乱,还远远没有形成地理概念的品牌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得难以体现,影响自身品牌价值的提升。

二、推动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对策探讨

(一)提高科技水平,实现结构优化

应当深入分析和考证中亚国家农产品市场需求状况、供给方式和供给渠道以及中亚各国消费偏好和习惯,以适销对路为原则,合理调整种植结构,特别是针对中亚国家气候特点,扩大反季节蔬菜种植规模,增加出口农产品品种,打造精深细加工产业,尽快形成农产品出口规模优势。通过温室大棚、节水灌溉等基本农业设施的发展,加快以气调保鲜和低温保鲜为主的出口农产品储运系统建设。大力提高冷冻加工、脱水处理、生物发酵和真空包装技术,解决大批农产品短期集中上市的问题。加强农业规范认证区的产地环境监测,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工作,依靠质量站稳国际市场。同时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以果蔬出口为纽带的高效农业体系,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实现新疆外向型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二)培育地理品牌,增强竞争优势

新疆地域辽阔,形成气候条件、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生产保持着很强的地域特色,这为我们培育地理品牌,发展特色农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应当在自然形成的地域产品名称的基础上,整合分散的品牌资源,培育地理标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评选认定。积极支持出口企业和行业协会到境外参展促销,通过亚欧博览会、上海合作组织等平台向中亚拓展市场,增加新疆农产品在其他国家市场的占有份额,为新疆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商品成交,项目洽谈的良好场所,创造便利的贸易和投资条件,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同中国在经贸、能源、科技、农业等领域的合作。

(三)推进电商发展,助力产品出口

新疆有独特的水、土、光、热资源,拥有2000多万亩的特色林果种植区和大规模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为形成跨境电商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可借鉴天津陆路港等沿海发达地区物流港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推动乌鲁木齐陆路港物流项目建设;创建新疆农产品流通公共信息平台,打造国家农村商务信息服务试点县(市),与商务部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形成大数据共享系统,采集、整理和分析目标市场农产品供应、需求和价格信息,及时为企业和农户提供信息服务。同时引导跨境电商企业优化联盟模式,将跨境电商通关模式与现有物流类型平滑对接,以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的跨境物流体系助力新疆农产品出口。

(四)加大资金扶持,构筑企业集群

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项目资金的支持,增加各级财政投入力度,充分调动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建设的积极性,利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奖励等政策,引导银行加大对外向型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产销过程中承担了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开拓市场、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技术进步等多项重要功能,应当积极培育新疆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在税收、信贷、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支持龙头企业按国际化标准组织生产,扩大仓储能力和经营规模,提高对果蔬的精选、包装、保鲜等后期处理水平,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走出国门。以骨干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同类同产品企业的合作,积极促成外贸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以股份制或订单的形式与外贸企业形成利益联结体,从而提高外向型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和综合效益。

(五)优化出口流程,集合行业能量

在进出口企业注册备案、配额许可证申领、经营资质审核、加工贸易审批等业务上,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为增强农产品出口的时效性,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通关成本,进一步改革出口监管流程,将贸管审批、产地认证、检验检疫、监管查验引伸到“田间地头”,业务前置,服务到门。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单一窗口”建设,完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三个一”工作机制,切实提高通关效率,以此提升农产品贸易效益。在进行监管部门业务改革的同时,建立外向型农业发展行业协会,使之成为企业与政府间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积极承担从政府部门分离出来的有关行业服务职能,充分发挥信息引导、科技服务、纠纷处理、行业自律、价格协调、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实施有效对策和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新疆农业生产资源分散、水准初级、模式落后、产销分离、国内为主等制约因素,努力提高外向型农业标准化、信息化、集约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水平,延伸、打造和完善农业经济产业链,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新型农业发展篇7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一直较为薄弱,这对粮食的产量及农业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所以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快对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对耕地的有效保护,进一步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完善,从整体上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的发挥灌区的主体作用,加快灌区节水改造,对农业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建设进行完善,提高农业灌区工程建设的质量,确保工程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实现粮食的稳产增收。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农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人增田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的发展需要强调单产和提质和提效,这就需要充分的依靠科学上的创新。因此需要进一步增加对农业科技上的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形成完善的农业科技发展机制,从而进一步确保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 ,还需要对种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给予充分的重视,所以需要加强研发、选育和推广农产品品种,确保实现良种化。通过各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并进一步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进行完善,使农业科学深入到农户,对农民种植过程中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确保农民种田水平的提升。

三、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

农机装备水平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需要加快农业机械的科技投入,使机械化覆盖更广阔的领域,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特别是需要加快秋粮生产机械化工程,加快生产机械化发展的步伐,从而进一步加快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和保护性耕作等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加快县级农机服务体系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加快促进农机服务产业化的步伐。通过农业机跨区作业及智能调度管理等平台的建设,从而强化农机信息化服务的水平,确保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率的提升。

四、积极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

为了更好的实现农业资源要素的高效利用,则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多功能性进行拓展,以便于能够更好的将农业的优势发挥出来,确保农民收入的增加。通过对农业功能区进行科学划分,对农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明确,加快推动农业在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及观光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开发,因地制宜的发展循环农业,强调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从而确保农业产业体系优势互补的实现。加快推动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市场竞争能力,加快推动农业经济生态效益的实现。并在此基础上引导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农村聚集,确保农业土地增值收益的增加,加快推动新型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五、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为了能够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则需要加强农业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这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这种形势下,需要加快新型农民的培养,使农民文化、技术和经营水平都能够得以提高,引导农民走上农业商品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之路。进一步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加快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实现,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从而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另外还要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以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为依托,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以多元化和多形式的经营方式加强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资源的整合和联合,确保现代化农业发展步伐的加快。

六、强化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构建农业内部循环体系、企业内部循环体系及农户家庭循环体系。强化农村再生资源的回收加工利用,扶持秸秆还田农业技术的研发、改进和普及,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养畜、秸秆气化。积极发展节约型农业,推广以节地、节水、节能、节种、节肥、节药为重点的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减少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缓释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改良土壤。推广应用立体种养等新型高效农作模式。推进生物质能源开发,普及以农村户用沼气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化,努力打造功能多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

七、结束语

新型农业发展篇8

一、积极探索,为新型农业经营业体发展创造了实践经验

1.典型示范引领发展。一是打造“四带百区”牵动发展。围绕贯穿全县10个乡镇的4条主要公路沿线,规划设计了绿色水稻、玉米、大豆、蔬菜食用菌等四条产业示范带和102个示范区,严格把握农时、品种、技术、整地和田间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标准,应用先进的技术、栽培模式和最优良的品种,达到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成为新型经营主体。重点推广的农时标准和种子包衣、智能催芽、毯式育秧、玉米大豆110厘米大垄栽培等新技术,普遍被老百姓认可和接受。二是发动党员干部和能人引带。充分发挥乡村干部和农村能人组织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优势,采取领办、创办、联办的方式组建新型经营组织,改变以往行政命令、简单说教的方式。目前,全县党员、村组干部创建的合作社有324个,占合作社总数的80.4%,其中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领办的有91个;专业大户中有党员大户760户,占大户总数的37.29%。四海店镇宝山村党总支书记逯德民领办的利民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六统一分”(统一品种、统一购买物资、统一整地、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按地(股)分红)的经营模式,吸引642户村民以土地入股,共规模经营土地面积17285亩,实现了整村土地规模经营。目前,全县达到标准的家庭农场发展到17个,经营面积5.44万亩。其中在全省首家注册成立的“大力家庭农场”,规模经营面积2800亩。三是引进龙头企业带动。依托我县是大豆、水稻主产区和木材、特色山产品储量大、品质优等资源优势,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建立“企业+基地+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实行订单生产。目前,加比力羊乳、东帝液态菌、联众食品、大森林山产品等规模经营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2家,经营面积7万亩。

2.强化扶持助推发展。一是政策扶持。制定扶持办法,对规模大、示范作用好的新型经营主体给予资金扶持。在规划、申报项目时重点向专业大户、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的作业区域倾斜,去年实施的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示范、田间工程等项目,受益合作社、家庭农场达200多个。新建的6个智能催芽基地、22.6万平方米大棚育苗小区全部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挂钩,覆盖水田面积30多万亩,并把粮食收储烘干、农机合作社等惠农项目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规模经营大户重点倾斜,全县9个千万元农机合作社,全部依托专业种植合作社建立。二是技术扶持。实行乡镇农技推广区域服务站包专业大户、包种植合作社、包家庭农场,农业科技人员到合作社任职、兼职或技术入股、技术承包,从种到收全程技术指导,大力推广水稻毯式育秧、玉米110厘米大垄双行等新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提高150斤,玉米提高200斤。目前,每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配有业务精干的农机、农技人员负责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指导和服务。三是金融扶持。协调金融机构简化办事程序,放宽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利率,用财政资金担保放大5倍贷款,强化政府与新型经营主体、金融机构的多方合作,探索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截至目前,全县“三农”贷款13亿元,其中向大户、合作社等新型主体贷款达5.8亿元,占45%。

3.规范管理保障发展。一是规范制度。制定了一整套合作社管理制度,重点是严格财务管理,加大监管力度,完善财务管理,切实把农户出资、部门投入、政府补助等资金管好用好,创造最大效益;通过互相观摩、业务培训、指导服务等措施,普及市场营销、信息利用、财务核算、经济合同等方面知识,提升专业大户、农场主、合作社理事长和各类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监督检查,组织相关部门采取抽查和不定期检查的方式深入到合作社进行监管指导,帮助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生产运行机制,杜绝“空壳”现象发生。二是规范生产。在发动党员干部领办创办经营主体的同时,侧重把各业能人培养成党员、干部,借助他们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组织进行标准化生产、现代化生产,既能有效统一种植品种、种植技术,又避免行政干预过多、农民反感等问题发生。三是规范分配。重点在全县推广“按土地面积、按土地等级、按种植作物、按亩提管理费”的合作社分配模式,即根据入社农户之间地力不同和种植作物收益不同等问题,对入社土地按二轮土地延包时的三级土地等级进行评估,收益按地块等级和种植作物种类形成不同的核算单元,分单元设立管理台账,费用、收益独立核算,避免了土地入社后,由于地力差别等导致分配不公问题,使利益分配更趋合理。

4.广辟渠道推动发展。为了让流转土地农民有事可做,使土地流转由短期行为变为长期行为,使之更趋于稳定,我们重点在解决流转土地后农民的出路问题上进行探索。通过推进城镇化建设,坚持产城一体,发展二三产业,提高中心城镇吸纳和承载能力,让一部分农民变市民。同时,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蔬菜种植、奶山羊养殖等项目,为农民搭建创业平台,增加流转后农民自主择业机会。此外,加大技能培训力度,让青年农民有一技之长,增加创业就业成功率。还在76个村成立(下转11页)(上接8页)劳转协会,为外出务工农民和留守人员提供服务,让他们安心放心外出务工。

二、深入查摆,找准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症结问题

虽然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步子不断加快,规模不断壮大,效益不断彰显,但是运行过程中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融资难。可以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都处于起步阶段,原始资本积累不大,特别是发展规模经营、特色种植和养殖的经营主体对资金的需求非常迫切,但由于农机具、宅基地、住房、场库棚尚不能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刚刚起步,尤其是现在金融机构普遍有“零风险”的规定和要求,农户贷款存在额度小、周期短、利率高、可抵押物少、担保要求严的问题,筹集资金非常困难,融资难成为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问题。二是经营风险大且抗风险能力差。现在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土地经营的面积越来越大,而加入合作社的农民还普遍都有保底的要求,这样就使这些新型经营主体承担了较高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经营成本,加之自身积累不足,农业保险又相对较弱,致使他们抗风险能力相当差。遇上较大的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风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有倾家荡产的危险。三是经营主体自身实力不足。目前看,数量虽然多,但质量不高,自身发展实力严重不足,很多合作社缺少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缺少大型机械设备,缺少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尤其是粮食烘干仓储设施严重不足。部分农民的小农意识严重,不愿意承担风险,进市场闯市场的能力较弱,多数是靠数量换效益,而不是靠质量、靠品牌取胜。

三、加大力度,全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

实践看,经过几年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农业转型升级和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力量,今后必须在用好国家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探索创新力度,确保规模不断壮大,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1.要进一步加大教育引导力度。通过宣传引导、组织培训、典型示范等措施,重点抓好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培养,提高思想认识,提升能力素质,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要注重加强指导,推进合作社机制创新和规范化运作,重点研究好经营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连接机制,培育一批相对规范、对农民带动作用较强的合作社,使他们真正成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经营有序、健康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要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加大扶持力度,政策优先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鼓励扶持他们搞好土壤改良、灌溉排水、道路修整等基础建设。要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通过以奖的方式,对达到一定标准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适当奖励,形成导向和氛围。要在专业技术人才上给予扶持,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使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成员以及家庭农场主都成为专业人才。

3.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金融企业要调整经营理念,放宽农业信贷政策,切实把新型经营主体作为信贷优先支持对象,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要创新农村贷款担保抵押方式方法,允许新型经营主体用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大型农机具进行贷款抵押。要不断完善金融信贷体系,把引进金融机构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发展村镇银行、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等新型金融组织,扩大资本来源渠道。同时,也要鼓励引导企业、城市资本成为新型经营主体。

上一篇: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范文 下一篇:统计制度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