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技术范文

时间:2024-02-21 17:01:20

新型农业技术

新型农业技术篇1

【关键词】现代农业技术;农机具;推广应用;生产效率

农业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综合水平。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新型的农业技术和机具的推广势在必行。但是在推广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并提出了相应了改善措施。

一、现代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推广新型农业生产技术是农业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工作效率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传统的农业大国,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人依靠多年的经验,而不是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究其原因一是农业生产者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对于新型技术和设备的排斥心理较强,素质水平有待提高;二是研究出全新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没有在实际生产中进行实验,导致这些研究成果都成为技术储备,有些生产技术和设备即使具备一定的实践性,但也大多没有使用过。

(一)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一项具有技术性、专业性特点的系统工作,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农技推广人员整体存在年龄老化,难以发挥其专业知识,同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整体知识水平更新速度慢,加之受到工作任务较重、缺乏激励优惠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相对不稳定,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推广农业技术推广产生不利影响。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需要由政府承担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但是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工作经费、工作管理力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直接影响着基层地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程,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推广农业技术的手段相对落后,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另外,政府部门制定的关于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政策不能很好的和农业技术推广现状需求相适应,没有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等给予一定的专利保护措施,进而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三)农业企业发展水平不高

农业产业链涉及农产品加工、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以农业技术作为支撑,发展过程表明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比率越大,农业生产效率就提高得越明显。

虽然政府在推广农业技术方面投入了很多人力和资金,但是当前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化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农业技术的实际转化率相对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农业技术在基层地区的推广,同时基层农业企业受到人员规模、资金支持等因素的限制,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技术开发方面的自主研发力度不够,对于农业新产品的开发和新技术推广的支持和推动作用不明显。另外由于农业产业化链条相对较短,基层地区龙头企业多停留于初级加工层面,导致产品的增值力相对较低,不能促进农民参与农业技术推广。

二、基层农村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的建议措施

(一)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

加强对基层地区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让农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农业生产新知识和新技术,让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更好掌握农业生产新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农业实际生产过程中,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同时要注意加强派遣农业技术人员下乡活动力度,帮扶农技人员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推广水平和能力。要严格落实农技部门人员编制,并适当给予一定优惠政策,进而建立起一支高效、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想要加强新型生产技术与设备的推广,必须要先让农业从业人员接受,只有当工作者接受了,才能真正的应用到实践中。通过科学示范、操作指导等多种方式,加强农民对新型技术和设备的了解,转变传统观念,将其应用到真正的农业生产中,加强农业生产,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

(二)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保障

建立健全高效灵活的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形成以政府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综合农业科研、教育、农协组织以及涉农企业为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提供资金支持,切实深化改革和加强农业制度创新力度,积极鼓励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与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除了要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之外,还要加强和相关研究部门的交流,让研究部门也加入到宣传的过程中,提高新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力度。要注意技术和设备的便民化,尽量便于农业从业人员的理解,这样在推广时也更加轻松,更容易得到农业从业人员的认可。

(三)建立示范基地,扩大产规模

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扩大农业产业化规模,以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为纽带,加强与农业企业之间的科技合作,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同时要建立农业产业行业协会,促进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及外贸一体化过程中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提高产业化经营规模和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市场化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推广农机队伍建设,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的推广是指通过实验、演示、培训等多种方式,最终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目的,因此应当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改变传统的观念,鼓励人才深入到基层农业生产活动中,了解农业从业人员的实际需求,根据需求制定相应的推广方案。同时,加大对农业推广单位的资金投入,保证推广活动的顺利开展,进一步实现农业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三、结语

新型农业技术篇2

关键词:新型农业生产技术 新型农机具 推广 应用

中图分类号:S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b)-0141-01

农业是第一产业,是立国之本,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稳步发展的基础。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即使在目前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从事农业的人口依然有43%,远远超过西方发达国家。但是从农业生产效率来看,我国却比较低。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每个农业劳动人口仅能供养3~4个人,而在发达国家,每个农业劳动人口则可以供养百余人。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还需要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在耕地数量逐年减少,人口压力越来越大的前提下。做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典型代表―― 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的应用,一直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最主要推动力。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不仅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而且还可以大幅度的节省劳动力,为其它行业支援劳动力,促进农业生产的转型。因此,长期以来,每一次农业生产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无不与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的应用密切相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始终坚持“通过现代新型农机装备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念,对农机具、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开展补贴,为促进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的推广与应用打下了基础。

1 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的推广与应用的主要问题

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是整个农业科技工作和农机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措施之一,是把科技成果和先进的技术推广应用到生产中的纽带和桥梁[1]。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传统的思想在农业生产中一直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比如因循守旧,过于注重经验等。很多农民都不愿采用新技术,怕带来风险。在这方面,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以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还有限,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另外,我们传统的科研机制不符合新时期农业推广与应用的需要。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研制出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后并没有进行宣传,也没有进行田间的实验、示范和培训,而是以论文和专利的形式结束了。全部当成了技术储备,很多技术和设备即使到了新一代的技术和设备应用了,依然没有被使用过。

2 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的推广与应用的发展策略

2.1 加强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接受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需要的一方面是农民有接纳这种技术和器具的意识,而且还要有相应的文化素质。但是目前很多地区的农村,强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差。因此,要想大规模的推广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离不开培训工作。具体来说,各地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发明白纸、做讲座、技术示范与指导、新项目的详细解读等工作来加强对农民培训、引导,让农民愿意接受新思想、新技术,并愿意配合新的推广项目;另一方面政府要通过一些有效措施加强对外出打工人员的吸引,通过小额贷款、定向资助补助等一系列措施把青壮年劳力留在当地进行农业生产,而且要让这些青壮年劳力从经济上获得真正的实惠[2]。

2.2 结合企业与研究机构开展宣传,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认可

由于过去受传统耕作习惯的影响,许多农民对新型农机具缺乏认识和了解。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农村大集发放宣传单等形式介绍新型农机具的好处,让广大农民提高认识,积极购置、使用新型农机具[3]。在这方面,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农业企业,要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让科研成果切实成为推动农业生产力提高的动力。为此,各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农业企业要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做好产品和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工作。尤其要注意技术和设备的“傻瓜化”,让技术和设备使用起来简便易行,这对高农民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认可程度很重要。各高校也可以借助学生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走到各地方农业生产一线,对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的使用进行指导,一方面促进了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的普及;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自己的生产实践能力。

2.3 完善基层农业推广队伍建设,为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打下基础

农机技术推广是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和新成果通过实验、示范、培训、传授指导及咨询服务等方式,由点到面地应用于生产的活动过程。基层农业推广单位是公益性单位,所承担的是面向基层农业生产的最主要机构,对于新技术、新品种和新设备的采用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基层条件艰苦,很多人不愿到基层农业推广单位工作,再有目前,很多基层农业推广单位的经费都不足,多种问题的共同制约严重影响了基层农业推广工作的开展[4]。因此,基层农业推广单位需要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和人才引进力度,上级也要更多的在经费方面给于支持,保证基层农业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3 结语

建国60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巨大的进步,我们用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为人类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告别了农产品短缺,主要农产品出现了结构性、地区性过剩,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5]。我们正在进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把优质、高效作为农业新阶段农产品的目标。这就需要进一步把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的推广与应用做为重要工作来抓,只有真正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武装了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效率才能获得长足的进步,农民生活质量才能更上一层楼。这就需要农业推广工作者、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农业企业转变观念,有效促进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真正融入到农业生产一线中,为农业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冠军.谈农机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9(6).

[2] 宋涛.浅谈基层林业站专业人才的合理配置[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6(1).

[3] 袁志禄,朴权镇.积极推广新型农机具,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J].吉林农业,2011(2).

[4] 王化热.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

新型农业技术篇3

[关键词] 农业生产经营 农业技术推广 服务 探讨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26-01

一、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必要性

1.基本情况

商城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全县土地总面积21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34万亩,山场202万亩,水面21.95万亩,是部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重点县。全县辖17个乡镇、4个管理(办事)处、1个工业聚集区, 370个行政村,总人口75.45万人。

2.专业队伍现状

近年来,商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虽然得到不断加强,但因多年欠帐,仍不能满足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需要。一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2008年调查全县拥有农业(种植业)大中专院校毕业技术人员134人,其中:农业局系统专业技术人员68人(包含退休人员18人),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业专业技术人员48人,平均每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还达不到3人。2008-2013年,商城县农业局共新招大中专院校毕业生13名。二是工作缺经费。县财政没有专项经费用于农业部门开展技术推广工作,下乡缺交通工具、培训缺设备等问题比较突出;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人员依附于乡政府,也没有自己独立发挥空间,县乡两级都没有专项经费用来开展技术推广工作。三是培训无场所。

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可行性

商城县农业生产以优质粮油、畜禽、蔬菜、水产品、茶叶、蜂蜜、中药材等为主,全县已有40万亩土地用于规模经营,拥有各类种养大户、流通经营大户近6000人,已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07家,其中:部级示范合作社2家、省级示范社5家、市级示范社32家、县级示范社34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15家;家庭农场26家。这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基本上都是各产业的代表,他们既有规模的办公场所、生产基地、机械设备,还拥有大量的实用技术人才,软硬件水平都达到了较高的程度,可以承担起农民技术推广服务的重任。

商城县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它可以实现上联县、乡农业推广单位,下联组织成员,把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在农业新品种推广、技术集成、机械使用等方面起着示范带动作用,弥补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最后一公里”的“断层”问题,成为农业科技入户的有效载体。

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几种形式

1.通过农业部门技术人员指导农业生产参与技术推广

县、乡两级农业技术人员指导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从事农业生产,进而将先进技术扩散至全县,是现阶段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主要形式。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基本上和农业部门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关系,县农业科技人员对其生产经营给予指导、建议并提供技术支持,有的生产经营主体从成立到壮大都伴随有农业科技指导人员的辛勤汗水。另一方面,科技人员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的生产操作平台,可以不断开发、引进农业新技术,推动全县农业技术实现跨越发展。

2.通过直接从事农民科教培训参与农业技术推广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直接参与农民科教培训工作可以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作为学员实训基地。商城县农广校每年都会根据开展的农民科教培训工作,选择一批综合条件优良的生产基地供学员实践,生产基地为学员提供教学设备并指导学员实践活动,农广校按照签订的协议给予生产基地一定的培训经费。二是被选拔为农业科教培训基地,直接承担学员培训任务。

3.通过实施农业项目来参与农业技术推广

实施农业项目是目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另一重要方式,在项目建设的同时可以有力提升生产经营者的技术水平。例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示范县建设、粮油高产创建,这两个农业项目已在商城建设多年,项目涉及乡镇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田大户、家庭农场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有力地提升了全县农业科技综合水平。

在当前农业生产越来越依靠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央逐步加大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扶持之际,农业部门的项目建设正加快向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倾斜,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整体水平基本上代表了这个县的农业科技水平。

4.通过开展有偿技术服务促进农业技术推广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技专业服务公司等生产经营主体利用人才、机械等资源优势为普通农户开展有偿技术服务,可以让农业科技的提升惠及到商城县山区广大农业生产农户,尤其是在当前农村越来越空心化、老龄化,普通农户通过购买社会化、专业化的农技服务,农村“3860”部队种好田也不会只是梦想。商城县有部级示范社高科农机农艺公司,该公司建有大型的育秧工厂,组建有专业的农机服务队伍,为全县农户提供育秧、机械作业社会化服务。

5.通过出售生产资料来推动农业科技推广

现阶段,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生产示范下,农民的种子、农药、化肥、机械等生产资料逐渐依靠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渠道来购买,有些产供销一体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了能收购到品质好的农产品,都选择将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生产设备提供给农民,并传授农民适用的生产技术,这也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农业科技的推广。

参考文献

[1]林毅夫著.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 上海三联书店, 2005

[2]高启杰主编.农业推广学[M].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3

[3]罗伟雄,丁振京编著.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制度[M]. 时事出版社, 2001

新型农业技术篇4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S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087-01

进入新时期后,农业领域也经历了全方位的技术改进。对于农业领域而言,在调整产业构架的基础上引入新型的农业技术,这样做有助于保障科技兴农,同时也为广大农民赢取了优良的市场收益。农业技术应当构成农业体系的关键点,只有引进新型的农业技术那么才能促进最根本的农民增收,提升农业的整体产能。依照农技推广的基本思路,博州密切结合现阶段的农业现状,在长期摸索的过程中获得了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相应对策[1]。在新形势下的致力于推广新型农业技术,密切联系农民与当地部门,为科技兴农提供了优良的服务载体。

一、推广农业技术的现状

从现阶段来看,负责农技推广的相关部门与广大农民已经构建了协作机制,在此前提下多方密切配合,共同来推广新时期的农业技术。博州地区依照自身的特性,拟定了关于农技推广的明确机制,这种措施有助于普及新型的农业技术。为了增加农业领域的产能,有必要运用新型的措施和手段来减少成本,从而服务于农民增收。近些年来,博州地区经过摸索,已经拥有了相对健全的农技推广体系,然而仍有待加以改进[2]。具体而言,博州在推广农业技术的进程中具有如下现状:

1.欠缺必要的资金

基层农技人员作为推广农业技术的主要执行人员,如果受到资金制约那么将会很难致力于推广技术。由此可见,欠缺资金的现状在根本上阻碍了长期性的技术推广。作为政府部门,对于当地的农技推广并没有给予足够的投入,因此也制约了新型技术的普及。某些情况下,对于新型的农业机械以及相关技术并没有投入足够资金,以至于无法引入新型技术。受到经费缺口的限制,农技推广的进程就会被减缓。

2.亟待提升人员素养

从目前来看,博州地区部分乡镇场负责农技推广的技术人员并没有达到优良的素养和水准,有待提升人员素养。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主要靠基层技术人员来完成,如果欠缺必要的农技培训,那么这类人员就无法掌握所需的农业技术。因此,现阶段的农技推广负责人员仍欠缺必要的学历与综合素养,无法做到密切结合基本技术原理与农业实践。有关部门对此如果设置了较低的薪资待遇,也很可能导致农技推广人员欠缺必要的热情。

3.缺乏明确的职责

负责推广技术的基层农业部门并没有明确职责,关于职责划分仍存在含糊性。实际上,这种现状削弱了部门职责。具体在运行时,农技推广的负责部门通常也并没有指派人员深入农业一线,因此无法真正明确农技推广遇到的各类阻碍。到了具体落实时,就会感觉到较强的阻力[3]。各部门由于欠缺最基本的责任机制,以至于模糊了自身的职责,这种状况亟待加以改变。

4.缺乏辐射带动作用

农技推广不能缺少示范田的辐射作用和示范作用。作为基层的技术推广人员,需要运用示范田来进行技术演示,从而起到技术辐射的作用。在推广新型农业技术时,家庭农场以及大型农户也应当起到必要的示范与带头作用,通过树立典型的方式来推广新型农业技术。但是从目前来看,家庭农场以及农业示范田的技术辐射作用并没有充分显示。由于缺少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带动作用,导致较多农户对此仍缺乏积极性,很y意识到农业技术给自身带来的增收价值。

二、探求完善对策

推广新时期的农业技术,这种做法可以为农业的长期进步提供推动力,有利于加快农技推广的进程。与此同时,农业技术也体现了核心性的价值。面对新的形势,博州地区的相关负责部门有必要做到因地制宜,密切结合技术推广的现状来探求可行的完善思路。详细来看,关于农技推广应当给出如下的完善措施:

1.满足基本需求

推广新型农业技术的根本目标就在于满足农民需求,以此来促进增收并且带动农业综合效益的提升。由此可见,对于新型农业技术在进行推广时,有关部门就应当紧密结合农户的基本需求,致力于满足需求。作为农技推广部门而言,有必要密切沟通农民,对于受到农民喜爱的新型农业技术应当给予优先推广。在推广某项新型农业技术时,有关部门也不应当忽视农民对此类技术的认可与接受度,倡导自愿参与新型技术的推广活动[4]。只有这样,对于农民意愿才能给予充分尊重。

2.健全推广机制

面对新的农业技术形势,农技推广部门要意识到健全机制的必要性,在此前提下致力于修补机制漏洞。具体的措施为:转变单一的机制,明确各部门及其内部人员的职责。在保障农民满意的基础上,才能构建更健全的农技推广体系。例如近些年来,博州地区逐渐尝试了多元化的农技服务模式,密切结合了有偿与无偿两种类型的农技服务[5]。在政府主导下,更多农民也真正意识到新型农技给自身带来的良好收益,从而调动了参与热情。

3.增加必要的投入

推广新型的农业机械或者农业新品种,这种过程都不可缺少资金作为基本支持。有关部门若能增加投入,那么就可以在根本上扶持新型技术,同时也能为农民赢取更多的收入。应当明确的是:推广农业技术属于公益事业,政府有必要综合运用多样的手段和措施来吸收投资,不断致力于推广新型农业品种。在培育人才时,有关部门也应当保障足够的培训资金,通过开展培训来提升人员的综合素养。

结论

推广农业技术的根本宗旨就在于提升农业产能,服务于长期性的农民增收。从现状来看,博州已经构建了技术推广的基本体系,对于新型技术也给予了重视。然而受到传统认识影响,现阶段在推广农业技术的进程中并没有实现完善,仍有待长期的提高和改进。这是因为,农业技术在进行推广过程中仍不具备健全的机制,同时也欠缺必要的投入资金。如果能明确农技推广的弊端与现状,就可以依照因地制宜的宗旨加以完善,逐步健全现有的推广体系。在未来的推广实践中,有关部门及其人员还需要摸索经验,在此基础上服务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综合水准提高。

参考文献

[1]蒋和平,孟俊杰.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 农业科技管理,2012(05):61-64+67.

[2]马杰. 浅析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与对策[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0):232.

[3]张松杰,王尚遥于醒等. 河南省周口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与对策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2(15):41-42.

[4]何秀梅.浅析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与发展对策[J]. 农业与技术,2012(09):30.

新型农业技术篇5

关键词: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策略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土地资源的短缺,全世界的主要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技术创新问题。我国由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规划、同时由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量的转移,所以想要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就必须要进行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创新。

1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

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创新就是在注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基础上进行农业技术创新,用高效的技术开发、研究、转换等手段,进行资源的创新分配、创造更多的农业价值,增加农民的收入[1]。

2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2.1农业技术创新活动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前期,主要是进行农业技术的创新研究、比如:农业种子的发育研究、农业收割机械的研究、喷洒农药化肥技术的研究、播种技术的研究、农业病虫害的研究等。所以在这个时期农业技术创新可以说与农业的经济增长没有任何的关系。但是,随着这些农业技术的创新活动运用到真正农业生产中的时候,将会极大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比如:新的高产玉米种子的应用可以使玉米的产量得到增长。新型联合收割机的使用可以极大的提高农业收割的效率、我们就以玉米的收割为例子,一个三口之家一天的手工玉米的收割数量仅有1000~1500kg,而大型的联合收割机一天的效率是3个人手工玉米收割效率的10倍以上。而喷洒农药化肥技术的革新可以达到的效果是使用更少的农药化肥达到农作物不受病虫害的侵扰,保证农作物的健康。所以说,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有着紧密的联系。

2.2农业技术推广水平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中国有许多的新型农业创新技术,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使得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收到了影响。比如:许多的农村地区因为过去信息的闭塞和缺乏农业生产的投资,对于许多的新技术不了解、即使对一些有所了解因为缺乏资金也无法马上使用。现在,许多的农村地区都用上了增产增收的玉米种子,农业的产量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这些增产增收的玉米种子不是近几年才研究出来的,而是早就研究出来了,由于种种的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所以直到现在才得到广泛的应用。大型的联合收割机也是如此,因为推广工作的不到位和过去农民对农业投入力度小、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即便是现在,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使用联合收割机进行农业产品收割的也非常有限,许多的农民依然使用传统的手工方式进行玉米、花生、黄豆、高粱、小麦等农作物的收割[2]。

3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策略

3.1国家要加大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

进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必须要加强国家的扶持力度。无论是农业种子的技术研究、新兴化肥农药的喷洒技术,还是大型联合收割机的推广以及技术改进都必须要国家进行强有力的资金和技术扶持,否则是不可能完成的。

3.2两者之间要进行有力的成果转换

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策略是注重成果之间的转换。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创新可以极大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增产增收,反过来、农业经济的增产增收效果也会促使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工作更有效率的进行。比如:农业经济增产增收后,许多的农民就有足够的资金和很高的认识,购买新的增产增收的农业种子和先进的联合收割机,这些行为都会促进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

3.3大量农业科技人员的投入

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创新离不开大量农业科技人员的投入。农业技术创新活动归根到底是需要专业的人才来完成的。把各有所长的农业科技人员投入到具体的农业技术创新工作中,研究出适应我国农业特点的科技成果并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去,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4结论

在农业土地资源短缺、农村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今天,进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方式不仅会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也为我国农业整体的改革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李淑娟 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朱里街道河滩社区

参考文献:

[1]姚延婷,陈万明,李晓宁.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8):122-130.

新型农业技术篇6

1 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作开展情况

1.1 唐河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唐河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止目前,全县已注册登记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37个,合作社社员已发展到8099人。其中,发展种植业专业合作社302个。拥有部级示范社6家,省级示范社7家,市级示范社23家,县级示范社23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1.1 组建方式多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一是大户创办型。二是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领办型。三是村集体组织牵头型。四是企业带动型。

1.1.2 合作空间开放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破了农村行政区域的局限,从而实现了地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

1.1.3 技术服务专业化。成立较早、发展较为规范的合作社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经营体系。

1.2 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形式做法

――强化扶持,推动发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的农业项目优先给予扶持,支持合作社在基地建设、新技术应用等方面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

――加强宣传,引导发展。农技推广部门开展专题调研,召开学习贯彻座谈会,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法律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开展有奖问答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形成关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

――培育典型,带动发展。重点抓好“四个一”的落实:一是建立一套内部管理制度,强化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合作社内部规范化管理;二是健全一个权力机构,社内重大事项由社员大会或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三是健全一个财务审核监督机制,由监事会负责实施对合作社发生的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事项进行逐项审查;四是设置一社务公务栏,及时公布合作社重要事项,按季公开财务收支明细情况,接受社员监督。

――深化服务,促进发展。农技推广部门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市场、技术等信息服务,指导合作社完善章程、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运作机制,使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轨道。

1.3 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取得的成效和启示

1.3.1 主要成效:

――完善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服务网络,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加快了土地流转,带动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科技运用水平。通过新型农民职业培育,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使农业科技运用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示范引导,技术指导,辐射带动,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产增收成效显著。

1.3.2 主要启示:

――政策引导,组织领导是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保障。

――项目扶持,资金投入是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举措。

――科技注入,示范带动是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手段。

2 当前农技推广部门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相关扶持政策和主要技术需求问题。相关扶持政策:一是改进财政直补方式,扶持资金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二是健全农业风险机制,支持新型主体参加农业保险;三是支持新型农业主体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平台服务水平;四是制订相关配套措施,为新型农业主体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主要技术需求:一是农业生产信息化技术;二是农业经营信息化技术;三是农业管理信息化技术;四是农业信息服务技术。

2.2 当前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规模偏小,经营化程度低。实质性的运行规模小,经营化程度低,有其名无其实;个别合作社其生产方式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个体农民家庭,经营上也是各自为政,合作社名存实亡。

――内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完善。合作组织发展不规范,管理机制不健全,内部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工作的随意性较大。

――组织化程度低,综合服务能力不强。具体表现在:1、销售网络不健全。2、社经营领域拓展空间狭窄,品牌建设步伐缓慢。3、社因周转资金困难、公积金积累不足。这些都影响和制约着合作社的长远发展。

2.3 农技推广部门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3.1 农技推广条件有待提高。从事农业生产一线技术服务,由于交通不便,待遇低,吃苦受累等,往往限制了农技人员的个性发挥。

2.3.2 农技推广手段亟待改善。要以“讲给农民听”,转变为“做给农民看”,从“只讲不做”转变为“边进边做”,采取“四个一”模式推进科技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3.3 农技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低。在实际操作中,突显出农技人员知识储备不够,专业不专,与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主动更新意识不强。

2.3.4 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农民集资经费无法满足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

3 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策建议

3.1 农技推广部门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建议

3.1.1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社会各界创办领办合作社的积极性。从上到下形成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共识和社会氛围,鼓励更多的经营大户、农村能人、基层农村干部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主动挑起带领农民共同富裕的担子。

3.1.2 抓政策落实,扶持合作社快速发展。制定并落实符合有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设立合作社发展专项资金;对示范社实行信贷优惠政策,降低贷款利率,简化信贷手续;积极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

3.1.3 抓典型示范,增强合作社带动能力。实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发展与规范同步,从而达到整体推进、全面提高的目的。

3.1.4 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对运营规范、发展潜力大、开拓能力强的合作社,建议财政部门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现金进行奖励,对经营混乱、连年亏损的合作社予以注销。

3.2 新常态下农技推广体系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工作重点、思路和对策

3.2.1 工作重点:着重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围绕主导产业,服务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等。

3.2.2 工作思路:一是发挥专业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的“雁头带领”作用,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队伍建设;二是整合培训资源,强化培训力量,扩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受训面;三是加强信息宣传引导,构建农技推广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体系;四是实施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制度,促进知识更新、技术更新。

3.2.3 主要对策: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服务,统筹“科教推”资源配置使农技推广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经营相结合;二是用网络信息构建县、乡、村农技推广服务新型经营主体平台。三是用城乡一化化理念促进传统农技推广向现代农技推广转变,使新型经营主体巩固发展。

新型农业技术篇7

关键词:技术扩散;技术创新;研究水平

一、国外研究情况

(一)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过程

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历史很长,而国外对此的相关研究则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时欧洲社会科学的发端。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的加布里埃尔•塔尔在1890年发表的《模仿律》中提及要研究“在给定100种不同技术(工业过程)下,为何其中10种得以推广而其余90种被遗忘①”的原因,并将扩散概括为模仿定律。旨在研究一个社会在引入一项变革后的影响的早期的“英德传播学派”被认为是扩散研究的另一根源,对后来的社会科学家给予传播研究的重视起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到了上世纪40年代,在美国衣阿华州,瑞恩和格罗斯对杂交玉米种子的扩散方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调查,创建了典型的扩散研究设计方案并发表了著作,自此以后,技术扩散相关理论的地位才确立起来。上世纪50—60年代间,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中,农村社会学家开展的扩散相关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进入“快车道”,其研究领域遍及人类学、农村社会学、教育学、地理学、传播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等。其中,瑞典地理学家哈格斯特朗构造了十分著名的“空间信息域”模型,该模型成功模拟了农业技术的扩散过程,同时为农业技术扩散空间过程的相关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虽然有关农业技术扩散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基本上都集中在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前者在宏观上分析技术的扩散过程以及技术最终被采纳等相对比较广泛的问题,后者则更注重采纳方所做出的决策对技术扩散的影响,突出有意识的主观经济行为。

(二)农业技术扩散的宏观层面研究

宏观层面的扩散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块:(1)过程研究。此类研究多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或康柏次函数来模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农业新技术表现出来的扩散过程,研究表明,一般来说农业技术扩散过程呈现出“S”型曲线运动轨迹,但不同技术的扩散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针对不同技术扩散的差异性,罗杰斯和曼斯菲尔德认为影响扩散速度的关键因素是信息的传播,由此提出了著名的“传染病模型”。拖拉茨基、克莱恩的相关研究表明,创新的相对优势和相容性与扩散速率呈正相关关系,而创新的复杂程度则与之呈负相关关系。但“传染病模型”的提出却遭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他们认为传染假说中关于“假定潜在采用者获取创新信息后立即采用创新和假定所有的潜在采用者在接受技术中的公平性”的相关内容并不具有现实意义。事实上,由于现实中种种原因,比如潜在采用者的文化程度、经济条件、信息获取渠道等等,都会导致对创新信息接受机会的不均等;(2)扩散模式。农业技术扩散的模式有很多,根据市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大体上可以分为政府计划推广模式、政府和市场作用综合模式以及市场分散作用模式,市场在这三种模式中的作用越来越来突出。按照经济运行机制,可将技术扩散模型划分为集中型、综合型和非集中型三大类,集中型在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非集中型在市场机制基础上,而综合型是处于两者之间的综合状况;(3)扩散机制。农业技术扩散机制指的是系统内部各个结构要素之间、功能要素之间和传输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原理和方式。农业技术扩散过程存在相当复杂的作用机制,格鲁尼格认为哥伦比亚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有七个结构约束领域:市场极端不稳定、土地分配不均、交流设施不足且质量差、现代生产投入的分配不均、教育不足,不注重实践经验、信用制度排除大部分的农民、信息不灵。根据他的理论,在技术扩散的过程中,如果这些制度方面的因素无法得到解决或控制,扩散速率就会大打折扣。黑文斯曾表示,农民社会中大范围技术变革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了来自社会结构方面的障碍,如土地制度、制度参与、经济隔离、财富的不均等。一项新技术在社区内扩散失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考虑到社区成员财富的巨大差距、潜在采用者的异质性和社会状况的不同;(4)扩散模型。继“传染病模型”提出后,一些学者又提出了诸如Bass模型、Sharif-Kabir模型、NUI模型和GRMⅠ等模型。随后又出现了如重力模型、最大熵模型等技术扩散的空间展开模型和时间—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空间—时间模型等时空展开模型。虽然这些模型的出现极大便利了农业技术扩散的相关研究,但由于其高度抽象了技术扩散的过程,模型缺乏足够的的解释力,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三)农业技术扩散的微观层面研究

微观层面的农业技术扩散侧重于研究技术在个人间的扩散即技术决策过程。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潜在技术采用主体的分类、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因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受教育程度、风险偏好、价值观及沟通行为方式的不同,潜在技术采用者存在差异性的采用行为。对于新技术采用的决策,罗杰斯将这一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认识阶段、说服阶段、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证实阶段。不同的阶段会受到不同变量的影响,例如技术采用主体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本身存在的局限性等。

二、国内研究情况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有关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才逐渐开始,主要侧重于研究我国农业技术的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但可惜的是,相关研究并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研究成果较少,相关的文献也有限。近几十年来,由于我们农业问题比较突出,如环境问题、农产品价格和质量问题、耕地面积大幅减少、生产成本上升和农业技术落后等问题,国内学者也高度关注农业技术创新和扩散方面的研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扩散模式和模型、扩散机制、推广体系、影响因素。

(一)扩散模式和模型

在农业技术扩散模式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刘怫翔等提出的政府主导型和农户需求主导型的农业技术扩散模式、学者国亮提出的传播型、指导型和交互型农业技术扩散模式以及齐敦品提出的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结合型农业技术扩散模式。国内农业技术扩散模型的研究至今仍停留在对国外现有模型的简单推广和模仿,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二)扩散机制

扩散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和方式构成了技术扩散的机制,农业技术扩散机制是解决我国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不衔接等难点问题的关键。相关研究比较突出的成果有:(1)刘志澄提出的农业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2)高启杰等提出的包括政策体制和异质体制的农业扩散机制;(3)顾焕章提出的包括供给机制、需求机制和引导机制的科技成果转化;(4)陈会英、胡瑞法等人提出的农民技术需要动力机制等。

(三)推广体系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几十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完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技术扩散体系。然而,由于过去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技术扩散中仍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在现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原有的技术推广体系已基本不再使用。针对我国目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计划中经济痕迹仍十分明显的问题,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的调研考察并提出观点。例如常向阳和赵明基于产业链角度的重构,认为现行农业技术扩散体系内的调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暴露出来的问题,必须对其进行变革和创新。

(四)影响因素

农业技术扩散实质上是一个诱导农民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行为的过程。影响农业技术有效扩散的因素有很多,许多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陈学志、胡虹文、刘笑明,贾延华、段宜超,李同升、国亮等人认为农业技术在扩散过程中会受到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技术本身因素、自然环境、区域性特点、技术信息传播渠道、经济条件和农民素质等。

三、结语

迄今为止,国外相对于国内对于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更加成熟和系统,研究层面也比较深入,学科之间关联度较强,研究内容宽泛,兼顾微观和宏观,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而国内对于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相关研究还不够完善,研究成果较少,并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学科。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借鉴国外关于农业技术扩散的经验,结合各个学科,重视学科之间的综合发展,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结合我国实际,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

注释:

①加布里埃尔•塔尔:《模仿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参考文献:

[1]HagestrandT.Innovationasaspatialprogress[M].Chicago:U-niversityofPress,1967:12-14.

[2]RogersEM.Diffusionofinnovations[M].NewYork:TheFreePress,1983.

[3]卫明凤.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理论的发展综述[J].中国科技信息,2015(16):24.

[4]徐玖平,陈学志.旱育秧技术扩散模型与实证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1(1):14-19.

[5]胡虹文.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技术扩散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5):73-75.

[6]常向阳,姚华.我国农业技术扩散的障碍因素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1-23.

[7]郭霞.基于农户生产技术选择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8]王永强,朱玉春.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9(1):107-111.

[9]国亮.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扩散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13-14.

[10]任凯,赵黎明.基于SI模型的农业技术扩散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9(4):62-65.

[11]李普峰,李同升,满明俊,李树奎.农业技术扩散的时间过程及空间特征分析—以陕西省苹果种植技术为例[J].经济地理,2010(4):647-651.

[12]张伟,朱玉春.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综述[J].科技与经济,2012(5):52-55.

[13]李海侠.农业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作用与策略[J].中国外资,2013(15):53.

[14]田华蓓,田向东.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国际经验及国内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5,12(1):72-73.

[15]马江英,朱世海.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技术扩散研究[J].散文百家,2014,10(9):14-15.

[16]李俊利.我国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扩散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17]李季,任晋阳,韩一军.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综述[J].农业技术经济,1996(6):48-51.

[18]余作斌.农业技术扩散国际化的经济学分析[J].特区经济,2007(7):86-88.

新型农业技术篇8

1)从农业的技术创新供给来源来看,无论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企业的R&D或者技术引进都是农业技术创新研发的源头。其中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是湖北省农业技术创新供给的最主要来源,而企业的R&D和技术引进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据统计,湖北省有研究机构157个,其中农业科学领域65个,占41.4%。这一比例充分表明科研机构的农业类成果的重要性[6]。当前体制下,湖北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科研活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因此科研创新活动的选题受到政府意向及目标的影响,缺乏动力去了解农民生活生产及市场适用技术的需求,造成了供需双方信息的偏差。因此,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恰好弥补了这一弊端。2)从技术创新的采纳动力机制来看,在共同的目标驱动下,新技术供需双方更加容易实现耦合。而湖北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作为技术供给方担当了主力军的作用,其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并非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是为了提高学术上的造诣,追求学术声望;再者,技术需求的主体需要与时俱进地搜寻、采纳新技术获得生产上的优势,向来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如此一来,由于供需双方所面临的动力激励不同,农业技术需求与供给的脱节在所难免。这就需要一个主导者来调节以实现农业技术创新研发与扩散的对接,科研机构能恰如其分地扮演这一角色[7]。

2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形成及特点

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是指以农业科研所及高等院校设置的农业研发机构为创新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和中介组织为主要技术推广主体,以传递知识性技术为其主要目标,集创新理念、研发活动、成果转化、批量生产到市场推广为一体,并以农民为最终受体的新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产学研合作形式是构成这一体系的重要基础。科研机构是该模式的创新主导者和组织管理者,而政府完全放开权力,只提供政策性资金支持,科研机构可以直接领导和委派高等院校等机构完成任务。科研机构主导型首先采集信息,通过农村实地调研了解农户在技术方面的需求,然后进行创新研发,将农业技术研究成果与信息传播到农村,供农民学习采纳。因此,政府是该类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经济支撑和政策支持,而科研机构则是其知识技术发源地和科研成果入海口[8]。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最大的特点是科研机构具有特殊的社会地位,它既充当了农业技术发明主体,又充当了农业技术首次商业化使用主体的角色,在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种特殊地位使这种模式在农业技术创新方面具有其他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在科研机构中,农业科研人员既是农业教育人员又可能是农业推广人员,因此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扩散等功能在这种类型的农业技术创新模式中能够达到很好的结合,有利于产学研一体化和技术成果的转化。此外,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经常出现核心技术不能突破的问题,而科研机构具备突破这种核心技术的能力,能及时给予技术支持[9]。在农户主导的农业技术创新模式中,农民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市场信息敏感度,导致科研机构和高校大量的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投向无门,而科研机构拥有发达的信息体系和优秀的专业人员,能及时向市场推出新技术。正是由于科研机构特殊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以科研机构与公司、企业的地位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是农户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和市场企业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有效结合的中间模式,更具实用性和有效性。同时,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具有较强的自组织性,容易实现信息流、物质流、技术流三者的协调统一,该模式的主体为科研机构,多翼指企业、高等院校、政府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如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等)为参与者,双驱指外部市场机制的驱动力和内部竞争与协同机制的驱动,因此,这一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又可总结为“一体多翼双驱自组织”创新模式。

3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运行分析

农业技术创新系统不仅是开放系统,而且是非平衡态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农业技术创新系统与外部环境以及系统内部各主体之间都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创造出农业技术相应成果,从而形成农业技术创新系统中的涨落,这种涨落主宰着农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发展方向和模式,这就必须用到自组织理论。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复杂的系统理论。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的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没有外部力量强行驱使的情况下,内部各要素是如何协调运作,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因此下文应用自组织理论思想研究农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演化问题,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分析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链模式的运行[11]。

3.1内部驱动运行机制

3.1.1以内部主体要素之间的竞争与协同行动为内部驱动力

该模式的主体部分是科研机构,它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承担者,而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信息等各要素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农业技术需求主体和交易市场。因此一项创新活动的完成离不开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各要素的分工与合作。首先,从事农业技术创新系统的不同活动对应着不同的主体要素,以及从事相同活动的不同主体要素之间,都存在竞争。根据不同主体在知识储备、实践经验及身心状况等方面的差异,这些竞争既可以表现在仪器、工具、设备等物质手段上,也可以表现在工艺、方法、流程等知识手段上。正是这些竞争使农业技术创新系统内部充满活力,不停留于现状,不断创新与完善。其次,在市场经济风向标和政府政策的指引下,农业技术创新系统各主体要素为了长久的生存与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任务,相互合作,以实现共同的农业技术相关产物。正是这些内在要素的整体协存共变性使农业技术创新系统内部不断重组与进化。总之,农业技术创新系统运行的根本动力来自于这些内部主体要素之间的竞争与协同行动,体现了农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本质。

3.1.2以科研机构为主体参与农业技术创新整个过程

从创新理论上讲,科研机构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主要负责实现农业技术需求主体(特别是农户)与涉农企业及市场的对接,在农业生产者日常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业技术基础上创新研究,使之成为可以产业化的农业技术成果。其原因是科研机构拥有一大批专业从事农业技术创新的科研团队,同时既有农业技术创新的愿望,又有农业技术创新的条件。科研机构不但积极参与农业技术创新,同时利用专业人才、充足资金、先进设备等开展自主创新,致力于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带动农业生产。目前,大多数的农业科研机构功能已不仅仅停留在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上,而是更多的转向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从创新实践来看,当农业技术需求被科研机构认识到后,科研机构就会根据农业技术需求产出相应的农业技术相关成果,并据此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这将在创新研发环节的不同主体之间形成涨落。涨落创新给系统提供了选择对象,一旦系统选择了某种涨落,该环节的涨落会得到其他环节的响应,这种响应使得这一涨落不断放大,引起的巨涨落就会影响系统的演化。科研机构将最终主宰整个农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演化方向和模式,充分体现科研机构主导创新链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同时,科研机构及相关联的各环节还充当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既负责下游部门与上游部门的信息输送,又与产业链外部进行信息交流,使需求信息、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在这一自组织系统内畅行无碍。

3.2外部驱动运行机制

3.2.1以科研机构为主导驱动农业技术创新

从农业技术创新的诱因看,农业技术创新主要是由市场因素、技术因素以及市场与技术的混合因素所驱动的。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以科研机构为主体能够及时掌握市场的技术需求情况,同时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发明,在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的综合因素驱动下,农业技术才得以不断地创新。针对市场导向的变化,对该模型的具体运行过程加以描述。即现有的农业技术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农业技术需求主体迫切需要新的农业技术满足生产活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调研获取这一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研发计划,并将市场信号传达给政府部门,获得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扶持,随后投入研发新技术。在此过程中,市场导向的变化就是该系统运行的外部驱动力,而一项农业技术创新相应成果作为创新过程的随机涨落能否被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就需要市场的检验。科研机构充分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组织专业人员在市场进行推广和试验新技术成果。

3.2.2以科研机构为主导推动农业技术扩散

农业技术扩散是指从农业新技术、新发明从创新源头开始向周围传播,被广大农户和涉农企业采纳并使用的过程[12]。农业科研机构通过建立以政府、企业及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的多渠道技术传递途径,保证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最终传递给农户,从而使农业新技术、新发明在较大范围内得以应用。创新的技术成果一般以知识产权的方式出现,例如农业气象信息、农田水利与土壤改良技术、农业经营管理方法等非物质形态,有时则以物化的形式出现,例如高端农业机械用具、转基因种子、新型化肥和农药等物质形态。在传播和扩散新技术的过程中,技术既可以以独立的非物质形态传播,也可以与物质载体结合起来一起传递。那么,科研机构将依据研发技术的表现形态进行技术流传递。科研机构应农户所需,研发出新品种、农药及肥料等生产资料时,技术流以物化的形式出现并与信息流相结合,捆绑式地推广[13]。

3.2.3以科研机构为主导促进农业技术应用

农业科研机构不单是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基地,也是一个较好的推广展示平台,通过科研项目合作、实验示范园区建立、技术人员培训、直接教学等途径,转化到农业生产,最终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得以实践运用,成为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样板。农业科研机构将引导农民种植农业新品种、采用农业新技术,从而推动农业科技的产业化发展。当科研机构向市场普及推广某种高产有效的新耕作技术时,技术流则以独立的非物质形态出现。即科研机构将该技术以知识产权的方式输出到涉农企业,涉农企业进一步将这一创新技术与农业生产资料相结合,投入生产、加工,推广到市场,市场实现技术扩散的角色,进而农业技术需求主体从市场获取所需,市场机制将供需信息反馈给科研机构,至此完成了创新链条第一轮的运作。接着开始新一轮创新,最终会形成一波接一波的创新浪潮。

4结论与思考

科研院校为主导的农业技术创新模式以科研单位及高校为技术依托,因此在农业技术创新的源头—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利用了湖北省农业资源大省和科教资源强省这一优势。由于科研机构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推广的现象,因此,采用这种模式能有效地结合技术的供与求,实现从技术研发到应用推广的一系列农业技术创新过程,是农业技术创新的理想模式,而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科研机构集研发、培训、推广于一体的特征,使它在农业科技工作中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不仅有助于解决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问题,而且有利于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的一体化发展,以及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效率,有着其他企业、机构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如果单个企业直接从农业技术需求主体了解其所需技术从而进行研发,这一过程要耗费较高的交易成本,而科研机构是由以科研为职业的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的人员组成,具有广泛的信息渠道以及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并且能及时把握市场行情的变化,科研机构功能的强化则可以节约流转成本,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因此,这种模式是适应湖北省农业现状、值得在农业领域推广的较好模式。虽然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与省政府、知名企业的成功合作案例等一系列的实践证明,科研机构为主导的农业技术创新模式不仅有利于解决农业培训,科研、技术扩散等相互脱节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现实困难,更好地满足农民需求,对于提高湖北省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最终实现农业科技化现代化也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随着科研机构功能的不断强化,运行资金将日益充足,内部推广人才比重将不断提高,科研机构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进行自主投产和推广,进而真正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这时,金融机构、企业和推广组织在这种模式中的重要性逐渐降低,这种模式将过渡为真正意义上的以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农业技术创新模式[14]。

上一篇:语言教学的概念范文 下一篇:公司统计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