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分析范文

时间:2024-02-18 15:23:43

新媒体传播分析

新媒体传播分析篇1

1 新媒体新闻传播模式转型的必要性

在网络传播出现之前,专业媒介组织对信息的流向和流量具有强大的控制力,传统“单向议程设置”现象普遍存在。

1.1议程设置的主体主要是传统媒体

因为其掌握独有的媒介资源,因而在传播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信息的与传播集中在少数专业媒介组织受众。专业媒介组织完全有能力对议题进行有意识的选择和排序,受众则相对被动,缺乏同时接触多个媒介的有效渠道,其自主性的发挥不过是从常接触的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中去选择。

1.2议程设置的关系主要是传――受支配型

传统媒介环境下,专业组织媒介在传播关系中占主导地位,受众一直处于支配被动地位。网络媒介环境下,当受众被“解放”后,议程设置理论更加难以回答到底是媒介议程影响公众议程还是公众议程影响媒介议程这样的问题。

2 新媒体中的生力军――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是一种新型的传播模式,网络媒体一般运用的就是超链接和超文本,这种方式其实就是通过一种关系进行点和点之间的链接。这样就能通过网络信息去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这种信息的交换和储存的方式是非常简洁迅速的,它不像原来那种线性的方式去传播,而是网状的交叉的形式去传播的,可以迅速的从一个地方传达到另一个地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现在网络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超链接的方式进行的。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网络媒体的检索功能也是非常强大的,如果想要获取某种新闻的信息也可以用查询的方式进行链接获取。另外,网络媒体还可以编辑给多窗口同时进行链接,这样就会省去很多的时间和麻烦。

3 新媒体新闻传播模式转型的分析

3.1模式向度上转向网状模式

尽管霍尔的编码――译码模式以后进入双向模式,但该模式免不了具有一种理想化、简单化的倾向,实现程度仍相当有限,总体上还是一种线性模式。对人类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构成要素的众多型和复杂性反映不够,不能用来分析和解释人类的全部传播现象,对人类传播的新媒介新技术未能给予足够重视。网络时代属于网状传播模式为主的时代,以往大众传播所建立的都是一种线性的传播方式,而网络传播则是在数字空间展开的发散式的网状传播。多维网络是一种典型的复杂的网状传播模式。多维网络是当前新媒体研究的一大热点。

3.2模式类型上转向表达模式

新媒体时代传播模式进入了表达模式,新媒体时代最大的特征是互动、参与、开放、传者和受者的边界模糊,即时通信、博客、博客、维基、微博、轻薄等社交媒介给传者和受者在展示、分享信息和表达思想方面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力。

3.3先进的技术支持

对于新闻传播形式的转变,国家是给予大力支持的,而且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在技术水平上也是非常强大的。因此,在信息的传播方式上,网络媒体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运用起来也是非常游刃有余的。这样就能把做出来的信息更加抓住受众的眼球,满足受众的胃口。

3.4把关机制的变化

在传播学文献中,传统把关理论把“把关”界定为“媒介工作中做出选择的过程,尤其决定是否让一个特定的新闻故事通过新闻媒介的门卡进入新闻渠道”。由此,把关机制主要是一种编辑选择机制,众多文献研究中的把关人也主要以编辑角色作为考察对象。网络语境中的信息控制形式则更为丰富,除了传统的选择机制之外,还包括导向机制(例如搜索引擎、超链接等)、审查机制(包括过滤、阻挡等)、安全机制(如密码、cookies)、增值机制、成本效应机制、基础设施机制、用户互动机制、规制机制(例如我国对网络谣言的规制)。

3.5模式范式上转向功能/批判模式

目前研究显示出了将功能/批判模式与文化/批判范式逐渐融合起来的努力趋势。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角色边界日益模糊,受众在新技术推动下被赋予更多的传播权力。

3.6分析重心上转向受众传播分析

受众传播分析指受众对信息不仅被动体验或主动解读,而且还对信息积极传播、创造。网络新媒体时代是用户创造内容的时代。众多网民在互联网上帖子,上传自己拍摄的图片、视频,或下载、转发、观看别人的图片、视频,这种传播景观在传统媒体时代难以想象,传统的传播模式均遭遇合法性危机的质疑,因此了解网民的传播行为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例如,人们同时使用多种媒体技术进行多种传播活动。

3.7超越时空的开放性

人类可以第一次在不同的族群、地域、文化背景等群体之间运用新媒体进行交流和传播各种信息和新闻。而且人们还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的和在线的人们进行交流和传播。不仅仅局限于文字的表述,还可以进行视频播放、群体讨论等方式进行。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不受报纸版面的限制,也不受时空的限制。更重要的,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只仅限于看到的人的,而网络的新闻报道,可以被无限的转载和转发,这就像撒网捕鱼一样,是网状的传播。这对新闻的时效性具有很深的价值和意义。

3.8网络媒体缺乏必要的监管和控制

网络媒体的发展是迅速的,也是国家极力支持的,但是,现阶段网络媒体的监管力度是不够的。因此,现在网络上就会出现很多对人们的思想产生误导的负面的信息。更甚的是,有一些信息虽然是负面的,但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管和控制,有可能导致舆论走向极端的情况。现实生活中,有些居心叵测的人运用夸大的或者不实的的信息进行渲染后,用煽动的语言发表出来,引起很多人的共鸣,然后在网络里就迅速升温,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人们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诱导,就会失去应有的判断能力,变得盲目。这是网络媒体的弊端,也应该渐渐的完善并且杜绝。

4结论

新媒体传播分析篇2

关键词:媒介融合模式;体育新闻;传播分析

在现代社会,各类媒介之间相互渗透,形成了多元化的信息网络,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媒体格局开始出现变革,媒介融合时代到来。在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一跃成为了体育强国,人们的体育观念也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对于体育健身知识、体育娱乐知识也有了更强烈的需求。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本文即将针对我国体育新闻的传播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传播特点分析

1.1竞技体育的兴起

竞技体育一直都是体育媒体关注的核心,以紧张激烈、充满悬念的场景吸引着受众的关注,纵观现阶段的体育媒体,无一不将竞技体育新闻作为报道的重点。以电视媒介为例,可以将体育竞技的过程、对抗场面清晰形象的展示出来,竞技体育赛事已经成为电视转播的重点,从各类付费体育频道的兴起也可以看出竞技体育的地位。此外,在电子竞技的兴起下,体育新闻中也开始出现关于电子竞技的内容,在未来阶段下,体育新闻的内容也会不断的丰富,无论是外延还是内涵,都会更加充实。

1.2娱乐化倾向

虽然体育新闻的受众是固定的,但是众多体育节目还是希望用新颖的方式来吸引更多受众的注意。在当前社会,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各个体育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表现出深刻的商业化特征,在这一背景下,娱乐化倾向也成为了体育新闻的发展新趋势。从本质上而言,体育就是娱乐,体育精神与娱乐精神的核心内涵是一致的,现阶段的体育新闻与国家荣辱间的联系越来越少,反而成为人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娱乐模式。

1.3内容更加丰富

在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下,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多元,新闻媒介受众差异也越来越大,在一般的家庭中,电视依然是人们的主要选择,而年轻人则更加青睐于网络等新媒体,媒体之间的竞争开始加剧,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赢得一席之地,各个媒体都应用了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利用丰富的内容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体育直播节目中,各个媒体也开始推广在线提问、现场连接、视频交流的模式,给受众带来了多元化的体验。

二、媒介融合模式下体育新闻的传播趋势

2.1现代化技术的应用

体育新闻传播模式的发展印证了科技的变革,在新媒体融合模式下,网络技术得到了普及性应用,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层出不穷,这些技术的应用有效丰富了体育新闻的传播模式,提高了新闻的传播速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体育新闻的报道深度与报道广度。从某种层面而言,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在受众与体育新闻之间搭建起了桥梁,观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可以随时参与互动,并利用微博、微信等沟通工具来传递信息,让体育新闻表现出了多元化特征。

2.2传播渠道的创新

美国著名的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曾经提出关于“补偿性媒介”的概念,他认为,任何媒介的演进都是基于受众的理性选择,是对传统媒介的补偿或者补救。随着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产品的推广,受众花费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体育新闻的报道也实现了“社交化”,每一个用户都可以利用社交媒体来关注体育赛事。社交媒体既完善了传统的主流媒体,也影响着体育新闻的传播,以CCTV5为例,就以“5+”的品牌定位来创新新闻报道方式,打造出了集齐PC端、手机、巴士、飞机、PAD、IPTV、户外大屏的跨平台体育赛事直播体验,满足了受众的互动需求。

2.3体育传播理念的转向

现代社会的商业竞争原来越激烈,体育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也意识到,体育传播过程的核心是受众。传播者不再位于权威地位,而应该以信息的采集者、制作者和者的形式出现,体现出一种与受众平等的地位,而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已经实现了自主选择。同时,体育传播的模式也在逐渐被打破,传统的从“传播者到受众”的形式已经体现出了与时代的不适应,网络和新技术的发展下,以受众为中心,关注受众的意见和看法,重视受众的需求,一个新的传播模式逐渐形成,现代传媒开始以“受众为中心”,围绕着受众进行体育传播。

三、结语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体育传播人的职能已经发生变化,体育信息的者和受众之间没有明显界限,体育受众对于信息个性化、移动化和互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了体育媒体在制作内容时,要细分受众,根据不同信息载体受众的需求,制作出针对性的内容,满足体育受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佳妮.媒体融合时代呈现的视听盛宴--从2010世界杯报道说起[J].新闻界.2010(04)

[2]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1)

新媒体传播分析篇3

网络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们逐渐习惯用网络去了解社会、探索世界。新闻媒体作为网络空间里的重要角色,其内容得到了公众的重视,其传播手段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

网络对新闻媒体传播的影响

1.互联网满足了公众内心的需求,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

如今,公众逐渐接受并习惯在网络上对某些热点问题或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想法。传统的关注事件的模式是针对报纸或电视、广本文由收集整理播中的信息与邻里朋友进行沟通与交流,只是一味地用“语言”去实现。而网络时代,公众在对事件进行评论后,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或主张用相关的资料或视频来表达,非常便利地满足了公众的内心需求,使公众得以及时获取信息、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在对事件进行关注并及时进行评论表达想法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起新闻媒体传播手段的更新。他们更加习惯方便快捷的传播手段,因为他们更加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内心需求得到满足。

2.微博方便快捷,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工具

当今社会,一个不起眼的事件也有可能引发一场轩然大波,成为社会各个阶层关心的热点问题。微博为人们打开了新的视野,为群众合法权益的有效维护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渠道。在微博上,每个发言者都可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最终通过协调,可以形成具有代表性并为社会大众所接受的民意。甚至,网民可以通过微博这个高效传播载体,发起实际生活中的维权行动。微博发挥了桥梁作用,方便了群众与政府的沟通交流。

新闻媒体原有传播手段导致的不足

在网络时代,传统的新闻媒体传播手段显得刻板单调,已经无法适应部分人群的需要,往往使传播效果不甚明显。

1.内容空泛,让受众觉得无趣

一些新闻媒体的内容过于空泛和枯燥,所以,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让受众觉得无趣,无法吸引受众的眼球,使受众对新闻内容失去了信心,渐渐转移视线,削弱了新闻媒体的影响力。

2.形式单一,受众易产生审美疲劳

新闻媒体的内容形式单一、老套,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渐渐产生厌烦情绪。特别是在新闻内容的安排上严重不合理,不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有效方式来吸引受众。

新闻媒体更新传播手段应有的思维

在网络时代,新闻媒体只有及时更新传播手段,才能满足受众越来越挑剔的心理,这也是人们知识水平和观察能力提高的必然结果。更新新闻媒体传播手段,应当具备适合新闻媒体发展趋势的思维,以有效巩固传播效果。

1.经验思维

网络时代新闻媒体传播手段的更新,需要最基本的经验思维。成功的经验是完成传播手段转变的必备条件,能够提升整体的传播效果。因此,新闻媒体在利用全新的传播手段时,应当合理运用经验思维,并合理照顾每个传播内容的差异性,实现有机的融合。

2.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完成新闻内容传播的正常思维,其容易满足大众的正常判断顺序和理解层次,使内容在大众的思维范畴之内,便于大众对事件内容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评价,使传播手段达到预期的效果。

3.形象思维

很多时候,新闻媒体在传播内容时需要给人以视觉上的印象。形象思维能够较好地把握住视频、音频资料的特点,将所要传达出来的

信息通过受众视觉、听觉上的配合,来增强受众对新闻内容的印象。

4.超前思维

新闻媒体在借助网络传播相关内容时,应当对内容进行全面准确的把握,也应当注重将超前思维融入新闻内容之中,提前捕捉公众可能呈现的心理状态和感官上的直觉反应,以维护新闻媒体传播的稳定性,巩固传播效果。

5.创新思维

在网络时代,新闻媒体的传播内容需要满足公众的心理需求,其传播手段也应当体现一定的创新意识。新闻媒体应当着力转变自身固化的思维模式,打破思维僵化局面,对各个环节的工作尽量进行创新。敢于在合理思维的前提下谋求创新,突破思维障碍,尽量抓住受众的心理,使新闻媒体成为网络上真正吸引公众眼球的阵地。

网络时代新闻媒体传播手段运用事宜

网络的普遍应用最终是为了使公众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发展浪潮中来,使公众的社会主体地位得到更好的体现。只有积极倡导和实践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才能使受众在网络上进行选择、参与和互动,使新闻媒体传播达到更高层次的人文关怀。

1.传播手段为内容服好务,时政新闻应以民生为基点

网络已经成为关注民生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成为关注民生的动态窗口。时政新闻要时刻体现民生意识。这就要求新闻媒体的传播手段应当尽量满足主题的需要,通过合理的传播手段使民生内容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更加到位地反映民生。当然,工作人员应当注意事物的两面性,不能将个体和整体颠倒,不能把偶然与必然混淆。

2.妥善运用传播手段,经济新闻应关注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倡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理所当然是经济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但是,许多新闻媒体工作者对经济工作并不真正了解,对一些经济问题把握不准。网络上诸如“某果农种大樱桃年收入几万元”、“某菜农大发洋菜财”之类的报道大量出现。这类报道对农民打开思路或许有一定作用,但少数农民少量种植会卖高价获大利,如果更多人一窝蜂地跟风,价格就会下跌,农民就不能发财,甚至会亏本、负债,这样的报道可能会造成误导,毕竟一些农民有急功近利的心理。这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背离的。

3.传播手段应注意细节问题,科技新闻要通俗

目前,网络上有很多军事节目或相关内容。军事节目有其特殊的关注群体,因此,进行军事节目内容的传播时,应当注意科技用语的准确性。如果节目中涉及专业术语,应当尽量解释清楚。否则,受众听不明白,必然影响对整体内容的理解,导致传播手段无法得到受众的认可,甚至对这类节目丧失信心。新闻媒体工作者如果尚未弄懂专业性较强的术语,应当向各个领域的专家虚心请教,在自己弄明白的前提下,说给专家听,由专家评定是否正确,然后传播给受众,使内容贴近受众。

结 语

新媒体传播分析篇4

摘要:手机媒体具有传播快速便捷、交互性强、个性化、成本低廉等传统媒介不可比拟的优势。手机媒体从发展初期开始,就与体育赛事结下了不解之缘。近年来,手机媒体通过报道体育赛事为自身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体育也搭载了手机媒体这个有效的传播工具,扩大了自己的影响。

关键词:手机媒体 体育 新闻传播 前景

当代社会信息高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随着移动终端功能的迅猛革新以及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重要方式。手机传承了移动通信的“移动性、实时性、个人性、安全性”特点,手机比互联网更为普及,比报纸、电视更为互动,比电视便于携带。手机媒体集中了以往四大媒体的优点,且具有无线网络媒体传输的随时随地随身的新特征,完美的移动通信终端技术又赋予它向大众媒体转变的物质基础。

体育凭借其精彩体育赛事吸引着大量观众,这又反过来吸引众多新闻媒体的关注。手机媒体从发展初期就与体育赛事结下了不解之缘。近年来,手机媒体通过报道体育赛事为自身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体育也搭载了手机媒体先进的传播工具,扩大了自己的影响。

手机媒体对体育新闻需求很大

体育赛事和娱乐节目基本上属于手机电视主流用户的重点关注内容。对手机媒体的研究中发现,用户关注的最主要的是新闻节目和体育赛事,其次是娱乐节目。对手机视频用户性别调查发现,男性用户比例占64.1%,男性群体对体育的偏爱给体育节目在手机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用户在使用手机媒体时对体育新闻传播需求量大,与此同时,体育新闻传播也加深了用户对手机媒体的认知,二者相互促进。

体育节目收视契合手机媒体特性

体育比赛实况通过手机媒体观看。人们总是希望能够观看到体育比赛赛场上的实时情况,但是因为受到时间或空间条件的制约,很多人只能通过其他媒体获知比赛结果而不能坐在电视机前关注比赛。有了手机媒体,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手机媒体采用无线接入方式,便携、可移动、普及率高,能够随时随地满足人们欣赏比赛的需要。手机媒体体育节目随时进行、随时、随时接收,即时传播,方便快捷。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手机媒体也是时效性最强的媒体。

手机媒体可同时提供多种体育信息。手机媒体是一个无线移动媒体终端,这个终端背后是海量的网络资源,通过无线移动媒体终端可以进入网络世界,可以同时提供多种体育赛事信息,既不像报纸受到版面的限制,也不像电视受到转播频道的限制。而且,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整合性媒介,其他媒体也成为它的传播内容。这样,人们获得的体育信息会更加丰富,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手机媒体方便实现体育节目交流互动。在手机媒体上可以方便地实现体育节目的互动交流。手机既是信息的终端也是信息的始端,形成了一个交互传递的网络。用户在收看体育节目的同时,可向平台上发送自己的观点,与朋友交流,与观看同一节目的人进行信息互动。手机媒体兼具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种特质,它的信息分享更具人性化。

手机媒体可以满足个性体育需求。体育爱好者们对于体育新闻和赛事节目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甚至节目之外的很多东西都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在手机媒体中,这种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并且通过手机媒体的交互式传播,运营商、内容服务商、服务提供商都能够很快地收集到用户的反馈,进而适时调整和更新自己的服务。

手机媒体需要多元化的体育内容

手机媒体中的体育节目应该符合手机媒体的传播特性,应该有核心的竞争力,应该有明确的目标群体。手机媒体中体育视频的制作应该既能在小屏幕上获得很好的视觉效果,又能够发挥手机媒体的人性化、应用性、交互性、分众化的优势。随着服务技术平台的开发,手机业务与互联网业务的衔接更加紧密,手机媒体的平台更加开放,手机可以与其他媒介渠道联系起来,创造出不同的娱乐形式,产生和推广多元化的体育节目。手机电视的实现目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手机电视,另一种就是基于广电网络,利用DAB数字广播技术实现信号传播的手机电视。两者各有各的特点与优势,笔者认为,在商业模式上,未来手机电视的商业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甚至可以通过广播数字电视与移动网络手机电视商业模式上的互补与结合推动手机电视产业的发展。这将改变人们与体育媒体产业的关系,人们将在手机媒体的体育节目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手机媒体的传播优势

服务个性化。手机媒体面对的是特定人群,信息可实现专门化,受众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爱好订阅信息,避免无关信息的干扰,提高传播效率。手机媒体可在每天不同的时段内,提供新闻、气象预报、笑话、游戏和生活实用信息等,充分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分类信息的按需提供,使得手机媒体的传播极具人性化。

传播快速便捷。手机媒体具有高度的便携性,信息传播极其迅速方便。手机体积小,功能多,随身携带,只要在信号覆盖区域内,即可瞬间接收全部内容。对于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人来说,他们最爱短小精悍、更新快的报道。手机媒体传播高速便捷,长度有限,正符合新闻短、快、精的特点。尤其在大型体育赛事的报道中,这些优势体现得更为明显。2008年,中国移动奥运手机媒体成为民众关注奥运的重要途径之一,订阅用户突破千万。

交互性强。在手机媒体传播体系中,传播的双向性增强,媒介的中心地位偏移,传者与受者没有明显的角色分别。当受者把他接收到的信息传给他人时,他也成为一个传者了,这样扩散下去,就形成了N级传播。手机媒体除给用户发送信息外,更可开展跟踪、报料收集、读者调查、新闻评论等多种活动,与读者实现更迅速直接的互动。

受众数量巨大。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的手机用户已超过4亿,是互联网用户的3倍多。手机的普及预示着一个个性化的、可移动的、庞大的信息发送与接收平台的建立,随着技术的成熟,手机媒体必定产生强大的传播能量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手机媒体未来发展趋势

现阶段以短信、彩信为主的手机媒体业务只能是3G(第三代通信技术)时代来临之前的过渡性产品。3G网站类型是未来手机媒体发展的方向和主流。在3G时代,手机媒体将摆脱技术桎梏,发展为包含图、文、音频、视频的一个多媒体平台,手机媒体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手机用户可以高速上网收看体育比赛、新闻、电影、音乐、电视等多媒体信息。首先在3G普及之后,手机媒体拥有了巨大的广告空间,可以构建持续性的多元的盈利模式。其次,手机媒体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平面、静态的图片文字将转变为涵盖视频、音频、动漫等动态互动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在3G时代,手机媒体突破技术瓶颈,将壮大成一个独立的媒体,迎来飞跃发展的春天。[项目资助: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SKL-2007-1386)]

参考文献:

1.罗翔宇:《手机短信的传播学分析》,《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1)。

2.刘伟:《手机短信的六种媒体优势》,《新闻爱好者》,2004(5)。

3.蒋晓丽:《从“第五媒体”到后现代文化――中国学者研究视域中的“手机短信”综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

4.刘丹:《第五(手机)媒体的功能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国商界》,2008(7)。

5.黄爽:《手机媒体的教育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科技信息》,2008(3)。

6.于建华:《手机媒体管理的实现途径》,《当代经济》,2008(12)。

7.《手机媒体开启奥运传播新时代》,《中国电信业》,2008(9)。

8.别林娟:《从文化传播视角浅析手机媒体》,《新闻窗》,2008(4)。

9.段甲贵、马玫瑰:《手机媒体研究回眸》,《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7)。

10.杨欣:《论手机媒体在体育报道中的应用――以2008年奥运报道为例》,《现代视听》,2008(12)。

(作者单位: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部)

新媒体传播分析篇5

关键词:新媒体;微博;传统媒体;新闻传播机制

一、微博的兴起与现状

微博,微型博客的简称。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化媒体工具和网络交流形式,它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随着发展,这些消息可以被很多方式传送,包括短信、即时消息软件、电子邮件、MP3或网页。一些微博客也可以多媒体,如图片或影音剪辑和出版。”微博最早出现于美国,目前己遍及全球各国,国外较知名的微博服务提供商有twitter,jaiku以及pownce等。国内先后出现饭否、叽歪、嘀咕、新浪微博等。在国外以twitter最为著名,它拥有最庞大的用户群体,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Twitter已有2亿用户,每天发送1.3亿条Twitter消息。在国内,据易观智库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微博注册用户已达1.45亿,其中新浪微博的社会影响力最大。实际上,微博数量并不是在最近才开始爆发增长,早在2006年,博客技术先驱埃文・威廉姆斯就建立了Obvious公司,除了强调精炼文字书写与沟通的袖珍型博客外,即时互成分成为与以往书写平台的最大区别。2010年被称为是中国的微博元年,微博这一新兴的网络互动平台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势不可挡,不愧成为互联网中的一大热门事件,国内的各大网站也都争相开放微博,都想在这场较量中挣得半壁江山,唯恐落于这股世界潮流之外。

二、微博兴盛的原因及其传播特点

1、传播主体的变化。“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这些媒介组织包括报社、出版社、广播台、电视台以及以大量发行为目的的各种音乐、影像制作公司。在西方国家,媒介组织以公共法人和企业法人形态为主;在我国,则以采取企业经营方式的公有制事业机构形态为主。这个特点说明,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然而,在微博这一传播媒介中,传播者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传统媒体变成了普通大众,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者,因此,在微博中传播主体已经发生了变化。

2、传播方式的变化。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传播的转换。单向传播是指缺乏反馈或互动机制的传播,即信源发出的信息,经过传播渠道而抵达信宿的单向过程。在单项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只是单方面的给予和接受关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纯粹的单向传播是少见的。一般来说,人类的传播活动都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但这种双向性和互动性有强弱之分,大众传播由于缺乏反馈的及时性和灵活性,属于一种单项性较强的传播活动。然而,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微博借助于转发与评论的功能实现了便捷及时的互动,通过这一平台任何人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发送者,微博已将每日新闻变成了每秒新闻,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信息源数量之丰富、传播力度之惊人都是微博消息的传播特点。用户参与话题和事件的实时报道,强化了消息的可靠程度,同时信息的扩张还可促进社会组织和社会运动的形成,新浪微博发起的“微博打拐”行动就引起了社会的广大关注。

3、传播信息的碎片化。微博的一大特点就是传播信息的碎片化,传播的信息就是个人话语的集合,140字的自由表达,低门槛的自由准入也正符合了现代人快捷的生活节奏和快餐式的文化消费习惯。与博客相比,微博是一种更加快速的交流模式。用户花上很少的时间和思考用简短的语言产生传播的内容。更新的频率也与博客不同,一个多产的博客主人一般一天更新一次博客,而微博可以在一天之内更新几次。由于与手机终端的配合使用,微博使用者的使用习惯常常是处于快速的浏览,习惯性的转载和情绪化的思考与表达。网络段子和文字游戏式语句的出现,才能够吸引追随者的眼球。因此微博的这种碎片化信息的写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写作习惯和表述方式。

三、微博信息传播机制的分析

1、从传播学角度看。微博事实上是将传统的SNS与即时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一个变种。与依靠信息架构的传统门户网站不同,微博是WEB2.0时代典型的网络应用,它主要是通过大量的用户产生大量的信息,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和体验。用户的规模和用户体验是相辅相成的。微博是一种裂变传播,是一种扩散的分众传播模式,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是社会的进步,这也是媒体功能发展的必然趋势。

2、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运用。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受众接触媒介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因此能否在使用过程中得到心理满足,直接影响着受众对媒介的期待,受众主动选择微博这一媒介,并形成一种潮流,使用者必然是能从微博中体现出使用与满足理论。

3、把关人理论的运用。“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出,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指出群体传播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微博中的把关体现在普通用户的把关,名人、明星等意见领袖的自身把关以及运营商的把关这三个方面。

新媒体传播分析篇6

关键词 色彩;新媒体;互动传播

新媒体是以科技为中心的艺术,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将先进的技术应用于艺术作品之中。然而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的应用领域也随之变得更加广泛,因此,新媒体的互动传播的内容和意义就更加丰富,互动传播的范围更加宽广,众多因素也就在其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色彩作为新媒体的互动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的元素,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新媒体的互动传播已经成为当下媒体传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既是美术界的讨论热点,也是社会各界关注和重视的焦点,因此,研究色彩在新媒体的互动传播中的应用分析,对于新媒体的互动传播有着更好的发展意义。

1.色彩的重要作用

引起人们注意的最为敏感的元素就是色彩,相对于造型来讲,人的视觉对色彩的敏感程度是最直接、最强烈的。由此可见,色彩对于我们的心理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色彩与人们的心理及情绪,有着相当的关联性,它是一个非常灵敏的指示器,人们对色彩的选择反应,可以透漏出他当时的情绪是快乐的还是忧伤的。然而,色彩的心理过程并不是单独进行的,它是与色彩生理同时交叉进行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另外,色彩心理与年龄也有一定的关系。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同一颜色的敏感和喜好程度等也不相同。

色彩不但具备审美的要素,其功能性也是逐渐明显。在过去,色彩一直被认为是女性的专属品,但就目前来看,几乎所有的媒体传播都以色彩为主,也更加注重了色彩的感觉。与此同时,商家也会使用色彩的属性做出迎合用户对色彩的需求,特别是在新媒体的互动传播中,更是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既满足了消费者的物质生活需求,提升了大众的视觉效果,同时也丰富了消费者的精神领域。

2.色彩在新媒体的互动传播中的应用

2.1 基础定位

2.1.1整体规划――确立色彩基础目前,使用新媒体的互动传播是商家宣传自我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企业所在的行业,首先要明确其主题并且整体规划,在此基础上根据主题确立色彩。在力求突出色彩的整体感的同时,色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过渡也是需要尽善尽美,和谐且自然顺畅,符合当代社会的色彩潮流和大众审美需求。

2.2.2色彩的交互作用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互动传播已经逐渐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色彩在新媒体的互动传播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交互作用。无论色彩是否按照规定的色彩规律进行组合和排列,相邻的色彩之间在视觉上产生的交互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因此,在新媒体的互动传播中,色彩与色彩之间是相互关联且共同发挥作用的。

2.2 上升层面

2.2.1以人为本的升华理念色彩不仅关系到新媒体在互动传播时的效果,而且不同的色彩能够使不同的对象产生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联想。因此,色彩在新媒体的互动传播中的应用对于受众对象能否适应和接受是一个需要我们研究的问题。人们的身体、心理、情绪和精神等是一个相互协调的整体。色彩对于人们的影响涉及到各个方面,对于身体机能的影响而言,色彩的不同构成对受众群体的肌肉引起不同程度的松弛和紧张状态,从而引起人们在审美观和感情观上的反应。因此,色彩在新媒体的互动传播中的应用能够直接反应该媒体的某种特性,同时又能够与受众群体之间达到心灵的沟通与碰撞。目前,在新媒体的互动传播中,色彩形象化的应用是当前设计用色的一种重要方法,于此同时,色彩在新媒体的互动传播中的应用还应该根据具体用户的具体特点,强调色彩的适宜性:如与儿童相关的媒体,色彩应注重鲜艳、明亮且富有活力。

2.2.2色彩在新媒体的互动传播中的情感表现新媒体的种类形式是多样的,无论采用哪一种的形式进行互动传播,受众者的第一感受是由该媒体的色调决定的。然而,色调又直接作用于受众者的视觉和心理,通过看到眼前媒体所表现出的色彩,与自己曾经的经历、经验、记忆或者是教育背景等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奢华、朴素、亮丽、轻重等不同的感觉。在此基础上,使受众者的心理感情更加复杂。

色彩的三要素以及色彩的构成都能够引起受众者不同的思想感情:调子越长越高的色彩令人心旷神怡;而高短调的色彩使受众者感到一种高雅的氛围。低长调的色彩充满神秘感的同时又令人产生幻想,而低短调则是冷酷沉默,让受众者感到心情郁闷。在新媒体中排列的色彩有面积大小、疏密等节奏的变化,加上新媒体互动传播的特性,使受众者的身临其境之感愈加强烈。以互联网中的色彩为例,界面中的色彩构成面积越大,越发显得简约而又大气,反之,则富有规律变化且让人感到充满着生气和活力。

2.3 组合与创新

2.3.1色彩与音乐结合为了给新媒体的互动传播的受众者带来更好的效果和更好的展示新媒体互动传播的内容。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在互动传播的时候融入了音乐元素。而这种设计在现阶段已经成为主流趋势。通过色彩自身的属性给受众者带来的感受,加上与之相适应的音乐,使新媒体的互动传播这种形式感更加强烈,互动传播的效果更佳符合设计师的规划。这种效果具体体现在色彩的调子、节奏和韵律上,它与音乐的有许多共同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加上新媒体中的互动传播中的动态画面,更能使色彩与音乐的结合发挥到极致的完美形式感和美感。这就需要设计师能够有效地调控色彩和音乐结合的节奏感,增强新媒体的互动传播的宗旨,使新媒体的互动传播体现出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和艺术魅力。

2.3.2风格的确立不同形式的新媒体的互动传播的风格是不相同的,可谓是各自彰显自身的特点。以互联网为例,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互动传播的形式之一,其网页色彩的丰富性从一开始就是互联网的发展趋向。由于受到现代色彩观念的影响,无论是不同的色彩的构成,还是相同色彩之间的搭配,都能形成不同风格和成体系的色彩。色彩风格的确立主要取决于新媒体的互动传播的目标定位群,新媒体的互动传播中的最终受众对象界定了色彩倾向。

第二,色彩的风格与新媒体的互动传播的内容需要相互呼应。在新媒体的互动传播中,避免外观风格与其互动传播的内容相冲突的色彩风格的同时,使互动传播的内容与新媒体的整体色彩风格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色彩的内在力量和重要作用。

此外,新媒体的互动传播中的色彩还带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新媒体的互动传播的不断发展,色彩在也随着其互动传播的时代背景而变化着,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到当今时下色彩的潮流,力求将时代潮流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采用象征、隐喻、幽默的装饰手段等都是色彩在新媒体的互动传播中的应用手法。在具备了这些条件之后,才能创造出更多个性鲜明的新媒体的互动传播。

2.4 语意的传达

新媒体的发展与创新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水平,其不断变化的互动传播方式更是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最好体现。新媒体的互动传播便是语意的传达,色彩作为新媒体的互动传播的重要元素之一,对人们的认知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今天这个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时代,比起新媒体的互动传播的造型,色彩更易于吸引受众群体的注意力。因此,色彩作为新媒体的互动传播中的视觉设计因素,在传递情感和表达语义方面,是最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传达信息的方式。色彩在新媒体的互动传播中有先声夺人的效果,是最具形式美感的表现形式,容易引起受众群体的感情变化。时下,使用用户最多的聊天工具QQ是大众普遍喜欢的网络工具之一,其中的QQ表情符号形象各异,色彩丰富,表情多样,并且还附有动态感。他综合了色彩在新媒体的互动传播中的应用里的大部分特点,在用户之间交流的同时,也很好的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参考文献

[1] 金容淑. 设计中的色彩心理学[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

[2] 吴风. 艺术符号美学[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3] 原田玲仁. 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M].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4] 许鹏. 新媒体艺术研究的特殊对象与方法[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

[5] 吴镭. 互动传播的功能、效果当议.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 2006(4):76-78.

[6] 王廷. 认知心理学[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7] 田三采. 色彩感受[M]. 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年.

[8] 崔唯. 视觉传达色彩设计[M].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

[9] (美)洛厄里,(美)德弗勒著. 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第三版)[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

新媒体传播分析篇7

一、全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新机遇

媒体是当前我国社会进行信息传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社会上的广泛应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社会的驱动下不断融合,传播者对信息的传播也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媒体形态,而是借助多样化的媒介形式各类信息,并针对社会上的不同受众群体选择合理的新闻播报形式,真正有助于实现新闻传播范围的最大覆盖,促使媒体在新闻信息传播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一时代就可以称之为全媒体时代,媒体已经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地借助媒体终端获取和相关信息,信息传播时效、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拓展。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新闻传播教育为了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在全媒体社会环境下,新闻媒体所传播的信息不再局限于社会时事新闻,还包含更为广泛的娱乐信息和人们的生活信息。同时,随着互联网移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获取信息和信息传播的渠道逐渐拓展,传播主体呈现出一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因此,高职院校的新闻传播教育不仅仅需要向社会培养大众新闻传播人才,还应该顺应当前时展潮流和全媒体社会人才需求特点,培养其他层面的信息传播人才,如社会化媒体和事业单位进行信息传播需求的人才、一线操作人员等,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新闻传播教育与当前的社会形势相适应,在新时期获得相应的发展动力。

二、全媒体时代对高职院校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和创新

(一)对通识教育体系进行优化调整

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健全是当前我国新闻教育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内在危机,在当前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只有积极推行通识教育改革,才能够对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合理的改革和创新,培养高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在具体操作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借鉴复旦大学对新闻传播通识教育体系进行创新的成功经验,将通识教育设置成三个维度:借助共同核心课程积极向学生开展持续心智教育;按照人文社科的大类构建课程体系,为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创造条件;学生专业素养培养方面重视一专多能,增强学生能力的复合性。高职院校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能够使其与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结构要求相适应,但是高职院校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不能简单地与通识教育课程等同,只关注学生单方面知识的增长,还应该重视学生心智的培养,保证学生的知识拓展和技能强化同步进行,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在教育实践中,高职院校可以结合本地区教育条件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对教育体系中的人文、艺术、经济、科学、政治等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教学需求对这些教育体系进行整合和提炼,最终设置有针对性的单门教育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实施专业的指导。此外,在保证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适当地提升选修课程在学生专业课学习中所占的比重,满足个性化人才培养需求,真正建立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促使课程体系的建设能够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相吻合,保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够与社会对多类型、多规格人才的需求相适应。

(二)构建更为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

现阶段,高职院校要想保证自身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能够与全媒体时代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还应该基于能力内敛人才培养需求构建更为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能力内敛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以社会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核心开设实践教育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务能力。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社会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新闻传播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将对学生采写、编、评、摄录、制作和播报等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内容,并对社会上新闻传播岗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加以分解,构建较为独立、专项的实践教育体系,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实践教育落到实处。在全媒体时代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引下,高职院校能够真正搭建起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递进型的课程教育群体,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和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周等较为独立的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培养自身新闻传播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此外,基于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求,高职院校还应该尝试对传统的毕业论文撰写教学加以改革,将传统的以理论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毕业论文改为以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为主的毕业创作,让学生在整个高职阶段的学习都能够以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促使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发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

(三)积极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对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对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的优化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学校对新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调整都应该与新的课程评价体系相对应。因此,在教育实践中,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摒弃传统教学考核中以期中和期末成绩为主的考试制度,并结合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对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在具体操作方面,学校可以按照不同的阶段,设置层次化的考核细则,并将学生的技能考核作为考核体系的核心内容。在考试形式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设置笔试、现场问答、技能操作和专题策划等考核方式,使对学生的考核能够与用人单位人才选拔标准接轨。同时,也应该对考核的成绩结构比例进行优化调整,积极构建以项目操作效果和能力提升效果为主的综合性成绩评估机制,有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践探究的兴趣。此外,高职院校还应该积极推行成果评价方式,邀请同行业的专家对学生学业成果进行综合考查和评定,也可以因地制宜,构建集教师、学校、学生以及用人单位于一体的、多种评价主体共同参与的人才考核体系,进一步提升考核结构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保证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新闻传播人才能够与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为全媒体时代下社会新闻传播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保障。

新媒体传播分析篇8

网络对新闻媒体传播的影响

1.互联网满足了公众内心的需求,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

如今,公众逐渐接受并习惯在网络上对某些热点问题或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想法。传统的关注事件的模式是针对报纸或电视、广播中的信息与邻里朋友进行沟通与交流,只是一味地用“语言”去实现。而网络时代,公众在对事件进行评论后,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或主张用相关的资料或视频来表达,非常便利地满足了公众的内心需求,使公众得以及时获取信息、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在对事件进行关注并及时进行评论表达想法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起新闻媒体传播手段的更新。他们更加习惯方便快捷的传播手段,因为他们更加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内心需求得到满足。

2.微博方便快捷,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工具

当今社会,一个不起眼的事件也有可能引发一场轩然大波,成为社会各个阶层关心的热点问题。微博为人们打开了新的视野,为群众合法权益的有效维护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渠道。在微博上,每个发言者都可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最终通过协调,可以形成具有代表性并为社会大众所接受的民意。甚至,网民可以通过微博这个高效传播载体,发起实际生活中的维权行动。微博发挥了桥梁作用,方便了群众与政府的沟通交流。

新闻媒体原有传播手段导致的不足

在网络时代,传统的新闻媒体传播手段显得刻板单调,已经无法适应部分人群的需要,往往使传播效果不甚明显。

1.内容空泛,让受众觉得无趣

一些新闻媒体的内容过于空泛和枯燥,所以,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让受众觉得无趣,无法吸引受众的眼球,使受众对新闻内容失去了信心,渐渐转移视线,削弱了新闻媒体的影响力。

2.形式单一,受众易产生审美疲劳

新闻媒体的内容形式单一、老套,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渐渐产生厌烦情绪。特别是在新闻内容的安排上严重不合理,不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有效方式来吸引受众。

新闻媒体更新传播手段应有的思维

在网络时代,新闻媒体只有及时更新传播手段,才能满足受众越来越挑剔的心理,这也是人们知识水平和观察能力提高的必然结果。更新新闻媒体传播手段,应当具备适合新闻媒体发展趋势的思维,以有效巩固传播效果。

1.经验思维

网络时代新闻媒体传播手段的更新,需要最基本的经验思维。成功的经验是完成传播手段转变的必备条件,能够提升整体的传播效果。因此,新闻媒体在利用全新的传播手段时,应当合理运用经验思维,并合理照顾每个传播内容的差异性,实现有机的融合。

2.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完成新闻内容传播的正常思维,其容易满足大众的正常判断顺序和理解层次,使内容在大众的思维范畴之内,便于大众对事件内容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评价,使传播手段达到预期的效果。

3.形象思维

很多时候,新闻媒体在传播内容时需要给人以视觉上的印象。形象思维能够较好地把握住视频、音频资料的特点,将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通过受众视觉、听觉上的配合,来增强受众对新闻内容的印象。

4.超前思维

新闻媒体在借助网络传播相关内容时,应当对内容进行全面准确的把握,也应当注重将超前思维融入新闻内容之中,提前捕捉公众可能呈现的心理状态和感官上的直觉反应,以维护新闻媒体传播的稳定性,巩固传播效果。

5.创新思维

在网络时代,新闻媒体的传播内容需要满足公众的心理需求,其传播手段也应当体现一定的创新意识。新闻媒体应当着力转变自身固化的思维模式,打破思维僵化局面,对各个环节的工作尽量进行创新。敢于在合理思维的前提下谋求创新,突破思维障碍,尽量抓住受众的心理,使新闻媒体成为网络上真正吸引公众眼球的阵地。

网络时代新闻媒体传播手段运用事宜

网络的普遍应用最终是为了使公众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发展浪潮中来,使公众的社会主体地位得到更好的体现。只有积极倡导和实践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才能使受众在网络上进行选择、参与和互动,使新闻媒体传播达到更高层次的人文关怀。

1.传播手段为内容服好务,时政新闻应以民生为基点

网络已经成为关注民生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成为关注民生的动态窗口。时政新闻要时刻体现民生意识。这就要求新闻媒体的传播手段应当尽量满足主题的需要,通过合理的传播手段使民生内容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更加到位地反映民生。当然,工作人员应当注意事物的两面性,不能将个体和整体颠倒,不能把偶然与必然混淆。

2.妥善运用传播手段,经济新闻应关注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倡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理所当然是经济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但是,许多新闻媒体工作者对经济工作并不真正了解,对一些经济问题把握不准。网络上诸如“某果农种大樱桃年收入几万元”、“某菜农大发洋菜财”之类的报道大量出现。这类报道对农民打开思路或许有一定作用,但少数农民少量种植会卖高价获大利,如果更多人一窝蜂地跟风,价格就会下跌,农民就不能发财,甚至会亏本、负债,这样的报道可能会造成误导,毕竟一些农民有急功近利的心理。这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背离的。

3.传播手段应注意细节问题,科技新闻要通俗

目前,网络上有很多军事节目或相关内容。军事节目有其特殊的关注群体,因此,进行军事节目内容的传播时,应当注意科技用语的准确性。如果节目中涉及专业术语,应当尽量解释清楚。否则,受众听不明白,必然影响对整体内容的理解,导致传播手段无法得到受众的认可,甚至对这类节目丧失信心。新闻媒体工作者如果尚未弄懂专业性较强的术语,应当向各个领域的专家虚心请教,在自己弄明白的前提下,说给专家听,由专家评定是否正确,然后传播给受众,使内容贴近受众。

结 语

网络的兴起是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也是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人们合理运用网络的同时,对新闻媒体的关注也逐渐增强,对节目传播手段的更新也格外在意。因此,在网络化时代,新闻媒体作为人们了解社会、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其传播手段也应科学、高效、便捷,满足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①曹颖:《新时期新闻传播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研究》[J],《大观周刊》,2012年第36期,第12页

②刘建勋:《一代大师的新闻传播境界——张季鸾新闻思想与实践解读》[J],《新闻知识》,2012年第8期,第84~85页

③史安斌:《论我国对外传播事业的“短板”与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新闻界》,2012年第14期,第13~16页

上一篇:传播学概论主要内容范文 下一篇:农产品营销优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