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社财务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04 17:06:40

农业合作社财务制度

农业合作社财务制度篇1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财务管理 改进方法

一、现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的问题

(一)筹资方面

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筹资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港沟街道办党工委副书记曾现权这样说,合作社门槛很低,5个人拿身份证复印件就可以办理,不需要验资,没人去查经营管理情况,也不需要年检。除此之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注册标准、资金门槛都没有明确界定,出资额度的“水分”很大,理事长报多少就是多少。由于合作社的规模较小,缺少有效的担保和抵押,加之融资渠道不畅,农民专业合作社很难对外筹集到资金,其资金基本全部来自于成员内部,而这部分资金根本无法满足合作社的发展需要。其次,政府投入相对较少。虽然多地政府都出台了方案给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定的财政补贴和融资便利条件或者加大财银合作力度,解决合作组织融资难题,但是目前效果尚不明显。据2010年关于安徽省的农民合作社财政支持调查显示,64.2%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得到任何的政府财政支持。

(二)投资方面

由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水平有限,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因而投资效率不高。对内投资方面,基础设施滞后、人才匮乏使许多合作社在成立时就面临“先天不足”的尴尬。存储、晾晒、冷藏等加工销售环节配套设施不完善,让合作社经济效益大打折扣。陕西省泾阳县海普粮食合作社理事长张高民算了这样一笔账:“合作社没有固定仓储、晾晒场地,每年因晾晒问题玉米坏粮率达到20%到30%。去年我种了800亩玉米,只收了100亩,其余都让周边养殖户低价从地里掰走了,光这一项就少收入21万元。”对外投资方面,管理者不会运用资金和实物进行有效的对外投资,有的合作社虽然用资金入股形式投资,但投资效果不显著,效益较低。同时,没有考虑投资风险,造成资金回收困难,资产流失严重,有的甚至出现资不抵债。

(三)日常运营管理方面

1.财务机构不健全,财务人员素质低

目前财务管理问题没有引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足够重视。合作社财务管理机构不健全,很多合作社没有设立相应的财务管理机构,没有配备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会计人员更换频繁,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多为本社社员,没有经过专门的会计知识教育,没有会计从业资格。有的干脆任用自己的亲属来担任,会计核算工作随意。根据长江大学优秀中青年项目对湖北省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8家合作社没有聘请专业的会计人员,占到了样本的35%,有9家合作社的会计人员没有会计从业资格,占到了样本的39%。

2.缺乏有效的审计监督

(1)内部审计监督缺失。很多合作社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机制,有的虽然设置内部审计,但是很少开展审计检查工作;有的因为账目设置混乱,内部审计更是无从谈起;有的不按规定操作,走形式主义,内部审计形同虚设。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对实质性业务进行审查,或者没有将审查结果进行公示,降低了内部审计的实际作用。

(2)财政监督不力。财政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计工作缺乏指导,对财政补贴资金的运用缺乏有效监督检查,致使有的合作社把财政补贴资金挪作它用。各级农经部门没有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改进分析

(一)筹资方面

1.加大投入资本的对社员的影响

资本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瓶颈,增加资本来源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壮大有直接影响。如果《财务管理制度》能放宽对资本报酬的限制,在利益分配标准中明确加大投入资本所占的比例,同时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增加资本对表决权的影响,必将大大提高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一来,投入资本可以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回报,二来,投资比重较大则拥有较大的决策权,往往使社员更加关注合作社的管理和决策,有利于提高合作社的管理水平,完善合作社的监督机制。

2.加强银行借款的会计核算制度管理

政府财政补助金额有限,且会造成政府的财政负担,而培育村镇银行,加大涉农资金的投放,不仅可以缓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筹资难题,更是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如今,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发展村镇银行的重要性,正在逐步加强村镇银行的培育。但是,合作社没有全面、准确、真实的会计资料,银行就无从评估其借款风险,放款没有依据。因而,《财务管理制度》应在合作社的相关会计业务处理上加强引导,为银行借款的实施奠定基础。

(二)日常运营管理方面

1.规范会计行为

财务人员应按照《会计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做好财务核算的相关工作。原始凭证必须填写准确才能制单;记账凭证要填写正确,会计、出纳、经办人、审批人签字要齐全;建立健全的会计账簿,包括总账、明细账、国家扶持资金明细账、日记账等必要账目,设置合理的二级科目;账簿登记要及时、清楚、准确。

2.制定财务审批制度

合作社的财务支出应由指定负责人负责审批,各项支出必须是用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日常管理等事项。应制定不同数额款项的具体审批程序,例如,五万元以内的业务费用开支由总经理审批,十万元以内的费用开支由理事长审批,十万元以上的费用开支,需报经理事会审核后,由理事长审批等。财务人员办理各项支出时,必须手续齐全,凭证应有经办人、审核人、审批人签字方可入账。经集体审核的,需有会议记录或形成决议作为入账依据。监事会需在每月轧帐前对账务支出进行审核,对未按规定支出的,追究责任人责任。

参考文献:

[1]吉文丽.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商业会计,2015,18.

农业合作社财务制度篇2

1.白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现状

白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截至2010年末,白城市已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127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是2009年末的2.2倍。但通过调查,全市只有一些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运作规范的农民合作社注重财务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账目,6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财务管理方面只做流水账,没有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相关要求规范操作。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后,就处于休眠状态,连最基本的服务功能都没有发挥。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水平低下的原因,除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管理能力较弱外,与相关部门重视支持不够、没有强有力的改进措施不无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已形成较为尴尬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质量。

2.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2.1对财务管理工作没有从思想上给予高度的重视 从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实际运作情况看,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受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身的足够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在财务管理方面思想意识淡薄,观念落后,又对财务知识比较欠缺,意识不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畏难情绪,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政策信心不足,既怕政策有变,又怕相关部门强加干涉,导致在实际管理中只注重抓生产经营服务,而忽视财务管理工作。

2.2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中的弱势群体,在成立之初吸纳的股金有限,同时又是一种非赢利性的组织,对外交易量少、盈利少、自我积累能力相对不足,而且通过申请银信部门贷款的方式来拓展业务的难度也相当大。狭窄的资金筹措渠道和有限的资金积累,限制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规模,切实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财务管理的积极性。

2.3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参与合作社管理程度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收益分配制度不健全,盈余返还的比例制定不合理,甚至对盈余返还制度不知情。更有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成员不进行利润返还,从而违背了办社宗旨和相关法规,成员的利益受到极大侵害。农民专业合作社收益分配体制机制不健全,是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不到位的根本原因之一。

2.4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机制 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本没有制定财务管理制度,有的虽然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但是执行不到位,未形成完整的约束体系,从而造成财务管理的混乱局面。同时,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内部审计部门,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外部审计监督主体尚不明确,农经管理部门不能发挥主导作用,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外部监督缺位乏力,强化途径比较狭窄。

3.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对策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已势在必行,必须采取行政、法律、政策等综合措施来推进,确保“十二五”期间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3.1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政策宣传 宣传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针政策,让广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相信党的政策,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增强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觉性,主动规范财务管理。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和合作社辅导员培训机遇,让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重视好、监督好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把财务管理工作当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重要举措来抓。有计划地培训农经干部,增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指导能力。

3.2奠定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物质基础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多数成员是农民,农民是最现实的一个社会群体,只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调动农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由于目前发展资金不足,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被动放弃良好的产业项目,没能较明显地带动农民增收。提高合作社发展资金实力,关键要靠合作社自己。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增强合作社内部融资能力,积极开展资金互助业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还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及省扶持合作社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或有效贷款,来提高合作社外部资金筹集能力,学会借力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解决发展资金不足问题,才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财务管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3.3建立完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机制 从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客观形势看,只有进一步明确农经管理部门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主体地位,解决好机构编制和经费问题,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才能可持续地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各级政府要借鉴推行“大学生任村官,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管理模式,安排大学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任财务管理人员,解决财务管理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社会各界要切实认同并发挥农经管理部门的职能优势,建立农经管理部门定期审计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工作制度,强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监督指导力度。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借助各种社会力量,依法建立健全财务会计账簿,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定期向农经管理部门上报财务报表和相关统计资料。

农业合作社财务制度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监督机制

1 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的背景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十三亿人口有九亿多的农民,因此,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向来是国家和政府所重视和关心的问题,加快农业发展,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维护农民利益是保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和手段上我国积极探索各种方法,尝试过不同的办法,不断的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生产道路,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分散性和农民自身的局限性,分散的方式不利于农产品进入市场流通,农民自身由于知识面等因素对市场的把握不是很全面和及时,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利益常常会得不到保护,有时候会招致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以发展合作经济的方式来发展农村经济是比较好的模式,合作社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的最好形式,我国广阔的农业和农村为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2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从主观方面看,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从思想上给予高度的重视。

从合作社的发展历史看,财务管理工作一直没有受到重视,这就限制了合作社的发展空间,合作社成员的财务管理意识比较淡薄,观念比较落后,对财务知识比较欠缺,意识不到规范会计核算监督和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正是由于主观思想上的忽视,才会导致客观行为上的很多漏洞,因此,合作社在思想上忽视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才会导致在实际的财务工作中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2)从客观方面看,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存在问题,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不健全执行不到位,没有内部控制制度,财务人员的配备和素质不健全,缺少必要的会计监督

2.1 从财务管理中的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环节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从筹集资金方面看,筹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

合作社是弱势群体的联合,在成立之时吸纳的股金很有限,合作社又是一种非赢利性的组织,对外交易量少,盈利少,自我积累能力相对不足,再加上法律地位也不明确,因此,想通过申请银行贷款的方式来拓展业务也是很困难的,狭窄的资金渠道和有限的资金积累,限制了合作社的经营规模,从而极大的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2)从投资方面来看,资产管理混乱,相应的制度不健全。

目前,由于合作社发展的局限性,很少有对外投资活动。一些合作社的资产保管和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对固定资产和存货等缺乏有效控制,如对财产物资的收发记录不及时不准确,从而不能保证做到账实相符,实物流转信息与账务流转信息不一致。

(3)从收益分配方面看,收益分配制度不健全,存在分配制度混乱的现象。

分配制度混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收益分配中的股金分红、股息、利润返还的比例制定不合理,给不出制定比例的依据和合理的理由。甚至合作社社员对这三个概念混淆不清。不少合作社没有实行股金分红,却把付给社员股息当成是股金分红,更有一些合作社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收益分配制度,对社员不进行利润返回,从而违犯了办社宗旨和相关法规。有些地方,合作社的领导及很多社员不知道什么是利润返还,股金分红和股息,也不知道他们之间的区别。

2.2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内部没有控制制度

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无章可循、监督控制机制不健全,或有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未形成完整的约束体系,从而造成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另一方面,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是以“三农”服务为宗旨的合作经济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各地在实际工商登记时不尽相同。有些地方登记为企业法人有些地方登记为事业编制,而有些地方登记为社团法人或行业协会性质的组织,造成其会计制度适用的不一致。还有的专业合作社没有及时规范建账。

2.3 财务人员配备不健全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知识

由于合作社业务相对工业企业来说比较少,收入也有限,为了降低成本,没有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及时配备专职或兼职的会计和出纳。会计、出纳岗位由理事长、监事长或本社社员代理,或者聘用村会计、出纳兼任,而有些聘用的会计、出纳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无证上岗,违反了会计核算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人员多为兼职,即使是专门的会计人员也大部分来自社员,他们文化素质低,没有专业的会计和财务知识,不懂会计核算,根本不能在会计工作中发挥核算和监督职能。

2.4 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机制

有的合作社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机制,另外,多数合作社成员财务知识比较匮乏,即使公开合作社财务状况,许多成员也看不懂,根本起不到监督作用,同时,外部监督也没能发挥更好的作用,一方面,审计、财政、税务等诸多国家监督机关为完成各自的任务各有侧重,相互间缺乏协调配合,监督合力远未形成;另一方面,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中介组织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严格的规范和管理,其鉴证可信度比较低,起不到应有的公正监督作用。

3 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由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以上问题:

(1)首先要从思想上给予高度的重视,加强思想教育。

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让合作社的社员都懂得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把财务管理工作当作合作社发展中的重要事情来抓,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普及财务会计知识教育工作,让合作社中的从领导到社员都树立重视财务管理的思想,这主要就靠宣传教育。

(2)开拓新的资金渠道,弥补资金的不足。

一方面创新我国农业合作社股金筹集机制,增强其内部融资能力,另一方面,制定吸引外部资金投入的灵活机制,以提高合作社资金实力。利用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来提高合作社资金筹集能力。《合作社法》的颁布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使得合作社的发展有法可依。利用政府为合作社创造良好的财税环境、金融环境,并为其创造有效贷款担保机制,筹集来源于金融机构的资金,以提高资金实力。

(3)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依法建立财务管理体系,加强会计核算,强化内部管理。

首先,合作社应该按《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本着成本效益性原则明确内部岗位责任制,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实行钱、账、物分管,建立健全的经手、签收、审批程序,防止贪污、侵占、挪用合作社资

金资产。其次,合作社应结合自身管理需要和业务特点建立会计核算体系设置账簿、会计科目和内部二级科目,便于会计信息的收集核算和会计监督。对于建立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应定期或不定检查。对发现的薄弱环节,要及时加以完善。 

(4)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知识水平。

专业合作社专业财会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财会人员不仅要熟悉企业会计制度,同时要熟悉专业合作社独特的生产经营模式,了解不同类型专业合作社在财务处理中的特殊要求。因此财会管理人员要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后续教育,加大《会计法》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力度。作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还应带头并要求社员加强学习财会知识,提高全体社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对财会人员应实行聘用制,挑选思想好、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人员担任财会工作。会计人员应该持证上岗,定期培训,使其业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合作社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考核,完善考核机制。

(5)健全收益分配制度。

一般合作社除了留取一定的积累外,合作社的收益分配包括利润返还、股金分红、股息支付三部分。社员作为惠顾者应该得到利润返还,作为投资者应该得到股金分红和股息。三种收益所占的比重可根据合作社的具体情况而定。国际经验是初创期股金分红比例高些可以吸引社员的加入。应坚持按股分红和按农产品交易量返利相结合的原则。合作社也可以只进行利润返还或利润返还加支付股息,但不能不进行分配。另外,合作社利润中要留出一定比例的公积金、公益金、教育基金、风险基金等。在盈余分配时必须首先提取一定的风险基金和发展基金,以便专款专用,以丰补歉,保护专业合作社组织稳定性。

(6)国家和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加大扶持力度。

首先,国家和政府可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政策倾斜,可以视情况设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各级财政应在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或从农业产业化资金中切出一块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尤其对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显著的合作社项目,可加大支持力度。第二,实行税收优惠,对已登记注册成立的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向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和劳务所得等收入实行税收减免优惠。最后,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信贷优惠,增加贷款,提高信贷比率,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

总之,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想走上长久发展之路,必须重视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给予认真分析,并多方寻求解决措施,使得财务管理对合作社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瑜,贾宪威.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 ,(8).

[2]陈学军.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 (1).

[3]赵鲲,门炜.关于合作社基本特征的分析和思考[j].中国农村观察,2006,(3).

[4]许宝峰.要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秆的财会问题[j].中国合作经济,2005(3).

[5]刘小玉.关于完善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的思考[j].理论学刊.2005(10).

农业合作社财务制度篇4

关键词:农村财务 经济发展 促进 制约

一、改革开放前农村财务管理特征分析

(一)互助组时期 农户私有经济背景下互助组时期,以“评分计工”为核心的工分制雏形形成。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共同纲领》“农民是土地的所有者”的推动下,实行了,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生产积极性高涨而生产力水平低,因此,临时性互助组、长年定型互助组等经济组织应运而生,小农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在这一阶段,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社会资源的整体匮乏,对农村财务管理的要求也很低:主要核算农户自己的投入与产出,同时采用“评分计工”方式对互助组内部的劳动力与劳动资料投入进行计量和分配,在推动这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同时,产生了工分制的雏形,并奠定了按劳、按投入计酬分配的基础。

(二)合作社时期 部分集体所有制经济背景下初级合作社时期,生产资料私有与合作并存,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评分计工”有所发展,“劳股结合”的分配制度与财务监督制度开始实施,财务规范意识产生。1953年12月,《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颁布,决议指出,初级社中,土地、牲畜、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仍归农民私人所有,但由初级社集体共同使用,并折股分红。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由此全面展开。农户以土地入股,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即所有权仍归农户,经营权归合作社,产生了部分集体所有制经济。在此经济背景下,农业实行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评工计分、统一分配、入股分红。这样的产权与分配制度,使农户折股报酬与劳动报酬都与农户向集体的劳动投入结合起来,对农户的经济行为有一种正的激励效应,进而提高了农户的劳动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大力发展。作为该阶段的农村财务,既要核算合作社的投入与产出,又要核算农户个人的分配收入,还必须建立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分配制度,所以农村财务管理主要是解决评分合理、分配公平的问题。《决议》指出了要逐步建立必要的、简单易行、但又严格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制度,“凡社内一切财务开支和对于农业贷款的运用,必须经过民主讨论决定,其批准权限应按开支数目的大小,分别由社员大会或理事会讨论决定,各种账目必须适当地分别清楚,并要定期公布,以便受到社员的经常监督”。决议的要求反映了当时环境下集体经济的需求,也就是建立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监督,实行民主管理。由此可以看出,该阶段经济发展背景下,评分计工的会计计量方式得到发展。在基于私有与部分集体经济所有制并存的生产关系下,分配制度与监督制度开始建立,推动农村财务由过去较为单一的会计核算向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和监督相结合的农村财务管理模式转变。

(三)高级合作社时期 集体所有制经济下的高级合作社时期,生产资料集体所有,“按劳计酬多劳多得”的单一分配原则得以确立,财务管理工作内容进一步扩大,财务预算与财务计划制度开始建立,财务规范要求提高,财务管理要求与财务人员素质的矛盾开始显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取消了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土地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实行统一经营、统一劳动、统一安排生产,按照社员参加集体劳动的工分统一核算分配,不再支付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报酬。农业合作化后,财务工作始终是合作社管理中一个最薄弱的环节,也是社员意见最大的地方。不少社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不公开。为此,1955年11月,在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中要求农业生产合作社管理委员会应该制定年度生产的财务收支计划,并提交社员大会审查批准,再一次强调要建立必要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定期公布财务收支状况,且明确提出了社员实行“按劳计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为了尽早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关于财务方面的规定,并结合整社运动,各地花费了很大精力清理合作社的财务工作,在财务公开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整体财务状况依然混乱。其主要原因是会计力量弱,领导干部又普遍不懂财务,对财务工作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困难。鉴于领导干部财务工作理论和实践经验缺乏,后来成立的会计辅导站,对各社的会计工作起到了一定的辅导作用。初级社被高级社所取代,生产资料全部集体所有,生产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分配在高级社全社范围内进行,经营成果在不同生产队收入中被平均化,生产关系的转变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低下的财务管理水平也影响了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受到束缚。

(四)时期 公有制经济背景下的时期,建国以来首个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专门文件颁布,明确提出要建立一套比较健全的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制度以及财务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化。评工计分、按劳分配的核心没有改变,但以“基本核算单位”变革为主线的平均主义体现充分。是通过合并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管理组织。1962年颁布的《农村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明确农村一般地分为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以生产队所有制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是现阶段的根本制度。生产队是的基本核算单位。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直接组织生产,组织收益的分配。制度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公社全体社员的生产资料由生产队统一经营和管理,社员无权自主调用,社员在集体经济组织的统一安排下劳动,劳动采取评工计分、按劳分配的办法,实行工农商学兵于一体、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为适应公社管理体制的需要,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逐步转变为计划管理、劳动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和收益分配。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生产、分配、交换、以及人民思想意识的变化。过去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生产组织、收入分配、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一套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今天大型的综合性的的需要。1960年7月4日中共中央及时了《关于加强财务工作的指示》,要求一定要用极大的努力,加强经营管理,建立一套比较健全的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制度,保证公社各项生产建设事业的充分发展和社员收入的不断增加。坚持勤俭办社,实行经济核算,健全财务制度(包括财务计划、会计制度、现金和物资管理等),加强民主管理。但是由于受和后期的,使财务制度的执行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绝对平均主义盛行,不仅没有使直接生产者――农民享受到共产主义制度所能带来的经济实惠,而且严重侵犯了生产队和农民的物质利益,极大地挫伤了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使基层的矛盾趋于缓和,变革了经济核算单位,但这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平均主义并没有从根本上克服。

二、改革开放后农村财务管理特征分析

(一)家庭联产承包制时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在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双层经营,统分结合”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财务在清理整顿的基础上围绕农村经济改革进行变革,系统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农村经济发展多样化催生了农村财务管理多模式。197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获得土地经营权和部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利益主体,分配制度随之变迁为“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余都是自己的”,国家以税的形式参与分配,乡村以费的形式参与分配,分配关系由自上而下调整为自下而上,既有农户分散经营,还有集体经营,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释放。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统计资料表明,在广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1978-1984年间,中国农业产出每年保持了7.7%的增长率,1984年与1978年相比,农业总产值以不变价格计算增加了42.23%,这七年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增长最快的时期。农村经营体制的变革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农村财务管理逐步规范化和科学化。1982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中明确要求:“集体经济的核算单位,要建立经济核算制度,搞好经济活动分析,降低生产成本。社队的财务整顿,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分批展开,争取一两年内完成。通过整顿,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特别是民主监督的制度。要整顿编制,缩减人员补贴,减轻不合理负担。要清产核资,培训经营管理人员,稳定财会队伍,积极试行会计专业化,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各地按照中央文件的精神,纷纷进行了财务整顿工作。为了改变财务混乱的局面,结合清理整顿,边整边改,逐步引入了审计制度,建立了农村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现金管理制度、开支审批制度、各项财产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和百分考核制度。达到了财务管理制度化,审计监督日常化,账单正规化,会计程序规范化,帮助了被审计单位加强和改善财务。随着农村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行为逐渐增多,财务管理的内容日益扩大。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应对不同经济管理的要求,会计委托制、财务双代管、农村会计委派制等多种财务管理模式应运而生。此阶段中,农村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农村财务管理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建立,财务规范化程度提高。

(二)农村税费改革时期 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如何化解乡村债务成为了农村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自1996年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逐渐形成买方市场,农村分配关系趋向市场化。农产品过剩导致了较为严重的难卖和价格下跌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生产积极性受挫。农民收入和负担问题开始成为农村分配关系中的重要问题。为此,政府积极推进农村“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税费改革政策,并直至取消农业税,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统筹发展”的发展阶段。农村税费改革后,由村级直接掌握使用的资金、村级收入明显减少,农村高额负债难消化的矛盾凸现,农村财务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不认真解决债务,势必影响税费改革成果的巩固。各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化解乡村债务:一是清欠还债;二是节支还债;三是盘活资产还债;四是通过发展还债;五是建立奖补机制激励化债。但农村债务的最终化解,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农村经济的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组织动员农户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强乡村财力,逐步解决村级债务问题。

(三)新农村建设时期 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走上专业化、集团化发展,农村财务与工商企业财务并存,二者相互融合,新型农村财务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坚持以工补农、工农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建立包括从事产业化经营的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等多种不同运营模式的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组织中的成员“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解决了农户小生产和大市场的对接问题,提高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得以迅速提升。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使农村财务管理的内容与要求逐步与工商企业财务管理内容接轨,合作组织的筹资、投资与运营、收回与分配等资金管理内容除保留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特性要求外,更多的则是与工商企业各种组织形式相一致的管理内容。这样的财务管理机制,规范且科学,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得农民同合作经济组织之间,在合理的利益驱动下形成了一个稳固结合、共同发展的格局,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三、新中国农村财务管理演变的启示

(一)服务于农村经济是农村财务管理的使命,农村财务管理要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而变迁 从建国60年来农村财务管理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来看:服务于农村经济是农村财务管理的使命,农村财务管理要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而变迁。改革开放以前,农村经历了从互助组、初级社,再到高级社、,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民的私有生产资料越来越少,没有了其他收入来源,农民最关心的就是集体收入的分配问题。分配的合不合理,关系到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关系到农村生产效率的高低,最终反映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快慢,所以农村的分配制度一直在跟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从评工计分、劳股结合,到按劳计酬、高度的平均主义。农村的经济体制并不适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分配制度一再改革也是为了服务于当时条件下的农村经济水平,尽可能地使分配制度服务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农村合作的初期,农村财务管理的分配确实让农民的得到了实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由于到后期过于冒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同时也过多地加入了国家强制意志成分,并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实行分户经营,农民付出的劳动同得到的劳动成果有机结合起来,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稳定,农村财务管理的重点就在于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由此产生了多种财务管理模式。近年来国家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农业发展还比较缓慢,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进行了税费改革,使农村村级财务收入锐减,高额债务难以消化的局面凸显,积极鼓励发展集体经济化解债务问题。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国家把农村建设提到重要议程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搞好发展,大力提倡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农村财务管理也随之逐步地向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迈进,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村财务管理要有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安排,并能够得到真正落实 我国农村财务制度建设发展比较缓慢,第一个全国性的规范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活动的制度《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制度(试行)》于1991年,之前国家的一些文件里面对农村财务规范也有所体现,只要有经济,就会有财务。回顾农村财务管理60年的发展历程,有章不循是农村财务管理发展的一大毒瘤。经常进行清理整顿,整顿之后又不认真落实,前清后乱,集体资产流失严重,后来进行的种种管理模式,也是为了让财务制度能够更有效地得以实施,规章制度合理完善,真正落实到位,干群关系就会融洽,有利于农村各项政策措施的无障碍实施,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农村财务管理要逐步走向现代化 随着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农村财务管理不仅仅是村级组织的财务管理,这时而更偏重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财务问题,涉及到合作组织的筹资、投资、营运和分配问题。由于农业合作组织的一个原则就是“民办、民管、民受益”,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对外追求经济利益,目的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拉动本地区的农业产业化进程,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与企业的目标并不相同,但是可以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加强组织内部治理,分配合理,实行资本积累,保持资产价值的相对稳定,保证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晓梅:《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农业会计》2006年第2期。

[2]赵凯:《中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

农业合作社财务制度篇5

关键词:财务会计;农牧民;合作社;可持续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组织是否有效,要看组织是否能使组织成员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农民合作社作为合作经济组织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其发展过程是否贯穿了统一的目标,即实现社员利益的最大化,合作社不以赢利为目的,创造的利润扣除成本和扩大经营所需资金外,其余的要返还合作社成员,这一目标是有别与企业的[1]。虽然我区农牧民合作社近年来蓬勃发展,但农牧民合作社的财务会计制度并未得到相应阶段的发展及足够重视,这将是我区农牧民合作社发展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构建实施内蒙古农牧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必要性

财务会计制度是农牧民合作社管理制度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对于农牧民合作社的发展中起着引导、规划和监督作用。农牧民合作社作为市场新型的主体,虽然在设立登记、成员、组织机构、财务会计等方面是有别于企业的一种非盈利经济组织,但农牧民合作社的经济活动过程却和企业极为相似,同样包含了筹资、融资、投资等经济活动。农牧民合作社经济性质的特殊性要求其财务会计制度的特殊化,因此农牧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构建应依据我国2008年出台的《农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及要求。

(一)内蒙古农牧民合作社发展阶段的要求

截至2015年底,据内蒙古自治区工商管理总局的统计,农民合作社达到了7.35万户,与2014年同比增长16.48%,其中农牧民合作社实有注册资本为1733.95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23.37%[2],由此可见,我区农牧民合作社正在快速发展,但同时我区的农牧民合作社也已经开始逐渐由数量扩充进入到质量提高的发展新阶段,要保障农牧民合作社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必须根据其发展环境构建实施适合其发展的财务会计制度,财务会计制度是合作社有效运营的起点,指导着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同时也是评价合作社经营成果的依据[3]。

(二)农牧民合作社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实施财务会计制度的必然

农牧民合作社是由经营分散、经济实力脆弱、文化水平低的农牧民为抵抗市场风险、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谋求和维护自身利益而自发联合组建的一种“互”经济组织,这种以追求社员利益最大化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只有实施财务会计制度才能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长期贯彻这一财务目标,并在整个农牧产品的生产、销售、流通等整个流程中识别和防范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降低成本,进而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实现农牧民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牧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实施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一)合作社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1)法律环境因素。2007年起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合作社法》及《农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经过十年的实践发展,农民合作社法的一些规定已难以适应实践需要,亟待进行相应的修订。如《农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合作社法》第三十七条有关可分配盈余的相关规定,孔祥智指出交易量存在的基础是资金、固定资产、劳动等要素的投入,如果合作社盈余主要按照交易量(额)进行分配,对于种植大户、销售大户等带动型的合作社显然是不公平的[4]。我区虽然出台了《关于推进农牧民合作社持续规范发展的意见》,但就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内容并没有详细具体的举措。(2)技术与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我国社会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技术运用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发展、农产品的销售。特别是农村金融信贷的发展,要求农牧民合作社要想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必须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这就预示着合作社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将是合作社发展壮大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完善,此外农牧民合作社的产品采购、销售、流通等各环节的资金运行,同样需要完善的会计电算化信息进行快速有效的反映。

(二)合作社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1)合作社领导主体的管理水平。内蒙古农牧民合作社的组织形式主要有政府推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牧民自发组建型,其中农牧民自发组建性又可细分为经纪人领办型和能人带动型、村委会及支部领办型,不同组织类型中领导主体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这合作社内控水平,进而决定了财务会计制度的完善程度,相对于政府推动型和龙头企业带动型,农牧民自发组建的合作社内控水平更低,财务会计制度更不完善。(2)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由于农牧民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农牧民合作社中往往处于领导地位的龙头企业、能人大户更具有话语权,造成农牧民合作社缺乏财务管理的公开透明性,合作社负责人集财权、事权、物权于一身,不配专职的财务会计人员,即使是配备了会计多数情况下也是由村里或苏木嘎查里会计兼职,专业化财务管理水平不高,甚至没有经过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培训,更有甚者是会计、出纳由一人担任,严重阻碍了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在农牧民合作社中的发展。(3)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实施成本。其主要成本包括专业财务会计人员的工资、场地办公等的管理成本。由于农牧民合作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降低农牧民的交易成本,并且该组织是不易盈利为目的的,因此,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的增加势必会影响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构建实施。

三、对于构建实施内蒙古农牧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我区政府部门及农牧民合作社领导主体对财务会计制度实施的重视

农牧民合作社的成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于财务会计管理的思想意识淡薄,因此只有农牧民合作社的有关政府部门及农牧民合作社的负责人足够重视,才能将财务会计管理的思想由上至下的传播,才能取得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成效,进而促进农牧民增加收益降低风险,逐步形成良性循环。此外,不断完善财务会计制度中关于盈余分配问题,除了以交易量为分配基础,考虑根据社员投入的人力、固定资产及技术等要素参与适当分配,提高农牧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促进农牧民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二)开展普及财务会计知识培训工作,由聘请会计人员向培养会计人员转变

对于农村牧区专业的会计人员不足,专业水平不强,笔者建议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推动力,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开展财会知识的讲座、培训及专业咨询,定期组织对农村有志青年进行财会业务的培训实习,并组织考试,既可以提高现有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又可以培养熟悉农牧区经济情况的会计人员,解决无会计可用的难题,为实施财务会计制度打下基础。同时,也有利于降低合作社的人员成本。

(三)加强财务内控,规范会计基础核算工作,完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建立健全货币资金、采购、销售、借款等业务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重大经济事项集体表决,杜绝收入不入账或少入账、挪用截留、坐收坐支、白条入账等现象。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农牧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根据需要设置会计科目、尽量减少明细科目便于核算。在合作社内部实行会计电算化核算,有利于为合作社的投资决策及时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还有利于为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如国家相关部门扶持政策的出台、信贷金融机构资金的支持提供可靠的统计数据。在合作社外部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对于合作社采购、销售、流通整个经营活动流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和防范,提高农牧民的收益、推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牟琴.制定、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必要性与曲折性[J].集体经济,2010(07)上:155-156.

[2]内蒙古工商行政管理局.在2016年1月18日.了《2015年全区市场主化快速发展》,

[3]李红霞.农民专业合作社生命周期与财务管理目标[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119-17119.

[4]孔祥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修订应关注的5个问题[J].农村经营管理,2015(04):20-21.

农业合作社财务制度篇6

关键词:财务会计;农牧民;合作社;可持续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组织是否有效,要看组织是否能使组织成员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农民合作社作为合作经济组织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其发展过程是否贯穿了统一的目标,即实现社员利益的最大化,合作社不以赢利为目的,创造的利润扣除成本和扩大经营所需资金外,其余的要返还合作社成员,这一目标是有别与企业的[1]。虽然我区农牧民合作社近年来蓬勃发展,但农牧民合作社的财务会计制度并未得到相应阶段的发展及足够重视,这将是我区农牧民合作社发展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构建实施内蒙古农牧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必要性

财务会计制度是农牧民合作社管理制度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对于农牧民合作社的发展中起着引导、规划和监督作用。农牧民合作社作为市场新型的主体,虽然在设立登记、成员、组织机构、财务会计等方面是有别于企业的一种非盈利经济组织,但农牧民合作社的经济活动过程却和企业极为相似,同样包含了筹资、融资、投资等经济活动。农牧民合作社经济性质的特殊性要求其财务会计制度的特殊化,因此农牧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构建应依据我国2008年出台的《农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及要求。

(一)内蒙古农牧民合作社发展阶段的要求

截至2015年底,据内蒙古自治区工商管理总局的统计,农民合作社达到了7.35万户,与2014年同比增长16.48%,其中农牧民合作社实有注册资本为1733.95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23.37%[2],由此可见,我区农牧民合作社正在快速发展,但同时我区的农牧民合作社也已经开始逐渐由数量扩充进入到质量提高的发展新阶段,要保障农牧民合作社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必须根据其发展环境构建实施适合其发展的财务会计制度,财务会计制度是合作社有效运营的起点,指导着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同时也是评价合作社经营成果的依据[3]。

(二)农牧民合作社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实施财务会计制度的必然

农牧民合作社是由经营分散、经济实力脆弱、文化水平低的农牧民为抵抗市场风险、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谋求和维护自身利益而自发联合组建的一种“互助性”经济组织,这种以追求社员利益最大化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只有实施财务会计制度才能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长期贯彻这一财务目标,并在整个农牧产品的生产、销售、流通等整个流程中识别和防范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降低成本,进而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实现农牧民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牧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实施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一)合作社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1)法律环境因素。2007年起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合作社法》及《农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经过十年的实践发展,农民合作社法的一些规定已难以适应实践需要,亟待进行相应的修订。如《农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合作社法》第三十七条有关可分配盈余的相关规定,孔祥智指出交易量存在的基础是资金、固定资产、劳动等要素的投入,如果合作社盈余主要按照交易量(额)进行分配,对于种植大户、销售大户等带动型的合作社显然是不公平的[4]。我区虽然出台了《关于推进农牧民合作社持续规范发展的意见》,但就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内容并没有详细具体的举措。(2)技术与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我国社会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技术运用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发展、农产品的销售。特别是农村金融信贷的发展,要求农牧民合作社要想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必须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这就预示着合作社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将是合作社发展壮大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完善,此外农牧民合作社的产品采购、销售、流通等各环节的资金运行,同样需要完善的会计电算化信息进行快速有效的反映。

(二)合作社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1)合作社领导主体的管理水平。内蒙古农牧民合作社的组织形式主要有政府推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牧民自发组建型,其中农牧民自发组建性又可细分为经纪人领办型和能人带动型、村委会及支部领办型,不同组织类型中领导主体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这合作社内控水平,进而决定了财务会计制度的完善程度,相对于政府推动型和龙头企业带动型,农牧民自发组建的合作社内控水平更低,财务会计制度更不完善。(2)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由于农牧民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农牧民合作社中往往处于领导地位的龙头企业、能人大户更具有话语权,造成农牧民合作社缺乏财务管理的公开透明性,合作社负责人集财权、事权、物权于一身,不配专职的财务会计人员,即使是配备了会计多数情况下也是由村里或苏木嘎查里会计兼职,专业化财务管理水平不高,甚至没有经过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培训,更有甚者是会计、出纳由一人担任,严重阻碍了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在农牧民合作社中的发展。(3)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实施成本。其主要成本包括专业财务会计人员的工资、场地办公等的管理成本。由于农牧民合作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降低农牧民的交易成本,并且该组织是不易盈利为目的的,因此,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的增加势必会影响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构建实施。

三、对于构建实施内蒙古农牧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我区政府部门及农牧民合作社领导主体对财务会计制度实施的重视

农牧民合作社的成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于财务会计管理的思想意识淡薄,因此只有农牧民合作社的有关政府部门及农牧民合作社的负责人足够重视,才能将财务会计管理的思想由上至下的传播,才能取得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成效,进而促进农牧民增加收益降低风险,逐步形成良性循环。此外,不断完善财务会计制度中关于盈余分配问题,除了以交易量为分配基础,考虑根据社员投入的人力、固定资产及技术等要素参与适当分配,提高农牧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促进农牧民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二)开展普及财务会计知识培训工作,由聘请会计人员向培养会计人员转变

对于农村牧区专业的会计人员不足,专业水平不强,笔者建议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推动力,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开展财会知识的讲座、培训及专业咨询,定期组织对农村有志青年进行财会业务的培训实习,并组织考试,既可以提高现有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又可以培养熟悉农牧区经济情况的会计人员,解决无会计可用的难题,为实施财务会计制度打下基础。同时,也有利于降低合作社的人员成本。

(三)加强财务内控,规范会计基础核算工作,完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建立健全货币资金、采购、销售、借款等业务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重大经济事项集体表决,杜绝收入不入账或少入账、挪用截留、坐收坐支、白条入账等现象。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农牧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根据需要设置会计科目、尽量减少明细科目便于核算。在合作社内部实行会计电算化核算,有利于为合作社的投资决策及时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还有利于为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如国家相关部门扶持政策的出台、信贷金融机构资金的支持提供可靠的统计数据。在合作社外部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对于合作社采购、销售、流通整个经营活动流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和防范,提高农牧民的收益、推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牟琴.制定、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必要性与曲折性[J].集体经济,2010(07)上:155-156.

[2]内蒙古工商行政管理局.在2016年1月18日.发布了《2015年全区市场主化快速发展》,

[3]李红霞.农民专业合作社生命周期与财务管理目标[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119-17119.

农业合作社财务制度篇7

年全区农经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三大民生目标”的总体要求,以深化完善农村财务管理机制和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服务体制为重点,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力度,进一步强化农民负担监管、村级债权债务化解、稳控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等各项农经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坚定信心,克难而上,扎实工作,努力发挥农经部门在全区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深化和完善农村财务管理机制

对农村财务实行“11211”管理机制,即一个审核(民主理财组审核)、一个签批(村委主任签批)、两个复审(乡经管站和会计核算服务中心复审把关)、一个公开(财务账目公开)和一个通报(对农村财务管理整体情况在全区范围内通报)是我区在农村财务管理中积极探索逐步形成的农村财务管理机制,切实规范了农村民主理财、村乡两级审核和财务公开工作。年,我们要在执行农村财务“11211”管理机制各项制度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加强村集体大额支出程序审核工作。对已审批的大额支出,特别是重大工程建设开支,要深入到村检查工程实施及完工情况。对没有申报大额支出的村,要重点检查该村有没有大额支出或以大化小的情况。

2、积极开展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示范点建设工作。今年要重点培育5至6个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的典型乡(镇、办),这些乡(镇、办)60%以上的村能够有效执行民主决策、民主理财、财务公开等各项制度,财务管理比较规范,能够发挥示范作用。

3、加强农村经济审计工作。乡(镇、办)根据本乡(镇、办)情况要开展经常性审计检查工作,对大型工程支出情况及决算情况、村集体经济年度财务收支情况要积极开展审计,确保财务账目规范化。区农经中心抓好重点村的审计工作以及对村级财务年度审计工作检查验收,通过审计切实规范农村财务管理。

4、加强农经法规政策培训工作。搞好一年一度全区农村财会人员培训工作,培训重点内容是村集体大额资金程序审批的具体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新出台的农经法规和政策,切实提高全区农村财会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

5、进一步加强对农村财会人员的管理。加强农村财会人员的日常工作考核,乡(镇、办)经管站每月要上报一次所辖村财会人员的报账情况。对工作扎实认真的农村财会人员要通报表彰,对不能按时到乡经管站和会计核算服务中心报账、不正常履行工作职责的农村财会人员,要及时指出问题,促其改正。乡(镇、办)要掌握各村财会人员的动态情况,对村级财会人员年龄偏大或身体原因不能履行职责的要配备村级财务助理人员。严格执行农村财会人员任免程序,确保农村财会人员队伍相对稳定。

二、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管理服务体制

做好二轮土地延包后续完善工作,妥善解决遗留问题,在确保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6、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动态管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指导农民签订规范的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合同,并依法鉴证。乡(镇、办)经管站要掌握土地流转有关情况,对所有鉴证的土地承包流转合同都要建档,并报区土地流转办登记。对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坚持经常性检查指导和调研,重点要抓好规模流转的典型,及时总结土地规模流转的先进经验,通过树立典型促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7、逐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体系建设。从今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将付诸实施,我们要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调处程序,积极推行民间协商、乡村调解、区级仲裁和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切实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工作依法有序开展。

三、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力度

通过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民主决策、财务管理、生产质量控制等各项制度,提高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水平,切实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带头作用。

8、扶持培育典型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58”工程(全省发展300个省级示范合作社,500个地市级示范合作社和800个县级示范合作社)的要求,年我区要培育3个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和10个区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合作社要有明显的主导产业,各项制度健全并有效执行,入社成员达到标准要求,能够充分发挥合作社对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动作用。

9、实施村村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战略目标。从今年开始,要在全区314个行政村实施一村兴办一社,一社带动一业或多业工程,通过兴办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10、坚持经常性地调研总结。要经常深入到各个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和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总结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典型经验,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民增收中的有效途径。

11、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交流。对发展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及财务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促进各专业合作社之间相互交流,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对各合作社进行业务技术培训,使全区的合作社逐步达到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成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努力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进全区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坚持不懈地开展减轻农民负担监管工作

农业合作社财务制度篇8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个人理财业务 SWOT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和国民收入逐年提高,居民的理财意愿与理财意识日益增长,我国已进入全民理财的时代,然而作为定位农村、服务三农的农村信用社,在个人理财市场的开拓和金融产品的创新方面缺乏足够的投入,不仅影响了广大农村人口的理财需求,也使农村信用社的业务收入大大降低。因此,农村信用社积极开拓个人理财业务恰逢其时。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拓展个人理财业务的SWOT分析

SWOT分析就是确认企业所面临的优势(Strength)与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与威胁(Threats),并据此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在最大程度利用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同时,使企业内部劣势与外部威胁降低到最低限度。本文尝试利用SWOT方法分析我国农村信用社拓展个人理财业务的优、劣势和面临的机会与威胁。

1、内部优势条件分析

(1)拥有良好的客户关系。当地员工在农信社队伍中占大多数,员工了解客户的资信和道德情况,有利于开展信息调查、需求分析、产品创新等工作,这种独特的人脉资源优势,大大降低了农信社的运营成本。另外,农村中的工商企业等经济组织与农信社多年合作,已经形成一种朋友关系,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2)网点布局优势。网点多、覆盖面广是农村信用社最大的优势资源。农信社作为地方金融的主力军,每一乡镇至少设置一至两个营业网点,经济发达乡镇的营业网点则多达几十个,在城市周边地区几乎每个行政村都有网点。密集的网点分布,拉近了农信社与客户的距离,有利于农信社新业务、新产品的市场推广,高效快捷地满足了客户的各种金融需求,这一优势也是其他银行所无法比拟的。

2、内部劣势条件分析

(1)缺乏专业的理财人员。银行个人理财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业务,不仅要求理财人员全面了解理财产品的各项功能,具备专业的理财知识,而且需要理财人员具备丰富的实务操作经验,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但目前我国农信社现有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低,难以胜任高标准高要求的理财工作。如果让现有员工转岗从事理财业务,由于其底子薄基础差,难免会出现工作效率低下、操作风险加大、客户纠纷增多等问题。

(2)农信社的科技手段落后。个人理财业务需要一套完整的理财分析软件和以客户为基础的资料库系统。目前,大部分农村信用社电脑网络和电子化服务还很不完善,农信社业务平台尚未建立个性化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没有相应的理财管理软件,导致与客户之间频频产生信息沟通障碍,使个人理财业务难以准确锁定目标客户群,更谈不上为客户进行风险偏好分析、制定理财目标和实施理财计划、扩大理财产品推广等方面了。

3、外部环境机会分析

(1)农民理财需求日益增强。我国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增加,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发展迅猛,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稳定的发展态势。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资产配置多样化,对资产管理和理财意识日益增强,传统的存贷款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这便为农信社拓展个人理财业务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2)政府的优惠政策扶持。近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下,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倾斜下,农信社迎来了大好发展机遇。一方面,中央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状况逐步趋好,需求的加大为农信社的业务发展提供了机遇。

4、外部环境威胁分析

(1)外部竞争者加入。国家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政策,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加剧。农业银行重返农村经济,进一步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责任;政策性银行关注县域经济,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都已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两者都将以利率低、额度大和期限长的优势争夺农信社的优质客户;邮政储蓄银行全面开办银行业务,将成为乡镇以下农信社的主要竞争对手;民间金融组织的兴起在存贷款方面将会给农信社带来较大压力。以上各种竞争对手的加入,给农村信用社未来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和严重挑战。

(2)农村客户理财认知度低。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很多人只知道农信社有存贷款业务,而不知道农信社还有代缴代收、保险等新业务,对于理财业务来说,更是知之甚少。受收入条件的限制,人们会将收入分配于必要的生活开支,对个人理财业务似乎没什么兴趣。另外,即使一部分人想改变传统的储蓄模式,但由于人们对金融理财缺乏认识,又没有专业的人员指导,对风险认识不够,加之农信社理财人员在宣传理财产品时注重宣传收益,对风险揭示不充分等原因,使理财业务的开展会产生一定风险,一旦出事,人们就会将全部责任归咎于农信社,阻碍了理财业务的拓展。

二、我国农村信用社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及特点

1、农信社理财产品现状

由于农村信用社的理财业务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使得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在农信社显得较为冷清,产品十分匮乏,甚至面临着较为缺失的尴尬处境。据普益财富统计,2011年1月至8月,全国共有20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仅发行了279款银行理财产品(由于缺乏对农村信用社理财产品的相关统计数据,本文仅以普益财富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理财产品的分析作为近似替代,但要注意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范围要大于农村信用社)。其中,较早涉足银行理财市场的北京农商行、成都农商行和上海农商行,各自建立了“金凤凰理财”、“天府理财”和“鑫意理财”等品牌,并定期推出银行理财产品满足投资者需要。

2、农信社理财产品特点

据普益财富统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币种结构单一,全为人民币理财产品,未有外币理财产品发行。第二,产品类型简单,全为单一性产品,无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第三,投资方向集中,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占比超过50%。此外,以资金池形式运作的组合投资类理财产品和票据资产类产品,也是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主推产品。第四,期限短期化,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平均期限为79天,明显短于全国平均水平(116天)。第五,收益率略低于全国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2011年1月至8月,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平均年收益率为3.96%,略低于全国银行理财产品平均年收益率(4.04%)。其中,理财产品期限较短成为影响收益率的一重要原因。

三、发展农村信用社个人理财业务的对策建议

灵活多样适合大众需求的理财方式如股票、基金、国债、黄金、债券等在大多数农村信用社尚未推出,理财业务的创新较为落后。从需求和市场竞争力来看,加大发展我国农信社个人理财业务是必然趋势。因此尽快发展理财业务,创新业务品种进而提升中间业务收入逐渐成为农信社加快自身经营战略转型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客观需求,同时也是农信社更好地服务“三农”、助推城乡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完善个人理财业务的流程

针对农信社不同于其他商业银行的特点,我们应该制定和完善适合农信社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流程。首先我们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流程与战略有效对应。一个完善的个人理财业务流程需要有明确的战略作保障,而基于战略的流程设计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有了流程与战略的有效对应,我们还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原则。业务流程的不断完善实质是为了满足不同客户在不同阶段的需求,从个人理财业务开始到结束,保持与客户的高度联系才能使理财业务顺利开展。基于这两点原则,将个人理财业务的流程具体分为以下几步:寻找并分析客户,与客户建立关系,收集分析客户信息,对客户理财建议,客户资产投资管理,维护客户关系。

2、加强金融理财知识教育

加强金融理财知识教育要从理财业务人员和理财客户两个角度进行思考。一方面,客户是理财业务开展的基础,提高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和风险识别能力有利于农信社理财业务的健康发展。所以农信社要对客户进行教育,设立咨询平台,强化风险意识,让客户更好地理解理财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外部招聘人才、内部培养人才等方式建立一支优秀的个人理财员工队伍,加强对员工进行有关证券、保险、外汇、黄金等专业性理财知识培训,努力提升农信社专家理财的良好形象。

3、拓展理财市场

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规定理财产品中风险最低的保证收益理财产品,其个人理财产品的起点金额都在人民币5万元以上,外币在5000美元(或等值外币)以上。农信社若想向商业银行转变,就必须拓展个人理财业务,农信社要积极培育农村理财市场,建议开展金融知识下乡服务,把理财产品带到农民身边去,积极向农民介绍理财产品的特点、操作流程等,更好地开展农村理财市场。强化对理财人员营销理念培训,使理财人员积极开拓市场,不断发掘新客户,进一步拓展理财市场。

4、构建风险管理体系

个人理财业务对于农信社来讲有一定的风险,因此一定要按照《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加强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两种风险防范措施,另外还应该对理财产品进行严格的风险预测,吸收他行经验教训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首先,对新产品进行可行性分析,建立新产品的验收制度。其次,通过实践考察与工作经验,有效揭示主要风险点。再次,在知道主要风险点的基础上完善个人理财业务的内部操作制度。最后,通过实践检验,不断增强新产品业务流程的科学实用性。组建专门负责市场调研、新品种的研发和推广等工作的部门,制定统一规范的内部规章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建立完善的理财市场风险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深化制度改革,完善农信社法人治理结构,消除农信社在管理体制、经营体制中的弊端,提高农信社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张洪刚:农村信用社产品开发与创新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8.

[2] 刘友杰:农村信用社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浅析[J].中国金融,2011(9).

[3] 姚行印: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探析[D].山东大学,2008.

[4] 王晰:市场竞争视阈下的农村金融创新竞争[J].现代商业,2010(3).

上一篇:残联八五普法工作总结汇报范文 下一篇:目前的财政政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