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13:28:10

农业气象论文

农业气象论文范文第1篇

1.农业推广课上的任务驱动教学。

师生共同设计任务。(1)教师设计部分。综合考虑农业推广学科性质、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学生所在专业、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特点及教学任务设计的原则,笔者在农业推广课程授课过程中采取了师生共同对教学任务进行设计的方法。即,老师将整门课程的知识点设计为一个符合课程需求的、规定了教学范围但不指定具体名称的综合性较强的教学任务(×××地×××项目的推广),这一综合任务又下设若干子任务:①农业推广人员角色认识;②×××地农业推广项目的选择与确定;③×××农业推广项目的实施;④×××农业推广项目的总结评价;⑤×××农业推广项目成果报奖。整个学科的知识点分别穿插于若干个子任务中。(2)学生具体设计任务及实施。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农业推广人员角色扮演的身份及工作性质与程序;然后结合社会岗位需要、个人兴趣爱好、农业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本课程知识点、当地自然与社会条件等综合分析选择确定农业推广项目,并撰写推广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确定了具体推广项目后的工作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自选项目的复杂程度、当地农民素质条件,以及硬件设施等选择确定项目的推广模式与方法,并撰写推广项目实施方案,模拟推广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农民的采纳情况随时应变使用多种方法,并锻炼学习人际交往及演讲的沟通、交流、语言技巧;项目推广演练结束后,学生需要进行双重总结与评价,一重总结为对自身所选项目及推广情况进行专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综合总结评价,并撰写总结报告,二重总结为学生之间相互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总结在评价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最后,学生们需要撰写推广项目成果请奖申请书,学习推广项目的报奖流程。

2.农业气象课上的任务驱动教学。

(1)教师单独设计任务。教师将学生所学专业目标与农业气象课程目标充分结合,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为基础,对整门课程设置了总体目标任务“×××省农业种植业区域规划”,课程总任务下设支撑典型任务共7个:①×××省各地农业气候资料及代表性农作物种类资料搜集;②光照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③温度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④水分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⑤风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⑥×××各地农业气候资料及代表性农作物种类资料分析;⑦观测不同作物的农田小气候特征。(2)任务实施过程。教师在第一次课上对任务的实施过程、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参考资料、学习提示等简要向学生进行说明,学生课下个人完成并小组汇总分析,第二次课上时间一分为二,前半部分时间为学生对课下学习结果进行展示,老师随时点评指导,后半部分时间由教师下达下一个任务,依次类推,直到学期结束,完成全部的典型学习任务。最后,师生共同汇总各典型任务结果并分析,完成课程总任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文库、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料室资料进行检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两门课程在学期结束后都对该班36名同学发放了调查问卷表,两次共收回问卷调查表72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3.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图表制作和统计。

三、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两门课程结束后,都对该班学生进行了课程学习效果问卷调查,发放问卷调查表内容完全一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资料查阅能力、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全面程度、综合素质提高程度等方面入手调查。

1.学习兴趣有无对比。

农业推广课程:学生有学习兴趣问卷36份,比例100%;无学习兴趣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学生有学习兴趣问卷28份,比例77.8%;无学习兴趣问卷8份,比例22.2%。

2.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提高对比。

农业推广课程: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问卷34份,比例94.4%;没提高问卷2份,比例5.6%。农业气象课程: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问卷26份,比例77.8%;没提高问卷8份,比例22.2%。

3.资料查阅能力提高对比。

农业推广课程:提高了资料查阅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了资料查阅能力问卷34份,比例94.4%;没提高问卷2份,比例5.6%。

4.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对比。

农业推广课程:提高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

5.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对比。

农业推广课程: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问卷24份,比例66.7%;没提高问卷12份,比例33.3%。

6.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农业推广课程:提高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问卷30份,比例83.3%;没提高问卷6份,比例16.7%。

7.专业知识掌握全面程度对比。

农业推广课程:专业知识掌握全面问卷36份,比例100%;不全面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专业知识掌握全面问卷30份,比例83.3%;不全面问卷6份,比例16.7%。

8.综合素质提高程度。

农业推广课程:提高综合素质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综合素质问卷29份,比例80.6%;没提高问卷7份,比例19.4%。农业推广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与自觉性、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全面程度、综合素质提高程度明显优越于农业气象课程;查阅资料能力与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相差不明显。可见,虽然任务驱动教学的优越于传统填鸭式教学,但应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根据课程需要、专业需求、社会岗位需要、个人兴趣设计任务的教学效果又比单纯由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设计任务的教学效果优越。

四、结语

目前,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各门课程都在不断探索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其目的旨在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技能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建议授课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创造性地探究设计学习任务,可以很大程度上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而学生的自我价值一旦能够得以肯定,其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学习潜能则被无限激发,学生自然受益匪浅。

农业气象论文范文第2篇

漳州地处东南沿海,面临台湾海峡,各种气象灾害频繁,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台风、暴雨、干旱、寒潮、大风、冻害等灾害性天气的危害,特别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常有寒潮天气发生,严重制约了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据统计每年漳州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8%,严重年份可达15%~20%,特别严重的年份占国民生产总值近25%。如1999年12月21-26日漳州市受到了强冷空气袭击,连续6天出现大范围的霜冻和结冰,全市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损失约90000hm2,直接经济损失达17.5亿元,其中香蕉遭受的冻害最为严重,被冻死的香蕉达28240hm2,荔枝和龙眼等果树的树冠也都因霜冻而死,花卉和冬种蔬菜也损失惨重。

二、农业保险分析

农业保险是承保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一种财产保险。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与其他财产相比,农业保险具有四个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和政策性。农业保险针对的是农业生产等相关产业链,有三方面明显的特征属性:(1)农业保险的准公共产品性质。要求政府履行宏观调控和公共管理的职责,避免因单一依靠市场机制配置造成市场失灵。(2)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非独立性。如台风、洪涝、强降水、低温冻害、大雾等气象灾害的出现,容易造成一定范围的损失。同一气候灾害时空分布投保单位的风险在同一区域具有相关性而非独立。(3)农业保险费率难确定性。各种气象灾害对农作物、花卉、果树等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应根据不同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采用不同的气象保险指数指标来确定保险费率。

三、气象信息及气象技术资源优势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

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推进,气象服务产品越来越丰富,针对农业生产、农业保险的气象服务分为定期产品、不定期产品、公报、年鉴等书面形式和咨询等服务产品。定期情报产品按时间序列和空间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反映不同地区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以及气象灾害已经或可能造成的危害和防御对策。不定期产品主要根据当地可能出现的或已经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如洪涝、干旱、冻害等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进行评判。

1在农业保险承保决策中的应用

正确做出气象灾害的风险等级的评估,可使保险公司在承保决策中更科学,有效地降低并规避承保失误风险。对气象信息和保险公司的历史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应用统计决策理论从三方面进行评估:①对灾害性天气(如暴雨、台风、寒潮低温等)出现的概率、强度等发生严重性程度的可能性进行评估;②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的评估;③以最少投入获取防灾抗灾最佳效果的决策手段评估。其中灾害性天气发生的严重程度和造成损失的评估能够为承保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效规避经营风险。一般情况下,同类农业保险业务,保险核保人会考虑保险标的历史赔付情况,抗灾减灾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因此,综合分析应用气象资源(如未来天气趋势预报、专题性预报、灾害性天气评估等)更能了解掌握某区域气象灾害发生的概率,科学制定气象灾害评估和损失程度的指标、系数等,助于保险公司做出是否承保决策,预计承保成本作出承保方案,保证保险公司经营的稳定和效益。

2气象资源在农业保险防灾、核损中的应用

应用丰富的气象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了解气象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提前采取有效地防灾减灾措施,尽可能地控制和预防灾害的发生,降低灾害事故发生引发的直接和间接损失,而采取的各种有效措施,是保险公司管理风险的防灾核损重要手段。风险控制的手段来自避免风险、损失控制和非保险方式的转移风险三种方式,就是以气象部门的气象信息内容为依据,保险公司对所承保的保险物进行逐一的排查,及时发现隐患,通知并督促投保人整改,达到预防并减少灾害损失为目的。如投保人拒绝整改,当气象灾害发生所造成保险物的经济损失时,保险公司可依法不予赔偿。

2.1应用自动站实时天气实况监测系统,为理赔提供科学依据随着气象自动站的建设发展,气象部门能够为保险业提供更丰富的实时准确的气象实况数据。到目前为止,漳州市气象局已有10个人工观测气象站和123个区域自动气象站,能够为各行业提供详细实况的气象数据。如保险条款中对灾害性天气暴雨所采用的理赔标准,气象学中的“暴雨”定义是指“24小时降水总量达到50~99.9mm”,而通常由暴雨所造成的损失,保险公司对暴雨的理赔依据显得更灵活人性化,如“24小时降水总量未达到50mm以上,而12小时降水总量达到30mm以上或是1小时降水总量达到16mm以上同样可作为受暴雨影响造成损失的理赔依据”。因此,详细的实况数据对保险责任的划定有着实际意义,为理赔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依据。全方位的气象监测系统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灾害性天气发生的整个过程,根据监测的记录实况数据,保险公司对灾害是否属于保险责任和灾害所造成保险物损失程度进行裁定,有利于主动、迅速、准确、合理地开展保险理赔。

2.2应用历史气象信息数据和未来趋势预报,提前做出灾害评估气象业务数值预报模式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提高了中、短期气象预报的准确度,保险公司可根据提供气象信息数据做出的预报进行三方面的分析评估:一是风险区气象灾害可能损失的预评估;二是大面积气象灾害发生前的减灾预案;三是大面积气象灾害发生后的灾情评估。如气象部门对历史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所投保地区的主要灾害情况及影响因子,为投保金额和投保风险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而对灾害性天气提前72小时或更长期的趋势预报,能够为防灾防损工作从时间上提前做出了决策,并可根据灾害性天气的强度和等级对保险标的有的放矢地做好防御工作。

四、气象服务在农业保险业的延伸与拓展

随着社会发展变革,各行业的合作也更加密切和频繁,气象部门可进一步加强气象信息的开发应用,提高气象信息的服务能力,同时也提高服务农业保险经营管理和应对灾害能力水平。

1开展部门合作,建设气象保险服务平台

气象部门可充分利用气象现代化建设,加强与保险业的合作关系,共同建设气象保险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数据共享,开展气象灾害研究,建立灾害常规分析和预警预告机制。目前,漳州市气象局与漳州国土资源局、环保局等部门共同建设“漳州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和“漳州市区城市空气质量等级预警预报系统”服务平台,与保险业也可采用这种合作方式,共同开发服务平台,改变以往单一的只开气象证明的合作方式,做到提前防灾、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等,减少因自然灾害而引起的损失。

2建立多指标体系和风险区域系数,进行风险区划确定区域农业保险费率

充分应用气象数据与灾害数据,建立完善的多指标农业保险费率模型,在原有产量资料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作物、不同关键生育期的各种气象灾害风险,结合保险物所在地的地理特点、防灾减灾抗灾条件,建立不同地区的特定作物农业保险费率的区域风险指数的修订模型,运用风险指数来修订农业保险费率,使农业保险费率更加科学地反映的农业生产和作物损失风险。

3开发农业新险种的指数保险

开展各种农作物的气象保险指数设计的研究,针对各农作物的生长关键期气象要素,在保险中引入气象指数保险。漳州特色农作物丰富,农作物的生产与天气息息相关,低温冻害是闽南地区热带水果生产面临的主要农业风险之一,如1999年底漳州市出现了大范围的霜冻和结冰,造成的趋势损失达17.5亿元。因此,对低温冻害分析设定冻害指标,在农业保险中引入冻害气象保险指数,就显得十分的重要。由于影响农作物生产的气象因子各不相同,可针对不同的气象灾害研究不同的气象指数保险,如针对漳州花卉、林下经济(金线莲、铁皮石触等)开发气象指数保险,架起保险公司与投保户之间的桥梁,以更清晰的界面去核损减灾。

五、结语

丰富的气象农业服务产品,准确、科学的气象信息数据,能够使保险公司对自然灾害风险的认识更加全面和透彻,有利于保险公司进行合理的风险分类;助于保险企业了解灾情发展趋势,对可能造成的灾情损失预测。同时,加大各种气象保险指数开发,收集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历史财产损失、灾情数据,加强灾情预测、损失区域分布等研究,建立各种灾情预测模型和损失评估模型等,促进保险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农业气象论文范文第3篇

农业气象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物与气象的关系,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小气候的利用与调控等。现在,我们就这几个方面阐述粮食生产安全与农业气象的关系。

(1)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气候资源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同时还要科学地保护气候资源。众所周知,光、热、水、气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是重要的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候资源分布极其不均衡,必然给各地带来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一个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多年平均状况和长期变化规律,因地制宜地确定作物布局、种植制度和农林牧渔的生产类型与结构,为规划和指导生产提供依据。

(2)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以及防御对策研究农业气象灾害,上文已经提到其范围,包括干早、洪涝、低温、霜冻、冰雹、台风等。这些农业灾害使农作物严重减产,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对我国人口问题是提出了挑战。这也是农业气象灾害一直年受到国家的重视的原因。2.3开展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服务,研究农业气象情报、预报理论与方法开展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服务以及进行农业气象情报、预报研究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重要手段,其种类较多,主要有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预报、作物生长期预报、作物生长状况及产址预报等。将准确、及时的各种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正确运用于生产过程中,可以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农业气象空间数据挖掘技术的利用。我国农业空间数据信息量是很大的。农业空间信息的利用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如何从这么多的信息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呢?相关文献已经提出了农业空间信息管理方法。最新计算机技术已经可以通过各种空间规律、函数关系、线性趋势给人们提供参考。

(4)2GIS技术与农业气象相结合。利用现有的基础地理数据和农业气象数据,在农业气象灾情监测领域设计并开发农业气象灾情监测系统。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气象信息,在灾情发生时能迅速对灾情进行大范围监测,快速、准确地实现监测区内的农业气象灾情分析以及等级划分,为政府及气象、农业等有关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对粮食生产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农业气象风险转嫁机制。所谓气象风险转嫁,无疑就是把风险转移一部分出去,这就使得政策性农业保险应运而生。政府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这份风险,人们通过买保险的方式保障收益,在不违背市场化原则条件下,政府对农民进行一定的补贴,气象灾害有了政府的共同承担,粮食生产安全就会得到更可靠的保证。

农业气象论文范文第4篇

1.1休闲农业基本概况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其特色主要在于满足人们对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人文活动环境的向往。休闲农业以与大自然密切相连的农业为基点,以乡村休闲为最大的卖点在国内得到迅猛发展,先后形成了农家乐、休闲农场、民俗度假村和休闲农业生态园等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模式和类型。截止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8.5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从业人员2800万,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6.9%;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3]。同时,“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方式的转变、新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都为休闲农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1.2休闲农业面临的气象灾害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传统农业和休闲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生态产业。农业生产在种类、品种和布局上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高投入、高产出的果树、花卉、茶叶、反季蔬菜、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产品占据主要地位,通过人工规划布置,与田园风光相结合,营造一种回归自然乡村的氛围。但这种人工农业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严重不足,大风、暴雨、冰雹、雷电、强降温、大雪、连续高温以及连续阴雨寡照等气象灾害都可能造成经济损失。大风天气会使农作物叶片机械擦伤、苗木倒伏、树枝折断、落花落果而影响产量。暴雨天气会致使田块受淹,影响作物生长和品质。冰雹和大雪都会破坏大棚的外膜,甚至造成大棚坍塌,对棚内农畜产品带来严重损失。2013年4月山西阳泉出现暴雪天气全市塌损温室104个,大棚41个,露地蔬菜受冻面积50亩,涉及14个乡镇20个基地,直接经济损失500余万元。连续的阴雨寡照常常造成种子霉烂、发芽,病虫害的滋生蔓延,导致作物减产。夏季热雷雨能导致鱼塘残渣加速分解,水中还原物和浮游生物增加,耗氧量大,造成水中缺氧,使鱼类感染疾病,甚至死亡。水温在25-35℃、久晴不雨时,草鱼出血病流行。强雷暴天气还会使大面积钢架大棚以及户外务农人员遭受雷击事故。全国雷电灾害统计报告显示,全国每年都有多起农民田间务农遭雷击身亡事件。由此可见尽管很多农园采用了温室、大棚、人工气候室等现代化农业设施,通过环境调控为动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等环境条件,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但仍然受到自然气候条件(如光、温、水)的约束[5,6],气象灾害更对休闲农业具有直接破坏的影响,多发的灾害天气还会影响农园的经营。

2、休闲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分析

2.1、高效准确的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防措施天气变化时刻影响着农业生产,农园依据每日常规天气预报合理安排农事,但突发性天气事件往往给农业生产带来不便。准确率高、传递速度快、预报提前量长的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服务效果显著。调研中无锡江阴一位农庄老板谈到去年10月收到气象与农业部门联合的大风天气预警短信后,及时对园内葡萄架和果树进行加固和防护,避免了数十万元损失。同年8月西安灞桥区村民几年来苦心经营的150亩葡萄园遭受大风破坏,预计损失达300万元。如果农园都能提前了解到各类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和预警,就能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同时由于广大务农人员对气象灾害了解甚少,及时获悉气象灾害的研究成果和预防措施,更能提升休闲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2.2、微气候的监测和研究农业微气候监测是指对温度、光照、湿度、风向、风速、气压等气象要素进行连续不间断观测,通过研究分析,准确定量各类动植物优质生长的生态条件和气候指标。准确的气候测报改变了过去天气预报区域性大,生产活动较为被动的状态,使得种养殖过程中施肥、杀虫、喂饲料、清洁等工作时效性更强,生产效率得到广泛提高。同时在人工环境(温室、大棚、人工气候室等)中开展微气候监测可以掌握气象要素随外界环境变化的规律,一些现代化农园通过科技手段调节室内的微气候指标,可以控制农产品的生长指标,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2.3、精细化的专项气象服务休闲农业具有投入大、效益高、与气候紧密依存的特点。各类特色农产品的发育、开花、成熟等关键期,以及运输、储存、销售需要更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在常规天气预报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加工、衍生,开发出针对休闲农业产品特点的多要素预报,以及重点环节的农情气象业务,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结合休闲农业自然景观和休闲旅游的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旅游气象服务,更能适应休闲农业的发展。

2.4、气候资源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物质与能量的可再生资源,其光、热、水等要素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类型、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潜力。科学分析和评估一个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对高效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休闲农业通过改变产业结构,引进新型农产品和特色水产养殖来满足市场需求,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些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大多未作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部门也无法主动介入引种的科学论证[8],导致当地的气候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产业结构不能因地制宜,损失难以避免。

2.5休闲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休闲农业受制于极端天气事件和病虫害的威胁日趋严重,需要更加完善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休闲农园从业人员普遍对气象知识缺乏,希望气象部门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增强涉农人员对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等实用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近年来新增的各类农业保险为休闲农业避免和减少了种养殖风险,气象部门应参与理赔气象指标的制定,及时为受灾农园提供理赔鉴定服务,减小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3、休闲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候灾害制约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休闲农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以期能更好的利用气候资源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中国气象局和各地气象部门为适应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加强相关技术应用研究,更新气象服务手段,部分地区还建立起了休闲农业气象预报系统,增强了休闲农业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开展创新性研究并丰富业务服务工作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不断完善休闲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各地气象部门逐步建立农业气候资源数据库,并对当地气候资源特征和气象灾害分布和发生频率进行了详细分析[5],构建了特色农产品的周年服务方案和指标集,使得休闲农园布局和农产品选择更加科学。全面拓展多媒体传播渠道,运用LED电子屏、气象预警短信、气象大喇叭等设施,开展为农服务直通车,及时传递气象信息,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二、开展休闲农业专项气象服务。在常规天气预报的基础上,增设了多种气象指数预报,开发了集预报模型库和数据查询为一体的天气预报系统。建立了休闲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及时向相关从业人员提供短期和中长期气候预测和气象灾害应对措施。开展了休闲农业微气候监测和研究,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气象保障。三、加强农业气象科研与合作。各地气象部门与高校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加强与农业生产部门合作[9],共建科技示范基地,开展各类特色农产品气象灾害防御指标、病虫害防治指标、危害等级预报的研究,建立信息共享、联合会商机制,发挥气象科技对休闲农业的推动作用。尽管气象部门在休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中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仍不能满足国内休闲农业迅猛发展要求,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和差距。具体表现在:一、气象服务技术能力不足。气象预报信息内容单一,服务产品针对性不强,精细化程度不够,科技含量不高[10],不能有效运用到一些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管理中。传统预报模式的滞后性和中长期预报的准确性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休闲农业对气象信息时效性的要求。目前大多数休闲农园还不具备气候自动监测系统,各地气象部门缺乏休闲农业气候监测网络和远程服务管理。基层气象部门设施落后,各类气象科研成果难以在休闲农业气象服务中展开应用。二、农业气象复合型人才缺乏。多年来,我国农业气象队伍整体发展缓慢,知识层次高和知识面广的农业气象人才较少[7],一线气象服务人员普遍对特色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生理特性和病虫害防治了解甚少,对环境因子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作物生长模拟等研究不够深入,面对气象灾害和病虫害无法做出科学的生产指导,限制了气象服务的水平和实效性。三、休闲农业气象服务机制尚不完善。休闲农业主体是企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专项气象服务是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休闲农业迅速发展的趋势下,气象部门与涉农企业合作方式、服务机制等还有待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任重而道远。

4、休闲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方向

4.1转变理念,建立气象服务新思路。气象服务领域从传统种植农业向休闲农业、特色农业、工厂农业等现代农业转变,甚至包括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等“三农”各个方面。服务产品从对大宗作物服务产品转变到开发针对特色农产品的个性化服务产品。服务内容从粗放化服务转变到精细化,从间断转变到全程,涵盖农产品的关键生长期以及存储、销售和运输等各个环节。在目前农业气象服务的基础上,针对休闲农业的需求,建立一套全面、高效、专业的休闲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4.2加强休闲农业气象服务科技支撑长期内外协作开展农业气象的研究和试验,在深入研究气象因子与作物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特色动植物不同生育期与环境关系的指标体系。加强GIS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动态农业气象模型的应用,使农业气象服务由定性为主转变为以定量为主。同时开发专业化、精细化、可视化、动态化的气象服务产品,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智能化气象服务平台。各地气象部门还要积极推进业务与科研的结合,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助力休闲农业发展。

4.3加强气候资源区划和宏观规划。发展以气候资料、遥感反演、GIS多种小网格空间插值模型为基础,应用先进区划技术、方法与指标体系,制定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针对各地气候特点,开展休闲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同时结合各地资源环境和市场供求做好区域规划,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合理搭配农产品品种类型,优化资源配置和合理布局产业,充分利用地域气候资源,降低休闲农业生产的风险。

4.4提高休闲农业气象监测和灾害防御能力在现有气象监测网络的基础上,增加自动化、立体化、综合化的休闲农业气候观测站和试验基地,探索与涉农企业共建共管气象设施服务机制,提高特色农产品气象监测能力。开展远程气候监测和服务管理,完善特色农产品气象指标体系,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一体化系统,实现灾前预警、灾中监测、灾后评估,全面提高休闲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此外,气象部门还要加强农业气象业务和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逐步完善气象为农服务队伍。加强与农业、林业、渔业等外系统的业务协作和信息共享,开展休闲农业综合业务,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农业气象论文范文第5篇

全球经济迅速发展,为农业气象保险行业的成长提供温床,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加剧,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严重污染,气象灾害频发,农业气象保险的发展受到牵连。我国是农业大国,又是人口大国,气象对农业保险业的影响显然易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开启,市场化经营要求我们应对风险的手段要更加灵活,不仅限于要防范,还要承担着世界先进产品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和压力。农业保险机制不健全,应对风险滞后的现象普遍存在,以及人们对农业保险服务认识的不足,导致我国的农业保险行业发展态势低迷。诸多问题给农业保险服务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实施意义

2.1增加利益减少损失

为了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保险公司自觉地探索经营农业保险的路子。现阶段,天气预测技术日益成熟,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气候受到大气污染的影响,但是保险公司的风险成本大幅度降低,这预示着气象保险行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这也会促使更多保险公司的产生,进而行业进入优胜劣汰的阶段,形成良性发展。不难推断在不久的将来,保险公司创造出的财富是不可限量的。对于收入相对单一的农户来说,国家补贴和买入气象保险的双重保障,能缓冲意外风险的破坏,避免遭遇重创性的损失。

2.2促进气象行业的技术更新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新的气象监测技术层出不叠。各国也为获取更加准确的气象信息,进一步加大对气象规律的研究力度。监测机构对气象变化的高度要求和广大民众对气象信息的依赖性,以及激烈的科技竞争等因素都促进气象监测技术的飞进。越来越凸显的气象规律为科研事业理清了思路,专业的研究队伍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对气象变化做出更加精细的分析,推进着农业气象保险服务的发展进程。

2.3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当今社会的竞争莫过于人才的竞争。农业气象保险是一项科技含量高的产业,聚集了众多的高素质人才,这令气象研究群体备受关注。气象学涉及到多项科研方向,发展空间广阔,只有行业的快速发展才能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投入到行业建设中来。中国正处于现代科技的起飞阶段,缺少大量人才,若借着这个行业发展的机会,吸引各方学者的加入,由此形成人才效应,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3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实施策略

推行保护政策。面对农业保险服务行业的不稳定,中国政府要建立健全气象监管体制,对气象走势做出准确预报,加强对工业污染的监管力度,发展绿色工业,减少环境污染给气象工作带来的危害,出台一系列慰民政策,规范保险交易市场。提高大众对气象投保工作的认知程度。利用媒体加强气象保险的宣传,普及农业气象保险常识,讲解农业保险的益处,增强民众自愿参保的信心,为农业保险大范围的推广制造舆论基础。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农民文化的缺乏导致对政府的相关政策理解不到位,延迟了落实进程,从而给民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科学的气象知识使农民应对灾害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日常生活中规划风险,进而促进其对农业保险的接纳。

4结语

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迅猛,人们不断地改变着气象对农业的影响,在着力于减少恶劣天气带来的同时,尝试着利用变化不定的气象来提高农作物适应生长环境的能力。农业气象的保险工作现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将是促进未来农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我国农业气象保险服务发展相对落后的状况,针对这个现状,政府相关部门应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原则,积极研究应对风险的策略。推行切实的惠民政策,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业平稳发展。

农业气象论文范文第6篇

市气象局向来高度重视为农服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气象人的努力,气象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气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为农服务取得长足发展。

1.1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气象卫星、天气雷达、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应用和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并建立了一系列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工具和分析方法。目前,天气预报准确率达85%-90%。

1.2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不断拓宽。电视、电台、手机、网站、电话、传真、电子显示屏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广泛应用于气象预警信息,多部门联动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设取得进展,气象灾害应急避险科普宣传不断深入,通过气象科普巡回展、大众传媒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了公众放在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依托一系列现代化技术,开辟了气象服务的新局面,气象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服务质量、服务效益明显提高。

1.3气象服务产品不断丰富。目前,针对市农业生产的服务产品有:(1)常规天气预报,包括短期天气预报,未来十天天气预报,(2)农时季节服务,包括春耕春播气象服务,夏收夏种专题服务,秋收秋种专题服务等。(3)特色农业专题服务:茶叶种植专题服务,烟叶种植专题服务,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专题服务等。

1.4气象服务组织不断健全。

已建立村气象信息员、乡镇气象联络员两级气象服务组织,目前,全市有乡镇气象联络员16名,村气象信息员296名,在健全队伍的基础上,对乡镇气象联络员进行了相关培训,明确了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为进一步搞好气象为农服务垫定了良好的基础。

2、市气象为农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市气象局一直致力于为农服务的“两个体系”建设,将气象工作充分的发挥在防灾减灾的过程中,对农村的发展与农民增收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就目前市气象局为农服务机制体系的完善情况而言,仍然存在着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2.1服务产品适应性不足。当前服务产品单一、粗浅,不适应农业生产、经营的新需求。目前,天气预报主要以常规的晴雨、温度、风向风速为主,其他如日照、湿度、蒸发等基本不作预报。预报的精细化不够,对晴雨的定量、定时、定点预报准确率低,其他如气温、风速等气象要素以及灾害性、转折性、关键性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的准确率也低,不尽如人意。

2.2主体作用发挥比较困难。就市目前农村气象服务的覆盖面情况来看,仍然有少部分农民不能对气象预警信息进行及时的掌握和了解,部分村庄达不到“两个体系”规划目标标准,尽管目前气象服务渠道已较为广泛,但由于气象信息与应用的矛盾,再加上基本设施不到位,服务网络不健全等问题,气象服务无法直接延伸到农户,延伸到田头,在不少村还存在“最后一公里不通”的现象,气象预警、气象服务存在盲区,严重影响了气象服务的时效性,从而不能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受到气象灾害的影响。这种现象充分说明各级政府领导组织和支持力度尚未到位,公共气象服务未均等化,需要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承担主导作用,分清轻重缓急,集人力、物力和财力于一体,全力支持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开展。

2.3气象为农服务人员队伍不健全不稳定。县级气象机构一直沿用上级气象部门规定的机构设置和业务体制,缺乏既懂气象又懂农业和新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基本是由预报员兼职,工作量大,无法集中精力专门为农服务。目前,虽然各乡镇都配备有气象协理员,各村配有气象信息员,但是协理员和信息员都是兼职人员,不仅没有较系统的气象知识,管理比较松散,人员也不稳定,组织起来比较困难。

3、气象为农服务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气象为农服务是“公共气象”的主体,是气象部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点。为了能够将我市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合理完善,针对以上提到的相关问题,气象局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措施。

3.1气象为农服务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准确率上面。天气、气候的变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预测预报的准确率越高,其发挥的作用就越大,气象信息服务产品要逐步达到定点、定时、定量的要求。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天气、气候预报不能仅仅满足于直接应用于服务,更应该通过加工衍生更多的精细化、专业化产品,目前,要注重发展针对农、林、副、渔等不同产业,不同品种和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的专业服务产品,特色服务产品,开展面向设施农业、精准农业、休闲农业的服务,开展面向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候论证、气候评价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服务。

3.2针对主体作用发挥困难的问题,首先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气象农业服务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全市各个级别的政府部门以及气象部门要做到对气象农业服务给予大力的支持,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切实领导,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实处,加强对相关气象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从而实现共同推进。另外,保障经费的投入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气象部门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以各级党委、政府为主体,进一步健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政府机制,引导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项目建设、运行和维持经费,有了经费保障,就可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预警信息覆盖面,如,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快速传播手段可以覆盖到村,甚至到个人,使广大的农民享受到更多的气象服务。

3.3气象农业服务体系在完善,如果没有现金和技术作为支撑,都很难将其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必须大力培养气象为农服务方面的人才与技术,政府部门与气象部门应该为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同时要引进先进的气象监测技术,从硬件上提升我市气象为农服务的工作质量。对于信息员的问题,一方面,县级可成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切实发挥乡村协理员和信息员作用,加强对协理员和信息员的管理。乡镇可成立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信息员管理站,负责本辖区气象灾害防御和气象信息员管理等工作。另一方面,争取地方投入和保障,将气象信息员队伍培训等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气象信息员工作的积极性。

4、结束语

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强化气象为农服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事件,是惠及广大农民的民生工程,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稳定,关系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气象局在为农服务体系建设上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应该从根本上提升基层整体防御气象灾害的水平,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针对现阶段为农服务体系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应该进行及时处理,确保气象为农服务体系能够不断完善。

农业气象论文范文第7篇

农业气象服务效益是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所有经济组织应用现有气象服务产品(或服务)获得的效用总和。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目的,在于科学衡量气象服务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14]。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评估中考察每个农业经济组织的气象效用是非常复杂的。为了便于操作,目前对各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普遍采用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15-16]、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17-18]、市场价格法、“影子”工程法、旅行费用法[19-22]、成果参照法[23]、损失矩阵法[24]和贝叶斯决策理论模型[25]。剂量—反应分析是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和明确的因果关系基础上,把气象服务的效益看作是一个生产扰动要素,进而影响产品的产量、成本和利润。所以,采用剂量—反应分析的方法进行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贡献率评估是比较客观的。德尔斐法是通过对有关专家进行调查的方式确定整个行业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无论是2006—2008年中国气象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研究[26-27],还是各省(区、市)开展的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研究[28-32],均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评估。

1.1典型单位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的测定

在确定典型单位时,主要依据产品和产值的主导性、组织和运营方式的普遍性、单位规模和稳定度的代表性为原则进行选取。对于农业而言,选择某行政区内生产该行业主导产品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乡镇,作为典型调查评估单位。当典型单位确定后,采取座谈会的方式对该单位的领导人、管理部门负责人、生产经营一线专家及财务核算人员等相关人员进行深入调查访谈。调查访谈的内容主要包括:产品生产经营环节和流程;气象条件影响的生产经营环节及所发挥的作用;最近5a因气象环境(条件)变化造成的产值波动及最大波动占5a平均产值(剔除生产力发展因素)的比值;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和需求情况等。在对典型单位进行初步调查了解后,对气象服务在生产经营不同环节上发挥的作用做进一步的调查、测算和分析。

1.2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的专家评估

在获得了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贡献率后,将已测定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进行适当调整,并结合以往经验设计出5个档次,作为专家调查的备选答案。采用权变分析法,聘请有关专家进行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的评估。聘请该行业中的管理专家(处级以上行政管理专家)和技术专家(具有高级职称的业务技术专家),由15位专家组成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专家组。专家组的专家根据已经测定的典型单位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并结合自身的经验,得出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的档次,并对气象服务与农业生产业务的敏感、需求、满意程度做出评估。

2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实例

以河南省为例,依照上述评估模式,对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进行实证分析。在评估过程中,将农业划分为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共5个子行业。在各子行业中依据产品和产值的主导性、组织和运营方式的普遍性、单位规模和稳定度的代表性的原则,选取典型单位。在典型单位确定后,采用剂量—反应分析测定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资料来自2007年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调查。根据河南省农业大省的特点,在焦作、三门峡、商丘和信阳4市按要求分别选取相应的典型单位和评估专家,对气象服务效益进行评估分析。首先,在有关子行业的省级主管管理部门进行调研,确认选定的典型单位,并邀请省级主管部门专家或领导参与确定典型单位的专家,最终确定典型单位中10名以上专家参与调查、测评、研讨和实地调查与评估工作。专家大致包括领导型专家、技术型专家、管理型专家、财务型专家和基层一线专家等,结合河南省气象台和当地气象局的有关专家,共15人左右参加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专家座谈会,并进行座谈讨论。

2.1确定农业各子行业的主要生产环节

经过各典型单位专家的充分磋商,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5个子行业的主要生产环节。种植业以北方冬小麦为主,确定主要生产环节;林业分为木材林和林果类,确定主要生产环节;牧业生产环节中考虑大牲畜和禽蛋类;渔业以淡水鱼为主考虑生产环节;农林牧渔服务业的主要生产环节考虑种子经营类的服务和农业技术在田间推广两个方面。

2.2测定农业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

从各典型单位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汇总后,根据式(1)计算河南省农业各子行业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贡献率。以种植业为例,专家以小麦为代表先确定传统粮食类主要农作物的生产环节为播种期、苗期、拔节期、灌浆期、收储期、销售和加工共6个生产环节。针对已确定的各主要生产环节,讨论确定各环节相应的气象服务内容,并计算相应的气象服务增加产值或节省的成本,最后定出扣除化肥、农药等生产成本后每亩地的收入,通过实地测定和专家调查得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汇总后,根据式(1)可以得到气象服务在种植业行业中粮食类作物(以小麦为代表)主要生产环节中的效益贡献率为7.30%。农业的5个子行业中气象服务的效益贡献率最大是种植业,为7.30%,然后依次是渔业为4.50%、农林牧渔服务业为4.47%、林业为3.92%,牧业的气象服务的效益贡献率最小,为3.08%。

2.3专家修订农业子行业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

根据计算的子行业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将各子行业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乘以2后,等分成10档,重新调整各子行业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的数值。请各子行业专家进行判定,将专家意见进行汇总,依据式(2)计算各子行业的贡献率(表2)。经过专家的修订,种植业的气象服务贡献率为6.90%,然后依次是牧业为4.20%、林业为3.93%、农林牧渔服务业为3.36%和渔业为2.90%。

2.42007—2010年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效益值

河南省统计年鉴中2007—2010年农业各子行业的增加值情况,如表3所示。修订后的气象服务贡献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短时间内变动的数值较小,可将其值应用在一段时间的气象服务效益值评估中。因此,本文认为2007—2010年河南省农业各子行业的气象服务贡献率基本保持稳定,并将相关数据带入式(3)中,计算河南省2007—2010年各子行业的气象服务效益值,得到整个农业的气象服务效益值。2007年以来,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效益随农业增加值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从2007年128.27亿元攀升至2010年191.65亿元,年平均增速达14.32%。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平均贡献率保持在5.69%—5.88%,这一比率高于全国4.06%—5.02%的水平[12],说明农业气象服务对河南省农业生产有重要作用。目前,河南省农业各子行业使用的气象服务仍以各种公益类的天气预报为主,获得的渠道主要是电视、广播及手机短信服务。虽然大多数典型单位订制了手机短信服务,但仅在林业和渔业中有两个典型单位订制了专业的气象服务,整个行业使用的主要还是公益气象服务,这与调查中得到的行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很不相称。同时,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建设性和指导性不够,对农业各子行业关联度较高的中长期预报,风、温度等气象要素的预报,还存在一定的准确性问题。因此,应根据气象服务需求,不断增加时效长和针对性强的专业气象服务。

3结论与讨论

(1)采取剂量—反应分析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进行分析有较强的操作性,是科学、客观的。应用这一方法,按照“选定典型单位—测定典型单位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确定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得到农业气象服务效益”的基本流程进行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能够得出客观实际的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结论。(2)以河南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农业气象服务效益主要由农业总产值和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共同决定。经过测算,河南省种植业的气象服务贡献率为6.90%,而后依次是牧业为4.20%、林业为3.93%、农林牧渔服务业为3.36%和渔业为2.90%。2007年以来,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效益随农业增加值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从2007年128.27亿元攀升至2010年191.65亿元,年平均增速达14.32%。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平均贡献率保持在5.69%—5.88%,这一比率高于全国的4.06%—5.02%的水平[12]。说明了农业气象服务对河南省的重要作用。(3)虽然本文采取了较客观的典型单位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测算,但由于最终的行业贡献率仍采用德尔菲法进行评估,所以评估结果仍与实际值存在差距。因此,不断缩小这一差距,使评估结果更接近现实,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农业气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气象;农业;服务

中图分类号:S1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276-03

喀左县全称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上游的丘陵地区,县域总面积2 238平方公里,县辖22个乡镇和1个工业园区,190个行政村,呈“七山一水二分田”地貌。总人口43万,农村人口34.1万。喀左县是粮食生产大县,也是全国设施农业重点县。全县保护地面积32万亩,112.6万栋,9.7万户,户均一个棚;2011年粮食总产量超6.5亿斤,设施蔬菜年产106万吨。长期以来,喀左县气象局坚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思路,促进喀左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系统化、常态化、专业化。

一、农业气象服务内容蓬勃发展

喀左气象局根据服务“三农”的需要,紧紧围绕农户发展设施农业和大田作物种植的需要,切实做好日光温室大棚和病虫害防治的气象服务,积极探索新时期下农业气象服务的新内容。

1.以光补温,突出日光温室大棚服务

紧跟设施农业需要,结合当地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的特点,喀左气象局提出“以光补温”气象服务思路,减少能耗,开展日光温室大棚气象服务。喀左气象局作为全国第一个成立温室大生态气象站和第一家日光温室栽培蔬菜农用天气预报的县级气象局,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定量评价出辽宁设施农业蔬菜优势产区,为发展设施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建立日光温室试验棚13个,其中,暖棚11个,冷棚2个;棚内占地面积7 673平方米。根据不同气候区在全县建设8个12要素设施农业气象观测站和2个太阳光谱分析站,棚内小气候观测密度达到同类研究国内领先水平。开展设施农业棚内小气候预报、蔬菜作物发育期预报、主要病虫发生气象等级预报、掀盖帘预报,找出了棚内黄瓜、西瓜、青椒、香瓜、辣椒、番茄等生育期气象指标和观测场外界大气候与棚内小气候的定量关系。总结和完善灾害性天气预警技术、防寒裙苯板提高气温地温、科学放风调控湿度、反光幕提高光照强度、垄鑫土壤消毒及高温闷棚、秸秆生物降解提高地温等气象调控技术,改善棚内微气候条件,促进蔬菜生长及免疫力增强,减少棚内防治用药,达到高产优质安全,取得经济效益6.3亿元。并设立大型户外单色电子显示屏和示范区标识牌,为棚户提供准确、实用的气象信息,指导棚户科学种田,让农户从“靠天吃饭”进步到“看天管理”。在喀左气象局多年的不懈努力下,2012年辽宁省气象局与辽宁省农委联合在喀左建立设施农业气象试验基地。

2.学科交叉,做好大田作物病虫监测

围绕大田作物生产安全,采用交叉学科的诊断方法,对病虫害发生及防治与天气、气候、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找出了粘虫、棉铃虫、高粱蚜虫、亚洲小车蝗、笨蝗、玉米螟、白菜霜霉病、温室大棚青椒主要病虫等发生气象规律,采用天气学、统计学、灰色系统、模糊数学等方法建立上述病虫发生中长期预报模型。首次将仿真技术的蒙特卡罗方法定量评价农作物主要害虫发生程度的气候保证率、方差值和峰度值,为研究害虫发生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气象、植保联合主要农业病虫发生气象预报及防治与天气预报,并对农药喷洒与天气进行了研究并应用生产实践。建立县农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录入玉米、高粱、大豆、谷子、小麦等大田作物及设施蔬菜主要生育期气象指标和主要病虫害发生气象指标,特别是提前3―5天做出锋面天气移到本地的预报,用来预测一二代粘虫成虫、一二代棉铃虫成虫、草地螟等迁飞害虫蛾峰降落,结合田间调查做出卵始盛期预报,提前采取插谷草把、杨树枝把等措施,均能收到较好灭蛾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特别是2012年8月1日,喀左气象合植保站联合三代粘虫大发生预报,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在气象预警接收机、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等播出。农户根据的信息及时调整了田间生产,合理安排了打药时间,节省了劳动成本,减少了用药次数,节约了用药剂量,减轻了病虫害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在2013年三代粘虫爆发期,喀左没有造成1亩损失,是辽宁省44个县中粘虫防治最好的县。

3.坚持科研,充实基层农业气象成果

喀左气象局作为全国气象科研成果和发表学术论文第一的县级局,主持完成科研课题32项,其中,有9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有8项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二、三等奖,有15项获市厅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其主持完成的《日光温室大棚蔬菜防灾减灾及气象调控技术研究推广》获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农村先进适用技术暨高新技术展优秀参展项目奖;编著的《北方日光温室栽培蔬菜防灾减灾及气象调控技术推广》获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项目资助,被列为全国星火计划培训教材;主持的《棉铃虫监测防治技术的研究》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省内外推广;编著的《农业气象服务手册》于2015年3月出版发行,这是全国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开展以来第一部农业气象服务手册。同时,编著的《温室气象与作物保护研究》一书正在申报2012年辽宁省科协资助出版优秀自然科学专著。此外,喀左气象局还承担国家攀登计划课题和主持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重点课题。在成果介绍和方面,应西安市气象局、赤峰市气象局与大连市气象局邀请,作了《设施农业气象及农业病虫气象服务》专题报告。并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6篇,其中,9篇论文在国际学术刊物和会议发表,36篇论文在国家一、二级核心刊物发表,86篇论文获全国、省、市优秀论文奖。5次出席国际学术研讨会和18次参加全国学术会议。

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升

喀左地处温带半干旱西辽河州向暖温带半湿润冀北山地过渡地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干旱、冰雹、雷电、大风、暴雨、暴雪、大雾、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对经济社会发展、工农业生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为此,喀左气象局坚持政府主导,开展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1.政府主导,建设基层气象防灾组织

2011年3月,喀左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气象、财政、发展改革、公安、民政、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28个部门组成的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办公室批准编制5人。同时,喀左县政府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和《关于印发喀左县气象助理员队伍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编制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匹配了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经费,设立了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站长(由农业站长或蔬菜站长兼任)。同时,将信息服务站维持经费纳入县政府财政预算,每个乡镇6 000元,共计14.4万元,现已拨款到位,以后还要逐年增加。目前,已建设23个乡镇场、1个街道及8个社区气象信息服务站,设立气象信息员235名,实现乡乡有气象信息服务站。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负责为农民提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农业气象适用技术信息、农村经济信息、农村气象科普宣传和培训等服务,以及承担县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办公室交办的其他事项。县政府已发文正式将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维持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各乡镇均设立了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由副乡镇长或副书记担任,负责本乡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县政府制定了2011年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目标考核及奖励办法,纳入各乡镇场街道考核指标。并在各村设有气象信息员,由村书记或村主任担任,承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受传递,本区域气象灾害隐患、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的收集上报,负责本地区气象信息大喇叭的维护保养,参与本社区或本村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订和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普宣传、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此外,每年由气象局举办气象信息员培训班。

2.增雨防雹,大力开发空中云水资源

喀左县地处辽西,十年九旱。年平均降水量491.6mm,最少年份仅294.8mm。春夏秋连旱时有发生,有时造成农田大面积绝收,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冰雹每年都有发生,年均发生4.9次,受灾面积8.9万亩。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发生7.9次,最多年份发生15次,是冰雹灾害频繁发生地区。冰雹、干旱成为束缚喀左经济发展的两只“拦路虎”。为此,喀左气象局按照县政府“全覆盖、大密度、高强度”的要求,全面完成了地面增雨防雹装备的配备,形成了火箭、高炮、焰弹立体交叉作业系统。全县设有增雨防雹炮点22个,“三七”高炮38门,固定火箭发射装置16套。研制出了增雨雪专用的气球携带碘化银焰弹,其效果通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检测鉴定,在稳定云层可达到增加降水量13.6%,冰核生成率平均为6.3×1013/g。且焰弹使用方便、操作安全,机动性强,不受空域限制。整体作业密度和能力达到了国内县级领先水平,并将人工增雨和人工造林(人工种草)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生态效益,更好服务于“三农”。2010年经国内外文献检索,其中3项技术在国内外文献检索中未见报道。采用前苏联卡尔别耶夫两分类方法定量评价人工增雨效果显示,1999―2011年13年间,增加经济效益4.3亿元;每年平均增加降雨52.3毫米,增加降水1.1亿立方米。

三、基层“两个体系”建设的经验

1.贴合“三农”发展的真切需要

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农民产前、产中、产后都需要优质的气象服务。为此,喀左气象局加强同当地农户沟通,结合当地的地理信息,做好气候特点分析,对县域内的农业种植布局进行指导,气象服务精细化程度逐步加深,满足农户的需求。以日光温室大棚为例,从温室大棚的取址、朝向、建棚、测报、选膜、通风提供服务,开展设施农业小气候研究,形成自身特色。同时,喀左气象局是全国第一家乡镇天气预报的县级局,早在2000年就为全县22个乡镇开展天气预报警报服务。多年来,在各乡镇较大降水过程预报、暴雨预报、最低气温预报等方面加强研究,为基层调整产业结构、播种收获、防雹减灾等方面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并在全国县级气象部门推广。综合应用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和资源,在为老百姓提供气象服务产品的同时,利用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农村气象预警接收机播出惠农政策、征兵宣传提纲、森林防火、小城镇建设、温室大棚保险、狂犬病防疫、寻人寻物启事等内容,为政府部门做好服务,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2.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与认可

喀左县政府站在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和保障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的重要性,着力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为此,县政府加强组织体系与长效机制建设。召开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制定了《喀左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考核办法及奖励措施》,并将其纳入对各乡镇目标考核。此外,对极端天气事件和重要农事、重要社会活动的及时、准确决策服务,加强研发气象服务产品。每天都通过气象电子显示屏、农村气象预警接收机、手机短信5条气象信息,包括各种气象情报、气象新闻、72小时天气预报、精细化温室大棚农用天气预报、病虫气象等级预报、森林火险等级预报、蔬菜批发价格、农药喷洒预报、每月长期天气预报及农事建议等,全年共各种气象信息2 890多条,深受农民欢迎,得到政府领导、农业技术人员的认可。经专家综合评估,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全年可取得经济效益1.6亿元。

3.开展长期科研并建立激励措施

基层气象部门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前题下,下大力量搞好科学试验,对争取地方政府增加投入和列项目至关重要,有利于促进基层气象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喀左县气象局已开展设施农业气象试验研究 12年,开展农业病虫气象试验研究34年,被中国气象局评为“全国气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在全国地县级气象部门是唯一获奖单位。同时,建立起激励措施,对达到省级优秀预报员和部级优秀测报员,奖励2 000元。其次,在国家一级核心刊物奖励1 500元,在国家二级核心刊物奖励1 000元,在部级一般刊物奖励700元,在省级刊物奖励500元。第三,在县处级新闻媒体(信息)发表的稿件实行稿酬2倍奖励;在市厅级新闻媒体(信息)发表的稿件实行稿酬3倍奖励;在省部级新闻媒体发表的稿件实行稿酬4倍奖励;在部级新闻媒体发表的稿件实行稿酬5倍奖励。还有,获省气象局创新项目奖励2 000元。此外,对全局所有人员在增雨防雹期间手机费实报实销。通过长期的科研与业务结合,提高基层气象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获得了地方政府和上级领导单位的信任。

4.联合多方力量开展部门合作

在为农服务方面,喀左县气象局多年来与农业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了农业病虫害发生气象条件、农药喷洒与天气、日光温室大棚蔬菜防灾减灾及气象调控技术等研究。2011年,先后与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蔬菜站、植保站等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联合会商机制,共同探讨为农服务工作重点和相应措施,建立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共享机制和农业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2011年,喀左县组建了由县农业局、气象局、林业局、水利局、果树总站、畜牧局等部门高级专家组成的为农服务专家联盟,目前拥有成员16名,共同商讨研究为农服务方法、措施。建立专家团队数据库,专家之间互通联系方式,通过各自最方便的方式,建立常态化的联络机制。开展了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在山洪地质灾害危险区安装5个4要素自动气象站和5个单雨量自动站,并正常投入使用;共享水利部门3个4要素自动气象站资料。与县国土资源局共同在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安装警示牌15个。在预警信息传播方面,县气象局与县广播电视局合作,开通了2套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和1套天气预报广播节目。与广播电视台签订预警信息增播插播协议,实现预警信息快速播出。

参考文献:

[1] 马成芝,孙立德,穆春华.喀左日光温室内气温变化规律及其应用[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7,23(5):49-52.

[2] 孙立德,刘雅君,高成山,于志新.喀左县笨蝗生长与温湿度关系及长期预测的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0,9(2):56-58.

[3] 孙立德,张殿香.喀左县农作物主要害虫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J].中国农业气象,2004,25(1):42-44.

[4] 孙立德,张献清.用逐步回归方法预测喀左县三代粘虫发生程度的初步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2,(23):20-22.

[5] 于静.对县级气象为农服务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4,(6):299-300.

农业气象论文范文第9篇

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聂秋生担任本次沙龙首席专家并主持学术交流。省气象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王保生应邀作《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应关注的问题》专题报告。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高级工程师齐永胜作《开展乡村气象服务专项建设,实现我省气象为农服务又好又快发展》主题发言。沙龙共收到应征论文49篇,37篇入选论文参加交流研讨。

据了解,近两年来,特别是2011年财政部、中国气象局在江西10个县(市)实施乡村气象服务专项以来,江西气象部门积极探索气象为农服务“政府领导、财政保障,部门合作、气象主办,大户辐射、农户参与”的体制机制,致力于建立直奔田间地头的“直通式”为农气象服务模式,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王保生高工在专题报告中侧重从应对气候变化确保粮食安全和为新兴农业生产保驾护航等两个方面阐述了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应关注的问题,提出各级气象部门应重点做好粮食生产布局服务、关键农事季节服务、防灾减灾服务、粮食作物产量预报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以应对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应针对设施农业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做好设施农业生产气候资源评估与区划服务、设施农业气象监测、设施农业气象预报和灾害天气预报预警、设施农业病虫害气象预报、设施作物适宜种植期和上市期预报等工作;应重点围绕特色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开展农业气象信息、防灾减灾保障服务。

齐永胜高工在发言中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的提出和构想,江西实施财政部、中国气象局乡村气象服务专项的主要做法及初步成效,建议应本着“开放、合作、社会化,标准、规范、业务化”的原则,深入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农业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开发建立乡村气象服务信息站工作平台、不断完善乡村气象服务建设规范标准、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技术研究、强化各地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研究等工作,为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在本次沙龙上,与会专家和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气象为农服务”的主题,从农业气象预报、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各地特色作物引种与气象条件分析、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气候变化对当地农业的影响、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乡村气象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研讨,并从气象业务服务和管理层面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通过交流研讨和专家的评审,本次沙龙共评选出交流论文一等奖1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5篇。(省气象学会 编辑:陈焕标)

农业气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平台;构建;探讨

中图分类号:S1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207

农业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成为我国比较薄弱的产业,比较贫乏产生农业灾害,故在极端的天气条件之下增加了事故,令农业生产几乎逐年都存有较大损失。另外,深层次的研究农业气象展,它在传输过程实现之中也具有较强的滞后性,进而令“三农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我国在农业产业中实现全面性发展目标。

1 我国农业气象信息的服务平台相关构建现状

目前我国在农业气象方面现代化的服务体系系统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气象员也从事着较多的农业服务工作,在多年努力之后,也相应取得了战绩。不断拓宽其在农业服务方面的范围,进而明显提升了社会的经济效益。我国气象服务的系统主要包含:预测和预报以及信息的传送等内容;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村农民,农业在发展中持续实现信息化的道路上,服务不仅是局限于预报的服务,还要有指导技术以及研究的工作者。

2 农业气象信息的服务平台具体实现

2.1 平台资源和服务的集成

在广义上,农业气象信息的资源不只是为农业在生产中需要的气象性数据类资源,如:温湿水风。也该包含实施农业气象规范研究的文献类资源,与农业气象有关变化以及政策的指导相关图片、音视频等资源。其平台资源和服务的集成包含3部分,即:用户应用(农民、生产服务,研究者、科研服务,管理者、决策服务),资源内容(文献信息资源、数据信息资源、多媒体信息资源),服务实现(信息定制和推送、信息查询和分析、虚拟咨询)。

其中生产者运用平台能够对主要的气象要素相关信息予以查询,还能运用门户的网站对气象咨询和有关政策的法规予以浏览,进而掌握目前气象的信息和国家的法规,如果有疑问,则可通过与专家展开多个方式去实现咨询,协助农民实现科学化的生产。例如:和专家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音视频的咨询,不仅方便了提问,还便于专家进行详细化的解惑。

其研究者运用平台能够以直接方式对农业气象有关文献信息予以有效性检索、浏览,与此同时,个性化的定制文献类的信息,并且系统定期的把最新信息直接的反馈至研究者,不仅便于对课题进行跟踪式研究,还有效延续了农业气象课题的研究。

而管理者运用平台实时掌握农业气象相关最新资讯,以及全国各地农业信息的最新动态,在整体上掌握发展的状况。在实施农业发展相关规划的时候,可以运用内综合信息进行分析并作为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也为国内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科学化决策。

2.2 平台重点子系统的功能

2.2.1 门户网站相关功能

服务门站集合了用户在农业生产中所需的气象信息类资源而构成专门的服务性系统。门户在设计上要全方位权衡农业用户需求和对其使用习惯等,再设置与用户存在紧密联系性专题节目。在资源组织方面,根据资源类型进而设置差异子系统的功能模块,高效实现了检索与显示和分析及其输出等功能,在多个渠道上去满足于农业用户对气象信息的重要需求。

2.2.2 文献检索的子系统相关功能

该系统内汇集了和农业气象信息相关且比较经常使用的文献信息类资源,为农业现象学科的研究、决策等文献提供了基础保证。此系统内部收集了农业气象类的期刊和会议以及学位等论文,其系统能够为文献提供一些简单、高级的检索,故农业用户可以运用已掌握的信息予以科学检索。同时,系统还能进行二次检索,更加明确了农业用户欲检索的实际范畴。最后,系统对内容显示、输出予以支持,其用户能依照自身对农业气象相关信息的需求进而处理文献的检索结果。

3 结语

农业实现信息化发展具有比较漫长的道路,其农业气象在信息化的发展中也是如此。农业气象在信息服务上也有着较大的空间,例如:对服务资源作出改进和拓展服务的模式以及提升服务的质量。伴随社会和科技在不断的发展,有必要拓展对农业气象信息的服务平台相关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覃安春,刘芳,黄正宏,等.特色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河池市气象局,2012,10(24):398-401.

[2].黑龙江省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2012,6(21):1-109.

[3]方圆.农业生态园区气象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5(30):1-79.

上一篇:设施农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农业实践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