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4-02-04 10:29:06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篇1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现状 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自闯市场的风险越来越大。往往存在当某种产品价格高,就大量生产,造成产品过多,价格走低,但村民们都想早早出手,一窝蜂地抛售,相互压价,损害农民自身的利益,来年大家都不愿意种这种产品,导致市场紧缺,影响广大群众的生活。在这种经济环境下,一种新的运行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他可以把分散的农民集中起来,抱团闯市场,减少了单家独户的盲目性和风险;近几年以来,特别是农民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后,我国的农民合作社发展很快,截至2012年3月底,全国依法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55万多家,覆盖全国91.2%的行政村,平均每个行政村接近一家;实有入社成员4300多万,覆盖全国17.2%的农户[1]。但是,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晚,发展不成熟,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规模小、发展不平衡、经营管理人员缺乏、管理不规范等等,很多合作社名存实亡,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起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发展现状

1.组织形式多样

1.1由能人或专业大户牵头创办

这种形式大多由当地头脑比较灵活, 长期从事种养、营销、生产、小加工和专业大户牵头或者联合形成的, 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体。

1.2依托农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牵头兴办的合作设

以“公司+ 合作设+ 农户”的模式, 公司侧重营销, 农户负责生产, 农民专业合作社侧重联系和服务。

1.3依托政府农牧业技术推广部门创办的合作组织

以县、乡农技推广部门为依托,发挥其技术、资金、服务、组织管理等优势, 广泛吸收会员, 共同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

1.4村委会根据本地生产情况牵头创办

村委会根据当地的优势产业而牵头创办的合作社,主要负责良种及生产资料的统一采购,先进技术普推广和市场营销,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2.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我国于2007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了办社宗旨和原则,赋予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独立的法人资格和市场主体地位,规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行为、产权关系、盈余分配等基本制度;随后,国务院以及农业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出台了登记管理条例、示范章程、财务会计制度等法规和制度;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税收优惠、财政支持、金融扶持等措施。

3.数量上得到了蓬勃发展

到2012年3月底,全国依法登记的专业合作社达到55.2万家,实有入社农户达到4300多万户,约占农户总数的17.2%,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我国农村重要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4.合作社质量得到了提升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由注重生产联合向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方向转变,由单一要素合作向劳动、技术、资金、土地等多要素合作方向转变,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11年底,实现统购统销服务80%以上的专业合作社达到了55%。许多合作社加强横向联合与合作,把单个合作社“小舢板”变成“大舰队”,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3]。

5.增加了农民收入

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一方面,专业合作社统一采购农业生产资料和统一销售农产品,帮助成员实现了节本增效。2011年,专业合作社统一购买农业投入品总值达2028亿元,统一销售成员农产品总值9520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49.4%和66.7%。另一方面,专业合作社自办或参股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增加了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并按交易量和入社股份向成员返还盈余,进行二次分配。2011年,专业合作社创办的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424亿元,成员从专业合作社获得的盈余返还达168亿元。据各地上报统计,入社农户的收入普遍比其他农户高出20%以上,有的甚至高出50%以上[1]。

二、存在的问题

1.相关宣传力度不足,农民认知度不高

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一些较偏远地区的农民还不知道农民合作社是怎么回事,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长期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示范带动作用不强,不少农民缺乏共同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同时,一些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识不足,导致引导和服务作用小、支持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2.运作不规范、制度设置不完善

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制度约束、财务约束、合同约束、利益分配和风险回避等机制方面还不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成员权利义务不明;有些合作社设立登记不规范,有的只办理营业执照,无生产、办公场所,不具备开业资格等。

3.规模不大

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社平均社员只有78人,有的只有几个人,实力很薄弱,覆盖面小、稳定性较差,在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物资和产品销售等服务及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

4.与成员利益关系不密切,盈余返还不够

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社员股份及销售额实行二次返还,是区别于一般公司企业的最大特点。但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因其规模小、收益低、成员管理松散,开展二次返还的很少,影响了合作社成员的积极性。

5.经营管理人员缺乏,业务素质不高

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理事长一般都是农村能人,有的还是退休的领导干部或现任村干部担任,群众基础很好,威望高。但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相比,不能不承认他们在进行市场运营和合作组织内部管理中还有许多不足,缺乏一定的经济理论功底和合作经济基础知识、超前的市场意识、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上缺乏技术,不能进入加工流通环节,只会生产初级农产品,不懂得如何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获得更高的利润。同时农业不能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体系,增加农业附加值,农民得到的实惠少,这些都影响了农民合作社的发展[4]。

三、发展建议

1.要以农业产业为依托

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不同于企业,组织化程度不可能有企业那样高,可以说是利益把农民聚到一起的,只有农民得到了更大的利益,这个组织才会稳定。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带领成员发展规模化种养、高效设施园艺生产,统一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可以有效地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效益、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实施品牌经营战略, 首先要在现有基础上到工商部门申办自有品牌。其次要进行无公害基地、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甚至有机食品认证。其三要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的生产规程要求,组织、指导成员进行生产,用严格的管理制度控制生产的各个环节,从程序上确保合作组织生产的产品是实实在在的无公害、绿色甚至是有机产品。最后还要加强品牌的维护,确保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信誉[3]。这就需要有主导产业为依托,围绕特色主导产业进行合作与联合是农村合作社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基础。

2.加大扶持力度

着重围绕当前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采取更加有效、更加直接、更加具体的措施,支持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财政支农项目,要重点考虑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先安排,以合作社为载体实施好项目,以项目实施为契机促进合作社的发展。要健全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激励机制,切实解决贷款难问题。要继续研究出台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

3.注重合作社人才培养

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训纳入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阳光工程”培训规划,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财务会计人员和农村能人的培训。采取学历教育、远程教育、短期培训、参观考察等多种培训形式,努力培养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

4.鼓励兼并联合,增强合作社实力

目前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都太小,与超市的谈话份额低,也无力为超市提供大量货源。单个合作社的产品是有优势,但量少、品种单一,无法跟超市长期合作。短期合作,对超市而言,不仅麻烦,而且风险大,超市需要的是有大量货源并随时供货的供应商。如果农民合作社再联合,甚至跨地区、跨省联合,规模足够大了,农超对接就不难了。

5.搞好农超对接、农企对接

农超对接推可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增加合作社成员收入及促进农产品销售。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一方面农民为生产出来的产品找销路担忧,另一方面企业为寻求规模化、标准化的原料基地而发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平台,搞好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6.积极探索利益分配机制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按股份和农民的销售额进行二次分配,是区别于一般公司企业的最大特点。只有入社的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他才会相信这个组织,入社的积极性才会高。但是合作社要运转、要发展壮大、要有风险金,就必须有资本积累,因此合作社的利润也不能全部分完。

7.切实加强监管

农民合作社是可以盈利的组织,就应该有完善的财务制度,有很好的监管机制。可以请审计、农业部门介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农民合作社进行审计监督,帮助合作社完善财务,要求合作社搞好社务公开,给社员一本明白账,以免影响社员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在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验交流会议上的讲话 农业部网站 2012-07-13.

[2]李金花.民和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今后对策[j].青海农业技术推广.2007 第4 期.

[3]夏英.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及对策.中国蔬菜[j].2005第二期.

[4]邓桂梅,赵慧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影响因素分析.安徽农业科学[j].2007,35(2):609-610.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篇2

[关键词]民族地区;贫困县;农民专业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F3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3-0102-03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长顺县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区的部级贫困县。长顺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慢到快的渐进过程,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农民兴办的热情和政府推动的力度不断加大,形成了雨后春笋般的强劲发展态势。从2009年特别是2010年2月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数量迅速扩大。截至2010年9月,长顺县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55个,其中种植业23个、畜牧业17个、农机服务业5个、其他10个。入社(会)成员6637人,带动农户10000多户。专业合作社涉及生姜、果业、生猪、药材和绿壳蛋鸡等产业,形成了“市场+合作社+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格局。

一、民族地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前,农民主要靠个人的力量去闯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和不利地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后,通过运作和发挥其组织、带动作用,农民的生产经营由单家独干变为团队行动,逐步解决了他们受中间商压级压价和市场地位低的问题,节约了交易成本,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明显提高。如被列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省级试点单位威远镇农业合作社,当初是由部分生姜种植大户、营销大户为解决生姜销售难问题而发起的,目前有700多户成员农户的生姜产品,几乎都是通过合作社组织销往省内各大批发市场和重庆、山东、湖南等地。

(二)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活跃在生产基地和市场上,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产地和农户,较好地解决了生产与市场不对称问题。由此带动农民围绕市场进行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经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如长顺县顺兴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广顺镇海马村挂牌成立。该社成立后,带领大伙调整产业结构,规模种植蔬菜,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彻底改变海马村及周边群众家家生产、户户叫卖、卖得多收入少的现状,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如今,当地没有卖不出去的菜,社员户劳动力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

(三)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过去向农户推广新技术,主要以行政推动为主,引进项目和良种由政府定,农民的自主经营权得不到尊重,效果不理想。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后,根据市场需求和成员农户的意愿,将新技术、新品种及时提供给成员农户,并组织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等服务,效果明显。现已逐渐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适用技术在农村、农民中推广的理想平台和载体。如长顺县顺兴蔬菜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积极引进新品种,通过品种试验成功后向农户推广,现在成员农户及周边农户所种植的品种有相当部分是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的。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的组织,最贴近农民,且方法多、方式灵活,越来越多的地方已把建立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解决当前基层农技队伍力量薄弱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促进农民增收。农民通过合作社组织起来参与市场竞争,一是降低了生产资料购买费用。通过联合,农资购买量大幅度增加,农户可享受到批发价或出厂价优惠,节约了投资成本。二是新品种、新技术使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提高,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节约了交易成本。合作社集产、加、销于一体,通过内部服务使交易成本降低,增加了农民收入。四是有效降低了市场风险,通过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利益得到有效保护。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长顺县鼓扬镇的绿壳鸡蛋,原来一个只能卖一元左右,现在通过绿壳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统一收购和包装,市场价已经直逼3元。有了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民的收入翻了好几番。

二、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组织规模偏小,缺少发展后劲。目前长顺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少,但是大多数规模不大,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有限,带动能力不足。有些只是家庭内部成员的联合,仅仅达到了五名成员的最低标准,有些只起到生产合作的单一作用,加工、销售等环节遇到的问题仍然依靠农户自己解决。具有一定规模化建设基础,能够实现带户增收并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合作社所占比例不高。

(二)行业联合不足。尚未形成产业化。长顺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以所在乡镇和县为划分界线,只吸收本区域内的农户,而不是根据行业种类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织,覆盖面小,相同行业合作社之间的交流合作有限。一些从事主导农产品生产的合作社,难以吸收更多的社员,不能充分享受共享资源的合作优势,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的发展。许多合作社虽然已经认识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出于资金、土地、人力等方面的限制,仍然停留在观念层面上,真正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提供农业再生产各环节服务的合作社数量仍然很少。

(三)部分合作社管理运作不够规范。在调查中发现,长顺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规范化程度较低,依托能人、大户、企业和政府组建的合作社大都公司化色彩比较浓,绝对控股现象普遍,纯农户股份份额较低。虽然大部分合作社制订了章程,但大都只流于形式,科学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健全,仅有少数合作社成立理事会和监事会。而且合作社与社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年终股份分红的合作社不多,大部分合作社没有“二次返利”。

(四)资金筹措渠道狭窄,资本短缺。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政府支持和信贷方式获得资金十分困难,其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为组织成员自筹、外部股金和组织内部自我积累,而目前长顺县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对于合作社的投入能力有限。同时,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的产业基本上都是

与农业相关、风险性较大、利润不高的行业,难以从外部融资,自身的积累能力也不高。

(五)专业人才匮乏,产品附加值低。一是合作社的带头人,大多是农村里的精英,包括村干部、技术骨干、营销大户等。但不可避免的是,大多数合作社都面临着经营者老龄化、缺乏现代经营理念的尴尬。在一些乡镇,一些现代农业项目落户过来,但投资者却大多遭遇了人才和劳动力短缺的难题,许多当地人都不愿从事农业,而愿意从事的人各项才能和技能又跟不上需求,这就减缓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由于组织者和参与者缺乏合作社的专业知识,缺乏市场开拓能力,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难以适应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二是缺乏懂财务管理的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一批有较高文化知识、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很多合作社以现在的条件还不能吸引拥有专业能力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另外,合作社的产品多为初级产品,没有专业化的技术设备,导致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进入市场的机会也相对较低,难以获得农产品的附加值。

三、推进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结合区域优势产业,选好发展突破口。一是发展壮大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立足现状,选择具有明显组织优势、规模优势的产品和区域进行集中突破,实现市场竞争优势。目前,长顺县应紧紧围绕四条农业产业示范带的建设,全力打造“红色苹果、黑色山羊、绿色鸡蛋、黄色生姜、白色生猪、金色烤烟、褐色核桃”七彩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示范带建设。二是依托龙头企业、科技服务组织、农村基层组织等,重点以农村能人、生产大户牵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该类合作社有利于与市场对接、合作社前期投入和运作,有利于新品种引进、农业生产加快发展和农民迅速增收。三是填补合作社建设空白乡镇,改善发展不平衡状态,扩大合作社普及水平。四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本着“先发展、后规范,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态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鼓励行业资源整合,实现产业化经营目标。鼓励各乡镇向威远镇农业合作社学习,打破现有的乡镇和本县地域界限,以行业为标准对合作社进行分类。对于制度规范、设施设备投资较多、市场开发能力较强的合作社,可以通过跨区发展新社员形式扩大经营规模,实施产业化经营,连接起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提高农产品的增值效应。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合作社,可以围绕主导产业,根据行业特点,选择销售、储运、加工等不同的合作纽带,与其他合作社进行联合,建立合作社联社,从而加大产业化的力度,形成合作经营策略联盟,实现从生产型合作社向销售型合作社转变。

(三)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一是要依法规范合作社工商登记。合作社注册必须提供章程、成员大会、内部机构名称、住所及成员出资真实情况。二是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保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对“公司+农户”的一股独大、管理不民主、制度不健全、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的要认真治理。三是规范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并严格执行民主管理制度、财务制度、产品交易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四是强化服务功能,提升经营服务水平,发挥好六个载体的作用,即科技推广、品牌建设、项目实施、市场营销、信息服务和农业保险。五是政府监督机制,政府要加强对合作社资产、成员权益保护的监督和管理。

(四)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多方筹集资金。一是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二是加大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各级财政每年应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基地建设、农产品市场营销及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开展试验、示范、培训等。同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和扶贫资金要增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项目的投入。三是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对实力强、资信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授予一定的信贷额度。对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可适当放宽小额贷款额度,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以不动产、动产抵押贷款。四是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探索以财政贴息为主要手段、吸附社会资金注入的投入机制。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篇3

【关键词】农业专业合作社 现状 完善措施

农业专业合作社是为农民提供专业的农业服务的机构,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也日益凸显。传统农业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已经逐渐落伍,面对新的发展速度和前景,传统农业应当借助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资源整合和专业服务,是广大农民受益。而在农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服务模式和规模大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目前的需要,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一)农民的参与意愿不强

农民对于农业合作社的需求度直接决定了其合作社的参与意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首先,限于有限的教育水平,农民的整体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较差,对于这个新型的农业合作社还没有深入的认识,因此也就没有参与和了解的意愿。其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民的生产模式都处在自产自销的状态之下。这种生产状态以家庭为单位,农业生产能够满足家庭的消耗就足够了,对于更大的产量,甚至达到可以售卖的程度,农民还没有意识,而且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也使得农民难以有足够的劳动力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在这种小农意识的基础上,农民对于这种新的农业合作社就没有很大的参与热情。第三,农业专业合作社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电视或其他媒介进行宣传,使广大农民对于这个机构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在农业合作社进行推广的过程中就会陷于被动。

(二)政府的扶持力度有待提高

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得到政府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融资、财税、信贷等方面仍旧缺乏有利于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这种情况会使合作社的发展受到限制。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向银行贷款的时候,其贷款金额会受到限制,这就使得其只能选择相对容易的小额贷款。在税收方面,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够享受到的优惠政策也很少,相关机构应当在信贷和税收方面给予农业专业合作社更多的优惠和政策扶持。

(三)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

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管理运行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机构设置有待完善,其管理制度也有待规范,在农业专业合作社中,每一个参与进来的农民都应当享有平等的决策权,但是在实际运作当中,真正的决策往往掌握在决策层当中,农民缺少足够的参与度和话语权,致使内部管理缺乏活力。此外,农民资金进入农业合作社的流量较少,使农民和农业合作社之间没有建立起密切的收益关系,这对于农业合作社的运营也是不利的。

另外,农业合作社在运营当中也缺乏监督,内部监督机制有待完善。很多农业专业合作社是由企业控制或兴办的,这种情况下,农业合作社的财务、决策和收益情况都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农民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监督。此外,上级机构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审计和监督机制也没有发挥出来,这样会使农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出息很多问题,不利于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二、农业专业合作社相关问题的完善措施

(一)转变观念,提升农民素质

要使广大农民参与到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中来,就必须先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使其认识到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构成,以及具体的运作方式,最重要的是让农民了解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够给广大农民带来怎样的收益。使农民了解这些关键信息,才能使其进入到农业专业合作社当中,共同参与决策,见证农业新的发展模式。其次,农业专业合作社要利用电视、报刊等社交媒体来宣传合作社的宗旨和意义,使广大农民对于农业合作社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同时,利用媒体扩大农业专业合作社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也能使广大农民在选择参与农业合作社时能够更加放心。此外,还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培训过程使农民真正了解目前的市场,并能够学会利用合作的模式提升农业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使广大农民在合作社的决策当中发挥出更为主动的作用。

(二)加强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为保证农业专业合作社更加健康持续的发展,政府应当在信贷和税收方面给予其更对的优惠和支持。此外,政府也可以鼓励其他商业性的金融组织参与到对农业合作社的服务中来,使农业合作社的融资范围得到扩展。其次,政府为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专项资金应当加强管理,用来专门开展与农业合作社相关的活动。例如,政府可以抽出部分专项资金,用来对农民进行专门的知识培训;合作社需要的一些设备设施,也可以用这部分专项资金进行补贴购买,以减轻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财政压力。

(三)完善内部的运行机制

要确保农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首先要完善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监督C制。监督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使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财务和制度得到规范的管理。首先,从内部管理的角度来看。需要进一步发挥农业合作社监事会和农民社员的监督作用。监事会在合作社当中可以对财务状况和制度运行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问题要随时调整。农民社员要基于自身的团体利益,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使其保持健康良性的发展。此外,政府和相关的审计机构还要发挥好外部监督的作用,要定期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财务周转、资金用途等情况进行调查,推动农业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不断优化和完善。

三、结语

农业专业合作社将农民和市场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农民的传统生产观念得到转变。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农民的整体收入和生活水平,对于农村经济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农业专业合作社还处在发展与完善阶段,对于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这样才能确保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鲁雨,李佳林,周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问题[J].经济师,2016,(11):136-137+139.

[2]徐刚,吴振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5,(19):6-8+12.

[3]梁健,侯立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04):107-109.

[4]毛必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改进措施[J].中国农业信息,2016,(09):106-108.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篇4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家庭承包经营 发展现状 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 F3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38-01

1 兰坪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从兰坪县发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来,全县的农民积极的参与各种合作社,根据自己所从事的生产活动的类型进行选择合作社的类型。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2.35万人参与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占到全县农村人口的13.5%。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流转的农民土地大约有5.7万亩,占到了全县耕地面积的11%。每年的的销售农产品的收入达到10000万元,同比增长20%。在58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根据合作社被授予单位的等级划分,有部级别的专业示范社称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3个,省级的示范社有8个,州级的示范社有16个,县级的示范社有560个;如果按照合作社的注册地划分,在金顶镇有121个,在通甸镇注册的农民合作社有108个,在啦井镇注册的有62个,河西乡70个,营盘镇67个,石登乡48个注册,兔峨乡41个,中排乡56,县城区14个。按照其经营方式和从业类别划分,其中种养混合型的合作社共有488个,而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类型有32个,养殖业型25个,动物联合防疫服务型1个,农机联合收割、代耕服务型3个。

从以上的数据来看,兰坪县在其经营方式和从业类别上,种养混合型的合作社占据大多数,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科技的发展,社会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加大,单一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已经无法及时的满足社会的需要,农业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已经采取了大规模大面积的进行,而兰坪县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合作社占据大多数的情况下,其发展的速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抑制。不利于以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2 兰坪县在近年来采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点

2.1 发展速度快

农民专业合作社很大程度上将农民的力量集中起来。政府部门根据当地特有的产业基础和区域特征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并且积极地鼓励引导农民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显著的调整了当地的产业结构类型,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带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

2.2 致富效果明显

在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的时候,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带动了全民致富,整个过程中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不仅仅在信息来源上有了很大的资源,在之后的农产品种植中以及农产品销售的过程中也有了相对广泛的渠道,使得农村产业形成了多条网状产业链,不存在产品的滞销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2.3 政府对农民的管理更加方便

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使得农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了组织性,政府部门在管理的过程中,只要做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就可以间接的对农民经济生产过程做到管理。同时政府部门也更加方便快捷的实施各种政策和手段来帮助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有效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

2.4 自由性强,使得农民积极性高

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民间经济组织,其可以根据自己的生产方式来自由的选择加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应有的经济收益。所以农民对于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比较高,同时将力量结合起来,共同生产,也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3 兰坪县目前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1 发展角度较小,逐渐无法适应社会需求

兰坪县多年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施使得兰坪县近年来农业经济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转型的问题,长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农民已经习惯目前的生产方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社会的需求,所以要考虑农业专业合作社转型的问题。

3.2 政府管理力度较小,任由农民专业合作社自由发展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民间经济组织,所以政府采取的手段是听之任之,这种管理方式很大程度上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偏离,使得无法正确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应该有的效用。同时没有政府政策的引导和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农民的积极性相比较而言低。

4 兰坪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思路

4.1 积极参与转型,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多方位多角度发展

要促进当地的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的选择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生产方式,向新的生产方式转型,促进当地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整合,实行大面积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同时,促使其他的原先从事农业种植和养殖的合作社向工厂企业等服务类型产业转型,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在市场经济中有活力的生存下去。鼓励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新的生产方式。带动整个兰坪县未来的农业经济发展趋势。

4.2 政府部门积极引导,传输专业人才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政策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建立相关的监管部门,对所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监管手段,对其违法犯罪进行处理,对于积极发展的合作社做好鼓励工作。除此之外政府要积极的培养相关的人才,并且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输送相应的专业人才,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好的发展。

4.3 加强合作社社员的素质培养,提升其专业素质

合作社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各合作社要加强对社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帮助其在专业素质上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为其贯彻新时代新思想,使得其思想上可以跟得上时代进步的步伐,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能力生存下去。

参考文献

[1]彭菊春. 浅谈湟中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与发展思路[J]. 青海农林科技,2015,03:64-66.

[2]黄素华. 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与发展思路[J]. 北京农业,2015,30:168-170.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篇5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61文献标识码:A

农业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从2004年开始,国家不断重视农业发展,并连续11a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不断强调重视“三农”发展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随着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进一步确定了当前与下一个时期以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同时也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织载体和新型组织模式,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面临着融资困境,解决融资问题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学者对合作社融资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可以更好地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新型经营主体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带动作用。

1 资料来源

随着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从法律上确定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国家开始对合作社的发展提供政策扶持与资金援助,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资金的严重不足是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低、发展缓慢以及主体作用不明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融资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1]。国内学者针对这一阻碍合作社发展的问题开始进行相关研究,力求找到解决的方式并促进合作社快速发展。本文以“合作社融资问题”为关键词条检索中国知网(CNKI)2007~2014年相关的文献资料,对这8a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找到符合要求的内容,以此为参照内容,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特征、融资困境表现以及改善融资困境的路径方面进行述评。

2 研究主要内容

2.1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特征

资金支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融资情况可以有效促进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卢友鑫(2012)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是以满足合作社金融需求,实现经营主体经营效益最大化,并保证金融机构自身利益安全的资金使用模式,政府以宏观调控监管整个运转过程,以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并最终实现合作社金融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1]。国内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进行研究,并概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融资能力有限、融资方式单一以及融资主体规模小这几个方面的特征。郭航婷(2012)概述了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也逐渐提高,资金需求量快速增长,但注册资本有限,内部融资能力不足,缺乏金融支持,外源融资困难,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有限[2]。黄超(2014)指出合作社融资具体表现为营利性、扶、风险性特征[3]。赵俊英(2011)认为合作社融资方式主要以企业和市场金融机构这两方面为主[4]。高丹燕(2013)充分考虑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同成长阶段的经营状况、规模和信用条件对融资方式的约束,比较接近实际[5]。张祖明(2014)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发展中存在融资规模有限、资源分配不均衡、资金使用效率低以及农民增收效果不明显的特征[6]。

2.2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困境表现

我国的农业合作社成立时间短且经营水平一般,相比于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我国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并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融资现状极大制约这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其形成融资困境的表现主要分为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张武强(2014)根据内部方面分析阐述了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融资能力,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民由于家庭财力较弱和抗风险能力较低,对于出资并不积极,即使有个别农户觉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前景光明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自身实力有限,经营效益一般,缺少足够的自有经济来源,发展中难以形成对外来资本的吸引力[7]。高璐(2014)根据外部方面分析阐述了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自身实力有限、抗风险能力差、没有固定资产抵押以及缺乏稳定持续的经济收入,银行不愿冒风险放贷。而民间金融组织利率相对太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很难承受[8]。杨森等(2013)通过调查国家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补贴现状,发现管理严格,各种条件要求很高,手续繁琐,严重制约了普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足够的资金投入,而地方政府又无法完全保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补助[9]。张武强(2014)认识到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完善更直接制约合作社融资的发展,实际经营过程中资金大多流向城镇和工业,基层金融机构在经营中将人员、政策、技术等资源向相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工商企业倾斜,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因规模较小、抗风险较弱、盈利水平不高且有效抵押不足,无法得到金融机构足够的支持[7]。

2.3 改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困境的路径

2.3.1 规范合作社制度,加强内部融资

近几年,国内学者开始重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进行研究,都比较认同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的规范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有很大的影响。杨森等(2013)认为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经营发展当中应尽快按照合作社法、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来规范自身经营行为和信用行为,确保整个经营过程的合理和守法,并最终提高自身经济效益[9]。赵俊英(2011)以保障内部资金股份为主,规范股本的流入和转出,最大限度保证合作社资金的整体性不变。避免因成员的退出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的变动,只有稳定的内部资金状况才能保证合作社下一步的发展。同时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融资环境,针对不同成员的投资状况,以惠顾返还保留和资本保留筹集股份这一方式来解决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存在的欠缺,合作社之间还可以形成资金互助联盟,以富带贫形成区域合作社金融体系,最终解决合作社资金问题[4]。姚爱锦(2013)通过各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开展的资金互助合作,只有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过程中出资参与资金互助的农户才能获得借款且这些操作仅限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为社员提供最基本最亟需的生产发展需求,形成成员融资,帮助困难的社员并最终实现共赢的局面[10]。

2.3.2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宽融资渠道

作为农业信贷主体的农村金融机构,应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业务的特点,制定不同类型的贷款业务,最大程度的解决合作社资金缺乏这一阻碍自身发展的障碍。杨森等(2013)从认真研究总结不同类型合作社资金需求的特点,认为应该重点扶持中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推出贷款风险小、利息低的贷款品种。同时降低中小合作社的贷款门槛,放宽贷款抵押条件,各农业龙头企业以自身为主形成区域发展体系,保障中小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发展资金,以资金入股合作社形成发展整体[9]。高璐(2014)认为应该从形成区域发展体系出发,根据现状发展多层次农村金融组织机构,通过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不断发展新型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并加强农村金融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最终满足农户以及合作社对资金的多层次需求[8]。李建黎(2014)从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入手,认为政府作为主导应该加大给予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支持和相关政策扶持,重点要规范引入民间资本进入合作社融资的过程,保障农民合作社从民间融资的安全性[11]。屠萍萍等(2013)认为在扩展融资渠道的同时,应鼓励其他金融机构到农村设立分支机构,同时推动其他资本来源在农村成立金融机构,形成各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良性竞争,有利于农民合作社的融资问题的真正解决[12]。

2.3.3 加大政府财政扶持力度

加大政府财政扶持力度是改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困境的路径之一。张跃超(2014)指出,首先应该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担保体系,是优化农村金融服务、解决当前合作社贷款难题的关键措施[13]。沈应仙等(2013)认为金融部门应该针对合作社的发展,推动合作社融资机制、风险规避机制以及资金累计机制的建立[14]。郭航婷(2012)提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建和发展的阶段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一方面各地政府可以联合当地的担保机构,对其进行政策的优惠或者资金的投入,让其对当地的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担保;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牵头组织有条件的机构成立专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的担保机构,从而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融资过程中的担保品不足问题[2]。周娟等(2011)指出在政府扶持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合作社进行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相应政策优惠,政府可对其实行差别税率政策,将金融机构的税率政策与合作社贷款比例挂钩,引导金融资金进入农业领域,通过税收等政策有效调动金融机构对农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的积极性[15]。

3 结 语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特征、融资困境表现以及改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困境的路径进行了详尽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困境表现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在对困境表现研究的同时也从这两个方面总结了解决路径为规范合作社制度、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加大政府财政扶持力度。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互有差异,国内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问题研究虽然存在相对的差异,但都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良好运行以及获得经济效益为目的研究的,既有的研究对于解决当下存在问题以及后续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与借鉴,同时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整体方向,将最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友鑫.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2.

[2]郭航婷.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12.

[3]黄超.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2014.

[4]赵俊英.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02):1178-1179.

[5]高丹燕.中小企业成长周期与融资结构分析[D].湖北:湖北大学,2013.

[6]张祖明.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的原因及建议[J].时代金融,2014(06):286.

[7]张武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困境研究[J].财务・金融,2014.

[8]高璐.农民合作社融资问题探析[J].农村财务会计,2014(02):33-37,129-131.

[9]杨森,宋小彩.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困境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01):52-54.

[10]姚爱锦.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08):348-349.

[11]李建黎.如何破解合作社融资难题[J].农村财务会计,2014(12):42-43.

[12]屠萍萍,王志成.农民合作社融资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0):334-336.

[13]张跃超.破解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问题[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06):412-415.

[14]沈应仙,何力良.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与对策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3(01)85-87.

[15]周娟,卜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问题解析[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1(04):31-32.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篇6

关键词:林业专业合作社;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能大力提高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能降低成本,增加收益。自2007年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以来,我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在2年多的时间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现就东港市林业产业合作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1 张三营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截至2012年末,张三营林场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涉林专业合作社共有49家,入社成员1091人,注册资金1755.39万元,基地规模达6546 hm2。其发展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快。二是产业覆盖面广。其中板栗专业合作社10个,经营规模5200hm2;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5个,经营规模126.7hm2;中药材专业合作社9个,经营规模898hm2;水果专业合作社10个,经营规模86hm2;黄菇娘专业合作社1个,经营规模10hm2;食用菌专业合作社12个,经营规模77.3hm2;柞蚕专业合作社1个,经营规模33.3hm2;养貂专业合作社1个,经营规模2600头。三是组织形式多样化。有:“经营大户+农户”的户户合作形式;“经纪人+农户”的产销合作形式;“公司+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合作形式。

2 存在的问题

2.1 宣传不够,认识不到位,品牌意识不强

由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力度小,群众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认识不到位[3]。据调查,有农民对合作社知之甚少,并对其存在误解,认为合作社不能自主经营。在经历了2~3年尝到甜头之后,才逐渐认识到合作社是为农户服务的机构,能组织农户以低于市场价格集体采购化肥、农药、种子等。组织订单生产,使销路畅通,价格高于零散销售,真正做到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但目前东港市只有少数合作社组织有了自己的产品品牌,大多数对申办专利,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知之甚少,直接影响到产品的知名度、销路和价格。

2.2 政策扶持不够,缺乏人才,水平低下

目前虽然有些地方成立了农民合作专业组织,但是扶持力度不大,没有充分发挥合作社组织的作用。虽然相关部门为农民合作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政策,但还不够全面和完善,税收优惠和财政扶持十分艰难。比如在生产的贷款上没有优惠,农民贷款发展生产很难。在税收上也没有给予优惠。现在的合作社基本都是当地的种植大户、“能人”或者村干部等牵头,这些人大多有一定的经营理念,但是作为带领农户共同致富的合作社带头人,水平和经验明显不够,对市场的调研、判断、决策能力不足,直接影响到合作社成员的收益。

3 对策

3.1 开展宣传和培训,树立典型,确保发展方向

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地宣传和多种形式有步骤地辅导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对社员的法律法规、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等方面进行教育培训,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促进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自愿组建的互合作组织,它是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突破社区界限组合起来的。政府应当正确引导和支持,不能干预、行政捏合,而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典型示范推动其发展,并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带动更多的合作组织发展。

3.2 提高合作社人员素质,落实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基本素质。鼓励合作社人员继续学习,主动向专家咨询,提高社员专业生产技术。培养一批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和优秀的财会人员,以提高合作社管理能力。建立和完善市县、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指导服务体系,建立一支优秀的合作社人才队伍。加强道德宣传,在进行各种知识、技术培训的同时,必须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以利于合作社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各基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配合好、扶持好、引导好,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在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力度的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农村能人大户投资或入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其发展能力;切实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各相关部门应尽快落实;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信贷支持,妥善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资金贷款难的问题,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更高层次健康地发展。

参阅文献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篇7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市场经济;范例

农村股份合作制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莱阳市是山东省最早开始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地区,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在莱阳市乃至全省各地农村建立和发展起来。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办,完善了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家庭经营与集体经营相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资源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了优化配置和重新组合,实现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拓展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极大促进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办与推广,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参与。但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特别是目前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弱质特性暴露无遗,尤其是经营规模小的合作社,明显表现出经营状况不佳、发展后劲不足、商品率低、产品销售不畅的困境[2]。据不完全调查,莱阳市目前已有各类大小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多个,但经营状况较好、组织规模较大、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合作社不足50%,大多数组织规模小的合作社近几年生产经营逐步走向低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处于有名无实的尴尬局面。为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规模,真正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载体,现介绍几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范例,以为合作社膨胀自身组织规模提供有效参考。

1社员+农户型

利用合作社在提供信息、技术、生产、销售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加强宣传,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带动非社员农户入股和使其享受合作社的服务,从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规模,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3]。例如:莱阳市穴坊镇芦山果业合作社,成立于2004年4月,是由村集体和农户共同出资兴办的,当初村集体用房屋、场地折价10万元、出资2万元;30个农户每股1 000元,出资3万元,合计出资15万元。合作社进行了工商注册,并注册了“芦富”牌红富士苹果,该村共270户,全村果园面积逾40hm2,90%的农户有果园。合作社当时主要为社员提供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提供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统一组织产品销售,实行盈余返还,合作积累。由于合作社经营状况良好,社员收入明显高于其他非社员农户,该村其他群众及邻村的果农纷纷表示要求加入合作社。于是,合作社又吸收了150户农户入股,依然是每股1 000元,合作社增资了15万元,壮大了组织规模,增强了经营能力。合作社同时又带动了本村及邻村的果农180多户,不仅壮大了合作社自身的规模,又为每户果农年均增加收入1 000多元。

2社员+公司+农户型

这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是进行农产品加工和初加工,依托产品销售公司,发动社员带动农户共同发展。例如:莱阳市利群艺品合作社是由穴坊镇蚬子湾村村民王文江于1995年发起的,当初他依托青岛几家外贸出口公司,组织本村农户加工以玉米皮等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工艺品生产。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他在村集体的支持下,联络周围村庄12个加工草制品的大发货户共同出资入股,其中村集体以厂房、车间作价入股72万元,王文江个人出资入股50万元,其他社员每股1万元计12万元,共计出资134万元,组成了穴坊利群艺品加工合作社。经过几年发展,合作社又吸收了本村周边社员40个,通过社员的扩展,带动周边村庄的农户1 200多户参与了草制品艺品加工业,既扩大了组织规模,又增强了产品加工能力,增加了群众副业收入。

3合作联社型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篇8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黑龙江

一、黑龙江省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显著效果。截止2010年12月,全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专业合作社达到14347个,其中农民成员148671个,带动农户110万户,从事种植业合作社的7496个,占总数的52%;养殖业3991个,占总数的28%;从事农产品销售的合作社2258个,占合作社总数的16%;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合作社有345个、运输的324个、储藏的合作社483个,占合作社总数的8%;从事技术、信息服务的的合作社1823个,占合作社总数的13%;从事农业生产资料购买的1069个,占合作社总数的7%,其他行业合作社1071个,占合作社总数7%。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二、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运作多年的时间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对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产品流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降低农民生产经营成本、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方面已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其发展的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一些基层干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登记管理条例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国家赋予农民经济合作社组织以法人资格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一些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策理解上有偏差,对合作社的性质和运行机制不够了解,有种种疑问和顾虑;偏远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的市场意识还不够强,合作经营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加之受我省农业生产周期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时间短的影响,示范引导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伐。

(二)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牵动作用还不够突出。农民商品经济意识和合作经营理念相对淡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带动能力弱等问题,而且全省各地发展不平衡,部分落后地区明显滞后,上述状况与我省农业大省的地位明显不相称,严重制约着地区农业发展。

(三)缺乏带头创办能人,合作社成员整体素质偏低。黑龙江省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领办合作社的带头人,会经营管理、能开拓市场的复合型骨干人才缺少,农民普遍缺少合作意识。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一些有文化、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农民多数外出打工,留在家里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文化水平低、思想保守、年龄偏大的农民。还有一些能力强的“能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够了解,缺乏兴趣和动力组建合作社,牵头领办的意愿不强。

(四)内部管理机制不规范,农民成员的权利和利益需要保障。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民主管理、利益分配和监督约束等机制不健全。一些合作社根本无章程,无账目,合作社的成员不了解合作社章程内容与个人的利益关系,有的领办人把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机制与公司制企业管理相混淆,在民主决策和利益分配上不依法办理。这些问题都影响到农民成员行使民主权利和切身的经济利益。

(五)匮乏资金以及科技支撑薄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大障碍。2009年时,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户均出资额为89.72 万元,比全国户均81.05万元高出8.67万元,但并不证明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强。原因是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没有验资程序,只是由成员相互认可并在申请材料和章程中做出记载即可,真正出资到位的极少;其次是农民以实物出资不需进行评估和过户,而实际上这些实物基本上还在农民自己手里,农民专业合作社缺少流动资金。再次,得到国家和省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绝大多数是过去成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过几年的发展有了自己的项目,而新创办的合作社则没有这样的待遇。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虽具有法人资格,但因其承担的有限责任没有实际资产做担保,因而贷款难的问题不易解决。一些已经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特别是从事种植、养殖业的,缺乏科技力量支撑和有效快捷的信息渠道,难以实现做大做强,只能是维持现状。

三、促进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合作社人才培养。农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化进程,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应开展对农民的培训普及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逐步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状况,推动农民专业合作

社在农村健康发展;建立业务培训制度,培养一批合作事业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内部教育和学习机制,引导社员加深对合作制度和组织章程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对合作社的认同感。

(二)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当前,我省农户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非常了解的比例很低,甚至有一部分农户根本不知道。对合作社不了解必然会导致农户没有产生参与的意愿,所以应该从思想上对农民做好引导工作,利用各种形式的宣传,让农户深刻地认识到发展专业合作社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增强农户的合作意识,激发农户的合作动机,创造农户的合作机会,启发农户的合作实践;另外要积极宣传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农户来参与合作社的组织建设。

(三)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政府应当安排扶植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等服务;政府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国土综合整治、国土绿化等建设项目,可以优先委托和安排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另外要落实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经登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得收入免征所得税等;另外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农村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改善对农民合作社的信贷服务,简化审批手续,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季湘铭.发达地区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愿及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浙江大学,2010.

[2]陈枫.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思考.行政论坛,2011(1).

上一篇:家居设计要点范文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特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