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总结报告范文

时间:2024-02-02 16:56:10

集体经济总结报告

集体经济总结报告篇1

《政府工作报告》是指导一个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实事求是地进行总结,客观中肯地评价政府工作,找准存在问题,结合县情提出操作性强、具有指导意义的工作意见,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极为重要。为认真总结好我县第十四届人民政府任期第一年的工作,向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提交一份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承上启下、操作性强的《政府工作报告》,县政府对《报告》的拟写高度重视,经过政府办及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密切配合,2004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已顺利完成起草工作。下面,我就起草情况及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

一、关于《报告》的起草情况

起草《政府工作报告》是在县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从《报告》提纲的起草,到形成初稿前后100多天时间,经历了一个集民智、聚民意、凝民心的过程,政府办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拟写做到了"早安排、早动手、早落实"。

(一)整个《报告》的形成是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并亲自参与的结果。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一年来政府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报告》的起草工作。去年9月初,政府领导就要求政府办着手思考、策划《报告》的起草工作,根据领导的要求和布置,政府办及时成立起草工作小组进行专题研究,着手《报告》提纲的起草。10月中旬,经过多次征求政府领导意见和反复修改、补充完善,形成了起草提纲,马志山县长认真审定《报告》提纲后,对起草《政府工作报告》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特别要求《报告》的起草要"限制篇幅,简明扼要,朴实无华,尊重事实"。按照提纲内容要求,从10月下旬正式着手《报告》的草拟,在起草过程中县长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并对起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位副县长对分管业务部分的起草也及时提出了建议,由于领导重视并亲自参与,12月上旬《政府工作报告》初稿顺利完成。初稿形成后,县长亲自动笔作了深入细致的修改,各位副县长也从分管业务部分入手对作了修改、补充和完善,分别综合县政府领导修改意见后,又将《报告》提交到政府党组和第13次常务会上进行集体讨论修改,通过采取个人分别修改和集体讨论修改等形式,力求《报告》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2004年政府工作所取得的成就,科学合理地安排部署2005年的政府工作。

(二)整个《报告》的形成是政府办公室团结协作当好参谋的结果。为起草好《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办首先针对2004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调研,并发文要求各级各部门认真拟写好2004年的工作总结和2005年的工作意见,为《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打牢基础。在收集各级各部门报送材料的同时,安排两位秘书从总结回顾与工作安排两大块分工进行全封闭式的拟写,历时10余天后形成初稿分发到各位秘书人员手中,根据其所联系部门工作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修改形成第二稿,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扬民主,凝聚集体智慧,召集办公室全体文秘人员集中进行统一修改后形成第三稿,为使《报告》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完善,根据秘书人员所了解的部门工作情况,在第三稿的基础上再次将《报告》分块落实到个人进行修改,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核实,综合后形成第四稿以书面形式送县政府领导征求意见,综合县政府领导意见对《报告》内容作进一步的充实完善后形成第五稿。在整个《报告》的起草及修改过程中,政府办所有参与人员以强烈的责任感,密切配合,殚精竭虑地认真工作,一次次广泛讨论,一次次集中研究。充分吸收各方面好的意见,不断补充、完善、修改、推敲,形成了团结干事,一心起草好《政府工作报告》的良好氛围,较好地发挥了为政府领导当好参谋助手的"智囊团"作用。

(三)整个《报告》的形成是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深化对县情认识的结果。为在拟写《政府工作报告》中有据可依,有资料可查,2004年8月下旬,政府办就安排专项经费和人员组成三个调研组,深入有关乡(镇)就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热区开发、政法工作、社会事业及各项重点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及时了解全县2004年以来各项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共收集、拟写各种调研材料80余份,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政府工作报告》夯实了基础。同时广泛深入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倾听基层群众呼声,掌握群众急需解决的重要事项和问题,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为全面真实地总结第十四届人民政府履职一年来的工作打牢了基础,同时,也为周密安排部署2005年的政府工作提供了详实、可靠的依据。在《报告》的起草过程中,针对办公室文秘人员调整较大,新手较多的实际,除布置专题调研外,要求各位文字秘书人员了解、收集、掌握全县各行各业工作开展情况,组织对"老、少、边、山、穷"的县情进行如何加快发展的讨论,从资源区位优势、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及发展情况、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及人口素质等方面深化对县情的认识,为起草好《政府工作报告》积累了大量资料,作了充分准备。

(四)整个《报告》的形成是认真加强政策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写作水平的结果。作为指导全县政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政府工作报告》既要符合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政策,又要符合县情实际,如何才能把中央和省、州、县委的重要工作部署贯彻落实到县政府的具体工作中,我们着重在加强政策理论学习上下功夫。一是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省委七届五次全会、州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起草好《政府工作报告》。二是认真学习中央经济工作、农村工作、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相关文件,从宏观上把握中央对经济工作、农村工作和教育工作的重大部署。特别是重点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理解"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的实质,在结合富宁实际抓落实方面认真开展讨论,提高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重大意义的认识,科学的发展观为起草《政府工作报告》打好理论基础。三是认真组织学习县委十届二次全委会《工作报告》和县委熊书记的讲话精神,围绕县委对2005年全县工作的部署,具体安排政府的各项工作,即按照县委提出"做什么",政府着重在"怎么做"上具体落实,使政府2005年工作的指导思想、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和各项重点工作都与县委的部署保持一致,一脉相承。

二、关于《报告》的框架结构

为了体现《政府工作报告》的严肃性和紧密性,《报告》采用了传统的写作格式,从八个方面对2004年的政府工作进行回顾,同时分析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也从八个方面对2005年的工作进行总体安排和部署。

(一)《报告》实事求是地对2004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

过去的一年可以说是我县各项工作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成功抗击"非典",国民经济大部分指标两位数增长,扶贫三项工程大会战突飞猛进,招商引资项目投资超过前20年总和,"普九"由可能变为现实,各行各业呈现繁荣景象,应该值得大书特书。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因此《政府工作报告》中以较少的篇幅进行总结,以简洁的文字加以表现。2004年工作回顾共8个部分:一是抗击"非典"取得胜利,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因县委、政府专门开过抗击非典表彰大会进行总结,《报告》在这部分重点总结国民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二是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因我县是国家重点扶持县,所有工作都围绕扶贫开发来开展,所以把扶贫工作摆到突出位置来总结。三是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基础设施日益改善。四是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支柱培育有新进展。重点突出我县林畜矿电支柱产业在2004年的具体成果。五是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招商引资取得突破。从企业改革和招商引资方面重点反映我县改革开放进程。六是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财税金融运行平稳。突出了农村税费改革进展情况,财政管理成效和金融保险机构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七是"普九"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重点反映我县举全县之力抓"普九",推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业的发展状况。八是民主法制与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十件实事基本办结。重点将为民办十件实事的办理情况进行总结,对全县人民有个交待。

总的来说政府工作回顾既注重总结的全面性,又注重突出工作重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准确应用综合数字和重要指标,总结评价客观真实、实事求是,实实在在,不虚报,不浮夸。

(二)《报告》遵循县委制定的指导思想,实事求是地提出了预期目标

2005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与县委保持一致,除把县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列入指导思想外,其他内容都与县委制定的指导思想相吻合,内容一致。

《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2005年预期目标也是按县委决定的增幅来确定。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倍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边境贸易进出品总额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要完成以上各项指标的增长幅度,我们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剥隘库区交通建设、剥隘新镇建设、衡昆高速公路罗砚段开工、漂富县际油路改造、小集镇建设、县城城南开发等重点项目的实施,将会有效拉动经济增长;二是谷拉天生桥、阿用那柳、洞波坡令、木央黄果树、普厅河流域平昏、那娥等电站建设,将增加当地农民劳务输出,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活跃地方社会消费市场,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广西洞巴电站林地补偿和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剥隘库区土地占用税、建筑安装税源明显增多,为财政收入提供了保障;四是我县国有工商企业改组改制后,企业效益将会有所回升,促进国民经济各项指标的完成和增长。

(三)《报告》针对县情实际进行2005年工作安排和部署

2005年的政府工作坚持抓重点、攻难点,实现整体推进。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然而农业以粮为主的格局还没有得到有效打破,水利程度低,产量效益低的状况仍然存在。因此,2005年继续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政府工作的首位,重点围绕"两增一减"来抓好农业农村工作。即: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根据州委、州政府的要求和县委的部署,着重抓好5万亩蔬菜产业的发展,从规划、建设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安排。

扶贫开发工作是我县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县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心的中心工作,《报告》把扶贫开发工作列为第二部分,明确大会战第二战役的任务,突出安居工程、易地扶贫开发重点,提出了把异地劳务输出作为产业工作来抓的具体措施,丰富了扶贫开发的内容,拓宽了扶贫开发的路子。

《报告》在2005年的工作中重点对工业经济进行具体安排,这是因为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的条件所决定的,从全国、省、州的发展战略来讲,都把工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内容,省、州还提出了发展新型工业的战略措施,无工不富的思想已成为共识。从我县的实际来讲,工业基础差,缺乏龙头企业,致使很多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开发和升值。八角等农副产品缺乏精深加工,制约着经济结构调整。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贫困落后地区,加快工业并非轻而易举的事。因此,《报告》提出以立足我县抓好现有工业企业改革和发展入手,依托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电力和采冶业,走矿电结合的路子发展工业,同时做强做大林畜产业,为发展加工业打好基础。可以说我县走新型工业发展道路就是立足四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工业,通过工业发展带动壮大支柱产业。

对外招商引资是发展所需、形势所趋、民心所向,它不仅弥补了我县自身建设资金的不足,而且可以引进大量先进、适用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推进我县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加速我县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外来投资企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地方财政税收,对我县实现追赶式、跨越式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报告》把大力招商引资,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第四项工作来安排,将在去年的基础上把招商引资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大胆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兴办企业,通过抓好农业项目和第三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做好企业改革改制和加强田蓬口岸建设等工作,来发展县域经济。

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县今年投资最为宏大的重点项目,衡昆高速公路在我县境内投资近50个亿,漂富油路投资近600万,那柳、洞平、谷拉等电站投资都超过亿元。为此,《报告》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作为第五项工作来安排。为避免内容重复,《报告》在这部分着重安排交通、水利、小城镇建设内容。移民工作因种种原因只作原则性的布置。

此外,《报告》根据县委的部署对财税金融工作、社会事业发展和加快民主法制、政府自身建设作了全面安排,特别提出了2005年办理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10件实事,这10件实事内容都与重大工作有关联,但文字上没有产生重复。

三、关于《报告》写作的特点

《报告》从构思到形成,前后经历了前期调查研究、理性思考、理清思路和脉络、认真组织拟写、征求意见和反复修改完善等过程,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真实全面,客观实在。《报告》从一年来"非典"防治与经济发展、扶贫开发与人民群众生活、重点项目建设与基础设施、经济结构调整与支柱产业培育、改革开放与招商引资、农村税费改革与财税金融、"普九"工作与社会事业、民主法制与政府自身建设等八个方面进行叙述。叙述中力求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一年来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和所做的主要工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明确指出了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充分体现了本届政府不回避矛盾、不畏惧困难的一贯作风。

二是坚持文风朴实,简明扼要。《报告》用凝练的语言扼要回顾了过去一年的工作,整个篇幅力求简明,主要用事实、数据和工作思路、措施加以说明。《报告》全文共用了90多个数据,总结工作和提出建议,都力求减少一般性议论,无大话、空话、套话,重点突出,语言简练,平实中凸现出本届政府的务实之风。整个《报告》共13800多字,比往年有大幅度减少。

三是坚持突出重点,具有操作性。《报告》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会会精神为指导,将加快发展作为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对今年政府工作提出了"坚持打牢农业基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抓好扶贫重点工作,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大力招商引资,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具体工作,有明确的目标,有具体任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就是提出能够做到并能够完成的工作,对做不到的则不提,整个《报告》不贪大求多,不空喊口号唱高调。

集体经济总结报告篇2

会议报告由四个部分组成:一、2007年工作回顾与总结;二、当前面临的宏观形势;三、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思路和要求;四、2008年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报告的第一部分指出了2007年我们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也肯定了我们在过去一年工作的肯定,说明我们的企业在健康稳定的发展,通过我们的努力公司的整体实力、综合能力、治理水平、公司的品牌形象等有着显著的提高,这20年来我们公司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公司的建筑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公司的行业领域不断扩展,公司的发展层面不断提升,公司的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公司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公司社会地位不断的攀升,但是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的处理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面对,努力完善我们工作的不足之处:一、前沿意识缺乏,二、部分子公司责任状指标完成不理想,三、竞争层面较低,四、经济效益不高,五、市场开拓乏力,六、履约能力下降,七、资源整合能力缺乏,八、政令执行不畅。春节报告、改革决议、会议精神等长期落实不到位,九、管控不到位,十、腐败现象十分突出,十一、人员素质提升不明显,十二、铁军精神有所削弱,敬业精神、艰苦精神、务实精神大不如前,我认为公司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弊端是难免的,重要的就是我们怎样面对弊端,如何剔除这些阻碍公司发展的绊脚石。

报告的第二部分指出了我们公司当前面临的宏观形势,如何利用这些宏观形势指导我们公司的发展。一、深入领会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指导集团公司的发展,二、2008年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但进入了复杂多变期,三、2008年建筑房地产业景气依旧,但挑战突出,四、随着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全球性的资源紧缺,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报告的第三部分提出了对公司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思路和要求,一、改革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二、改善和完善物资供应管理体系,三、改革和完善资金管理体系,四、改革和完善企划管理体系,五、改革和完善法务管理体系,六、改革和完善检查监督管理体系,七、改革和完善建设产业集团的经营管理制度,八、改革和完善建设产业集团项目管理体制,九、改革和完善机具管理体制,十、改革和完善机械产业集团市场化、专业化管理体制。

在经营方面董事长作了六点要求1、调整组织机构,2、改革经营费用机制,3、改革考核激励机制,4、加大总公司对重大项目承接力度,5、推进客户关系管理工程,6、强化以总承包公司为基础,协同安装、装潢公司发展的经营机制,我认为董事长对经营方面的见解非常深刻,及时的调整了各种抑制总承包公司发展的因素,及时提出改革,使得公司的发展又上了一个高度,特别是第一点改变目前“机会导向型”的市场进入方式,建立“主动式”的新市场发展模式,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机会导向型的企业将越来越难于生存,企业竞争力将逐渐向战略导向型和能力导向型转变,最高层次是文化导向型。

目前的很多企业还都处于机会导向型的阶段,就是寄希望于市场出现的机会,对手出现的失误,自身出现的奇迹。但现实的情况是,客户需求变化越来越快,等你感觉那是个机会的时候,已经人满为患,充满了恶性竞争,不再是机会;对手也跟你一样在苦苦寻找机会,甚至不惜运用各种手段来蚕食你的市场。

机会导向的观念使企业每天都疲于奔命,因为他们没有核心,没有专长,结果总是在价格竞争的边缘徘徊,每天都去学“海尔”,但越学越失望;每天都盯着销售数字,却发现增长越来越缓慢,前景越来越黯淡。

只有改革这种机会导向型的模式,才能使我们的企业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报告第四部分董事长对2008年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做出了要求对我们总承包公司要求确保完成经营产值35亿元,其中自营产值30亿元,我们济南分公司占自营产值5.8亿元,联营产值4000万。

今年是“管理、改革”年,对我们总承包公司的主要工作:1、总承包公司就是建设产业集团。经理层要认真构思和推进整个建筑产业的发展规划,负责对安装、装潢和钢结构公司进行管理、检查、监督和协调。2、加大市场开拓力度。3、着力提高业务质量,逐步实现从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转移,从低端领域向高端领域转移,从低价值链环节向高价值链环节转移。4、建立三轨制的经营模式。优先发展自营队伍,有计划的发展分包队伍,积极发展半实体公司。5、提升能力,推进企业逐步由传统的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转型。6、高度重视新资质就位工作。

学结报告 ·学习工作报告 ·公司学习报告 ·交流学习报告 ·出差学习报告

我相信08年是辉煌的一年,在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下,公司一定会越来越健壮的发展。

总承包济南分公司预算科

杨海荣

集体经济总结报告篇3

[摘要]:在两分开以前,报纸都是宣传和经营合为一体,这种结构模式造成报业采编和经营互相干扰。中国的报纸还同时承受着政治压力、社会压力和市场压力,自身功能的发挥受到了限制。在报业产业已经从过去狭隘的报纸经营发展到现在的经营报纸的前提下,采编和经营越来越难以分开。准确地把握两分开的管理体制,要坚持互利双赢和统分结合的原则。

报业是一个具有双重属性的产业,一方面,报纸反映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另一方面,报纸也是一种产品,有一定的市场价值,要进入流通领域,具有商品属性。因此,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不管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在报业管理体制的设计上,大体都采用编辑和经营两分开的模式。但由于社会制度和具体国情不同,在实行两分开的原因和两分开的内涵上表现出很大不同,我们这里就此来考察中国的情况。

一、实行两分开管理体制的原因

柳斌杰同志在全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座谈会上讲话时说,“在微观上把文化、新闻出版单位,按照两种性质分开,区分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和经营性的企业单位,这也是了不得的进步,以前我们总是把它们绞合在一起,说是事业不给钱,说是企业不放权,两不像。现在我们可以把它们明确地分开了。性质决定体制,体制决定机制,性质一分开,后面的事就一通百通了。”讲话为我们考察中国报业实行两分开管理体制的原因和必要性提供了线索。

第一,在两分开以前,报社或报业集团的每一个报纸都是宣传和经营合为一体,这种过于强调“块”的结构模式虽然有利于在局部范围内经营媒体,但不利于整体的统一。尤其是对于报业集团而言,宣传和经营都分别集中在一个个独立的报刊社,集团在总体上成不了系统。这需要在纵向上进行“条”的梳理,即对报业集团的业务进行划分,形成宣传和经营两大系统,将“条”和“块”结合起来,报业集团才真正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第二,在两分开以前,报业采编和经营互相干扰:一方面,报社经营管理的功能依附于采编的功能,经营系统完全被纳入到报社行政管理的体系内,经营部门的领导被定为处级干部,报业内部缺乏专业性的经营人才。经营活动的事业化,使经营行为完全与市场脱节,极大地限制了报业的产业活力;另一方面,报业集团作为事业单位,主要任务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但是,报社发展的资金需要越来越大,社领导要拿出相当大的精力搞经营,宣传的力量难以集中。况且编辑记者往往要承担经营的责任,经营的利益驱动很容易惟利是图,干扰舆论导向,将社会效益弃置一边。

第三,如果把中国的报纸分成三类,即政治性报纸、事业性报纸和企业性报纸,那么,这些报纸应该分别承受政治压力、社会压力和市场压力。但在两分开以前,中国的报纸要同时承受着这三种不同的压力。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做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又要对社会公众负责,发挥着类似于西方公共媒体的功能,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的方针,同时还要像一般性的企业单位一样进行市场化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样的压力在世界报业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合适的压力可以成为动力,但不恰当的压力却是发展的紧箍咒。长期以来,中国的报纸不但没能三者兼顾,而且本身应有功能的发挥也受到了限制,政治性报纸(党报)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小,事业性报纸(都市报、晚报)的发展遇到体制,企业性报纸(科技类和专业类报纸)的赢利能力降低。

实行分类管理,将宣传和经营在业务上分开,成了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双赢。两分开后,集团的宣传管理系统可以集中精力办报,使报纸真正做到导向正确,贴近群众、贴近实践、贴近生活,读者喜欢,而赢得了读者就赢得了市场,这为报业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营管理系统可以大刀阔斧进行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经营将越来越专业化、科学化,良好的经济效益也会为办报提供充足的资金。

二、两分开管理体制的内涵

对报业集团两分开的管理体制要在三个层面上来理解,首先,是在国家层面上。基于文化的双重属性,党的十六大把文化单位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公益性的事业,即为公共事业服务、隶属于国家的一些事业性质的部门;另一类是经营性的产业,它以生产的产品上市,通过市场实现它的价值。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继续以事业体制来管理,坚持政府主导,搞活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经营性的产业要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体制的创新。国家对这两类不同的文化单位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就报业而言,非赢利性的机构主要是指党报、党刊,它的主要任务不是参与市场经营,而是主要为党和国家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服务。政府将确定正确的宣传政策导向,同时保障事业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设备与人力等资源;除了党报、党刊以外的报纸、期刊,基本上都要分期分批地转制为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内部管理体制、领导机构和运行机制的改造,成为一个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事实上,国家是按照意识形态属性的强弱对报业进行划分,对意识形态属性明显的报刊,党和国家要严格控制。而对那些意识形态属性不强的报刊,国家将逐渐方开,如现在已经开始对一些科技类和专业类报刊进行整体转制试点工作。

其次,在集团的层面上。在关于公益性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企业单位两分开的政策指导下,国家对报业集团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对新闻媒体的宣传、经营业务进行科学划分,实现宣传与经营两分开,抓好宣传,搞活经营”。(刘云山语)报业集团按照“报纸宣传与报纸经营业务分开,新闻采编队伍与经营管理队伍分开”的要求,着手对集团管理体制进行改造,让采编系统和经管系统在体制上分离,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组织系统。采编系统以行政命令为主要管理手段,经营系统以市场为主要调节手段。重点做好对可经营性资产的剥离工作,将集团内除了新闻宣传业务单位外,属于产业经营性质的发行、广告、印刷、物业、投资等单位,全部分离出来,改制为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国有独资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对报业集团的资产进行分割和评估,属于经营性的资产全部置入集团公司或相关子公司,相关员工全部转换劳动关系,变“事业人”为“企业人”、“社会人”。

最后,在单个媒体的层面上,设立媒体经营公司,作为报业经营主体,在业务关系上,与采编分离,独立经营,但在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机制上,媒体公司将采编和经营统一于一体,为报业经营的高效运行和报纸经济价值的充分实现建立了组织基础。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的钱江晚报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2003年12月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注册成立了钱江晚报有限公司,这是国内首家将报名直接用作公司名的媒体公司,媒体公司依托媒体独立开展经营,统筹运用媒体资源,通过对采编、印刷、发行和广告等环节的协调,将报刊从策划、生产到进入流通的全过程,统一在其战略思想指导之下,形成整体营销。

概括地讲,两分开的报业管理体制,就是在由出资人对报纸的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部门的干部人事、资产财务、考核监督等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将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在人员、机构方面彻底分离,做到业务不混合,人员不混岗。但两者之间要互相负责,一方面,采编部门负责宣传,办好宣传主业,为经营业务提供内容支撑,创造优质经营载体;另一方面,经营公司负责经营业务,为宣传业务提供经费支撑,承担媒体经济保障责任,形成宣传和经营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

三、两分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将宣传和经营彻底分开,彼此互不干涉,就可以做到:宣传系统用事业单位的传统体制来运作,就能够守住阵地,掌握舆论控制权;经营系统剥离出来以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就可以将报业做大做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事实上远没有这么简单,在报业产业已经从过去狭隘的报纸经营发展到现在的经营报纸的前提下,采编和经营越来越难以分开。一方面,“经营部分”不能离开报纸“编辑部分”。报纸剥离出来的发行、广告、印刷等经营性资产,如果失去了报纸这个载体和资源,这部分资产及其经营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例如发行和广告就与采编密不可分,报纸办得好,读者多,发行量大,广告营业额就增加,反之,板着面孔办报,读者不喜欢,发行量就会降低,广告也会受影响。因此,离开了报社,发行、广告、印刷等所谓经营性的企业就只能成为一般性的企业,毫无优势可言。可见,经营性资产的核心并不是其本身,而是采编部分。现在,许多业外资本想投资报业,考虑的也不是所谓的经营资产,而是核心的采编业务。

另一方面,“经营部分”对“编辑部分”的影响也很大。如果将“经营部分”彻底分离出去,“编辑部分”正常运行所依赖的经济基础就没有了,只能靠财政拨款或基金供养,而这是中央所不愿意看到的,也是我们进行报业体制改革所要革新的内容。“经营部分”对“编辑部分”的影响还不只如此,报纸的内容也会受到“经营部分”的控制。随着中国报业的发行由过去的邮发转向地摊发行,印数的多少取决于终端市场的需要,而终端的需要来源于他对读者内容偏好的判断,结果是看似与报纸编辑无关的发行最终影响了编辑的价值取向,当然,这种影响不同于行政命令的强行制约,而是在自由宽松的环境里的一种无形操纵。

此外,我们原来设想的按照意识形态的强弱对报刊做区分,让意识形态强的报刊保持事业体制,而让意识形态弱的报刊转制为企业,认为这样就可以掌控舆论导向。其实,这种想法也过于简单,如果我们把意识形态强的报刊看成是主流文化的代表,而把意识形态弱的报刊看成是大众文化的代表,那么,就不单单是只有前者才会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后者也一样,而且可能更巧妙,效果更好。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对此有过精彩的论述,是值得我们聆听的清醒之音。尤其是在今天,中国的娱乐、休闲类的报刊很多是外方资助或是境外的舶来品的时候,这种警惕就显得很必要了。

四、正确把握两分开的管理体制

在现代的报业经营活动中,编辑部门和经营部门是两个权责分离又相互依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劳动最后通过发行量和广告额一起得到验证,二者互为资源,互为因果,缺一不可,本质上不能截然分开。它们之间的关系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应该正确地处理宣传和经营二者之间的关系,准确地把握两分开的管理体制,要坚持如下原则:

(一)互利双赢的原则

在报业的发展中,采编和经营同样重要,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因此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科学的利益机制,让双方结成利益共同体,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双赢。事实上,双赢的指导思想是有客观基础的。一方面,报社的发展需要更新设备,进行员工培训,创办新的报纸,这些都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两分开后,这些费用和开支都要由集团公司来提供。集团公司董事会必须把报社的经费开支作为优先考虑的项目列入年度预算,经报业集团党委审批。由于集团党委的大部分成员是报社编委会成员,这就充分地保障了报社能够从集团公司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使报纸的宣传工作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集团公司主导下的经营系统的主营业务都是围绕着集团的报纸展开的,报纸的采编系统的运行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经营业绩的好坏。因此,集团公司会全力支持报社的发展的。宣传和经营事实上已经形成了“荣辱与共”的利益统一体。

宣传和经营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共同促进报业集团的发展,具体可参考如下的业务模式:集团公司每年年初统计测算出上年集团各报广告收入额、广告价格和广告版面数等重要参数,以宏观经济和报纸广告行业的变动趋势为参考,提出本年度集团各报广告创收计划、广告价格及相应的广告版面计划。在此基础上,集团公司与报社签定委托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是报社保证为集团公司提供所属各报广告版面的数量,集团公司保证为报社提供预算中确定的采编经费及发展投入。集团公司再与广告公司签定广告合同,合同中要明确广告公司集团各报的广告版面、广告价格和费用等重项目。如果遇到在规定版面以外的广告加版的情况,广告公司要向集团公司提交加版申请,由集团公司进行经济测算,与报社协商,确定加版方案。若加版挤占了新闻版面,集团公司要给报社适当的经济补偿(可为广告加版收入的一定比例)。

(二)统分结合的原则

经营的业务、机构和人员从报刊中剥离出来以后,如果不能协调统合好,就会造成宣传和经营两张皮,互相推委,互相指责,影响报业集团整体优势的发挥。因此,正确把握两分开的管理体制,就要坚持统分结合的原则,树立整体优化的意识,将宣传和经营的各个部分协调、配合好。要正确地处理好集团运行中的统分关系,在两分开的基础上实现分中有合,统一领导,统一管理。报社要集中精力搞好宣传,但同时也要承担利润指标,其工资总额随利润增减上下浮动。报社完成利润指标并不是直接去经营,而是通过全力办好报纸,为扩大发行、增加广告收入创造条件;抓好内部管理,降低成本费用;选择好的广告、发行、印务等公司,争取最佳经营业绩。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在体制改革中实行“一本帐”和媒体总编辑兼任公司董事长的做法,这两点是统分结合的重要体现。“一本帐”是指不管实际帐务如何处理,也不管法律主体如何划分,集团对“一媒体”和“一公司”合并后的主体进行考核,这是统一领导和统一管理的财务基础。总编辑兼任董事长是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组织保障。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做法是,除了集团由编委会和经委会分别负责集团的采编、经营业务外,各报刊对宣传和经营工作负总责。日常运行中侧重采编工作,属于经营工作的广告、发行等由集团专业公司。具体做法是将报刊部门视作基本生产单位进行考核,让它对报刊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总负责。同时,由报刊编委会与集团广告、发行等经营部门以契约的形式,确定经营业绩、费率及双方合作事项。这样做,既赋予了报刊明确的经营权责,同时又充分发挥集团采编部门及广告、发行部门专业分工的优势,达到资源共用、利润共享、风险共担。新晨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做法是正确地理解了两分开管理体制,符合党和政府所说的两分开应该是在报业的同一经济利益主体内,对同一产品生产过程的生产与销售的专业化分工的精神。报业集团公司作为经济利益主体和市场主体,应该是包括编辑部分在内的全部,而不仅仅是剥离出来的部分经营性资产。很明显,如果不把报纸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来管理和经营的话,实际运作中就会遇到很多困难。所以,宣传部分和经营部分要合力并举,协同配合。如两分开之后的发行工作就是这样,因为发行量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办报质量,因此报纸的总编辑(或编委会)仍要对发行量负责,报纸发行量仍要作为考核总编辑(编委会)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发行部门实行公司化运作后,集团公司每年年初与发行公司签定承包合同,对集团各报的发行量、发行费率及奖惩条款做出明确规定。而发行公司除了依靠市场手段办发行以外,报纸原来的发行手段(党委文件、宣传部门协助、宣传促发行等)也要坚持,也就是要建立发行公司董事会与报纸编委会的联系协调机制,行政命令和市场调节两股力量向一处使劲,最终实现宣传和经营的双赢。

总之,报业企业要实现经济目标,除了良好的经营管理和产品营销策略外,最关键的在于产品质量,即采编部分能否及时、准确地提供给读者客观、公正、有价值的信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不仅仅是我们要追求的一个目标,也是报业发展的一种内在本质规定性。两分开的管理体制力图通过采编和经营在业务上独立但不分离的运行模式,使中国报业的发展从过去的“编报纸”转向“经营报纸”,由过去单纯的生产型体制转变为市场机制型体制,最终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与报纸承担社会责任的最佳结合点。

[参考文献]

[1]李良荣:《中国传媒业的性质定位和制度创新》,《南方电视学刊》,2004年第2期。

[2]佚名:《经营媒体的逻辑起点——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文化体制改革路径选择》,见“中国报业网”,2005-6-10。

集体经济总结报告篇4

一、高度重视企业国有资产统计工作

国有资产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是国家宏观决策的基本依据。通过加强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工作,提供内容全面、真实准确、编报及时的数据资料,使各级政府能够全面了解国有资产的存量、分布、结构和效益情况,为进行国有经济调整,实现国有资产优化配置,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提供依据。因此,各县(市、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各企业要高度重视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工作,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工作体系,层层落实工作责任,积极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按时高质量地完成本县(市、区)、本部门和本企业的国有资产统计工作任务,并按规定向市国资委报送国有资产统计报告。

二、明确责任,建立和完善工作体系

建立有效的工作组织体系是做好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工作的保障。企业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工作要遵循统一规范、分级管理、内容完整、编报及时的原则,按照企业的隶属关系、财务关系、产权关系分别组织实施。市国资委负责布置、收集、审核、汇总全市企业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向市政府和省国资委报告全市企业国有资产运营情况;各县(市、区)政府要指定一个部门负责布置、收集、审核、汇总本级企业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向本级政府和市国资委报告企业国有资产运营情况;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明确专门处室负责布置、收集、审核、汇总本部门所属企业的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向市国资委报送企业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各监管企业要明确专门机构负责编制并直接向市国资委报送国有资产统计报告。

三、国有资产统计报告的编报范围

凡我市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独立核算的境内外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都要编制国有资产统计报告。企业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包括月份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和年度国有资产统计报告,月份国有资产统计报告由企业财务快报表和简要财务情况说明构成;年度国有资产统计报告由企业财务决算报表和国有资产运营分析报告两部分构成。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等有关规定,企业财务决算报表由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资产减值准备及资产损失情况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等报表构成;国有资产运营分析报告主要包括国有资产总量与分布结构,企业资产质量、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分析,国有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及其原因分析,以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结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等。

四、认真做好企业国有资产统计各项工作

国有资产统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各县(市、区)政府指定部门、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各监管企业要落实工作责任,明确编报范围和工作程序,按时布置、收集、汇总企业国有资产统计报告,确保编制质量。一是要督促企业严格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及相关规定,在全面进行财产清查、债务债权确认、内部往来核对、损益及时结转等工作的基础上,以年终决算结果为依据,认真组织编制2005年度企业国有资产统计报表,做到账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表相符,完整、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年度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国有资产运营情况。二是按照统一的报表格式、内容、指标口径和操作软件等要求,如实编制、录入、汇总和上报国有资产统计报表,做到报表信息填报真实准确,上报及时完整。三是集团型企业要按照规定在内部交易与内部往来充分抵销的基础上,将各级子企业的会计报表自下而上逐级合并,编制集团合并报表。

五、加强数据管理,做好统计成果的分析利用工作

集体经济总结报告篇5

由于中国报业经¬济主要依靠广告收入,广告量的萎缩将对2009年以及今后的报业经¬营带来严峻的挑战。对于省会城市来讲,围绕争夺广告市场份额,展开新一轮报业竞争已是不争的事实。金融危机还将加快媒体变革的趋势,引发大传媒产业新一轮的洗牌。

金融危机对报业发展也是危中有机,机遇来自四个方面:有助于创新经¬济报道,提高舆论引导力,扩大报刊影响力;金融危机会凸现“马太效应”,为强者提供扩大市场份额的机遇;使文化产业面临新一轮调整,给报业提供转型升级的机遇;报业提供了眼睛向内进行危机管理、全面提高运营能力的机遇。

当前金融危机已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强大的冲击。对报业经¬营来讲,最直接的影响是在广告经¬营上遇到的困难。据慧聪机构的信息,2009年一季度全国大部分报刊媒体广告经¬营同比出现较大幅度下滑,1~2月份,报刊广告比去年同期下降17.5%,其中报纸下降17.76%,杂志下降16.1%。报刊广告投放前十位行业中,除医疗服务机构广告有17.1%增幅外,其它行业均呈下降趋势。慧聪机构预测,今年全国报刊广告预计比去年同期增长3%左右。如果这个预测确实,这将是近几年来报刊广告增幅最小的一年。

由于中国报业经¬济主要依靠广告收入,广告量的萎缩将对2009年以及今后的报业经¬营带来严峻的挑战。对于省会城市来讲,围绕争夺广告市场份额,展开新一轮报业竞争已是不争的事实。

金融危机还将加快媒体变革的趋势,引发大传媒产业新一轮的洗牌。据慧聪机构的调查,今年1~2月份在报刊广告大幅回落的同时,互联网广告却以40%的速度高速增长。在金融危机起源地的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西雅图邮报》等一批报纸也宣布退出纸质媒体,以网络版代替纸质版的报纸。

金融危机亦对报业的增长方式和经¬营体制、运行机制提出很大的挑战。在广告量锐减的同时,我们发现报业成本仍然居高不下,收入结构仍然单一,体制机制缺乏活力,市场营销缺乏创新,其结果必然是运行质量和效益的下降。

但金融危机对报业发展也是“危”中有“机”,只要我们辩证地把握“危”与“机”的关系,坚定信心,应对得当,就能化“危”为“机”,在逆境中提高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我认为,机遇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有助于创新经¬济报道,提高舆论引导力,扩大报刊影响力。经¬济危机抑制人们的物质需求时,精神需求反而会增长。市场需要信心,人民群众关注经¬济走势对民生问题的影响,党委、政府需要为“保增长、扩内需、优结构、重民生、维稳定”加油鼓劲,这为加强创新经¬济报道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据了解,2008年以来财经¬杂志及报刊、广播电视、网站财经¬新闻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都同比上升。

为把握这个机遇,杭报集团把加强和创新经¬济报道作为今年新闻工作重点,围绕“保增长、扩内需、促消费”重Ȭ出击,策划推出高密度专题报道,坚持党委政府、企业、媒体、市民“四力合一”,提振信心,促进消费。围绕活跃春节元宵节日市场、杭州发放1亿元消费券、杭州向全国发放4000万元消费券等重点工作,组织开展了“红红火火过大年”、“杭州消费券的乘数效应”、“长三角读者杭州大春游”、“浙江¬信心之旅”等一系列提振信心、促进消费的报道活动,联合政府、企业、市民及长三角媒体强势推出。

加强经¬济报道,在提振信心、促进消费的同时也全面加强了媒体与企业的合作,众多商贸、旅游企业纷纷参与集团组织的促销活动。今年3月份集团七报一网联合启动了杭州宜居城市系列报道,并推出一系列房产销售的营销方案,报企联合对读者优惠,促进了房产销售,带动房地产广告强劲上升。

我们认为,加强和创新经¬济报道,不仅在非常时期能体现媒体责任,发挥媒体在促进消费中的催化剂作用,还能加强与广告客户长期有效的合作,带动媒体广告收入增长,最终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

金融危机会凸现“马太效应”,为强者提供扩大市场份额的机遇。对于杭报集团来说,“危机”并不陌生,2005年我们就经¬历了报业广告增长的拐点,通过转变增长模式,推进内容产业的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我们一直保持了高于全国、全省报业平均增长的水平。2008年,集团营业收入突破12亿元,集团各报刊子公司全面盈利,其中广告收入增长18%,多种经¬营收入增长30%。

面临新一轮的洗牌,集团党委提出今年的目标是两句话:第一句是“确保集团产业持续稳定增长,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第二句话是“在市场洗牌中,争取领先优势进一步增加,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是加强报刊品牌战略,巩固《杭州日报》、《都市快报》在浙江¬党报、都市报中的领先优势;同时努力把《每日商报》、《都市周报》打造成浙江¬第一经¬济消费类报纸和浙江¬第一周刊。

今年一季度集团增长势头良好,集团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8.6%,多元收入同比增长44%;集团三报继续保持高位增长,且广告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上升3.48个百分点至55.57%。

金融危机使文化产业面临新一轮调整,这将给报业提供转型升级的机遇。技术进步推动媒体变局。金融危机不仅加剧报业竞争,也催化大传媒产业加快洗牌。从长期来看,先进的传播技术、传播手段对传统媒体的挑战将是媒体变局的主要趋势。金融危机首先对传统媒体带来冲击,使这种挑战更为严峻,加快内容产业的拓展和升级已是当务之急。

早在2006年,杭报集团就启动了数字报业战略,打造集团互联网业务和数字出版业务。2008年集团各网站及数字出版公司全面盈利,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0%以上。今年集团将推动报网融合,启动“一报一网”战略,让集团下属各报刊分别建立自己的同品牌新闻网站,发展自己的在线业务。各报刊编辑¬部全面上网,同时打造相应报纸版面的网站频道,其中《杭州日报》新闻网已于3月底正式上线,不到1个月日均点击率突破50万。集团互联网业务收入快速增长,其中杭州网、都快网、萧山网三家互联网公司今年一季度收入达701万元,同比增长44%。

与此同时,本着既坚持“内容为王”更重视“渠道为王”的原¬则,加强与数字电视、通讯运营商的全面合作,着手研发杭州网电视版、数字电视网络版和结合3G时代的手机内容产品。

除此之外,杭报集团还把发展广播电视、商务印刷、电子商务、休闲旅游、会展演艺作为产业重点,打造大传媒产业,目标是从报业集团走向现代传媒集团,成为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今年初集团已整合集团印务中心和盛元印务公司组建新的印刷公司,大力发展商务印刷和数字印刷产业。今年1~3月份,集团商务印刷实现营业额1300万元,同比增长300%;集团电子商务营业额同比增长30%。

金融危机为报业提供了眼睛向内进行危机管理、全面提高运营能力的机遇。成功的企业家都具备很强的危机意识,比尔・盖茨说:“微软永远离破产只有18个月”。危机来临,会暴露企业的弊端,让我们重新审视发展战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危机来临也可以激化团队的竞争意识和合力。

随着今年浙江¬都市快报传媒有限公司、杭报集团盛元印务公司和杭州富阳日报传媒有限公司的组建,杭报集团已完成了全部报刊、网站和经¬营部门公司化的进程。今年集团确定为公司治理年,按照既有活力又规范有序的原¬则,全面完善集团公司与子公司的责权利,完善内部市场价格结算体系,完善各公司的法人治理制度。

为提高运营效益,集团开展增收节支活动,一方面创新广告营销手段,在加强“提振信心、促进消费”报道的同时,为企业策划推出最终销售的营销个案,加快电子商务和商务印刷等多元产业的业务拓展;另一方面紧缩内部开支,控制生产性成本的增长,下调非生产性成本的预算。

面对金融危机,既要“冬泳”又要“冬训”。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集团以“转危为机推进科学发展,克难攻坚建设一流传媒”为载体,要求全体党员干部科学分析当前的形势,认真研究制约集团科学发展的问题,增强发展本领,理清发展思路,落实发展举措,推动跨越发展。同时组建集团培训中心,增加培训经¬费,对领军人才、复合型人才、专业带头人进行重点引进和培训。最近,集团准备与浙江¬大学合作,对集团各公司经¬营班子进行公司治理、公司战略和经¬营管理的系统培训。

集体经济总结报告篇6

广告经营对报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在目前报业竞争激烈、政府已经终止了对报业的财政支持、报业多元化经营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的背景下,广告经营对报业集团的发展至关重要。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组建了报业集团以后,形成了规模效应,广告逐步向强势媒体集中。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内市场的成熟,报业广告总量呈逐年加速增长的趋势,据最新统计,截止2003年底,我国报业广告的总额已经达到200亿元,稳坐四大传统媒体头把交椅。而且,权威部门基于我国广告发展模型乐观预测,自此至2010年,我国广告经营额总量尚有3倍的增长空间。

然而,报业集团的整体发展却不容乐观。经历了组建之初的调整、磨合阶段后,严重的体制束缚报业集团自由发展。随着报业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报业集团内部的运营机制必将发生重大的变化,广告经营也是如此。

一、报业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20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我国报业正一步步挣脱计划经济的束缚,逐渐在日益开放的媒介市场上独领。而报业的集团化改革对报业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从我国现行的报业集团的组建过程来看,由于报业发展还远远没有到自由竞争的阶段,在短期内很难依靠市场的力量改变无序、分散的状态,实现资源的整合,因此,行政力量在报业集团的组建中起着主要推动作用。

这种先天不足给报业集团的发展带来的局限是报业集团的兼并和重组主要局限在同一个区域内进行、单一报业系统内的联合,同时,还由于特殊的行政规定限制了业外资本投入报业集团。这些都牵制了报业集团产业化的深入发展。

报业集团进行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参与市场自由竞争。结合国企改革经验教训以及报业集团的实际情况,报业集团体制改革可以从以下三个渐进的层次来思考:首先,明晰报业集团的产权;其次,将报业集团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并将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最后,对报业集团进行公司制改革。

然而,目前我们一些主要依靠行政力量组建的报业集团只不过是各种子报、子刊的物理组合。所以,体制改革就迫切需要报业集团转变成为国有资产的授权经营公司,将各子刊、子报的国有资产统筹经营,并对所属子公司国有资产行使所有权同时承担相应责任,以持股运作的方式从事国有资本营运,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二、体制改革背景下,报业集团广告经营的发展趋势

以报业集团为首的媒介体制改革必定对整个媒介行业的结构产生巨大影响。经过体制改革之后,各媒介集团均以独立主体的身份参与自由的市场竞争,现存的带有行政烙印的市场格局肯定会被打破。报业集团为了避免在竞争中被击败的命运,就需要拓展现有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范围,这需要雄厚的资金实力。但是,报业集团的自有资金有限,依靠报业经营自我积累资金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报业集团可以积极探索资本运营多种方式,而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然而,由于受到旧思维的束缚,媒介进入资本市场的步伐一直比较滞后,报业集团作为整体上市,目前还不可能。通过将经营中的印务、发行或者广告剥离出来组建成股份有限制公司上市来筹集资金,或许是目前较为适宜的方式,其中广告经营以其特殊重要作用及盈利能力被作为重点发展对象。

在这种背景下,报业集团广告经营的发展趋势成了备受关注的焦点。

报业集团体制改革要求广告经营实现三个转变:

首先,整合资源、改变经营思路。这个转变要求报业集团将各子报和子刊的广告部合并成一个机构,统管整个集团的广告经营,经过初步的调整之后,逐步实现各方面资源的整合。

其次,改变广告经营理念。“厚报时代”和“多频道时代”的到来宣告了传媒市场的供求关系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这对广告经营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过去是等着客户上门排队登广告,如今,广告公司必须主动出击,不仅要对市场构架非常熟悉,而且要对客户相当了解,要有能力为客户提供超值附加服务。

1、提高服务层次,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广告客户的发展离不开媒体支持,在激烈的竞争中它们更需要专业媒体的宣传。“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理念的核心就是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尽最大努力满足客户。

内容提要]报业集团的成立意味着报业产业化尝试的开始,但是严重的体制问题束缚了报业集团的自由发展,所以,体制改革是报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而报业集团的体制改革必定会对我国的整个媒介行业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探讨了在这种背景下报业广告经营的发展趋势。

集体经济总结报告篇7

关键词:卫生经济;分析报告;档案管理

几年来,我们坚持撰写卫生经济分析报告,对于促进医院卫生经济发展,给领导提供科学决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卫生经济分析报告的特点是及时快速、预测分析,可以对医院整体或某个科室的经济运作快速点评,发现新情况,出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预测发展趋势,把握发展机遇,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凭借我们档案管理中的丰实资料信息,立足为经济建设服务,在实践中探索一些规律,积累了一些经验作为学习交流。

一、卫生经济分析报告定义和实质

什么叫卫生经济分析报告?这在文本里找不到的,它是实践中的具体总结。我想,这样来概括:卫生经济分析报告是对医院经济运行,卫生改革经济建设中某一时期出现的新经验、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总结、分析、预测的报告。它要求对新经验进行总结,对新情况进行梳理,对新问题进行剖析,对发展情景进行预测,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预警,对未来的发展机遇予以揭示,对下一步工作措施提出对策建议。

卫生经济分析报告与传统的报道体裁相比有什么区别?特点在哪里?卫生经济报告有情况、有数据、有分析、有文字、有图表还有网络媒体,它让人看了以后知道情况,知道前因后果,知道趋势,还能够发现机会,看到风险,并得到对策。

怎么撰写卫生经济分析报告呢?首先要领会文体实质,它有五大特性。

系统性。卫生经济分析报告是集中、全面的分析,是一个完整的链,它涵盖行业宏观经济,关联医疗服务及专科行业间的情况,包括历史数据和最新业绩数据研究。从整体看,有月度、季度、年度卫生经济分析报告,有不同专业科室和特色专科,单病种和多病种的分析报告。因为卫生经济分析报告能够系统反映一定时期医院整体或某个科室卫生经济、服务质量的全貌,能为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参考,具有史料价值,因而具有生命力。

前瞻性。卫生经济分析报告不仅要对昨天进行总结,对今天进行剖析,还要对明天进行预测,既预测风险,也预测机会。特别注意的是,预测必须是在数据、事实和分析基础上的预测,而不是主观的臆断或者猜测;是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预测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经济报告的影响力和行业竞争力。

操作性。卫生经济分析报告要提出措施和建议,而且要切实可行、具体明白,报告中的观点和建议贴近实际,切忌抽象笼统难以实施。

专业性。卫生经济分析报告面对专业人士,分析专业问题,分析的视觉要专业,分析的问题要专业,分析的过程也要专业,让专业人士看了认同;让非专业人士看了受启发、有收获。做到专业性的前提熟悉某一个专科、某一个病种、某一个医技部门的变化,把握这一学科领域的走势,要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和敏锐的洞察力,具备数据分析能力,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

多手段。卫生经济分析报告不仅有文字、有数据,还有图片、图表、网络媒体的手段,将专业的道理讲的深入浅出,一目了然,建立让决策者掌控医院了解市场的有效渠道。用别人都看得明白的方式揭示别人看不明白的道理,不可用别人看不明白的方式揭示别人早已明白的道理。二、撰写卫生经济分析报告要把握六个要素

怎么撰写卫生经济报告呢?还要把握住六个要素。

一要有鲜明观点。卫生经济分析报告需要鲜明地亮出档案管理者自有的观点,不需要借他人之口表述。观点要鲜明,不能似是而非,体现档案管理者掌握丰实调研资讯,独立的判断,不是简单集合他人的观点。观点的形成必须从履行职能出发,贴近实际,富有理论上的创新精神。

二要有深入分析。分析报告,顾名思义,分析是核心内容。离开了分析,分析报告就不存在了。分析的重点在难点和热点上,要学会别人都懂的文字说清别人不懂的道理,在说服力上下工夫。

三要有趋势预测。有了深入分析,才有可能做出预测。预测要着眼大局,把握方向,预测的正确与否是要接受实践检验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是卫生经济分析报告的基本要素,见人之未见并得到事实的印证更是分析报告追求的境界。

四要有风险预警。帮助医院和基层科室规避风险等为他们创造经济效益。有了分析,有了前景的预测,也就不难看出风险。风险提示有三个要素:一是明确提出风险之所在;二是提出风险之措施,不能只看病不开药方,或开出的药方治不了病;三是及时,只有及时向受众提出预警,才有研究风险、研究措施、出于防范的时间和机遇。

五要有机会揭示。帮助医院和科室创造效益。卫生经济分析报告不仅要预警风险,还要揭示发展机会。在这里要注意三点:一定要准确揭示,不能产生误导,让机会成陷阱。二是可行性。三是合法性。结合自身的管理模式和具备的条件把握发展机遇,做出正确的抉择。

六要有对策建议。卫生经济分析报告有理论分析,有规律揭示、有措施、有对策。

以上六个要素只能说是撰写卫生经济报告的重点。有了这六个要素,加上数据图表比对表现形式,就构成了卫生经济分析报告的基本特质,这些特质就决定了卫生经济报告的文体写法。

三、卫生经济报告策划和调研

写好卫生经济分析报告关键在策划。综合性的大医院经济运行情况各种各样,层出不穷。卫生经济分析报告一般是非事件性的,分析报告的重点内容要主攻当前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必须在最快时间,最合适的时机刊发。过时的分析报告不但无用,还可以造成误导和负面影响。什么值得我们写,怎样涵盖重要的选题就要精心策划。

集体经济总结报告篇8

面对新兴媒体的步步紧逼,报业的多元化发展似乎成为一种必然。

传统报业经营模式以广告收入为主,收入来源结构单一,受宏观经济发展与政策因素影响深重,抗风险能力较差,如《北京青年报》曾一度以房地产广告为收入的主要来源,结果2005年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广告收入一落千丈,至今也没有恢复多少元气。因此,无论学界还是业界均多次呼吁要降低报业收入过多依赖广告收入的风险,甚至有专家称,报业收入中广告收入占据50%的比重算是比较合理的收入结构,多元化一时似乎成为报业经营的救命方略。其实针对这一问题,一些报业老总也有着不同的观点,如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社长陈荑茁在一次报业会议上发表观点称:报业集团发展的方向应该是专业化而不是多元化;而有“标叔”之称的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社长梁国标则认为,只要是在相关产业链上的经营多元化就是必要而有益的。观点孰优孰劣,不得而知。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多元化从效益上说无疑是成功的,2007年集团收入21亿元,主营广告收入为11亿元,仅占到50%,单从数据上来说无疑是最为理想的收入结构。但由于浙报集团多元产业的延伸触角较广,延伸到房地产项目、高新科技产品的经营,甚至成立了专门的投资公司,这一度引起业内同行的迷惑。浙报这种成功的多元化模式能再度复制吗?报业的多元化之路到底应该怎么走?会不会给报业集团带来舍本逐末的后果?中国报业的多元经营一样陷入迷局。

第一次浪潮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伴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我国的市场经济也萌动了早春激情,全国各条战线思想大解放,纷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在此背景下,中国报业也掀起了一次多元化的发展浪潮,全国报社几乎一哄而上,怀着“以实业养报业”的良好愿望,开办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经济实体,纷纷涉足房地产、贸易、宾馆、医药等领域,但绝大部分弄潮儿最终折戟而返,毫不客气地说,中国报业的第一次多元化进军几近全军覆灭。以《南方日报》为例,“在短短三四年内大量投资于与报业毫不相关的产业,亏损1.4亿多元”。

这种“早春激情”下的“集体试水”, 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叫做“热情高,干劲大,但却收效甚微”。大部分报社的经营活动非但没有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相反还损失惨重。后来报人在总结失败原因时认为:一是报社不能脱离本身优势即新闻主业去搞多种经营;二是报人不擅长经营实务;三是报业自身的经营体制还不适应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报社本身还不能做为一个市场主体,因此也不可能像企业那样经营实业。中国报业的第一次多元化浪潮由此告终。

时间一晃到新的世纪,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的观念也早已深入人心。随着多年的摸索和经营,绝大多数报社基本能够重新认识自身优势,找回自信,从其相关行业入手,进行了相应的体制机制改革,中国报业开始尝试第二轮多元化经营。与第一次多元化浪潮相比,第二次的多元化发展明显有些小心翼翼,他们大多立足与报业相关的产业优势,如印务、旧报回收、物流配送等,当然,由于范围广,业务熟悉,这些报纸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赢家,但光从其延伸的产业范围来看,这是否称得上真正的多元化却还有待斟酌。与此相比,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多元化似乎更具勇气与胆识。

浙报集团经验:尝到了多元化的“馅饼”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也正是经过了长期的探索以后,意识到一条腿走路的单一经营很难做大做强报业集团,新千年伊始,该集团开始有选择地进行多元化经营。浙报集团副社长、总经理王一义说:“根据集团当时的实际情况,我们的多元化瞄准了中国经济最热的房地产、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本市场三个领域。”

为了在资本运作方面有所发展,2003年,浙报集团专门建立了统一的对外投资平台――新干线投资有限公司,在非报业领域开展投资经营,以财务性、策略性投资为基础,逐步形成战略投资体系。

2003年,浙报集团和杭州化工研究所正式“携手”,签订了杭州市化工研究所整体改制增资合同,集团通过新干线公司出资2000万元成为杭化所改制后新公司的最大股东。浙报集团与杭州化工研究所的合作,不仅是一次知识与资本的合作,也是一次文化产业与科研院所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既是科研院所深化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也开创了报业参与科研院所改制、依托主业拓展相关产业的先河。据介绍,集团杭化所项目投资回报率已经连续四年超过20%,杭化所改制用地市场化运作项目还将为集团带来丰厚的回报。以此为模式,2004年,集团又斥巨资2400万元,购置了省内又一家科研院所改制公司――大立科技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并主导了大立科技的股份制改造。2008年2月,大立科技上市。随着股权分置改革、法人股上市流通的全面实施,届时,集团多元资产将实现“惊人一跃”的增值。集团通过新干线投资公司这一投资窗口,成功地进入高新技术领域。

2005年8月,浙报集团有限公司与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共同投资成立浙江报业绿城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投资参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专业合作平台,共同投资、开发、建设房地产项目,并共享收益。成立后的报业绿城公司,拥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包括财务管理制度、房地产开发项目公司资金管理制度、综合管理制度等。目前合作项目开发进展顺利,形势喜人。去年,集团在福建的另一房地产项目在浙江产权交易所拍卖75%的股权,最后以高出起拍价3倍的价格卖出,集团收入2亿元,实现了固有资产的大幅增值。

浙报集团在多元化经营的道路上,2004年起连续三年,多元化产业经济效益超过集团利润总额的30%。浙报集团无疑已经尝到“以报为本,多元发展”带来的“馅饼”。

然而,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也有业界同行对浙报集团的多元化经营模式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浙报集团多元化经营的收入已占到集团总收入的将近一半,无疑是件好事,但若将报业经营的很大部分寄托于非报业领导的房地产等方式,是否同样存在着巨大风险,甚至淡化了党报集团的主体性质?”的确,在中国报业尚未完全清晰的发展路线图中,这样的比例对于以报业为主的党报集团来说,是福是祸也许真地值得我们深思和商榷。

“馅饼”变“陷阱”,一步之隔

浙报集团副社长、总经理王一义,是多年来浙报集团经营业务的“主官”。谈起报业多元化,他认为多元化如果把握不了火候,“馅饼”一样可能成为“陷阱”。

除了中国报业本身的第一次浪潮就是明证之外,国外也不乏同样的案例。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日本《每日新闻》为增强自身经济实力,一度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子公司超过100家,号称“千手观音”。但由于摊子铺得太大,经营效率不高,最终出现巨额赤字,副业反过来拖累主业。在此种情况下,决策者不得不忍痛将子公司削减过半,这才缓过劲来。

如果我们不愿意看到悲剧的再次上演,就得学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就得认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记者认为,要破开中国报业的多元迷局,首先就要规避多元经营中可能遭遇的风险。

怎样规避?浙报集团的多元化,有自己的做法:

“一是要摆对多元经营的位置。报业多元不能忘记主业,主业始终是报业经济,没有这个核心,我们整个集团的性质也就变了。”

“二是要规避风险,做好合作前对项目的调查论证工作。浙报集团当时投资杭化所和大立科技都进行了周密的调查,走访了很多外省市的用户,掌握了第一手的材料。‘大立’的核心技术是从法国进口的,我们到法国供货商那里了解这个产品的发展方向以后是否会有政策限制,还调研了使用此产品的一些军工企业,所以我们的分析部门把一些报告递交给党委会都是比较顺利就通过了,因为前期的调研工作做得很细致。与此同时,我们对合作伙伴也要进行调研,他们的声誉和诚信很重要,如果合作伙伴没选好,特别是股份制企业,中途将会遇到特别麻烦的事情。”

“三是要选择一个敬业、专业的团队。特别是团队的领军人物最好是报社自己培养的,这样他对报社的文化会比较认同。2008年我们将继续加强对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对各媒体、公司的负责人进行经营管理课程的培训,对广告、发行、办公室主任等相关人员做进一步的业务培训和提高,对公司董事、监事的任职资格培训也在酝酿之中。我们重视培养引进既懂报纸运营又有经营思想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加强和储备经营人才梯队,按市场配置原则推动经营管理人员内部流动。”

“四是要全程跟踪,全程监督。上世纪九十年代不少报业集团搞多元化经营,大都失败了,他们要么是经营一些自己不懂的行业,要么是投资给别人就不管了,缺乏跟踪和监管,存在着很大风险。我们现在合作的项目,杭化所也好,大立科技也好,以及跟绿城的房地产开发,都不是我们经营的,但我们派人全程监督,财务总监、副总经理等我们都要派人。但我们监督也会讲究一个‘度’,我们要求有知情权、监督权,至于具体行业的经营我们不熟悉,所以我们也很少插手。”

上一篇:税收制度的核心范文 下一篇:推广宣传效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