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土地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05 11:01:22

集体土地管理

集体土地管理范文第1篇

我国的土地法律制度就内容而言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土地权利制度,二是土地管理制度。土地权利是民事权利中的财产权的一种,属于私法领域的范畴。现阶段,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具体形态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土地管理则是国家对人们使用土地的控制、管理、监督行为,属于公法范畴。后者实际上是出于社会公共利益、国家长远发展以及某种政策需要的考虑对土地权利的行使通过强制性的规定进行的限制。因此,我国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中,存在三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即所有权人、承包经营权人、土地管理者(政府)。从理论上讲,这三个利益主体的利益在宏观上是一致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自的出发点和行为动机不同,其利益在微观上是不一致的、甚至在有的情况下是冲突的。

长期以来,不顾农民意愿占用土地、侵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现象屡禁不止,而且近些年呈愈演愈烈之势。大面积不断上升的土地违法案件,许多情形下就是以行使土地所有权或有些地方政府行使土地管理权的名义出现的。因此要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而实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必须明确不同主体的利益界限。

二、土地所有者与使用者(承包方)的利益界限

之所以划分土地所有者与使用者的利益界限,主要是因为作为所有人代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作为承包经营权人的农民(户)之间存在不同的利益目标。作为土地所有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享有占有、使用、收益、一定限度内的处分的权利。例如,在土地上兴建公共设施、根据人口调整土地、对承包方对土地的合理使用、在一定条件下收回土地、承包期满后重新发包等。土地经营活动具体是由承包经营人进行的,因而土地的实际占有、使用是土地使用人。土地使用人从事经营活动,要进行一定的投入,并享有收益权,同时要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就涉及到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处分。

只要实行了土地承包经营,对土地的占有、使用一般不存在利益划分问题,但由于作为土地所有人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人都存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就存在如何划分其利益的问题,这个问题事关承包经营权能否得到切实保护、土地改良能否实现、土地利用是否合理、农村集体的共同经济利益能否实现等。在实践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作为土地所有人代表的村委会等农村集体机构出于各种考虑对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进行调整、收回,用来与外部合作或分配给其他人,而农户又不愿意交回土地。另一个问题是,农民从事土地承包经营活动,要实现长远的、持续的利益,就需要在土地上投入,按照现行制度,农民收益权的内容是完成了交给集体提留之后对农产品的收益权,但农民在土地上投入、使土地增值时,增值部分的利益仍然包含在集体土地所有权之内,属于所有人的利益,这样,除了农业投入产出比不合理、耕种土地没有收益的原因外,土地增值部分的利益不归属于承包人也是制约农民在土地上投入的制度因素。

为切实保护农民耕种土地的权利,首先要合理界定土地所有权人与使用权人的利益界限。由于人地矛盾突出,土地承担保障功能,笔者不赞同将农民承包土地的权利确定为永佃权。维持土地所有人处分权、在一定条件下调整或收回土地的权利仍然是必要的。但是,所有人行使处分权除了受国家土地管理制度约束外,相对于承包人而言,其处分权的界限应当限制在实现土地保障功能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只有为实现土地生活保障功能的目的,才能经过一定的程序行使调整土地的权利。例如当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一部分人没有土地承包,为保障其生活来源,才可以调整土地。另外,承包人将土地改变用途,由于非农业经营的,使土地失去了保障功能,也可以收回土地。除此之外,不得以各种名义行使处分权收回土地,这样就基本上排除了村委会等集体所有人代表出于经济利益的目标改变用途以各种名义损害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

其次,为在制度上鼓励农民在土地上增加投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合理划分所有人与使用人的收益权的界限。作为自然资源土地的所有人,农村集体向承包户收取一定的提留来体现其收益权,作为使用人,农民对承包土地所生产的农产品具有收益权,是不存在争论的。问题是,土地所有人的经济利益范围是否应当及于土地增值部分,也就是说,土地的增值价值应当归谁所有。应当承认,土地原有价值、供求性增值和用途性增值属于所有人的利益范围,应当归农村集体所有。在现阶段,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对农村土地投资主要是由土地使用人进行的。当农民对土地增加投入使土地出现增值价值后,增值部分实际上是投入土地资本的价值,这部分价值与土地原有价值在物质形态上不可分离,与其他投资不同,农用土地增加资本投入后,其价值增值是有期限的,如果以后不再投入,其价值增值就会用尽。因此要保持或增加价值,需要不断的投入。如果土地增值部分的价值一律归集体所有,那么在承包期限内即使对土地有所投入,也难以避免短期行为。这样不利于土地持续改良。为鼓励农民长期性的持续的投入,建议就土地投资性增值部分的价值,在承包期满后一定期限内属于承包人所有。因为,如果永久归承包人所有,那么就会抑制承包期满后他人承包该土地时投资的积极性。由于土地投资所产生的价值增值与土地本身无法分离,因此,承包人在承包期满后一定期限内享有增值价值所有权,不一定表现为双重所有权,而应当表现为在农村集体享有所有权的前提下,承包期满后,原承包人就农村集体收取的提留在一期限内按比例享有收益权。至于承包期内土地增值部分的利益,在农产品价值或数量增加中已经体现,或通过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实现。

三、土地所有者、使用者与土地管理者(政府)的利益界限

首先应当指出,土地的自然特性决定了土地所有权从来就是相对的,受限制的。现代社会中,对土地所有权的限制不仅仅是私法上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公法上的限制,由政府对土地资源的使用进行管理、控制,这是世界各国的通例。之所以要进行公法上的限制,是因为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土地的使用与保护,不仅仅是财产权利的问题,还是事关人类生存的大事。在我国,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所有人、使用人使用权、处分权的行使,必须以不违反土地管理制度为限。

其次,土地管理者(政府)与土地所有人的利益界限划分中存在的问题不是土地管理制度的宽严问题,而是国家行使管理者权力过程中,改变农村集体所有土地性质和用途时的经济利益划分问题。具体来说,核心是征地补偿问题。在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使用土地,实现国家一级市场垄断的制度,如使用农村土地,先由国家将农村土地征用,然后由国家将土地使用权出让或划拨给土地使用人。在征地补偿上,由于对农民仍然按照三项费用补偿,所以根本得不到土地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增值收益。之所以在土地征占过程中形成大量腐败而且屡禁不止,土地违法案件层出不穷,就是因为在现行制度条件下,土地占有者与有关政府部门能够以国家的名义,剥夺农民的集体土地所有权,通过设租、寻租获得增值收益,而人口和社会负担却甩给农村。这种不公平和腐败问题逐渐演化成一种社会冲突,因此矛盾越来越大。随着工业化、城市化速度的加快,越是发达地区征用土地,越是表现为农村更大土地收益的损失。

集体土地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集体土地;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F30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长期以来,国家为维护集体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和保护耕地,对集体土地的管理和使用一直采取了严格的政策。改革开放后,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发育成熟,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呈现勃勃生机,集体经济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壮大起来。集体土地占全国土地的绝大多数,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土地主要承担全国的粮食、蔬菜生产,也承担为国家建设提供用地保障的任务。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国家在集体土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已逐渐暴露出来,集体土地的管理机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现在,广大农村地区,集体土地被乱占乱用和随意撂荒的现象十分突出,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粮食安全。加强和改革对集体土地的管理,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不仅对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集体土地管理改革的任务

1、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

从我国农村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发展的角度来看,都必须强化集体土地所有制。在法律规定上,之所以出现劳动群众是集体土地和全民所有土地的所有权主体,是因为片面地强调了土地的公有制,混淆了国家土地和土地所有制的概念,没有弄清楚两者之间的区别。国家土地包括国家范围内的所有土地,是一个性的概念;土地所有制是体现统治者利益的,是在国家土地范围内谁拥有土地,是一个政治性的概念。只要法律明确了土地的所有者,土地的所有制也就明晰了。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政府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由政府拥有“全民所有”土地的所有权,是与我国的社会制度相适应的,而且有利于强化政权。村民委员会是最基层的群众自治组织,也是广大农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属于国家,包括政府所有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政府所有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务院,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代表国务院行使所有权;劳动群众所有的土地属于村农民集体或者乡(镇)农民集体,由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行使所有权。这样,就明确了我们国家土地所有权主体有三种:政府所有土地的所有权主体只有一个,是国务院;劳动群众所有土地的所有权主体是分散于全国的各个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这三类所有权辖有的土地是并立的,共同组成了国家土地的整体。

2、改进征地补偿安置方式

土地征用工作事关国家经济建设,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改进征地补偿安置方式是有效维护被征地群众合法权益的客观要求。现行征地补偿安置采取的是按地类、按产值计算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这种仅仅机械地体现土地的生产价值,忽略了土地的区位价值,而土地的区位价值是土地固有的社会功能价值,也是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最重要的前提;所以,这种计算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方法不能正确地体现出土地的实际价值,损害了被征地群众的利益。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既应该含有土地的生产价值,还应该含有土地的区位价值。在土地的价格体系中,能够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就是土地的评估价格。目前,按土地评估价格进行补偿就是一种合情合理、可操作性很强的补偿方法,也是容易被征地群众理解和接受的方法。对被征地群众进行安置,全国多数地方采取了农转非、支付安置补助费的形式。这些安置方式在改革开放初期和计划经济年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局限性已逐渐暴露出来。

3、改革集体土地管理使用制度

在进行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时,必须摒弃土地是“商品”的概念,土地商品化不适应我国当前8亿多农民靠种地吃饭的现状。要在坚持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建立新的集体土地使用制度。对于集体农用地,仍应以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深化改革的立足点,以保持社会稳定,有效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对于集体建设用地,改革的重点是建立有偿使用制度,规范集体存量建设用地流转。总的来讲,可以采取“内方外圆”的形式,对集体农用地和集体存量建设用地分别进行管理和使用。集体土地的管理和使用,除应该遵守国家已经建立的用途管制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占补平衡制度等土地管理制度,还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将原来针对国有土地建立的有偿使用制度运用到集体土地的管理和使用中来。

二、集体土地管理改革应建立的新制度

改革和完善集体土地的使用制度,是集体土地管理改革的重点。集体土地的管理和使用,必须遵守国家已经建立的土地制度;另外,还应该根据集体土地的特点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其他管理制度。

1、有偿有限期使用制度

集体土地的有偿有限期使用应该从维护集体利益,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原则出发,以创造平等、高效、灵活的土地利用环境为目的。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有土地的管理经验,从取得方式、使用年限、收益分配等方面进行规范和调整。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参照国有土地的出让、租赁、转让等形式,“出让”主体应该是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受让方仅限于本县行政区域内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收益分配应以土地所有权为基础,所有者的权益在经济上应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即将绝大部分的收益留给集体土地所有者,政府及管理部门是以税、费等形式取得收益。在进行以上改革时,必须考虑到以所有权为基础的分配必然导致农民集体资产的大量积累,必须对这部分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做出规定;否则,将会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

2、所有权有偿转移制度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转移有三种形式:一是国家征用集体土地;二是集体土地所有权在村农民集体之间转移;三是集体土地所有权在村农民集体和乡(镇)农民集体之间转移。所有权有偿转移制度是指集体土地所有权在农民集体之间有偿转移的制度,即一个农民集体(受地方)在付出一定的费用(类似于征地补偿费)后,有偿取得另一个农民集体(出地方)一定数量的集体土地,附着于土地上的权利和义务也随所有权的转移而转移。在进行这种转移时,受地方与出地方应是同一个乡(镇)内部的农民集体,可以是村农民集体与村农民集体,也可以是村农民集体与乡(镇)农民集体,而且他们之间是双向的。土地所有权有偿转移的目的在于促进远地资本在优势土地上的实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反映优势地

集体土地管理范文第3篇

1.1承包较为随意

一是承包程序不合法。承包管理缺乏有效监督,在土地资源管理、使用、处置等方面没有严格按照有关制度规定执行,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公开招投标,没有履行应有的民主程序,存在小组长擅自发包,程序不合法、过程不公开,甚至以承包的形式占用集体土地。二是承包合同管理不到位。承包合同未报送上级农村承包合同审核中心审核和备案。合同签订不规范,要素不全,条款不明,权力和义务不对等,随意更改、终止、延长合同,发包期限过长,租金约定不合理,出现明显低于市值承包现象,甚至长期拖欠、不交承包款。由于合同不规范、时间长以及发生侵占行为,引发合同纠纷以及侵犯集体土地所有权案件,比较难以解决。

1.1土地侵占日益突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利益的驱动,侵占集体土地,进行违法建设问题日常突出。一些村里“有头有面”的人,由侵占集体资金向侵占集体资源转移,采取以租代占、先租后占、租小占大等形式抢占集体资源资产,甚至改变用途,非法建设厂房,有的甚至还通过各种关系进行占用合法化,极大地引发了社会矛盾纠纷,群众反响强烈。

1.2土地清理困难较大

由于村集体土地资源管理不善,导致村集体管理的土地资源,特别是荒地、公共池塘、山坡地、公共宅基地等被随意处置,甚至被侵占,损害了集体利益。当前农村集体土地清理,面临清后如何管理问题,面对被侵占已久,甚至变更集体土地用途,清理难度很大,容易产生矛盾冲突。面对侵占集体土地,法律层面追究力度不够,侵占面积较多情况下都达不到刑事追究的程度,缺乏有效的惩处办法。

2对策及建议

2.1加大宣传教育

要加强正反宣传教育力度,开展警示教育,促进依法管地、用地观念的形成,针对当前侵占集体土地问题,进行严肃查处,进行通报,深化警示宣传教育,起震慑和警醒作用。

2.2加强队伍建设

提升农村集体资源管理队伍建设,加大对村组干部、村级报账员及会计人员等规章制度和业务培训力度,增强村干部管理素质和履行法定义务、行驶管理权和维护集体权益的责任意识,促使农村集体土地资源有人管、懂得管、管得好,确保集体土地安全和有效保值增值。同时,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农村干部考核制度和举报奖惩机制,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3建立完善土地管理台账

在农村集体土地全面清理核实的基础上,将全部纳入监管、确权登记,明确权属、面积、方位、类别、现状等,建立土地管理电子台账,即集体土地数据库,进一步强化土地动态监控。对于集体土地清理出的问题,依据村民自治原则,经相关民主程序,拟定处理方案进行处置。在建立电子台账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村组合理有效经营集体土地资源,增加集体收入,相关部门在符合规划、政策的条件下,出台政策,允许村、组对集体土地,特别是边角地进行建设和管理,防止被非法侵占。

2.4规范村集体土地管理制度

确实落实农村集体土地资源公开交易制度,全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土地资源的出让、租赁、承包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等实行公开竞价和招标投标,签订规范的书面合同。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监管,实行农村集体承包合同网上备案制度,依托“三资”管理平台建立集体土地承包合同网上备案系统,健全合同履行台账,杜绝随意篡改合同条款、拖欠合同款或合同文本丢失等问题。上级管理部门要发挥农村承包合同审核作用,上级农业部门要每年牵头组织监督检查,重点是村集体土地资源发包、承包合同管理等落实情况。

2.5加大对侵占集体资源行为惩处

建立农村集体土地资源管理责任追究制度,明确相关部门、镇(街)、村、组各方权责,对工作失职或违反管理制度,造成集体经济损失或引发的人员实行责任追究。要形成共同执法机制,相关职能部门要严格把关,坚决杜绝为违章建设,遏制违法行为的发生。要善于运用法律法规,严肃查处各类侵占农村集体土地资源行为,对非法侵占集体土地行为的追究其刑责,我国刑法规定有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非法占用农用地罪以及职务侵占罪等,相关部门要及时收集证据、加大执法力度,并注重程序合法,进行严厉打击侵占行为,起到震慑作用。

集体土地管理范文第4篇

一、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薄弱。随着工业的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这使人地的关系非常紧张。在土地利用方面,资源的短缺和浪费现象并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的耕地面积减少,保护耕地的压力增大。当前,一些地方在建设中,仍然存在占用耕地、菜地甚至是基本农田的现象。尽管各地有序地开展农村土地的整治,但新增耕地的质量不过关,这必然会影响农民的收入。二是当前非农建设大量地占用耕地,这导致农村的土地面积减少,从而影响到农民的利益。三是只求建设的速度,却忽视了建设的合理安排与规划。在建设中没有对用地进行合理的规划,造成土地闲置的现象较多。另外,农村居民点分散、不集中,空心村、一户多宅以及超标用地等现象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国家一般以年产值为依据来制定征地的补偿标准。从实践的角度看,科学性和合理性程度不高。另外,城市规划区各村社补偿标准参差不齐,“同地不同价”的现象比较多,因此农民的意见很大。究其原因,大多数是用地单位急于征地,擅自大幅度提高补偿的标准,造成在同一地块农民得到的补偿不同。

三、农民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还不完善。农村住宅一般只有宅基地的使用证,而土地属集体所有。由于农村的住宅缺少土地证和房产证,交易一直有困难。农民进城后,原有的住宅或者转让或者空置。由于城镇户口或外来者没有权利购买农村的宅基地,这导致农村住宅价格很低廉,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进城购房和定居的积极性。

四、被征地农民安置不到位。由于土地属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所有村民均有享受安置的权利,征地后的安置必须以村为单位统一考虑安置。但鉴于特定的历史状况,只有被征地农民承包地全部或2/3以上征占的,才给予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同时还限定必须给被征地农民办理农转非手续,才能参加保险,对征地农民安置不够到位,对此部分农民意见很大。

完善农村土地管理相关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空间规划体系。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原则为:进一步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约束性,明确城市和农村区域边界的划分,落实现代土地的管理制度,使土地管理拥有统一、协调的秩序。从宏观上确保土地总量动态平衡。改变目前土地利用规划的普遍失效、土地的宏观调控依据不足等局面,为土地管理提供科学、权威的依据。在获取客观、准确的土地资源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市场经济的规律,科学地预测土地需求,制定相应的规划控制指标,建立与市场的经济体系相适应、弹性与刚性相结合的土地规划;对于一般性用地,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保留适度的弹性发展空间。

二、要完善征地制度和程序, 合理地确定征地补偿的标准。可以采取农用地基准地价的综合作价法制定征地的补偿标准,逐步解决“同地不同价”的问题。任何建设的用地单位或个人不许私自与被征地的单位或个人协商征地的补偿价格,这样可以防止私下交易和要价不标准的产生。建立征地补偿款预存的制度,以确保征地补偿款落实到位。在征地的过程中,要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申诉权和监督权,维护被征地农民切身的利益。

三、拓宽安置渠道,解决被征地农民生计保障的问题。按照“收入有来源、生活有保障、就业有门路、创业有扶持”的思路,多种渠道促进被征地农民的创业和就业。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加快劳动力的转移;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被征地农民,在贷款、税收、场地等方面提供优惠,确保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有保障。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安置补助费可存入社保部门,建立安置人员的社会保险个人账户,购买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提供长期的生活保障。被投保人员一律农转非。

四、进一步明确农村土地产权的界定。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土地制度,关键在明确界定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特别是要明确农民土地承包权物权的性质,使农户真正地享有使用、占有、收益和处分四权统一的承包经营权。由于目前农民土地所有权的登记制度还不完善,所以应着重开展农村土地产权界定的工作,进一步保障农村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执法的监督,严肃处查违法占地行为,保障农民权益。不断建立和完善执法巡查制度,加大对违法占用土地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查处力度,坚决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的稳定。国家应当加快建设并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其真正的落实。地方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失去土地的农民进行职业的培训。这样以来不但可以促进了他们的就业,使其生活得到保障,也可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这对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很有利的。

农民在我国人口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农民的权益与国家的安定和发展直接相连。土地是农民赖以发展和生存的基础,直接影响农民根本利益。所以,应当强化土地的管理制度,严格依法办事,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基层干部应当不断地增强法律意识,并用科学发展观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切实地落实国家相关的土地政策,维护农民合法的权益,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集体土地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 集体土地; 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农村集体土地的征用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在集体土地征用过程中,由于法律与制度的滞后及缺陷,造成土地征用过程中常出现违法乱纪行为,出现征地范围过大、缺乏公告与登记程序、征地补偿标准过低等问题,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因此,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用立法工作,可适应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促进和谐社会及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落实土地所有权的平等

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以我国实际国情为出发点,推行农村土地公有制。也就是分为土地国有制与农村集体制两种方式。但是当前的法律与政策来看,对农村集体土地的利用存在不平等待遇。农村集体作为土地所有者,对土地的占用、处置及权益等方面,都不能真正实现国有土地所有者的地位,无法与国家土地的占用、处置、权益等享受相同权力。因此,在遵循市场经济“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上,改革当前对农村土地所有权不公平的条款,确保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完整性,这也是实现农村集体土地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

2、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随着我国农业战略的不断调整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些土地逐渐用于非农业建设中。但是我国土地肩负着全国约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对我国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途,必将造成可用土地的大面积减少,甚至造成生态失衡、水土资源破坏;因此,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必将促进土地与人口增长、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严格控制用于农业的土地转变成非农业用途,提高农村土地的应用效益与生态效益。

3、合理控制征地范围

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中,没有对经营性用地、公益性用地等进行明确划分。因此,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必须合理划分公益用地范围。对于国家投资建设的水利、交通、能源等公共设施、社会福利事业、环境卫生设施等,可以依法征收;城市规划区域内的土地,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也可以适当征收;但是对于城区规划之外的土地,则应明确用地性质,不得随意征收。

4、建立健全集体土地所有权相关制度

一直以来,所有制问题制约了我国土地的全面发展。现有的物权制度在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制度中的应用远远不够。制定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制度,根本目标在于发挥土地应有的效益,确保应用最大化。而一切改革手段与改革目标都在于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与应用过程。这就需要通制度与法律来提供保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在我国,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与土地使用者的利益基本一致,都是为了促进土地利用效率,发挥土地应用价值,而土地价值能否全面发挥,取决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又建立在土地权利是否健全、流转是否合理基础上。在我国,不存在土地所有权流转问题,而承担土地资源的客体主要是土地的使用权。因此建立以土地使用权为核心的土地管理制度,将成为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管理的发展方向。

5、完善农村集体土地的配套设施

以我国实际国情为出发点,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诸多配套设施的保障,才能顺利实现。其一,建设新型农村集体土地治理体制,例如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已经形成了以村民议事为主的决策机构,将村委会升级为公共事业服务单位,农村集体经济则以自主经营形式发展;其二,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土地规划、管理效益,采取分级保护耕地方式,设立保护基金,发挥耕地保护补偿手段;其三,设置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如在农村地区成立土地流转管理中心、教育平台等;其四,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改革金融制度,为实现农村土地资本化提供保障;其五,完善农村土地担保体系,降低农村土地产权交易风险;其六,完善相关产权法律、法规建设,为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保障。

6、规范征地制度与程序

通过完善农村集体土地的征地制度、规范征地程序,提出恰当的征地补偿标准。加快创新手段,提出“农用地基准地价”的综合作价方法,完善征地的补偿标准,改善“同地不同价”现象。所有的用地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私自利益,与征地单位或者个人商量补偿价格,避免出现私下交易,造成土地市场混乱。另外,通过预存征地补偿款的方式,完善征地的补偿争议,减少矛盾纠纷,确保各项补偿款及时落实到位。在征地过程中,应确保农民利益,提高农民参与权、知情权,同时保留申诉权,完善听政报告制度,实行两公告、一登记,确保农村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7、妥善安置渠道

通过渠道的妥善安置,为征地的农民解决后顾之忧,确保生计。国家应考虑到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以多元化渠道安排农民的就业及创业。提高对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实现劳动力优质转移;对于自主创业的农民,国家应该在场地、税收及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从长远生计为农民加强考虑。另外,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安置补助费用可以直接存到社保部门,为被征地农民提供个人社会保险账户,并购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保障农民今后的生活。

8、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牵扯到社会利益的再分配,同时关系到来自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将产生矛盾与冲突。这就需要国家以社会利益为出发点,敢于创新、敢于尝试,就像提出“土地有偿使用”一样,以国家绝对的政治领导地位,广泛开展舆论宣传,在社会各阶层、各单位、各部门形成全新意识,为制度改革提供思想武器,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

参考文献:

[1]周义.农村集体土地征收中的政府角色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2009

[2]舒瑞江.对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粗略探讨[J].国土资源导刊.2007(5)

[3]张钦、汪振江.农村集体土地成员权制度解构与变革[J].西部法学评论.2008(3)

[4]周吉成.浅谈农村集体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宁夏农林科技.2007(6)

[5]胡利玲.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法律现状、问题与出路[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

集体土地管理范文第6篇

一、充分认识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和登记发证工作的重要意义

依法保护农村集体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和登记发证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农村集体土地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土地统一登记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通过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和登记发证工作,可以明晰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状况,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可以有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管理,防止乱占滥用耕地。

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全面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和登记发证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需要。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惠及农民千家万户的一项民生工程来实施,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和工作力度,争取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集中力量,克服困难,确保中心城区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分别在年底、年上半年和年底前基本完成。

二、成立组织

下设办公室(具体名单附后)领导组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关系,市中心城区成立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和登记发证工作领导组。解决土地登记中遇到重大土地权属纠纷和政策问题,统一组织指挥协调;办公室的主要任务是负责集体土地确权和登记发证工作的宣传、培训、权属审核、登记注册等工作。

主要负责资料收集、地籍调查、权属调解、权属审核、宅基地审查和组织各村权属界线的指界等工作。各行政村或村民小组指定专人负责集体土地确权和登记发证工作,屯溪区各镇政府要成立相应的集体土地确权和登记发证工作领导小组。协助开展宣传、资料收集、审核等工作。

分别在屯溪区三个国土资源管理所设立屯光、阳湖、黎阳3个农村集体土地登记站,为便于集体土地确权和登记发证工作的开展。登记站负责受理农村集体土地登记的申请资料,进行初步审核、地籍调查、政府批准后颁发证书等日常事务工作。

地籍测绘委托具有地籍测绘资质的测绘部门承担。

三、依法办理登记,严格把握政策界限。

一)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依据《土地管理法》物权法》土地管理实施条例》以及《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若干规定》等规定执行。属于村民小组所有的集体土地在土地证书所有者一栏填写村内各村民小组农民集体的名称,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并注明分别由各村民组农民集体所有。采取“组有村管”方式将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复印件)发放到村,由村委会代管,待条件成熟时,再分发到各村民小组。证书原件由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代为保管。

人均农用地低于0.3亩的该社区暂不发放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对于村改居后的社区。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由经依法批准的乡镇村企业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设立的公益性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举办企业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申请办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证。

二)宅基地使用权

宅基地是指经依法审批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分配给其成员用于建造住宅的没有使用期限限制的集体建设用地。城镇居民不得在农村购买宅基地和违法建设住宅。宅基地在数量、面积以及转让等方面受法律法规的限制。

凡原登记的内容未发生变化的原登记发证结果继续有效;凡原登记内容部分发生变化的要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凡原登记内容全部发生变化或登记客体灭失的应申请重新登记或按规定进行注销登记。1999年以前依法取得宅基地使用权未进行土地登记的按照本方案申请初始登记。1.对1999年前原有的登记资料进行认真整理和核实。

报屯溪区城建办审核。经审核,2.1999年以后拆旧建新的或使用村内空闲地和其他建设用地的既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又符合建房条件的经所在村民小组、村委会、镇政府、所辖国土所审查后。对符合登记条件的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予以公示,公示期满无异议的由市政府授权屯溪区政府审批。占用耕地或基本农田建房的不予登记。

农民原有住房拆迁后,3.对于因城市建设的需要。政府统一安置到安置区(集体土地)住户,以宅基地形式安置的经依法批准后,农村村民凭相关的拆迁安置协议等资料申请办理宅基地使用权登记,予以登记发证。

4.严格落实城镇居民不能在农村购买和违法建设住宅的规定。对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和违法建造住宅申请宅基地使用权登记的不予受理。农村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购买宅基地建房的不予受理。

每宗地填报一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申请登记表,5.凡拥有宅基地的以户为单元。并提供宅基地合法的权属证据、证明、户口簿。一处宅基地中有几户共用,且难以划分使用范围,可作为共有土地使用权宗地处理。各户可先自行协议分摊面积,无法分摊的按共同共有处理。

已实行市场价补偿的不得再申请建住宅或申请农民安置区内住房。除继承外,6.严格落实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的法律规定。户口以公安部门的户籍证明为依据。凡将原有住房出卖、出租、改变使用性质或者赠与他人的或在拆迁和原住宅依法征用时。农村村民一户申请第二宗宅基地使用权登记的不予受理。

暂缓登记:7.中心城区以下区域已列入近期城市建设范围。

1老街拆迁改造区域

2机场扩建区域

3经济开发区建设区域、大道以南、村以东区域

4北片:污水处理厂以铁路以南区域;

5高速公路(段)以北区域

每户不得超过160平方米;利用荒山、荒地建房的每户不得超过300平方米。对原有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办理登记时按下列情况处理:8.严格执行宅基地面积标准。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规定的农村村民宅基地面积标准是山区和丘陵地区。

农村村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后至今未扩大用地面积的,年《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前。可以按现有实际使用面积进行登记。

农村村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年《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起至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时止。超过规定面积标准的超过部分按当时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处理后,可以按实际使用面积进行登记。

集体土地管理范文第7篇

1.当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土地流转缺乏活力

根据我国目前的土地管理制度,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归属于村农民集体、乡镇农民农民集体或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民集体,但是农民个体或农民集体并不拥有对土地的最终支配权,土地流转需要政府的批准和主导。此种情况下,我国土地流转形式单一,而且农民土地流转所得的收益受政府的主导,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我国土地流转所得到的收益不高,廉价征地现象时有发生,农民没有土地流转的积极性,甚至会抵制土地流转,这就导致了土地流转缺乏活力。

1.2社保制度不健全

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根本,若是农民失去了土地,那么就相当于失去生计。农民失地后的养老、医疗、就业、入学等社会保障问题,现在并没有统一规范的解决方式,这就导致了农民对土地流转有后顾之忧,无法积极地参与到土地流转之中。

1.3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安置矛盾突出

如今,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都对征地补偿安置标准进行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仍有部分地区的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农民失地后所得的补偿款并不能进行今后的生活,而且安置矛盾十分突出,失地农民并没有得到政府的妥善安置。由于盲目的政绩观,部分官员为了追求政绩,甚至强制征收农民土地,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对社会稳定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4征用土地适用范围过大

我国法律规定“若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土地实行征用”。但是为了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有些当地政府不论需地企业进行何种项目,只要他们提出土地需求就一概满足,甚至为了留下项目,还提出大量的如税收减免等优惠措施,甚至还刻意降低征地补偿标准,损害农民的利益。另外,还有部分企业的的经营范围并不满足土地批给条件,申请被斥后,这些企业为了拿到土地的使用权,公然向主管部门领导行贿,个别不坚定分子接受贿赂后,帮助其大肆买卖土地,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2.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完善

2.1试行集体土地有偿流转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土地的价值属性越来越突出,进行土地的有偿流转将会给农民带来极高的收益。政府部门应该注意到这种变化,对土地的价值进行充分的估计,确保农民利益不会受到损害。政府可以出台专门的文件,对土地流转工作进行指导,积极的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为了解决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政府可以联合企业,开展作价入股、合作联营等有偿转让模式,这样既可以免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又可以满足企业的用地需求,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一条致富之路,一举数得。

2.2不断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改进补偿支付方式

土地是农民生活的最根本的保障,是农民在市场中生存下来的唯一希望,可以说失去土地之后的农民将一无所有,只有对征地补偿标准进行提高,使补偿标准适应被征土地的市场价值,这样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才不会因为失去土地大幅度降低。在提高补偿金的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还要对补偿支付的方式进行积极探索,为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着想,例如,可以采用让农民以地入股,享受企业的分红,或者让失地农民优先进入需地企业工作,通过这些方法,保障农民今后的生计。

2.3改革现行土地征用制度,严格限制征用土地适用范围

有些政府为了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速度,对征地范围不加限制,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发展模式,竭泽而渔,严重影响了当地未来经济的发展。在土地征用的范围上相关部门应该进行严格的管控,不能因为某些企业可以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就允许这些企业的占地请求,在实际的审批中除军事项目和国家机关用地,国家重点扶持项目、交通项目、水利项目、能源项目用地外,其他项目的用地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通过所有审批流程后方可给予该项目土地使用的权利。

2.4调整有关土地政策,积极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

化经营在对土地征用范围进行严格的限制的同时,还应该对一些项目进行扶持。例如,对于关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的企业,由于这些涉农企业可以带动当地农业的发展,所以,可以对这些企业进行适当的扶持,对其用地指标优先进行安排;对于农副产品的加工场所用地,只要这些企业不在耕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和构筑物,不破坏土地的耕作条件,易于进行复耕,那么可以在企业交纳土地复垦保证金后办理临时用地手续,期满后复耕;对于发展养殖业的企业要充分利用非耕地、低洼地和废水塘等区域,尽量的不占耕地。另外,对于合同到期的土地积极开展复垦工作,避免土地闲置浪费。

结束语

土地是农民的根本,也是一个国家的根本。现行的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针对土地矛盾而衍化出的社会矛盾应经越来越突出,现在对土地管理模式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相关部门和研究人员一定要仔细的分析当前国内的土地矛盾,寻求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助力。

集体土地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土地管理 农村集体土地 使用权

1.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对策建议

1.1 制定相应的土地管理制度

严格立法监督,做到有法可依。在农村基层组织中建立委员会,对土地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完善,加强对征用土地程序的审批,规范土地征用制度,坚决维护村民群众的知情权,使之土地资源公开化、透明化、公平化。在土地管理制度的制订上寻找政府、土地使用者、农民群众间的利益结合点,尽量做到合理化,完善化。以土地用途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确立合理的土地流转价格和利益分配。要完善集体经济组织的运作机制,加强资产管理,将集体收益与村民经济利益联系起来,保证村民对集体经济财产的拥有权,保证集体经济稳定增值,农民不断受益。

1.2 地方政府官员应严格按照国家土地政策和法规办事

地方政府必须自觉重塑服务型政府形象,党员干部和领导干部应当认真学习土地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提升农村干部的法律以及政治觉悟,端正作风,努力做到不折不扣,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合理运用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廉政建设,加强土地执法措施,坚决维护农户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的稳定。

1.3 健全农村宅基地审批制度

要用战略眼光科学规划农村宅基地。应当完善现有农村宅基地规划和用地管理,结合本地农村建设用地发展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村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宅基地面积要适当缩小,布局要合理,做到既保证当代人居住,又能保证节约土地资源。对闲置的宅基地的流转要按照自愿、合法、有偿的原则进行,充分保证农民的自主决策权,同时严格规定宅基地使用者的条件,严厉查处霸占宅基地者。对于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城市近郊农村可以建农村公寓楼,实行农村公寓化管理。农民按一定的置换标准以其宅基地换取一套住房,同时集体组织必须赋予农民房产权,这样也就使闲置宅基地发挥了作用。对原村庄建设用地进行复耕,节约出来的土地资源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集体经济组织把节约出来的土地整合后按一定的制度出让给土地使用者,所得收益用于农村公共事业建设。

2.农民权益的保障

2.1 对“公共利益”做出明确界定

现阶段可考虑认定以下用地具有公共利益性质:国防军事,能源交通,国家机关及公益事业单位,公共设施,公益及福利事业,国家重点工程,水利及环境保护,文物遗迹保护,其他由法律授权部门裁定社会公益用地。将这些建设项目直接以立法的形式列入公共目的的用地范围,既便于操作,也不易出现扩大化的解释。

2.2 扩大征地补偿范围并提高补偿标准

征地补偿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应当包括生活费用、重新就业和创业的资本、住房、社会保障以及一定的土地价值收益。

建立与市场相联系的土地补偿机制,确保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可以根据市场价格确定征地补偿标准,对于土地上的预期收益,应当由农民、政府以及土地开发商三者共同参与分配。

2.3 健全土地征收程序

首先,增加“公共利益”的认定程序,包括申请、调查、确认、征收公告程序。其次,由征收各方代表组成的委员会共同协商、审定征收人提出的补偿方案。最后,健全土地征收过程中的社会监督机制。通过公众的参与可以有效加强对征地过程的监督,一定程度上遏制违法征地行为的发生。

2.4 细化征地补偿款的分配方法

首先,地方人民政府在办理土地征收手续、拨付补偿款时,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分别计算各项补偿费用,并在有关征地文件中加以明确。其次,加快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确权、发证的相关制度。最后,应当严格区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使用和分配原则,杜绝在使用和分配征地补偿款时的随意性,在征地补偿款分配的制度设计上要体现民主。

2.5 完善征地纠纷解决机制

首先,应扩大争议案件的受理范围。为更加全面地保护当事人的土地权益,化解矛盾,将公共利益的确认纠纷、补偿标准的确定纠纷,乃至征地补偿款项的分配纠纷,均纳入司法审查范围,进而加强司法对行政(征地)权的监督制衡,更好地落实层面上的权力控制和权利保障原则。其次,要加大司法救济力度。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从保护集体和农民个人的利益出发,如果被征收人对补偿标准不满,应该赋予其有向上一级行政机关请求行政复议或向法院提讼的权利。

2.6 对非公益性建设项目的土地利用采用市场化运作

对非公益性的建设项目用地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必将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使用,实现土地要素在市场活动中的合理配置,打破土地市场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真正将商业性用地的巨大利润“还之与民”。以制约行政权来保护公民权和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以扩展公民权来监督行政权。

3.总结

集体土地管理范文第9篇

一、抵押登记应当以土地使用权登记为前提。经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登记的集体荒地土地使用权和乡村企业土地使用权可以设定抵押权,其他类型的集体土地使用权不得抵

押。

二、集体荒地土地使用权和乡村企业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必须依法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办理抵押登记,抵押合同自批准登记之日起生效。未经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的,土地抵押权不受法律保护,土地使用权亦不能作为抵押财产进行处置。

三、办理抵押登记应当符合下列程序:

1、集体土地所有者出具同意抵押的证明;

2、对抵押的土地使用权进行地价评估;

3、确认土地估价结果;

4、抵押双方签订抵押合同;

5、申请抵押登记;

6、审核、登记;

7、核发抵押证明书。

四、集体荒地土地使用权和乡村企业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须经被抵押土地的集体土地所有者同意,并出具书面证明。乡村企业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的,集体土地所有者出具的同意抵押的书面证明应包括:在实现抵押权时同意按法律规定的土地征用标准补偿后转为国有土地;征地费是否作为清偿资金等内容。集体土地所有者在出具同意乡村企业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的书面证明前须将土地抵押有关事项在村农民集体内部履行合法手续。

五、抵押当事人应当委托具有土地估价资格的评估机构对其抵押土地使用权进行地价评估,其评估结果需报经土地管理部门确认。

六、乡村企业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的,土地管理部门还应核定通过拍卖抵押实现抵押权时应补交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额。

七、抵押人和抵押权人在土地使用权抵押合同签定后十五日内,持下列文件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

1、被抵押土地的集体土地所有者同意抵押的证明;

2、抵押登记申请书;

3、抵押人和抵押权人身份证明;

4、抵押合同;

5、经土地管理部门确认的地价评估报告;

6、土地使用权属证明;

7、土地管理部门认为应提交的其他文件;

八、经审核,不符合抵押条件的,土地管理部门在接到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书面通知抵押当事人。

九、经审核,符合抵押条件的,土地管理部门办理抵押登记,向抵押权人核发土地使用权抵押证明书。并在抵押土地的土地登记卡上及土地使用证变更记事栏内除记录抵押情况外,还应记录是否在实现抵押时征为国有;实现抵押权时,抵押人、抵押权人及集体土地所有者的权利、义务等内容。同一宗地多次抵押时,以收到抵押登记申请先后为序办理登记。

十、抵押合同发生变更的,抵押人和抵押权人应当重新签订合同,并在签订后十五日内,持有关文件到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办理抵押变更登记。

十一、抵押合同解除或终止后,抵押人和抵押权人自解除或终止抵押合同起十五日内,持有关文件到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办理抵押注销登记。

十二、按规定的时间提出抵押设定、变更、注销登记申请的,土地管理部门自受理之日起十五日内办理相应的登记手续。

十三、因处分抵押财产转移乡村企业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应当由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先办理征地手续,将抵押土地转为国有,然后再按抵押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办法进行处置。

集体土地管理范文第10篇

在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作了修改。会议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虽然目前具体修改条款还未可知,但有业内专家推测,此次修改,主要内容是提高征地补偿数额,提高额度可能至少为现行标准的10倍。有专家表示,修正案草案获得通过,也为《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的尽快出台铺平了道路。

今年年初,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沈阳市召开。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要重点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制定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和补偿条例。今年7月,有消息称,由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已上报国务院。而在条例颁发前,必须先修改土地管理法,才能制定条例,否则不符合法律规定。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及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均表示,修正案(草案)获通过是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推进到了关键性的一步。

对于此次会议透露出的修改信息,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于建嵘表示,应该只涉及提高农民集体土地的征收补偿,不涉及农村集体土地交易主体等改革。姜明安推测,修正案草案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作了修改,应该是修改了土地管理法中的第四十七条。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中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

对土地管理法中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作了修改,具体会提高多少征收补偿?对此,姜明安教授表示,目前还不知道修改细节,但征收补偿应该会提高到现在补偿值的至少10倍。姜明安称,农村集体土地或集体土地上房屋的征收,比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复杂很多,包括城乡结合部、乡镇、新城等大量的土地都是集体土地。按照目前的土地管理法,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也就是说,一亩地一般征收补偿不超过6万元,折合到每平方米补偿不足100块钱,所以老百姓肯定有意见。

姜明安举例说,政府以一亩地6万元的价格征收后,转手就可以通过招拍挂卖给开发商,价值600万元,巨大的价差导致了矛盾频发。而在土地管理法修正案中,如果将征收补偿提高10倍,农民一亩地能拿到60万的征收补偿。

上一篇:水电水利工程范文 下一篇:智慧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