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30 11:32:01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面临的问题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主要利用黑板板书、教材,以及教学用具,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也主要以课本后的练习题和额外的习题册为主。随着社会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授课方式逐渐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特点,也难以符合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基本要求。数学知识的学习及运用与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普及情况仍不够理想,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以及课后作业的布置上,仍然没有实现全面的生活化,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难以推动新课程标准改革。

(一)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脱离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不仅仅体现在教学过程及课后作业中,教学内容更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关键。但是就目前教师开展的小学教学活动而言,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关注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或者学生是否能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分数,但是往往忽视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运用情况。近几年来,我国新课程标准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更要求教师能够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落在首位。小学生往往不具备更为完善的抽象思维和迁移能力,一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选用的案例或事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那么学生一定会感到困惑,甚至会觉得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讲解运算法则及几何知识时,往往忽视这些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虽然教材中的应用题以实际生活为背景,但是可能与学生的生活缺乏更加紧密的联系,使得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转化能力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教学过程相对死板

就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而言,教师能够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做出生动的展示,但是部分教师并没有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在讲解乘除法运算、加减法运算,以及多边形面积周长的运算时,主要以板书和教学道具为主,忽视了运用和结合实际场景中的事物。虽然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讲解和反复的练习中掌握并巩固相关的数学知识,但是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做出积极的培养。数学知识的学习最终应当应用于生活,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思维发展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所以难以自发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当注重运用和转化实际事物,带领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课后作业缺乏趣味性

课后作业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不仅仅是再一次复习课上所学的知识,也应当巩固和锻炼自己的运算能力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现阶段大部分小学教师通过布置练习册、试卷等方式,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这样的考查方式比较传统,缺乏一定的趣味性,也并未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小学生逐渐接触到更多的互联网信息,单纯通过试卷或习题册的方式进行考核的方式,早已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有当学生的作业更贴近自己的生活,才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数学知识,并引导学生主动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因此,实现小学数学作业生活化是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关键因素。

二、推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措施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也要重视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安排组织课外活动的过程中,也要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力求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缺少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相互结合、转化的思想和方法。如果学生不能将自己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相互结合和转化,就会使数学学习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脱离,并不能取得相互促进的效果。

(一)推动教学过程生活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多边形的学习相对来说比较抽象。虽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仅要求学生对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等多边形进行简单的了解,但是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这些多边形周长及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容易出现混淆的情况。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结合课本和教学道具进行基本的讲授和练习外,在必要的情况下也要增加动作或是比喻等方法,逐渐引导学生将几何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里,学习的生活化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学融入生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尤其在数学领域,若能以生活化的概念融入学习,更能体现数学学习最初的意义。2015年教育部颁发的课程纲要指出:数学生活化,期许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能够利用教育活动与个人经验联系,帮助学习者学习。除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外,同时也能改善学生对于数学的恐惧,提升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因此,教学者应该设计适合的教学活动,确认该活动是否符合此课程的概念要求,对于教学是否有帮助,年龄层是否符合学习者。另外,操作简单也是教学者必须考量的因素,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考量难易性、参与性、纪律性、学习性,并自行加上了延伸性,让活动导入教学能更切实地影响到学生,使其在学习上做相应的改变。有学者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为数学领域的教学活动转变成活动教学活动的模式,也就是指教师有计划地在所安排的学习活动中,供学生学习做选择及做决定,并从中获取概念性的知识。

(二)注重教学内容生活化

与初高中生及大学生不同,小学生掌握的学习知识及生活经验相对较少,因此对于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往往感到比较新奇,对于讲授知识的教师十分崇拜。这就意味着小学数学教师在课上讲课的方式,以及筛选的案例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在进行准备工作时,应当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并将之作为教案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教学案例的设计中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转化为与数学知识相关的解答题。在向低年级学生讲解加减法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带领学生使用教学用具进行计算和学习以外,也要通过实际的应用题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教师在这部分教学中可以将日常购物作为题目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地将数学知识及运算迁移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学习计算图形面积时,也可以设计生活场景,让学生使用数学知识解答题目。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教学生学习面积的计算方式,让学生运用乘法和除法计算实际需要支付的购买费用,以进一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一计算方式。

(三)促进课后作业生活化

课后作业是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活动中重要的环节,不仅是教师布置给学生的学习任务,也是学生检测和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机会。可以说课后作业是延续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所以课后作业生活化也是推进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后作业生活化与教学内容生活化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相似性,都是将生活场景与数学知识的运用相结合。同时,教师也可以将生活背景融入习题中,这样的题目不仅有趣,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遇到同样的问题,就会调动自己所学的知识,利用乘法来解决问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应当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植入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学校也应当为教师提供更为良好的教学氛围,为教师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设计提供便利,鼓励教师创新。教师也可以通过学校参与校外的交流学习活动,与其他学校的教师交流经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而更好地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进程。除了为小学生布置常规的运算题目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题目,布置互动性、趣味性更强的作业,吸引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来。学生可以和家长利用扑克牌,自制卡片等道具进行数学运算的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口算及加减乘除法知识,也能够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应用题,比如以切生日蛋糕为主题设计题目,和同学进行交流。在设计题目过程中,分数的计算以及平均分等相对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会更加形象化、具体化,能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

三、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基本要求,也能够适应小学生的生长发展规律,对于提升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效果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促进教学过程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以及课后作业生活化,是全面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具体措施和主要方面。同时,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较为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充分掌握数学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这一过程的实施离不开学校的指导以及任课教师的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总结和反馈,以便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数学教学方案及教学内容设计。

参考文献:

[1]陆少解,覃胆妹.数学生活化,生活化数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1).

[2]李迎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模式探析[J].学周刊,2019(16).

[3]陆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误区举隅及匡正策略———以“分类”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9(11).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高效性;方案

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来说,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发育,对自身的控制能力较弱,因此进行课堂数学教学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模式的转变来增加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促使小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但是就目前的小学数学高效性的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很多的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仍旧采用的是传统的填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进而造成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学生没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据此,就需要教师通过转变课堂教学的方法来有效的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一、全面的了解小学生的个性

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极其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不同的学生由于成长的环境不同而存在着不同的个性特征。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不同小学生的个性特征来展开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增加数学教学课堂气氛的活跃度,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课堂学习氛围,由此就能够更好的吸引并激发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小型的比赛等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提升小学生的竞争意识等等,从而促使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提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此外,对于不同个性特征、不同的数学学习基础及能力的学生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与目标来提升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通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配学习的任务、制定数学学习的目标,能够促使小学生发挥自身有限的能力来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并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与成绩,避免出现由于学不会而放弃学习数学知识的现象,是得小学生一直能够保持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以此来逐步的提升小学生数学教学的高效性。

二、创设相关的数学情境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更好的分析、比较、判断,进而构建起一个和谐的数学学习氛围。通过提升学生学习的环境,才能够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以此来增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例如:在学习币值及进率的运算时,教师可以通过应用相关的纸币、硬币、甚至是火柴等物品来创设一个相关的教学情境,吸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的学习,提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三、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在大多数小学中都安装了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因此,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开展教学。通过应用多媒体设备,教师就能够将声音、图像、动画等进行有效的融合,通过精确的绘图等来帮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性较高的数学知识。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及思辨性,小学生对于这些知识在理解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及设备,能够有效的将抽象化的概念及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以及直观化,进而增加小学生们的理解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向学生展示相关的数学知识结构图,逐渐的培养并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思维,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的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教师通过应用网络技术能够寻找到更多的教学资源,通过学习名师的教学课程及方法来用于自身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提升自身课堂教学的水平,从而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四、全面的研究教材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数学教材的分析与理解的能力与层次和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直接性的关联。对此,小学数学教师想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就需要充分的了解教材,对教材中的深层含义有一个深刻、明确的理解与研究,进而才能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好的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才能够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知识内内容,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有效的对小学生进行重点、难点的分析与理解,促使小学生更好的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除此之外,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数学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删减或者是增加,进而能够更好的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来达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因此,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更好的分析与研究,全面的掌握教材内的内容,才能够更好的开展依据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添加或者删减教学的内容,达到高校课堂的教学效果。

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小学数学的学习就是为了能够在生活中得以较好的运用。通过学习简单的计算方法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的进行购物。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还可以帮助小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巩固与复习,增加小学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以外,数学教师还可以通过相应的生活场景来引导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分析的思维,增加小学生们在日程的生活过程中增加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由此来提升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提升数学教学的高效性。例如:对于长度单位及单位算的相关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可以让学生们在课下来测量教师及自己书本的长宽,并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同理,在学习完重量单位的相关内容之后,教师可以拿不同重量的物品来让学生亲自的感受不同重量之间的差距。通过这些教学的方法来让小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能够版主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相关的内容,提升数学教学的高效性。

六、结语

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来说,为了有效的提升教学的高效性,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在新课程教育教学的理念指导下,通过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与改革。结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针对不同的学生展开不同的教学模式等等。以此来增加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性,全面的提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范志伟.小学数学教学高效性探究[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9).

[2]王丽霞.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J].学周刊 B版,2013(3).

[3]张瑞梅.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高效性建构[J].东方青年・教师,2012(5).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篇3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是时候开始制定计划了。计划到底怎么拟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位置与方向二》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

更多关于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请点下方链接

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精选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面积》精品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大全

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位置与方向二》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

(1)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目的

一、复习引入

合作绘图、练习巩固

目的是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图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平面图作准备。

(1)停车场在广场的 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小红家在广场的 偏 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

(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距离广场100米。你能在图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1、出示学校的录相或图片

问: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

练习:

1、完成书上习题21页3、4题并订正。

2、在纸上设计小区,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

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位置与方向二》教案范文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学会通过测量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3.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根据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教具准备:直尺、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交流例题1中有关台风的消息。

⑴同学们听说过台风吗?你对台风有什么印象?

⑵教师叙述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师:听到这侧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

2.导入新课

现在台风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一)]

二、探究新知

㈠教学题例1

1.小黑板出示例1的相关内容。

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

(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个体位置在哪里。)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

⑴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

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

(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⑶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提问:如果只有一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引导学生得出: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察点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3.组织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台风中心所在的具体位置了,那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呢? 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

600÷20=30(小时)

4.练习:教科书20页做一做。

三、作业:练习五的2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关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一)

确定观测点

确定物体在观测点的什么位置

确定物体距离观测点的距离

第二课: 位置与方向(二 )

教学内容: 教材第20、21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学会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掌握画图的方法。

2.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教具准备:直尺、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名师点拨第二题。

二、教学例题2

1.教师叙述例题2中一段文字,并小黑板出示题目。

提问:在例题1的图中,B市、C市的具体位置应该标在哪里呢?请你在例题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2.尝试画图。

⑴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⑵小组交流作图的方法。

⑶尝试画图。

教师巡视交流,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全班交流。

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白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B市: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量角器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cm 表示100km,B市距离A市200km,在图上也就是2cm。

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图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C市距离A市300km,在图上也就是3cm。

4.算一算。

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200÷40=5(小时)

5.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交流:你们认为在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总结:

(1)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2)确定观测点。

(3)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4)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6.练习

教材第21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进行画图。

三、作业

练习五7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在平面图上标明物体位置的方法是先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来确定距离,最后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标出名称。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二)

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确定观测点。

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第三课: 位置与方向(三)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能用语方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用语方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观测点的变化灵活描述路线。

教具准备:量角器、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哪几个条件?分别让学生说一说。

(确定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确定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距离。)

2.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三)]

二、探过新知

㈠教学例题3。

1.出示台风的大致路径图。

(1)让学生在路径图上分别找一找:台风生成地、A市、B市、路径图上的方向标。(2)指名汇报。

2.提出问题。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台风的移动路线吗?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进行如下适当启发:

台风生成以后,先是沿正西方向移动 km,然后改变方向,向西偏北 方向移动

了km,到达A市。接着,台风又改变了方向,向 偏 30度方向移动了 km,到达B市。

3.组织交流。

指名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通过交流活动让学生明白台风到达一个新的位置后,要以新的位置作为观测点来判断台风运行的方向。

4.小结描述路线的方法。

描述路线时要讲清楚“从哪里出发”“沿什么方向”“移动多少距离”“到达哪里”。

(二)出示教材第22页“做一做”。

1.提出要求。

根据下面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图

2.小组讨论画图方法。

⑴学生小组讨论怎么样画图。

教师巡视,参与个别小组讨论。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位置与方向二》教案范文三科

数学

年级

六年级

教学内容

位置与方向1

备课人

袁友平

教材解读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学会通过测量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并会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掌握画图的方法。

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预习

导学案

预习

引导

自己理解台风的有关知识,知道在播报台风消息时,是怎样播报的?

第三课时教 学 设 计

学习小组

活动设计

学情设计

(必须手写)

学习案

激趣

利导

1.交流例题1中有关台风的消息。

⑴同学们听说过台风吗?你对台风有什么印象?

⑵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师:听到这侧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

2.导入新课

现在台风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一)

“四互”悟导

㈠教学题例1

1.投影出示例题1。

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从图中信息?

(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个体位置在哪里。)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

⑴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

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

(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3.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提问:如果只有一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引导学生得出: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察点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4.组织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台风中心所在的具体位置了,那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呢?

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

600÷20=30(小时)

(二)教学例题2

1.投影出示例题2。

提问:在例题1的图中,B市、C市的具体位置应该标在哪里呢?请你在例题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2.尝试画图。

⑴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⑵小组交流作图的方法。

⑶尝试画图。

教师巡视交流,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全班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白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B市: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量角器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B市距离A市200km,在图上也就是2cm。

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图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C市距离A市300km,在图上也就是3cm。

4.算一算。

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200÷40=5(小时)

5.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交流:你们认为在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总结:

(1)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2)确定观测点。

(3)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4)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关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在平面图上标明物体位置的方法是先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来确定距离,最后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标出名称。

习得

固导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

这道题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和距离都没有直接给出,需要学生自己测量和计算。

⑴让学生独立进行测量、计算、填空。

⑵组织交流。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测量方向的,怎样计算距离的。

2.教材第21页“做一做”。

⑴学生独立进行画图。

⑵投影展示,组织评议。

⑶交流画图的方法。

作业案

长江作业本相应练习

板书案

板书设计;位置与方向(一)

确定观测点

确定物体在观测点的什么位置

确定物体距离观测点的距离

反思案

第二课时

学科

数学

年级

六年级

教学内容

位置与方向2

备课人

袁友平

教材解读

教学目标

1.能用语方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3.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能用语方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观测点的变化灵活描述路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预习

导学案

预习

引导

我们知道了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哪几个条件?

第三课时教 学 设 计

学习小组

活动设计

学情设计

(必须手写)

学习案

激趣

利导

1.复习。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哪几个条件?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

2.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二)

“四互”悟导

(一)出示主题图。此次台风的大致路径如下图。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台风的移动路线吗?1.分段描述,理解移动路径。

(1)师:从台风生成地到第一站,台风是怎么变化的?

师:沿正西方向移动,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师:移动了540 km,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师:从台风生成地到第一站,我们把哪个点作为参照点?

生:把台风生成地作为参照点,发现台风向正西方向移动了540 km。(PPT课件演示:台风生成以后,先是沿正西方向移动了540 km)

(2)师:到了第一站之后,台风改变方向了。(PPT课件演示:然后改变方向)。它是怎么改变方向的、移动了多少距离呢?

生:向西偏北30°方向移动了600 km,到达A市。

师:西偏北30°方向是怎么看出来的?移动600 km又是怎么知道的?

师: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把哪个点作为参照点了?

师:同意他说的吗?再请个同学来说一说。(PPT课件演示:向西偏北30°方向移动了600 km,到达A市。)

师:我们刚才描述台风第一次移动时是把哪个点作为参照点的?我们发现两次移动,描述路径时,参照点是不一样的。

(3)师:到达A市后,台风又改变方向了,接下来是怎么变的呢?(PPT课件演示:接着,台风又改变方向。)

生:向北偏西30°方向移动200 km,到达B市。

师:同样他说的吗?再请同学来说一下。

师:这次把哪个点作为参照点?(PPT课件演示:向北偏西30°方向移动200 km,到达B市。)

师:最后又改变方向了,怎么移?(PPT课件演示:最后又改变方向了,向正西方向移动100 km。)

2.完整描述移动路径。

同桌两人一组,看着图,互相说一说台风的移动路径。

全班交流说一说。

(二)出示教材第22页“做一做”。

1.提出要求。

根据下面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图。

2.小组讨论画图方法。

⑴学生小组讨论怎么样画图。

教师巡视,参与个别小组讨论。

⑵组织交流汇报。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画图的步骤:

①定下出发时的位置。

②标出示意图的方向标。

③用量角器量出方向。

④确定比例尺,计算出图上距离,量出图上距离。

3.学生独立画路径图。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4.展示汇报,交流评议。

交流时分别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画的。

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特别是如何确定比例尺,也就是图上每一格代表实际的距离是多少。更

(三)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如何描述这样的路线图。(出示课题:描述路线图。)在描述台风移动路径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每移动一次,参照点都发生改变,要根据新的参照点来描述它的移动方向和距离(PPT演示)。

习得

固导

1.教材第23页“练习五”第3题。

这道题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测量,体会观测点的不同,引起方向的不同,从而懂得物体位置的方向是相对的。教学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北京和哈尔滨的位置;

分别以北京和哈尔滨为观测点,画出“十”字方向标;

(3)连一连,量一量;

(4)说一说北京在哈尔滨的什么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5)你发现了什么?(物体位置方向是相对的)

2.教材第26页“练习五”第9题。

(1)先根据描述,把公共汽车行驶的路线图画完整。通过这个小题,让学生巩固画路线图的方法。

(2)再根据路线图,说一说公共汽车沿原路返回时行驶的方向和路。通过这个小题,感受物体位置方向的相对性。

作业案

长江作业本相应练习

板书案

位置与方向㈡

描述路线:从哪里出发沿什么方向移动多少距离到达哪里

定下出发的位置。

标出示意图的方向标。

画路线图的方法: 用量角器量出方向。

确定比例尺,计算出图上距离,量出图上距离。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篇4

小学数学 优化结构 课堂教学

一、调动情感因素,激发学习兴趣

列宁说过:“一个人的思想只有被浓烈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思考。”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习的本身除了认知因素之外,情感因素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因而课堂教学中教师每一丝亲切的微笑,每一个鼓励的眼神,每一句温和的话语,每一个明确的手势……都会触及学生学习的情绪,都可以促使学生放开胆子,亮开嗓子,都会诱发学生情感的积极投人。这一切又能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融洽、民主和谐,使大家无拘无束,尽情发挥主动作用,激起学习热情。

二、巧设情境,引导探究

2.1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动愉悦中获取新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应充分抓住每堂课的起始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其求知欲。教师可以采取别开生面的新课导入方式,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进行《梯形的认识》时,可以先发给学生一些形状大小各异的梯形。随后,组织学生量一量、折一折、想一想、议一议,从而,判断出哪些是等腰梯形、哪些是直角梯形、哪些是一般的梯形。这样,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得自主、学得愉悦,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发展。

2.2精心备课,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质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引导其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去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否则,只能让学生只能是“看客”,对教师的讲课不知所云。如教学《分数乘整数》这部分知识时,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是本堂课的重、难点,为此,我们首先从学生已掌握整数乘法的意义入手,创设了小明一家分蛋糕这一生活情景,通过四次不同的分法,逐步完成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过渡。(情景层次出现如下)

情境一:每人两块蛋糕,4人多少块?

情境二:每人一块蛋糕,4人多少块?

情境三:每人半块蛋糕,4人多少块?

情景四:每人1/4块蛋糕,4人多少块?

通过学生们的回答、比较,最终成功的概括出:分数成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3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交流中发现规律,培养素质。

平日里,在课堂上教师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的是机械式的应试教育的训练,严重的制约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学生要么当“看客”封闭自己的思维。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当今学生的素质的提高。在当前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我们要切实改变这种局面,努力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以把学生分为4或6人一组,确定固定的合作伙伴。在讨论阶段,现有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依次由中等水平的学生和学习优秀的学生补充,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此间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沟通能力、团队意识、语言的表达能力及逻辑的思维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等诸多方面的素质。

2.4巧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小学生天生好动,好奇心强。针对上述特点,我们应在日常教学中尽可能采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割补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使学生直观的发现,进而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如此,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色俱佳,有效地激发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使教与学充满生机,使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了深深的理解。

三、精心练习、拓展创新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后练习时巩固所学知识的布不可少的手段。在可练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双基”得到提高,升华与深化。当学生在掌握知识、规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其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此外,练习方式要力求新颖巧妙,悬疑不断,并注重渗透趣味性。如在教学中,适时采用开火车、夺红旗、找朋友、数学诊所等方式,可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双基得以巩固提高。

四、建构良好的学生的评价机制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内共有传统的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和足破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学会了倾听、交流、展示、由原来的胆怯、封闭变得敢说、能说、会说,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由原来的“看客”变为“参与者”,学生找到了归属感,获得了成就感。彻底改变了学生的生命状态。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实施“捆绑式”的评价机制。比如:评选优秀的合作小组、最佳创作组、还可以从中细化,从活动度、参与度、合作度等几个维度评价写生的课堂效果i。这些评价激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踊跃的展现自己无疑会起到积极作用,对优化教学课堂也大有裨益。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学案;问题与对策

尽管导学案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导学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过程中仍存在大量的问题,如果教师不能及时的发现这些问题,那它将会影响到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因而,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科学的利用导学案教学,让导学案教学对学生起到真实的教育教学作用。

一、小学数学导学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实际教学意义

部分教师在采用导学案教学时,通常教师会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分组研究和讨论教学内容,从而引发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然后,根据对导学案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的教学效果分析,导学案教学并没有起到实际的教案意义,当教师组织学生分组研究教学内容时,大部分学生没有将精力放在学习上面,而是在谈论的过程中无所事事,摆出一副小组合作和自己毫无关系的样子,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团队意识,导致学生很难养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

2.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虽然数学教师通过导学案教导学生,为学生布置教学作业,但多数教师在对导学案认知时产生错误的偏差,导致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课堂作业也缺乏实际的作用。如:教师在为学生布置教学作业时,教师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反复的大量的做练习题,使得学生感觉数学知识枯燥乏味,而且学生面对大量的习题时,学生无法理解哪道题才是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使得学生的学习思路发生混乱。

3.教师缺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上文提到,通常教师在采用导学案教学时,会选择小组合作教学方法,但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却对学生缺乏引导,多数学生不知从何学习数学知识,甚至不理解小组合作的意义,使得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受到限制。

4.缺乏拓展性

其实,部分教师对导学案都缺乏真实的了解和认知,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的知识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有效的课堂教学,但实则不然,导学案注重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如果教师看重学生的学习成果,那教师将无法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此外,教师也很难为学生拓展学习范围。

二、针对导学案教学在小学数中应用提出的对策

1.明确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

为了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按照科学的教学方案对学生讲解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为自身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因此,在课前,教师应结合《数学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研究教学方案,将导学案融入到教学方案中,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实施导学案。这样教师就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展现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时,教师要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只有教师合理的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学习数字知识。

2.构建完整的教学体制

对于数学教学而言,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特征,构建完整的教学体制,让学生在学习时依旧教学体制学习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准确的理解数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感知理解能力。其次,教师在构建完整的教学体制时,教师应激励与鼓励学生,让学生勇于面对学习时出现的问题,并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使学生能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学年级下册《锐角与钝角》时,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分析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让学生通过旧知识学习新知识,从而使学生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让学生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为直角。然后,在进行锐角与钝角的教学,使学生自主正确辨认锐角与钝角,让学生会画钝角与锐角。

3.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的利用导学案培养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和目标性的研究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发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这样学生就能掌握丰富的数学知识,并学会正确的解题技巧。例如:在学习《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时,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属于小数互化的方法,让学生熟练、正确的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让学自主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4.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主动的对教学问题进行探索交流。然后,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时,教师让学生分组谈论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并使学生研究圆周率的近似值,从而有效的求出圆的周长与面积。这时学生就能体会到小组合作的意义,从而主动和小组成员交流互动。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应合理的应用导学案教学,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特点制定教学方案,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数学素养,只有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教师才能改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赵加琛,张成菊.“学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二)[J].教育探索,2012,(07):12-23.

[2]张理燕.“先学后教”之“学案教学”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2,(19):45-56.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案例分析

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优点在于,将数学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内容相互融合,特别是对数学概念知识以案例的形式表达出来,引导小学生从经验的角度理解数学概念,对小学生正确地理解数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按照新一轮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意见,在教材的编写上,将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小学生从经验的角度出发学习数学,从生活常识中提炼数学知识,不仅可以对数学知识以深入理解,而且还能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知识教学中的基础部分.为了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可以创造问题情境,让小学生针对数学概念从探索中学习,让枯燥的概念学习变得更为有趣.开展情境教学,就是引导小学生通过不断地观察而针对数学问题采用猜想的方式进行思考,然后让小学生亲自操作,自主验证概念理解的正确性.对于小学生所不理解的问题,可以鼓励小学生相互讨论,以合作的方式解决.当小学生在解决数学概念学习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的时候,如果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就会提升自信,加之小学生充满好奇心,且很喜欢探索问题,就会坚持下去,直到对数学概念充分理解为止.

二、充分认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也非常有限.数学教师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都要以完成教学计划为主,而小学生学习的目的则是为了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因此,数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往往会从完成教学任务的角度出发,如果教学任务量大,就依然是以听课和做习题为主,并不会展开情境教学.特别是数学概念教学,如果教学计划并不符合教学实际,数学教师就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就难以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以培养,导致学生对数学教师产生心理依赖感[1].比如,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数学教师往往会用30分钟时间进行数学概念教学,留下10分钟时间让学生做与数学概念相关的数学题,以深化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于没有听懂数学课的小学生而言,要能顺利地进入练习阶段是很难的.当然,也因此导致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失败.

三、采用案例分析法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引入案例分析法,就是要引导小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独立学习.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中要以“学”为主导,“教”要围绕着学而展开.课堂教学以案例为主要参考内容而展开,其目的是让小学生对数学概念以充分理解.以西师版第七册小学数学教材中“角的度量”为例.为了让小学生对这一节中的数学概念问题以理解,可以教材内容为参考,设计问题情境,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开展数学教学活动.问题情境是让小学生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展开思考,而思考的过程中就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查阅资料.由于是自主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因此而会从应用的角度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对数学概念以充分理解.

首先,数学教师可以给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即“角”的理解.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对相关概念以理解,之后,将自己的理解与教材中的概念解释相对比,查看所存在的不同.之后,教师让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解决不同之处.比如,对于“角”的理解,数学教师可以让小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教材中的一些图形,看看度量的结果是否与书中给出的答案一致.在西师版第七册小学数学教材中的65页中有度量60°角.但是,学生度量的结果就会有所不同,或者是60°,或者是120°.如果对“角”的概念没有准确理解,就会令小学生感到疑惑不解,为什么同样是一个角,而度量的结果会有所不同.此时,数学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关于“角”的概念方面寻找答案[2].这种教学方式使抽象的数学概念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而获得理解,能够让抽象的数学概念让小学生从经验中获得,要比死记硬背获得数学概念知识的效果会更好.

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而数学概念具有较强逻辑性,内容表达的抽象性很强.导致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在教学设计上是具有一定实用性的,但是,当设计内容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就需要面对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将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引入其中,可以有效地突破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难点,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利利.基于建构主义视角研究――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案例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0):206.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篇7

关键词: 导学案 高中数学 教学问题 解决建议

一、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导学案是教师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为依据指导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建构的学习方案。它不等同于教案,教案的编写目的是帮助教师上好课,而导学案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导学案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对学生学习热情和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针对性强。

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展示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课前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让学习更有针对性。2.自学准备指导,教师可帮助学生回顾和命题学习相关的一些知识方法,提出一些和课题相关的层次较低的问题。3.问题探究,包括导学情境、探索活动和合作交流三个过程。4.巩固和变式练习,巩固题的练习具有反馈和矫正作用。巩固题以基础题为主,变式练习是在基础题之上的拓展练习。5.小结和心得,即归纳思维的运用,可以将知识系统化,并帮助学生进行针对性复习。6.课后作业,课后作业的安排必须适量并精选,难度有层次,避免使学生负担过重。

二、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导学案在编写和使用过程中都存在问题。

首先,在导学案编写过程中,教师常出现对学习目标的定位和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把握不准确的现象。有些教师不注意筛选教学内容,常常直接把教材上的例题照搬到学案上,导致学习缺乏针对性,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导学案的收缴和批阅常常不及时。此外,导学案中的习题设置没有经过精挑细选,且量较多,给学生带来比较重的负担。在预习等环节中,考查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定义和概念,学生只是抄写书上,起不到检查监督的作用。

在导学案使用过程中常会出现以下问题:1.学生过度依赖课堂讲授,课前不主动预习,未能按时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加上学生本身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遇到问题时不会主动向老师和别的同学请教,不主动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询资料。2.学生上课不积极,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无法按时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做习题时不喜欢思考,常常抄袭别人的作业应付了事。3.在课堂展示交流过程中,学生会产生畏难心理,逃避难题,分析问题比较模糊,声音小,表达不清楚。4.在进行课堂小组讨论时,由于小组分组较多,人数较多,难以进行优势互补,小组内的责任分工不够明确,导致小组合作探究形式。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较少,没有合作意识,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指导缺乏力度。

三、高中数学导学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建议

导学案包括“导”和“学”两部分。导是目的,导学案必须具备引导学生学习的功能,学者,就是说导学案要给学生学习提供方便。在编写导学案时,教师要独立完成,备课组对导学案中每一课的内容进行讨论,并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修改。经过备课组集体备课之后,教师仍不放松。因为每个班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所以一份导学案不可能放之四海皆准,教师要根据自己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适当进行修改。学校要把学案管理评价列入对教师的考核范围,对教师导学案的质量和水平进行打分,真正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的缺点,提高教学质量。

在导学案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班级进行合理分组,小组人数不应太多,每组人数以6人为宜。小组之内责任分工明确,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在进行班级管理评价时,以评价小组的形式进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加深对合作探究学习的理解,了解小组合作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加大对小组合作的指导力度。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等非智力因素,课堂上多鼓励学生积极答题、勇于探究,不畏惧难题。教师要适当引导,尽可能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布置习题时,要注意习题的量和难易程度,最好具有层次性,检查要严格,避免抄袭等现象发生。

四、结语

导学案用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自主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课堂由知识的讲述转变为对技能的培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通过针对性练习做到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两不误。

参考文献:

[1]范刚强.“三段式导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2013,(27).

[2]冯健.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导学案教学模式探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上旬),2012,(5).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篇8

一、有效数学课堂的保障:

精心设计预习方案

数学和其他各科一样,有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考进入课堂,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预习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前指导和预习方案的设计。如《小数的认识》一课,我设计了如下预习板块:

知识准备:

①9分米=米

2角=元

米 米

③书包48元 水粉15元 圆珠笔3.5元

铅笔1.5元 橡皮0.6元 笔记本2元

观察上面文具的价格,你能将它们分成两类吗?请写下来: 。

“知识准备”的内容为旧知与新知的连接点、生发点,可以是需要复习的知识基础,也可以是和新课有联系的知识点。教师只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就可轻松完成,从而为课堂教学提供知识上与能力上的支撑。

预习提示:①认真阅读P100的内容,你能模仿例题做下面的练习吗?

米还可以写成( )米,读作( )。

米还可以写成( )米,读作( )。

1元2角还可以写成( )元,读作( )。

5元6角还可以写成( )元,读作( )。

②想想平时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小数,收集两个写下来。

③预习后,说给爸爸妈妈听你知道了小数的什么知识?

“预习提示”是教师对学生预习流程的引导,侧重于对学生自我学习方法上的渗透和培养。根据年级差异设计不同的提示,低年级用提示性的语言;中高年级要求学生圈圈画画,问题可以是例题的模仿,但不全仿。

我的尝试:尝试完成P100想想做做的第1、3题(直接写在书上)。

“我的尝试”主要是对例题的理解和练习。尝试练习重在尝试,但不要全尝试,要尝试本堂课学习内容的中心部分、重点内容、需要学生思考的部分内容。

我的疑问:前面几项都完成了吗?请写一个你不清楚或不懂的问题,明天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我的疑问”旨在引导学生将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写下来,使得学生在第二天课上能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自我反思的意识。

二、有效数学课堂的实践:

合理使用预习方案

1.由学生疑问展开课堂

《小数的认识》一课,预习后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中间为什么要加小数点?小数是不是较小的数?为什么0.5和1.2都是小数?为什么5分米=米=0.5米?有了十进分数为什么还要有小数?是否所有的分数都能转化成小数?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紧扣学生疑问,展开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整数—十进分数—小数的过程。“为什么0.5和1.2都是小数?”另一学生回答说:“通过上网查资料,我知道了0.5是纯小数,1.2是带小数;纯小数都不满1,带小数都满1。”教师适当利用此契机,突破教学难点,不仅使学生弄清了小数各部分名称的意义,而且有效突破了整数部分不足1时就写0,整数部分是几就写几这一难点;同时又解决了“小数中间为什么要加小数点”、“小数是不是较小的数”这一系列疑惑。

2.用预习资源拓展课堂

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小数,并在课中交流。在全课小结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你为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打分,如果满分为10分,那么你给自己打几分?”学生的回答有:9.9分,9.3分,9分,8分,10分,9.95分,9.28分……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些数分成两类:整数和小数,这是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归纳;接着继续将这几个小数再分成两类: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这样做既实现了知识的拓展与迁移,又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动力。

3.用认知错误反思课堂

用预习方案上课,学生经历了阅读预习要求、自学课本、尝试练习、提出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完全依靠个体的知识经验来解决,缺乏教师的指导,存在错误是难免的、正常的。在学生用预习方案学习新知后,再让学生反观自己的尝试,对照检查练习尝试时出现的错误,自主修正练习中的错误。此外,在课堂教学时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学也由学生的问题展开。问题解决后,教师可再次让之前提出问题的学生来回答总结,以检验他对这一问题的认知程度。学生的认知错误其实是了解学生思维的重要线索,是学生思维暴露的最好机会。教师不仅可以借此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而且外部的表述也会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而反省正是观念更新的一个必要条件。用建构主义的观点去看,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

三、有效数学课堂再思考:反思预习方案

1.设计好预习方案功夫在课前

学生的预习必须经历一个由从扶到放的过程。刚开始,学生还不会用预习方案预习,往往看了两遍书,把预习方案按课本的提示填满就好了,不去仔细思索为什么。教师要指导孩子学会预习:哪些段落特别重要?把你认为重要的划出来,例题展现给我们的是什么?怎样来思考?低年级的孩子学习能力和提问能力弱,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预习并提问。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等孩子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和提问能力后,再放手让孩子自己预习。同时,教师也可以出一些具体的题目帮助学生去预习。

2.用预习方案备课要直击要害

先备课,再根据备课设计预习方案,学生是在教师指引下按部就班地学,是按教师设计的问题做指令的线性运动,是被动而机械地接受;先设计预习方案,再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调整备课时,教师是在学生的指引下调整备课,是按学生的需求教学。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课堂中研究的是他们自己的疑问,学生的课堂专注度更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根据学生的问题准备相应教学资料,及时调整备课中的预设问题等。

3.用预习方案上课要形散神聚

上一篇: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方案范文 下一篇:进度计划审核意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