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的教育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26 16:41:34

高中生的教育方法

高中生的教育方法篇1

关键词:中学生;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212-01

一、学困生的类型及形成原因

学困生是指那些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都有一定的差距,表现相对落后的学生。学困生虽然在班级中人数不多,但影响面广。从现实情况来看,学困生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思想品德或行为表现比较好,只是学习比较差的学困生。第二种是思想表现和学习都比较差的“双差生”。

学困生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除少数是由于智力和生理缺陷外,大多数是由于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失误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主要包括家庭的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不当、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二、转化学困生的教育方法

不论属于哪一种情况的学困生,作为教师,都必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他们是我们的学生。他们在校期间,我们不仅要教会他们学习,还要使他们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培养成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人”教育比“成才”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1、排除学困生心理障碍,促其转化

(1)排除自卑心理,发扬其闪光点 。学困生常因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埋怨,家长的训斥,感到在班级抬不起头来。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引发其求知欲,促其上进,让学困生体会到做人的尊严。事实上,学困生只是暂时处于后进状态,且多数原因不在于智力因素,“只要从实际出发,给他们适宜的条件,学困生就一定会变成优秀生”。

(2)排除戒备心理,弥合其融洽点 。由于学困生受到的批评相对较多,有时即使做了一些好事,客观上也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为此我们应该给学困生多一点信任,少一些责难,多几份关爱。教师要用真诚的爱心去拆除学生戒备心理的障碍物,让他们能与老师情感相融,“亲其师,信其道。”

(3)排除逆反心理,建立其相容点。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的。唯有动之以情,用教师火一般的热情,去化解他们心理上的坚冰,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即使批评教育,也要注意“艺术”性,要“爱”字当头。使他们排除逆反心理,与大家融洽相处,做到心理相容。

(4)排除厌学心理 ,找到其兴趣点。学困生的成绩差,表现为“对上学毫无兴趣,提起学习就头疼,厌恶逃避学习”。要排除这种心理障碍,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其次,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给他们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只要他们获得了一点成功都要鼓励,使他们能尝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5)排除惰性心理,强化其勤奋点 。有些后学困生,并不是先天智力差,而是由于学习中的惰性造成的。如我班有个学生就是因学习上的惰性而渐渐成为学困生的,我对他讲未来社会的美好前景及其对人的要求,从思想上不断消除“读书无用论”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接着我对他加强督促,“扶他上路”。我事先准备好试卷给他补课,让他在没有复习的情况下先做,结果连最基本的题也不会做。然后我帮他复习,让他再用相同的试卷做一遍,结果进步了不少,他尝到了一点成功的甜头,这时我又给他讲了勤奋学习就有好成绩,勤奋出天才的道理。经过反复多次的努力,使他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学校要举行写字比赛,在班上选拔赛前,每天晚上我都去指导他练习写字,结果他在班上得了第二名。我抓住这个机会及时对他进行教育和鼓励,使他懂得了只要勤奋努力,成绩一定会进步的道理。这时,我又送给了他一句名人名言:“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后来他真的变得勤奋了。

2、以爱心赢得学生的信任,建立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1)教师要了解学生。所谓了解学生就是通过调查研究或其他方法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情况及心理特征的思想活动。

(2)教师要热爱学生。古往今来,凡是优秀教师没有不爱自己学生的。学习全国先进教师的事迹,总结成功经验,尽管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同,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热爱学生。

(3)教师要关心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其中,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呵护和关爱学困生。尤其在学生受挫折或苦闷时教师去接近他们,更能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真诚,使他们敢于向老师敞开心扉,这样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方协作,共同转化学困生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因此,我们对学困生不可用静止的目光审视他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对待。在教育过程中,老师要设身处地的为学困生着想,多呵护和关爱他们,使他们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信心,让他们真正由学困生转化为优秀生。

高中生的教育方法篇2

一、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兴趣和爱好本来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我们以往的体育教学,由于教学的内容过于竞技化、教学的方法过于刻板等因素,导致许多学生虽然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能够坚持的很少,更谈不上终身体育了。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学生对体育课没有兴趣。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应努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少竞技化多趣味性的运动项目;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在近两年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进行有限选项的教改实验,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每节体育课中除按课标要求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正常教学外,还根据场地、器材等条件安排几个项目供学生选择练习,学生在完成第一教学任务外可在教师提供的项目中选择几个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锻炼。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权威、是教学的中心这种观念的影响,而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客体。教师怎么教,学生就得怎么做,其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个性也就无法得到发展。新课程把教师和学生都做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不同需求等情况,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目标,并用主动、积极的手段去实现学习目标,使得每一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如果把统一做引体向上改成根据学生能力不同,有的做引体向上,有的做斜身引体向上,有的做水平悬垂臂屈伸;同样,练俯卧撑也考虑抬高手的位置或抬高脚的位置的俯卧撑,全体学生都能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气氛中进行切合自己实际的练习,学生的情感得到满足,身心健康得到发展,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1.重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身体活动的主要特征是实践。以健康为目标的学校体育应努力满足学生的身体活动实践,上课提倡教师精讲,让学生多练。例如,用启发诱导法教学,由教师提出任务,启发学生去探求完成任务的具体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重视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应用能力是指如何把学到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应用到身体活动中去。例如,有氧运动能提高人的心肺功能,其中耐久跑就是很有效的一种练习方法。但如果让学生反复绕着操场跑道跑,学生是不太情愿的。这样一种具有良好健身价值的教学内容应该怎样让学生接受呢?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喜爱的球类、游戏、比赛等形式同样可以达到锻炼目的。与其强迫学生长时间进行枯燥无味的耐久跑,不如让学生多参加自己有兴趣的又同样有健身价值的球类等运动。当然即便是进行耐久跑教学,也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越野跑、定时跑、让距离跑等形式进行。让学生多练自己感兴趣的能经常坚持的运动项目,同样可以达到提高心肺功能的目的。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又有利于其个性的发展。

3.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在不断的发明、创新中发展来的一门科学。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了充分挖掘这些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学习需求和爱好,充分发挥他们的求索精神,让他们自己重新掌握、重新建立和重新发现真理。现化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智慧产生于行动。让学生主动学会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准备活动中让学生设计徒手操或游戏内容,上课时分组做准备活动,可以发现学生们设计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大家练习的兴趣也很浓厚,有的组做游戏,有的组花样跑,有的组还跳起街舞来……学生们的积极性高涨,教学效果很好。

高中生的教育方法篇3

自1977年班都拉的开创性工作以来,自我效能理论的研究蓬勃发展,并在学习、任务选择和内部因素的设定、人际交往、临床治疗等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完成一项任务所秉持的信心期望,对自己成功的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的认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自我效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练习体育技术的积极性。教师可利用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重视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这必将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去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体育教学情境下提高学生自我效能的一些方法建议,和各位同行交流。

一、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

学生对自己的看法不会轻易改变。这种看法早已形成,在学习和练习体育技术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为了改变这种消极看法,教师就有必要尽量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在练习中经常不断地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获得成功,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

首先要求教师对学生抱有积极的信念和态度。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内心都蕴涵着积极向上的趋势,教师对学生的信念是通过教师的期望体现,事实上,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期望是不同的,这是因为构成教师对每个学生期望的信息源是千差万别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克服对低期望学生的偏见。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布鲁非和古德提出了教师期望循环作用的模型,这个模型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1)教师预期某一学生有他所期待的行为和成绩。

(2)由于对学生有不同的期望,教师对不同学生表现不同的行为。

(3)教师对各人不同的行为和成就的期待传达给每个学生,进而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

(4)如果这种区别对待一直继续下去,学生没有以任何方式作出反抗或者改变教师的这种对待。那么这种期待就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和行为。被高期望的学生不断提高成绩,而被低期望的学生学习成绩则会下降。

(5)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成绩和行为越来越接近和符合教师对他们的最初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步,学生自我效能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期望,在这里教师的看法更为重要。如果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低期望,就会愈加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多年的体育教学工作,让我深深地领悟这一点。对待那些胆小一些的学生,教师更要多给予鼓励。老师激励性的言语、信任的眼神,会给教学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在体育情境教学技术动作时,应该遵循以下几点:①学生按照技能水平、身体素质水平分组进行指导,使所有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成功。②对较难动作可对技术动作进行分解,从易到难,使学生从成功中掌握技术动作。③可通过对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比较,学生自己的比较,以获取成功。

二、增加学生的间接经验

通过让自我效能差的学生观看或想象能力相近同学的成功练习,使其相信自己也有能力完成特定的技术动作,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因此在体育教学课堂中应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

三、利用书本知识和他人的意见

书本上介绍的一些运动员的奋斗历程,可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教师还可以介绍自己或以前带过的学生在学习和练习技术动作的情况和感受;也可以让成功完成技术动作的同学提出一些说服行的建议、劝告、解释,帮助其他同学提高自我效能。教师在语言劝导中应有效的劝导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切合实际,培养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同时鼓励他们努力达到成功。赞扬要与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使他们感到自己无愧于接受这种奖赏,如果对他们完成一些简单的技术动作而大大的赞赏不会提高他们的自信,恰恰会引起他们的自卑。恰如其分的赞扬,能够转化学生的自我奖励和自我效能,从而能持久地激励其学习。

四、提高学生机体唤醒水平

在让学生学习或练习某一技术动作之前,尽可能让学生做一些准备活动,提高机体的唤醒水平,降低学生的焦虑状态,使其相信自己能很快地掌握该技术动作,并成功地完成。

高中生的教育方法篇4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育;音乐素养;提高

中图分类号:J624.1-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241-01

1 前言

作为高校钢琴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高校钢琴教育工作的最终整体效果。

2 概述

钢琴是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钢琴课程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对于学生整体音乐素质的提升有极大的促进性作用。高校的钢琴教育教学中,学生不仅仅在演奏能力方面需要强化,更需要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以及学习创造能力,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就需要对钢琴教育进行新的分析和思索,找出钢琴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制定对策,以此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新形势下,如何提高高校钢琴教育和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成为现在高校钢琴教育的重点。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学生钢琴教育的教学引导,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 高校钢琴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1 忽视音乐基础理论的教学

在很多音乐专业教育中,学生在入学以前并没有经过比较系统的训练,也没有对音乐理论学习有深入的探究,这让学生在步入高校音费习中存在理论知识严重缺乏的问题。即使这样,高校在对音乐专业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认为学生在高中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完善的健全的乐理知识,因此对基础理论的培养有所忽视,这样就非常容易让学生在钢琴训练的过程中出现低级性的错误。

3.2 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没有创新性

教师在钢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因为社会的需求出现变化,所以教学目标也发生了变化,但是教学方法依旧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并没有突破,缺少创新,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地位。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教材或者是教育教学体制都是沿袭传统的方式,这种单一性的教学方式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对钢琴学习缺少兴趣和主动性,因此学习效率非常低下,知识也比较散乱,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来讲具有阻碍性。

3.3 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即兴伴奏的重要性

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中,钢琴学习的目的之一是能够让学生进行钢琴伴奏,钢琴即兴伴奏也是每一个音乐专业学生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但是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并没有重视对学生即兴伴奏的教学,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专业性曲目的教学上,这对于钢琴学习人员来讲,就是缺陷所在,只能弹奏正谱,不能对即兴伴奏进行多方面的学习,在遇到伴奏时往往会存在不知所措的情况,面对即兴伴奏也无从下手。

4 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措施和方法探讨

4.1 为学生培养音乐兴趣爱好

高校在进行钢琴教育与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在钢琴课开课之前,教师可以精选世界优秀的钢琴作品,通过教学赏析的形式,带领学生认识钢琴音乐、学习钢琴音乐,并借此培养学生对钢琴的兴趣。其次,高校可以在校内举办钢琴音乐晚会、舞会等,吸引学生参加,对学生进行音乐艺术的熏陶,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钢琴音乐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

4.2 做好音乐氛围的营造,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

音乐是语言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在进行钢琴音乐教学的时候,需要做好教学环境的艺术打造,营造钢琴音乐的熏陶与感染效果,为学生提供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让其切身实地的感受钢琴艺术,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所以,高校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应该创设完美的音乐氛围,然后在这种和谐氛围下,教师再引导学生参与相关教学活动,传授钢琴知识及操作技巧,提高学生对钢琴艺术的认同感。

4.3 打破常规教学理念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高校在钢琴教育的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比重较大,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另外单一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在进行钢琴专业课理论教育的同时,应该辅以多种艺术、人文科目的教导。人文与艺术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对于音乐审美与鉴赏力而言,其实是对一个人综合人文素养的考察。

4.4 为学生培养扎实、稳固的基本功

艺术的源头就是生活,因此高校钢琴教育课程要脚踏实地,紧抓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不管一个人的音乐素养、艺术修养有多高雅,都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在钢琴课教学中,教师要严格的教育学生,实时的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学生勤加练习,从而确保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不会降低,通过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热情,才能够让学生坚持学习下去。

4.5 钢琴的基础知识,技能的强化培养与即兴演奏

高校钢琴教学中学生本身的音乐素养不高,和其基础知识掌握不足,基础操作技能不熟练,缺乏足够的演练有关系,在实际钢琴教学中老师要对学生的基础技能水平进行训练,确保学生有更强的演奏能力。

针对学生本身的基本功不扎实的情况,老师可以以更加丰富多彩的训练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进行“钢琴练指法”技能竞赛,或者老师准备几张乐谱,难度上差别不大,在课堂上随机抽选几个学生,给他们发放乐谱,在规定时间内按照乐谱进行演奏,检测学生迅速识谱演奏的能力如何。此外还可以随机抽选学生进行现场演奏的同时,让其他同学对演奏的效果进行评价。这样不但可以训练演奏者的看谱、读谱能力,旁听的学生听力水平也可以获得验证。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高校钢琴教育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高校钢琴教育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重视,并注重科学的实施措施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肖然.钢琴教学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J].黑龙江科学.2016(10):60-62.

高中生的教育方法篇5

【关键词】 小组工作;高校新生;适应;推广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2

一、新生在心理、人际关系和生活方面的适应情况

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处在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他们在由高中生角色向大学生角色转变的过程中,由于对新的环境和新的人生任务及目标的不确定,导致一些新生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适应较差,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现象。这种不适应情况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心理上的不适应。很多新生在入学以前都是优秀的,倍受老师的青睐、同学的羡慕和父母的呵护,使他们产生了较强的优越感。而进入大学后面对全新的生活,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与足够的承受力,特别是在面对新的环境时,自身原有的优势已不复存在,自我评价的误区和“中心”地位的失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等各种因素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不平衡,一些新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障碍”,出现经常想家、怀旧、失落、焦虑、自责等症状。

(二)生活上的不适应。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的日常生活几乎全都由父母来料理,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样导致许多新生在进入大学后缺乏独立生活的意识,依赖性较强,自理能力较差,在离开父母的情况下自己安排与照顾日常生活的能力是很低的,有的学生甚至不会洗衣服,丢三落四,生活无规律,遇事不知道如何处理,还有一部分外地的同学出现了饮食、气候等方面的不适应。

(三)人际关系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生疏的人群,一些新生产生了社交恐惧心理,并且许多事情要自己独立完成,要与学校各方面的人员打交道,交往的范围一下子扩大了,并且由于大学生们在生活习惯、性格、经验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同时又缺乏人际交往的成熟经验,相互的人际适应困难就更为突出,在与别人的交往过程中,缺乏主动,自我封闭,长期下去就会导致心理矛盾。还有一部分人在与别人交往中很自我,很少考虑周围的朋友,还有一些大学生害怕与别人交往。另一方面,面对大学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较多的课余时间,许多新生希望参加这些活动,能够投身其中锻炼能力、陶冶情操、放松一下高考前绷紧的神经,但这与他们在学习上的不适应、社交上的障碍、环境上的生疏发生了冲突,一些新生则表现出了苦恼、焦虑、烦躁和无所适从的现象。为使新生改变这种普遍的不适应状况,使他们在尽快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人生转变,必须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适应教育。为此,我们学院开展“新生适应与成长”小组活动,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二、小组工作在促进新生心理、人际关系和生活适应方面的作用

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多年来一直对大一新生开展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新生入学教育的一种形式,旨在帮助新生们成功地转换角色,提高新生们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2012年9月社会工作专业对文法学院全体大一新生开展了小组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分为6个小组,分别由两名大四和一名大三社工系学生担任小组领导者,活动时间约为90分钟,活动总目标是帮助大一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活动结束后,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对小组活动对象进行调查,此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6份,实际有效问卷163份。

通过问卷分析发现,89.1%的新生对于大学生活是基本适应的,但是仍是在多方面存在或曾经存在过困扰的,这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学习、情绪与心理、生活习惯等方面。调查表明,通过此次小组活动帮助新生提高适应能力是有效的。

1、情绪与心理方面。调查发现,大一新生有情绪与心理困扰的人数最多,比例高达45%,大多数新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以前熟知的朋友,身边没有熟悉的面孔,这就造成了心理落差;再者,许多新生高中时是班里的佼佼者,老师捧着、同学追着,进入了大学,身边都是人才,自身的优越感受挫,因而易出现失落、低迷、迷茫等情绪反应。小组活动有一系列工作方法使新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变化,对新生进行心理评估报告,通过小组内的互动以及工作者的帮助,可以提高新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适时调节心理。

2、人际关系方面。在此次调查中,有33.7%的新生认为自己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扰。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以及生疏的人群,一些新生产生了无所适从的心理。同时,一些新生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如性格内向、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封闭等,都使他们在大学这一新环境面临许多交流障碍。小组活动注重分享和交流,组员通过小组活动加深了相互认识、增进了彼此了解,学会一些与人沟通的技巧,学会倾听他人、发现他人优点,学会信任,懂得尊重、接纳、平等等价值观。

3、生活方面。当代大学生是在父母、长辈呵护下成长起来的。进入大学后,脱离父母开始独立生活的他们面临许多障碍,如生活不规律、遇事手脚慌乱、容易上当受骗等。通过此次对文法学院全体大一新生的调查表明,小组活动的每一个活动环节都是有丰富指导意义的,通过参与活动可以明白许多生活中的原则和道理,懂得既要合作也要独立。

三、在新生适应与成长活动中的介入方法和理论架构

(一)介入方法研究

根据以往实践经验,成长小组的介入对于大一新生是十分恰当的。成长小组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动,促使他们从思想、感情和行为等多方面觉醒并深刻反思,从而不断获得成长,最终帮助组员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获得改变(成长)。[2]广义地说,凡通过小组形式,在小组工作者协助下,运用有目的的小组经验,促进小组成员间互动与彼此成长的活动,都可称为成长小组。但相对于一般的小组活动而言,成长小组更侧重于人生阶段的改变,其成长主要是个人内在能力与人格的改变。成长小组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小组,强调组员在小组中完全自主,通过各种热身游戏,如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情景剧模拟等各种生动有趣的方法让小组成员在游戏中充分表达自己,并且了解其他组员,在参与主持人组织的活动中逐渐适应大学新生会碰到的一些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南昌航空大学社工专业的“成长小组”已经在2012年本校文法学院大学一年级新生中全面开展。大学一年级的新生以班级为单位,分别由4位社工专业优秀学生担任小组工作者。每次活动持续时间为1.5小时。小组总的目标是帮助大学一年级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在以往的成长小组活动中,我们总结出一些创新的介入方法,例如在小组工作者的带领下选择草坪、图书馆等场地开展活动;在第一次小组活动前工作者走入大一新生寝室,聊聊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情况并发放祝福书签为首次小组活动奠定轻松、温馨的基调。很多组员表示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之间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非常有意义。

这样的实践正是运用小组工作的专业技巧和方法,辅以相关的活动,帮助大学新生建立自信心,适应新环境,挖掘潜能,提升自身能力。除此之外,通过小组工作的方法试图解决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即一个小组工作者辅导7~8名同学,不但可以有效节约实践成本,还可以让新生通过相互学习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节省人力物力。[3]

四、在新生适应与成长活动过程中介入步骤和模式的研究

通过以上阐述,了解到小组工作对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解决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但作为小组的工作员应怎么做?应该采取怎样的模式开展工作?又应怎样严密过程化?以下六步是高校新生入学适应的小组工作模式。

(一)初步了解情况

工作员在进行小组以前,一定要对小组的情况(包括小组的性质、目的、规模)及组员的情况(年龄、性别比例、民族等)有全面、足够的了解,包括小组工作员所拥有的资源、小组组员潜在的共通问题,特别要注意高校新生这一特殊对象普遍存在的自身不易解决的问题。如有足够的经费可进行问卷调查,若资金短缺可由工作员进行访谈初步了解情况。

(二)预估与订立计划

这一阶段主要是把新生的适应情况及问题进行综合、整理。了解新生有哪些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应如何解决并进行分类汇总。针对新生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寻找小组介入的契合点。同时工作员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通过分析相关问题来设计小组计划方案或是来调整前期的计划。

(三)整合资源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所掌握的情况,结合小组计划,有针对性的整合资源,包括协调小组进行的时间、场地、所需道具等等。尤其是在工作员的选择上要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四)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这一阶段为小组工作的主要阶段,前期的一切准备和活动都为此阶段服务。在小组工作的介入方案制定时,需要注意小组计划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具有可行性;小组计划一定要有备用方案,以便应对突况,也使小组介入不过于呆板,具有灵活性。

(五)小组评估及撰写小组工作报告

评估是提升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组员的意见只是评估的参考之一。工作员在小组结束后要回顾小组过程撰写工作报告。将小组过程、成果及费用上报团体,包括小组计划书、小组单元活动报告、工作者表现分析评估、小组评估报告、财务报告等。

(六)信息反馈

通过信息的反馈,工作员可以组织商讨今后开展小组工作的具体方案和开展中的注意事项,以使小组工作的功能最大化。

总之,通过小组工作专业方法,通过六步模式,从特定人群中去发现问题、分析其原因、借助大学群体的乐群性、以游戏开展为轴线一一击破高校新生中的适应问题。同时,把小组工作方法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辅导相结合。

五、小组工作模式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的推广价值

在大学里,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成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问题。学习方法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学习方法的引导对新生将来的学习至关重要。

大一新生入学之际,进行各种的入学教育,有思想教育、爱校爱国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适应与成长教育等。其主要是通过专题讲座形式进行新生入学教育。通过调查,笔者发现有80%的学生对于入学以来扎堆的讲座表示印象不深,或不喜欢。笔者通过对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的大一新生进行新生适应与成长小组的入学教育活动发现:新生对于“适应与成长”小组普遍感到满意,有76%的新生表示愿意继续参加“适应与成长”的小组活动,并有68%的新生认为有必要在全校新生中推广“适应与成长”的小组活动。

人际交往方面。交往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要求,对个体而言,人际交往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人格发展成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很多学生表示通过成长小组认识了更多的朋友,学会一些与人沟通的技巧。为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提供归属感。当小组成员感到自己被成长小组里的其他成员接纳时,彼此间的认同感、归属感应运而生,并成为其生命中的一种本质。在小组中,工作者的一些价值观如尊重、接纳、平等、理解等也会在整个小组过程中体现,组员无形中会受到这些的影响,如很多学生表示通过小组活动,学会倾听别人、学会发现他人优点,学会信任等等,这些技巧通过在小组中实践并带到日常生活中去,自然会提升组员的人际交往能力。

自我认识方面。前面已经论述到,大学一年级新生普遍存在失落心理而这种心理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个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不能接受现实所产生的。通过小组互动和交流,组员对自己的评价,相关的小组活动,可以帮助组员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从而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增强自信。很多学生表示通过自画像等活动环节对自己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也学会一些处理情绪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徐自成,陈英.浅析成长小组在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中的应用[J].传承,2010(02).

[2]刘梦主编.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高中生的教育方法篇6

【关键词】高中体育 教学方法 效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127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单调而枯燥,难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在现代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如果能够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灵活的运用,不仅能够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体育基础,掌握了一定的体育技能,如果高中体育教师不能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改善,学生会感觉体育教学枯燥无味,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不利于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高中体育教师能够将新型的、有创意的教学方式引进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至关重要。在本文中,笔者对有效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方式进行探析,希望能够给广大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提供借鉴。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是前提

近年来,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不断提出,高中体育教学也随之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依然没有将现代教学理念完全灌输到高中体育教学中去,教学方法始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在通过体育课堂对学生的思想和能力的培养上缺乏足够的投入。

高中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出现过高的情况,在施教的过程中,教师为了快速完成教学目标,普遍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难以得到有效的运用,使得本来应该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体育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实际上,广大高中体育教师如果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来,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将新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应用到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来,一定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技能。例如,将游戏教学法引进高中体育课堂。高中生面临高考,学习任务比较重,面临的压力也比较大,体育教师将游戏教学法引进高中体育课堂,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学生能够感受到轻松与愉悦,既提高了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的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要重视直观教学法

讲解法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最实用的教学方法,但是,在现代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仅仅采用讲解法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将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法引进高中体育教学十分必要。所谓直观教学法就是体育教师为学生做生动形象的示范,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刺激,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掌握动作要领,做到心领神会。直观教学法的重点在于学生通过对体育教师动作的观察来进行体育学习,因此,广大高中体育教师在使用直观教学法时,一定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每一次示范,都要力求做到规范,尤其是要掌握好动作要领,力求为学生做出全面、到位的动作示范,而不仅仅是让学生依葫芦画瓢。为了使直观教学法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广大高中体育教师可以在为学生做完动作示范之后,让学生亲自进行实践,体会动作要领。特别是体育教师在示范难度较大的动作时,切记要放慢速度,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讲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分层教学法

很多人认为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而言,学生的基础一般参差不齐,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教师很有必要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人们很少认识到每个学生的体育基础也是存在差别的,很多人认为体育教学就是体育教师领着学生跑跑步、做做小游戏。实际上这种认识并不科学。学生之间的体育基础与体育素质同样是参差不齐的,因此,广大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对具有不同起点的学生采用与之相符的教学方式。例如,对于那些体质较弱,体育基础较差的学

,教师可以降低其训练项目的难度,既不打击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又使得学生在原来的体育基础上取得进步。对于体质较好,体育基础过硬的学生,教师应该提高其训练的难度,使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更好的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四、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正确运用分解法

所谓分解法就是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观察,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将复杂的体育动作分解成若干部分的教学方法。分解法注重循序渐进,让学生按步骤由浅入深依次进行练习。高中体育学习较于学生以往的体育学习要更加复杂,很多动作学生只是简单的模拟,难以领会其中的奥妙,将分解法有效地运用于高中体育教学,可以将复杂的动作分解,学生掌握体育动作的过程得到简化,学生掌握动作的时间得以缩减,不仅能够使学生又快又好地对体育动作进行掌握,还能够使学生树立体育学习的信心。广大高中体育教师在运用分解法时,要注意正确理解分解法的含义与应用条件,如果教师不能对分解法进行正确的运用,很可能会出现将动作分解后就难以再进行有效的整合的情况,使得动作的整体性遭到割裂,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使用分解法,一般是针对那些动作比较复杂,学生不易掌握的动作,教师将动作分解,便于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而对于那些比较简单的动作,在高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一一的进行分解。

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分解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进行动作划分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原有动作的完整性,这是有效运用分解法的前提。

2.将复杂的动作分解,一定要明确每一个动作所处的位置,不能将其次序颠倒。

3.将分解后的动作一一教会学生之后,教师还要进行整体演示,让学生感受到整体动作的奥妙。

高中生的教育方法篇7

关键词:体育教学; 分层教学法; 重要性; 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33-002

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法是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身心素质,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天赋以及性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则,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目前,分层教学法已经成为高中体育教学不断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中体育教学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多数高中体育教学在实施分层教学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影响因素,导致高中体育教学在实施分层教学法时没有得到预想的效果,所以学校要加大对分层教学法的支持和关注,确保分层教学法可以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顺利实施。

1.高中体育教学应用分层教学法的意义

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法属于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方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具有非常深远的推动意义和应用意义。

1.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相比,分层教学法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能力。首先,教师要在课程开始前对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然后对学生进行分层。其次,教师的工作难度也相应的增加。教师必须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不同的体育项目,设计科学的教学策略,从而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所以分层教学法不仅对教师的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在不断锻炼教师的执教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的考虑,想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分层教学法可以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顺利实施[1]。

1.2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法时,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所以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某一层次的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法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而言并不是难以实现的,只要认真、努力就可以进步,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此外,学生在体育项目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有效的指导,这样有利于节约时间,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锻炼。

1.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要在应用分层教学法时,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情况以及不同的身体素质将学生进行分层,让同一个层内的学生具有相似的兴趣爱好和身体情况,从而有效避免传统教学方法中,身体情况较差的同学永远赶不上体育能力较好的同学。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分层中,不断练习,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认真学习体育知识,最大限度的参与到体育课堂中,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增强体质的目的[2]。

2.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教学评价方面的分层、教学组织和方法方面的分层、教学内容方面的分层以及教学目标方面的分层。其中,教学评价方面的分层要求教师必须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划分和实现,可以采取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等形式,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水平,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学组织和方法方面的分层是指教师要对学生目前的层次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使学生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实现相互协作和良性的竞争,教师再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引导方法,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化。教学内容方面的分层是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是否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以及实现的可能性来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教学目标方面的分层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对学生进行体育项目的教学和交流,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体育项目。如果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顾学生的感受,选择没有针对性的教学行为,就会阻碍分层教学法的实施,导致分层教学法的教学方向错误,最终没有实现教学目的,所以教师要因人而异,选择最科学的教学目标[3]。

3.高中体育教学应用分层教学法的原则

分层教学法在实际应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注意事项,从而使高中体育的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教学步骤更加紧密。

3.1分层训练,普遍培养

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个教学误区:教师过分注重体育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对体育素质较好的学生过分关注,而忽视了普通学生的培养,降低了普通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在分层教学法中必须要避免出现这个误区。并且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有很多教学课程都是针对所有学生的,如:广播体操、田径等,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对学生传授广播体操的有关知识,巩固学生的广播体操基础,同时根据学校的要求,让学生在固定时间内都可以出操,使学生可以熟练掌握广播体操、队列等知识。徒手体操、广播体操、队列等体育项目训练过程中,一些体育素质较好的学生就会充分显现身体的技巧性和柔韧性,教师可以在这些学生中选择一部分学生,训练体操方队。体操方队训练结束后,再从这些学生中选一些优秀的学生进行器械体操训练,培养器械体操人才,从而实现“分层训练、普遍培养”的教学目标[4]。

3.2优化配置,择优录取

高中体育教学在应用分层教学法时,必须要严格遵守“优化配置,择优录取”的原则,教师在进行体育项目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优秀的体育人才。但是一般情况下,这些优秀的体育人才在多个体育项目上都具有很好的成绩,所以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各个体育项目的发挥情况,引导学生选择1-2个潜质最佳的体育项目,从而确保各个体育项目的均衡发展,优化学生的身体素质[5]。此外,由于各个方面的因素,一些学生并不愿意参与一些体育项目,再以铅球为例,一些女学生在投掷铅球等体育项目中具有很好的成绩,但是由于投掷铅球需要运动员可以科学、协调的运用臂膀、腰以及下肢三个部位的力量,而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铅球运动员的臂膀、腰以及下肢都比常人更加粗壮,所以多数女生并不愿意投入到铅球队伍中,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对于一些计划考体育高校和体育特长生的学生,教师还要对其进行定向培养[6]。

3.3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高中体育教学在应用分层教学法时,必须要严格遵守“优化配置,择优录取”的原则,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情况和体育学习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做好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分层,从而便于管理和教学。如:田径训练100米时,男生和女生就有不同的训练标准,分别是15秒6和17秒8,对于短跑比较突出的学生,则要以12秒5左右的标准对其进行严格要求,充分激发出这些学生的短跑潜质,而对于一些体质比较差的学生,可以将标准放宽到20秒左右,让这些学生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短跑成绩[7]。如表1所示

4.高中体育教学应用分层教学法的展望

高中体育教学应用分层教学法的展望主要分为三个层面,首先,高中体育教学路径方面,国家越来越重视体育事业,体育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体育课程也将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高中体育教学的路径和方式也将越来越多,应用分层教学法有利于高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确保高中体育教学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其次,高中体育教学理念方面,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而高中体育教学理念也会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体育教师也会不断总结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和理念,并在体育课程中加以实施,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再次,高中体育教学机制,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学术研究中,通过广大高中体育教师的不断探索以及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高中体育教学机制也会更加完善,在完善的教学机制前提下,高中体育的教学工作也会开展的有声有色[8]。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在生活以及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体育在国家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具有非常高的关注度。而作为高中体育教师,在为自己所从事职业自豪的同时,也要承担起作为一名体育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改革,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关爱学生,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实现体育教学效果的最佳化。虽然分层教学法已经为高中体育教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仍然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进行必要的改进和完善,最大限度的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并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樊克良.浅谈分层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意义与实施[J]当代体育科技,2012,19:45+47

[2]吴荔明.快乐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2:377-378

[3]黎素婴,潘勇坚.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体育选修课中的应用研究[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3,02:26-31

[4]赵生林.浅述分组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3,31:89+91

[5]杨军.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乒乓球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以钦州市第一中学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4,29:49-50

[6]魏二伟.分层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2014,30:121

[7]陈平安.浅谈分层教学方法在高中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4,13:221.

高中生的教育方法篇8

在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其一是专业性的法学教育,注重培养法律人才;其二是公民体系中的法制素养教育,培养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对于专业性教育,是由美国法学院协会和美国律师协会共同管理的,在资格认证上主要由美国律师协会负责,是大学生获得律师资格从业证书的主要渠道,类似于我国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而法制素养教育则主要倾向于整体在读大学生的法制素质教育,是以国家公民标准作为依据的法制理念与思想教育,这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渠道。美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原则主要是以公民教育的原则为指导设定的,主要包括平等性原则、公共性原则以及多元性原则三种。平等性原则是指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必须要体现出公民对民主的诉求这一目标,要告知每一位在校学生法治在国家民主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即要在高校法制教育中体现出民主性,教师在面对每一位学生时,都应该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的态度。法制教育的平等性主要包括公民接受法制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享受教育的权利是均等的。在美国高校中所面对的是来自不同民族、国家的学生,在美国的任何一位教师都必须友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他的种族、肤色、性别,都有机会接受美国法制教育,并成为合格的美国公民的权利。所谓公共性就是指在美国高校所开展的法制教育都必须以向公众提供福利为导向,美国法制教育不与任何政党相关,具有国民性,而非政党性,且与宗教相分离,在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不宣传任何诋毁或者倾向有利于某一党派的言论与观点。所谓多元性是指在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法制教育的内容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凡是与美国公民息息相关的法律几乎都会在高校中独立授课,这是与中国宏观型授课模式的区别所在,即从美国小学开始一直到高等教育阶段,学校为学生提供选修自己所感兴趣的法制课程,进行专门授课。

就美国大学阶段法制教育的内容来看,主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侧重于讲解法律制度的形成以及演变,要求大学生了解法律制度产生发展过程,制度的作用和制度如何影响人们日常生活,要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大学生从感性认识变为理性认识。同时,美国高校教育的内容涵盖了公民生活的诸多方面,如就业、求学、家庭、经济生活以及国家安全等。最为引人注意的就是美国法学院开设的最为普遍的一门课程“街道法”。之所以称之为“街道法”,是因为这门课程所涉及的法律知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个领域,其普通和实用程度就像走在大街上一样,深受大学生喜欢和学习。街道法主要是针对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开展的教育,其中的内容包括了美国的立法和司法系统介绍、律师与纠纷处理专题、美国公民侵权行为与公共政策专题、房屋合同、信用、债务等专题,即通过专题的方式向学生横向地展开美国的法律,并在每一个专题后设置2-3个案例,便于学生加强记忆。美国乔治敦大学街道法负责人爱德华•欧•布雷恩先生回忆道:“我们将教学领域拓展到教授学生们解决冲突矛盾的技巧、提高青少年父母教育子女的能力、建立警官和社会成员的关系、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等,能够很好地提高教育的有效性。”[2]可见,美国的法制教育已经深入生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其教学内容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客观来看,美国高校法制教育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其法制教育内容也不尽相同。尽管美国高校法制教育当中的具体内容也有其一致性,但是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法制教育的不稳定性。

首先,美国高校法制教育方法多样化。教育者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育课程的目标,灵活地安排自己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在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反对灌输式教学,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平等,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法制教育方法运用上则以过程为导向,当前在美国各州所采用的教育方式大相径庭,但也有各种特色,例如理论基础建构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体谅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分析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这些模式的运用在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美国高校通过开展“走向法庭”现场实践训练,让大学生旁听法院审判,根据所学的法律知识进行实地案例分析与探讨,来判定法官给予罪犯定罪是否合理。另外,除课堂教学之外,安排组织大学生到当地警察局、律师事务所等相关机关亲自实习体验。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了美国大学生法律意识和守法习惯,提高了知法护法用法的能力。其次,教育途径多元化。美国高校十分重视整合法制教育的各种途径。具体表现在:一是法制教育渗透于多学科。除了专门的法制类课程之外,还分散于其他课程教学当中,如政治课、职业道德课、历史课、人文课等。二是发挥隐性教育功能。美国高校把法制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要求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环境相一致。比如在美国高校的学生俱乐部活动、社团活动、节日庆典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服务等不同程度渗透着法制教育,传递美国的法律价值观。三是发挥“三位一体”的重要作用。学校与社区、家庭、宗教组织等各种组织建立了制度化的联系,在平时的生活中进一步学习和践行法律,养成良好的法律品格和行为习惯。法制教育不同于其他方面的教育,是因为法律法规是既定的,是不随着人的主观性而改变的。尽管美国高校法制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仍然具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注重实践,却缺乏必要的正确引导,可能导致大学生形成错误的权利义务观。

美国高校法制教育最关键的是师资保障,其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聘用优秀的人才和来自社会优秀的律师,这在美国是最为常见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师资来源。美国大学的法制课程教师都必须具备LLM(MasterofLaw)法学硕士以上学位以及部分JD(DoctorofJurisprudence,)法学博士。二是给优秀的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和教学条件。三是在课程传授上采用“选教制”,所谓选教制就是指同一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是由不同的教师完成的,这样的教师配置方式一方面能够时常让学生感觉到课程的新鲜感,另外一方面是形成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竞争,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有利于挖掘教师的创造性。

美国高校法制教育对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借鉴意义#p#分页标题#e#

美国高校法制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公民教育”,从法律关系到法律责任的逻辑联系出发,侧重于对大学生进行权利义务观的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公民责任的合格公民,让大学生树立资本主义的权利义务观,其意义在于“用与法律、法律程序、法律系统及它们赖以为基础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装备非法律专业人员的教育”。我国高校法制教育从根本上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于培育大学生法制观以及普及法律基本知识。因此,“培养学生具有在一个以法治为基础的多元民主社会中有效地发挥作用所必需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直至法律行为。”[3]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有很多创新性的内容,诸如街道法教育、美国总统制教育等等,而我国当前高校法制教育则多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统一的教材,该教材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出发,传授我国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内容,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学习,而在大二、大三和大四阶段却不再或很少涉及。其次在该教材中涉及了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多种法律,以及部分国际性法律知识要点。但是在一学期或者一年内学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所有法律知识不太现实,因此在我国高校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总是以粗线条、宏观式的教学模式出现在大学生学习课程中。

最后我国高校所使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往往体现出很强的专业化色彩,与法律专业的学生所使用的初级教材几乎没有差异,往往被认为是法律专业的入门教材,美国高校法制教育虽然没有统一的教材,但是在内容上更倾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且分门别类,这一内容设置方式,对于充实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对美国高校法制教育的方式介绍,我们不难发现,以“激发”为核心的灵活性教育模式比在我国高校法制教育中所使用的方式更加有效,在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方式中以课堂教学方式为主,缺少实践。一方面由于我国高等院校学生人数较多,大规模的法律实践教育活动很难开展;另外一方面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在高校中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大范畴之中,因此也受到了传统思想政治灌输式教育方式的影响,教学的教诲性和知识灌输性较强,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考试中,目前多采用开卷考试,因此很多高校学生在法制教育课程中不会投入过多的精力与兴趣。因此,学习美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多种教育方式的融合,有利于优化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方式,提高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美国高校法制教育对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启示

当前,我国法制建设处于关键时期,高校开展的法制教育是否有成效,不仅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且还关系着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发展。认真反思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薄弱之处,可以借鉴美国高校法制教育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我国高校法制教育改进上,结合当前我国以人为本的目标定位,一方面要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法制公民,另外一方面也应该实现由“接班人”形式教育向“人的全面发展”实质教育转变。美国的著名教育学家、社会学家约翰•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主张,他认为最好的教育素材是源自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而学校应该是社会的缩影,必须为在校学生呈现真实的社会生活态势。在我国,高校大学生更加注重课程学分,应该进一步改进高校法制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并以此为价值指导,不断地探索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教学方式,提高法制教育的成效,以实现我国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我国高校法制教学的方式与内容上,必须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我国法制教育无论是在方式上还是内容设置上,总有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弊端,法制教育的关键在实现知法、守法与用法三者的统一,美国高校学生的用法能力则是中国高校学生所欠缺的。

用法是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这是因为“教育的最终结果不是主要由学生在校内和校外学到了什么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这些经验是如何设计的。”[4]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首先,必须要以大学生的社会实际生活作为法制教育课程内容与方式设计的主要来源。其次,作为教师还应该根据法制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创造条件,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法制调查,并对调查的数据或实例进行互动式的讨论,在课程教学计划范围内,组织学生观看法制类节目或电影,从而提高课堂内容的吸引力,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再次,充分发掘网络环境下法制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以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为重点,有效开展法制教育。最后,搭建合作的桥梁。高校也从社会上聘请一些有经验的律师或法律工作者,强大高校法制教育的师资。也可与高校所在地的公检法机关取得联系,由教师小规模、分批次地带领在校学生参观与法律相关国家行政部门,为大学生法制教育创造有利平台。高校法制教育开展的关键环节之一便是教学资源的来源问题,这是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教学资源利用上,必须要注重开发优秀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的合力。

上一篇:农村饮水水价改革方案范文 下一篇:演讲技巧和注意事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