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26 15:31:34

供销社改革方案

供销社改革方案篇1

一、总体情况

(一)坚持深化改革不动摇,改革试点工作开局良好。深化供销社改革,既是中央及各级政府对供销社的要求,更是供销社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在这轮深化改革中,我们超前准备,精心筹划,为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争取了主动。2013年11月全国总社深化改革工作座谈会召开后,我们即在认真总结近年来改革发展工作基础上,与各相关区委、区政府和供销社反复沟通研究,确定了各区供销社改革重点。全国总社召开综合改革试点动员部署会后,我们立即召开了全市供销社系统加快改革发展工作推进会,确定了市社系统改革总体目标。我们按照中央“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要求和全国总社“积极稳妥开展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的精神,以“改造自我、服务城乡”为统领,围绕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具体要求,确定了大力推进“镇村发展与服务一体化、系统联合合作多元化、为农(民)服务规模化、城乡流通现代化”建设的改革总目标,制定了《供销社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科学发展实施方案》,并分解为2014年--2015年完成的13项具体任务。各区供销社根据市供销社实施方案的要求,按照“任务项目化、责任部门化、进度节点化、推进网格化”的要求,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试点工作具体方案,进一步细化目标,分解任务。市供销社派出推进改革工作组,与各区供销社共同研究工作思路和落实措施,全系统上下紧盯目标任务,抓住关键节点,明确路线图、进度表、责任人,并采取有力措施,逐项工作、逐个节点抓好落实,高标准地落实改革举措,完成改革任务,深化改革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坚持加快发展不松劲,全系统经济保持健康稳定运行。改革既是今年的重点任务,也是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矛盾与问题、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举措,我们坚定不移推进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添活力、增效益。开年以来,全系统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坚持加快改革和加快发展并举,制定了2014年全系统主要经济目标,以工作大纲的形式分解落实到各有关区社和企业,签到目标责任状,强化考核。1-11月份,全系统实现销售总额775.69亿元,同比增长29.77 %,完成年度目标的103.43%;其中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61.68亿元,同比增长29.32%,完成年度目标的  102.62%;实现农副产品收购额210.89亿元,同比增长25.17 %,完成年度目标的105.44 %;实现连锁企业销售额155.05亿元,同比增长24.6%,完成了年度目标的100.03%;实现农副产品市场交易额252.33亿元,同比增长25.17%,完成年度目标的100.93%。

(三)坚持狠抓自身建设不懈怠,积极营造良好的改革发展环境。一是认真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市供销社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对“青奥”安全管理要求,开展迎“青奥”安全生产200天专项整治行动,狠抓安全生产,实行市社机关、企业、具体区域三级安全生产网络化监管体系,通过“四定”,即定人员、定区域、定责任、定指标、逐一落实到三级体系中,形成全覆盖、无缝隙的安全生产责任网络化管理体系。供销社领导班子成员带头,组成9个督查小组入驻企业,深入一线跟踪督促,做到了靠前指挥、事前预防。通过“青奥”期间的安全生产整治专项行动,供销社系统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即安全生产工作标准化,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取得不少成效;二是开展“大干一百天,环境大扫除”专项整治行动。从机关到各直属企业、参股企业直至企业基层门店,三级联动,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实行网格化管理,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一处空白。向市社直属企业、参股企业和改制企业,发放门前三包宣传单500多份,清理垃圾722.5吨,拆除破旧广告牌、破旧雨棚、违建1530平方米,粉刷墙面6000平方米,平整地面11550平方米,种植草坪6720平方米,合计投资203万元。三是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制定了《市供销社机关参加2014年全市机关作风建设评议工作实施方案》,开展 “四解四促”、“三个服务”、“万名党员帮万家”等活动,制定和实施好《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2014年为人民办实事项目》、《南京市供销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批联动工作方案》、《南京市供销社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实施细则》等。

二、主要举措及工作成效

(一)以典型示范为引领,在建立健全基层组织体系上取得新成效。

服务“三农”是供销社的立社之本,基础组织体系是供销社的活力源泉。我们始终坚持以“三社”建设为抓手,坚持扩大覆盖与提升质量并重,恢复重建与创新发展并举,不断完善基础组织体系。今年以来,着眼密切与农民利益上的联结,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理念,激发为农服务活力,不断创新组织体系、服务模式、经营机制。按照“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充实功能、规范管理”的总体要求,突出抓好基层社重组改造工作,在激发活力上狠下功夫。在全系统继续开展为农服务“四·十示范工程”典型培育活动,即:“为农服务社十大标兵社”、“专业合作社十大典型社”、“基层中心社十强社”和“供销社系统十大骨干企业”。目前,已创建3家为农服务社标兵社,4家专业合作社典型社;已培育2家基层社十强社,1家骨干企业。这些示范社企的带动引领作用逐步显现。1-11月全系统新建和提档升级为农服务社71个,超额完成全年目标;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56个,超额完成全年目标;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20个,完成年度目标的100%。截至目前,全系统领办、参办、协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达346家,入社成员37012人,带动农户113479户,培育出了南京桥州蔬菜、高淳区青松水产、六合区大圣水芹等一批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的专业合作社,这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在组织农民规范化生产,增产增收,保障城乡居民需求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以服务城乡为宗旨,在探索为农(民)服务模式上取得新突破

积极发展新型为农服务载体。以系统化、信息化、公司化为抓手,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主导作用,依托镇、村两级组织力量,按照“供销社搭台、镇村共建”的思路,全面融入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建设现代化的农村商贸流通网络。选择溧水区进行试点,在陈卞村投资200余万元建成了占地5.2亩、建筑面积1300平米的集生产、生活、文化、社区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为民服务中心,年底前再开工建设两个中心村为民服务中心、一个中心镇综合商贸体。在此基础上用信息链、物流链贯穿区、镇、村三级并形成网络,逐步实现区有信息集成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每个中心镇有一个5000平米的综合商贸体和信息呼叫中心、每个中心村有一个1000平米以上的新型为农服务中心和信息采集点,构建起信息化程度高、综合配套完善、便捷优质高效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

积极推进为农服务规模化建设。按照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要求,由六合区供销社牵头,联合社会力量,组建农机具、农业植保等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对大田作物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的托管服务,积极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按照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要求,发挥供销社牵头组建的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资源优势,在江宁区试点,积极推动基层供销社、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三社合一”的深度融合,确保管理科学、运营规范、监管有力、风险可控;按照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要求,整合系统专业合作社、农合联、农合会等资源,大力组建由基层供销社牵头领办的、跨区域、跨行业的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并突出基层供销社在联合合作中的主导作用。目前,已在六合区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一个,购置各类农业机械设备60台套,入社社员106人,全面托管大田1350亩,半托管式服务面积10000亩;成立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一个,吸纳9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395人,购置农机植保设备126台套,全托管大田7813亩,服务大田面积28000亩;今年截止8月底,全市新建各类专业合作联合社11家,另有9家正在筹备之中,确保年底前完成;江宁区资金互助合作社“三社合一”工作已完成实施方案的拟制,目前正报市有关部门审核。

积极开展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着力培养一批农民增收致富带头人。全年组织2期共计200名农产品经纪人参加农产品经纪人中级培训并取得了执业证书,近年来,先后有2名农民经纪人荣获“全国百强农产品经纪人”称号,7人荣获“江苏省百佳农产品经纪人”称号。通过举办农产品经纪人培训,进一步加快了我市农产品生产营销队伍健康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经纪人素质,为规范农产品经营行为,搞活农产品流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市供销社被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授予为“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工作先进单位”。

(三)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在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上呈现新亮点

拓展销售渠道,搭建淘宝网“特色中国·南京馆”。通过市社入股的形式,将高淳区社建成的淘宝网“特色中国·高淳馆”升级为“南京馆”,联合全市供销社系统共同搭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目前淘宝网“高淳馆”升级为“南京馆”的各项前期工作已完成。电商平台已链接72个专业合作社和企业,8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参与农户321户,社员1420人,运营10个月以来集聚网销商户337家,累计完成网上交易额1.6亿。

对接“智慧社区”,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终端。以市社宁供农业产业发展集团为主体,依托已建成的40余家实体门店和冷链物流中心,充分发挥公司物联网技术优势和系统产销对接优势,对接政府“智慧社区”项目,2014年在建邺区200余个社区工作站开始布设具有社区服务、农产品销售等功能的电子商务终端,实现鲜活农产品由生产基地直销居民,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现代农产品营销体系。

依托“新网工程”,构建新型经营网络。扶持培育连锁配送龙头企业,以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购销、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连锁经营服务网络。江苏宁供集团通过设立名特优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平价直销店、农产品网上超市和联结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购销电子信息系统等项目,形成联结南京区域的农产品生产、收购、储存、配送、销售全产业链体系。目前宁供集团已将我市及省内外近20家农产品生产基地和210家专业合作社,与我市物价局确定的243家平价店建立产销对接信息平台。江宁区供销社充分发挥“岗山超市”品牌作用,积极利用基层供销社的经营网点,大力发展岗山超市连锁配送网络,努力形成以岗山超市为龙头的城乡现代流通服务网络。

供销社改革方案篇2

各位监事,各位理事,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在我代表县社监事会向大会报告工作开展情况,请各位监事审议,请各位理事和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监事会经2011年4月县编委会审议并同意设立,配主任1名(正科级)、副主任1名(副科级)。同年5月,县委组织部任命了监事会主任,随后几年又相继任命了监事会副主任,并对监事会主任作了人事调整。几年来,在县社党组的领导下,无为县供销社监事会,认真履职,全面参与综合改革,充分发挥监督职责,不断推进供销社事业健康发展。

1、深入调查研究,围绕中心工作开展

积极参与《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出台。2015年中央、省、市相继出台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决定和实施意见后,县社草拟了《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讨论稿)》,县社监事会组织召开供销系统离退休老干部座谈会,结合县情,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建议;并在县社党组的组织下,赴昌江县调研学习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经验,通过参与决策、社情民意、专题调研等方式,为《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顺利出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行使监督职权,参与“三重一大”事项

强化重大投资项目监督。2013年县社理事会决定利用改制后闲置资金向上海某投资公司投资3000万元,提高资金收益率。经过近一年的运营,确实大幅提高了资金收益率,但县社监事会认为,该项闲置资金是为了解决改制遗留问题,对外投资存在极大风险,因此向县社理事会提出收回投资、降低风险的监督意见,并会同理事会向县政府作了投资风险汇报,于2014年9月收回了3000万元的投资,存入银行进行封闭管理。

3、规范操作程序,强化资产监督管理

监督“新网工程”项目资金落实。县供销社自2017年以来,每年争取县级“新网工程”财政资金20万元,以奖代补用于支持供销系统每年新增及示范网点建设。为使该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规范发放,县社监事会从项目的申请、勘查、验收、发放等环节全程跟踪,确保程序规范、使用合理,真正为网点发展增添活力。

4、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履职尽责能力

几年来,县监事会始终把能力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不断提高干部队伍履职尽责的能力。坚持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结合“讲严立”专题警示教育、“三查三问”、“严强转”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着力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助力改革、推动工作的实际行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辅导培训与研讨交流相结合,积极参加党校学习、市社培训,强化业务素养,增强履职能力。

同志们, 供销合作事业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让我们在社党组领导下,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以更加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进供销合作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供销社改革方案篇3

今天召开全市供销社综合改革暨基层组织建设会,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认真落实“五代会”要求,总结前期综合改革暨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部署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确保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会上,汉南区社、黄陂区社做了大会交流,还有九个单位进行了书面交流,这些经验很宝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与推广。会上,还印发了《xx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这个规划和实施方案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抓手;我们供销社主动担当,发展电商、服务 “三农”,组建了xx农村电子商务公司,成立了xx市农村电子商务协会,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面,我讲两个方面的意见。

一、全市供销社系统综合改革成效初显

党中央、国务院2017年出台供销社综合改革决定,当年省委省政府也出台贯彻意见,市委市政府于去年10月制发实施意见。文件出台后,市委市政府11月2日即组织召开了全市深入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工作会,正式制发文件,拉开全市综合改革的大幕。今年初,市政府龙良文副市长一到任就到市供销社调研,组织召开全市供销社综合改革推进会议,对供销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省社对黄陂、汉南、东西湖、江夏等综合改革也进行了专题调研,市社根据市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要求对各区社还开展了一次综合改革督察。可以说,全系统的综合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尤其是通过实施新网工程和农资放心工程、重组农资经营网络、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基层组织建设也取得明显成效,网络覆盖大幅提升、基层经营服务能力逐步增强、经营规模和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各级基层组织作为供销社为农服务的前沿阵地,已成为供销合作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为搞活我市农村流通,促进农业增产、带动农民增收、繁荣城乡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供销事业的中长期发展夯实了基础,得到省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与充分肯定。

(一)供销社综合改革得到各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各新城区相继成立了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相继出台了《实施意见》,将供销社综合改革列为区委区政府工作目标,全市形成了供销社综合改革由党委政府主导、供销社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支持配合、企业和基层组织积极探索并上下联动的工作大格局。

(二)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全市以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改革发展的重点,鼓励先行先试,不断总结试点经验,在全系统复制推广蔡甸区侏儒街“创办专业社、恢复基层社”、汉南区邓南街“依托专业社、重建基层社”的基层社与专业社捆绑发展、相互促进的“双向合作”新模式。各区通过股权投资、业务共建、共创品牌、利益共享的方式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效果明显,今年供销参股的农民合作社由23家增加到65家。通过整合资源,统一打造,升级改造综合服务社,全市打造了4个规模大、功能全、服务优的三农服务中心。

(三)市区供销社农村电商发展势头迅猛。启动顶层设计,市社组织专家编制全市供销社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出台发展电商指导意见,召开全市供销社农村电子商务现场推进会,对全系统推进农村电子商务进行动员部署和典型引路。市社投资设立xx农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发起成立xx市农村电子商务协会,并成为全市首家承办“京东中国特产·xx馆”的营运商。各区供销社因地制宜,组建电子商务龙头企业,积极与全国总社供销e家、省社“裕龙通”及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对接,打造供销社电商经营服务体系前沿阵地,目前全系统共建成区级电商营运中心3个、农产品展示中心3个、电商培训基地2个,村级电商服务站350个;全系统农村电子商务销售额突破4亿元。

(四)机制体制不断创新。江夏区社强化区社统筹能力,对资产实行统一管理,以零换整,盘活了资产,壮大了实力。黄陂区争取区财政支持,完整保留了基层组织构架,为改革发展保存了组织力量。蔡甸基层社和农民专业社融合发展,强大了基层社实力,把基层社建成了全国总社的基层社标杆社。其他区社也进行了大胆探索与改革。这些工作进一步释放了供销社活力,有力助推了全系统深化综合改革。

(五)综合业绩稳步提升。根据前几天综合业绩的梳理情况,区社各项指标按照目标任务有序推进,截止十月底,区社销售总额增长26.5%,农副产品购进总额增长54.69%,土地托管、土地流转面积增加了23000多亩。据对比分析,这些指标的增幅都在总社平均增长水平之上,说明各区综合改革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改革的核心,就是发展区社,强大各个基层社,壮大社有企业,提高和增强我们服务三农的能力。改革是这个方向,改革不是其他的标新立异,务必正确地把握改革的方向。

供销社综合改革,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农民朋友的热切期盼,就是要求和希望我们供销社发展壮大起来。综合改革和基层组织建设能顺利推进,各项工作的取得,得益于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的关怀,得益于各区委区政府对供销社工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努力与付出,我代表市供销社对区委区政府,对全系统全体干部职工表示衷心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市社系统改革发展中仍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厘清这些问题与困难,以问题为导向,是我们下一步抓好各项工作的重点。一是综合改革面上推进还不平衡。在这个问题上,既有改革认识上的不平衡,又有推进改革力度与成效的不平衡。这两个方面的不平衡既有客观原因,更有主观原因。二是创新成果还不突出。市委市政府对“三农”工作颇为重视,尤其是今年提出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创建都市田园综合体工作与发展农村电商等“三农”工作新要求。目前市社系统除农村电商工作等正大力推进外,其他为农服务的创新性措施不多,改革成效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展示。三是经济转型速度还不快。面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市区供销社企业固守传统经营思想还比较严重,电商、类金融等业态创新不够、发展慢,市区社有经济总体规模偏小、盈利能力不强的问题还需要下大力气予以解决。

二、下步工作意见

供销社是党和政府的国家队,是最可信任、最可依靠的市场主体,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生力军。我们每一个基层社,扎根农村,服务农民,服务农业,大家对农村有很深的感情。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和重中之重。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和综合平台,全市供销社务必要加快推进综合改革,着力打造成一支党和政府抓得住、用得上的为农服务骨干力量,搭建一个农民和老百姓信得过、靠得住的综合服务平台。下面,就加快推进全市供销社综合改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深度融入振兴乡村战略,全面深化综合改革

为贯彻落实党的乡村振兴战略,供销合作社要强化基层组织为农服务能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深入推进供销社改革创新,进一步提升供销社为农服务能力,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一是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要向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全方位延伸,推广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服务方式,学习借鉴开展生产、供销、信用的“三位一体”综合合作,为农民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代耕代种、统防统治、收储加工、统购统销、金融信用等系列化服务,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二是要优化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农村现代流通要突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电商平台建设和实体网点改造,加快产地交易市场和区域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积极承接公益性农产品市场的建设运营,形成覆盖全市的市场布局,全面提升供销合作社流通网络现代化水平。三是要深化联合社改革。要创新和优化治理机制,完善管理体制,厘清行政管理、行业指导、经济发展三方面的职能边界,明确行使职能的程序和规则,加快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合作经济组织特点的联合社运行机制,促进联合社持续健康发展。四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建立完善的基层组织体系,提升基层社发展水平,筑牢供销社为农服务基础。这也是本次会议的主题,一会专题讲。

(二)积极参与实施“三乡工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三乡工程”是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重大举措,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供销社要充分展现服务三农生力军和综合平台的优势和特性,以科学的思维、改革的思路、创新的举措,广泛利用社会和市场的力量,吸引市民、各类能人和经营主体参与基层组织建设,打牢筑实基层基础,提升为农服务水平,扩展为农服务功能,积极参与实施 “三乡工程”,把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一是要夯实基层组织基础。二是要优化为农服务水平。三是要强化保障措施。

(三)大力促进改革见成效,不断提升综合业绩

当前全市供销社综合改革步入新的发展时期,综合改革成果频传,基层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势头强劲,改革进入全面攻坚阶段。全市供销社要进一步加强形势的研判与分析,保持争先进位的进取雄心,不断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深化综合改革上实现新突破,做出新业绩。一是要复制学习和借鉴推广经验。二是各区社要做好先进典型和表彰对象的考核评比和表扬。三是督导推进2017年各项工作的完成。四是对2018年的工作进行提前谋划,提前部署。

供销社改革方案篇4

一、基本情况

供销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学习调研阶段,从2009年3月25日到4月30日,主要工作是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广泛动员部署、积极组织学习、支部班子根据供销社实施的“乡村流通工程”、“新网工程”、发展“两社一会”等工作,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供销社“二次创业”》调研课题,进行深入调研,撰写了调研报告,并进行专题调研交流;第二阶段为分析检查阶段,从5月1日到6月30日,主要工作是召开广泛征求意见、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形成分析检查报告、组织群众评议;第三阶段为整改落实阶段,从7月1日到8月15日,主要工作是制定整改方案、解决突出问题、认真总结测评。

二、主要做法

供销社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严格按照县委学习实践办的工作安排和要求,在第二指导检查组的指导下,做到完成各项规定动作,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推进供销工作,主要做法如下: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保证实践活动顺利开展。自全县动员大会召开后,供销社立即召开支部、班子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成立了“供销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研究制定了《供销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及《学习活动日程表》。召开了县社机关、各直属公司党员、干部职工会议进行学习部署和动员,同时还采取张贴标语、设立宣传专栏、发放学习资料和个人学习笔记本等方式广泛进行宣传发动,营造学习活动氛围,保证学习时间和学习质量,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组织基础。

2、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供销社将学习贯穿于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过程,县社学习活动领导小组要求供销支部成员、领导班子、全体党员、干部职工采用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等方式,重点学习了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州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要》、《、邓小平、论科学发展》、《》、《县委十一届三、四次全会精神》、《自治州、县自治条例》等相关文件及学习读本。参加学习培训的党员都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撰写了学习心得,提高了思想认识。通过这次学习活动,全体党员干部职工更加深入思考研讨了科学发展观,提高了认识水平,打好了思想基础,增强了做好学习实践活动的信心和决心。

3、领导带头,发挥表率作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县社学习活动领导小组认真研究制定了《供销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县社支部成员、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带头学习、带头组织、带头参与,带动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理论、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等,有力地推进了各阶段工作的顺利实施,始终发挥学习活动的表率作用。如:带头结合个人工作实际,进行深入的自我检查、深挖根源、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认真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带头开展谈心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并结合个人党风、党纪、党性情况谈心得、写体会;带头到各公司、基层社调研和指导工作,带头探索破解阻碍供销社科学发展的路径、突出问题和体制障碍。县社领导班子的带头作用充分体现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认识有了新提高,调研有了新突破,分析有了新进展,工作有了新加强。

4、抓好各阶段的工作。

(1)实施各阶段的工作安排意见。

县社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推进供销工作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目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结合供销工作的实际,根据《供销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安排和要求,认真安排部署学习实践活动中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等三个阶段的各项工作。从而使供销社的党员、干部职工对如何搞好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及各个阶段的工作有了清晰的认识,以高昂的政治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做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工作。

(2)召开动员会。

3月28日,县社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动员大会,正式启动学习实践活动。5月8日和7月17日,县社又分别召开转入分析检查阶段和解决问题、完善制度阶段动员会。在每次的动员会上,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学习相关文件及传达县委的会议精神,确保了每个阶段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把学习实践活动推向深入。

(3)开展专题调研

针对供销工作实际及当前影响和制约供销工作科学发展的问题,县社召开支部、班子会议认真研究,精心安排部署,制定调研工作方案,确立调研课题,提出工作思路和改进措施,要求抓调研求实效,在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上下功夫。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撰写了《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供销社“二次创业”》调研报告,在调研报告中,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措施和意见、建议,形成科学、实用的调研报告。报告做到全面准确评价现状,深入细致分析问题,科学可行解决问题。通过调研,使支部成员、领导班子的宗旨意识树得更牢、工作作风更实、工作成效更明显。

(4)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及专题组织生活会。

为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在这一环节中,结合本系统的工作实际,通过设置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表,领导班子与部分党员、管理干部、职工交心谈心,多种形式征求对供销社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意见、建议。请示后,经学习实践第二指导检查组同意,并参加了供销社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会议要求大家本着对供销合作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紧密结合供销工作实际,着重从思想观念、工作作风、改革意识、发展思路认真查找存在的原因和差距,共同研究分析产生主要问题的原因和根源。在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深层次地分析了供销社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而达到沟通思想,增进团结,找准问题,形成共识的目的。为修改、完善分析检查报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还召开了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结合个人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分析检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上来。

(6)修改完善分析检查报告及群众评议。

通过组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广泛听取了意见、建议,查找原因,对分析报告进行了讨论。按照县委学习实践办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综合相关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并对分析检查报告组织开展了群众评议。通过组织开展群众评议,供销社党员、干部职工统一了思想,拓宽了思路,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推进供销社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措施。

(7)制定整改方案。

供销社针对在学习调研和分析检查阶段梳理出来的突出问题,紧紧围绕深化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发展目标,在深入调研、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明确思路的基础上,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做到整改内容、目标、措施、时限、责任“五明确”。整改方案制定后,将整改方案在会上进行了公布,让全体干部职工了解改什么、如何改、什么时候改、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

(8)完善供销工作科学发展的思路和有关制度。

县社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紧密联系供销工作实际,经县社支部、班子集体讨论研究,进一步完善供销工作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更新观念,开拓思路,紧紧围绕建立健全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改革创新供销合作社组织体制、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积极组织实施“乡村流通工程”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两社一会”,全面推进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进程。

同时,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县社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针对突出问题,从制度上查找原因和漏洞,把解决问题和建章立制结合起来,结合工作实际,总结好的做法,好的经验,把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并形成长效机制。废止制度4项,修订制度7项,新建制度4类29项。制定了《*县供销社会议议事制度》、《*县供销合作社民主议事决策制度》、《*县供销合作社学习制度》及《*县供销合作社领导班子廉政建设制度》等4类制度。

做好了供销社党员、干部职工对学习实践活动满意度测评工作,测评中,合理确定参加测评人员的规模、范围,使之既有一定代表性,又规模适中。测评采取无记名发放满意度测评表方式进行。共发出“群众满意度测评表”31份,收回31份。测评结果对供销社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情况的总体评价是:满意的有28份,基本满意的有3份。满意度达97%。开展的测评工作简便易行,测评结果真实可靠。测评结果在“供销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宣传栏”上进行公布,完善的体制机制装框上墙,逐步形成保障和促进供销社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供销社学习活动的特点主要是将科学发展观与实际工作融会贯通,在思想上提高全系统党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促使管理手段、管理方式得到有效创新,促使企业干部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机制得到不断进步,推动了科学管理水平和科学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在工作上,与巩固传统经营业务和恢复重建乡村经营服务网点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市场经营主体和流通服务体系,努力构建新型供销合作社的新主体、新网络、新体制、新机制,提高服务农民、带动农民、拓宽农民增收新途径。

三、主要经验

1、领导重视,组织有力。成立领导小组、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严格按照方案完成各项议定程序,每个阶段都有动员部署,有阶段总结,为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供销支部成员、领导班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积极参与活动的每个具体环节,带头学习、带头调研、带头整改,对整个供销系统学习实践活动起了很好的模范带头和表率作用;

2、将学习贯穿于活动的始终。根据供销工作实际,采取县社各股室、各直属公司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广泛动员,将学习实践活动的范围由党员扩大到干部职工,使他们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当中,使活动人人皆知,影响深远;

、将活动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紧扣发展主题,突出供销工作特色。在调研、征求意见、制定整改措施、组织评议等工作上,不空谈理论,都将供销工作与科学发展紧密结合,努力形成供销事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新态势,使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真正转化为实现供销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强化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通过横幅标语、学习宣传栏等多种方式及时宣传科学发展观的有关内容、开展活动的进展和成效,使大家在浓厚的舆论氛围中积极参与学习实践活动。

四、取得的成效

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供销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活动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1、提高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通过认真学习,供销系统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了思想,理清了思路,通过深刻查摆问题,供销系统党员干部找到了差距,明确了方向。切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增强全局意识,强化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有谋划地推动各项工作。

2、理清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思路。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理念,发展的办法,树立了深化改革、开创进取的新观念。要实现供销工作的健康、和谐、快速发展,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和统筹。就是要根据供销企业行业特点和实际情况,着力解决突出问题,认真梳理好发展思路,促进供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今后我们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流通工程”建设,推进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改进服务方式,优化服务水平,确保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任务。

3、增强了服务“三农”的工作能力。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结合实施的“乡村流通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依托“供销合作社”品牌,采取加盟等方式,创建了16家“综合服务社”,3家“种植专业合作社”,20家村级“农家店”。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为农服务水平,拓宽服务领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好局面。

五、存在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学习交流的时间还不够多,满足于按部就班完成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各项规定动作;

2、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不够全面,思考不够深入,还不善于用理论联系实际,不善于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具体工作实施,不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影响了科学发展观能力的提高;

3、在工作思路上,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习惯于用过去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来抓发展,缺乏创新意识,锐意进取意识和与时俱进观念还不够强,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能力的自觉性和实效性。

供销社改革方案篇5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面向市场,转换机制,加快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推进兼并重组,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更好地发挥粮食购销主渠道作用,确保全县粮食安全。

到年月底,基本完成全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布局调整和产权制度改革,分流并妥善安置富余人员,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完成全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任务。

二、工作原则和工作重点

(一)工作原则。

1、坚持因企制宜的原则。根据省、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要求,结合本县实际,因企制宜,确定改革形式。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妥善做好职工身份置换和安置分流工作,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3、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根据清理财务挂帐和清产核资情况,统筹兼顾,合理制定补偿标准,确保改革公开、公平、公正。

(二)工作重点。

1、搞好职工身份置换,精减粮食购销企业富余人员,理顺企业劳动关系。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搞好职工再就业。

2、搞好资产重组界定,建立起能充分发挥调控作用的国有独资粮食储备体系、军粮供应体系。

3、用足用好相关政策,消化历史包袱,减轻企业负担,使企业顺利走向市场。

4、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新的用人、用工、分配制度,促进购销企业面向市场,主动服务。

三、时间安排和方法步骤

(一)时间安排。

全县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于今年月份开始,年月底前完成。

(二)方法步骤。

1、改革形式。根据省、市有关文件规定,在对全县粮食购销企业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逐一确定符合企业实际的改革形式。县保留1-2个国有独资企业承担储备粮和军粮供应。对粮所实行股份制改革,根据清产核资情况确定重组规模。

2、职工分流安置方案。粮食购销企业要结合实际,依法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职工分流安置方案,并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广泛征求职工意见,于年月底前全部完成职工身份置换。

3、清产核资。从今年月份开始对全县粮食购销企业进行全面清产核资,月底完成。

4、经济补偿金。企业补偿金按照企业自筹为主、财政适当补助的办法,多渠道筹集。

5、妥善安置分流富余人员。坚持以人为本,多措并举,妥善做好安置分流富余人员工作,确保平稳安置、顺利分流。用足用好社保、退休、内退、病退等政策,保持职工社保关系的连续性和再就业政策的衔接,鼓励职工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对安置的职工要依法规范劳动关系,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6、新公司注册登记。重组后的粮食购销企业要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手续和社会保险变更手续,建立新的企业经营机制,深化内部改革。县粮食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国有独资企业国有资本的管理和监督,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相关政策

(一)国土资源部门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涉及到的划拨土地使用权,在办理评估备案、土地资产处置审批手续后,土地主管部门为其办理土地有关手续。处置企业使用的划拨土地的收入,按有关规定缴纳和使用,可优先留给企业用于缴纳社会保险和安置职工。对破产企业原使用的划拨土地,其土地资产变现资金首先用于安置破产企业职工。

(二)对粮食企业依法出售自有产权公房、建筑物收入,优先留给企业用于缴纳社会保险费和安置职工。

(三)粮食企业在正常经营期间,自筹资金安排的经济补偿金及社会保险费,可纳入企业当期损益。

(四)劳动保障部门要把粮食购销企业分流职工统一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企业职工欠缴社会保险费的,改制时要清偿补缴。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办理失业登记和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手续。

(五)金融部门要积极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工作。农业发展银行对重组后的粮食购销企业,要按信贷管理原则,积极予以贷款。对企业已经剥离政策性挂账相应占用的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已办理资产抵押的,应当及时解除抵押关系。

(六)企业改革中需要支付的审核、评估、验资、咨询、登记、签证等费用,除国家规费外,属政府部门收取的,按最低标准收取。

五、组织领导

供销社改革方案篇6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以“为农服务”为初心,全面推动供销社综合改革。

制定了《贵州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围绕全省综合改革的六个重点领域,积极推进“三位一体”合作体系建设、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12个专项改革试点,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农村电子商务、农产品冷链物流、历史债务化解等改革发展模式,正逐步推进经验的复制推广和运用。围绕提升一批功能完备、业务规范、覆盖全省的供销综合服务终端目标,重点打通省、市、县、乡、村五级网络,建设形成全省上下贯通、左右联合的综合服务体系。全力推进社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在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基础上,鼓励通过资产联结、联合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探索为农服务的新经验新模式,不断增强供销社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截至9月底,全系统实现销售总额429.14亿元,同比增长12.02%;利润总额9.01亿元,同比21.2%;资产总额221.8亿元,同比10.8%;所有者权益87.4亿元,同比8%;消费品零售额288.16亿元,同比12.26%;农产品购进总额137.56亿元,同比32.45%。

(二)以“三位一体”为核心,进一步夯实基层组织网络。

围绕促使供销社形成独具特色的横向到边、纵向到点,点面结合、上下贯通的完整组织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目标,积极推进多元化基层组织的同步发展。一是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摆在突出位置,加大扶持指导力度,结合贵州农业农村工作实际,积极开展“三位一体”新型合作社建设先行先试。在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基层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股金合作社”的内生性“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成为全国供销系统“三位一体”改革发展典型模式之一,得到中农办和全国总社的高度肯定。目前,培育的535个“三位一体”新型基层供销合作社示范社已成为供销社服务“三农”和参与“三变”改革的主要承接体。二是加大村级供销社试点工作推进力度,已建成村级供销社107家,成为供销社零距离助力脱贫攻坚的市场经营主体、为农服务载体、合作经济联合体。

(三)以“流通服务”为优势,全力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

一是以“校农结合”为中心,积极开展农产品“七进”工作(即:进学校、进机关、进医院、进军营、进社区、进超市、进对口帮扶城市)。目前,全系统共20个县市区参与开展了校农结合工作,共对接学校食堂1560所,涵盖学生近60万人,今年全系统通过开展农产品“七进”工作,共供应农产品2.5万吨,其中供应学校农产品6800吨。二是以提升集散能力为重点,强化农产品市场建设。目前,全系统共建有87个农产品交易市场(主要布局在县城及乡镇),截至9月底,全系统农产品市场交易额162.2亿元,同比增长18.95%,成为当地农产品流通就地销售的有效渠道。三是以拓展网络渠道为核心,加快农产品电商发展。搭建了“贵农优选”“贵阳贵电商”等自主电商平台,组织线上展示贵州特色农产品4000余种。同时,与省财政厅、省扶贫办协调配合,积极推进扶贫832平台建设,开办了供应商、采购商培训班,为上线企业提供免费包装设计、线上运营等服务。截至9月底,832平台已累计入住672个供应商(其中活跃供应商(有商品上传)是278个,居全国第9名);组织上线2282个在售商品,居全国第12名;销售额3826.76万元,居全国第18名。至9月底,全系统实现电商销售额45.03亿元,同比增长34.17%。其中农产品电商销售额34.21亿元,同比增长55.16%。四是以东西部协作城市为窗口,加强省外市场开拓。加强推动各地与东西部加强协作,帮扶各地供销社与目标市场积极对接,已经在全国32个城市设立了贵州农产品销售展示窗口或专门店,在13个省外超市设置了贵州农产品售卖专区。

(四)以“脱贫攻坚”为核心,全方位助推农村产业革命。

聚焦全省重点地区和产业革命关键要素,制定了省供销社《助推深度贫困县农村产业革命总体方案及专项工作方案》,充分发挥供销社的职能和优势,从组织体系、农村电商、校农结合、冷链物流、农业生产资料、农村产权交易等7个方面,全方位助推农村产业革命落地落实。一是实施产业扶贫。睛隆县社找准中药材产业突破口,牵头承担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任务,引入同济大学科研力量,带动2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中药材种植,目前生产和销售平台已搭建,成为引导该县中药材产业脱贫增收的中坚力量。二是实施消费扶贫。直属企业(省绿通公司)在龙洞堡机场附近多彩贵州城设立了4000平米的供销实体商城,免费为包括我省深度贫困县、毕节试验区、系统内企业提供销售专柜,搭建长期展示销售平台,切实让贫困农民增收。三是开展重点帮扶。在赤水,省供销社从基层组织、石斛产业、农村电商、冷链物流、产销对接、社员股金等全方位帮助赤水市社深化综合改革。在毕节,省供销社帮助毕节市社编制2020~2025年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规划,规划18个项目总投资4.34亿元;直属企业(省冷投公司)在金沙县投资2.9亿元建设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综合体系。在从江,省供销社制定了“1+8”帮扶方案,支持基层组织建设专项资金20万元。

(五)以“责任担当”为要求,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行动,确保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抗疫工作中,省供销社迅速将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扛起政治责任,把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当前全系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二是主动担当服务大局,聚集供销社优势资源和强大组织力量,打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总体战。各级供销社充分依托连锁超市、农贸市场、社区菜店等终端,多渠道组织商品投放市场,有效保障粮油、果蔬、肉禽蛋奶等生活物资供应。三是全力保障农资供应,扎实开展春耕备耕,为战胜疫情恢复生产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各级供销社切实把春耕农资供应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不讲条件、不算小账,积极组织调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产品,确保农资库存充足、质量可靠、价格稳定、服务到位,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实现夏粮丰收提供有力支撑。2020年全系统已销售农资3.84亿元,同比增长16.34%,其中化肥销售总量12.02万吨,目前储备31.9万吨。四是紧急驰援湖北省鄂州市,为湖北鄂州决胜决战防疫工作贡献贵州供销力量。抗疫防疫期间,全省系统累计支援物资162.2吨,捐赠现金达281万元。

二、2021年目标任务及重点工作

(一)总体目标

牢记对供销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完善发展思路、突出发展重点,按照年初既定的“一体两翼”发展目标(即:“一体”是指将供销社真正打造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综合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两翼”:分别指基层组织和社有企业),继续将供销社综合改革发展推向深入。

2021年主要经济指标目标数:全系统实现商品销售总额528亿元,汇总利润10亿元,农产品市场交易额71.5亿元,实现电子商务销售额44亿元。

(二)重点工作

1.全面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能力。以完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为重点,解决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问题,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益,降低农产品流通损耗,实现农产品快捷、高效流通。依据各地区经济社会环境、交通区位特点、人口发展趋势、农产品产业链的基础因素,按照“1+20+N”全省农产品现代流通(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规划,合理布局打造集农产品交易集散、加工配送、冷链物流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区域性农产品流通中心。在不具备建设区划中心的贫困地区,以配置冷链运输车辆的形式提升完善贫困地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

2.着力提高农产品产销对接服务能力。加快搭建农产品“七进”工作,以推动贫困地区农产品与学校之间构建高效、稳定的产销直通渠道为目标,继续发挥好省级平台公司的全省统筹作用,总结推广余庆“营养餐贵州产”五统一模式,帮助参与地区采取“省级平台公司子公司”、“省级平台公司+县级平台公司”等方式建立县级农产品供销平台。按照“企业+学校+基地(合作社)”模式,通过订单化集约化采购、流程化一体化配送,以采购订单方式加强与基地(合作社)联结,加快完善定向对接深度贫困县和市场需求的采购配送网络布局,帮助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3.加快提质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能力。加快电商扶贫工作向贫困地区纵深推进,整合全省供销系统及各类电商市场主体资源,按照“着重实效性、突出实战性、明确公益性”的原则,以促进贫困户增收为核心,围绕贫困县农产品网络营销策划、电商从业人员培训,农产品品牌孵化等重点任务,加快县级电商扶贫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覆盖。对已有的县级服务中心进行优化提升,逐步完善农村电商发展服务支撑体系。依托“贵农网”等各类电商平台开设地方特色馆、扶贫专区,推动农村电商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4.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资料社会化服务能力。围绕保农资供应、稳粮食丰收需要,升级改造农资供给销售服务终端网点,健全完善农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开展传统农资、农技服务基础上,用好化肥淡季储备政策,积极拓展农资服务项目,引入自动机械化、智能全程化服务理念,探索提高农资生产服务能力和科学化技术水平。

5.逐步健全农村资源资产权益交易服务能力。围绕拓宽农业农村直接融资渠道目标,结合“三变”改革成果和“七权同确”实践经验,按照“政府为主导、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省级非营利性公司制企业法人形式,加快推进农村资源资产权益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引导农民用好、用活资源资产。

6.持续提升社有企业产业发展能力。大力推进流通业务连锁化与电商化。加强连锁经营体系和物流配送能力建设,逐步形成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服务新格局。积极开展电商网络零售业务,实现线下线上经营协同发展,形成集网上交易、供应链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等为一体的电子商务平台。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和品牌化。逐步扩大特色农业项目的种植面积和养殖规模,以生态和环保理念作为贵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条主线,逐步让贵州特色产品“绿色、有机”的品牌形象扎根在消费者心中。推进新兴产业多元化和专业化。鼓励条件成熟的社有企业实现多元化发展,努力在金融服务、农业科技、再生资源等业务发展中寻找商业机会,认真谋划和储备一批优质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供销社改革方案篇7

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五届理事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王侠被选举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此前,王侠担任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近年来,供销合作社较少进入公众舆论视野。仅有的几次,均与人事任免新闻相关。

2012年9月4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五届理事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骆琳被提名为总社理事会副主任(正部长级)候选人。此前的5月29日,新华社消息:“从中央组织部获悉,根据工作需要和干部交流的精神,日前,中央决定杨栋梁同志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骆琳同志不再担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职务”。

2011年12月,中共江苏省委决定免去毛小平同志的无锡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另有任用。2012年2月,毛小平改任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党组成员(正厅级)。当年4月14日,因涉嫌严重违纪,江苏省委决定开除毛小平党籍。

诞生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辉煌于上世纪计划经济时代,经历改革开放的大潮,今天的合作社经济已逐渐褪去昔日色彩。这个曾经是中国人,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体最为熟悉的组织再次进入社会视野,年轻一代却甚感陌生。

历史可追溯至中共二大

供销社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中共二大。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退休干部贾敏生所著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供销合作社的90年》一文中写道:1922年7月,中共二大《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的决议案》的《附加决议案》中明确指出,“工人消费合作社是工人利益的自卫组织,共产党需注意和活动此组织”。根据此文件精神,中共湘区委员会在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中,积极倡导组建了“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在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亦把合作社运动列为 “14 件大事”之一。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苏区,合作社已成为重要的根据地经济组织。中央苏区境内建有 417 个消费合作社,并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央苏区消费合作总社。

1943年10月,的《论合作社》一文,解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何对合作社经济如此重视。在文中,他将合作社喻为在肃清封建制度的第一个革命后的第二个革命:如果不从个体劳动转移到集体劳动的生产方式的改革,则生产力还不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建设在以个体经济为基础(不破坏个体的私有财产基础)的劳动互助组织,即农民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就是非常需要了,只有这样,生产力才可以大大提高……这办法,可行之于各抗日根据地,将来可以行之于全国,这在中国经济史上是要大书特书的。这样的改革,生产工具根本没有变化,生产的成果也不是归公而是归私的,但人与人的生产关系变化了,这就是生产制度上的革命。这是第二个革命。

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合作社已在解放区大量发展。例如,到1949年底,东北全区除成立大区总社外,还建立了省市社14个、县市社175个、基层社8319个,社员528. 7万。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了合作社经济在国家经济政策中的地位:合作社经济为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为整个人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府应扶助其发展,并给以优待。

1949年11月,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成立,主管全国合作事业。1950年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届代表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草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章程(草案)》等若干重要文件,通过了成立全国合作社的中央领导机构- - -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这一机构的职能之全面从官方对其的定位可见一斑:负责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供销、消费、信用、运输、渔业和手工业合作社。

“剪刀差”

1952年之前,是新中国的国民经济恢复期。在“保障物资供给,促进生产发展”为使命的解放初期,合作社一直是我国物资生产资料分配制度的一个主体。到1952年底,供销合作社组织遍布广大农村,已达3. 2万多个,拥有1. 3亿多社员,入社社员占农户总数的90%以上,成为中国农村中举足轻重的商品流通主渠道。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启动旨在实现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在这一时期,贾敏生写道:“由于工业化经济建设需要与农副产品供应紧张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使中国逐步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

此时,中央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改组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其所领导的手工业合作社单独建立组织系统和全国性领导机构,城市和工矿区消费合作社改为国有商业,信用合作社划归中国人民银行,渔业合作社划归水产部管理。

计划经济下的合作社很快步入辉煌期。1955年,全国农业生产合作社达 67 万个。此后经过 1958 年的化运动和之后的工作调整,供销合作社实质上成为的组成部分。它是全国农产品(除粮食和油料外)、农业生产资料(除大中型农机具外)和农村日用工业品的垄断经营者。1978年供销合作社商品零售额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5. 5%;占农村商品零售总额的68. 2%。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廖运凤所著的《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一文,对合作社在这个时期的作用有过剖析: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中国供销合作社经过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融合,已经没有合作社制度的内容与实质,成为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划控制农村经济的重要渠道。农村的重要物资由它收购,农村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由它统一供应。在这种高度集中的垄断地位下,它所形成的利润实际上是计划利润,也是中国通过“剪刀差”实现工业积累的基本方式。

对于合作社在这一阶段的发展,贾敏生说:“这时的供销合作社己经名不副实,它实际上是挂着合作社牌子的政府的农村商业部门。供销合作社不仅同农民社员的关系疏远了,而且由于长期执行低价收购农副产品的政策,使之同农民的矛盾日显突出。随着改革开放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供销合作社在发展方向上陷入困惑。”

全民还是集体

1982年是供销合作社发展史上的重要一年。这一年,供销合作社开始进行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改变所有制,即由全民所有制改回原来的集体所有制,由“官办”改为民办。

同一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与商业部合并。这是供销社历史上第三次和商业部合并,其背后是对供销合作社性质认识的反复和争执。

1958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先同城市服务部合并,改为第二商业部。6 月30 日,两个商业部正式合署办公。供销合作社于1958年起执行国营商业财务制度,由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由民办改为官办。

1958年的中国因为走上“左”的道路而进入一段曲折的历史。1958 年12 月20 日,中央决定将已与国营商业合并的基层供销合作社变成供销部,这一机构提出了一系列口号:如大购大销的政策,供销业务一年计划三个月完成;生产什么,收购什么,生产多少,收购多少;指山买市,指树买果,指水买鱼,甚至出现买空卖空现象。各种制度遭到破坏,给国家和供销合作社造成严重损失,在1960 年“三清”时,供销合作社损失高达27. 6 亿元。

同国家的车轮一道,这次错误在1961年由中央纠正,随后在1962年,供销合作社得以恢复,与国营商业分开。

情况在1970年出现反复。当年,商业部、粮食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国家工商管理局正式合并组成商业部。这次合并持续到1975年,当年,病重住院期间指示:中国农村大,农民多,农民问题是我党始终要注意的问题,我们过去犯错误,在农民问题上比较多,要加强农村商业工作,恢复供销合作社。2月,中央决定恢复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不同的是,恢复后的供销合作总社的名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供销合作总社”,正式成为政府机构序列,而过去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是群众团体的名称。

与前两次合并不同,1982年在与商业部的第三次合并中,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牌子保留,设立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保留了省以下供销合作社的独立组织系统。此次合并持续到1995年。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离休干部、中国供销合作经济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傅德宝,曾撰文对供销社的“三分三合”及其背后的性质问题作了深入探讨。他认为,所有权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根结。“此问题不明确,不解决,合合分分的问题仍然会存在。”

所有权问题源自1958年。这年5 月26日,李先念、程子华联名向中央建议将第一、第二商业部合并起来的报告中指出:关于供销合作社性质问题,应将基层供销合作社及其以上各级供销合作社由集体所有制转化为全民所有制。

1962年,供销合作社与国营商业分开,但傅德宝认为“左”的思想并未肃清。1965 年,关于供销合作社所有制的问题便又广泛被讨论。8月4日,总社党组向中央汇报提纲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供销合作社性质问题,明确说:“从基层社到全国总社都是全民所有制”,理由是“供销合作社在所有制上应比农业所有制早走一步,用全民所有制商业的优越性去引导和教育社员,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树立更远大的理想”。

随后在1965年10月,总社党组提交了《关于改变供销社性质体制向中央的请示报告》,12月,总社向国务院提交《关于改革供销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的报告》。

“从以上可以看出,总社对改变所有制性质的劲头有多大,有多么地积极。所以对1982 年再次合并也就无所谓了,反正供销合作社已经是国家机构序列,干部也都是官员了,供销合作社怎么改,怎么变,与己不仅无损失,而且有益。这就是当时供销合作社领导干部的心态。”傅德宝写道。

政府机构、事业单位还是企业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为供销合作社改革定调。这一决定提出,成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此次改革,并未如1975年一样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供销合作总社”之名将其列入政府机构序列。

北京商业干部管理学院合作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军告诉《望东方周刊》,1995年6月9日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组建方案的通知》,明确供销合作总社机关为事业编制。1997年9月2日,国家人事部批复总社机关列入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范围。2006年9月7日,中组部、人事部将总社列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

整个供销合作系统情况亦有不同。王军说:“现在有很多改制的,应该没有行政级别。但又像国企一样,有参照(行政级别)。例如总社有人想到企业去,在总社是个局级干部,到企业可能当个一把手。企业一把手还有靠前的几位领导,都是由各级理事会任命的。”王军说。

原商业部供销合作管理司副司长贾敏生告诉《望东方周刊》:“我个人的看法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现在的定位不是很明确,它应该是一个全国性的涉农的经济社团。按照中国特色,它的行政级别为正部级,领导干部的任命管理归中共中央组织部。”

“供销社是合作经济组织,在国外类似于NGO这样的第三方机构。在国内有点特殊,在党的领导下,又有一定的独立性。独立性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下面有搞经营的企业。”王军说。

在管理方式上,供销合作社也有其独特性。

“供销合作社的运作方式应该叫‘有条有块’。总社下属有一个供销集团,这是由总社全额出资的,供销集团下属多个企业,有农资的、棉花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再生资源的,等等。总社下属有一些大的部门,发展改革部、合作指导部、科技教育部,等等,都叫部其实就是司局级的单位。总社这一层级上设有理事会、监事会。理事会的主任要由理事会投票选举产生。”

“省一级的供销社不归总社垂直管理,归地方政府领导,市一级供销社归市政府领导,县一级的归县政府领导。总社这一层级负责指导下级联社(业务上的指导),而在人事、财政、收入分配、盈利等方面没有垂直关系,除非总社在地方社里参股,集团就像子公司、分公司那样管理。”王军说。

“农民头上一把刀”

相比起性质定位,供销合作社的改革路之复杂一开始便已显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启,市场经济的壁垒在农村逐渐被打破,供销合作社的“剪刀”作用逐渐削弱,其政治地位亦在下降。供销合作社和农民的关系逐渐变为单纯的“买卖”关系。

在此背景下,供销合作社面临改革重任。

从1982年到1987年,中央连续出台多个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均对供销合作社的改革提出要求,其核心都是要求其从官办转为民办。

198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为供销合作社的改革探索作出了指示。其中写道:供销合作社要逐步进行体制改革。并建议“各省、市、自治区可以选择一两个县就以下办法进行试验”。

具体的试验方向,包括基层供销社恢复合作商业性质,在自愿原则下扩大吸收生产队和农民入股,经营利润按股金和按交售农副产品数量分红,实行民主管理,把供销社的经营活动同农民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县联社和基层社都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向国家交纳所得税的制度等。

这一方向代表了这段时间改革的主要方向:回归集体所有制的供销合作社致力于恢复“三性”,即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

随后,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更明确提出:供销社体制改革要深入进行下去,真正办成农民群众集体所有的合作商业。

除了1982年提出的改革方向,此后,供销合作社在农民入股、经营服务范围,过死的价格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限制均有所突破。中央亦更进一步要求其“逐步办成农村的综合服务中心”。

但是,这一阶段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同样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农村,安徽凤阳小岗村孤注一掷进行的包产到户开启了农村改革的大门,由此而生的改革激发了数以亿计的中国农民的生产热情,成为改革的最大动力。而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内部却缺乏同样的改革动力。

曾担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合作指导部部长的刘惠曾撰文说,这一阶段的改革进程非常缓慢,并认为改革的阻力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因为供销合作社还有一定的手段,比如自行车票、电视机票,等等。虽然‘票’越来越少,但是多少还是发挥一定的作用。”

对此阶段的改革,研究者还提出了其他不足。东北农业大学经贸学院教授郭翔宇撰文写道:改革从业务经营角度考虑得过多,特别是有些地方的供销合作社搞经营承包责任制, 单纯盈利的思想十分严重, 为农民服务的思想相当薄弱, 忽略了合作社原则的指导。

曾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担任农业部副部长的杜子端曾讲过:“我们的任务就是消灭供销社。”因为“供销社是农民头上的一把刀”。

“供销合作社不消灭亏损,亏损就消灭供销合作社”

上世纪90年代,农业生产资料的买难与农产品的卖难同时出现。廖运凤认为,原有的供销社解体后, 以公司企业和私营经济为主体的农村流通组织,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从事农村流通活动, 难以有效兼顾农民和公司利益, 致使农村的买难卖难问题日益严重。农村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日益加剧,供销环节成为制约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和农民走向富裕的瓶颈。

与此同时,从1990年到2002年,基层社连续12年亏损。全系统从1992年到2000年连续8年亏损。基层社与农民,在有的地方连买卖的关系都不复存在。

“那时在乡村一级,比起政府的网络,供销合作社在农村还有着庞大的体系可以利用。1994年,成立了供销合作社改革调研小组,党中央决定供销总社恢复成立。”刘惠说。

事实上,在此之前,中央对于新的供销合作总社已有设想。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各级供销社要继续深化改革,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探索向综合组织发展的新路子。”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这成为供销合作社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针对当时的背景,文件写道,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提供各种经济、技术、信息服务和联合起来进入市场,国家也需要对农村经济加强指导和调控”。供销合作社应该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担当起责任。“使供销合作社真正体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真正实现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综合服务的宗旨,真正成为加强党和政府与农民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贾敏生说:“1995年新总社恢复成立后,仍为正部级单位。第一、二任的主任都是国家领导人兼任的(陈俊生在任期间曾任国务委员,白立忱在任期间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显示了国家的重视。”

然而,在这一阶段,中央期望的桥梁和纽带建设遭遇了极大困难。刘惠认为,上面的良好愿望与下面残酷的现实有着差距。特别是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时,供销合作社出现此起彼伏的股金风波。

由于在这一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很快,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充裕,国家的棉花、化肥流通体制发生重大变化,农村市场多元化的格局已经显现,这使得原来占有垄断地位的供销合作社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结果是,供销合作社基本处于休克状态。“供销合作社不消灭亏损,亏损就消灭供销合作社”成为供销系统的名言。据统计, 1994 年全系统亏损额为40 亿元, 1998 年亏损额达到156 亿元, 1999 年亏损134 亿元。此时的供销合作社,摇摇欲坠。

明确职能和四项改造

廖运凤认为,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出台之所以未能扭转形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供销合作社县级以上联合社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是国家管理供销合作社的行政机关,而在1995年后有相当长时期内机关职能未能正确定位。

“从本质上来讲,各级联合社不是在基层合作社充分发展基础上出现的,而是过去的政府机构改了个名字。这些机构人员本身不是合作社社员,也没有明确而固定的政府职能。他们的地位、性质不明确,职能不清晰,合作社各级机关无所作为,合作社改革因此难以按照真正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则发展。”

1999年,国务院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解决供销合作社当前几个突出问题的通知》)出台。此后,地市以上的联合社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其人员和办公费用视同政府机关。

廖运凤分析道,中国合作经济事业的发展的确需要政府从各个方面进行指导和协调,由于我国与农业相关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较多,但谁都不是专门管理与协调合作经济的,因此以供销合作社的各级联合社作为基础把农业、科技等与合作经济有关的业务部门集中起来,组建中国合作经济的指导与协调机构是必要的。“就是说要从体制上把原来就是机关的县级以上的联合社还原为执行某些政府管理和协调合作经济发展的职能部门,明确其‘准政府机构’的定位。”

这正是后来大多数省市的所为:根据供销合作社的官方数据,2012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明确事业单位性质的2441个,占88. 7%,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2063个,占75. 1%,财政全额拨款的2173个,占79 %,差额拨款的171个,占6. 2%,财政定额补贴的154个,占5. 6%,实行自收自支的253个,占9. 2%。

在联合社定位与职能明确的基础上,供销合作社实现“社企分离”,社有资产的管理和运营应当通过理事会授权的资产管理公司或控股公司来进行,而不是由各级联合社直接进行管理与运营。

从2000年起,供销合作社全系统扭亏为盈,当年系统汇总实现利润13. 77亿元。

另一项重要的改革发生在2002年。这年的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三届三次理事会上提出了“四项改造”,即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社(大办专业合作社,在参与农业产业化中重构供销合作社的组织基础),以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推进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在社有企业普遍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以社企分开、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推进联合社由管企业向管资产转变, 由面向系统向为社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转变),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

如果仅从经营业绩来看,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取得了极大成效。2012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统计全年实现销售总额25861. 3亿元。1999年,这一数字为4518亿元。

而固有的问题依然存在。《人民日报》曾经在2009年对供销合作社的现状作了连续报道,其中写道,中华供销合作总社的分析显示,目前,供销合作社的主营收入还是来自于消费品零售和农业生产资料销售。这种优势源于我国农资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而不是供销社自身的经营能力。从1985年起,国家逐步放开农资经营和价格,但许可专营制度一直没有被彻底废止。农资经营仍限于农资公司、供销社、农业“三站”(即农技推广站、植保站、土肥站)和生产企业,个体和私营企业受到种种限制。

许多是打着合作社旗号的公司

除了经营问题,供销合作社还有更本质的问题摆在面前- - -如何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今天,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不难在网上看到质疑合作社存在的声音。但是,合作经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主任傅晨分析过,合作经济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组织现象,遍及许多国家的各行各业。其中,农业是合作经济最活跃的一个领域。在发达国家,80%以上的农民参加了一个或多个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农民1/ 3以上的生产资料是通过合作社采购的,1/ 3以上的农产品是通过合作社加工和销售的。

“农民合作社或是集中销售和采购,提高农民的交易能力,降低农民单独交易的成本;或是开展农产品的产后加工和流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获取农产品价值的增值;或是代表农民与其他市场或利益主体进行竞争和谈判,从而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傅晨分析道。

若以此为标准,今天的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任重道远。

山西省沁源县白狐窑乡白狐窑村的农民郑建中对《望东方周刊》分析了当地基层供销合作社存在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一级的供销合作社都由集体变为私人承包或购买,私人经营范围主要为烟酒、副食、日用品,而农民生产所需的农产品、农具基本上没有。

“原来的集体供销社性质已转变,服务农民的意识淡薄,甚至几乎不考虑农民的耕地、种地所需,只是什么赚钱就经营什么。”郑建中说。

贾敏生说:“现在的合作社跟农民基本上还是买卖关系,所以多数地方的农民社员并不认为合作社是自己的组织,而把合作社看成是一般的商业企业。商业企业的运行规律是贱买贵卖,但合作社并不是这个规律,它和农民社员是推销的关系,它通过手续费维持运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合作社是以服务社员为唯一宗旨。但要真正做起来比较困难,有许多是打着合作社旗号的公司。”

遗留与新兴

“供销社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是慢慢改制过来的,一些地方把很多社员清退了,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是一个概念。供销社也有合作社的色彩,但与经典合作社不太一样。”王军说。

前文所述2002年的改革,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大办专业合作社。顾名思义,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为了专业发展需要而组建的合作组织。王军说,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定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近年来,各地出现了在农民专业合作基层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联合社。供销合作社的组织体系中,各级联合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体制中,各级联合社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的,其主要的功能也是执行政府职能,这同西方国家的合作社联社大不相同。目前的联社则是遵循专业化协作与分工的原则,打破旧的联合社的行政区划格局重新组成。

目前,供销合作社的业务除了农资销售、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流通、废旧商品回收利用、日用品消费经营外,还有一项就是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

“‘领办’有多种形式,比如其中一种是供销社参股入股的专业合作社。供销社不具体参与专业合作社的运营,主要是分红、帮助合作社销售农产品。很多农民在办合作社时并不知道怎么去做,供销社就有义务去帮助发展专业合作社。”王军说。目前,全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近70万家。

供销社改革方案篇8

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感到十分高兴。一是看到我们供销合作社系统有这样一批业务素质高、敬业精神强的法制干部队伍,长期以来,怀着对供销合作社的满腔热情,默默无闻地工作在第一线,经受了考验,耐住了寂寞,为供销合作社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二是感到我们法制工作协作会这种形式和机制很好,民主务实气氛浓,讨论研究问题针对性强,不仅成为大家交流信息的窗口,也成为统一思想、加强协作、互利互惠、共同受益的一个平台。这个平台经过这么多年,发展这么好,很值得深入总结和学习。

一、法制工作在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供销合作社改革的不断深化,以人员置换身份、企业产权多元化、联合社转变职能为主要内容的改制工作不断推进,旧体制下形成的各种矛盾和历史问题不断暴露出来。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仅成因复杂,解决难度大,而且社会影响大,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影响到供销合作社的形象,阻碍系统改革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也影响到社会稳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此都十分关注。要处理好、解决好这些问题,就离不开法制的保障,这是总社和地方各级供销合作社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经验和深切感受。

1995年,中央决定恢复成立总社,当时就专门设立了法制工作机构,并明确其职能是:组织和参与有关立法项目的起草工作;负责对其他部门起草的法律、法规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从法律角度审核总社制定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监督检查各级供销合作社法规、政策的执行情况;组织本系统普法宣传教育和法制干部培训;为总社机关和本系统内企事业单位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指导本系统内企业法律顾问工作;调解省际供销合作社间重大经济纠纷,维护各级供销合作社的合法权益。十年来,总社法制办积极贯彻总社党组和理事会的指示精神,围绕中心工作,做了大量细致而富有成效的工作。地方各级供销合作社法制机构在总社指导和本级社党组理事会的领导下,努力解决本级社及其社有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主要体现在:

(一)积极争取供销合作社应有的法律地位

加强供销合作社的立法工作,特别是争取尽快出台《供销合作社法》,从根本上解决供销合作社无“法”可依的被动局面,是系统上下的共识,也是总社多年来的工作重点之一。1995年,我们曾利用中央五号文件出台、总社恢复成立、中央重视“三农”问题等有利时机,在国务院法制办的大力支持下,组织起草了《供销合作社法》草案,但由于后来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引发股金风波,这项工作受到了影响,中途搁浅。之后,总社积极与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法制办协调,并通过每年的“两会”向有关方面积极呼吁合作社立法。同时,总社法制办也一直在按国务院法制办的要求,研究供销合作社立法中涉及到的法律类型、管理体制、组织体系、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系等重大问题,为将来的立法做好积极准备。对这一点,大家不要灰心。在我国,许多法律出台都是几上几下,断断续续,有的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反反复复。比如《民法典》的起草工作从建国后就开始启动,中间搁置了好几次,直到前几年才又重新启动。国家立法本身是一件严肃而复杂的事,既涉及到法律体系的衔接完善,又关系到法律本身的可操作性、稳定性,不像制定一个政策,出台快,变化也快。供销合作社正处在改革变动时期,许多问题如何演变与发展还看不清楚,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研究。当供销合作社发展稳定了,我们的立法工作就会有好的时机。所以,大家还是要看到希望,不能因暂时出台不了供销合作社法,就认为立法工作没有成效,没有希望了。同时,大家也要看到,立法与我们的实际工作成绩、社会形象和社会认可度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前几年的改革发展成果,也不会有我们参与有关涉农法律起草的位子,我们说话的份量可能就更无足轻重。反过来说,不是立了法,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关键还是我们的实力。今天供销合作社法之所以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与供销合作社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是有关系的。

当然,国家没有出台供销合作社法,并不是说我们的立法工作就没有其他的途径。我们一直在从不同侧面努力,而且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年修订的《农业法》,将供销合作社的定位由“农村集体经济性质的商业组织”提升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这就是我们工作的一大突破,为下一步的发展拓展了十分有利的法律空间,也为各地积极争取政策、享受有关优惠提供了法律依据。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许多地方的供销合作社立法取得了很大进展。吉林出台了供销合作社条例,江苏制订了政府规章,现在山西、河南、长春等地正在起草条例,山东、福建也在积极酝酿地方立法工作。这些地方立法,已经或即将为本地区供销合作社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同时也将为全国立法打下坚实基础,积累有益经验。可以说,我们现在是在“悄悄地立法”,先在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中为供销合作社争地位,争权利,等时机成熟,再立统一的供销合作社法规。我们沿着这个工作思路一直走下去,就不愁没有供销合作社立法的那一天。

我有个观点,就是在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中找出有利于供销合作社发展的条文,加以研究利用,对供销合作社而言,同样是一种“立法”,而且是一种更有实效的“立法”。1999年,针对各级联合社担保主体资格问题,总社法制办就积极与最高人民法院、国务院法制办、财政部沟通协调,最高人民法院最终采纳了总社的意见,出台了有利于联合社发展的司法解释。这就是一次充分利用现有担保法有关规定的模糊性,通过司法解释形式实现立法的一次成功尝试,为维护供销合作社合法权益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目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正由全国人大农委牵头起草,总社作为主要参与单位之一也参加了起草工作,系统内也是高度关注。现在征求意见稿已经出来,这次会议上大家还要进一步讨论。需要明确一点,这部法不是专门为供销合作社立的法,不是我们所要立的《供销合作社法》,但是可以通过这部法实现我们的一些目的,对此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大家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机会,深入研究,积极献言献策,尽可能多地通过这部法体现供销合作社的地位和作用,争取有利结果。

(二)维护了社有企业资产安全

社有企业资产是供销合作社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供销合作社增强为农服务实力的重要经济基础,维护好社有企业资产安全对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们通过产权多元化,推行企业改制,实行社企分开,目的是增强社有企业活力,提高其赢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社有资产保值增值。但这不是说对社有企业尤其是控股企业就放手不管了,任由社有企业“独立”发展。社有企业的“独立”是在供销合作社履行出资人职能前提下的“独立”,绝不能脱离供销合作社的监督。各级供销合作社理事会都要行使好出资人职能,这是1999年国务院五号文件的明确规定,既是供销合作社的权力,也是供销合作社的义务,不能“懈怠”,更不能“放弃”。

近年来,在依法治社、依法治企,维护社有资产特别是社有企业资产安全方面,全系统的法制干部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努力,取得了突出成绩。在这方面,各地都有很好的做法,湖北、山西、湖南、广西等省社建立了社有企业合同管理办法和资产管理办法,法制机构全程参与其中。刚刚介绍情况的浙江德清县的傅兆舜、安徽省涡阳县的杨芳彦等同志,在发言中都谈了各自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傅兆舜同志从事供销合作社法制工作二十多年,曾为德清县和湖州市供销合作社挽回两亿多的经济损失,我看,这些典型非常值得总结和宣传。这些年,关于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与社有企业之间关系的案件比较多,并且都是大案。供销合作社历史较长,与国有商业三合三分,情况十分复杂,由于法院对这方面的情况大都不太了解,往往把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混同于一般的城镇集体企业,在开始时都作了不利于我们的判决。山西大同市供销合作社的案子就是一个典型。一审时山西高院判决大同供销合作社不享有对其所属企业金鑫贸易中心的财产权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力,如果执行这个判决,将造成几千万的社有资产流失。经过总社法制办和山西省社、大同市社的共同努力,2002年12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做出终审判决,一审判决,驳回原承包人对大同市供销合作社的诉讼请求,确保了供销合作社社有资产安全。最高人民法院这个案例同时将两个五号文件提升到具有行政法规效力的文件,并作为审判依据,意义非同寻常,对系统的促进很大。贵州等地供销合作社就依据这个判例,反败为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所以说,法制工作很重要,它贯穿于我们工作的始终,体现在事前防范、事中监督和事后救济。可以说,重视法制工作,供销合作社的权益就有了安全保障;忽视法制工作,供销合作社的资产就会有危险。有的地方对法制工作不理解甚至产生误解,认为法制工作不仅不创造经济利益,还要投入经费,可有可无。这种观点,我不赞同。法制工作虽然没有直接创造利润,但是它能有效地保护我们所取得的成果。如果没有法制保障,我们辛苦经营得到的经济利益就有可能被别人拿走,我们的权益就会受到侵犯。所以,应该树立这样一个观念,不损失或少损失,同样是一种效益。有一些同志认为,法制工作就是打官司,平时并没有作用,遇有官司请个律师就行了。这种观点,同样是不正确的,根本原因在于只认识到了法律的事后救济作用,没有认识到法律的事前防范作用和事中监督作用。古人讲,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就是讲这个道理。如果事先决策有问题,证据不齐全,即使聘请律师,也改变不了在诉讼中的被动局面,系统内这方面的案例也不少,教训很多。从实际反映的问题看,不发挥法律的事前防范和事中监督作用,也容易产生官司,即使经过努力最终胜诉,也往往付出较大成本,两败俱伤。要想不受损失或少损失,就要重视法制工作,发挥法制机构的作用,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以防为主、堵塞漏洞,这才是上策。

(三)协调解决了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难题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供销合作社自身的改革,供销合作社才能发展,才有出路,这是系统的共识。但是由于我们自身的问题和外部政策法律环境的变化,使得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存在许多体制,极大地困扰着我们的发展。比较突出的有政策性亏损挂帐涉诉问题,基层社和社有企业改制后剩余资产归属问题,供销合作社土地使用权问题,农药经营许可问题,还有现在比较关注的烟花爆竹经营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与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有着重大关系,总社领导和系统上下都十分关注,法制工作部门的同志们为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

1999年7月,农业部单方面制定了《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要求农药经营企业和经营人员办理农药经营许可证和经营人员上岗证,并且强制进行培训,收取费用。据当时湖南省澧县供销合作社反映,全县360多个自然经营点,一个点办两证要花300多元,每个人参加培训又得花费400多元,县社仅此一项就得多开支30多万元,湖南全省大致要在1500万元左右。就全国而言,整个供销合作社系统需要多支付4到5亿元。在接到各地反映的情况后,总社法制办根据总社党组和理事会指示精神,联合化工、经贸、卫生、质检等有关部门及时向国务院进行了反映,并与具体承办此事的国务院法制办沟通协调,积极配合其开展调查研究工作。2001年8月,国务院法制办向农业部及山东、安徽、河北、河南、湖北、宁夏、天津、济南、汕头等省、市政府发文,责成其对照国务院《农药管理条例》自行修改。农业部及上述省市随后都删除了相关规定。在农药经营问题上,我们取得了重大胜利,切实维护了系统在农药经营上的合法权益。

目前,国务院正抓紧起草《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烟花爆竹工作一直是供销合作社的传统业务,总社对此十分重视,上个月就这个问题向回良玉副总理做了汇报,下一步总社法制办和有关部局一起还将通过各个渠道加强与有关方面的沟通,确保供销合作社在烟花爆竹经营中的主渠道地位。大家关心的其他问题,通过努力,有的已得到了解决,有的还正处在协调过程中,有的一时还难以解决。总的来讲,法制工作在解决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难题,创造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方面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四)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律防范作用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依法治社、依法治企是供销合作社发展的一个基本战略。广大干部职工应树立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依法管理社务,依法维护权益,使供销合作社的各项工作真正地纳入法制化轨道。为加强“四五”普法工作,切实实现上述目标,总社成立了“四五”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我担任组长,办公室就设在总社法制办。五年来,在领导小组的指导和各地供销合作社法制工作部门积极配合下,普法工作扎实推进,一步一个台阶,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整体法律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依法治社、依法经营、依法维权的能力显著增强;另一方面,通过向广大农民社员普法,提高了农民社员的法律意识,对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多次得到司法部、全国普法办的肯定,也涌现出一批法制宣传教育方面的好典型。今年是“四五”普法最后一年,一定要善始善终,圆满完成“四五”普法目标和任务。

我认为,普法宣传的重点对象是我们的领导干部和社有企业负责人,把他们的普法工作做好了,供销合作社系统的法制工作就会有新气象,供销合作社的决策就更加理性化,供销合作社的权益就会更有保障。一是因为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会产生示范带动作用,有利于扎实有效开展普法工作,提高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治意识;二是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都是决策者,自身学好法律知识,也是实现依法治社、依法治企的要求,是实现法律“事前防范”作用的重要制度保证。前面我也讲过,发挥好法律的事前防范作用很重要。今年3月,海南省在全国率先建立政府首席法律顾问制度,明确规定首席法律顾问工作应当坚持以事前防范法律风险和事中法律控制为主、事后法律补救为辅的原则;国家重点企业也全面推行了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徐州市供销合作社就成为当地设立总法律顾问制度的试点单位,其目的就是发挥好法律的事前参与作用,尽可能地防范法律风险,避免产生损失;中央已明确提出,今后要把法律知识作为考核干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都说明,加强法律的事先防范作用很有必要,供销合作社的领导干部应予以高度重视,不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应当说,法律在防范供销合作社经营风险中的作用已逐步体现出来。这些年来,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各级供销合作社对法制工作都十分重视,在做出重大决策前都要征求法制工作部门的意见。从过去的“拍脑袋”,到现在的重视法律,依靠法律,这不仅仅是一个思想观念转变问题,也是许多沉痛教训的总结反省。我有一个观点,法制工作的作用发挥的好不好,最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看本单位的案子多不多。案子多,说明法制工作的作用还没有体现出来,没有做到“防患于未然”。近几年来,我们在经营过程中的涉案率明显降低,就是在历史遗留问题涉诉方面也取得了好的成效,这与我们各级供销合作社领导干部法制观念增强以及对法制工作的重视是分不开的,也是与法制部门的同志们的努力分不开的。

二、法制协作会充分体现了联合与合作的优势,在促进系统法制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国供销合作社法制工作协作会是由各省级社法制机构自发倡导成立的松散型组织。十余年来,协作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系统法制工作者互相学习、彼此协作的有效形式,并在交流和推广各地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先进经验,探讨改革改制中有关法律适用问题,解决各地涉诉案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协作会是供销合作社联合与合作特征表现得最为充分的地方之一。

总社领导历来都十分关注法制协作会的工作。虽然我是第一次参加协作会的年会,但对协作会的发展我是十分关注的。元宗同志也多次向我汇报过。我一直在考虑,法制工作协作会这样一个松散型的组织,没有自己的经费来源,也没有强制力推动,但十六年来却一直长盛不衰,工作开展积极活跃,不断发展壮大,原因到底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灵活民主的机制。协作会自创始起,就是由部分省级供销合作社法制机构自发组织起来的,可以说是一个民间组织,具有灵活的运行机制,议题由秘书处与各会员协商拟定,年会由各会员单位轮流承办,参会费用由会员共同负担,既保证了协作会的正常活动开展,又有利于调动各地供销合作社和会员单位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勤于奉献的精神。一个组织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和领导班子。协作会成立以来,会长、副会长都是由各省社分管法制工作的领导来担任;秘书长、副秘书长都是由长期从事供销合作社法制工作的处长和法制专干担任。这些同志,熟悉法律,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热心工作,无私奉献。特别是前后的几任会长,致力于推进和加强系统的法制建设,为协作会的发展壮大更是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三,上下沟通的渠道。协作会从一开始成立,就与总社法制办建立了密切联系,为总社和地方供销合作社在法制工作开展上提供了一个顺畅的沟通渠道。总社的法制工作部署,国家法制建设方面的最新动态和信息都可以通过《协作会通讯》的形式及时传达到地方;地方供销合作社法制工作取得的经验,面临的问题也及时反馈给总社,形成了上下互动的良性机制。而且通过这种形式,打破行政层级的固有界限,吸收部分市、县供销合作社作为会员单位,为总社直接了解基层情况开辟了新的渠道。

第四,协作交流的平台。协作会成立以来,一方面加强各会员单位之间的联系,利用各地供销合作社在本地区的优势,努力推进会员之间的协作办案,既有效维护了供销合作社的合法权益,又大大降低了办案费用支出;另一方面,各会员单位利用协作会,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中的难点与热点问题进行研讨,使协作会始终围绕供销合作社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从而保证了协作会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正是有了法制工作协作会这样一个好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了供销合作社联合与合作的优势,进而在推进全系统法制建设、促进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中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据了解,这些年来,许多市级、县级供销合作社也积极参加到这个队伍中来,通过这种形式的网络资源和协作优势,解决了许多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服从服务于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大局,进一步做好法制工作

(一)要认清当前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形势

供销合作社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三农”。自1995年总社恢复成立,十年来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紧紧围绕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这一目标,坚持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坚持合作制的基本原则,大胆改革,锐意创新。特别是2000年后,稳步推行“四项改造”,供销合作社走出了低谷,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去年全系统汇总盈利50.5亿元,实现销售总额5455.67亿元。对于供销合作社取得的成就,回良玉副总理在今年1月召开的“四代会”上给予高度评价,指出供销合作社“在体制改革中求生存,在机制创新中谋发展,在服务‘三农’中创佳绩”,“自身活力显著增强”,“经济效益显著回升”,“服务功能显著提高”,“运行质量显著改善”。

年初以来,全系统认真贯彻“四代会”精神,继续深化改革,努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系统上下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各项工作均取得明显进展。今年上半年,全系统汇总实现利润21.3亿元,同比增长87%;实现销售总额2762.2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3%,增幅高于去年同期1.95个百分点。现在有22个省委、省政府发文或采取其它形式明确把指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职能赋予同级供销合作社,有490个县委、县政府也授予县联社这样的职能。我们的社有企业改制面达到70%。前不久,回良玉副总理又专门听取了总社的汇报,对“四代会”以来取得的成绩,表示很高兴,很受鼓舞,指出全系统在去年的基础上有新的进展,取得可喜的成绩,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工作做得很好。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发展不平衡。去年全系统50.5亿的利润,山东、浙江、上海三个省占了60%以上,剩下二十多个省(自治区、自辖市)还占不到40%。二是人才匮乏。通过调研,我感觉到我们的人才流失很严重。1995年我们的职工580万,其中在职380万。现有职工241万,其中在职128万,有112万停薪留职,在职职工比1995年减少了250多万,许多年富力强的优秀人才离开了供销社。现在县社、基层社干部年龄普遍偏高、素质偏低、观念陈旧、服务意识不强。三是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比如债务问题,1998年全系统债务汇总达1394个亿,政策性亏损514亿,其中中央241亿,地方273亿,经营性亏损890亿。政策性亏损当时的政策很明确,分清责任挂帐停息,而经营性亏损自己解决。现在农行划转到长城公司的3458亿不良债权中,供销合作社系统的有534亿,目前只解决了180亿,还有350多个亿未解决。现在经营性亏损我们解决的不是很好。因为包袱太重,没有足够的改制成本,严重影响了我们企业的改革进程。四是供销合作社的发展与客观形势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按农业部统计口径,全国有比较规范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约14万个,其中供销合作社系统发展的有1.4万多个;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80多家,我们供销合作社系统只有13个,而县以下供销合作社基本没有。2004年,我们系统的消费品零售额为1377.8亿元,仅占全社会的4.8%,而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这个比例在33%左右,而且零售额的增长率低于全社会同期值。因此,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法制干部以及我们的联社领导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既要看到我们的成绩,也要看到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二)要树立信心,坚定合作事业信念

要做好供销合作社的工作,没有信念不行,没有信心更不行。我们目前的确还存在着上述困难,但这是前进过程中的困难,通过改革是能够克服的。

合作社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从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想开始算,我们真正搞市场经济才14年,时间还很短,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法律体系、信用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市场的竞争环境还相当不完善,农民的合作意识还不强,政府的职能转变也要有一个过程。我国还处在经济的转型期,转型经济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政府主导经济的发展。我们还是“大政府、小社会”,许多应由中介组织、合作社来办的事,政府都还在办。完全市场经济国家都是“小政府、大社会”,政府把不该管的事,大量的经济职能都交给合作社及社会中介组织,合作社发展的环境较为宽松。在我国当前这样的大环境下,发展合作社事业,受到的重视还不够,得到的扶持手段还不多。而搞合作事业相当一部分是公益事业,它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社会的认可,需要一定的法律环境和政策手段,而目前这些条件大多还都不具备,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合作社的发展。

同时,也应看到,我们从事的供销合作社事业是有光明前景的,对此要坚定信念。一是我们从事的合作事业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美好前景,就意味着我们的事业有着光明的未来。二是供销合作社目前的经营机制、管理体制与我国现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是一致的。在我国发展合作社有句话叫“民办、官助、党领导”,这是有别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要求合作社既要有民办的特点,代表广大社员的权益,又要体现党和政府的意志,而供销社很好的实现了两者的统一。三是这些年各地按照办社宗旨、办社方向,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取向进行改革,各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提出的改革发展思路是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在前不久结束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可以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提出以农村税费体制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为我们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提出扩大内需、开拓农村市场,为我们搭建了宽阔的施展舞台;加上目前各级党委政府对供销合作社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这些都为我们创造了良好外部条件。总的来说,供销合作社已经进合发展的新阶段,处于新的历史起点,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对未来我们应充满信心。

(三)法制工作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服务服从于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大局

面对供销合作社发展的新阶段、新任务,对作为保障作用的法制机构和广大法制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课题。比如,联合社转变职能。现在国家明确提出要依法行政,建立有限政府,特别是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很多原来由政府管不好、管不了、不该管的事项,要进行让渡,由社会中介组织和市场来承接。在这些让渡的职能中哪些是供销合作社可以做、能够做并且做得好的,要抓紧研究,争取获取更多的职能。

再比如,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需要什么,我们能提供什么。现在农民打官司难,一方面律师收费高,农民负担不起,另一方面律师也大多不了解“三农”的实际情况,有时候也不愿接这样的案子,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济,激化了矛盾,影响了稳定。供销合作社的法制工作应当抓住这个突破口,发挥自身的优势,切实为农民社员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务,这不仅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加强供销合作社与农民的联系、提高供销合作社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如果我们替农民依法争取权益,这无疑会增强供销合作社在农民中的影响和声望。我们常说,要反映农民的呼声,维护农民的利益,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就是重要的体现。

还有如何做好社有企业改革改制的法制保障工作。四届二次理事会将提出明年完成所有企业改制工作任务,对已改制的企业,要完善内部机制。可以说,明年是社有企业改革改制攻坚年。我们的企业改制工作已推行了好几年,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这些已改制的企业往往是一些原来经营状况较好、改制难度不大的企业。对一些存在因涉及产权界定、职工身份置换、社会保障以及包袱过重、改制成本不足等严重问题的企业,改制工作进展得还很缓慢。我们提出明年要全部完成改制任务,不仅数量大,而且难度也很大。企业改制涉及到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企业和职工三方面的利益,牵一发动全身,所涉问题敏感复杂,而且政策性强,对法律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要求高。法制工作部门一定要积极参与,为改制工作保驾护航,确保“依法改制”,对一些无理取闹、借改制之机损害供销合作社权益的行为,要坚决抵制并做好法律防范和救济工作,切实维护好各方面的合法权益,配合有关部门圆满完成社有企业改制任务。

为此,我想提几点要求:

一是要深入学习领会与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相关的政策,熟悉供销合作社业务。党和国家的政策是指引我们各项工作的指南针,也是制定法律、执行法律的依据。虽然从客观上讲,政策与法律有一定的界限,但二者是内在统一的,党和国家的政策要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立法也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政策精神。目前,供销合作社自身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这就更加要求我们重视对党和国家政策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要克服“重法律、轻政策”的思想。吃透政策精神,才能为供销合作社的发展争取有利的法律环境,对政策一知半解,也解决不好现实中的法律问题,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另外,要努力发掘出现有政策中对供销合作社发展有利的地方,充分利用起来,不能放着政策不用,却在四处要政策。

二是要深入地研究与供销合作社紧密相关的法律问题,加以充分利用,为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拓展法律空间。要改变“没有供销合作社法就做不好供销合作社法制工作”的观念。对已有的一些法律规定,要在认真学习领会基础上充分加以利用。比如我们就是在现有法律规定不变的前提下,争取到了有利于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司法解释,争取到了最高人民法院具有判例意义的判决,成功抵制了不利于供销合作社发展的部门规章出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不能有等靠思想。对新出台的一些新规定新制度,如果加以研究,有的可以规避,有的可以与供销合作社的优势充分结合起来。比如,修订前的《公司法》只允许存在国有独资公司,供销合作社要想成立公司就必须寻找其他股东加入,但有时对其他股东的情况不太了解,结果造成投资失误,致使社有资产流失。现在新修订的《公司法》已经出台,其中一个较大创新就是允许设立一人公司,你们要结合供销合作社的实际情况研究一下这个新规定,能否提出把社有企业改制为“社有独资公司”的一个全新思路。

三是要充分利用协作会这个平台,发掘潜力,加强沟通协作,为系统改革发展服好务。协作会这个平台大得很,机制也活,要深入发掘这种组织形式的发展潜力,可以搞横向的联合与协作,也可以搞纵向的一体化协同运作。要使它成为宣传总社有关政策、开展法制工作的一个重要渠道,使它成为地方及时了解并贯彻总社有关政策和大政方针的一个重要渠道。要发挥协作会的人才集中优势,发扬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积极探索法制工作服务供销合作社中心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

上一篇:幼儿园课程改革方案范文 下一篇:医药公司改革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