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26 15:31:34

幼儿园课程改革方案

幼儿园课程改革方案篇1

[关键词]幼儿教育;比较教育;教育研究

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教育研究在西方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得以大力推进。西方的幼儿教育研究不仅对西方的幼儿教育改革特别是幼儿园课程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我国的幼儿教育改革也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概括起来,西方幼儿教育研究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值得我国幼儿教育研究工作者关注和借鉴。

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

当代西方的幼儿教育研究非常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同时又寻求来自应用研究的多方支持;应用研究渴求基础研究的指导,同时又不断为基础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课题。原来远离实践的基础理论研究有了“用武之地”,幼儿教育改革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有了理论的引导和支撑。

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在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应该说,这是一个基础性研究的成果――心理学研究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智力心理学研究的新突破。该理论提出后很快进人实践层面,在教育改革包括幼儿教育改革的广阔天地中找到了一块块“试验田”,从而在美国迅速出现了一些在该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改革方案,如“光谱方案”“新汇流课程方案”“艺术推进方案”等。“光谱方案”这个在当今世界幼儿教育改革中颇具影响力的早期教育方案可以被看作是基础性的“多元智能理论”走向幼儿教育改革实践应用研究的典范。

与“光谱方案”相比,当今世界上颇具影响力的另一个早期教育方案――“瑞吉欧教育方案”则更多的是实践研究的总结和提升。“瑞吉欧教育方案”初步成型以后,它主动寻求多种理论――基础研究的支持,“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加德纳教授和美国一些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都曾给予它多方面的理论指导,提升了“瑞吉欧教育方案”的教育思想内涵并推动了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使之对世界各国的幼儿教育改革特别是幼儿园课程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作为当代幼儿教育领域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均有自己独到的理论体系以及与理论体系相“匹配”的教育方案或课程方案――“蒙台梭利教育法”和“高瞻课程”,它们也都可以被看作是西方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典范。

二、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评价研究相结合

当代西方幼儿教育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幼儿园课程开发研究。可以说,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幼儿教育研究中,幼儿园课程开发研究和幼儿同课程评价研究是分别进行和各行其是的――课程开发研究在先,课程评价研究在后;课程开发研究由课程专家组织,课程评价研究由评价专家进行。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幼儿园课程开发研究和幼儿园课程评价研究走向了同时进行和相互交织:由幼儿园课程开发研究开始,西方幼儿园课程开发研究和幼儿园课程评价研究已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关系。

“瑞吉欧教育方案”非常强调教师通过各种评价手段观察并记录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并根据所观察到的儿童发展状况和教育需求随时调整下一步的教育活动方案以生成新的课程。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和评价在课程的组织和实施中随时进行,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在实际情景中的反应不断对课程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和调整――课程的不断开发与对课程的持续评价走向一体化。

“光谱方案”则明确提出它是一份旱期教育课程开发和课程评价研究一体化的早期教育方案――课程开发研究和对课程的评价研究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在“光谱方案”中,对课程的评价不是在课程开发前的前测和课程实施后的后测,也不是和课程开发分开进行、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对课程进行评价的形成性评价,而是自始至终相互交织在一起、难分彼此的“一体化进程”。虽然在观念上我们可以把“光谱方案”中的课程开发和课程评价分开来谈,但它们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是交织进行、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的:从课程开发的角度来看,课程的总体规划和基本框架的设计基于对儿童年龄特征、发展特征的评价,课程的不断生成、随时调整基于对教育活动过程中不同儿童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求的评价;从课程评价的角度来看,对儿童整体的评价是为了设计出适合所有儿童的基本课程,而不间断、随时随地地观察分析和评价每一个教师的所教和每一个儿童的所学是为了调整基本课程,使之更适合于每一个儿童的学习需求。

正是由于课程开发研究和课程评价研究走向结合,西方幼儿教育改革中才出现了“发展性课程”和“发展性评价”以及两者的紧密结合――“发展性课程”是基于“发展性评价”的课程,“发展性评价”促进“发展性课程”的发展。课程评价研究再也不是游离于课程开发研究之外的研究活动,而是与课程开发研究交织在一起并促进课程发展的研究活动。

三、课程开发研究与教师发展研究相结合

幼儿园课程开发研究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为西方幼儿教育研究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可以说,上世纪80年代以前,西方的幼儿教育课程研究多由课程专家在研究机构里进行,教师发展的途径不外乎职前专门学校的培训和在职返回专门学校的进修。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的早期教育课程研究形成了专家指导下的以教师为中心开发课程的新模式,教师发展的途径除了职前学习和在职进修外,增加了在专家的指导下、和专家一起、和课程一起在开发课程的过程巾得到发展――教师有了专业{匕成长的一种不同以往的新途径。

从专家的角度来讲,西方的幼儿教育课程开发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专家根据新的课程理念设计出新的课程方案或课程框架,并走向课程现场向参与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讲解课程理念,演示课程方案,即对参与课程开发研究的教师进行有关课程开发研究的整体培训;第二阶段,在教师按照新的课程方案或课程框架实施课程时,专家深入到课程实施的现场进行课程研究,并长期留在研究现场,和教师一起将新的课程方案或课程框架转化为教师具体的教育行为。课程专家是教师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他和教师“同吃同住同劳动”,“拧成一股绳”,共同开发课程;第三阶段,在课程开发告一段落后,专家应有一段时间离开课程研究现场,在课程之外客观地反观和透视课程研究的现场,进一步完善课程方案,并帮助教师进一步提升课程实践。也就是说,专家既需要在第二阶段时作为“内部人员”认同所处的情境,以便能设身处地地了解该情境中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也需要在第三阶段作为外部来客退出这个情境,去思考、分析、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对应着专家在课程开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三个阶段中的工作,教师在每一个阶段中都得到了专门化的发展:在第一阶段,教师可以近距离地向专家系统地学习一种专门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模式――这种对专门化课程理念和课程模式的系统学习在一般性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中、在书本上、在会议中、在自己的经验性的工作中都是不可能得到的,而且,教师并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带着把学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模式很快运用到实践中的任务以及困惑和问题来学习的,因此,这种学习的目的性更强,研究性更强,反思性更强;第二阶段,教师可以和原来“可望而不可及”的专家面对面地讨论课程开发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他们能够把课程理念和课程模式落实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之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反馈给专家,并和专家就这些专门问题开展现场的、情景式的讨论,请专家及时解决他们的困惑,以接受专家的指导并与专家一起将课程理念和课程模式更好地转化为实际的教育行为和儿童的发展;第三,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或“反思型”的教师。在专家离开课程研究现场之后,教师的课程研究工作不仅不能停顿下来,而且应该更好地向前推进,因为经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发展,到这个阶段教师已经成长为能够独立把课程开发和课程研究继续进行下去的具有“研究性”和“反思性”特点的教师――他们不仅能够在原有的课程理念下和课程模式中发展出新的教育行为,而且能够对课程理念和课程模式,特别是课程模式,提出建设性的改进和提升意见。

正是由于幼儿教育研究中课程开发研究和教师发展研究的结合,开发一种课程模式,成就一个(或几个)有作为的专家,带出一批研究型的教师已经成为西方幼儿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

当代西方幼儿教育研究的以上几个特点提醒我们,在当前的幼儿教育改革中,我们的幼儿教育研究应努力做到:第一,实践层面的研究应努力去寻求理论研究的支持,理论研究则应该走出“象牙塔”,为热火朝天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搭建一个又一个通向素质教育的台阶,并最终做出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实实在在的课程方案;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与幼儿园课程的评价应该紧密结合起来并逐渐走向一体化,从而使我们的课程成为基于评价的“发展性课程”,使我们的评价成为促进课程发展的“发展性评价”;幼儿园课程的开发研究应该成为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而幼儿园教师的不断发展则应该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的不断深化和幼儿园课程的不断提升。

幼儿园课程改革方案篇2

《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年)》指出,“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促进教师及管理者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如何通过项目研究与实践营造有利于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内外部环境,如何形成一些有价值的、先进的提升园长、教师团队领导力的机制与策略,为本市学前儿童幸福快乐地成长创设更为良好的环境,成为深化二期课改、推进学前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任务。

2010年4月,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正式启动。在总项目组的带领下。幼儿园研究团队历经三年,于2013年4月完成阶段研究工作。这期间,形成了《幼儿园课程图景:课程实施方案编制指南》《我们的课程领导故事》以及子项目研究成果《让评价成为教师的专业行为——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质量监察与管理的研究》《基于“思优”价值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理想课程的执着追求——幼儿园游戏课程自我完善的实践探索》等一批具有引领实践作用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作为学前教育内涵发展的一面旗帜,不仅对经历其中的项目幼儿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一批锐意改革、具有课程意识和课程领导能力的园长和教师在项目研究中获得了成长,而且项目的实施过程是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核心内涵不断深化的过程,对这一问题的反思与对规律的总结,将成为指引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未来发展方向的航标,对促进上海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项目基本概况

(一)为什么开展研究

1988年至今,上海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幼儿园课程的理念、实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然而,当我们跨入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历史发展时期,面对新形势与发展要求,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学前教育科学化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尤其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与课程管理的有效性上存在的瓶颈问题也日益凸显。如。课程编制与实施的关系问题,课程实施有效性问题,课程评价与质量监控问题,等等。由此,我们希望通过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激发基层幼儿园的活力,并借助团队的智慧解决课改中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二)如何开展研究

项目研究的关键问题是要把握好改革的方向及实现改革的路径、方式。

1.研究目标

本项目研究本着“实践导向、互动生成、模式多样、促进提升、关注特色”的指导思想,采用“研究一开发一试点一推广”的工作模式,达成如下目标:探明课程领导力的核心要素及其具体内容,设计、实施、完善校(园)长课程领导力评估方案,探索提升课程领导力的策略、方法、手段及运行机制;切实提升课程领导的意识和能力,实现课程领导从“应知”“应为”到“愿为”“能为”的转变,从而推进课程改革,提升校(园)长、教师和教研员的专业水平,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促进学生发展。

2.研究假设

在设计总体框架时,我们重点研究并厘清提升课程领导力最核心的问题,由此确立研究的假设,并将这种判断衍生到项目的总架构与子项目的行动研究中。

本项目研究对于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有如下三方面假设:第一,园长的课程领导力是影响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走向的重要因素。在规划、设计课程以及推进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吃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国家相关文件的精神,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园本化的精髓,园长的思考力、规划力成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幼儿园全体人员对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认同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关键因素。所以,课程领导力的核心是要取得全体员工包括家长的认同,并转化为一种专业自觉。第三,营造适合管理团队、教师团队发挥课程领导力的有利环境是促进课程有效实施的主要策略。

3.内容框架

该项目研究以“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理性认识与行动策略”作为整体目标。以幼儿园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四个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幼儿园“必选项目”与“自选项目”为具体内容,架构起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以提升幼儿园课程领导力。“必选项目”为“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编制与完善的研究”,包括五部分内容:课程方案编制的思考、基础性要素、实践性要素、更新与完善、案例与分析等,主要由28所市课改基地幼儿园以及市立项幼儿园承担,每所幼儿园围绕一个核心问题,从中选择一个切入点,确定重点研究主题。“自选项目”有6个子项目。每一个子项目分解为若干研究内容,经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反复推敲、遴选,又根据研究的假设,最终确定10个“自选项目”,包括“基于一日活动中保教结合操作手册编制与施行的研究”“幼儿园游戏与学习融合的实践研究”等,由10所幼儿园承担子项目的研究。

4.实施策略

为了更好地推进本课题研究的实施,达到课题预期的目标,我们具体采取了聚焦问题、点面结合、专家指导、纵向衔接(高中、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四个学段)、横向贯通(每个子课题之间横向联系)、强化过程的实施策略。

二、研究过程与实践探索

项目研究的关键是,要把握好改革方向及实现改革的路径、方式,要明确研究从哪里切入以及该如何做研究。

(一)聚焦核心问题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确立问题意识,要把全体实施者的问题意识激发出来,找准并分析阻碍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瓶颈问题。

研究始于幼儿园中的真实问题。比如,从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编制中提炼的问题是:(1)如何落实课程理念(核心价值)问题,并使之成为联系课程各要素的纽带?(2)如何使课程各要素之间保持内在的逻辑一致性?(3)如何使“政策性”文本变为“应用性”文本?(4)如何进一步彰显园本特色?(5)如何将“系统化”课程文本转化为教师的教育实践?又如,南京东路幼儿园在“社会教育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有效开发与利用研究”中提炼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家长资源流动性与幼儿园课程资源固定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周边资源通用性与幼儿园课程资源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节日活动与学习主题活动的平衡与整合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幼儿园要探索的真问题。

问题从何而来?从现状调查人手,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研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聚焦核心问题,使后续研究更有针对性。从文献资料研究中寻找理论依据和对关键概念的诠释。例如,黄浦区思南路幼儿园在项目研究中经历了三次集中性的文献研究,包括对有关儿童需要的文献进行再研究,获取了能解决“儿童需要高满足”质量观实践化的核心要素是关于儿童适应的界定,随后梳理了对本项目价值最大的文献资料,形成了关于“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的文献综述。所有项目幼儿园根据总项目组整体工作要求,均要对国内外本项目的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与分析,形成调研报告。这些为后续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明晰“研究方向”,不断调整研究内容与方法

项目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清晰、不断拨开迷雾的过程。本研究最大的难点也可谓最大的价值,就是通过某个“点”的研究,形成提升课程领导力的策略与机制。而项目幼儿园起初还是用惯性思路搞研究,比较注重项目研究的本身,没有与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建立联系。

要调整研究思路和确立与总课题相一致的研究重点并非易事。因为这意味着对原有思路的颠覆。对原有内容的调整,对已有经验的放弃。当幼儿园项目组陷入沉思、困境时,市项目组及时组织了项目研讨、交流、评价活动,尤其是中期评估,通过现场观察,查阅资料,质疑、对话、交流等环节,对各幼儿园的项目研究方向、重点及与实践的适切度等进行全方位诊断,引导幼儿园着重思考子项目与总目标之间、与幼儿园实际发展的有关目标以及重点目标之间的关系,并对目标与内容作出适度的调整,为后续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2.着眼“技术路径”,不断明确研究定位与过程

在研究过程中,要求各项目幼儿园既要有关于战略目标及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规划,又要有行进中承上启下地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技术路径的设计。一方面可以使幼儿园明确项目研究在本阶段的可操作的目标、可实现的预期目标和研究的主要路径。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聚焦,通过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呈现解决问题过程的技术路径,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厘清幼儿园项目研究与课程领导力的关系。把项目研究的目标置于幼儿园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之中进行长远考虑,厘清项目研究对于幼儿园发展的各个层面的关系。

3.伴随“过程反思”,不断跟进实践行为与策略

幼儿园和中小学不一样,园长课程管理的内容比较杂,如果缺乏思考力就容易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或者停留在问题表面。因此,在项目研究中,我们要不断思考、明晰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内涵是什么。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矛盾焦点在哪里,可以从什么角度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在哪里,等等,伴随“过程反思”,找到规律性的领导思路与领导方法,把研究内容转变成常态化、长效化的实施内容以及操作程序,进而有效地提升课程领导力。这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核心所在。

三、研究成果与成效

(一)研究成果

1.主要观点

三年来,基于问题的行动实践、项目研究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果,形成了以下基本结论:

(1)树立课程领导主体是一个包括园长、教师、家长、幼儿、社区相关人士等的共同体的理念。这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前提。

(2)园长在课程实施监控过程中的专业自省,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根本。

(3)促进教师在问题驱动下开展反思性实践,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关键。

(4)幼儿园支持系统的统筹和发展,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保障。

2.实施策略

(1)整体规划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是对幼儿在园学习时间与学习内容从课程层面进行整体规划,是国家课程方案的园本化体现。也是幼儿园文化和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的具体体现。幼儿园在课程实施方案研制过程中,采取了各个击破、重点突破、团队攻坚的策略,以加强研究和实践。研究成果《幼儿园课程图景:课程实施方案编制指南》从课程实施方案基本要素人手。描述了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编制与完善的基本方略,并以大量的幼儿园“案例报告”阐明了幼儿园课程规划与实施的课程改革的哲学。课程是幼儿潜移默化接受教育的一种途径,好的课程承载着幼儿的童年生活方式。项目幼儿园对课程的探索始终透着勃勃生机。这种生机来源于对教育规律的遵循,对幼儿成长的尊重和对未来发展的突破。

(2)瞄准幼儿园课程实施有效性:找到了游戏与学习结合的三种路径,梳理了自主游戏中的关键经验,形成了有关个别化学习材料的可玩性设计及集体教学游戏化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广的保教结合的实践成果;园长对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和引领;园长直接统领保健室与教研组,形成研究共同体,以便有策略地突破难点。

(3)运用多种手段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突出分享理念,重构幼儿园园本教研模式;以教师发展规划的动态机制来引领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构新型的研训模式,形成教师发展共同体;提炼了教师有效发展的三个定律——扎根于教师实践的需求,扎根于教师鲜活的经验,扎根于教师的实践反思。

(4)多途径保障课程实施资源开发与利用:积极争取园外资源支持,为“我”所用;在“互动、共建”中统筹规划、合理高效地利用园内资源。

(5)攻坚克难,夯实评价研究底部:借助保教质量监测平台。做实评价底部;寻找评价研究突破点;创新机制,构建幼儿发展评价运行机制。

(二)实践效果

1.实践中的变化

(1)园长课程领导力得到明显的提升。主要表现在:重视对课程计划的整体性思考与规划;正确处理课程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更全面地关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更注重细节,逐步建立促进课程建设与实施内涵发展的制度与机制。与此同时,园长的领导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氛围正向着民主、开放、沟通、合作转化。每所项目试点幼儿园都形成了具有园本特点的课程实施方案,组建并优化了课程教研团队。在园长的带领下。幼儿园课程文化正逐步形成。

(2)“教师自主发展、群体合作发展、领导服务支持”的教师发展文化初步显现。项目试点幼儿园的教师在参与项目研究过程中对课程的敏感性与课程开发意识、课程资源利用意识以及课程设计、评价能力都在发生变化。同时,教师逐渐重视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关注群体合作发展。而幼儿园管理者则以服务者的角色提供符合教师发展需要的支持。这种教师发展文化的培育,为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3)幼儿获得了更多的关注。“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是项目研究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项目研究以儿童需要为起点的实践研究历程提升了教师及家长对幼儿的关注度。

(4)研究成果对其他幼儿园产生了积极影响。我们采用开放式研究方式,在不同阶段通过展示交流等途径向全市幼儿园宣传、推广课程领导力研究成果中的重要理念与操作方式。如,在2011至2012年,市项目组在思南路幼儿园、南西幼儿园、芷江中路幼儿园、荷花池幼儿园举办了4场课程领导力项目的全市性展示,使大家既学到了项目试点幼儿园的宝贵经验,又看到了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探索过程,有效地推动了项目研究成果的及时推广。又如,市以及区县教育局结合项目的中期评估、结题评估,组织了68场展示交流活动,黄浦区教育局还组织了“幼儿园专场”,幼教界有2600余园长参加。这些举措给其他幼儿园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让同行分享了提升课程领导力方面的信息及阶段成果。项目组还围绕项目主题,形成了市级层面的研究专著和项目试点幼儿园的经验总结类书籍等,同时《文汇报》《解放日报》《上海托幼》和上海学前教育信息网等媒体还作了报道,项目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2.项目研究与管理上的突破

(1)整体研究框架明晰。提升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研究包括:必选项目——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编制与完善;自选项目——幼儿园课程实施有效性的研究、幼儿园课程质量评价机制的研究、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幼儿园教师教研团队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基本涵盖了课程领导力的所有方面,参与研究的项目试点幼儿园除了完成必选项目外,还可以根据原有基础选择一个自选项目,从中寻找一个切入点,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

(2)充分体现行动研究的特质。文献研究先行——从现状研究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制订行动计划——按照行动计划开展行动——行动中发现问题、进行反思——重新修正计划——再次实施……在不断地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中,使研究越来越接近核心问题,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研究技术路线清晰,体现了是在踏踏实实做项目,而不是“写”项目。

(3)注重机制的研究。在自选项目的研究中形成了一些相应的机制。如,体现幼儿园课程特点的、动态平衡的教师课程质量监控与管理的有效机制;幼儿发展评价运行机制;教研团队建设运行机制和相关保障机制;与课程相连接的社会资源和资源活动室的管理运行机制等。由此,保证研究成果的长效性。

(4)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创新性。项目试点幼儿园在自选项目研究过程中,都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都深入分析已有研究中的问题,寻找到突破口,进行扎实、细致的研究。如,思南路幼儿园“幼儿健康监测与干预平台”“幼儿园保教活动质量监测平台”的建立与运行等。

(5)项目管理上的优势。项目整体顶层设计先行,培训到位,对参与研究的项目试点幼儿园有指导意义;专家定点指导,使参与研究的项目试点幼儿园有依靠;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园长注重调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意团队建设、激发员工的内驱力,领导方式发生了变化。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研究人员和基层幼儿园教育实践人员三支力量的有机融合,使各个主体都能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

四、项目反思与展望

三年来,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进一步梳理与提炼已有成果,将成果转化为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利器”

研究成果要真正起到引领、辐射作用,还需要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梳理、提炼项目研究中可视化的研究路径及普适性、可操作性、具有指导性的经验。不仅要有理论性研究成果,还应有可推广的操作性研究成果,为全市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提供经验,使更多幼儿园从中获益。

(二)进一步深化实践研究。使研究变为“常态”,走向“自觉”

本项目研究虽获得了实质性进展,但由于研究过程还不够从容,获得的经验还略显粗糙,很多经验还需经过实践验证其科学性。同时,对已梳理的经验需要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进一步贯彻与落实,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促进课程领导力持续提升的管理制度、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以不断推进项目研究常态化,形成自主的、自觉的课程文化。

(三)进一步优化区间联动,让优质成果引领学前教育内涵发展

项目研究的后期推进需要市和区级行政部门辅助,整体设计和组织好部分研究成果的推广工作。让一部分优质成果走进各个层面的幼儿园,使之成为促进学前教育内涵发展的机制与方略,在推广过程中一些研究成果也可以获得进一步的验证与完善。同时,要借助行政力量为课程领导力造势。进一步确立课程领导力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辅之以相应的考核制度。

幼儿园课程改革方案篇3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 课程改革 园本课程

幼儿园课程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迄今仍在热热闹闹地进行。在这20多年间,幼儿园课程从观念到模式到教师与幼儿的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有值得我们肯定的。例如,教学过程中幼儿地位的提升,强调课程的发展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幼儿的自主性和课程的多元化,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关注等。但同时,随着改革也带来一些弊端。所以,若要改革,必须谨慎地把握尺度,而不能盲目地去追求和推行所谓理想中的东西。幼儿园课程改革正是如此。

今天,当我们总结和反思这场改革时,会发现诸多问题,有的甚至是比较严重的问题。

一、幼儿园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变

这是课程改革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不明确这个问题,课改即陷入盲目。

幼儿园课程改革是一件很严肃的事,而不是一场随意的儿戏。因为有什么样的课程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儿童,并会影响其一生。我们认为,课程改革并不只是课程的简单更替,它实际上还是与课程关系密切的人们的知识观、教育观以及儿童观的变革。因此,对课程改革的反思首先意味着对这三者的反思。陈鹤琴早在解放前就提出了“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课程要充分考虑孩子的需求,顺应儿童的发展,要有效地将儿童发展纳入合乎社会需求的轨道,但“以儿童为中心”不是所谓最准确的理念,教育、课程不能只讲儿童,否则教师会越教越糊涂。如今,关于教师到底“要不要教?为什么要教?教什么?怎么教?”这样最基本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令不少老师左右为难的事情,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审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初衷。

二、课改改什么

我们幼儿园的课程一直没有停止过改革的脚步。从以前的综合课程改革,到今天的主题网络、项目教学、适应性发展课程,国外引进的建构主义、瑞吉欧教育,历史悠久的蒙式教育等,种类繁多,热闹非凡。大家都力图将先进理念运用到幼儿教育的实践中,但从根本上讲,先进理念是否真正存在?课程更讲究在实践中行得通,而且有效。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托宾(tobin)在他的《从民族志研究视角看学前教育的质量》一文中提出:“许多美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很高兴在中国的幼儿园中推广建构主义、活动区角、自我表达、方案教学。但作为一个教育人类学者,我担心这些教学法将如何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之中,以及在贯彻这些方法时,如何考虑中国社会本土的实际情况。”邓小平曾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行不通,再好的理论也没用。因此,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以尊重本土文化的方式来展开变革。因为脱离文化背景的幼儿园课程只是“海市蜃楼”。

三、如何建立幼儿园园本课程

如今,不少幼儿园都在做同一件事情,那就是建立园本课程。从园长到老师,上下一致地要创编与别人不一样的课程,设计“原创”的教育活动。但要建立园本课程并非易事。华东师大的博士生导师朱家雄教授认为,从南到北,他几乎没见过成功的例子,而且越来越看不懂幼儿园在做什么。我们应该要学会用最省力、最有效的方法去做好一件事,这时不妨“拿来主义”。当然,我们还需要一双善于识别的“慧眼”。我们那些忙碌的园长和老师是否明白什么是幼儿园课程?是否明白应如何设计和编制课程?是否具备相当的资历?是否具备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勇气与能力?

此外,在园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园长、老师要敢于坚持自己的东西,不要因为专家头上的光环而迷失了自我。因为经常有机会到幼儿园观摩评比各种教学比赛,从本人的观察和经验来说,我认为,“专家”的观点不一定对。因为,正如前文所说,幼儿园课程要从本园的实际出发,最了解本园实际情况的是谁?难道不是本园的园长和老师吗?然而,我发现,因为本身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就很迷茫,很多幼儿园喜欢从专家那里听到“振聋发聩”的声音,专家的意见被当作“指路明灯”。不少专家也喜欢对幼儿园所做的各种日常工作和尝试“大胆建言”,哪怕自己看到的仅仅是一个活动,哪怕自己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当意见来自于园外,当研究中小学教育的人来评幼儿园的课,当在大学教普通心理学的老师或是搞理论研究的人评一个幼儿园的活动时,我们是不是能以平等的姿态多作一些说明,与专家多作探讨。专家从各自的视角提出意见,不管这意见提得如何,这本无可厚非。关键在于我们应如何对待这些意见,接下来又该如何继续我们的工作。

四、如何实现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整合

一节好的课,本身就是一节整合课,而教师刻意地去拼凑,结果呈现给我们的往往只是一个大拼盘。我们常常发现,幼儿园的综合活动在“综合”的名义下,成为了一个无所不能容的大容器。教师把与主题相关的内容都往容器里装,让幼儿又唱又跳,又画又读,这本无可厚非。但关键是教师应找到知识、内容的内在联系,找准衔接点,使幼儿的学习活动顺理成章、一气呵成。

五、教师的专业成长重点放在哪

国内外教改的经验告诉我们,教改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而教师的专业成长恰恰是当前幼儿园课改的瓶颈。

教师应当将主要的精力、时间用在与幼儿有意义的互动之中,使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有意义。而现在,很多幼儿园的教师在忙于创造自己的园本课程,忙于搞科研,忙于做文案工作,这些占用教师太多时间的工作是否有价值,这是我们必须权衡的。同时,我们也要承认,一个人的精力十分有限,如果因为做这些事,弱化了教师对自己日常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思考,将会得不偿失。例如,幼儿园英语班的老师难道不应该把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作为首要任务吗?我所熟悉的一个孩子,从上小班以后,回到家里经常嘴里叽里咕噜地念念有词。起初,我以为是小孩子的把戏,不太在意,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在说英语,然后,我就认为是这个孩子口齿不清的问题。然而,当我有机会到他的班上参加英语汇报课以后,我才发现,令我更加担心的事实——老师就是这么念的。当时,就有不少家长私下议论,如果可以选择,宁可这个老师以后只教汉语。以上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课程改革是一件必须认真对待的事情,是需要负社会责任的事情。因为要对幼儿负责,所以不能抱“错了就推倒重来”的态度。但愿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我们不再迷茫,我们更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正在做什么以及即将做什么。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发展和编制幼儿园课程的社会责任.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6,(10).

[2]朱家雄.给幼儿园教师“松绑”再议.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6,(7).

幼儿园课程改革方案篇4

1995年,原国家教委又根据新的形势对幼教及幼师改革发展的需要制订了新的三年制幼师教学方案。即《三年制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试行)》,该方案对培养规格首次做出了十分详细的规定。培养目标的表述改变为培养幼儿园教师。规格涉及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及基本能力,身心素质三大方面。这些规格体现了新时期对幼儿教师所具备素质的全面要求,有利于指导幼师的教育教学活动。

课程设置也比以前有很大调整。该方案规定课程设置由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和课外活动四部分组成有机的整体,各部分课程的比例分别为65%、15%、10%、10%。这一方案最突出的变化是:(1)确定选修课在课程中的地位,丰富了幼师课程的结构。方案规定选修课一般应开设文化知识、教育理论、艺术、体育、劳技、外语等类课程,各校可自行决定。(2)课外活动也成为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3)在必修课程中也有十分重要的变化:教育类课程过去的“三学六法”改为“幼儿卫生保育教程”、“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概论”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四门课程。其中“六法”综合为一门课,变化最大。这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幼儿园教育由过去的分科教学逐步过渡到综合教育;人们对幼儿园课程的概念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及90年代以来我国在幼儿课程理论方面的建设都要求幼师培养的人才能适应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

但是,笔者认为六法课整合为一门课的实践效果很差。“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的设置是必要的,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前完全没有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基本知识,这门课程的内容被架空。这门课程应是原“六法课”基础之上的统整性课程。靠这一门课来完成原来六法课的内容是极其困难的。

二、对旧时代的幼儿师范教育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改造旧教育的目的,教育部于1952年7月首次制订了独立幼师的教学计划。幼师学制三年,所设课程有:语言及语言教学法、数学(代数、几何、三角)及计算教学法、物理、化学、地理、历史、达尔文主义理论基础、政治、幼儿心理、幼儿教育、幼儿卫生及生活管理、认识环境教学法、体育及教学法、音乐及教学法、美工及教学法、参观实习。所有课程均为必修。这一计划最大的特点是各科教学法由各科教员担任,分别结合本学科及幼儿教育实际需要进行教学。1953年7月,教育部又对该计划进行了修订,减少了化学、三角、时事政策的课时,增加了几何、物理、人体解剖生理学、幼儿教育等课程及课时,总课时减少28节。1956年教育部正式颁发《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针对1953年的教学计划存的问题进行了调整,主要表现在:(1)将部分教法课与文化课分离。(2)增加“植物学”和“动物学”等科,取消“计算教学法”“生活管理”和“世界近代史”三科。(3)“认识环境教学法”改为“认识自然教学法”。其中认识社会部分通过语言教学来完成。(4)减少了数学、物理学科等科的教学时数,增加了幼儿教育学、语言教学法、教育实习等的教学时数。(5)增加钢琴选修科。至此,幼儿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有:语文(汉语、文学及儿童文学)、数学(代数、几何)、物理学、化学及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达尔文主义基础、地理(自然地理、中国地理、外国地理)、中国历史、政治(社会科学常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语言教学法、认识自然教学法、体育及体育教学法(体育、幼儿园活动性游戏体操及其教学法)、音乐及音乐教学法、绘画手工及绘画手工教学法、教育实习。教育部规定该教学计划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要求各幼儿师范学校必须努力贯彻执行。

从此,政府关于幼儿师范学校的课程计划的规定,与各幼儿师范学校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了。这与解放前官方幼师课程计划对幼教师训机构影响不大,到有很大的区别。这有利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中等幼儿师范教育的统一管理和指导。

三、幼儿教师培养探索

幼师到底设置哪些课程是由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幼儿教师决定的。长期以来,我们缺乏对幼师培养目标的深入研究,导致课程设置的变化总是比较盲目。研究这一问题就是为幼师课程设置的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培养目标将极大地影响幼儿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各类课程的比重。由于我们的目标不明确,培养学生缺乏针对性和重点,导致许多幼师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还需较长时间才能胜任工作。笔者以为专业化的幼儿教师应该是热爱儿童,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有很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善于学习和钻研,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机智的人。其中教师是否具有教育教学机智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吸取历史的经验,幼师的课程设置应能突出培养幼师生教育能力的课程,这可以使幼师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幼儿教育改革的需要。

长期以来,在幼师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平衡文化基础类课程与教育类课程在幼师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始终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应该说两类课程对幼儿教师的培养来说都是重要的。但教育类课程更加体现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因此教育类课程应该成为幼师课程体系的核心。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应该加大,而不是减少。为了保证幼师生的文化水平,可采取招收初中毕业生,但延长学制的做法;也可招收高中毕业生。这都预示着中等幼儿师范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文化基础类课程的开设应考虑如何适应幼教实际需要的问题,应从幼教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文化课门类及教学内容。

艺体技能课历来受到重视。幼师生具备较强的艺体技能是十分必要的。但单纯的艺体技能训练,不结合幼教实际需要是不可取的。笔者以为对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艺体能力发展的特点促进幼儿在艺体领域的发展比教师自身的艺体技能水平更为重要。因为学前阶段并不是培养专门人才的阶段,而是培养幼儿对艺体活动的兴趣和艺术想像力的阶段。教师自身的艺体技能的高低并不能决定幼儿在该领域的发展。教师的艺体教育技巧才是最影响幼儿在该领域的发展的直接因素。因此不应过分强化艺体技能类课程。

新中国成立前,各幼教师训机构普遍采取边学习边实践的方式培养幼师生。笔者以为这是比较可取的。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幼师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其学习专业理论的兴趣,及早培养其热爱儿童的品质。但新中国成立以后,幼师课程一般将见习、实习都安排在二、三年级。1995年的幼师课程计划中才规定一年级也设一周的教育实践课。从总的趋势看教育实践时间提早了,课时增加了。但这与边学习、边实践的方式仍有一定差距,仍有理论脱离实践的可能。笔者认为,幼师一、二年级的教育实践课程应更分散一些,应考虑各门课程的学习如何与教育实践结合。当然,要借鉴新中国成立前的模式,实践基地的规划、建设将是十分重要的。实践基地的工作如何与幼师的工作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幼儿师范学校传统的教学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很适应,急需进行改革。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对幼儿师范教育改革探索有重要意义。

幼儿园课程改革方案篇5

[关键词] 幼儿园;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213-1

一、20世纪20、30年代我国幼儿园课程状况

我国第一所官办幼儿教育机构是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总督张之洞创办。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将幼儿教育机构命名为“蒙养院”。同年我国第一份幼儿园管理的章程《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对幼儿的保育、教育以及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基本上都是抄袭模仿日本的。具体来说“蒙养院”中的“日式课程”如下:行仪、日语、手技、唱歌、训话、游戏;行祷告礼仪、唱赞美诗、听宗教故事等。还有的幼儿园利用福禄贝尔的“恩物”来开展游戏,用蒙台梭利的“教具”进行感官训练。总之,清末民初我国幼儿园课程基本都是将国外的幼儿园课程拿来就用,没有统一标准。

1919年后,在杜威思想的影响下,陈鹤琴等人提出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呼吁教育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此时期的主要成果是:1932年颁布了《幼稚园课程标准》;陈鹤琴、张宗麟等人创立了我国自己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单元教学”。此次改革把中国幼儿园课程带上了正规化、科学化的道路,唯一的不足是课程模式单一,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

二、20世纪50年代我国幼儿园课程状况

20世纪50年代我国幼儿园课程以分科课程为主,它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主要特点有:知识的系统性强,逻辑严密;有各自学科的独立体系;学术性强;由浅入深;课程种类多等。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要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1952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其中对幼儿园课程内容作了详细的制定,幼儿园课程大体分为6学科:体育(卫生习惯、体操、游戏、舞蹈、律动等);语言(谈话、讲故事、歌谣、谜语);认识环境(日常生活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图画和手工(图画、纸工、泥工、其他材料作业等);音乐(唱歌、表情唱歌、听音乐、乐器表演);计算(认识数目、心算、度量)。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上采用了苏联的分科教学模式,禁止了陈鹤琴等人创立的单元教学。

三、20世纪80年代我国幼儿园课程状况

1983年赵寄石率先研发的“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拉开了80年代全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综合课程又称为“广域课程”、或“统合课程”等,它的根本目的是克服分科课程过细的缺点。它采取合并分科学科的方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80年代的幼儿园综合课程是在《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中制定的六门学科的基础上考虑到各个学科的联系性、整体性和重叠性等问题,重新制定的课程方案。综合课程的“综合”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时间三个方面,教学内容: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在一个大的主题范围内,尽可能将相关内容融入进来,当然这种综合绝不是勉强的;教学过程:就是把感情、认知、行为、能力的培养相互结合统一到教育过程中;教学时间:把一周的课程活动安排组成连续的教学活动。总之,80年代幼儿园综合课程的特点是:联系性、整体性、集中性。

四、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幼儿园课程状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进入了百花齐放的多元化阶段,幼儿园教育实践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姿态,出现了幼儿园目标与活动课程、幼儿园游戏课程、幼儿园“生活、学校、做人”课程、幼儿园“生存”课程、学前创造教育课程、蒙台梭利课程、瑞吉欧方案教学、多元智能课程等多种课程模式。幼儿园课程应指幼儿园的全部活动与经验,它不仅是上课(还应包括日常生活和游戏,偶发的、随机的、非正规的教育活动和环境材料,师往、言传身教、活动气氛等隐性课程)幼儿园课程是关于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一个系统:观察研究幼儿,确定教育目标开始,再围绕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创设教育环境,提供活动材料,指导活动课程而最终实现目标,促进幼儿发展的全过程。幼儿园“生存”课程是以幼儿的身心发展之客观规律为基础,运用各种定量与定性的实践研究,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从幼儿的兴趣、动机和需要出发,通过创设和提供各种有效和适宜幼儿生理与心理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特点的教育环境、教育活动、教育方法、促进幼儿身心整体、和谐、健康、自主发展,并为幼儿现在及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有益的指导与帮助。多元智能课程是以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这一教育理论将人的智能分为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每一个人的智能组合是不同的,通过教育可以发现孩子的优势智能。多元智能课程就是以此为基础,设计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和模式,挖掘孩子的潜能,培养其个性发展,从而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富有个性的、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参考文献:

[1]蔡红梅.20世纪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J].南京小庄学院学报,2005,(3).

[2]熊焰.新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述评[M].课程・教材・教法,1995,(5).

幼儿园课程改革方案篇6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改造旧教育的目的,教育部于1952年7月首次制订了独立幼师的教学计划。幼师学制三年,所设课程有:语言及语言教学法、数学(代数、几何、三角)及计算教学法、物理、化学、地理、历史、达尔文主义理论基础、政治、幼儿心理、幼儿教育、幼儿卫生及生活管理、认识环境教学法、体育及教学法、音乐及教学法、美工及教学法、参观实习。所有课程均为必修。这一计划最大的特点是各科教学法由各科教员担任,分别结合本学科及幼儿教育实际需要进行教学。1953年7月,教育部又对该计划进行了修订,减少了化学、三角、时事政策的课时,增加了几何、物理、人体解剖生理学、幼儿教育等课程及课时,总课时减少28节。1956年教育部正式颁发《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针对1953年的教学计划存的问题进行了调整,主要表现在:(1)将部分教法课与文化课分离。(2)增加“植物学”和“动物学”等科,取消“计算教学法”“生活管理”和“世界近代史”三科。(3)“认识环境教学法”改为“认识自然教学法”。其中认识社会部分通过语言教学来完成。(4)减少了数学、物理学科等科的教学时数,增加了幼儿教育学、语言教学法、教育实习等的教学时数。(5)增加钢琴选修科。至此,幼儿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有:语文(汉语、文学及儿童文学)、数学(代数、几何)、物理学、化学及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达尔文主义基础、地理(自然地理、中国地理、外国地理)、中国历史、政治(社会科学常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语言教学法、认识自然教学法、体育及体育教学法(体育、幼儿园活动性游戏体操及其教学法)、音乐及音乐教学法、绘画手工及绘画手工教学法、教育实习。教育部规定该教学计划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要求各幼儿师范学校必须努力贯彻执行。

从此,政府关于幼儿师范学校的课程计划的规定,与各幼儿师范学校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了。这与解放前官方幼师课程计划对幼教师训机构影响不大,到有很大的区别。这有利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中等幼儿师范教育的统一管理和指导。

二、幼儿师范的改革实践

1995年,原国家教委又根据新的形势对幼教及幼师改革发展的需要制订了新的三年制幼师教学方案。即《三年制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试行)》,该方案对培养规格首次做出了十分详细的规定。培养目标的表述改变为培养幼儿园教师。规格涉及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及基本能力,身心素质三大方面。这些规格体现了新时期对幼儿教师所具备素质的全面要求,有利于指导幼师的教育教学活动。

课程设置也比以前有很大调整。该方案规定课程设置由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和课外活动四部分组成有机的整体,各部分课程的比例分别为65%、15%、10%、10%。这一方案最突出的变化是:(1)确定选修课在课程中的地位,丰富了幼师课程的结构。方案规定选修课一般应开设文化知识、教育理论、艺术、体育、劳技、外语等类课程,各校可自行决定。(2)课外活动也成为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3)在必修课程中也有十分重要的变化:教育类课程过去的“三学六法”改为“幼儿卫生保育教程”、“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概论”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四门课程。其中“六法”综合为一门课,变化最大。这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幼儿园教育由过去的分科教学逐步过渡到综合教育;人们对幼儿园课程的概念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及90年代以来我国在幼儿课程理论方面的建设都要求幼师培养的人才能适应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

但是,笔者认为六法课整合为一门课的实践效果很差。“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的设置是必要的,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前完全没有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基本知识,这门课程的内容被架空。这门课程应是原“六法课”基础之上的统整性课程。靠这一门课来完成原来六法课的内容是极其困难的。

三、幼儿教师培养探索

幼师到底设置哪些课程是由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幼儿教师决定的。长期以来,我们缺乏对幼师培养目标的深入研究,导致课程设置的变化总是比较盲目。研究这一问题就是为幼师课程设置的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培养目标将极大地影响幼儿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各类课程的比重。由于我们的目标不明确,培养学生缺乏针对性和重点,导致许多幼师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还需较长时间才能胜任工作。笔者以为专业化的幼儿教师应该是热爱儿童,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有很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善于学习和钻研,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机智的人。其中教师是否具有教育教学机智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吸取历史的经验,幼师的课程设置应能突出培养幼师生教育能力的课程,这可以使幼师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幼儿教育改革的需要。

长期以来,在幼师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平衡文化基础类课程与教育类课程在幼师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始终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应该说两类课程对幼儿教师的培养来说都是重要的。但教育类课程更加体现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因此教育类课程应该成为幼师课程体系的核心。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应该加大,而不是减少。为了保证幼师生的文化水平,可采取招收初中毕业生,但延长学制的做法;也可招收高中毕业生。这都预示着中等幼儿师范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文化基础类课程的开设应考虑如何适应幼教实际需要的问题,应从幼教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文化课门类及教学内容。

艺体技能课历来受到重视。幼师生具备较强的艺体技能是十分必要的。但单纯的艺体技能训练,不结合幼教实际需要是不可取的。笔者以为对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艺体能力发展的特点促进幼儿在艺体领域的发展比教师自身的艺体技能水平更为重要。因为学前阶段并不是培养专门人才的阶段,而是培养幼儿对艺体活动的兴趣和艺术想像力的阶段。教师自身的艺体技能的高低并不能决定幼儿在该领域的发展。教师的艺体教育技巧才是最影响幼儿在该领域的发展的直接因素。因此不应过分强化艺体技能类课程。

新中国成立前,各幼教师训机构普遍采取边学习边实践的方式培养幼师生。笔者以为这是比较可取的。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幼师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其学习专业理论的兴趣,及早培养其热爱儿童的品质。但新中国成立以后,幼师课程一般将见习、实习都安排在

二、三年级。1995年的幼师课程计划中才规定一年级也设一周的教育实践课。从总的趋势看教育实践时间提早了,课时增加了。但这与边学习、边实践的方式仍有一定差距,仍有理论脱离实践的可能。笔者认为,幼师

幼儿园课程改革方案篇7

一、工作思路

本学期的幼儿教育教科研工作将继续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园本教研为抓手,以提高保教质量和教师素质为重点,积极开拓创新,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提高主题活动课程的实施水平,全面推行幼儿园发展性评价。加快幼儿园特色文化建设,着力打造我市的名师和名园。以园本教研为平台,充分挖掘本土资源,构建具有本地本园特色的园本课程。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在“存精、吸纳、创新”的课程研究原则下,稳步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各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学习实效

教育理念引领着教师的教育行为,深化课程改革要求需不断充实自己的教育理论。各幼儿园要继续深入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学习相关的课程理论,要引导教师深刻领会《纲要》的理念,使理念逐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切实改善教师“教”与幼儿“学”的方式,有效推进我市幼儿教育课程改革。

构建园本化的课程实施体系。教师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儿童,依据教材还要拓展素材,就地利用环境资源,根据教育情景和幼儿的具体情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有效实施素质教育。

本学期,为有效促进各幼儿园开展理论学习与专题研讨活动,我市将首先在省示范幼儿园中举行园长专题性的学术沙龙,然后逐层推进,引导教师积极有效地学习研讨,逐步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幼儿教育的学习型群体。

二、深化课程改革,注重园本教研

幼儿园要合理制定课程计划,各班要认真编排好全市统一使用的“常州市幼儿园各班一周逐日活动计划表”,主题统领,领域渗透,预成和生成有机结合。幼儿园以省编《综合活动课程》为主,先在年级组内商讨、制定初步的计划,对于个别主题内容可以进行适当的增减,以合理地安排五大领域内容,保持课程的平衡性。

集体备课是提升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幼儿园可在小、中、大三个年级教研组基础上,按实施教学的单双周时间,划分出备课组,每个备课组在自己实施教学前一周集中进行集体备课。为了更好地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协作性,可采用轮值制的方法,群策群力地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备课组可自行组织一些小型的学习活动,在制订教学目标、提供与教学相关的材料、组织教学过程等方面要多思考,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仔细的剖析,明确“真实、自然、简单”是一堂好课最基本的要求并为之而努力。

本学期,常州市教研室将首次组织开展“常州市幼儿园园本教研先进园评比”。各幼儿园要积极开展园本教研活动,不断突破、解决教研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让园本教研活动朴实、有效,并注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为参评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三、强化常规管理,提高保教质量

各幼儿园要抓好一日常规活动的开展,幼儿园的一日活动都是课程,现在的教育已经逐步从几十分钟的集体教学活动拓展或延伸到了游戏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及生活活动中去。每一位教师都要注重环境的创设,要深入挖掘游戏的教育内涵,把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探索主题背景下幼儿游戏的有效开展,在制订游戏计划、创设游戏环境、投放游戏材料、参与游戏指导以及开展游戏后的反思调整等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现有水平,关注幼儿的发展差异,引导幼儿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材料、大胆友好地交往,促进幼儿社会化、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积极发挥示范幅射的作用,每学年要组织专题性的对外开放研究性活动,开放活动可形式多样,鼓励开放与课题研究和本园课程实施相关的科研活动、游戏活动、特色活动等,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

要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教学视导和指导,引领民办幼儿园学习、贯彻《规程》和《纲要》,加强课程管理,及时制订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教学研究计划和幼儿活动计划;及时反映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师的教学需求;及时研究幼儿的实际情况,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科学地实施幼儿园课程。

四、打造幼师队伍,促进专业成长

幼儿园发展离不开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各园要积极开展园本研训,营造良好的师资培养、培训、提高的激励机制与环境氛围,为教师积极参与教研创设良好的平台,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理论水平及教育教学能力。指导教师制订个人成长计划,尝试进行教师档案袋评价。要求3年以内的青年教师每周撰写一个教育小故事,其他教师每月撰写两个教学反思或教育小故事,一个主题活动后要有一次对主题课程实施的总反思,在校园网上或业务活动时交流。幼儿园正、副园长每学期每人听本园教师的教学活动(包括游戏)不少于20个和30个。

积极探索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途径、内容和方法,培养一批骨干力量,加强对家庭和社区科学育儿工作的指导。分三年建立0——3岁亲子早教活动基地3个,组织开展0——3岁亲子早教开放活动,初步形成0——6岁托幼一体化教育格局。

要强化科研意识,切实提高各幼儿园的科研能力,省示范性幼儿园必须有品牌(主打、特色)课题,重视课题的申报立项、开题论证、过程研究、中期评估和结题鉴定工作。各幼儿园要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健全课题研究制度,注重过程管理,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加强对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三、日程安排

三月份:

1、各幼儿园园长会议。

2、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园长专题性学术沙龙活动。

四月份:

1、幼儿园市级开放活动。

2、组织参加“常州市幼儿园课题研究专题研讨会”。

3、幼儿园一日教育教学常规调研。

4、组织幼儿园教师教材培训。

5、园长优秀课片级评比。(二十五日前上报至教研室)

五月份:

1、园长优秀课市级评比。

2、省示范实验性幼儿园市级开放活动。

3、“做中学”项目学校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探究活动展示。(鸣柯巷幼儿园)

六月份:

1、幼儿文娱汇演。

2、省示范实验性幼儿园市级开放活动。

3、组织开展“常州市幼儿园园本教研先进园”评比。

4、幼儿园“主题性”游戏方案评比。

5、对幼儿园实施教师教育工作评价与幼儿发展性评价的情况进行调研。

七月份:

幼儿园课程改革方案篇8

关键词 幼儿园课程 不合理现状 课程结构 有效管理

多年来,幼儿园课程改革已经为幼儿园提供了丰富的课程经验和课程资源。我园在尝试改革本园课程结构和内容的过程中,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寻找我园课程设置不合理因素及原因,适应当今时代要求,开设环保课程、生成课程等,整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课程结构雏形。

一、审视本园课程设置不合理现状的原因

我园以省编综合课程为主,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整合《纲要》中的五大领域,注重综合性、生活性和趣味性,将主题活动与生活活动、环境创设融为一体。但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及时总结课程实施成果做得还不够。他们认为课程的设置是专家的事,他们只是一个课程或计划的执行者。至于课程是否真正适合他们的教育对象,他们不十分关注。因此出现了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影响了教育效果。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拿来”的东西太多,幼儿园缺乏系统的课程规划,没有真正结合本园的办园思想和幼儿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整合,因此课程设计缺少本园的个性。

二、规划本园发展愿景和有效的课程结构

一所幼儿园是否真正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取决于它的目标定位。幼儿园的发展规划依赖于园长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我园的办园目标是“建构真、善、美的正规园”,培养目标是“用爱和美培育儿童”,特色目标是“艺术引领,全面发展,塑造未来”。这是全园教职员工对本园发展的共同愿望和设想,而课程设置则是实现这一发展前景的具体步骤。

我们立足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目标定位,对幼儿园多年来所积累的课程经验、资源、理念进行了系统的整合研究,逐步形成了适合幼儿发展需要的课程运作系统和管理方案。我们的课程内容包括:

1.主题课程:选择省编教材或其他教材中适合我园活动主题的,对具体活动方案进行筛选,保留孩子感兴趣的优秀活动,去除不适合本园幼儿学习的内容,增加适合本园孩子的活动内容,并且把一些本园课题研究成果融入到主题课程中,吸收一些当今先进的课程活动方案,注重课程的整合性。

2.环保课程:每学期结合各年龄段幼儿特点制订适合孩子学习的环保课程,让孩子从小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小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这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孩子终生受用的良好课程。

3.特色课程:每个班级根据教师的特长和孩子的兴趣,确立适合本年级的特色课程,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特色活动,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

4.游戏课程:注重区域环境的开发和利用,让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5.生成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给教师一些弹性课程时间,当发现幼儿真正感兴趣而且较有教育价值的事物时,就大胆打破原来的课程活动计划,调整教育活动内容,让课程真正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活课程”。

6.研究课程: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有效性,我们打破以前每个班级一个子课题的局面,把同年级的教师分成两组,进行两个子课题的研究,同课题的教师在制订计划时反复讨论,确立课题研究的内容。在实施的过程中,发挥集体力量,大家一起出谋划策制订活动方案,在执行方案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记录自己的研究历程,这样教师们在互相碰撞的过程中获得了研究能力的发展,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提高。

三、加强课程实施有效管理,探索幼儿园园本化课程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管理者在增强幼儿园硬件资源配置的同时,要加强幼儿园软件资源的建设。社区、家庭等一切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都是可利用资源。为了使这些资源能充分地利用在课程设计中,幼儿园管理者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和力量,使之为幼儿园教育服务。幼儿园课程管理者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

幼儿园课程管理者要加强幼儿园课程计划实施的执行力度,加强听课、评析、反思等资料的检查和反馈。一个年龄段课程实施结束后要及时组织教师交流本学期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得与失。好的经验和方法及时总结,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失败的教训进行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调整改进的措施。每个教师将所有资料按规定的要求整理成主题课程文本资料,供其他年级组参考和创造性使用。当教师重新进入一个新的年龄段的幼儿教学中,不需要重新制定教学计划,只要把本园实施过的计划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进行少量的调整就可以实施了,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关注孩子的成长。

通过实践与反思、继承与发展,教师成为本园课程改革的主力军。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他们的有效劳动推动了幼儿园的课程发展。幼儿园构建具有本园特色的园本化课程初见成效。

上一篇:土地征用法律法规范文 下一篇:供销社改革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