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成效评估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26 10:09:03

改革成效评估方案

改革成效评估方案篇1

关键词:政府绩效评估;效率;质量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进行了行政改革运动,改革具有广泛性、全面性和激进性等特点,被称为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先驱。本文试图通过对英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历程加以分析,总结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当前进行的政府绩效评估谈几点启示。

一、英国政府绩效评估背景分析

英国政府绩效评估是在西方国家即将开展大规模行政改革运动的背景下推行的。

1.严重的政府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为全面评估传统的政府管理提出迫切需要。为克服危机就必须对传统政府管理进行全面评估,然后在绩效评估的基础上根据现实需要推行行政改革,使改革具有针对性、目的性。政府绩效评估是英国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其改革的立足点和助推器。

2.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为政府绩效评估奠定理论基础。两大主要理论推动现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运动:公共选择理论和管理主义。其中,管理主义的盛行对政府采取绩效评估管理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为英国在行政改革中推行政府绩效评估奠定了强大的理论基础。

3.撒切尔主义公共管理新思维的强大的政治支持。撒切尔夫人上台执政,撒切尔主义长期成为英国行政改革的指导思想。撒切尔主义主张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技术和方法来对行政管理进行革命性的改革,绩效评估运用到政府管理得到了强大的政治支持。

4.私营企业绩效管理示范效应。私营企业的革新精神和改革成果对政府和公共部门形成改革压力,对公共部门改革起到了示范和借鉴作用,为在政府管理中运用绩效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目标管理提供了强大的示范效应。

5.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其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计算机处理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样化的数学模型的出现和运用,为政府在绩效管理中质的量化、信息搜集、目标的确立和分析等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分析,英国在行政改革中推行政府绩效评估才有了动力、支持和保障。

二、英国政府绩效评估实践的回顾

英国政府绩效评估实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上世纪80年代,绩效评估的主体内容是以经济、效率为中心,以解决财政危机为主要目标;第二阶段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主体内容调整为以质量和公共服务为中心的绩效评估行政改革。

第一阶段主要包括雷纳评审、部长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管理新方案。雷纳评审是对政府部门工作特定方面的调查、研究、审视和评价活动,其目的是提高组织的经济和效率水平。部长管理信息系统是融合目标管理、绩效评估等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而设计的信息搜集和处理系统,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财务管理新方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绩效评估,提倡发展绩效示标和测量手段,要求政府各部门树立浓厚的"绩效意识"。财务管理新方案被称为英国80年代政府部门管理改革的总蓝图。

第二阶段主要包括下一步行动方案、公民运动和竞争求质量运动。它们构成了90年代英国行政改革和公共管理改革的总框架,政府绩效评估也贯穿其中。下一步行动方案的一项重要建议和行动计划就是设立执行机构,主管部长通过框架文件、业务计划、适度控制、基准比较等对执行机构及执行经理进行绩效控制。公民运动是在长期的政府改革运动坚持以经济和效率为中心作为绩效评估主体内容。竞争求质量运动追求三个目标:确保政策制定的高度协调和具有战略性;以公共服务的使用者而非提供者为中心,确保公共服务更符合公民的需要;确保公共服务提供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三、英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特点

1.评估的侧重点从经济、效率到效益、质量。虽然改革在经济和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同时另一个问题也开始变得日益突出,即如果保守党政府的行政改革继续以经济和效率为重点,必然受到牺牲质量和公共服务来追求开支节省的指责。为此,英国的行政改革的侧重点从经济、效率向质量、公共服务转移。

2.评估主体从公共组织扩展到社会公众。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顾客导向、质量为本日渐成为英国行政改革的主题,政府绩效评估也由以政府为中心转变为以服务对象为中心,评估主体由公共组织扩展到社会公众。

3.评估主题从评判到发展。为了对组织有实际利益,绩效评估逐渐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并不只是为了评估而评估,也是为了评估者和作为整体的组织。因此,绩效不仅仅是一个指导和控制的程序,更是一种学习的程序。

4.评估的价值标准多元化。英国审计委员会将"经济"、"效率"、"效益"的"3E"标准纳入到绩效审计框架中,并运用于地方政府以及国家健康服务的管理实践中。实际上,"3E"是一种包含了不同价值观点的标准体系,它反映了公共组织目标的多元化。

5.评估被纳入绩效管理体系20 世纪80年代后期绩效评估逐渐被纳入绩效管理的框架中,并被视为绩效管理概念中的中心因素,是绩效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反映了绩效目标与实现结果的有关信息,为以提高公共组织整体绩效水平的其他绩效管理技术的运用提供了依据。

四、英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启示

英国政府绩效评估在世界行政改革史上写下了浓重一笔,对我国行政管理现代化改革,提升行政效率和效益具有重要启示:

1.加强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研究。从英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来看,政府绩效评估是行政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科学化、制度化的绩效评估是行政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因此,要加强理论研究,学习和借鉴英国绩效评估的经验和理论成果,以理论作为我国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的立足点。

2.要把政府绩效管理纳入到行政管理改革中。英国行政改革实践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大力推行政府绩效评估,成立专门机构实施绩效评估。因此,在我国的行政改革中,应把政府机关绩效管理作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来进行。

3.在开展政府绩效评估中要充分认识绩效管理的双重功能。从英国政府绩效评估的主体内容侧重点的转变可以看出,政府绩效管理具有管理功能和政治功能。通过政府绩效评估,创造了政府公共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活力,充分显示了它的管理功能。因此,要正确理解政府绩效评估,增强实践中的执行力。

4.增加绩效评估的公开性和扩大公民的参与渠道。从英国政府绩效评估的整个过程来看,透明度和公开性是其重要原则,明确的绩效标准、服务标准和程序、量化的公共服务示标等为政府绩效评估有效实施创造条件。因此,以公众为导向,根据公众的需要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又根据公众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满足程度来评估政府管理绩效,通过互动,实现政府绩效评估应有的意义。

5.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奖惩机制。奖惩机制是绩效评估的保障。没有完善、科学的奖惩机制,绩效评估也就失去意义和价值。"测量能推动工作;若不测定效果,就不能辨别成功还是失败;看不到成功,就不能给予奖励;不能奖励成功,就有可能是在奖励失败;看不到成功,就不能从中学习;看不到失败,就不能纠正失败。"因此,奖勤罚懒、奖励成功纠正失败都需要完善绩效评估的奖惩机制作保障。

参考文献:

[1]阮宗泽.第三条道路与新英国[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2]于军.英国地方政府行政改革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

[3]周志忍.公共组织绩效评估:英国的实践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新视野,1995,(5).

[4](美)奥斯本·盖布勒.改革政府一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改革成效评估方案篇2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综合档案馆功能定位

在《档案法》中明确规定了综合档案馆属于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场所,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工作利用档案史料的基地。综合档案的文化事业性质表现在档案馆管理的档案资源是—种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财富。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背景下,综合档案馆功能发展遇到新机遇和新挑战,档案馆自身功能定位尤为重要。

1 立足综合档案馆的文化资源保管功能

要在保证档案文化资源完整性的前提下,收集能够反映本区域内特色文化的历史典籍、民俗风情档案进馆,以达到全面反映社会文化发展状况的目的。为此,综合档案馆可以通过接收征集、复制、交换、接受捐赠等方式,多途径收集各种载体、各种门类、不同时期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档案进馆。形成由珍贵历史档案、名人档案、民俗档案、家庭档案、重大活动档案等特色档案构成的文化资源特藏体系,以有效地促进档案馆文化功能建设的实现。

2 完善综合档案馆的文化休闲服务功能

随着人们对文化休闲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传统的档案保管及提供利用方式已不能适应人们需要,向社会公众提供形式多样的文化休闲服务,让综合档案馆成为文化休闲重要场所已成为档案馆在文化功能建设方面的必然要求。在综合档案馆设置展览厅、报告厅、放映厅等现代化设施,展出珍贵的历史档案、名人档案、民俗档案等符合公众兴趣爱好的档案文化资料,推出多样式综合档案馆的文化休闲服务模式。

3 拓展综合档案馆的文化编研传承功能

在满足档案馆利用的基础上,综合档案馆可以选择优秀的编研成果以公开出版的方式向社会发行,扩大档案编研成果的阅读范围,增进人们对档案史料和综合档案馆的了解。丰富的馆藏档案可参与文学创作,这不仅仅因为档案记载的历史事实可以作为研究对象,还因为有的档案自身就是文化精品,人们可以以此为借鉴,立足综合档案馆自身编研体系,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档案真实记录,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档案文化精品为公众服务。

综合档案馆文化功能实现主要途径

1 建立馆际文化资源共享体系

综合档案馆馆藏文化资源的内涵和结构,通常比较单一,缺少吸引社会公众的文化精品。所以急需加强档案馆文化资源建设,增加档案种类,提升档案馆馆藏资源文化内涵,有必要建立馆际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促进文化资源信息共享。信息网络发展迅速,已在技术上使馆与馆之间的档案文化信息一体化整合与建设成为可能。从馆际资源数字化建设具体情况看,一方面要加快馆际共享档案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存储、保护、利用、鉴定等全过程的管理和数字化工作;另一方面要以统一标准和规范为基础,以历史形成的、不同地域馆藏的分布式海量文化资源库群为支撑,以智能检索技术为手段,以宽带高速网为传输通道,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文化资源信息整合共享,传递给公众。

2 构建现代网络数字化传播体系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为了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必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随着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和档案信息存储网络化的发展,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重点应从传统的服务方式转向现代化传播的服务方式,最基本的方式是将档案文化资源通过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网站等大众传播媒介公布,建立公共服务管理平台网上数字档案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丰富档案文化传播资源,提高档案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利用率,提高档案文化传播与媒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效果,使用户尽快享受到档案文化传播与媒体数字档案资源的有效服务,加强对网络传播档案文化资源组织的优化配置工作,推进档案文化信息增值服务,提高档案文化传播与媒体的服务水平,促使档案文化传播与媒体服务向着更高层次发展。

3 加强档案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在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上,综合档案馆要努力建设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使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加强档案馆文化人才发展战略与文化体制改革布局相协调。

4 构建综合档案馆的文化产业体系

综合档案馆文化功能以自身档案文化资源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为宗旨,既提供文化产品,又提供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从产业划分上看,档案馆属于文化产业部门,而且是文化产业重要部门。在国家统计局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表》中,档案馆(国民经济行业代码为9032)与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文物保护部门一起构成了‘文化保护和文化设施服务’,赫然列入‘四、文化艺术服务’之中,明确成为文化产业部门。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明确将档案馆列为文化产业部门,纳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统计体系。”综合档案馆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做好档案文化产业规划,利用档案史料,借助文学作品、电影、电视等各种文艺工具,拍摄成真实的历史画面,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使人们的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综合档案馆文化功能评估机制

根据“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公众满意度、文化价值功能及社会效益的实现程度作为评估核心,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来系统地构建综合档案馆文化功能评估机制。综合档案馆应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最高标准,把公众评价、专家评价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评估指标体系,坚持评估原则,改进评估办法,提高权威性和公信度,使综合档案馆的文化功能能更有效的发挥出来。

1 综合档案馆文化功能评估方法

建立综合档案馆文化功能评估机构。“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以公共文化机构网络及其设施建设为依托的,是通过公共文化机构来组织、实施和提供各种各样文化项目和日常文化服务的,因此可以以公共文化机构建设、管理及服务的绩效评估为抓手,依据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等的职能及责任担当。”综合档案馆要成立专门的文化功能评估管理行政机构,从而在组织上保障档案馆的文化功能评估作为一项制度得到持续有效地推行。档案馆评估机构的组织建设,必须考虑到涉及到相关单位的利益及机构自身特点,一般应有政府决策部门、主管部门、监督部门、专家、综合档案馆部门代表、公众代表等共同组成评估委员会,评估机构负责人由委员选举产生。评估机构对评估过程实施领导和监督,对评估中出现的原则问题通过集体议决;评估工作小组是评估执行组织,由第三方专业评估人员组成,按照评估原则和程序,严格、规范地实施评估,对评估结果负责,向评估委员会报告评介情况,最终由评估委员会依据评估结果制定奖惩机制。

构建综合档案馆文化功能评估指标体系。综合档案馆文化功能进行评估指标体系要参考公共文化机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来构建,“从深层内涵来看,是对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以及文化价值目标和社会价值目标的实现程度的评价,也就是文化功能性存在状况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文化政策、文化项目、财政支出等效益的一种评价,也是对管理体制与机制等有效性的一种评价。”综合档案馆文化功能评估既要关注、设计管理绩效指标,同时也不能忽视档案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类指标,而是要根据综合档案馆的职能及功能属性,将不同性质的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否则,评估的信度和效度是很难得到保证的。具体综合档案馆文化功能评估指标包括:

档案馆文化功能组织政策定位:主要评估综合档案馆的制定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组织宗旨,明确档案馆文化服务的功能定位,并向社会公布,执行组织宗旨,实现档案馆文化服务功能定位的情况。

档案馆文化功能具体执行能力:主要评估综合档案馆的文化设施达标和获得的级别状况,综合档案馆文化管理制度、运作机制等建设及执行情况,综合档案馆文化功能项目规划的制定及执行情况,综合档案馆人均经费投入、人员保障及经费使用情况,大型档案文化宣传活动项目运行模式及经费使用等情况。

档案馆文化功能管理文化效益:主要评估综合档案馆设施利用率,公共文化活动参与率,组织实施大型档案文宣传化活动的场次,档案文化服务人才培育情况,公众对档案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档案文化服务品牌及获奖情况。

档案馆文化功能社会文化效益:主要评估档案文化产品及服务所追求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功能的实现程度。新闻媒体对综合档案馆及服务等宣传报遭隋况,档案文化志愿者组织培育及发展情况;档案文化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及弘扬情况,帮助公众建立了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等情况。

2 综合档案馆文化功能评估流程及原则

根据公共文化机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综合档案馆文化功能评估,并设计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对评估过程加以管理。具体评估流程:一是收集指标数据。根据指标性质设计收集方法,如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材料审核、听取汇报、网络验证等。二是指标状态评判。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将每一项评估指标的实际状况分成不同级别,然后根据所在的级别对应分析,这样,可以动态地准确反映每一项指标的方位和实际水平。三是评估结果统计。对指标得分加总,根据加总后的得分状况,对同类型同级别的综合档案馆进行横向比较;对不同综合档案馆而言,则可进行纵向比较。四是评估问题研究。成立绩效评估研究课题组,对评估中出现的专业技术性问题加以研究并及时改进。

综合档案馆文化功能评估流程应遵循公共文化机构绩效评估的原则: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指标选取、指标标准及数据采集方法等应符合科学研究规律,同时又能对事实状况进行客观准确地反映。

整体性与细节性相结合: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应能系统地反映和揭示综合档案馆建设、管理及服务的总体性特征。在确定具体指标时,必须依据其内在的逻辑性,体现出合理的结构的细节性。

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综合档案馆文化功能建设、管理及服务是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逐步推进的一个过程。没有对过程的规划与监管,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结果,同时目标规划、结果预期也会对过程形成一定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因此,在评估时,结果和过程都要重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并重。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所有文化功能指标都应具有实践性,否则很难实现指标的功能。对于难量化的指标,要进行定性分析,先弄清其指标属性,然后再转换为其它的参数指标,纳入评估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评估。

3 综合档案馆文化功能评估机制的作用

有利于推动综合档案馆的文化功能建设。通过综合档案馆文化功能的评估机制分析档案馆文化功能建设应当具备物质、制度、能力、人才等方面的具体内容,检验综合档案馆文化政策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档案文化资源的配置及利用是否合理,公众对档案馆文化活动及服务是否满意,及时了解不断变化的公众文化需求,积极调整改进并制定新的政策,不断改革完善档案馆文化管理机制,并结合目前档案馆文化功能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文化功能建设的侧重点,以更好地发挥档案馆文化功能建设在推动档案事业发展、促进全民族文化弘扬、丰富社会公众文化生活、加速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进程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有利于推动公共文化政策的有效实施。综合档案馆属于具体执行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机构,政府依托综合档案馆执行文化政策,社会公众通过综合档案馆享受到各种各样的档案文化服务,同时也借助综合档案馆将公共文化需求反馈、传递给政府文化决策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综合档案馆是沟通政府与公众及社会、对接公共文化供给与需求的桥梁。对综合档案馆文化功能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可以将政府、文化行政部门、综合档案馆等组织机构的组织职能、社会功能及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有机地结合起来,放在公共文化服务产生的整体框架中进行系统地规划、建设和评价,从而进一步提升综合档案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内涵和水平。综合档案馆文化功能评估结果将为新的公共文化决策、财政投入优化和档案文化资源配置等提供直接的参考依据。评估机制的建立既为政府和档案馆文化政策改革创新指出了方向,也为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

改革成效评估方案篇3

关键词:政策研究;学分制;教学改革

一、高校推进学分制改革的政策背景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核心,以学分作为学生学习的计量单位,以获得必要学分作为学生毕业和取得学位条件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1978年原国家教委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试行学分制。但我国实行的学分制多为学年学分制,是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符合的,是学年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产物,我们所提的学分制改革更多意义是指向学年学分制,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学分制。

笔者以台州学院为例分析实施学分制改革的背景。学分制因其弹性的学制和柔性的课程设置,能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灵活地适应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下的人才需求,所以成为各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提高教学质量的首选举措。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省教育厅的本科教学评估的指标体系中也体现和强调了实施学分制改革的必要性。实行学分制教学改革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台州学院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整体推进”的原则,从2005年秋季学期开始试行学年学分制。应该说内外的因素促成并推进了学分制改革的启动和发展,学分制教学改革已经由问题的提出正式进入政策议程的范畴。

二、政策研究视野中的学分制改革

“教育政策和实践的经验向人们揭示,应当把改革视为进程,而不是结果。”[1]政策制定的目的之一是带来变革,促进发展。Howlett & Ramesh 2003年提出的政策循环周期理论,认为一项政策的实施包括议程确定、政策成形、决策、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五个阶段,即发现和确认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议案,选择问题解决的方式,解决问题和对问题解决结果进行监测。学分制改革作为一项改革政策,笔者认为也适合Howlett&Ramesh提出的政策循环周期理论,并重视改革方案的调查研究,改革进程的设计,加强对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和效果的评估。

(一)及时确定政策议程

及时确定政策议程,即发现和确认政策问题,它是政策循环中的第一个环节,也是起点。可以说学分制改革对于新建的本科院校来讲,已形成了明显的政策需要,政策研究人员通过提出专题研究报告,直接向学校领导或政策制定者提出建议或利用报刊媒体引进教职工和领导的关注等多种方式,促使学分制改革进入正式的政策议程。

(二)形成多种政策议案

在确认要开展学分制改革的基础上,政策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应共同确定改革的目标,即通过改革,政策制定者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并设计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改革方案。学分制改革有多种形式,一种是完全学分制或称充分学分制,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正在向其靠拢。一种是学年学分制,日本和中国大多数高校实行的基本属于学年学分制,即在学年制的基础上,增加人才培养的柔性和弹性。另外一种应该是属于学年学分制的变种,仅仅把学时折算成学分。还有一种是特殊院校或专业如军事院校、医学专业、土建专业等,则不宜实施学分制。政策研究者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在分析各种学分制改革方案基础上确定实行第二种即学年学分制教学改革,同时对实行学分制的操作方式进行设计,如先试点,新生与老生衔接问题,学年学分制的选课操作,试行选课的课程资源,等等。

(三)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

决策是政策制定者对政策方案的抉择,在决策的过程中,必须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决策的科学化主要依赖于决策方法的科学化和政策制定过程的程序化;决策的民主化主要依赖于政策制定过程中所体现的思想民主、制度民主和程序民主,能够充分吸收民众、各种社会团体和政策研究组织的意见。”[2]在决策过程中,要理顺政策制定系统和其他支持系统的关系,理顺决策系统与信息系统、执行系统的关系,明确学校各院(系)、职能部门各自的作用和地位,完善政策管理体制。

(四)利用多种政策工具,有效实施政策

要加强对政策执行有效性的研究,注重改革进程中的问题和真正起作用的因素及因素之间的互动。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将会多次或重复运用到以下一些政策工具,也就是说实行学分制改革必须关注以下这些影响因素:

1.家庭和社区。家长的期望会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成才,学生家庭的贫富会对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况造成影响。了解和调查学生家庭的总体情况及人才期望,将使我们制定的政策更加人性化、合理化。高校不可能闭门办学,必须重视与所在社区的互动和合作,适时开放图书资源、送教下乡、校企合作培养等都是提升学校形象,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的必要措施。

2.信息与建议。在制定学分制改革方案及相关文件中,必须充分听取各级领导、部门及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多层次的讨论和研讨,汲取多方面的建议。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利益立场,要广泛征询。如学校层面可能更关注改革的成果,而教师层面则关注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教育工作者则可能更关注改革的理论运用和方法论问题,学分制改革的政策文件中要体现各利益群体的协调和平衡。

3.规章制度。实施学分制改革必须形成和制定一系列相应的规章制度。应在一个总的原则意见下,修订有关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学籍管理、选课、第二专业或第二学位、导师制、学生管理、师资激励等配套的措施,并注意各项规章制度的衔接和内涵的统一。

4.经费支持。实施一项改革没有经费的支持是不可能取得实效的。实施学分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方面需要经费的持续投入和增长,在改革中开展的宣传、调研、修订等工作也需要经费的保障。

5.媒体。学分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必须在全校上下形成一种共识:要顺利实现学分制改革的目标,动员学校各级、各层面的力量来实践政策与制定学分制的文件同等重要。所以要尽可能地利用所能利用的媒体、信息载体和传播渠道宣传学分制改革的性质、意义和影响。

6.其他院校。其他院校实施学分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本校实施和开展此项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所以重视与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可以增强政策制定的适用性和合理性。当然,对于其他院校的做法,不能看到比本校先进的就全盘接受,要根据本校所处的环境和本校的实际,在吸取兄弟院校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使其切合本校的实际。改革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用的。

(五)加强学分制改革的政策评估

必须重视和加强学分制改革的政策评估。首先,要明确评估的标准和手段,明确通过改革要达到怎样的目的,采用哪些评估手段是合适的。对于学分制改革,我们认为可采取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估为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的评估办法,以行政性评估为主,兼顾政策性评估。其次,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开展反省和评估:是否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来实现目标?学分制改革实现了什么成就?是否完成了预期的工作?是否以最小的成本达到了最大的产出?学分制改革实施的进程是否流畅?在改革中真正起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它们之间如何互动?在实施学分制改革中有哪些信念和价值观在起作用?最后,评估时要对政策实行的依据、使用的政策工具、调研的范围和对象及相关政策的分析等进行反思和进一步改善。要重视政策研究在政策评估中的作用。政策研究可以为政策评估提供方法论和技术的支持,并且政策研究不易受到政策制定系统的利益和价值观的影响,可以弥补政策制定系统内部评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的不足。

三、总结和反思

作为一项政策的学分制教学改革引入和借鉴政策研究的理论是很有价值的,经常性、阶段性的总结和反思是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首先,学分制改革作为一项教育政策同样要遵循政策循环系统的各个环节,即议程确定、政策成形、决策、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在这一循环系统中,学校特别是政策制定系统的教育理念、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起到了核心、关键的作用。其次,广泛的征询和调研是必要的,要扩大政策征询和讨论的范围,避免出现教育政策利益群体的缺位现象,增加政策利益相关者表达其利益诉求的渠道。其三,实施学分制改革必须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使教学改革真正落实到课堂和课程教学中,特别要关注讲师及以下职称教师的心理需求和教学期望。其四,学分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应成立一个由各职能部门和院(系)组成的学分制改革领导小组,全面协调和平衡改革进程,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最后,光有美好的愿望和正确的政策是不够的,必须真正重视“人”的培养和提高,包括教师、学生、教学辅助人员、政工人员等,在学分制改革中都要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2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P].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改革成效评估方案篇4

关键词:护理学专业 健康评估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11-02

《健康评估》课程是研究诊断个体、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及生命过程反应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基础护理学与临床护理学之间的桥梁课,也是临床各护理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在课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健康评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验教学,十分注重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从事临床护理实践的能力,培养护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我院临床护理教研室健康评估课程组的全体教师为加强《健康评估》课程的课程建设,提高本科护生健康评估课程的教学质量,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现介绍如下。

1 修订实验大纲,合理设置实验项目和实验类型

健康评估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常见症状问诊、身体评估、心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护理诊断、护理病历书写等。根据新疆医科大学教务处的统一要求,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多次对实验大纲进行了修订。《健康评估》课程总教学参考学时数为72学时,理论与实验比值约是3∶1,即理论授课54学时,实验18学时(其中实验室示教、操作14学时,观看课件录像2学时,综合病案分析2学时)。实验项目共9项,即全身体格检查、一般状态、皮肤淋巴结检查、头面颈部检查、肺部检查、心脏检查、腹部、脊柱四肢、神经系统检查、心电图描记与分析、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病案分析。重新调整了实验类型,有2项即全身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类型由验证型调整为演示型;有1项即病案分析,实验类型由验证型调整为综合型,其余6项不变仍为验证型(见表1)。

通过实验教学,要求达到能以规范手法,独立完成全身身体评估;掌握血尿便、肝肾功能及血液生化等常规检查的标本采集及参考值,熟悉临床应用及临床意义;掌握心电图描记操作;熟悉心电图的分析程序;能辨认房室肥大心电图改变;通过学习影像学的相关知识,掌握影像学检查前的准备,了解常见基本病变的影像学特征;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提出相应的护理诊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 集体编写健康评估实验指导,建立健康评估典型综合案例分析题库

课程组的全体教师集体编写了《健康评估实验指导》,详细编写了9项实验项目中的每一项的实验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练习所需用具、详细操作步骤和方法、实验评价及总结、思考题。系统的健康评估实验指导对指导教师集体备课学要求、手法和训练学生规范的学习操作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建立了健康评估典型综合案例分析题库,设计的典型案例涉及一般状态评估案例、呼吸系统疾病案例、心血管疾病案例、腹部疾病案例、神经系统疾病案例等。上课前先给出典型案例,学生提前思考、讨论,上课时结合学过的身体评估方法和心电图检查等辅助检查方法,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在实验课过程中,将实际操作和讨论相结合,培养了学生健康评估的综合能力。

3 借助自治区护理学实验示范中心的平台,加大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为了进一步改善实验教学环节,实验中心不断更新、购置健康评估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创造与临床更为接近的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应用型的实用护理人才。标准化心肺听诊与腹部触诊仿真电子标准病人由原来的7套增加到18套,可以满足护生两人一组的实验分组要求,增加护生动手机会,心电图机也由以前老式机型增加了新一代的心电图机,能够完全满足健康评估课程的实验教学需要。

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借助自治区实验示范中心的平台,利用新增设的包括妇产科、儿科、急危重症、社区护理等标准化模拟病房,通过标准化模拟病房模拟的临床真实场景,使护生得到真实的临床体验,让护生对整体护理评估患者的思维模式有了更加真实的临床理解和体验。

实验教学中逐步开设开放实验项目。先是针对本学院学生,再面向全校学生逐步开放,从心电图描记操作开始试点,逐渐扩大实验项目和范围。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提升护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4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4.1 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实验课前护生在多媒体教室利用多媒体设备集中观看相关实验项目的CAI课件、视频资料,通过观看规范的身体评估的视频,利用多媒体丰富的声、光、色等技术让学生首先对实验操作流程有系统认识,激发护生学习兴趣。

4.2 标准化心肺听诊与腹部触诊仿真电子标准病人在健康评估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实验中心现有标准化心肺听诊与腹部触诊仿真电子标准病人18套。心肺听诊、腹部触诊是护理人员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教学的重点。心肺听诊系统可以使护生直接用听诊器听诊或用手触摸震颤感,系统采取的心肺声音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的音源为版本,参考国外心肺音提纯及合成技术,反复精选制作了132种典型心肺声音。腹部触诊系统由仿真的人体躯干和微电脑控制器及控制软件组成,具有极高的仿真性与全面性,提供了40余种腹部触诊、听诊功能,对于个别病症有疼痛表现时,该系统还有逼真的疼痛声音提示。该系统较形象直观,能够更好的帮助护生在实验室里正确运用视、触、叩、听等检查方法对胸、肺、腹进行检查,为今后更好的融入临床护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3 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健康评估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健康评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护理理论指导护理实践的能力,本课程组教师将问题式及案例式教学方法应用于实践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院级教改课题中立项并实施。课程组教师精心收集和设计教学案例,授课之前将案例发给护生,要求护生预习,分析案例,书写案例分析报告,使其对教学内容有深入了解。授课过程中,让护生从收集资料开始,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结合身体评估操作结果,逐渐引导护生明确资料的重点内容,然后对所收集的资料继续分析、判断,自己总结出护理诊断[2]。

在实验教学中通过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拉近了学生和临床的距离,更有助于及早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真实、自然,可起到模拟直观的教学目的。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熟练了基本操作技能,还活跃了实验课堂气氛,达到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目的。

4.4 护理程序引导法、角色扮演法在健康评估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了“评估―计划―实施―评价”护理程序引导法,一改过去传统的教师讲解示教―护生练习-教师抽查总结的模式,并在院级教改课题中立项并实施。旨在培养学生与医疗诊断不同的整体护理评估的思维模式确认病人的健康问题与护理需求,以及监测病情变化和预测疾病发展的能力。对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及独立处理问题的个性品质都将发挥重要作用[3]。

实验课上老师示教时是在诊断床上示教身体评估的方法,学生分组练习时在病床上采取“角色互换”练习法,护生之间进行相互角色扮演,进行护士与“病人”角色互换,体验“病人”感受,真实模拟病房场景,进行问诊、身体评估。在角色扮演中,护生学会了与人沟通和交流,体现对病人的尊重和关爱,有助于早期促进护生护理职业素质的形成,坚定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

5 加大实验教学考核力度,改革实验教学考核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加大实验教学考核力度,考核内容不仅包括操作考核的成绩,还增加了平时成绩的比例,包括实验报告册的书写、平时提问及抽查操作成绩等。

实验教学考核方式一改沿用多年的传统考核模式,即考核时学生随机抽取实验大纲要求的身体评估操作项目中的一项进行考核,并计入该生的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目前《健康评估》课程实验教学中开始应用多站式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即设置问诊站,即健康史询问考核站、身体评估站、辅助检查站,选择心电图描记检查站、护理病历书写站四站综合考核。多站式考核方式将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要求护生应该掌握的内容几乎都列为考核内容,涉及到培养临床护理技能的各个层面,真正做到了能力的综合评估;同时还能为护理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反馈信息,以提高教学质量。

6 实验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采用实验教学改革后的本科班级健康评估综合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班级,差异有显著性(P

健康评估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培养护生与医疗诊断不同的整体护理评估的思维模式,以及监测病情变化和预测基本发展的能力。因此,在学校学习期间应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途径,逐步培养和树立护理专业评估的意识,以达到培养护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从事临床护理实践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吕探云.高等教育护理学专业健康评估课程的改革与建设[J].护士进修杂志,2004,11(19):989-990.

[2] 樊新霞.《健康评估》教学改革初探[J].护理研究,2008,3(22):740-741.

[3] 刘涛.护理程序在健康评估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09,7(23):1856-1857.

[4] 代亚丽.不同教学方法在《护理学导论》课程中的应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29(4):370.

改革成效评估方案篇5

【关键词】工学结合;船舶辅机;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35-02

《船舶辅机》课程属于高职航海教育体系,是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是《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修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员船员适任考试、评估和发证规则》规定的船员适任考试与实操评估科目之一,主要培养学生船舶辅机操作、故障排除和维护保养等职业能力。

1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船舶辅机》主要讲述各种船舶辅助机械设备与系统,包括船用泵、液压装置、甲板机械、制冷装置、空调系统、船舶辅助锅炉、海水淡化装置、空气压缩机等。一方面,辅机种类繁多,结构与原理差异大;课程内容庞杂,前后没有关联性;另一方面,此课程是国家海事局适任考试与评估科目,理论考试题目难,实操评估要求高。这些因素导致该课程学习和教学难度相当大。

在传统的《船舶辅机》课程教学中,为了适应国家海事局适任考试的需要,采用了应试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分离,使教学与工作脱节。教师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以被动接受为主。因此,《船舶辅机》课程改革迫在眉睫,这对于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提高适任考试通过率,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 课程改革思路

概括地讲,即:以甲类船舶轮机员职业活动为主线,突出职业能力目标;以轮机员工作情境为载体,用轮机管理工作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适应轮机员岗位的能力。

遵循上述设计理念,课程设计的思路是“六步”,“七基于”。

“六步”是指课程设计遵循上述设计理念,按照以下六个步骤进行:职业岗位分析、学习领域确定、学习情境开发、工作任务转化、教学过程组织、课程考核设计。

“七基于”是指:基于职业分析,确定学习领域;基于岗位职责,确定学习情境;基于工作过程,设计工作任务;基于适任要求,确定能力目标;基于工学结合,组织培养过程;基于学生主体,实施课程教学;基于过程评价,进行课程考核。

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

3.1 注重理实结合,重构课程内容。 课题组基于上述课程改革理念与思路,结合海事局关于《船舶辅机》的考试大纲,根据轮机岗位的能力需求,按照轮机管理工作过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解构与重构。以某5万吨级散货船为对象,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的局面,将课程内容设计为六个学习模块,每个模块下又设若干工作任务(共33个)。

3.2 基于工作任务,组织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通过结构化、系统化、网络化设计的工作过程,逐步使学生获得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样完整的思维过程训练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①学生分组——按船分组、扮演角色;②问题引入——典型案例、提出问题;③任务提出——针对问题、交待任务;④方案制定——小组讨论、制定方案;⑤方案评估——分组展示、点评示范;⑥方案实施——实施方案、监督指导;⑦总结评价——工作总结、评价考核。

下图展示了“学习情境一船用泵的应用”中“工作任务三齿轮泵拆装与检修”的教学过程。

3.3 强调过程评价,改革考核模式。 本课程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其原则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岗位为标准、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

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掌握程度、技能水平、任务完成情况、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工作过程评价、考试与评估。其中考试与评估,采用国家海事局统考题库,并实行计算机考试,实现考试过程规范化、严格化、标准化。

学生总评成绩=学生自评*15%+教师评价*15%+工作过程评价*40%+考试与评估*30%。

4 课程改革的成效与意义

本课程改革成效显著,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完善了教学资源:课题组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了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了课程标准,编写了配套教材,开发了多媒体课件,建立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

4.2 建立了课程网站:课题组将改革成果及教学资源上传到学院网站,并申报成为学院精品课程,并被评为优质核心课程。大大方便了学生的课外自学,提高了学习效果。

4.3 促进了专业建设:本课程的改革,为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积累了经验,树立了榜样。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更好地促进课程建设。通过改革,还带动了实训室的建设和专业教师的成长,从而促进了专业的全面发展。

更为难得的是,这些学生参加国家海事局高级船员适任考试与评估的通过率比以往上升了20%,较改革前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是在课程改革的情况下取得的令人鼓舞的成绩,相信经过进一步的努力,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陈元招,戴寿超.“电力电子设备的安装与维护”课程设计思路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3):167-168.

[2] 黄永兰,姜献东.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环境监测》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0,(35):28-29.

[3] 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7-12.

改革成效评估方案篇6

资产评估行业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中介行业,它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自身的发展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实践远远落后于理论的支撑,至今,统一的资产评估法没有颁布,资产评估准则也不完善,极大的阻碍了这个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在面临即将开始的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地方经济产业转型全面开展之际,资产评估理论更应该大力发展。而资产评估理论的发展不仅依靠这个行业,更需要资产评估教科研的支持,论文从地方经济发展的资产评估支持出发,研究了如何开展资产评估课程,才能为这个行业提供新鲜血液的同时,让资产评估理论与资产评估实践共同发展。

关键词:

地方经济;资产评估课程;实践教学

随着大家对环境问题和房地产经济的不可持续性问题越来越重视,经济转型的要求更加迫切,尤其是地方经济的转型,由于我国过去相当长时间的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导致目前我国大多数二三线城市均是以工业为主,不仅污染问题突出,而且利润率越来越低,已经不能再支撑国家的高速增长要求,产业转型急需转型,企业需要重组,这就需要资产评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尤其是在新的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即将开始之际,对资产评估理论和实践的发散发更加迫切。而我国长期以来,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为理论远远落后于实践的发展。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对资产评估理论的研究更为急需,而其理论的发展离不开这门课程的发展。

一、资产评估课程的简介

1.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资产评估行业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个行业,为了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维护产权交易的公正性,资产评估应运而生。资产评估是由专业的机构和人员,使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某一时点委估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判定的过程,资产评估的结果为产权交易双方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依据。资产评估行业在国外已经有数百年的发展时间,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出现产权交易,越来越我的情况需要对某资产在某一时点的公允价值进行判断,资产评估实践越来越多,资产评估实践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产评估专业人员,这都加速了资产评估理论的发展。我国的资产评估行业发展已经有近30年时间,行业的发展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善的资产评估法出台,各种单项和整体资产的评估准则也没有健全,也就是说理论远远落后于实践,这就在需要大量资产评估人员的同时,还要求资产评估理论的迫切发展,因此,资产评估专业和资产评估课程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要。

2.资产评估课程的地位。《资产评估》课程是资产评估专业和审计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及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必修或专业方向课程。资产评估的教学内容为资产评估专业学生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其它专业的学习提供一个科学方法,例如,对财务管理专业来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预测未来的现金流,这就需要对方案的初始投资进行投资估算,而投资估算的方法也与资产评估的方法基本一致。因此,这门课程对这些专业来说都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二、地方经济发展的资产评估支持

1.地方国企改革离不开资产评估。地方上尽管经历了2000年前后大规模的国企改革,但目前,还存在有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在地方上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有企业制度本身的特点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矛盾越来越显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下,今年9月13日中央出台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对我国现存的国有企业进行深入改革。无论是哪一种改革,如何改革,产权交易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资产评估行业的完善,资产评估人才的发展,更为重要是资产评估理论的支持,为国家把好关,避免出现像上一轮国企改革中出现的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现象。

2.地方经济转型离不开资产评估。我国经济在经历了本世纪初1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下的特征就是经济结构调整下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会太快,在稳定经济的同时,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尽快由过去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新的问题却集中爆发,那就是新的产业增长点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而快速发展的后遗症却全面出现,主要体现为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等。如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毫无疑问就是进行经济转型,尤其是地方经济的转型,砍掉一些重污染行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企业间合作,产业结构的转变也必然面临资产的重组,这也需要资产评估行业在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资产评估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地方经济转型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但资产评估理论的缺失和滞后就需要资产评估课程教学和研究的发展,只有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才能使资产评估行业与时俱进。

三、资产评估课程的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传统的资产评估教学内容一般主要包括资产评估理论概述和各单项资产评估的方法为主,课堂讲授完毕就是做题,依然是应试教育那一套,不仅学生听起来没有意思,教师上课也是应付为主,学生学完这门课程也不知道如何与实践结合起来,效果较差。另外,这种教学理念也不能体现地方性高校的特点,即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资产的理论不能与当地经济的发展相结合。

2.教学方法陈旧落后。近年来,大多数高校均引入了多媒体教学,但只不过是把课本上内容搬到了屏幕上,老师上课依然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有些教师可以把一些案例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但找的专业案例使学生望而却步,资产评估专业涉猎面非常宽,例如设备和房屋的专业知识,对于没有走出校门的学生而言是很难接受和理解的,教学效果也不会太好。

3.教师专业素质较差。大多数高校资产评估课程的教师都是一毕业就进入学校教学,没有参与过资产评估工作实践,尤其是对高校所在地方的经济发展不了解,而对于资产评估这样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来说,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却不能突出这门课的实践性,只能侧重这门课的理论性,使学生不能理解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学起来当然也不会太投入。

四、资产评估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资产评估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校内课堂教学、校内实验室实训,以及校外企业实习等三大部分,通过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提高学生对资产评估课程吸引力的同时,使学生真正能把这门课学好,充分体现资产评估这门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另外,实践教学体系还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的实验室资源还能在业余时间为地方资产评估事务所的人员及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使学校为当地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改进课堂教学。第一,鼓励专业教师进入当地评估事务所进行挂职锻炼,在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教师对当地经济的了解水平,以便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体现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要求。第二,学生在上第一次课之前,应在教师带领之下,参观当地的资产评估事务所,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了解他们学习资产评估课程的目的,以及以后的工作方向。第三,建立健全资产评估案例库,评估案例的选择应尽量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尽量选择学生较易接受和实践的案例。例如,流动资产评估案例可以选择学校的桌椅,设备评估案例可以选择汽车,房地产评估可以选择学校的教学楼和学生自己的家庭住房,企业整体评估可以选择学校所在地企业等。

2.健全校内实训。资产评估的校内实训主要包括资产评估实验设计和资产评估有关毕业论文的撰写。第一,精心设置资产评估实验,资产评估实验设计依然围绕学生和学校周边的企业和事物,选择合适的资产评估软件,验证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和案例中所包含的信息,地方高校应积极建设和完善学校的评估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不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资产评估,课余时间,学校还可以组织对当地的资产事务所人员及当地企业员工进行业务培训。第二,成立资产评估学好小组,鼓励小组成员对资产评估理论和实践进行探讨,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重视资产评估论文写作,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发展时间较短,资产评估理论严重滞后于资产评估实践,资产评估中还有很多研究的空白,急需相应专业的学生去调查和研究,学生在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实习的基础上,更有可能撰写出符合实际、有见地的毕业论文,填补资产评估理论上的空白,为资产评估法律法规体系及资产评估准则的完善做出一定的贡献。另外,这也能有效避免在校生毕业论文没有现实意义的尴尬局面。

3.参与校外实习。学校和地方政府应创造条件让地方高校相关专业学生参与地方企业资产评估工作,资产评估的过程繁杂,包含的资产种类和数量非常多,而地方性的评估事务所一般人员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资产评估事务所和人员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结果,这就为学生参与事务所的工作带来了空间,尤其是即将迎来的地方国有企业改革,为了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应该对企业的各项资产进行详细的现场调查和计算,这个工作量非常巨大,单独凭评估事务所为数不多的员工,是不可能高质量完成的。另外,地方事务所与地方国有企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资产评估工作的公正性有很大的影响,而引入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无疑又起到了监督的作用。因此,在校学生参与资产评估工作实践,无论对政府,还是对资产评估机构,既能避免资产流失,又能提高资产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和公正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是一个多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王大江.会计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会计之友,2007

[2]徐爱农.资产评估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

[3]黄琼.资产评估本科实践教学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4

改革成效评估方案篇7

一、高校评估背景促进教学档案管理发展

教学评估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需要评价的指标很多,但这些指标要通过日常的院(系)级教学材料来检查。充实和完善的教学档案信息资源是学校顺利通过教学评估的必要条件,是学校教学评估的基础和依据,也是保证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顺利通过的重要基础。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教学工作,为提高教学质量采取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加速了教学改革步伐,使高等教育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对高校进行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于高校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起着重要促进作用,而教学档案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教学重要保障。并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档案管理方式方法有了提升。[1]

1.高校教学评估增强了全员档案意识。

高校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指标标准的要求中可以看出,高校评估是一项全方位的工作,从学校办学方针、目标、层次、专业建设到教师各项教学安排,教学计划、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外活动等。因此,从学校自上至下的领导,在各种迎评会议上都强调教学档案的重要性,从动员会到一级一级的任务分解,都会具体安排教学活动中产生的教学档案如何收集,整理。几乎全校的教职员工都会切身经历教学活动资料的形成、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教学评估涉及范围广,影响大,在全员开展迎评工作的同时,也实现了全员档案意识教育的总动员,全校上下对档案工作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档案意识得到了全方位的渗透。[2]

2.教学评估中教学档案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教学档案信息是教学活动的产物,是反映学校教学水平、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要信息。高校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共有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44个主要观察点,每个指标和观察点都需要大量的佐证材料,而这些材料大多是由学校的教学档案或教学档案进行加工的文字材料组成的。迎接教学评估准备阶段,全校各个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利用教学档案的频率空前频繁,对高校档案部门归档材料可以说是“扫雷”式的查阅,每位查阅者对自己部门评估项目有关的档案信息材料,通过目录、计算机等检索工具认真仔细逐一查阅,教学档案在高校教学评估中大范围、大数量地被利用,被重视,信息其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3.教学评估激活了全校的档案工作。

《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学校档案工作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基础之一。各高等学校必须把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档案工作也被排上议事日程,但还是不能与教学、科研等工作相比,但在教学评估中,高校教学档案备受重视。

二、评估过程中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从目前评估过程中高校档案管理现状来看,仍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为:(1)关于教学工作的文件、文件管理,档案、档案管理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监督、指导和协调,出现了文件的形成与归档脱节,导致档案管理混乱;有些单位教学档案记录缺项,学校领导听课却没有听课记录;学校每学期都要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却没有规范的会议纪要。(2)有关职能部门档案记录不一致。像学生出勤考核、学生违纪、学生参加党课及社会实践活动、学籍变动等情况的记载存在着部门之间记录不一致的现象。(3)从档案建立上来看,有些高校没有建立规范的部门立卷制度,没有指定专人负责文件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每到年度归档立卷时临时安排人员搞突击。

2.档案信息开发不足,档案管理效率不高。

目前,许多高校评估检查中体验出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开发不足的问题。各系部之间教学档案的管理互相封闭,无法相互借鉴和交流。尽管高校加大了管理改革力度,但从整体上看,问题仍比较突出,不少单位往往只注重设施、设备、技术的投入,而不注重其效益的产出。21世纪是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这对我们的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而现在计算机网络虽然被普遍应用,但档案管理还未能实现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导致档案管理效率低下。[3]

三、针对高校评估过对加强教学档案管理的建议

1,建立起二级档案管理机制。各二级学院要确定分管教学档案建设的领导,确定专兼职档案管理员,成立二级学院档案室,投入一定的经费,由专兼职档案员负责学院教学档案归档,把二级学院形成的教学档案分成两块,一块按学校档案室(馆)要求移交归档,另一部分按教学评估要求存放二级学院档案室,并编目管理。二级学院要把教学档案管理列入学院议事日程,列入专兼职档案员的岗位职责,以改变下次教学评估时紧张应付的现状,解决评估材料准备工作周期长、难度大的矛盾,以便从容应付。

2,高校的档案部门要承担业务指导和监督的职责。要配备足够的人员,有精力负责二级学院教学档案建设工作系统化、专业化的指导,制订二级学院档案管理的制度,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引导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3.使用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各职能部门要确定有责任心,热爱档案工作人员担任专职档案员,高校档案部门要组织二级学院专职档案员学习档案业务知识,掌握现代化管理档案的技术,有重点举办各种类型的短训班,并组织参观档案工作好的兄弟院校,尽可能稳定二级学院专档案员队伍,使其不断积累经验,努力提高他们的档案意识和档案业务素质,为做好二级学院教学档案建设工作打下基础。

改革成效评估方案篇8

[论文摘要]政府绩效评估机制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和其他系统进行连续不断的能量交换,以保持系统的动态平衡。基于生态环境视角,从经济体制类型和我国的财政状况、政治体制、政治环境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和“官本位”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影响和制约效应,为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寻找理论支撑。

一、引言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原来是自然科学术语,主要用来描述任何有机体的生长环境。但在20世纪20年代,以美国芝加哥学派的派克(R·F·Park)和蒲基斯(E·w·Burgurs)为先锋,借用自然科学中动植物生态学的概念、术语,对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他们认为:“从功能理论之生态观点而言,任何经济、文化、政治和行政制度等皆为一有生命的个体,是经过一段漫长的成长过程渐渐演进而来的。也就是说在生命的个体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都有一种功能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与自然环境相对称的社会客观存在被称为社会生态环境,它主要包括三大社会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

政府绩效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活动中的结果、效益及其管理工作效率、效能,是政府在行使其功能、实现其意志过程中体现出的管理能力;或者说,政府绩效评估是指对政府管理过程中投入、产出、中期成果与最终成果所反映的绩效进行评价和划分等级。政府绩效评估作为改进行政管理的关键一环,成为一项重大的政治活动而蓬勃展开。由此,加强和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无疑是政府部门职能转变的一个强大而有效的推动力。

正如一切事物都必然生长于特定的生态环境之中一样,政府绩效评估制度也丝毫不能例外。社会生态环境是政府绩效评估制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政府效绩评估制度必然和周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存在着一种功能上的依赖关系,但又受到其制约。从一定意义上理解,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和不断克服社会生态环境制约的过程。

二、经济生态环境的制约

经济生态环境是指社会的经济活动方式及其经济力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整体发展程度。作为评估政府管理能力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必然植根于特定的经济基础,并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当前,我国经济生态环境对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的制约主要表现为经济体制类型、政府财政和预算体制。

(一)经济体制类型不同决定了政府职能范围不同,从而决定了政府绩效评估标准不同

计划经济体制要求建立起单一的全民所有制,排斥私人资本及其经营;政府对全社会高度集中统一管理,则政府的绩效就由政府对全社会集中统一管理的绩效决定,并由此形成了一整套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政府绩效评估体制。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引起了政府规模、结构、职能以及行政原则、行政观念、行政价值、行政信息、行政情感、行政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一系列变化,而经济模式的转移也带给政府绩效评估体制根本性的冲击。政府绩效评估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政府职能转变为中心对原有评估体制进行了改革。但在经济体制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还存在着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弊端,出现了政府职能的缺位、越位和错位等现象,这给政府部门的绩效考评造成了很大困难。政府到底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虽然历经数次机构改革,目前仍然没有确定,特别是市县以下政府仍面临部门职能不断调整的不确定环境,在实际考评中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指标,将诸如创卫、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精神文明建设等各种评估或考评与对部门工作业绩的考评混合,以致出现无论考评结果如何好,一票否决的项目都可将其业绩通盘否定的情况。

(二)我国目前的政府财政使绩效评估遭遇内部动力障碍

当前,我国各级政府的财政并不宽裕,评估所需的成本对财政形成新的压力。绩效评估是一个耗费资源的过程,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但由于评估工作及其价值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认同,国家没有单独的评估经费拨款,评估费用大都摊入具体的公共项目中,且许多地方政府部门为了保证其推行的公共项目顺利完成,往往不愿意将有限的资源用于评估工作,致使评估的资金投入不足。这样,由于缺乏充足的财政资金,一些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常常难以为继。

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是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即本着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以及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政支出范围。但是,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与政府体制却并不配套,基层政府没有独立的财政地位,取消农业税后,县乡几乎没有可靠的收人来源;现在国家虽然明显增加了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但许多历史“欠账”却不是马上可以偿清的;没有财政的良好支持,政府无法正常运行;这种事权与财权的不对应引发了多重矛盾,当然也严重影响政府管理目标的实现。如果在现行的财政体制下考评政府绩效,特别是评估基层政府的工作,结果也不可能是科学、合理的。

(三)惩罚节约的预算体制使政府绩效评估流于形式

在我国,财政部门根据各个部门申报的投人以及结合上一年度的拨款使用状况来分配预算。如果当年的拨款用不完,剩余的将会失效,来年的预算将会减少,资金将被分配到其他“需要”的地方去;相反,如果预算超支,下一年度反而会得到更多的财政拨款。节约资金意味着来年的拨款减少,于是很多部门在年度即将结束时,都会陷入“为了花钱而花钱”的疯狂状态。在这种预算体制下,绩效的提高和节约成本不仅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收益,反而面临着预算被削减的危险。于是,政府各部门都把办事作为讨价还价的筹码,扩大自己的困难,谁也不愿意少花钱而把事情办好。政府绩效评估旨在提高政府业绩,但如果政府机构不能从重视产出、节约成本、提高业绩中获得利益回报,那么政府绩效评估就会流于形式。

三、政治生态环境的制约

政府绩效评估体制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各项机制的运作和功能的实现最直接地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政治生态环境对政府绩效评估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作保障,评估多处于自发状态,没有规划,减弱了政府绩效评估机制的作用

一方面,我国目前还没有政府绩效评估方面的专门立法,相关立法也只是涉及某一具体领域的绩效评估立法。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作为制度保障,缺乏较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性指导,各地开展的绩效评估工作完全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形式五花八门,结果绩效评估工作难以在政府部门全面系统地推进,缺乏整体的战略规划;而且由于绩效评估的实施方法互不统一,难以相互比较和进行经验交流。另一方面,把绩效评估看成是一个短期行为,没有建立长效机制,这就导致了运动式的行政管理,领导者难以把工作重点放在政府绩效的持续改进上。政府绩效评估的非规范化导致评估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许多大检查、大评比不仅没有取得效果,而且使这种检查、评比成为基层政府的一种负担,某些检查团成员索要礼品、收受贿赂的行为更是直接损害政府形象。

(二)评估以官方为主。多是上级对下级的评估,缺乏社会公众和社会评估机构对政府以及政府内部的自身评估

我国现有政府体制层级结构分明,为了同这种层级制相适应,对政府的考评主要实行上级对下级的层层考评。这种自上而下的评估虽然有利于实现一定的引导和监督目的,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导致了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只唯上不唯实、“政绩”做给上级看的现象,从而导致了评估结果失真、评估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这不仅无助于政府绩效的提升,相反却损害了政府的形象。由于评估程序公开度不够,缺乏公众和大众媒体的积极介入,就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系统,而仅靠政府自我监督则难以达到有效的督促效果,评估的结果往往也是报喜不报忧。

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绩效评估往往是由民间自发进行,特别是在一些大的基金会的资助下,由一些大学、研究机构或媒体来组织进行。社会自发成立的评估机构的作用在于:一方面,由于其具有独立性,使得评估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而客观、公正是评估结果发挥作用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评估主体多元化的存在,可以弥补单一政府绩效评估的不足,特别是当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本身存在较大缺陷的时候。而且,社会评估还具有及时反映公众需要、促进地方政府创新的独特功能。2004年12月18日,我国第一家民间政府绩效评估机构——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心在兰州大学成立。这表明中国开始有了独立的、专门的民间评估机构,意味着社会开始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对地方政府绩效的评估,参与地方的发展。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民间评估力量的发展还很不成熟,评估方法和评估指标的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政府机构改革的困境给政府绩效评估带来刚性约束

机构是职能的载体,政府职能不同则所设机构肯定就不同,所以,政府职能转变必然要求机构改革。改革以来的20多年时间里,我国曾进行了多次政府机构改革,但改革的成效却并不明显,主要原因是机构改革总是把解决财政压力放在首位,机构改革的重点也是精简机构和人员,如1998年进行的机构改革甚至明确提出了精简比例。但是,如果从绩效管理的视角看政府机构改革,机构改革就不应该是简单地做“加减法”,而应该立足于整合各个机构的职能。党委、人大、政府等序列机构性质不同。静态看,它们各有职权,分工明确;但在中国特色的政权结构中实际运作却会出现职能重复、交叉的状况,而且越到基层,各机构职能交叉的弊端就越明显。不论行政管理幅度大小、工作多少,都与上级政府设置同样数量的机构,这本身就不是经济的选择。再加上各序列机构的职权边界不清,党政主要领导人的工作作风不同,工作成本就被大大增加了。所以,如果不先整合机构,解决机构重叠的问题,就在现有机构的基础上设计评估指标,那么设计出来的指标体系科学性将难以得到保证,评估的实效性也难以得到体现。只有在减少管理层次、理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各序列权力机构管理关系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真正科学合理、具有实效性的政府绩效评估。“十一五”规划已经对政府机构改革进行了论述,即“深化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四、文化生态环境的制约

所谓文化生态主要是指一个机构或一项制度所赖以存在的社会思想意识、文化心态和观念形态的总和,它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价值取向。在现实中,一项改革方案能否顺利实施或取得成效,并不仅仅取决于方案是否完备或是否符合理性的设计,而是取决于方案是否被大多数参与改革者所认同和接受,也就是说深受文化生态的影响和制约。在文化生态的诸要素中,与我国历史发展有密切联系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的制约最为明显。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情至上”原则使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失灵

中国传统文化看重人性。如孔子讲性相近、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以及《三字经》开始便说“人之初,性本善”等等。但中国人的人性不是偏于理智,而是偏于情感;人性中情是主要的,智是次要的。这种“人情至上”的精神融入到行政中,使政府在管理的诸多环节中注重亲缘血缘关系,讲情面、论义气,将工作关系、契约关系与私人的情谊关系联在一起,因人情破坏原则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很显然,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再健全,如果还是以“人情”作为利益分配和调节的工具,终将归于失灵。

(二)中国传统文化重感情、轻理性。重人的德行、轻科学的技术方法,导致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不足、评估程序不规范以及评估结果不够科学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在思维上重视感情因素,缺乏纯理性的分析,而重感情、轻理性必然重经验轻理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大多属于对当时生产经验的直接记录和对自然现象的直接描写,极少有科学理论的探索与规律的发现。这种传统文化延续至今,对我们的政府绩效评估同样产生了不良影响,理论界对政府绩效评估的评估理论研究不足,仅一味地引进“先进方法”而忽视对评估理论本身的研究,致使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缺乏理论根基。另外,我国自古就重伦理、重德行,对科学技术重视不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每一种发明创造都要经过伦理规范的检验,这样,中国古代的这种轻视科学反应在政府绩效评估上,就造成了评估程序不规范,流于形式;评估方法多为定性,较少采取定量方法;评估结果不够科学。

(三)中国传统文化重中庸、轻竞争。重“官本位”思想、轻“民本”思想。造成了政府缺乏竞争意识。导致了政府绩效评估常常忽视人民群众的意愿

源于西方的政府绩效评估追求效率、效益,提倡竞争,充分发挥个人和组织的能力,适者生存。而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崇尚“和”,提倡“和为贵”,避免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以维护社会稳定;这一思想与政府绩效评估的目标背道而驰,因为本着“和”的原则,当评估结果有损下属颜面时,领导就大事化小,不将评估结果公布于众,这样评估的反馈作用得不到实现,严重影响了绩效评估的实施。另一方面,我们现有的一些政府官员“官本位”思想严重,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支配着他们的行为选择,造成了这些政府官员缺少服务于民的意识,这给政府绩效评估的实施带来不少困难。其主要表现在一些政府和部门把引入和实施政府绩效评估作为一种“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在目标制定中没有把服务于人民群众作为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这种“形象包装”式的政府绩效评估必将会导致形式主义泛滥、公信力下降、作用失效,最终使政府绩效评估演变成劳民伤财的举措。

五、结论

上一篇:央企改革方案范文 下一篇:提高演讲能力的方法范文